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行政前台转正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8 15:59:04

行政前台转正总结

行政前台转正总结例1

在行政部从事前台三个多月以来,工作主要可以归纳总结如下:

1 认真做好来电的接听、访客的接待工作,做好订水工作;

2 做好每月的考勤工作;

3 做好仓库的管理工作;

4 做好公司的档案管理工作;

5 做好公司网站上传文件的工作;

6 协助做好招聘工作;

7 完成领导交待的各项临时任务。

总的来看,这三个月我是尽职的,但也有不少的遗憾;工作的确不够饱和,时有不知该干什么的感觉。

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做事麻利, 有效率, 不出差错。服务态度要良好, 接待客人要不断积累经验, 要给客人留下良好印象。接电话时, 也要不断提高用语技巧;巧妙的问答客人。尽量让每一个客户满意。加强礼仪知识学习;加强与公司各部门的沟通。了解公司的发展状况和各部门的工作内容,有了这些知识储备,一方面能及时准确地回答客户的问题, 准确地转接电话。如果知道某个部门没人, 会提醒来电方, 并简要说明可能什么时间有人, 或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简要回答客户的问题, 同时也能抓住适当机会为公司作宣传。努力打造良好的前台环境。要保持好公司的门面形象, 不仅要注意自身的形象, 还要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让客户有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行政前台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二:

自2016年12月10日进入公司至今,已有半年多的时间,回首这半年的工作表现,虽存在些许的不足之处,但总体的付出,还是获得了不少收益。行政工作琐碎,为了搞好工作,,经常向于经理请教、向同事学习、自己摸索实践,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熟悉了前台的工作,明确了工作的程序、方向,提高了工作能力,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能够顺利的开展工作并熟练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

我认为做好前台这个岗位,就要对前台工作有重要性的认识。这个岗位不单单体现出公司的形象;还是外来客户对公司的第一形象。 所以,从前台迎客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觉得,不管哪一个岗位,不管从事哪一项工作,都是公司整体组织结构中的一部分,都是为了公司的总体目标而努力。有了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促使我进一步思考如何做好本职工作。以下是我201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具体工作表现

A 、能够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如文件的录入、存档、打印、办公用品发放等),做好行政后勤工作计划;

B、懂得事情轻重缓急,做事较有条理;

C、能够较好地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

D、能够主动承担责任,积极改正错误,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E、与同事相处融洽,能够积极配合及协助其他部门完成工作。

1、办公用品的管理

起初刚到公司的时候,办公用品管理还不是很完善,经过两天的时间把办公用品全部整理并登记,根据平时使用的情况,,寻找一家专门做办公用品的公司,当然货比三家,经过于经理同意才最终定下来。每个星期五统计一下本周办公用品的出入明细,向于经理报告,请示下个礼拜所需用品,以做到不备之需。在业务部频繁加班的情况下,在周五的时候会提前把审计部预计需要的复印纸等办公用品备用出来,以免耽误装订工作。

2、公司固定资产统计

在来到公司的第三天将所有的固定资产,都做一下最彻底的统计,大到电脑、复印机,小到桌椅、微波炉。

3、月底工作

每个月底将每位员工的打卡情况及请假天数核对,做最后的考勤表上交于经理。

每个月底将本月公司使用的网费、物业管理费、停车费、保洁费、电话费、快递费、办公用品费、电费以及饮用水费用等办公用品费用的合计做出明细上交于经理,并做出本月与上月金额的对比。

4、招聘新员工

根据业务部与前台工作的实际需要, 年初有针对性地、合理地进行了员工招聘工作。回想起刚毕业时的求职经历,我认为自己有义务尊重每一位求职者,以公司的利益和需要为出发点,以公开、公平、公正为选拔原则,把好公司引进人才、择优录用的第一关。我能够做到对每一位应聘者的简历进行认真的筛选,对每一位有机会前来面试的应聘者报以最热情的对待,为公司领导进一步择优录用新职员奠定良好的基础。

5、把小事做好

行政工作是繁琐的,正所谓天下难事始于易,天下大事始于细。要想协调好一个团队每一件琐碎的小事以保证业务的正常有序发展,首先要抱以一个正确的心态,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地完成上级交派的工作;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抓住每一次让自己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在业余时间善于发现与工作有关的新事物新知识;最后,以主人翁的姿态发挥所长,为公司分担更多力所能及的工作。

⑴每天与保洁阿姨一起给董事长办公室打扫卫生,以及花卉的保养。上下班时要整理好前台的物品,察看一切电器是否关闭好电源。当天看看备忘录还有什么事情要做。前台大厅随时都要保持整洁大方。饮用水桶数发现不够时要及时叫送水。传真机、复印机、打印机没有墨时,要电话通知专业人员来加墨。如果空调出现温度调式问题,及时打电话通知物业派人上来,不管有什么问题都要想办法尽快解决。

⑵前台的主要工作是迎客,为客户答疑(包括转接电话、收发快件)。做好这项工作,最重要的是服务态度和服务效率。看到有来访客人,要立即起身主动问好。对第一次来访客人要问清楚对方贵姓,找谁有什么事,了解来访者的目的后通知相关负责人,其中也要了解是否把客人留在前台大厅还是会客室,还是引客到负责人办公室、会客室。接待客人要笑脸相迎,耐心细致,亲切大方。引客入座后倒上茶水,告知客人已通知相关负责人,请稍等。

⑶转接电话,要注意礼貌用语,使用公司的标准用语:您好!天世悦成!问清楚对方找哪位,贵姓有什么事情,了解情况后转给相关人员。熟悉公司内部人员的办公电话分机号。如果来电方是作广告、推销、网络这些都是与公司无关的来电就要拒绝。领导及同事的电话号码也要记清楚,看到来电显示也可亲切问候。

二、工作收获

1、工作敏感度有所提高,能够较积极地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度与结果;

2、工作适应力逐步增强,对后期安排的工作,现已得心应手。

三、工作不足

工作细心度仍有所欠缺。

四、今后工作方向

1、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做事麻利,有效率,细心不出差错。服务态度要良好,接待客人要不断积累经验,要给客人留下良好印象。接电话时,也要不断提高用语技巧;巧妙的问答客人。尽量让每一个客户满意。

2、加强礼仪知识学习。如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礼仪知识,公共关系学。

3、不断充电,每天都利用工作闲暇时间学习人力资源,争取下半年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考下来。

五、总结

以上是我的个人工作总结,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工作的确也不够饱和,时有不知道该干什么的感觉,但这一切的一切相信也会随着下半年的努力学习考证及不断实践而逝去。最后,感谢领导能够提供给我这份工作的机会以及对我工作的支持与肯定,使我有机会和大家共同提高、共同进步;感谢每位同事在这半年来对我工作的热情帮助和悉心关照。虽然我还有很多经验上的不足和能力上的欠缺,但我相信,勤能补拙,只要我们彼此多份理解、多份沟通,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相信事务所公司明天会更好!

行政前台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三:

在这岁末年初之际,回首过去,展望未来!过去的一年里,在公司的指引下,在部门领导的关心帮助及同事之间的友好合作下,我的工作学习得到了不少的进步。前台是展示公司的形象、服务的起点。对于客户来说,前台是他们接触我们公司的第一步,是对公司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前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司的形象。同时,公司对客户的服务,从前台迎客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所以我一定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一,努力提高服务质量。认真接听每一个电话,并且熟记每个部门的分机号,严格接照公司的指引给予电话转接同时做好保密工作。客户参观时我将时刻注重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将热情的接待。在合适的环境下向客户宣传公司文化,巧妙回答客户提出的问题。做到笑脸相迎、耐心细致、温馨提示等。在业余时间我将加强学习一些关于电话技巧和礼仪知识。不断的为自己充电,以适应公司的快速发展。

二,注意前台的卫生和形象,按时提醒卫生人员打扫,清洁。对自己责任范围内的茶水间将会保持室内的洁清和饮水机的消毒工作,每月最少消毒一次。按时更换打印机的硒鼓和维护前台的办公用品。

行政前台转正总结例2

前台转正工作总结范文1来到公司已经有三个月了,公司规定三个月后转正,我三个月中,一直都努力工作,完成工作任务,做好自己行政前台的工作。下马是我这段时间的工作总结。

一、努力工作,坚守岗位

我自从担任行政前台工作以来一直都秉持之,努力工作的理念,没有一刻放松,坚持完成自己的每一份工作任务,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想要做好工作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我经常会因为在工作的时候没有完成任务加班,因为我知道,如果我现在不努力好好打好基础,以后工作将无比艰难,将便的非常辛苦,我来到工作岗位就必须要做好自己的任务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不做任何的逃避。

工作不易需要珍惜,做好工作才是对工作的珍惜,我在工作中坚持完成任务,把每天的工作结束后我才会放松,其他时间只要在上班绝不会有丝毫的懈怠,工作是不容我们忽视的,要足够重视工作,要做好工作的任务才行,我知道每一份工作的需要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付出才行,热爱工作,愿意为工作付出努力,愿意去做好工作,坚持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任务,积极努力的做好自己的事情。

二、学习才会进步

每个岗位都有很多知识需要我们去总结需要我们去做好,没有任何人能够不学习,不进步就做好自己的工作的,想要做好这一切学好学习,需要努力,在工作中学习,我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工作我就会在工作的时候记录好问题,然和下班后空闲时间解决问题,不会把问题留存,以更快的速度解决才是最好的,把问题与工作结合让我能够加深印象,向人请教,网络查找等方式也是不可少的学习方法也是我常用的。

三、团结努力

工作不可能一个人就能作好,还需要所有人团结,配合,如果不团结,不共同努力只会让工作复杂化,让原本简单完成的事情,无法完成,团结可以减少我们工作时间,让我们的工作大大加快,我在工作的时候就是团结各个同事,与他们建立友谊,保持联系,有需要的时候及时向他们寻求结果,责任我顺利的度过了是哪个月的试用期时间。

四、文明礼貌

作为行政前台,接触的人比较多,因此礼貌是必须的,良好的礼貌会让人开心,会让人感到重视,更是能够拉近彼此距离,是的其他人感受到公司的善意,公司的文化,给人感觉公司是形象高大。传播公司的声誉非常好,文明有礼的接待更让人们接受。

文明有礼既展现公司形象,又展现个人素质。

我工作以来一直都是文明接待,礼貌回答,从来没有惹其他客户生气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会用自己的手段去赢得客户的认可。

三个月结束,是新的开始,在以后工作时我进继续努力,已经坚守努力工作。

前台转正工作总结范文2回顾这一个月,感慨良多,作为一名刚进入职场的菜鸟,懵懵懂懂、不知所谓,但在行政部各位前辈的帮助下,一路磕磕绊绊的走过。通过这一个月,我也学到了很多,快速的融入到--行政部这个小家庭中,个人的工作认识和工作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现总结如下:

一、以诚实的工作态度,严格要求自己,适应办公室工作特点

行政部作为公司主要的后勤工作地点,它的性质也就决定了办公室工作的繁杂性质。但是,行政部的人也相对的比较少,我作为一个新人,能够主动的去帮忙,遇到不懂的就去请教,积极的配合各位前辈,快速高效的完成各项工作。在工作中,我努力从每一件事情上进行总结,不断摸索,掌握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因为自己还是新人,在为人处事、工作经验等方面经验还不足,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我都能够做到虚心向同事学习、请教,学习他们的长处,反思自己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我时刻会提醒自己,要诚恳待人,态度端正,积极想办法,无论大事小事,我都要尽最大能力去做到完美。在平时时刻要求自己,必须遵守劳动纪律、从注意清洁卫生等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信念,来对待所有事情。

二、加强学习的力度,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

在--,企业文化相当的特别,除去第一条的诚实,我最欣赏的就是:终身学习。而这一点正是我想要积极做到的。也因为这样,我不断的通过网络、书籍等学习人力资源相关的案例分析,利用下班时间学习语言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个人能力。工作中,虽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贡献,但是能够配合同事完成各项指标,从中学习,以便以后自己能够更好的独立完成工作。

另外,我也特别注重从工作中吸取教训,不断的总结,认真的学习写作、人事相关的政策、档案管理等相关的知识。也虚心向前辈请教,取长补短,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希望能够尽快的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去。

三、坚持做好每一项日常工作,快乐工作,自我肯定

1、出勤方面:每天都能提前至少三十分钟到达办公室,做好上班前的相关工作准备,并能及时检查各个办公区域的清洁、设备的完好等,并更新好SPS,方便--查询。

2、纸张文档、电子文档的归档整理方面:在工作中,我注意对纸张资料的整理和保存,将有用的及时保存、归档,对于没用的及时销毁。

因为很多文字性工作都是电脑作业,所以我也在个人电脑中建立了工作资料档案库。并于每周星期五把工作过的资料集中整理,分类保存,以便今后查找。

四、存在的不足

1、在本职工作中我还不够认真负责,岗位意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上存在自我放松的情况。由于办公室的工作繁杂,处理事情必须快、精、准。在业务能力方面,我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在整理会议纪要时,没有抓住重点,记录不全,不能突出主要内容,给领导的会后工作也带来了不便。

2、对工作程序掌握不充分,对公司业务熟悉不全面,对工作缺少前瞻性,致使自己在工作中偶尔会遇到手忙脚乱的情况,甚至会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错误。

致使对自己有了些许的怀疑和不确定性,对未来也有了些许的灰暗情绪。

3、偶有缺少细心,办事不够谨慎,显得有些许毛躁。

工作是相对简单但又繁、杂、多,这就要求我必须细心、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思路缜密。在这方面,我还不够细心,时有粗心大意、做事草率的情况,有时也会比较毛躁忘记一些事情等等。

前台转正工作总结范文3不知不觉已经加入公司两个多月了,刚开始我对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流程都很生疏,多亏了领导和同事的耐心指导和帮助,让我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了工作内容,自己的职责所在,点点滴滴都让我在工作中进步,受益匪浅。在过去的两个月里,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果,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就进入公司以来的工作情况向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前台日常工作

1、责前台电话的接听和转接,重要事项认真记录并传达给相关人员,做到不遗漏,不延误。

2、责公司会议室的卫生清洁及桌椅摆放,并保持整洁干净。

二、行政工作方面

行政工作是繁琐的,小到复印、扫描、传真、发快件、印名片、文件的保管、协助技术部工作人员打印、整理、装订标书等,每一项工作的完成都是对责任心和工作能力的考验。

三、人事管理方面

1、落实相关人事管理制度公司的考勤统计工作由我负责,在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做到实事求是的统计考勤,每月初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制作考勤统计表,并及时交由财务制作工资表。

2、人事相关资料严格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填写《应聘登记表》《入职简历表》等做好、入职员工的档案管理。

填写《派车单》《请假条》等做好公司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针对这两个月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在转正后的工作中,我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做好办公室内务工作。

注意办公室内的清洁、保洁;注意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的保养;努力做好自己自己的本职工作。

2、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收集信息,以备不时只需。

例如快递公司的名片等。

3、处理好日常行政管理管理,协助领导不断完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使公司趋于规范化的管理。

4、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深入了解公司的产品,以便能更好的协助领导及销售人员的工作。

作为一名行政前台工作人员,需要掌握的知识还很多,在转正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向身边的同事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最后感谢领导能够提供给我这个工作平台,是我有机会和大家共同提高、共同进步;感谢每位同事对我在这段时间里工作的热情帮助。虽然我还有许多经验上的不足和能力上的欠缺,但我相信,勤能补拙,只要我们彼此多份理解、多份沟通,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相信公司明天会更好。

前台转正工作总结范文4为期3个月的试用期已经告一段落,在综合管理部的行政前台这一岗位上,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工作上的一些知识,更多的是如何做人做事。由于刚大学毕业,对我而言工作经验无疑是欠缺的,非常感谢公司提供给我的机会,让我学习让我成长。3个月以来,在行政前台这一岗位上,我完成了多项工作事件,但主要工作事件如下:

一、前台行政事务方面工作

1、转接总机电话,收发传真、信件和报刊;

2、接待来访客人,并通报相关部门;

3、办公用品领用的登记,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办公器材的检查;

4、打印、复印文件和管理各种表格文件;

5、监督员工考勤和外出登记;

6、公司通讯录的定时更新;

7、订购日常饮用水以及花卉护理事宜;

8、及时填充小会议室里面食品;

9、维持前台工作区域和公司大厅的整洁和有序;

10、完成上级交代的事务以及配合或协助他人完成其他事务。

二、日常报销及月底账目方面工作

1、平时做好日常的零散报销。

以电子版格式,每月分类备份保存,以备随时查询账目金额。

2、准确、详细登记每月发生的月结费用,及时更新并与供应商核对消费金额,确保月底账目清楚,及时准确向财务报账、报销、妥善保管好每月发生费用的所有单据,需要报销的发票以留存复印件的形式保存,以备日后查询或物品保修使用。

3、订购机票与酒店方面工作通过网上搜索、对比价格优惠的机票,为出差员工订购机票。

等出差员工回来后,为其报销机票款。酒店预订方面事宜,主要是为王总和其他外公司的重要客人订购。

三、水果时间与考勤方面工作

1、每两周举行一次水果时间,主要由我负责水果的购买、清洗以及水果时间结束后的清理工作。

2、每天都需登记考勤,每周一次对考勤结果进行汇总,至月末将所有考勤记录进行汇总,并且整理出最终的考勤报表交由财务部以及副总经理签字确认。

四、人事行政方面工作

1、预约面试配合人事相关人员,打电话预约面试者,以及预约好后接待面试者。

如:询问面试官做英文还是中文的面试题,给面试者发放面试题以及后续的一些工作。

2、入职/离职手续的办理无论是入职还是离职人员,都要为他们办理相关手续;

如:发放/收取门禁卡、工位牌以及工作柜子钥匙和文具等事宜。

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无论对于公司职员或外来客人都要服务态度良好,尽量让他们都满意。做事麻利,有效率,尽量不出差错,这些都是我所要达到的目标。此外我还会加强礼仪知识和普通话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尽管我自身存在着一些小缺陷,但我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我能为我们公司的前台打造一个良好的门面形象。

前台转正工作总结范文5时间总是转瞬即逝,我从-月-号到公司工作的三个多月以来,我的收获和感触都很多,任职以来,我对工作环境和前台这个崭新的工作岗位充满了信心,较认真地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职责。现将三个月来的学习、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在实践中学习,努力适应工作

作为行政前台这份工作的新人,刚加入公司时,我对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流程都很生疏,多亏了领导和同事的耐心指导和帮助,让我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了行政前台的工作内容还有公司各个部门的职能所在。都说前台是公司对外形象的窗口,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公司,接待公司来访的客人要以礼相迎,接听和转接电话要态度和蔼,处理办公楼的日常事务要认真仔细,对待同事要虚心真诚等等。

二、主要工作

1、完成部门交办的事项

每个月做两次的餐厅用量报表(每半个月一次)给餐厅组长核对汇报;每个月初统计纸张用量以及电话记录交给企管主管留底汇报,尽量做到节省公司资源;每个月做好顺丰快和申通快递的运杂费报销单交给财务部报销;以及登记写字楼的矿泉水(桶装与小瓶)、办公设备物料(纸张、色带以及墨盒)的领料单。

2、完成日常的正常管辖范围内的工作

更换传真机的色带,备用复印机,打印机的纸张;处理传真机、复印机和打印机的卡带、卡纸问题;每天登记纸张用量和拨出电话记录;更换饮用矿泉水;以及对一楼走廊通道和样品参观室的门户管理。

3、讯息处理和工作记录

过滤来电以及接收信息及时转接给所需部门;注意传真内容及时转达给上级;以及记录来往供应商和常用联络方的联系方式,认真做到一眼就能看到所需资料。

4、来访客人通报及接待

事先放好手纸、厕纸,以及会客室的面巾纸和矿泉水以备用,待见到客人起身微笑迎接问侯,指引客人到所需地方等候接洽,及时递上矿泉水或泡茶接待,坚决做到客人还没离开,自己就不会下班。若休息时间临时有客来访或任部门有事所需,也会尽快赶到接待帮忙。以及协助应聘事宜。

行政前台转正总结例3

前台转正工作总结范文1来到公司已经有三个月了,公司规定三个月后转正,我三个月中,一直都努力工作,完成工作任务,做好自己行政前台的工作。下马是我这段时间的工作总结。

一、努力工作,坚守岗位

我自从担任行政前台工作以来一直都秉持之,努力工作的理念,没有一刻放松,坚持完成自己的每一份工作任务,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想要做好工作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我经常会因为在工作的时候没有完成任务加班,因为我知道,如果我现在不努力好好打好基础,以后工作将无比艰难,将便的非常辛苦,我来到工作岗位就必须要做好自己的任务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不做任何的逃避。

工作不易需要珍惜,做好工作才是对工作的珍惜,我在工作中坚持完成任务,把每天的工作结束后我才会放松,其他时间只要在上班绝不会有丝毫的懈怠,工作是不容我们忽视的,要足够重视工作,要做好工作的任务才行,我知道每一份工作的需要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付出才行,热爱工作,愿意为工作付出努力,愿意去做好工作,坚持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任务,积极努力的做好自己的事情。

二、学习才会进步

每个岗位都有很多知识需要我们去总结需要我们去做好,没有任何人能够不学习,不进步就做好自己的工作的,想要做好这一切学好学习,需要努力,在工作中学习,我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工作我就会在工作的时候记录好问题,然和下班后空闲时间解决问题,不会把问题留存,以更快的速度解决才是最好的,把问题与工作结合让我能够加深印象,向人请教,网络查找等方式也是不可少的学习方法也是我常用的。

三、团结努力

工作不可能一个人就能作好,还需要所有人团结,配合,如果不团结,不共同努力只会让工作复杂化,让原本简单完成的事情,无法完成,团结可以减少我们工作时间,让我们的工作大大加快,我在工作的时候就是团结各个同事,与他们建立友谊,保持联系,有需要的时候及时向他们寻求结果,责任我顺利的度过了是哪个月的试用期时间。

四、文明礼貌

作为行政前台,接触的人比较多,因此礼貌是必须的,良好的礼貌会让人开心,会让人感到重视,更是能够拉近彼此距离,是的其他人感受到公司的善意,公司的文化,给人感觉公司是形象高大。传播公司的声誉非常好,文明有礼的接待更让人们接受。

文明有礼既展现公司形象,又展现个人素质。

我工作以来一直都是文明接待,礼貌回答,从来没有惹其他客户生气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会用自己的手段去赢得客户的认可。

三个月结束,是新的开始,在以后工作时我进继续努力,已经坚守努力工作。

前台转正工作总结范文2回顾这一个月,感慨良多,作为一名刚进入职场的菜鸟,懵懵懂懂、不知所谓,但在行政部各位前辈的帮助下,一路磕磕绊绊的走过。通过这一个月,我也学到了很多,快速的融入到--行政部这个小家庭中,个人的工作认识和工作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现总结如下:

一、以诚实的工作态度,严格要求自己,适应办公室工作特点

行政部作为公司主要的后勤工作地点,它的性质也就决定了办公室工作的繁杂性质。但是,行政部的人也相对的比较少,我作为一个新人,能够主动的去帮忙,遇到不懂的就去请教,积极的配合各位前辈,快速高效的完成各项工作。在工作中,我努力从每一件事情上进行总结,不断摸索,掌握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因为自己还是新人,在为人处事、工作经验等方面经验还不足,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我都能够做到虚心向同事学习、请教,学习他们的长处,反思自己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我时刻会提醒自己,要诚恳待人,态度端正,积极想办法,无论大事小事,我都要尽最大能力去做到完美。在平时时刻要求自己,必须遵守劳动纪律、从注意清洁卫生等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信念,来对待所有事情。

二、加强学习的力度,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

在--,企业文化相当的特别,除去第一条的诚实,我最欣赏的就是:终身学习。而这一点正是我想要积极做到的。也因为这样,我不断的通过网络、书籍等学习人力资源相关的案例分析,利用下班时间学习语言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个人能力。工作中,虽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贡献,但是能够配合同事完成各项指标,从中学习,以便以后自己能够更好的独立完成工作。

另外,我也特别注重从工作中吸取教训,不断的总结,认真的学习写作、人事相关的政策、档案管理等相关的知识。也虚心向前辈请教,取长补短,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希望能够尽快的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去。

三、坚持做好每一项日常工作,快乐工作,自我肯定

1、出勤方面:每天都能提前至少三十分钟到达办公室,做好上班前的相关工作准备,并能及时检查各个办公区域的清洁、设备的完好等,并更新好SPS,方便--查询。

2、纸张文档、电子文档的归档整理方面:在工作中,我注意对纸张资料的整理和保存,将有用的及时保存、归档,对于没用的及时销毁。

因为很多文字性工作都是电脑作业,所以我也在个人电脑中建立了工作资料档案库。并于每周星期五把工作过的资料集中整理,分类保存,以便今后查找。

四、存在的不足

1、在本职工作中我还不够认真负责,岗位意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上存在自我放松的情况。由于办公室的工作繁杂,处理事情必须快、精、准。在业务能力方面,我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在整理会议纪要时,没有抓住重点,记录不全,不能突出主要内容,给领导的会后工作也带来了不便。

2、对工作程序掌握不充分,对公司业务熟悉不全面,对工作缺少前瞻性,致使自己在工作中偶尔会遇到手忙脚乱的情况,甚至会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错误。

致使对自己有了些许的怀疑和不确定性,对未来也有了些许的灰暗情绪。

3、偶有缺少细心,办事不够谨慎,显得有些许毛躁。

工作是相对简单但又繁、杂、多,这就要求我必须细心、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思路缜密。在这方面,我还不够细心,时有粗心大意、做事草率的情况,有时也会比较毛躁忘记一些事情等等。

前台转正工作总结范文3不知不觉已经加入公司两个多月了,刚开始我对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流程都很生疏,多亏了领导和同事的耐心指导和帮助,让我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了工作内容,自己的职责所在,点点滴滴都让我在工作中进步,受益匪浅。在过去的两个月里,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果,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就进入公司以来的工作情况向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前台日常工作

1、责前台电话的接听和转接,重要事项认真记录并传达给相关人员,做到不遗漏,不延误。

2、责公司会议室的卫生清洁及桌椅摆放,并保持整洁干净。

二、行政工作方面

行政工作是繁琐的,小到复印、扫描、传真、发快件、印名片、文件的保管、协助技术部工作人员打印、整理、装订标书等,每一项工作的完成都是对责任心和工作能力的考验。

三、人事管理方面

1、落实相关人事管理制度公司的考勤统计工作由我负责,在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做到实事求是的统计考勤,每月初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制作考勤统计表,并及时交由财务制作工资表。

2、人事相关资料严格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填写《应聘登记表》《入职简历表》等做好、入职员工的档案管理。

填写《派车单》《请假条》等做好公司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针对这两个月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在转正后的工作中,我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做好办公室内务工作。

注意办公室内的清洁、保洁;注意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的保养;努力做好自己自己的本职工作。

2、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收集信息,以备不时只需。

例如快递公司的名片等。

3、处理好日常行政管理管理,协助领导不断完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使公司趋于规范化的管理。

4、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深入了解公司的产品,以便能更好的协助领导及销售人员的工作。

作为一名行政前台工作人员,需要掌握的知识还很多,在转正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向身边的同事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最后感谢领导能够提供给我这个工作平台,是我有机会和大家共同提高、共同进步;感谢每位同事对我在这段时间里工作的热情帮助。虽然我还有许多经验上的不足和能力上的欠缺,但我相信,勤能补拙,只要我们彼此多份理解、多份沟通,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相信公司明天会更好。

前台转正工作总结范文4为期3个月的试用期已经告一段落,在综合管理部的行政前台这一岗位上,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工作上的一些知识,更多的是如何做人做事。由于刚大学毕业,对我而言工作经验无疑是欠缺的,非常感谢公司提供给我的机会,让我学习让我成长。3个月以来,在行政前台这一岗位上,我完成了多项工作事件,但主要工作事件如下:

一、前台行政事务方面工作

1、转接总机电话,收发传真、信件和报刊;

2、接待来访客人,并通报相关部门;

3、办公用品领用的登记,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办公器材的检查;

4、打印、复印文件和管理各种表格文件;

5、监督员工考勤和外出登记;

6、公司通讯录的定时更新;

7、订购日常饮用水以及花卉护理事宜;

8、及时填充小会议室里面食品;

9、维持前台工作区域和公司大厅的整洁和有序;

10、完成上级交代的事务以及配合或协助他人完成其他事务。

二、日常报销及月底账目方面工作

1、平时做好日常的零散报销。

以电子版格式,每月分类备份保存,以备随时查询账目金额。

2、准确、详细登记每月发生的月结费用,及时更新并与供应商核对消费金额,确保月底账目清楚,及时准确向财务报账、报销、妥善保管好每月发生费用的所有单据,需要报销的发票以留存复印件的形式保存,以备日后查询或物品保修使用。

3、订购机票与酒店方面工作通过网上搜索、对比价格优惠的机票,为出差员工订购机票。

等出差员工回来后,为其报销机票款。酒店预订方面事宜,主要是为王总和其他外公司的重要客人订购。

三、水果时间与考勤方面工作

1、每两周举行一次水果时间,主要由我负责水果的购买、清洗以及水果时间结束后的清理工作。

2、每天都需登记考勤,每周一次对考勤结果进行汇总,至月末将所有考勤记录进行汇总,并且整理出最终的考勤报表交由财务部以及副总经理签字确认。

四、人事行政方面工作

1、预约面试配合人事相关人员,打电话预约面试者,以及预约好后接待面试者。

如:询问面试官做英文还是中文的面试题,给面试者发放面试题以及后续的一些工作。

2、入职/离职手续的办理无论是入职还是离职人员,都要为他们办理相关手续;

如:发放/收取门禁卡、工位牌以及工作柜子钥匙和文具等事宜。

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无论对于公司职员或外来客人都要服务态度良好,尽量让他们都满意。做事麻利,有效率,尽量不出差错,这些都是我所要达到的目标。此外我还会加强礼仪知识和普通话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尽管我自身存在着一些小缺陷,但我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我能为我们公司的前台打造一个良好的门面形象。

前台转正工作总结范文5时间总是转瞬即逝,我从-月-号到公司工作的三个多月以来,我的收获和感触都很多,任职以来,我对工作环境和前台这个崭新的工作岗位充满了信心,较认真地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职责。现将三个月来的学习、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在实践中学习,努力适应工作

作为行政前台这份工作的新人,刚加入公司时,我对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流程都很生疏,多亏了领导和同事的耐心指导和帮助,让我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了行政前台的工作内容还有公司各个部门的职能所在。都说前台是公司对外形象的窗口,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公司,接待公司来访的客人要以礼相迎,接听和转接电话要态度和蔼,处理办公楼的日常事务要认真仔细,对待同事要虚心真诚等等。

二、主要工作

1、完成部门交办的事项

每个月做两次的餐厅用量报表(每半个月一次)给餐厅组长核对汇报;每个月初统计纸张用量以及电话记录交给企管主管留底汇报,尽量做到节省公司资源;每个月做好顺丰快和申通快递的运杂费报销单交给财务部报销;以及登记写字楼的矿泉水(桶装与小瓶)、办公设备物料(纸张、色带以及墨盒)的领料单。

2、完成日常的正常管辖范围内的工作

更换传真机的色带,备用复印机,打印机的纸张;处理传真机、复印机和打印机的卡带、卡纸问题;每天登记纸张用量和拨出电话记录;更换饮用矿泉水;以及对一楼走廊通道和样品参观室的门户管理。

3、讯息处理和工作记录

过滤来电以及接收信息及时转接给所需部门;注意传真内容及时转达给上级;以及记录来往供应商和常用联络方的联系方式,认真做到一眼就能看到所需资料。

4、来访客人通报及接待

事先放好手纸、厕纸,以及会客室的面巾纸和矿泉水以备用,待见到客人起身微笑迎接问侯,指引客人到所需地方等候接洽,及时递上矿泉水或泡茶接待,坚决做到客人还没离开,自己就不会下班。若休息时间临时有客来访或任部门有事所需,也会尽快赶到接待帮忙。以及协助应聘事宜。

行政前台转正总结例4

政权退踞台湾之后,颁布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和令,通过实施等措施强化其威权统治。台湾人民被剥夺了许多基本的权利,白色恐怖使其统治没有任何民主可言。同时,由于台湾特殊的历史条件(如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和自身进行统治的策略考虑,台籍人士并没有获得和其人口比例相当的政治地位。随来台的大陆籍人士处于政治统治的主导地位,而台籍人士参政基本活跃于在下层政治领域,这实际形成一种“二元政治结构”。

二元政治结构是当局根据岛内外的环境,建立起来的平衡各方面利益,实现有效统治的政治结构。虽然这一结构是由相关政治势力的力量对比关系来加以决定的,但其建立后这种对比关系又具有很大的反作用。它既可以补充的统治基础,也可以成为反对派的支持力量。本文通过这一体制由稳定到瓦解的变化情况,来说明台湾的“民主化”和“本土化”进程。

当时的当局宣称其代表全中国的“法统”。但仅从台湾岛内来看,不同省籍民众在政治、经济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差距和不尽平等之处。在一部分台湾民众(尤其是台籍)看来,台湾是由“外省精英”集团来实施统治的。上世纪70年代后,这种“本省人出头天”的心态在岛内民众当中就愈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可以说,“非民主” 和“二元政治结构”是台湾政治转型前的基本特征。

上世纪60年代末,台湾经济开始起飞,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民主意识得到了很大提高。70-80年代,中产阶级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出现在岛内,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学者认为,台湾民主化进程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变迁的必然产物。如白鲁恂(Lucian Pye)提出:台湾是经济发展将导致民主化导向与促进多元主义的崛起,并因而削弱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普遍存在之威权统治基础的最佳实证。

对这一观点,笔者并不完全赞同。社会经济结果的变化与民主化相关,但不能简单的理解成某种决定关系。对台湾来讲,如果不考虑省籍和族群因素,那么就无法真正理解台湾的“本土化―民主化”过程。如有台湾学者根据实证调查分析得出:中产阶级相对于其他阶级,具有较高的民主信念;中产阶级因省籍分为两部分,台籍较支持反对势力,大陆籍则支持。这两者从不同角度成为民主化的推动力量。也就是说,省籍因素及由此带来的“本土化”问题是推动台湾政治转型的重要因素。

笔者认为,台湾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与台湾的民主化进程具有巨大的相关性,但并不具有决定作用。我们可以从1970年到1993年台湾的政治转型中各种政治势力的互动过程来进行具体分析,并与上述观点相结合来探讨民主化与本土化两者关系和实现民主化的最终答案。

二、台湾民主化过程的分析思路与历史分期

为了便于对台湾政治转型过程进行分析,笔者按照台湾当局领导人及其政策特点的阶段性特征作出如下分期:蒋经国统治前期(1972-1980年);蒋经国统治后期(1981-1988年);李登辉统治前期(1988-1993)。这三个阶段大致涵盖整个台湾民主化进程的主要时期。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蒋经国和李登辉统治台湾时期岛内政治结构的变化情况。我们也可以将这三个阶段表述为:硬威权向软威权转化期、软威权体制时期,威权向民主体制过渡时期。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根据政府和反对派对于民主的态度,将政府内部分为民主改革派、自由改革派和保守派,反对派分为极端激进派和温和民主派。他认为这些团体力量的大小将决定民主化进程的性质,而且常常在民主化的过程中有所改变。

实际上,政治转型的过程是政府内部、反对派内部、政府与反对派的互动/博弈过程。对于台湾民主化过程而言,如果趋向民主化的力量在政府(当局)和反对派(“党外”和)中处于优势的地位,那么台湾的民主化转型就会十分顺利。

亨廷顿认为:由于改革派与温和派在力量上存在的差异实际上决定了民主化过程发生的方式。他归纳为三种方式(1)变革(2)置换(3)移转。亨廷顿认为台湾的民主化属于“变革”的过程。蒋经国统治时期确实属于“变革”方式。但如果分析李登辉掌权的过程及后来岛内政局发展,李登辉统治时期更接近于“移转”的方式。也就是说,台湾政治转型的过程兼有“变革”和“移转”两种方式的一些特点,这说明了台湾民主化过程的特殊性。后文将对此做进一步的分析。

笔者试图从以下角度来分析台湾的民主化――本土化的过程:(1)省籍情结。这是“本土化”的重要诱因。(2)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3)国际环境的影响。(4)政治结构的演变,即“二元政治机构”的演变过程。(5)岛内政治势力的互动,这主要是指政权与党外――反对势力的互动过程。笔者认为这些是对台湾“民主化”和“本土化”过程进行分析的重要角度。

三、蒋经国统治前期(1972-1980年)

上世纪70年代,台湾当局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1971年台湾当局被驱逐出联合国、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建交以及问题等都对台湾当局带来巨大冲击。同时,由于政治原因造成了经济的困境,台湾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上层官僚体系老化严重,工作能力差,内的保守派对蒋经国又造成了很大限制。

面对台湾内外的局势,蒋经国采取了“革新保台”的改革措施。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本土化”政策的开始。蒋经国采取的“本土化”政策主要是选拔台籍青年精英,作为新鲜血液来充实和中央对于地方事务的管理。1972年,台湾当局进行了“动员戡乱时期自由地区增额选举”,这使日趋消逝的“法统”得到延长。定期的改选缓和了维护法统产生的代表性矛盾(实际统治地区台湾的代表在整个体系的比例很低),同时又没有影响大陆籍的主导地位。

这一政策客观上迎合了台籍人士的参政要求,对缓和省籍矛盾有一定意义。当局通过与本省政治势力结盟,重新构造了本土治理的方式,巩固其在台湾岛内的统治。客观地说,这种本土化政策符合70年代台湾的政治生态,当时的反对势力――“党外”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蒋经国的政策对于台湾的发展和政权稳固是有重要作用的。

在这一时期,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开启民主化的进程,这应当和政权和“党外”势力的力量对比有关。此时二元政治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基本上这一结构是稳固的。在上层部分,一般党政办事机构层面,基本完全开放;“行政院”各部门、“台湾省长”、“院辖市长”有选择的开放;而“民意代表”、“五院院长”、的中常委等决策核心层,则象征性对台籍人士开放。上层和下层的调整,使二元政治结构基本适应了70年代

新的形势,保持了很大的稳定性。

四、蒋经国统治后期(1981-1988年)

蒋经国的革新政策、台湾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等使“党外”势力有了较大发展。“党外”势力在1977年的“台湾省议会”和“县市长”选举中取得很大突破,一举拿下共77席的“台湾省议会”中的22席和四个“县市长”职位。到80年代之后“党外”及由此而来的成为推动民主化的重要力量。政权真正处于“多事之秋”,其统治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是台湾民主化―本土化过程的真正开启时期。

根据亨廷顿的转型理论,笔者认为蒋经国统治时期基本属于“变革”的方式。如亨廷顿所言,“在变革过程中,那些威权体制下掌权者们在结束威权政权,并把它变成民主体制的过程中起着带头作用,并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具体分析岛内的政治社会环境,尽管“党外”势力有了发展,但是政权的实力还是强大得多,而且牢牢控制着“军警宪特”等强力部门,对政权有最后的控制手段。但我们也不能把这单纯看作蒋经国的民主信念与高瞻远瞩,仅以此不能完满解释何以在此时才推动民主化进程。

我们可以通过博弈论的视角来分析蒋经国与“党外”的策略互动,来对民主化的推动过程进行分析。在上世纪70年代,政权尽管遭受内外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但其采取的革新政策基本符合其维护原有政治结构的稳定性,其敢于对高雄事件采取强硬措施,就是其统治实力的体现。但经过1-2年的沉寂,“党外”势力又开始重显其政治实力,积极投身选举,通过街头运动和“议会”道路向政权发起了巨大的挑战。实际上和“党外”已开始考虑自己的行动和策略,“党外”逐步走较温和的体制内路线,也没有再采取过于强力的手段。双方通过几个回合的理性互动,也初步实现了一种博弈平衡。“党外”通过与的谈判妥协,成立了“公政会”和“编联会”等组织机构。这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双方初步互动的结果。

此时的国际环境也是推动的原因。国际上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席卷韩国和菲律宾,其中美国发挥的影响也十分关键。1986年3月,蒋经国开始实行“政治革新”,台湾进入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到了同年6月“党外”酝酿组党,政权也通过第三方进行沟通,并达成了一些共识。面对随后的突击成立,蒋经国并没有采取严厉的措施,对其默认支持,后来又采取解除的政策。1986年10月25日,中常会通过决议,允许组织新政党。1987年6月,“国家安全法”的“立法”程序完成,宣布7月15日起“解除”。

应当说,当时的统治基础和政治实力仍较“党外”及后来要强大的多。因此,蒋经国的策略可以看成是一种“理性决策”得出的结果。如果按照类似经济学的“利益-代价原则”来分析,台湾当局实际选择的是一个较佳的结果。采用暴力镇压,实行独裁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肯定是不可取的。而仅仅采取70年代的“本土化”和限制政策,也已不能达到有效的结果。

笔者认为蒋经国在1986年后采取的民主化措施,可以理解为“合理化”的民主化过程。根据民主化理论,蒋经国后期的措施实际上是属于“自由化”的范畴,是属于威权体制和“民主化”之间的很短的过渡阶段 。自由化主要是指公民结社,言论出版,资信流通和社会政治运动等日渐提升并具有自主性的趋势。在台湾具体就是减少统治政权对一般活动的限制和干涉。解除和开放,加之随后的新闻言论出版自由和集会游行等权利的恢复,实际是打破了个人和团体活动权利受政权机构和执政党制约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就是让社会走向常态,同时这也是威权体制松动转向民主竞争机制的过程。

蒋经国的策略是一方面强化内部的组织,另一方面使社会冲突制度化和法规化,将反对力量吸纳入政治体系当中,强化各项法规制度,维护社会的秩序。蒋经国希望通过民主化的措施来促进台籍和外省人士的政治结合,为台籍人士通往上层开辟了通道。由于台湾特殊的社会条件,导致对大陆认同的日益降低,实行民主化的进程必然是台籍更多参与到政治核心当中,必然导致“台湾化”。 “本土化”或“台湾化”,有两层含义:政治、经济、社会各层面的根植台湾取向,即政策台湾化;重要党政部门增加台籍人士比例,即人事台籍化。蒋经国的举措开始了及整个政治结构“本土化”的历史转变进程。

从二元政治结构来看,开放冲击了上层的执政党体制,解除改变了原有的体制,而且对“党外”在下层的地方选举(也包括“中央”层级“民意代表”选举)有很大益处。但这不意味二元体制的瓦解,只能说是产生松动。在解除后仍颁布“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法”,同时军警“宪”特等强力部门仍牢牢掌握在执政党手中。开放使变成了多党政治体制。但实际上,还垄断着大部分政治资源,维持“一党独大”的局面。

蒋经国实际上在寻求一种平衡,在增加台籍人士参政的同时(无论是内还是),并不能破坏所谓“中华民国”的“法统”, 如“宪法”中的“不能违背宪法,不能分裂国土和主张共产主义”的三个原则。也就是说“本土化”绝不能使“中华民国台湾化”,这是他始终坚持的,这和后来李登辉时期的民主化进程所不同的。

五、李登辉统治前期(1988-1993年)

蒋经国去世后,李登辉继任“中华民国总统”和中国主席。对于他的上台过程和当时的条件,这里不多阐述。笔者认为李登辉时期台湾“民主化”过程进入了亨廷顿说的“移转”时期。在移转过程中,民主化是由政府和反对派采取的联合行动产生的。政府中的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保持平衡,使政府愿意与反对派进行谈判,但改革派不愿主动改变政权,同时反对派也没有强大到足以政府。

实际上,蒋经国去世后安排的是一个集体接班的布局,李登辉并没有过多的优势。作为第一位本省籍的“中华民国总统”加上以前亲民能干的形象,实际上使他在台湾民众中很快获得了支持基础。出于与党内“保守派”政治斗争(即后来出现的“主流派”与“非主流派”之争)的需要,他必须采取更大幅度的“民主化”措施。这主要体现在“改革”中,这是对蒋经国“政治革新”的大幅超越。但其目的当然不是简单的推进民主,实际上这是一种策略的选择。他与等反对势力进行利益互动,达到各自的政治目的。

对“党外”来说,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基本上是以“民主化”为诉求。尽管台湾的国际地位发生了变化,但台湾的民意基本上仍是追求“民主”为主要取向的。当然,省籍问题和“台湾人出头天”的心理也存在,但“本土意识”并没有成为岛内思想意识的主流。但随着的成立,其利用省籍矛盾进行族群动员,唤起所谓的“台湾意识”,使“本土化”成为一种日趋强大的趋向和诉求。

这使李登辉等内的本土势力和当时的反对力量有了利益的切合点。李登辉的“民主化”是依据“台湾化”和“本土化”的族群意识和动员来推动的,即诉求“台湾人出头天”的“悲情意识”来对付原来占据相对优势的“外省”精英。以台湾人口结构分析,只要强调民主多数原则,再加上“支持第一个台湾人总统”的情结,就可以登上权力顶峰。“本土化”实际上已经超过“民主化”的界限,打破了蒋经国所力图维系的本土化―民主化结构平衡。

1988年李登辉上台后,台湾岛内的舆论和民意要求民主的呼声更加强烈,尤其对于长期以来以“动员戡乱时期”和维护“法统”为借口的“中央民意代表”改选非常关注。1991年4月30日,李登辉宣布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废除“临时条款”。同年12月,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全面退职,同时在台湾地区选举了新的“国大代表”。在1992年3月召开的“国大临时会”对“中央体制”做了大幅修改,“总统”由“国民大会”间接选举为“由自由地区全体人民选举”。同年12月9日,举行了第二届“立法委员”选举,同样由台湾地区人民选举产生。

单从岛内来看,上层民意机构不进行改选和“动员戡乱时期”对“宪法”的冻结,并不是民主原则和精神的表现,对此加以改变确实符合民主化的特征和理念。但对于在台湾的“中华民国”体制来说,这实际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全面由台湾地区人民进行选举,打破了原来的“法统”,冲击了台湾当局“代表中国”的政治合法性基础,实际上使“中华民国台湾化”,这是李登辉和蒋经国两者民主化政策的不同之处。

在变成多党竞争以及体制解除后,二元政治结构的上层只剩下“动员戡乱时期”这一部分。随着李登辉宣布终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并实行“中央民意代表”(“立法院”、“国民大会”的改选)到后来的“总统直选”为止,标志着“中华民国”的“台湾化”,原有的二元政治结构也彻底瓦解。

六、台湾民主化―本土化过程的总体分析

总体来说,在统治台湾时期,政权通过威权控制,并通过建立二元政治结构来平衡各方的利益。“光复大陆”的精神召唤、来自美国的支持和台湾经济的一定发展,使得政权在台湾的统治地位还是比较稳固的。此时并没有开启“本土化”和“民主化”的过程。

在蒋经国统治前期,上世纪70年代国际环境的持续变化使政权的国际“正统性”基本崩溃,当局必须增强其在岛内的“正统性”,因此采取了“革新保台”和“催台青”的“本土化”政策,以更好地维持二元政治结构的稳定和政权的“合法性”。实际上,反对势力在当时对其统治并未构成真正的挑战,所以对来说也就没有积极采取“民主化”的意愿和问题。

“党外”运动经过高雄事件之后在80年代又开始蓬勃发展,政权开始与“党外”进行了策略互动。蒋经国采取了开放、解除等民主化的措施,力图将“党外”势力纳入体制内部,进行民主竞争。当然,这必然导致居于人口多数的台籍人士在选举中具有优势地位,实施“民主化”必然造成“台湾化”和“本土化”的局面。

蒋经国实际上是力图维持一种平衡,使“民主化”和“本土化”保持合适的速度和程度。他提出了三项原则:不得违反“宪法”,不得分裂“国土”和主张共产主义,实际上就是力图保持在“中华民国法统”的大框架之下,实行民主“”,决不能使“中华民国台湾化”。

可以说,政权是占据相当优势的,也就是前面说的“变革”方式,蒋经国试图使经过转型,成为“大中国”民主体制下的优势政党,以解决“中华民国法统”下的“民主化”和“本土化”的问题。台湾政治的现实实际上使这个矛盾不可能得到解决,某种意义上基于“本土意识”的“民主化”过程必然产生“本土化”和“台湾化”的结局。

如果说蒋经国推动民主化进程是为了维持在台湾的执政优势,那李登辉时期则是为了合法化和扩张个人在党内和岛内的政治权力,并借民主化来实现其“”理念。李登辉上台后出于巩固权力的考虑和确立支持基础的现实需要,采取了与因煽动“本土意识”而日渐突起的的策略互动,台湾的“民主化”进程到了“移转”的阶段。“本土化”开始压过“民主化”。李登辉下台后,台湾政权又经过二次政党轮替,今天的,认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交流,两岸关系正朝和平的轨道上发展。台湾本土化走到今天,新的模式值得我们继续观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

注释:

大陆学者姜南扬首先提出“二元政治结构”这一关于战后台湾政治的分析框架。具体的内容可参见姜南扬著:《台湾政治转型之谜》,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姜南扬著:《台湾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

关于发展中社会中产阶级的作用可参见[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8-240页。萧新煌著:《变迁湾社会的中产阶级》,台北:巨流出版公司,1989年版。

张京育主编:《中华民国民主化――过程、制度和影响》,台北: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1992年版,第2页。

萧新煌著:《变迁湾社会的中产阶级》,台北:巨流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17-232页。

[美]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51-152页、155页、181页。

[日]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许佩贤译:《台湾――分裂国家与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页。

“党外”指在台湾政治发展的过程中,相对于具有统治地位的和仅具有“花瓶”作用的政党(如青年党和民主社会党)而言,不具有政党的组织形态,却实质发挥着发对派作用的政治团体。

甘观仕等著:《中国在台湾四十八年》,北京:中国大百科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159页、第229-230页。

本文所指的“民主化”包含“自由化”和“民主化”这两个概念。民主化是人民和政治平等的理想,在政治变革中逐渐落实,包括扩大政治参与和的党内民主,开放更多的公职选举,并有合法的反对党的公开竞争。具体可见林水吉:《改革与民主化――宁静革命的历史见证》,台北:扬智文化事业,1994年版,第52-56页;张京育主编:《中华民国民主化――过程、制度和影响》,第149-183页。

行政前台转正总结例5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学生无论是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实际成效,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变,本文主要结合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一些探究进行简要论述。

一、高中政治翻转课堂运用必须要进行精心准备

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首先需要准备精悍的教学指导视频,这一资料信息原则上建议教师自己录制,结合设计的教学方案录制学习指导的要点,以及提出自我检测的内容等。如果直接运用别的教师录制的视频资料,教学设计的方向以及运用的方法存在差异,容易出现教学视频和教学方案不相吻合的状况。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后时间要求学生自己观看视频开展学习,并非全部的学生都会按照教师的要求,不折不扣学习研究,因此要强化学生学习习惯和自觉性的培养,有必要的情况下还要通过校信通平台和家长取得互动,共同帮助学生来实现课后的高效率观看与学习。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严格按照系统平台要求进行自我学习情况的反馈,以便于教师从整体上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为接下来的翻转课堂高效开展奠定基础。

二、紧扣实施要点,扎实有效开展高中政治翻转课堂教学

1.制作视频,要求学生认真研究、及时反馈。为了提高翻转课堂实施的实际成效,笔者自行设计和录制了视频,在校园网站上。制作的视频资料,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寻找四种消费心理的具体表现,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对正确消费观进行分析,从而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消除不正确的思维。视频之后还通过校信通平台向家长进行了介绍,要求有时间的家长和学生一起观看,同步进行监督,避免部分学生在课后并没有进行要求的学习活动。

2.课堂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质疑探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视频资料,做好充分准备之后开展课堂学习活动。此时的课堂不再是知识灌输的阵地,而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习体会交流的阵地,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照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开展深入的分析研究。翻转课堂的实施与合作学习的优势可以紧密结合起来,笔者将合作小组的作用也充分发挥出来,课堂上向学生揭示了一组研究提纲:“我们日常消费中有哪四种消费心理,每一种消费心理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应当怎样正确看待这样的四种消费理念,平时在生活中应当倡导什么消费理念和纠正什么消费理念”。提出这样的问题之后,学生之间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他们在小组里面还结合课前学习的疑惑进行了质疑,寻求大家的帮助,力争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相关内容,这一环节也是翻转课堂重要的前期工作。

3.师生互换角色,鼓励学生走上讲台、示范讲解。完成了学生小组自主讨论研究之后,接下来笔者要求学生勇敢地走上讲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从学生角色向“小老师”角色的转变。按照教学流程,小组完成了学习探究之后,笔者鼓励小组推荐代表走上讲台,代表本小组阐述学习的成果。走上讲台的学生针对四种消费理念分别有什么特点、是否科学、应当坚持什么消费理念等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理念,对从众、求异以及攀比消费心理开展研究,论证其不科学性,同时对求实心理的消费观念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对坚持正确消费理念有了全面的认识,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4.开展互动交流,帮助学生梳理成果、总结经验。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也需要和台下的学生进行互动,大家一起探讨和补充,对学习成效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在关键环节可以进行点评,保持教学方向的正确与有效。在学生讲解和补充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梳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与难点,总结学习的经验和技巧。教师和学生互动总结并梳理出理智消费的几条基本原则,要结合自己的收入水平和经济基础进行适度消费,要避免盲从、根据需要进行消费,以及弘扬绿色环保、勤俭节约等方面的要求,真正体现对学生成长的引导作用。总结出“自学要全面、讨论要深入、总结要提炼”这样的学习体会。最后进行简要的知识要点测试,圆满完成翻转课堂学习任务。

三、高中政治教学翻转课堂实施的几点思考

翻转课堂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广大教师一定要注意到,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运用都有着科学的原则和要求,必须注重解决教学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将教学实施要点牢牢抓在手上。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思考,认为高中政治翻转课堂应当重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要确保学生自学的参与程度。既要强化学生思想教育,也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还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确保学生在课后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真正学习到位。二是要掌控好课堂教学纪律效果。翻转课堂更加民主和开放,教师应当强化大局的控制,保证课堂纪律。三是要同步适应翻转课堂的情境。教师要做好精心准备,满足翻转课堂教学准备与具体实施的需要,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按照要求参与其中,确保实效。

【参考文献】

[1]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04)

[2]裴光亚.由“翻转课堂”想到的[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6(Z1)

[3]李道苏.素质 知识 能力[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4)

行政前台转正总结例6

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将日本在华的公私产业,以及战时附逆的汉奸财产均作敌伪产业论处,并予以接收。台湾光复后,对台湾的敌伪产业,特别是日本人产业的接收,关系着国家主权的实现和台湾经济的重建。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台湾地方政府在中央的统一指导下,颁布了一系列的接收政策,基本完成了对敌伪产业的接收和处理工作。学术界已有学者对上述课题做过研究,但对于接收政策、机构设置和接收的整体情况仍有可研究的余地,本文拟就此相关问题继续做一探讨。

一、国民政府对在台日本人产业的接收政策

战后,国民政府颁布的“收复区敌伪产业处理办法”及后续相关政令,明确规定将收复地区的敌伪产业全部接收。其中,敌伪产业中的伪性产业,是指伪满、汪伪等各类汉奸组织的公私财产;敌性产业主要是指日本在华的公私财产(以下简称日产)。因战后初期接收机关林立,组织混乱,为统一接收事宜,迅速接收敌产,政府决定成立行政院收复区全国性事业接收委员会,作为接收敌伪产业的总机构。并于1945年冬,在敌伪产业较集中的地区相继设立河北平津区、粤桂闽区、苏浙皖区、山东青岛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同时设立敌伪产业审议委员会,关于接收、处理敌伪产业的议案经审议委员会议决后,交由敌伪产业处理局具体执行。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光复后台湾省敌伪产业的接收,以行政院1945年11月公布的“收复区敌伪产业处理办法”为准则。1946年12月,行政院又在该办法中新增订一条内容以资适用于台湾,该条文称“关于台湾人民有间谍或助虐罪行者,产业之处理,准用本办法之规定”。但因日据时代的台湾产业,无论资本、技术及经营多来自日本,所以,台湾光复后接收的敌伪产业还是以日本人的产业为主。鉴于接收工作关乎台湾经济的稳定和重振,为稳妥起见,台湾地方政府一面秉承中央意旨,一面参考其他地区对敌伪产业处理的经验和办法,再结合台湾的特殊情形,另拟定日产接收或相关补充、解释法令共200余种,报经中央核准后施行于全省,如“台湾省接收日人财产处理准则”(即“台湾省接收日人财产处理办法”),“台湾省日产移转清理办法”,“台湾省处理境内撤离日侨私有财产应行注意事项”等,均为台湾日产接收处理的指导性法令。

从台湾颁布的日产接收处理法令的数量和条文内容看,在接收日产问题上,台湾有其特殊性。例如,马关条约生效两年后,从

光复后,鉴于部分日籍女子纷纷与岛内华人结婚,影响日侨的遣送,台湾地方政府明令,凡与日籍女子结婚者,应到民政处重新登记或至法院公证,切实查核,如是非正式婚姻,应予遣送回国。较难处理的是,光复前中日人民间存在的婚姻、继承关系,在遣返和接收时遇到的国籍和财产问题。经台湾地方政府与国民政府司法院、外交部、内政部反复磋商,对上述问题的处理形成如下意见:光复前,台胞与日人之间的婚姻,只要是户籍登记在案的,均认为是正式婚姻,如是日籍女子嫁与台湾男子,现该女子是否愿意留台,听其自择。如为台湾女子与日籍男子结婚,或台湾男子为日人养子或入赘到女方家,经核定属于下列情况的:为正式婚姻或日籍丈夫现已返日,或为日人养子经正式除籍的,均可申请赴日。由大陆地区来台的

日产清理处是清理、处理日产的执行机关,它对于日产清理的重要方针,经提请日产清理审议委员会决定后执行,凡属地方性的日产先由该处核定,再交所在地县市政府清理,其余由该处自行清理。日产清理处在各县市政府的财政局(科)内设日产清理股,在接管原日产会各县市分会业务的基础上,负责各县市日产的清理。日产清理处下设1室4组,分设主任和组长各1人,各组室分股办事,每股设股长1人。会计室负责预算、决算及编制报表,登记账簿等,下设岁计股和会计股。第一组掌管总务、出纳、调查,下设文书股、人事股、事务股、出纳股、调查股;第二组掌管有关日产处理事项,下设企业股、房地产股、动产股;第三组掌管日产标售事项,下设业务股、估价股;第四组掌管日产清算和审核登记事项,下设清算股、稽核股、账务股。日产清理工作基本完成后,日产清理之未了业务并人省府公产管理处,原日产清理处即予撤销。

1947年“二二八”事变后,陈仪去职,魏道明任台湾省政府主席,魏氏主政台湾时期,国民政府对日产的处理政策发生变化,台湾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也随之调整。行政院自1947年6月以来,迭令各地加速处理敌伪产业,此举一面是为平息前期各界,特别是民营实业界对日产多划归政府经营的诟病,但更重要的,政府是想通过加速售卖日产以填补空虚的国库,增加财政收人。在此背景下,政府提倡所谓民营化,所有未处理的敌伪产业物资,均以标售为原则,政府机关如无特别需要,不得率先请标购或请让售,尤其敌伪工厂,除若干适于国营或地方经营的工厂已准拨用或标售外,其余应一概标售民营。台湾省政府公布的经济改革方案,一改陈仪当 政时期日产多由政府公营的做法,提出要改正原来“国营民营畸轻畸重”的缺陷,并由台湾省政府建设厅出面成立民企辅导委员会,给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咨询和经营方法的指导。各县市也成立了经营日资企业标售民营筹备委员会,由各县市长兼任主任委员,各县市建设局长、财政科长、参议会议长及有关同业公会代表暨地方公正人士兼任委员。筹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初估标售企业的底价,监督标售单位的财产整理、标售企业的移交、标售价款的收支,拟议标售日期等。

三、台湾省接收处理日产概况

台湾接收的日人公有产业,是在1945年11月开始由接收委员会下属各组分别接收,日产会成立后接收的日产,大部分为日人私有财产和企业财产。所有日产接收以属人为原则,由指定机关接收的日产,经长官公署告知台湾地区日本官兵善后联络部,转知被接收日本政府或被接收财产的日人。日产会成立后,改为由该会直接通知被接收财产的日人,不再通知日方联络部。按台湾省接收机关的统计口径,接收的日产被划为四类,即公有财产(原属日本总督府管辖下的公产)、企业财产(日本政府或日人投资的企业)、私有财产(不包括企业)和查获没收打捞财产。若按接收物品的类别分类,主要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两大类,还有少量日人在台的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动产主要指车辆、船舶、器材、物资、家具、证券、存款、珠宝等。不动产主要指房屋和地产。

在对上述财产实行接收前,必须界定日产产权停止移转的日期,行政院最初将收复区日产停止移转的日期定为1945年8月15日。后有台湾省参议员李清枝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台湾地处海岛,人民没能及时获知日本投降的信息,所以请求中央展延日产停止移转日期。考虑到一些地区的特殊性,1946年5月,行政院把收复区日产停止移转的日期改为1945年10月1日。但司法院坚持认为该日期应“自中华民国三十四年日敌接受波茨坦宣言之日起(即1945年8月15日)”,两院关于日产停止移转日期的解释存在矛盾之处,报经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会议决议,按司法院的解释办理。

1946年12月颁布的“台湾省日产移转清理办法”,严格遵照司法院的解释来办理日产移转案件。该办法规定,凡在1945年8月14日以前,对于日人不动产取得或设定的权利,并于同日以前依法登记的,其取得或设定的权利有效;已于该日以前依法申请登记,未能完成手续,但能提出确实证据,并有该管乡镇村里长1人负责证明经查验无讹的,其取得或设定的权利有效;凡在1945年8月15日以后,对于日人不动产取得或设定的权利,除本省现行法令认可者外,一律无效。买受日人动产其清理办法如下:(1)凡在1945年8月15日以后,正式监理以前,属于正常交易,而标的物已交付者有效,但其未付价款,应在规定限期内缴款;(2)凡标的物未交付者无效,其已付价款,可呈请发还;分期付款的日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买卖,依上述办法清理认为有效的,其未付价款应按物价指数计算,限期追缴。

但到1948年6月,行政院和司法院却又将台湾省日产停止移转日期改为1945年10月16日。经报章披露,台胞吴某等乡民联名请愿上书台湾省政府,请求中央维持1945年8月15日为买受日产的停止移转日期,并指陈李清枝等在日本投降后“所买日产房屋,每人多至十余座,或数十座,田地多至一、二千亩,有登记册可稽”。意即李清枝等人的提议,既有为一己谋利之嫌,又有因政策宽限,乡民私相买卖日产造成国家财产流失之弊。尽管有民众抗议,但两院仍维持前判,也未对政策变动原因予以明确解释,司法院只是强调,此日产停止移转日期前的产权移转如是非法移转仍属无效,前已核定各案不宜翻案。

接收日人私有财产,特别是对准备遣返日侨的财产接收,于1946年3月初开始。其接收程序是,派接收人员以每户为单位填发接收通知书,通知被接收日人。被接收财产的日人,无论有无财产,都要填具私人财产清册,如属企业工厂类财产,应填具企业财产清册。所有清册一式三份,一份存接收机关,一份上交日产会备核登账,一份发交日侨,并准其携带回国。“台湾省日侨遣送应行注意事项”和“台湾省处理境内撤离日人私有财产应行注意事项”均规定,日人在撤离时可携带现金1000日元,日人在台湾境内或其他金融机构之存款、证券、珍宝、饰品等物,送交台湾银行或其他委托银行接收。免予接收的证券文件有:日本境内银行及其分行所发之存款单据,在日本、高丽、旧关东州、台湾所发的邮政储金存折,在日本境内设立的保险公司及其分公司,暨在日本、高丽、旧关东州与台湾所发邮政生命保险单。日侨遣送回国在港口被检查出携带超过规定之物品,依法没收,由高雄、基隆两市日产分会派员接管,列册报送处理。因征用暂时留台日人之财产,据“台湾省征用留居日人私有财产接收原则”,其不动产企业及股权股票一律接收。该征用留居日人及其在台的家属,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财产,准其借用,动产部分,除货物应予接收外,余皆准保留使用,待遣送时按“日侨遣送回国办法”办理接收。

台湾接收的日产以企业和房地产为大宗。该类日产经日产会审核后,按接收公产移交公产管理机关接管、拨归公用、拨归公营、官商合营、出租民营、发还原业主和标售民营共七种方式处理。拨归政府机关公用或公营的企业和房地产中,属于矿产部分规模较大,认为必须公营的,如石油、铝业、钢矿等部门,划归资源委员会国营,共18单位,资本额共约1.47亿元台币。其次,如电力、肥料、造船、机械、纸业、糖业和水泥等,划作国省合营,共42单位,资本额共约5.22亿元台币。再次,如工矿、农林、航业、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医疗物品、营建等适合划归省营的,共323单位,资本额共约2.99亿元台币。其规模较小,适合县市经营的,由县市政府呈准划拨,共92单位,资本额共约0.2亿元台币。还有划拨本省党部经营的,如电影院等共19单位,无资本纪录。以上总计拨交政府机关公营之企业工厂共494单位。房地产多属各级机关、学校等,为业务执行上所必须的,他如某一企业所属不可分割的房屋土地,亦予一并划归。原属日本台湾总督府管辖的公产,移归公产管理机关。动产的拨归公用,多为各级机关、学校必需应用的家具物品车辆等,至于拨归公营公用企业所附属的动产,也并予拨给。

行政前台转正总结例7

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将日本在华的公私产业,以及战时附逆的汉奸财产均作敌伪产业论处,并予以接收。台湾光复后,对台湾的敌伪产业,特别是日本人产业的接收,关系着国家的实现和台湾经济的重建。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台湾地方政府在中央的统一指导下,颁布了一系列的接收政策,基本完成了对敌伪产业的接收和处理工作。学术界已有学者对上述课题做过研究,但对于接收政策、机构设置和接收的整体情况仍有可研究的余地,本文拟就此相关问题继续做一探讨。

一、国民政府对在台日本人产业的接收政策

战后,国民政府颁布的“收复区敌伪产业处理办法”及后续相关政令,明确规定将收复地区的敌伪产业全部接收。其中,敌伪产业中的伪性产业,是指、汪伪等各类汉奸组织的公私财产;敌性产业主要是指日本在华的公私财产(以下简称日产)。因战后初期接收机关林立,组织混乱,为统一接收事宜,迅速接收敌产,政府决定成立行政院收复区全国性事业接收委员会,作为接收敌伪产业的总机构。并于1945年冬,在敌伪产业较集中的地区相继设立河北平津区、粤桂闽区、苏浙皖区、山东青岛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同时设立敌伪产业审议委员会,关于接收、处理敌伪产业的议案经审议委员会议决后,交由敌伪产业处理局具体执行。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光复后台湾省敌伪产业的接收,以行政院1945年11月公布的“收复区敌伪产业处理办法”为准则。1946年12月,行政院又在该办法中新增订一条内容以资适用于台湾,该条文称“关于台湾人民有间谍或助虐罪行者,产业之处理,准用本办法之规定”。但因日据时代的台湾产业,无论资本、技术及经营多来自日本,所以,台湾光复后接收的敌伪产业还是以日本人的产业为主。鉴于接收工作关乎台湾经济的稳定和重振,为稳妥起见,台湾地方政府一面秉承中央意旨,一面参考其他地区对敌伪产业处理的经验和办法,再结合台湾的特殊情形,另拟定日产接收或相关补充、解释法令共200余种,报经中央核准后施行于全省,如“台湾省接收日人财产处理准则”(即“台湾省接收日人财产处理办法”),“台湾省日产移转清理办法”,“台湾省处理境内撤离日侨私有财产应行注意事项”等,均为台湾日产接收处理的指导性法令。

从台湾颁布的日产接收处理法令的数量和条文内容看,在接收日产问题上,台湾有其特殊性。例如,马关条约生效两年后,从

光复后,鉴于部分日籍女子纷纷与岛内华人结婚,影响日侨的遣送,台湾地方政府明令,凡与日籍女子结婚者,应到民政处重新登记或至法院公证,切实查核,如是非正式婚姻,应予遣送回国。较难处理的是,光复前中日人民间存在的婚姻、继承关系,在遣返和接收时遇到的国籍和财产问题。经台湾地方政府与国民政府司法院、外交部、内政部反复磋商,对上述问题的处理形成如下意见:光复前,台胞与日人之间的婚姻,只要是户籍登记在案的,均认为是正式婚姻,如是日籍女子嫁与台湾男子,现该女子是否愿意留台,听其自择。如为台湾女子与日籍男子结婚,或台湾男子为日人养子或入赘到女方家,经核定属于下列情况的:为正式婚姻或日籍丈夫现已返日,或为日人养子经正式除籍的,均可申请赴日。由大陆地区来台的

日产清理处是清理、处理日产的执行机关,它对于日产清理的重要方针,经提请日产清理审议委员会决定后执行,凡属地方性的日产先由该处核定,再交所在地县市政府清理,其余由该处自行清理。日产清理处在各县市政府的财政局(科)内设日产清理股,在接管原日产会各县市分会业务的基础上,负责各县市日产的清理。日产清理处下设1室4组,分设主任和组长各1人,各组室分股办事,每股设股长1人。会计室负责预算、决算及编制报表,登记账簿等,下设岁计股和会计股。第一组掌管总务、出纳、调查,下设文书股、人事股、事务股、出纳股、调查股;第二组掌管有关日产处理事项,下设企业股、房地产股、动产股;第三组掌管日产标售事项,下设业务股、估价股;第四组掌管日产清算和审核登记事项,下设清算股、稽核股、账务股。日产清理工作基本完成后,日产清理之未了业务并人省府公产管理处,原日产清理处即予撤销。

1947年“二二八”事变后,陈仪去职,魏道明任台湾省政府主席,魏氏主政台湾时期,国民政府对日产的处理政策发生变化,台湾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也随之调整。行政院自1947年6月以来,迭令各地加速处理敌伪产业,此举一面是为平息前期各界,特别是民营实业界对日产多划归政府经营的诟病,但更重要的,政府是想通过加速售卖日产以填补空虚的国库,增加财政收人。在此背景下,政府提倡所谓民营化,所有未处理的敌伪产业物资,均以标售为原则,政府机关如无特别需要,不得率先请标购或请让售,尤其敌伪工厂,除若干适于国营或地方经营的工厂已准拨用或标售外,其余应一概标售民营。台湾省政府公布的经济改革方案,一改陈仪当 政时期日产多由政府公营的做法,提出要改正原来“国营民营畸轻畸重”的缺陷,并由台湾省政府建设厅出面成立民企辅导委员会,给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咨询和经营方法的指导。各县市也成立了经营日资企业标售民营筹备委员会,由各县市长兼任主任委员,各县市建设局长、财政科长、参议会议长及有关同业公会代表暨地方公正人士兼任委员。筹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初估标售企业的底价,监督标售单位的财产整理、标售企业的移交、标售价款的收支,拟议标售日期等。

三、台湾省接收处理日产概况

台湾接收的日人公有产业,是在1945年11月开始由接收委员会下属各组分别接收,日产会成立后接收的日产,大部分为日人私有财产和企业财产。所有日产接收以属人为原则,由指定机关接收的日产,经长官公署告知台湾地区日本官兵善后联络部,转知被接收日本政府或被接收财产的日人。日产会成立后,改为由该会直接通知被接收财产的日人,不再通知日方联络部。按台湾省接收机关的统计口径,接收的日产被划为四类,即公有财产(原属日本总督府管辖下的公产)、企业财产(日本政府或日人投资的企业)、私有财产(不包括企业)和查获没收打捞财产。若按接收物品的类别分类,主要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两大类,还有少量日人在台的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动产主要指车辆、船舶、器材、物资、家具、证券、存款、珠宝等。不动产主要指房屋和地产。

在对上述财产实行接收前,必须界定日产产权停止移转的日期,行政院最初将收复区日产停止移转的日期定为1945年8月15日。后有台湾省参议员李清枝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台湾地处海岛,人民没能及时获知日本投降的信息,所以请求中央展延日产停止移转日期。考虑到一些地区的特殊性,1946年5月,行政院把收复区日产停止移转的日期改为1945年10月1日。但司法院坚持认为该日期应“自中华民国三十四年日敌接受波茨坦宣言之日起(即1945年8月15日)”,两院关于日产停止移转日期的解释存在矛盾之处,报经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会议决议,按司法院的解释办理。

1946年12月颁布的“台湾省日产移转清理办法”,严格遵照司法院的解释来办理日产移转案件。该办法规定,凡在1945年8月14日以前,对于日人不动产取得或设定的权利,并于同日以前依法登记的,其取得或设定的权利有效;已于该日以前依法申请登记,未能完成手续,但能提出确实证据,并有该管乡镇村里长1人负责证明经查验无讹的,其取得或设定的权利有效;凡在1945年8月15日以后,对于日人不动产取得或设定的权利,除本省现行法令认可者外,一律无效。买受日人动产其清理办法如下:(1)凡在1945年8月15日以后,正式监理以前,属于正常交易,而标的物已交付者有效,但其未付价款,应在规定限期内缴款;(2)凡标的物未交付者无效,其已付价款,可呈请发还;分期付款的日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买卖,依上述办法清理认为有效的,其未付价款应按物价指数计算,限期追缴。

但到1948年6月,行政院和司法院却又将台湾省日产停止移转日期改为1945年10月16日。经报章披露,台胞吴某等乡民联名请愿上书台湾省政府,请求中央维持1945年8月15日为买受日产的停止移转日期,并指陈李清枝等在日本投降后“所买日产房屋,每人多至十余座,或数十座,田地多至一、二千亩,有登记册可稽”。意即李清枝等人的提议,既有为一己谋利之嫌,又有因政策宽限,乡民私相买卖日产造成国家财产流失之弊。尽管有民众抗议,但两院仍维持前判,也未对政策变动原因予以明确解释,司法院只是强调,此日产停止移转日期前的产权移转如是非法移转仍属无效,前已核定各案不宜翻案。

接收日人私有财产,特别是对准备遣返日侨的财产接收,于1946年3月初开始。其接收程序是,派接收人员以每户为单位填发接收通知书,通知被接收日人。被接收财产的日人,无论有无财产,都要填具私人财产清册,如属企业工厂类财产,应填具企业财产清册。所有清册一式三份,一份存接收机关,一份上交日产会备核登账,一份发交日侨,并准其携带回国。“台湾省日侨遣送应行注意事项”和“台湾省处理境内撤离日人私有财产应行注意事项”均规定,日人在撤离时可携带现金1000日元,日人在台湾境内或其他金融机构之存款、证券、珍宝、饰品等物,送交台湾银行或其他委托银行接收。免予接收的证券文件有:日本境内银行及其分行所发之存款单据,在日本、高丽、旧关东州、台湾所发的邮政储金存折,在日本境内设立的保险公司及其分公司,暨在日本、高丽、旧关东州与台湾所发邮政生命保险单。日侨遣送回国在港口被检查出携带超过规定之物品,依法没收,由高雄、基隆两市日产分会派员接管,列册报送处理。因征用暂时留台日人之财产,据“台湾省征用留居日人私有财产接收原则”,其不动产企业及股权股票一律接收。该征用留居日人及其在台的家属,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财产,准其借用,动产部分,除货物应予接收外,余皆准保留使用,待遣送时按“日侨遣送回国办法”办理接收。

台湾接收的日产以企业和房地产为大宗。该类日产经日产会审核后,按接收公产移交公产管理机关接管、拨归公用、拨归公营、官商合营、出租民营、发还原业主和标售民营共七种方式处理。拨归政府机关公用或公营的企业和房地产中,属于矿产部分规模较大,认为必须公营的,如石油、铝业、钢矿等部门,划归资源委员会国营,共18单位,资本额共约1.47亿元台币。其次,如电力、肥料、造船、机械、纸业、糖业和水泥等,划作国省合营,共42单位,资本额共约5.22亿元台币。再次,如工矿、农林、航业、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医疗物品、营建等适合划归省营的,共323单位,资本额共约2.99亿元台币。其规模较小,适合县市经营的,由县市政府呈准划拨,共92单位,资本额共约0.2亿元台币。还有划拨本省党部经营的,如电影院等共19单位,无资本纪录。以上总计拨交政府机关公营之企业工厂共494单位。房地产多属各级机关、学校等,为业务执行上所必须的,他如某一企业所属不可分割的房屋土地,亦予一并划归。原属日本台湾总督府管辖的公产,移归公产管理机关。动产的拨归公用,多为各级机关、学校必需应用的家具物品车辆等,至于拨归公营公用企业所附属的动产,也并予拨给。

行政前台转正总结例8

战争动员能力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有经济结构、经济布局、军民结合程度、经济管理体制以及能力、经济动员体制、居民对战争的支持程度,以及战前和战争中对手的破坏程度等。

第一,从台湾经济结构看其动员能力。高技术战争消耗的是数量巨大的多种经济实力,它要求经济必须是全面发展和产业结构合理及优化。如果经济不能全面发展或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会出现军事经济木桶中的“短板”从而不能形成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台湾是个孤岛,经济结构极不合理,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虽然农业还能基本支撑战争的要求,但是工业不仅规模小,而且主要是一些电子产业和重化工业,并且工业资源主要依靠进口,所以它的产业结构支撑不了高技术战争的需求。即使台湾的GDP较高,外汇储备较充实,但也因为战争所需要的物资数量大、品种多、时间紧,因而它们也很难立即转化为军事经济实力。目前台湾战略物资储备数量有限,战时又受到严密的经济封锁,所以它就更难以转化为真正的战争经济实力。因此,从经济结构看,台湾的战争动员能力相当有限。

第二,从经济布局看其动员能力。经济布局决定着战争初期和战争进程中遭受对方打击的程度。如果生产力布局没有纵深,易受对手第一次打击的破坏,即使有很高的生产力水平,也很难真正转化为军事经济实力。台湾本岛南北长不到400公里,东西宽才110多公里,根本谈不上什么战略纵深。其生产力主要布局在西部平原上,集中在台北、台中和高雄三大工业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集中在西部。这样的生产力集中布局,严重缺乏纵深和战略腹地,极易受到打击和破坏,所以它很难转化为军事经济实力。因此,台湾的经济布局也决定了其战争动员能力很低。

第三,从军民结合程度看其动员能力。经济尤其是科技工业的军民结合程度是决定经济实力向军事经济实力转化的重要因素,决定了经济动员的效率。台湾当局近些年来开始重视科技工业的军民结合,注意将军事科技工业根植于民用科技工业之中,重视发展军民通用技术,并且在科技人员中推广“国防役”。台湾参照美国硅谷的经验在新竹县创办了科学工业园区,把它作为军民结合的重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为将“军事科技根植于民间技术之中”,十分重视利用各个大学、研究所以及企业的科技实力,同它们签定了很多项合作研究计划,一些公民营公司也参加到部分军事科研工作中来。作为军事科研基地的“中山科学研究院”也逐步开放,由只开发军用技术转为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因此,仅就科技工业民的能力来看,台湾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有一定的动员潜力。

第四,从经济管理、管制体制看其动员能力。经济管理体制由经济管理组织体系、规则体系和方法体系等要素组成,它是连接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纽带。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快,说明经济管理水平高,体制合理,从而战争经济潜力也就大。同时,经济管理体制及其能力也是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经济实力的一个制约因素。50多年来,台湾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成为“亚洲四小龙”,说明台湾的经济管理能力是比较强的,使得其战争经济动员能力较强。另一方面,台湾当局的经济管制能力也是比较强的。台湾成立了“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会议”,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大政方针与“国防政策”。“国安会”有一套严密的组织机构,保证了台湾当局对经济的高度管制权。台湾当局对经济的管制权主要体现在对军事人才、军工科研与生产,军事财力的高度控制上,为此建立了严密而权威的军事人力制度、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制、军事预算体制和经济动员体制等,并以相应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和外贸政策来保证。台湾当局在组织和制度方面具有对经济的强大管制能力,可以保障在战时将其相当部分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经济实力。

第五,从经济动员体制看其动员能力。经济动员体制决定着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经济实力的广度、深度和时效。由于台湾当局长期以来将台湾置于“动员戡乱时期”,注重建立和健全经济动员体制。台湾的战争动员采取的是总动员体制,即在临战或战争状态下,“为集中运用全部的人力、物力,加强防御力量”,“以有效的动员机制,整合有效资源,发挥危机处理效能”。经济动员包含在总动员之中,并且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台湾的经济动员体制比较健全:一是组织机构健全。台湾地区领导人是总动员的最高决策人,负责决定实施动员的时机、范围并总动员令。“国防总动员联席会议”是总动员决策机构,由军地双方主管动员的高级官员组成,日常工作由“国防部总动员综合作业室”负责,其中经济动员由“国防部”经“行政院”授权设立的“中央全民防卫动员准备业务汇报”,负责具体业务。各主管机关、省(市)、县(市)设“动员准备业务汇报”,负责本地动员业务。二是动员法制较健全。除了有“总动员法”外,先后制定和修正了“总动员物资征购办法”、“工业动员办法”、“动员时期船舶管制办法”、“车辆动员办法”、“空运动员办法”、“公民营事业生产军品办法”、“铁路军事运输作业规则”等法规,对于平时和战时的各项经济动员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范。三是动员方案和计划较健全。台湾“中央全民防卫动员准备业务会报”,依据防卫作战需要,逐年制定年度“动员准备提纲”,各动员准备方案的主管机关以及“直辖市”、各县(市)依此制定本单位年度动员准备方案和分类计划。其中包括精神动员、人力动员准备、物资动员准备、经济动员准备、财力动员准备、交通动员准备和卫生动员准备等方案。健全系统的经济动员准备方案和计划保证了动员准备工作的正常进行。四是结合重大军事演习进行动员演练。这种演练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旨在增强“立即动员、立即作战能力”,采用无预警方式,配合部队演习实施。其二,军需工业动员演习,旨在验证各县市及公民营工厂能否有效支持各厂库战时要求,熟练战时生产转换作业程序、规定。经常的动员演练,既检验了动员方案和计划的可靠性,又提高了动员准备能力。

第六,从民众对战争的支持程度看其动员能力。人心向背是决定经济实力向军事经济实力转化的重要因素。“为谁而战”、“为何而战”不仅是广大官兵的疑惑,也是台湾广大民众的疑惑。蕴藏于台湾民众手中的经济力量是不会甘心让当局用于战争的,上述的各种优势就不可能发挥出来。因此,在战争即将来临之前,占有台湾经济规模85%的私人经济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转移到海外,这就会大大减少台湾经济实力向军事经济实力的转化系数和数量。目前由于台湾政局动荡和两岸关系僵持,已有大量资本转移海外。一旦战争爆发,台湾岛内资本的转移情况将更加严重。

第七,从战前和战争中将可能遭到的打击看其动员能力。制约战争经济动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看其在战前和战争中可能遭到的对手的打击和破坏程度。如果台湾当局不顾两岸人民的意愿,公然宣布“独立”而引发战争,那么台湾经济将遭到致命打击。台湾的经济布局没有纵深和战略腹地,而且高度集中在西部平原地带,特别是三大工业区,最易遭到打击,甚至在首轮打击下就可能瘫痪。这样台湾的经济潜力在还没有转化为新的军事经济实力之前就将不复存在。由于台湾经济抵御攻击的能力不强,因此其动员能力也是比较脆弱的。

二、台湾经济各领域动员能力

1、工业动员能力。台湾工业动员是战争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军营工业动员和民营工业动员两部分。平时把各个属于动员对象的工厂调整成总厂,通过对军需品的研究开发和制造,进行动员准备,转入战时动员体制后,扩大军需品的制造与维修能力,最大限度地供应军队所需的器材。台湾当局还积极推行“经济军事化政策”,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强调“开发在军中,制造在民间”。为弥补军工生产能力的不足,便于民营工厂战时能够迅速转产军需品,台湾当局专门制定了“公民营企业生产军需品辅导办法”,采取技术转让、辅导需军品生产、委托保修、优先提供贷款和订货、减免税收等办法,吸引民营工业企业参与军需品生产,推动军营、民营厂家合作,增强民营企业研制和生产军需品的能力。二是强调“寓战备于经建”。为避免重复投资,台湾在一些重大的经济建设项目中强调要充分考虑和兼顾战时需要。例如,要求大型造船厂必须具备生产各型军用舰船的能力,石化工业必须具备一般性军需品及其军火用品的生产能力等。

2、物资动员能力。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台湾当局十分重视加强粮食、油料、钢铁等主要战略物资的动员能力。目前,台湾平均库存稻米40万吨,按平时消费标准,库存稻米可供全台湾2300万人口消费2个月;战时如以库存稻米的二分之一用于军用,可供130万军队食用1年。的粮食储备采取集中储备与分散储备相结合的办法,小部分储存于伙食单位的防御据点内,大部分粮食集中存放在大型地下粮库和屯粮坑道内,为落实“存粮于民”的要求,与地方粮食部门签订了战时粮食紧急支援协定,战时军粮由地方粮食部门直供。石油工业主要由台湾“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独家经营,该公司现有各类炼油厂9座,分布在西海岸的桃园、高雄、嘉义等地,技术设备比较先进,日炼原油60多万桶,高雄、大林埔炼油厂年处理原油能力在1000万吨以上。台湾大部分军用油料储存于地下油库、油地和油地坑道内,小部分桶装油料放置于遮蔽式的油场,战时生存能力较强。台湾每年自产的普通钢材基本可以自给,特种钢材及钢铁工业原料仍须大量进口。台“经济部”是物资动员的主管机构,负责统筹规划战时重要战略物资调配管制。为确保战时急需,台湾当局颁布了“总动员物资征购征用办法”,规定动员时期军政机关因军事作战或执行紧急公务不能依正常方法获得物资时,可依法实行征购。

3、交通动员能力。台“交通部”主管交通动员,负责调配民间运输能力满足战时交通运输需要。由于战时台湾岛内的运输将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对外岛的运输以海运为主,空运为辅。因此,台湾当局在不断加强交通动员潜力建设的同时,非常强调做好车辆动员和商渔船动员。50多年来,台湾当局不断对岛内交通设施进行维修扩建,交通动员潜力有了一定增强。火车电力机车头100余辆,客货车皮近万节;高速公路的部分地段战时可起降作战飞机;有各型机动车1519万辆,其中汽车420万辆;有各类港口80多个,基本为军民两用,一些小型商渔港也可作为轻型舰艇战时疏散基地;共有各类机场40余处,拥有各型民用机120架。为提高战时车辆动员速度,台湾各县市均设有车辆动员委员会。车辆动员委员会根据行政区域和交通状况,本着车型与生产厂家一致原则,将各种军用和民用车辆(警备、消除、救护车辆除外)中具有军事运输能力的车辆编入军勤车队,其余的车辆编入民防车队。对纳编车辆的驾驶员和机械操作人员实行统一的编组管理,战时两种车队相互支援执行任务。台湾对外贸易的95%和外岛作战物资供给主要通过海上运输完成。因此,台湾重视发展商渔船业,增强商渔船动员能力。台湾渔船分“公营”和“私营”两类,公营渔船公司属台湾“渔业干部船员训练中心”和“省立水产试验所”等单位。渔船均加入台湾渔会组织,并按母港编入船舶大队,受台湾警备“司令部”和“警察局”控制。战时一旦需要, “国防部”可根据“动员令”征用上述船只,协同海军执行扫雷、运输、警戒、侦察等军事勤务。

4、科技动员能力。认为,在现代战争中,科技的优劣往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做好科技动员工作。1967年3月,台湾成立了“科学发展指导委员会”,隶属于“国家安全会议”,是台湾最高科学政策咨询机构,负责统筹制订台湾科学技术发展政策。1985年,台湾“行政院”批准成立了由“国防部”、“教育部”、 “经济部”和“国科会”联合组建的“国防科技推动委员会”。其中“国防部”和“国科会”组成“国防科技合作协调小组”,负责“国防”科技的上游研究工作;“国防部”和“经济部”组成“国防科技发展小组”,负责“国防”科技与工业界的合作。该委员会的宗旨在于广揽人才,联合台湾不同学校的专家共同参与“国防”科技研究,同时将“国防”科技成果推广于民间科研,推动台湾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这些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台湾科技动员体制的基本框架。近年来,台湾加大了科技投入,科技研发经费占其GDP的比重由1986年的1.01%增至2002年的2.3%。台湾地区的产业结构正在向高技术产业转型,高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发展较快。在高科技产业拉动下,台湾科技人才的数量有了较快增长,2002年达15万人,占全岛总人口的6.6%。但人才就业结构不合理,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科技人才77%集中在大专院校,18%集中在财团法人和研究机构,只有5%在企业供职,科技产业工程师及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为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同时也为战时科技人才动员预做准备,台湾当局采取了一些办法,如高学历人才服“国防役”。

行政前台转正总结例9

韩国跨越式发展绝非缘于上帝的眷顾,甚至不能完全归功于某个或某些伟大政治人物的高瞻远瞩或绝世英明。它是韩国特殊历史背景与外部环境下,一系列必然和偶然因素 “合力”的结果。就此而言,韩国“丝逆袭”的故事不可复制。但这并不意味着韩国模式没有可取鉴之处。韩国“奇迹”背后,是后发国家转型成功的基本逻辑,比如经济现代化初期国家的主导作用,经济转型期政府在利益分配上的“中立”角色,民主转型过程中国家与社会既博弈又妥协等。 独特的国家主导模式

韩国能在朴正熙时期创造经济高速发展的“汉江奇迹”,国家主导模式的作用最被广泛接受。但严格地说,这种解释对韩国来说并不全面,至少是不够透彻。因为同时期不少发展中国家也采用国家主导的模式,但成就远不及韩国。韩国在1960至1980年间,经济总量增长了2.7倍;同时期也处于军人统治下的阿根廷,经济总量只增加了1倍。如果把时间维度拉长,对比更明显。从1950年到1998年,韩国经济总量增长了37.9倍,而同期阿根廷只增长了2.9倍。也就是说,国家主导模式并非韩国经济腾飞并成功实现转型的唯一原因。

其他的原因还要在韩国的历史中寻找。日本35年殖民统治给韩国留下的最“可见”的遗产,是由官僚阶层和警察队伍组成的国家控制机器。这笔遗产,加上3年朝鲜战争后成长起来的庞大军队,共同构成了韩国“强势国家”的政治生态。强势国家以及政府权力来源于军方,使经济发展布局有了摆脱利益集团羁绊的可能。在李承晚时期,从朝鲜战争结束后的1954年到朴正熙上台的1961年,韩国经济年均增速仅为4.4%。而朴正熙执政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增速高达7.6%。李承晚权力基础不稳固,是导致其难以推行大破大立式发展战略的重要原因。李承晚是美国“嫁接”来的总统,一直受缺乏军方支持的困扰,美国的大量援助相当一部分被用来“购买”军方的忠诚,而非用来发展经济。

通过军事上台的朴正熙总统,在军方拥有广泛人脉,没有李承晚那样的后顾之忧。而且,与当时同样由军人统治的阿根廷不同,朴正熙政府有美国的强大支持。与同样是美国军事盟友且频仍的泰国也不同,在冷战背景下美国对处于冷战前沿的韩国的支持力度远超对泰国。这一切构成了朴正熙政府对韩国社会超强的控制力。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美韩研究所学者姜明世在分析这一问题时指出,韩国统治精英利用美国的军事援助巩固权力,而权力的巩固帮助国家提升了控制社会和管理经济的能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朴正熙在执政的第二年开启了国家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投资基建为经济发展打基础、第二个五年计划打造出口导向型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转向重化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 日本的殖民统治,使韩国民众具有“反体制”,尤其是反专制独裁的情结,这种情结几乎贯穿整个韩国民主转型过程。

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教授布鲁斯・库明斯在其《阳光普照下的韩国》一书中指出,国家的军事动员,为韩国工业发展提供了与他国相比更具纪律性的劳动力队伍。3年的朝鲜战争以及随后相当长时期的军事动员,造就了“军事化”的韩国社会,加上强势国家形成的“高压型”政府,这些都成为韩国经济现代化初期的独特优势。此外,与其他军人统治的国家不同,韩国通过军事上台的总统只有朴正熙和全斗焕,而且没有因引发社会大动荡。这为经济持续发展以及政府政策的连续性创造了政治和社会环境,也为韩国以低成本优势保持产品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条件。

以军方为权力来源的强势政府,在韩国经济转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朴正熙时期偏向重化工业的发展战略,造就了势力强大的财阀,导致国家经济的失衡。在全斗焕上台的1980年,韩国经济下滑1.9%。当时财阀通过经济手段影响政府决策,但由于政府权力基础依然在军方,全斗焕依然能采取果断措施启动经济转型。譬如在信贷上顶住财阀压力,向中小企业倾斜,以及大砍政府开支―1985年政府预算赤字甚至被削减39%。如果没有军方做后盾,全斗焕政府不可能协调财阀与中小企业的利益关系,也难以抵御因预算削减而招致的官僚阶层压力。 民主转型的韩国路径

一般来说,民主转型涉及国家与社会间的力量博弈,但韩国民主化过程中这种博弈独具特色。独特的历史造就了异常强势的国家,但这个国家面对的却不是异常弱势的社会。根据民主转型的经济现代化理论,经济发展培育出市民社会,然后通过与国家权力博弈实现民主转型。但韩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在经济欠发展且市民社会尚未形成时,群众运动就爆发出了“政权更迭”的力量。导致李承晚下台的直接原因,是1960年4月19日的大规模群众游行示威。朴正熙被刺杀与1979年激烈的群众运动直接相关,全斗焕下台也是迫于全国性的游行示威。群众运动“强悍”的战斗力,是韩国民主转型过程中的一大特色。某种程度上说,韩国民主转型的最初动力,不是源于执政精英中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博弈,而是自下而上的底层驱动。

与强势国家形成的背景相似,韩国群众运动的“强悍”作风,也有深刻的历史渊源。日本的殖民统治,使韩国民众具有“反体制”,尤其是反专制独裁的情结,这种情结几乎贯穿整个韩国民主转型过程。在强势国家实现对社会有效控制的同时,群众运动也在逐步瓦解威权体制的合法性,客观上推动了韩国的民主转型。这一点在全斗焕执政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全斗焕是在导致数千人殒命的“光州惨案”后上台的,执政合法性先天不足,故在1983年采取安抚政策,大幅缓和对社会的高压态势,开启民主改革进程。在1985年的国会选举中,反对派领导人金泳三和金大中领导的新韩国获胜,成为国会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反对党。

韩国民主转型是威权体制逐步瓦解的过程,同时也是韩国执政精英拓展执政合法性的过程。在经历朴正熙时期的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发展红利已不足以支撑全斗焕的执政合法性。在激进的学生和工人运动被镇压之后,有基督教背景的温和市民运动走上前台,全斗焕在确保统治无虞的前提下,为弥补合法性不足,有意识地向体制内反对势力“开放政权”。接替他的“将军总统”卢泰愚,为扭转执政势力在国会的弱势局面,向反对党领导人金泳三抛出橄榄枝,并联合另一个反对党实现“三党融合”,使执政势力重获国会多数席位。虽然卢泰愚初衷是摆脱国会反对派的掣肘,但客观上把政治博弈引向了议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街头抗争。

卢泰愚执政时期,军方因素已不完全是韩国统治精英的权力基础,经济发展也不再是执政合法性的唯一来源。韩国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形成了相对良性的协调,民众对政治体制的信任开始成为统治精英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这有利于后继的金泳三政府彻底革除军方干政,并进一步拓展执政合法性来源。金泳三上台之后,解散了韩国军队中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秘密团体“一心会”,并开除了大批高级军官。此外,金泳三还推动公职人员财产公开,强势推行反腐调查,将包括两位前总统在内超过3000名原政府官员逮捕、解职或给予处分。金泳三任期届满的1998年,韩国已基本完成了民主化转型。 韩国式跨越的反思

行政前台转正总结例10

亨廷顿在其《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概括社会学家帕森斯和艾森斯塔德的相关沦述,将制度化解释为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政党政治制度化的目的当然是要形成良性的政党制度。作为制度的组成部分和支持系统,政党政治的制度化就是要形成一种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政党政治活动模式。这一活动模式及其内在的思维模式可以尽量地避免或减少政党政治的不确定性及其可能的负面影响,不管这一不确定性的挑战到底是来自于政治体系的内部还是来自政治体系的外部。

亨廷顿认为:1.制度化程度的高下可由构成制度本身的相关组织和程序所具备的适应性、复杂性、自治性和内部协调性四个方面来加以判断。2.政治的稳定依赖于制度化和政治参与之间的比率。就政党政治的制度化而言,我们在检视它的发育程度时同样可以适用上述这四个方面的标准。同时,我们也应高度重视政党政治的效果,特别是要关注这一效果能否比较好地适应政治参与发展的需要。

在发展中社会,民主化的实现并不意味着稳定和巩固的民主政治的到来。政党轮替绝非意味着政治民主化的功业已经完成。这是因为,民主倒退、新的专制的出现并非不可能。民主化只是意味着经过迅猛发展的政治参与的冲击,旧的不民主的政治体系逐渐衰朽并终于垮塌,但是,它并不能够担保民主体制在威权政治垮塌之时就已确立起来。 “统治者了,但是他的事业中最本质的东西仍然未倒;他的‘政府’死亡了,他的行政机构却继续存活着。”――这是政治发展历史上司空见惯了的现象。

因此,紧随民主化之后还有―个民主巩固的问题,或者说是“第二次民主化”的问题。在第一次民主化以后,人们必须建构起一整套能够让民主切实运转起来的制度,后者必须能够有效地吸纳和缓冲政治参与的扩张,必须在民主化以后的政治发展中生存并巩固下来。否则,不仅政治民主不可得,即便最基本的政治稳定也难以实现。

关于新兴民主社会民主是否巩固的尺度,亨廷顿在《第三波》一书中给出了一个比较直观的标准――二次政党轮替。他指出,因为通过选举选择统治者是民主的核心所在,所以只有当统治者愿意根据选举的结果放弃权力,民主才是实实在在的。如果在转型期内第一次选举中掌权的政党、集团在此后的选举中失去权力,并把权力交给选举中的获胜者,而且,此次选举中的获胜者又和平地将权力移交给后一次选举中的获胜者,那么,这样的民主政权就可被看作已得到巩固。他还认为,在两次的政党轮替中,第一次通常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第二次轮替则说明两件事情:1.社会上两个主要政治领袖集团充分忠于民主,愿意在失败后交出职位和权力。2.精英和公众都是在民主体制内运作,因而出现差错后可以改变统治者而非政权。

从政党政治制度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亨廷顿二次政党轮替检验民主是否巩固的思想归结为如下两个方面:首先,要存在一套长期为各政党所一致认同的政治游戏规则。其次,各政党始终愿意以这一政治游戏规则为基础展开竞争并尊重竞争的结果。总之,在第二次民主化进程中,一是要形成制度对政党政治过程的规范,二是要赢得各政党对这一规范的忠诚,这是确保民主政治不致发生倒退的关键所在。

二、台湾政党政治制度化的状况

2000年台湾政党第一次轮替以后,已经连续两次执政。在台湾,虽然亨廷顿所讲的二次政党轮替始终是一个比较热络的话题,但当时它还没有成为现实。台湾社会还是处于第二次民主化阶段。依据结构――功能一体化的理论,从功能的角度反观台湾政党政治,人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台湾政党政治的制度化水平还是相对较低的。在政党政治制度化程度上,台湾不仅要低于西方成熟的政党政治,而且也低于儿乎是在同一时期走向第一次民主化的韩国。

1、“”条件下威权统治的合法性困境导致制度的虚置和扭曲。

首先,方便个人独裁的权力的非正式运行总是导致政治制度发生根本的扭曲。本来,民主政治的合法性基础是合理性,威权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既可以是传统也可以是魅力,但当一种威权统治试图或是宣称将自己的合法性建基于民主(属于合理性的范畴)之上时,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人们所以服从它,不是因为认同它所建构的制度,而仅仅是畏惧它的暴力;同时,它所以能够有效统治,也基本上不是依靠制度,而仅仅是依赖慑服和收买,依赖制度之外权力的非正式运行。显然,它所谓的“”实际上成了一个无论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不会太过重视的东西。长期以来,台湾的政治社会始终就存在着这样一种凶统治合法性问题而起的制度的扭曲和失效。

早在台湾第一次民主化以前,权力的非正式性就已经在削弱台湾现有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改善,它最终导致失去了台湾政权。时至今日,在讨论下台的原因时,我们似乎不能就如以往那样简单、全部地将其归结为政治过程中的“以党干政”、“以党代政”。我们更应当深入到制度的层面,去把握制度衰朽与合法性失落、制度效能丧失等更为关键的问题。这其中就有一个制度如何处理权力授受关系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政府权力的来源问题,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该权力的性质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执政权力一直来自于一个在大陆时期代表性、合法性就值得怀疑的“国民大会”。这个所谓的“代表全国国民行使政权”的机关退至台湾后,更成为政治强人手中的傀儡,成为无以为继、无法更代的“万年国会”,甚至闹出“国代”出缺后由当年在大陆选举时得票排名居后者依次递补的笑话。 显然,这一点缀性的橡皮图章并不能成为真正的赋权主体,名义上由它建构的相关制度也一定无法对政党政府、“政治强人”形成有效的规范和约束。事实也的确如此,虽然长期宣扬自己的“”成就如何如何,但在台湾人们却很难看到“”的事实。内侍从主义的政治架构决定了权力的来源与享有完全取决于最高领袖授予,它并非直接来自于民众,因而也无须向民众负责。这样一种事实反映在党政部门及其官僚的思维和行为中,反映在与当局互动的政治过程中,

自然体现为权力的不羁、人治的傲慢、非正式政治的泛滥。

上世纪90年代,李登辉、主导“修宪”,改变了台湾地区领导人的产生方式。且不论李登辉主导“修宪”还存有其它不良动机,仅从巩固既有制度及权力的合法性基础来看,其中的一些改变从整体上还是有利于巩固自身政治地位的,同时也有利于台湾地区政党政府权力性质的现代转换。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历史的惯性,李登辉本人还是更多地专注于攫取和巩固个人独裁权力,的党、政、军、情系统也还是整体上屈服于他个人的独裁。因此,就最终的结果而言,“修宪”并没有使一个在两蒋时期就遭搁置、架空和扭曲的“”制度正常运作起来,反而使其因本土化、民主化的合流和夹攻而更加斯文扫地。

2、制度的缺失与不合理以致无法对政党政治形成有效的约束。

作为一个新兴工业社会,台湾民主文化在制度层面的发展长期落后于它在思维和行为层面的发展。进入民主巩固阶段以后,一方面由于旧的规范尚无法在短期内予以彻底打破,或是诉诸全面的批判和重建,另一方面则因为新规范的形成也需假以时日,与台湾政党政治相关的制度基础尚还处于一种结构缺失与不合理性并存的状态。

制度的缺失及不合理首先是它所应内涵的秩序理念的缺失和不合理性。秩序:不同于制度。但秩序与制度应当是内在统一的。一方面秩序作为建筑蓝图主导制度建设,而在另一方面,任何制度都是特定秩序外化的结果。政党轮替以来台湾各党致力于民主化的努力是不容否认的。但它们在面对未来台湾应当适用何种模式的民主这一思维建构性的秩序问题时却陷入混乱和分歧,从而客观上形成秩序理念的空白,继而导致制度上的缺失。

以政体为例。台湾“宪法”规定的原有政体是“总统”虚位的“议会内阁制”。李登辉不满于“总统”权限过小,于1997年“修宪”取消了“立法院”对于“行政院长”提名的同意权,将其改为法国式的“双首长制”:“当总统所属政党为“立法院”多数党时,行政体制为‘偏向总统制的双首长制’,不同党时,则为‘偏向内阁制的双首长制’”。上台后,为了维护的私利,曲解“总统”提名任命条件下“行政院长组阁”的实质为“总统组阁”,又进一步推动政体向美国式的“总统制”发展。与之针锋相对,则提出向“内阁制”回归。2006年,因为、弊案的关系,上台执政的可能性提升,于是又转而对“内阁制”感兴趣。台湾到底要确立一种什么样的民主政体?目前我们无从判断。可以确知的是,在这个事关全局的大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台湾政党政治的制度缺失与不合理性的现状将一直维持下去。

政党随时依自身利益为转移而造成的制度缺失还包括相关机制和程序的缺失或不合理,以及相关支持系统的缺失。比如,台湾选举一直就存在着或明或暗的“黑金”、“白金”现象,它导致台湾社会生活很不正常,因为政商勾结不仅直接影响到政党政治的健康发展,最终也攸关台湾民众的切身利益。为此,台湾迫切需要一部规范政党相关行为的“阳光法案”,但直至今日,这一法案也还一直见不到阳光。再比如,依台湾现有“宪法”、“总统副总统选罢法”规定, “总统”只消在一轮投票中赢得超过20%的简单多数票就可以当选。在世界各地普遍规定最高领导人必须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在诸如法国等一些地方甚至规定两轮投票以确保当选的领导人获得多数信任的世界背景下,在台湾竟然有如此宽松的当选条件,这的确少见。但在另一方面,如要罢免“总统”,却是必须经全体“立委”1/4提议并以2/3多数同意后,罢免程序才能在公告后启动,最终该罢免案必须经台湾地区选举人总额过半数之投票,有效票过半数同意才能通过。如果要弹劾“总统”,则除非被弹劾者犯有“内乱外患罪”才可能,而且程序也是非常的严格。当选和罢免的条件与程序之问的反差是如此的强烈,这样的“制度化成果”本身就是反民主的。

诸如此类的制度缺失和制度不合理当然会导致一种有权无责的民主政治。在这样的民主政治中产生的领导人当然可能无视社会多数的意愿,大搞谋一党之私、一己之私的“特殊主义的政治”。这正如欧唐纳所指出的,在许多新兴民主社会,特殊主义仍然盛行于绝大部分的正式政治,但是政府高层职位的取得却得透过普遍的选举过程。这样一种表面上看起来冲突的民主体制既不同于西方先进民主社会的政治建制类型,也不属于许多民主化研究所预想应有的民主政治类型。

3、实用主义、有选择性地对待制度更是恶化了政党政治的生态。

在威权统治时期,一个得不到认同和尊重的政治制度当然不能实现民主政治所要求的政治效果。政党轮替了,上台了,它有条件实施真正的了,但它也没有这样做。严格地讲,政党轮替后执政虽然有台湾地区选举所赋予的合法性,但其正当性却始终受到质疑。除了正当性而外,该党还存在一个相对于既有“中华民国”体制的“适当性”的问题。虽然是“中华民国”体制下的执政党,但相当多的人还是感到委屈,他们非常不愿意效忠“中华民国”并为其建功立业。长期以来,他们不仅反对,也反对这个所谓的“外来政权”。这个政权越是衰败不堪,就越符合他们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利益。缺乏正当性的少数政权当然要尽可能地规避一个在民主化以后可能复活焕发生机的制度的约束,历史上一贯趋向于体制外解决问题的政党当然不安于一个异己的政治体制。上述这两个方面相叠加的结果当然是台湾民主制度化的每况愈下,当然是政党政治生态的日益恶化。

对于既有政治制度的看法是矛盾的。一方面,该制度是长期以来服务于特殊社会阶层,服务于政治既得利益集团的规范的积累,在政党轮替之前它当然会对及其所代表的利益形成侵害,但如今是执政党,也以既得利益者自居了,对于这一制度的某些相关的设计当然会有所迷恋。另一方面,这一制度毕竟是遗留下来的,它的许多内容及架构始终是服务于而有碍于的,对于这一部分也始终是如芒刺在背。这一自相矛盾的看法导致执政后的对既有制度普遍采取实用主义的双重标准,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尽其可能地充分利用;不利于自己的,漠视、搁置甚至不排除抗法。

还是以“总统”职权为例。利用自己掌握的提名权长期维持少数“政府”,他把这一权力发挥到极致,直接插手人事和政策,但却从来都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任职不到6年的时后,他就已经更换了5位“行政院长”,后者全都被用来替他塞责顶缸。热衷于揽权,但却对时期“总统”主导“国家统一委员会”运转这一职责却长期不闻不问,他最后干脆“废统”,中止了该会的运作。又比如,在野时曾长期攻击把持“中央选举委员会”以操纵

选举,现在轮到指责利用“总统”提名操纵该会造成选举不公了,却在“立法院”阻挠通过相对公平的“中选会组织法”。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不仅,包括在内的其它政党在选择性利用和对待制度方面也都有相同或相近的表现。

简言之,政党轮替以后台湾各政党一致片面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台湾尚没有形成各政党能够彼此兼容和通用的政治规范,它们也没有发展成熟到愿意和对方分享权力和利益的阶段。因此,它们所能适用的通用规则还只能是原始的丛林法则,它们之间的竞争也只能是残酷的零和竞争。

三、台湾政党政治制度化水平较低的原因

导致台湾政党政治制度化水平较低的原凶是多方面的,简略地讲,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现代化的历史特征决定了台湾政党政治较低的制度化水平。

二战结束以后,东亚地区各国或地区比较典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威权政府通过行政主导市场发展,经济优先,一切顺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关于顺应市场的特点,猪口孝等人在经过比较研究后指出,东亚各国政府或地区在规划自己的经济政策时,极少有意识形态或道德立场的考虑,这与欧美国家政府政策形成尖锐的对比。在东亚,实用标准和市场标准总是压倒了意识形态和道德价值的要求,这种东亚式的实用主义,在亚洲式的民主的制度框架方面造成了影响。猪口孝认为这一特点属于一种文化现象,亦即,东亚社会对教育的尊重,社会对以信任而非契约或法律为基础的关系的偏爱,以及主动、强大且有社会责任感的政府这三个方面都是从古到今一直延续而来的。

在威权统治时期,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符合上述特征。长期通过垄断政府权力和社会资源以行政主导方式片面地推进经济发展。但是,当时的政党对于经济发展所必然引致的社会变迁和政治发展却缺乏自觉和把握。因此,在台湾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大部分时期,只能消极地坐待市场自发的制度化进程对其党国体制、侍从主义非正式政治制度的侵蚀,它甚至对这样的侵蚀缺乏应有的察觉。与此同时,它不能也不愿意主动出击,积极推动建构合乎现代要求的民主政治规范,从而扭转被动局面,并将自己转变成民主化、制度化的主导者。这种基于实用主义考虑,企图兼收经济发展绩效以及继续威权政治的做法导致制度化基础的整体性薄弱,其中当然也包括政治制度发展的滞后。

台湾民主转型是在一党威权的统治下发生的,是在政党当局片面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台湾政党政治的现状实际上是威权体制当局主导的市场经济与侍从主义政治架构之间矛盾表面化的结果,是威权和体制不能继续容纳这一矛盾而脆化、坍塌的结果。台湾的政党政治从一开始就同时从当局主导的市场经济和侍从主义的政治架构这两个方面汲取能量。从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发展一般性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导致台湾社会结构发生现代转型,地方自治和地方选举也起到了维持一个竞争性政治市场的作用,这些都在客观上推动台湾政治转型和政党政治的发展。但从台湾相对独特的另一面来看,当局主导市场经济导致经济部门、民间社会对于政党当局始终存在很强的依赖,同时,侍从主义架构也在某些方面抵制和消解了作为民主政治、政党政治基础的契约关系。以此为基点。与此相关联,一些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的原因共同塑造了台湾政党政治较低制度化水平的现状。

2、经济发展的停滞导致政党政治制度化进程失去基础和动力。

没有政治和文化的协凋和同步,经济发展是不能持久的。1959年,李普塞特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经济发展越是发展,民主政治越是巩固。但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出现滑坡、倒退情形的社会中,人们更容易产生挫折感,因而也就更容易将其所承受的损失和痛苦归结到民主和民主化本身。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表明,这一判断是成立的。邓恩曾注意到经济发展与制度巩吲之间的同步关系,他指出:经济衰退与瓦解,一旦其中一个开始出现,两者就会相互增强;反之,经济增长和持续,在任何一个被证明可以长期适用的地方,二者同样会相互促进。这一现象在那些处于民主巩固时期的地方带有相当高的普遍性。很明显,它也适用于台湾经济发展与民主巩固之间的关系。

较之威权统治,政党在民主巩固阶段所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在这一阶段,它不仅需要进一步清算威权制度和确立新制度,而且还要同时确保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政党不能够再像以往那样仅仅依靠谴责威权政治就能够获得广泛的支持,它必须在处理好贫富分化、通货膨胀等日常性政策问题的同时,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政治发展的关系。尽管问题多了,难度高了,但民众仍然会对新政权抱有更高的期望。在他们看来,民主应当带来较之威权时期更多的利益,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问题恰恰就发生在这个环节上,新的民主政权可能确实无法胜任这一艰巨的任务。台湾就是这样。上台以后台湾政局持续动荡,经济民生乏善可陈,不仅导致政党政治劣质化,也直接影响了民众对民主的信心。其结果是,台湾政党政治制度化进程失去了必要的基础和动力。

淡江大学学者林聪吉根据问卷调查和统计得出。对于这一统汁结果,林聪吉给出的相关分析是:1、台湾民众对民主政治的支持态度并不稳定。在1998到2004七年的时序中,民主支持率在43%到55%之间摇摆。这表明,岛内民主政治仍未臻巩固。这是凶为:在传统的西方民主社会中,对民主的支持率往往分布稳定,纵使遭逢经济衰退、政治丑闻或其它重大事件,民众对民主的信心仍会维持不坠。2、除对民主制度支持的比率外,受访者对另两个选项的回答也使人对台湾民主的发展忧心。认为在有些情况下独裁比民主好的人在2000年、2001年、2003年分别介于22%到24%之间,较之1998年已高出许多,尽管该比例在2004年降至18%。而选择任何政治体制都一样的民众则在2000年后呈上升趋势。虽然该百分比在2004年有所下降,但是2000年到2004年四个年度仍维持在15%至25%之间。由此可见,部分台湾民众对支持民主政治仍抱持着犹豫的态度。这表明,台湾民众对于台湾现有的民主制度缺乏信心。

之所以如此,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政党轮替后一直持续至今的台湾经济的停滞和倒退。是一个没有全面执政经验的党,它不擅长主导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上台伊始对搞好经济还是充满憧憬的,一开始便提出要将台湾建设成“永续发展的绿色硅岛”和“全球高科技制造中心”。当局不断召开讨论如何“拼经济”的会议,提出许多宏大的计划,并宣示重启时期就着手规划的“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希望能推动经济发展。但事与愿违,台湾经济陷

入了1960年代以来的最低谷。2000年上台时的增长率尚为5.86%,2001年即降至-2.18%,经过缓慢复苏后始终徘徊在3%左右,与迅猛发展的周边地区形成鲜明对照。其间,台湾股票指数一路由最高时2000年的10393点跌至2004年的6000多点,最低跌至4000点。此外,新台币兑美元的汇率也一路走低,当局财政赤字以年均2500亿元新台币的速度增长,债务总额也由执政前的2,3万亿新台币增加到近4万亿元新台币。

一般来说,现代良性的民主政治制度总是立足于服务市场活动,在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政策活动中渐近积累而成的。植入型民主政治制度也一样,它必须在同样的政策活动中加以调适才可能趋于完善成熟。由于始终交不出像样的经济发展成绩单,基本上失去了从上述政策层面建设性地推动整个社会生活制度化的信心和兴趣。很显然。时至今日它也没有在执政活动中积累起这样去做的资本和实力。由于执政的长期回避和逃离建设性的政策活动,始终不愿意在这些领域与对手公平竞争,朝野各政党当然是“比美”不成只能“比烂”了。由此,台湾政党政治的制度化失去了正常应有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更重要的是,它还失去了动力,失去了自身所必须的来自政党与公民社会的一致支持。这不能不说是当前台湾政党政治制度化层次低的重要方面。

3、和责任政治的毁坏导致政党政治领域投机和短期行为泛滥。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走向滥用权力,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人直到把权力用到极限方可休止。”因此,民主必须是有法治支撑的民主。法治、的目的是为了制衡权力,是为了确保权力与责任的平衡,更是为了防止权力超越应有界限而成为自致性的、绝对的主宰。

台湾的民主没有良好的法治基础。长期以来,台湾的司法权力一直受到行政权力的干扰,特别是受到“总统”权力的左右。慑于执政党行政权力的威胁,台湾侦检及审判系统的独立性尚没有根本的保证,秉承上意选择性办案是常有的事,重大案件吞舟是漏,鸡毛蒜皮却不依不饶的事情时有发生。至于立法权,虽然有学者强调经数十年变迁后台湾“立法院”已经由“橡皮图章”转变为“咆哮的狮子”,但是由于当局实际上不向“立法院”负责,而政党恶斗又往往造成“立法院”空转,所以它也很难对行政权进行制衡。公权力备分支之间制衡的失效,同时也意味着台湾社会对于公共权力控制的失效。由此,虽然长期自命为施行“”、法治的社会,但若真有其实的话,台湾民主和政党政治一定不会如此的闹哄哄、乱糟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