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电视传媒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8 15:57:46

电视传媒论文

电视传媒论文例1

《非诚勿扰》的走红

电视相亲类节目是在媒介激烈竞争压力下的新型产物,虽然它并非由中国媒体原创,但是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却让该类节目的原产地美国的媒体《今日美国报》等都大为惊叹。“根据索福瑞71城市收视率最新统计,包括所有频道在内的所有节目,《非诚勿扰》的收视率仅次于央视一套新闻联播,牢牢霸占着全国卫视所有上星节目每周收视第一的宝座,《非诚勿扰》的收视率领先当周收视第二名将近180%。”①

《非诚勿扰》节目符合当下社会关于“剩男”“剩女”的话题,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并且成功运用了“视觉传播”效果,无论是节目内容的包装还是女嘉宾的形象上,都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度。《非诚勿扰》的游戏规则使得全场节目充满变数、伏笔重重,更增加了其收视率。此外,精准的“时尚、婚恋的真人秀”节目定位也让《非诚勿扰》高居收视榜首。当然这里也不能不提到的“话题”因素的重要作用,实际上,电视台频频制造的各种噱头正是这类节目火爆的最大理由。“拜金女”“富二代”等互相攻击的出位语言,在《非诚勿扰》里不止一次出现,而且甚至保持着较高的频率,这使得“天涯论坛”、“百度贴吧”等大型网络讨论区内有大量针对该节目褒贬不一的发言,而且言辞同样犀利。即便如此,该节目依然能够“夺冠”,由此使得同行竞相羡慕、效仿。“从已播出的节目来看,一些处于弱势、低收入和长相一般的男嘉宾,其经济能力、容貌、职业和社会地位等无不成为女嘉宾的调侃对象。一些节目中明显表现出嫌贫爱富、轻视普通劳动阶层的不良现象。”很多话语“体现出了80后青年对感情处理的直接而粗暴,甚至是不负责任。”②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阐述了这样的两个观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出现会使一切文化变成附庸甚至消失,而这种消失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电视无法延伸或扩展文字文化,相反,电视只能攻击文字文化” 。③如今,在由“看图时代”向“读图时代”演变的背景之下,“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理解成是对电视可以将任何文化都具象、直观、浅显地呈现的一种肯定。”④当代电视传媒作为一种文化正在深刻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视觉文化的转向使得传媒文化形成了视觉霸权,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尼尔・波兹曼的理论。“尽管传媒文化方式多样,但从当展来看,有一个明显的‘视觉文化转向’―― 视觉性成为传媒最为有力的手段,以至于视觉性压倒了其他因素或形态成为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主因’(dorninam)。”⑤

传媒文化(Media Culture)指因大众媒介的社会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显现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出现与大众传播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大众传播影响着传媒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传媒文化也深刻地影响大众传播思想与传播方式等。尼克・斯蒂文森说,传播是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传播本身就属于文化范畴,媒介就是文化的产物。有了文化,就需要传播;文化越繁荣,传媒越发达,传媒文化越繁盛。传媒文化(Media Cultures)这个概念最能反映传媒与文化的关系,体现大众媒介对社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巨大影响,同时表明传媒自身也构成一种文化系统。⑥

传媒文化对电视媒介的影响

传媒文化对电视媒介的传播形式及传播内容的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视觉文化突出,电视媒介注重“形象包装”。现在,无论是图书、杂志和报纸等传统的印刷传媒,还是电视传播媒介,甚至是新兴的网络媒体,都正在遭遇着“视觉的征服”。当“读图时代”到来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图像侵入了传统上以文字为主的印刷物世界,也正因为“视觉至上”原则,电视和网络等传播媒介以超凡的色彩和夸张的布局来争取更多的受众。《非诚勿扰》节目中的“形象包装”充分体现了视觉文化的转向对电视媒介的巨大影响。节目的包装非常精心细致,不论是现场整体的环境氛围、灯光服装、化妆以及道具,还是节目的背景音乐、节奏控制等等,都尽量与节目的目标受众“时尚的年轻群体”贴近。同时节目参与者的装束也十分靓丽养眼、打扮时髦前卫、表现大胆奔放,多位平面模特的加盟更在无形中为节目创造了较多的看点与卖点。

我们甚至可以亳不夸张地说,电视传媒如果缺少视觉冲击力,同时又面临互动式新兴网络媒体的竞争压力,将会立即失去对公众的吸引力。电视传媒越来越追求视觉奇观的效果。今日电视传媒的视觉性高低可以说是传媒影响力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当代传媒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这种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视觉性或视觉资源的竞争。将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核心竞争称之为“眼球经济”或“注意力经济”上的竞争,乃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较之于其他媒体,当今的传媒奇观,一方面体现为视觉性压倒其他要素,视觉的诱惑和追求上升到首位,因而很容易压制受众自觉的理性批判和思考;另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吸引眼球的视觉效果,因此传媒内容本身也日益碎片化和平面化,难免会挤压了传媒内容生产的文化意蕴和思想深度。⑦

第二,传媒文化促使电视媒介商业化与娱乐化。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传媒文化的繁荣程度。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媒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不得不把评判权完全交给了作为消费者的受众,至此,为了讨得广大消费者的欢心,传媒文化不得不将电视媒介推向商业化和娱乐化的道路。

《非诚勿扰》以夺得收视排名第一为目标,娱乐自己、娱乐大众为手段,全然不顾由节目内容而引发的各类争议。看过几期节目的观众都会发现,每一期节目几乎都会“精心”设计一个话题,或与金钱有关,或与道德有关。比如,宁愿坐在宝马里哭的“宝马女”,牵一下手要20万的“拜金女”,甚至是因出言不逊、不可一世,招致所有女嘉宾及现场调解员乐嘉“攻击”的“富二代”,明明条件很好,却迟迟不肯速配下台的女嘉宾,这些都会成为受众攻击的看点。诚然,为讨好消费者,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是一个主要的目的。于是,受众想要什么,《非诚勿扰》就做出来什么,美女,金钱等社会上热议的话题毫不加回避直接讨论,虽然收视率提高了,但是对广大受众的误导与错误的价值观的宣传,也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也是传媒文化娱乐化的巨大弊端,它削弱了传媒文化的深刻性,导致其日益趋向浅显低俗的娱乐化,并颠覆了现存的主流文化价值观。

第三,传媒文化激发了受众“偷窥欲”。《非诚勿扰》节目在激发受众“偷窥欲”上做了很好的处理,甚至可以说,该节目的火爆也归功于敢于暴露男女嘉宾的隐私。将功利主义裸地摆放在公众面前,对自己交过女友的数目坦然暴露给公众,得益于受众对隐私的好奇,由此《非诚勿扰》超越了多数电视传媒节目,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南京师范大学新传院副教授于德山认为,真人秀改变了大众对隐私和自我表达的态度。事实上观众和真人秀节目的关系远比一般节目复杂,他们收看并不是因为某个角色是行为模范,而是因为彻头彻尾的娱乐性,这种娱乐性的深层含义是:真人秀节目迎合了人性中坏的成分,尖锐丑陋,喜欢看人出丑。”⑧《非诚勿扰》的制作人王刚也承认,其实只是借着婚恋交友的名义,节目的实质还是真人秀。

如今为了提高自身的商业价值,报纸和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介,将各种花边新闻和明星轶事作为“卖点”;在电视节目中,更是毫无限制地暴露被采访者的私生活,以吸引受众;在互联网中,个人日记更是被搬上博客以曝光个人隐私作为增加点击率的筹码,等等。当代传媒高度娱乐化,越是奇异、刺激和耸人听闻的私人素材,就越有传媒的商业价值。然而却因为中国的传媒立法尚不健全,以至于导致了传媒对私人生活的窥探,进而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传媒伦理问题。

在这个“快餐化”与“物质化”高度盛行的时代,相亲类节目只是顺应浮躁的环境而滋生的产物。传媒文化对电视传播节目的影响也绝非仅限于以上三点,更多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作者单位分别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经济学院)

注释

①《非诚勿扰》baike.省略/view/1664023.htm?fr=ala0_1。

②王彩平:“‘热相亲’的冷思考――兼论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新闻实践》,2010年第6期。

③[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4、110页。

④江月英,贺莉娅:“真人秀节目的‘怪胎’:电视相亲类节目――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例”,《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第4期。

电视传媒论文例2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部分起源于先秦时代,它在流行和演变过程中,吸取了儒、道、释文化等多元因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如今,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然而,在现代工业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个个舶来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在我国的青年人中大行其道,而由于传统节日的精神文化内涵的缺失,中国传统节日处于尴尬境地。清明节一度成了“烧纸节”,端午成了“粽子节”,中秋成了“月饼节”。这两者的此消彼长加剧了传统节日文化的断层现象,致使传统节日文化从形式到内涵都正在走向虚空。而电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巨大的影响力,在传播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当前电视媒体在传播传统节日文化方面,也存在众多问题。

一、当前电视媒体在传播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电视媒体节目形态单一

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传播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形式,而当今,传统节日文化基本上都是以文艺晚会类节目为主,访谈对话类节目、杂志类节目、综艺娱乐节目、益智游戏节目、情景剧等节目形态甚少,节目形态过于单一。

2、电视媒体没有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常态化

众所周知,每年有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只有在特定的节日期间,电视媒体才会制作相关电视节目来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而节日一过则销声匿迹,这不利于电视发挥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

3、节目资源整合力度低,造成节目资源浪费严重,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二、电视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优势

1、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当中,电视普及率高

我们所讲的“普及性”是说它是“雅俗共赏”的。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晚,把老少几代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们都聚集到一起,共同欣赏其节目,就是最好的印证。

2、电视传媒所特有的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优势,使它在传播领域确立了重要地位

报纸和广播都是单通道传播媒介。电视的传播符号是图像、声音、文字、色彩等多种符号的综合传播,是一种双通道传播媒介,具有声画并茂的优势以及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

3、电视传播的综合性

电视因其自身的传播优势和技术优势而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电视形象直观、生动灵活,给受众一种直观形象,极具诱惑性和感染力的氛围,因而更容易对受众产生移情作用,获得一种想象的、官能的刺激或精神的愉悦,对受众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三、电视媒体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方式多样

如今,我们正在经历着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文化的趋同倾向是一个突出问题,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无论在任何时候,深厚的传统节日文化都是一笔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生存和进步的宝贵资源,我们应去弘扬和利用。电视媒体作为大众获取信息首选媒介之一,自然承担起了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重任。

1、推出新晚会概念——将晚会类、综艺娱乐类、益智类节目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海外的电视节目形态的引进,使节目在栏目设置、主持风格、节目题材等诸多方面呈现出严重的趋同现象,缺乏差异化使节目的吸引力急剧下降,从而使节目的生命周期也大为缩短。近几年,虽然专家倡导“弘扬中国传统节日、保护传统节日文化”,但这并没有引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关注。

面对这一尴尬的局面,去年的七夕节,安徽卫视制作了一期与众不同的电视节目——《7月7爱传万家情歌会》,这场晚会将七夕的传统浪漫情怀和晚会类节目的现代元素结合在了一起。对节目主题、宣传语、片头片尾、主持人形象、演播场地、声画造型、音乐、节奏、色彩、色调。等元素进行一系列的定位,使之与节目内容相融合。据百度数据报告,“七夕”百度搜索指数在1个月内翻4倍,日均搜索七夕超60万次,网络视频点击量过百万,安徽卫视贴吧点击量,在播出当天成为上升量最快的贴吧之一。该节目之所以如此成功,因为它摆脱了常态的晚会类节目,将晚会类节目、综艺娱乐类节目和益智类节目元素融合在一起。节目有《爱的悠悠球》、《明星大挑战》、《恋爱足球》等综艺类节目;主持人群推出的《鹊桥会》和魔术等娱乐节目;还有众多的晚会类节目,节目形态多样,并且将各个节目都融合在了一台晚会中,紧紧锁定了上亿观众的眼球。

2、实行“编播季”节目编排策略

多年来,电视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打造传统节日时,重节目内容和质量,而轻节目整体编排和节目资源的重新整合,这一做法无疑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也没有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面对这一现状,央视、重庆电视台、湖南卫视、安徽卫视从自己的节目资源、频道定位和品牌特色出发,实行了“编播季”的节目编排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编播季”节目策略是指一年分季节、分时段的编排策略,这种季节性的编排策略不仅有助于培养观众的忠诚度,而且还可以提高电视的市场竞争力,重庆电视台是“编播季”的先行者之一。2005年暑期,重庆台将旗下的都市频道临时改为“暑期频道”率先试水,结果市场反映十分理想。对频道架构做出“改版性”的调整,此举让重庆卫视在全国省级卫视的收视排名冲至第三位。2006年初,重庆卫视利用元旦、春节两节紧密相连的机会,从元旦开始,跨越春节,直至元宵节,推出了“黄金月、中国结”的编排项目,同时在这时提出了“编播季”的概念。这个“编播季”以元旦晚会拉开序幕,以春晚为高潮。2007年,又以“合家欢·中国结”作为节目编播主题,“黄金月”编播紧扣中国老百姓的审美期待,突出欢乐、团圆、回家、感动等关键词,同时为黄金月量身定做节目,打造出一批具有高知名度的品牌节目。

“编播季”对节目资源和频道资源进行变革,把过去那种单纯的、静态的、封闭的节目播出方式转化为整体的、组合的、动态的、开放的播出方式,“编播季”与中国传统节日结合起来,实现了各种电视资源的优势集合和联动播出,降低了成本,打造出自己特色的品牌节,同时赋予了电视传媒更大的影响力,而且也促进了传统节日与现代传播方式的互动,实现了“互赢”局面。

3、通过电视专题片的形式来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电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不能仅局限在节日的特定日子里,要形成连续的、持久的“攻势”。因此,即使不在节日期间,电视完全可以利用专题片来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专题片要力求精美的制作。专题片无论从画面、配音、配乐和形式创新等各方面都有明显力求精美的意识,这样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特别是在解说词的文本方面,要用深刻的、有感染力的、细致精美的解说词来赢得观众。

2009年,宁夏卫视频道《印象宁夏》拍摄制作,作家郭文斌客串主持并解说的《我们的节日:春节》十集系列专题节目春节期间在宁夏卫视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郭文斌以独特的、精美的诗化语言风格,从喜庆、团圆、感恩、祈福(上下集)、天人合一、点灯时分(上下集)、传承、兴旺发达八个方面全面深入地诠释了传统春节所包涵的深厚的文化意蕴。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出发,通过对春节的阐述和发挥,循循善诱,把观众带到了一个全新的文化旅行之中,听来回肠荡气,引人入胜。不少观众认为,这个节目是对中国古老的春节文化的一次升华和推进,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次激发和再认识,这期节目非常成功。

结语

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电视媒体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传播路径,充分运用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弘扬民族优秀的节日文化,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对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我国的电视媒体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化,在这个过程中,电视既能巩固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又能在国际传播中丰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并在国际范围内确立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世界认同,最终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傅德岷、 韦济木、 马培文:《中国传统节日》[m].重庆出版社,2005:8

②高晓红、刘羽、张绍刚,《电视节目形态分析》/rdr

/bbs/dispbbs.asp?boardid=9&id=2722

电视传媒论文例3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部分起源于先秦时代,它在流行和演变过程中,吸取了儒、道、释文化等多元因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如今,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然而,在现代工业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个个舶来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在我国的青年人中大行其道,而由于传统节日的精神文化内涵的缺失,中国传统节日处于尴尬境地。清明节一度成了“烧纸节”,端午成了“粽子节”,中秋成了“月饼节”。这两者的此消彼长加剧了传统节日文化的断层现象,致使传统节日文化从形式到内涵都正在走向虚空。而电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巨大的影响力,在传播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当前电视媒体在传播传统节日文化方面,也存在众多问题。 

一、当前电视媒体在传播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电视媒体节目形态单一 

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传播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形式,而当今,传统节日文化基本上都是以文艺晚会类节目为主,访谈对话类节目、杂志类节目、综艺娱乐节目、益智游戏节目、情景剧等节目形态甚少,节目形态过于单一。 

2、电视媒体没有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常态化 

众所周知,每年有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只有在特定的节日期间,电视媒体才会制作相关电视节目来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而节日一过则销声匿迹,这不利于电视发挥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 

3、节目资源整合力度低,造成节目资源浪费严重,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二、电视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优势 

1、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当中,电视普及率高 

我们所讲的“普及性”是说它是“雅俗共赏”的。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晚,把老少几代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们都聚集到一起,共同欣赏其节目,就是最好的印证。 

2、电视传媒所特有的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优势,使它在传播领域确立了重要地位 

报纸和广播都是单通道传播媒介。电视的传播符号是图像、声音、文字、色彩等多种符号的综合传播,是一种双通道传播媒介,具有声画并茂的优势以及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 

3、电视传播的综合性 

电视因其自身的传播优势和技术优势而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电视形象直观、生动灵活,给受众一种直观形象,极具诱惑性和感染力的氛围,因而更容易对受众产生移情作用,获得一种想象的快感、官能的刺激或精神的愉悦,对受众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三、电视媒体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方式多样 

如今,我们正在经历着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文化的趋同倾向是一个突出问题,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无论在任何时候,深厚的传统节日文化都是一笔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生存和进步的宝贵资源,我们应去弘扬和利用。电视媒体作为大众获取信息首选媒介之一,自然承担起了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重任。 

1、推出新晚会概念——将晚会类、综艺娱乐类、益智类节目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海外的电视节目形态的引进,使节目在栏目设置、主持风格、节目题材等诸多方面呈现出严重的趋同现象,缺乏差异化使节目的吸引力急剧下降,从而使节目的生命周期也大为缩短。近几年,虽然专家倡导“弘扬中国传统节日、保护传统节日文化”,但这并没有引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关注。 

面对这一尴尬的局面,去年的七夕节,安徽卫视制作了一期与众不同的电视节目——《7月7爱传万家情歌会》,这场晚会将七夕的传统浪漫情怀和晚会类节目的现代元素结合在了一起。对节目主题、宣传语、片头片尾、主持人形象、演播场地、声画造型、音乐、节奏、色彩、色调。等元素进行一系列的定位,使之与节目内容相融合。据百度数据报告,“七夕”百度搜索指数在1个月内翻4倍,日均搜索七夕超60万次,网络视频点击量过百万,安徽卫视贴吧点击量,在播出当天成为上升量最快的贴吧之一。该节目之所以如此成功,因为它摆脱了常态的晚会类节目,将晚会类节目、综艺娱乐类节目和益智类节目元素融合在一起。节目有《爱的悠悠球》、《明星大挑战》、《恋爱足球》等综艺类节目;主持人群推出的《鹊桥会》和魔术等娱乐节目;还有众多的晚会类节目,节目形态多样,并且将各个节目都融合在了一台晚会中,紧紧锁定了上亿观众的眼球。 

2、实行“编播季”节目编排策略 

多年来,电视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打造传统节日时,重节目内容和质量,而轻节目整体编排和节目资源的重新整合,这一做法无疑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也没有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面对这一现状,央视、重庆电视台、湖南卫视、安徽卫视从自己的节目资源、频道定位和品牌特色出发,实行了“编播季”的节目编排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编播季”节目策略是指一年分季节、分时段的编排策略,这种季节性的编排策略不仅有助于培养观众的忠诚度,而且还可以提高电视的市场竞争力,重庆电视台是“编播季”的先行者之一。2005年暑期,重庆台将旗下的都市频道临时改为“暑期频道”率先试水,结果市场反映十分理想。对频道架构做出“改版性”的调整,此举让重庆卫视在全国省级卫视的收视排名冲至第三位。2006年初,重庆卫视利用元旦、春节两节紧密相连的机会,从元旦开始,跨越春节,直至元宵节,推出了“黄金月、中国结”的编排项目,同时在这时提出了“编播季”的概念。这个“编播季”以元旦晚会拉开序幕,以春晚为高潮。2007年,又以“合家欢·中国结”作为节目编播主题,“黄金月”编播紧扣中国老百姓的审美期待,突出欢乐、团圆、回家、感动等关键词,同时为黄金月量身定做节目,打造出一批具有高知名度的品牌节目。 

“编播季”对节目资源和频道资源进行变革,把过去那种单纯的、静态的、封闭的节目播出方式转化为整体的、组合的、动态的、开放的播出方式,“编播季”与中国传统节日结合起来,实现了各种电视资源的优势集合和联动播出,降低了成本,打造出自己特色的品牌节,同时赋予了电视传媒更大的影响力,而且也促进了传统节日与现代传播方式的互动,实现了“互赢”局面。 

3、通过电视专题片的形式来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电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不能仅局限在节日的特定日子里,要形成连续的、持久的“攻势”。因此,即使不在节日期间,电视完全可以利用专题片来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专题片要力求精美的制作。专题片无论从画面、配音、配乐和形式创新等各方面都有明显力求精美的意识,这样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特别是在解说词的文本方面,要用深刻的、有感染力的、细致精美的解说词来赢得观众。 

2009年,宁夏卫视频道《印象宁夏》拍摄制作,作家郭文斌客串主持并解说的《我们的节日:春节》十集系列专题节目春节期间在宁夏卫视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郭文斌以独特的、精美的诗化语言风格,从喜庆、团圆、感恩、祈福(上下集)、天人合一、点灯时分(上下集)、传承、兴旺发达八个方面全面深入地诠释了传统春节所包涵的深厚的文化意蕴。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出发,通过对春节的阐述和发挥,循循善诱,把观众带到了一个全新的文化旅行之中,听来回肠荡气,引人入胜。不少观众认为,这个节目是对中国古老的春节文化的一次升华和推进,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次激发和再认识,这期节目非常成功。 

结语 

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电视媒体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传播路径,充分运用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弘扬民族优秀的节日文化,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对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我国的电视媒体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化,在这个过程中,电视既能巩固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又能在国际传播中丰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并在国际范围内确立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世界认同,最终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傅德岷、 韦济木、 马培文:《中国八大传统节日》[m].重庆出版社,2005:8 

②高晓红、刘羽、张绍刚,《电视节目形态分析》chinardr.net/rdr 

/bbs/dispbbs.asp?boardid=9&id=2722 

电视传媒论文例4

对于新媒体的出现,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变化,与传统的电视新闻相比,电视新闻由于对人们的舆论和社会生活能够带来更多的信息。因此,受政策、传播理念以及各种体制的束缚,给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带来了巨大的限制,尤其是不能够在正常的情况下像网络一样与观众实施互动,只能通过电视直播和网络形式进行播放,并不能够对于某一新闻某一话题针对观众的反应做出及时的反馈,而是在后期的制作过程中才能够得到信息的反馈,这种传播形式的单一性限制了电视新闻的传播。

(二)国内外新闻报道内容不平衡

新闻报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时代日益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对于网络和手机电视都带来了更多的信息传播。而对于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变。电视新闻主要侧重于国内的新闻报道,对于海外新闻、国际新闻缺少评论和各种报道,尤其是在互联网速度发生之快的状态下,电视新闻对于国际新闻报道的欠缺造成了观众缺乏对国际新闻的了解,从而使得国际化之间的交流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还应该加强海外新闻的针对性和包容性。从新闻报道上更多地了解国际新闻,国际新闻也成为电视媒体传播的内容,从而使中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世界,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三)内容更新速度较慢新闻最重要的特点

之一是对于新闻内容的“快”。但是电视新闻由于具有固定的播放时间,并不能够将刚发生的事件通过电视及时地传达给观众,尤其是对于突发事件的爆发,使得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播出时间产生了时间差,这有可能对于观众的预防措施产生不利的影响。这种应对突发事件报道的能力不如新媒体的更新快,直接失去了新闻媒体所具有的基本特点。

二、加强新媒体环境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措施

(一)加强电视新闻的互动电视新闻

在为观众提供重要的新闻内容外,还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多元的话语空间。在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发达和普遍的情况下,能够使数字化时代下实现多元化的舆论形式,在于观众的互动和舆论的发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新闻变革的理念实现社会的创新,从而加强电视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发展,使得电视新闻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适应社会的发展。事实上,互动理念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是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革新,是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传播理念变革的必然结果,只有加强与观众的互动,才能使电视新闻节目更真实、更体现民众的思想。从而将大众的声音反映到新闻节目中,能够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尤其是在社会舆论压力大的情况下,民众的声音最能反映新闻的真实程度。随着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提高,中文在国际上也得到了普遍,有更多的人去学习中文,我们在关注世界母语的同时,国际上也在关注中国的声音。在互联网日益迅猛发展的今天,这需要电视新闻改变传统的媒介环境和新闻的生产模式,才能呈现给观众以新颖的传播方式。在当下,社会大众在新媒体的情况下,会从报纸、电视台和网络进行多方面的接触新闻,但是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互联网更多的是以手机的形式进行传播,这对于传统媒体的应用造成了严重的挑战。因此,这就需要电视新闻针对社会的发展在新闻的节目安排上能够给予国际新闻更多的空间和播放,只有共同发展,才能使得更多的人继续关注电视新闻节目。

(二)及时更新内容新闻的及时性

能够使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动态,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地采取应对措施。新媒体不断冲击着新闻传播格局,新闻信息过载和传播渠道过剩使电视新闻频道的生存空间受到了空前的挤压。因此,在对于电视新闻进行安排的情况下,要将电视新闻的播放时间尽可能缩短,或者设置专属的新闻电视节目,才能将新闻及时地反映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同等重要,而不是等待播音员进行时间上的整理后才能播出,这样的效果远远落后于网络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电视传媒论文例5

基于财务视角内控评价是对广播电视传媒单位或是单位内控系统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完整性的分析与评价,再依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评价报告。内控评价是广播电视传媒单位内控系统自身组成的主要部分,也是广播电视传媒单位内控系统的回馈机制。内控评价是促进广播电视传媒单位内部控制顺利开展的主要保障,对战略目标实现具有推动作用,能够切实增强广播电视传媒单位的运营效益,为广播电视传媒单位长期发展提供有效依据。

一、阐述内部控制评价

(一)有助于广播电视媒体资源合理配置。广播电视媒体内的资金、物品以及其余资源能够利用内控评价得到有效管理,对广播电视的支出与收入进行严格审批,避免单位资源浪费,增强媒体资源配置,防范广播电视媒体单位出现资源挪用的问题,从而提高财务效率,有助于实现战略目标。(二)有助于强化内部财务控制。单位财务规划与开展会受内控评价监督,所监督的对象包含广播电视媒体所有经营活动,比如单位的财务活动、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以及内部环境等,展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对单位财务工作定期与不定期审查,来发现存在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从而减小财务风险,来提升财务内控水平。(三)有助于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为了满足时展需求,广播电视媒体若想在激烈且繁杂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务必需要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增强内控,内控评价身为财务管理中的主要工作,能够通过对财务信息进行评价,来提升单位运营效率,合理运用内控评价能够对财务信息进行系统性评价,有助于提升财务信息透明度。

二、广播电视传媒内控评价的现状

(一)内控评价的作用发挥出最大化。由于广播电视传96DOI:10.19516/ki.10-1438/f.2017.12.060媒发展的不断深入,使其在经济市场中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内控评价对财务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有下述几点:1.财务管理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从实际角度来看,诸多广播电视传媒都加大了对内控评价的重视力度,通过引进大量优秀人才,来制作财务内控评价报告,推动财务管理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2.存在的管理问题得以优化,财务管理行为得以规范。传统的内控评价在单位中皆流于形式,从目前内控评价发展现状而言,此种思想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渐渐的发生了转变,广播电视传媒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逐渐规范、成熟,部分独立的内控评价在诸多广播电视传媒单位中存在,确保了财务管理与评价的同步性,使一些财务管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也规范了财务管理行为。(二)增强了对内控评价作用的认识。受市场经济影响,许多电视媒体面临新的挑战,比如产权机制变更,广播电视传媒若想紧随时展,需要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朝着新兴财务管理模式转变,对于内控评价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因网络媒体的走红,便给广播电视媒体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其基于内控的角度来探索广播媒体未来发展之路,所以在行为意识上广播电视传媒加大了对内控评价的贯彻力度,最大限度的增强了内控评价的工作质量。(三)监督机制得到了有效改善。若想将内控评价的效果充分发挥出,需对内控评价有一个正确认知,加大对内控评价监督力度,通过对内控评价全面监督,来确保内控评价工作效率,降低财务风险。基于当前现状来讲,诸多广播电视传媒需增强对内控评价认识,从内部控制工作着手,在广播电视传媒单位展开经营活动的初级环节到编制评价报告环节,都需严格依据内控机制实现,内控评价工作的相关监督机制的完善性,是增强内控评价报告系统性与真实性的关键。

三、提高广播电视传媒内控评价的对策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内控评价的重要性,当前广播电视传媒内控评价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内控评价工作比较繁杂,所以广播电视传媒单位需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来增强自身内控评价水平,能够从下述几点入手:(一)构建完善的内控系统。在广播电视传媒展开内控评价需要完善的内控系统,所以在展开实际工作时需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防范系统,从而实现内控目标。首先需加大对内控评价报告分析重视力度,切实规避把分析评价报告工作当作形式的现象,能够利用计算内控评价标准,来将偏离目标的原因分析出,及时针对内控中存在的缺陷作出应对措施,从而将问题优化掉;其次做好单位内控评价后期工作,将相关员工的业绩考核融入到内控评价报告之中,基于多层面来对员工进行考核,能够通过应用激励方式来增强工作人员对内控评价工作的主动性,从而提升内控评价工作水平。(二)引入先进的内控评价检验。为了满足社会进步,诸多广播电视传媒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发生了转变,将内控评价当作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为了切实增强内控评价效率,首先需要确保广播电视传媒单位的内控评价工作同国家接轨,不定期或是定期组织内控人员到先进的单位中去学习,汲取一些优秀的工作经验,把那些与自身单位发展相符的经验切实应用到内控评价之中;其次,创新内控评价,对国内外内控评价工作经验展开总结与归纳,对内控评价项目进行细化,增强广播电视传媒单位的内控评价的高效性。(三)将内控评价反馈工作做到位。广播电视传媒若想增强内控评价水平,需构建立健全的内控评价系统,将存在内控评价中的反馈问题优化掉,要满足自身财务状况与工作状况,做好反馈工作,首先构建健全的内部风险系统,基于此才会确保内控评价的反馈工作得以全面落实,将存在财务工作中的问题及时的解决掉,进一步加大对财务工作的控制力度。其次,为了保障内控评价质量,需合理利用责任制,以此来保证内控评价效果,加强广播电视传媒单位经济水平。在广播电视传媒中内控评价工作的开展与未来发展有着直接关联,所以需要将员工绩效评价同评价报告融和在一起,从而提升内控评价水平。(四)优化内控评价流程。在广播电视传媒单位中构建内控部门,其主要包含规划,实行,编制等环节,所以广播电视传媒需对内控评价工作不断创新,来改善存在内控评价流程中的不足,首先,广播电视传媒需脱离传统的评价方法,结合广播电视传媒的具体状况,来增强评价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另外还需将内控责任落实完全,以免出现责任不明的现象;其次,需规范广播电视传媒内控评价流程,全面落实内控评价监督制度,从而提升内控评价效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内控评价工作的开展对广播电视传媒而言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为了确保其在繁杂的市场中站稳脚跟,需加大对内控评价工作重视力度。由于当前广播电视传媒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切实增强自身内控效果,需提升内控评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广播电视传媒单位的内控行为得到有效的规范,有助于实现单位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为广播电视传媒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杜秀华 单位:菏泽市牡丹区广播电视台

电视传媒论文例6

1从节目供给环节来看,农业电视节目总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受众需求。

从纵向来看,尽管农业电视节日已经取得一定发展,但就整个电视事业的整体飞速发展横向比较,农业电视显然大大滞后。对农专业电视频道和农业电视节目在整个电视格局中只占据极小一部分。在全国现已上星的41家卫星电视台近60套节目中,只有中央电视台第7套这个惟一面向全国的半农业频道。在中央电视台400多个栏目、日播出近270小时的节目中,对农节目栏目总数不到10个栏目,日播出时间不到5小时,播出量对应着的是占中国人口70%的农村市场,资源的匮乏是显而易见的。另外,我国各类电视台的频道总数已经超过3000多个,但是农业电视频道尚不足10家,各省级电视台开办的农业电视节目只有20余个,个别省市甚至没有相应节目。据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调查,在对农专业电视频道中,对农节目所占比例最高40%,最低仅9%。可见在广播电视频率频道设置及内容城市化、泛娱乐化、去农村化现象严重,对农服务类节目少,离农村群众对广播电视需求差距很大。

2从节目传播环节来看,农业电视节目传播渠道急待拓宽。

长期以来,农村广播电视收入低,投入少,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薄弱,发射台、转播台设备陈旧老化、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目前农村普遍采用模拟无线的电视覆盖方式,传送的节目套数有限,而且容易受发射功率、天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电视信号质量不稳定。严重影响了收视效果。许多地方由于缺乏足够的经费,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的开机时间不足,发射功率不足,无法满时间、满功率转播中央台和省级台的节目,农户只能在每天某一段时间里能够收到电视信号。目前央视七套的入户率不足10%,而且多通过有线覆盖。据调查,绝大部分地区农户只能通过无线方式接收到2套-3套、不超过5套的电视节目。仅有的几家专业对农频道,对农节目少之又少,而少量的对农节目由于覆盖问题农民很难收到。由于多种原因,部分原在省级卫视频道播出的农业电视节目改在地面频道播出,受有线电视网络限制,一些地区接收不到,这更限制了农业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如原在吉林电视台卫视频道和乡村频道同时播出的农业电视节目《乡村四季》自2009年开始,仅在乡村频道播出,由于乡村频道覆盖问题,导致部分观众流失,节目社会影响力和收视数据下降。

3从节目生产环节来看,部分农业电视节目选题内容狭隘、定位失衡,编排不当。

一些农业电视节目的主创人员固守“传者本位”传统观念,缺乏对“三农”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农村受众的深入了解。在进行选题策划、组织拍摄过程中,思路狭隘,想法单一,或者板起面孔说教,生硬灌输;或者过分关注生产问题,对于农民的“生活”问题以及其他问题缺乏关注。即便是农业技术类节目,也不够深入浅出,农民难以理解接受。此外,节目样态陈旧,拍摄制作单一,难以吸引受众注意。曾有多位学者组织过农业电视节目观众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发现广大农村中喜欢看电视的农民常常觉得电视节目和他们比较疏远,许多节目实用性不强、指导性不力、针对性不够。在整个调查中发现,农村和城市因生活习惯不同,收视习惯也相应有着自己的特点。如城市观众一般要求主打新闻节目放在晚7点左右,而农村受众60%以上要求主打节目放在20:00点以后,因为这时农民才刚刚回家吃晚饭。由于生活作息习惯不同,对农节目也应有别于一般都市节目。

4从管理机制来看,农业电视节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多项支农惠农政策,下大力气解决“三农”问题,例如旨在解决农村地区接收广播电视信号难的“村村通”工程,但仅就媒介现状而言,绝大多数农业电视频道和节目在电视台内并未享受到优惠政策,仍按照商业电视的模式来运转、经营和接受上级部门的评价。按照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农业电视是一种“公共性”较高的准公共文化产品——九亿农民目前还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应当由政府进行扶持,而对农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数量如何,不仅与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有关系,而且与国家稳定直接相关。如果将农业电视作为准公共产品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就可按照国家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对“三农”多予少取的方针,要求中央及地方各级电视台开办农业电视频道和栏目,并加强资金和政策扶持,引导各种电视媒体资源流向“三农”服务领域。

在电视媒体内部的各种考评机制和执行的考评标准中,农业电视频道和栏目没有享受到特殊优惠政策,被迫与都市频道、影视频道以及娱乐节目同台竞技,争夺受众。而且,在现有的以收视率、市场份额为核心的节目评价体系中,收视数据样本的选择大多都集中在城市各类观众群体中。由于多种原因,农村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评价很难在现有的各种收视数据调查中真实反映出来。作为以农村观众为主体受众的对象性电视频道和电视栏目,在面临以数据为排名主要依据的竞争排序中,无疑处于“话语权丧失”的尴尬境地。时刻面临“末位淘汰”的威胁。在现行的收视调查规则下,农业电视频道和栏目大多排名靠后,直接影响合内经费的划拨。更对广告创收带来巨大影响。有实力的广告主紧盯收视排名,把广告经费大量投放在排名在前的电视频道和栏目。涉农广告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也给广告公司经营带来一定困难,所以很少有广告公司专门经营涉农广告。广告创收的困难直接影响到农业电视频道和栏目日常节目生产运营。影响到频道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目前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仅靠频道对农节目创收的部分,大约只占频道创收总额的1/8,尽管经营创收困难,但缴台里的比例逐年增加,现在已高达60%。这就迫使他们将创收的目光投向其他预期有良好收视的非农节目,在黄金时段,农村节目也让位给了能拉动收视率的电视剧等娱乐节目。

在国家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电视传媒肩负着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历史任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发挥现代传媒优势,推进这一历史进程成为电视传媒人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农业电视传媒应该在以下方面加强工作:

首先,在宏观政策方面,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应该明确界定包括电视在内的农业传媒的公共服务属性,将其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

近年来,按照“事业体制、企业化运营”和“制播分离”的原则,我国电视传媒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节目资源进行市场化、社会化的定位和开发,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改革后仍然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政府管理部门对电视传媒的经营性产品和公共服务类产品没有进行明确区分和准确界定。国家尚未对频率、频道的所有权与使用权进行分离,在管办不分、所有权与使用权合一以及“财政差额拨款”的体制下,缺乏对频率、频道栏目性质的科学界定和分类依据,因而,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电视台难以避免的行为准则,其结果是导致农业电视频道和节目此类带有明显公共服务属性的频道和节目处境尴尬,甚至是举步维艰。因此,把农业传媒定位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将其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由国家投入资金运营,由本级政府财政纳入预算或进行差额补助,要求对本行政辖区无偿解决农业电视频道落地和覆盖问题。同时,在对其进行考评时。应根据农村受众实际。建立单独的考评标准,对频道和节目进行独立评价,建立绩效奖惩机制。这样使从业人员能够摆脱后顾之忧。专心从事农业电视节目生产制作。例如安徽省在2002年。为了改变农民收看农业电视节目困难的现状,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七套农业节目进村入户工程”的试点以提高央视七套农业节目的覆盖率,并用多种形式引导农民收视。13个试点县农业节目覆盖率,由原来的不足3%提高到了80%以上。“农业节目进村入户”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据统计,在试点县,每年就有9,200多条七套农业节目的信息被广大农民所采取,产生了可喜的经济和社会效应。试点县的收视表明,七套农业节目落地后,有70%~80%的农户收看。其中40%~50%的农户是经常收看,有的农户常年坚持记收视笔记。农村出现了看着电视种田,跟着七套赚钱的新观念、新景观。农业节目进村入户让农民踏上了信息致富的早班车。

其次,在节目传播环节,要加强传播渠道和传播基础设施建设,真正落实“村村通”。

传播渠道畅通,传播基础设施完备,保证农民能看到农业电视频道和节目,是农业电视节目成败的先决条件。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等旨在加强电视覆盖的重要举措,意义十分重大。尽管进展顺利,但是完成难度仍然很大。农村市场由于经济等各方面原因,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无线覆盖或者自己架天线接收。行业主管部门对此提出了解决方案:在覆盖盲区要采用村村通补点,通过卫星接收、小功率转发、小片网分配等方式,数台卫星接收机集中接收信号后,再通过多道小功率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机将接收机输出的基带信号转换成射频信号无线发射,用户采用开路方式接收。电视与调频广播两套发射天线可共杆架设。这样,对于地广人稀、地理环境复杂、难以架设线缆而又适合采用卫星接收无线转发的地区,可以妥善解决农民群众看电视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电视传播、在全国开办第一个专业农业电视频道——吉视乡村频道的吉林省广电局最近又有新举措,采取微波传送等措施,达到有线传输与无线传送混合覆盖,使吉视乡村频道的节目能够进一步提高在吉林全省覆盖率。这一有远见的举措无疑值得借鉴。

再次,在农业电视节目制作环节上,找准定位,精心编排;在节目选题内容上要拓宽思路,转换视角,贴近生活;在节目形式方面。要形式新颖,寓教于乐。

农业电视专业频道必须紧扣定位,突出“农”字特色,做对象性特征明显的专业化节目,通过在对农村受众深入调查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对电视节目和电视剧进行合乎农村受众收视习惯的精心编排,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电视频道市场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农业电视节目应该具有强烈的“农味”,要在准确定位观众的基础上,对广大农民观众的参与、节目的长度、观众的收视习惯与作息时间也要准确把握,合理安排,精心设置。把受众关心的乡村气息浓重的节目进行现代化的包装,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农业、为了农村、为了农民。农业电视节目要强化服务功能,贴近农民生活,服务农村产业,使得电视传媒的文化内容。或给农民以充分的电视话语表达权,或在节目中融入农民的情感,使电视节目既能反映农民的所思所想,又能体现电视媒体对农民的关注。

为适应全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需要农业电视传媒采取全新的报道视角,展现全新的报道内容。有学者对此展开深入研究,提出的观点颇有见地:首先要从生产视角拓展到生活视角,要广泛报道农民的衣食住行,展现农民的喜怒哀乐,探究农民的内心世界;其次要从经济视角延伸到社会视角。真实再现农民的生存状态。真情讲述农民的生活故事,增强报道的服务意识;再次要从精英视角转换为平民视角,以普通平民作为报道主体,全面展示普通农民的全景图象。

电视传媒论文例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需求。人们对于旅游文化的渴望也愈来愈强烈。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大众传播特别是电视,占据了人们休闲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人们从电视上大量接触异国他乡文化,同时也不满足于此,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在导游的带领下身临其境地感受旅游文化的魅力。电视和导游,作为旅游文化传播的两种媒介,代表着典型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本文旨在探讨电视和导游在旅游文化传播中作为不同的媒介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存在哪些异同,能否有机结合以及结合模式问题。

    一、旅游文化传播与媒介

    1、旅游文化传播

    旅游文化是由于旅游活动的介入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是旅游者为了休闲和娱乐而进行的短暂迁移。旅游者把自己原来居住地的文化带到旅游地,在旅游地又领略了当地的文化,在此过程中,各种文化交汇融合,形成了旅游文化传播。但是,在人们被大众传媒密不透风地包围住的今天,以上关于旅游文化传播的概念只能算作狭义的概念。今天的人们如果有一台电视机就可以足不出户地领略异国他乡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而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也可以通过电视节目接受外界文化影响。因此,要探讨当今的旅游文化传播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以人际传播为基础的“真实世界”,还要着眼于以大众传播为基础的“传媒世界”(参见图一)。基于“两个世界”的旅游文化传播都带动了人员、信息、物质和资本的流动,促进了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增进了不同地区之间文化的大传播和大融汇。

    2、旅游文化传播的媒介

    传播媒介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也是传播研究的重要内容。如前所述,当今的旅游文化传播具有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双重属性,因此旅游文化传播媒介包括人际传播媒介和大众传播媒介。本文主要选取其中的导游和电视进行分析。

    在“真实世界”的旅游活动中,帮助旅游主体完成旅游活动的中介组织称为旅游媒体。它是旅游文化传播的渠道,包括各旅游组织和企业的活动。导游人员的活动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类。一般而言,游客首先接触且接触时间较长的目的地居民就是导游人员。他们通过语言、手势和神态等非语言符号进行传播活动,连接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属于较为典型的人际传播。导游人员对旅游目的地的介绍和讲解,不仅使游客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目的地的风土人情,也扩展了游客对自然风光的审美欣赏能力,促进了不同国度、地域、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通过旅游主客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传播着各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是一种广泛的文化传播。

    从大众媒介来讲,电视是最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媒介形式。电视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形声并茂、声画同步,可以传递更多、更直接的信息。在“传媒世界”的旅游活动中,电视能够把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生动、形象、逼真、立体地展示给受众,让受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对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产品栩栩如生的可视化展示,会对受众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是电视传媒的优势。旅游目的地宜人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人文景观通过电视媒介广泛的传播,可以让受众直接地、感性地领悟到旅游地的魅力。通过电视媒介传播的旅游文化,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受众的旅游动机。

    电视同时也是受众接受旅游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根据卿志军和郑岩在《电视对旅游文化的传播作用》中对海南海口、三亚部分旅游者的调查,受访者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电视(39.9%),也最关注电视上的旅游信息(48%)。那么看电视是否能够代替实地的旅游活动?电视旅游信息是否能够代替导游的讲解呢?答案是否定的,个中原因则要从两种传播媒介的比较分析中去寻找。

    二、两种旅游文化传播媒介的比较

    1、电视与导游的差异: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

    大众传播是传播手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指特定的社会集团通过文字、电波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图像、声音、符号等形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从构成大众传播的要素来看电视对旅游文化的传播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大众传播中表述的“特定的社会集团”是指专门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这就意味着,经过电视台采编后形成的电视旅游节目中的旅游信息具有很强的公开性、权威性和全面性。相比较而言,以人际传播为基础的导游人际传播中,导游人员带团的讲解则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每个旅游者所接受的信息也是不平衡的,有时还因为导游个人素质和职业责任感的参差不齐导致错误旅游信息的传播。

    第二,大众传播以社会上不特定的大范围受众为传播对象,且受众具有匿名性和不确定性。电视旅游节目具有大众性,这就意味着它是点到即止的,对旅游目的地的介绍通常是广泛而肤浅的,因而难以满足观众个性化的文化需要。导游员通过与游客面对面个性化交流,可以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要。比如对同一古建筑的介绍,面对知识界游客,导游员主要讲解该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等;如果面对的是一般游客,他们感兴趣的可能是关于此建筑的奇闻轶事和神话传说,导游员可根据情况调整导游词的内容和形式。

    第三,大众传播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电视凭着它独特的魅力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体。电视声画合一的传播方式,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现实体验。经过编辑和修饰的“媒介世界”有很大的吸引力,甚至让人感到“媒介世界”比“真实世界”还要“精彩”,不少游客去过旅游景点后感叹“没有电视上看着那么好”!

    第四,电视在节目形态上具有多样性。电视的旅游文化传播形式主要有电视旅游新闻、电视旅游广告、电视旅游节目、影视剧等几种。丰富的节目形态不论从对旅游文化传播的广度还是深度都具有很强的传播优势。相比而言,导游员的带团讲解似乎单薄了很多。也许在大众传媒让这个世界变的绚丽夺目时,人际传播很容易被忽视,但它依然是最基本的传播方式,依然有它独特的传播特点。

    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形式。在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人际传播有许多种样式,如交谈、争论、讲演、会议、教学,甚至包括电话、电子邮件形式的交谈等。“当人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方式,在一起谈话和倾听时,这种传播的样式就发生了”。旅游文化传播中的导游和游客之间就是典型的人际传播。

    首先,人际传播具有双向性,具有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的特点。反馈是旅游人际传播的重要环节,它是游客对导游员讲解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旅游人际传播的进程。旅游过程中,游客可以随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导游员反馈得到解答,对导游传递的信息有接收不到位的,也可以及时补充信息。因此,游客在实地游览中对旅游文化信息的了解是深人的、透彻的。同样的信息,如果通过电视媒介来传播,情况会截然不同。虽然网络的兴起弱化了大众传播的单向性,但是受众对电视媒介的传播反馈依然是延迟的、低效的。电视的特性决定由它传播的信息也是易消逝的。

    其次,人际传播的内容更丰富和复杂。人际传播最具有魅力的就是它的符号传播,比如表情、手势、姿态等,由这些符号传达出来的意义往往更加丰富和复杂。人际传播的意图就是要产生理解,而理解就在于要领会传播者的意义。通过这样的理解,概念中的人际传播范围刁讯深度却加大孔导游的人际传播相对于大众传播,更易于沟通旅游地和旅游者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每个导游员都有自己的讲解风格,或风趣幽默,或引经据典,在讲解过程中不仅仅是机械的旅游信息交流,还是情感的交流,进而对目的地产生综合的印象。

    2、电视和导游的契合——“把关人”角色

    传播的过程牵涉到对某些信息的选择与传递,以及对另一些信息的剔除与摒弃。美国社会学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尸库尔特·卢因1947年首次提出了“渠道与把关人理论”,传播学者怀特1950年又进一步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从而形成了传播学中的“把关大,理论体系: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人传播渠道。由于传播渠道的有限性,以及一些社会集团对传播过程不可避免的制约,信息不可能无限制地传播,选择与剔除的活动自然成为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

    旅游活动中导游为游客讲解时,对内容也有一个类似“把关”的取舍选择过程。一般来说,无论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在历史长河的变迁中抑或人类的开发演绎中,大都已经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讲解体系。导游词的内容包罗万象,包括一般性的景观介绍、背景材料、典故、相关的文字作品和文化事迹以及传闻轶事等等。如前所述,在浏览的动态的有限时间内,导游基本上无法对上述内容一一进行讲解,同时由于游客的个体差异性,可能层次悬殊、审美情趣不尽相同,导游一般会有选择地针对不同游客选择不同的讲解内容,导游词的深度、广度及结构都会有所不同。在这一过程中,导游是传者,游客是受者,导游对大量讲解素材进行甄选,确定传播内容,可以说,导游是旅游文化传播的“把关人”。

    电视旅游节目同样延续着传媒内部的普遍规则,介绍什么样的旅游文化,安排在什么时间段播出,节目时间长短等等这些无一不是在对传播进行“把关”。而在旅游活动中,导游每一次带团都是一个旅游文化传播活动,同时也是一个“把关”过程,导游作为旅游文化传播中的“把关大,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尽管有行业条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相对于电视旅游节目的“把关”程度来讲,导游的“把关”有更强的主观性。

    三、旅游文化传播效果最大化探求

电视传媒论文例8

二、电视传播规律的综合作用

电视传媒论文例9

二、电视媒体与其他媒体资源整合

电视传媒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3-0029-02

电视媒体是大众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电视媒体履行传媒职责,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传播正能量,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积极有效地反映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及时有效的化解社会矛盾,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具有极强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依然是政府宣传的窗口,而电视媒体作为视听合一的大众化传播媒介,宣传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主流话语权。电视媒介面对传媒的市场化和多元化,也显现出了新的特点和功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电视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也受到了相当大的挑战,舆论引导和信息传播是电视媒体竞争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以及其传播正能量、促进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视传媒与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大众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舆论监督在本质上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共事物进行监督,这里所讲的舆论监督,是指舆论监督中的新闻舆论监督。在当今,主流媒体中的电视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时,总是希望获得最好的社会效益,通过个别指导一般,是一个基本原则[1]。批评揭露一个典型,警醒教育一大片,这正是电视舆论监督的实质所在。可以说,电视报道是实现舆论监督较好的形式,而舆论监督是电视报道的一项重要功能。电视报道不仅契合了舆论监督的内在价值取向,其媒体特性还有利于增强舆论监督的作用[2]。电视媒体是党和政府进行宣传的重要窗口,它凭借其自身的媒介特性和报道的优势,在新闻舆论监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要尊重新闻事实、维护正义,对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对事实本身及全局意义全盘掌握,然后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所进行的揭露、报道、评论或抨击。电视报道正是建立在大量的事实调查基础之上的,报道的事实不仅形象直观,而且经得起推敲,经过电视语言的生动展示,还能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2]。舆论监督主要通过新闻媒体的监督来实现,这对政府改进工作提供事实依据,对遏制腐败,推进我国民主与法治建设,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政府形象,开展危机公关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新媒体时代下电视舆论监督优势

毋庸置疑,新媒体的推陈出新,给传统媒体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压力,电视媒体由传统的单一传播发展到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如今三屏合一时代强势来袭,电脑、电视、手机网络联为一体,以新媒体形态反向融合传统媒体,观看节目不受场所限制,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更为广阔,速度更为快捷,这大大提升了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也给政府进行党政工作宣传提供了多种渠道和方式,成为舆论监督进行当中一大效果媒体。

三、新媒体时代下电视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当下,新媒体的急速发展给电视舆论监督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目前,社会现状对舆论监督的要求愈来愈高,舆论监督的发展现状和现实要求还不太匹配,这就促使当前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效果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主要问题有:

1.电视媒体舆论监督处境尴尬。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力度加大,其在开展舆论监督时难度越来越大,电视媒体在报道负面事件时,时而会出现阻止电视台记者采访的事件,这就把电视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置于一个尴尬的处境。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环境,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开展舆论监督的难度不断加大。

2.舆论监督法制不完善。我国目前尚未正式出台《舆论监督法》,所以舆论监督无法可依是当前舆论监督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阻碍,首先这就造成媒体人开展舆论监督的道路不平坦,极易引发新闻方面的事件诉讼。其次,舆论监督的操作目前还不规范,不同的人、不同地区、不同的媒介会产生不同的监督力度和效果。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依然具备强大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优势,在开展舆论监督时往往要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若没有法律的保护,在报道负面新闻时,其产生的社会负面效应也是较巨大的。舆论监督要进一步发展,关键一点就是要制定规范措施,增强规范操作的实施力度,将舆论监督尽快纳入法治化的运行轨道,使其能够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合法,这对提高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效果将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3.电视媒介自身存在的问题。由于受节目时间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节目的活动空间变得相对狭小。同时,电视传媒相对于网络媒体时效性较弱,在和网络媒体的配合中还不是很默契。此外,在媒介市场化的背景下,电视的舆论监督类节目的数量不稳定,未形成节目的规律性,从而影响电视的舆论监督效果。

四、加强和完善新媒体时代电视舆论监督作用的建议

1.发挥电视媒介自身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如今,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电视媒体需要转变观念,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从整体上提升经营战略,从根本上提升报道水平,发挥电视媒介在舆论监督时自身优势,进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重视节目策划,扩大受众群。节目策划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该节目的收视群,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节目的策划更是实现舆论监督功能的重中之重。策划不仅可以保证舆论监督内容的典型性和针对性,还能对舆论监督进行必要和有效的控制,使节目的舆论监督作用发挥到极致[3]。另外适时利用新媒体技术扩大电视媒介的受众群,提高舆论节目的关注度,这也是新媒体时代提高电视媒体舆论监督效果的重要方面。

3.扩大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电视是一个强势媒体,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一是有较大的收视群,其“视听合一”的传播方式,使得传播内容更具说服力,传播方式极具亲民效果,故形成强大的受众资源。二是具有国家政策优势,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国家对传媒各项政策的提出,使得我国传媒业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电视媒体的经营和发展更为灵活,更为有效。三是电视媒体还是主流媒介中的重要一员,有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往往更容易引起轰动效应。在新旧媒体不断融合的时代,电视媒体需要不断进行资源整合,同时还要和别的媒体进行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促进监督效果的提升。

4.鼓励报道创新,提升舆论监督广度和深度。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要提升舆论监督广度和深度,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开展舆论监督要拓展思路,在报道形式上要灵活多样,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社会问题和矛盾现象,提高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二是进行人性化报道,报道危机事件中的人间真情,让事实说话,用道理服人,从而获取受众最大范围的理解和支持。注意报道中的受众的情绪反应,积极引导社会热点、难点,疏导公众情绪;三是提高时效和应急反应能力,杜绝为了“报道”而报道的现象出现,加强报道时效性和处理问题的速度,确保监督的实效性。

5.联手新兴媒体,提高舆论监督速度。网络媒体的崛起为电视舆论监督注入了新的活力,电视媒体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增加电视的受众率,与新兴媒体联手,加强与网民在舆论监督的各个阶段保持适时的信息沟通,以保证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在问题事件的监督过程中信息准确、及时、一致,舆论监督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传播效果和传播速度才能实现最大化。另一方面,电视媒体应积极和新媒体进行融合,加大力度建设自身的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其他媒体的传播合作,使舆论监督通过其他媒介载体得以多次传播,进一步增强舆论导向效果和媒体影响力。

五、结 语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媒体也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传媒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趋势愈演愈烈,竞争格局随之到来,传统媒体也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谋机遇。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因此,在新的传播格局下,作为电视传媒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高思想意识,增强信心,加强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感,积极适应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竞争格局,发挥电视本身的优势,加强自身舆论监督功能,这对稳固电视传媒的主流媒体地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二是要审时度势,转变观念,抛弃过去电视“唯我独尊”的观念,积极开展媒介融合,在媒体转型改制的浪潮中稳固自己的地位,以提高传播力;三是恪守媒体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规范,将电视媒体建构成公共的话语平台;四是要改革创新,求实发展,以辩证的思维去审视目前的舆论环境,积极适应当前社会对舆论监督的要求,探寻发展的新模式。另外,完善我国电视舆论监督体系,以通过加强媒介批评和媒介监督,重塑媒体的社会责任,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形成合力,进一步发挥新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繁荣发展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