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2 15:08:39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例1

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材料投放围绕各周的学习主题,创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活动情境,而且在各主题中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较贴切。在各周的主题教育中,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较集中,比如进入主题“在秋天里”时,孩子们对秋天充满了喜爱之情,知道秋天里许多果实都成熟了,各种昆虫都出来活动了。尤其是孩子们在折七星瓢虫的活动中,兴趣十分浓厚,纷纷给自己折的瓢虫身上画点子,玩得不亦乐乎。在看到孩子们对瓢虫的喜爱后,我班在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数学区投放了许多自制的瓢虫,以及红圆点若干,1~10不同数字标识,目的是让幼儿能够根据不同数字标识给瓢虫身上添上相应数量的点子,从而来认知1~10数字的含义。

再如在美工区中的材料也是根据主题内容投放的,而且呈现出生活化的特点。“在秋天里”主题中,我们会请孩子们做树叶画,用各种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树叶,以及纸、笔,发挥自身的想象作画,孩子们在主题的大环境氛围下对其十分感兴趣,有的做了美丽的蝴蝶,有的做了可爱的小船,还有的做出了胖胖的乌龟,孩子们为自己的作品兴奋不已。在进入主题“在农场里”后,美工区里放置了许多小鸡、小鸭、小兔子的图片供幼儿欣赏和作画,我们鼓励孩子能创设一定的情境,做一幅完整的画,而不是单单画一只小鸡、小鸭。根据主题内容创设一定的环境,投放相关的体现生活化的活动材料,更加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兴趣需要和认知需要。

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体现材料的情趣性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生性好奇、好动、好创造,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喜欢用眼观察、用耳倾听,更喜欢用身体接触来感受物体的性质、特点和用途,从而认识周围世界。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挑战,常常是在游戏、制作、观察活动中去尝试发现并产生突发奇想。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的选择也需要考虑贴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所在,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我班生活区中用筷子夹物,提供给幼儿用筷子、纸团、黄豆、积木、玻璃球等材料,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的灵活运用,促进其精细动作技能的发展和提高。筷子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在家里或在餐馆里、小吃店均能见到,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虽然对有的幼儿来说难度大了些,但是对幼儿的能力挑战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愿望,看看谁用筷子夹得又准、又快,在轻松、自然、畅快的自由环境中,自主地去挑穑看看谁才是“筷子大王”。另外,给小刺猬穿衣服也体现了活动材料的情趣性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穿脱衣服极为熟悉,但是给小刺猬穿脱衣服就是一项极为好玩的事情,幼儿个个争当能干的爸爸、能干的妈妈,边做边想怎样才能把小刺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同时也设置了各种问题,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和发生的事情,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幼儿的学习以生活经验为前提和基础,我班创设一定的游戏性情境,让材料体现出情趣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获得本身能力的不断提高,让幼儿自由自在地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根据幼儿的发展目标投放材料,体现材料的挑战性

个别化学习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有目的、有层次地提供,并体现出材料的挑战性,提升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我们据此做了中班个别化学习活动的预设,将中班幼儿上学期在各个领域所能达到的关键经验点做了梳理和汇总,在此基础上投放相应的个别化活动材料。比如在数学领域中逻辑关系的关键经验点即是:

1.能对6个以内的物体按大小、长短、粗细、高矮等顺序进行排列。

2.能初步按物体的特定规则(外部特征、量的差异、摆放位置等)进行排列。

3.能够从1~20进行简单的数数,按照数的排列用笔连起来。

根据这些关键经验点,我们投放了许多与之相切合的活动材料。如根据物体的特定规则进行排列方面,我们放置了许多大小、颜色不同的蛋宝宝:鸡蛋、鸭蛋、鹌鹑蛋,并事先给幼儿范例,以鸡蛋、鹌鹑蛋、鸡蛋、鹌鹑蛋的ABAB特定排列规则引导幼儿进行排序,很多幼儿很快学会了这一排列规则,我们就再增加难度,以ABBABB、ABCABC的形式逐一展示给幼儿,提高挑战性,让幼儿能循序渐进地学习。另外一个关键经验点提到“能够从1~20进行简单的数数,按照数的排列用笔连起来”。我们投放了动物连数字图片、记号笔、湿毛巾等,请幼儿根据数字大小依次连接,从而呈现出动物的轮廓。当幼儿获得成功体验时,他们将更积极地参与到新的探索互动中。

四、根据幼儿个性的需求提供材料,体现材料的层次性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例2

一、材料的成本问题――材料的生态性

区角活动的材料完全是教师制作的吗?频繁更换材料是教师能够接受的吗?有没有一些技术策略能减轻老师的材料制作压力?如何既降低个别化课程的成本又保证高的效能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做法。

1.直接选取废旧物品和自然物品作为材料资源

比如“拆装圆珠笔”:请幼儿收集废旧的笔芯、笔筒,让孩子进行拆装游戏;“纸盒拼摆”:用即时贴在地面贴出图形,请幼儿用废旧纸盒进行拼摆;“瓶子游戏”:收集废旧的矿泉水瓶,做成保龄球、沙漏、音乐瓶,小班幼儿可以进行高矮排队练习,瓶身和瓶盖配对训练,还可以做成喷壶,给花儿浇水……这些废旧的物品经过加工、装饰,重新发挥作用,既环保又省力。还可以选取一些自然资源如“嗑瓜子游戏”,既让幼儿认识南瓜子、西瓜子,又锻炼幼儿的小肌肉能力。这些生活情景的直接呈现,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自然能够激发幼儿兴趣。

2.将游戏成果回归生活

使幼儿的游戏作品回归幼儿日常生活,不仅萌发了幼儿的成功和自信,体验活动的价值,而且使材料更具生态化的意义。如用京剧脸谱做成鼠标垫,既富有情趣,又经济耐用,还可以与大班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相结合;再如:幼儿把纸板镂空,进行装饰,可以用来做区域隔断,作品展示板,表演舞台,等等。

二、材料的价值意义问题――材料的多元性

“材料的多元性”主要指向内容的丰富性和多维度。我们“广而浅”地选择与儿童生活和发展有关联的资讯,突破科学领域,拓展主题内容,获取多种内容和形态的材料,提升每一个材料的内容价值,让幼儿透过材料和自然的活动过程,感知活动丰富的信息,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和发展。

1.内容类别的多元性

比如生活区的系围巾;数学区投放电影票,让幼儿模拟看电影;语言区学说普通话、讲丹江的传说等。

2.内容形态的多元化

区角活动应该投放各种性质的材料。程序化游戏有一定的结果和操作路径,对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有一定意义。如折纸游戏,汇总出1、2、3、4步骤,让孩子按步骤操作;开放性游戏没有标准结果,给孩子更多想象、探索的平台。如“铺地板游戏”,在数学区投放各种颜色的手工纸,让孩子摆出无穷多的造型。这两种游戏都是儿童发展所需要的。

3.内容结构的多元化

区域活动应关注主题内容,让儿童多方面地建构主题经验,但不能把主题内容绝对化。区域活动可以选择宽泛的内容,同时因儿童活动进程在兴趣与时间上的差异,需要更多的进程调整。主题与非主题的多元结构,能更好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

如大班开展的主题性区角“动物世界”,可以在区域内从动物的分类、起源、生活习惯、动物的泥塑、动物的手影等多方面开展。非主题性区角“感统区”:可以开展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尝一尝等活动。

三、材料的投放方式

1.开放性投放

低结构的材料因无显性的内容线索和暗示,促使儿童以自己的喜好、经验、方法与材料互动,更呈现丰富的个性化的状态,让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如投入废旧纸箱、瓶盖,孩子可以进行垒高、抽一抽、拼摆等游戏。

2.递进式投放

一些程序性较强的材料往往隐含较为严密的经验结构,教师需要对其进行解读规划,将预设的目标在过程中逐级落实。

3.差异性投放

(1)内容上的差异性。如拼图游戏,女孩可以投放芭比娃娃、小魔仙图案,男孩可以投放变形金刚、铠甲勇士等图案。

(2)层次上的差异投放。依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呈现材料。如开锁游戏,小班幼儿可以投放不同颜色、不同款式、不同大小的锁;中班幼儿可以投放相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款式的锁;大班幼儿可以投放相同颜色、相同款式、相同大小的锁。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例3

学习性区域游戏是老师根据每个主题的开展,幼儿的爱好、能力等为幼儿创设的游戏环境。在学习性区域游戏中,幼儿让自己处于比较自由、放松的状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区域活动内容。在一次次尝试和探究中,孩子们体验着成功和快乐;在与同伴、老师的交流中,孩子们的自信心得到发展……

皮亚杰曾说:“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学习性区域游戏中的材料特别重要,不同材料包含不同教育意义,提高幼儿不同能力。那么,到底如何才能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呢?我们也在不断思考与改进,下面是我的一点小意见,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材料投放请家长共同收集

学习性区域游戏中材料的投放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根据主题内容变化而变化的,而且投放的材料有一定的针对性,会根据幼儿能力强弱投放。每次投放材料前我都会思考:我该投放什么材料呢?这些材料能提高幼儿哪些能力呢?我将划好的各个区域写出来,如益智区、美工区、生活区、科学区、阅读区、建构区等,再一一调整。材料投放一定要有目的,不能想什么放什么,所以每次收集材料我都会考虑很久。如开展小班主题“亲亲热热一家人”时,根据主题在益智区中放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照片,请幼儿根据他们的性别排序,这个游戏针对能力比较差的幼儿,可以在游戏中了解男生和女生。我在这个区中还投放了各种全家福,请幼儿根据全家福中的总人数进行配对,锻炼孩子们点数配对能力。这些材料都是需要家长配合帮忙收集的。

二、材料投放注意安全性与环保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我选择材料就从幼儿身边找起,要是幼儿熟悉的,这样孩子们就会感兴趣,如一些废旧材料的利用。因为幼儿玩游戏比较随意,玩具抓起来就抱、就玩,所以对于材料的安全与环保,我是特别在意的。每次投放材料之前,我都会仔细检查,不管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学习性区域游戏中投放的材料不能有很小的珠子、很尖的玩具等。因为幼儿园孩子年龄小,缺乏一定的识别能力,小的珠子孩子们可能觉得好玩而塞进鼻子、耳朵或吞到肚子里;尖的玩具容易戳伤幼儿等,非常危险。当然,合适的材料也不是随意投放的,投放前都会请阿姨擦干净,可以洗的还要清洗消毒,保证材料干净,保证幼儿身体健康。

三、材料投放有趣味性

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学习性区域游戏中提供的材料会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如果学习性区域材料投放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操作性强,那么就可以看到幼儿在区域中生动多样的、富有创造性的游戏行为。实际工作中,结合主题投放的且注重孩子学习性的操作材料往往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使很多孩子在老师刚投放时兴趣比较浓厚,可玩过一两次后逐渐失去兴趣。如小班生活区中我投放了海绵纸制作的各种纽扣的练习板,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刚开始,孩子们感觉比较新鲜,可是玩过一段时间后就丢在一边。于是我就进行了改进,利用不织布制作各种颜色鲜艳的小鱼,请孩子们为小鱼插上鱼鳞;投放各种不织布制作的水果,请孩子们练习扣扣子。我将不织布制作成各种幼儿喜欢的动植物,不仅满足小班幼儿对颜色的视觉欣赏,吸引幼儿的兴趣,还能锻炼孩子们的操作、动手能力。

四、材料投放有层次性

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学习性区域游戏中幼儿处于自由、放松的状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区域活动内容。幼儿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幼儿的能力都不同,老师要考虑周到,为每个幼儿着想,既考虑能力强的幼儿,又考虑能力弱的幼儿,提供层次性材料,使每个幼儿在现有水平上都有所提高。因此,在学习性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上,一定要满足幼儿的个体差异,材料既要简单又要复杂。如在小班益智区中,我投放了图形卡车和各种各样的图形,请幼儿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排序,利用一种图形对图形进行分类;利用两种图形进行一隔一、一隔二排序;也可以利用三种图形进行一一排序等,从简单到复杂,各层次幼儿都能参加。这些层次性材料的提供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使幼儿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五、材料投放有选择性

学习性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是整个游戏的关键,老师除了给每个游戏提供必需玩具外,还可以提供一些由幼儿自由选择的游戏材料,使幼儿生成自己做游戏的需要,但也不是材料投放得越多越好,有时候投放的材料过多,反而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我在投放材料的时候是有计划、有针对、有选择性的。如小班有一个活动主题是《六个好宝贝》,其中有一周的内容全是围绕小主题“眼睛”,那么我在科学区投放了万花筒、放大镜、各种豆子等,请孩子们利用眼睛探索这些事物的奥秘,让孩子知道眼睛的重要性,与眼睛无关的材料则全部收起来下次再摆放,这样的目的不仅是让孩子有针对性地选择玩具,还与主题相结合,复习巩固活动中的内容,让孩子了解更多与主题有关的知识。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例4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数学学习不再是简单运算,而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操作探究活动”。因此,幼儿园的数学认知活动要改变以往的以图画表象为中介,并很快过渡到抽象符号的认知和运算为方式的单一的集体活动,创设能让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自由操作的数学活动区。让幼儿在充满乐趣、富有挑战和无限想象的游戏情境中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

一、变“作业式投放”为“游戏式参与”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数学活动区,只有投放游戏式的操作材料,才能让幼儿有兴趣地、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感知活动,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数学认知能力

1.创设游戏情境,给幼儿的数学学习加点催化剂

兴趣是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而对于心理活动情绪性极大的小班幼儿来说,富有游戏情境的数学活动区正是加速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活动兴趣的催化剂。下面以“感知ABAB模式的排列方式”为例,谈谈如何给投放的材料创设游戏的情境。

我创设了《娃娃家的树叶门帘》这一情境:美丽的秋天到了,妈妈非常喜欢秋天的落叶,怎样让妈妈每天都能欣赏到美丽的秋叶呢?我增加投放了一些绳子,让幼儿用绳子把树叶按ABAB排列模式一片一片穿起来,制作成树叶门帘,挂在娃娃家门口。在这一情境中,幼儿玩得有滋有味。在活动中,幼儿不仅制作出了ABAB模式排列的门帘,能力强的幼儿还自创出了按ABC模式排列的树叶门帘。

在情境中,抽象的排序演变成为形象的门帘,幼儿不仅愉快地享受了游戏的过程,还获得了排序的相关经验。

2.引入竞争环节,给幼儿的数学学习装上助动器

小班幼儿同伴间的交往逐步增多,同时也有了初步的“你输我赢”的竞争意识。在小班的数学活动区适当地投放一些带有竞争性的材料,不仅可以让幼儿在竞争中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还能够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根据小班幼儿在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中的手口一致的点数5以内的物体时,我设计了操作材料《圣诞棋》。玩法为:两名幼儿合作游戏,以对抗赛的形式进行。幼儿通过投骰子来决定自方玩偶走的步数。走到相应的位置还能赢得圣诞小礼物。最后看谁的玩偶先到终点,并比一比谁获得的礼物多。《圣诞棋》一投放,马上引起了许多幼儿,特别是男孩子的兴趣。孩子们经常在离园时还要求和爸爸妈妈对战一局。

二、变“单感官认知”为“多感官体验”

小班幼儿的思维是直观行动思维,他们的认知活动非常具体,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蒙台梭利的“多感官学习法”也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头脑智力的学习,更需要身体动作的参与。”在小班的数学活动区,投放多感官体验材料的操作,能更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在《圣诞棋》的运用中,我在地板上画出更大的棋盘,让幼儿戴上头饰成为游戏中的角色在棋盘中一蹦一跳地前进。活动时,幼儿不仅脑、手、口、眼参与其中,幼儿的脚也动起来了,幼儿的全身都参与了。不仅让幼儿好动的天性得以释放,而且自己就是主角,情境性也更浓,幼儿更感兴趣了。当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也更丰富了。

三、变“单一性达标”为“多层次进阶”

开设活动区的目的是给幼儿提供更多的个体活动的空间和自主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发挥幼儿活动的自主性,使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活动进度等适合每一位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让幼儿按自己的速度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在数学活动区投放材料时,要依据活动预设的目标将所有投放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标准,分解、细化出若干个能与幼儿的发展相吻合的操作层次。

例如,让小班幼儿感知生活物品的图形特征时,我投放了材料《娃娃的点心》。目标是让幼儿感知圆形、方形的特征。我分三个层次投放材料:

层次一:嘴巴形状分别为圆形和方形的娃娃和若干圆形的瓶盖、方形的积木等;层次二:嘴巴形状分别为圆形和方形的娃娃和若干橡皮泥,若干圆形、方形的模具;层次三:嘴巴形状分别为圆形和方形的娃娃和若干毛根。

层次一用现成的形状代替娃娃圆形、方形的糕点,幼儿拿起来就可以直接操作。层次二是在层次一的基础上,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通过提供的形状模具拓印出相应的形状来感知图形的特征。层次三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加强了挑战性,需要幼儿想一想、折一折,需要幼儿探索、尝试才能完成。

三个层次的难易程度显而易见,不同能力的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材料进行经验建构。能力弱的幼儿完成层次一后会有操作层次二、层次三的欲望,通过模仿同伴或自主探索来挑战下一个任务。能力强的幼儿则会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和进阶。数学活动区的材料从“单一性达标”变为“多层次进阶”投放,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使幼儿的个性、兴趣都得到了满足,活动的原动力得到了激发,幼儿的潜能得到了释放。

四、变“单领域材料”为“多领域整合”

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认为在投放数学活动区材料时,也要做到与其他领域的有效整合,变“单领域材料”为“多领域整合整合”。

娃娃家是幼儿日常生活的缩影,是让幼儿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的有效途径。在开展《娃娃家的餐具》学习活动中投放娃娃家的餐具时,我投放了不同大小的碗、盘子、勺子和不同长短的筷子。幼儿在活动时,会把大碗、大盘子等大的餐具给爸爸使用,把中等大小的餐具给妈妈用,把小餐具给娃娃用。在娃娃家的游戏中不知不觉感知了大小、长短的概念。有时我还会投放一个方形的碗,幼儿马上就发现了这个碗和其他碗不一样,让幼儿在材料中感知了形状的不同。

在活动中,通过多领域材料的整合,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例5

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材料前预先思考,将投入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成若干个能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吻合,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而如何有层次性地提供材料、使孩子各有所获是十分重要的。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探索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提供材料时,一定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例如,在科学区提供有关水的材料时,刚开始,可以提供一些管子、瓶子、海绵、布、颜料和漏斗等,孩子会把水装到瓶子里,在摆弄中孩子们了解到了一些有关水的基本特性,如水是五色、无形的。接下来,可以增添一些或更换部分材料,如塑料玩具、糖、肥皂、沙等,但切记不能把原来所提供的材料全部更替,因为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会主动使用新的材料,会发现不同的物质放入水中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则需要一个过渡阶段。

二、提供的材料要具有游戏性

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精心制作的材料投放到游戏区后,幼儿却不爱玩。这时教师首先要对照目标看一下,所选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排除此因素后,再看材料是否具有游戏性,也就是说,材料是玩具幼儿才爱玩。怎样区别玩具和学具呢?通常,学具的目的和功能都比较单一,幼儿大多不能判断游戏结果,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去指导才能进行游戏;而玩具的目的和功能多样,幼儿不用教师指导也能玩,且能判断游戏的结果。玩具能使幼儿有成功感,因而幼儿爱玩。例如:为了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老师提供了两种材料。一个是在一块板上标有数字,幼儿摆上与数相对应的物体;另一个是数字花心周围有许多圆花瓣,花心和花瓣上分别钉上子母扣,幼儿要把和花心数字相对应的花瓣用子母扣连接成花。不难看出,前一种材料属于学具,缺乏游戏性,后一种属于玩具,有游戏性。把握了提供材料的游戏性原则,教师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就能使幼儿爱玩。另外,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以班级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并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

三、提供的材料要具有可开发性

活动区材料的可开发性是指活动区材料的结构、类型和功能是多样的、可变的,能满足幼儿发现、探究和创造的需要,使幼儿能够在活动中对材料进行组合、加工和创新。如在小巧手活动区中,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卫生纸筒,有的孩子用皱纹纸条把它缠成花瓶,有的把它打扮成小动物,有的把它做成望远镜等,秋游之后,孩子们又用纸筒搭了一座桥,并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筒桥。孩子们探究、创造的欲望在运用开发性材料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例6

皮亚杰的观点认为幼儿只有主动的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在探索活动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在科学区域活动中要满足幼儿好奇心、激发幼儿产生探究的欲望是需要材料为依托的。

1 现状与困惑

然而观察平时的科学区区域会发现材料选择与投放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1)材料投放盲目:没有考虑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材料与学习活动缺乏有机的联系,缺乏系统的序列;(2)材料投放无序:往往要检查了才想到增添一些新材料否则就是天天老面孔;(2)材料投放无趣:材料游戏趣味性差,幼儿机械化操作摆弄,无法获得愉快体验。这些问题都大大削弱了科学区活动促进幼儿自主探究的发展价值。

在观察和交流中发现教师们对科学区材料的投放存在不少的困惑:(1)如何结合教学和幼儿特点,减少材料投放的盲目性?(2)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及时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增加材料投放的趣味性?(3)如何使材料发挥其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成为不说话的老师,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怎样投放科学区材料、投放怎样的操作材料才适宜显得尤为重要。

2 材料选择与投放的原则

2.1材料的性质――取材生活、真实自然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鉴于年龄的特点,幼儿能够认识及应该认识的都是生活中初浅的科学知识、直观经验,所以科学区域中材料的性质也应该贴近生活、真实自然。

教师在准备活动区材料时,应调动幼儿共同来收集筹备,不仅使得材料的来源更加丰富,而且幼儿自己收集来的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运用于活动中会引发幼儿对材料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从而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积极地在活动中探索、操作,获得经验和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

科学区角活动的材料,应尽量选用幼儿生活中的实物而不是替代品,应让幼儿尽量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探究,教师要引导幼儿并和幼儿一起随时收集身边易得、卫生、安全的可利用材料,供幼儿在科学区角活动时选用。

2.2材料的内容――激发思维、结构合理。

(1)材料的引导性。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能引导幼儿做出成品。缺乏引导性的材料,只能让幼儿盲目的摆弄材料,也谈不上幼儿的自主探究。引导性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最终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

(2)材料的结构性。结构一词指的是相互关联的方式。科学区角活动中材料的结构是指材料在被使用时能揭示的现象间的某些关系。科学区角活动中材料的结构特指内在的关系――一种和自然现象相关联的形式。幼儿科学学习中的概念是“前概念”,是指简单水平层次上的抽象,一般称之为核心经验,是幼儿日后探索外部世界的基础,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材料的结构性能够保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取科学认识的核心经验。

根据这个原则在选择科学区域材料以期达到学习目标时就需要考虑:这些材料能揭示什么重要的科学概念,材料与概念的结构关系,材料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一定要从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出发,选择相应的主体材料和辅助材料,让幼儿自己选择特定范围内的材料来尝试解决问题,以达到获得相应科学核心经验的目的。

2.3材料的投放――促进操作、反复探究、因人而异

(1)材料的操作性。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和外部教学支配的,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理解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感知和活动来形成的。操作探索为幼儿学习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为幼儿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幼儿获得成功创造了条件。幼儿依靠直接经验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物来发现问题,通过自己亲身的操作来认识问题,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来得出结论。所以科学的区域材料应具有操作性,从而引发幼儿动手、动脑,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例7

当前幼儿园课程的两种主要活动组织形式是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的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地创造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我园目前主要引用的课程是渗透式领域课程,由著名幼教专家赵寄石教授、唐淑教授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然而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小班区域活动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1.区域多以单一区域功能划分,没有对角色游戏中的环境加以利用;

2.投放内容与课程衔接不够紧密,投放缺乏计划性;

3.投放的材料种类单一,缺乏层次性、针对性、递进性及挑战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结合渗透式领域课程,重点从区域设置、活动内容、材料投放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区域设置呈现融合性

传统的一个区域一种功能划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理念及幼儿需要。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在小班上学期“幼儿园里真快乐”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在妞妞家中投入了三个整理框,并按功能贴上相应的“吃的”、“玩的”、“穿的”标记,让幼儿在整理物品时有意识地按照物品的用途分类摆放,进一步巩固数学活动“小小送货员”。在贝贝家投放鞋子,让幼儿知道两只鞋子不一样,有左右之分,并帮助娃娃穿鞋子,巩固健康活动“鞋子兄弟”。立足课程,顺应孩子的兴趣,在娃娃家真实的情境中,幼儿进行游戏化的操作摆弄,将课程中各个领域的内容都融合进来,将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相结合,使幼儿在情境中的学习更有效。

二、活动内容凸显计划性

区域活动内容作为课程的延伸,是活动的关键,教师应围绕课程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确定活动内容,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在每个活动开始的前两周,年级组会集中教师一起进行大备课组活动,分析本活动的目标、教学内容、网络图,在此基础上集合大家的智慧基本确定区域活动的内容,各班教师再依据本班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如在小班下学期“快乐的儿童节”活动中,结合数学活动“朋友多又多”可以在娃娃家中投放袜子、鞋子、勺子、碗、书包、书等日常生活学习用品,让幼儿依据物品的用途匹配相关物体,感受相关物体之间的关系;结合科学活动“糖怎么不见了”在饮料店里投放果珍、红糖、乐口福、方糖等常见可溶物,让幼儿观察融化现象和水的颜色变化,感受不同颗粒的大小与溶解时间的关系,从而对科学现象感兴趣。只有做到计划在前,才能使活动内容与课程同步,更好地为课程服务。

三、材料投放体现丰富性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和外部教学支配的,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区域活动就是幼儿通过操作、摆弄材料感知和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活动。材料投放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和课程目标投放材料,才能真正满足幼儿的需要。

1.材料的动态化:材料的投入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由易到难、分期分批、不断更新为好。如在小班下学期“愉快的生活”中,在活动开展的第一阶段围绕“糖果”我在超市里投放了各种各样的糖果,让幼儿对包装糖果的糖纸产生观察探索的兴趣;第二阶段将糖纸转移到工作坊,让幼儿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糖纸,发现图案的排列规律,并让幼儿模仿绘画糖纸上的图案,设计糖纸;第三阶段投入油泥、包装盒,让幼儿制作包装糖果,制作完成后可以放到超市里售卖。活动的开展始终紧扣“糖果”,但由于分期分批逐步投放,不仅没有使幼儿感到学习疲劳,反而吸引幼儿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2.材料的多样化: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材料、形式越多样,幼儿就越喜欢操作摆弄,学习的专注时间也就会越持久。数学活动“好看的窗帘”主要让幼儿按物体特征差异有规律地交替排序。活动结束后,我在工作坊投放了各种窗帘图案的照片、穿窗帘用的麻绳、各种水果、动物、植物、彩色大小不等的图形等图片,让幼儿制作窗帘;在糖果店里投放大小、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木珠和木棍,用交替排序的方法制作“糖葫芦”。虽然是同一个学习内容,但是材料和形式发生了变化,幼儿在与不同材料的互动中,知识和经验都得到了提升,不仅体现了区域活动是幼儿课程学习的延伸,更凸显了玩中学、玩中练的理念。

3.材料的层次化:《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材料投放时,要尊重个体差异,为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材料与环境。如数学活动“好看的窗帘”,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材料。第一个层次,将上课的窗帘教具(如按大小间隔排序的树叶窗帘)拍成照片,提供同样的树叶和麻绳,以及已经排列好的半成品,让幼儿参考照片上的规律接着往下穿,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获得成功;第二个层次,提供排列规律图片,让幼儿根据操作要求的提示,找到符合两个差异特征的内容进行规律性排序,如一个大的正方形和一个小的三角形间隔排序;第三个层次,提供各类物品,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设计间隔规律进行排序。

区域活动环境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个别化学习、个性化发展的基地。一线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区域活动环境真正成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另一个有效平台,成为“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助推器。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例8

主题教育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组织的教育活动,它能够从幼儿认知学习特点出发,有效调动多种教育元素并使之交互作用,从而多角度地与幼儿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它能够兼顾群体的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宜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进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 ,是指以主题为背景,教师依据主题目标,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有目的地将活动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区域,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将科学游戏融入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游戏的科学性

教师在选择和编制科学游戏时,首先要考虑游戏的科学性,即保证游戏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内容准确、难度适中,符合科学教育的目的和幼儿学习的可能性。如果为游戏而游戏,缺少科学性,也就失去科学游戏的意义。同时,也要考虑科学经验和概念应该隐含在游戏的材料和游戏的规则之中,而不能变成生硬的说教。

2.突出游戏的趣味性

趣味性是游戏的生命。设计幼儿科学游戏时,要注意结合幼儿的兴趣特点。如在户外区域活动玩水游戏时,提供玻璃球、塑料、海绵、橡皮泥等不同材质的材料,让幼儿通过分类操作比较、组合材料操作等方式,发现不同材料在水中沉浮的状态及材料组合后沉浮的变化等,能极大满足幼儿好奇探索的需要,深刻体会到探索学习的愉悦。

二、科学游戏材料投放与区域游戏材料投放同步

科学游戏材料投放与主题区域游戏材料投放同步,才能体现科学游戏的教育性、目的性、时间性等特点,也才能紧随幼儿的学习探究热情,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游戏材料投放应该做到:

1.要有目的性

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既要将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中,又要把握好幼儿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的探究兴趣,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科学活动材料。如实施主题活动“在春天里”,为帮助幼儿区分生命体和非生命体,获得一些关于种子发芽、生长的经验,我们在科学游戏区投放了幼儿收集的各种种子,并提供放大镜让幼儿仔细观察种子的结构、外形特征等,让幼儿感知各种种子不同形状、颜色、大小。在此基础上,再带领幼儿到种植园进行种植实验活动、观察发现活动,使幼儿积累对种子的感性经验,提高观察思维、动手实验、发现问题的能力。

2.应有趣味性

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所以投放材料要适合幼儿“玩中学”的特点,让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因为如果材料不注意趣味性,即使再有科学因素的材料也无法引发幼儿主动探究操作的兴趣。 如在“我们身边的科学”主题活动中,我们开展“斜坡与球”的科学探索活动。我们分别投放了长度不同、摩擦程度不同的斜面及大小、轻重不同的球体。操作时,幼儿首先发现球在平面和斜面上的不同运动速度。接着提供不同长度的斜面、摩擦程度不同的斜面,引导幼儿发现比较球滚动的速度不同。再提供大小、轻重不同球体,分别将不同的球在不同的平面、斜面上操作,让幼儿充分感受不同球与不同的斜面作用会产生不同滚动速度的现象。

三、游戏指导以观察发现为根本依据

观察是了解幼儿游戏状况的最佳途径,是对游戏进行有效指导的前提,也是对游戏实施正确评价的根本保证。教师对游戏的指导与干预应该以细致的观察为基础,并与观察内容紧密结合。

1.实施细致观察

教师细致的观察是关键,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身心水平的新发展,判断幼儿的发展与自己预想的步骤是否吻合?确定所设的目标是否适宜?每个幼儿需要因人而异地给予哪些及时和必要的帮助,预设的材料是否引起幼儿的兴趣?难易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添加辅助材料等等,通过观察获得了准确的信息后,便可以选择指导的行为,进行适度的指导。

2.实行有效指导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例9

一、改观班级环境,营造班级氛围

班级环境创设指的是活动室教学情境的设计,它对置身其中的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班级可以说是幼儿在家庭之外最先接触的生活环境,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小型社会,教师角色在于能理想地调和人、事、物等要素间的关系,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条件。教师的推动和同伴的互动,能使幼儿在其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与价值观,并凝聚班级团体动力。

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被改变了”。班级环境创设重心无外乎活动室。活动室是师幼进行教与学的场所,它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活动室也是师幼生活的场所,它要求有规律、舒适、安全、和谐,便于师幼在其中愉快地生活。那么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把握教育性、生动性、安全性、实用性、美观性等环境创设原则,营造轻松活泼、乐园般的班级氛围,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在师生、生生情感互动过程中享受学习乐趣。

二、结合主题活动,巧设活动区域

活动区设置是要通过利用班级环境的物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地理因素,通过师生共同商量,采用固定和灵活设置相结合,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的区角,让每个幼儿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尽可能地使活动动静分区:一般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安排在室内如语言区、计算区;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门口如表演区、体育区、科学区、动手区等,并根据游戏情况灵活调整。如果班级空间不够,可以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有选择性的设置区角,或者与平行班级进行分工合作,达到互补的作用。比如,大班年级可以以益智区角和语言区角为主,体育区角和表演区角可以和平行班级共同构建,分时段参与,或者共同参与,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小班孩子年龄小,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班级环境,教师可以布置娃娃家区角,让孩子通过操作感受班级这个小家庭的温暖。

总之,在活动室里,要合理的利用可利用的空间来巧设区域,并根据季节的变化、主题活动的变化等,去引导和组织孩子们共同去改变活动区的环境。

三、注重科学性,合理投放材料

区角环境作为主题环境的一部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幼儿的活动很大一部分要在区域中进行并且完成他们的学习活动。那么在材料的投放上一定把握科学性、生动性、教育性、安全性等创设原则。如在大班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中,教师和孩子共同收集了很多关于中国的图片,如中国地图、名胜古迹、民族风俗等图片,布置在教室的各个墙面,形成浓浓氛围的主题墙。在语言区,投放了关于中国的一些图画图本,供幼儿自由翻阅查找资料;在美工区投放了画纸、模型、剪纸、颜料等材料,可供幼儿创作,绘制自己心中的构想;在表演区,投放了一些造型、服装、头饰等,可供孩子们在那尽情的歌唱、舞蹈,特别是爱美的女孩子们,这是极受她们所喜爱的表演区。这样合理的布置,充分体现了孩子的参与性与主体性。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例10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78-01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在美工活动中,幼儿主要是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来实现游戏与自我发展的。对于教师而言,提供适宜的美工材料是引发幼儿活动动机,确保幼儿经历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对于幼儿来说,材料的有趣、可变、可操作是激发幼儿探索欲望,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体验活动过程快乐的保障。

1.投放的材料隐含学习目标,玩法具有多样性、探索性

把学习目标隐含在操作材料上,不给幼儿设定玩法,让材料诱发幼儿不断操作、探索,玩出多种花样来,这对于幼儿来说有着极大的乐趣和挑战。如矿泉水瓶材料:老师有意识先在(1D10)10个矿泉水瓶上由低到高各贴上一条红色纸条做标签;一盘沙子,目的是让幼儿按照标签的暗示装上沙子进行数学活动。幼儿装上沙子以后,他们最先想到的是排序,按1D10(数字顺倒序)排列;也可以按红色纸条上的标签高低排列;按单双数排列。多次操作之后,幼儿会开始创意玩法,在每个瓶子上方绑上绳子,用一条铁线把10个瓶子串起来,想把它们全部提起来,但觉得有点重,想分成两边挑起来,这样就要求两边要一样重才能平衡,这对于幼儿是个挑战,于是幼儿有的找来天平,有的用手估计重量,直到两边重量调整到大约相等为止。

由此可见,材料的多样玩法,可持续探索是引发幼儿操作的动力,能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新的变化,接受新的挑战。

2.根据幼儿能力不同,提供层次性与多样化的材料

每个幼儿的能力水平不同,必须考虑材料内容的深浅程度既要符合幼儿原有水平和基础,又能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让材料具有暗示性,推动孩子的发展。如:在动手区投放利用鞋材自制的各种形状、颜色的轻泡材料,让幼儿练习按规律排序。教师可以投放多种颜色的轻泡图形让幼儿自由选择,可以是AB型,也可以是AAB型。这样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就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又如:教师为中班幼儿提供一个用皮革缝制的六面体,六面体分别钉有拉链、纽扣、子母扣、线绳等。这样可以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操作机会,使它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发展。再如:"学习10以内的数"这一活动,根据活动中的情况教师投放了"分类盒"和"给水果宝宝找朋友"两件材料,其中"给水果宝宝找朋友"加深了些难度,适合已掌握的幼儿玩;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完全掌握的幼儿可以通过"分类盒"继续巩固,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3.材料的针对性和计划性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活动美工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同样是建构区,结合小班幼儿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和小肌肉群不够发达的生理特点,可为他们提供体积大、便于取放、类别相同的建构材料。中班幼儿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及时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几名幼儿在科学区发现了新的玩具,这是他们以前没有玩过的,一个幼儿想探索他的玩法,把几个莲花叠在一起,像刚裂开的蛋壳一样。"小鸡出来了。"几个孩子看到了齐声说。这时他们都把几片莲花叠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蛋壳"。玩了一会,有个孩子就问老师:"这个还可以怎样玩啊?"这时我就演示了转莲花的玩法:先接一些水来,把塑料板放平,在上面滴上几滴水,把莲花放在水滴上,双手拿着塑料板两边,变换塑料板两边的高低,莲花就会随着塑料板的变换而变换,转动起来。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也想试试。刚开始,莲花不能很好地转动起来,常常掉到地上,因为幼儿没有协调好两手动作。我进一步提醒他们,保持眼手协调,不要着急,慢慢来,并让玩得好的幼儿做示范。随着幼儿对活动区材料的熟悉,对转莲花游戏玩法的掌握,我们还想了许多不同的玩法。当幼儿掌握转莲花的玩法后,能很好地把握左右手的平衡与协调,保持莲花长时间转动,就增加游戏的难度,让幼儿产生兴趣,学会克服困难。例如找来一些海绵,把海绵分割成许多小块,把棉花投放入莲花中间,要想让莲花重新转动起来,此时就需要更好的平衡与协调度。如果能很好地将带着海绵的莲花也转动起来,就依次增加海绵的数量并设不同的游戏级别,丰富活动内容,增加难度,让幼儿在愉快有趣的游戏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