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0-05 00:41:49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例1

2.互联网融资平台的规模经济优势。进一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信用评级,较之传统信用评级方式能实现规模经济优势。由于传统的信用评级方式需要贷前调查,贷中跟踪,贷后审计,存在较高的成本,如果融资额度不够大,会使贷款利润较低。而互联网平台在设计、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具有固定成本的性质,总成本不随评级企业的数目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单个企业分摊的成本却越来越小,从而实现信用评级的规模效应。此外,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对企业进行实时监测,一旦企业出现危险的信号和行为,会即时预警,提升信用评级的预判性,能够增加信用评级的深度。同时,将经营成熟的互联网融资平台的数据库在监管机构的管理下实现联网,进而建立起面向全社会的信用体系,能够增加信用评级的广度。由于依托互联网融资平台进行大数据信用评级,可以实现传统信用评级下不能或不愿提供的融资业务,从而使其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基本运作方式。

二、基于大数据建立互联网融资平台的信用评级模式

1.互联网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对于互联网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比如,从运营形态上,可以分为:(1)电商平台模式,如阿里小贷、京东京宝贝;(2)网上超市模式,如陆金所、各家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3)P2P模式,如人人贷、拍拍贷;(4)众筹模式,如众筹之家。从资金的来源上,可以分为:(1)平台提供资金,如阿里小贷、京宝贝;(2)平台担保,银行提供资金,如京东的供应链金融;(3)平台利用吸收的资金提供贷款,如各家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4)平台做信用评级,撮合投资者和资金需求方进行融资交易,如各家P2P。尽管这些互联网融资平台的运作方式不同,但都需要对客户的融资需求进行信用评级,因此是否具有成熟可靠的信用评级技术,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成为互联网融资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2.互联网融资平台信用评级的模式。当前互联网融资平台的信用评级模式按评级信息的来源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模式:(1)基于运营大数据的信用评级。该模式多用于各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以及P2P网贷平台、众筹平台上,其中尤以P2P最为活跃,面对的客户为个人及小微企业这一类低信用水平群体,融资金额从几千元到上百万,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意对该类群体提供融资服务的空白,因此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基于交易大数据的信用评级。该模式多用于成熟的电商平台提供的融资服务中,如阿里小贷、京东的京宝贝等。这一类融资平台最近几年随电商市场的发展也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市场份额上升的很快。(3)基于交互大数据的信用评级。该模式目前多用于一些提供个人贷款服务的互联网平台上,知名的企业有ZestFinance和WeCash闪银。这类融资平台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但可预见,未来基于交互大数据的信用评级会逐渐成为信用评级的主要方式信贷,会逐渐从个人及小微企业贷款发展到对大企业贷款。由于不同信用信息的来源、属性不同,导致各类融资平台评级时在指标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运用过程中采取的方法都不尽相同。但信用评级的基本流程是相同的,只是在一些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受信息属性的决定而使用不同的评级技术。

三、基于大数据互联网融资平台信用评级的实施策略

1.信用评级的流程设计。大数据信用评级的流程可以用图1表示。由图1可见,实施大数据评级,第一步是对待评项目的理解。首先要掌握项目运营方式、客户特点、市场状况、风险构成等项目内容;其次根据对项目内容的理解设计项目计划,包括安排项目可行的技术路线,制定项目的进度等;再次,待项目计划安排好之后就要确定大数据的来源,因为大数据来源虽然众多,但会受到各种限制,如有的可能过于昂贵,有的则不开放,必须选择那些技术上与经济上均可行的作为数据源。因此,需要基于对项目的理解做好这些在项目正式实施前的准备事项。第二步是准备数据。所做工作是:根据数据的来源,确定数据的类型,采取可行的数据收集技术,获取大数据;很多数据存在不完整、重复、错误等缺陷,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的数据如果属于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数据,需要进行格式化,转化为结构型数据,为实施下一步骤做好准备。第三步就是进行机器学习。首先是选择合理的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寻找关联关系,其次是解读和评估数据挖掘的结果,找到最合理或最有说服力的,实现知识发现;最后就是根据知识发现的内容,建立适用的信用评级模型。第四步就是实施评级。根据知识发现的模型,开展对被评级对象的信用评级,生成评级报告,并对结论进行分析,帮助客户理解评级结果。最后对整个项目的运行做全面总结。在以上各个步骤中,技术上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数据准备过程中的大数据转化与机器学习过程中的大数据挖掘。大数据转化的困难在于需要把各种各样的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转化为可以被机器处理和学习的结构化数据,大数据挖掘则在于需要对数据进行理解,选择最合适的数据挖掘技术实现知识发现。

2.信用评级的实施路径。信用评级的实施路径可以分为内容计算和流计算。首先是内容计算。内容计算多采取主动方式获取数据,方法是设置好信用信息源和信息采集时间段,针对信息源的原始信息格式,设计支持多协议的上站机,每隔一段时间对特定的信息源进行查询,遇到新内容则马上采集过来,再用于下一步的数据转化和挖掘。其次是流计算。流计算多采取被动方式,一般用于处理融资平台上的流数据,具体做法是,后台流程设计中在不同的数据流入环节设置不同类型的数据接入接口,及对接的流计算平台,流计算平台负责设置相应的处理规则,根据预设规则将流入的各类数据转化成可以直接分析的结构化数据,从而实现实时的业务分析与判断。

四、基于大数据互联网融资平台信用评级风险管理策略

互联网融资平台在进行信用评级及提供资金时,处于风险管理重心的是对信息技术风险的控制。由于大数据自身的“4V”特性,且数据中包含的又是大量的用户隐私信息,这使得信息技术风险主要产生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大数据存储的安全性风险,另一方面是大数据的收集和使用过程中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风险,因此如何确保大数据的存储安全及在使用时的隐私保护是一个挑战,前者涉及到技术安全层面,后者涉及到制度安全层面。在技术安全策略层面,可以采取的措施有:首先,应依托大数据加密技术对使用的数据实施加密管理,制定出完整的加密保护方案,包括数据密级的设定、加密技术的选择、对密码安全性的攻击测试等;其次,严格网关管理,可以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制定不同的权限级别,严格控制访问权限;最后,建立面向全平台的数据实时监测引擎,第一时间对各类非法操作发出警告。在制度安全策略方面,在当前尚无明确立法规范的环境下,要积极进行宣传和游说,获得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舆论的重视和支持,争取早日出台规范的数据获取及共享标准,互联网融资平台的设计、管理和风控标准,从而把可能出现的信息技术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例2

大数据正在改变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未来——从基础设施、数据管理平台,到一系列软件应用——包括数据分析、商业智能、工作协作、移动化办公以及各垂直行业的方方面面,因此,2012年也被称为大数据元年。

中国是体量上的数据“大”国,许多应用产生的数据量已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随着中国的互联网巨头纷纷走上开放道路,如何制定开放策略?如何应对开放过程中面临的众多技术挑战、对数据进行有效管理?是整个大数据生态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idg-accel主办的“大数据论坛”邀请了上百位业界资深专家参与此次论坛,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先生、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张亚勤博士、accel partners合伙人吉姆·布莱耶(jim breyer)先生担任联。

本次论坛就大数据领域最值得关注的话题,设置了数据平台开放策略和生态、企业如何拥抱大数据、大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移动互联网和数据驱动类应用等五个小组讨论环节。30多位大数据领域的业内人士在讨论中发表了精彩观点。

数据平台的开放性决定了数据的流动性,也决定了数据未来的收益性。factual公司营销及运营副总裁eva ho与参会嘉宾分享了数据作为资产如何解决流动性和可分享性的问题;淘宝网首席商业智能官车品觉则认为,没有首先很好解决自己公司的数据管理问题,开放数据

转贴于论文联盟

平台几乎不可能。

英国爱丁堡大学/ 苏格兰皇家学院院士樊文飞也介绍了他的观点。樊文飞认为,“看大数据不光是要看量还要看质,质和量一样重要。”与会嘉宾的讨论涉及数据的生产、存储、处理平台,到分析、隐理、数据分享各个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环节。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例3

一、互联网对传统保险业的影响

根据保监会《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的定义,互联网保险业务是指保险机构依托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通过自营网络平台、第三方网络平台等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业务。曲速资本的《2016互联网保险行业研究报告》指出,2015年互联网保险整体保费规模达到了2234亿元,同比增长160.1%,开通互联网业务的保险公司数量已超过100家,2013-2015年的渗透率分别为1.7%、4.2%和9.2%。互联网对传统保险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营销渠道互联网化,二是业务操作互联网化,三是客户服务互联网化。传统保险业的客户服务多基于线下模式,人为因素容易影响服务质量,导致服务效率较低,客户满意度不高,而互联网保险对客户服务、报案、查勘、理赔等方面进行了业务网络化升级,建立起灵活高效的运营机制,迅速提高了参保客户的满意度。可见,传统保险行业已受到互联网的深刻影响,其中移动互联网正成为金融资本的新战场,保险企业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探索新的营销模式。

二、移动互联网保险营销理论

1、营销理论

McCarthy(1960)提出了著名的营销学4P理论,即成功的营销组合应包含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lace(渠道)和Promotion(推广)这4个因素。Kotler(1986)认为企业能够而且应当影响自己所在的营销环境,要运用政治力量和公共关系,打破国际或国内市场上的贸易壁垒,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开辟道路。因此他在4P理论基础上,引入PoliticalPower(政治权力)与PublicRelations(公共关系)因素,形成6P营销理论。本文在传统4P营销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传统保险行业垄断多不利于市场竞争、移动互联网消息传播快需要危机公关的问题,提出沿用6P营销理论的政治权力和公共关系因素;同时,针对移动互联网用户体验影响产品口碑、传统险企营销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的特点,引入情感(Emotion)与效率(Efficiency)因素,形成了适合移动互联网保险的6P-2E营销理论。产品,在本文代指保险产品。传统寿险产品一般会将保险保障和投资理财捆绑销售,但是以企业利润为核心的业务已经不适合移动互联网的客户利益。只有从客户需求角度出发,营造碎片化应用场景,针对细分人群设计创新产品才能满足客户需求,增加后续业务的可持续性。价格。传统保险产品的定价准则是客户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格,以及企业销售的利润总量,但是互联网时代企业优先考虑客户流量作为后续发展的入口,因此移动互联网保险的定价准则应该是企业能够接受的最低价格。依赖大数据实现个性化费率的制定和最优产品定价,数据量越大、维度越广,定价的精确度就越高。渠道,指客户了解到保险产品的途径。当目标客户人群确定后,就应该利用多条通道让客户人群接触保险产品,传统保险销售以庞大的经纪人队伍为代表,传统互联网保险以险企自建官网和综合电商网站作为平台,而移动互联网保险则以客户手持移动设备为入口。

渠道越多,可实现的营销效果就越好。推广,也称为促销,是市场营销的必要手段。推广的具体方案应根据渠道情况来实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官方微信、微博等移动端APP为平台推广,以支付宝、小米运动等移动端APP为平台交易保险产品,已成为移动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的新增长点。政治权力,是破除保险业垄断的重要手段。仅靠自律公约无法杜绝行业内部的价格垄断,只有破除垄断规范市场,才能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为了促进鼓励互联网保险的规范化发展,从2005年4月至2016年4月,国务院和保监会针对互联网保险一共出台了17份监管政策细则。公共关系。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可以精准定位客户,提高商家与客户沟通的效率。《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2015年34.0%的企业设置了互联网专职岗位,在开展过移动营销的企业中,微信营销推广使用率达75.3%。企业不仅能获取更多有价值数据,还能及时应对负面消息进行危机公关。情感,要求在售前、购买和售后三个阶段提升客户体验。保险产品应在售前平台传递险种价值;购买时根据客户穿戴设备的运动数据,推荐不同保额档位的保险服务,并按照客户运动数据给予续交保费优惠;售后收集互联网用户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对产品的评论内容。这种客户-企业间的情感吸引增强了客户黏性。效率,即企业管理的工作效率。在当前人口红利退却的市场环境下,互联网保险公司应该从集中目标提升效率的角度出发,考虑人员工资和管理效率,以销售和管理费用占保费比例这个指标来衡量管理效率,战略放弃如个险产品和渠道等目标,反而可能是一种投入产出更优的选择。

2、移动互联网保险营销特点

随着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诸如邮件广告、网络新闻、微信推送、微拍视频等新媒体介质已经明显区别于传统媒体时代,各大保险企业纷纷在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进行布局。易观智库的《中国互联网保险发展模式专题研究报告2015》认为,2011-2015年中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连续五年高增长,互联网保险购买意愿已经达到20.2%,相比线下用户的4.7%有显著提高的趋势。安信证券研究中心推出的《安信互联网金融报告系列之一:互联网保险3.0及众安保险探究》指出,众安在线作为我国第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其经营思路不再局限于在网上卖保险,而是要基于互联网生态环境开发创新型保险产品,并提供完整的线上的服务。本文在整理12家机构的16份报告的基础上,总结了传统保险、传统互联网保险与移动互联网保险的营销特点,移动互联网保险产品更为个性化,访问高频化和场景碎片化特征明显,影响保险营销的因素更加复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互联网保险的细分市场及营销模式。

三、移动互联网保险营销模式分析

1、互联网保险细分市场现状

一般来说,互联网保险市场主要分为财险和人身险两大类。其中,财险细分市场包括:财险、车险、家财险和货运险;人身险细分市场包括:人身险、意外险、健康险和寿险。据艾瑞咨询统计,2011年美国寿险网络触发的份额在35%左右,车险总保费收入中网络触发约占40%。而英国早在2010年车险和家财险的网络销售保费比例就达到了47%和32%。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互联网保险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车险有6000亿的巨大市场,但是超过30%的行业利润被传统保险中介所侵蚀,只有通过互联网营销才能从本质上加强保险企业对渠道的掌控能力。以国内新成立的车车车险为例,2014年12月至2016年2月已经拥有260多万客户,成交保费超过2亿元人民币,成为互联网细分车险市场第一。虽然未来可通过车联网由传统按车型定价向按使用行为定价(Us-ageBasedInsurance)转变,但是专职大数据团队成本很高,中小型保险企业更倾向于采购大数据产品。2016年3月25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2015年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报告》指出,2015年互联网人身险保费规模实现保费收入1465.6亿元,同比增长4.2倍。互联网人身保险件均保费达到690.8元,同比大幅提升105.4%。共有61家人身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占人身险公司总数的八成。

2、移动互联网保险营销模式

从上述内容可知,传统保险业的营销模式已不适应新的互联网环境。而Kotler(2011)认为经过水平营销和垂直营销两种模式的发展,当前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模式已经演变为数字营销。互联网与保险业融合之后,企业需要充分考虑政策法规、危机公关、管理效率和客户情感,因此本文引入了政治权力、公共关系、效率和情感这四个要素,将6P-2E理论与数字营销相结合,强调重视客户体验过程中透露出的情感。比如宝洁公司将35%的营销预算用在了社交媒体;IBM研究表明26%的首席营销官在跟踪博客,42%在跟踪第三方评论,48%在跟踪客户点评。这是因为利用大数据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从评论主题和点评内容中的情感信息,描绘客户画像并自动分类人群,还可以分析出产品、价格、公共关系等因素产生的增值信息。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保险营销模式应该是:客户诞生数据,数据定制产品,产品创造渠道,渠道交叉销售,闭环服务客户。

四、企业经营策略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表示,截止到2016年3月13日,保监会只发放了4张互联网保险牌照,但是有近200家保险公司仍在排队申请牌照。可见“互联网+保险”已纳入保险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保险企业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抓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利用信息技术抢占互联网保险细分市场。

1、客户数据驱动经营计划

在6P-2E营销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客户数据定制产品,通过移动平台推广险种,强调以客户利益推动企业经营,以客户流量抢占细分市场入口,将保险保障与投资理财分开,回归保险本质,优化产品结构。未来互联网保险的竞争,主要是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其根本来自于客户大数据的占有量。为此,笔者建议中小型保险企业应主动争取互联网保险细分市场的客户数据,通过跨界融资和客户数据积累驱动运营管理;而大型险企则应该考虑与大型互联网企业加强合作,获取资产、信用和健康状况等数据。一方面从低价或免费的互联网创新险种争取客户流量,另一方面吸引这些客户购买高价值的长期保险产品。

2、交叉销售和经纪人并重

虽然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可以推动交叉销售降低保费,但是具有长期保险从业经验的优秀营销员仍然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在2015年8月《关于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后,保监会已不再要求保险营销员持证上岗,这就需要企业规范准入制度甄别从业人员,精简营销队伍加强专业培训,压缩渠道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加快低素质经纪人淘汰速度,加强对互联网保险等新知识培训力度,推动经纪人队伍向“移动柜面经理”转型。以美国为例,保险销售员多是成绩优异的大学生,这是因为美国强调的是交叉销售,而保险本来就是个人金融投资资产里的重要又复杂的环节,所以只有高端的金融人才才能从投资组合的角度,为消费者推介量身定做的综合产品。

3、积累技术控制企业成本

由于建设大数据团队所需成本较高,企业更应该注重专利技术积累。大型险企可以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研发大数据产品,而中小型险企也可考虑自建模型或购买大数据产品,以此优化公司各业务板块,包括扩大承保范围、优化核保理赔、提升反欺诈绩效、助力风险管控等。同时在确保风险数据核心定价能力和面对面客户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应考虑将非核心业务网络化、外包化,降低“万元标准保费”的固定资产成本和人力成本。2015年8月,美国前进保险公司投资三千多万美元建设“自动理赔管理系统”,使其从保险业平均理赔周期的42天缩短为只需6天,客户流失率下降三分之二,续保率达到了90%以上。

4、线上线下推动业务升级

打造线上闭环客户服务,尝试线上引流线下衔接,或线下引流线上承接,通过跨界合作和主体多元化,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充分调动线上和线下资源整合。企业必须要有意识地巩固传统竞争优势,尤其是大型保险公司可发挥强大的营销队伍优势,通过优质服务赢得客户口碑,以客户口碑赢得营销机会。成立于1995年的美国保险电子商务网站InsWeb,曾是全球最大的保险中介平台。但是由于保险产品大多较为复杂,往往需要经纪人面对面的讲解,而互联网难以迅速了解产品性质,这导致绝大多数保险产品无法依靠互联网销售。因此InsWeb主要销售的还是相对简单的车险和意外险,经营规模的受限造成网站长期亏损,最终在2011年被美国著名个人理财网站Bankrate收购。

五、结束语

国内移动互联网的保险营销研究刚刚起步,有必要分析影响保险营销的主要因素,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新的营销模式。本文在传统营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移动互联网保险业务的6P-2E营销理论,将传统保险、传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保险营销特点进行对比,不仅讨论了数字营销在闭环服务中的适用性,还从营销理论、业务基础、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四个方面为企业经营提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革命3.0—从产品到顾客,再到人文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郭建鸾:中国保险业经营现金流预测理论模型研究[J].会计之友,2016(3):2-10.

[3]桑春娥:企业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的应用研究———以XX保险分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2014(34):64-68.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例4

“两个舆论场”的概念最早由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提出。他很早就注意到,在当下中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即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组成的官方舆论场,都市报特别是互联网构成的民间舆论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小,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如果两个舆论场根本不能重叠,主流媒体就有丧失舆论影响力的危险。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改写了“舆论引导新格局”。

2008年,《人民日报》在建立舆情观察室的时候,也提出要打通体制内和民间的两个舆论场。

2012年《南方传媒研究》第38期的“本期焦点”就专门针对“两个舆论场”组稿。

其中,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撰文《“两个舆论场”的由来和融通之道》指出:“两个舆论场的隔阂,需要体制内和民间双向拆除‘精神之墙’。”①

资深传媒人石扉客则撰文《两个舆论场的纠葛渗透融合》指出:“到2011年以后,两个舆论场之间的渗透与反渗透,影响与相互影响,已经呈现出相当细密的技术特征。”②

而现为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的韩国记者李成贤则撰文《中韩两个舆论场的比较》表示“两个舆论场的存在并非中国特色,韩国也有类似的问题”,并指出:“中国两个舆论场的‘一体化’将意味着中国社会的进步”。③

在打通两个舆论场这件事上,《人民日报》与《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新华社与“新华社中国网事”微博都是值得关注的范例。其他党政机关、单位的政务微博也逐渐成为沟通“两个舆论场”不可忽视的力量。

社交奥运会

2012年伦敦奥运会是第一届在社交媒体上联欢的奥运会。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social media)带来的传播革命,给奥运会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伦敦奥组委负责传播事务的主管杰基?布洛克?多伊尔的话充分体现了新媒体与奥运会的关系:“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互联网上网速度还很慢;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智能手机还未出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社交媒体还没成气候。在伦敦,万事俱备,每个人都可以用社交媒体来关注奥运会的比赛。”④为此,国际奥委会针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专门《社交媒体、博客和互联网使用指南》。

同时,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还获得国际奥委会的授权,面向64个国家和地区直播超过2200个小时的赛事。

而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合作上,独家买断奥运转播权的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主动迈出了一大步。它首次在NBCOlympics.com网站或通过各种新的移动应用程序进行现场直播,而它与推特的合作,通过台网联动打造“我推(特)故我看”的传播模式,也初见成效。统计数字显示,观看美国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奥运节目的10岁~19岁的青少年观众上升了54%。⑤

而在我国,几大门户网站和开心网、人人网等社交网络也与独家转播商CNTV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合作,社交媒体更显得积极主动。

当然,本届“社交奥运会”也不乏在运用新媒体上引以为戒的案例。比如开赛前,希腊三级跳远女运动员沃拉?帕帕克里斯托因在推特上发表了歧视非洲移民的内容,被希腊奥委会取消参加奥运会的资格。而在男子足球第二轮小组赛后,瑞士队后卫米歇尔?莫加内拉因发表针对对手韩国队的不当言论,被瑞士代表团提前一轮驱离奥运会。

航母style

看到“航母style”,自然就会想到之前的原型——“江南style”,以及其后势不可挡地复制出来的各式各样的“XX style”。

《江南style》(英文Gangnam Style)是韩国歌手朴载相(PSY,网上俗称“鸟叔”)的一首单曲,于2012年7月15日。SY击量一路狂飙,12月22日凌晨时分突破10亿大关。

《江南style》的走红掀起全球范围内的模仿秀,各种Style亦纷纷出炉。在我国,至“航母Style”达到高潮。

2012年11月24日,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成功完成舰载机起降训练。在媒体报道的图片和视频中,起飞指挥员以半蹲为姿势,右手食指和中指指向飞行甲板前端,代表“允许起飞”信号。

这个动作迅速引起网友蜂起模仿,且被网友与网上流行元素“江南Style”结合而命名为“航母Style”,很快在各种社交媒体上传花样百出的模仿秀照片、图片,短时间内即在网上引起极大轰动。11月26日,“航母Style”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抛开具体意义不论,无论是《江南Style》,还是“航母Style”,体现的都是互联网迷因(Internet meme)的巨大传染性和传播力。互联网迷因指的某个观念或信息迅速在互联网用户间传播的现象,通常以超链接的形式通过电邮、博客、社交网站还有即时信息等途径传播。

“迷因”(meme)这个词最早是由英国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他1976年出版的科学畅销书《自私的基因》中使用的。他判断“任何生命都是通过复制实体的差别性生存而得以演化”,而有生命的地方必然有复制因子,他给这种复制因子命名为“迷因”。稍后的1983年,美国学者侯世达提出了“迷因学”。

从“江南Style”到“航母Style”,作为一种流行的、以衍生方式复制传播的互联网迷因,和任何优秀迷因一样,都发展出了各自的诸多变体。这恰恰体现了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病毒式传播效力。

一句话,要想真正理解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不能不深入了解互联网文化基因。

OTT TV

2012年8月,第一届中国OTT TV峰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议题围绕着“OTT TV”概念,集中在中国视频新媒体的转型探索上。“OTT TV”是“Over The Top TV”的缩写,是以Over-The-Top方式服务的互联网电视,指的是“基于开放互联网的视频服务,终端可以是电视机、电脑、智能手机等等。意指在网络之上提供服务,强调服务与物理网络的无关性。从消费者的角度讲,OTT TV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集成互动功能的互联网电视”。⑥早在2010年市场上推出的Apple TV及Google TV就属于这种模式。

相比于国际上的OTT TV概念而言,OTT TV只是中国电视触网在当前的一种新提法,属于互联网电视概念的演进。

电视触网是在三网融合的趋势下电视行业自身不得不走的一步棋。在互联网电视概念之前,由电信运营商主导的IPTV实验、运营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而互联网电视作为一个市场概念早在2009年就开始走红,各家店厂商纷纷以上网看视频为名推出互联网电视产品,并通过与各大门户网站或专门的视频网站合作,获取视频内容资源。

目前,国家广电总局掌控着IPTV业务的集成播控权,并绕开电信开展互联网电视等产品。不同于美国以Google TV、Hulu和iTV为代表的开放式OTT TV模式,我国的OTT TV模式强调内容的可管可控,广电总局采取牌照制方式以实现其对OTT TV的可管可控,而且将电信运营商排除在外。

实事求是地说,OTT TV真要在我国发展起来,相关政策和带宽一样,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这将影响到电视产业的未来。

APP

“App”是“Application”的缩写,意思是“应用程序”。这个词按说不算2012年的新词,笔者将APP列在2012年新媒体关键词里,则有两个主要理由:

首先,这是移动互联网新时代到来的一个重要表征。本世纪的头一个十年,互联网在全世界的大规模普及给传统媒体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移动互联网浪潮到来。新技术不断推动新媒体的变革与创新。随着3G网络的规模化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接近5亿,使用移动终端收看视频的用户已经过亿,PC用户正加速向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智能移动终端+APP”的移动新媒体模式迁移。

2012年9月召开的2012年度中国互联网大会的主题“开放?诚信?融合——迎接移动互联网新时代”,就充分体现出这一趋势。APP正是这一趋势的重要表征。

其次,作为自媒体的载体之一,APP在2012年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如果说作为游戏、工具类应用的APP此前早就受到用户热捧,那么媒体形式的APP的出现则是我国移动互联趋势下水到渠成的事,比如腾讯在2012月15日推出的全新自媒体产品平台《大家》,表示会开放移动APP,实现其在移动终端的渠道触达。

大数据 云计算

罗列2012年热词,“大数据”不能少。不过,在笔者眼里,“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与“大数据”(Big Data)这两词现在有点“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关系。索性,就把它们搁在一起。

2002年后,Wi-Fi技术迅速普及,上网越来越方便。于是,“随时随地访问、处理和共享信息的需求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云计算的概念因此诞生。Google、IBM和亚马逊在2005年就提出了云计算的概念。”⑦

谷歌董事长施密特曾打比喻说,“云计算”就仿佛银行的自动取款机(ATM),我们出门再也不用随身携带大量现钞,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取用。

抛开具体技术细节不说,大数据其实是云计算的延伸。因为只有在云计算的平台上,大数据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的机构是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数据分析也就经常和云计算联系到一起。大数据的特点有四个层面:第一,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第二,数据类型繁多。比如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第三,价值密度低。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有一两秒。第四,处理速度快。1秒定律。最后这一点也是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不同。⑧

为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促进大数据研究的学术交流,2012年10月,中国通信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而传媒界也普遍认为,随着诸种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新媒体的多元化发展,信息数据、用户数据的积累与整合不仅成为一种可能,而且势在必行,特别是新媒体的数据存储量庞大、数据信息处理量巨大、终端多样化、要求数据格式多样化,正需要云计算技术的支撑。可以说,大数据、云计算和新媒体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广为人知的经典案例是《纽约时报》。该报为向新媒体转变,需将1851年以来所有的报纸转化成电子版,以供用户在线检索查询。此事交给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处理。结果,1100万篇文章不到24小时就处理完了,生成了1.5TB的数据,且价格低廉,仅为240美元。而如果用报社自己的服务器去做这项工作,数月甚至是数年都无法完成。⑨

不言而喻,这将给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带来新机遇。而新媒体的发展也将在技术驱动下呈现出更丰富多彩的可能性。(来源:《中国记者》杂志 文/邓瑜 作者是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注释】

①media.nfdaily.cn/cmyj/38/content/2012-11/27/content_58958710.htm

②media.nfdaily.cn/cmyj/38/content/2012-11/27/content_58961290.htm

③media.nfdaily.cn/cmyj/38/content/2012-11/27/content_58961669.htm

④zqb.cyol.com/html/2012-08/14/nw.D110000zgqnb_20120814_5-08.htm

⑤zqb.cyol.com/html/2012-08/14/nw.D110000zgqnb_20120814_5-08.htm

⑥古福,《OTT模式:广电野心膨胀》,《互联网周刊》2012年第16期第44页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例5

2008年,《人民日报》在建立舆情观察室的时候,也提出要打通体制内和民间的两个舆论场。

2012年《南方传媒研究》第38期的“本期焦点”就专门针对“两个舆论场”组稿。

其中,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撰文《“两个舆论场”的由来和融通之道》指出:“两个舆论场的隔阂,需要体制内和民间双向拆除‘精神之墙’。”

资深传媒人石扉客则撰文《两个舆论场的纠葛渗透融合》指出:“到2011年以后,两个舆论场之间的渗透与反渗透,影响与相互影响,已经呈现出相当细密的技术特征。”

而现为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的韩国记者李成贤则撰文《中韩两个舆论场的比较》表示“两个舆论场的存在并非中国特色,韩国也有类似的问题”,并指出:“中国两个舆论场的‘一体化’将意味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在打通两个舆论场这件事上,《人民日报》与《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新华社与“新华社中国网事”微博都是值得关注的范例。其他党政机关、单位的政务微博也逐渐成为沟通“两个舆论场”不可忽视的力量。

社交奥运会

2012年伦敦奥运会是第一届在社交媒体上联欢的奥运会。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social media)带来的传播革命,给奥运会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伦敦奥组委负责传播事务的主管杰基·布洛克·多伊尔的话充分体现了新媒体与奥运会的关系:“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互联网上网速度还很慢;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智能手机还未出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社交媒体还没成气候。在伦敦,万事俱备,每个人都可以用社交媒体来关注奥运会的比赛。”为此,国际奥委会针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专门《社交媒体、博客和互联网使用指南》。

同时,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还获得国际奥委会的授权,面向64个国家和地区直播超过2200个小时的赛事。

而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合作上,独家买断奥运转播权的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主动迈出了一大步。它首次在网站或通过各种新的移动应用程序进行现场直播,而它与推特的合作,通过台网联动打造“我推(特)故我看”的传播模式,也初见成效。统计数字显示,观看美国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奥运节目的10岁~19岁的青少年观众上升了54%。

而在我国,几大门户网站和开心网、人人网等社交网络也与独家转播商CNTV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合作,社交媒体更显得积极主动。

当然,本届“社交奥运会”也不乏在运用新媒体上引以为戒的案例。比如开赛前,希腊三级跳远女运动员沃拉·帕帕克里斯托因在推特上发表了歧视非洲移民的内容,被希腊奥委会取消参加奥运会的资格。而在男子足球第二轮小组赛后,瑞士队后卫米歇尔·奠加内拉因发表针对对手韩国队的不当言论,被瑞士代表团提前一轮驱离奥运会。

航母slyle

看到“肮母style”,自然就会想到之前的原型——“江南style”,以及其后势不可挡地复制出来的各式各样的“XX style”。

《江南style》(英文Gangnam Style)是韩国歌手朴载相(PSY,网上俗称“鸟叔”)的一首单曲,于2012年7月15日。SY击量一路狂飙,12月22日凌晨时分突破10亿大关。

《江南style》的走红掀起全球范围内的模仿秀,各种Style亦纷纷出炉。在我国,至“航母Style”达到高潮。

2012年11月24日,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成功完成舰载机起降训练。在媒体报道的图片和视频中,起飞指挥员以半蹲为姿势,右手食指和中指指向飞行甲板前端,代表“允许起飞”信号。

这个动作迅速引起网友蜂起模仿,且被网友与网上流行元素“江南Style”结合而命名为“航母Style”,很快在各种社交媒体上传花样百出的模仿秀照片、图片,短时间内即在网上引起极大轰动。11月26日,“航母Style”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抛开具体意义不论,无论是《江南Style》,还是“航母Style”,体现的部是互联网迷因(Internet meme)的巨大传染性和传播力。互联网迷因指的某个观念或信息迅速在互联网用户间传播的现象,通常以超链接的形式通过电邮、博客、社交网站还有即时信息等途径传播。

“迷因”(meme)这个词最早是由英国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他1976年出版的科学畅销书《自私的基因》中使用的。他判断“任何生命都是通过复制实体的差别性生存而得以演化”,而有生命的地方必然有复制因子,他给这种复制因子命名为“迷因”。稍后的1983年,美国学者侯世达提出了“迷因学”。

从“江南Style”到“肮母Style”,作为一种流行的、以衍生方式复制传播的互联网迷因,和任何优秀迷因一样,都发展出了各自的诸多变体。这恰恰体现了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病毒式传播效力。

一句话,要想真正理解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不能不深入了解互联网文化基因。

OTT IV

2012年8月,第一届中国OTT TV峰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议题围绕着“OTTTV”概念,集中在中国视频新媒体的转型探索上。“OTT TV”是“Over The Top TV”的缩写,是以Over-The-Top方式服务的互联网电视,指的是“基于开放互联网的视频服务,终端可以是电视机、电脑、智能手机等等。意指在网络之上提供服务,强调服务与物理网络的无关性。从消费者的角度讲,OTT TV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集成互动功能的互联网电视”。早在2010年市场上推出的Apple TV及Google TV就属于这种模式。

相比于国际上的OTT TV概念而言,OTT TV只是中国电视触网在当前的一种新提法,属于互联网电视概念的演进。

电视触网是在三网融合的趋势下电视行业自身不得不走的一步棋。在互联网电视概念之前。由电信运营商主导的IPTV实验、运营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而互联网电视作为一个市场概念早在2009年就开始走红,各家店厂商纷纷以上网看视频为名推出互联网电视产品,并通过与各大门户网站或专门的视频网站合作,获取视频内容资源。

目前,国家广电总局掌控着IPTV业务的集成播控权,并绕开电信开展互联网电视等产品。不同于美国以Google TV、Hulu和iTV为代表的开放式OTT TV模式,我国的OTT TV模式强调内容的可管可控,广电总局采取牌照制方式以实现其对OTT TV的可管可控,而且将电信运营商排除在外。

实事求是地说,OTT TV真要在我国发展起来,相关政策和带宽一样,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这将影响到电视产业的未来。

APP

“App”是“Application”的缩写,意思是“应用程序”。这个词按说不算2012年的新词,笔者将APP列在2012年新媒体关键词里,则有两个主要理由:

首先,这是移动互联网新时代到来的一个重要表征。本世纪的头一个十年,互联网在全世界的大规模普及给传统媒体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移动互联网浪潮到来。新技术不断推动新媒体的变革与创新。随着3G网络的规模化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接近5亿,使用移动终端收看视频的用户已经过亿,PC用户正加速向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智能移动终端+APP”的移动新媒体模式迁移。

2012年9月召开的2012年度中国互联网大会的主题“开放·诚信·融合——迎接移动互联网新时代”,就充分体现出这一趋势。APP正是这一趋势的重要表征。

其次,作为自媒体的载体之一,APP在2012年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如果说作为游戏、工具类应用的APP此前早就受到用户热捧,那么媒体形式的APP的出现则是我国移动互联趋势下水到渠成的事,比如腾讯在2012月15日推出的全新自媒体产品平台《大家》,表示会开放移动APP,实现其在移动终端的渠道触达。

大数据 云计算

罗列2012年热词,“大数据”不能少。不过,在笔者眼里,“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与“大数据”(Big Data)这两词现在有点“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关系。索性,就把它们搁在一起。

2002年后,Wi-Fi技术迅速普及,上网越来越方便。于是,“随时随地访问、处理和共享信息的需求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云计算的概念因此诞生。Google、IBM和亚马逊在2005年就提出了云计算的概念。”

谷歌董事长施密特曾打比喻说,“云计算”就仿佛银行的自动取款机(ATM),我们出门再也不用随身携带大量现钞,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取用。

抛开具体技术细节不说,大数据其实是云计算的延伸。因为只有在云计算的平台上,大数据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的机构是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数据分析也就经常和云计算联系到一起。大数据的特点有四个层面:第一,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第二,数据类型繁多。比如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第三,价值密度低。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有一两秒。第四,处理速度快。1秒定律。最后这一点也是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不同。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例6

【关键词】互联网 云计算 大数据 改变

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都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蒸汽机,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电动机,都深刻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互联网技术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必将也会让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发生。

1 互联网是什么

互联网(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始于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具有快捷性、普及性,是现今最流行、最受欢迎的传媒之一。经过30余年的发展,互联网的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起初几台计算机的简单物理联通,发展到了今天实时、双向互动、多对多,同时包含点对点的天然网络,俨然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网络实时互联、“云计算”和“大数据”,是当今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互联网的三大技术特征。“云计算”是一种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一般是指通过互联网提供可伸缩的廉价的分布式计算能力。通俗讲“云计算”就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你联上互联网,就有计算能力来提供,你有要多少就可以取多少,要多少给你计多少费。“大数据”是指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所需要的新处理模式正是“云计算”。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实际上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三者共同形成了类似于“虚拟大脑“的结构。一方面,互联网为实时、在线、可扩展的云计算能力提供了传输方式,云计算是互联网“智慧”处理能力的具体实现;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为大数据的汇聚形成提供了主要信息资源渠道,通过互联网,数据的产生和搜集量是几何级数速度增长的,一般认为,人类现在一年生产的数据量是上年的150%。大数据是互联网“智慧”产生的资源基础。 因此,大数据和云计算可以说是新一代互联网最为显著的两个特征和应用方向,同时也将成为互联网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的动力。

2 互联网将改变什么

2.1 互联网将改变人们的思维方法

(1)不再依赖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让全体数据自己“说话”。互联网的发展,使人类对数据收集、存储、处理的能力和效率大大提高。人们不必再依赖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进行研究和决策,也就不必先假设,再抽样调查,而是直接利用全样本的大数据,这很可能让人们会发现很多以前从没有意识到的联系,甚至是过去的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2)相关关系变得比因果关系更重要。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通过海量分析,将充分挖掘数据之间、事件之间、事物之间的关联,从而得出分析结论。将更准确地告诉人们“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什么时机做”,而不是“为什么这样做”。

2.2 互联网将改变人类的社会文化

互联网会使社会更加平等对称。互联网是网状结构,没有中心节点,它不是一个层级结构,虽然不同的点有不同的权重,但没有一个点是绝对的权威。互联网的这种技术结构决定了它内在的精神是分布式,是平等的。信息社会,信息和数据变的更加重要,信息量决定含金量。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获取的平等,必将有力推进社会的民主进程。同时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无论社会个体还是群体都将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2.3 互联网将改变生产方式

受益于互联网,产品创新、实践、反馈、优化周期变得很短,使得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成为可能,个性化消费时代即将到来。

2.4 互联网将促使传统产业改变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影响到了实体经济,已经让传统商业、传媒业、金融业和教育业发生了重大或者说一些改变。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是大势所趋。虽然互联网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在今后的三到五年,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跟互联网结合之后,特别是在如何服务好消费者,如何能够获得更多的客户,如何能够在竞争中发展等方面,必会引发行业一轮新的优胜劣汰。

3 互联网带来哪些挑战

在移动、快速、泛在、互动、巨量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新发展在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这些挑战存在于新时间观(信息的分钟时差)、新空间观(信息传递的泛在跨界)、新价值观(信息互动的自由平等)、大数据(海量数据的分析挖掘)和信息安全(信息安全面临空前威胁、侵害和误导)之中。

4 未来十年互联网路在何方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例7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金融学;人才培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终端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金融服务领域,对传统金融业产生了挑战和冲击,出现了互联网金融这种新的金融业态。互联网时代金融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对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育目标和培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互联网技术给金融业态和金融理论研究带来了巨大影响

1、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业态的影响

(1)支付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支付模式主要是线下银行间支付体系,互联网技术为支付业务创造了更便捷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是由非金融机构作为收款人和付款人之间的支付中介,提供网络支付结算、银行卡收单、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业务,全面覆盖了线上和线下,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实现网络购物、充值缴费等功能。Analysys易观的2016年上半年金融类APP排行榜,移动支付类App排行前五名依次是:支付宝、翼支付、京东钱包、银联钱包和百度钱包,预计未来两年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规模将达33.51万亿元,第三方移动市场规模可达52.11万亿元。(2)融资模式的创新。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通过数据挖掘与信息处理,降低双方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提供供需双方直接联系交易的网络平台,个性化金融产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有P2P网络借贷、电商小贷、众筹融资。2015年,通过互联网融资模式获得融资的企业已达370家,融资金额为944亿元左右①。同年,互联网金融被纳入中国的十三五规划,P2P网络借贷、电商小贷、众筹融资等各个互联网金融领域得到了国家层面相关政策支持,互联网融资步入快速发展阶段。(3)金融产品销售与理财模式的创新。互联网金融拓宽了理财产品的销售和购买渠道,用户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够及时评价理财产品的收益、风险等特征,进行产品的申购、赎回,由此形成了互联网理财模式,例如余额宝、理财通、平安盈等。互联网理财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来管理理财产品,也促进了传统金融机构理财模式转型。据宜信公司与零壹财经研究院的《一站式互联网理财报告》,未来五年内,一站式互联网理财规模或将达10万亿元,产品与服务供给将更加多样化、智能化。(4)虚拟货币。随着互联网和电子支付的普及与发展,为实现支付的便捷、迅速,人们对虚拟货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虚拟货币相对于传统货币而言更加通用、便捷,主要分为电子币和电子货币。其中,电子币主要是指游戏币和专用货币,例如腾讯Q币;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等值,持有者从发行人处获取并以电子形式存储于电子设备之中,可用于支付结算、兑现、储蓄、信贷,例如比特币。

2、互联网技术对金融理论的影响

传统金融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在互联网和信息经济时代,许多传统的金融理论受到挑战,正在孕育着新的金融理论。(1)突破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主要是利用交易费用理论及信息经济学来研究金融中介为降低交易费用、减少信息不对称所进行的金融创新活动。由于市场存在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金融中介才会存在。然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金融交易可以在网络平台实现,这种交易模式,首先能够实现信息共享,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其次,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信息搜寻成本,从而降低交易费用;最后,实现网络平台的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价格发现机制的形成。传统金融中介的部分职能正在被互联网金融所取代,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基石已被挑战。(2)打破传统货币理论。传统的货币理论指出货币的供给由国家控制,国家发行货币的基础是国家信用。而互联网货币产生的目的是为支付结算提供方便。然而,虚拟货币的产生与应用势必会打破传统的货币形态,与现实中的货币不同,互联网货币是在社交网络的共同信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虚拟货币形态,它的整个发行和运作流程均在网络之中。虚拟货币种类繁多,运作模式有别于传统货币,需要创新新的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

3、创新金融监管理论

传统的金融监管理论主要是《巴塞尔协议》提出的资本监管要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业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货币形式、产品形态、金融交易模式、金融风险的生成与传导等,都与原来有很大不同,因此,改革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迫在眉睫。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为金融监管部门提供更为科学的监管手段和决策依据。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理论研究应该着眼于将信息化技术合理运用于监管之中,同时要跟随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步伐,转变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在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同时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4、催生互联网金融相关理论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普及与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新的理论层出不穷。KMRW声誉模型被广泛运用于研究互联网交易主体的声誉特征;互联网经济学理论主要研究互联网经济的边际特征;梅特卡夫定律主要研究网络技术发展规律以及网络外部性的乘数效应;长尾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传播的边际成本以及网络属性;平台经济理论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平台经营特征和经济效应;大数据主要注重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云计算主要进行数据的计算处理,将大数据与云计算加以结合,互联网金融能够提供更有价值的金融服务。

二、互联网时代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育的新要求

据前程无忧的《2015年第一季度雇主招聘意愿调查报告》可知,2015年互联网、计算机软件、电子商务及金融相关领域人才需求增幅超过88%,职位需求占全国职位总数的16%,市场对网络运营管理、互联网产品经理、软件工程师等职位需求数量快速增加。可见,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把握当下行业形势与人才需求机遇,合理应对互联网时代对金融专业人才培育的新要求。

1、掌握金融基础理论,把握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现代金融人才培养要求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为此,学生要牢固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能够解读宏观经济及金融相关政策,能将微观层面知识应用于实践,能对金融市场、金融企业管理等进行理论分析;其次,学生要熟悉互联网金融的业态特点及发展现状与趋势,学习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发行、交易等各个环节的原理和实现方式,熟知互联网金融中可能涉及的风险及风险管理方法;最后,学生要学习法律、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

2、具备互联网工具运用与数据处理能力

根据怡安翰威特和领英中国智库联合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人才白皮书》,互联网金融急需高科技行业人才,吸引力指数排名第一。因此,金融学专业要加强交叉复合型人才培育,要求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数据库技术,掌握一定的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支持知识,具备开发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能力;学习并掌握相关数据处理软件,例如MATLAB、SPSS、STATA、EVIEWS等经济计量软件,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数据处理软件;掌握HTML5、JAVA、SQL、C、C++等编程语言,顺应程序化交易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3、加强持续学习能力的培育,培养互联网思维和金融创新思维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产品融合创新的产物,同时也是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涉及金融、数学、法学、计算机、社会学等多门学科。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使互联网金融发展日新月异。因此,互联网金融时代要求金融学专业人才需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互联网及创新思维,具备自主学习的精神,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具备在互联网金融环境和业态中思考、工作的能力。

4、强化风险意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互联网金融主要借助互联网技术来传播个人、机构以及产品等信息,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披露,节省了交易费用。交易信息披露是否真实、有效、完整,比较难以监管;安全性是交易双方关注的重点,它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传统的金融风险有了新的表现,技术风险、信息泄露风险愈显突出。这就要求金融学专业的人才要加强新的风险管理技术的学习,具备开发新的风险管理技术的能力。

三、互联网时代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1、重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当前金融业态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征和趋势,形成新的培养目标,遵循专业基础扎实、学科知识宽广、应用能力强的培养原则,培养数据技术型、IT综合型、应用型等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

2、优化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传统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比较偏重于文科教学,对金融量化分析、大数据以及新的金融业态关注不够。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创新的产物,因而互联网时代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在传统模式上进行优化改革。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要使学生形成全面的、最新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包括如下知识模块:一是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基本金融理论、金融企业、风险管理、公司财务、互联网金融等基础知识;二是金融产品知识,包括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等传统的金融工具知识,以及结构化产品以及互联网金融产品等新型金融工具知识;三是基础数学与数理统计知识,包括概率论、数理统计、数学分析、随机过程、多元统计分析等数学与统计知识,熟悉这些知识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四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包括金融计量与统计相关的软件操作与编程知识,以及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等互联网金融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要使学生形成综合性、多层次的能力结构,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与创新的能力。金融学人才要具备的能力结构:基础业务操作和管理能力,能够从事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基础业务工作;计算机操作能力及互联网营销能力,能够熟练使用新技术、新平台管理公司业务系统,运用新媒体进行金融产品销售、宣传;金融分析能力,能够撰写行业研究报告,对新的业态、新的政策等有独特的见解,能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处理经济金融信息;互联网思维及金融创新能力,能够熟悉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流程和潜在的风险,设计互联网金融产品,利用新技术进行金融创新。

3、革新金融学专业教学内容

从当前金融学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来看,金融学专业教学应趋于微观化、互联网化、产品化、数量化。因此,革新金融学专业教学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整合各门课程的内容,避免重复,去除不合时宜、陈旧的知识,纳入新知识;在专业课程中加入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知识,反映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增加案例分析、金融资讯、研报分析等热点内容,让学生了解新的财经资讯,学会解读行业变化和政策信息;加强实验与实践教学,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注重定量分析与数据处理能力的培育。

4、全方位创新金融教学模式

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技术,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加快金融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在课内教学模式方面,要丰富授课手段,可采用讨论会、研究组、结构化、演讲等形式,将PPT、音视频、案例讲解、学术沙龙、远程教学等模式加以组合实现课堂教学;邀请知名学者、业界人士到课堂中与师生进行交流,实现跨校联合、校企联合等培养模式。在课外教学模式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大力发展网络精品课程、慕课资源、云课堂、微信公众号、学术论坛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任务,方便师生交流讨论。加强作业布置和考核方式改革。可采用案例分析、小论文写作、行业研报、财经新闻评论、新金融产品介绍等多元化作业内容,采用课堂布置、网络布置双重任务安排模式,激发学生完成课程作业的积极性。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度,实行全面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郭福春、潘锡泉:融合与重构:大资管时代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56-160+165.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例8

一、绪论

(一)背景

随着我国互联网是迅速发展,互联网模式迅速占据各行各业,而我国的互联网经济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截止2015年我国的网民已经达到了9亿人,这个庞大的数字表明我国的互联网市场的巨大潜力。此外,政府的大数据政策也开始向互联网行业倾斜,表明了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美好机遇的到来。互联网金融的融资理财等模块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已经达到了11.9万亿,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了9.5万亿。

通过在大数据背景下研究互联网金融的盈利模式,可以对于我国今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针对大数据环境下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相比存在的优劣势做出对比,可以为传统金融的转变提供良好的方案此外为互联网金融的问题给出良好的解决措施,从而有利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二)相关理论和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向传统金融业态渗透,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统称为互联网金融。

“大数据”是指以多元形式,自许多来源搜集而来的庞大数据组,往往具有实时性。在企业对企业销售的情况下,这些数据可能得自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网站、顾客来访纪录,还有许多其他来源。这些数据,并非公司顾客关系管理数据库的常态数据组。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Game Theory)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二、传统金融盈利模式分析

(一)传统金融机构盈利模式分析

广义上说我国传统的金融机构有银行,基金,保险,证券公司等,这些公司都属于我国传统进行机构,传统金融的盈利模式分为不同的机构进行简单介绍。

1.银行。我国的银行主要盈利模式是吸纳存款给存款人发放利息,同时对外房贷,收取贷款利息,其中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的差额就的利润,中间业务收入,同行拆借,承兑汇票贴现利息收入,信用证,托管业务等。这些构成了银行的盈利来源。

2.证券。证券是多种经济权益凭证的统称,因此,广义上的证券市场指的是所有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场所,狭义上,也是最活跃的证券市场指的是资本证券市场、货币证券市场和商品证券市场。

3.保险。保险公司(insurance company)是销售保险合约、提供风险保障的公司。保险公司可以这样分类:人寿保险公司和财产保险公司。按照中华民国保险法之规定,两者必须分开经营。所以有的保险公司成立了集团公司,下设独立核算的人寿保险公司和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是保险公司的保险公司,对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进行分散和转嫁。

(二)传统金融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的局限性

第一,产品品种优势不明显,投资门槛高,客户体验度差。银行的流程繁琐和复杂,使得一些客户避而远之,加上银行近些年的理财产品不以客户为中心,客户理念差。

第二,渠道单一。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更多的是来自物理渠道的客户,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多来自网点的客户,而线上客户缺乏,也没有线上客户来源,线上市场推广策略缺乏,缺乏市场前瞻性。

第三,传统的管理战略思想导致银行发展缓慢。银行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一直都是国家控股,对于银行的战略管理也是以国家战略管理为核心而展开的,因此,银行的变革一直在比较缓慢的。

第四,缺乏良好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内部晋升渠道。现代管理中,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才能给公司带来发展,银行人才的竞争和选拔也缺乏合理性,传统银行很多都是关系户,导致银行内部人才缺乏公平竞争机制。

三、互联网金融盈利模式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

第一,第三方支付企业指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预受理、银行卡收单以及其他支付服务的非金融机构。代表企业:支付宝、易宝支付、拉卡拉、财付通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企业,快钱、汇付天下为代表的金融型支付企业。

第二,P2P小额贷款。P2P金融又叫P2P信贷,指个人与个人间的小额借贷交易,一般需要借助电子商务专业网络平台帮助借贷双方确立借贷关系并完成相关交易手续。

第三,众筹融资模式。众筹融资模式是基于“互联网+金融”所创新的一种模式,意义不仅在金融创新本身,而在于对传统金融领域和金融业态提出的挑战,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具有颠覆性。

第四,虚拟电子货币模式。虚拟货币是一种计算机运算产生或者网络社区发行管理的网络虚拟货币,可以用来购买一些虚拟的物品,也可以使用像比特币这样的虚拟货币购买现实生活当中的物品。

(二)互联网金融主要盈利收入来源

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很多的经营模式以规模制胜,P2P模式中的主要利润来源是赚取中间的差价,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利息差为主要利润来源。虚拟货币的主要利润来源就是卖虚拟货币的收入扣除相应的成本之后所得利润。对于众筹融资模式来说,盈利模式大多数以收取佣金的形式来实现收益,其次,很多众筹平台也采取分成模式或广告模式,也就是众筹成功之后从其收取一定的广告费。

四、大数据及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

(一)博弈论角度分析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选择

1.假设前提

第一,金融市场中只存在了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两个参与者。

第二,经济人假设。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机构是两个理性经济人,以个人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决策。

第三,在应对互联网金融同时商业银行可以采取措施有合作和不合作,即选择集合为(合作,不合作)。互联网金融在应对商业银行时采取的措施有合作和不合作两种选择,即选择集合为(合作,不合作)。

第四,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博弈过程是完全的信息动态博弈,即在博弈过程中,商业银行很清楚的了解到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模式及其有点,在互联网金融机构也了解商业银行的优势所在。

2.博弈过程

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博弈模型

博弈过程的开始我们以商业银行首先做出选择,上图所示。最上方商业首先进行选择信息集(合作,不合作),如果商业银行选择不合作,那么博弈结束,各自都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开始自己的发展。

如果商业银行选择合作,那么就开始由互联金融机构开始选择,这个时候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选择合作还是不合作,选择不合作,那么互联网金融机构就可以借助商业银行的优势综合自己的优势来大力发展自身,而商业银行则不能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去发展自身。如果互联网金融机构选择合作,那么相互之间就可以进行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从上图可以看出来,商业银行在博弈中的处境和地位,选择不合作那么就会处于劣势,可能会被互联网金融抢占原有的市场,如果选择合作的时候,互联网金融业选择合作那么双方都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发展局面,如果互联网金融不选择合作,那么商业银行就会成为牺牲品,优势被互联网金融所利用,逐渐被互联网金融边缘化。

互联网金融机构选择是否合作,都可以看得出来其的发展结构。如果选择不合作,那么必然受到道德风险的阻碍,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选择,那么在短期内必然受到信用方面的负面影响。所以从长远来看,互联网金融机构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是比要和商业银行进行合作。如果为了避免不合作情况的发生,商业银行会选择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签订一份相互合作的协议,以维持合作的状态。

(二)大数据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创新盈利模式

互联网迅速发展,商业银行的客户大数据必然是其发展的基础。大数据能力将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关键的要素是“不可复制”、“不可替代”。

数据是大银行的战略资产。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银行可谓是数据密集型行业,其资产不仅是贷款等,还包括数据。要把数据作为重要资产保护、经营,这是大银行区别于小银行,也是现代银行区别于传统银行的关键之处。而且数据财富是没有天花板的,可以不断挖掘、不断创造,最近国际上很多机构都在探讨如何量化数据等无形资产的价值。

商业银行通过对自己原有客户群体的数据挖掘提炼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从而改变当前银行的困局。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和便捷性。每个用户都会办理银行卡,利用这个基础进行相关客户端软件安装,对于有余额的客户提供理财服务,发展互联网银行多种理财方式和渠道。

未来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中将转移到以大数据客户资源为核心,以数据资源为主要竞争力量和利润来源,来扩大和发展银行相关业务。

五、结论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例9

1 “互联网+”的背景和概念

2012年11月,于扬在第五届移动博览会最早提出“互联网+”的概念,认为“所有传统和服务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1]。2015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在两会上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提出“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即“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2]。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为“互联网+”的发展进行了政策引导,象征着国内“互联网+”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正式开始。综上所述,“‘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3], 就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将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扬长避短,实现科学、全面、可持续的融合。

2 图书馆“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互联网+”是互联网与各种传统产业的结合,图书馆“互联网+”,也是伴随着传统图书馆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而产生的。然而这并不是两个产业之间的简单交互,而是一种深度融合。这种深度融合衍生了以服务为准则、以用户为导向的新型图书馆发展趋势。随着传统图书馆与“互联网+”的融合,移动互联、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接入,微信公众阅读平台、阅读APP等阅读产品应运而生,用户对阅读时间、地点等因素的依赖性降低了很多。根据“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与图书馆的具体融合,笔者归纳出图书馆“互联网+”的六大基本特征。

2.1 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的多元融合

“+”是一种创新、变革、开放、重塑融合的概念。“图书馆互联网+”是新兴互联网产业与传统图书馆产业的深度融合,是一种跨学科、跨行业的协同创新。两个不同产业的跨界深度融合,使群体智慧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协同创新的基础也更加坚实。在图书馆学科建设、图书馆管理与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进程中,这种深度融合的跨界创新将伴随始终。

2.2 多元融合,多维协同创新驱动

在创新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图书馆的粗放型资源驱动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现有图书馆管理、服务的创新改革势在必行。图书馆界应该以创新驱动为导向,用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变革,建立起可协作、可跨界、可融合的智慧型图书馆。

2.3 重塑图书馆产业发展结构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物质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原有的实体物质,还是虚拟物质,在互联网环境下都可以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变革。因此原有的社会物质形态、经济文化形态以及地缘关系形态都会进行变革创新,图书馆传统的业务结构、文化结构和关系结构也不能独善其身。在互联网改变图书馆原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图书馆相关社会人的社会关系也在重新锻造,传统图书馆原有的管理者关系、图书馆用户以及其他社会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也将进行不同的变革。用户可以积极参与到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创新、传播及内容创造等过程中来。

2.4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用户体验

哲学基本理论指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图书馆的长远健康发展,也必须尊重这一基本知识理论,并且必须注重图书馆用户体验,让用户在图书馆“互联网+”的体系中主动参与,合作创新。

2.5 开放性、生态性的大数据知识服务系统

图书馆“互联网+”是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的有机融合,其发展依赖思想、制度以及开放的创新驱动,需要建立起开放式的大数据知识服务生态系统,从而对图书馆的发展进行优化。大数据从本质和来源上来说,其自身就是开放的,因此图书馆“互联网+”也具备这种开放性、生态性的特征。图书馆“互联网+”的发展就是要去除制约创新的因素,将图书馆产业中孤立、封闭的创新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开放性创新,让社会需求和用户需要来不断驱动图书馆服务和管理的创新发展。

2.6 连接一切

“互联网+”的特性就是联系,要深入研究图书馆“互联网+”,就要明白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纷繁复杂的“连接关系”。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的多元融合需要“连接”,图书馆的产业结构重塑需要“连接”,创新多维协同发展也需要“连接”,图书馆“互联网+”就是物理世界与虚拟空间的一种智能互联产物。没有连接,没有互联,就没有“互联网+”。连接是有层次的,连接性也是有差异的,不同的连接方式、不同的连接模式、不同的连接质量、不同的连接效果,都直接影响着智慧互联的广度、深度和可持续性。

潘梅蓉:“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发展探析

3 图书馆“互联网+”的发展机遇

3.1 物联网对图书馆“互联网+”的影响

图书馆物联网是指“在图书馆内部物联网基础上实现将与图书馆相关物品纳入图书馆物联网系统,并实现图书馆馆际物联网连接及构成整体物联网节点系统的网络系统”[4]。通过物联网将各种数字信息融入图书馆数据库中,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在任何时间、地点利用图书馆资源,提高了图书馆服务的便捷性。一些智能设备,如激光扫描器定位系统、RFID装置、手机、电脑等组成了庞大的互通网络,实时对图书馆数据库信息、馆藏资源、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以及用户需求信息进行检测存储,在此基础上对数据信息进行深度智能分析,及时提供合理的方案,从而更有效地服务读者。

3.2 云计算对图书馆“互联网+”的影响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5]。云计算一方面降低了图书馆信息管理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图书馆信息化服务的稳定性。云计算对图书馆现有资源进行虚拟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图书馆虚拟服务的稳定性,尽量避免因为服务器故障而造成的业务困难,同时降低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运营维护的成本,提高了图书馆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便捷性。

3.3 大数据对图书馆“互联网+”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极度的数据统计和数据存储能力,各种数字信息技术的使用,使数据量大幅度增加,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大数据。图书馆大数据的来源渠道很开放,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图书馆Web站点、图书馆移动APP、读者检索COOKIE以及百花齐放的社交媒体等都给图书馆知识库提供了广阔的数据。图书馆在传统的检索服务中,加入了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等大数据技术,即在打造智慧图书馆的过程中,整合了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语义检索技术等大数据技术。借助大数据技术,读者在查询问题时,“不仅能查询原始信息,还能把检索到的信息形成综述或报告呈现给用户,并按用户需要的格式导出”[6]。图书馆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将会构建新型知识服务体系,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为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4 图书馆“互联网+”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4.1 图书馆界对图书馆“互联网+”观念的认识及理论研究尚不完善

图书馆界尚未树立对“互联网+”的正确认识,缺乏将“互联网+”与图书馆服务融合的积极心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图书馆管理者在工作中缺乏对新事物主动认知学习和应用的意识,对“互联网+”的起源、概念及应用等了解匮乏。部分图书馆员认为“互联网+”是被炒作起来的概念,认为其会对图书馆原有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产生消极的影响。②图书馆员因自身的惰性、历史惯性等因素影响,对“互联网+”所带来的创新发展没有进行实践变革。

为了更好地借助互联网提高服务质量,图书馆必须不断提高图书馆员的思想认知水平:①通过专业讲座培训来转变图书馆员的认知理念。②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技能水平。③及时展开图书馆“互联网+”建设,让图书馆员从实践中理解图书馆“互联网+”。

4.2 图书馆“互联网+”实施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网络基础设备,计算机软硬件设施,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的标准接口建设,是考量图书馆“互联网+”的主要指标。现如今,国内这三项基础指标的建设尚不完善。如:移动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结合互联网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有效方式,国内公共图书馆这项服务的普及率仅有53.1%,而西部地区普及率更低。国内许多图书馆这三项指标普遍都处在较低水平。为了更好地借助互联网提高服务质量,国内图书馆必须不断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①通过加强图书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的建设步伐,来保障网络基础设施建设。②通过构建软硬件资源的开放性接口,将软硬件资源、信息资源孤岛串联起来,促进用户开发利用软硬件资源和数据资源,来保障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③通过在国家、地区或行业的层面上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与接口规范,来保障标准接口基础设施建设。

4.3 图书馆“互联网+”人才培养

图书馆“互联网+”对数据的应用分析要求比较高,而与之对应的高素质人才现在还比较欠缺。图书馆必须培养一支懂得技术、管理、指挥的互联网数据建设专业队伍,解决图书馆“互联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完善图书馆“互联网+”的各项基础要求,使图书馆“互联网+”能更好地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首先,图书馆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其次,对图书馆员进行继续教育,充分挖掘图书馆员的潜在才能。图书馆优化人才结构,对实现图书馆“互联网+”,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具有战略意义。在人才培养方面,图书馆不仅要在思想上予以重视,而且要在行动上稳妥有力,这样才能不断优化图书馆的人员结构,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扬.所有传统和服务应该被互联网改变[EB/OL]. [2012-11-14].http://tech.qq.com/a/20121114/000080.htm.

[2]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EB/OL]. [2015-03-17].http://cpc.people.com.cn/n/2015/0317/c64094-26702593.html.

[3] 郝丹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未来形态[J].商,2015(23):231.

大数据互联网论文例10

分类号 G250.76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11.019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et +” and the smart library, and introduces smart library user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 resources, technology, and services systematically. It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smart service process based on the user behavior, and studies the smart library building model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 It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mart library building and smart service in the era of “Internet +”, and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library, as well as enhances the library smart service capability.

Keywords “Internet +”. Smart library. Smart service.

近年来,“互联网+”呈井喷式发展,为教育、金融、交通、社交等经济生活领域注入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2016年4月,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将互联网发展视为适应新常态、深化新常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新动力’,实现‘大作为’。”在互联网助力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产品和服务实现了空前的跨区域流动,互联网无疑是人类智慧的交融汇聚平台。“互联网+”的崛起同样为图书馆发展带来新契机,将“互联网+”与图书馆深度融合,是图书馆由“知”转“智”的必经之路,是信息时代摆脱被边缘化命运的转型关键。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全方位创新和转型,如何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图书馆实现智慧服务,是当代图书馆必须正视的责任与挑战,也是图书馆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1 “互联网+”与智慧图书馆

1.1 “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是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生态。2015年3月5日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了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步伐。简单来说,“互联网+”的生命力,源于加法的可行组合,“互联网+传统行业”=转型创新,通过深度跨界融合、开放连接,通过创新驱动、结构重塑,对各领域进行改革推动,这也是“互联网+”的特征所在。如“互联网+交通”实现了智慧交通、绿色交通;“互联网+金融”拥有了P2P模式的网络借贷平台,手机理财APP,以及支付宝类第三方支付平台,实现低成本高效率。依托互联网平台、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互联网与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一种国家生态策略,势必会影响图书馆的改革创新。

1.2 智慧图书馆的发展

伴随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发展,图书馆经历了传统服务、知识服务、智慧服务三个阶段。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AittolaM首次提出智慧图书馆的概念,指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可以帮助用户找到所需图书和相关资料[1]。智慧图书馆在我国国内出现的时间较晚,对于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等),基于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系统应用之上的智慧型移动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智慧”二字上,智慧服务是一种综合能力,以用户为中心,关注用户体验,借助移动互联网,连接用户、图书馆、资源,实现个性化、人性化、专业化信息推送,促进共建共享[2]。由此可见,智慧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发展。

2 “互联网+图书馆”模式

2.1 “互联网+图书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目前,国内的智慧图书馆研究仅十年之久,远远落后于英、美、日等国家,图情界的研究多集中于技术层面,忽视理论层面和人文层面。面对“互联网+”浪潮的冲击,无论在理论体系还是应用模式层面,图书馆发展都没有现成案例与模式可供参考[3]。巩固学科地位与价值,保证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图书馆立足的根本,图书馆唯有融入“互联网+”浪潮,利用“互联网+”理念、思维、技术进行智慧建设。另外,从理念层面来说,比较“互联网+”和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和特点,两者均强调“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强调开放连接等;从技术层面来说,智慧图书馆源于智能图书馆,突出数字化与智能化,同样依托互联网核心技术;从单纯性质来说,互联网和图书馆不存在竞争,可以相互服务,“互联网+”与智慧图书馆的深度融合是可行的[4]。

2.2 “互联网+图书馆”=智慧图书馆

2.2.1 热度分析

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智慧图书馆”为关键词进行高级精确检索,截止日期为2016年5月2日,共有266篇论文。最早的相关研究为2010年,代表性文章为严栋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探讨物联网的定义、特点,提出智慧图书馆的概念、特征,以及智慧图书馆的基本要求、发展阶段,并阐述了智慧图书馆构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5]。近5年的相关论文情况详见图1。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有关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自2012年起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2014年和2015年,智慧图书馆相关研究文献总量达到高峰值。通过对以上文献的调查研究可知,当前国内的智慧图书馆研究多集中于定义、应用技术方面,服务层面和人文智慧层面的相关文献较少。

在CNKI中以“互联网+”并含“智慧图书馆”进行高级精确检索,截止日期为2016年5月3日,共得文献32篇。其中,2012年之前(含2012年)总共只有3篇,2013年为3篇,2014年为6篇,2015年为14篇,2016年为6篇,以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研究居多。由此可见,国内基于“互联网+”视阀的智慧图书馆研究总体处于单一、不成熟的状态。“互联网+”下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需注重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利用“互联网+”理念和技术,打造智慧图书馆新姿态,实现智慧图书馆与用户的交流与互动[6]。

2.2.2 “互联网+”与智慧图书馆的交互关系

“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挥“互联网+”的先导力量,将“互联网+”引入图书馆管理系统,努力探索图书馆的智慧所在,有利于提高图书馆服务与创新的智慧化水平。“互联网+图书馆”是一种创新重构模式,将智慧图书馆加入“互联网+”这个生态体系中,加强两者的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从而实现“互联网+”与智慧图书馆的互利双赢,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人性化、移动化服务。

3 基于“互联网+”视阈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

3.1 由“知”转“智”

当前,物联网、大数据、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以及新媒体的出现,使互联网技术充斥着整个经济社会,基于网络环境的创新转型成为大势所趋,传统信息服务转变为虚拟电子信息服务,以图书馆为中心的被动服务也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主动服务,信息化赋予了图书馆“智慧”的因素,面对机遇和挑战,图书馆应积极构建“互联网+图书馆”的创新模式,实现知识服务到智慧服务的升华[7]。基于“互联网+”视阀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应依托“互联网+”技术从人员、资源、服务几个层面进行一体化转型与创新。

3.1.1 以人为本,关注用户体验

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图书馆建设,本质是满足新信息时代的用户多元化需求,实现“互联网+”形势下的智慧化管理与服务。智慧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文智慧,鉴于“互联网+”与智慧图书馆理念的相通性,“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主导”成为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头等大事。用户是智慧图书馆的受益者,因此要关注用户在使用前、中、后的体验,为其构建便利化、个性化、人性化的用户网络服务平台[8]。同时,要加强基于用户数据的挖掘分析,包括用户的访问时间、行为踪迹、阅读偏好、浏览记录等,统计用户资源,重视用户评价系统和反馈系统建设,将有益于智慧图书馆服务实现质的飞跃。

馆员是智慧图书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馆员的知识水平和数据素养将直接影响“互联网+”视阀下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加强馆员多层次培训,引导馆员实行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估,提升馆员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保证智慧图书馆提供专业化、智慧化、高效化服务。

3.1.2 整合资源,提供一站式智慧检索

智慧资源是基于“互联网+”实现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基础。从馆外生态圈来看,“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深度跨界融合及馆际交流与互动,保证了信息的流动性;从馆内生态圈来看,智慧图书馆需要重视两种资源:一是馆藏资源,包括纸质、电子期刊、数据库等任何文献资源;一是用户资源,包括用户资料、入馆记录、借阅数据等相关信息。“互联网+”视阀下的智慧图书馆应具有全新定位,对所有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分类、聚合,构建统一一站式检索系统,提供全方位、多元化、开放性的检索途径,力求推送用户真正需要的信息,并实现知识增值。

3.1.3 智能融合,实现开放式智慧服务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用户基于智慧的交流和互动,是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缩影。图书馆智慧服务可以划分为传统服务和数字化服务,依托“互联网+”的推广,实现跨行业、跨区域的深度融合和共享协同服务,实现对智慧图书馆智能系统、智能设备、智能技术的应用[9]。智慧服务要秉承服务新理念,提升服务技术,改进服务品质,优化服务团队,同时要具备科学眼光,保持信息敏感度,开创“互联网+图书馆”特色道路,打造智慧图书馆新模式[10]。

3.2 技术驱动,重塑智慧结构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点是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行业的融合创新,智慧图书馆强调利用新一代“互联网+”理念和技术让图书馆的资源、设备、信息等“能说话”“会说话”,技术成为智慧图书馆构建的重要支撑[11]。

3.2.1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用户服务

“互联网+”下的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图书馆设备及机器接入互联网,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实现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资源、用户与设备等的信息交互,改变传统模式仅通过OPAC目录和数据库查询的单一模式,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技术加快图书馆实时数据信息的感知、识别、跟踪、分析和传送,深度挖掘用户资源,统计与挖掘用户多元化信息需求,提供专业性、智能性、个性化的推送信息,提升智慧图书馆服务水准(详见图2)。

3.2.2 互联网技术在智慧图书馆的应用

“互联网+图书馆”是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的方向,面对“智慧”的挑战,“互联网+”技术优势成为重要支撑,在关注物联网在智慧图书馆用户服务中应用的同时,图书馆全面转型还需要借鉴RFID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多种技术。

RFID是对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模式的创新,可通过无线电讯号感知、识别、追踪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利用频率信号将信息由RFID标签传送至RFID读写器,拥有图书藏、借、阅一体化的功能,在图书自助借还、自动上架、智能盘点、安全防盗、火灾预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云计算技术是具有超强计算和存储能力的平台,以用户为中心,重视用户体验,以期为用户推送个性化的数据,云计算可以为智慧图书馆的构建提供虚拟化存储、绿色数据计算等高效化服务。大数据是 “互联网+”时代图情界研究比较多的技术,通常视大数据与云计算为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大数据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对于图书馆智慧服务和决策具有关键作用。此外,“互联网+”下各种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都将提升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智慧图书馆的构建需要明确定位,紧随潮流,努力推进多元、精细化服务。

3.3 基于“互联网+”视阈下的智慧图书馆构建模型

“互联网+”时代,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强调三点:物质、技术与服务,笔者相对应地将智慧图书馆构建模型分为3个层次来描述,分别是数据层、平台层、应用层(见图3)[12]。从图3中可以看出,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服务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有效互联,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完成数据的一系列运作,才能最终提升智慧服务能力,向用户推送高效的服务内容。

4 结语

“互联网+”的崛起推动了图书馆智慧发展,“互联网+图书馆”是图书馆适时调整、创新服务的新模式。在智慧图书馆用户服务的进程中,软硬件开发、数据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馆员培训等多项环节需要进一步调适。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图书馆应时刻保持科学眼光,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升智慧服务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图书情报事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 1 ] 曹轶.三维智慧图书馆的设计和实现:以宝山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2):89-92.

[ 2 ] 温怀琴.以人为本的智图创新服务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1):190-192.

[ 3 ] 张兴旺,李晨晖.当图书馆遇上“互联网+”[J].图书与情报,2015(4):63-70.

[ 4 ] 李婴.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模式及特征分析[J].情报探索,2016(3):116-121.

[ 5 ] 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

[ 6 ] 刘亚玲.智与德的共生:智慧图书馆发展愿景[J].图书馆论坛,2016(1):31-35.

[ 7 ] 邓新梅.“互联网+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6(3):98-100.

[ 8 ] 康耀玮.“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网络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5(10):100-102.

[ 9 ] 谭荣玲.智慧图书馆角色定位及发展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2):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