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幼儿园社区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0-21 20:36:44

幼儿园社区论文

幼儿园社区论文例1

1.论文数量与分布

笔者在中国知网输入“社区资源”“幼儿园”,检索2000年至今的文献,发现2000年时关于社区资源的研究成果很少,2009年起剧增;指向幼儿园对社区资源整合的研究不多,期刊论文寥寥无几,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凸显出幼儿园与社区资源整合研究的学术单薄,也反映此类问题越来越成为研究热点。此外,用关键词“社区”“社区资源”“幼儿园与社区”在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网上书店检索,结果中仅李生兰的《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2003年、2013年修订版)等少有的几本书,表明在幼儿园整合社区资源方面具有学术影响的专著很不够,在理论、实践层面都需进一步通过研究积累成果。

2.研究者身份

归纳所阅文献的研究者身份,大致分三类:第一类为高校教师,他们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学术前瞻性,又能深入到幼儿园一线,其研究成果深入浅出、以专著为主;但这类研究者不多。第二类为硕博士研究生,他们大多以旁观者身份,选择部分幼儿园为研究对象,在问卷、访谈、观察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撰写成硕博毕业论文。第三类为幼儿园教师,多为园长或其他管理人员,多从自己所在园的实情出发,实践探讨了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的具体做法与经验,其研究成果以期刊论文为主。她们的研究实践性强,但学术理论性有待加强。

3.研究视角与方法

不同类别的研究者所采取的视角与方法不同。高校教师通常有强大、多样的理论支撑,研究视角更显多元与独到。如李生兰教授以生物生态学理论、自我概念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理论基础展开研究。高校硕博士毕业生通常选取几种理论作为研究理论支撑,如孙姝婷以社会互动理论、生物生态学视角开展研究,她们多以局外人的角色,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法进行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的探讨。幼儿园教师多以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案例归纳观点,无太多高深理论基础。

二、研究内容概述

分析现有文献,研究的内容涉及以下几方面。

1.社区及社区资源的概念界定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Communis,意即伴侣或共同的关系和感情;后由德国学者滕尼斯译成德语Geneinschaft,译为社区、团体、共同体、公社;再由美国学者查尔斯.罗密斯将其译成英语Community,拥有了更多的地域含义;我国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将其译为中文“社区”。至今,国内外教育界和学术界对“社区”的定义尚无一致认可,对社区概念的理解和诠释多种多样。

美国的戴维.波普在《社会学》专著中指出:社区是在一个地理区域里围绕着日常交往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人;我国学者费孝通认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在生活上互相关联的大集体。李生兰(2013)认为,社区是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社区与学前教育之间的关系应为共建共享共发,幼儿园要密切与社区的关系,就必须遵循优势发展、互益发展、整体发展、平衡发展等原则。

台湾的林振春(2000)认为广义的社区资源也称为生活资源、经验资源,是指本地区社区中可利用于充实社区发展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及组织的资源,包括了社区中的每一件事物,每一个情景和每一个经验。王雷(2007)将可为学校教育活动利用的一切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分为五类:设施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文献资源、组织资源。综合不同学者的理解,笔者认为社区资源指幼儿园所在社区周边环境中蕴含的一切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包含可能对孩子产生教育功能的人、事、物等,可分为四类: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

2.社区资源与幼儿园领域教育的融合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已有研究通常把利用社区资源的落脚点放在某一个领域的教育,其中关注与社会、艺术、科学领域教育融合的相对较多,而融合到健康、语言领域的较少。幼儿的健康应该成为幼儿园工作的首位,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社区资源与幼儿园教育的整合不能忽视与健康、语言领域。

3.社区资源与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开展

胡艳艳(2010)结合案例,探讨开发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幼儿园主题活动的有效策略。蔡蔚文(2006)从促进主题活动的生成、深化主题活动、支持幼儿表征等方面为怎样利用社区资源做了说明。总体看,关注社区资源与主题活动整合的研究较少。目前诸多幼儿园在课程设置中都有不同主题,若使主题活动更生动,必需与社区资源整合。

4.社区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利用

沈丽华(2010)认为可让一切有利的社区资源转化为幼儿园课程资源,为幼儿园课程服务,最终形成幼儿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合力。吴秀婷与郭月霞(2012)认为利用社区资源构建园本课程是幼儿园实现与社区融合的有效途径。已有研究中,关于整合社区资源构建园本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多,因为有了“一日生活皆课程”的大课程观,所有对社区资源的整合都可称之为课程开发与利用。但利用社区资源构建园本课程还存在缺乏系统性、目的性不强等问题,开发的水平还只是经验水平,需要进一步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形成有体系的规划。

5.社区资源利用的方法与策略

幼儿园对社区资源的利用,多数研究者都提到“请进来”“走出去”两种方法。Neal Hazel(2005)研究认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模式是多样的,教师可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也可对家长进行家庭指导,还可让家长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幼儿园的日常事务与教育活动。许晓蓉(2006)提到通过普查、管理来建立资源库,为资源整合提供基础;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两种方式用活资源,为资源整合提供平台;教师要树立“资源创造者”的观念,不对家长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应明确幼儿园与社区两者要密切交流与互动,才能有效实现社区教育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刘慧(2012)提出可在社区相关行业中物色合适的人员聘为幼儿园社区辅导教师。笔者认为有些策略体现了不错的理念,值得其他幼儿园借鉴。

6.社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杨志仙、万小懿(2010)针对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中存在的安全、时间和精力、选择适宜的社区资源、社区不支持等问题提出了思考。刘慧(2012)认为幼儿园不应是关起门来而应实施开放式教育,而角色意识缺位、教师沟通技能不足、幼儿园自身职能局限等诸多因素制约着幼儿园实施开放式教育的效果。这些分析比较准确到位,安全、支持等问题既要通过教师前期的精心准备、过程中的无微不至,更需要从管理上提供相应支持,解决问题。

诸多学者的研究紧密结合幼儿园所处的环境、地域特色和社区资源的特点呈现出研究内容的园本化;在方法、思路上对后续研究有借鉴价值。

三、研究启示与展望

1.研究要提升理论性、加强影响力。

研究者多是一些高校研究生和幼儿园教师,缺乏有影响力的专家,期待更多高校教师、科研机构人员如同华东师大李生兰教授一样多年坚持对家庭社区与幼儿园合作共育的研究。

2.研究要关注管理所发挥的作用

可从管理学理论出发,站在管理的高度研究在幼儿园整合社区资源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幼儿园管理上如何策划、保障、支持教师整合社区资源?如何管理人、财、物、事?

3.研究内容可拓展到幼儿园对社区的“服务”

只有在共赢互利的情况下,社区才会更接纳、支持幼儿园对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的研究重点在探寻幼儿园对社区资源的“利用”“索取”,该反向思考幼儿园对社区的“服务”“付出”。幼儿园有何资源让社区利用?如何向社区服务?值得大力研究。

4.研究的落脚点可关注幼儿的学习与多方面发展

幼儿园社区论文例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社区是幼儿园教育的背景,也是幼儿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1]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对幼儿教育的意义

第一,是顺应当今幼教事业发展的需要

幼儿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其发展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幼儿教育的范围已经扩展到家庭与社区,这已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共同发展的方向。在我国,社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以社区为单位的生活群体享受着共同的社区资源,他们有着大致相同的价值观,以社区为地域界限所建立的幼儿园也日渐增多。社区已成为幼儿成长的主要场所,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及家长,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共同合作,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第二,是提升幼儿园教育效果的需要

相对幼儿园来说,社区有着更为广阔的环境。社区的教育资源可以成为幼儿园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家庭和社区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空间,除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就是幼儿最为熟悉的场所,社区也应成为幼儿园可利用的直接资源。社区的人文环境、物质环境都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源,如社区的医院、超市、公园、公共场所等都可以为幼儿园所用。这样,幼儿园就能扩充教育内容,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其身心发展。幼儿园与社区共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幼儿是生长在社会中的人,幼儿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成长。著名教育家伊里奇说过:“一个人要成长,首先需要利用事物、场所和过程,利用实践和环境。他需要去看、去接触、去修理、去掌握有意义的环境中的任何事物。”[2]幼儿园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教育活动,让幼儿园作用于社区,能够引导幼儿参与社会活动。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是幼儿园教学走出课堂,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方式的有效机制。幼儿园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就是以社区为依托,在适应当地情况的条件下,建立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社区教育模式。幼儿园融入社区,幼儿能接触到更多课堂以外的东西, 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增强幼儿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第四,是家、园、社区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家庭、幼儿园、社区对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因素所不可比拟的。它们不仅是幼儿活动的重要场所, 更是幼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三者有着不同的功能,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互相渗透, 才能三位一体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作为专门的幼教机构——幼儿园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成为社区教育中心。幼儿园要架起幼儿园和社区之间的桥梁,将幼儿园教育辐射到社区环境中。幼儿教师具备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她们了解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应将科学的育儿方法推广到家庭与社区教育中。家、园、社区三方的合作既有利于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统一培养目标,让社区内所有教育资源都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提高教育质量。家长、社区能够了解教育、参与教育,因此家庭、社区对幼儿园工作能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弥补知识、技能方面的不足,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幼儿园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策略

社区教育是幼教事业发展的必然,幼儿园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幼儿园应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开发社区教育资源,以下提出几点策略。

1.幼儿园应以家长为桥梁,让幼儿园教学融入社区

家长应当成为幼儿园对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桥梁。幼儿园应充分让家长明确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内容与要求及自己如何进行配合教育等。家长理解、支持幼儿园的工作,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幼儿园的教育。通过家长的宣传作用,可提高社区人员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重视。幼儿园在平时的工作中还应重视与社区人员的互动,定期组织一些社区幼儿的集体活动,如一些特定的节日,以此满足家长与家长,幼儿与幼儿之间交往的心理需要。在与社区家长及社区成员的接触交流中,让社区成员了解幼儿园工作的专业性,从而使幼儿园在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时能得到社区工作人员的支持和配合。另外,幼儿园应积极参与社区的活动,为社区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幼儿园与社区良好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社区还可以为幼儿园提供教育所需的各种资源。

2.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创设参与幼儿园教育的途径

幼儿园要充分了解家长的信息,并建立信息资源库,了解他们的职业、爱好、特长及联系途径,以及他们的个体素质,寻找一切可为幼儿园所用的人力资源,挖掘家长潜在的教育因素。教师与家长及社区教育人才建立广泛联系,使之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发挥其特长,把蕴涵其中的丰富教育资源引进幼儿园,达到共同培养和教育幼儿的目的。幼儿园可通过“家长导师”“家园同步游戏”“家长辅助教学”[3]等形式将家长“请进”幼儿园。如在“家长导师”活动中,我们可以请家长中有一技之长的人如医生、护士、厨师等,担任幼儿的“导师”,让幼儿自由选导师、向导师学习。教师与“家长导师”共同制定活动内容,并在活动中不断丰富导师资源库,从而加大孩子的选择机会,也更充分地利用了家长职业或爱好方面的教 育资源。“家园同步游戏”是由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共同进行的游戏。“家长辅助教学”是家长协助教师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起到改进教学的作用。

3.幼儿园应向社区全方位开放,将教育功能辐射到社区

幼儿园的发展依托于社区,同时也承担着为社区服务的功能。幼儿园向社区全方位开放,既能让社区了解幼儿教育,也能让幼儿园服务于社区。幼儿园应为社区幼儿提供一定的教育条件,让更多的幼儿共享教育资源,提高社区幼儿的受教育率。幼儿园应对社区成员进行宣传教育,为社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幼儿园要发挥幼儿教育的主导作用,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方法。幼儿园可以定期为社区家长举办关于幼儿保健、科学育儿等免费咨询与讲座,同时也可成立家长学校,组织家长专门学习育儿知识,还可举办免费专题讲座让家长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掌握必要的家庭教育方法。

4、幼儿园对社区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领域的教学活动,都与幼儿的真实生活密切相关。当幼儿园现有的教育资源不足或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时,可以带幼儿走进社区,利用社区中的各种资源来开展教育活动。幼儿园要与社区结成合作伙伴,共同形成教育合力,促进社区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当地的物质资源如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博物馆等应能定期免费为社区幼儿开放,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社区中的文化资源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 这类资源往往与社区中的人或物相关,如艺术、语言、社会领域的某些教育活动就与社区中的人有很大关系。在幼儿园中开展我们的传统节日活动时,可以带领幼儿走进社区,观察我国传统节日期间人们的习俗、饮食、服饰、礼节及娱乐活动等,从而使幼儿了解传统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幼儿园还可结合传统节日举办相应的社区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我国的传统美德,培养良好的社会品质。

参考文献:

幼儿园社区论文例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社区是幼儿园教育的背景,也是幼儿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1]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对幼儿教育的意义

第一,是顺应当今幼教事业发展的需要

幼儿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其发展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幼儿教育的范围已经扩展到家庭与社区,这已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共同发展的方向。在我国,社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以社区为单位的生活群体享受着共同的社区资源,他们有着大致相同的价值观,以社区为地域界限所建立的幼儿园也日渐增多。社区已成为幼儿成长的主要场所,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及家长,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共同合作,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第二,是提升幼儿园教育效果的需要

相对幼儿园来说,社区有着更为广阔的环境。社区的教育资源可以成为幼儿园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家庭和社区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空间,除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就是幼儿最为熟悉的场所,社区也应成为幼儿园可利用的直接资源。社区的人文环境、物质环境都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源,如社区的医院、超市、公园、公共场所等都可以为幼儿园所用。这样,幼儿园就能扩充教育内容,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其身心发展。幼儿园与社区共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幼儿是生长在社会中的人,幼儿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成长。著名教育家伊里奇说过:“一个人要成长,首先需要利用事物、场所和过程,利用实践和环境。他需要去看、去接触、去修理、去掌握有意义的环境中的任何事物。”[2]幼儿园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教育活动,让幼儿园作用于社区,能够引导幼儿参与社会活动。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是幼儿园教学走出课堂,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方式的有效机制。幼儿园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就是以社区为依托,在适应当地情况的条件下,建立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社区教育模式。幼儿园融入社区,幼儿能接触到更多课堂以外的东西,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增强幼儿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第四,是家、园、社区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家庭、幼儿园、社区对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因素所不可比拟的。它们不仅是幼儿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是幼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三者有着不同的功能,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才能三位一体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作为专门的幼教机构——幼儿园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成为社区教育中心。幼儿园要架起幼儿园和社区之间的桥梁,将幼儿园教育辐射到社区环境中。幼儿教师具备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她们了解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应将科学的育儿方法推广到家庭与社区教育中。家、园、社区三方的合作既有利于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统一培养目标,让社区内所有教育资源都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提高教育质量。家长、社区能够了解教育、参与教育,因此家庭、社区对幼儿园工作能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弥补知识、技能方面的不足,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幼儿园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策略

社区教育是幼教事业发展的必然,幼儿园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幼儿园应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开发社区教育资源,以下提出几点策略。

1.幼儿园应以家长为桥梁,让幼儿园教学融入社区

家长应当成为幼儿园对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桥梁。幼儿园应充分让家长明确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内容与要求及自己如何进行配合教育等。家长理解、支持幼儿园的工作,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幼儿园的教育。通过家长的宣传作用,可提高社区人员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重视。幼儿园在平时的工作中还应重视与社区人员的互动,定期组织一些社区幼儿的集体活动,如一些特定的节日,以此满足家长与家长,幼儿与幼儿之间交往的心理需要。在与社区家长及社区成员的接触交流中,让社区成员了解幼儿园工作的专业性,从而使幼儿园在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时能得到社区工作人员的支持和配合。另外,幼儿园应积极参与社区的活动,为社区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幼儿园与社区良好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社区还可以为幼儿园提供教育所需的各种资源。

2.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创设参与幼儿园教育的途径

幼儿园要充分了解家长的信息,并建立信息资源库,了解他们的职业、爱好、特长及联系途径,以及他们的个体素质,寻找一切可为幼儿园所用的人力资源,挖掘家长潜在的教育因素。教师与家长及社区教育人才建立广泛联系,使之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发挥其特长,把蕴涵其中的丰富教育资源引进幼儿园,达到共同培养和教育幼儿的目的。幼儿园可通过“家长导师”“家园同步游戏”“家长辅助教学”[3]等形式将家长“请进”幼儿园。如在“家长导师”活动中,我们可以请家长中有一技之长的人如医生、护士、厨师等,担任幼儿的“导师”,让幼儿自由选导师、向导师学习。教师与“家长导师”共同制定活动内容,并在活动中不断丰富导师资源库,从而加大孩子的选择机会,也更充分地利用了家长职业或爱好方面的教育资源。“家园同步游戏”是由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共同进行的游戏。“家长辅助教学”是家长协助教师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起到改进教学的作用。

3.幼儿园应向社区全方位开放,将教育功能辐射到社区

幼儿园的发展依托于社区,同时也承担着为社区服务的功能。幼儿园向社区全方位开放,既能让社区了解幼儿教育,也能让幼儿园服务于社区。幼儿园应为社区幼儿提供一定的教育条件,让更多的幼儿共享教育资源,提高社区幼儿的受教育率。幼儿园应对社区成员进行宣传教育,为社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幼儿园要发挥幼儿教育的主导作用,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方法。幼儿园可以定期为社区家长举办关于幼儿保健、科学育儿等免费咨询与讲座,同时也可成立家长学校,组织家长专门学习育儿知识,还可举办免费专题讲座让家长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掌握必要的家庭教育方法。

4、幼儿园对社区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领域的教学活动,都与幼儿的真实生活密切相关。当幼儿园现有的教育资源不足或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时,可以带幼儿走进社区,利用社区中的各种资源来开展教育活动。幼儿园要与社区结成合作伙伴,共同形成教育合力,促进社区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当地的物质资源如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博物馆等应能定期免费为社区幼儿开放,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社区中的文化资源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这类资源往往与社区中的人或物相关,如艺术、语言、社会领域的某些教育活动就与社区中的人有很大关系。在幼儿园中开展我们的传统节日活动时,可以带领幼儿走进社区,观察我国传统节日期间人们的习俗、饮食、服饰、礼节及娱乐活动等,从而使幼儿了解传统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幼儿园还可结合传统节日举办相应的社区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我国的传统美德,培养良好的社会品质。

参考文献:

幼儿园社区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2-008-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社区是幼儿园教育的背景,也是幼儿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1]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对幼儿教育的意义

第一,是顺应当今幼教事业发展的需要

幼儿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其发展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幼儿教育的范围已经扩展到家庭与社区,这已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共同发展的方向。在我国,社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以社区为单位的生活群体享受着共同的社区资源,他们有着大致相同的价值观,以社区为地域界限所建立的幼儿园也日渐增多。社区已成为幼儿成长的主要场所,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及家长,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共同合作,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第二,是提升幼儿园教育效果的需要

相对幼儿园来说,社区有着更为广阔的环境。社区的教育资源可以成为幼儿园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家庭和社区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空间,除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就是幼儿最为熟悉的场所,社区也应成为幼儿园可利用的直接资源。社区的人文环境、物质环境都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源,如社区的医院、超市、公园、公共场所等都可以为幼儿园所用。这样,幼儿园就能扩充教育内容,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其身心发展。幼儿园与社区共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幼儿是生长在社会中的人,幼儿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成长。著名教育家伊里奇说过:“一个人要成长,首先需要利用事物、场所和过程,利用实践和环境。他需要去看、去接触、去修理、去掌握有意义的环境中的任何事物。”[2]幼儿园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教育活动,让幼儿园作用于社区,能够引导幼儿参与社会活动。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是幼儿园教学走出课堂,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方式的有效机制。幼儿园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就是以社区为依托,在适应当地情况的条件下,建立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社区教育模式。幼儿园融入社区,幼儿能接触到更多课堂以外的东西, 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增强幼儿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第四,是家、园、社区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家庭、幼儿园、社区对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因素所不可比拟的。它们不仅是幼儿活动的重要场所, 更是幼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三者有着不同的功能,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互相渗透, 才能三位一体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作为专门的幼教机构――幼儿园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成为社区教育中心。幼儿园要架起幼儿园和社区之间的桥梁,将幼儿园教育辐射到社区环境中。幼儿教师具备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她们了解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应将科学的育儿方法推广到家庭与社区教育中。家、园、社区三方的合作既有利于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统一培养目标,让社区内所有教育资源都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提高教育质量。家长、社区能够了解教育、参与教育,因此家庭、社区对幼儿园工作能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弥补知识、技能方面的不足,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幼儿园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策略

社区教育是幼教事业发展的必然,幼儿园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幼儿园应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开发社区教育资源,以下提出几点策略。

1.幼儿园应以家长为桥梁,让幼儿园教学融入社区

家长应当成为幼儿园对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桥梁。幼儿园应充分让家长明确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内容与要求及自己如何进行配合教育等。家长理解、支持幼儿园的工作,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幼儿园的教育。通过家长的宣传作用,可提高社区人员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重视。幼儿园在平时的工作中还应重视与社区人员的互动,定期组织一些社区幼儿的集体活动,如一些特定的节日,以此满足家长与家长,幼儿与幼儿之间交往的心理需要。在与社区家长及社区成员的接触交流中,让社区成员了解幼儿园工作的专业性,从而使幼儿园在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时能得到社区工作人员的支持和配合。另外,幼儿园应积极参与社区的活动,为社区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幼儿园与社区良好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社区还可以为幼儿园提供教育所需的各种资源。

2.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创设参与幼儿园教育的途径

幼儿园要充分了解家长的信息,并建立信息资源库,了解他们的职业、爱好、特长及联系途径,以及他们的个体素质,寻找一切可为幼儿园所用的人力资源,挖掘家长潜在的教育因素。教师与家长及社区教育人才建立广泛联系,使之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发挥其特长,把蕴涵其中的丰富教育资源引进幼儿园,达到共同培养和教育幼儿的目的。幼儿园可通过“家长导师”“家园同步游戏”“家长辅助教学”[3]等形式将家长“请进”幼儿园。如在“家长导师”活动中,我们可以请家长中有一技之长的人如医生、护士、厨师等,担任幼儿的“导师”,让幼儿自由选导师、向导师学习。教师与“家长导师”共同制定活动内容,并在活动中不断丰富导师资源库,从而加大孩子的选择机会,也更充分地利用了家长职业或爱好方面的教 育资源。“家园同步游戏”是由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共同进行的游戏。“家长辅助教学”是家长协助教师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起到改进教学的作用。

3.幼儿园应向社区全方位开放,将教育功能辐射到社区

幼儿园的发展依托于社区,同时也承担着为社区服务的功能。幼儿园向社区全方位开放,既能让社区了解幼儿教育,也能让幼儿园服务于社区。幼儿园应为社区幼儿提供一定的教育条件,让更多的幼儿共享教育资源,提高社区幼儿的受教育率。幼儿园应对社区成员进行宣传教育,为社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幼儿园要发挥幼儿教育的主导作用,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方法。幼儿园可以定期为社区家长举办关于幼儿保健、科学育儿等免费咨询与讲座,同时也可成立家长学校,组织家长专门学习育儿知识,还可举办免费专题讲座让家长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掌握必要的家庭教育方法。

4、幼儿园对社区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领域的教学活动,都与幼儿的真实生活密切相关。当幼儿园现有的教育资源不足或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时,可以带幼儿走进社区,利用社区中的各种资源来开展教育活动。幼儿园要与社区结成合作伙伴,共同形成教育合力,促进社区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当地的物质资源如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博物馆等应能定期免费为社区幼儿开放,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社区中的文化资源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 这类资源往往与社区中的人或物相关,如艺术、语言、社会领域的某些教育活动就与社区中的人有很大关系。在幼儿园中开展我们的传统节日活动时,可以带领幼儿走进社区,观察我国传统节日期间人们的习俗、饮食、服饰、礼节及娱乐活动等,从而使幼儿了解传统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幼儿园还可结合传统节日举办相应的社区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我国的传统美德,培养良好的社会品质。

参考文献:

[1]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2](美)伊里奇.学校教育的抉择.瞿保奎等译.教育与社会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许晓蓉.幼儿园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策略探微.学前教育研究,2006,(7- 8).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community preschool all-round development

Tong Yan Hua

幼儿园社区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71

Abstract This study in Hunan Phoenix area 145 rural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effects of 3~4 years old rural child admission status and influence on the cognitiv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Resul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sampling area child admission rate was 37.9%; of the preschool cognitiv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without young children into the garde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suggestion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garden, improve the rate of coverage and kindergarten in rural areas; improve laws and regulations, provide an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policies; parent education training and guidance.

Key words admission; cognition; social character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石。国外相关研究早已证实社会处境不利幼儿是从优质早期教育中获益最多的人群,对他们实施早期教育资助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能够有效地减小社会差距,推进教育公平与社会融合。农村幼儿入园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2011年起,湖南省大力推进发展学前教育第一期三年行动计划,全省学前教育事业取得较大发展。但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幼儿不能入幼儿园的现象普遍存在,机构教育对幼儿发展的补偿作用得不到发挥。因此,本文聚焦湖南湘西凤凰农村地区3~4岁幼儿的入园状况,研究当前农村地区幼儿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湘西凤凰地区3~4岁幼儿入园现状

本研究选取湖南省湘西凤凰县的145名农村3~4岁幼儿及家庭为调查对象,其中男孩83名,女孩62名;汉族幼儿89名,少数民族幼儿56名(主要为瑶族和苗族);留守幼儿56名,非留守幼儿89名。

1.1 幼儿入园情况

在145名调查对象中,55名幼儿入园,90名幼儿没有入园,入园率为37.9%。其中,汉族幼儿入园率(42.5%)高于少数民族幼儿(30.5%);留守幼儿入园率(29%)低于非留守幼儿(43.8%)。可见,与少数民族幼儿、留守幼儿入园率相比,汉族幼儿、非留守幼儿入园率处于优势。

1.2 导致幼儿未能入园原因

32.5%的家长因为附近没有幼儿园而没有让幼儿入园,29.8%的家长因为费用高而拒绝让幼儿入园,28.6%的家长认为幼儿入园没有必要(如入园时间太长、认为孩子太小没有必要等),5.6%的幼儿由于个人问题没有入园(如身体缺陷,自己不愿意等),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导致幼儿未能入园(如在当地孩子大多满四岁才上幼儿园,一个人上学没有伴等)。

总的来说,“附近没有幼儿园”、“费用高”、“家长认为入园没有必要”是影响幼儿未入园的主要原因。

附近没有幼儿园则说明教育机构布局的不合理及教育资源的稀缺,它是影响农村少数民族幼儿未入园的主要原因。在我们所调查的湘西凤凰县5个村落,是少数民族瑶族的聚居地。这些村落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四面被山环绕,没有直达的公路,下车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我们还了解到:由于路途遥远家长担心女娃安全问题而放弃入园。可以说,目前该地区的学前教育还是一片空白,发展该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可谓任重而道远。

费用高说明经济因素会对儿童入园产生影响,而“费用高”是农村汉族幼儿未入园的主要原因。虽然近年来农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但是物价也随之飞速上涨。我们从调查中了解到:农民的收入大多维持在日常生活开销方面。而幼儿教育并非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入园费用对很多农村幼儿家长,特别是贫困幼儿家长来说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很多看护人表示:幼儿未能入园的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

家长认为入园没有必要说明家长观念对幼儿入园产生影响。首先,一些贫困农村幼儿家长和少数民族幼儿家长存在“幼儿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他们不认同女孩子和男孩子应该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入园。另外,也有大一部分家长反映“当地政府(或学校)规定4岁(或5岁)才能入上学。”这很可能表明一些家长把入园等同于上学前班。其实,我国幼儿园接纳的是3~6 周岁的幼儿,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学前教育;而学前班是为没有条件接受正规的、系统的幼儿园教育的幼儿提供学前补偿教育,主要招收的是5~6周岁的幼儿。由此可见,部分家长对幼儿入园的认识较为模糊和片面,也从侧面隐射了幼儿园在农村地区还不普及。

因此,要改善幼儿认知发展状况,就要改变幼儿入园状况,这需要社会各界和国家及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特别加大对农村幼儿、贫困少数民族幼儿等一些处境不利幼儿的教育投入。

1.3 幼儿入园原因

超过一半(61.6%)的家长送幼儿入园是为了“学知识”,22 %的家长让孩子入园是为了让“孩子可以和同龄的小朋友交流”,11.6%的家长送幼儿入园是为了“母亲有时间工作”,少数家长选择幼儿入园是因为“孩子可以更快乐”以及其他原因等。

家长送幼儿入园主要是为了“学知识”,可见大部分家长把知识的学习看作是儿童成长、成人、成才的工具,而相对忽视了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小学化倾向尤为明显。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教育的工具,也要意识到儿童主体性本质。在发展幼儿智力的同时,也要满足他们自然的、社会的、情感的要求。

2 入园对幼儿认知、社会性发展影响

2.1 入园与未入园幼儿认知及社会性发展状况比较

调查研究表明:入园幼儿的认知总分(24.72)高于非入园幼儿(20.40)的认知总分(在统计学上达到显著性差异)。入园幼儿社会性发展总分(78.76)显著高于未入园幼儿(75.21)的社会心发展总分(在统计学上达到显著性差异)。

2.2 入园对幼儿认知、社会性发展影响

(1)入园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幼儿园是儿童所处生态环境中的小系统,它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研究证明早期教育经历对学前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发展的预防和干预具有显著影响,高质量的计划对幼儿发展认知能力产生更大的影响。学前教育经历对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入学认知准备具有显著性影响。并且在园就读时间越长,儿童的入学认知准备发展越好。相对于学前班和混合班,幼儿园对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状态的影响最好。另外,在语言表达、阅读、计算常识和基本学习技能方面,受过学前教育的幼儿要比未受过学前教育的幼儿具有明显的优势。本研究的结论也证明了这一点,入园幼儿认知发展好于未入园幼儿。这些研究结论揭示了学前教育对幼儿认知发展的重大价值。

(2)入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对学前儿童而言,幼儿园是影响幼儿社会化的最主要因素,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是有意识的、系统的、长期的。幼儿园教师的榜样示范、言行态度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幼儿走进幼儿园就生活在平等的同伴群体中。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行。

3建议

(1)大力发展公办园,提高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的覆盖率和入园率。2016年两会中关于“学前教育”的议题,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刘焱认为,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远远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质优价廉的公办幼儿园成了“一(学)位难求”的稀缺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加上新的“婴儿潮”有可能来临,二者叠加将使“入园难”“入园贵”的形势更为严峻。而公办园的稀缺在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从调查研究中我们也看出,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很多幼儿因为入园费用高、农村幼儿园的稀缺而无法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所以,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弱势幼儿群体提供基本的幼儿教育。加大政府投入,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大力发展公办特别是乡镇公办园和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则显得尤为重要。要坚持发展普惠性公办园为方向,就近入学为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支持民族地区项目等,建设幼儿园、巡回支教点,多途径扩大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资源,有效扩大农村和民族地区幼儿园覆盖率,提高幼儿入园率。

(2)健全法律法规,为学前教育各项政策的落实提供制度保障。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对弱势群体早期教育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规划, 如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等,我们期待各项规划的真正落实,以尽可能解决弱势群体的早期教育问题,提高早期教育质量。

(3)开展家长教育培训和指导。调查中发现,家长送幼儿入园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知识”,这是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产生的重要因素。要纠正一些家长的错误看法和错误需要,需要我们对家长进行正确幼儿教育理论的宣传,让他们通过相关的教育讲座、家长学校、家园合作等各种联系渠道,了解幼儿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幼儿教育方法,避免搞拔苗助长式的小学化教育。

参考文献

[1] 马国才,王留柯.农民工子女入园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与解决.学前教育研究,2011.3.

[2] 李少梅.政府主导下的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幼儿园社区论文例6

近年来,随着全国上下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整个浙江省都处于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我们三墩镇周边的农村也同样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高楼、厂房矗立在原来的农田、茶园上,新一代农居点的建设让一个个自然村变得如同城市里的花园小区,村落间的泥泞小道变成了水泥、柏油的康庄大道,到企业、公司上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老辈人都忍不住感叹:“我们乡下人也变成城里人了!”我们三墩镇中心幼儿园章家桥分园的全体教师们身处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城镇化给地方、自身和幼儿园带来的影响,也让我们有一种紧迫感:农村正在变成城镇,周围的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幼儿园教育能原地踏步吗?,《新纲要》的总则中提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新农村建设,没有旁观者,我们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应该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积极回应和适应新农村的变化,让每一个新农村的孩子们接受适合自身特点的学前教育。

为此,我们进行了基于环境特点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实践探索,实施基于农村自然材料的区域活动。经过全体教师一致的努力,我们所实施的区域活动不仅提高了教师们专业实践能力,也促进了幼儿操作、语言等方面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发现城镇化的进程也同样引发了区域活动材料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同样需要我们的积极回应与调适。

(二)新农村的变化,引发了自然环境、幼儿和文化构成的变化,推动了区域活动材料的变化,对我们的区域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

1、城镇化脚步的加快,让农田面积不断缩小,区域活动中收集自然材料的难度不断增大。

城镇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土地被征用和大量企业、商业机构进入的现象,这些产业构成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我们区域活动材料的收集,农田面积的不断缩小,对幼儿园区域活动最直接的影响是一些原来唾手可得的自然材料不再那么容易收集到了。比如稻草,原来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但是现在就完全不同了。一次,我们向家长提出收集稻草的要求,一位家长挺无奈地告诉我们:“我们家的田都被征用完了,我们自己都要买米吃了,怎么还会有稻草呢?”,与之相反的是一些工业的产品越来越多见了:废旧瓷砖、布头,原来不可能找到的物品变得越来越寻常。所以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固守原来的农村自然材料特色,而是应该有所改变,让我们的区域活动能逐渐适应这些变化。

2、物质环境的变化,让幼儿慢慢远离土地,他们逐渐表现出城镇孩子的行为特征:

随着企业的增多,大量的外来务工者进入乡村,越来越多的外地孩子涌入了我们的幼儿园,在我园仅中班一个班级的外来幼儿比例已经达到16%;而本地的孩子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各方面也在逐渐变化,他们不再是原来那些以农田为最广阔的游戏场的孩子们了,很多孩子既不知道一些基本的农业知识,也不会进行最简单的农业活动。新农村幼儿园的幼儿们,无论在生活环境、经济条件还是在所见所闻上都在发生变化,在我们的幼儿身上,有些独有的特质正在慢慢消失而新的行为特征也在不断涌现。因此,我们的区域活动内容与形式也需要随之变化,特别是我们运用最多的自然材料,设计的活动方式要适应教育对象的明显变化。

3、人的变化,让乡村文明逐渐变革,一些传统文化因其“土气”而逐渐消失:

不断变化的环境,促进了人的变化,也促进了社会文化的更替,原来的一些传统文化在很多时候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弱势文化,长期流传的一些乡村文化习俗越来越不为人所知:吃立夏饭、编宝塔、绕草绳,舞龙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应然”,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今天,我们实施的区域活动应该以合适的方式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合理利用现有的活动材料,既传承传统又适应现代文明,在传承与发展中寻求新的平衡。

(三)了解与适应城镇化进程给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带来的变化变化,设计与实施适宜的区域活动,是我园教师建设富有新农村特色幼儿园校园文化的有益尝试。

为深入了解与适应城镇化进程给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所带来的变化与发展,从而更有效地实施幼儿园区域活动,让我园的区域活动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更为为适应城镇化的进程,教师们将开展《城镇化进程中新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变化与运用的实践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将进行以下的探索,让我们的幼儿园区域活动既适应城镇化的变化趋势,又能体现农村特点;既表现乡土性,又呈现工业文明;既传承传统文化,又能符合社会进步:

(1)尝试以生态的眼光看待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试图从活动材料的变化中折射出整个周围环境的变化;

(2)期望在新农村特色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收集、使用的过程中,能进一步深入了解环境与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变化和发展的关系。

(3)在真正了解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变化后,教师们能依据材料与环境的变化特征,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区域活动。

(5)在运用各类区域活动材料的过程中,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和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过程结合起来,同时在运用中适应人的变化,寻找适应幼儿现状的区域活动方式与内容,并在实施区域活动的过程中进行适当、有效的指导。

我们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适宜的农村学前教育才是真正属于新农村的学前教育。实施具有新农村特色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就是我们尝试创设真正属于新农村学前教育的大胆尝试,也是我园教师建设富有新农村特色幼儿园校园文化的主动探索,我们期望在脚踏实地的研究中,在富有创新意识的实践中,在全体教师积极的努力下,我园的区域活动能焕发新的光彩。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1.相关概念界定:

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是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使用的各种操作用品的总称,是区域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区域活动材料的使用一般经历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

平、实际需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和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与使用中隐含着教师的教育意图,教师通过活动材料间接调控着区域活动的进程。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活动材料:

在农村幼儿园中,由于地域的限制和师资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收集与运用的区域活动材料多具有以下的特点:

(1)区域活动材料以自然材料居多,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和季节性;虽然这些材料具有低成本与环保性等优点,但材料收集的长期性和均衡性受季节影响较难保证。

(2)区域活动的收集活动需要教师积极的沟通与鼓励;

(3)区域活动材料的利用率比较高,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保留时间较短,因此部分材料利用层次不高,大多在手工、泥工等美工活动中作为立体或平面构成的活动材料。

城镇化进程中,新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

在城镇化进程中,新农村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材料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收集与运用具有以下特征:

(1)区域活动材料提供人的身份组成发生了变化,原来农村幼儿园多由祖辈接送,现在随着父母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父母亲对幼儿园教育的参与热情越来越大,相当一部分年轻家长也参与到区域活动材料的收集过程中;

(2)收集到的区域活动材料内容发生了变化,有些自然材料的收集越来越困难,而有些则越来越容易,如前面提到的稻草收集已经相对困难很多,那些由于开发延迟而抛荒的田地上,野草野花遍地可见,同时很多工业产品、废料也逐渐走入我们的教育视野中。

(3)整个社会生态的变化和材料的变化,使我们使用这些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也在变化之中:首先是适应材料组成内容的变化,我们需要设计和组织既有效利用不同工业产品又适合农村自然材料的区域活动;再是适应社会生态的变化,区域活动的指导在使用变化的材料的过程中跟随社会文化的变革,既适应现代文明又继承传统文化;另外是适应幼儿兴趣与能力的变化:区域活动的活动内容随着幼儿兴趣的转移和发展而做出相应的改变。

2、理论依据:

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教育的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发生、存在和发展产生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教育生态系统是一种有目的的系统,有系统内的生态功能和系统外的生态功能(即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功能之分)。其内在功能为育才,其外在功能主要为其社会功能--传递文化、协助个人社会化、使人们建立共同的价值观等。教育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限制因子定津:在教育生态学中将自然限制因子扩展到社会、精神因子。对教育生态系统,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与信息流,能量流不足低于基本需求时,会限制教育的规模数量和质量。当然,限制因子多种多样,对限制因子要看到它的客观限制性,重视它,分析它,不断排除其限制作用和影响,教育发展就会更快些、更好些。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告诉我们,我们实施有效的幼儿园教育一定不能脱离其外在的整个社会生态的发展变化,我们不能片面追求所谓的“高质量”和“科学化”,而是应当因地制宜,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不断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教育,促进农村幼儿的发展。

朱家雄教授关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在朱家雄教授的《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应然发展——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反思(之十二)趋向》一文中,朱家雄教授提出这样的观点“在反思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运用科学主义这把双刃剑“指挥”幼儿园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利弊;应该思考如何将幼儿园课程改革放置于生态背景中去考虑,即一切从教育实际出发,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某些理论或理念出发;”“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应然”发展趋向,应与我国当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保持一致。作为我国社会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虽然地位不高,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会影响社会和谐安定。我们应以宏观生态的视野,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审视由社会变革而导致的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顺应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应然”发展趋向,确立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应然”发展方向,并努力将“应然”的改革目标转化成为教育当事人“实然”的改革行为。”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相关理论: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一种基于各种活动材料的活动,活动材料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核心。在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主讲的《幼儿园课程论》中提出区域活动是“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师设计区域活动的类型与活动方式,“设计的不是具体的教育活动,而是活动的材料、环境。将教育意图或目标转化为活动材料和环境,通过创设环境来影响幼儿的活动,再通过幼儿的活动达到预期的发展。”

区域活动材料使用的互动性原则: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在操作基础上进行的教育活动,在区域活动材料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互动性原则,即注重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材料使用与环境的互动和材料提供与教师指导的互动。依据互动性原则,教师在材料提供和使用的过程中,都应事先考虑幼儿的行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在材料使用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幼儿使用材料的变化,并做出适当的调整。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活动的研究内容很多,关于区域活动材料的提供与区域活动的设计均有明确的理论和具体的指导,相关的研究也比较常见,这些都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支持,但将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变化、运用与整个社会生态的变化相联系的研究比较少见。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发现城镇化进程中,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变化和利用这些材料的有效方法,形成富有本园特色的区域活动;

2、通过研究,促进幼儿社会交往、操作、艺术等方面技能的发展;

3、通过研究,促进教师组织、实施、指导区域活动能力的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具体内容:

1、调查、统计、分析城镇化进程中,新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内容、种类和形式的变化发展情况,形成对新农村区域活动材料的科学认识。

2、研究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合理、有效运用新农村区域活动材料的策略,观察分析在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情况,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师指导方法。

五.课题研究对象:

研究生态取向下的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变化与运用,即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材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如何适应这变化并依据这些变化实施有效的区域活动,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幼儿园社区论文例7

[

关键词 ]育儿援助;家园合作;家长教育政策

一、背景与理念

随着核家族化、少子化、都市化、信息化等进程,儿童成长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针对这一变化,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2000年《关于少子化与教育》的报告中指出: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明确家庭在儿童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为了发挥家庭特有的教育功能,应该站在全社会都要肩负起教育儿童的使命这一立场,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区,都应该认真探索自身在儿童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并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在幼儿时期,应该以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幼儿园为核心,把家庭、社区纳入幼儿教育的视野,全面、综合地考虑如何开展幼儿教育,为此幼儿园要充分调动、挖掘、整合全社会的儿童教育资源。日本幼儿教育振兴调查研究者协会秉承了中央教育审议会的观点,强调要用整合的观点来考虑幼儿期的教育,特别是要发挥作为专门幼儿教育设施的幼儿园的核心作用。

2000年2月,为了振兴幼儿教育,日本幼儿教育振兴调查研究者协会启动了以今后幼儿园教育条件整备措施为核心的调研工作。2000年7月,该协会围绕幼儿园的教育与教育环境的充实、幼儿园育儿援助的充实、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幼儿园与保育所的衔接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提交了中期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2001年2月2日,该协会又提交了终期调研报告——《为了幼儿教育的充实:幼儿教育振兴计划制定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应把幼儿园作为“亲子共育的场所”的重要观点。该报告的第二部分还重点论述了实现新时期幼儿园教育振兴的四个方略:充实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与教育环境;充实幼儿园的育儿援助;推进幼小衔接;推进幼保(幼儿园与保育所)衔接。对于如何充实幼儿园的育儿援助,该报告进一步提出应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幼儿园运营的弹性化(适应家长的需求);二是推进“临时保育”;三是推进育儿援助活动,在开展与育儿援助相关研究的同时,对公立与私立幼儿园给予财政支持;四是推进不同年龄儿童与不同世代的人际交流_(主要指幼儿与中小学生以及社区成人的接触)。

2001年3月,日本幼儿教育振兴调查研究会在《幼儿教育振兴计划》中指出,为了进一步充实包括家庭、社区在内的幼儿教育,必须完善作为幼儿教育专门机构的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与环境,加强作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联系最重要内容的“育儿援助”,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家庭孤立化、育儿困难化的时代背景下,“与家庭共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其重要性日益突显。与此同时,为了促进初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本文部科学大臣于2003年5月就“今后初等教育改革的推进措施”问题向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咨询。通过再次征求多方意见并进一步审议,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最终在2005年1月28日完成了咨询报告。该报告第一章第五节提出幼儿教育今后发展的两个方向分别是:家庭、社区、幼儿园等机构三方协作共同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保持幼儿生活的连续性及发展、学习的连续性的幼儿教育。以上两个发展方向是先后承接的,即只有通过家庭、社区、幼儿园等机构相互协作,充分发挥其教育机能,才能保持幼儿生活的连续性及发展、学习的连续性。

日本从2000年开始实施第三个《幼儿园教育纲要》,在强调幼儿园全体教师要密切配合完成教育任务的同时,突出强调幼儿园应该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使幼儿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这意味着打破了长期以来将幼儿教育局限于幼儿园内的教育活动的狭隘认识,而将幼儿园教育拓展为由教师、家长、社区人士等组成的教育共同体来完成的活动。这不仅没有弱化幼儿园的教育功能,相反能够更好地发挥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的职能。

幼儿园作为育儿援助的重要基地,主要有三大职能:一是作为亲子聚集的场所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家长通过彼此交流育儿经验,可以互相答疑解惑;二是与家庭密切联系和合作,在幼儿园通过集体教学活动促进每位幼儿的成长;三是以育儿咨询为切人点,通过促进家长的成长来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育儿援助事业的推进

早在1998年,日本文部省就指定一些地区开展了幼儿园育儿援助活动,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专业人士开展育儿咨询,心理咨询师开展育儿心理咨询,育儿主题演讲,家长育儿沙龙,未人园幼儿的亲子登园,园庭园舍开放,通过《园报》提供育儿信息,育儿小组的援助等。针对伴随着少子化、核家族化等社会变化所引发的家长育儿不安与孤独感的日益加深,以及儿童与同伴游戏场所的减少等问题,2003年7月9日,基于《培养下一代支援对策推进法》和《儿童福利法》,日本政府开始全面推进育儿援助事业。其中,基于《培养下一代支援对策推进法》推进育儿援助事业的举措主要包括教育咨询、信息提供、园庭园舍开放等;基于《儿童福利法》推进育儿援助事业的重要举措则是开展临时保育(注:本文不涉及这部分育儿援助的内容)。2002年,日本开展育儿援助事业的园所占其幼儿园总数的72.4%,2003年上升为77.0%。

2003年,日本幼儿园为在园幼儿及其父母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育儿援助,其比例为:育儿商谈(由心理医生等外部人员实施)16.6%、未人园幼儿的保育25.2%、园舍开放36.2%、提供育儿信息(通过报纸、杂志)33.8%、提供育儿信息(通过网络)7.8%、育儿讲座(由园内教师实施)26.7%、育儿讲座(由园外人员实施)41.7%、家长助教54.2%、以父亲为重点的保育介入40.8%。同时,日本幼儿园还为未入园幼儿及其父母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育儿援助,其比例为:育儿商谈(由园内教师实施)29.O%、育儿商谈(由园外心理医生等外部人员实施)9.6%、育儿经验交流会20.0%、未人园幼儿的保育52.3%、园舍开放48.5%、育儿小组等的援助12.4%、提供育儿信息(通过报纸、杂志)20.40/0、提供育儿信息(通过网络)8.7%、育儿讲座(由园内教师实施)15.2%、育儿讲座(由园外人员实施)20.9%。

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日本育儿援助事业有了明显发展。截止2005年,以在园幼儿及其父母为对象实施的育儿援助形式比例增长情况为:育儿商谈(由心理医生等外部人员实施)19.6%、未入园幼儿的保育30.6%、园舍开放41.3%、提供育儿信息(通过报纸、杂志)38.0%、提供育儿信息(通过网络)12.5 010、育儿讲座(由园内教师实施)28.4%、育儿讲座(由园外人员实施)43.7%、家长助教57.5%、以父亲为重点的保育介入42.1%。以未人园幼儿及其父母为对象实施的育儿援助形式增长情况为:育儿商谈(由园内教师实施)33.5%、育儿商谈(由园外心理医生等外部人员实施)11.6%、育儿经验交流会21.8%、未入园幼儿的保育55.1%、园舍开放53.3%、育儿小组等的援助13.90/0、提供育儿信息(通过报纸、杂志)24.7%、提供育儿信息(通过网络)12.5%、育儿讲座(由园内教师实施)16.7%、育儿讲座(由园外人员实施)24.8%。

2008年1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关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及特别援助学校的学习指导纲要等改善咨询报告》中阐释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联系与合作的必要性。与此同时,第四次修订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第三章第八条就相关问题也做出了阐释:“幼儿的生活是以家庭为基础,通过社区逐渐扩展的,应该加强与家庭的联携,使幼儿园的生活成为幼儿在家庭以及社区生活的延续与扩展。因此,要充分挖掘社区的多种教育资源,使幼儿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幼儿园与家庭的联携,应该通过创设与家长交流信息的机会,创设与家长和幼儿获得交流的机会,来提升家长对幼儿期的认识。

为了加深对幼儿园教育的理解,充实与振兴幼儿园教育,日本文部科学省从2009年开始实施“幼儿园教育理解推进事业”。这项事业在各都道府县开展,其主要举措以幼儿园课程编制为核心,就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保教方法、幼儿园的经营管理等主题举办讲座,展开研讨。2009年12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各都道府县审议会的基础上,就六个方面的议题进行了审议研讨,其中第四个议题就是“幼儿园的育儿援助与临时保育”。2010年至2013年连续4年,各都道府县延续了相同的审议主题。2011年的审议就幼儿园育儿援助的功能列举了五点:促进儿童成长的场所;丰富游戏经验的场所;家长分享育儿喜悦的场所;家长交流育儿困惑与经验的场所;构建社区人际交流网络的场所。2012年各都道府县的审议都特别强调“要从家庭、社区生活的连续性的视角来保障幼儿的健全发展”,“无论是对在园幼儿的家长还是对未入园幼儿的家长,都应使其认识到幼儿期教育的重要性”。2014年各都道府县审议研讨的第四个议题是如何对有特殊需要的幼儿给予特殊的援助,以及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家庭、医疗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的连携。可见,日本育儿援助的对象与内容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与充实,也更好地体现了教育起点公平。

三、育儿援助质量的保障

(一)育儿援助指导者的培训

育儿援助活动需要根据各幼儿园、社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家长需求展开,因此开展育儿援助活动时,无论是面对家长的援助还是面向乳幼儿发展的援助,与基于幼儿园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相比,在对象、内容以及方法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有必要通过开展专门的培训项目来丰富与提升广大教师的相关知识与能力。

为了保障育儿援助的质量,2007年8月,日本文部科学省与独立行政法人教师研修中心共同开展了以幼儿园教师、保育所保育员、教育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为对象的“育儿援助指导者培训”项目,主要围绕以下三大模块的内容开展:

第一,育儿援助的意义。主要是解读与育儿援助相关的法规、政策,如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儿童福利法、虐待儿童防止法、认定儿童园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下一代育成援助推进法,以及幼儿教育振兴计划、市町村等行动计划。在此基础上,讲授幼儿园开展育儿援助活动的途径与方法。此外,还介绍社区育儿援助活动,如育儿援助中心、儿童馆等的育儿援助活动。

第二,育儿援助的基础理论。主要是讲授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特殊儿童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儿童健康(包括食育与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儿童成长的环境(家庭环境、父亲的作用以及虐待儿童的对策)等。

第三,育儿援助的实践策略。主要是讲授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艺、集体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与学校的连携策略、与儿童互动(以游戏活动为中介)的技巧等。

培训的方法主要包括专题讲座、主题沙龙与问题研讨、经验分享、现场观摩与体验。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地方公共团体参考育儿援助研究计划制定协会于2008年3月编制的《关于幼儿园育儿援助的研修——为了研修计划的制定》等手册来制定适宜的研修计划,强调地方公共团体应在育儿援助活动的意义与内容、方法、行政基础,育儿援助的现状与课题,乳幼儿发展援助等相关研修内容与方法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根据地区实际开展育儿援助的研修活动,切实提升教师的资质。

幼儿园社区论文例8

一、根据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安排,一年内开展两次家长开放日活动。使家长了解本班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工作情况,了解孩子在园情况。

二、注重宣传工作。通过"家长园地"和"Xx幼儿园家庭教育小报"向家长宣传以及本月的课程内容和一些科学教子的经验信息,实施家园同步教育。

三、带领孩子走进社区、走进生活,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一些社会现象,加强其环保意识,教育幼儿明辨是非,通过孩子的小手牵大手的活动,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和社区。

四、通过与社区配合,做好民族幼儿入园的调查工作,同时向社区居民发放宣传幼儿园办园理念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宣传单,以此提升民族幼儿的入园率,提高家长培养孩子和科学教育的理念。

五、幼儿园与社区相互协助组织开展"好家长,好家庭"的评选活动。

六、家庭教育指导师走进社区,根据居民的需要进行"家庭教育讲座"。

幼儿园社区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1 生态理论概述

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学理论认为, 生态环境就是层层镶嵌的同心结构, 每一层都镶嵌在相邻的层次里面, 圆心是发展的个体。“个体发展的环境是 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生态系统, 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其影响。这些环境以学校、家庭、社区、整个社会文化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联系等不同的形式具体地存在于个体发展的生活中, 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不同方面给予不同的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分为四个层次――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

微观系统:指的是儿童平常所处家庭及日常环境,包括日常的家庭设施、家庭中的人即他们所从事的的活动,包括指向儿童的活动,如喂食、洗澡和拥抱等。中观系统:家园联系、家庭与社区、幼儿园与社区的联系就是儿童所处的中观系统。中观系统不是一个实在的系统,而是由微观系统的联系所构成。外观系统:是对儿童生活产生更大影响的一些背景,儿童不直接参与的,但却影响或受其中发生一切影响的系统。体现为各个环境间关系的清晰、一致程度,以及一些政策方面的因素。宏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系统常常被嵌入大范围的思想意识体系和某一特定文化或亚文化的制度或模式之中。这些体系、制度、模式便是宏观系统,是人类发展的文化生态学的总体蓝图。

因此,从生态学的理论上研究幼儿要求将幼儿放置在各种复杂的生态环境之中,通过教育来干预调节生态环境系统中对幼儿产生重要影响的各种生态因子,即将研究的范围放置在一个宏观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中加以考察,综合考察影响幼儿的家庭、幼儿园等环境,以期通过对家庭和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调节和改变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生态学理论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启示

2.1注重整体性和教育性

生态学理论把幼儿周围的环境看成是生态的、不断变化发展且相互交叉影响的系统。所以为幼儿创设的环境应该是空间规划合理、材料投放适中、游戏时间充足,气氛自由、和谐的环境。因此,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环境,并在其中渗透教育元素,环境应能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刺激,引导幼儿通过自己探索、游戏积累相关的经验,引领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发展。

2.2融入幼儿生活的大背景中

生态学理论把儿童生活在其中的直接环境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而宏观系统是指儿童身处的大范围的思想意识体系和某一特定文化或亚文化的制度或模式,对儿童是一种背景性的更深层次的影响。包括历史地理、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 所以幼儿园环境创设应该适合幼儿所处的文化背景中。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是幼儿生活的大背景,它们或直接、或间接地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而引导幼儿如何在将来的生活中适应他们生活的社会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任务。

在创设环境时,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向性,通过环境的创设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同时,还应在环境创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民间艺术等,以增进幼儿对祖国的了解,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3让幼儿充分参与

生态学理论认为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生态系统, 这些环境以学校、家庭、社区、整个社会文化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联系等不同的形式具体地存在于个体发展的生活中, 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不同方面给予不同的影响。强调幼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注重幼儿与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的重要性。幼儿和其所处的环境始终共存,幼儿依赖于环境,也可以作用于环境,幼儿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情况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质量。因此,教师要积极关注幼儿的实际发展需要,创设“属于幼儿的环境”,同时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来,使儿童在布置环境的过程中认识环境,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在改造环境之中创造环境,培养儿童坚毅、积极、合作互助等优良品质。

2.4强调动态变化

生态学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学前教育的新的视野。传统的理论如皮亚杰对幼儿各阶段发展特点的划分,是从幼儿本身为出发点的,而把儿童发展的环境看成不变的。生态学理论对幼儿发展的研究是着眼于外部的,把幼儿发展的环境看成一个结构的、系统的、多重关系构成的环境,这个环境是动态的、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要根据幼儿的需要和愿望不断变化环境布置,同时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开放的环境。如在游戏中让幼儿自己取放玩具和材料、给予幼儿充分的游戏时间和空间,让幼儿产生对环境的控制感,在游戏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5家庭、幼儿园、社区、社会共同参与

生态学理论把幼儿与其相互作用的环境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幼儿园、家庭、社区、全社会都处于这些系统中。因此,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应该要家园合作、家社合作、幼儿园和社区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 李亚娟.于海燕.生态学视域下幼儿园环境创设实践的解读[J] .上海教育科研,2012(12).

幼儿园社区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7/08-0041-06

幼儿园教师的领导力能极大地影响幼儿园的保教质量。〔1〕幼儿园学科带头人是指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中的保教和科研骨干教师。幼儿园学科带头人自身的业务素质往往很优秀,但能否发挥影响团队、推动本园发展的作用,则取决于他们的领导力水平。因此,切实提高幼儿园学科带头人的领导力,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改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一条可行道路。本研究基于美国教师领导力模型标准(TLMS),对浙江省幼儿园学科带头人进行了抽样调查,试图探查本省幼儿园学科带头人的领导力现状,为提升幼儿园学科带头人领导力提供借鉴。

一、研究设计

美国教师领导力探索联盟于2011年了教师领导力模型标准(Teacher Leader Model Standards,简称TLMS)。〔2〕该标准将教师领导力分为七个维度:培育合作文化、争取支持和开展研究、促进专业学习、促进保教活动的改善、运用评估方法及数据、推动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专业倡导力。每个维度又分为若干项目。许多教育机构运用TLMS开展相关实践,并普遍证实了这一标准的有效性。〔3〕本研究根据幼儿园保教工作特点,对TLMS作了一些文字表述上的调整,形成了《幼儿园学科带头人领导力问卷》,同样为七个维度若干项目,采用五点计分法。其中,1分为“从不”,2分为“很少”,3分为“有时”,4分为“经常”,5分为“总是”。统计分析显示,问卷总体信度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值为0.969,各维度信度均在0.775以上,表明问卷信度良好。

本研究依托省级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对来自浙江省各地的幼儿园学科带头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66份,问卷有效率82.5%。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运用SPSS19.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二、幼儿园学科带头人领导力现状

(一)领导力总体水平中等

对问卷所进行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幼儿园学科带头人领导力各维度平均得分为3.03分,属中等水平。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促进专业学习、促进保教活动的改善、培育合作文化、争取支持和开展研究、专业倡导力、推动与家庭社区的合作、运用评估方法及数据(见表1)。对七个维度进行配对T检验,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发现:(1)促进专业学习维度得分极显著高于争取支持和开展研究、专业倡导力、推动与家庭社区的合作、运用评估方法及数据维度。(2)促进专业学习、促进保教活动的改善、培育合作文化三个维度的得分极显著高于专业倡导力、推动与家庭社区的合作、运用评估方法及数据维度。显著性检验表明,本调查反映的各维度差异真实存在。

(二)学科带头人对促进团队专业学习的领导力达中等水平,但在运用学习理论和现代技术方面有所欠缺

“促进专业学习”维度考察的是幼儿园学科带头人是否对本园教师团队的专业学习与发展具有影响力。本维度均分为3.37,达到中等水平。7个项目的具体得分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幼儿园学科带头人“促进专业学习”方面的领导力虽然达到中等水平,但在运用学习理论和现代技术手段方面有所欠缺。

(三)学科带头人对促进同事改善保教活拥牧斓剂Υ镏械人平,但推动保教公平和主动担当的影响力不足

“促进保教活动的改善”维度考察的是幼儿园学科带头人能否对同事保教质量的改善发挥领导力,实质是对教师专业核心力量外溢水平的衡量。该维度均分为3.20,达到中等水平。6个项目的具体得分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幼儿园学科带头人在“促进保教活动的改善”方面的领导力虽然达到中等水平,但在“帮助同事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和“关注班级幼儿多样性与公平性”等方面的得分较低,说明幼儿园学科带头人在推动保教公平和主动担当方面的影响力不足。

(四)学科带头人对培育合作文化的领导力达中等水平,但对多元文化的领导能力和推动关键事件解决的影响力不足

“培育合作文化”维度考察的是幼儿园学科带

头人是否能在幼儿园合作文化的培育方面发挥影响力。该维度均分为3.17,达到中等水平。5个项目的具体得分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幼儿园学科带头人“培育合作文化”方面的领导力虽达中等水平,但在“了解社区人群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种族情况,学习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知识”及“与同事一起决策、管理并解决问题和冲突”方面得分较低,说明幼儿园学科带头人在多元文化能力和推动关键事件解决等方面的影响力有所欠缺。

(五)幼儿园学科带头人“争取支持和开展研究”的领导力偏弱,尤其缺乏支持开展合作研究和运用幼儿发展数据开展研究的影响力

“争取支持和开展研究”维度考察的是幼儿园学科带头人在推动团队开展科研活动方面的影响力。该维度均分为2.95,接近中等水平。4个项目的具体得分见表5。从表5可以看出,幼儿园学科带头人“争取支持和开展研究”方面的领导力偏弱,尤其缺乏“支持普通教师与高校或其他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合作研究”和“积极运用幼儿发展数据开展研究”方面的影响力。

(六)幼儿园学科带头人“专业倡导力”偏弱,多为保教方式方面的倡导,少有社会政策层面的倡导

“专业倡导力”维度考察的是幼儿园学科带头人在提升行业社会地位和影响方面的领导力。该维度均分为2.85,低于中等水平。5个项目的具体得分见表6。从表6可以看出,幼儿园学科带头人“专业倡导力”方面的领导力整体较弱,除了“呼吁实施能更好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保教方式”的表现尚可外,少有社会政策层面的倡导,即很少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为学前教育行业争取更多支持。

(七)幼儿园学科带头人“推动与家庭社区的合作”的领导力普遍不足,尤其缺乏推动家、园、社区达成教育共识和努力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领导力

“推动与家庭社区的合作”维度考察的是幼儿园学科带头人在促进幼儿园和家庭、社区合作方面的领导力。本维度均分为2.84,未达中等水平。5个项目的具体得分见表7。从表7可以看出,幼儿园学科带头人“推动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方面的领导力普遍不足,没有一个项目的得分达到中等水平,尤其缺乏“努力促使同事对家庭、社区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达成共识”和“努力满足家庭和社区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方面的领导力。

(八)学科带头人“运用评估方法及数据”的领导力不足,尤其缺乏学习与运用评估工具的领导力

“运用评估方法及数据”维度考察的是幼儿园学科带头人在推动幼儿发展评估方法及数据运用方面的领导力。本维度均分为2.82,未达中等水平。4个项目的具体得分见表8。从表8可以看出,幼儿园学科带头人在“运用评估方法及数据”方面的领导力只有一项得分为3分,维度总计均分很低,说明幼儿园学科带头人这方面的领导力普遍较低,尤其缺乏“了解、学习和运用多种符合国家、地方标准的评估工具”方面的领导力。

三、思考与建议

“幼儿园学科带头人“的制度设计,原本是希望通过这支队伍的建设能够对本园、本行业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本研究发现,目前幼儿园学科带头人的领导力整体仅及中等水平。这说明幼儿园学科带头人的领导力亟待提升。为此,研究者尝试提出以下若干提升幼儿园学科带头人领导力的建议。

(一)以学习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幼儿园学科带头人促进团队专业学习的领导力

幼儿园学科带头人在学习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的领导力有所欠缺,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幼儿园学科带头人自身的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素养不足,所以很难运用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发挥促进团队专业学习的领导力。建议幼儿园学科带头人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尤其是深入学习与学习理论相关的知识,以提高对同行学习需求多样性的把握能力,同时还要重视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丰富自己支持同行专业学习的途径与方式。

(二)以提高教育公平素养和主动担当意识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幼儿园学科带头人促进保教活动改善的领导力

目前,幼儿园学科带头人在“促进保教活动的改善”方面发挥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保教技能技巧的传授等方面,在推动保教公平和主动担当方面有所欠缺。建议幼儿园管理者适度赋权,以增强学科带头人的主动担当意识。学科带头人不是普通教师,但也往往不是幼儿园管理者,因此,他们主动担当的意识不强也是有客观原因的。如果幼儿园管理者适度赋权,既有利于增强学科带头人的主动担当意识,又使学科带头人的主动担当合情合理。

(三)以提高多元文化能力和推动关键事件解决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幼儿园学科带头人培育合作文化的领导力

培育合作文化是幼儿园学科带头人领导力表现相对较好的一个方面,但也存在着多元文化能力和推动关键事件解决的影响力不足的问题。建议学科带头人重视对社区内人群的不同背景和种族情况的了解,重视对不同文化和语言的学习,同时努力提高促进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升培育合作文化的领导力。

(四)以搭建合作研究平台、提高科研方法运用能力为抓手,整体提升幼儿园学科带头人争取支持和开展研究的领导力

争取支持和开展研究是幼儿园学科带头人领导力表现较差的方面之一,尤其是在支持同事与高校教师合作开展研究、帮助同事运用幼儿发展数据开展研究方面表现较差。学科带头人缺乏同其他机构专业人员,特别是高校教师开展合作研究的平台,获取和运用幼儿发展数据的知识与能力也不足,这是造成幼儿园学科带头人争取支持和开展研究方面领导力偏弱的主要原因。建议学科带头人重视对科研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同时,幼儿园管理者应为学科带头人多搭建同园内外机构,特别是高校教师合作研究的平台,以增强他们帮助其他教师一起开展合作研究的能力。

(五)以重视资源获取和加强社会呼吁为抓手,整体提升幼儿园学科带头人专业倡导力方面的领导力

整体而言,幼儿园学科带头人专业倡导力方面的领导力偏弱,大多只重视对具体保教方式的倡导,忽视社会政策层面的倡导。究其原因可能与幼儿园学科带头人拘泥于自己的教师身份、主动走向社会争取更多支持的意识与能力不足有关。建议大力增强幼儿园学科带头人的专业身份意识,激发其呼吁、倡导和争取更多资源支持的主动性与责任感。

(六)以达成教育共识和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为抓手,整体提升幼儿园学科带头人推动与家庭社区合作的领导力

当前虽然幼儿园普遍重视与幼儿家庭和社区等的合作,但是合作往往流于形式,有效性不强。这可能与幼儿园学科带头人缺乏对家庭、社区教育需求多样性的深刻理解有关。因此,学科带头人应当重视增强对家庭、社区教育需求多样性的理解,既重视满足家庭和社区多样性的教育需求,又重视引导家庭和社区与幼儿园达成教育共R。

(七)以学习和运用评估方法及幼儿发展数据为抓手,整体提升幼儿园学科带头人运用评估方法及数据的领导力

对幼儿园教师来说,能够运用相关评估工具,获得本班、本园幼儿发展的数据,并据此改进教育实践,是教师素质的理想状态。然而,本研究发现,幼儿园学科带头人的领导力在这方面表现不佳。学科带头人要整体提升运用评估方法及数据的领导力,有必要既重视对各类评估方法的学习,又重视对各类评估工具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还要重视对幼儿发展评估数据分析能力的提高,从而带动全园教师提高科研水平。

教师的领导力复杂而多样。本文所作的探索性研究,或可为有关幼儿园学科带头人领导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