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长江之歌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2-06-17 15:16:49

长江之歌教案

长江之歌教案例1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诗又叫儿童诗,是一种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诗歌,所以这类诗歌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多的篇幅。那么这类诗歌,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我们认为,教学这类诗歌必须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 咀嚼语句,品味诗歌精妙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现代诗更是如此。这类诗歌的教学应关注儿童语言的学习,让儿童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丰富语汇,感受语言的精妙,提高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获得美的享受。

【案例呈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这四句诗: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师(出示长江流域图):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她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东大雪山,横贯我们祖国大地,流经10多个省市,最后流入东海,奔向太平洋。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这四句诗,你有什么发现?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生:我发现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长江水的流动写成了人在走路和跑步,我是从“走”和“奔”这两个词感受到的。

师:这两个词能不能交换,为什么?

生: 不能交换。一个“走”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春天来了,大雪山上的雪水慢慢融化,此时的长江如涓涓细流,缓缓流淌,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悠闲地散步。

师:还像――

生:还像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慢慢地走来……

师: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生读这句诗)

师:一个“走”字,让你想到一位悠闲散步的少女和一位慢慢走来的绅士,一个“奔”字又会让你想到哪些词语?

生:波涛汹涌。

生:波澜壮阔。

生:千军万马。

……

师: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一条怎样的长江?

生:此时的长江奔腾咆哮,一路狂奔,向东而去。一路上,她汇集了许多条支流,气势越来越大。

师:谁来把这种奔腾咆哮的气势读出来?(生练读)

师:这四句诗让你感受到了长江在空间上跨度很大,像一根长长的纽带,贯穿祖国大陆。

师:这四句诗还让你感受到了长江怎样的特点?

生:我发现长江是由西向东流动,距离很远。

生:我发现长江的水流很有特点,上游水流很舒缓,越往下流得越急。

生:长江真是无穷的源泉,水流奔腾不息。

……

【点评】该教师在教学中能紧扣“走”和“奔”两个关键词语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咀嚼词句,走进诗歌。通过词语的换位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用词的准确,读出长江上游雪水融化的缓慢过程和下游向大海流去时奔腾咆哮的特点,既体会到诗歌用词的准确,又积累词语,生成语言,感受拟人写作手法的形象与生动。

二、 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生动的画面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蕴含丰富的画面。儿童是最富于想象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因此,教学现代诗必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在对话中走进诗歌奇妙多姿的画面,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展现童真童趣。

【案例呈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这两个小节的结构一样,都有“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三句话。

生:我发现开头是说“荒山野岭”,结尾却说“青山碧岭”,这两个词是一组反义词。

师:读着“荒山野岭”这个词语,联系我们刚才所学的内容,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千年的山岩,光秃秃的,在烈日下曝晒。

生:寂寞多年的荒山,一片荒凉。

师:读着“青山碧岭”这个词语,你的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们仿佛看到了山上到处种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一片生机勃勃。

生:我们仿佛听到了小动物欢快的嬉戏声以及小鸟在枝头快乐的唱歌声。

生:我们仿佛闻到了阵阵树木的清香。

师:再读读这两个小节,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原来的荒山野岭,经过少先队员的植树,现在已经变成了青山碧岭。

……

【点评】在学生学习整首诗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的首尾进行比较,在对比中发现诗歌写作的特点,同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荒山野岭”和“青山碧岭”展开想象,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把抽象的诗歌语言转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美妙的画面中展现植树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植树的好处,深化对诗歌内容和形式的理解。

三、走进场景,体悟诗歌真挚的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诗歌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诗句所描绘的场景往往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我们教学现代诗应紧扣住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由情境走进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体悟诗人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案例呈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城和运河》教学片段。

师:你觉得长城“奇异”在哪呢?

生:长城像巨龙,很长。

师:有多长?

生: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师:(出示地图)从山海关到嘉峪关有一万多里,所以长城又叫――万里长城。如果每天走100里路,那么需要走100多天呢。你能读出它的“长”吗?(生读)

师:为什么诗中不说像巨龙“爬”行在大地上?

生:“穿行”更能显示出巨龙磅礴的气势。

生:“穿行”把龙写活了,更加表现出长城的雄伟壮丽。

生:“穿行”说明山海关到嘉峪关之间有很多山,长城是建在很多山的上面。

师:想象一下,“巨龙”穿行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你能用手势来演示一下吗?(生演示)请你再演示一下什么叫“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生演示)把你的这种感觉读出来。

师:谁能上黑板,用简笔画把长城穿行在大地上的样子画出来?(生上来画出群山和“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的长城)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长城的特点,你想用哪个词?(雄伟壮丽) 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师:面对这样的长城,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在那个时候就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生:我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奇迹感到自豪。

师:把你的这种自豪、敬佩的心情读出来。

长江之歌教案例2

文言文的歌词是老校歌最具标志性的特点,若没泡过几年国学的人还真得靠死记硬背了。但清末民初的中国大学就像刚抱来的小洋人,传统文化是营养丰富的奶水。而校歌体现的正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理念。

创作于1916年前后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今南京大学校歌)就推崇儒家学说:“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日知、日仁、日勇。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而国立清华大学校歌(1923年)中则有“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东西”的表述,其中“立德立言”正是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号召青年学生要成为“有德之人”、“有功之人”。

当然,还有咏唱思想自由的校歌。《复旦大学校歌》(1925年)就高歌:“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而前言中被同学吐槽拗口的浙江大学校歌中也唱道:“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可见,当时的大学在鼓励青年要求是、求真方面不遗余力。

1938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了呈报校歌校训的训令:“音乐一科,为陶冶青年儿童身心之主要科目,自古列为六艺之一。现在各级学校教授音乐,取材虽未尽趋一致,但多自编校歌,以代表各校之特点,而于新生入学之始,则教之歌咏,以启发爱校之心,影响至为重大。兹为考察起见,各级学校应将所编校歌,呈送本部,以备查核。仍未编制校歌的学校,必须抓紧编制,并限期呈报。”自此,校歌便在全国普及起来。

一个乐派

所谓时局造牛人,在20世纪初,以“反帝”、“强兵”、“御侮”为主题的学堂乐歌独领,涌现出了如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等热心学堂乐歌创作的音乐人才或群体。用今天的话说,学堂乐歌就是校园歌曲,而校歌自是其典型代表。早期的学堂乐歌多采用日本或欧美的曲调,由中国人重新填词完成。清朝末期无锡城南公学堂的《学校唱歌集》中就这样的记载:“讵料郑卫淫声杂,古音失传至今荒,幸有欧西新歌来,学界改良增荣光。”

沈心工率先将西方的简谱引入中国,是中国校歌创作的鼻祖。他在交通大学(此指1952年前的交通大学)工作30余年,先后参与了交通大学6首校歌的编撰与谱曲工作,其中包括了中国近代高校历史上最早的校歌——《警醒歌》(1897年),还有现在我们听到的交通大学传唱的《为世界之光》(1940年)。

一个传统

民国时期,校训、校徽、校歌的制定和创作被许多学校看作“立校之基”。尤其是校歌被视为“校魂”,可内召师生情感,外鼓师生士气。然而,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却是一所没有校歌的高校。我们所熟知的《燕园情》也是创作于1952年,但只是在学子中代代相传,未被正名。

1917年12月17日,北大20周年纪念演说会在法科大讲堂举行,会上演唱了文科教授吴梅(瞿安)所作的北大20周年纪念歌。这本是北大校歌的最有力的竞争者。但却因校歌内一句歌词“喜此时幸遇先生蔡”,恐不为德高望重又虚怀若谷的蔡元培校长所允,于是就这么与校歌擦肩而过。

1921年11月9日,北大召开第一次评议会,会后在11日出版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刊登了《校长布告》:

一、 校歌案

议决:

(一) 本校二十周年纪念会歌,不能作为本校校歌。

(二) 本校暂不制定校歌。

二、 ……

此后,北大再没有议制作校歌之事,因而北大也一直没有唱校歌的传统。

一宗悬案

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满江红》是中国近代校歌历史上的一株奇葩,它产生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寄托了中国大批知识分子西迁后“壮怀难折”、同心同德的情怀,也融合了三所顶尖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办学理念。但在其作者归属上却是一宗历史悬案。

1939年,西南联大常委核定《满江红》为联大校歌。但在此后的60余年间,关于《满江红》歌词作者的争论一直喧嚣不止。在1980年代冯友兰公开承认自己是校歌的作者之前,在档案馆和个人保存校歌歌片上,歌词署名大致有四种情况:无署名,罗庸作词,罗庸、冯友兰作词,以及罗庸等作词。于是,“挺罗派”和“挺冯派”轮番出招,以证真实。

长江之歌教案例3

江津区下湾小学,始建于清咸丰10年,历史悠久,办学成果突出,是李市基础教育的“北大门”。学校环境幽雅,绿树成荫。拥有“江津市文明学校”、“江津市农村课改实验学校”、“重庆市十佳特色文化校园”等多项殊荣。学校在安文华校长的带领下,紧紧围绕“让每一位学生得到理想的发展,让每一个家庭收获成功的喜悦”这一办学宗旨,切实推行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责任教育体系,倾力打造器乐伴奏和山歌教学的特色品牌。

责任教育、三位一体

江津下湾小学把责任教育作为德育特色品牌来打造,把责任教育细分为教师的责任、学生的责任和家长的责任三位一体,通过共同的责任行为意识协调教育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 “教师的责任”是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通过建立落实教师责任九规范与教师考核评估挂勾,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责任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业务知识理论等,督促引导教师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切实更新观念,增强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主导作用。“学生的责任”是责任教育的主体;学生的责任教育第一抓手就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每周固定班会活动,向学生灌输引导“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等责任意识;“家长的责任”是责任教育的重要环节;班主任把责任教育作为家访或家长会的主要内容之一,宣传到家。要求家访中,老师与家长探讨有关孩子的教育问题,在教育观念上达成共识。只要老师、学生、家长“心往一块儿想,话往一块儿说,劲往一块儿使”,学生就一定会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成长,就一定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器乐伴奏与山歌教学

长江之歌教案例4

抗战爆发后,外纸来源中断,但江西省的印刷业成为全国之最。1939年9月,江西全省社会教育工作会议上,音教会主任程懋筠有两项提案:《各校歌咏宣传材料应送教厅审查以求统一案》和《请教厅发给津贴编印大量抗战歌曲集案》。“音教会认为现在各校歌咏宣传材料,内容多不统一,在宣传实践中有以黎锦晖之唱片吸引民众者,不但与抗战环境不适合且与部令抵触。希望教育厅通令各校嗣后歌咏宣传材料,应送厅审查,以求统一。并通令禁用不良教材。”③同时,为扩大歌咏宣传,激发民众抗敌情绪和补充目前学校抗战歌咏教材的不足,音教会已采选适合目前环境需要的抗战歌曲百余种,准备编印歌集1万册,但“惟该项印刷费为数至巨,本会经费,均有固定开支,难以负担,拟请教厅发给津贴二千五百元,俾早付印”。④该项提案经过大会审议通过。1940年9月18日,音教会出版了《音教抗战曲集》,出版地在吉安,南昌一职印刷所印刷,共182页,定价每册5角。程懋筠在前言中满怀感慨地说:“在重重的难产中,这曲集居然问世了,不能不叫人愉快!抗战后,坊间此类出版物虽多,本集内容则偏重于合唱,本会合唱队的教材,几乎完全在内。”⑤曲集采用简谱,共收录了抗战歌曲110首,齐唱、独唱、轮唱歌曲49首,二部合唱23首,三部合唱7首,四部合唱31首(表1)。

二、《音教抗战曲集》的特点及音乐风格分析

《音教抗战曲集》内容全、题材丰富、涉及作曲家范围广,大部分作品属于创作歌曲和民歌改编歌曲,包含极少量的外国曲调填词歌曲;采用了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同时融入了鲜明的民众特色和时代精神;音乐风格多样,除了大量的进行曲风格的歌曲外,还有抒情类型的歌曲和叙事风格的歌曲。

1.作品涉及的题材

曲集收录作品涉及作曲家范围广泛,包括:冼星海、黄自、贺绿汀、舒模、江定仙、何安东、夏之秋、陈田鹤、陆华柏、胡然、周巍峙、章枚、吕骥、刘雪厂、赵元任、宋居田、程懋筠、唐学咏、沙梅、老志诚、塞克、劫夫、朱洪干、李惟宁、周淑安、洛宾、刘天浪、李抱忱等音乐家的作品。其中冼星海的作品6首、黄自作品6首、贺绿汀作品2首、宋居田作品4首、陈田鹤作品2首、赵元任作品3首、刘雪厂作品4首、吕骥作品1首、老志诚作品1首;曲集收录了程懋筠的作品27首,包括《全民抗战歌》《全靠俺自己》《去当兵》《赶快还给我》《救国是我们大家的事》《救国歌》《公勇歌》《出征歌》《抗敌军歌》《汗血歌》、《锄奸谣》《打游击去》《打铁歌》《欢送勇士们》《九一八》《再牺牲,再前进》等。

从歌曲题材看,有反映九一八事变的歌曲,如《九一八小调》(崔巍 钢鸣作词,吕骥作曲)、《九一八》(程懋筠作词,德沃夏克曲)、《九一八小调》(刘雪厂词曲);歌颂英勇抗战的歌曲,如《歌八百壮士》(桂涛声词,夏之秋曲);号召参军的歌曲,如《去当兵》(程懋筠词曲)、《应征入伍歌》(胡然词曲);反映后方团结支持抗战的歌曲,如《做棉衣》(桂涛声词,冼星海曲)、《送战士》(丘絮絮词,曾雨音曲)、《劝募寒衣歌》(程念深词,李凤文曲);反映抗战必胜信心的歌曲,如《杀尽鬼子称英豪》(刘天浪曲)、《凯旋》(古诺曲,李抱忱填词);悼念牺牲战士的歌曲,如《追悼阵亡战士》(作者不详);号召全民抗战的歌曲,如《全民抗战歌》(谢康词,程懋筠曲)、《救国是我们大家的事》(作词不详,程懋筠曲)、《上战场》(傅滨词曲)、《全民的阵线》(陈中夫词,宋居田曲)、《保家乡》(贺绿汀词曲)、《青年进行曲》(田汉词,冼星海曲)、《生死同心》(贺绿汀词,江定仙曲);思念故乡的歌曲,如《思故乡》(刘雪厂);此外还有反映南昌失陷的歌曲,如《故乡祭》(徐廷敏词曲);歌颂北方前线将士的歌曲,如《我是北方人》(赵元任词曲);

曲集包含少量的外国歌曲和民歌改编歌曲,如根据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填词写成的《九一八》、以古诺歌剧《浮士德》填词创作的混声四部合唱《凯旋》等;以南昌打椿歌的曲调创作的《劳动歌》和融入浓郁民族风格的《砰嘣调》《打铁歌》;利用古诗词创作的作品,如《满江红》。

2.作品风格分析

曲集音乐风格多样,主要包含进行曲风的歌曲、抒情风格的歌曲和叙事风格的歌曲。不同风格的歌曲有不同的音乐特征和不同的音乐功能。进行曲风格在抗战歌曲中数量最多、最常见,节奏坚强有力、强弱分明。《音教抗战曲集》中进行曲风格的抗战歌曲最多,如《救国军歌》(塞克词,冼星海曲)、《全民抗战歌》(谢康词,程懋筠曲)、《我是北方人》(赵元任词曲)、《前进》(杨槐词,何安东曲)、《巷战歌》(方之中词,陈田鹤曲)、《步兵进行曲》(顾仲彝词,陈歌辛曲)等;抒情风格的歌曲情感表现细腻、富有歌唱性,在抗战歌曲中运用广泛,《音教抗战曲集》中的歌曲也有不少抒情类型的抗战歌曲,如《思故乡》(刘雪厂词曲)、《劝募寒衣歌》(程念深词,李凤文曲)、《送战士》(丘絮絮词,曾雨音曲)、《歌八百壮士》(桂涛声词,夏之秋曲)、《我们的家乡》(沙梅词曲)等;叙事歌曲是抗战歌曲中一种重要类型,这类歌曲具有叙事的特点,词曲结合紧密、有故事情节、音乐风格鲜明,如《锄奸谣》(程懋筠词曲)、《九一八小调》(崔巍,钢鸣词,吕骥曲);曲集还收录了适合少年儿童演唱的抗战歌曲,如《儿童战歌》(陈词,胡然曲)、《少年先锋》(邱望湘词曲)、《少年军歌》(胡然词曲)。

结语

1940年由音教会编写的《音教抗战曲集》,满足了当时抗战歌咏宣传的需要,曲集收录了百余首歌曲,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抗战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对号召全民抗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该曲集内容全、题材多样、贴近民众,作品采用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同时吸取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元素,涉及的作曲家范围广泛。曲集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国内著名作曲家创作的抗战歌曲。从演唱形式上,曲集除收录了独唱、齐唱、轮唱外,还有二部、三部、四部合唱作品61首,极大地满足了抗战期间对合唱作品的需求。除收录音教会成员及国内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外,还收录了左翼作家、作曲家的作品,如田汉、塞克和冼星海的《抗敌先锋歌》,塞克作词,冼星海作曲的《救国军歌》,崔巍、钢鸣作词,吕骥作曲的《九一八小调》,贺绿汀的《保家乡》《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等作品,曲集充分体现了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的民族精神。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3B001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2013M531063;黑龙江省博士后资助项目,项目编号:LBH―Z13138;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1BG077的阶段成果)

注释:

①“江西音教会”是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的简称,1933年成立于南昌,主任委员程懋筠,1946年因经费问题音教会被裁撤,历时13年。其工作可以分为战前、战时及战后3个时段。战前1933年至1937年,音教会在南昌开展大量工作,推行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改良民众娱乐,创作民众音乐替代品,成立管弦乐队,创办《音乐教育》杂志。1937年至1944年,音教会的工作重心由战前的“革固”“除害”“创新”转变为利用音乐与戏剧进行抗战宣传,从“艺术至上”美学观转变为实用主义音乐美学观。1938年九江失陷,音教会向赣南转移,开始在江西省内巡回公演,先后在吉安、遂川、泰和、赣州开展工作,用音乐和戏剧进行抗战宣传,组织抗敌歌咏话剧团深入江西偏远地区开展抗战宣传,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维持了6年,其间,音教会还举办各种类型音乐会,开办了两期音乐师资训练班,并出版《音乐与戏剧》专栏、《音乐与戏剧》期刊、《音乐教育战时续刊》及《音教抗战曲集》,1944年解散。1946年,抗战胜利后,在教育部的提议下,江西音教会复建,由于经费原因,同年解散。

②⑤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音教抗战曲集[M].吉安:南昌一职印刷所,1940:1.

③江西全省社会教育工作报告:各校歌咏宣传材料应送教厅审查以求统一案[R]. 吉安:南昌一职印刷所,1939:66.

长江之歌教案例5

身处一线的教师都深有体会,平时批改学生试卷,大多数同学的诗歌鉴赏题做得乱七八糟,甚至会出现一些很低级的错误,这些低级错误只要再读一遍题目就可避免。这个时候,我们恨不得把这些学生一个一个拉到面前,让他们当面重答这些题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没注重审读题干,不能抓住题干提示的答题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在高考备考中增强审题意识,敏锐觉察到题干提示的答题信息。具体说来,题干可能承载以下信息:

1.答题的区域

题干中命题者往往明示了答题的区域,就答题区域的信息去思考,是答准答全题目的前提。如2010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题干分析:

题干(1)中,“诗中”“柳永《雨霖铃》”都给我们提供了答案所在的区域。

题干(2)中,点明了一、二两句的“醉别”“江风引雨”为答题区域,只要挖掘其中蕴含的感情就行了。

题干(3)中,点明了三、四句为答题区域,抓住“代为之思”,解释这两句,找出使用的表现手法,阐述表达效果。

答案印证:

(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心情。

(3)由眼前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思考的方向

细读题干,往往会抓准思考的方向。如2013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2)略。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题干分析:

细读题干,我们很敏锐地抓住“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这句话,这句话引导我们思考:诗歌平淡的是什么?蕴藏了什么激烈的情感?而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本题的答案要点。所以,题干提示了答题的方向。

答案印证:

“门掩世味” “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3.答案的组织

答案的组织,是指心中有了答案时,该怎么组织语言进行书面表达。包括表达的顺序、表达的详略、句式的选用等。如2012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1)略。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题干分析:

本题干“三、四两句”提示了答题区域,“简要分析”提供了答题方法,即先根据三、四句内容简笔描述主人公外在形象,再概括其内在情感形象。

答案印证:

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具体题目中,题干还会起到具体的作用,只要考生在平时训练时细心审题,仔细揣摩,必定会有新的发现。

二、分值在判断答案要点中的作用

诗歌鉴赏主观题制卷时按“点”赋分,“点”即要点。阅卷时,要根据要点来给分。因此,组织答案时要有“踩点“意识,要估分值按点来答,否则就会遗漏要点,拱手丢分。那么,考生该如何去踩点呢?除了全面思考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非知识能力的因素,即根据分值去推测答案要点的个数。当然,分值只是提示,语境才最终决定要点个数,但得了分值的提示之后,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去分析语境,从语境中尽可能找出要点与分值的合理关系,从而答全要点。下面我们以2011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为例探讨分值与答案要点之间的关系。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

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根据分值推测各题答案要点:

(1):本小题3分,题干中有关键词“三个方面”,当然一点一分,且不必展开,直接作答。

(2):本小题两问4分,每一问都很单纯,推测一问2分,而情感类的答案模式是原因+情感类型,所以第一问的答案有两个得分点,第二问题干中有“何种”一词,可知答案只有一点,占2分。

(3):本题3分,而构思题答题模式往往是开头―中间―结尾,所以推测答案要点包括三点,每点1分。

分析完毕,再拿答案印证:

(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长江之歌教案例6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柔美、纯真的声音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2.能认真听赏《采茶舞曲》,并积极参与跳一跳“采茶舞”的活动,从中体验乐趣。

教学重点

用柔美、纯真的声音演唱歌曲《茉莉花》。

教学难点

1.体会休止符在乐句中的作用。

2.通过学跳采茶舞,感受江南舞蹈韵味,喜欢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忆江南”

教师: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下这样一首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名字吗?

学生:忆江南。

教师:谁能说说自己眼中的江南是什么样子?

(播放课件《走进江南》,初步了解江南的景致、气候和风土人情。)

教师:江南这么美丽,你们觉得江南的音乐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畅谈)

二、“唱江南”――《茉莉花》

1.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赏一首江苏民歌――《茉莉花》。

2.听录音范唱。

3.学生齐唱歌曲。

教师:这首歌你们都这么熟悉,许多同学都已经会唱了,那我们今天怎样把歌曲唱得更美呢?

(提示学生从歌曲节奏、音准、情感处理等几个方面把握歌曲。)

4.学习歌曲节奏。

教师:(课件出示曲谱)请同学们看看这首歌曲的节奏型,谁能提示大家在练习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特别注意?

学生: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的停顿。

教师:如何解决这些难点?请同学们分小组练习节奏,练习好了回到原位。

请一小组示范,教师随机指导,全班齐练。

5.学习歌曲歌谱。

(1)教师:这么优美的旋律,由哪些可爱的音组成?(do、re、mi、sol、la五个音组成。)

教师:没有哪些音?

学生:fa、si两个音。

教师:这首歌曲由do、re、mi、sol、la五个音变化组成,这是中国典型的民族五声调式。

(2)教师范唱歌谱。

(3)学生独立学习,边拍节奏边识谱,自由练习。

(4)学生齐唱歌谱。

6.感情处理。

(1)教师:美丽的《茉莉花》怎样演唱才能把歌曲意境表现出来呢?请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2)教师:在歌曲中有两个相同乐句,不仅旋律相同,歌词也相同,你能找到吗?

学生演唱这两句,感受变化。(第一句“好”表现人们对茉莉花的喜爱,第二句“好”表现人们对茉莉花的赞美。)

(3)感受四分休止符的作用。

教师:在四分休止符处模拟闻花香动作,引导学生在此处换气。

(4)体会八分休止符的表现力。

教师:那这一句3213 203 50i5中间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八分休止符?

教师示范演唱没有休止符和有休止符的两种旋律,学生聆听比较。

教师:这么美丽的花,我想把它摘下来,可心里又有点……

学生:不舍。

教师:所以我停留了一下。那怎样更能表达不舍的心情呢?(教师边唱边做动作,学生再次感受。)

学生:第二种。

师生边唱边表演此句。

(5)再听范唱。

教师:我们再把这首歌曲欣赏一遍,想想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音量去演唱?感情是含蓄的,还是奔放的?请大家用歌声告诉我。

学生有感情地齐唱歌曲。

三、“舞江南”

1.教师:你们知道茉莉花还有什么用途吗?(泡茶)

教师:当漫山遍野都长满翠绿的新茶时,江南的孩子们会做什么呢?

教师:下面我们一块儿去看看江南的孩子跳采茶舞。(播放舞蹈《采茶舞曲》)

2.学跳采茶舞。

教师教几个采茶的基本动作,学生学习。

教师:正因为有音乐,人们上山采茶时才不会感到枯燥,下面我们一块儿跳一跳采茶舞曲,感受劳动的快乐。

师生共跳《采茶舞曲》。

四、“赞江南”

欣赏中国申奥演出中小女孩演唱的《茉莉花》。

教师:同学们,《茉莉花》是一首享誉中外的歌曲,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开场曲就是《茉莉花》;中国少年合唱团出访各国必唱曲目也是《茉莉花》;在国际音乐节上,世界各国艺术家也共唱《茉莉花》,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

长江之歌教案例7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4-075-1

【教材简析】

这是四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节教唱歌曲课,歌曲内容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忆江南》。这是一首民族调式的歌曲。歌词是诗人白居易晚年时代回忆江南风景时所写的,原作共有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诗句风格清新,语调轻松活泼,本身就像是一首动人的民歌。曲作者为其配上旋律,从音乐的角度与诗人一起感受江南的风景美和对江南的向往忆念之情。曲作者在尾音处用五声中的徵音作为结束音,徵音在五声中的位置类似于金木水火土中的火,意指表示欣欣向荣的景色,这个尾音正与诗中描述的江南风景一致。在上课之前,我搜集了白居易《忆江南》的三首诗词,以及用苏州评弹演唱的《忆江南》,自己还特意学习用苏州白话方言演唱《忆江南》。目的是想让学生从地方方言的韵律上更好地感受民族音乐,从而感受诗人对江南的恋恋不舍的情感。

【课堂实录】

师:好的音乐需要静心欣赏,在上课之前季老师想和同学们先来听一首优美的歌曲,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师:听完这首曲子,你想象到了什么景象?找一位同学来模仿古代诗人诵读这首《忆江南》。

生齐读

师:著名作曲家戴于吾用旋律演绎了这首诗,就是我们刚才听到的这首歌。季老师将这首歌曲唱一遍,请同学们再次感受歌曲的旋律。(出示《忆江南》歌谱)

师:让我们一起把歌词按照歌曲的节奏读一读,注意二四拍的强弱。

师:多美的诗啊!你们知道“谙”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

生:熟悉

师:在这里作曲家用了四拍来表示“谙”这个字,同学们可以慢慢唱,帮助诗人打开记忆之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连线的地方用连贯的声音。

课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当我告诉学生们这首歌曲是由DO,RE,MI,SOL,LA五个音构成时,一位女同学高高地举起手来,很神气地对我说:“老师,你错了,应该是宫商角徵羽。”

说的真好,这正是我要说的本课中音乐旋律结构的重点,民族调式的五个音。同时他还告诉其他同学本歌曲是哪个音落尾,从音上感受作曲家想要表达的诗人对江南美景的向往和留恋之情。于是我立即表扬这位同学:“这位同学说得真棒!这首歌曲是由五声组成的,它们的唱名分别是DO,RE,MI,SOL,LA。它们也有自己的名字叫宫商角徵羽。”

师:在中国民族音乐中,我们不仅仅要知道五声调式,其实地方语言更是把握我国民族音乐的关键。我们新学的这首曲子,是诗人回忆江南风光时所作的,那么在江南当地的艺术家就把这首曲子用方言进行传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苏州评弹所表演的《忆江南》。

师:在课前季老师也学习了用苏州白话演唱了《忆江南》,在苏州当地的评弹艺术家都是用白话演唱的,你们想听一听白话版本的《忆江南》吗?

师:其实在民族音乐中掌握地方语言也是把握音乐风格的关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白话,感受吴侬软语的魅力。

【反思】

1.穿越音乐的时光隧道

在准备这节课时,本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学习了诗歌创作的背景,知道了很多是我之前所不熟悉的知识。起初备课的时候,我更多是从诗人的角度去读歌曲,差一点把这节课上成音乐课中的语文课。后来在一遍又一遍的唱谱中,发现这首曲子是典型的民族调式歌曲,仔细分析歌曲调式尾音落在“徵”音上,就提出了第一个疑问:“为什么落在徵音上,而不是落在五声中的其他四音上?”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将最后的尾音换掉试唱一遍,原来作曲家是想表达诗人对江南风光的喜爱和忆念之情。在小学的课堂上不宜把理论讲得太深,而应重视的是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课中我给学生介绍五声调式,了解民族音乐的结构,并让他们了解掌握民族音乐不仅要学习五声调式还要从地方语言特征来真正地感受民族音乐。这样就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移到体验民歌感受地方音乐的魅力上来了,学生学得也轻松。

长江之歌教案例8

2.自主讨论,交流展示:品味诗歌语言,掌握诗歌中的表达技巧。(难点)

教学方法:

四读教学法(初读、意读、品读、美读);自主讨论、展示交流。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经得起历史的筛选而流芳百世呢?有一个人,在汉末大乱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个性张扬的英雄;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是一个慷慨豪迈的大诗人。他曾叱咤风云,死后功过成败至今争议不休。他就是曹操。作为政治家的曹操,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作为诗人的曹操。

二、依案自学(参考导学案)(5分钟)

1.作者介绍。曹操(155-220)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作品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2.了解背景。建安十三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此《短歌行》。

3.解题。长短歌: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是根据歌唱时音节的长短的不同而区别的。长歌慷慨激烈、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短促、微吟低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歌行:乐府的别称,除此之外,还有歌、行、吟、引、曲、谣、辞。

4.自学检测(教师抽出导学案中部分内容检测学生自学情况)。

三、初读课文(5分钟)

1.自由朗读:纠正字音并完成导学案25页[正字音]相关练习(ppt):譬如朝露(pì);青青子衿(jīn);呦呦鹿鸣(yōu);何时可掇(duō);契阔谈(qì)(yàn);绕树三匝(zā);周公吐哺(bǔ)。

2.齐读。

四、自主讨论,交流展示(20分钟)

请学生结合导学案及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大意,找出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1.(ppt)示例: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作者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诗经》中的典故,表达出作者想象到自己盛情宴请贤才时的欢乐、喜悦之情,体现出诗歌语言的含蓄之美。

2.小组讨论:本诗共32句,小组成员每人翻译4句,并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及作者情感,然后组内交流讨论。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意读课文。(小组朗诵)

4.参照示例,交流展示:

参考答案:诗歌大意略。1―8句:作者用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把人生比作清晨的露珠,表达作者因人生短暂,功业未成的忧愁;以杜康代酒表现出作者的这种忧愁连最好的酒都无法消除,可见忧之深切,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心之急切。9―16句:作者使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诗经》中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贤才的深切渴望之情,以及想象到自己盛情宴请贤才时的欢乐、喜悦之情。17―24句: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贤士比作天上的明月,想要却无法摘取,表达了作者求贤不得的苦闷和忧思。25―32句:作者运用比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将人才比作正在寻找栖身之所的乌鸦,表达出作者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贤才的栖身之所;引用了《管子》的典故表现出自己对人才的渴求是无止境的,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实际上曹操是以周公自比,表达他欲像周公一样一统天下,群贤臣服的壮志豪情。

5.教师总结:《短歌行》写于宴会之中,按理来说参加宴会应该是愉悦的,但纵观全文作者多次写“忧”,忧时光短暂,忧人才不来,忧功业未成。但作者的情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想到如能宴请贤才是何等乐事;想到当他一统天下,群贤臣服时,那情景又是何等壮观!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情感是随着作者的想法改变而不断变化的。(ppt)

五、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5分钟)

1.女生读。

2.男生读。

六、课文美读(8分钟)

1.名家朗诵(多媒体)。

2.自由朗读。

3.美读课文(指名朗读)。

七、课堂总结(1分钟)

长江之歌教案例9

我出差回来上第一节课时,刚上楼梯就有几个学生发现了,他们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惊喜地向班里其他同学广播:“鲁老师回来喽——”然后簇拥着我走进了教室。几个小女孩争相过来搂着我,用清脆的童声甜甜地说:“鲁老师,我们好想你啊!”我被巨大的幸福暖流包围了。还没等我说话,一个小男孩又急切地问:“鲁老师,你去哪了?”我已把这些可爱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于是我笑着说:“你们猜一猜,鲁老师去哪里了?”

生:你去南阳了。

生:你去郑州了。

生:你去西安了。

……

我提示:我去的地方在我们国家的最南边,你们猜猜是哪里?

一片沉默。毕竟孩子们还小,知道的地方不多。我正考虑要不要说出来,黎新雷突然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是海南岛。”

“你怎么知道的?”我问。

“我妈妈教我看过地球仪。”

“噢。”我随手翻开课本,看到了今天的学习内容复韵母“ie”,我灵机一动,决定不按教案上课了。顺势又问:“你们再猜猜海南岛上什么植物最多?”

生:杨树。

生:柳树。

生:那是什么树啊?

师:你们喝的一种白色的、甜甜的饮料,就是这种植物结的果实的汁儿做的。

生:哦,是椰子汁。

师:对,海南到处是椰子树,连路边都是,行人要是走路渴了,只要上树去摘一个椰子喝就行了。

生羡慕地说:“真美啊,我都想去了。”

师:椰子的“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复韵母“ie”的读音,来,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学着。我趁课中休息的时候拿出一包椰子丝(本来这是准备给办公室同事品尝的)说:“大家学得这么好,鲁老师想请大家吃海南的特产,想不想尝尝?”一部分同学小脸儿涨得通红,激动地喊:“想——”一部分同学或捂嘴笑,或互相疑惑地看看,他们不相信老师会让他们上课吃东西。因为老师常告诫他们不能把零食带到学校来吃,更何况现在是在课堂上。我继续说:“想吃可以,得先来猜猜这是什么。” 我故意把有字的一面对着学生,一些课外识字较多的孩子又喊起来:“这是椰子丝——”我笑着说:“猜对了,谁愿意尝尝?”下面的小手竞相举起来:“我——我——”我迅速地把椰子丝分给每个同学品尝,

那些本不相信上课能吃东西的孩子也满足地咂起了小嘴儿。

师:谁能说说你吃的椰子丝是什么

味道?

生:椰子丝酸酸的。

生:椰子丝甜甜的。

生:椰子丝有点儿酸,又有点儿甜。

……

这节课,我和孩子们的关系一下子亲近了许多,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这节课里既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语言。

反思:没想到,我在与学生的随机交谈中用“猜一猜”竟然取得了这样好的效果。由此我想,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教育课程资源真的是无处不在。尤其像本节课我借出差之机引出的隐形课程资源更是多不胜数,就看教师能不能很好地加以利用。这些隐形课程资源以其独到的一面,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陶冶了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二、案例2:猜出来的学科整合

在《小小竹排画中游》的教学中,我让孩子们针对课题质疑。

生:小竹排是什么?

师:谁知道?

李博文(边说边做动作):竹排就是把竹子砍下来扎成一排,可以当小船在水里游。

师:对,我们可以用5个手指头当小竹排,来让我们的“小竹排”游起来。

师:谁还有问题?

何赛:小竹排应该在水里游,怎么能说“在画中游”呢?

师(皱着眉头):是啊,小竹排怎么能在画中游呢?

孩子们个个歪着小脑袋,就是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来读课文。

学生读完课问后,我提问:“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地方?”

生:江南鱼米乡。(孩子们虽然找到课文里讲的是江南,可对江南并不了解,所以把鱼米乡一块儿加上了,以为这是个地点的名称)

我笑着说:“因为江南水多,鱼和米就特别多,所以人们称江南为鱼米乡。小朋友们,你们猜猜江南在哪里啊?”

生:河南。

生:南阳。

由于地域限制,孩子们又没有任何地理知识,也没出过远门,所以只能猜江南在他们自己住的地方所在的省份和城市。

我提示:“你们知道我国最大的一条江是什么江吗?”

生:我知道,音乐老师教我们唱过一首歌,我想唱一唱。

我惊喜地点点头。

生:中国有条大江,名字就叫长江,长江源远流长……(全班同学都跟着她唱

起来)

师:唱得真好听,这首歌里唱的长江就是我国的第一大江,世界第三大河。

我又随手在黑板上画一条弯弯曲曲的线说:“这就是长江,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南,江南具体指的是江苏、安徽南部和浙江。”孩子们虽然记不住江南具体的省份,但已牢牢记住了江南在长江以南。

随后的教学中,我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较为成功地结束了这一课。

反思:学科整合是指学科之间,如语文与数学、思品、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之间的相互贯通,和课程整合一样,也是此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这节课,我让孩子们猜江南猜出了一首歌,使孩子们在语文课程中运用音乐课中学到的知识学习语文,体会到了无限的乐趣。今后,我应多了解各科教学情况,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语文与其他学科整合教学,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

三、案例3:猜出的趣味盎然

在教学《爷爷和小树》的第二自然段中,我说:“爷爷给小树穿上了暖和的衣裳,你们猜猜小树会对爷爷说什么呢?”

生:小树对爷爷说:“谢谢!”(这是意料之中的答案)

生:小树对爷爷说:“夏天我给你撑开绿色的小伞,让你乘凉。”(他引用了第三自然段)

生:小树对爷爷说:“秋天我结果子给你吃。”(他想到了我在教《四季》一课时进行的拓展。)

生:小树对爷爷说:“春天我开花给你看,还引来蝴蝶为你跳舞。”(他想到了“ie、ve、er”一课学习插图中进行的拓展)

生:小树对爷爷说:“我长出绿色的叶子,招来好多小鸟为你唱歌。”(我都被感动了,别说爷爷了)

……

反思:近年来,我们遇到类似的教学,都会让孩子当小树,教师当爷爷训练孩子说话,的确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但我认为我们班孩子年龄偏小,“猜一猜”更易于激发他们的说话欲望,事实证明我做对了。看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还要因学生而异,因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长江之歌教案例10

1.感知长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意识;

2.关注长江的过去与现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通过咨询老师、翻阅历史和地理课本、上图书馆、上网等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整理、筛选信息的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在策划、组织、协调、实施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实施时间】一个月

【实施流程】

课前准备

教师将学习活动内容确定为有关长江的历史、地理知识、歌词诗文、传说神话、谚语俗语、三峡大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学生自由分组,自主选题,分工合作。小组长与教师合作设计活动方案,小组长分配任务到每个人。

(一)搜集资料 (一周)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咨询老师、翻阅课本、上图书馆或上网等方式搜集资料,一周后将资料交给老师检查摸底。

(二)设计成果展示方案 (一周)

学生推选主持人主持活动,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教师只做参考引导。活动表现形式有观看影片光碟、知识竞赛、诗歌朗诵、唱歌比赛、讲故事、手抄报评比等。成果展示要求突出长江文化、长江环保和三峡大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三大中心内容。

(三)成果展示 (一周)

1.学生朗诵有关长江的诗词,演唱与长江有关的歌曲。

2.介绍长江的历史、文化古迹、神话传说故事,背诵与长江有关的谚语、俗语。

3.设计保护长江的公益广告词,要求广告词巧妙、生动、有创意。

4.将自己收集的资料经过整理筛选,办一张以长江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

(四)综合写作 (一周)

用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形式写出你在积累资料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长江的风采,理解到的长江的情怀,了解到的长江的忧患;或以“我心中的长江”为题,写出你对长江的希望、祝愿,抒发你对长江的感情;或以日记形式记载总结自己参加本次活动中的收获、体会以及存在的不足;或尝试用诗歌的形式来赞美长江,写出你自己心中的长江。

【展示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长江之歌》、《三峡的传说》、《长江三峡工程介绍》电视风光片、纪录片

师:自古以来,赞颂长江的诗文举不胜举。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做一次长江历史、长江河流现状的巡礼,去感受长江文化,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

主持人:我们是三峡的孩子,我们爱三峡。我们出生在西陵峡畔,喝着长江的水长大,与长江有着海一样的深情。长江如诗的画卷,如谜的传说,如歌的岁月,我们百看不厌,百听不倦。下面请大家观看《长江之歌》、《三峡的传说》、《长江三峡工程介绍》电视风光片、纪录片,欣赏长江美景,了解长江的传说及长江三峡工程建设。

播放《长江之歌》、《三峡的传说》、《长江三峡工程介绍》光碟。

(二)长江文化知识竞赛

主持人: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今天让我们以知识竞赛的形式,一起走进长江,了解长江。

⑴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它发源于什么地方?水量居世界第几位?

⑵长江流经哪十个省、市、自治区?全长多少?流域面积居世界第几位?

⑶三峡是万里长江的山水画廊,是我国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三峡指哪三个峡?

⑷长江上、中、下游各指哪一段?长多少公里?流域面积多少?

⑸列举一、二处长江三峡以历史遗址遗迹为主的自然景观。

⑹长江三峡区域内的水电站有多少个?

⑺未来三峡工程具有那些综合效益?

第二课时

(三)长江诗词歌词朗诵、长江谚语俗语背诵、三峡民间神话传说故事讲述

主持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不知流淌着多少欢乐和忧伤,多少坎坷与辉煌。她一泻千里,她豪情万丈,流遍华夏大地,她流出上下五千年的的灿烂、辉煌,流出芸芸众生,流出唐诗宋词,流出多少长江谚语俗语,流出多少三峡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下面请同学们朗诵长江诗词、背诵长江谚语俗语、讲述三峡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感受长江带给我们的每一份心情、每一份向往、每一份感动,去感受长江的情怀,去感知长江文化的永恒魅力。

⑴朗诵与长江有关的诗词:①李白《望天门山》、《渡远荆门外》、《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②王湾《次北固山下》;③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④《水调歌头· 游泳》。

⑵唱一首或几句歌颂长江的歌:①《长江之歌》;②《三峡,我的家乡》;③《山路十八弯》;④《纤夫的爱》;⑤《三峡的孩子爱三峡》;⑥《大三峡》;⑦《滚滚长江东逝水》。

⑶说几部三峡区域内的影视作品。

⑷背诵几条与长江有关的谚语俗语。

⑸列举几个古代和现代为三峡咏诗作文的文化名人。

⑹在四川巫山县东,巫峡北岸有一座山,从远处眺望,此山峰宛如一位矫健的少女,亭亭玉立,俯视长江。它就是巫山十二峰之一——神女峰。你知道神女峰的由来吗?

⑺在四川成都,三峡的西端,有一处著名的风景区叫“白帝城”,它得名于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你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

⑻牛肝马肺峡它“千年阴雨淋未朽,万载烈日晒不干。老鹰盘旋空展翅,要想充饥下嘴难。”多少世纪以来,这“牛肝马肺”一直悬挂在峭壁之上,供人们观赏。你知道它的来历吗?“兵书宝剑峡”的来历呢?

⑼屈原在他的《离骚》中写道:“余既滋芝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从那时起,九畹溪便因屈原及其诗而得名。你知道九畹溪在什么地方?它有哪些传说?

第三课时

(四)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建设知识竞赛

主持人:“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今天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956年6月,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时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描绘出“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宏图。现大坝工程第三期也提前竣工,你对三峡大坝工程知识知多少?请同学们来决一胜负。

①“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谁的诗句?

②长江素有“黄金之道”之说,是我国东西航运大动脉,可是李白却留下“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为什么?

③1957年12月3日,总理给全国电力会议题词“为充分利用中国五亿四千万千瓦的水力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水力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请问三峡工程是谁在什么时间最先提出来的?

④三峡大坝最终建在什么地方?是谁在什么时间选定的?为什么建在宜昌县三斗坪镇的中堡岛?

⑤三峡工程十六字建设方案是什么?

⑥三峡工程分三期施工,一期、二期工程完成的时间和标志分别是什么?

⑦建设长江三峡大坝主体工程需多少年?总投资多少?坝高多少?电站装机多少?年发电量多少?

(五)为长江献计献策

1.请你为改造长江环境献一计。

2.你最想对长江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3.你为长江最愿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4.拟一句以“保护母亲河——长江”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词。

(六)优秀手抄报评比

第四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