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幼儿教育材料模板(10篇)

时间:2022-07-11 11:45:21

幼儿教育材料

幼儿教育材料例1

《纲要》的学习、贯彻和落实,使我园教职员工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巨大的变化,《纲要》中的终生教育理念,帮助我们将自己从事的幼儿教育工作正确定位于“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一时期幼儿不仅要学习粗浅的知识、技能,还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要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活动的开展,不仅要满足幼儿的现实需要,还要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纲要》中对幼儿园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以及教育评价等多方面问题的进一步明确,拉近了《纲要》与教师教育实践之间的距离,教师们在工作中逐步感受、领会《纲要》精神,对其中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及幼儿

发展与教师作用之间的关系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认识到要使幼儿获得最好的发展,既不能“放任幼儿”,又不能“控制幼儿”,而是在“支持”、“援助”幼儿积极、主动的与外界事物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适时适宜的启发引导幼儿,使每名幼儿都能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获得有益的经验,新型的教育观、发展观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步树立起来。

二、促进教育行为的转变

《纲要》的贯彻落实,不但引发了教师对以往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反思,更为教师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方向。为了将《纲要》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我园在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的同时,加强对教师日常教育工作的指导检查,及时发现纠正错误的教育行为,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教师们也为《纲要》的贯彻落实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她们在工作中细心观察、了解幼儿,把握幼儿的实际水平,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选择教育内容,和幼儿一起设计、参与、完成教育活动,一起评价教育过程,体验活动带给大家的欢乐。

为了让幼儿有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教师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尽可能多的为幼儿提供自由

活动的机会,提供活动所需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在玩中乐、乐中求、求中获。为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教师们认真思考、创设引人入胜的活动情境,启发、引导吸引幼儿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细心操作、大胆表达。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在积极主动的自身活动中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逐步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交往和合作,形成主动探索的内部动力。

为了全面落实《纲要》精神我们强调把握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逐步实现幼儿教育内容、方法、手段以及多种教育资源之间的整合。在发展幼儿智力的同时,加强幼儿情感教育,加强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形成幼儿健全的人格。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们不仅充分把握“偶发事件”中的教育因素,还常常有意“制造”一些问题,引发幼儿思考、鼓励幼儿尝试寻找答案。使每一个能够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因素、教育契机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如今,我园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教育氛围轻松、活泼,教师真正成为了幼儿成长的支持者、援助者、引导者,幼儿也实实在在的变成了活动的主人。

为了保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使《纲要》精神落到实处,我们通过

召开家长会、创办“家园教育园地”、家教现场指导、教育活动开放日等多种渠道向家长进行广泛的教育、宣传,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发展观,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前提下,在广泛、深入的沟通中形成教育合力,使家庭这一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

幼儿教育材料例2

二、废旧材料在幼儿园活动中的有效利用

1.废旧材料的选用和环境布置相结合

将废旧材料与环境布置相结合,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在幼儿园内划分出“建构区”,将废旧的盒子罐子收集在其中,当然收集的过程可以发动家长共同参与,孩子们在“建构区”可以随意搭出高楼大厦、坦克飞机等,尽可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使这些旧材料成为新的玩具。同样的在园内还可以建造其他的区,例如“体育区“”女生区”等等。

幼儿教育材料例3

二、材料丰富,目的性强

“幼儿教育之父”福禄培尔认为科学材料的应用可以帮助达到教学目的,丰富的操作材料,可以不断地吸引幼儿主动地探索。但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如果一味的体现材料的丰富而缺乏一定的目的性的话,孩子们往往会无从选择或者操作一会儿这个又玩一会儿那个,深入探究的欲望不强。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既要丰富又要思考投放这种材料的目的。如在中班《纸花开了》的科学活动中,我为孩子们准备了有报纸、牛皮纸、铜版纸、白纸、蜡光纸、宣纸、糖纸、玻璃纸等不同质地的纸花。活动分三次操作进行,首先请孩子们将报纸花放入水面,观察“花开”的现象,从而激起孩子浓厚的兴趣。随后出示报纸、铜版纸、白纸、蜡光纸、宣纸、牛皮纸等,让孩子们有目的地选择两种不同的质地的纸同时放在水面,耐心观察它们的“开花”现象。通过孩子们一次次的探索、观察,总结出不同质地的纸花,它们的“开花”速度是不一样的。在最后一次的操作中,我又为孩子们提供了糖纸和玻璃纸。在实验中,他们发现纸花不“开花”了,有的孩子甚至立刻就说出了这个现象的原因,“糖纸和玻璃纸它们没有吸水性”。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准备的材料很丰富,但每一次材料的投放教师都做了深入的思考,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孩子们在操作时深深的被实验材料吸引,探索的兴致很高。

幼儿教育材料例4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废旧材料无处不在,如何有效利用幼儿园的废旧物品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艺术教育、品德教育,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值得广大幼教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幼教实践,针对这方面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废旧材料的收集途径

1.教师率先主动收集

由于废旧材料的品种多样,收集废旧材料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刚开始时,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将家里的瓶瓶罐罐、木板纸箱等所有能收集的废旧材料收集起来,然后经过清洗、消毒后送到材料室,并依次分类摆好。

2.幼儿园自行收集

幼儿园作为一个集体,有许多可以收集的废旧材料,比如食堂里用来装鸡蛋的盒子、油桶,教具室用来包装教具的纸箱、纸盒以及一些过期的报刊杂志等等。

3.教师指导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

幼儿园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变废为宝”的活动要能取得家长的支持,要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园对废旧材料收集和利用的必要性、可行性。

二、废旧材料收集注意事项

1.注意材料的安全性

在收集废旧材料时首先要考虑到材料的安全性。如在收集瓶子时,瓶子应是铝、铁皮材质且是易拉罐口,或者是塑料材质,千万不能是存在安全隐患的瓷质或是玻璃质地。

2.注意材料的耐用性

收集来的废旧材料是供幼儿进行教学活动用的,这些材料要稳固、结实、不易损坏。如果一玩就坏,不仅会浪费幼儿活动的时间,影响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麻烦。

3.注意材料的多用性

收集来的材料不仅要能够让幼儿玩得起来,同时也要能够变换多种玩法,进一步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我们大班收集了很多纸盒,孩子可以把纸盒制成沙发凳,还可以把纸盒制成各种电器,如冰箱、洗衣机、空调等。

三、利用废旧材料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废旧材料应用广泛,不仅在教学中会经常用到,而且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游戏活动中都离不开废旧物品的参与。

1.利用废旧材料开展主题教学活动

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是教师围绕一个主题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废旧材料在主题活动开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譬如我在大班主题活动“搭建美丽花园”时,利用平时收集的各种废旧材料,如纸盒、雪糕棍、鹅卵石、易拉罐等,指导幼儿搭建花坛、池塘、喷泉、小路、栅栏等。幼儿对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材料非常感兴趣,百玩不厌,从制作花朵到搭建花园,孩子把废旧材料用得恰到好处,而且每一次活动中,材料都有不同的用法和玩法,让人耳目一新。一件件作品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孩子的聪明才智,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

2.利用废旧材料创设班级环境

班级的环境创设可以增强幼儿对环境的认识,调动幼儿思维和良好习惯养成的主动性。废旧材料在班级环境创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如我和孩子一起把收集起来的纸盘、纸盒、碎布头、毛线、纸杯、旧光盘等制作成了挂在班级墙壁上的纸杯太阳花、纸盘蝴蝶、纸盘毛毛虫,挂在走廊里的纸盒猫头鹰、啄木鸟、恐龙等。这些作品形象逼真,美观大方。一件件旧物品在师生的手中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像这样的环境创设既环保又经济,还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利用废旧材料开展游戏活动

幼儿教育主要以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为主,在活动中渗透语言训练、习惯培养和认知思维的教育。绝大部分的游戏活动都需要游戏材料的支撑才能开展。而废旧材料在幼儿游戏材料制作中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了大量玩具、教具,并应用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用易拉罐做成“小马蹄”练习走高跷,还可以几个绑在一起,做成“梅花桩”用来练习幼儿的平衡能力、训练幼儿的胆量;塑料瓶灌上彩色的水,用来玩保龄球等。幼儿从游戏中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引发了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在玩玩、做做、试试、想想等活动中锻炼了手部肌肉,开发了智力,使游戏活动发挥了更大的功效。

总之,废旧材料以其取材容易、富有生活气息、种类多样、可塑性强、易操作等特c及其独特的应用价值,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每个幼教老师都要做有心人,因地制宜,将废旧物品真正为我所用,引导幼儿多动手操作,达到手脑并用的目的,使幼儿的创造力、表现力有更大提高,使每一个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幼儿教育材料例5

一、操作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取决于教育活动的目的与方式

笔者认为,在幼儿教学中,要根据教育活动的目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操作材料。如在体育活动《小猴打妖怪》中,其中一个活动目标是通过投掷和平衡的综合练习,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那我们就要在活动中准备平衡木,金箍棒,泥巴等,这些材料是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材料,不仅使幼儿活动兴趣浓厚,同时更好的完成了活动目的。

二、操作材料是教育活动得以完成的基础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因为有了操作材料才使得幼儿建构知识有了依托,所以操作材料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是操作材料给幼儿提供了可以表述的对象。在《苹果树》这一语言活动中,如果只是给幼儿讲故事,幼儿不能很顺利的表述出苹果树一年四季的变化,更无法学习苹果树的热情好客,不能很好的懂得“关心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关心”这个道理。在这一活动中,笔者给幼儿提供了苹果树的四季变化图片,小鸟图片,及一些相关的头饰等表演道具。这些操作材料的投放,使得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大大增强,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 操作材料的提供,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与好奇心。在美术活动《沙子作画》中,幼儿利用干沙和湿沙的不同特点作画,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大胆想象,无忧无虑地玩耍。孩子们体验到完沙子的乐趣,也达到的一定的教育效果。

3)操作材料都有很大的操作性能,可以更好的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在《跳动的柳条》这一教育活动中,虽然只给幼儿提供了柳条一种操作材料,但是幼儿在这次教育活动中,充分的发挥了自己动手的能力,和小伙伴互助合作,编出了小扇子,小孔雀等漂亮的柳条作品。

4) 操作材料可以激发幼儿创作的积极性,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石头坊》中,笔者给孩子们提供了各种石头和橡皮泥,看着各种形状的石头,孩子们非常高兴,笔者问他们:“小朋友们喜欢这些石头吗?”“喜欢!”大家异口同声。 “那好,我们看看他们都像什么呢?”孩子们开始思考起来,有的说这个像乌龟的盖子,有的说这个像金鱼的身子??“那今天老师就把这些石头发给你们,希望你们能根据他们的样子,用橡皮泥捏出可爱的作品,好吗?”“好!”笔者把石头发了下去,孩子们拿出自己的橡皮泥开始做了起来。有些孩子想都没想就直接做了起来,用绿色的捏四条小腿,捏一条小尾巴,再用彩笔在石头上画上小方格,一个小乌龟就做成了。还有的孩子捏出了小金鱼,小花朵。孩子们都捏出了自己的作品,但是大部分作品都是趴着的,没有立体感。我很疑惑啊,为什么这样啊?原来是橡皮泥的用量很小,所以石头的样子改变不大。

但是,笔者突然发现了一件特殊的作品,是一头站立的小毛驴,很是可爱,问了一下,原来是艺中的作品。艺中是个大方的孩子,用了自己一半的橡皮泥来做这头小毛驴。笔者拿着小毛驴对大家说:“为什么艺中的小毛驴这么好看呢?你能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作品呢?”大家像是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不一会就出现了很多漂亮的作品,有大鹅,小羊,还有一只翘着尾巴的大恐龙??艺中的桌子上又出现了一件作品,粗壮的大腿,大大的脑袋,可看了半天,笔者也没看出是什么,只好请教一下作者了,人家就给笔者俩字儿:“闷儿牛。”笔者一听乐了,可不是嘛,两只犄角长在头顶,正回头遥望的一头老牛啊!

孩子们都做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把它们摆在教室后面的柜子上,看着自己的作品,孩子们可高兴了。看着乌龟,鄂鱼,闷儿牛等可爱的角色,不禁让我佩服宝宝们想象力。最近,我们又作了贝壳画,各种贝壳在孩子们手里更是出现了惊人的变化。想象力,在一次次操作中大大丰富了起来。

5) 操作材料的可操作性,也为幼儿提供了体验成功快乐的机会。

幼儿教育材料例6

一、操作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取决于教育活动的目的与方式

笔者认为,在幼儿教学中,要根据教育活动的目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操作材料。如在体育活动《小猴打妖怪》中,其中一个活动目标是通过投掷和平衡的综合练习,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那我们就要在活动中准备平衡木,金箍棒,泥巴等,这些材料是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材料,不仅使幼儿活动兴趣浓厚,同时更好的完成了活动目的。

二、操作材料是教育活动得以完成的基础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因为有了操作材料才使得幼儿建构知识有了依托,所以操作材料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是操作材料给幼儿提供了可以表述的对象。在《苹果树》这一语言活动中,如果只是给幼儿讲故事,幼儿不能很顺利的表述出苹果树一年四季的变化,更无法学习苹果树的热情好客,不能很好的懂得“关心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关心”这个道理。在这一活动中,笔者给幼儿提供了苹果树的四季变化图片,小鸟图片,及一些相关的头饰等表演道具。这些操作材料的投放,使得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大大增强,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 操作材料的提供,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与好奇心。在美术活动《沙子作画》中,幼儿利用干沙和湿沙的不同特点作画,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大胆想象,无忧无虑地玩耍。孩子们体验到完沙子的乐趣,也达到的一定的教育效果。

3)操作材料都有很大的操作性能,可以更好的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在《跳动的柳条》这一教育活动中,虽然只给幼儿提供了柳条一种操作材料,但是幼儿在这次教育活动中,充分的发挥了自己动手的能力,和小伙伴互助合作,编出了小扇子,小孔雀等漂亮的柳条作品。

4) 操作材料可以激发幼儿创作的积极性,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石头坊》中,笔者给孩子们提供了各种石头和橡皮泥,看着各种形状的石头,孩子们非常高兴,笔者问他们:“小朋友们喜欢这些石头吗?”“喜欢!”大家异口同声。 “那好,我们看看他们都像什么呢?”孩子们开始思考起来,有的说这个像乌龟的盖子,有的说这个像金鱼的身子⋯⋯“那今天老师就把这些石头发给你们,希望你们能根据他们的样子,用橡皮泥捏出可爱的作品,好吗?”“好!”笔者把石头发了下去,孩子们拿出自己的橡皮泥开始做了起来。有些孩子想都没想就直接做了起来,用绿色的捏四条小腿,捏一条小尾巴,再用彩笔在石头上画上小方格,一个小乌龟就做成了。还有的孩子捏出了小金鱼,小花朵。孩子们都捏出了自己的作品,但是大部分作品都是趴着的,没有立体感。我很疑惑啊,为什么这样啊?原来是橡皮泥的用量很小,所以石头的样子改变不大。

但是,笔者突然发现了一件特殊的作品,是一头站立的小毛驴,很是可爱,问了一下,原来是艺中的作品。艺中是个大方的孩子,用了自己一半的橡皮泥来做这头小毛驴。笔者拿着小毛驴对大家说:“为什么艺中的小毛驴这么好看呢?你能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作品呢?”大家像是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不一会就出现了很多漂亮的作品,有大鹅,小羊,还有一只翘着尾巴的大恐龙⋯⋯艺中的桌子上又出现了一件作品,粗壮的大腿,大大的脑袋,可看了半天,笔者也没看出是什么,只好请教一下作者了,人家就给笔者俩字儿:“闷儿牛。”笔者一听乐了,可不是嘛,两只犄角长在头顶,正回头遥望的一头老牛啊!

孩子们都做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把它们摆在教室后面的柜子上,看着自己的作品,孩子们可高兴了。看着乌龟,鄂鱼,闷儿牛等可爱的角色,不禁让我佩服宝宝们想象力。最近,我们又作了贝壳画,各种贝壳在孩子们手里更是出现了惊人的变化。想象力,在一次次操作中大大丰富了起来。

5) 操作材料的可操作性,也为幼儿提供了体验成功快乐的机会。

幼儿教育材料例7

区域活动已经越来越成为幼儿园教育中重要的教育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一项国外研究发现,幼儿在97%的自由游戏时间里会使用某些。我们对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观察表明,幼儿进入区域,一般会先寻找可玩、想玩的材料,作用于材料的行为平均达90%以上。材料是区域活动的重要物质支撑,材料投放是区域创设和有效利用的重要内容。只有合理投放材料,才能切实提高区域活动在幼儿发展和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中的实效。

1 要充分考虑区域活动目标和幼儿年龄特点

所有区域活动都不会是孤立的教育活动,而是班级和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充分考虑到本园、本班在某个特定阶段的教育目标和主题活动要求。如本园组织“迎新年”活动、本班开展“迎新年”主题教学活动时,相关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就需要围绕该活动进行,使得该区域活动成为总体教育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在设置区域和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时,也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同样的角色游戏区域,“娃娃家”就更适合设在小班,因为他们更喜欢模仿,社会生活经验更有待于丰富;而理发店、银行这些社区服务设施可设在大班。在材料的投放,特别要在材料的可识读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充分考虑幼儿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育和学习特点。譬如在同样是建构区,对小班的建构区投放的积木体积要适当大一些,便于操作取放;投放一些穿珠、拼插方面的材料,有利于小班幼儿操作。而对大班建构区则要投放相对小巧、精密型和敲打、编织、缝制等精细动作发展的材料。相对而言,小班幼儿喜欢玩平行游戏的时候更多一些,所以要提供的材料中,同种类的材料要多一些;中、大班幼儿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了,则提供的一物多用材料要多一些。

2 要为幼儿的操作和学习创新提供支持性空间

一是围绕多样的材质投放材料。如在“做灯笼”区域活动中,可以请家长配合,与幼儿一起收集不同材质的材料,用布、挂历纸等来糊制灯笼,用水彩颜料、彩色纸等装饰。

二是投放一物多玩的材料。在“造汽车”区域活动中,投放了平时多有他用的纸盒、瓶盖、废旧光盘等材料,幼儿就表现出了以物多玩的兴趣和能力,纷纷对这些材料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尝试和实践,对这些平时常见的物品材料有了更多新的应用,发现了许多新的玩法。

三是及时跟进做好材料的更新。当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操作,原有材料对幼儿已经显得过于简单和单调时,我们要及时跟进投放新的材料,适当提高操作难度。如在引导幼儿探索“摩擦起电”现象时,当教师发现幼儿对前期投放的材料:纸屑、绒布、塑料棒、丝绸、木筷等的操作已失去兴趣时,就及时地投放新的材料:纸卷的小棒、电池,引导幼儿用摩擦过的塑料棒来吸引小纸棒在电池上转动,从而激发和满足了大班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

3 要通过材料投放的调整促进幼儿发展水平提高

一是要通过材料的投放调整,影响和改变幼儿的操作行为方式,从而促进幼儿在特定方面的发展水平的提高。如对小班幼儿活动区域材料投放时,如果从种类少、数量多的角度,则可以建设幼儿之间的争抢行为出现,但是如果也相应减少材料的数量,则可以因为材料选择机会的减少而促进了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的加强和合作行为的出现。在材料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要玩同一种游戏的幼儿就不得不共同选择、使用同一材料。甚至他们因为材料数量减少而出现的争抢行为,也会成为他们认识纠纷、解决纠纷、发展认知能力和增进社会交往机会的契机。对大班幼儿活动区域材料投放时,增加同种类材料数量,在保持幼儿的合作行为的同时,也会促进幼儿一物多玩探索多种玩法能力的提高。

二是要以幼儿的兴趣变化为主要指标,观察确定材料的调整时机。如幼儿玩棋类游戏一段时间后,该区域幼儿数量明显减少,则观察判定幼儿不感兴趣了。于是教师又增添了新的棋类材料和项目,增加了游戏难度,部分幼儿就开始回归该区域。通过材料的添减投放,会出现新的问题情境和游戏情境,重新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发幼儿产生新的探索活动动机。如在数学区投放纽扣分类材料,原本只是让幼儿按照颜色进行分类和计数。随着幼儿兴趣的降低,教师又添加了一份记录表,请幼儿将每次抓出的纽扣数量按照颜色分别记录在记录表中。记录表这一新材料的加入,改变了原来纽扣分类材料系统的特性,形成了一个新的材料系统,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

三是要重视材料与材料的伴随出现对幼儿行为方式和动机的影响,引导幼儿探索新玩法。有时候,某一材料的功能和价值并不是只由材料自身决定的,而是通过与其伴随出现的其他材料影响决定的。材料之间的伴随出现,会改变所有相伴出现的材料自身的显性特征和功能价值。如小班“撕纸”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不仅有了感官体验,而且小手撕纸有了一定的技能掌握,逐渐能撕出各种图形。教师将各种颜色的纸片有意识的收集积累,然后将纸片与美工区的制作画框相伴投放,幼儿就有了新的发现,就会尝试用各种颜色的纸片装饰画框。再如,当发现幼儿在建构区用积木、塑料插片等制作汽车较为单调、简单时,教师就投放一辆玩具汽车到建构区。幼儿就开始用建构材料仿制这辆玩具汽车。再后来,幼儿开始主动到汽车玩具区寻找合适的玩具汽车作为模型,用建构材料进行仿制,提高了幼儿的操作和发展水平。

幼儿教育材料例8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认为,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现在的教学中,老师们对幼儿手工制作活动的价值定位更多地注重活动的结果,很少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是怎样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的,幼儿在探究、使用材料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他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以及他们是怎样表现作品所蕴含的科学原理的。其实幼儿进行手工活动时,科学思维已经渗透在其中了。

一、幼儿手工活动的价值

(一)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经常动手可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是确立目标、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克服困难不能光靠动口支使别人,而要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平时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可以培养人的坚韧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质。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决不会成长为意志坚强、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勇士。

(二)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小孩有创造力”,“要解放儿童的双手”。通过双手的操作,一方面可以使幼儿的思维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手工活动与科学教育融合是幼儿思维和探索能力得到提升的教育,是充分运用游戏形式的艺术化的教育,有利于幼儿认识材料和使用工具,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激发。

(三)有助于开发幼儿的智慧潜力,丰富其情感体验。手工活动与科学教育融合,幼儿就不会只发现事物的外在特征,还会唤起他们对事物内在物理性质的了解。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就不会局限于事物外表的大小、尺寸、软硬、颜色、组成的成份等规定性特征,还会对事物的美感、形态等主观性感受。

二、幼儿手工活动材料运用策略

(一)玩一玩,激发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兴趣。幼儿对老师制作的东西很感兴趣,所以教师有时需要有“刺激物”来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要制作一个不倒翁,那么老师就要提前做好几个不倒翁,首先教师在幼儿面前摆弄不倒翁,使不倒翁左右摇摆却不倒。同时也会让幼儿对此产生兴趣,他们就会冒出很多的问题:比如:“好漂亮的不倒翁哦!它还会动的,真的好有趣,我也想要一个。可是它为什么会不倒呢?它的里面是不是藏了什么呢?它是用什么东西做的呢?”当幼儿有了探究的动机后,就将进入探究的过程。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去玩一玩不倒翁。老师每一组发1—2个不倒翁,让幼儿尝试玩一玩。

(二)看一看,探究手工活动的科学性。要想成功做好一个不倒翁,就要弄清楚不倒翁的“复合体结构”,即不倒翁基本上是由半球体和圆锥或圆台或其他几何形体组成。“不倒翁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不倒翁的帽子又是什么形状的?不倒翁能用什么材料进行制作?能不能有其他样子的不倒翁……”让幼儿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一看不倒翁。最后教师帮着总结一下。制作不倒翁的材料有很多,比如身体可以有鸡蛋壳、乒乓球、皮球等等,帽子可以有废旧挂历、彩色纸、毛线等等。还可以装饰成很多造型的。如:不倒女孩,不倒男孩等。”最后还要和幼儿探索不倒翁为什么不倒的原因。教师提出问题:“不倒翁为什么会不倒?会不会跟里面的重物和我们推它的力度有关呢?”让幼儿再次的摆弄不倒翁,最后教师帮着总结一下:不倒翁不到的原因有两个:和它肚子里面的重物有关,因为它下重上轻的;和摆弄不倒翁的人发出的力也有关系的,发出的力需要均匀,太轻了不倒翁摆弄不起来。太重了不倒翁会倒着不起来。

(三)做一做,亲历手工活动的过程。

1.制作不倒翁时,如果让儿童独立设计再动手制作,他们就必须在感知基础上概括出不倒翁的外形特征后,进一步探究其为什么不倒的原因。这里,儿童可能会有种种假设(如底部的重物放多少、放在哪个位置比较合适等等),这些假设是否正确,需要一一验证。如果不能找出真正的原因,儿童是不可能做出不倒翁的。除对这一关键原因的探索外,整个制作过程还可能会包含如下一些探索,如发现合适的材料、寻找适当的固定重物的方法和位置等。整个过程由此可能需要不断调整设计,改变制作行为。

2.关注活动进展,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反复验证。让幼儿亲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幼儿学科学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的神情、行为表现、讨论的问题等,注意幼儿有哪些困难和认知冲突,以便及时介入幼儿的活动,给予必要的引导。教师应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幼儿只有在尝试过程中才能获得主动学习和发展。

(四) 晒一晒,分享幼儿手工活动的成果。先把幼儿做好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进行展示。让幼儿说说自己不倒翁和其他人的不倒翁的不同之处。同时分享自己制作不倒翁的过程,说说在制作不倒翁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怎么克服的。通过晒晒自己的成果,让幼儿知道分享具有重要意义,分享可以帮助幼儿得到玩伴的信任,在与玩伴的玩耍过程中,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幼儿寻找与他人相处的方式方法,分享行为较为突出的幼儿,能较好的解决交往所遇到的问题,能够积极的帮助他人,分享为幼儿的社会交往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在手工活动中渗透科学教育使幼儿能够更积极主动探索,教育者要充分发挥手工活动与科学教育的这种融合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在探索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对事物进行细致耐心的观察,对未来情况作出预见,帮助幼儿验证预见,并提出问题彼此交流。正是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幼儿接受了科学教育的训练,丰富了他们的社会常识。幼儿科学教育没有也不可能直接培养科学技术人才,但从长远的眼光看,它所奠定的是未来一代人的科技素质的基础,从这个摇篮中,将诞生迎接未来科技革命时代的新一代科学家和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材料例9

人们常说“心灵手巧”,“心灵”是指“心智灵活”,“手巧”是指“手工制作精巧”。《纲要》提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体验创造的乐趣”。它再次明确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幼儿发展的重点。活动开展的作用是利用废物资源充分发挥幼儿创新能力。同时证明物品自制和利用是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及社会行为的有效途径。幼儿经常动手操作,有利于小肌肉群的发展,使幼儿变得更聪明。利用我们周围可利用的废旧材料,比如:一次性纸杯、纸碗、纸盘、饮料瓶、包装纸盒、报纸等等,来发挥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这些自制物品来开展活动,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能力,也激发孩子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良好的社会行为,从而在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幼儿的多动手,巧动手,也使幼儿享受到活动带来的乐趣。

1.废旧材料与环境创设

手工活动其实是一个让幼儿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可我们现在的手工活动一般都是老师预设的,很少让孩子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发现。材料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桥梁,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多种层次的高低结构材料,如“纸杯、冰淇淋杯、牛奶盒、光盘、纸盘、旧报纸”等,这些材料适应不同能力的幼儿来操作。刚开始孩子们拿到材料,你看我,我看你,把材料摆过来,摆过去。当老师给出主题,要创设环境,一个幼儿动手了,他用光盘制作太阳花,另一个幼儿也动手了,他用光盘制作小熊,接着小兔、小狗、小猫等动物都出现了。乌龟来了,螃蟹来了,汽车也来了,主题创设环境也就出来了。只有幼儿对这些材料比较感兴趣,才会有更多想象的空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怎样的材料,只要是幼儿感兴趣,那么这些材料在活动中就能发挥他的价值,就能通过材料的刺激提高幼儿的能力。

2.废旧材料与幼儿的体育运动

《纲要》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指导。”在一次手工活动中,一位幼儿拿着一个真果粒饮料瓶,无意中用纸裹起来拧呀拧,另一个幼儿说“老师,这不是保龄球吗?”我看了看确实像保龄球。于是我鼓励幼儿制作保龄球并回家上网查找关于保龄球的玩法。没几天,保龄球玩法知道了,我又引导幼儿根据高尔夫球共同创造了“门球”。接着又制作了适合幼儿的台球,障碍球,投篮球。宽敞的教室变成了幼儿的球馆。这样,把一些可望而不可玩的游戏带到了幼儿身边,满足了孩子的欲望。

这些游戏不仅充满了竞争性和不可预料性,幼儿在频繁出现胜负的游戏情感体验中,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耐挫能力。同时也是体力、智力相结合的活动,如:我们设立的“小足球”和“快投篮”等户外运动。很多游戏单靠身体实力不足以取胜,往往要靠灵活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来辅佐,这样不仅节约资源,而且还让幼儿身心得到了发展。

3.废旧材料与地域文化

我们这里是个农业城市,幼儿经常可以见到瓜果蔬菜这些农作物,结合这一特点,我们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来操作,而在活动中幼儿与材料的有效互动直接激发幼儿创造的欲望。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废旧材料可以进行大胆的观察和想象,而本地的农作物为幼儿自制玩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操作过程中幼儿亲自动手制作,创造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如用一次性纸碗制作西瓜,用大小不同的饮料瓶制作玉米、白菜,用各种各样的酸奶盖制作黄河鲤鱼,用纸盘制作葵花等等。

做为大班的孩子,有了小、中班两年动手操作的基础,他们也有了强烈的探索欲望。通过废旧物品的自制,可为幼儿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提供机会,这不是,他们用自制的地区特产,开起了“交易市场”,发展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还了解农作物的特征,知道了蔬菜的营养价值;学习了交易。还能让其通过自制自用活动获得充分的自我满足感。

4.废旧材料与家长和社会

幼儿教育材料例10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幼儿数学学习与操作材料的关系

1.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

兴趣和探索的动机是发展创造性的促进剂,对于有兴趣的事情,人们乐于去做,而且感到轻松愉快。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生物学家贝弗里奇说过:“只有那些对发现抱有真正兴趣和热情的人才会成功。”幼儿有了兴趣才会努力去学习;有了制作的兴趣,才会埋头苦干;有了探索的兴趣,才会苦苦思索,追根求源。

由于幼儿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数学又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就更需要依靠直接的兴趣来进行学习。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强,学习的效果也就会越好。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适宜的操作材料能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从而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2.操作材料在幼儿学数学时的作用

幼儿通过用自己的双手操作材料,促进大脑积极思维,促进他们智能和相应能力的发展,对幼儿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二)研究操作材料的设计、投放和利用的意义

“凡是要教给幼儿的有关数学知识都应尽可能地转化为可直接操作材料的活动”,而“把数学知识转化成幼儿可直接操作的活动,主要是通过活动材料和活动规则这两个媒介”。材料和规则是体现数学概念属性和运算规律的主要因素,同时它们也有使活动多样化的功能。“活动不同层次和各种变式就靠改变材料和规则来实现”。因此,数学操作活动材料是开展数学操作活动的物质环境的重要部分,是实施数学活动目标与内容的媒体,是帮助幼儿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及诱发幼儿主动发现、探索学习的工具,是施与操作动作,使外部物质动作逐步进化到内部概念化动作的物质支柱。

二、幼儿数学学习活动中操作材料利用的现状分析

(一)操作活动材料只注意外形、情节,不利于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为了吸引幼儿,引起幼儿的兴趣,设计的操作活动材料只注意外形的美观,只注意操作活动材料的形象性、情节性,而忽视了排除操作活动材料中某些物理属性及生理属性的干扰,不利于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如:在学习配对比较两组物体是否一样多时,有的老师设计了小兔拔萝卜的操作活动,小兔为一组,固定在板上,多数幼儿是一只小兔拔一个萝卜。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表面上好像是完成了目标,但其实幼儿是被这一故事情节所吸引,而没有理解它们之间的数理关系,这就使这套操作活动材料失去了学习数学的意义,不利于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有的操作活动材料,为了美观,而做得很复杂,不便于幼儿操作,这样的操作活动材料也不利于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操作活动材料单一,不利于体现教育的层次性

在设计操作活动材料时,虽然考虑到了人手一份,但忽视了幼儿的个别差异,整个操作活动材料都一样,或者材料不一样,但体现的要求同一层次。

如:在分类教学中,常常看到全班幼儿都使用同一颜色、同一形状、同一大小的图形,统一按同一颜色、同一形状、同一大小进行分类。又如:在复习5以内加法时,为幼儿设计了“插花”“盖瓶盖”“停车”等操作活动材料。“插花”,把5朵花分别相应的瓶子;“盖瓶盖”,5只瓶盖分别盖到相应的瓶上;“停车”,5辆车分别停到相应的停车场上。

这些操作活动材料表面上是不一样的,但蕴含的要求却是一样的,都是根据一个算式找一个得数,而且花、花瓶、瓶盖、瓶子、小汽车、停车场的数量都是一样多,这些材料用在复习活动中,只照顾到了能力弱的或一般的幼儿,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来说太简单了。这样的同一操作活动材料(材料一样或体现的目标层次一样)不能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不能达到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目标。

(三)操作活动材料贫乏,不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操作活动材料设计时,有的老师因为没有时间制作,故而总是选择一些实物作为操作活动材料,有的老师即使一开始制作了一些,但也总是反复使用。

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从5――10的组成练习中,有的老师让幼儿所使用的操作活动材料都是积木,图片材料都是水果图片。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贫乏、单调、式样陈旧的操作材料,重复出现在数学知识的发展系列之中是很普遍的。但操作活动材料的一成不变,使得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没有新鲜感,不能产生兴奋情绪和操作的欲望,会造成幼儿认识范围的狭隘、知识经验的贫乏、概念形成不正确、所学知识不能迁移等不良状况,限制和阻碍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四)操作活动材料过多,不利于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

虽然,提供丰富的操作活动材料是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各种方式进行探索活动的条件,但是,过多的操作活动材料(特别是新的操作活动材料)一下子放在幼儿面前,有的幼儿可能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但他们只是对操作活动材料的本身感兴趣,一件一件地玩,而不去对这些材料进行研究和探索;有的幼儿可能会发呆,望着一大堆的操作活动材料无从着手。这都不利于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走出误区,研究操作材料的构思与实践

(一)把准备材料的过程变成幼儿学习的过程

乐乐说:“你看,我带了两把扇子,它们不一样,这把只有一种颜色,那一把却有很多很多种颜色呢。”

天天说“我的扇子是长方形的,强强的扇子是圆形的。”

强强说:“我的扇子把子最长了,丁丁的扇子没有把子,雅雅的扇子把子比我的短。”

洋洋说:“我和萱萱的扇子一样的,可以折叠,你们的扇子都是不能折叠的。”

……

看着幼儿津津乐道地谈论着自己的扇子,感到幼儿对自己准备材料有极大的兴趣,可见幼儿可以运用已有的经验认识来介绍材料,并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深化着这种经验。其实在实践中,更多的是教师收集材料,将材料进行分类,等到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后,才将材料呈现给幼儿,让幼儿操作教师准备好的材料,从而帮助幼儿获得某种教师“预定”的知识经验。

通过以上案例,会发现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让幼儿去动手操作的机会,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教育契机,而这种契机却会因为教师们的“尽心尽职”一次一次地丧失。因此,我们应该提倡让幼儿参与准备活动的材料,把准备材料的过程变成幼儿学习的过程。

(二)提供适宜的数学操作活动材料

操作活动材料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提供幼儿操作的玩具材料已成为教师的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在幼儿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幼儿参与操作的兴趣、探索与操作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

1.要紧紧围绕操作活动的目标,遵循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性

操作活动材料本身的特点及由这些特点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所以,“操作材料应暗含幼儿通过操作和作用能够达到的适宜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在设计操作活动材料时,首先要从实现多项目标出发,把教师的教育意图和要求融进材料中,充分挖掘材料的潜能,使它能实现多项目标,发展最大的功效。如:在小班的分类教学中,如果让幼儿以颜色为标准来分类,那么就可以为幼儿设计出不同颜色、同一形状的图形卡片作为操作材料;如果让幼儿以形状为分类的标准来分类,操作活动材料就应该改为同一颜色、不同形状的图片。如果在上述两个活动中,为幼儿设计的操作活动材料都是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片,则容易导致幼儿混淆分类标准。当然,有了第一次活动经验后,可以在以后的分类活动中增加干扰因素,提高分类的难度,使幼儿反复操作不同材料形成类的概念。“幼儿数概念的形成要经过一个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动作表征阶段――形象表征阶段――符号表征阶段。”在设计材料时,要考虑到材料要适合每一阶段幼儿的表征特点,即材料的呈现应遵循“实物――图片――符号”的序列。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我为幼儿设计的材料是(1)实物:瓶盖。(2)图片:画着瓶盖分合情况的图片。(3)卡片:数字卡片。先让幼儿撒瓶盖,观察全部瓶盖中几个正面向上,几个反面向上,再让幼儿在瓶盖分合图片中找出这种分合情况的图片,最后让幼儿用数字卡片摆出这种分合结果。

2.要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要

操作活动材料既要让幼儿感兴趣,又要有操作性,更重要的就是操作活动材料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幼儿轻而易举地得到答案,又不能过难,使幼儿寻求不到答案。因而,在设计操作活动材料时,就要考虑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要。

(1)要有层次性

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幼儿能很快理解新活动的玩法,积极投入到操作过程中去,而有的幼儿则感到困难,甚至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保护每个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师要从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适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为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幼儿设计具有不同功能、不同难度的操作活动材料,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起点,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发展速度选择材料,逐步达到目标要求。

(2)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为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设计操作材料也要有所区别。“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能引发幼儿产生想摸一摸、探索一下的愿望,想看看它到底能做什么”。年龄小的幼儿多以自我为中心,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时间短,学习经验少。我在设计操作活动材料时,注意使材料形象具体,暗示性、游戏性强,主要以幼儿独立操作为主。如:“布娃娃来睡觉”这一操作活动材料就是根据幼儿身边的事情、亲身的体验来设计的。幼儿在模仿哄布娃娃睡觉的过程中可以学习理解一一对应的关系,掌握按大小排序。

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思维逐步向抽象过渡,理解力、自控力不断提高,合作的意识产生并加强。所以,我在设计操作活动材料时,逐步减少形象性,先增加符号和标记,再慢慢增加书写和制作记录表等,并增加合作性和竞赛性。

3.要有不统一性

给幼儿设计的操作活动材料不必一模一样,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各不相同。如在“拼圆”时,有的幼儿拼得数是5的圆,有的幼儿拼得数是6或7的圆;在“送小汽车到停车场”时,有的送得数是5、6、7的,有的送得数是4、7、8的,即使也是送得数是4、7、8的,汽车上的算式也不一样。又如:中班时,我给每人一些卡片,其中一张是数量5的,这张表示数量5的卡片就各不相同,有的是5个三角形,有的是5个圆点,有的是5个五角星,即使都是5个圆点的卡片,每人手中的也不一样。当幼儿按教师要求找出数量是5的卡片时,由于每人的卡片各不相同,幼儿只能自己动脑筋,找出数量是5的卡片,然后,教师有意识地请持不一样卡片的幼儿――介绍自己找出来的是不是5个的。这样,实际上起到了交流的作用,使幼儿在短短的时间内看到了数量是5的各种不同物体,学到了5个元素的各种不同的排列形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这种操作材料的不统一性,有利于幼儿独立思考,相互学习,获得更多的信息。

4.要有自控性

幼儿操作活动材料设计最好具有自动控制错误的特点,以便幼儿主动发现、探索学习与自我检查。如:在前面提到的“布娃娃来睡觉”这一操作活动,它的材料是三张不一样大小的床,三个不一样大小的娃娃。在幼儿操作时,如果两个娃娃睡在一张床上,另一张床上便没有娃娃睡了;如果娃娃们大小顺序排错了,大娃娃睡小床就睡不了了。这样,可以提示幼儿更换排列位置。在学小、宽窄、粗细、长短的活动中,把操作材料设计成大轮船镶嵌板,幼儿拿到材料后,就可自我学习。以比较大、不大不小、小为例,将大圆镶嵌到小圆里,显然放不下,将小圆放到大圆中,也可发现不合适。在“接龙游戏”中,接对了若干张卡片会形成一种图形,接错了,就不能形成这种图形,甚至拼不起来。这样的操作活动材料可自动调整,刺激幼儿尝试错误,有利于幼儿主动地、积极地发现、探索学习。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操作活动材料中的自控性可逐渐减少,以增加难度。

5.要有变通性

操作活动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配合恰当,充分发挥操作活动材料的效益。活动材料即尽量使一种材料有多种用途,可以拓展新的玩法,以不断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这样有利于幼儿的探索、发现、提高。如套娃玩具,幼儿可以把它们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来作为学习排序的操作材料;如果提供“饼干”,幼儿喂套娃吃“饼干”,这时套娃玩具就成为幼儿学习一一对应、比多少的材料;如果在套娃身上贴点子,请幼儿按照点子的数量为套娃发“花”片片,这时套娃与点子又成为幼儿数数、按点子数量取物的材料了……一物多用,既经济又实用,可以充分发挥材料的价值。

6.要卫生安全

设计的操作活动材料还要考虑到安全卫生。特别是利用旧物或自然物制作的操作活动材料,表面必须平整光滑,无锐利的棱角或锯齿。制作材料或涂料都无毒性。此外,还能经常洗涤消毒。

(三)从现实生活中选择相关的操作材料

幼儿园数学活动与科学探究的操作材料不同,不太需要精密的工具仪器,更多地应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安全的废旧材料,这样一是可以让幼儿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二是可以让幼儿学会珍惜和利用资源;三是可以保证数量,做到幼儿人手一套操作材料;四是节约了教师制作教具的时间和幼儿园的物质资源。

例如感知集合教育中的分类活动可以用水果、玩具、日常用品等;学习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关系,可以用盖子和杯子、矿泉水瓶子和瓶盖、碗和盘子、碗和筷子、碗和汤匙、饮料和吸管等。10以内基数教学中,利用遥控器、电话、手机和人民币等认识数字;可以用扣子、贝壳、花生、石子等学习点数。

四、研究后取得的成效及体会

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发展。发展幼儿思维能力有多种途径,但是我们发现在数学活动中为幼儿设计、提供适宜的数学活动材料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尤其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的有效的途径,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特殊作用。

1.激发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教师在教学中比较注意所投入的材料与幼儿的操作实践活动,真正地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孩子的需要。如:在大班学习“ 8 ”的组成中,教师事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大花园,还为每个幼儿准备了花坛,然后让幼儿来种花,种两种不同颜色的花,以此来理解“ 8 ”的分合。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注意力集中,情绪愉快,无拘无束地边种花边与同伴讨论着各种不同的操作结果,能力强的幼儿还主动帮助能力弱的,最后由孩子自己将“ 8 ”的分合公布在黑板上。就这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掌握了“ 8 ”的组成,脱离了老师的演示、讲解,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发展了幼儿思维的探索性和逻辑性

数学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教师的目标是通过所创设的环境,引导幼儿自己努力探索,促使他们去主动地看、主动地做、主动地想。如玩角色游戏“开商店”时,老师发现商店里无“顾客”,“营业员”也无所事事,便以顾客的身份进入游戏,与“营业员”交流:“店里的货物怎么样摆才能更整齐呢?”于是“营业员”便开始分类摆放货物。接着“顾客”又说:“我想买5块肥皂、7把牙刷、3 条毛巾、10 支铅笔,你们店里的货够吗?”“营业员”将数字记在纸上后开始清点货物。最后,“顾客”付了款,买卖成交。以上游戏中“顾客”将要求巧妙地和数学内容相结合,使幼儿分类、点数、比较、排序、运算的能力得到运用。

3.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应予以重视:

(1)如何让家长也能重视在家中的材料投放,使幼儿学得更主动、更轻松?

(2)投放的材料与师生互动之间如何做得更好?

(3)怎样帮助幼儿养成自主收拾材料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