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保健医生个人工作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3-01-28 22:07:09

保健医生个人工作计划

保健医生个人工作计划例1

三、规范医疗市场秩序,打击违法接生行为。严格执行定点接生医院制度,严禁无资质、无证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非法接生。把清理非法接生点作为医疗市场秩序整顿的重点内容,严处,发现一家取消一家执业资格,绝不姑息迁就。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加大B超检查的管理,严禁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对违规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有关人员,查实一个,开除一个。要建立举报监督制度,设立举报信箱,公开举报电话,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坚决打击非法接生和违规胎儿性别鉴定行为。

保健医生个人工作计划例2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035―02

17世纪初,医疗水平低下,医疗设施不完善,人们也没有医疗保障的概念,经济实力雄厚的有产者有专门的私人医生,在家里接受治疗,其他人则通过慈善机构或国家救济的方式来抵抗疾病。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技术水平飞跃性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开始重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城市病”也引发了众多问题,环境恶化,空气及水源污染严重,卫生设施奇缺。在此背景下,各工业国家陆续建立起社会福利网络,医疗保障制度也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新时期抵抗疾病的重要方式。这一浪潮当中,美国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具有美利坚特色的现代医疗保障体系。

1早期美国医疗卫生的基本状况

美国的医院是从早期的慈善救济院演变而来的。除了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食宿,早期慈善救济院也提供一些简单的医疗服务。美国现代医疗则萌芽于18世纪,受当时技术水平和医学院校教育水平有限的影响,普通民众几乎在家里接受疾病的治疗。1713年威廉・潘(William Penn)在费城建立美国第一所医院;1756年第一所医学学校在费城大学成立,后来改名为宾夕法尼亚大学;1799年第一所海员医院由联邦政府出资建立,“这是美国医院系统的开端,也标志着美国联邦政府真正介入卫生保健领域”。

19世纪绝大多数医院的经营不是出于盈利,他们应需运作“设法在个体患者的付费,地方精英的慈善支持,和为无报酬保健设立的临时交叉补贴构成的混合体中生存”。1866年开始,纽约等许多城市和州建立了卫生理事会或委员会,其功能在于加强卫生管理和控制传染病。当时美国医生的地位不如现在高,有很多未经过专业教育的“江湖郎中”。为了“提高医科教育的质量,建立医学实践的职业道德,制定颁发行医执照的标准,促进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和改善公众健康”,1847年美国医学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AMA)在费城成立。后该组织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美国医学界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行业组织,也成为20世纪政府医改的坚定反对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全民医疗保健问题曾在美国掀起一阵波澜。同时期的西欧各国相继走上政府主导型医疗的道路,激发了美国中产阶级进步分子推动社会保险发展企图覆盖医疗保健的费用。美国为劳工争取立法协会(AALL)作为其中代表在1912年推动发起了强制性医疗保险(compulsory insurance)。由此展开了州层面上的全民健康保险改革运动。但是这项提议遭到了医生和商业保险公司的强烈反对。医生担心自己的专业素养实践和收入受损,保险公司则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介入。因而最后该法案未能实施。实际上,这丝毫不影响积极分子继续寻找全民医保的出路,“20世纪20年代,全民医保已经成为美国社会政策中一个重要的想法”。1921年,国会通过《习帕得―唐纳法案》,“给予州和福利机构基金,以安排儿童出生前和出生后的服务”。由于AMA反对和地方卫生部门拒绝接受联邦政府资助。1928年终止了该计划。

这一阶段医疗保障“最初动因主要为了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缓和阶级矛盾”,保障的对象也“局限于城市的产业工人及其家属,保障内容主要涉及某些行业和特殊工种”。

2私人医疗保险的形成(20世纪20年代~30年代)

20世纪20年代末,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以及抗生素的发明,医疗护理越来越受重视,医疗需求也相应的增加,人们也更愿意去医院接受治疗。然而,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大批人失业无法支付医药费用,医院经营也不景气。这种形势之下,蓝十字和蓝盾计划应运而生。1929年贝勒大学的大学教师与校医院签订协议,每月缴纳50美分,等到患病时即可享受21天的保险住院治疗,这就是贝勒计划,也被称为“蓝十字计划”。1939年加州医学协会建立了加州医生服务项目,并发展成为“蓝盾计划”。

“蓝十字”和“蓝盾”计划都是非盈利性质的预付费医院服务计划。他们是按地区建立组织和从事活动的,每地区有分会,隶属于全国协会,根据全国协会的意旨行事,“蓝十字”和“蓝盾”计划在整个大萧条时期发展起来。“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消费者和医院都面临着收入下降时,预付费住院治疗对于购买者和医院而言是互利的”。因而,“蓝十字计划”和“蓝盾计划”实施后广受好评,“为全美70%的大工业企业提供保险,1991年参加该类私人健康保险的人数达6800万,医疗保健的人数达2600万”。

“双蓝计划”是美国私人医疗保险的前身,在其带动下发展出多样的,针对不同个体的商业性保险计划。特别是二战结束后,商业性医疗保险飞速增长,“尤其是在有联合工会的行业,具有出售人寿保险经验的保险公司也创办了医疗保险业务”,同双蓝计划展开激烈竞争。1940年只有1/11的美国人拥有医院保险,十年后一半人口总计7500万人拥有医疗保险。

3国家医疗保健计划的形成(20世纪40年代~60年代末)

美国政府对于医疗保障事务的真正干预可以追溯到罗斯福新政。1935年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勇挑重任颁布了《社会保障法》,然而这部旨在改善美国人民生活水平的福利法案,迫于利益集团的压力将“医疗保障”排除在外。当时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还是相当滞后的,罗斯福未能如愿完成这一任务,其重担则落到了继任总统杜鲁门身上。杜鲁门总统借鉴了1945年纽约州参议员罗伯特・瓦格纳和蒙大拿州参议员詹姆斯・莫里以及密歇根州众议员约翰・丁格尔提出的一项全国医疗保障计划,于同年11月19日,向国会提出一项实施医疗保险立法的咨文,这项法案提议意在使每个男子,妇女,儿童都能享受医疗保险的福利。但是该法案遭到了国会反对派和以美国医学会为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之后杜鲁门总统又几番努力企图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但以失败告终。虽然罗斯福总统和杜鲁门总统致力于医疗改革的努力成效甚微,但是全民医保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直到1961年,肯尼迪总统向国会全面阐述了医疗保障的构想,并提交了有关医疗保障的特别咨文。肯尼迪总统的医改设想旨在解决卫生服务在质量布局等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从老人、儿童和青少年、社区的服务设备,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等方面阐述了医疗改革的主要内容,但是有关老年人的医疗保险遭国会搁浅。之后,1962年和1963年肯尼迪总统再次强调老年人医疗保险的重要性,1963年2月21日更是发表题为“援助我们老一辈公民(Special Message on Our Senior Citizens)”的演讲,呼吁建成覆盖老年人的医疗网路,其中39条立法建议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满足老年人医疗需求的“医疗照顾”(Medicare)计划,然而,肯尼迪总统突然遭枪击遇害的意外使这个希望落空。约翰逊总统继承肯尼迪医疗改革衣钵,入住白宫后,借助1964年在参众两院拥有多数席位的优势,于1965年以1935《社会保障法》修正案的形式通过了老年“医疗照顾”(Medicare)计划和穷人“医疗补助”(Medicaid)计划。此外,作为约翰逊政府“向贫困开战”和“伟大社会”计划的一部分,还通过了其他一些医疗保障计划,包括母婴护理、儿童补充养育计划、社区卫生中心等。

“医疗照顾”计划规定,通过征收工资税(Payroll Tax),为年满65岁的老年人提供医疗保险服务。“医疗照顾”由两部分组成:A部分又称医院服务保险部分,主要提供“一系列的医院服务费用补偿,还包括专业护理服务,部分种类的家庭卫生服务和救济”;B部分也称补充医疗保险部分,主要是由政府为患者承担一部分的医生服务费用。此外,“医疗照顾”计划特许一些保险公司为符合条件的人群提供某些特定的保险计划。再加上“医疗照顾”计划是自愿参加,不带有强制性,因而它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老年人全国健康保险”,“是一种公私混合型的老年健康保险模式”。

“医疗补助”(Medicaid)计划是针对65岁以下的广大贫困人口,特别是生活在贫困中的未成年人,由联邦和各州两级政府各拨出一部分款项共同资助的社会福利项目。“该计划涵盖接受现金救助的贫困老人,儿童及其父母或是残疾失能者和盲人。”

“医疗照顾”和“医疗补助”计划是美国政府开始全面介入医疗保障领域的重要标志。两个计划的施行也极大地提高了美国医疗保障的可及性,缓解了部分美国人因疾病治疗带来的生活压力。

4私人医疗保险的创新(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医疗照顾”和“医疗补助”计划虽然令部分有需要的美国人受益,但是它的实施也使得政府投入到医疗保健方面的费用增多,客观上造成一定的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费。再加上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的不断翻新,“1965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都投资在医疗保健事业上,1975年为8.4%,1987年为11.2%”。

因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医疗保障的重点就是控制不断增长的医疗成本。关于如何解决过高的医疗费用,社会政治精英大致有两类看法:一类是管制的方法,即“对医疗设施的建设、医疗提供者的决定进行评估和管理,对医疗价格实行管制”,从而削减医疗费用;另一类是竞争的方法,在提供者和健康保险计划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从而达到降低费用的目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健康维持组织(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HMO)的产生和发展。这类医疗保险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两个加拿大医生在洛杉矶开办了Ross-Loss联合诊所,并向水利和能源部门及洛杉矶城的工人出售第一个由医生主办的医疗保险计划”。直到1973年,尼克松总统执政时期,出于遏制高涨的医疗费用的考虑,敦促国会通过了《健康维持组织法》(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 Act of 1973),正式在全国推行HMO。

健康维持组织是私人医疗保险市场一个有趣的创新。大部分的消费者都习惯于同时与医疗保险公司和医疗保健的提供者打交道。健康维持组织实际上是保险公司和医疗保健提供者的合并。作为保险公司,它从投保人那里收取每年的保费,然后承受该保费是否能覆盖其开支的风险,作为医疗保健服务的提供者,他有自己的医生员工,同时与医院和其他医疗设备公司有很好的交流。健康维持组织可以成功地控制成本主要得益于竞争的机制,大量的健康维持组织在特定地区的建立,能够相互竞争,并与个体医生相竞争。

1982年加州成立了“优先提供者”组织(Preferred Provider Organization),该组织与保险机构签订合同,参加保险的患者一般自费20%,其余80%由保险公司承担,当然作为回报,患者交纳比较低的保险费。1983年引入的预期支付制度(Prospective Payment System,PPS),它是根据1982年《赤字削减法》(Deficit Reduction Act of1982)的授权而实施的。

5医疗保障制度的全面改革(20世纪90年代至今)

90年代医疗保障制度已经根植于美国现代经济机制中,成为美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安全保障,但是该制度的弊端也不断显现。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费用的增长未得到很好的遏制,这使得政府,保险公司和个人都不堪重负。“美国1992年全国医疗费用总支己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4%,照这个趋势,到2000年这个比例将达到18.2%。”与此同时,又有一部分贫困家庭缺乏必要的医疗保健覆盖,“1991年全国约有37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占总人口的15%。”

1993年克林顿总统入主白宫后立即着手医疗保障改革,上任后5天就成立了“总统国家医疗改革特别工作组”(President’s Task Force on Health Care Reform),并任命其夫人希拉里担任工作组组长,组建专家团队对医疗改革的不同方面进行研究起草和讨论,历时8个月医改法案终于公布于众,提出了“医疗购买联合体”(Regional Health Alliances)和“监管中的竞争”(Managed Competition)等全新概念。但由于其医改方案冗长难懂,再加上共和党人和利益集团的极力反对,该法案未得到通过。可以说克林顿的医改方案是美国有史以来涉及面最广,力度最大的医疗制度改革的尝试,虽然失败了却为后来奥巴马的医疗改革提供了珍贵值得借鉴的经验。2010年3月23日,奥巴马总统在白宫签署了《患者保护和可承受的医疗法案》(Patient Protect and Affordable Health Care Act),至此美国全民医保的百年梦想初步实现。

6结语

社会保障制度是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伟大创举。它既是经济现代化发展的产物,也是政府维系社会稳定、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的调节器。医疗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措施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发展起来。20世纪之前美国的医疗保障还带有家庭手工业的性质,人们基本在家接受疾病治疗,或者依靠宗教组织、慈善机构来抵御疾病。20世纪初,“蓝十字”和“蓝盾”计划的出现开启了私人医疗保险的先河。1935年经济危机爆发,美国政府和人民开始反思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总统高瞻远瞩地进行《社会保障法》的起草和讨论。虽然最终迫于利益集团的压力未涉及“医疗保障”的内容,但是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1965年“医疗照顾计划”和“医疗补助计划”的颁布,标志着美国政府正式涉足医疗领域,开始真正干预医疗事务。上世纪70年代后,出于控制成本考虑,尼克松、卡特、福特、里根虽有触及医疗改革,但鲜有成就,这一阶段美国的私人医疗保险得到长足发展。可以说,私人医疗保险的发展与美国的社会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美国是个崇尚自由,平等,民主的国家,历来反对“大政府”。因而,美国人民反感政府对于公共事务的过多干预,更加相信市场的调节作用,当事情转向医疗保障时亦是如此。由于医疗保障模式的选择不仅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且与各国的政治文化思想理论密切相关。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经过百年发展,形成了以私人保险为主,国家公共保险为辅的医疗保险模式。上世纪90年代医疗制度方面的弊端不断显现,克林顿总统上任后开始了最为全面的医疗改革,企图提高医疗覆盖,降低医疗成本。2010年奥巴马总统吸取前任教训,经过艰难地博弈终于通过旨在使全民受惠的医疗保健法案。到2014年,95%的美国人都将享受到医疗保障覆盖。

参考文献

[1]丁纯.当代医疗保障制度研究:英国、德国、美国和新加坡实例分析[D].复旦大学,2002.

[2]张奇林.美国医疗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

[3]Alan Derickson. Health Security for all――Dream of Universal Health Care in America[M].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5.

[4]赵强.揭秘美国医疗制度及其相关行业[M].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86.

[5]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5.

[6]Melissa Thomasson,Health Insur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EB/OL].http:///encyclopedia/article/thomasson.insurance.health.us

[7]杨冠琼.当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36.

[8]毛群安.美国医疗保险制度剖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

[9]黄安年.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22.

[10]高芳英.美国医疗保健服务体系的形成、发展与改革[J].史学集刊,2010,(06).

保健医生个人工作计划例3

员工可以从长老会管理下的11家医疗机构自由选择,包括英特尔的线上诊所,员工也可以在另外选择。长老会通常可以为患者提供基于团队的初级医疗护理服务,24/7服务。如有需要,他们还能协调到相邻区域的医疗专家或医疗设备。

英特尔公司全球福利设计总监泰米·格莱汉姆表示,他们的目标是“服务品质是核心,配合更好的医疗护理,协作和团队责任感,取代以往的提供更多的服务。”

据泰米·格莱汉姆介绍,新计划实施几个月以来走势良好。截至2013年6月,公司60%的新墨西哥州员工参加了联合保健,其中65%选择了长老会。预计下半年参与度会继续提高,该项数字会被密切跟踪。泰米·格莱汉姆对此寄予厚望。

“新模式开展起来并不容易,”泰米·格莱汉姆说,“但我们认为广大雇主正处于一个可以影响到医保政策的重要位置上。如果设定了正确的方向并保持可信度,最终这个系统会被接受。”

英特尔公司建立的实际上是一个雇主出资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模式。医保提供者与医疗机构合作,是节约医疗成本最显著也是最新的案例之一。英特尔公司并不是试行该模式唯一的一家公司。

可信赖医疗组织是什么?能实现什么?

可信赖医疗组织(ACOs)的目标是合作方共同承担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责任,同时减少人员增长带来的成本增加。该组织具备通过调整激励机制,促进合作和改善参与到该计划的患者的健康状况,以低成本取得高质量医疗护理的潜力。

自《保护患者与廉价医疗服务法案》(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生效以来。可信赖医疗组织已将其业务扩展到全国各地并获得雇主之间的相互介绍和认可。

据纽约市Oliver Wyma管理咨询公司2013年的一项研究分析显示,超过一半(52%)的美国人口接触到了这些新兴的医疗模式。

位于盐湖城的保健研究机构Leavitt Partners LLC公司追踪了可信赖医疗组织自201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据Leavitt的高级分析师大卫·玛丽斯特恩介绍,在全美49个州有428家这样的机构。2011年数量几乎又翻了一番。

“对雇主的主要影响是有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找他们讨论该医保模式,而雇主们期待这些谈话同时在付款人、保险公司和医保提供者之间进行。”Oliver Wyman健康与生命科学部门负责人尼亚·甘迪说。

可信赖医疗组织(ACOs)由很多群体出资赞助,但四类赞助商占主体:医院系统;医生群体;保险公司;社区组织。

雇主对这些新兴医疗模式的兴趣正在增长。据Aon Hewitt在2013年对近800名雇主的调查显示,53%的受访者表示趋向于医保提供商支付模式以节约成本,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将是他们未来的医保战略很重要的一环。事实上,五分之一的受访者将新医疗模式是他们优先考虑的3项服务之一。虽然目前仅有14%的雇主使用类似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的模式,但61%的雇主计划在未来几年这样做。

该医疗模式如何运作?

随着医疗保健改革法的出台,ACO模式被联邦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服务中心采用。自2012年以来,该机构已与全国范围内超过250个可信赖医疗组织签约,为数以百万计的医疗保险受益人提供服务。

在那段时间里,ACOs也为个人提供一些付费的医疗服务。

与传统的收费服务模式相比,一个成功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式的可信赖医疗组织,对协作和降低成本进行激励,通过鼓励优质护理服务而不是靠数量来降低成本,比如通过更多的医疗问询服务和检测。医保提供者将承担更多的财务风险,同时也会有拿到奖金的机会,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好、更协作的护理服务。

一般来说,该医疗模式是这样运作的:医疗护理提供者的合作方,通常是初级保健医生,专家,医院等——同意为既定群体所有医疗需求服务设置预算。ACOs有保持保险受益人健康的激励机制,有效地治疗那些已经生病的患者,同时可以帮助更好地管理那些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一段时间内如果成本低于所制定的标准,ACOs会拿到节省出来金额的一定比例。如果成本超过标准,ACOs也要补齐一定比例的损失。协议根据所服务人口的整体健康水平来设置,费用与质量测评相结合。

可信赖医疗组织的负面声音

随着福利总监们的深入学习,探索,测试和分析员工医疗保健的新途径,对可信赖医疗组织的批评声音也引起了一些警示。

据华盛顿特区一家全国性质的非营利性消费者医疗保健组织Families USA说,虽然可信赖医疗组织不是一种健康保险形式,但其与健康维护组织和其他的医疗管理模式有一些相似之处。

两种模式都强调了初级护理的重要性,并且都为削减开支提供了激励机制。过去这种做法导致一些保险公司和计划赞助商关闭提供商网络,并限制病人选择医生。

“限制服务的覆盖面,设计欠佳的ACOs想要通过限制访问来追求短期的成本节约是有风险的,”该组织在一次最近的问题总结中发出警示,要‘近距离看ACOs’。

一些评论家则表达得更坦率。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藤森将可信赖医疗组织称为彻头彻尾的“后一天健康保健机构”。克莱顿·克里斯藤森破坏性创新研究所(克莱顿·克里斯藤森Institute for Disruptive Innovation)的联合创始人,一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专注于教育与医疗保健革新的智库型机构预测“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会成功。”

可信赖医疗组织的成本担忧

批评家们还提出了对可信赖医疗组织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的成本的担心。

2011年一项美国医院协会的研究的启动投资资本建立的一个可信赖的医疗组织,结果发现成功地管理病人护理的各项成本大大超过了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所估算的开始和持续运营一年中的180万美元。

同时,医疗之家因为在额外人员、电子病历和质量改进上的花费,也可能会产生更高的单个病人的经营成本,

2012年7月4日的美国医学协会杂志公布的对669家联邦政府资助的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进行的调查显示,芝加哥大学和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的研究人员发现,医疗之家的六个方面的规模评估分数较高——如医疗管理,外部管理,病人跟踪和测试跟踪都需要较高的经营成本。

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2013年6月公布,32个ACO服务医疗病人的模式参与者中9个离开该计划,给该计划又添加了一层不安。2个组织宣布不再是可信赖医疗组织,7个打算加入到医疗保险的共享储蓄计划,该计划使可信赖医疗组织考虑将条款设置成如果成本超过设定标准,无需分担财物损失。

虽然该机构已预测到了一些模式之间的转换,但无可否认可信赖医疗组织出现了能否达到目标的一些开放性问题。

不断完善中的ACOs

“ACOs仍在不断完善中,它最终的成败还未可知——但我们都感受到了它的影响力,”Leavitt Partners LLC的高级分析师大卫·玛丽斯特恩说。他相信,在2013年的接下来的时间里和2014年,是预测ACOs未来的关键时期。

笔者认为,2013年,许多可信赖医疗组织将结束它们的第一年,它们早期的结果将会影响到纳税人,医保提供者和政策制定者未来对可信赖医疗的认可。如果结果是好的,那么ACO模式将可能在未来十年成为医保的主要形式。如果结果欠佳,可信赖医疗组织将一去而不返了。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被普遍认为是ACO的基础,因为它是给患者个性化的关心和他们需要获得并保持健康支持的先决条件。

在医疗之家,每个病人的计划都保持着中心位置。患者,初级护理医生和医疗团队一起工作,制定护理计划并实施。包括预防性筛查率,最佳的用药,健康饮食,运动疗法,或其他改善和保持健康的护理计划的治疗。保险公司和其他类型的纳税人往往会同意以每名患者为单位每月支付一点点额外的费用,以增强宣传,沟通和协调,以期这些会满足患者的治疗和健康的绩效考核。

将理念带回家

制药业巨头葛兰素史克公司自2012年开始为其北卡罗莱纳州三角地区的员工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福利,被称为‘健康第一计划’。葛兰素史克与北卡州非营利性质的社区医疗组织合作,获得了国家为需要医疗救助的病人建立医疗之家计划的认可,2007至2009年间节省了医疗成本近15亿美元。

效仿上述经验,社区医疗在2011年成立了‘健康第一’计划,为葛兰素史克和其他四家国营和私有企业的员工提供医疗之家服务。

葛兰素史克美国福利总监里克·德奥利维尔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改变护理的方式,提高对慢性疾病管理的关注度,提高效果降低成本。

“社区护理拉低了北卡州的人均医疗成本,所以我们希望看到是否也可以如此转化葛兰素史克的员工,”他说。

该计划为员工及其家属提供直线联系,帮助协调他们的医疗保健,在必要时会安排专业保健人员的护理。并同时电子存档。随着传统的服务费支付给医保提供商,葛兰素史克每月为每个医疗家庭患者额外支付5美元作为额外护理的费用。

葛兰素史克将根据几项标准评估该计划,包括预防筛查率和办公室访问,急诊室就诊,对临床结果的质量考核等。

据德奥利维尔说,2000名员工及其家属,其中15%被录入进为期两年的试点方案,该方案最终可能会作为其他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在全国各地的项目的典范。

“达到一定的参与百分比我们并不认为是成功的,”他说,“实现更好的健康目标才可被定义为成功。”其他雇主也正在通过与区域企业联盟合作,推动卫生系统的变化等测试着这一理念。

以克利夫兰地区的三家企业为例:保险公司Progressive Corp,特种化学品制造商Lubrizol Corp以及Lake County School District通过俄亥俄州健康行动理事会和大克利夫兰健康计划通力合作。俄亥俄州健康行动理事会是该州私企和国企的一个非营利性质的购买联盟;大克利夫兰健康计划则致力于改善医疗保健,其成员包括医疗保健提供者。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俄亥俄州东北部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获得全国质量监督委员会的认可。医疗之家将为每个企业的员工服务。

几家公司达成协议,在未来,他们将协商卫生系统会拿到医疗之家计划节约下来的一定比例,在由雇主资助的护士护理协调员的协助下,预计会有节约。

Progressive的首席医疗官蒂姆·考斯克博士相信接受医疗之家服务的员工比那些没接受服务的要节约一些成本。他说,俄亥俄州正在关注2014年的发展走势。Progressiye在四个州内还有5个其他提供初级医疗服务的医疗之家为8000名员工服务。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很喜欢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考斯克说,“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其为节约成本和员工健康带来的双重正面影响。”Progressive获得了使用其诊所的95%的满意度评价,平均每年为每名参与者节约了1200美元的医疗成本,“我们是该计划坚定的推崇者,”考斯克说,“企业界也正在积极寻求如何支持这一计划的方式。”

建立坚实的基础

有一些因素历时悠久(如病人和医生之间的密切关系),结合现代技术(如电子邮件沟通,电子处方和电子病历),医疗之家模式旨在重振初级医疗保健和更好地管理病人的健康。

也许没人比IBM的全球医疗保健总监Paul Grundy博士能更好地倡导这个模式了,Paul Grundy博士同时是1000家企业(雇主,工会,医院和其他倡导该模式的企业)“以患者为中心的初级护理联盟”的创始人。

“医疗之家是一切以价值为基础的医疗系统的核心,”他说,“但改造起来并不容易,我们需要做三件事情,即:转变患者薪酬福利设计的概念;(改造)医师向管理慢慢转变;为额外的支出买单。这样就可以做出深刻的强大的转变。

2012年,Grundy的联盟调查了全国46家致力于节约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医疗之家,州医疗补助和医疗保险计划,健康计划和计划购买者。该报告发现,通过减少病人探访次数,急诊部门的使用量和再入院率等,总体成本和支出有所下降。

2013年6月,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全国最大的试验点,CareFirst BlueCross BlueShield报指出,该试验点的医疗之家节约的成本和提高的医疗服务质量第二年优于第一年。非营利性组织CareFirst在2011年1月为美国马里兰州,北弗吉尼亚州和华盛顿特区340万名员工中的1/3的初级医疗采用了医疗之家计划。

倡导家庭审查

据专家说,可信赖医疗组织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所做的评估都应包括比较考核标准的“平衡计分卡”进行数据的备份和比对。

“我们仍处于多元化市场中,不能绝对地说哪种计划是能带来最好质量的方式”,Oliver Wyman集团负责人尼亚·甘迪说。

2011年秋季,位于华盛顿特区的非营利性质的全国质量保证委员会,认可和认证了一批医疗保健机构,以求通过认证来整理可信赖医疗组织的秩序。

“它会反映出可信赖医疗组织将如何兑现自己的承诺,”该组织产品开发的副总裁Patricia Barrett说。考核标准是临床质量的考核,效率的考核和对病人的调查。它可以帮助识别出最能改善员工的护理经验,增加健康和降低成本的医疗小组,Barrett说。评审程序,评估机构主要根据以下七大方面:

·可信赖医疗组织的结构和操作;

·参考医保提供者的意见;

·以患者为中心的初级保健;

·护理管理;

·护理的协调和过渡;

·患者的权利和责任;

·绩效报告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最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更标准化的准则和评级,但这些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Gandhi说。

CareFirst报告了2012年节约了9800万美元,前一年的该项节约数字为3800万美元。节约的主要部分来自于入院减少,较少的急诊室就诊和药物花费的减少。

保健医生个人工作计划例4

(二)卫生管理人员情况全市共有卫生管理人员”7人,其中卫生部门“1人,经过半年以上管理业务培训的共有102人,占总人数10.2形,从调查的147名县级以上管理人员情况分析:男131人,女16人,平均年龄为47.6岁,经过短期培训的有55人,占37.4解。

(三)卫生改革情况1.全市共有83形的卫生单位实行了院(所、站、校)长负责制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及多种形式的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医院通过改革,转变医学模式,扩大社区服务,建立家庭病床3,。00多张,收治健康病人72.101人次。2.我市160所乡镇卫生院开始移交乡、镇政府管理,予以年底移交的卫生院达50厂。目前卫生院普遍实行承包责任制。3.全地区实行计划免疫保偿乡、镇已达70万,计划年底达到80多,实行妇幼卫生保偿制试点县予计年底可达60多,其它县区亦试点进行。4.行业管理工作。我市从1985年开始组织厂矿医院向社会开放。1087年4月正式成立了工矿企事业医院管理委员会。抽专人指导厂矿医院的社会化工作。

二、主要问题与障碍

(一)卫生事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没有统一管理的协调机构,部门所有的现状影响了卫生资源的充分利用,全市42所厂矿医院的297。张病床平均使用率仅58.2声。各级卫生部门领导和卫生工作人员,对固有的传统观念还没有转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管理工作在区域卫生规划制定和对卫生工作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以及提供政策依据的重要作用。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地方病、等方面的信息资料未能统一管理,不能做到资料共享。

(二)信息收集、处理手段落后。仅急性传染病有完整、系统的管理,对收集和保存的资料只能进行人工描述性分析外其它方面没有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不能做高层次的处理、分析和利用。

(三)卫生管理人员素质差,缺乏现代大卫管理知识和管理水平,不能适应全方位的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四)卫兰改革的深化程度不够,改革政策不配套。三级医厂卫生保健网发展不平衡,经费缺,使一些正常管理工作无法进行。

三、规划目标

(一)成立宝鸡市卫生委员会。便于市政府对区域卫生发展的全面领导与支持,负责卫生资金的筹集和分配,提出区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制定卫生防病保健规划及管理办法。据根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搞好卫生改革,通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实现大卫生管理。

(二)成立医院管理协会。实行区域性卫生行业管理。在卫生委员会的授权下,协调区域内不同部署、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的配合协作,提高现有卫生资源的服务能力。

(三)依托市防病中心和县、区疫站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整理、贮存、分析、反馈全市人口、出生、疾病监测等卫生方面的信息。为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干。年度计划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西)改一革医疗制度,全面实行防疫、妇幼保偿制。试点保险医疗制度。

(五)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逐步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管理能力的卫生管理干部队伍。

四、项目活动与任务

(一)加强卫生资源宏观管理协调,及组织机构建设。1.成立宝鸡市卫生委员会。委员单位由计委、财政卫生、物价、计生委、爱委会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主任委员由分管卫生工作的付市长担任。统一协调、管理、决策全市卫生事业建设。下设办公室编制5人,办理日常业务,指导监督规划的实施。2.实施区域性卫生行业管理。成立卫生管理协会,由卫生局关、医院院长、有关部门领导及群众代表组成,制定管理章程和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协调区域内不同部署,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的协作。使非卫生部门的医疗卫生单位在隶属关系不变的情况下,业务上统一管理纳人区域卫生发展规划。3.理倾初交卫生组织管理体制:对乡、村卫生保健组织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乡卫生院交乡政府管理,村级卫生组织交村民委员会管理。三年内基本理l顷初级医疗卫生组织管理体制,做到有医有药,能开展预防保健,便民利民。4.加强卫生管理干部的组织管理,制定“宝鸡市卫生管理干部岗位素质规范”作为各级组织部门配备和考核卫生管理干部的依据。每年都要对卫生管理干部进行一次考试和考核,从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相对稳定的卫生管理干部队伍。5.要从宏观上对医院的短期行为和“过度服务”现象进行控制。通过调查分析提出管理办法,并对民办医疗机构和个体行医人员进行全面整顿,加强监督管理。

(二)建立信息管理系统1.市卫生信息中心依托在市卫生防病中心,设卫生统计、计算机、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专业工作人员5名,先配备微机2台及相应的机房和办公用房。县、区信息中心依托在县、区防疫站。l日8,价先在建立了疾病监测点的盲县、凤翔、金台、渭滨四个县、区各配备l台微机,设卫生统计或计算机专业人员1一2名。199。年后在其它县、区逐步建立。2.信息中心的任务:市信息中心:制定全市卫生信息管理工作条例,报告程序和工作评价方法,对县(区)信息中心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负责全市卫生事业基木情况、卫生服务和利用、疾病监测、医院工作及与卫生有关的社会经济等方面数据的收集、处理、贮存、传递、反馈;定期不定期的对全市卫生形势进行评价。如防治措施评价、疾病流行规律研究等,找出干扰卫生事业发展、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并对工作重点、防治措施提出建议,参与区域性卫生规划和年度计划及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县(区)卫生信息中心的任务以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为基础,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信息管理机构和人员;负责对乡、村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检查、培训工作,按时向上级和主管部门呈报规定的统计报表和综合信息资料。

(三)改革医疗保健制度。1.改革试点医疗保险制度。组织人员先在眉县、歧山县各选一个乡进行医疗保险制试点,通过调查分析探索符合乡情民意的医疗保健制度,逐步推广试点经验,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初级卫生保健服务。2.继续在全区推行子于划免疫和妇幼卫生保偿、保险制工作,三年后普遍实施复盖率达到三分之二。3.积极发展卫生医疗单位的横向联系,实行大医院带小医院,技术强的带技术弱的,城市带大村,贯彻“三联”“两引”、“两下”、“一培训”、“一建设”的原则,(三联即人员、技术、设备联合。两引即引进人才和技术。两下即医务人员下乡、医疗技术下乡。一培训即在职人员培训。一建设即加强医院建设),放宽政策,鼓励“三多”办医(多渠道、多形式、多种类型),推进城乡卫生事业的共同发展。

(四)改革卫生服务收费价格1.改革医疗收费标准。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组织医疗成本测算人员选市级两个医院、陇县、风翔县二个县级医院进行医疗成本调查,合理调整卫生服务收费价格,降低高于成本的服务项目收费,提高低于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医疗用消耗材料实行按市场供应价格收费。住院费实行按医疗技术设备、房屋和管理等情况划分级次收费标准,并制订我市医疗成本管理办法和卫生费用补偿办法推行成本管理工作。2.改革医疗设备管理办法。实行医疗器械有偿使用制度。根据新的会计制度,设备回收期为十年,年折旧率为10万各受益单位购量使用千元以上器械。每年向卫生委员会办公室交纳一定比例的占用费,国产仪器年交纳2男,进口仪器年交纳5万,回扣部分用于再生产,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3。改革医院财务核算的管理办法,试行新的会计制度,对医疗活动的资金运动进行成本核算,拓宽卫生经费的筹措渠道,采取多种(如合营、承包、租货)形式办医,乡镇卫生院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核算管理办法,改封闭管理型为开放经营型,促进卫生机构的行业管理和技术进步。4.建立初级卫生保健基金,加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从贷款和配套资金中筹措12。万元,再从市、县、乡三级按比例筹集部分资金,作为初级卫生保健基金。用于维护和发展初级卫生保健组织,支持贫困和边远山区的群众防病治病和试点医疗保险制的管理费用。

(五)卫生管理干部培训。1.对县及县以上卫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每年向西医大选送10人。向省干部进修学院选送20人,通过培训提高管理水平。2.乡镇级卫生管理人员,每年市上培训30人,学月。3.根据工作需要,对卫生经济干部,不定期的组织培训,提高规划予算的管理水平。

五、分年度计划和指标

(一)第一年(2959年)1.成立宝鸡市卫生委员会,抽调人员组成办公室,装备办公设备。2.各县区选择1一琴个乡、村(街道)总结乡政府村委会管理乡、村级卫生机构的经验,今后每年组织一次推广经验,理顺管理体制。3.制定宝鸡市卫生管理干部岗位素质规范,对管理干部实行定期的业务考试和考核制度。4.通过学习和试点,制定出初级卫生保健基金的管理办法。5.制定卫生事业横向联合发展规划。6.在眉县、歧山各选二个乡进行医疗保险制试点工作。7.组织人员对公费医疗现状进行调查,改进管理办法,做到因病施治,合理用药,杜绝浪费。8.选送市级医疗卫生单位管理干部10名去华西医大或西医大卫管系学习时间半年至一年,今后每年送10名。9.选送县级医疗卫生单位管理干部20名去省卫生进修学院进修时间半年,今后每年送20名。10.委托市卫校办乡镇医院管理干部培训班1期,时间3个月,参加人员40名,今后每年办一期。11。邀请中国预防科学院、省防疫站举办疾病监测和信息管理学习班一期,参加人员40人。12.装备第一批微机,市信息中心?台,眉县、风金台、渭滨防疫站各1台。

(二)第二年(1900年)1.成立宝鸡市医院管理协会,制定管理章程。2.抽调人员整顿民办医疗机构加强个休行医人员管理。通过整顿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在卫生保健事业中的作用。3.召开医疗保健制度,改革试点交流会,总结推广试点工作经验。4.组织卫生经济管理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在陇县、风翔县医院开展医疗成本调查,制定医疗成本核算办法和卫生费用补偿办法。5.开展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效果调查。以技术经济合同形式落实乡医报酬。6.派出三人到省防疫站学习计算机操作应用。7.制定卫生信息管理办法、工作办法标准化及评价方法。

(三)第三年)1992年)1.对县以上医院实行医疗成本管理。并组织专业人员提出卫生服务收费标准价格调正方案。2.组织规划领域项目负责人,并邀请国内专家对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实施进行中期评估,对现行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整、修订意见。3.建立宝鸡县、歧山、扶风县、陇县信息中心,装备第二批微机5台。

(四)第四年(2992年)1.在县以下医疗单位推行医疗成本誉理工作。2.健全各领域规划的资料档案和卫生管理干部的业绩档案。3.建立林游、千阳、太白、风县信息中心,装备第三批微机5台。

(五)第五年(2993年)1.由市卫生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制定区域规划评估方案及验收标准,召开各科专业会议逐级逐项全面进行检查评估各个规划领域写出书面总结报告。2.对各规划领域的投资经济效果进行全面的统计。评价论证,做出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分析。3.市卫生委员会年初召开卫生工作会议具体安排部署完成规划的准备工作。6月份写出总结报告,报送市政府、省卫生厅、卫生部和世界银行。9一10价钊定出下一个五年区域卫生保健综合规划。

六、可行性分析。

1.本规划领域中的项•目活动与任务,是从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强调预防为主,加强初级卫生保健组织建设,逐步改变卫生机构经营机制,符合WHO所倡导的“二000年人人有卫生保健”的要求。2二本规划的制订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上级卫生领导部门的支持,今后执行过程中更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因此它的资金来源是有保证的。3.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长,人民生活的改善,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会日益增高,因此,动员社会多渠道办卫生保健事亚,已成为当务之急,人心所向,大卫生观念容易被社会接受,有利于卫生管理的改革。

保健医生个人工作计划例5

【摘要】 建国以来,我国便系统地开展了预防儿童传染病的社区预防接种工作,在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分析社区计划免疫在儿童保健中的作用。

【关键词】 社区计划免疫;儿童保健;作用

计划免疫是为预防传染病发生有计划进行的预防接种措施。根据“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战略目标的要求,所有儿童都须接受预防主要传染病的免疫接种。并且在评价各国实现全球战略目标的最低限要求中规定“对白喉、破伤风、百日咳、麻疹、脊髓灰质炎和结核进行免疫接种。”

1 社区计划免疫概述

计划免疫(planned immunization)是指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计划免疫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强、管理要求高的技术性工作,包括实施管理、监测和评价等内容。因此要求医疗卫生人员,尤其是直接接触、具体实施的社区医疗卫生人员必须清楚在实施管理中的任务、职责、接种的技术规范等。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社区计划免疫是一项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手段。

2 社区计划免疫在儿童保健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方针、策略和手段也更加明确,效果更明显。与20世纪50年代初期相比,无论是传染病的总发病率、还是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率均大幅度下降,传染病在死因顺位中也由第一位降至第六位以下,使平均期望寿命大幅度提高。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社区计划免疫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医疗卫生机构内提供保健服务是针对每个寻求服务的个体提供服务,而社区的儿童保健工作是在解决个体问题的同时,考虑整个社区的公共卫生问题,从而降低整个人群传染病的发病率。因此,社区的常见病的防治更侧重于群体的干预[1]。

3 儿童社区保健管理措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专职或兼职人员,承担较为专业的妇幼保健服务,如儿童保健门诊,智力、听力测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并负责管理和指导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卫生点的全科医生(或团队)开展初级儿童保健工作,收集和管理妇幼卫生服务信息,协调相关的公共卫生和妇幼卫生服务,如计划免疫、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全科医生或全科医学服务团队承担辖区内的初级医疗卫生工作,包括建立辖区内儿童档案,掌握妇女、儿童的基本情况开展各类家庭访视,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和维护、保健咨询和健康教育、督促服务儿童接受正规的儿童保健服务(新生儿访视和筛查、儿童生长监测和计划免疫等),协调居委会干部、企事业单位保健人员、学校和托幼机构等开展健康促进工作,定期汇报工作情况。儿童社区保健措施的社区落实,需要社区内各组织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各职能科室、各岗位人员明确的职责和分工,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及时有效的培训,得力的监督指导和考核,公平合理的奖惩等管理措施。为了计划免疫顺利有序地进行,应注意两个主要环节。

31 计划免疫的主要保证措施 ①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社区计划免疫领导机构,负责监督检查,有效地组织免疫实施工作,负责处理意外事故,安排有关计划免疫效果的考核工作。②充分运用冷链设备,维护正常运行,保证生物制剂的效能,严格遵守保存和运输过程的要求。③备齐接种器材,严格消毒,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推行一次性注射器。接种卡介苗的注射器要专用。④加强免疫工作科学管理。认真调查免疫对象,严密制定免疫工作计划,建立常规操作制度,详细记录和认真填写接种证、卡、加强资料保管,对计划免疫人员做好技术培训工作。⑤扩大宣传。配合学校和家长以及社区组织机构,共同搞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并对儿童进行教育,提高对计划免疫重要性的认识,使儿童主动积极接受预防接种,及时反馈有关接种的反应。

保健医生个人工作计划例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195-02

【Abstract】Objective: Study and analyses the benefits of combination model for family plan service and women and children service,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knowledge to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establish the new system of family plan women and children service in the future. Methods: Analyses combined organization of Huoshan Family plan women and children service station’s cases in last twenty-three years. Results: The research proved the combined organization has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it makes the work of family plan women and children service more efficiently.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by Family Plan Service Station and Women and Children Service Station could improves the resources organizing, technology, services and efficient. It exactly enhances the health level of women and children in our county.

【Key words】Family planning women and children service combination

1990年,我县争取并执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关于《加强中国基层妇幼卫生计划生育服务》合作项目,县委政府根据项目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将县“计划生育指导站”与县“妇幼保健站”合并,成立了“霍山县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总站”。通过计生服务站与妇幼保健站合并模式运行23年,回顾性评价该模式运行的成效与存在问题及对策和建议。

1合并背景

1.1合并前妇幼保健站情况

霍山县妇幼保健站成立于1979年,隶属县卫生局主管,主要业务是以上环、取环、人流、引产、男扎、女扎,对避孕节育规范服务和生殖健康内涵的理解相对滞后,对避孕节育等科普知识和宣传教育、培训、知情选择避孕方法的提供、针对育龄群众特殊情况的咨询和服务、多种避孕节育措施后的随访服务工作几乎没有开展。

1.2合并前计划生育服务站情况

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成立于1986年,隶属县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由于服务站没有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资格,技术力量薄弱,精通业务的技术人员更缺,部分技术人员半路出家改行,尤其是乡镇技术人员是搞行政工作的,没有通过正规的医学教育和严格的医学训练,承担不了技术服务工作。虽然上级对计生有项目资金和设备支持,但无法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开展工作。长期以来,计划生育、卫生部门由于任务不同,服务功能和管理作用不同,虽然在生殖健康、计划生育、妇幼保健业务方面有交叉,各有优势,但为了部门利益,各自为政、各行其事[1]。面对的都是同一个服务对象,两站为了各自利益和事业的发展,经常发生“争饭吃”的现象,分歧很大,导致计生委和卫生局之间产生矛盾,关系紧张,很难协调,影响工作开展。

2 合并方法

存在着计划生育部门或是卫生系统都各有所长、互有优势,各自都不能单独满足广大育龄群众需求的现状,1990年,经上级部门同意,县委政府决定建立两站合一,一站服务的合并模式,整合资源和力量,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起一个新的以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服务体系和工作平台。

2.1积极做好合并思想动员工作

合并前县政府召开常务工作会议提出两站合并的决定后,在两个单位的职工中引发了不小的震动;由于合并将使每个职工面临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调整,一些职工心存疑惑,不赞成两单位合并,县领导及时做好两单位职工的思想工作,保证了两站的顺利合并。

2.2实行机构改革,理顺管理职能

合并单位名称定为“霍山县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总站”,为副科级全额拔款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业务主管部门为县卫生局,实行站长负责制,岗位设置坚持“精简高效”、“一专多能”的原则,两站人员相互搭配,坚持按需设岗,进行合理配置,在职能相符、业务相同、不影响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工作的前提下,提出科学合理化的设置方案,通过调整和组合,设置宣传培训科(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科(药具管理),专门从事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生殖保健健康教育知识为内容的宣教以及避孕药具的管理、发放等相关工作。对医疗技术工作设门诊科,围绕计划生育、妇幼工作开展相关系列的技术服务工作。一切岗位和科室设置都采取以有利于工作、便于管理,能充分发挥功能作用为前提进行设置。配齐领导班子,并选择具有一定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员担任中层干部,完善了管理体系。

3 合并后成效

3.1 计生系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合并后,可利用原计划生育服务所医疗用房优势,改善了诊疗环境和服务流程,提升了计生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和水平。利用计划生育政策和信息管理上的优势,积极争取上级对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项目、资金、设备和技术培训上支持,极大促进了总站的全面发展。

3.2 卫生系统的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利用妇幼保健卫生技术和专业人才上的优势,保障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技术服务开展,同时积极拓展临床业务,促进了我站儿科门诊和产科的建设和进步。

3.3 提高了计划生育和孕产妇服务质量

合并后妇幼保健工作充分利用县乡村三级计划生育服务网络,计生和妇幼保健互相协调与配合,提高了综合服务能力,重点做好孕产妇、婴幼儿两系管理工作以及正常的妇幼保健业务,儿童体检、出生医学证明签章,高危孕妇登记筛查,婚前检查与指导,以及对基层督导工作。基层网络健全,表、帐、卡、册从上到下统一规范,并对出生医学证明和登记进行台帐规范管理。

3.4 各项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指标提升

两站合并之初,以计划生育四项手术为主要工作内容,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目前,每年有2500多对新婚夫妇自觉参加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免费孕前优生检查2000对,每年有近2万人次的育龄妇女来我站就诊妇科病和生殖系统疾病,儿科每年门诊量2万人次,每年住院分娩1500多人,占全县总出生人口的2/3,年业务收入达到1400万元。

3.5 软硬件得到明显提升

合并后利用项目资金新建了业务楼,设置了内外妇儿门诊和手术室、产房和两个产科病区,配备了彩超、四维B超、X光机、乳腺钼钯机、X光机及一些先进的诊疗设备。人事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药品管理等均实行网络管理,电子处方、电子病历、自动收费均已实现。形成站、科、室三级管理结构,确立了以站班子为核心,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专业技术力量为重心的管理服务模式,技术人员和设备得到了充分利用和发挥,保证了计划生育手术及育龄产妇住院分娩的安全性,保障了妇女儿童的健康。目前,在政府支持下,一所占地25亩,建筑面积26800m2,集妇女健康保健、儿童健康保健、围产期健康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为一体的新的霍山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中。

3.6 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提高

合并后计生妇幼保健总站职称晋升可两条腿走路,计生人员可晋升计划生育专业职称,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参照卫生系统城市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晋升条件予以晋升,保证了职工的福利待遇,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4 存在问题

两站合并23年来,在各级政府关心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但一些问题也日益显现。

4.1主管体制的问题[2]

目前在某些管理环节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性,由于市级妇幼主管部门在卫生部门,而县级主管部门是计生部门,按我国的行文关系,行文是要有隶属关系的,卫生行政部门不能向下级计生行政部门行文或安排部署工作,然而,现有的妇幼保健站承担一定的临床医疗工作,很多卫生的相关规定不能传达到我站。另外,计生工作是基本国策,上级部门大多重视抓计生工作,而妇幼工作相对薄弱。

4.2政府投入不足

计生妇幼保健站主要服务人群是是孕产妇、儿童、育龄妇女,政府投入资金主要是用于健康宣传及正常的计划生育手术和住院分娩补助费用,而对于妇女儿童的病理疾患无资金投入。妇科和儿科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一个医疗过程,更是妇幼保健工作的高级阶段,是妇女儿童健康保健的大范畴,医疗是做好计生妇幼保健服务的一个非常重要平台,妇儿科技术力量更是做好保健工作的重要保证。因而,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

4.3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目前基层计生妇幼保健站的主要功能还是公益性,报酬和待遇低以及专业发展受限,不能发挥个人能力,致使大中专医学院校毕业生主要是流向综合性医院,致使我站在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方面严重缺乏人才,对我站今后发展和服务能力提升造成制约性瓶颈。

5 体会

5.1 转变观念是取得工作突破的前提[3]

多年来,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主动打破部门的局部利益,对计生妇幼保健总站建设和发展上给予政策支持,才使得我县计生妇幼事业得以持续向前发展。但我们还要继续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大保健”观,全力开创我县妇女儿童健康保健新局面。

5.2找准市场定位是发展的根本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下,关于计生妇幼保健站的市场定位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我们是单等国家补助完成国家计划生育指令性任务,还是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把计生妇幼保健站发展成综合性医院性质,我认为我站在发展中要找准自已的位置,立足保障妇女儿童的健康为本,坚持以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为中心,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紧紧围绕“婚、孕、产、育、老”五期健康保健,开展延伸服务,不断拓展业务。

5.3抓住机遇是发展计生与妇幼保健事业的关健

全国妇幼健康工作会议指出妇幼保健和计生技术服务将整合资源,构建妇幼健康服务新体系,这给了我们政策上的保证,政府将加大对妇幼和计生服务的投入;加之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对妇幼健康服务数量、质量和服务资源形成新的挑战,出生人口、安全分娩、儿童医疗等服务需求将明显增加,我们将抓住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和政策支持,加速县域内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的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力度,切实提高我县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保健医生个人工作计划例7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计生服务存在的模式是社区计生服务人员长时间在所在社区工作,与社区主任联系比较紧密,比较了解计划生育政策,利用计划生育的网底,与妇女同志走得近,沟通多,开展产后访视、妇女病普查及妇女保健知识培训配合较好、参与率高,开展工作效果很好。

晋煤集团社区卫生服务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存在问题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模式有待转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没有摆脱旧时医疗模式的影响,单纯开展医疗行为的现象广泛存在。首先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对社区卫生服务没有足够重视,在服务模式上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还是在等病人上门,以临床医疗为主,忽视社区群众的健康保健服务,忽视对社区的健康干预作用,忽视妇幼保健专业人员配备,致使上门服务率降低,计划生育工作浮于表面,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人员资质偏低。目前,我晋煤集团各社区从事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均为兼职。卫生服务机构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在年龄、学历、职称及专业结构都不合理。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人才短缺。近几年来,我晋煤集团总医院虽然进行了社区内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但是基层领导和卫技人员对全科医学教育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统一规范的社区人才培养机制和梯队建设计划,规范化培训过后的继续教育配套政策也没有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人员短缺。现有许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技人员都是兼职,平时忙于大量日常医疗工作,部分仍未经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

2010年以来,晋煤集团把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列为重要的实事工程,连续三年滚动实施,到2013年,将在全社区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规范、与晋煤集团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在政府加大投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基础建设的同时,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刻不容缓,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切实做好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

晋煤集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未来发展

保健医生个人工作计划例8

1.1检验手段落后:先进的医学检验技术是保证计划生育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起步较晚,尤其是县乡的技术服务站,在科室设置、功能配置、技术管理、服务内容等方面未完全成熟。马茹君,丁宏等人指出,我国大多数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的医学检验手段相对落后,检验项目不够健全,配套的检验设备也相对较少,缺乏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2],这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不适应,也与现代化的医学检验技术不协调。1.2人员配备不当:大多数基层县乡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在人员编制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通常情况下一个服务站只有3~5位编制人员,在专业医学检验员配备上尤其欠缺,大部分的医学检验人员还兼任其他技术服务工作,部分服务站的检验人员是临时聘请的。许多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的检验人员需要承担许多护士、医师的工作,工作量多、责任大,所需要承受的工作压力也比较大。黄玲,毛宗福认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人员配备不当的现状,决定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流动性大等特点,也造成例医学检验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障[3]。此外,从事医学检验工作的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较低,对检验结果的判断也不够准确,从而无法准确、系统、完整的为计划生育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这种现状在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相当普遍,不仅威胁着广大育龄群众的生育健康和身心健康,也给计划生育的临床服务造成一定困扰。1.3缺乏足够重视:计划生育作为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一项重要手段,需要为育龄群众提供有效、安全、方便、及时的节育避孕措施。然而在实际工作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客观条件有限,在计划生育工作中需要完成结扎、上环、引产、人工流产等任务,为了保证“四术”工作的完成,往往忽略了手术前后相关的临床医学检验工作[4]。而计划生育服务对象大部分是健康或者亚健康群体,使得部分医学检验人员对检验工作不够重视,常常会凭感觉、靠经验做事。对于医学检验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了计划生育工作的质量和实施效果,也引发了某些后遗症、并发症,不仅不利于节育避孕工作的落实,而且对育龄群众配合计划生育的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

2对策与建议

2.1明确医学检验内容:在计划生育实施过程中,应严格参照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医学检验内容,正确选择节育措施及术后康复指标。秦玉明建议,在进行宫内节育器的放取、药物流产、人工流产前,需要对阴道分泌物进行检验,并在手术前做血常规检查,初步判断受检者是否存在严重贫血、炎症等病症,若检验结果呈阳性,则需要结合受试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待其病情好转以后再进行手术[5]。在放置皮下埋植剂前,需要进行肝肾功能、宫颈刮片、血常规检查,排除严重贫血、恶性肿瘤、肝肾功能异常、凝血障碍者。男性结扎前需进行血常规、尿常规检查,对于泌尿系统感染者,需要先治疗后手术。在妊娠引产、钳刮术、男性结扎术中,还需要进行乙肝、肝肾功能、凝血、血型等项目的检查。2.2提高医学检验质量:贾贤杰,邓睿等人指出,在计划生育实施过程中,应进行全面的医学检验质量管理,借鉴全科医学理念和方法,切实提高县乡计划生育技术的服务质量[6]。一是将核对制度落实到底,在收集标本进行检验工作时,严格核对年龄、性别、姓名、项目、检验目的、化验单、项目等是否与标本相符。二是执行报告制度,一般在送检当天生成报告,特殊情况不能及时检验的标本需要妥善保管;对于未达到要求的标本应重新采集;若检验结果可疑或与临床不符时需主动联系临床医师,必要时重新检查;对于检验项目以外出现的阳性结果需要主动报告。三是预防感染与清洁,采血时严格无菌操作,坚持每人一针一管,防止出现交叉感染;检验室应定期消毒,保持整齐清洁,摆放好各种仪器,定期校对仪器、检查试剂,以保证灵敏度和质量。四是做好后续工作,检验结束后,妥善处理标本和污物,检验中所用的容器、器材等应及时清理,经清洗、杀菌、干燥后放回原处。2.3提高认识:提高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明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重要地位,破除传统思想,接受新观念。医学检验作为实施计划生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手术者身心健康、预防后遗症及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节育避孕措施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相关文献提出,各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应充分认识到医学检验在国家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对医学检验工作的重视,完善检验项目的建设和质量管理体系,充分体现和谐计生、人文计生、科技计生的现代化计划生育理念[7]。

保健医生个人工作计划例9

(一)进一步加大母婴保健执法管理力度。贯彻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实施办法,严格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准入。整合卫生监督力量实行统一执法,加大对非法行医的打击力度,加强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的监管力度,坚决查处非法接生、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手术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B超管理,按照“谁发证、谁主管”的原则,对从事B超工作的医务人员签订《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的责任书,做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与医疗机构负责人、医疗机构负责人与医务人员层层签定责任书,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提高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人员依法行政、依法服务的能力,举办一期母婴保健法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

(二)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监管,依法执业和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督促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和《常用计划生育技术常规》,规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认真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严格执行凭证取环、凭证定点引产、凭证施行输卵管再通术和凭生育联系卡进行辅助生育等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计划外妊娠报告制度。

(三)规范《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工作。督促各发证单位要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出生医学证明>发放管理工作的通知》(舟卫发〔20*〕65号)文件,确保《出生医学证明》发放准确无误。发放单位《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四)督促医疗单位的妇幼卫生工作职能落实。各级医疗单位特别是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要继续执行《浙江省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计划任务书》提出的各项妇幼卫生工作要求,加强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服务功能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各级医疗保健单位妇幼卫生工作质量的考评。市直医疗机构妇幼卫生工作纳入市属单位综合目标考核指标。

二、切实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质量

(一)建立健全母婴保健服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规范围产保健管理。各级医疗保健单位要继续执行《关于要求各级医疗单位进一步做好妇幼卫生工作的通知》(舟卫发〔20*〕51号)文件规定,依照《*市围产保健实施手册》及相关管理常规,规范围产保健操作规程,提高质量。继续实行孕妇自愿选择建册,加强首诊负责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早孕建册率和孕产妇系管率。按“浙江省高危孕产妇管理办法”加强高危分级管理,进一步完善重症高危妊娠报告、会诊、转诊、追踪等工作,提高高危孕产妇筛查水平和县级高危筛查率。

(二)加强产科急救服务功能。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产科力量建设,建立健全孕产妇、新生儿“抢救绿色通道”,充分发挥产科抢救小组作用,提高产科急救能力。尤其是基层助产单位,要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院内高危孕产妇及疑难病症识别能力和应急救治技术,进一步完善危重孕产妇抢救应急机制。提高助产技术服务质量,努力避免孕产妇死亡,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确保母婴安全。

(三)着力解决流动妇女儿童保健难的问题。继续抓好外来流动孕产妇管理和流动儿童管理工作。根据外来流动孕产妇、儿童保健管理办法,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并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宣教和摸底工作,努力提高流动孕产妇保健率、流动儿童保健覆盖率和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各级助产技术定点单位要积极推进住院分娩和贫困救助工作,并做好困难(流动)孕产妇救助登记,降低外来流动孕产妇、婴儿死亡率。

(四)进一步规范儿童保健技术服务操作常规,提高儿童保健管理质量和各项工作指标。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要转变“以人为本”的健康管理理念,加强辖区内活产婴儿的摸底、核对,及时做好委托管理及信息反馈工作,防止儿童漏管,努力提高儿童保健建卡率及系统管理率;规范高危儿、体弱儿管理工作,重点是对异常儿童做到及早发现、早期干预,降低儿童病残率、死亡率。为进一步规范儿童保健技术服务操作常规,年内编印《*市儿童保健管理实施手册》。

(五)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充分发挥各级托幼机构协调指导组的作用,建立例会制度,加强部门间联络,规范托幼机构卫生保健考核合格制度。重点加强农村托幼园所的管理、培训,定期对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进行指导、考核,使各项工作逐步达到规范。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根据“乡镇级卫生保健示范性幼儿园(托儿所)评估标准”,做好自评及推荐工作,拟在“六一节”前举行“*市农村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三、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预防和降低出生缺陷

(一)加强婚前医学检查和出生缺陷监测干预。在全市推广免费婚检的基础上,学习普陀区、嵊泗县好的经验,当好政府参谋,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大婚检宣教力度,提高免费婚前医学咨询服务率。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要依法开展婚前保健服务,严格执行婚检操作常规,创新婚检服务模式,努力提高婚检率和婚检质量,力争全市婚检率达到50%以上。按照要求,认真做好优生优育技术服务工作,重点加强一级预防,积极推动二级、三级预防措施,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

(二)进一步规范产前诊断和产前筛查工作,提高质量。加强组织管理,严格执行《浙江省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实施办法》和《浙江省产前诊断中心工作手册》工作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努力提高产前诊断符合率和产前筛查率。高风险孕妇召回率和随访率要求均达到100%,低风险孕妇的随访率达90%。

(三)规范管理,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质量。严格执行《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新生儿听力筛查运作方案》及工作常规,完善筛查网络。各管理中心要加大管理力度,按“*市新生儿两病筛查及听力筛查工作质量评价标准”,加强对筛查单位的业务指导和质控,做好可疑病例的追踪、召回和解释工作,把好质量关,规范登记、及时报告,努力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复查率和筛查质量。争取建立“儿童听力诊断治疗中心”,以满足疑似儿童的进一步检查、诊断和治疗。

四、加强妇幼保健网络建设

(一)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继续抓好规范门诊的创建工作。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要按浙卫发〔2003〕22号“浙江省妇幼保健规范化门诊和规范工作标准”巩固和创建“二个规范门诊”,增加机构的硬件投入和人员素质的培养,切实落实“两个规范门诊”的各项标准和操作规范,拓展保健服务项目。市妇幼保健院要巩固“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创建成果,通过20*年省卫生厅的“回头看”。嵊泗县妇保所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创建工作。有条件的基层卫生院要根据“*市乡镇卫生院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两个规范工作评估细则”要求,积极开展创建工作,通过创建,规范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加强科研工作,积极推广适宜技术和新项目。

(二)完善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要发挥三级网的“龙头”作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督导和技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切实承担起妇幼保健的职能,指导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公共卫生联络员开展妇幼卫生基础性工作。认真落实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三大类12项的服务内容和目标,推进社区妇幼保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进一步加大健康宣教力度,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认真做好社区“孕妇学校”和“育儿学校”工作,提高健康教育覆盖率,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

(三)加强妇幼卫生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保健人员素质。认真贯彻《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将妇幼保健机构纳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按有关规定配备妇幼保健人员,解决基层妇幼人员待遇,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切合基层妇幼卫生工作实际的奖惩办法,切实稳定妇幼保健队伍,促进我市三级保健网的巩固和发展。进一步加强专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保健人员素质。

五、积极推进母婴健康工程和妇女健康促进工程项目

根据浙江省“*”《母婴健康工程项目》执行文本和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年度计划书。依托“母婴健康工程项目”,加强妇幼保健专业人员尤其是基层妇儿保人员和产科医生的业务技术培训,规范操作。增加投入,加大基层产科建设,特别是急救物品的配备。加强高危和重症孕产妇的监护和诊治工作,建立健全产科应急抢救机制,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加强宣教,提高流动人口保健意识和母婴保健系统管理率,开展贫困孕产妇的医疗救助和优惠政策,确保通过《母婴健康工程》项目省级评估。

启动妇女健康促进工程,制定并落实妇女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方案,开展两年一次的妇女病查治工作,争取年内完成40%已婚育龄妇女的妇科疾病检查工作。

进一步贯彻落实《*市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工作要求,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纳入妇幼保健日常工作,争取政府财政投入,规范和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和免费原则,确保母婴健康。

六、加强妇幼卫生信息管理

加强妇幼卫生年报/监测工作。各级医疗保健单位按照市卫生局下发的有关文件规定,完成妇幼卫生年报/监测和质控工作。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基础信息的收集,摸底和随访调查。建立健全信息质控员例会制度,每年一次进行年报的汇审,防止漏报错报。普陀区按省监测规定程序,及时规范地完成监测和计算机网上直报工作。逐步逐级建立妇幼卫生信息网络,不断完善妇幼卫生信息计算机管理工作。

保健医生个人工作计划例10

1 国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简介

1.1 日本农村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

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建立了覆盖全体国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凡年满20岁的日本国民,都要加入医疗保险体系,这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险制度,日本的医疗保险体系由“雇员健康保险”和“国民健康保险”两大支柱构成。前者的主要对象是打工者,是指拥有5人以上的企事业的雇员及其家属。后者的服务对象比较广泛,包括农民、个体经营者、无业者、不能享受“雇员健康保险”的退休人员以及这些人员的家属。日本“国民健康保险”的医疗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是被保险人交纳的保险费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和保险费在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保险费根据每个被保险人的标准年收入的百分比交纳,每年核定一次。日本“国民健康保险”的支付水平较高。日本医疗保险给付的主要是医疗费用,“国民健康保险”的保险是以家庭为单位,其给付范围包括:诊疗费及特定诊疗费的70%,高额诊疗费、助产费、丧葬费、育儿补助等。

日本“国民健康保险”有以下特点: (1)法制健全。日本的“国民健康保险”在整个管理经营监督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有法律的制约,法律制约的效应远大于权力制约效应,保证了机构运行畅通无阻。(2)管理层次清晰。日本国民健康保险的管理机构职责划分明确,层次清晰,由指挥中心、行政执行机构、业务执行机构、协调机关等部门负责督导和执行,各机构配合默契,使复杂的医疗保险体系运行有序。(3)监督机构健全 。审查机构是一种自下而上、具有反馈性质的审查机构,使运行过程的监督能及时纠正偏差,避免失误进入下一次循环。为了避免失控,审查官及审查委员会被赋予绝对独立的职权,受法律保护。审查委员会是由同属的被保险人代表及企业主代表、有经验有资历的委员组成(三方制),各自代表一方利益,避免出现监督过程的利益偏向。(4)“国民健康保险”与“雇员健康保险”之间相互独立,且具有排他性。日本“国民健康保险”与“雇员健康保险”之间的保险收入构成是不同的,保险费在他们的财源中所占的比重也有较大的不同。政府对国民健康保险的投入比较大,占医疗保险费用总支出的32%~52%。

日本农业人员医疗保险的问题:“国民健康保险”由于加入者以非工资性居民为主,被保险者的收人低,老龄化率较高,与其他医疗保险制度相比财政基础薄弱。20世纪80年代以后医疗费用居高不下,随着医疗费总额的上升,给国家财政造成一定压力。同时保险费率不断提高,导致被保险者负担增加,医疗保险金的收交率逐年下降,2000年全国平均收交率为93.85% 。

1.2 韩国的农村医疗保险

韩国总人口4 820万(2005年),农村人口占8%(约386万),人均产值12 646美元(2004年)。韩国于1989年完成实现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达全体居民的90%,其余10%的居民为生活贫困线以下者,由政府提供其他形式的医疗费用救济。1963年,韩国颁布了第一部《医疗保险法》,但由于当时国家经济状况较困难,只能实行自愿性保险,参保人数不多。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韩国开始实行强制性保险。以农民为主要对象的医疗保险于1981年首先在三个地区试点,次年又增加了三个试点地区,均是强制性的。1988年扩大到全体农业人员,1998年开始在全国农村强制实施。韩国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经费来自三个方面,即政府补贴、个人交纳保险和就医时个人自付一部分。具体办法是:居民按户每月向保险组织交纳保险金,保险金额由他们所属的不同等级而定,家庭和政府各负担50%,作为医疗保险基金,就医时的居民自付形式有三种:第一种形式是门诊自付,即居民在诊所门诊自付医药费的30%,如到一般医院门诊部则自付50%,到综合性医院需自付55%;第二种形式是“起付款”,居民每看一次病必须自己支付4美元的挂号费;第三种是住院费用限制,即不管什么住院病人,一年内住院不得超过180天,超过部分必须自己负担医疗费用。韩国农村医疗保险的管理与城市一样,采用社会团体管理形式,称作保险社团,全国共有农村医疗保险社团156个,在行政管理和资金上都是独立的,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管理机构,自主经营。韩国政府于1989年制定了初级医疗服务制度,规定居民就医时必须首先到初级医疗服务机构(如公共卫生中心或私人诊所),经初级医疗机构医生的介绍才能到医院就诊。

韩国农村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韩国农村医疗保险的实施是按区具体实施的,由于区域划分较小,医疗费用的统筹范围有限,风险性较大。在医疗服务提供和利用方面,政府试图使更多的居民充分利用初级医疗机构(诊所),但是由于现有的初级医疗机构和上级医疗机构医院之间的医疗服务水平和技术等方面的差距较大,居民宁可多花钱去医院也不愿去诊所诊治,造成初级医疗机构的使用率不足[1]。

1.3 巴西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家庭健康计划”

巴西“家庭健康计划”的主要内容:该计划由联邦政府于1994年建立,是一种关注家庭和社区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制度。具体执行计划的是一个个家庭健康小组,小组至少由1名全科医生、1名护士、1名助理护士和4~ 6名社区健康组成。家庭健康小组一般要为600~1 000个家庭服务,目前在巴西有10 025个这样的小组在工作。截至2002年底,该项计划已覆盖巴西50%以上的农村人口。“家庭健康计划” 所需资金来自联邦和各州的专项资金支持。1999年,除社区健康外,每个小组可获得联邦政府28 000雷亚尔(巴西货币单位,1雷亚尔约为2. 72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1999年后,包括健康在内的整个小组平均每年可得到54 000雷亚尔。对新成立的家庭健康小组,政府给予1 000雷亚尔的启动资金。小组中的医生及护士的工资均是城市公立医院同类人员工资的2倍左右。“家庭健康计划”实施后,巴西农民在医疗服务方面的可及性明显很高,几乎达到90%以上。

巴西农村医疗保健计划的特点:政府重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设立专项经费资助农村医疗保健计划。巴西联邦政府非常重视农村医疗保障问题,除实行全民统一的医疗健康制度外,还针对农村专门设立“家庭健康计划”,并由联邦和州政府统一实施与监管,保证了该计划的平稳推进;在制度设计上注重对医疗服务者的激励。巴西联邦为确保上述计划的顺利实施,设立专项经费对其进行支持。在为从事农村卫生保健服务者提供启动资金及生活补助的同时,还按服务量进行奖励。联邦政府确保农村医务工作者可获得不低于城市同类人员2倍的工资,这在相当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在农村开展医疗服务的积极性[2]。

2 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启示

上述各国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各有特点,有的遇到和我国相似的问题,但其中的一些成功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借鉴。

2.1 明确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险中的职责

医疗保障尤其是公共卫生保健,是典型的社会“公共产品”,它要面向全社会,上述国家无不如此。我国农民由于其收入水平偏低,根本无法真正享有医疗保障,所以,国家应当在医疗保障方面给予农民更多的支持和保护,将农民医疗保险制度纳入国家社会保险的总体规划,这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政府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财政投入。各级政府应当把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贴作为一项预算内财政支出,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保证资金的稳定性,并根据财政状况不断地增加投入。政府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支持,广泛吸纳各种社会慈善捐赠,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二是政策支持。国家或省级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能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监督,解决认识上的不足,保障和促进这一制度的规范、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日本在这方面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2.2 因地制宜,分地区、分阶段地建立和实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我国农村幅员广大,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要实施统一的全国范围的社会保障,在一段时间内很难实现。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 对于东部沿海及城市郊区等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的富裕地区,应采取强制式的医疗保险措施,经费主要靠自筹。从国外情况看,在有一定经济保障人群中均实行强制性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应该从区域和国家整体居民的利益出发,政府职责也是个人的义务。在贫困地区可实行以政府补助为主。在中等经济水平地区农村可实行政府补助和受益者负担的双重筹资医疗保险形式,提倡农民积极参加,使之有实惠可见。这样既可以合理筹划国家有限的财政支出,又可以做到对于经济发展不同地区的公平兼顾。

2.3 健全各级管理机构,加强资金管理

为确保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对医疗保险资金筹集和支付过程实现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上文所述的各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我国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过程中,需要从上至下逐级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有关农村医疗保险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工作,加强对医疗基金的管理。实行独立建账、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确保资金的按时足额到位,实现资金运作的公开、公平、公正。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的监督,增加透明度,增强合作医疗的吸引力,提高农民合作医疗的参保率。

2.4 加大乡村卫生机构的建设力度

乡村两级卫生服务机构既是构成合作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施合作医疗的主要载体,是整个农村医疗保险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国际情况来看,各国政府不同程度地承担了这部分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的责任。我国政府有必要加快农村卫生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投入,调整乡(镇)卫生院的规模、功能和布局,整合卫生资源,充分满足广大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这方面巴西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