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2-31 14:26:50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例1

2、实施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现实需要

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是时展的需要,要实现区域教育层面的均衡发展,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实现均衡发展也包括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对某一特定群体,也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即教好每一个学生,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这是实现区域资源均衡发展的具体目标和现实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倡人人平等,作为全民义务的基础教育必须实现公平,而当前边远地区的农村、牧区由于条件限制,仍然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短期内要提高学校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不太现实,只有通过信息技术,尽可能为他们提供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优质教育,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为学生未来成长的角度考虑,新时代的人才需要充分享受新技术带来的方便,需要接受更加丰富而广阔的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益对所有社会成员都应该均等,信息化应用的不均衡是区域教育资源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的差距拉大,学校与学校之间信息化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最终导致学生个体信息素养的差距,这也是实施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现实需要。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例2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资源发展令世人惊叹,在现代教育中它们的优越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本文从阐述了硬件资源、潜件资源、软件资源、网络资源、课件资源、积件资源、数据通信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这些教育技术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教育技术;资源;种类;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资源也得到飞速发展,尤其是三件(硬件、软件、潜件)资源中的软件资源即CAI课件资源、网络资源、积件资源、数据通信等发展更快,在现代教育中它们的优越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会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重大变化,为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技术资源的种类

    (一)硬件资源

    硬件资源是指有形的、具体的信息转换的各种教学机器或设备。硬件资源在传播活动中本身不会改变受播者的认知结构,但却能促进传播活动的发生,加速或延缓受播者的认知结构的改变,实现促进功能。硬件资源通常是以实物的形态存在。硬件资源是开展教育技术的物质基础,没有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上存储的教育信息不能呈现,或不能完整地呈现出来。磁带、磁盘、光盘上的信息,学生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上的信息,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效地观察。

    (二)潜件资源

    潜件资源主要是指与教育技术相关的理论体系与方法等。潜件资源与硬件资源相似,它也是一种外部性的支持条件,研究它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教育技术的应用特点,构建一系列理论体系,从而帮助受播者快速接受信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育技术有它的理论基础,也有自己的专门理论。潜件资源是无形的,潜在的教育、教学的心理、信息、传播、控制等的理论构想、研究成果和实施策略。潜件资源是抽象的,观念形态的东西,是在教师自身学习、师生的教学活动或认知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在师生的脑海里逐步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可以使部分学习者的学习经验被迁移到另一部分学习者身上,减少重复性的摸索活动。因此说潜件资源主要体现了资源的迁移功能。潜件资源是进行教育技术的关键,潜件资源决定着硬件资源的选择、软件资源的编制、媒体的优化组合、恰当运用、控制教育的进程、信息的反馈、协调学生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三)软件资源

    软件资源是指由硬件实施而设计的教材,是教育信息及其载体。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真正能够引起受播者的认知结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发生变化的就是软件资源,在资源中实现了改变功能。通常我们把软件资源看成是与硬件资源相应的供其使用的教材。软件资源蕴含着教育的具体内容,是实施教育技术的必要条件,没有软件资源,硬件资源的工作就没有意义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传递任何教育信息。软件资源包括常规软件资源、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网络资源等。

    1、常规软件资源

    常规软件资源主要是指记录有教育信息的“三片两带”,即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

    2、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主要是指校园网、地区网、国家网、国际网等多层次远距离网上资源库。

    3、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主要是指CAI课件资源、积件资源和智能学件资源。下面只讨论课件资源和积件资源。

    (1)课件资源

    课件(Course ware)资源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资源。基本模式有操练与练习型、指导型、咨询型、模拟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无论那种类型的课件,都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处理策略两大类信息的有机结合。即向学习者提示的各种教学信息;用于对学习过程进行诊断、评价、处方和学习引导的各种信息和信息处理;为了提高学习积极性,制造学习动机,用于强化刺激的学习评价信息;用于更新学习数据、实现学习过程控制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过程的控制方法。在构成教学活动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中,人(教师、学生)是核心。课件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理论密切相关,是编制者思想与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课件成品后不可修改,不能由教师和学生重组改造以适应自己当前的教学。适用于事先确定的特定的教学目标与具体的教学情境。有的课件完全与教科书配套,紧扣教学大纲,紧扣某版本中小学教材,按教科书章节安排课件内容。具有整体性、固定性、特定性和封闭性。课件的运用能够按照某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中能起到很大作用。但由于课件是事先由教学设计确定的、有固定程序的、定型情节的、模式化的、封闭的、整体型的,决定了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范围,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发挥,不适应千变万化的现实课堂教学,受到很大的局限。

    (2)积件资源

    积件(Integradle ware)资源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积件库与积件组合平台的有机结合。积件组合平台具有无需程序设计、方便地组合积件库中的各类教学资源,面向普通教师易学易用。积件库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网上环境资源库(网上多媒体教学资料库、网上微教学单元库、网上资料呈现方式库、网上教与学策略库)、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五个部分。又可分五个层次:核心层、平台层、实库层(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虚库层(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环境库。由此可见,“积件”资源是一个大系统,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从它的素材库中调用自己所需的素材,然后利用便于操作的工作平台加以组合,也可以随时增加和完善素材库。积件资源只求问题解决,不象课件资源要做好一堂课。积件资源为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因材施教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比如就海岛而言,有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下面嬉戏着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大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密林中各种海鸟和遍地的鸟蛋等,总之你所想象到的素材都尽在其中。教师可以调用教学单元库中的习题,还可以通过联网调用网上信息。这样,教师对信息的利用简直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就能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如果制作出这样的积件,一定会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个积件单元是以解决一个问题为单位,而不是以整堂课或整章内容为单位,这样,不但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可以通用一个系统,就这一个单元也可以说明多个问题。如一段下雨的素质(图片、动画、电视)这一单元,不但可用在语文课中讲散文、古诗或作文意境,同样也可用在物理课中讲物态变化和落体运动,还可用在生物课中讲生态和地理课中讲气候的相关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积件的通用性,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二、教育技术资源的关系

    教育技术资源是由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潜件资源等构成,它们都是学习资源。

    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互相依赖,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通常是一起运用的。优秀的软件资源,通过优质的硬件资源,正确的操作,适当的环境,科学、清晰、完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都有实体形态,潜件资源是抽象的、观念形态的东西。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加大力度进行硬件、软件、潜件三件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进行潜件资源建设,使潜件资源建设有一套理论,有一个系统,有一个体系,要使潜件资源建设上水平、正常化、系统化。在潜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关系中,潜件资源是占主导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提高、改善教师和学生的潜件素质,进行教师的电教意识、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课件资源和积件资源都属软件系统。课件资源是一个封闭的软件系统,课件资源的个性化特点使得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它的形式和内容完全由课件设计者固定下来,一个人自制自用而效果良好的课件,别人用起来效果不一定好,因为他搞不清制作者的用意。要从别人的课件中摘取自己感到有用的部分,集合成一个新课件,往往技术手段不够,因此教师自己不能加以重组改造。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多么优秀的教育专家和高水平教师设计的课件,也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教学情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实际。因此,课件资源的通用性不强,更难以产业化。积件资源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软件资源系统,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以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教学。积件资源是我国学校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新思维,它改变了教学软件资源的设计、开发与使用相互割裂的局面,使教师自己能方便地制作适合教学情境的CAI软件资源。积件资源是继第一代教学软件资源——课件资源之后的第二代教学软件资源,它不是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着作工具的简单叠加,而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处理策略库与教学工作平台。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是积件资源的“两翼”。积件库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微教学单元库、网上积件资源库、资料呈现方式库和教与学策略库为师生利用积件组合平台制作教学软件资源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来源,灵活易用开放实用的积件组合平台则是充分发挥师生创造性、能动性的有力工具。

    三、结束语

    加快实现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研究,真正发挥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工作的主要内容正如1994年教育技术的定义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因此,教育技术的丰富实践,资源内部的矛盾运动,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现有教育资源的浪费,将促进教育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如果我们的教育改革有了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有了教育技术这样的教育资源的武装,就能胜利地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例3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校园信息化发展都比较快,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都已达到了一定水平。被调查高校已经具备了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高校教师的教学应用情况要落后于学生。

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在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使用PPT的比例最高(96.8%),其次为计算机课件(69.0%),电子邮件(65.5%)和使用网络资源(55.1%);比例较低的有网络教学(30.5%)和BBS讨论(19.7%)。这说明,高校教师们使用信息技术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主要是利用常规的幻灯演示、单机课件和电子邮件等,未能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教学效能。而在大学生调查问卷中,73%的大学生经常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而不是图书馆去查找各种学习资料;42.6%的学生经常利用各种搜索引擎来查找资料;32.8%的学生经常利用在BBS上发贴的方式来向其它同学请教疑难问题。这说明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要远比高校教师积极和充分。

二、 我国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技能构建分析

我国由高教司主管的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组织的大学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标准分为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般原理与基本技术、网络课程开发三级共31个模块。

南国农教授早在1998年就提出的:“在科学文化方面,具有‘士’字型的知识结构”。包括:一般基础知识―哲学(自然辩证法和社会辩证法)、三论(作为一般科学方法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物理学、工艺学、管理学、文学、艺术等;专业知识―电教基础理论、现代教育媒体理论与应用、教学软件编制理论与实践、媒体教学法、教学设计、电教管理等。

从不同层面分析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综合国内外多种标准的长处,重新思考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要求与构成,才能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技能构成与标准体系,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技能发展的培养模式及方法,建立一套培训与考核体系,使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更加标准化、合理化、现代化,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加快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的提高。

三、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技能结构体系构建

(一) 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术技能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技能既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推进教育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教育技术与教师教育各个专业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引导和支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广泛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等先进手段,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教师应掌握最基本的媒体与操作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等媒体的软硬件知识及网络资源的基本知识与维护技能;相关的教学系统与设备维护技能;多媒体综合使用的知识与技能;多媒体信息素材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提出支持学校发展的有关技术实践的策略;能发展、实施、维护相关的法律和道德;能设计和进行教育技术的相关安全程序或工作等。

(二) 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利用技能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例4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资源发展令世人惊叹,在现代教育中它们的优越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本文从阐述了硬件资源、潜件资源、软件资源、网络资源、课件资源、积件资源、数据通信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这些教育技术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教育技术;资源;种类;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资源也得到飞速发展,尤其是三件(硬件、软件、潜件)资源中的软件资源即CAI课件资源、网络资源、积件资源、数据通信等发展更快,在现代教育中它们的优越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会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重大变化,为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技术资源的种类

(一)硬件资源

硬件资源是指有形的、具体的信息转换的各种教学机器或设备。硬件资源在传播活动中本身不会改变受播者的认知结构,但却能促进传播活动的发生,加速或延缓受播者的认知结构的改变,实现促进功能。硬件资源通常是以实物的形态存在。硬件资源是开展教育技术的物质基础,没有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上存储的教育信息不能呈现,或不能完整地呈现出来。磁带、磁盘、光盘上的信息,学生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上的信息,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效地观察。

(二)潜件资源

潜件资源主要是指与教育技术相关的理论体系与方法等。潜件资源与硬件资源相似,它也是一种外部性的支持条件,研究它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教育技术的应用特点,构建一系列理论体系,从而帮助受播者快速接受信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育技术有它的理论基础,也有自己的专门理论。潜件资源是无形的,潜在的教育、教学的心理、信息、传播、控制等的理论构想、研究成果和实施策略。潜件资源是抽象的,观念形态的东西,是在教师自身学习、师生的教学活动或认知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在师生的脑海里逐步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可以使部分学习者的学习经验被迁移到另一部分学习者身上,减少重复性的摸索活动。因此说潜件资源主要体现了资源的迁移功能。潜件资源是进行教育技术的关键,潜件资源决定着硬件资源的选择、软件资源的编制、媒体的优化组合、恰当运用、控制教育的进程、信息的反馈、协调学生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三)软件资源

软件资源是指由硬件实施而设计的教材,是教育信息及其载体。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真正能够引起受播者的认知结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发生变化的就是软件资源,在资源中实现了改变功能。通常我们把软件资源看成是与硬件资源相应的供其使用的教材。软件资源蕴含着教育的具体内容,是实施教育技术的必要条件,没有软件资源,硬件资源的工作就没有意义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传递任何教育信息。软件资源包括常规软件资源、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网络资源等。

1、常规软件资源

常规软件资源主要是指记录有教育信息的“三片两带”,即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

2、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主要是指校园网、地区网、国家网、国际网等多层次远距离网上资源库。

3、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主要是指CAI课件资源、积件资源和智能学件资源。下面只讨论课件资源和积件资源。

(1)课件资源

课件(Course ware)资源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资源。基本模式有操练与练习型、指导型、咨询型、模拟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无论那种类型的课件,都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处理策略两大类信息的有机结合。即向学习者提示的各种教学信息;用于对学习过程进行诊断、评价、处方和学习引导的各种信息和信息处理;为了提高学习积极性,制造学习动机,用于强化刺激的学习评价信息;用于更新学习数据、实现学习过程控制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过程的控制方法。在构成教学活动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中,人(教师、学生)是核心。课件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理论密切相关,是编制者思想与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课件成品后不可修改,不能由教师和学生重组改造以适应自己当前的教学。适用于事先确定的特定的教学目标与具体的教学情境。有的课件完全与教科书配套,紧扣教学大纲,紧扣某版本中小学教材,按教科书章节安排课件内容。具有整体性、固定性、特定性和封闭性。课件的运用能够按照某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中能起到很大作用。但由于课件是事先由教学设计确定的、有固定程序的、定型情节的、模式化的、封闭的、整体型的,决定了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范围,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发挥,不适应千变万化的现实课堂教学,受到很大的局限。

(2)积件资源

积件(Integradle ware)资源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积件库与积件组合平台的有机结合。积件组合平台具有无需程序设计、方便地组合积件库中的各类教学资源,面向普通教师易学易用。积件库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网上环境资源库(网上多媒体教学资料库、网上微教学单元库、网上资料呈现方式库、网上教与学策略库)、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五个部分。又可分五个层次:核心层、平台层、实库层(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虚库层(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环境库。由此可见,“积件”资源是一个大系统,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从它的素材库中调用自己所需的素材,然后利用便于操作的工作平台加以组合,也可以随时增加和完善素材库。积件资源只求问题解决,不象课件资源要做好一堂课。积件资源为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因材施教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比如就海岛而言,有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下面嬉戏着鱼群,蠕动着的海

参,披甲的大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密林中各种海鸟和遍地的鸟蛋等,总之你所想象到的素材都尽在其中。教师可以调用教学单元库中的习题,还可以通过联网调用网上信息。这样,教师对信息的利用简直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就能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如果制作出这样的积件,一定会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个积件单元是以解决一个问题为单位,而不是以整堂课或整章内容为单位,这样,不但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可以通用一个系统,就这一个单元也可以说明多个问题。如一段下雨的素质(图片、动画、电视)这一单元,不但可用在语文课中讲散文、古诗或作文意境,同样也可用在物理课中讲物态变化和落体运动,还可用在生物课中讲生态和地理课中讲气候的相关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积件的通用性,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二、教育技术资源的关系

教育技术资源是由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潜件资源等构成,它们都是学习资源。

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互相依赖,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通常是一起运用的。优秀的软件资源,通过优质的硬件资源,正确的操作,适当的环境,科学、清晰、完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都有实体形态,潜件资源是抽象的、观念形态的东西。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加大力度进行硬件、软件、潜件三件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进行潜件资源建设,使潜件资源建设有一套理论,有一个系统,有一个体系,要使潜件资源建设上水平、正常化、系统化。在潜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关系中,潜件资源是占主导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提高、改善教师和学生的潜件素质,进行教师的电教意识、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课件资源和积件资源都属软件系统。课件资源是一个封闭的软件系统,课件资源的个性化特点使得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它的形式和内容完全由课件设计者固定下来,一个人自制自用而效果良好的课件,别人用起来效果不一定好,因为他搞不清制作者的用意。要从别人的课件中摘取自己感到有用的部分,集合成一个新课件,往往技术手段不够,因此教师自己不能加以重组改造。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多么优秀的教育专家和高水平教师设计的课件,也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教学情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实际。因此,课件资源的通用性不强,更难以产业化。积件资源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软件资源系统,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以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教学。积件资源是我国学校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新思维,它改变了教学软件资源的设计、开发与使用相互割裂的局面,使教师自己能方便地制作适合教学情境的CAI软件资源。积件资源是继第一代教学软件资源——课件资源之后的第二代教学软件资源,它不是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着作工具的简单叠加,而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处理策略库与教学工作平台。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是积件资源的“两翼”。积件库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微教学单元库、网上积件资源库、资料呈现方式库和教与学策略库为师生利用积件组合平台制作教学软件资源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来源,灵活易用开放实用的积件组合平台则是充分发挥师生创造性、能动性的有力工具。

三、结束语

加快实现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研究,真正发挥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工作的主要内容正如1994年教育技术的定义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因此,教育技术的丰富实践,资源内部的矛盾运动,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现有教育资源的浪费,将促进教育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如果我们的教育改革有了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有了教育技术这样的教育资源的武装,就能胜利地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例5

1研究概述

1.1调研目的

调查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主要从5个维度:意识层面、知识与技能层面、应用层面、对教育技术资源方面的需求、学生对教育技术教育方面期望,来了解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

1.2调研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研方法。问卷的设计基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试题。以及笔者设计的有关师范生对教育技术发展期望的几道试题。笔者把试卷按学科进行编制。分别编写出中文、数学、英语、地理4个学科的问卷。这4套问卷都是从5个维度来进行编写。每套题都包括45—50个问题,其中至少有43个封闭或半封闭试题和2个开放性试题。

1.3调研对象

本次调查中主要选取非教育技术专业的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注意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性别的特点,从学生中抽取研究对象。笔者在东北师范大学主要选取大三、大四的师范生,共调查数学、语文、英语、物理4个专业,这4个专业又均匀分布在文、理两个大类。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4份,有效问卷394份,有效率为98.5%。问卷数据录入计算机并采用excel软件来处理。WWw.133229.coM

2结果分析

2.1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意识现状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不仅对在职教师提出了标准,同时也对在校师范生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调查可知。11.17%的师范生对此标准非常了解且十分关注,10.41%的师范生对此标准非常了解但并不关注。53.55%的师范生对此标准不太了解也不关注,24.87%的师范生对此标准一无所知。从这些数据就可看出,3/4的师范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标准并不是很了解,多数都处于未知状态。如果一个师范生对其未来职业要求的了解程度处于半迷茫状态,那么他们也就不能知道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自然当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也是处于迷茫的状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要尽量多引导学生去关注这方面内容。让他们懂得一个优秀的教师究应该具备哪些技能。

2.2师范生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现状

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很多教育的基础内容,师范生如果能更加积极的学习应用教育技术所必需的教育理论与观念、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方法、资源选择与开发的技术与方法、教学应用的模式与结构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利用教育技术ⅲ。在调查问卷中,笔者就是通过第二部分试题来了解师范生在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得出以下结论:

2.2.1师范生想多掌握技术,但理论基础不牢

在调查问卷中,为了降低难度,涉及到有关基础知识的内容都是以选择题形式来考察师范生的掌握程度。调查数据显示,师范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却很想学习技术。通过问卷统计得知:在英语的问卷中,师范生对教育技术发展影响较大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的了解不够。在语文问卷中,考察学生对教育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这个题就想看学生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掌握如何,可很多学生都不清楚教育技术的五部分组成,76%的学生答错这道题。太多的学生只关注到实际应片j,他们认为这些技术内容能对今后的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忽视了理论的重要性。

2.2.2对常用的教学软件掌握不精确

师范生对word、powerpoint只达到了解的程度,但使用的不精。通过问卷统计得知:在英语问卷中,为了使上课时使用的电子文档中的文字更加醒目,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需要给一些文字加上底纹。只有71%的学生知道选中要加上底纹的文字,点击“格式”菜单中的“边框和底纹”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很多学生在平时的时候都只注意一些文字的修改、格式的统一,但是一些很简单的命令不能掌握,往往在最简单的地方犯错误。从问卷中的很多题都能反映出同一个问题,就是每名学生学软件时只是学习些表面上的东西,一旦要深究就不一定会了。这些都是笔者觉得在今后的教育中.老师们一定要注意提醒的地方。

2.3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现状

在教育技术的应用方面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描述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策略的选择、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评价)、教学资源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过程的有效组织和管理、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通过问卷统计得知:在语文问卷中,在进行教案设计前,教师要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学习需要指的是学习者的差距和需要.然而只有22%的学生答对.如果师范生在做教学设计时不明确学习需要,那么其最终的教案也是盲目按教学大纲设计的教案,这样的教案是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笔者认为,在适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强化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

2.4师范生对教育技术资源方面的需求

教育资源是指那些为教学目的而专门设计的或者能被用于教育目的的服务的各种资源,如果从资源分类理解资源内涵,教育资源包括: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潜件(观念)。其中,硬件资源的建设是指信息技术设备和设施的建设,硬件建设是基础,它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软件资源的建设是指信息技术课程和教材的建设。软件资源的建设是核心,它提供实际运用上的支持。潜件建设是指信息技术理论和方法的建设。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所设有的硬件设备越来越齐全,但在软件资源建设上表现出很多不足之处。

2.4.1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库缺乏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的网络资源开发者还没建设出与各个专业相关的资源,并且各个专业的学生对教育技术方面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如果单单只靠现有网络上的内容来面向各个专业.早已不能满足师范生的专业需要。我们应该开发出更多的与各个专业相关的网络课程。例如:通过与语文专业师范生的沟通.得知他们多喜欢用视频、音频来创设情景,结合情景来进行教学,这样能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记住所学的古诗、文言文、散文等。因此笔者建议在做语文专业的网络资源时能多考虑这方面的内容。

2.4.2用来讲解硬件设备操作过程的软件资源短缺

师范生对教学中常使用的教学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不精,他们都急需这方面的详尽讲解内容。很多学生认为在学校使用到的教育教学设备很好、很全,不过在他们中的55%,甚至更多的学生不懂得如何使用这些教学设备。因为学校为了简化教学,每次设备开启时都已配置好,老师不需要进行调整,只要按下开关键,然而现在的很多师范生的就业方向都是农村或偏远山区.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才能调整好这些教学设备,如投影器的调整、幕布的收挂等。笔者希望能多拍些有关这方面的内容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能一步步的按照步骤来进行学习,增加相关的软件资源。

2.5师范生对教育技术教育方面的期望

2.5.1更改课程开设时间

通过调查得知,50%的师范生希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能在大三开设,而不是在大一开设。仓储认为在这样的时间段开设课程才能使她们学到更加切合实际的教育技术内容.并能将学习的内容立刻应用到教育实习中。

2.5-2改革培训方式和内容方面

大多数师范生都希望能边上机边讲授内容,让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利用多媒体、网络学习内容,而不是继续沿用传统授课方式。传统的教学不能实现课程本身的实践要求,所以她们十分期待课程能适当的改革。

2.5_3小班授课或是分专业授课

很多师范生希望《现代教育技术》课能小班授课或是分专业授课目前,许多高等师院校公认《现代教育技术》课是培养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唯一途径,但是很多院校都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做为公共课开设,由于教师少的限制,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多数的师范院校只能开展大班教学。然而采用大班授课,使得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难度大大增加,学生只是上课听老师讲一些理论知识。根本接触不到一线的教学实践与教育技术的结合点,致使很多学生不能学到如何更好的使用教学媒体来优化教学,使用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更不用说做出更好的、与自己所学专业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所以很多师范生在调查问卷中写道:希望学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教育技术内容,增强针对性、使用性。

2.5.4开设课件制作、多媒体技术课程

很多师范生希望开设课件制作、多媒体技术课程.使师范生能做出更好的课件,提高教学效果。原来的师范生只会使用ptp进行讲课,他们认为只用ppt讲课很单调,所以希望多学些课件制作方面的软件,来填补她们这方面的缺陷。

2.5.5开设有关教学礼仪方面的内容

很多师范生都会参与微格教学的培训,他们在进入微格教室时看到自己讲课时的举止,以前一些不注意的小举动在屏幕上突显出来,如果自己作为学生也会觉得这样不好。所以很多师范生都觉得应适当的开设这方面的内容来提高这方面的意识.

3改进策略

3.1调整现有教育技术相关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在各个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为了能更加有利于师范生的发展.笔者认为该课程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调整。通过问卷可以看出很多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应适当改变原来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原来上课讲授的内容多数都过于大纲化、理论化,学生会觉得很枯燥,若是适当的弱化理论,以师范生够用为最低限制,这样会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学习这门课程。增加师范生比较关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方面的内容,适当调整这方面的课时.安排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可以亲自操作,而不再是以前那样使学生一堂课只是坐着干听,提高他们上课的积极性

3.2加强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从2004年到现在,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学完全可以更加的大胆一些,真正的使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例如:可以让教育技术专业的研究生能以一对一或是一对多的方式参与到各个学科教学,每天和他们在一起,学他们的专业学科知识,之后把自己的优势与他们的学科知识相结合,做出更能适合教学的东西。笔者最近经常和英语专业的免费师范生在一起.他们从大三就开始进行教学练习,老师上课的每一个细节他们都在练习,通过交谈得知他们上课时只会使用ppt,其它更简单、更适于上课的软件根本不会使用。他们的学识与能力不比我们专业的学生差,但他们没想到用更好的软件来进行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加大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让我们深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去,去教授他们需要的技术来整合教学、优化教学,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3.3提高师范生“两条腿”走路的意识

很多师范生对“两条腿”还不是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仅仅只会一些专业知识,致使很多师范生意识不到教育技术的优越之处。所以对现在的在校师范生要开始有意识的培养“两条腿”走路,这“两条腿”是指:一要有较强的教育技术能力的素质;二要有拿手的中小学科目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两方面内容的师范生才能更快、更好地走向未来。

3.4优化现有的教育技术学习资源

3.4.1与专业挂钩.丰富现有的学习资源

现有网络学习资源不少.不过很多都是以学校为单位,各自建设网络资源,有的还出现了重复建设的现象,但在这些资源中能真正提供给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的专业资源却寥寥无几,而且资源内容整理的也不齐全。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对有现有的学习资源进行整理、归纳、优化,最好是跟学科挂钩,分科目来进行,扩大原有的资源内容量,使之更加丰富,更加符合专业要求。

3_4.2使现在的学习资源更加智能化

现有的资源多数都是以文本、图片的格式来展示学习内容,渐渐出现了视频。可现有的资源大多不够人性化,学习者也只能是一页一页的阅读.一点都没有符合人学习思维的跳跃性。如果把现有的学习资源配合超链接,再配合更好的导航、概念图,学习者可以任意的选择他想学习的地方,这样的学习资源才能更加的凸显个性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例6

“十三五”的开局,伴随国际金融危机的余啸,我国的经济发展整体进入调整期。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因素,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笔者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发展具有先天条件,可以为地方经济在原区域位置、自然资源、制度文化相对固定的条件下,实现为地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兼顾提供支撑。

一、“软条件”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

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区域位置、自然资源、生产环境等硬性条件,二是制度环境、人力资源、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软性条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大背景下,人力资源、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软条件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区域环境以及制度等条件相对固定,如何在一定量的生产要素条件下,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地方政府关心和研究的主要问题,这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重要因素的原因之一。因为生产要素保持一定量的情况下,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成为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

二、人力资源的提升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其中包含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所能贡献的经验、技能、体力等因素。本文重点从后一层含义来探讨其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人力资源决定生产效率。从宏观角度看,经济增长(社会总增长)是通过社会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体系把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在一定量的资本和劳动要素条件下,经济增长主要是由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决定的。产出效率越高,经济的产出总量就越大。微观经济理论得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收入分配是由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决定的。显然,对于既定的生产要素量,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不同,将决定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及水平。2.人力资源的提升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索洛最早发现了投入产出中的“剩余”现象,他在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考察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时,发现去除资本和劳动力因素产生的产出,有很大的产出“剩余”无法解释。舒瓦茨后来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用来解释投入产出的“剩余”。人力资源属于隐性条件,一旦形成经验或者专业技能,可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管理水平。流程优化和创新管理方式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3.人力资源的提升可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源的提升对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也有显著的效果。教育与经济属于间接联系,中间的联系即为人力资源,张晓秋等在其《成人高等教育对重庆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一文中,为了研究成人高等教育对于重庆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选择人力资源中的“技术”来作为中介,得出“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技术的进步,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一结论。科技技术的创新一定是在研究和一线中诞生,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的技能性人才,有一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在科学技术创新和发明上,具有很好的优势,对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成人高等教育对人力资源提升的意义

人力资源中的技能、经验等要素,是推动经济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这些因素的获取则是来自于教育和实践。1.成人高等教育能提升人力资源的“技能”。成人高等教育通过专业理论加社会实践的方式培养拥有某一专业技能的人才,直接与生产结合,在专业理论学习中配合专业的社会实践,达到学即用的效果,对于提升人力资源的“技能”效果显著。杨雪祥在《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分析》一文中提出,成人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增加,会提高劳动的产出效率,而普通高等教育能提高资本的产出效率,这意味着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侧重于提高劳动的产出效率,即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才。2.成人高等教育能提高人力资源的“创新”水平。成人高等教育既有实践的操作,更有理论研究和创新的基础,可结合地方的优势产业,申报项目,联合政府、企业和高校进行专业研究,培养实践和研究双高的人才,促进人力资源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提升软实力。成人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专业理论的学习,对于人才接触实践操作之后的“经验”和“创新”,会奠定一定的基础。以实践检验理论的学习,以理论提升实践操作和创新,从而培养人力资源的“创新力”。

四、成人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协同关系

成人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属于协同关系,成人高等教育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而地方经济发展则制约和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定位和发展。1.成人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李守镇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指出,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达到50%。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地方经济发展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理论加实践的教育教学模式,为技能型人才的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2.地方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地方经济的发展对成人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硬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投入上;二是软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源的吸引力及就业方面。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优势学科以及就业效果,都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寻找能够提升人力资源效率与质量的方法,而成人高等教育对于人力资源的技能性和创新性培养也是其主要目标,并且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依托地方经济的支持,双方要互相接力,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雪祥.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2):58-63.

[2]王超,罗然然.我国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4):18-23.

[3]张晓秋,冉茂盛,徐磊.成人高等教育对重庆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7-22.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1-0056-06

一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地位也得到巨大提升,关于教育技术的探讨和研究无论是从理论到实践,还是从技术开发到资源利用,都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而作为科学研究文献的主要载体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教育技术学期刊的特点是内容新、更新快、数量大、能反映当前水平、参考价值大,研究人员需要的教育技术信息65%来自这些期刊[1]。因此,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8种教育技术学核心期刊,《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中国教育信息化》、《中国远程教育》、《现代远距离教育》、《开放教育研究》和《外语电化教学》的主要栏目进行统计,归类分析。根据统计的数据及其分布来了解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透过这些期刊来探讨我国教育技术的继往与开来。并从整体上了解这8种期刊的研究领域、办刊特色、关注重点,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为广大教育技术研究者、一线教学工作者、技术工作者、在校研究生、社会各界关心教育技术的专家学者的学习及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 研究介绍

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方法开展研究。内容分析法是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主要特点表现在明显、客观、系统、量化等四个方面[2]。它在教育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通过预先建立的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和样本取样,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做出叙述性的说明。

2 样本来源

本文选择2006年度CSSCI教育类入选期刊中的,被华中师范大学作为教育学获奖核心期刊的8种期刊(这些期刊也被公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期刊):《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中国教育信息化》、《中国远程教育》、《现代远距离教育》、《开放教育研究》、《外语电化教学》为期刊样本。本研究所有的统计数据均来源于这8种期刊的2003年~2008年4月10号期间出版的337期的269个主要栏目(不包括本刊专稿、专题报告、信息动态、协会之窗、书评、小资料、编余札记、本刊简讯、学术争鸣、学术评价、会议综述等),无抽样。

3 类目设计与界定

本研究根据各期刊主栏目间的区别与联系、各期刊的办刊宗旨与各期的主要论文以及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初步确定出类目与子类目,随后向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研究者征求意见,进行了测试和修改,最终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内容分析的类目系统。确定出“理论探讨”、“开发与应用”、“建设与管理”、“教学研究与实践”、“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和“国外动态”等6个类目,这6个类目又细化出24个子类目(由于各期刊关于远程、网络教育的探讨比较多,因此将其单独提出作为一类)。详细情况与界定说明如表1所示:

三 研究过程与数据分析

1 各类目中子类目的比较分析

根据表2统计的数据,通过比较和分析,总结出各类目中子类目的特点主要有下面几点:

(1) 理论探讨

“理论探讨”类目中,包括“理论探讨与研究”、“研究报告”、“中国电教史”、“信息化教育”、“学科与专业建设”这5个子类目,其中“理论探讨与研究”子类目占的比例最大为30.0%,并且各期刊都涉及也比较关注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探讨研究。“中国电教史”子类目在统计过程中共有6个主要栏目,其中《电化教育研究》包括4个,说明《电化教育研究》比其他期刊更关注中国电教的信息。“信息化教育”子类目在统计过程中共有8个主要栏目,《中国教育信息化》就包括4个,说明《中国教育信息化》比其他期刊更关注信息化教育方面的研究。在“学科与专业建设”子类目中,统计的主要栏目共有6个,其中《电化教育研究》包括4个,可见《电化教育研究》更关注学科与专业建设。

(2) 开发与应用

“开发与应用”类目中,“技术开发与应用”、“资源开发与应用”两个子类目所占比例最大,都是27.1%,说明资源与技术的开发应用都比较受重视。而关于标准的栏目仅占3.4%,只有《现代教育技术》和《中国电化教育》两期刊中各出现过1次,这说明对标准的研究还比较少,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标准与规范将会是技术与资源开发的保障,标准的研究也将是未来研究领域的重点。“产品与市场”子类目中,统计的共有12个主要栏目,《中国教育信息化》包括9个,说明《中国教育信息化》更注重技术产品的市场情况。

(3) 建设与管理

“建设与管理”类目包括“数字化校园建设”,“体制建设”和“管理”3个子类目,分别统计出12个、7个和20个主要栏目,《中国教育信息化》分别包括8个、4个和13个,可见《中国教育信息化》比其他期刊较关注数字化校园建设、体制建设以及管理方面的研究。另外,关于数字化校园各方面的管理研究比数字化校园建设所占比例大,可见该期刊对各方面的管理研究比较关注。

(4) 教学研究与实践

“教学研究与实践”类目中,共分6个子类目,其中“教学实践与探索”子类目占了60.0%,说明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都是值得探讨与研究的,这也与教育技术学的专业性质相符合。因为教育技术学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的设计、开发、管理、运用、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在统计过程中把对学习过程的理论与实践都归类到教学研究与实践子类目中。在“教师教育”子类目中,统计的共有11个主要栏目,《中国教育信息化》占了6个,说明《中国教育信息化》比其他期刊较关注教师教育与素质提升方面的动态。

(5) 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

在“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类目中,各期刊都比较关注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动态,并且“远程与网络教育”类目在所有子类目中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大,各期刊共统计出20个栏目,仅次于“教学实践与探索”子类目。另外,只有《现代远距离教育》中包括“网络文化论坛”这一个主要栏目与“网络文化”子类目对应,而它没有被划到其他子类目中,是因为“网络文化论坛”栏目在《现代远距离教育》中占有很大比例,每期都会包括许多论文,这也是《现代远距离教育》与其他期刊的不同之处,它更重视网络文化的相关研究。

(6) 国外动态

“国外动态”类目中,划分出“外国电教”、“比较研究”、“国际论坛与会议”3个子类目,其中“比较研究”占的比例最多,为52.4%,说明各期刊较关注国内外的比较研究。虽然“国际论坛与会议”仅占28.6%,共包含6个主要栏目,而《开放教育研究》占了3个主要栏目,说明《开放教育研究》比其他期刊更关注国外动态,这也是《开放教育研究》的办刊特色和关注重点。

2 各类目比例的比较分析

从图1显示看出,各类目中比例最大的是“教学研究与实践”,占31.6%,说明各期刊都比较注重教学研究与实践,关注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其次是“开发与应用”,占21.9%,说明技术、资源与环境的开发与应用也受到各期刊的重视,这与教育技术学的专业性质相符合,既注重理论又注重技术。再次是“建设与管理”,占15.0%。而 “国外动态”则占的最少,仅为7.8%,说明对国外的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关注度还比较低。虽然比较受教育技术研究者关注的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所占比例不高,仅占14.8%,这并不表示理论研究的关注程度比其它各部分低,而是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理论研究更多的是融入在教育技术的其它领域中。总的来说,“教学研究与实践”、“开发与应用”和“建设与管理”三个类目的数量百分比之和约占总类目的68.5%,充分体现了94定义“教育技术学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符合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目前发展状况。

3 每种期刊各类目的比较与分析

每种期刊中,各类目的比例都不尽相同(如表3所示),说明各种期刊的关注领域和重点都不相同。其中在《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距离教育》、《开放教育研究》、《外语电化教学》6种期刊中, “教学研究与实践”占的比例都是最大的,分别是26.1%、37.5%、34.6%、25.0%、44.0%、60.0%,说明教学研究与实践是这几种期刊的关注重点,也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在《外语电化教学》里,“教学研究与实践”占60.0%,说明随着外语电教设备的开发利用与交际法的不断推广,外语教学已由单纯重视读写逐步向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综合发展,听说能力的训练越来越得到重视[2]。对信息技术条件下外语教学与研究的探讨越来越多。

在《中国电化教育》和《中国远程教育》中,“建设与管理”类目占的比例都为0%,说明在这两期刊中没有专门针对“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栏目,有关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论文很可能不被录入或被划分到其他栏目中,这也说明两种期刊对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关注度还不够,是《中国电化教育》和《中国远程教育》两期刊值得留意的地方。《中国远程教育》对“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国外动态”关注度比较高,都达28.6%,说明《中国远程教育》的关注重点与热点在网络与远程教育、国外动态方面,这也是《中国远程教育》的办刊特色与重点所在――致力于宣传国家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方针政策,全方位展示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展示国内外远程开放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

在《中国教育信息化》中,“开发与应用”和“建设与管理”所占的比例最高,分别是28.9%和30.1%,这是《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办刊特色所在。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开发与应用”和“教学研究与实践”所占比例分别高达25.0%和37.5%,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资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关注度都比较高,这也是它的特色之一。

根据以上各子类目与各期刊的类目统计分析,总的来说,每一个子类目在其类目中所占比例,各栏目在每种期刊中所占比例都有所不同,这与各期刊的创刊理念,办刊特色有很大的关系,也与教育技术学及其学科发展,研究动态有关。各期刊都有其特别关注的领域和欠关注领域,相关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期刊。一般说来,教学研究与实践是各个期刊都比较关注的领域,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包括教学模式,学习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础教育教学,教师教学,信息化教学等来探讨与分享教与学的实践和研究成果,旨在为学习者以及相关学者呈现最新的实践案例与研究心得,以促进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带动教学技能,教学水平,教学效率的提高。另外,关于理论研究与探讨,资源与技术的开发,学科建设与管理,远程、网络教育及海内外教育技术动态在各期刊中都有不同比例的分布,并不断变化,说明我们国教育技术研究方向多样化并朝多元化方向稳定发展,这也有利于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壮大。

四 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

1 各期刊的办刊特色

由于各期刊的办刊宗旨、关注领域、关注教育技术学的角度不同,都有自己的特色。

《电化教育研究》重视理论的探讨与研究,较关注国内外电教、学科与专业建设,对技术资源的开发应用关注得较少;《现代教育技术》和《中国电化教育》对教学研究与实践关注度都高于其他类目的,也是8种期刊中包括“标准”相关栏目的两种期刊;《中国教育信息化》较关注信息化教育、建设与管理、教师教育与素质的提升,注重技术产品的市场情况,扩大了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中国远程教育》的重点是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对国外动态较关注,而对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关注度不够;《现代远距离教育》对建设与管理、教学研究与实践关注度都较高,也是8个期刊中最重视网络文化的相关研究的期刊;《开放教育研究》更关注国外动态,重视国外的相关研究,这是《开放教育研究》的办刊特色。《外语电化教学》则重视教学研究与实践,关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外语教学与外语研究。

2 各期刊主栏目特点

各期刊都较关注的是“教学研究与实践”、“开发与应用”、“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和“理论探讨”,这些也是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比较符合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目前发展状况。这也反映了这些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期刊确实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人员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通过它们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中国远程教育》近几年的主栏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其主栏目包括“学术讲坛”、“技术应用”、“实践探索”、“基础教育”、“开放学习”和“远教广角” 较为固定。《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上、下月刊对于研究人员来讲都比较有参考价值,它的主栏目较多,研究范围广。另外,各期刊关于标准与规范的主栏目都很少,这说明对标准的关注度还不是很高。虽然在各期刊的类目比较中,国外动态的比例较低,但是在《中国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研究》两期刊中,对国外动态的关注度都较高,有关国外动态的主栏目多。

3 教育技术学主要研究领域与特点

(1)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相结合

目前,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比较注重从宏观角度来探讨中国电教发展,中小学电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学科建设等,这些方面的研究与论文成果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现阶段教育技术整体发展水平与特色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也为促进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与资源。另外,有关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也不只停留在设计与应用的层面,更多的是在相关理论基础的指导下系统而规范的展开探讨,进而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理论知识,扩充现有的理论体系。理论研究已不再单纯的谈理论,实践也不再空泛的说实践,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最终达到教育技术理论促进教育实践。这也是我国教育技术研究不断进步的方面。再者,学者在研究我国教育技术基本情况时,也能不断学习与吸收国外先进理论与技术,这也有助于我国教育技术事业在国际间的沟通与交流。

(2) 重资源的开发应用,加强管理的研究

教学研究者,一线教师,教育技术研究生等比较关注教学资源,学习资源,系统平台,教育软件,网络技术等教与学的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目前国内这方面的资源也非常丰富与多样化,为教师的教育与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资源选择与教学空间。然而与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研究的备受关注相比,资源的管理研究就显得相对冷淡,如何管理不断推陈出新的资源,保证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最大效度的发挥也应是教育技术研究关注的重点,一方面,良好的管理技术与环境将为师生的资源利用提供一个有序空间;另一方面,加强资源的管理也将促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应用。

(3) 完善教育技术评价体系

一直以来,有关教育技术评价的研究都比较薄弱,虽然也有很多学者比较关注,但由于我国各地区教育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从事教育技术研究人员的工作背景多样,很难建立统一或有代表性的评价体系。因此,教育技术工作者还需建立统一全面的评价标准,从学习者的需要和培养目标出发,加强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并更加注重评价体系的研究,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从而促进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4) 提高信息化教育研究与应用

我国教育技术关于信息化教育的研究,包括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育,网络教育,远程教育,人工智能技术等,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中。信息化教育的进步既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成果也是促进教育技术发展的原因,因此,这一领域也将备受研究者的关注与期待。目前,关于信息化教育的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还没有关于这一领域的统一标准,技术或资源的共享与重利用也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关于信息化标准的研究需要相关学者的注重与加强,以促进信息化教育的研究与应用。

五 总结与展望

内容分析法是对信息内容做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种专门方法。本文通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教育技术学的几种核心期刊的主栏目进行的分析,总结出了各期刊的研究领域、关注重点、办刊特色,与我国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及其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教育技术学所关注的领域、研究热点、国内外研究动态。虽然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相信随着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地位的不断提升,教育技术学的各核心期刊的逐渐成熟与发展,对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的探讨与研究将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教育技术也将不断向前发展。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7-0029-03

“现代教育技术”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公共必修课,主要任务是让师范生在走上教学岗位前接受现代化教育技能的训练,掌握如何有效地运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信息时代所必需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熟悉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各种教学与学习环境,能对基于各种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进行设计并实施,适应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基本需要,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制订了45课时的教学计划,其中理论教学25课时,实验教学20课时,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特别注重课程的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和建设。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为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计划”中提出了实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依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搜索可以得知截至2011年,共计11所高等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其中部级本科类3所、部级网络教育类2所、省市级本科类6所。经过多年建设与改革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亟待解决。

(1)资源共享性不强,大部分没有更新内容。通过浏览“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站,许多课程部分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内容需账号登录方可使用,大部分课程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就很少对课程网站进行完善和维护,课程内容几乎没有更新,只有一些公告通知或论坛有更新。因此在资源建设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不断完善和健全课程平台,实现课程资源的完全共享,并能将最新的学科动态、学科资源及时上网,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2)资源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管理,重复性强,适用性不强。在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时可采用知识管理系统,对资源建设作统一的、科学的管理。

(3)资源内容的国际化交流有待强化。现有的课程资源网站均提供参考文献、网站链接、扩展读物等资源内容,这此内容多为国内学术成果,而国外学术知识则仅以网站链接为主,缺乏专项的最新学术会议、成果介绍和交流。

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原则

结合《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为保证课程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有效地应用于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过程应遵循实用性、系统性、发展性、创新性原则。

(1)实用性原则。在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中,应以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师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有助于师生开展网络互动教学、生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信息资源建设。

(2)系统性原则。为使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系统整体,在资源建设准备阶段,必须全面考虑资源建设的目的、标准、结构、现实条件等因素,有整体的、系统的资源建设规划与设计。

(3)发展性原则。“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内容日新月异的课程,因此资源的建设也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资源使用过程不断地补充新内容,与时俱进。

(4)创新性原则。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可对已有的资源进行加工、修改,提炼出更实用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再创新。

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

1.“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模块的规划

依据我校采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教材(李方、叶谷平著),参考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置,设计了八个理论学习模块、九个实践活动模块,如图1所示。在实际授课时,每位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调整教学设计内容,设计适合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教学活动流程,也可针对专业特性灵活调整实践活动模块的课时安排。

2.“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将教育资源划分为九大类,并通过必须的数据元素(LOM核心集)、扩展的数据元素(分类属性),可选的数据元素三个维度对教育资源加以描述和限定,以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目的,从而提高教育资源开发的兼容性和共享性。[1]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课程数字化建设的升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主体地位的提升,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可分为:教育资源、过程资源、环境资源,如图2所示。

(1)教育资源。是指保障教与学过程顺利开展的资源,此教育资源的含义比《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更广,包括:导学资源、教学资源(技术规范中所界定的资源)、移动资源。

1)导学资源。指顺利开展网络学习必备的引导资源、学习说明举例等。它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增强学习适应性,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地获取和利用资源,促进学生网络学习能力的提高。此类资源包括视频导学、课程介绍、课程大纲、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课程导航、知识地图等。如视频导学是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指导,主要介绍课程的基本特点、内容结构、学习方法,使学习者对课程有总体认识,对课程要求有基本了解,以达到有效学习课程;知识地图则是一种知识导航系统,包括显性的、可编写的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并显示不同的知识、存储之间重要的动态联系。[2]

2)教学资源。《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阐述了教育资源的建设有四个层次的含义: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资源的评价与筛选;工具层次的建设,并界定了九类资源:包括有媒体素材(又分为文本类素材、图形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题库、试卷素材、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源、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和网络课程。

3)移动资源。此类资源的作用是师生使用移动设备可实现4A的自主学习和交互式教学活动。从所采用的媒体形式来分,主要包括文本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电子课件、电子教案等丰富且格式多样的移动学习资源,并配套适合手机浏览的网络平台,登录手机平台即可浏览课程,获取资源,参与讨论等。

(2)过程资源。指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作品和成果,这些作品和成果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对于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实施提高学习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3]此类资源包括有论文作品、实践成果、学习心得、学习笔记、实验报告、学习论坛等。

(3)环境资源。此类资源是指支撑教与学过程的软件环境。主要体现为网络教学平台、移动学习平台、系统管理平台、学习工具(如学习计划制定工具、学习笔记工具、学科词典、QQ群组、博客平台、学习论坛等)。

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分为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阶段、评价阶段、与再创新阶段,具体过程如图3所示。

在准备阶段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可通过学前测评或学习风格测试,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预测,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以生成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或测试学生的学习风格,提供相应的具有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学习支持,并进行学习内容模块分析,整体规划课程学习内容,再经过对教育资源、过程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分析,从而获得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整体设计。在资源设计的基础上选择开发工具,进行素材收集,开展资源建设阶段。建设完成后的资源要进行资源的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和系统的稳定性检验和评价,评价不达标,则返回再修改,评价达标则正式,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进行资源的累积和对资源的整合、加工,实现资源的再创新。

五、结束语

教师是否具备与教育脉搏一致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开展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决定性因素。[4]优质的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开展各种学习,从而培养较强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成为“数字生存”的带头人。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朱凌云.《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3(3):51-55.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例9

教育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一般认为教育技术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的视觉教学,当时人类科学技术得以空前的发展,摄影、幻灯、电影等技术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随后的一百年间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显著提升了教育教学的效果。视觉教学经历几次更名,形成今天的“教育技术”。如今,受新媒体、视觉艺术、学习理论与程序教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影响,教育技术学科已经发展成为集教育、技术与艺术等相关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与革新淘汰的方式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变革。在视觉性为主导、强调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当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看到现实的时代特征与社会需求,从专业课程的教学着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发展。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特点

 

教育技术学课程设置在时代变革和学科发展的驱动下,几经变革,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课程架构:基础课程、主干课程、自主发展课程(或称选修课程)。除了基础课程,主干课程与选修课程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科的专业特点,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主要是指主干课程与选修课程。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多次研讨结果,教育技术导论、教学系统设计、媒体理论与实践、学与教的基本理论、远程教育基础、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基础、教育技术项目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8门主干课程;除此之外,还推荐10门主干课程,包括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传播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企业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教育与游戏设计与开发、数字化校园规划与实施、教育电视节目策划制作、远程教育应用等。同时各个高等学校根据各自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特点,设置不同的选修课程或自主发展课程。总体而言,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在学科视野上体现了融合与渗透的特点,在培养目标维度上则呈现出实践与应用的特点,从学生主体来看则凸显出自主与多元发展的特点。

 

1.学科视野:体现融合与渗透

 

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最初的教学幻灯片的设计与制作到教育电视节目制作再到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育,教学媒体与技术的身影无时不体现在教育技术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技术因素成为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在教育领域中充分合理发挥技术的使用价值,是能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教育与技术这两个因素是教育技术学科始终关注的焦点。而在后工业时代,“艺术”因素也在影响着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如何将“观看”的行为艺术化,符合受教育者的观看习惯与心理,提高观看与受教育的效率与效果,已经成为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也必须从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注重“教育+技术+艺术”三要素的深度融合与渗透。在教育与艺术类相关课程中,发挥技术的积极作用,而技术类课程也需充分吸纳丰富的教育价值与艺术性。

 

2.目标维度:强调实践与应用

 

美国教育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在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引领作用。AECT在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即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而在2005年AECT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定义:“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即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从这两个定义来看,教育技术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和绩效,而其实现手段在于一系列实践性的创造。可以看出,教育技术专业课程应当体现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也逐渐呈现注重设计与开发的趋势,如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类课程、数字媒体技术类课程等。

 

3.学生视角:注重自主与多元

 

从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来看,课程的实践与应用性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与创新能力。由于课程实践性的特征,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时需要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侧重技能与方法的课程不仅要求显性知识的记忆与存储,更多的默会知识和实践性知识需要动手实践才能领会掌握。创新的实现则是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不断尝试而获得的质的飞跃。同时多元的课程类型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多元的方向与可能。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可以分为两类:专业主干课程+自主发展课程。专业主干课程规定了教育技术专业必须选修的课程。自主发展课程,也可以称为选修课程,则是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设置的具有鲜明发展方向的课程。以专业主干课程为基础,夯实人才培养的教育技术学科基础;同时突出自主发展课程,根据学生个性与多元智能,提供多取向的课程类型。多元的课程设置为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选择提供自主与自由,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与特长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

 

二、“课堂-论坛-作品”三合一教学模式构建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融合与综合性的特征为实现教育技术创新夯实了基础,而具体的实践应用过程则为实现创新提供了场域,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则为创新实现奠定了坚实的保障。教育技术专业课程的特点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单向知识传播,注重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讨论、创造与思考;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主要“发言人”,教师成为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中间人”;课堂也不再是砖瓦、墙壁塑造的封闭系统,打破时空界限的第二课堂的拓展,成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做法。“课堂-论坛-作品”三合一教学模式就是立足于传统课堂,积极探索第二课堂,在网络空间构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由研讨的第二课堂——论坛,继而达成教学目标和学习成果——作品的新型教育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学生自主学习理念

 

“课堂一论坛一作品”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自主学习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由来己久,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流行之时,强调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在真实情境中自主探究以获得知识与技能,这种共识一直影响着实际教学。随着在线课程与移动学习的兴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网络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特别是近年来翻转课堂与混合学习等新型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出现,契合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特点,倡导动手实践,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主动权,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寻求多门学科知识的给养,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为创新实现提供了可能。翻转课堂起源于2007年,是美国两位中学化学老师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考虑到运动员学生因为参加比赛缺课而创新的一种学习方式。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提前学习课程内容,而在课堂上进行问题解答及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的理念建立在信息技术支撑的基础上,充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在群体中建构个体知识。“混合学习”的概念出现于21世纪初,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于2006年在他的《混合学习手册:全球化视野、本地化设计》(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GlobalPerspectives,Local Designs)一书中提出,混合学习是面授教学和在线学习的结合(a Combination of Face-to-face Instruction withOnline Learning)。翻转课堂与混合学习都是在在线学习资源的支持下,拓展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起到引导帮助、答疑的作用。“课堂一论坛一作品”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翻转课堂与混合学习的理念与方式,在网络空间构建第二课堂,以论坛为平台,引发学生自主研讨与共享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创作的作品。

 

2.基本思路:“课堂-论坛-作品”三合一

 

“课堂-论坛-作品”教学模式将课堂、论坛与作品相结合。具体而言,充分利用面对面的传统课堂讲授方式,提高传统课堂的有效性,同时以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在线“论坛”开展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学习资源,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课堂问题意识与创造能力。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与答疑,同时提供面向集体展示与分享的机会;在论坛上,师生共建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进行有任务的、有目的的自主学习,并展开主题讨论,畅所欲言,将课堂与课外教学及学习紧密联系;通过课堂与论坛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我实现等形式,最终形成课程学习的作品,以展现学习者的学习绩效(见图1)。

 

“课堂-论坛-作品”教学模式在课堂与论坛两个时空内,围绕学生创造性的作品形成,进行多次的问题解决能力训练与自我实践创造,分工协作完成个人课程作品与集体课程作品。课堂开展分为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部分。课前,教师在“论坛”上创设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为课堂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课中,教师在有效讲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承担探究学习的任务,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个性发展,并及时答疑与给予指导,搭建学生作品展示的平台,共评共建课程作品;课后,学生在课程论坛上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分工完成学习任务,并积极集体研讨任务与问题,围绕作品的呈现形式与内容开展自主创作,完成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师生在论坛上频繁、及时互动,开展在线自主学习。而后又回到课堂上,进行集中的答疑、讨论、展示、点评活动,学生再根据评价意见进行再次修订,在课堂上和论坛中寻求帮助,如此反复,最终将每节课所学知识与技能不断积累、融合与深化,最终形成创作成果。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见图2)。

 

3.培养目标:从共享到共生

 

“课堂-论坛-作品”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拓展到论坛第二课堂,延伸了课堂的时空,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空,围绕课程的最终成果——学生作品,在课堂与论坛中开展混合学习。课程的培养目标实现了“从共享到共生”,将学生个性与多元的个体智慧与师生的群体智慧、多学科知识有效融合,再造课程学习资源,形成课程资源与集体智慧的从共享到共生,再从共生到共享的良性循环。

 

从学习资源维度来看,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开发初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这是传统课堂的必然要求,尽管在网络学习资源如此丰富的今天,教师仍然需要结合课程主题及内容设计与开发合适的学习资源,在学习资源的形式与内容上精心设计,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然而通过“课堂-论坛-作品”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在围绕学习内容展开的问题提出、分析与解答过程,以及相互研讨形成的解决方案,包括最终的课程作品都将补充并构成新的学习资源,丰富了该门课程以往单纯依靠教师设计的学习资源。学生在学习时,共同分享现有的学习资源,而后通过学习与讨论,共同生成新的学习资源,实现了从“共享到共生”的升华。经过多轮学习过程的发生,从共享到共生的利用与生产方式将极大丰富该门课程的学习资源。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角度而言,师生在共同研讨的过程中,不断互帮互助互惠,形成相互的启发,可以为教师的教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学生的学提供宝贵的方法与成果。在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学习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个人智慧共同分享,互相激励,激发新的问题与创作灵感,为生成新的教学思路、创作方法提供帮助。个人智慧的汇聚形成学生个人作品与集体作品,将生成强大的集体智慧。因而,从共享到共生,再从共生到共享,以此循环反复,不论是学习资源,还是师生的成长都将从“共享到共生”的过程中获得丰富与提升。

 

三、“课堂-论坛-作品”三合一教学模式案例剖析

 

“课堂一论坛一作品”三合一教学模式在现有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中已经有了尝试。这种教学模式基于翻转课堂与混合学习的理念,将传统课堂延伸到网络空间,在论坛或博客上形成“第二课堂”,以学生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为学习成果,并通过集中汇报与展示,开展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通过反复修改,形成最终学习成果并习得知识与技能。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教育技术“Desk Publishing”专业课程一直以类似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将学生的第二课堂拓展到“博客”中,以学习作品创作为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专业课程也开展了相似的教学改革,结合论坛和博客,围绕作品创作,产生了大量学生作品,在开展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从共享到共生”的良性循环。

 

1.“Desk Publishing”课程的“课堂-博客-作品”教学改革

 

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教育技术专业“桌面排版”(Desktop Publishing)课程主要面向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可以选修。在课程学习中通过设计原则与视觉素养理论知识的学习,以Adobe InDesign为主要工具软件,综合使用多种平面设计软件,如Adobe Photoshop等,制作不同主题的平面作品,以达到提升学生审美与视觉素养的目标。该课程设计主要是以AdobeInDesign为教学内容,强调动手实践与创作,融合技术、设计、艺术等多个学科或领域的知识。Adobe InDesign软件是一种在现实社会中比较常用的专业排版设计工具,用以创作海报、宣传手册、杂志等平面广告设计作品。在此平台上进行作品创作,需要系统的设计理念,并综合使用其他平面设计软件,需要学习者首先具备一定的平面设计理论与实践基础。学习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从实际创作中提升视觉表征能力,同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如对学习者作品的生生互评,能够运用美学、设计、视觉等多种理论进行视觉解读。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创作+作品评价”,不仅提升视觉表征的技能,同时提升视觉解读能力与创作能力。

 

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与“课堂一论坛一作品”教学模式相似。通过固定每周的面授课堂,与基于Blackboard的在线教学,以及每个学习者个人的博客(Blogfolio)展示学习成果与反思,构成混合学习的情境。学习者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以及对创作所需的工具软件的掌握都是在面授课堂之外完成的。在自主学习期间,学习者通过Blackboard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程要求学生自行完成教科书AdobeInDesign,CS5:Classroom in a book中的所有实例与规定的课程项目作品,并将练习与作品展示在Blogfolio中,辅以文字形式的创作说明、技法运用以及反思。同时要求学生之间互相阅览并给出具体评价意见。而在面授时间内,进行师生、生生作品评价,以及技能交流与反思,以此形成面授学习与在线学习的混合学习。学生的课程成果围绕制作宣传单、菜谱、光盘封面、电子小报等作品,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有些作品直接用于现实需要,如在制作宣传单时有些学生以介绍本专业的招生情况而被直接选用为招生宣传资料。该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习者能够根据各自学习风格自行开展学习,并根据评价意见进行作品修订。学习者的视觉作品可以进行两次修改,最终作品的评价结果在前两次作品的基础上的,充分尊重个体学习与能力的差异,体现了多元与开放的评价理念。

 

2.“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的“课堂-论坛-作品”实践创新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是一门国家精品课程,该课程以“博雅”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文化为开发内容资源,从“视觉观看”与“媒介理解”两个维度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即对视觉信息和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批判和应用等能力,提高学生的博雅气质。该课程融合历史、艺术、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与内容,重点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衣、食、住、用”等素材为视觉符号,以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理论为依据,采取多媒体技术表现形式揭示生活家园中令人有所感悟的文化真谛。该课程围绕作品开发,在提升学生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早在2005年即初步尝试采取“课程-论坛-作品”的教学模式,在原创的“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网站平台的论坛中,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后开展自主学习,并积极研讨作品的表现形式、内容构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整体课程作品。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学生课程作品的内容以关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开发,旨在从生活家园的素材挖掘中,构建受众的精神家园,唤醒民众的自觉意识。从技术手段的形式上来看,学习者主动创新开发的课程作品形式逐年更新,从最初的演示文稿(PPT)、网站平台到现在的视频制作,丰富了该课程的学习资源,汇集了师生的集体智慧。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例10

研究生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研究生的学习具有不同于其他阶段的一些特点,即学习上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专一性与广博性、研究性与创造性。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要抓住这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学习特点,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自学能力、融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研究生的学习需要一个环境来促成这种整合。本文将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研究生学习的特点出发,分析构建这个环境所需要的功能模块,从而搭建一个适合教育技术学学科特点的网络教学平台。

2 教育技术学学科内容的特点

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个年轻的新生学科,其学科特点主要有:

(1) 发展性特点

由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与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可能对教育技术学带来深远的影响。教育技术学要不断吸收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来促进自身理论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成就,开辟了很多新领域,提出了许多新观点。这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技术支持。教育技术学只有不断吸收各种最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才能保正自身先进性,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这就要求这个网络教学平台有与时俱进的功能。需要不断关注有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是否有可被本学科利用的可能及方式。

(2) 综合性特点

教育技术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到众多的理论和技术学科。其理论基础来自教育学、心理学、系统论和人文科学等。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是在综合以上各个学科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技术性深受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影响。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学科和基础学科,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美学、哲学、生物学等等。

(3) 应用性特点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教育技术的教学和学习中应该创造这样一种氛围: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包括课内的和课外的)让学生应用教育技术。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才能更好地领会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更好地掌握教育技术学的技术。

(4) 工具性的特点

教育技术学是为了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研究与符合道德伦理的实践。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是为了促进学习和绩效的提高,所以说,教育技术学是一个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教育技术学的学习不仅要重视理论,更要重视实践,只有在实践之中这些理论才能被检验、强化。

(5) 实验性特点

教育技术学的很多理论、技术都来自于其他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到底效果如何,还需要来自实践的检验。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也需要在教学中检验。

3 网络教学平台的模块设置

本平台由四个模块即人才库模块、资源库模块、网络协作学习室模块、BBS模块组成(如图)。

人才库:主要由在校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各学科专家、学校一线教师组成。他们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更是资源的维护者。

网络协作学习室:由网络协作项目发起人、网络协作组成员组成。网络协作项目发起人首先提出一个网络协作项目,网络协作组成员既可以由发起人发出邀请来组成,也可以由感兴趣的人毛遂自荐组成。网络协作组的成员,通过站内通信的方式相互交流信息,召开网络会议,讨论协作课题。

网络学习室可以解决以下问题:(1)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不充分,渠道单一;(2)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导致沟通不畅,效率低下;(3)个体指导任务的特殊性得不到有效的关注;(4)缺乏资源的交互与共享;(5)缺乏过程性评价。

BBS:个人随意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看法,以及由这些观点看法引导的讨论。它与网络协作学习室相比而言,较为自由随意。

资源库:主要由与教育技术学有关的视频、音频、多媒体课件,以及期刊论文组成。学生、教师、学科专家都可以是资源库内容的上传者。

4 结束语

本平台以网络协作学习室为核心,以资源库和人才库为支持,为研究生的学习创造一个适合本专业特点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