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形式与政策心得体会模板(10篇)

时间:2022-08-23 13:56:43

形式与政策心得体会

形式与政策心得体会例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17-02

《形势与政策》课是两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必修课。面对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紧迫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钻研,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在对教学现状充分“知”情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科研力度,丰富教学环节,改革评价体系,努力改变《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老面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质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知”“行”统一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科学发展,使《形势与政策》课真正成为高校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知”之一:正确认识、清晰定位,高度重视高校《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

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必须立足现状,改变旧观念,深化新认识。这是至关重要的前提。

1.当今仍然存在对《形势与政策》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现象。《形势与政策》课是国家教委1987年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一文中规定的一门大学生必修课程,时至今日这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虽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情况,一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入,没有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没有充分重视该门课程的教学,认为大学教育抓好专业知识的教育教学就可以了,抓好“主干”的思政课的教学就可以了,像《形势与政策》这样的课程可有可无,对该课程的教学安排、教学管理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同时,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实效性强、政治性强、政策性强等特殊特点,相对于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教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建设就稍显薄弱,由此部分任课教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深度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此外,部分学生还消极对待《形势与政策》这类思政课程,学习流于形式,不少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知识匮乏,对国内外重要事件的认识极其幼稚,《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正确认识、清晰定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环节,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治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国家教育部门多次在有关文件中指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根本目标是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要完成这个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容政治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统一认识,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前瞻性,积极宣传这门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观察形势、分析形势、认识形势,从而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形成人人关心形势、人人学习形势的良好氛围。

(2)《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策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而《形势与政策》课的政策性就表现在政策的制定原则、政策的作用及其对某一方面形势的影响,这对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并主动贯彻执行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与政策,更主要的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将形势与政策的理论和自己及周围的现实事物联系起来,分辨是非,通过纷繁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缓解认识反差,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知”之二:夯实基础、与时俱进,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实施。《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性教学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着重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等。教师要具备坚实雄厚的理论功底,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充分挖掘教学材料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在分析论述的过程中渗透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教育,达到“授鱼”与“授渔”的有机统一。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理论基础涉及多个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国际关系学等内容在课程中都有具体反映,这也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除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之外,还应当具有更加广博的知识。由此,授课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努力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由于形势与政策总是处在不断变化、调整和完善之中,《形势与政策》课的有些专题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否则就可能过时。这种时效性要求授课教师要紧扣时代主题,及时补充新鲜资料,使教学内容明确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思想上模糊的难点问题,帮助他们学会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观察热点、分析问题,避免在一些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上产生思想偏激、认识模糊现象。

由上可见,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与业务素质,要树立牢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敬业心,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对学校来说,要把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理论素质和教学能力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尽可能的为任课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等“走出去”的机会以拓展他们的教学视野,使他们不断适应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洞察时代的特征,把握学生的脉搏,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培养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三、“知”之三:以人为本,平等相待,要了解当今时展变化了的教育对象

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还要了解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的连通,使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更为便捷,思维也更加活跃,他们崇尚民主、科学,要求平等,他们更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但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又决定了其看问题有时难免偏颇。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特别是面对当代青年的发展特点和成长需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更高的要求,更适宜的方法为青年大学生释疑解惑,进行全方位的逻辑分析与思想疏导。实践表明,好的教学内容,如果能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传播,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更加强调其教育与引导的功能,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融洽互动,特别有助于消除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能对所讲的内容信服,并从中领悟道理,真正使《形势与政策》课“入耳入脑”,成为当代大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增长见识的捷径”。

四、“行”之一:课件开发,集体备课、说课、评课,优势互补,要注重课前准备

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切实上好这门课,就必须注重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实现资源共享。《形势与政策》课区别于“两课”其它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强的政策性、动态性、时效性,所涉及知识面十分宽广,内容丰富,它与现实生活最贴近,最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实践证明,《形势与政策》课特别适合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能使教学信息容量大增,而且直观形象,很受学生欢迎。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更新的快捷性、阅读时空的广阔性,针对我们开设的每一个形势与政策教学专题,通过下载和剪辑提前收集相关材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用丰富鲜活的事例来吸引学生,特别是通过跨越时空的视频影像资料作为案例,可以充分发挥影视媒体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最大程度地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成立课件研发中心,制作多部专题教学课件,可以集中优势资源,不失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一个好方法。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教师围绕每一教学专题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可以集思广益,优势互补。通过集体备课、说课、评课等多种方式,改变教师以往“单兵作战”的模式,这不仅能有力地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而且可以增强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样做效果明显,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中很值得推广。

五、“行”之二: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教学方法多样化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多,教学难度大,对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高。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大胆尝试改进本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发挥该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必须抓好《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理论教学。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有效完成《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的最重要一环,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得当,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的效果。

(1)多媒体加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打破以往一支粉笔、一张嘴、“我说你记”传统的“一言堂”模式,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实物资源、现代媒体资源、社会信息资源扩大教学容量,在重理论、强灌输、贵言传的引导式教学中,生动、形象、直观地把《形势与政策》课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讲解清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最新变化联系起来,使教学贴近实际,更生动、更吸引人、更具时代气息。

(2)互动式、讨论式加辩论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互动式、讨论式、辩论式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师生一起谈形势、论政策、讲心得,特别是针对有争议的部分,共同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最终运用集体智慧,得出正确结论,从而教师可帮助学生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形势、分析矛盾,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

2.充分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只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形势与政策》课才能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也才具有真正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我们可以将《形势与政策》课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各专业课教学实习工作相结合、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诸如“形势与政策专家报告会”、“老红军演讲团”、“科技下乡”、“下厂实习”、“红色旅游”等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不仅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现实认识,而且激发了他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正像所指出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这种多维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弥补《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不足,极大地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3.探索建立《形势与政策》课的红色教育网站。现如今的信息化、网络化使上网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学习、交流和娱乐的方式,新颖、充满现代感的网络极大地吸引着大学生的关注。网络信息量大、便捷、快速的优点,为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的时代性和政策性提供了最佳的教学平台;网络虚拟空间的优点,使大学生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可以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疑虑与困惑。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改革,就要积极探索建立集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形势与政策》课的红色教育网站,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讨论等活动,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育空间。教师可将中央电视台4频道、10频道、新闻频道等节目的最新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报道及热点评述在网站中播出,及时运用于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资料库或教学资料信息网,为任课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可以设立《形势与政策》专家网络信箱,定期邀请专家在网络上与学生开展坦诚地交流,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以“网上谈心”、“网上咨询”、“师生论坛”、“实话实说”、“学习感悟”等形式真正地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引导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和开放透明的形式占领《形势与政策》课现代化的教育阵地。

六、“行”之三:打破陈规、不断改进,考评方式多元化

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反馈、导向功能,是体现教学艺术、实现教育价值的重要手段。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就一定要打破单纯闭卷理论考试的陈规模式,实现考评方式的灵活多样。教师可进行“动态考核+开卷考试”、“动态考核+撰写论文”、“动态考核+口试”等考核方式的探究,在日常的全过程动态考核中,要坚持教学评价的开放性,采取形成性评价,不只注重考核结果,更关注学生在日常的专题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的进步状况与努力程度,期待不同层次的所有学生在教学中都有发现、思考和提高,我们认为教学就是成功的。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也只有这样《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注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形式与政策心得体会例2

中图分类号: G4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063-03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对大学生了解、分析、掌握时事与政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况。针对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的不完善之处,尤其是“教学内容不够系统、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资源过于分散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惟有准确把握课程的教学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方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应对挑战。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要特点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知》不仅明确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和地位,也对课程教学内容和任务予以明确规定,由此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既有着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一致的共同性,也有着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

1.稳定性与变动性兼具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可归纳为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其中,有关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形势与政策的基本方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基本内容相对稳定,而有关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等时事问题则动态性较强,这使得课程表现出稳定性与变动性兼具,尤以变动性更明显。

2.丰富性与广泛性并存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体系庞大,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国际关系等多个学科领域。仅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的《2011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为例,国内部分的教育教学内容包括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与“十二五”规划目标;“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教育等六个方面。国际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调整复苏的情况;世界格局调整中的国际关系;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进展状况;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下的国际安全威胁问题;我国全方位、多领域的外交策略与主张等五个方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广泛性并存的特点由此可见。

3.思想性与知识性统一

《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与任务决定了课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教育功能的实现建立于知识讲授的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功能体现在通过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热点问题、党的政策等的宣讲与分析,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由于国内外各种事件和问题的形成与发展都涉及大量相关的背景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中立地就事论事地讲述时事、转述新闻,而要全面分析时事的发生历史、发展趋势及其与相关事件的联系,阐明党和政府的立场、观点、态度,使得教学具有思想性与知识性相融的特点。

4.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以时事和政策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为教学目的,课程教学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无论是宣讲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还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热点问题的分析,都离不开对相关理论问题全面而充分地阐述,只有采取“以理服人”的方式,讲活、讲透和讲深相关的理论,才能使学生真心接受教育,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在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的基础上,才能指导他们清晰地了解、认识和把握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问题,回答和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现象、问题。

上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所固有的特点对教学效果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它们既是课程教学的亮点,可以增强课程教学的生命力、吸引力,有助于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这成为课程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它们也是课程教学的难点,教学内容变动性和广泛性强而连贯性、系统性相对不足,使任课教师因知识结构局限而难以驾驭所有讲授内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有广度而无深度,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扬优避劣、扬长避短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应成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策略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形势与政策》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特点、教学目标和当代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特征,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尊重教学双方的主体性,建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采取以讲授法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多种方法有机结合的教学法;改变单一的考核模式,形成以综合课堂学习考核与课外实践成果的成绩评定机制。

1.建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合乎人的本质属性的教学模式,在承认师生双方都是教学活动主体、激发双方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建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它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举措之一。 《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决定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课程教学得以开展的基础保障,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则是课程教学能够获得实效的重要途径。首先,从课堂教学的特点看。在信息化时代,获取信息、了解形势手段的便捷多样,令教师与学生在获取时事讯息方面处于同步状态,更何况学生人数众多、信息面广,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信息储量相对具有局限性。对此,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既能促使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以补充新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的知识含量,又能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前收集与讲课内容相关的知识、信息,准备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感到困惑的问题等,从而在教学中形成师生在知识上的互补、过程中的互动,避免出现教与学相互分离的现象。其次,从大学生认知特点看。当代大学生个人生活经历相对简单、生活体验肤浅,来自外界尤其是网络的多元化、复杂性信息,容易造成他们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偏差。他们往往“在国家稳定和个人义愤,在理智和情感,在长远利益和短期目标等方面失去判断力。有些大学生的求异思维明显,对非正常渠道传播的消息信任度极高,易偏激和冲动,且有较强的行动力和号召性,往往在关键时候,影响大学生群体的行动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他们对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真实认知情况,也能够使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加以剖析、澄清和引导,有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采取以讲授法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多种教学方法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在理论上所具有的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国情、社情、民情,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清形势和任务,增强他们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大局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等方面的作用,是通过精心设计、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使得以讲授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地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显得既十分必要也充分可行。

首先,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出台,都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相关,是特定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产物。《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无论是时事分析还是政策解读,都必需建立在学生对相关知识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这奠定了讲授法作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地位。讲授教学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教学主题,从而更有效地达到课堂教学的教育目的。但单一的讲授教学不仅会令课堂难以避免地陷入枯燥、沉闷的气氛之中,并且还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抑制了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实践中以讲授法为主的同时,通过将提问法、讨论法、案例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于课堂教学中,作为讲授法的辅助,不仅能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的学习融入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从而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以及授课对象的特点,使得以讲授为主、辅以其他多种形式教学法的运用,在实践操作上也是可行的。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生活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从小练就了利用网络获取资讯的本领,见多识广、头脑敏捷、思维活跃。相对而言,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强也更自信,个性张扬且叛逆,喜欢并敢于表现个人见解,喜欢尝试新事物。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安于一味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给予的信息,更愿意相信自己从网络上所获取的知识,尤其是有异于教师所讲授的观点。90后的这些特点提醒教师,在讲课中应努力改变唱独角戏、满堂灌的做法,根据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将讲授与其他教学法相融合,尤其要注意多给学生提问、发言等表达他们观点的机会。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所表达的各种见解,教师不要急于以是非论定,而要以平等、尊重、友好的态度,鼓励学生完整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不断设问、反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看法进行论证,最终得出教师所需要的结论。

3.形成以课堂学习考核与课外实践成果综合考量的评分机制

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多种教学法的运用,这些都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吸引力的策略,但作为一门课程,学生更为关心的是课业成绩。如果依然沿用传统的、单一的考核评分机制,没有建立较为全面、公正的评分机制,没有将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成果加以综合考量,无疑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削弱所采取的教学策略的效度。丰富完善考核方式,形成以课堂学习考核与课外实践成果综合考量的评分机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营造严谨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氛围,是增强《形势与政策》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首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给予他们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让学生们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变化中,在真假难辨的资讯大潮冲击下,学会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全面、系统的思维,正确认识和分析在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始终将维护党的领导、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置于第一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目的、教学效果的评价,都通过学生对处理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来衡量。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初步形成有关形势与政策方面的观念、理论和方法,实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的话,那么,这种初步形成的形势观、政策观的正确性,以及学生在这些观念指导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需要通过他们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中的表现来评定。其次,建立以课堂学习考核与课外实践成果综合考量的评分机制,需将过程与结果、理论与实践、态度与成效结合考虑,在成绩评定中坚持“强化平时、弱化考试;奖励参与、看重态度;既重学习、更重应用;以掌握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目的”的原则与做法。具体而言,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参与互动、讨论发言、课堂作业等情况的评分;二是在课外参与学校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担任青年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考察调研等社会实践后,撰写的调查报告或学习体会等书面报告的成绩;三是期末的专题论文考核成绩,根据学期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相关内容给定选题范围,由学生据此选择论题、撰写论文,最后由教师综合学生这三部分成绩给出课程学习的总评成绩。

从教育学角度论,虽然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之说,《形势与政策》有效教学策略的设计取决于教师自身对课程性质与任务的认识,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没有普适之道。但《形势与政策》课有效教学策略的设计也可谓有一定之法,这个法就是教师对课程特点的把握,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作用的认知以及教师自身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不懈努力,这些都是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必不可少的法宝。

参考文献

[1] 曲 涛,马永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50.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3] 姜相志,王国学.把“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73.

形式与政策心得体会例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305-04

2004年11月,和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 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国际化、价值西方化的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承受着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强大进攻和重重渗透。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实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国内外形势和国内政策的理性认识,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成为了当前高校的重要教育课题。因此,运用新的教育方式来加强和改进大学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当前势与政策教育的重大战略任务,运用拓展训练来提升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效果,是当前势与政策教育的有益探索。

一、拓展训练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拓展训练(Outward Development)最早由德国人库尔特・汉恩(Kurt Hahn)提出,美国马萨诸塞州哈密尔顿韦恩哈姆高中校长皮赫20世纪70年代把拓展训练引进了学校教育,20世纪90年代中期,拓展训练被引入中国,在企业培训上广泛使用。目前,中国学校教育对拓展训练的应用处于尝试阶段。2002年3月,联合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启动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该计划对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训练,指明了发展方向,奠定了政策基础。近年来,拓展训练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获得了初步运用,把拓展训练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来,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的新趋势。把拓展训练应用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来,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运用拓展模式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进行训练,在教育模式改革,学习动力更新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第一,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训练把形势与政策教育说教模式转变为分享模式。中国传统形势与政策教育有个致命弱点,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是采用讲座,报告或讲课的方式进行,主要以说教模式为主,说教模式,就是以说的方式传达信息给别人。这种模式好比“杯与壶”,听者像空杯,等着说者这个“壶”,将知识注入杯子里。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针对主题内容,不会主动去调动自己的情绪、感觉和想法,如果主题内容引发了学生自己或他人的情绪反应,大部分学生习惯持观望态度,很难主动配合。因此,在说教模式下,学生不仅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厌学逃学现象严重。一些教育者为取悦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会插讲故事笑话,而不得不忍痛割舍许多重要内容。更多的教育者,则为了符合政治教育的严肃性,习以为常地采用满堂灌的说教模式,向学生灌输理论观念,教育成了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活动,教育者很辛苦,受教育者很痛苦,忠言逆耳而效果甚微,一相情愿敬职敬责而费力不讨好。

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能只采用说教模式,而必须改革这种模式,要改变这种模式,就要去考虑学生心理状态,考察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拓展训练的实践体验可以控制在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改变形势与政策教育说教模式的被动局面,变学生被动的听教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把理论说教模式变为理论分享模式,达到寓教于乐的教育目的。拓展训练把形势与政策教育融入现场环境体验中,使学校与社会、与自然紧密联系,它突破了形势与政策教育封闭式格局,丰富了形势与政策教育体系,符合现代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第二,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训练为大学生辨析社会形势和国家政策提供了专职服务平台。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是简单的读报看新闻,也不是点评国内外重大事件。而是对社会的发展形势,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学生要有科学的理解和把握,大学生要能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能把杂乱的社会事件联系起来,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社会事件发展的规律。这样,大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才能更好地理解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要达到这样的高度,高校教育必须提供相应的专职服务平台,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训练就是这样的一个服务平台。一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训练的实践体验,就包含着让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去思考社会形势与国家政策的训练活动,学生在训练活动中,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训练的交流体验,可以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校正、相互验证、相互监督和相互激励,既可以从内在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又可以从外在建构学生共同学习的制约机制。

第三,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训练可以充分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强大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合力。形势与政策教育对象多层次性和多元化,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多元性和综合性。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教育者要不断寻求新的教育资源,以满足受教育者不断增长的需要。新的教育资源必须通过剪辑和整合,才更加容易融入到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去,拓展训练是剪辑和整合形势与政策教育资源的平台。拓展训练将形势与政策教育安排在特定环境中,扩展了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时空,精心设置一系列新颖刺激的教育情景,让学生在教育情景中去参与去体验去学习,拓展训练充分激发学生情绪,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心理受到挑战,活力得到激发,潜力得到挖掘。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训练,能够把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及其训练方案的构建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学生准确全面了解掌握党在制定方针政策时所依据的马列主义基本原则方法,提高学生的政策素质和政治觉悟,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个根本任务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以社会现实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基本内容。

形势与政策教育基本内容既包含相对稳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方面,又包含动态性很强的国内外重大事件,热难点问题等方面。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教育既要有相应的理论功底,又要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能及时捕捉最新时事动态,准确传达给学生。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基本内容要求必须既紧扣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又紧扣时代脉搏,做到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不断增强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达到这个要求,就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发挥教育优势,拓展训练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基本内容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挖掘教育资源,发挥教育优势的新型模式。

通过拓展体验训练,可以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基本内容落到实处,具体到学生身上,拓展训练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基本内容进行细化和深化,便形成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内容。这个内容包含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中国对外政策、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状况、发展趋势、世界重大事件及中国政府原则立场的教育五个方面。

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内容进行具体的实践训练之前,要围绕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五个方面的内容,制定周密翔实的拓展训练方案。因为“在拓展训练中的规则与活动计划都是事先制定的,活动中主要是为了解决项目中的各种问题,由于在各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各自的认知,在体验后与大家分享,换位思考别人的认知与自己的差异,得到再次的学习”[2] 。所以,拓展训练方案是实践训练的蓝图,它是指导实践训练有序有效进行的指示标,也是进行拓展训练总结和评价的重要依据。结合具体的拓展条件,可将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内容的训练方案构建(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内容训练方案包含拓展内容、拓展任务、拓展场景、拓展目的、拓展导师、拓展对象和拓展时间几个方面。拓展内容是核心,其他方面围绕它展开、符合它的要求并向它服务;拓展任务是对拓展内容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是拓展训练的基本结构单位,即每一个拓展任务构成一个独立的主题;拓展场景是为实现拓展任务,根据拓展任务要求而选择或设计的典型环境形象;拓展目的是指通过拓展训练后,要求学生达到的培训目的,主要包括观念、意识;知识、方法;信心、自信;格局、高度;立场、态度几个方面的目的;拓展导师就是邀请的对该拓展任务比较专业的专家或嘉宾,在拓展过程中扮演某种角色;拓展对象专指被训练的学员,不包含临时参与的观众或其他列席人员;拓展时间以分钟为计算单位,分为总时间和每阶段时间,拓展时间不包含阶段与阶段之间的休息时间。

三、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内容训练的实践体验

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内容训练方案确定后,就要把它付诸拓展训练的实践体验,拓展训练是“通过体验从而转化为知识的过程”[3] ,体验则是整个拓展训练的本质部分。体验(experiences)是指人响应某些刺激(stimulus)的个别事件(private events)。它对事件直接观察或直接参与而形成,它包含受训人员的视听嗅味肤感官和情感情绪等感性因素,包含知识、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也包含身体行为因素。

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内容训练实践体验,是指亲身体会训练过程,直接认知、欣然接受、感悟道理、自由运用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趣味、活力和魅力,它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新或重复情境,用拓展流程呈现或再现教育任务,还原教育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让精神经由训练而获得彰显和扩张。

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内容训练实践体验过程具有两个方面的条件。

第一,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内容训练实践体验的硬件方面条件。拓展训练实践体验中,环境媒体是必需的硬件条件,没有环境媒体,无法充分调动受教育者感官感受,就无法进行拓展训练。无论是实地环境媒体,还是虚拟环境媒体,都不是现成的,而是经过精心选择和设计的结果。尽管有好的环境媒体,也不能把它们一层不变地搬到教育过程中来,要根据训练内容的需要,选择符合主题的环境媒体层面,经过剪辑和设计,重新整合出一个综合的教育环境媒体,才能有效推动拓展训练的发展。

实地环境媒体硬件条件要求很高,必须有自然环境条件或人工建筑环境条件,最好两者兼而有之。实地环境媒体分为专业性职业性实地环境媒体和一般性的实地环境媒体。专业性职业性实地环境媒体一般指教育基地或某方面的专职场所,一般性的实地环境媒体是教育者自己动手布置的像会场一样的环境媒体。如进行党的基本理论教育拓展训练的实践体验,可以在专业性职业性实地环境媒体中进行,将学生带到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去,当学生走进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首先看到巨大的铁骨铮铮的红军战士石雕,然后会看到红军首长和战士的遗物,还有一些历史标语,学生甚至可以去扮演一些历史角色,感受一下当初的历史氛围,体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艰辛过程;也可以在一般性实地环境媒体中进行,教育者带领受教育者,根据拓展任务训练要求,用黑板画或幕布等形式来布置教育场所,让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教育产生亲近感,扩大拓展训练的感官影响。

实地环境媒体硬件条件带来的拓展训练效果虽然相当高,但是必须以自然环境条件或人工建筑环境条件为依托,实地环境媒体硬件很难全面满足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任务的需要;更多情况下选择的是虚拟环境媒体条件,虚拟环境媒体条件主要指多媒体技术条件,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仿真虚拟视听环境材料,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学生感觉功能,有利于激起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理解,提高学生拓展体验的质量。

第二,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内容训练实践体验的软件方面条件。拓展训练实践体验的环境媒体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听嗅味肤的感官,让其产生学习渴望和学习冲动,受教育者在拓展训练互动气氛的影响下变被动为主动,非常自然自觉地参与整个拓展训练实践体验的过程。因此,整个拓展训练实践体验效果的取得,除了要有外在的环境媒体硬件条件之外,还要充分利用好受教育者自身的感性和理性机能条件。

1.感官(Sense)。感官是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拓展体验诉求目标是激起感觉知觉体验,尤其是感觉中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与嗅觉的体验。感官拓展体验能引发学生学习欲望与增加拓展任务的附加价值。

2.情感(Feel)。《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拓展体验诉求目标是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与情绪体验,尤其是激起学生喜怒哀乐的感情与情绪体验。情感拓展体验的运作,需要真正了解什么刺激可以引起什么情绪,不能故作姿态违反常情,要让学生自然受到感染,并融入情景教育中。如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为主题的拓展体验,可以通过雄壮的音乐画面来激起学生爱国的情感体验。

3.思考(Think)。思考指针对某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思考拓展体验诉求是以创新引起学生的惊奇感和兴趣性,从而产生对问题思考的体验。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内容训练而言,思考是学生感性飞跃到理性的必要条件,思考拓展体验是层层深入的过程,它渗透着学生充满创意热情的精神,能召唤出学生的连带理性动力。

4.行动(Act)。行动特指拓展活动影响学生心理,触动学生身体产生互动交流等的行为动作体验。行为拓展体验分为说和做两种体验方式,这两种方式的结果都是让别人知晓行为者的意图,意图不明之处是整个拓展训练需要及时清晰确认的盲点。学生在拓展训练进行过程中,不能持续闷着,而是要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整理后,通过说或做的行为把它表现出来,让受教育的产品(学生)形成拓展共振和叠加效应。如在中国对外政策教育拓展内容训练中,可以通过互动交流或外交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推动学生的这种行动体验。

在整个拓展体验中,教育者不要只去凑热闹,瞎起哄,而要引导好学生,随时留心观察,及时抓到触发点,对学生进行即兴激励。因为在体验拓展中,学生可能会偏离主题,也可能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教育者要通过激励让学生及时回到主题上,或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学生在激励之下学习热情一般会高涨,学习信心会倍增。因此,在体验环节中,教育者要善于激励学生,调整拓展节奏,保持训练热场,一步步把体验环节推向高潮。

拓展体验训练结束时,教育者必须进行总结,否则功亏一篑。对本次拓展训练要进行客观评价总结,分析它的得失,继续巩固好的方面,修改不足之处,并提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训练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给人耳目一新感觉。它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正确全面了解掌握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推动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2] 唐红明.论拓展训练的理论基础[J].中国校外教育,2010,(7).

[3] Kolb,D.A.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84.

College Students’ Situation and Policy Education Development Training Research

QIN Hong-ping,ZHANG Yu-sheng

形式与政策心得体会例4

1.1互动性现今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缺乏互动。一些教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就是宣讲国家的政策措施,传递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相关信息。这种做法是不全面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需要互动,互动性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性。所谓互动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相待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互动性包括多个层面:从互动的主体角度观之,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从互动的时空角度观之,互动又包括课堂之上的互动与课堂之外的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宣讲一定的政策与信息,更重要的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研究社会问题、探索方针政策[2]。这种分析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多为学生普遍知晓但又认识不够深入的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大事件。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仅仅停留于介绍一些人人皆可查知的信息,学生的思维则不可能从这些信息简单传递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该门课程的价值也就完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用即体现在此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题在课堂内外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得以交流与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指引下得出一些结论。

1.2开放性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具有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开放的内容。每个学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都会本学期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这是为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但是一些教师在每个学期进行教学时将教学内容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仅仅围绕教育部下达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进行简单的信息扩充。这样很容易将形势与政策教学局限在对一些信息的简单传递上,而没有引出隐藏在这些信息背后深层次的内容。这也是一些形势与政策课堂不能吸引学生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呼唤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内容的开放性。形势与政策课程面临的主题都是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中的重大事件、形势与政策。这些主题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个形势与政策主题即使主要是属于每一个学科门类,但是深入分析其现象,探究其原因,又往往涉及到其他学科门类的信息和知识。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互动性质也决定了该门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在互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视角都可能不一样,每个学生都可能从其独有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点提出对教学主题独特的看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对教学主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另外,现今信息社会的特性决定了相关广泛的信息可以由学生轻易地获取,那种浅显易被学生掌握的信息已经不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所以,开放性的课程内容是势在必行的。其二,开放的理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理论体系对于一门课程至关重要,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注定其吸引力是有限的。然而,形势与政策绝不是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以往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给人以理论不深或理论不成体系的印象,这与教师不善于挖掘形势与政策课程丰富的理论体系有关,这也是当前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呼唤开放的理论,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挖掘本门课堂独特的理论,并形成本门课程独特的理论体系。

1.3实践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都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这些主题本身即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另外,当代大学生对现实问题具有比较强烈的批判倾向乃至逆反心理,对社会现实问题更加笃信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得来的结论。这也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原因。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性体现在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等几个方面。

2实施参与式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的策略

形式与政策心得体会例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大思政’理念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6C18)研究成果。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一直是个育人的重点问题。随着党的的胜利召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如果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让学生真正领悟精神,系统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长期以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一直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有些学生把形势与政策课当成一种形式来应付,认为其是一门不太重要甚至可以轻视的课程。少数学生在上形势与政策课时,心不在焉,有的玩手机,有的打瞌睡,有的做其他功课。这种局面的形成,固然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也同时反映出了这门课本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当前教育界应当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精神,而体现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上,就是要切实改善教学效果。

一、切实改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是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需要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党的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理论成果,如何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把握精神,是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着哪些问题呢?主要有两个问题:首先是课程内容没有经过分解处理就匆匆进入课堂,整堂课下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容易产生困惑和厌烦的心态;其次是课程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教师照着教案或PPT一路讲到底,想与学生互动但又怕完不成教学内容而容易满堂灌,偶尔有那么一两个视频也因为时间的关系而难以让学生展开交流和讨论。形势与政策课是宣传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和解读国内外形势的重要课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理论性,如果在讲解该门课程时教师不能让学生较好地领悟和掌握中央的相关精神,这样反而起不到教育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良好效果。

党的精神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和多样,尤其是要在激发青年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热情上要多下功夫。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国家、党和社会主义的认知水平。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活跃而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们对于国家、民族、政党和社会主义的印象都是通过课堂、书本和影视媒体而建立起来的。而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意识多元多样的特点更加明显,引领和整合的难度进一步加大。美《外交政策》曾刊文对中国的微博状况进行了分析。作者在微博上搜索“《圣经》”这一关键词得到了1700万个搜索结果,搜索“耶稣”一词得到了1800万个搜索结果,搜索“基督教徒”得到了4100多万个搜索结果,搜索“圣诞节”一词得到了1.6亿多个搜索结果。有许多不利于青年学生成长的剥削阶级思想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在不断地侵蚀着青年学生的思想,比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等。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如何将青年学生教育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形势与政策课有着其他思想政治课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时效性和新颖性。因此,要上好形势与政策课,就需要授课教师不断深入学习党中央最新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追逐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热点,不断拓展教学手段,努力把最新、最全和最具活力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这门课程的独特魅力。新的教学手段即意味着教师要借助慕课、微信和QQ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同时要把最好、最新的视频资料和最新的教学资源通過课堂讲座、辩论、知识竞赛和演讲等方式传达给学生,让其深受感染,心灵不断受到新的知识体系的洗礼和冲击。

二、深入了解一些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学习缺少兴趣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改革来让大学生系统地学习党的精神

精神集中体现在党的报告中,如果让大学生单独学习这份报告是有难度的,因为当前大学生对政治学习缺少兴趣,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报告涉及国计民生,内容非常广泛,里面遍布政治术语,而大学生生活圈子小,接触社会的时间短,让其单独系统学习报告难免会觉得枯燥难懂,兴趣索然;二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着电脑和手机网络、娱乐媒体、歌星影星等富有娱乐意味的“视觉快餐”的强烈冲击,再加上西方媒体无时无刻地针对我国青年大学生输出西方价值观,例如对自由、平等、人权和个人主义的反复歪曲和误导,这对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让一份政治性极强的报告成为学生系统学习的对象,其难度可想而知。作为宣传党和国家相关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及精神的形势与政策课,就应当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多种学习方式,开展有效的教学改革,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大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学习党的报告,了解和掌握报告的精神内核。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党的精神,将精神的具体内容落实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方方面面。党的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五位一体系统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具体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应当充分体现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多种方式来学习和掌握精神。应当认识到,报告虽然只有四万多字,却是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方面面的高度总结和提炼,是今后中国发展的总的指导方针,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将报告与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起来,使精神成为今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核心指导思想,即形势与政策课的每次教学活动都要以精神为指导,确保教学内容体现时展的最新要求,并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让精神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

三、通过“大思政”理念下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让围绕形势与政策课的“大思政”成为大学生学习党的精神的好平台

党的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重大战略思想和理论成果,其中新提法新举措就有四十个,这其中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等重大判断等。如何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上向学生把这些大道理讲深讲透?“大思政”理念下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是较好的解决途径,当前改革的重点就是通过“大思政”理念下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让“大思政”成为大学生学习党的精神的好平台,让精神以生动而具体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

形式与政策心得体会例6

    1.1互动性现今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缺乏互动。一些教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就是宣讲国家的政策措施,传递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相关信息。这种做法是不全面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需要互动,互动性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性。所谓互动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相待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互动性包括多个层面:从互动的主体角度观之,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从互动的时空角度观之,互动又包括课堂之上的互动与课堂之外的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宣讲一定的政策与信息,更重要的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研究社会问题、探索方针政策[2]。这种分析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多为学生普遍知晓但又认识不够深入的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大事件。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仅仅停留于介绍一些人人皆可查知的信息,学生的思维则不可能从这些信息简单传递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该门课程的价值也就完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用即体现在此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题在课堂内外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得以交流与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指引下得出一些结论。

    1.2开放性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具有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开放的内容。每个学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都会本学期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这是为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但是一些教师在每个学期进行教学时将教学内容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仅仅围绕教育部下达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进行简单的信息扩充。这样很容易将形势与政策教学局限在对一些信息的简单传递上,而没有引出隐藏在这些信息背后深层次的内容。这也是一些形势与政策课堂不能吸引学生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呼唤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内容的开放性。形势与政策课程面临的主题都是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中的重大事件、形势与政策。这些主题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个形势与政策主题即使主要是属于每一个学科门类,但是深入分析其现象,探究其原因,又往往涉及到其他学科门类的信息和知识。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互动性质也决定了该门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在互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视角都可能不一样,每个学生都可能从其独有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点提出对教学主题独特的看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对教学主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另外,现今信息社会的特性决定了相关广泛的信息可以由学生轻易地获取,那种浅显易被学生掌握的信息已经不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所以,开放性的课程内容是势在必行的。其二,开放的理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理论体系对于一门课程至关重要,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注定其吸引力是有限的。然而,形势与政策绝不是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以往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给人以理论不深或理论不成体系的印象,这与教师不善于挖掘形势与政策课程丰富的理论体系有关,这也是当前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呼唤开放的理论,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挖掘本门课堂独特的理论,并形成本门课程独特的理论体系。

    1.3实践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都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这些主题本身即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另外,当代大学生对现实问题具有比较强烈的批判倾向乃至逆反心理,对社会现实问题更加笃信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得来的结论。这也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原因。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性体现在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等几个方面。

    2实施参与式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的策略

形式与政策心得体会例7

的做法和效果,提出了强化“四个认同”,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三个要件,总结了可以应用于实践的三种教学

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四个认同

[作者简介]文军(1975-),男,四川达县人,长江师范学院思政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

政治教育。(重庆408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

2011年重庆市长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形势与政策教育‘一体两翼’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的阶段

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38)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12-03

当前的大学生普遍生活在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绝大多数身的一代,是家庭给予最多培养、最高期望的一代。他们通常体

都享受着前人无法想象的物质生活,他们是集两代人宠爱于一魄健康、心智发达、富有爱心,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但普遍对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不太感兴

趣,对作为形势与政策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形势与政策”课不

太感兴趣,对“四个认同”(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

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

度认同)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不足。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收到实

效,必须紧紧围绕爱党爱国教育核心,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吸引

学生深度参与,不断强化学生“四个认同”。

一、围绕爱党爱国教育核心,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

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要求,高校形

势与政策教育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针对国内外发生

的重大事件和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五个教

育”,即“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

教育”;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

“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

育”;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

“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

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马克思主义

形势观、政策观教育”。①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覆盖全校各专

业各年级学生,存在着摊子大、范围广、课时少、任务重等诸多问

题。②为了破解这一系列难题,我们以爱党爱国为核心,以专题

化教学为抓手,以专题的形式组织实施教学,精心设计教学专

题,吸引学生深度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根据课程性质,课必须以我国改革开放的理

“形势与政策”

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以及党和国家新形势下的重大方针政策为主

要宣讲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正确严肃的政治导

向。一方面,我们根据教育部每学期下发的《普通高校“形势与

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的要求确定内容范围,列出相关专题;另一

方面,通过教学反馈、学生座谈、网上征求意见等各种途径和方

式,广泛发动学生参与教学专题设计,确定专题内容。通过这种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方式产生确定的教学专题,既能准

确体现教育部的指示精神,又能充分反映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

焦点重点问题。同时,我们还着重突出了本课程的时政性,做到

与时俱进、随机应变,对重大政策的出台以及突发事件做出快速

反应,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近年来,我们先

后安排了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

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主创新与中国

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

观、中国周边环境与国家安全、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庆祝

新中国成立

6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

30周年、直面金融危机、城镇

化与农民进城、“十二五”规划解读、中国共产党

90年的光辉历

程及宝贵经验等系列专题,并结合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

系、中非关系、中欧关系的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及时推出了相关

专题。同时,上半年的全国“两会”、下半年党的中央全会精神都

是每年的必备内容,也是学生高度关注的重点话题。另外,还紧

密结合学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实际,推出

了“迎评促建”专题;结合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推出了“农转城”

户籍制度改革解读专题等。

这些专题由国内到国际,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等

各个不同的侧重点展开,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强化学生对祖国、对

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从而

使学生在科学认识形势,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

上,逐步学会辩证地、全面地、历史地观察分析形势的科学方法,

学习和掌握正确理解、认识、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

政策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

要的合格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升华,效果良好

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我们坚持以马列主义、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紧密结合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关注的现实热点问题,

充分运用教师引导讲述、多媒体展示、音频视频资料再现历史情

境、学生讨论畅谈感受、小组代表交流发言等多种教学方式,潜

移默化地在学生心里强化爱党、爱国、爱人民、珍惜民族团结的

情感。

比如,在

2009年秋期课程结束时进行的无记名书面教学情

况反馈中,学生纷纷反映“形势与政策”课开得及时,学习有感

悟,情感有震撼,思想有共鸣,行动有体现。在参与调查的

2752

名学生中,99.38%(2735人)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开设形势与政策

课“有必要”,98.58%(2713人)的学生对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

的总体评价表示“很满意”,有

1.24%(34人)的学生表示“比较满

意”,认为“感觉一般”的仅占

0.18%(5人),选“较不满意”和“很

不满意”的均为

0。而且学生认为唯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是

其他原因,而是,不过瘾”纷纷要求

“课时太少”“时间太短,,“增

加课时”。一位同学写道:‘形势与政策’不

“课给我心灵以震撼,

仅让我了解到了国家发展的大好形势,学习到了党和国家的方

针政策,而且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感动得热泪盈眶。我深深

体会到心灵深处感受到的那份责任……”一位同学坦诚:

“这样

的‘形势与政策’课,我喜欢!”

在课堂上,同学们激情涌动、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当多媒

体屏幕上出现国庆庆典中升国旗的画面时,同学们情不自禁地

随着旋律唱起了国歌;当从屏幕上看到翟志刚在太空和

总书记通话的场景时,课堂上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为祖国

骄傲、为中国人自豪的掌声;当总理在汶川地震灾区那句

充满激情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回荡在教室

里时,同学们的眼里早已是泪花一片……在课堂讨论中,同学们

普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成就感到自豪、骄

傲、惊叹、激动、震撼,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充满信

心,对国家、民族和自己的发展前途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2009

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余亚玲同学在课堂讨论环节中朗诵了

自己即兴创作的诗《祖国在我心》,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20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萧蔷同学也以《观

2009国庆大典有

感》“歌以咏志”。这两件作品后来经过修改和老师推荐,都发表

在公开出版的学校校报上,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形势与政

策”的积极性。

三、强化“四个认同”的关键

1.必须紧密贴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时效性和

现实针对性。这种特性客观上形成了“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魅

力,即内容生动鲜活,形式丰富多样,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收到实效,必须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特点

出发,围绕学生普遍关注的现实热点问题和困惑未解的难点问

题,确定教育教学重点,体现教学针对性;要通过各种方法努力

增强学生的政治兴趣和时事兴趣,抓住学生生活最关心、要求最

迫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实现学生需求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

合,真正解决大学生思想认识问题,促使学生将知识学活、学深、

学透,应用于认知世界的实践。只有如此,形势与政策教育才能

做到“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才能提高大学

生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动性,才能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

课的教学实效,不断强化学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

2.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灵活运用

各种教学方式,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大学生普遍认同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不接受一味说教的方

式,希望自主探索。大学生在认同学校应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

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对于说教式、灌输式的思想政治

教育形式抱有明显的反感和不接受的态度,他们更希望通过

广泛的社会实践和自主探索而受到教育。而以“传递—接受”

的教学理论和“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单一

传统教学模式极大地忽视了认知主体——学生的主动性,严重

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几乎形成了“老师讲什

么,我们就听什么;老师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的思想,致使课

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感受到压抑和忽略。③这种填鸭式教学

令学生非常反感(有学生私下说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们只有

麻木地面对老师的硬灌”)。要切实改变这种教师单向灌输、学

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思考、讨论、释疑等参与教学

过程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促使师生互动、教

学相长。

在教学实践中,有三种教学方式值得考虑:一是课堂教学,

二是专家报告,三是学生论坛。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育部下发

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点》为依据,结合大学生关

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实际的教学条件来确定各专题的教学

内容,保持其动态性和实效性。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事明

理,以理论事,通过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巨大成就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国内外重大时事,培养学生

正确认识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另一方面,努力营造一种专

题讲座与热点评述、课堂讨论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氛围,通过多

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处于思维活跃、情绪高涨、精神振奋的状态

之中,让学生的思维、情绪、见解及注意力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来,主动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交流和解决问题,真正成

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专家报告主要是邀请校内外相关领域的领

导、专家就学生普遍关心的时政热点问题举行辅导报告会或形

势报告会。各高校要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认真落实大学生形势

报告会制度,邀请政府领导、专家学者结合本地发展实际组织形

势报告会,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本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

的新成就和新变化。学生论坛主要是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

实行学生自我组织、自我参与、自我教育,教师进行指导和辅导,

内容以学生普遍关心的时政热点问题为主。围绕重大节庆日、

纪念日及重大事件,组织各种座谈会、演讲会等,有针对性地开

展主题教育活动。还要注意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三下乡”

“青

年志愿者”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

中接受教育。从而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全面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充满激情,努力提高网络信息时代的

综合能力。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研究对象涵盖了经济、政治、社

会、教育、科技、外交、军事、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是发展变化

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人文以及国际关系等多门学科的高度综

合,“形势与政策”课不仅仅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更是一门

多科性的综合课程,具有高度的知识综合性,上好“形势与政策”

课对教师多学科的综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

求。提高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关键是要抓住“形势与政策”课学

科涵盖面广、教学内容变动大、备课工作相对繁重的特点,采取

骨干教师和专任教师带动兼职教师的做法,积极创造条件组织

专兼职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和社会考察,开展教学观摩,组织教学

研讨,使教师对相关问题有比较深入的研究,积累更多的教学经

验和教学材料,既要成为精通某一方面的“专家”,又要成为广泛

涉猎各科知识的“杂家”。

另外,网络信息时代的教师要善于充分学习,善于运用现代

技术,积极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改革的重点是广泛运用现

代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中,彻底打破传统的“一份讲稿、一支粉

笔、一张嘴”的模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吸引力,从而显著提高

教学实效。多媒体以其直观新颖活泼、充满现代感的特点较好

地适应了大学生的特点和人们接受信息的一般规律,能够使课

堂教学丰富、生动起来。课堂上大量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教学

材料,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主体化教学形式,教师精辟入理的

分析讲解,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④教师应该

掌握视频格式转换技术及多媒体剪辑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应用

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连同用电视录像、幻灯投影、PPT放映

等多种媒体的教学演示,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音频、视频和图

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高深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

理论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

通知(教社政[2004]13号)[Z].2004-11-17.

②陈雪.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28):41.

③刘庆国,李.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

“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形式与政策心得体会例8

如何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这是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传统的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更多是集中在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具体内容的完善方面,而仅从这一视角并不足以回答主导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因此有必要跳出具体内容本身,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和考察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运行规律,推动主导意识形态建设、本文认为,知识社会学视阈中的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有二几个基本的战略取向。

一、构建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同时作为观念、制度和社会心理的三重身份

意识形态就其表现形式来说分为观念化的意识形态、制度化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化的意识形态二种形式。意识形态从观念形式扩展为制度形式进而社会心理形式,同时具有观念、制度与社会心理的花重身份,这刁’完成了意识形态在表现形式卜的一个运动周期,意识形态才取得稳定有效的成熟形态。意识形态从观念形式到制度形式再到社会心理形式的发展并不是一个机械性的单线的台阶式过程,而是一个同心圆式的复合式的扩展过程。即制度形式的获得过程并不一定是以观念形式的完成为起点,同样,社会心理形式的获得过程也不一定以制度化的完成为起点二也就是说拼重身份的构建不能简单理解为促使三种形式的逐一扩展,而更重要的是点种身份的均衡、协调与贯通。因此,中国主导意识形态二重身份的构建既包括“新建”,也还有“改建”与“重建”。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最先是作为观念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现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及社会卞义国家制度的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政权的保护和推动下确立了主导地位,并开始了制度化进程,由于意识形态的现实效用最终并不是通过掌握理沦学说的职业思想家或政治家直接实现的,而是通过广大群众的意识形态实践来实现的,因此,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精英”到“大众”的贯通机制就成为“制度化”的核心内容气于是,在肃清各种反动宣传组织与书刊、“接管”国外资助的文化教育机关及宗教团体、改革旧教育等的基础上,通过马克思主义理沦的“教科书化”,干部与人才选拔制度的马克思主义化,以传媒、学校和各级党团组织为载体的马克思主义教化机制的规范化以及国家政治和法律制度的马克思主义改造等措施,马克思主义取得了制度化的表现形式。

迄今制度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是完成形态,但却远非完善形态,这其中还有很多“改建”、“重建”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一与政治生活都发生了深刻变革,观念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也取得巨大发展,然而在传统计划经济背景下建立的制度化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改革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主导意识形态的控制与教化主要是通过国家政权来推动和保障的,对政权有很大的依赖性:主渠道、主旋律、主流媒体、党的喉舌等概念直观地反映了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教化的状况这种制度化马克思主义运行体制中的“苏联模式”在计划经济与封闭时代的确具有极其强大的意识形态传播力和控制力、但随着经济的转轨、社会的转型、个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思想观念呈现空前的多元态势。影响思想观念变化的因素增加,信息来源与信息传播途径纷繁复杂,所谓主流也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更多情况下实际决定于“受众”的选择,“主流”的传播力在今天已大打折扣、传统的以僵化的学校教一育、高度“一律”的传媒、层层渗透的党团组织为主要载体的马克思主义教化机制日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与开放条件的需要,制度化马克思主义运行机制亟待转变,改一革一与“重建”制度化马克思主义应成为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取要环一。

无论是观念层次的创新还是制度层次的完善,其最终效川都是通过导引人的行为来实现因此社会心理化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兰重身份建构中最具实质性的环节观念与思想只有内化为社会心理层次的动机、认知、态度和文化性格,成为人们立事、处事、行事的动因,才能真正引导人的行为。而在这一层次的建设上,我们一直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明确的战略措施来运作。所以尽管制度化马克思主义早已确认,但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教化机制中,由于忽视社会心理化马克思主义的建构,往往使得意识形态总是流于形式主义和空头政治,在政治学习与政治宣传认认真真走过场、轰轰烈烈做文章的表从下面是不和谐的心理暗流,这科,双取的社会人格使得“旧意识形态”所积淀的社会心理在表层理论包装的掩盖卜成为导引人们行为的深层力显对理论观点的认识是容易改变的,然而内化为“社会心理”井以“无意识”形式表现的思维方式、情感怠志、价值观及习俗习惯却是根深蒂固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真正扎根的关键在于社会心理层面的构建。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渗透于中国人传统的文化心理以及现代的“文化实践”中,使得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形式、制度形式、心理形式交互重叠,相互贯通,点重身份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才能在效用的最大限度发挥中根深蒂固。

二、推动中国主导意识形态的国家化,构建现代意义的国家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根植于特定利益背景的社会意识,意识形态主体也就是其背后的利益主体,根据给定的意识形态所代表的利益主体从明晰到广泛性扩展的进程,可以将现代国家中不同发展阶段的意识形态按不同主体划分为社会(民间)意识形态、政党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社会(民间)意识形态向政党意识形态演化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这一阶段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从界限并不十分明确的模糊状态向有着径渭分明的阶级与集团界限的明晰状态转变。这一转变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在结构扭个层次—即价值理想、理论学说、政策主张的政党化和基于政党范畴的社会意识—女日阶级、革命、政权、纪律等的马克思主义化的双向建构。中同共产党从夺权到执政使得作为政党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获得统治地位,但政党意识形态不会因其地位的改变而直接转化为国家意识形态,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范围并没有自动地扩展为“国家”。由于执政后政党意识形态固有的排他性、批判性等特征仍然留存,因而在其作为主导意识形态的统领下社会矛盾冲突不断,政治斗争仍然激烈。

一个现代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一定是国家化的意识形态,实现政党意识形态向国家意识形态的进化是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前,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主导意识形态主要是以政党意识形态的形式表现的。主导意识形态往往以阶级、革命、政权等为核心概念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作为政党意识形态的国家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价佰理想、理论学说、政策主张的政党性质向国家性质转变和以国家利益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观念范畴—如爱国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权、法制等等的马克思主义化的双向建构。具体地说,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理沦学说、政策主张应围绕中国的现代化、提高综合国力、富民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之,围绕中国的国家利益而进行“国家层次”的建构;另一方面应确立马克思主义性质的如爱国主义、民族振兴、社会公正、社会秩序、民主自山、以人为本、人权、法制等等观念在主导意识形态中的突出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导意识形态的国家化演进取得了初步成效。诸如一国两制、公平竞争、依法治国、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等观念已经逐渐深人人心,成为一切社会阶层与政治力量所共同拥有的国家意识形态。而当前关于人权人宪、和平崛起等新举措与新观念也丰富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内涵。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两个先锋队”性质的明确,在理论与实践上都体现了国家化倾向:总之,意识形态的国家化能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同时也为执政党谋求最为广泛和坚实的合法性基础,使意识形态获得最稳定的地位,其效川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当前的主导意识形态建设应_立足于遵循意识形态发展规律,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闰家化的有益经验,积极主动地推进意识形态的国家化。

三、实现中国主导意识形态结构的现代转型

形式与政策心得体会例9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青年就是未来,青年就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就是支持国家的发展。国家重视青年的成长,鼓励青年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创业。因此,高校在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需要顺应国家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形势与政策课需要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本研究旨在分析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并试探索融入创新创业内容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

1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问题探析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具有顺应社会发展,结合国家新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向以及受教者本身思想发展等特点,达到对受教者思想引领与塑造的目标。它能够使受教者正确认识国家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最新形势;认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代背景或国际环境的关系;运用正确的思维看待时事、热点、现象等问题。经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使受教者重视自身思想意识的潜修、提升认知,纵而加快受教者角色定位、认清自我价值,为今后投身国家建设做好准备。

虽然课程在改革中取得了很多效果,但目前形式与政策课程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授课内容陈旧。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在不断更新,同时大学生也呈现日新月异的态势。而形式与政策课的内容更新却较为缓慢,一些知识反复讲授,脱离时代特点。(2)授课思路和方向不够明确。虽然加入了实践课程,使得授课方式变得多样化,但部分形势与政策专题授课思路和方向还不够明确。许多专题仅确立授课方向,而不是分年级或围绕着某一个热点问题分小节进行授课,这样会导致导致任课教师对某些知识点无重点可循,无法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3)授课内容与学生自身发展的贴合度不高。由于课程内容更新较慢,许多形势与政策专题较为宽泛空洞,大部分专题以认识和掌握为主,而对于课程内容与受教者之间的联系、影响、作用的分析并不多,因而导致受教者只从认知上得到补充,而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理念与立场,良好的人文情怀,提升自身素质等方面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针对性的教育引导还略显欠缺,在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完全可以抓住这个时代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广大学生做好创新创业的引导教育。

2 形势与政策课程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首先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理念,强调鼓励自主创业的同时,完善和改进青年就业观念。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指出,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因此,高校在做好基础课程建设的同时,需顺应社会的主流趋势,大胆尝试现有课程融入创新创业的理念教育。丰富课程内容,使之培养的人才适应当今社会形势,能够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价值。特别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内外新形势、新环境联系最紧密的时政类课程,形势与政策课担负着从思想层面引领高校学生实施创新创业理念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2.1 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合当今社会需要是体现高等教育成果的重要因素,如何培养适应新时展的人才是高校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创新精神、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能力是衡量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应顺应社会发展,向创新创业方向倾斜。

创新理论是创业教育的核心精神,创业教育是创新理论的实践表现。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理论与实践载体,是高校培养实用性人才的重要方法。因而,在当今时代的专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改变目前的教学思路,更新教育理念,顺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趋势,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才能培养出受用于新时代特点的人才。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形势与政策课更应将国家最新的培养人才理念通过课堂形式传授给大学生。加快教学改革,引入创新创业教育,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领悟国家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新理念,运用创新创业理念进一步指导自身实践活动。

2.2 是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针对性的良好契机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针对性不够强,许多专题内容没有针对性,与时代背景结合度不够紧密。这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仍停留在传统式课程教学,即概念的传授与学生思想的引导中,这显然不利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时代国家及社会的主旋律,又与现代社会需求人才的方向紧密结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应有力地结合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从而起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的作用。

2.3 是大学生迫切需求的内容之一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大部分以国际形势、地区问题和国家经济形势与重大方针政策的讲授为主要内容,这些都是塑造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但形势与政策课只包含上述内容的讲授显然是不够的。

据笔者随堂调研得知,大部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除了上述内容需要认知之外,对与大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内容的需求度是非常高的,比如大学生就业形势、毕业之后的生活、工作态势等,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大学生想要从形势与政策课堂上了解到的内容之一。

2.4 是改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观的良好途径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创业的核心力量,他们在学校接受各类专业的知识教育,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受到家庭、个人、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局限性干扰,加上高校课程引导不到位,使他们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度较低,致使这些原本知识上有掌握力、技能上有能力的学生不敢投入到创新创业中去。

大学生创新创业观之所以呈现局限性,是因为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并没有使创新创业的意识扎根在学生的思想中。形势与政策课的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内容,该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除了认知国家最新的政策外,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观念,还可以使大学生拥有创新创业清晰的认识与饱满的热情,再配合专业知识,从而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3 形势与政策课程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方法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在于内容宽泛,知识点之间的跨度大,即包含概念界定、理论分析、又包含实践应用。本研究前期已经整理出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存在的问题,要使创新创业教育尽快顺利地融入到课程中,就必须要在不失形势与政策课程现有的特色基础上,融入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授课体系,才能更好地对受教者进行专题教育。

3.1 创建以创新创业为核心内容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包含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种形式。其中以创新创业理念教育、传授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精神、塑造大学生创业素质等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教育,是形势与政策课可以创立的课程体系。

首先,构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形式与政策课程体系,应包含提升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的教育。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使大学生能够认清国家形势,掌握国家政策,并为之于努力、拼搏。其次,通过课程体系的建立,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创业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及国家的意义与作用,从而转变大部分学生以往对创业实践抱有的退缩、高不可攀的认识,使大学生勇于尝试运用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树立创新创业观念,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业方法与途径。

3.2 加强任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建设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对象之一,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配置主要是专职教师或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兼职,其中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的教师屈指可数。大部分教师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而对创新创业知识认知度较少。这显然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

因此,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校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鼓励教师参加类似 KAB 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新创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师资力量。

3.3 融入参与式实践教学模式

形式与政策心得体会例10

一、改善政策执行资源环境条件

(一)提供充足资源

为政策执行提供充足的经费、人力、信息、权威资源。笔者认为,国家对这四种资源的提供应有一个顺序。首先,政策本身应被赋予权威资源,即被赋予权威性,只有有权威性,政策执行才有基本的力度,也是其被执行下去的先决条件。这就需要国家在制定此政策时附加政策运行相关条款,如在地方具体贯彻、执行此政策时,对政策执行者的行为要求有哪些,对政府的支持方面提哪些要求,对政府或政策执行者没有按照中央既定规划执行此政策或者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出现的执行不力该怎样处理、处罚等。其次是经费的提供,经费必须充足,如果政策执行缺乏资金支持,运转不开,肯定会使政策执行不畅。在中央制定的政策中,以“家电下乡”和“种粮补贴”为例,如果在农民买了下乡的家电后,去领取国家那13%的补贴,而领取不到;农民响应国家号召,多种粮食,积极生产,但领取不到那提高其种粮积极性的补贴,政策何以推行!人力和信息资源应该是同时提供的。在政策有了执行下去的权威、经费后,需要人来执行或推行,这时候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政策执行者或推行者的需求、动机、行为需要合理引导、规范,以使政策执行科学化;同时,信息应是畅通的,否则在政策执行、推行的过程中会因信息闭塞而失去很多政策控制、监督、创新的渠道。

(二)优化政策环境

首先要加强政策宣传。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有关政策的问题,一般地都应在党的报纸上或者刊物上进行宣传。”通过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要使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认真领会和理解政策目标和具体的政策内容,从而认同政策,为有效地执行政策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增加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机会和政策认同感,为政策的有效执行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并且为政策执行者建构广泛的社会监控系统和舆论监督系统,减少政策执行的失范行为。

其次要破除官场文化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影响政策有效执行、使政策执行者行为失范的政策环境因素中政治、经济、社会心理、自然生态环境等,与政策执行关系最近,影响最直接的是政治环境中的官场文化。这种政治文化环境对政策执行者的需求、动机、行为的影响比一般的政治因素、经济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心理因素更大,所以,破除官场文化对政策执行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官场文化就像无形的“力场”弥漫在官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官员的思维。一是容易使官员产生狭隘的地域观念,习惯于以本地本部门为中心,看不到局部在全局中的位置,在利益调整中斤斤计较、在资源开发中画地为牢,缺乏开放的思维和开阔的胸襟。二是容易使官员产生固步自封思想,对已经取得的成绩自我陶醉,不是主动创造经验,而是满足于照抄照搬或是等待别人拿出经验。三是容易使官员产生无所作为的心态,总是强调与发达地区客观条件的差异、满足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坐等中央优惠政策或依赖中央的政策扶持,办事风格相当被动。四是容易产生“土皇帝”心理,在自己管辖的领地“老子天下第一”,什么法律、法规、上级的指示、中央的政策统统不在话下。在这种思维“定势”下形成了一些官场习俗:不尊重正式规则,却热衷于研究潜规则;不问正确与否、只问来头大小;不求建功立业、只求不犯错误;也造成了少数主要官员作风专横、敢于背离中央政策精神另搞一套,而一般官员则逆来顺受、见怪不怪的官场条件。在我国,在官场文化思维定势下,支配着公共政策执行者需求、动机、行为的并不完全是那些公开宣称的冠冕堂皇的道德法令,而是存在另一套不便明说的、隐匿在正式法规下面的属于官场文化最主要组成部分的规则系统—“潜规则”,其对政策执行行为,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之直接和巨大大有“超越所有”之势。

潜规则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潜”性,它隐藏于正式法规之下,被人们私下认可,在社会行为主体的互动中自发生成,强化了互动各方对彼此行为预期的稳定性。这种在实际上得到遵从的规矩,背离了正义观念或正式制度的规定,侵犯了主流意识形态或正式制度所维护的利益,因此不得不以隐蔽的形式存在,当事人对隐蔽形式本身也有明确的认可。

基于此,我们认为应改造官场文化环境,提高政府官员的思想认识,科学化、规范化官员的需求、动机、行为标准,建立相应的潜规则预防、治理、惩罚机制,使官场潜规则失去发生和传播的途径,从源头上将其遏制,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优化政策执行环境,为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保驾护航。

二、扩大政策执行公众参与范围

(一)加强目标群体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政策执行目标群体的政治社会化能够赋予目标群体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积极参与国家公共政策。对于目标群体来说,政治社会化是其政治成长和发展的持续过程,这个成长和发展由两个方面构成:一种是政治人格的形成和成熟过程。目标群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通过特定的途径和媒介,获得特定的政治知识,从而逐步形成了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单个目标群体所拥有的这种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总和,就形成了特定的政治人格。这种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获得过程,也就是特定政治人格的形成和成长过程。二是政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过程。目标群体政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既有赖于人们对于政治生活规则和规范的认识和掌握,也有赖于人们对于政治生活技能和素质的掌握和拥有,而这些都是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来推动、实行和展开的。由此可见,政治社会化是帮助政策执行目标群体进入、适应和参与政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