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翻译教学法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4-02 22:07:53

翻译教学法论文

翻译教学法论文例1

一、语法翻译法的形成及发展

语法一翻译法最早是在欧洲用来教授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外语教学方法,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期随着现代语言作为外语进入学校课程开始被用来教授现代语言。

它可分为三个时期:18世纪上半叶,以外语译成本族语为主要具体方法,内容偏重于机械背诵语法规则,其实用目的是如何了解外语。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末,以本族语译成外语为主要方法,内容注意到了阅读。其实用目的似是用外语表达本族语的内容。20世纪至今,在众多学派的冲击和促进下,语法翻译早已吸收了许多学派的方式方法。

二、语法翻译法的特点

语法翻译法是通过先详细分析语法规则,然后将这些语法知识应用在目标语、母语互译的实践途径教授外语的方法。它的的语言学基础是传统语言学;心理学依据是官能心理学;哲学基底是惟理主义。其特点如下:

1.借助原“希腊—拉丁语法”的规则,形成了非常完整、系统的语法教学体系。

2.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系统传授,注重语言规则的归纳和列举。大多数的语法翻译课本中,教学大纲以语法知识点的顺序编排,并试图有组织、有系统地教授语法。

3.把第二语言教学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智力训练,把教学看成是发展心理的一种特殊途径。

4.强调不同语言的共性,强调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能力和翻译能力的重要作用。考试形式自然是目的语和本族语的互译。

5.强调阅读和写作,几乎没有系统地注重听力和口语。

6.强调精确。

7.强调对书面语的分析,着重原文的学习。课文主要作为语法分析的材料。其语言教学模式是阅读—分析—翻译—讲解—背诵。

三、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现实价值

1.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语法翻译法的价值

(1)师资条件

大学英语教学量大、面广,大部分的英语教学工作仍由中国教师完成。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在国内学习英语的,即使有些教师有短时间到国外进修的机会,口语水平仍达不到接近母语的程度。语法翻译法对教师的口语要求较低,采用其进行教学绕过了对教师的口语要求。

(2)传统语文教学

语法翻译法比较接近传统语文教学,都注重字、词、造句、阅读、作文的训练;都采用逐词阅读的方法;学习方法上都强调背诵,强调“熟能生巧“等等。因此,在传统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下,语法翻译教学法的运用对于中国教师和学生来说得心应手和顺理成章,易于操作。

(3)课堂规模

中国大学英语课堂规模大,在大的课堂规模中进行教学,语法翻译法比较容易执行。学生在单位课堂时间学到的知识点多,教学效率高。

(4)学习方式

对中国学生来说,外语必须经过有意识的、系统的讲解才能掌握。对他们而言,“语言十分复杂,有各种各样的规则、繁多的句型、大量的习惯用法、困难的发音,这些内容很难在只重意思表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所自行掌握。只有通过有意识的反复练习才能达到自动化”。(5)学习动机

动机是制约语言学习的一个因素。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既没有出国深造的机会,在短期内也没有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需要,他们学习外语的目的最大莫过于通过各类学历、学力考试。英语考试内容重点总是放在语法、词汇、阅读理解和写作上。在考试中要求的是百分之百的正确率。语法翻译法强调语法规则、词汇的记忆、句子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互译、目标语材料的阅读,强调精确,因此在短期内要想通过一门外语考试,语法翻译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2.语法翻译法的优越性决定了其自身的价值

(1)其强调的语法有利于外语学习

Canale和Swain认为交际能力应该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

“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可能完全脱离语法”。

就连倡导交际法的Wilkins也认为:学习的第一阶段可侧重rulesofgrammar,第二阶段偏重rulesofuse。

廖巧云做的调查显示,不涉及语法教学的交际法对大、中学生是行不通的,语言基础知识不过关的学生虽然努力学了四年,但进步甚微。

可见,“语法恐怕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把语法教学摆在恰当位置上的问题。”足见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语法翻译法强调语法、词汇学习,其好处如下。

①语法翻译法有完整的语法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学习者较快、较好地掌握目的语的整个结构。建立在“希腊—拉丁语法”规则上的英语语法体系有利于外语学习者认识目的语的形式、不同的词类、句子组合等,有利于学习者掌握这一体系。

②通过有限的语法能够生成无限的句子,这是语言的生成特征。人们可以记忆有限的语法规则,却无法记忆无限的句子,而教授语法知识正是“授人以渔”。

③尽管语法本身不等于语言,但它总结了语言本身的规律,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语言。

④有利于学习者打好语言基础,在注重读写译的同时,为听说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口语表达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即潜在的表达素质和实际的产出能力。潜在的表达素质是一个量的积累,实际产出能力则是运用所积累量的技能问题。作为口语表达的说,如果缺少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也就是相应的口语表达素质,往往开不了口。听,当然也需要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我们常说的听不懂,关键的问题就是词汇量不够和语法不清。可见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方面,仍具有有效性。

(2)实现母语和外来语间的对比

成年人学习外语跟儿童不同。成年人的脑海里已经蕴涵了庞大的母语参照体系,他们必然要利用其母语知识去类推、理解、把握外来语。

在母语和外语有差别的地方,学习者的母语知识会干扰外语,而在母语和外语有相似之处时,母语则会对外语学习有积极的帮助。这个过程叫做语言迁移。在两种语言相似之处,迁移起正面作用,而在有差别之处,迁移便起负面作用。

语法翻译法通过比较二者在语言上的特征,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利用汉语正迁移,排除负迁移的影响,引导学习者在向目的语迂回靠拢的过程中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提高学习质量。

(3)和其它教学法相得益彰

在今天的外语课堂上,语法翻译教学法依然很活跃,许多老师仍然普遍采用英译汉或汉译英的练习方式,也结合课文讲解必要的构词知识、语法知识、词汇用法和典型的句型结构这些方法比较有实效,与其它教学法交替使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语法翻译法也正好弥补了其它教学法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冷洁.从社会、文化和民族性角度看语法翻译法盛行中国的原因及对我们的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2):20-24.

翻译教学法论文例2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论是早期的行为主义理论

20世纪80-90年代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还是90年代日益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了学生在语言习得中的主体地位,即学生感受外部刺激———接受信息———加工处理、消化吸收———主动建构知识意义,最后转换为有用的信息输出,从而使得语言学习中的输入与输出有机结合(胡伟华,2002)。随着国内外语学习热和教学改革的继续升温,国家也对英语教学非常重视,曾数次发文提出改革要求。其中九十年代以来,国家教委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指导性改革要求,要变原来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的填鸭式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s-centered)的实际能力培养教学。教育部于2001年7月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曾明确提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使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而十年后,即2011年刚刚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既保证了与实验稿在理念上的一致性,又鼓励教师在尝试采用任务型教学这一先进教学途径的同时,根据需要采用其他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任务型教学时建立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基础上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英语教育的最新发展成果。它是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与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在“用”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一些有志于英语教学方法改革的有识之士已经在尝试进行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型的教学方式。如黄月圆和顾曰国曾提出过“自发治学理论”(黄月圆&顾曰国,1996),就是基于“学生自发学习的效果远远超过非自发、甚至强迫学习”这一常识性认识,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大胆尝试。此外,郑树棠曾主张采用“学习---中心的原则”,甚至直接提出了“Task已成为交际语言教学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郑树棠,1997)。无论是国外走在教学研究前沿的学者专家还是国内这些外语教学改革先行者们的自发尝试,都证明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走出传统教学误区,培养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关键所在。

3.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需要正确定位

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教学绝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对学生放任自流。其实事实正好相反,若想在真正意义上实施好任务型教学,教师的责任和担子其实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是加重了。作为一个教师,以下这些都应该是时时要考虑的问题:如何制定适合学生、可操作性强的任务?如何不仅在任务前、任务中还要在任务后启发学生的思维,恰当的引导学生?如何对学生的“输出”进行恰当的监控?这些问题的充分考虑为每次任务型教学的圆满实施和完成提供必不可少的保证。因此,如何切实有效的实施这一教学方法,不让其流于形式是每一个进行任务型教学的老师应当深思熟虑的问题。布置任务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任务圆满收回,同时给予学生正确及时的反馈,让学生在执行任务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知道如何改正或是改进。有的老师布置学生阅读任务,课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每组找代表陈述自己组的看法,每个组依次说完就算结束。这样的操作过程,学生确实是占了主体地位,但是老师的作用却被降到了最低点。没有了老师的点睛之言和适时的监督和指导,正像初学绘画却无人指点一样,绘画者总是在低水平重复,很难达到质的飞跃。因此,后期的反馈尤其重要,这是学生对下一个任务保有热情的重要条件,也是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能力、最终成长成为高水平英语人才的重要保证。

翻译教学法论文例3

一、“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应用于德汉科技翻译教学的可能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德国女学者莱斯(K. Reiss)提出的基于文本类型学的翻译策略甄选法,经莱斯的合作者、美因茨大学翻译学教授弗米尔(H.J. 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及女学者曼塔利(J. Holz-M ntt ri)的“翻译行为论”发展为比较成熟的体系,又通过译员培训专家诺德(C. Nord)以英语撰写的理论总结及大量教材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强烈反响。顾名思义,“功能主义”翻译学派格外重视对翻译文本在目的语境中“功能”(或曰“目的”)的研究,认为这一功能的顺利实现比孤立地忠实反映源文本意图或形式更为重要。在这一流派看来,译文虽需与源文本关联协调,但其自身也可在特定语境中具备独立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神圣原文”的束缚。据此,“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将确立目的文本的功能排在了翻译工作的首位,把与客户(翻译任务委托者)的沟通视为译者工作的基础及出发点。

“功能主义”理论因其倡导者皆有长期译者培训经验而与翻译教学结合紧密,操作性较强

。西方研究者普遍认为,该理论对文本功能及类型的划分有过分简化之嫌,因此在文学翻译领域适用性有限。但是对于各类功能较为单一、文体特征显著的应用文,“功能主义”却能提供十分有效的翻译指导,所以尤其适合成为特定专业领域译者培训的理论依据。

“德汉科技翻译”在我国应用技术类本科院校德语系中主要被定为高年级学生的限制类选修课,其授课目标通常为提升学生的技术翻译水平,培养服务于特定行业的译员。但这门课的其实际授课效果却往往与预设目标相去甚远,个中原因较为复杂。除了新编教材相对匮乏、学生语言能力及科普常识都较薄弱之外,落后的教学模式也对“德汉科技翻译”的授课效果制约颇多。据笔者观察,一部分翻译教师沿袭了始于词句讲解,终于作业评价的传统教学法,授课形式与“高级德语”或“德语阅读”无异,只介绍微观的词类、句型翻译策略,不推广宏观的语篇、读者接受及跨文化交际视角,向学生传授的翻译法跟企事业单位中译者的工作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毕业后融入职场。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德汉科技翻译教学中采取实践性极强的“功能主义”理论,除了培养单纯的语言应用能力外,也将对文本分析、文本编辑、客户沟通等实用能力的训练整合进授课内容。

“功能主义”理论在大学德汉科技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可能性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学术界十分认可功能主义对实用文本翻译的指导,而常见的科技文献基本全部属于实用文本;二、功能主义强调翻译目的的确定性及翻译情境的真实性,而开设“德汉科技翻译”课程的大学基本都具有一定行业背景,因此可以为课堂练习提供大量真实且新鲜的翻译材料,还能一并附上翻译委托人及译文使用者的要求,有利于教师在课堂内模拟译者的实际工作环境。同时也可邀请校内“双师型”技术人员(非语言教师)从可用性、合规范性等角度点评学生作业,使译文的评判标准包含更多的语外因素。

以下,笔者将主要从文本分析角度介绍“功能主义”理论在德汉科技翻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二、“功能主义”文本分析简介

翻译教学法论文例4

一、何谓翻译工作坊

翻译工作坊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翻译培训班”(Translation Workshop),是一种类似于商业性的翻译中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译者集中在一起进行的翻译活动。将其运用于翻译课堂的教学,则是成为作坊式翻译教学法。实质上,它是一种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合作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

运用这种翻译教学法时,可以由教师精心挑选合适的文本,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综合水平进行合理分组,一般三到四名同学一组,两人分别负责翻译,一人为主译,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译可互相讨论、商量或利用网络寻求帮助,然后由另外的两人分别负责一审和二审的审校,最后由组内同学挑选或修正出最佳译文,并总结翻译方法和技巧,交给教师,由教师做终审。教师在终审时,挑出班内的最佳译文,并在课堂上讲解,指出学生翻译的优点和缺点,解决学生的在翻译中存在的共同问题,总结翻译方法与技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主要起向导和监督的作用,学生则变为主体,参与翻译实践、总结翻译方法。它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化了学生在翻译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翻译教学的实践性。

二、如何使翻译工作坊与网络的结合

教师提前,比如前两周下达翻译任务。任务可以是校外承接的真实项目,也可以是网络中的资源。学生根据各自的角色,完成各自的翻译任务,进而完成整个翻译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担任委托方的角色,提出相关的翻译要求。学生根据要求,上网搜相关平行文本,分析其特点,寻找、总结相关文体的写作或翻译翻译技巧,解决翻译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根据角色分配进行模仿翻译。笔者在实践过程中一般要求对一个文本,每名学生都需进行翻译,然后由组内其他同学负责其一审、二审,最后组内讨论挑选出最佳译本,交给客户(教师)完成翻译任务。

完成后的翻译成果,可利用多媒体,制作成课件在班内进行展示。此过程不仅是展示结果,更重要的是运用相关理论由老师和全体同学一起讨论各个翻译成果的优缺点、总结翻译技巧。

笔者于2011年在商丘师范学院2008级日语专业一班的学生中试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比较教学效果,将2008级本科生1班作为实验班,采用以组单位的作坊式翻译教学法,以2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一班36人,二班38人,日语水平相当,均有2年的日语专业课程的学习,且修完一学期的日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经过半年的试行,实验班的1班的翻译水平明显高出对照班的2班。现在商丘师范学院的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基本上按照以上的程序、采用翻译工作坊式与网络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的。

三、翻译工作坊与网络结合应用于翻译课的反思

(一)莫忽视理论教学

翻译工作坊式的教学法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法,对翻译实践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但是该教学法的创始者们对翻译理论的教学不够重视,甚至公开声称“反对任何理论的束缚”,片面强调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向学生传达一种错误信息:翻译理论及翻译课的无用性。这就使学生更加忽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实际上,任何理论都是源于实践的,并对实践起指导作用。翻译理论当然也不例外,著名翻译理论家刘泌庆曾说过,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实务的操作能力及对译作的评析能力。

因此翻译课教学一定不要忘记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可根据情况,由教师讲解,或由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总结并有教师指正,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相关的理论进行翻译实践。

(二)翻译文本要多元化、多层次

教师在利用浩瀚的网络资源寻找与大纲要求一致的翻译文本时要注意文本文体的多元化。同时,在教学中要遵循由短到长、由简到难的原则,其总体难度应保持在让学生在现有水平之上跳跳脚就能够得到。对一些难度较高或陌生领域的文本,教师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进行文本分析、介绍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文化背景。

此外,教师在寻找教学资源时,最好还要了解学生的就业趋势,并据此有所偏重的选择一些翻译文本。我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一定的知识储备。

(三)加强督导减依赖,纵向比较添自信

翻译工作坊的翻译课中,教师成为翻译课的组织者、督导和顾问,学生成为整个翻译课程的主体,是实际的参与者、实践者。但是翻译工作坊的教学只是类似于商业性的翻译中心,不是实际的翻译中心,缺乏竞争机制,可能会存在一部分同学过分依赖教师、同学,甚至将自己的任务委托其他同学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加强督导作用。笔者的办法是每个学生都要进行初译,互相进行校审。同时,也会有部分语言基础较差的同学面对翻译束手无策,缺乏自信。对这些同学,笔者多是纵向比较,比较其以往的翻译表现,表扬其今天优于昨天的地方,提高其自信心,提高翻译 积极性。

四、结语

翻译工作坊的教学实质上是合作式的互助学习,学生可以分工,互相配合完成某项翻译任务。网络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教育教学也受到深刻的影响。翻译工作坊与网络结合应用,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还使翻译课更富有实践性。同时,学生互相合作进行学习,合作意识加强,提高了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一种教学方法总是不断地改进、改良,将翻译工作坊与网络结合的教学法也是如此。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积极的进行反思,使这种新的教学法更好地应用于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郭健种.当代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42.

翻译教学法论文例5

翻译教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功能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们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实践能力,因此翻译教学自身存在着与其他学科教学中的特殊性,它更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翻译课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们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集合的能力,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同实践紧密结合,学会用翻译的语言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教学生怎样翻译,首先要教给学生的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思考,将思考的过程转换为思维定式,将整个翻译的过程在心中完成,让翻译者不再拘泥于书面的翻译,而是变成自己的思维过程。这种方式方法才是翻译教学中的精髓。翻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种翻译的技能,让学生们拥有语际间灵活转换语言的能力,这也是学生们能够提高自身翻译水平的必备综合素质。我国的翻译教学课程的现状还是与传统的课堂一样,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学生是被动听讲的一方,将某些典型例句的翻译技巧传授给学生。这种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大多数学生是持有不认可的态度的,而教学成果也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的翻译水平仅仅停留在理论水平,不能应用于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很多翻译教师也只是将教学理论植入翻译课程当中,并不知道应当建立怎样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达到理想化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分析究竟怎样将语文教学理论应用到翻译教学中

一、语文教学理论与翻译教学的有机结合

翻译课程已经有十余年的发展史,有关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将翻译理论与语文教学理论有机结合是现阶段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很多专家学者对翻译理论抱有不一致的态度,有人认为翻译不需要理论支撑,太多的理论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翻译来说意义不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也不大。他们认为拥有一定数量的词汇量和语文理论基础,翻译便可以顺利开展。也有人认为,所谓的翻译理论不过是原来翻译人员总结的一些经验而已,笔者认为,翻译的理论是客观存在的,它对具体实践过程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通过翻译者掌握一定数量的翻译理论可以将自己在翻译中遇到的问题有效解决,而不必通过自身实践一点点钻研,是翻译人员快速成长的有效捷径。翻译理论及语文理论对翻译实践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实践中,翻译课程应当将语文教学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一定数量的理论后再开始实践。但是教师怎样将理论有效传授给学生,学生如何学习理论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是现阶段值得商讨的问题。

1,在翻译教学中,笔者认为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比如,培养学生具有语言的分析能力,要学会快速翻译,将听到的语句快速在头脑中组织语言,将词汇按照语法顺序排列组合,形成正确的语句。让学生拥有合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拥有系统的价值标准,了解所翻译的内容需要遵循哪些原则,掌握系统的理论,不能仅凭感觉翻译。

2,教师在课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当是引导者,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理论,应当让学生明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本领,更重要的是掌握研究能力,学会在具体实践时找到能够帮助自己完成工作的理论基础,让学生不断强化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技能。但是,现阶段的翻译课堂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翻译的发展历程及翻译技巧还应当更加深入探讨,不能仅靠教师的几节课就将整个过程讲解完毕,之后就再不提及。这种做法在翻译教学中是不可取的,它完全忽略了这些理论知识对今后学生的翻译实践有多么重要的指导作用。日后,在学生翻译具体实践中会发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其实多是因为当时学习翻译理论时对这些知识积累不足造成的,因此这些理论知识应当及时贯穿到教学理论中,并不断在实践中进行补充。

二、怎样利用语文教学理论解决翻译教学中的问题

翻译课程中的一切理论都是为翻译的具体实践起指导作用的,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应当更好的为指导实践服务,这也是翻译课程的教学目的。我国传统的翻译课程主要采用的是讲授理论、学生练习、批改练习、讲评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但是也有它的独到之处,针对学生的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针对自身的问题纠正翻译方法,并对翻译中的真实困难提出解决方案,通过不断练习,可以加强学生自身的翻译能力,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不少学生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多是由于对英文及语文的语法掌握不牢固,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语句不通顺,语法错误等常见现象。这些问题的根源便是语法知识薄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将语文的理论知识植入到翻译课程中来,让学生在掌握翻译技巧的同时,对语文及英文的语法掌握透彻,打实语言基础。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经常出现的语法错误及重大翻译错误进行分析和点评,让学生对自己出现的问题反复思考,找到错误出现的原因,并在今后的翻译课程中杜绝相同的错误出现,这对学生翻译实践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让学生既体验了翻译的整个过程,也将语文理论和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在对学生练习评述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对翻译实践的理解过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消化吸收,并升华整个翻译过程。

三、如何采用语文教学理论进行翻译教学

传统的教学课堂过于单一,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产生厌倦心理。教师在针对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反复讲述时,不免让学生感到翻译实践会有这么多错误,感觉自己的学习没有成绩,产生消极心理,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过多参与到课程中来,而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听起来没有兴趣点,学生的热情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翻译教学应当吸取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上的优点,比如在今后教学中加入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加入到教学中来,采用交互性的教学方法,与传统课堂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口语练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加深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印象,巩固理解和思考,让他们能够快速掌握翻译的技能,尽量学以致用,摆脱课本中八股文式的束缚。遇到问题,师生可以通过讨论解决方案,让学生在学习时有方向感,问题得以解决会使学生们产生成就感,从而主动去完成接下来的翻译学习。另外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入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觉分组,就翻译中的案例进行讨论,互相探讨解决方法。有目的的选择优秀的译文供学生们鉴赏,通过各式各样的灵活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1,有选择性的选取教材及教学内容目前,有关翻译课程的教材多种多样,各类教材良莠不齐,不同的作者通过不同的视角对翻译理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翻译教材类的数目繁多,如何选择合适的教材,也是一门学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选择具有方向性,符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教材,教师在讲授某些章节的时候,选择某一本教科书进行讲解,按照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掌握教授课程的具体内容,做合理的删减和添加。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应当将教学时间灵活掌握,让不同的教材占用的学时根据教材内容的比重自由组合,相互补充。分量重的内容可以详细讲解,多用课时,分量轻的课程内容则可以略讲,将更多学时分配给其他内容。这样才能细化教学课程,力争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学成果测试多样化教学成果如何要通过测试进行判定,因此,在翻译课程中,教学成果测试这一环节必不可少。测试内容对检测学生翻译水平的影响很大,因此测试的题目需要经过认真的考量,早期翻译课程的测试内容围绕阅读理解、判断正误等题目进行,后来逐步发展成为选择、填空等形式,而在语文教学理论中,教学测试内容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根据测试的目的及测试的重点不同,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等级,多样化的题目和针对性较强的题目,测试的成果检测越客观公正。除了必要的选择、填空外,适当加入对于翻译策略的探讨、译文的评析等内容也很有必要。所以在翻译教学中应当借鉴语文教学的实践理论,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结语:

综合而言,语文教学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只是翻译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理论进行研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翻译教学现状,教学过程中不断遇到的问题,结合实际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不断地思考,将翻译教学课程的理论内容得以充实和发展,以得出更多有助于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内容,这些都是翻译教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建立在教育学还是心理学,亦或是语言学、翻译学,翻译教学所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掌握教学进度,制定教学计划,让更多更有助于翻译实践的内容讲授给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2]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7-51.

翻译教学法论文例6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中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各类专业翻译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更是对听、说、写、译等能力分三个层次(一般、较高、更高)做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没有设置专门的翻译课程,没有适合公共外语的翻译教材,平时也没有检测学生翻译能力的测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便成为许多英语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这需要对我们的英语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本文根据教学实践经验,试图讨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以飨同行。

二、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努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思想过度强调阅读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翻译课程设置;也没有专门的非英语专业翻译教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安排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倾向,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一普遍问题,有许多大学英语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提出了改进意见,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例如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对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进行重新修订、为非英专业学生增设翻译课等。为了改变大学英语翻译课不受重视的状况,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型增加了句子内部汉译英考试题项,这一改革措施对重视翻译教学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笔者的工作单位在每一学期的英语期末考试中都设置了翻译试题。然而,总的来说,教学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从学生的平时翻译作业和多次翻译考试结果来看,相当一大部分学生的翻译能力存在不足,如语篇缺乏连贯性、搭配错误、语法不通、逻辑混乱或严重存在中式表达等等,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深究起来,笔者发现,主要是翻译基本理论知识及常用技巧欠缺造成的。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英语教学中,本科生的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培养之间缺乏协调,需要总体规划的全方位教学指导思想。此外,由于一些高校压缩大学英语教学课时,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客观条件难以保证将翻译能力培养融入总体教学过程中。最后,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工作量较大,学校又不断强调科研工作,往往批改学生的翻译作业是只提供标准答案,没有试着去进一步启发学生就翻译答案的非唯一性进行辩论。

三、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翻译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翻译教学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到位,进而解难释疑。因为翻译的实质是两门语言代码的转换,其过程有理解、表达、校对三步,尤其需要调动译者对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运用能力。只有正确理解原文,才能谈得上表达、校对。要取得正确理解,就必须对文章的语言现象(词汇、含义、句法结构、习惯用法)、文章内容、上下段落的逻辑关系有个全面的把握。在做翻译练习时,要求对原文的理解达到90%乃至1oo%,而在一般阅读中,正确理解的要求只要达到70%就可以了。因此,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首先,重视翻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割裂的,学生通过大量的英汉互译练习获得语言知识,认识到英汉的不同表达习惯,并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规律,增强英语思维表达意识。其次,全面培养翻译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看,翻译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整个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非翻译的其他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对于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提高翻译能力也是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再次,从现有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说明及编写内容来看,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课后附有大量的句子汉英互译练习,更加重视将接受技能和产出技能的训练进行有机结合,注意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注意语言知识与翻译能力的关系。此外,各种各样的四级、六级模拟试卷也或多或少地提供一些翻译习题。笔者认为,适当做些翻译练习可以检测学生对所学的生词、固定表达、句子结构等的理解能力和句法表达及语法规律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基本策略

学生翻译能力如何有效地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如何。教师首先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基础和翻译实践,通晓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打好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基本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翻译兴趣。

1.将基本翻译理论引入教学过程中,使单纯的翻译实践课受到理论的指导。翻译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翻译水平的提高确实需要大量的练习,但是也不能完全靠单纯的翻译劳动,还得靠翻译理论的正确指导。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师应给学生介绍基本的方法和翻译的一些基本理论常识,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常用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法、增译法、删略法、省略法、词类转换法、正反和反正法、长句拆译法、替代法等。英译汉时,注意被动语态、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及状语从句的特殊译法。从而使学生对基本的翻译理论有所了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翻译理论,使其翻译实践更有成效。翻译教学必须重视中外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如直译、意译、可译度等概念导入对学生理性地认识和掌握翻译原则和技巧是非常有益的。教授翻译理论可以使学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翻译问题,自觉监督具体的实践活动。翻译理论必须和翻译实践相结合,这是因为翻译理论一方面来自于翻译实践,另一方面翻译实践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一定会更加科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通过分析大量的例证,让学生能够领悟到所学的理论知识,课堂上可以先讲解一些理论,当场提问学生做些课堂练习;然后再布置课后有针对性的练习,下次上课是先讲评作业,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得的翻译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并且在翻译实践中自觉地、进而无意识地运用理论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2.适当介入英汉两种文化的对比,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众所周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知识的讲授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符号,语言反映它所代表的文化。翻译是一个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传递文化内容的过程,译者作为两种文化的传播者,其任务是使原作者和译文读者彼此互相沟通。受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比如说课时非常有限。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实用性的原则,适时、适量地导人一些文化知识,结合英汉语言对比进行本质上的文化比较,从而提高翻译教学的教学效果。独特的文化知识总是代表某一民族的基本特点,是该民族语言得以传延的沃土。这就是说,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当今世界,虽然各种文化日渐趋同,但是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仍然存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就难以避免文化冲撞和心理不适,从而给语言的翻译带来种种障碍和困难。难怪,有人说翻译活动就是“戴着镣铐在跳舞”。因此,对比两种文化的异同,尤其是差异之处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激发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十分重要。这些差异包括英汉词汇知识、中西思维模式、民族历史及心理文化等各个方面。

3.进一步增加英汉语言对比的内容,提高翻译的准确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翻译实践练习时,缺乏对英汉两种语言比较的认识,常常以为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是一种简单的替代关系。他们对两种语言不同的地方,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在翻译教学中,对比翻译是常见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内容、含义和形式的比较,找出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两种语言的内涵和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审美观,相对准确地译出异域文化中人们容易接受的语言,而整个貌似简单的翻译过程,却是在知识记忆网络图的作用下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和汉语语言结构的对比,鼓励学生主动发现英汉表达习惯的不同,以增强他们对英汉语言差异的理性认识,认识到英汉语言除了有相似之处,更有相异之处,引导其自觉探寻并逐步掌握两种语言相互转换的基本特点和常用的翻译技巧。通过练习翻译作业,学生呵以达到自觉培养翻译意识,遵循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尽量减少汉语的负面影响,选择英语中最地道的表达方式,正确译出原文信息,提高译文质量,从而提高对英汉语言宏观结构的认识水平。

翻译教学法论文例7

20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莱斯,费米尔、诺德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两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弗米尔和赖斯创立。当时正是等值论和语言学派盛行的时期,目的论大胆地摆脱了以源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以目的为准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进行考察。目的论者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所有翻译活动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即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弗米尔强调:“译文并不一定要求机械地模仿原文,译者应根据译文预期目的灵活选择各种翻译方法。”目的论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理论,而翻译则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整个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而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

目的论的整个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第二阶段:赖斯的学生弗米尔在继承了她的一些思想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等值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以目的法则为翻译法则之首,创立了目的论。此外,弗米尔还提出了另外两条法则――“语内连贯法则”(又名“连贯原则”)和“语际连贯法则”(又名“忠实原则”)。目的论的“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它与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以及译文所具有的功能等因素有关。第三阶段:曼塔利在弗米尔的基础上作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她借鉴了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指出“翻译是一种用于达到特别目的的复杂行为”。曼塔利翻译理论的研究对象涵盖所有的跨文化转换形式,她提出了要区别翻译和翻译行为,翻译行为指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设计的信息传递过程;而翻译只是一种文本形式上的跨文化转换活动,翻译是翻译行为的具体操作。此外,她还强调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第四阶段:诺德作为第二代目的论的代表,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目的论。1997年他出版的《目的性行为》全面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说明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自形成以来受到的各种批评,并对这些批评做了回答,她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功能+忠实”的原则,并给翻译做了如下定义:“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源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障碍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在这个定义中,诺德强调了原文与译文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的质量和数量由预期译文功能确定,它同时也为决定处于特定语境的原文中哪些成分可以“保留”,哪些则可以或必须根据译语语境进行调整甚至“改写”(包括可以选择的和必须进行的改写)提供了标准。

二、目的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翻译教学法论文例8

一、大学英汉翻译教学现状

当今大学英汉翻译教学存在一些弊端,在培养合格翻译人才方面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总的来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英语基本功不扎实、底子薄,是大学生的普遍现状。英语退出高考的呼声越来越高,大学英语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课时量已经大幅削减,一学期大约为72学时左右,并且大都没有把翻译课纳入选修课的范围,而是把侧重点放在了精读上。即便是把翻译的内容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其授课学时也随之锐减。这种教学现状严重影响了师生在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学生的英语水平上不去,就更不用说提高其翻译方面的能力了。

(二)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在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过于中心化。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教师都会“乐此不疲”地讲解书本上所罗列的翻译技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给出的所谓的标准答案的译文,然后和自己的答案作比较,以此判定译文的对错。这就造成了学生在翻译实践中仍不知采用何种翻译技巧的困扰,进而对自己在课堂上是否掌握了翻译技巧充满了怀疑。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修改学生的语法和用词错误为手段、以教师提供的译文为终极目标的翻译课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了较大的惰性和依赖性,迷失了翻译学习的基本宗旨,不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三)大学英语教师翻译水平参差不齐

当下的翻译师资现状未达到教师教授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要求,有一部分教师是从公共外语教学转型过来的,没有从事过专门系统的翻译理论学习,缺乏地道的语言、教学法及英语文化的熏陶,对翻译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一知半解,远远达不到熟练控制、得心应手的程度。翻译教学与公共外语教学有着不同的定位,翻译教学将“听、说、读、写、译”中的“译”提炼出来进行专门的讲解。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且最好是翻译专业的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从事过多年的翻译理论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否则只能把翻译课变为英汉语句子对比课,或者简单的精读课,脱离了翻译教学的核心,达不到培养合格翻译人才的目标。

二、目的论简述

人们对翻译标准的定义大多停留在“等值”的层面,即要求译文和原文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对等。在德国的功能学派提出目的论后,学者们对翻译标准的看法有了改变。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的莱斯、费米尔、曼塔里以及诺德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当时盛行的是等值论和语言学派的相关理论,拘泥于字、词、句层面的研究,讲究的是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对等。1971年,莱斯在其论著“翻译批评的客观研究方法”中就提出了功能类别。虽然她的理论仍是以对等论为基础,但她却把理想的翻译定位为“目的语语篇和源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开创了德国翻译学术分析的开端。她的学生弗米尔在理论上更进一步,提出了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标或目的,这便是目的论的得名。在目的论中,原文的地位远没有对等论中原文的地位那么重要,原文再也不是翻译过程中的核心元素了。曼塔里的理论又比弗米尔更进了一步,在她的理论中,翻译被解释为一种“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通称“翻译行为”。在近期的作品中,曼塔里还引进了生物控制论,试图解释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个人在合作中能够相互适应的条件。根据他们的观点,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对等,也不需要绝对的对等。翻译者必须根据翻译目的灵活地制定翻译策略。目的论的提出突破了传统等值论的以源语为中心的束缚,将翻译看成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它不像其他的传统翻译理论把焦点放在直译和意译及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上面,而是把翻译看成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一种活动。译者要灵活选择翻译策略,对译语语境进行调整,可能采取直译,也可能采取意译,也可能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其他策略,这都是依翻目的而定的。目的论把翻译的目的视为翻译的首要准则,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等层面对翻译进行研究。

三、目的论对大学英汉翻译教学的指导作用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性的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而不是孤立的存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从文本的功能出发,对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找出恰当的译文。根据目的论的理论,改进大学英汉翻译教学的对策如下:

(一)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翻译课堂大多注重实践,把大量的时间分配给了词或句子的翻译,缺乏翻译理论的传授。翻译过程也并不涉及翻译的意图和目的,学生只能是简单“硬译”,甚至是“死译”,无法系统地了解翻译理论和方法,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对合格翻译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翻译知识,深化学生的理论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目的论,挣脱传统翻译理论思想的禁锢,不拘泥于翻译的方法与策略,翻译过程以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为核心,围绕翻译目的确定实现这一目的所需要采取的手段,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翻译学习的思维,理解翻译行为目的。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以信息的传递为其主要目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从语言技能去做翻译,就会形成文化障碍;离开文化背景,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传递。在翻译课堂上,要让学生了解中西方的差异,需要把翻译活动放在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中进行,并结合目的论的相关理论,打破字词对应的翻译手法,将翻译目的上升到追求译文的整体效果和满足读者期待的层面。当涉及到译入语文化中的成语、文化词和俚语时,要分析其所处的语境,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译者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及文化敏感度,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及文化因素的判断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考虑文化因素的习惯,与目的论中强调译者主体地位的思想保持一致。 (三)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翻译在课堂上过于注重“答案”的权威性,教师根据提供的参考答案进行字词和语法等微观层面的正误判断,且这种判断是基于传统翻译的“信、达、雅”或是“通顺、忠实”的标准。一味地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导致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唯原文是尊,形成“原文主宰论”的思想。与传统的译文评介方式不同,目的论根据特定语境、翻译目的、译文前途、译文读者的期待等多个层面对译文进行评价。首先判断译文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和功能,然后判断译文是否充分考虑译入语的文体规范和跨文化差异等相关信息,最后才是对字词的表达、语法与修辞等层面的评判。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翻译意识,了解译无定法,将译文答案当成是一个“参考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目的论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它把译文的交际目的当成翻译行为的主要原则,对传统的等值理论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为大学英汉翻译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目的论教学模式下,改变不合理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扩展新的教学思路,明确大学英汉翻译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注重翻译的目的性、跨文化性、交际性,从而提高了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了社会对高质量翻译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on: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陈玲.目的论关照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9).

[3]姜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多元化研究[J].兰州学刊,2011,(6).

翻译教学法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95-02

一、前言

翻译不仅是学生实际处理两种语言的综合体现,也是一种运用语言的综合技能。翻译的过程则是一种语言的输入,另一种语言的输出,让两种语言融合一体的过程,做到两种语言自由地进行双向交流,可见翻译是多么重要。但是在大学的英语教学和考核中都没给翻译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也不足,翻译教学位置一直处在实际英语教学的最低端,翻译教学效果不佳。一旦教师要求翻译课文,大多数学生就不知所措,而部分通过英语等级考试的学生往往也只能读懂原文,翻译成汉语则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处在一个极其尴尬的位置。现阶段大学英语的主要研究方向还是在听力和写作上,翻译教学还是没有被重视起来,虽然有部分研究越来越重视翻译教学的重要位置,也提出了一些实际的解决方法,但是实践教学中的可行性还有待研究。本文针对大学翻译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将翻译理论和技巧渗透到教学中的方法,并对其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探讨。

二、翻译教学实际情况分析

翻译教学在实际大学英语教学中位置相对尴尬,实际教学效果也不明显,总体来说影响翻译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学生英语基础以及教师理论水平等方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一直重点强调听力和写作的教学,对翻译能力虽然做出说明但是重视程度还是不够。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题型的分数只占了整张试卷总分数的1 / 20,致使翻译项的重要性明显降低,直接导致翻译教学不受重视。大学英语课本上也只是在课后练习部分出现很少的英汉互译的题型,在课本的内容安排上并没有提到翻译理论及技巧的文章。而学生本身的英语基础薄弱,对汉语语法也没有很好的掌握,不具备翻译的一些技巧。一些大学英语教师是学习语言学或英美文学的,对翻译的理论和技巧缺少一定的了解,这也导致了翻译教学的不被重视。另外,课时的多少也会影响到翻译教学的效果,课时时间短而课本内容多,教师不能分配给翻译教学更多的时间,偶尔讲授翻译理论和技巧也是一带而过。由于翻译教授零散,所以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

针对以上几种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翻译教学同样的重视。然而教学大纲在制定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再做出修改,而实际的课时数是根据英语教学大纲来分配的,因为教学大纲中没有把翻译划分为重点的教学内容,所以就不能给翻译教学分配过多的课时。因此,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让教育部门重视这一问题。学生基础薄弱,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和汉语文学修养,而翻译技巧和理论就需要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不断渗透,使之得以改善。虽然课程的设置和学生的实际文学素养不能一下子改变,但是教师可以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增加辅助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三、理论渗透

根据大学英语的实际情况,可以总结出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是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没有具备一定的规范性,所以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另一个方面是没有一套理论给翻译教学提供支撑。对此,最急于解决的问题在于针对整个学生群体,而不是单指某一个学生,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而不是重点培养翻译类型的人才。由此可见,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翻译的基本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在实际的翻译教学中要结合专家学者的理论,然后进行总结,翻译文章时要尽量能表达出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而不是单纯地追求译文与原文间字与字的对等。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翻译理论,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在翻译策略中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这两对策略始终在研究的重要位置上,随着研究的深入,理论界开始用一种辩证的眼光去看二者的关系。

(一)直译与意译

直译以原文的风格和信息为实际标准,要求译文的形式、内容都要和原文的保持一致;而意译则要求译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信息与原文的相似,表达形式像但译文与原文不完全相同。不难看出,不管是直译还是意译都要求译文内容和原文内容保持一致。至于译文采用直译还是意译就要看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规则,采用直译可以保留原文的语言特点和思想内容,但是直译的译文在通顺程度上就要比意译的译文差很多,所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借助意译,改变原文的部分形式,保证译文的流畅程度。

由于学生缺少系统的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指导,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始终处于不知从何下手的状态。大部分学生只是将译文和原文中词、句子、短语之间进行转换,最后的译文就是很多词的堆积,这就是俗称的“死译”,造成译文语句不通畅,读起来生涩拗口,让阅读者不知所云。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对文章的意思理解不透的情况下,凭着主观猜想译文的意思,然后任由自己的发挥,结果译文就变成了“乱译”。这两种情况与学生翻译理论知识不够、没有具备翻译思想有直接关联。这种问题属于认知的问题,和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没有太大的联系。要想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课堂上就应该有计划、有目标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使学生在思想上对翻译有一个好的认知,使“死译”和“乱译”情况得到有效避免。在翻译课文时,学生可以使用直译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有一个大概的理解,尽量保证原文的信息和风格,在翻译过程中以“求真实、求可信度”作为大方向的指导方针,尽量避免增加、删减、修改原文的现象出现。由于大学翻译材料所具有的文学性不是很强,给学生翻译时保留原文的风格及信息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在翻译实践中应优先考虑直译,当直译出来的译文语句不通、难以理解时可以尝试做出适当的改变,有需要时,可以适当地删减一些不必要的内容,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二)异化与归化

异化是以源语文化为最终目标,实际要翻译人员向原作者靠近,要采取原作者所写文章的表达方式,传达文章内容;归化则是要保留源语中存在的异国情调,产生流畅的译文。因此我们认为直译与意译主要翻译的是语言,而异化与归化则是对译文中的语言、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进行融合与整理。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对异化与归化没有概念,一直使用自己满意的方式进行翻译活动。总体而言,学生一直受到汉语的影响,并在潜意识思想的推动下,不自觉地就把译文朝着汉语的语言文化方向发展,所以适合使用归化翻译手法进行翻译。学生的这种译文规划法是合乎情理的,但是一定要注重归化做法的尺度。学生不要刻意使用异化手法,以避免译文生涩难懂,导致文章的可阅读性降低。作为翻译中的两种策略,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是密不可分的。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这两种策略,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尽量使用异化策略,那么在汉译英中就尽量使用归化策略。这样就可以很好地保留英语的语言文化和西方的文化因子。

四、技巧渗透

长时间以来学生存在一种误区:把翻译理论等同于翻译技巧,而在实际中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是不相同的,理论是宏观指导,技巧则是实际的经验总结。理论和技巧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研究,二者不能进行比较。许多学生在不知道翻译理论的情况下就运用了多种翻译技巧。利用正确的翻译技巧可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如分译法、合译法、省译法等。使用这些译法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译文阅读流畅。分译法和合译法是相互对应的两种翻译手法,分译法就是把一个复杂的长句分成几个短句,一般情况下会用在英译汉里;而在汉译英里通常使用合译法,把几个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汉语中注重意合,结构相对松散,英语中则注重形合。所以汉译英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运用连词、介词、不定式等把汉语短句连在一起,而英译汉时在原句里的关系代词、主谓连接处、并列、后续成分与主体的连接处把长句切断,翻译成汉语的短句。

五、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来说,教师自身应该拥有丰富的翻译理论作为翻译教学的支撑,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翻译理论与技巧,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应该不断总结交流,运用更加有针对性的策略,进一步提升翻译教学的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刘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思考与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翻译教学法论文例10

一、大学英汉翻译教学现状

当今大学英汉翻译教学存在一些弊端,在培养合格翻译人才方面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总的来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英语基本功不扎实、底子薄,是大学生的普遍现状。英语退出高考的呼声越来越高,大学英语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课时量已经大幅削减,一学期大约为72学时左右,并且大都没有把翻译课纳入选修课的范围,而是把侧重点放在了精读上。即便是把翻译的内容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其授课学时也随之锐减。这种教学现状严重影响了师生在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学生的英语水平上不去,就更不用说提高其翻译方面的能力了。

(二)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在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过于中心化。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教师都会“乐此不疲”地讲解书本上所罗列的翻译技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给出的所谓的标准答案的译文,然后和自己的答案作比较,以此判定译文的对错。这就造成了学生在翻译实践中仍不知采用何种翻译技巧的困扰,进而对自己在课堂上是否掌握了翻译技巧充满了怀疑。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修改学生的语法和用词错误为手段、以教师提供的译文为终极目标的翻译课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了较大的惰性和依赖性,迷失了翻译学习的基本宗旨,不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三)大学英语教师翻译水平参差不齐

当下的翻译师资现状未达到教师教授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要求,有一部分教师是从公共外语教学转型过来的,没有从事过专门系统的翻译理论学习,缺乏地道的语言、教学法及英语文化的熏陶,对翻译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一知半解,远远达不到熟练控制、得心应手的程度。翻译教学与公共外语教学有着不同的定位,翻译教学将“听、说、读、写、译”中的“译”提炼出来进行专门的讲解。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且最好是翻译专业的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从事过多年的翻译理论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否则只能把翻译课变为英汉语句子对比课,或者简单的精读课,脱离了翻译教学的核心,达不到培养合格翻译人才的目标。

二、目的论简述

人们对翻译标准的定义大多停留在“等值”的层面,即要求译文和原文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对等。在德国的功能学派提出目的论后,学者们对翻译标准的看法有了改变。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的莱斯、费米尔、曼塔里以及诺德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当时盛行的是等值论和语言学派的相关理论,拘泥于字、词、句层面的研究,讲究的是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对等。1971年,莱斯在其论著“翻译批评的客观研究方法”中就提出了功能类别。虽然她的理论仍是以对等论为基础,但她却把理想的翻译定位为“目的语语篇和源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开创了德国翻译学术分析的开端。她的学生弗米尔在理论上更进一步,提出了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标或目的,这便是目的论的得名。在目的论中,原文的地位远没有对等论中原文的地位那么重要,原文再也不是翻译过程中的核心元素了。曼塔里的理论又比弗米尔更进了一步,在她的理论中,翻译被解释为一种“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通称“翻译行为”。在近期的作品中,曼塔里还引进了生物控制论,试图解释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个人在合作中能够相互适应的条件。根据他们的观点,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对等,也不需要绝对的对等。翻译者必须根据翻译目的灵活地制定翻译策略。目的论的提出突破了传统等值论的以源语为中心的束缚,将翻译看成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它不像其他的传统翻译理论把焦点放在直译和意译及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上面,而是把翻译看成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一种活动。译者要灵活选择翻译策略,对译语语境进行调整,可能采取直译,也可能采取意译,也可能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其他策略,这都是依翻目的而定的。目的论把翻译的目的视为翻译的首要准则,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等层面对翻译进行研究。

三、目的论对大学英汉翻译教学的指导作用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性的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而不是孤立的存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从文本的功能出发,对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找出恰当的译文。根据目的论的理论,改进大学英汉翻译教学的对策如下:

(一)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翻译课堂大多注重实践,把大量的时间分配给了词或句子的翻译,缺乏翻译理论的传授。翻译过程也并不涉及翻译的意图和目的,学生只能是简单“硬译”,甚至是“死译”,无法系统地了解翻译理论和方法,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对合格翻译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翻译知识,深化学生的理论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目的论,挣脱传统翻译理论思想的禁锢,不拘泥于翻译的方法与策略,翻译过程以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为核心,围绕翻译目的确定实现这一目的所需要采取的手段,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翻译学习的思维,理解翻译行为目的。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以信息的传递为其主要目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从语言技能去做翻译,就会形成文化障碍;离开文化背景,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传递。在翻译课堂上,要让学生了解中西方的差异,需要把翻译活动放在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中进行,并结合目的论的相关理论,打破字词对应的翻译手法,将翻译目的上升到追求译文的整体效果和满足读者期待的层面。当涉及到译入语文化中的成语、文化词和俚语时,要分析其所处的语境,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译者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及文化敏感度,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及文化因素的判断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考虑文化因素的习惯,与目的论中强调译者主体地位的思想保持一致。

(三)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翻译在课堂上过于注重“答案”的权威性,教师根据提供的参考答案进行字词和语法等微观层面的正误判断,且这种判断是基于传统翻译的“信、达、雅”或是“通顺、忠实”的标准。一味地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导致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唯原文是尊,形成“原文主宰论”的思想。与传统的译文评介方式不同,目的论根据特定语境、翻译目的、译文前途、译文读者的期待等多个层面对译文进行评价。首先判断译文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和功能,然后判断译文是否充分考虑译入语的文体规范和跨文化差异等相关信息,最后才是对字词的表达、语法与修辞等层面的评判。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翻译意识,了解译无定法,将译文答案当成是一个“参考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目的论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它把译文的交际目的当成翻译行为的主要原则,对传统的等值理论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为大学英汉翻译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目的论教学模式下,改变不合理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扩展新的教学思路,明确大学英汉翻译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注重翻译的目的性、跨文化性、交际性,从而提高了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了社会对高质量翻译人才的需要。

(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立项课题《目的论视角下翻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587]。)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on: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陈玲.目的论关照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

学报,2009,(9).

[3]姜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多元化研究[J].兰州学刊,2011,

(6).

[4]王晓宇.翻译目的论对英汉翻译教学的启示[J].湖南工业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11,(8).

[5]吴丽冰.目的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漳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