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葡萄酒文化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5-15 07:58:30

葡萄酒文化论文

葡萄酒文化论文例1

【关键词】葡萄与葡萄酒;旅游;文化;融合;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6.01.011

近年来,我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十分迅猛,作为一种朝阳产业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旅游文化产业也充满活力、方兴未艾,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那么,有着朝阳产业称号的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和起着龙头作用的旅游文化产业能否融合发展?二者怎样融合发展?下面,笔者以云南省为例,谈谈自己的观点以求教于同仁。

一、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产业特征分析

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是一个高度复合的产业,和农业、工业、服务业、文化业(也被称之为第四产业)关联度高,与四大产业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就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开始破题。2015年6月,在第二届中国葡萄酒论坛上,中国酿酒大师、山东滨州医学院刘树琪教授首次提出“葡萄酒+”,来论述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问题[1]。

笔者认为,“葡萄酒+”实质上是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向其关联产业融合、延伸。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向其它产业渗透力大、融合速度快、延伸能力强,极易形成葡萄酒旅游、葡萄酒养生健康、葡萄酒体验休闲等新的产业业态。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成本低、效率高,而融合出来的新产业具有高成长、高效益、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之特征。因此,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本身不仅是关联性极强的产业,也是绿色、生态、高效和成长性极好的产业,这是它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基础。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延伸到不同的产业领域内,以不同的演进方式,形成富有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新业态,最终将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直接促进行业变革升级,激活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构架出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

其实,所谓的“葡萄酒+” 即是指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和其他关联产业的融合。它是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更进一步分析,这种融合在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工业革命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最大化为中心,以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为基础,依托与多个紧密关联产业之间的融合,形成相互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和互补关系的新型产业形态。当然,从产业组织的角度,还可以将“葡萄酒+”理解为在经济全球化、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产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产业关联度高、融合能力强、具备高成长、高效益、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才能成为融合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而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完全具备这些特征,其他关联产业可以以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为依托进行产业间的融合,引发新业态的形成和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所以,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完全能够成为融合某个关联产业的基础。从这个角度上看,“葡萄酒+”不仅反映了葡萄酒业与众多产业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关联性,而且反映了葡萄酒业与众多产业之间融合的可能性,既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基础,又拓宽了产业融合发展的范围和空间。从实践上来看,实施“葡萄酒+”战略,让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作为基础和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就能够优化市场结构、促进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复合产业,实现资源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因此,“葡萄酒+”的这些特征和作用,也决定了葡萄与葡萄酒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备产业融合发展特征的战略性产业。

二、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最适宜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间能否融合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是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关系紧密,高度关联,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葡萄酒、旅游都是人类历史社会文化活动的产物,葡萄酒、旅游离不开文化,更进一步说,文化可以当之无愧的成为葡萄酒、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把葡萄酒和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必须有载体,例如葡萄酒、旅游等其他能够物化承载的东西。刘云山同志在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上指出,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时刻都在触摸着文化的脉搏、感知着文化的神韵、汲取着文化的营养[2]。这是对葡萄酒文化、旅游文化则是最好 的诠释。

自古以来,葡萄与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相生相伴,形成了葡萄酒旅游和葡萄酒文化。有史记载 ,人类最早发现葡萄酒是在山野中结伴游玩时 发现的,漫山遍野的野葡萄藤下散发出芬芳的酒香,这就发现了最早的自然发酵的葡萄酒。后来就有了葡萄酒文化。看来,葡萄酒文化的传播者是葡萄酒旅游者,葡萄酒旅游的根本动因就是文化需求,葡萄酒旅游的核心资源在于文化资源。通过葡萄酒文化来促进交流沟通、获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是旅行者出行的最大动机。从目前情况来看,葡萄酒旅游过程实际上是葡萄酒文化的体验和享受过程。葡萄酒旅游拥有文化底蕴和内涵,就会魅力无穷,一旦失去,就会索然无味。一言以蔽之,葡萄酒旅游活动是一种高品位、综合性的葡萄酒文化体验活动。

从国内外葡萄酒旅游业的发展来看,现代葡萄酒旅游的第一资源一定是葡萄酒文化资源,旅游的最基础要素在于独特的文化魅力、文化品格和文化环境。一个葡萄酒产区要实现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业融合发展,一定离不开葡萄酒、旅游、文化这三大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有独特的元素来支撑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就云南旅游来看,云岭高原上的高山大川孕育了云南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高原水城丽江、风花雪月”的大理,千姿百态的元谋土林,“香格里拉”― 中甸的神奇,世所罕见的“三江”并流,孔雀曼舞的西双版纳、江狭水凶的虎跳峡……云南旅游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绝无仅有,弥足珍贵。近年来,云南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多元化综合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已经吹响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进军的号角。因此,地处大西南的云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独一无二,为云南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

从云南葡萄与葡萄酒来看,在这神秘的云岭高原,培育了我国海拔最高的特色葡萄产区-大香格里拉,产生了中国的ROSEHONY(玫瑰蜜),俗称“云南红”,云南自然成为中国葡萄酒的摇篮。目前,云南已经把葡萄酒产业作为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重要战略产业重点扶持,云南葡萄酒产业发展十分迅速,葡萄园和酒庄建设已有相当的规模和品牌优势。这是云南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就云南文化底蕴来看,“彩云南现”给神秘的云岭高原增添了不少的文化底蕴。云南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地理地貌、历史变迁、民族分布都很特殊,尤其是多样的民族文化让人们感觉到云南的神奇瑰丽。神秘的云岭高原孕育着多元化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强大的文化合力,推动着云南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是云南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

综上所述,文化底蕴深厚的云南已经具备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作为一个边疆、山区、多民族的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省份,推动云南经济的跨越发展,完全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实施“葡萄酒+”战略,推动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促进葡萄酒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在众多可以作为产业融合依托的产业中,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是产业融合的最好的基础产业,这在实践中也得到广泛认可。在国外,美国纳帕、法国波尔多等国外产区,因葡萄酒而形成的葡萄酒旅游文化这一复合业态超常规发展是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的成功典范[3],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数以亿计的旅游者来到这里的葡萄酒产区参观葡萄园与酒庄美景,品位鉴赏体验葡萄酒文化,为当地带来了很多的财富和人气。

在国内,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如火如荼。近年来,国内葡萄酒旅游文化产业伴随葡萄酒产业的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到葡萄酒产区去旅游体验葡萄酒文化蔚然成风,葡萄酒旅游文化活动呈现出井喷增长的态势。今年以来,作为我国优秀的旅游城市、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烟台大力实施“葡萄酒+”战略,推动葡萄与葡萄酒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出现了可喜的发展局面,实现了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的目的。据统计,今年国庆期间,仅烟台蓬莱葡萄酒庄旅游人数达到上万人次。截至目前,2015年蓬莱葡萄酒文化旅游突破10多万人次。今年来烟台进行葡萄酒旅游的海内外游客将超过千万人次,旅游收入将达百亿元[3]。烟台的实践证明了葡萄酒产业融合旅游文化产业的巨大魅力。国内的葡萄酒企业张裕公司、君顶酒庄、云南红酒业公司等运用“葡萄酒+”,促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带来了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来客和不菲的综合收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国内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实践,说明葡萄酒同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大有可为,大有潜力可挖。因此,葡萄酒产业要取得持续发展,必须要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而旅游文化产业的腾飞同样要融合于葡萄酒产业之中,达到互补互促的效果。

我国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开发葡萄酒旅游文化市场的,运用“葡萄酒+”,促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刚露端倪。在国外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早已开展,比如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葡萄酒旅游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成熟的旅游模式[4]。葡萄酒原产地欧洲联盟主席卡尔巴斯特表示,葡萄酒旅游繁荣的秘诀之一,就是要重视其背后独一无二的历史和文化。他说:“葡萄酒是很多国家、城市历史长河的一部分,而每个城市的历史都是不同的,所以中国应当发掘自己独特的葡萄酒历史和文化[5]。”

文化是葡萄酒的灵魂,更是葡萄酒旅游的依托。国外许多著名产区的葡萄与葡萄酒文化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以法国的波尔多等地为例,当地在推广美酒的同时,会把一些看似关联度不高的元素整合在一起,例如在旅途中融入酒的历史、品牌等知识介绍[5]。这样的旅游规划叫做“配套服务”,而这一点正是我国在葡萄酒旅游上的短板。葡萄酒旅游文化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品牌故事、独特的资源及配套服务。品牌故事包括一款酒名字的来历,独特的资源是指每个酒庄背后独一无二的故事,例如不同的葡萄品种和不同的价值,不同的制作工艺等,旨在调动消费者的兴趣。与旧世界葡萄酒国家差异最大的旅游要素在于我国的“配套服务”还不够完善。

正是品牌、独特的资源、配套服务这些独特的元素促使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之间产生了诸多的必然联系,让其融合更为顺畅、高效。可以说,没有美酒就没有一种良好的旅游文化氛围。旅游者似乎离不开葡萄酒与文化,而葡萄酒和文化也似乎离不开旅游者,没有旅游者的青睐体验,再好的葡萄酒也难以成为美酒,再丰厚的葡萄酒文化也无法张扬。旅游者之所以对葡萄美酒情有独钟,并不仅仅在于葡萄酒本身的风味,更在于葡萄酒的文化魅力。正是由于旅游者对葡萄酒文化内涵的高度追求,才使旅游与葡萄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文化才是旅游与葡萄酒结合在一起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不仅是最完美的结合方式,也是业态创新的最好途径。

三、促进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和旅游文化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葡萄酒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综合性的文化活动,这一旅游过程实际上是文化的体验和享受。“葡萄酒+旅游+文化”之所以成为葡萄酒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基本模式就在于此。那么,我们如何做好“葡萄酒+旅游+文化”这篇大文章,促进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洋为中用

向国外葡萄酒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学习融合发展的经验,洋为中用。只有善于学习借鉴国外经验,拿来为我所用,才能少走弯路,加快融合进程。目前,在国外葡萄酒业发达的国家,葡萄酒旅游业搞得相当出色,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业融合发展,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国外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业融合发展方面比较成功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已经涵盖了旅游活动的重要部分,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为葡萄酒业和整个社区以及政府财政带来了巨大收益。据澳大利亚制酒业联合会预测,每年通过旅游文化活动和酒窖直销给酒业带来的直接效益在4至5亿澳元之间。以维多利亚一个州为例子,该州葡萄酒旅游的每年总收入就达1.85亿澳元,其中大约0.7亿澳元来自酒窖直销[6]。

再比如法国、意大利、美国、南非、摩尔多瓦等国。这些葡萄酒生产国为了扩大本国葡萄酒在世界上的影响,并且提高本国葡萄酒产品市场占有比例以及销售量,就把旅游文化业与葡萄酒业两者很好地融合起来,以葡萄酒业丰富和提升旅游文化业的内涵和吸引力,用旅游文化业来带动和促进葡萄酒业的稳步发展。当然,国外在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上,特别注重葡萄酒环境创新、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新的旅游文化业态培育以及整体规划等等。国外的一些经验表明,促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一定要做好葡萄酒旅游文化环境创新、葡萄酒旅游文化产品开发、 新的旅游文化业态培育、推广好葡萄酒旅游文化。对于我国发展葡萄酒产业文化有得天独厚条件的云南来说,要很好地学习借鉴,做好葡萄酒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实施“葡萄酒+”,推动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创造性地打造葡萄酒旅游文化形态,彰显葡萄酒旅游文化的魅力和风采,才能真正促进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古为今用

在推动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上,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古代的风景名胜、历史文化等资源,可以很好的古为今用,使我们的葡萄酒旅游业文化发展的更加完善。云南具有悠久灿烂历史,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资源,如,云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历史悠久,农耕文化灿烂文明,具有以包容和谐为最大特征的云南农耕文化,如能运用“葡萄酒+”,促进葡萄酒、旅游和农耕文化深度融合,即实施“葡萄酒+旅游+农耕文化”战略,把云南高原的葡萄酒庄变为融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文化休闲体验及旅游于一身的复合体,让它们尽情发挥云南葡萄酒旅游文化特色,让来云南的旅游者在遍布葡萄园的山野与彰显古今中外特点的各种各样的酒庄建筑之间徜徉,在葡萄园采摘葡萄与酿造美酒中体验,在葡萄美酒与琴棋诗书画之侧鉴赏,尽情畅享彩云之南葡萄酒旅游文化的休闲情趣[6],那么,结合古老的云南农耕文化,让葡萄酒旅游与云南农耕文化深度融合,即通过实施“葡萄酒+旅游+农耕文化”战略,就能够很好地实现“古为今用”的目标,促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此外,云南是开埠较早的省份,开埠文化历史悠久,要紧紧抓住这些厚重的开埠文化史实,实施“葡萄酒+旅游+开埠文化”战略,充分将开埠文化与旅游及百年葡萄酒历史文化深度融合,通过建设云南红葡萄酒文化博物馆、历史风情街、历史建筑遗存和各种文艺形式、传媒,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赋予新的时代气息,把葡萄酒与旅游及开埠文化深度融合,让丰厚的文化底蕴与葡萄酒、旅游相辉映,张扬葡萄酒旅游文化的丰厚底蕴,显示葡萄酒的文化张力,大大提升云南葡萄酒旅游文化的品质,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

(三)探索创新

由于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业的融合发展在国内还是发展中的新事物,在发展中还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亟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相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葡萄酒文化的推广、葡萄酒业的健康发展,葡萄酒旅游文化业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大,并将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收入增长点,甚至是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所以,我们必须充满自信,必须结合国情、省情,运用“葡萄酒+”,必须自我探索、摸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之路。

促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决不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运用“葡萄酒+”,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循,必须以自我探索为主,结合国情、省情以及产区实际,摸索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省情、符合产区特色的葡萄酒旅游文化运作模式,并精心培育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旅游文化产品。换言之,运用“葡萄酒+”,促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就是要以葡萄种植和葡萄酒消费为基础,以葡萄酒文化体验为主题,以酒庄为依托,融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城市旅游、乡村旅游、节 事旅游、会展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于一体,互相促进,协调发展[6]。当然,具体产品的开发应当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形成类型多样、多层次的产品体系。近年来,云南省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七大葡萄产区之一,云南的多个子产区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弥勒产区种植的特有葡萄品种“玫瑰蜜”、“云中舞”,迪庆高原产区的有机葡萄园及赤霞珠干红、冰红酒,楚雄的早熟鲜食葡萄等。因此,必须结合云南葡萄酒产区的这些实际,创新思路,自我探索。如结合“玫瑰蜜”文化,即十八世纪中叶,年轻的法兰西传教士来到云南,在香格里拉的茨中坝子,种下了第一株来自法国的古老酿酒葡萄,于是有了云南红。1904年来云南南部修筑滇越铁路的法国人在铁路沿线车站院落里栽培了许多酒葡萄,成为云南高原最早的“玫瑰蜜”酿酒葡萄园;围绕这些文化历史,可以编撰一些葡萄酒的故事、小说、电影、电视剧等,还可以围绕这些历史整理出版一些经典性书籍,编撰云南葡萄酒史志,使之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结合云南多民族(26个)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和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的特点,开发每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及节典、婚恋、丧葬、礼仪、生育、图腾、语言、宗教、文字、禁忌、审美,把这些个性鲜明的文化链与葡萄酒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把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贝页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彝族的贝玛文化与葡萄酒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既增加了云南葡萄酒旅游的文化内涵,又能够围绕这些开辟新的葡萄酒旅游文化景点(产品),从而给旅游文化业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云南葡萄酒旅游文化业的大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把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作为产业融合的基础,高度融合旅游、文化产业,就一定能够推动云南的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云南葡萄酒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从而形成以葡萄酒产业为基础、旅游为龙头、文化为支撑的葡萄酒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新格局,整体上带动云南各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目前,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业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云南葡萄酒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才刚刚破题,产业融合的经验不足,融合进程中困难不少,有些问题亟待解决。但我们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乘当今世界产业融合的东风,更好地实践运用“葡萄酒+”理念,大力推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就能够促进旅游文化大发展,促进葡萄酒业快发展,实现云南“旅游文化q强省之梦”的共同梦想。

参考文献

[1]韩永奇,刘世松.开创中国葡萄酒的美好未来――2015中国葡萄酒论坛综述[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5(4):60-66.

[2]刘云山.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的主旨演讲[N].光明日报,2010 -03-21(1).

[3]刘树琪.葡萄酒产业密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8-90.

[4]韩永奇.张天良之经营智慧[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5:56-62.

[5]李鹊.葡萄酒旅游重在文化中外配套服务差异大.[N].国际在线,2014-08-01(2).

[6]韩永奇,刘世松.2015年我国葡萄酒产业将进入新的发展平台[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5(6):45-48.

Study o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Wine Industry and TourismIndustry around Yunnan Province in China

HAN Yongqi

葡萄酒文化论文例2

已有一些时候了,常常与业内和市场分析评估专家谈起葡萄酒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家虽然各有高见,但是,一个共识就是:中国葡萄酒的时代到来了!

大家都喜爱足球,但是大家也知道,踢球容易,踢好球很难,而懂足球就更难了。葡萄酒也一样,喝葡萄酒容易,会喝葡萄酒就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葡萄酒常识了,而“懂”葡萄酒就很难了,如果我们要收藏葡萄酒并喝出健康,不断享受葡萄酒的多样化美味,陶醉在葡萄酒的文化中,就需要我们用心和用较多的时间来学习和品赏了。因此,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商量、选择和策划翻译了这本《葡萄酒的品尝》,我们希望为消费者提供一本了解多彩的葡萄酒和葡萄酒文化的入门教材,让喜爱葡萄酒的人士在酒香馥郁中寻找喜悦,享受有品质的生活;也希望为正待涉足葡萄酒和葡萄酒文化产业的人士铺石引路,让已经在耕耘葡萄酒和葡萄酒文化产业的人士分享成功的快乐。

Rona]d s,Jackson教授长期以来一直从事葡萄和葡萄酒的研究、教学和葡萄酒文化传播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本书着重介绍了葡萄酒品尝和品评的方法和有关基础知识,美食美酒的搭配等相关知识,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是一本很好的葡萄酒品尝入门教材。

当与朋友举杯、与家人相聚、与恋人陶醉之时,在漫漫旅途、他乡之地,在您工作成功之时,……有这本葡萄酒入门书籍以及其他有关葡萄酒的杂志和葡萄美酒陪伴,您会有一份喜悦、有一些期待!您还会有更多的健康、更多的亲情、更多的友情、更多的激情!

葡萄酒品尝

Ronald S Jackson 著

王君碧,罗梅 主译

黄卫东,张平,邱迪文 审校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ISBN 978-7-81117-790-9

定价:78.00元

这是一本葡萄酒品尝者必备的专业手册。该书从评价葡萄酒特性和质量的相关技术到感官感知的生理、心理和生理化学机制,全面讲述了葡萄酒品尝的实践和理论知识。作者概括了目前平静葡萄酒,起泡酒和加烈酒的分类,并论述了影响葡萄酒质量的关键因素――葡萄园和酿酒技术。

该书主要讲述了不同形式的葡萄酒品尝和评价的实际操作要点。并提供了大量感官评价式验的数据。

这是一本资深葡萄酒品尝者和鉴赏家的必备参考书,可用于葡萄酒品尝课程和培训葡萄酒品尝初学者,并提供了提高葡萄酒评价和欣赏能力的客观信息。主要特色:

葡萄酒品尝流程图

常见错误的避免

感官技能的测试和培训程序

葡萄酒文化论文例3

随着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幸福,欲望无限膨胀,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十分关注。中国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刺伤消费者的心,时刻提醒葡萄酒企业把好基本关。国内外知名葡萄酒品牌不但享有很好的品牌效应,而且在葡萄酒品质上面更是花尽了心思,想法设法在保证消费者喜爱的基础上不断的改善和提升葡萄酒的口感,尽可能多的让消费者在品味美酒的同时获得更多的享受。

国际葡萄酒品牌的涌入,在培育、原料采集、葡萄酒酿造等方面给中国带来了领先的经验和管理。但要真正懂得葡萄酒,企业需要组织更多的种植师、酿造师、品酒师走出去,到原产地学习、游历、考察。中国主要葡萄酒产区从东部海岸产区到甘肃新疆的沙地产区和世界著名产区波尔多、新世界的加州纳帕谷属于同一纬度,属于国际公认的北纬40度左右的葡萄酒生产黄金地带;可喜的是,目前一些中国企业已经能酿造出优质的葡萄酒,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与世界知名葡萄酒品牌同台竞技,屡获大奖,赢得赞誉。

诗在功夫之外,中小企业在资金实力和技术上无法与大品牌相媲美,但把好质量关,酿出消费者喜欢的葡萄酒,至关重要。品质过关,再配合量身定做的营销模式定会在中国的葡萄酒大市场上取得突破,脱颖而出。

中国特色葡萄酒文化 懂酒更懂中国心

巴黎以浪漫著称,不仅深深地吸引着全球女人的心,更勾动着葡萄酒爱好者的魂!法国无处不流淌着葡萄酒文化的气息,不论历史还是建筑,都那样独特!无论是波尔多还是普罗旺斯,都是上帝赐予法国得天独厚的葡萄酒产区,承载浓厚的波尔多浪漫和普罗旺斯浪漫的葡萄酒向世界展现法国的美轮美奂,可以说是法国的浪漫文化成就了法国葡萄酒的浪漫,让消费者跪拜不已。

世界葡萄酒涌入中国,给中国带来优质口感葡萄酒的同时还带来了异国风情的葡萄酒文化,消费者在品味葡萄酒的同时也被带入神秘的文化之中;反之文化也在刺激着葡萄酒的消费。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根深蒂固。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时间短,还没有形成独特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文化,如果一味地把世界葡萄酒大国的葡萄酒文化强制植入中国葡萄酒消费者的心智,显然是无稽之谈。那么想要运用葡萄酒文化来推动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该怎么办呢?塑造中国特色葡萄酒文化的重任就落在了当代葡萄酒企业身上,甚至后辈。

依据中国原有的文化,在此基础上把葡萄酒特有的文化恰如其氛的嫁接,塑造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文化,并运用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文化来刺激中国的葡萄酒消费。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文化一旦塑造成功,势必会促成葡萄酒消费习惯,顺理成章就会把葡萄酒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当中。

万事俱备 只欠营销模式创新

葡萄酒文化论文例4

导师每日两包高卢牌香烟,那是很不招人喜欢的一种味道,个人感觉很像臭烘烘的阿尔巴尼亚香烟。总说品酒的人不抽烟,烟味会损伤人对香气的感受和味觉,有没有道理?理论上是对的,抽烟的人会对酒香气中出现的烟草香、烟气香等几种香气不太敏感,但是事实上,品酒感觉是个人经验式的积累,也许初期因为抽烟不能明显感受到原有的烟类香气,可是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出来的。补充一句,导师是法国1980年侍酒师冠军,前法国侍酒师协会第一任主席,品酒世界的大师之一。

总是羡慕抽烟喝酒两样嗜好只占一样的人,抽烟的不喝酒者――众人皆醉我独醒,开车回家不犯愁。喝酒的不抽烟者――抽烟抽死的多,喝酒喝死的少,喝酒比抽烟安全。又抽又喝者,例如我,实在是不健康生活的表率,需要深刻反省改正。综合看来,抽烟是很不好的嗜好。早戒最好,少抽也行。酒呢,“穿肠毒药”,没办法,学酒之人不喝酒,怪哉怪哉,还是喝吧。

小酌与求醉

都说喝葡萄酒好,对身体健康好,个人认为应该加个条件限定,在酒精饮料里,饮用葡萄酒是很好的选择。但是葡萄酒也是酒,沾酒精的东西就会伤肝伤肾,最健康的方式就是不喝酒,白开水最好。曾经见过一位中医告诉一名患者,晚上睡觉前喝两杯葡萄酒,有安神助眠的作用。个人不知道这位医生的建议是源自科学式的理论,还是经验式的理论,但是我只知道酒精是刺激人体中枢神经的,给人以兴奋作用,大家喝些酒都会开心快乐兴奋,这睡觉前喝两杯葡萄酒能睡好么?当然,喝多了喝醉了就会好睡觉了,因为过量酒精又会抑制神经兴奋,但是这么喝完,睡醒之后难受不难受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其次,葡萄酒是酸性的,长期睡前饮用会引起中医所说的“腐气”,说白了就是酸长期在深夜刺激肠胃,引起慢性浅表性溃疡,甚至慢性糜烂性溃疡,所以这睡前饮用葡萄酒是安神的“药”之说不足为信。

真正意义上的合理饮用葡萄酒是要有界限的,大量的法国的医学研究表明,在饮用葡萄酒对身体健康有益的主要方向上,每天男不超过250毫升,女不超过150毫升干红葡萄酒是很好的选择。尤其是在每天午餐、晚餐时各饮用一杯干红葡萄酒,对人体是很有益的,特别是对心血管病患者,血脂高、血管硬化者,在长期研究观察后发现,平均每人每日200毫升的干红葡萄酒饮用后,长则6个月,短则2个月,参加试验者的日平均血脂度都有明显下降。这就是“法国悖论”的由来,在一个人均脂肪摄入量超过我国5倍以上的国家,心血管发病率却只有我国的1/5-1/9,不得不说这人均每年53升葡萄酒饮用量功不可没。

至于有人说葡萄酒这么好,每天多喝点也没事,这个说法也要改改。葡萄酒本身是存在酒精的,喝多了也会醉酒,醉酒自然伤身。不喝醉,但是如果超量,则会受到另外一种折磨:来自葡萄酒的硫化物所带来的痛苦。众所周知,葡萄酒在酿造过程中要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硫(SO2),从而对酒起到杀菌、抗氧化、稳定酒色等多种效用。适量饮用,摄取的硫化物会随着人体的代谢排出,但是超量,硫化物就会在人体缓慢积存,总量逐渐增大,这时就导致人体一些病症的出现。就我目前按个人感受所知,超量的硫化物会导致人体慢性过敏性神经皮炎,诱发性皮囊炎,慢性面部特征性溃烂皮炎等等皮肤类疾病,还有不正常的白发增长、脱发等等硫化物中毒表现,这也是法国卫生部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关于葡萄酒生产人群职业病的研究。开个玩笑,如果见到一个人,说他是酿酒的或者喝葡萄酒偏多的人,那就看看他面部有没有红肿,头上有没有很多和年龄不相符的白发或脱发,这个鉴别真伪的方法格外有效。本人最近接受药物排硫的治疗,归其原因,本人年平均饮用葡萄酒超过500升,硫化物超标甚多,以上很多毛病本人都有切身体会。

如何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水平,这就要借助一些喝酒的技巧。一群朋友一起喝酒,如果只喝葡萄酒,本人颇有独孤求醉之感,但是如果这里边夹杂着香槟和起泡酒,我个人感觉很多人的酒量就要打个折扣。二氧化碳刺激肠胃,增加渗透压,并且使肠胃酸度升高,这些都会使人体对酒精的吸收量增高。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掺酒喝容易醉人的道理。所以,喝葡萄酒或烈酒后尽量不要再喝啤酒或碳酸饮料,不然酒量再好,也抗不住。

葡萄酒文化

与白酒文化

不知几时起,葡萄酒文化被很多人开始挂在嘴边,这个国家的葡萄酒文化,那个国家的葡萄酒文化,这国内所指的葡萄酒文化是个啥?

很多国人喜欢向葡萄酒里加冰加可乐后再饮用,葡萄酒文化传播者们立刻批判这是亵渎人家的葡萄酒文化。如果外国人向五粮液、二锅头里加冰加可乐加果汁,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批判人家亵渎我们的白酒文化呢?

有人说,葡萄酒要一杯杯细细品饮,一瓶一瓶地连着喝也是不懂葡萄酒文化。曾经和很多世界著名酿酒师、品酒师一起私下豪饮过,每瓶第一杯是品,剩下的也就很快喝了。三两人十几瓶是常事,大家的口头禅就是:葡萄酒对我是饮料。每每最后,威士忌、白兰地一杯杯接连下肚,晃晃悠悠的回家,看来大家都很不懂葡萄酒文化。国内一款卖几十元的法国葡萄酒,有人能写得天花乱坠,一杯杯品饮下来,让人感觉到此酒只应天上有。那家酒厂我去过,每天装瓶60万瓶,同样的那款酒出口到美国只要85美分,在法国很多家庭是买来烧菜用的。

葡萄酒文化论文例5

为充分发挥烟台市在葡萄酒产业方面的优势,加强中国葡萄酒产业与世界的交流及合作,促进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自2007年起,烟台市人民政府与国际葡萄及葡萄酒组织(OIV)、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共同在烟台举办了两届“烟台国际葡萄酒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共有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政府机构、葡萄酒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参加了葡萄酒节。全国人大领导、国家有关都委领导以及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和中国酒类流通协会负责人等领导和贵宾先后出席了葡萄酒节。

第三届烟台国际葡萄酒节的主题是:弘扬品牌、传承文化、共谋合作。由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烟台市人民政府承办。

本届葡萄酒共设450个国际标准展位,其中海外展位100个。目前,本届葡萄酒节的筹备工作正在按计划扎实推进。

葡萄酒文化论文例6

一、品牌营销概述

(一)品牌营销的概念

(二)品牌营销的作用

(三)品牌营销的要素

(四)品牌营销的方法

二、葡萄酒市场现状

(一)葡萄酒概述

(二)葡萄酒市场概况

(三)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识

(四)中国葡萄酒在国内的市场状况

三、中国葡萄酒品牌分析

(一)中国葡萄酒的优势

(二)中国葡萄酒的劣势

(三)中国葡萄酒的品牌现状

四、中国葡萄酒品牌营销对策

(一)加强渠道控制力

(二)品牌赢势

(三)文化融合

五、结论

内容摘要

国产葡萄酒与进口葡萄酒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进口葡萄酒的增长促进了中国葡萄酒业的发展,但中国葡萄酒企业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以及对地域文化的熟悉与影响,始终是国内葡萄酒市场的主流品牌。葡萄酒是中国的朝阳企业,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对葡萄酒的饮用越来越多。对于葡萄酒本身来说,葡萄酒是代表着富贵,有品位,高消费的富贵家族的独享物。此外,葡萄酒还有保健美容效果。近几年,随着人们对葡萄酒认识的提高,葡萄酒的销售额也逐渐增长,并且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该领域,在中国,葡萄酒尚不是主流的饮用酒水,但其发展空间与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葡萄酒在中国市场上的销路也日渐看好。但是如今中国市场上葡萄酒生产厂家数量繁多,生产的葡萄酒品质差异很大。而国产葡萄酒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了一个品质优异、质量上乘的形象以及消费首选的消费惯性,这无疑是中国葡萄酒品牌最宝贵的财富。 而中国葡萄酒下一步要考虑的,是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加葡萄酒的产品附加值和葡萄酒品牌的溢价能力,使企业进一步发展,获得更多的利润。 因此,准确的定位是十重要的。

关键词:中国葡萄酒品牌 发展战略 发展趋势

中国葡萄酒品牌营销研究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和民众消费能力的提高,消费者对葡萄酒产品的消费观念将会变得越来越开放,不论是国产葡萄酒还是进口葡萄酒,只要具有良好的性价比都会成为消费者的理性选择。而且,国外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是对国内葡萄酒市场消费的有益补充,它丰富了 市场供给,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极化的需求。而且,通过与国内葡萄酒产品的竞争,还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利益组合。这都使得国内企业不仅仅要关注产品概念的开发与传播,还

要重视产品质量本身用更为规范的工艺与策略来开发与引导市场消费。

一、品牌营销概述

(一)品牌营销的概念

葡萄酒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商品。在中国,白酒是中国酒文化的根基,但在国外的葡萄酒主产区国家,葡萄酒如同中国的白酒一样有着上千年甚至更长的历史,是西方文化生活的主流,葡萄酒的文化积淀已非常深厚。在现阶段,国产葡萄酒和进口葡萄酒两者间最大的不同还在于其品牌文化与价位,也就是说进口葡萄酒与国产葡萄酒最大的差异是文化。不同的品牌都有其与生俱来的历史传统,都有着强烈的品牌文化个性,这种文化个性是其他品牌所无法抗衡的绝对优势。所以我们认为,葡萄酒的营销关键在于向目标消费群体传达一种品牌个性文化。

(二)品牌营销的作用

葡萄酒是人类与自然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人类与自然相和谐的文化内涵,在其营销活动中必须凸现其独特的文化口味,并进一步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构建与文化营销战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促进葡萄酒的销售和酒文化的发展。

(三)品牌营销的要素

葡萄酒企业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营销策略,其实本质都是相同的,那就是用最小的成本去俘获更多的销售收入和商业利润,只不过在营销策略的操作过程中,究竟与消费者进行怎样的营销信息沟通,往往取决于市场的竞争程度和消费者的成熟程度。

(四)品牌营销的方法

葡萄酒有自己的文化,但按照现在的传播的方式,得多少年才能让消费者真正改变观念?而且,可以肯定,消费者的观念转变不是因为葡萄酒的传播,而是社会现象。所以,在当下,要想葡萄酒的销量快速提升,一定要用符合中国人、中国消费者最能接受的理念和方式,那就是:别把葡萄酒当葡萄酒卖。葡萄酒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情调吗?是一种浪漫吗?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会浪漫、就没有情调!一直以来,中国大地多灾多难,至今,我们还有多少亿人口生活没有进入小康?即使条件好一点的,生活不也在苦苦奔波吗?我们有多少人能够有这样的浪漫与情调呢?其实,任何一种酒,都是一种沟通载体,西方人更多的是自己和自己沟通,我们更多是和别人沟通。我们不需要天天谈论葡萄酒的优雅、浪漫和时尚,在中国的餐桌上,干杯是正常的,是一种习惯,在葡萄酒的文化还没有真正深入内心之前,葡萄酒的众多繁文缛节是阻碍葡萄酒发展的障碍,是不能真正消费起来的重要原因。

二、葡萄酒市场现状

(一)葡萄酒概述

葡萄酒是用新鲜的葡萄或葡萄汁经发醇酿成的酒精饮料,通常分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两种。前者是红葡萄带皮浸渍发醇而成;后者是葡萄汁发醇而成的。唐朝是我国葡萄酒酿造史上很辉煌的时期,葡萄酒的酿造已经从宫廷走向民间,葡萄酒在内地有较大的影响力,从高昌学来的葡萄栽培法及葡萄酒酿法在唐代可能延续了较长的历史时期。

(二)葡萄酒市场概况

伴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中国葡萄酒的消费量也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在酒类消费中的比例已不断的提高。2006年以来,中国葡萄酒市场容量不断增加,市场需求日益扩大,葡萄酒市场环境正在走向成熟阶段。特别是葡萄酒高端市场异军突起,有力地拉动了葡萄酒生产与消费稳定增长,改善了葡萄酒市场结构和消费结构,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结构升级,行业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2007年上半年,国内葡萄酒行业发展状况良好。中国葡萄酒行业体现出了原料采购基地化、产品生产差异化、营销手段多样化、品牌塑造高端化的运行特点。近年来,中国的葡萄酒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未来几年,葡萄酒行业将处于高速增长期。

(三)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识

现在不少人以喝葡萄酒为“时尚”,但是对葡萄酒的认知度却不高。很多消费者比较喜欢对红酒价格的对比,一般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大概在100-500元之间。消费者能真正了解红酒知识的有限,一般都是先以红酒的价格为考虑之一。而且客人对红酒的产地也不会详细地去了解,只觉得价格优惠,比较容易入口就可以了,所以说,红酒消费市场还是比较落后。

(四)中国葡萄酒在国内的市场状况

任何市场营销必须尊重地方市场的消费理念、文化等层面问题,否则,将会失去市场的青睐。所以,国外品牌葡萄酒进入中国国内市场前,必须学会进行充分市场调研。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调研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企业要在消费者意识不断成熟、不断理性的环境下获取更大的市场,市场调研必不可少。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市场调研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不可逾越的一步。企业产品不同,面临的市场竞争不同,调研的主题也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结合市场消费目标,开展市场营销调研。主要对目标市场进行市场细分调研,以确定目标市场的轻重缓急。对消费者根据其习惯、所处区域和生活形态等方面进行细分,是企业深层服务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有效策略。只有研究好市场,进行细分管理,企业才能够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才能全面了解区域市场的消费文化、消费理念等,进而制定营销计划和战略。另外,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消费者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范围的提高等,极大地提升了对葡萄酒消费的需求。

三、中国葡萄酒品牌分析

由于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的葡萄酒生产,消费,都显示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成为食品和饮料行业同期增长最快的子行业。本文的优点和葡萄酒产业发展分析利弊进行深入分析,以促进中国的葡萄酒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葡萄酒的优势

1、葡萄酒独特的产品特性和溢出效应,相对竞争;使用的是新鲜的葡萄酒或发酵后的果汁是高端葡萄饮料,其中载有有机和无机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矿质元素,人体的各种要求(包括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人类文明的不断提高,这种营养,功能和文化整合集将饮料的味道,人们愿意接受和消费,具有很强的产品竞争力。

2、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鼓励国家发展;中国是一个大酒的生产和消费,但粮食生产的酒类消费过重,超过2000万吨粮食年消费量,而我国许多人少付矛盾。为此,国家酒类产业政策体现在“四化”方针,即“普通酒改变酒的品质和高酒精酒,在白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改变低变化酒精的酒。“国家经贸委在2002年提出:对酒,葡萄酒,黄酒的发展积极发展重点,稳步发展啤酒,酒的音量控制。葡萄酒红酒和葡萄酒两大特点,一直是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

3、葡萄酒业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关联效应;为原料酿酒葡萄轻工产品,葡萄根系发达,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强,不仅反-风操纵,减少水土流失,而且还活跃贫瘠荒芜的土地资源和土地资源,改善与相关影响生态环境。同时,在葡萄种植业的发展,公司,基地,农户成为葡萄酒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等方面,而且还调整农业结构,增加人们的收入,具有重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二)中国葡萄酒的劣势

1、葡萄的特殊生态环境的原材料需求决定了葡萄酒产业的区域格局;其他工业产品,而是一种自然产品,其质量和葡萄生产的光,热,水,气,土壤地区第一个决定风格营养素和其他自然生态因素,通过的决定所遵循和适应自然条件,品种,栽培,酿造等人为因素。葡萄酒生产是在酿造过程中,通过合理,设备将葡萄中的经济有用的组成部分尽可能完美的葡萄酒品质和风格体现在使资源分配的生态葡萄酒行业的限制,使命。

2、基地建设具有劳动密集和资金密集的特点,投资成本高;酿酒葡萄生产基地是基础产业,只有建立了充分的葡萄基地,使葡萄酒生产有长期稳定的发展。然而,葡萄基地建设成本高,基地建设是基于土地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作为一个例子,10000吨酒,需要7000多英亩的土地和700多个种植,其费用企业自建相同的高基数,年底一般企业采取公司+农户或土地倒包这样的形式的反租金,管理成本高。

3、原滞后和葡萄酒老龄化进程将进入市场的产品设置时间,投资回收期长;葡萄酒投资回收期长,主要原料来自滞后和葡萄酒的必然要求储存期间的客观因素。随着进入盛果期的葡萄需要3年或以上,贮酒期间需要1年以上,高档酒需要更多的时间。这意味着葡萄酒进入市场的问题,达到5年以上的盈亏平衡点要求。

(三)中国葡萄酒的品牌现状 四、中国葡萄酒品牌营销对策

(一)加强渠道控制力

渠道控制力是什么?是进入渠道的能力吗?是又不是。确切地说是对渠道资源的控制力。在中国市场,渠道资源是稀缺资源,并不是每一个经销商或厂家都具备的。特别是在一线城市,水很深,渠道就那么多,大部分控制在几个强势资源者手中。当然你可以自己进入,但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外加上很大的风险。中国做葡萄酒,传统渠道是必须的,其他渠道例如专卖和团购,可以做,但想通过团购将品牌做起来,不现实。而且团购必须有资源,10人的队伍抵不上一个有关系人的一个电话。在中国,团购就是关系营销。专卖原本很有发展前途,但在现阶段,很多专卖的销售其实就是团购。专卖的重点在于特色和服务,但我们很多企业由于粗放式的管理,跟不上发展的步伐。纵观国际上的连锁知名企业,真正比拼的就是管理,而管理恰恰是我们的弱项。

(二)品牌赢势

长期以来,进口葡萄酒并没有出现占主导性地位的品牌,而且市场认知度显然难以匹敌国产葡萄酒,在渠道、品牌推广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进口葡萄酒产品铺货无法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导致进口产品未形成品牌效应,消费者对其的认知度不高。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国内品牌的葡萄酒质量参差不企,有很高知名度且算得上知名品牌的不多,也就那么几家,比如:张裕、长城、皇朝、新天地等。但是,独具核心竞争实力的不多,更多的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困惑和悲哀。那么,国外品牌可以借助自身的国际知名度和信誉度,在中国市场大打国际品牌这张王牌,借助品牌优势,强势入市,以引发市场营销地震。通过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信誉度,赢得营销大势。

(三)文化融合

任何市场营销必须尊重地方市场的消费理念、文化等层面问题,否则,将会失去市场的青睐。所以,国外品牌葡萄酒进入中国国内市场前,必须学会进行充分市场调研。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调研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企业要在消费者意识不断成熟、不断理性的环境下获取更大的市场,市场调研必不可少。市场营销调研是营销工作开展的一个门槛,是企业进行营销工作开展前,必须认真对待的。

五、结论

中国葡萄酒业是一个朝阳行业,市场潜力大,但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中国葡萄酒行业进入了发展瓶颈。中国葡萄酒产业只有突破发展瓶颈,才能使更多的投资者受到经济效益地吸引进入葡萄酒行业,加大葡萄酒产业的投入,而产业投入的加大将对适合于葡萄种植的贫瘠地区的农业结构带来良性的调整,最终使国家经济结构配置趋于可行、合理,为国家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中国葡萄酒已形成了内部和外部相关产业的产、供、销一体化配置。从政府管理到行业自身调节机制也已比较完备;行业从初级阶段的感性向理性发展;市场从感性消费正逐步向理性消费转化;竞争从单一到多层次、多方位变化,品牌也开始从单一到更加丰富。在国内市场消费日渐饱和的趋势下,国外葡萄酒纷纷把目光转向中国这个大市场。

葡萄酒文化论文例7

误会1:红酒 ≠ 葡萄酒

在日常生活中,当谈论到葡萄酒时,人们更多地使用“红酒”替代了“葡萄酒”。假如按照颜色对葡萄酒进行分类,葡萄酒可以被区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形成“红酒”代替“葡萄酒”的说法并不是因为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可以被忽略,在所有的葡萄酒产品中,红葡萄酒大约占六成,而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大约占四成。造成“红酒”替代了“葡萄酒”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国人钟情于红色,红色往往与喜庆、好运相关联;其次从商业的角度来说,红葡萄酒具有更大的炒作空间,商家的过度炒作,使中国目前市场中红葡萄酒占据将近九成的市场份额。

当谈论葡萄酒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红酒”不能等同于“葡萄酒”,事实上,中国消费者反而更应当关注“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因为它们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误会2:“干”葡萄酒的内涵

“干红”、“干白”也是人们谈论葡萄酒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术语,对于初次接触葡萄酒的人很难理解其内涵。所谓“干”型的葡萄酒是指“每升含糖量不大于4克”的葡萄酒,这种葡萄酒在品尝的时候,明显不具有甜味。“干”葡萄酒的称谓,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证明葡萄酒是舶来的产品:“干”葡萄酒是译自英语的“Dry Wine”,“Dry”本意就有“不甜”的意思,假如将“Dry Wine”译作“不甜葡萄酒”,想必就容易理解了。

当然,我们仍然需要继续称“Dry Wine”为“干葡萄酒”,除了因为“干葡萄酒”已经获得了法律地位,也因为从业者已经习以为常了。

误会3:标有A.O.C.(或D.O.C.)的葡萄酒 ≠ 高质量葡萄酒

稍有点葡萄酒常识的人都知道,法国葡萄酒中有的酒标上标有A.O.C.(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le)字样,这是一个“限制使用原产地命名的法律体系”,法国人在20世纪30年代,总结自己上千年葡萄酒生产历史,把不同的地区影响葡萄酒特性的因素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进行规范,之后,在欧洲的其他国家也效仿这一法律,形成了意大利、西班牙以及葡萄牙的DOC体系。但是,当前很多商业宣传中,把标注有“A.O.C.(或D.O.C.)”当作“高质量葡萄酒”推介给消费者,造成了消费者面对上千欧元一瓶和10欧元一瓶同一个A.O.C.的葡萄酒实在无法理解A.O.C.所要传递的信息了。

A.O.C.体系保证的是“葡萄酒的特点与传统”,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标有A.O.C.的葡萄酒就是高质量的葡萄酒”。

误会4:葡萄酒的年份并非越老越好

在宣传葡萄酒文化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画面:“主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布满蛛网的酒窖内,取出一瓶老年份(也可能正好是参观者出生那个年份)的葡萄酒……”一个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撩拨得所有消费者对陈年老酒充满神往, “老酒”在市场中也就获得了更多的追捧,甚至一度出现某个获得市场认知的“年份”酒永远也销售不完的怪现象。

葡萄酒不都是越老越好,从量上来说,大部分葡萄酒不具有多年陈放的潜质,超过八成的葡萄酒都是适合在生产后几年内饮用的,这样的葡萄酒存放十几年之后,可能仅有文物价值了。将新酒标注成为老酒是另外一回事。

误会5:具有橡木味的葡萄酒 ≠ 高质量葡萄酒

葡萄酒的历史中,人们选用了橡木作为生产储运葡萄酒的容器,而经过橡木桶陈酿的葡萄酒也就获得了一种独特的风味――“橡木味”。在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橡木桶的成本显而易见是相对昂贵的,因此,在市场中,具有橡木味特征的葡萄酒往往价格不菲。

橡木桶陈酿葡萄酒,一方面可以增加酒的风味――因为橡木中也拥有一些香气物质;另一方面也能提升葡萄酒的口感――橡木具有透气性,微量的氧气透入酒中能够促进葡萄酒中的单宁物质的柔化,另外,橡木桶中的部分单宁也能参与到这个变化过程。但是,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具有这样的培养潜质,换言之,不是所有的葡萄酒经过橡木桶陈酿之后都能提升葡萄酒的品质。

近年来,在葡萄酒的世界里,与追求橡木味道观点背道而驰,有酿酒师酿造以彰显天然果味为主导的葡萄酒,并且在酒标上显著地标明:“未经橡木桶陈酿”,这种风格的葡萄酒也有它忠实的追捧者。

误会6:葡萄酒的味道 ≠ 酸 + 涩

在品尝中法庄园的葡萄酒时,经常有人疑惑地问:“你的酒不酸啊!”或者“不够涩啊!”以此作为例证,首先没有贬低发问人的想法,只是为了说明:在市场中,有人在误导消费者,把自己手中“酸、涩”的葡萄酒宣传成为“葡萄酒的特点”。

采用成熟完好的葡萄、合理的酿造工艺获得的葡萄酒应当是协调而平衡的,“过酸、过涩、过甜”都不是干型葡萄酒的基本特点。

误会7:甜葡萄酒 ≠ 带甜味的葡萄酒

甜葡萄酒不等于带有甜味的葡萄酒。甜葡萄酒就是含糖量大于50克每升的葡萄酒,而且这部分糖必须是来自葡萄果实――也就是说或者对于酿酒工艺,或者对于葡萄的质量有相当高的要求。所以甜葡萄酒,有时被喻为“液体黄金”,可见其珍贵。中国人喜食甜食,甜型的葡萄酒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但是,令许多消费者困惑的是,在中国葡萄酒市场中,甜葡萄酒被等同于“带有甜味的葡萄酒”,许多甜葡萄酒是通过添加外源糖分获得的甜味。

真正的甜葡萄酒由于含有足够的有机酸,甜而不腻。生产中通过葡萄晚采收、结冰、灰霉菌侵染或者向正在发酵的醪液中添加葡萄酒白兰地终止发酵等等的方法,使葡萄酒中残留大于50克每升的含糖量。可见,“甜葡萄酒”的生产要比干型葡萄酒难度更大,因此,甜葡萄酒价格也就不菲。

误会8 :酒瓶内出现沉淀 ≠ 变质

葡萄酒经过存放之后,瓶内往往会出现一些沉淀,消费者以此可能会怀疑酒的质量有变。葡萄酒是采用100%的新鲜葡萄酿制而成,葡萄中天然含有的色素、酒石酸盐等经历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出现沉淀析出,这种变化是正常的,不必为之担忧。相反,假如瓶内出现絮状或者丝状沉淀物就要当心了。

误会9:通过颜色变化鉴别葡萄酒的真伪不总是正确

在消费市场中,人们对假货深恶而痛绝,在“央视3・15”节目中,曾经有个“专家”为大家演示鉴别真假葡萄酒的方法:将两杯葡萄酒中添加碱面,颜色由红变兰的断定为真的葡萄酒,而颜色不发生变化的为假葡萄酒。但是,这个鉴别方法不总是正确的。

上述鉴别方法的科学依据是:葡萄酒中天然色素呈色性随着酒酸碱度的变化而变化。假如造假酒所用的色素物质也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么,上述推论是不是就不成立了?在生产中,作为食品添加剂的色素物质,有很多种具有这样的特性。

误会10:葡萄酒配餐,不总是“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

谈到葡萄酒文化,就少不了讨论葡萄酒配餐,因为绝大部分的葡萄酒是在进餐的情况下被消费的。葡萄酒与菜肴的合理搭配,可以相互增色,因此,葡萄酒配餐是葡萄酒推广中永恒的话题。因此就有人总结“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这样的论断。

其实,葡萄酒配餐的深奥,远不是这样的一句话能够涵盖的。由于酒的年份、产地、酿造方法等等的差异,以及同样食材不同的加工方法所造成的菜肴口味变化,为葡萄酒配餐平添了无穷乐趣,有时候陈年存放的老熟的红葡萄酒也可以搭配鱼等传统意义上的白肉。假如非要用一句话精练出葡萄酒配餐的原则,倒不如选择“味道相近,质地相似”。

葡萄酒文化论文例8

广袤的南美洲地区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印象中,还停留于那个百年孤独的魔幻大地上,然而,葡萄酒的热潮渐渐引发了酒迷对葡萄酒生产国智利的兴趣。可以说,智利是南美葡萄酒出口市场最重要的出口国,它位于南美洲,南北长4200公里,东西宽96.8至362.3公里,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由于这个因素使智利的气候带具备了多样性,为酿造优质葡萄酒提供了许多优越的条件。然而,还有很多中国消费者都不知道智利拥有价廉物美的葡萄酒。

为此,智利政府决定通过开展数字营销来触及中国葡萄酒消费者,并帮助他们了解选购葡萄酒的技巧。事实上,这场营销活动的主要目标不仅要提高智利葡萄酒在中国的销量,而且还要借机宣传智利这个特色鲜明的国家,为智利葡萄酒创建更加强大的品牌形象。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我爱葡萄酒―>我爱智利葡萄酒―>我爱智利,并借助新媒体传播渠道,通过阶段性执行激发潜在葡萄酒消费者,深化智利葡萄酒的品牌形象。由最初培养消费者对一种产品的喜爱,逐步演化为对某种品牌象征的感情,将智利与葡萄酒画上等号,让消费者每当想起葡萄酒,就首先想到智利这个国家。

葡萄酒即智利

在中国,迅速发展的酿酒业充满了机会和挑战。机会在于迅速增加的中国品酒人在寻找新品种葡萄酒,挑战在于中国消费者往往默认法国葡萄酒及其不菲价格,在意的是伴随消费法国葡萄酒所实现的身份地位。

我们在对既定的城市年轻专业人员(25-35岁)的调查中发现,在中国葡萄酒是增长最快的酒精饮料之一,但是由于年轻专业人员不懂葡萄酒,在点酒或买酒时经常遭遇尴尬。同时,他们属于重度互联网用户群体,是中国社会化媒体兴旺发展的基础。此外,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这些消费者经常向博客主寻求建议,并将互联网视为自学的工具以及分享知识和建议的地方。

因此,为了让消费者知道、尝试和偏爱智利葡萄酒,显然应该将在线教育和社会化媒体参与作为活动的基础,即以互联网作为平台,消费者可以在线购买葡萄酒,还可以获得相应知识。同时,为了增强品牌形象,所有宣传都使用智利的形象,宣传智利的信息,并形成固定的背景。

乐趣分享

我们的活动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我喜欢葡萄酒”。在这个阶段,我们邀请每个网民学习葡萄酒鉴赏,吸引所有的现有和潜在的葡萄酒消费者;阶段二,“我喜欢智利葡萄酒”。活动的第二个阶段集中于智利葡萄酒的具体优势,鼓励人们转向智利葡萄酒。在此,活动强调了智利葡萄酒区别于其他国家葡萄酒的特点:价格适中、酒香醇厚、回味悠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向网民介绍了智利的不同地区,进一步深化教育;阶段三,“我喜欢智利”。在消费者通过葡萄酒深入了解了智利之后,我们开始向中国消费者介绍智利的其他产品:水果、鲑鱼、城市交通和旅游。

我们的传播策略主要是通过“乐趣的分享”起到“非销售”的推广效果。首先,利用博客空间,强力邀请与产品气质相符合的知名博主,赠送智利葡萄酒的样品,让其品尝及分享,以达到网络病毒传播的效果,迅速在网民中间引起共鸣,激发潜在的葡萄酒消费者。其次,借助广为流行的社会化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通过开心网、优酷网等SNS媒体、Flicker相册不断分享智利葡萄酒的相关图片和网络视频等,在BBS论坛植下种子引发讨论,让智利葡萄酒的品牌形象得到自然的推广。另外,联手智利葡萄酒公司打造互动电子书,在让智利文化得到认同的同时,演化成为对智利品牌的象征感情,并通过与大型门户网站的编辑和制作人的合作,推广这一线上活动载体,进一步触及网络人群。

数字之旅

众所周知,互联网在中国已经成为改革的动因,是人们探索无法企及的世界时的一种有效工具,互联网不仅仅服务于不断增长的中国网民群体,品牌在寻找与消费者互动的新方式时,互联网也在迅速地替代传统媒体。

“我喜欢葡萄酒”

网络时代,博主是虚拟空间的意见领袖。我们将主要利用知名博主的影响力,将关于葡萄酒的讨论通过博客逐渐扩大,激发潜在的葡萄酒消费者的讨论兴趣。我们邀请了四位气质与产品吻合的知名博主,赠送智利葡萄酒的样品,让他们使用自己的方式享受葡萄酒,进行一场为期四周的比赛。同时附带智利的相关信息和情况。

强力邀请博主参与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产生兴趣,在自己的博客中用自己的个人风格写些有关葡萄酒的文章,同时与大家分享自己品尝智利葡萄酒的感受。例如有博主在博客上兴味盎然地谈论自己如何用几百元一瓶的智利葡萄酒烹调BBQ烧烤的过程。

“我喜欢智利葡萄酒”

在博客空间引起热议的阶段,我们通过公共关系调动了潜在消费者关于葡萄酒的消费兴趣,通过博主与博友细腻的乐趣分享和情感沟通,生动展示了智力葡萄酒文化的巨大魅力。

而现今,社会化媒体的广泛覆盖对于每个品牌都具有重要意义,营销商需要将其信息至网民关注并且信任的地方,创造一种具有原创性和权威性的数字品牌体验。

为了扩大活动的影响力,我们利用诸如开心网、优酷网、Flicker这样的社会化媒体,不停地追加内容,鼓励讨论,建立社区,为网友提供一个自由的交流空间。此外,除了社会化媒体,这次活动还与大型门户网站的编辑和制作人合作,推广活动的载体有电子书、视频、博客。中国互联网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综合门户(例如新浪、腾讯和搜狐)远远早在Twitter和Facebook之前就提供社交网络、论坛、博客、即时通讯和等等“社会化媒体”的功能。因此,与更加传统的大型门户网站的编辑合作显得非常重要,这样一来,这次活动就能够推广到不经常使用社会化媒体但定期浏览主要中文网站(例如新浪和搜狐)的人群。

“我喜欢智利”

如今,公众除了注重视觉体验以外,更容易被环境和文化所吸引,因此为了推广葡萄酒的产品内涵,我们需要利用一些传播手段,联合智利美食、文化、风光的介绍,唤起公众对于这个南美国家的关注,重点突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营造出浓郁的异国氛围。这样不仅能够将消费者注意力转移到智利葡萄酒上,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智利葡萄酒的不同寻常,而且还能让消费者对智利产生兴趣,以此拉动智利产品和旅游市场的消费。

实际上,文化传播也是一种潜移默化和无处不在的过程,所以我们除了要综合运用博客、论坛、SNS社区的线上营销模式,还要配合网络视频,附带可将营销效果由线上传播到线下的互动电子书,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互动电子营销方案。我们制作网络视频作为消费者的自学工具,为他们提供简单的建议,例如怎样开启葡萄酒瓶,怎样品尝葡萄酒,怎样利用葡萄酒。与此同时,在这些视频中附带智利文化、美食和风光的介绍。

此外,我们还联手智利在中国的葡萄酒公司,打造一本全面的互动电子书,由智利葡萄酒公司提供丰富的内容,有效连接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纽带,定期反馈意见,改进营销方案和产品设计等,进一步扩大到线下营销。

固化品牌联想

在中国,社会化媒体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速度超过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地方。对于想要迈上中国数字高速公路的品牌来说,安全带、GPS和冒险精神必不可少。与中国相比,没有回报更丰厚或更令人惊奇的社会化媒体土壤了。

从传播范围来说,这一营销路线的运用有效地结合了中国网络时代从门户网站过度到社会化媒体的共荣特征。而这种由博主引发的网民之间的自主传播,不仅是一种可以“免费”享用的传播效果,更是无形之中产生品牌影响力的有力手段。据ProChile中国的总监所说,仅仅三个月之后,智利葡萄酒在向中国出口的葡萄酒排名已经从第五位上升至第四位。

此外,在我爱葡萄酒―>我爱智利葡萄酒―>我爱智利的这三个过程中,我们综合运用360度的整合营销手段,准确定位不成熟和成熟葡萄酒消费者的特征,巧妙运用各种社会化媒体的优势,成功地在培养葡萄酒市场消费者的环境下,由最初培养对产品的喜爱,逐步演化为因智利文化而产生对智利葡萄酒这一品牌象征的感情。

专家点评

葡萄酒文化论文例9

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认为葡萄酒旅游应当定义为一种与葡萄酒及葡萄酒相关产品为主要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葡萄酒、美食、旅游以及艺术是葡萄酒旅游的核心产品。

二、中西方葡萄酒文化

(一)宗教神话

除中西方葡萄酒发展历史不同之外,宗教神话的不同也是一个显著的影响因素。因为葡萄酒是酒精饮料,所以适量饮用会让人兴奋喜悦,大量饮用则会心智狂乱。因此,《圣经》中推崇信徒引用葡萄酒,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则严格禁酒,佛教也严格禁酒,但是中国的道教却不反对饮酒,只是反对酗酒而已。

西方葡萄酒文化受到宗教神话影响深远,但是对于中国葡萄酒文化而言,则影响不大。所以在中国的葡萄酒旅游地往往会出现教堂之类的建筑,或者是借助建筑等来强调自身与西方尤其是法国葡萄酒文化之间的关联。例如云南弥勒红酒庄就建有法邑基督圣恩教堂,为了强调其与法国传教士两百年前带来的法国葡萄品种的关系。毕竟葡萄酒属于舶来品,所以这种模式的葡萄酒旅游实际上也是在模仿西方文化。

(二)饮食文化

西方较开放和个性化,并且因为其自由的游牧和还想文化,都对葡萄酒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肉、蛋、奶是西方饮食结构中主要成分,葡萄酒可以帮助其中的高脂肪和蛋白吸收,适量饮用可以降低高血压、血脂等问题的出现。所以葡萄酒成为佐餐必备。因此西方饮食文化带领着葡萄酒发展壮大,所以西方人对葡萄酒颇有研究。更加注重品酒的过程。

中国作为农耕国家,自给自足。尽管已有上千年种植葡萄的历史,但是因为葡萄酒从西域传入,所以被称作“胡酒”。所以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以及白酒文化的作用下,形成了特殊的中国葡萄酒文化。中国的饮食结构较为合理,所以酒只起助兴作用,并非每日必备。此外,中国价值观倾向于集体主义,所以酒的作用是用来烘托气氛,但是葡萄酒却是给人曲高和寡的感觉,所以无法达到白酒烘托气氛的目的。并且价格较贵,一般聚会不会采用, 这些都是葡萄酒在中国发展的阻碍。但是近年来因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深入,并且处于养生角度,中国对于葡萄酒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三、中西方葡萄酒文化旅游的区别

因为葡萄酒起源的原因,所以西方葡萄酒旅游发展较为成熟,因为西方葡萄酒庄的灿烂历史文化。并且法国是世界公认的葡萄酒王国。以法国为例,法国历史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葡萄酒文化,可以说法国的宗教、政治、文化、艺术、生活都离不开葡萄酒。法国的葡萄酒庄文化源于教会,有修道院的地方就有葡萄园,这些葡萄园的存在已经上千年,具有浓厚的宗教以及历史沉淀,所以后来人们说,喝法国葡萄酒能够体会到身处天堂的感觉。因为这种深厚而文化积淀,去法国葡萄酒庄旅游的人们能够感受到历史沧桑轮回,从而加深对葡萄酒精髓的理解。这些体验也许只是因为那些存在了成百上千年的古堡,也许是那些与庄园年龄相同的葡萄老树,也许只是古老的手工作坊。拉菲庄、拉图庄、玛哥庄、红颜容庄以及木桐酒庄这五个庄园是法国最为具有代表的酒庄,这些酒庄要么是具有伟大的历史,要么是出产宫廷用红酒,或者是出产最为顶级的葡萄酒,无论如何,这些都是让旅游者震撼和敬仰的原因。即便不去这五大酒庄,其他不太出名的酒庄也肯定都拥有自己与生俱来的传奇故事。

葡萄酒文化论文例10

一、问题提出

葡萄酒是一种成分复杂的酒精饮料,葡萄酒行业评价葡萄酒质量时,惯用的是感官评价,但这种方法受评定人员的嗜好、习惯、情绪、年龄、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评定常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尤其在葡萄酒质量差别不大时,更易引起打分不一致和数据分析产生偏差,使品评结果不够科学。对葡萄酒质量通过量化的方法进行评价,为酿酒行业对葡萄酒进行质量分类提供理论参考成为必然。葡萄酒的成分与葡萄酒的质量关系密切,是判定葡萄酒质量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根据葡萄酒成分的理化指标,主要通过统计中的逻辑回归方法与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实现对葡萄酒质量的分类评估,得到影响葡萄酒质量分类的重要指标。

二、主要研究方法

针对葡萄酒质量及其理化指标的关系的理论研究方法,现在主要有多元线性回归、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数据挖掘中的逻辑回归分析与决策树及其优化对葡萄酒质量分类问题进行对比研究。逻辑回归模型主要研究某些因素与二分类变量之间的联系,通过逻辑变换,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线性模型,其中,因变量的系数表示为该因素改变一个单位,个体发生事件概率与不发生事件概率之比的自然对数变化值。系数得到则主要通过最大似然估计。决策树通过选择分类效果最好的属性,把实例从根节点排列到某个叶子节点来分类实例,叶子结点即为实例的分类。本文主要通过Rattle中包含的决策树的CART算法对葡萄酒质量进行分类研究。此外,本文还引入了Adaboost算法对决策树分类进行优化,以得到对葡萄酒质量最佳的分类结果。

三、指标选取及数据探索

本文主要选择葡萄酒的理化指标作为分类依据进行研究。参考文献并根据数据的可取得性,最终选择非挥发性酸度、挥发性酸度、柠檬酸、剩余糖分、氯化物、游离二氧化硫、总二氧化硫、密度、硫酸盐、PH值、酒精11个理化指标作为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为基于感觉得到的葡萄酒质量(葡萄酒专家提出的至少3个评价的均值)。葡萄酒数据来源于UCI数据库。对于输出变量,每位专家的葡萄酒质量分级介于0~10,其中0为质量极差,10为质量极好。极好的和极差的葡萄酒样本都是少数,评价为中间的葡萄酒样本最多。红葡萄酒样本总数有1599个,质量分为6类,分别评价为3至8。由于本文目的主要在于对质量评价相近的葡萄酒进行量化分类,故通过简单的统计红葡萄酒各评价的个数后,将葡萄酒质量进行0~1化。若红葡萄酒评价类别为3~5,则为0(质量差);若红葡萄酒评价类别为6~9,则为1(质量好)。数据中没有缺失值。选择前70%的样本进行建模,15%的样本进行验证,15%的样本进行测试。

四、主要结果及比较分析

将上述处理好的数据在R软件的Rattle包中进行分析,得到不同分类方法对葡萄酒质量分类结果:

1、逻辑回归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结果得,在99.9%的置信度下,挥发性酸度、硫酸盐对红葡萄酒的分类存在显著影响。对红葡萄酒而言,总二氧化硫、理化指标对红葡萄酒质量有显著影响。

2、决策树分析—CART。通过对红葡萄酒建立决策回归树,最终得到红葡萄酒决策回归树的树结构比较简单、判别规则较为清晰,但底层分类较为繁杂。当酒精0.58时,就可以判定该红葡萄酒为质量好。

3、模型间的比较。通过逻辑回归和决策树两种模型对葡萄酒质量进行分类,不同模型对葡萄酒分类的重要指标结论不同,为比较两种模型的优劣,画出了ROC曲线。在ROC曲线中,曲线下方面积越大,模型的正判率越高。具体数据如下表。逻辑回归模型对红葡萄酒的正判率为72.8%意味预测样本中真正质量差的红葡萄酒样本有32%被准确定为‘质量差’,而有12%的样本被错误定位‘质量好’;同理,质量好的红葡萄酒样本中,有41%被准确定为‘质量好’,而有15%(8%)的样本被错误定位‘质量差’。

通过ROC曲线图得到,决策树的正判率总是要高一些。因此,决策树分类结果所得到的重要指标更具有参考价值。考虑到决策树算法有着分类规则复杂、收敛到非全局的局部最优解、过度拟等缺点,故用Adaboost方法对决策树进行优化,以得到更为准确的分类,得到更好的分类重要指标。

4、决策树模型优化—Adaboost。在建立Adaboost模型时,建立的决策树棵树对模型效果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在建立红葡萄酒Adaboost模型时,本文通过选择50-500的建树棵树,得到不同的正判率,最终选择建立350棵树进行分析,此时的正判率最大,为82.4%。相对于决策树模型正判率74.9%有了显著的提高。

从红葡萄酒Adaboost模型得到变量重要度:密度对红葡萄酒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此外,对红葡萄酒而言,非挥发性酸度对分类也相对重要。画出ROC曲线对三种模型比较,最终得到优化后的模型相对于逻辑回归和决策树而言,总是更优一些。

五、总结

本文通过,逻辑回归模型、决策树模型、以及用Adaboost修正后的模型得到了不同的分类规则,用正判率作为模型效果评价指标,Adaboost模型更优的结论。即:密度是红白葡萄酒分类的重要指标。此外,对红葡萄酒而言,非挥发性酸度对分类也相对重要。

本文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可能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一方面,对于逻辑回归模型,数据没有标准化,对模型的估计结果会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影响模型的正判率。另一方面,本文将正判率作为模型效果评价指标存在不足。因为原始数据的输出变量为感官评价,数据本身存在误判率,本文用正判率对模型进行评价建立在原始数据的分类是正确的假设前提之下。若该假设不成立,则用正判率作为模型效果评价指标是不准确的,应该一种更好的指标来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