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专业课学习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2-06-19 10:29:56

专业课学习计划

专业课学习计划例1

关键词:城市规划; 设计类课程; PBL

中图分类号:TU984;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085-05

城市规划学科自设立以来,一直归属于建筑学一级学科,本科生入学时需通过加试美术判断其是否初步具备形象思维能力,说明城市规划学科基本教学内容偏重于设计能力培养与训练。经过60年发展,城市规划已不再被视为超越价值观念的纯技术手段,开始逐渐走向社会实践,城市规划学科研究内容早已跨出原有建筑学一级学科范围。

2010年,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与建设,调整之后的城乡规划学科在内容设置上更为广泛、在学科体系上更为全面,主要体现为从原有注重规划设计技术转向与社会学、经济学等联系更为紧密的城乡统筹人居环境大学科[1]。相应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范畴也随之扩大,作为城市规划专业主干课程的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也需完成从原有建筑学下属二级学科到城乡规划学下属课程的改革,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和更为专业的学科视野。

“基于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or PBL)的教育学方法为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提供了教学改革思路,城乡规划学本身即具有实践特色,需要在项目工程实践中验证学科理论发展,因而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应与项目实践教学配合。文章即以“基于项目学习”方法为研究起点,试图探索以此为基础的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建构要点,以期为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提供若干思路。

一、原有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问题分析

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由同济大学金经昌教授主持,建立于1952年,当时称为都市计划与经营专业。发展至今,国内目前设有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有

175所左右,通过城市规划专业本科评估院校24所。但这些城市规划专业大多在建筑学专业基础上创办,在设计类课程设置上具有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设计类课程教学背景急需转变

从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几所国内最先设置城市规划专业的高校规划设计课程体系上看,目前中国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体系普遍采用两阶段培养模式,即前3年(或2.5年)与建筑学专业的设计类课程内容完全同步,学习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培养形态塑造能力,在四年级(或三年级下学期)才开始接触城市规划专业的设计课程内容。这种课程设置方式源于城市规划专业最初归属建筑学一级学科之下。学生在设计类课程学习中先以建立建筑空间感觉为主,到三年级以后再逐渐转向城市空间学习。

这种课程设计方式无法使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在三年级以前建立宏观层面的设计概念,开始接触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内容时,无法很快将微观空间的设计视野拓展到宏观层面。在城乡规划学被设立为一级学科之后,学科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更为繁杂,这就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将设计视野拓展到宏观设计层面,还需要很快接受更为多元化的专业课程内容,因此在城乡规划学跨出建筑学一级学科的背景下,相应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应及时改革,其设计类课程设置应与城乡规划学科内容接轨,形成具有城乡规划学特色的设计类课程体系。

(二)教学方法偏重于技术性训练

有资料显示,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65%基于建筑学背景,只有少量来源于理学、林学、农学等其他学科背景[2],建筑学学科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侧重于物质空间的形态规划与设计,如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内容,偏重于对学生设计方案的构思能力、设计技术以及图纸表达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适用于物质规划时期教育,无法适应当前已经从规划技术拓展到公共政策的规划时势。

这一时期,规划教育内容越来越广泛,不仅需要专业技术训练,还需要了解实践规划,关心政府决策,掌握管理实施,因此在课堂学习中,除了学生基本的设计技能之外,还需要重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如社会调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设计分析能力、经济分析能力等。到目前为止,这些能力在规划专业的设计课程体系中都很难涉及,以至于学生在完成课程作业后,仍然在努力表达完整的图纸,忽略设计学习过程中其他知识的掌握,难以适应不断快速发展的规划实践需要。

(三)课程内容与实践项目不能对接

在当前的规划专业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工程实践,因此学习到的设计内容仅限于物质空间设计部分,难以学到设计、实践、管理等其他环节,无法真正掌握项目整体设计与实施过程。规划工程实践项目,从设计到实施一般需要经过前期预测、空间设计、实施管理等几个部分,整个过程共同影响最后的项目实施结果,因此,学生需参与不同阶段的工程内容,以全面提高实践能力。

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设立使城市规划教育内容早已不限于纯物质规划教育,而逐渐转变为与社会、经济、人口、空间、环境等学科共同发展的综合学科教育,这就更需要培养掌握多种技术的城市规划师,或者说城市规划师与设计师的分工需要更为精细。但现有设计课程培养模式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所需存在一定差距,学生毕业后无法直接担任规划师与设计师,需要长时间磨合。

二、“基于项目学习”教学体系内容简介

专业课学习计划例2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162-03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国家有关中职教育改革相关文件精神,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前中职教学改革和教学发展状况,深入了解、总结教学改革成果,我院教改工作小组于2010年3月30日至5月15日先后深入武汉市的兄弟院校、医院、社区等部门以及我院各教研室、各专业教学班进行了教学改革专题调研。本次调研采用了对院领导、各教研室主任及骨干教师、部分学生的访谈,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对学生、教师、医院医护人员发放调查问卷等方法。现将有关情况归纳分析如下。

调研的目的、内容及方式方法

(一)调研目的

第一,了解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及教改背景,了解兄弟院校教学计划改革、执行情况,结合我院实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重组课程结构,适应市场需要,促进专业教育市场化。

第二,了解各专业课程设置是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增加教学计划中实训课程教学的比例,提高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培养学生实际上岗、就业应对能力。

第三,通过调研,提出修改教学计划的相关建议和措施,促进学院特色教学。

第四,通过调研,提请学院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可行性教学计划。

(二)我国中等卫生学校各专业教学计划调整趋势调查

资料收集 查阅武汉大学图书馆、江汉大学图书馆、我院图书馆的馆藏资料,收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卫校各专业先后使用过的7版全国性教学计划(卫生部颁或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分别是1978年版教学计划(1978—1981年执行)、1982年版教学计划(1982—1993年执行)、1994年版教学计划(1994—2000年执行)、1997年版教学计划(1997年以后执行,四年制,执行学校较少)、2001年版教学计划(2001—2007年执行)、2004年版教学指导方案(2004年执行)、2007年版教学计划(2007年以后执行)。

结果分析 (1)2007年版中专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的变化。2007年5月,卫生部颁发的新一轮《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对中等护理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将培养目标叙述为“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与上一版“立足于21世纪的人才设计,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实业型中等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很大差别。2007年版教学计划中首次将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写入培养目标中,说明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和社会适应能力。我院部分执行2007年版教学计划。(2)课程设置的变化。2007年5月16日正式颁布7个专业门类的教学计划和大纲。教学计划中基础文化课的设置变化不大,但课时数变化很大,压缩了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的课时量,基本体现了“适度、够用”的原则。医学基础课课程设置变化不大,课时量得到精简和压缩;增加了心理、社科人文方面的课程及学时数,但学时数有争议,建议改为讲座。专业课学时数没有减少,增加了技术实训课程学时数,加大了选修课比例,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三)我院调整中职教学计划调查资料来源及分析

资料来源 2010年4月1日至5月15日,教改小组成员对学生、教师分别进行了关于中职教学改革的问卷调查及座谈。参加调查的学生为随机抽取的7个班学生,包括2007级护理、助产、药剂、口腔4个专业共8个班;2008级护理、助产、药剂、口腔4个专业共5个班。此次调查发放给学生自制调查问卷458份,收回442份,有效回收率96.5%。发放给教师调查问卷104份,收回100份,有效回收率96.2%。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有:学习目的、课程安排、选修课设置等。参加座谈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75%,教师占总数的60%。调查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关注和重视,学生对调查涉及的内容认真进行了回答,座谈会上发言热烈。

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我院中职专业学生的学习目的以就业为主,高达77.5%;选择专业动机大多受家人的影响,占65%;认为需加强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为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认为专业技术操作课时够用的仅占18%;愿意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培训的占49.52%;通过专业实习,认为需加强专业技能实训的学生占54.8%;认为公共课与临床联系较少的占52.4%;自习课上希望参加培训(执业资格、普通话、医学英语等)的占54.8%,愿意参加对口升高职的培训者占67.3%。资料分析表明,中职生还是喜欢学习的,但由于基础差,没有自信。因此,教学计划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合学生的基础和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灵活的学习计划。中职生年龄较小,思维活跃,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缺乏对所学专业的全面认识,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知识为主向学做人为主转变,教学计划应打破学科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中职生机械记忆力强,综合归纳理解能力差;不喜欢课堂学习,但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教学计划要减少理论课,重视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应大幅度增加应用技能操作和训练,有些知识还可以在实际操作训练时再加以回顾和复习。中职生毕业后意愿不同,有的愿意升高职,有的想直接就业,有的希望掌握多种操作技能,因此,教学活动应分层次展开,使所有学生都能学到应有的知识和技能。

(四)我院部分执行2007版教学计划中发现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存在的问题 (1)没有执行学分制。(2)没有执行模块教学。(3)没有开设选修课。(4)周学时过多(30-31h),总学时过多,选修课设置三个拓展模块没有特色。(5)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针对性不强:学生虽有升高职意愿,但所开课程满足不了学生的升学要求;部分学生以就业为主,但没有开设相应的应试技巧等职业培训课程。(6)学生操作技能欠缺:专业课学时数够用,但学生操作技能达不到要求;实习单位认为学生操作技能不达标;学生参加全国比赛,操作技能不占优势。(7)大部分学生喜欢选修普通话、医学英语、计算机、职业资格证书等培训课程,但没有开设。(8)专业方向过于单一。

改进建议 (1)建议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差异选择更能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灵活的学习制度。(2)建议实行模块教学,开设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模块(模块分为必修和选修),以模块化的方式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和专业发展课。(3)建议开设选修课,并在选修课模块中开设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对口升高职拓展模块、就业指导模块。(4)建议减少总学时,周学时由28学时减到24~25学时。(5)建议调整课程设置内容及课时比例。建议公共课中减少必修课学时数:①建议英语课学时数按全指委教学计划执行,同时建议在专业方向模块中开设涉外英语课程,体现涉外护理方向的特点。②建议将数、理、化等放在选修课对口升高职模块中。③建议德育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减少必修课中德育课的学时数。④建议减少必修体育课学时,针对学生特点改革、丰富体育课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可以组织各种比赛、竞赛活动,增加体育选修课。建议医学基础课在课程门数及教学要求上进行调整,重点放在教学内容上,针对学生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进行调整。建议专业课增加实训课比例(技能训练课占专业课的1/2以上),严把实训质量关,早期接触临床。护理、助产专业在第二学期增加2周的医院见习(其中有2~3天见习前的强化培训,见习内容为基础护理;药剂专业在第二、第三学期各安排2周见习,见习内容为制剂配制、配药、制剂加工等。)建议将部分与执业考试不相关的课程放在选修课的专业方向模块中。建议改革专业课考核方式(笔试、操作结合,各占50%)。建议毕业考试改为操作技能考试和实习小结相结合,实习前技能考核占50%,实习结束后交实习小结占50%。建议与执业考试相关联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基护等课程的笔试题型与执业考试一致。建议强化《健康评估》中病例书写内容的学时数,并将第三学期健康评估改为考试课。建议将外科护理安排在第四学期作为考试课以代替老年护理。建议开展操作技能比赛。建议根据实习单位要求,实习前进行一定时间的强化培训。(6)建议修改课程授课计划及教学大纲,与执业考试、中专升高职保持一致,做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7)建议开设普通话、医学英语、计算机、职业资格证书等培训班。(8)建议增设专科护理方向。

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及3个模块的比例

(一)新教学计划和现行教学计划的对比

新教学计划课程总体设置的基本原则是:助产、护理、药剂、口腔专业学制均为3年,其中,理论教学2年,毕业实习1年。理论教学中还包括2~4周的课间实习。新教学计划和现行教学计划的对比见表1。

在新教学计划中,由原来的必修课变为选修课的课程有:精神护理、涉外护理英语、中医护理、人际沟通、数理应用基础。优化整合的课程有:临床医学概要分别为内外妇儿科、五官皮肤科。社区护理中含预防及卫生保健内容。母婴保健分别含在妇产和儿科护理中。目的在于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课时数由多变少的课程有: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就业与创业指导、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解剖、药理、生化、遗传与优生。课时由少变多的课程有:与执业资格考试相关的课程。选修课程教学时数不少于总学时的10%。

(二)新修订的教学计划的模块类别与比例

学院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将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必修课划分为3个模块,开设的课程比例如下:公共基础模块共386学时,占26%;专业基础模块共334学时,占23%;专业模块共740学时,占51%。选修课程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18%。

修订后的新教学计划力求体现中职教育特色

修订后的新教学计划力求符合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努力提高学校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提升内涵,形成特色。我院具有中职规模大、口碑好、办学早、师资力量雄厚的特点,修订后的新教学计划体现先进教学模式、合理课程设置等优势。

修订后的新教学计划力求执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全面解决五个对接问题,即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岗位技术标准、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深度对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和继续学习的两个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职业资格和学历两个证书。

修订后的新教学计划力求准确定位,打造优势专业,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进得来、出得去。贯彻“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真正把中职教育的落脚点放在满足学生就业上。以模块化的方式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和专业发展课,并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分配。

修订后的新教学计划力求针对市场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开设“三年两证套读电大专科班”的衔接课程,使有意深造的学生在读中专的同时学专课程,毕业时同时拿到国家承认的中专、大专两个毕业证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

[2]蔡雅谷.高职高专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9(1).

专业课学习计划例3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01003宁夏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创办于1994年,学制4年,最初从属于土木工程专业,仅开设了城市规划原理、地下空间利用、土地管理等几门区别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课程。经过17年的探索、实践,在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以及城乡规划学提升为一级学科后对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宁夏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亟需新一轮教学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培养计划不完善,专业课时较少

与2005年执行的城市规划专业培养计划相比,2008年新修订的培养计划中新增了城市经济学课程,从而城市规划专业八门核心课程①齐备。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共9个学分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另外,新计划调整了部分专业课程的先后顺序,比如将第三学期开设的城市规划原理与第四学期开设的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互相调换,让学生在了解中外城市规划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再学习规划原理,易于理解。最后,基于专业课程总学时压缩以及保证教学质量等问题,删减了部分课程,如城镇体系规划。

尽管如此,城市规划专业的培养计划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安排在第七学期的毕业实习一共5周(暑假3周,第七学期前2周),实习时间之短使学生根本无法从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大部分实习生反映刚适应工作环境、进入规划师状态,实习就结束了。另外,学校对专业总课时的压缩,减少了专业理论课课时,城市规划原理由过去的68学时变为51学时;中外城市建设史也由过去的51学时减少为34学时;设计课的课时更是无法满足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需求。课时的减少导致教师的讲授蜻蜓点水,无法深入展开。(二)专业教室欠缺,设计能力较弱

城市规划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专业学习的氛围、相互交流的平台、学习榜样的树立是实现这一途径的基本保障。由于学校教学、科研用房紧缺,建筑与城市规划系仅有2个专业教室供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8个班级使用。专业基础设施欠缺和设备落后使学生拿到设计任务书后往往只能回宿舍闭门造车,交作业时才“彼此相识”,这就无法互相交流、借鉴,难以提高。

另外,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设计课程除毕业设计外,有建筑初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共6门。由于教学经费的不足,设计课都是1位教师指导,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每个班约40个学生),师生比远低于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加之专业课时减少,指导教师根本无法“一对一”有效开展,详细讲解。这使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设计课不能有效开展达不到专业培养预期目标。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式单一

学校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共20名教师,其中副教授10人,讲师9名,助教1名。硕士学位8人,在读博士生5人,在读硕士生1人。教师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合理,加之校内专业发展平台难以吸引国内知名院校毕业的教学及科研能力强的人才,所以城市规划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缺乏高职称人才及学科带头人。

另外,教学方式单一,专业理论课往往是重讲授而轻参与,重说教而轻启发,典型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不能激发学生思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性、创新性也被逐渐消蚀,学习热情也大打折扣。

二、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借鉴国内同行院校的先进经验,宁夏大学应从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专业特色、教学方法和办学环境等层面提出适合自身需求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体系,从而达到教学品质的提升。

(一)构建科学的培养体系

1.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指出:“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宁夏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可以实施“1+2+1”培养模式,第一年着重基础教学,第二、三年进行专业教学,第四年完成实践教学。

在学校现有4个固定实习单位的基础上,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毕业设计可以考虑结合实习单位所做的实际项目,选择符合宁夏大学毕业设计要求的作为毕业设计题目,每个学生由1位校内教师和1位实习单位的师傅共同指导,采取“双导师”制联合培养。

2.以设计课为主干,制定完善的培养计划

随着中国城乡规划事业的推进,当前城市建设的复杂性、社会性、文化性、技术性等现实需求,使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由培养“工程型人才”目标逐步向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社会型人才的“四才” “复合型人才”指适应城乡规划要求的技术、管理与实施型的全面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经过理性分析和逻辑归纳,找出问题缘由并提出解决办法的人才;“实践性人才”是指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沟通协调能力,可以保证规划得以顺利实施的人才;“社会型人才”是指以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能够对城乡规划全面认识,具备发现社会问题能力的人才。体系变迁[1]。合理、完善的教学培养计划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不断成长、成熟、成才,进而实现“四才”的培养目标。

鉴于宁夏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现状,构建以设计课为主线的教学培养计划是可行的改进措施。比如城市规划专业的设计课体系为设计初步(第一、二学期)—建筑设计(第三、四学期)—修建性详细规划(第五学期)—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第六学期)—城市景观设计、城市总体规划(第七学期)—毕业设计(第八学期)。每一门设计课都需要几门相关的理论课来支撑,以设计类课程为主线串联相关理论课程,构建基于设计课与理论课耦合关系的培养体系[2],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另外,与设计课对应的原理课可以由1位教师承担,但每门设计课应配备至少2位专业教师来指导,这样不但能够保证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沟通,而且不同的教师带来不同设计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

(二)营造突出的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是专业发展的关键,是学校鲜明的教学风格、独特的教育教学机制与教学模式[3],要在设有城市规划专业的180多个学校中崭露头角,就必须寻求自己的特色之路。目前,不仅“老八校”,其他国内众多城市规划院校也在进行着极具特色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如重庆大学在山地建筑和山地区域规划方面独树一帜,探索地域性教育之路;沈阳建筑大学注重于北方寒冷地区及老工业城市地域的城乡发展模式研究。

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强调:“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 宁夏大学地处全国唯一的穆斯林省份,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也应立足于这一特殊环境,以每年在银川举办的中阿经贸合作论坛为契机,制定富有地方特色的培养计划,逐步形成凸现地域文化的专业特色。例如,结合回族建筑和回族聚落规划设计的科研项目把回族聚居区规划设计、城市回族风貌区的改造、回族村庄的规划、伊斯兰建筑文化等课程纳入培养计划中。

(三)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教与学”,重心在教师的“教”上。城市规划专业的实践性决定了学生要有很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所以今后的教学应该改为“学与教”,强调“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尤其是枯燥而重要的理论课,任课教师可引入探究式教学法(inquiry based teaching),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进度计划设置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每次占用一小部分的课堂时间让学生阐述、思辨,从而达到对专业知识理解、消化的目的[4]。另外,还可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强调“学”的培养方式旨在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也就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如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等,并参与教师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将每次的调研成果或设计方案制作成PPT讲解,成员组其他学生提问、讨论、补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创建开放的办学环境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需要规划师具有很宽的知识面,学科的这种特性其实也决定了规划教育要向开放化办学模式转变。比如,邀请国内外专家作学术报告、讲座;邀请银川市各大规划设计院的工程师或规划管理局的行政管理人员讲课,结合实际案例剖析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这些做法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教育水平。

另外,配备完善的教学设施也是当务之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设计空间,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借鉴。

三、结语

宁夏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应立足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回族聚居地规划特点,因地制宜地营造专业特色。通过整合当前办学资源、重构教学培养体系、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营造开放的办学环境提升教学品质,这将是宁夏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实现“四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和平,徐煜辉,聂晓晴.基于城乡规划一级学科的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C]//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3-8.

[2]赵敏.专业成长期渐进式教学模式研究——以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为例[C]//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57-62.

[3]吕文明,刘海燕.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特色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2):23-26.

[4]陈芳,张金荃.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的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探索[C]//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77-282.

Teaching reform of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MA Dongmei, WANG Xiaoyan

专业课学习计划例4

正文:教学计划作为学院为学生在校学习而制定的总体教学方案,其编制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酒店管理专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为专业教学计划进行编制改革。在整个社会对高职教育大讨论的背景下,本专业充分运用/工学结合0模式进行教学计划的编制研讨,经过多次社会调研、讨论,我们确定了一系列教学计划编制方面的思路。

一、具体编制步骤说明

1.确定培养目标及能力分解。目前本科、高职(专科)、中专三个层次都开设有酒店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既要根据国家对高职层次毕业生的定位,更要考虑让毕业生在市场上找到具有竞争优势的就业岗位,我们认为本科生基础好,学习时间也长,其培养目标以酒店中高级管理人员为主要方向,而中专生基础差、学习时间也短,其培养目标主要是从事酒店基层服务方面的工作。而高职层次介于两者之间,主要从事酒店服务,侧重于酒店管理方面的培养。对应的岗位名称为服务员、主管和经理,相应的能力可归纳为对客服务的操作能力、对客服务的沟通能力和部门协调的管理能力。2.确定能力培养总的顺序。在本专业总体能力培养顺序上,我们将服务能力和沟通能力先进行培养,再培养管理协调能力。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1不进行酒店专业的培训,理论上照样可能完成酒店的基层服务工作,但这并不代表其也能胜任酒店的管理工作,因为对酒店行业特点了解的缺失将使工作无法开展并出现很多问题。因而酒店行业的养成教育的培养将是先期培养的重要内容。o在服务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了解、熟悉酒店工作的案例,使学生熟悉酒店行业的工作内容,组织架构、行业标准及服务程序等方面的内容,为有效管理打好基础。?管理过程的实质上是在综合各种资源的基础上,管理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加以组织,并在营销方面提出适合本企业运作的具体方向。只有多接触并充分熟悉酒店的行业特点,才能做好管理工作。3.确定集中实训的内容及顺序。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在这方面大家已形成共识,现在的问题是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中如何才能真正地落实,为此,我们采用了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线进行教学计划编制的具体编制思路来加以落实。这个思路具体落实到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编制过程为:先抛开理论课程,分别按培养目标三个工作岗位中工作项目安排一个集中实训,按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确定先后顺序,并确定各集中实训内容、目标要求、形式,形成教学计划的主线框架。4.确定开设的课程及初步内容。在形成了教学计划编制主线框架后,按照完成集中实训的目标要求,列出完成这些小的实训项目需要的理论知识内容作为课程理论部分的学习内容,将课内实训项目和课程理论部分的内容,按照教学要求组合成相应的课程。所设课程主要有5前厅与客房管理实务6、5饭店餐饮管理6、5酒店服务案例与实务6、5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6、5康乐服务与管理6。5.确定课程的具体内容、教学方法及课时。在进行了上述分析及得出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图的基础上,我们对各课程的教学方法、课程间的衔接、教学课时等进行了研讨,并确定课程开设的学期、课时。

二、教学环节间衔接问题的相关说明

教学计划作为整个专业教学方面的总体设计,必须保证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顺利地完成各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最终形成职业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十分重视各教学环节的衔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并行。编制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是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线进行的,在集中实训环节设置顺序、课程开设的时间等方面,从总体上体现了专业技术课和专业实训课相辅相成交替进行。为了使学生能更好掌握理论课程的内容,在教授理论的同时,即时将理论付诸实践,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印象。2.公共基础课程的有益补充。酒店专业从行业本身来看是个接触面广,对人要求沟通协调方面较高的专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扩大学生知识面,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利于学生日后在就业和工作上得益。必要的强化训练和详细的实习准备。3.考虑到酒店专业学生在就业之前的顶岗实习的需要,在学生实习前进行一定强度的技能强化训练,有利于学生在即将到来的社会顶岗实习工作的耐受力和技能水平。在专业实习方面,专业上进一步加强了规范化管理,印制了专业实习手册,在其中包括了/专业实习管理规定0、/学生实习周志0、/企业评价0等多个方面。并组织学生在上岗前集中进行实习动员教育。

三、教学方法相关说明

专业教学计划通过课程教学来具体实施,不同的课程需要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同的教学方法也需要相应的教学设施、排课方式、教学素材等与其配套。为此,我们在编制专业教学计划时,根据学院的教学条件及教师的情况,对课程提出了相应的总体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酒店服务技能、酒店养成教育课程和以实训为主的课程采用按周集中排课的方式进行教学。o对酒店服务技能类课程采用在实训操作室进行实践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对管理类课程采取理论结合实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

四、酒店专业技能的培训

酒店专业是一个需要直接参与面对面对客服务的服务性行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操作在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初,无论是中专、高职,或是本科,先期的工作岗位都将是酒店对客服务的第一线,即展现专业的服务技能对客进行服务。酒店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是学生日后工作最主要的三大部门,所以加强学生在这几个重点课程的技能强化,知识面的积累,部门运作架构的了解是专业课程实施教学的重点。

专业课学习计划例5

1 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基本情况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999年招收第一届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科专业,实施的教学计划是《贵州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试行),并于2000年、2003年两次修订。2005年学校升格为铜仁学院,于2007年申报了师范教育方向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在原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

2 教学计划改革应反映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2.1 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1999年招收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时,中学的生物学教师十分紧缺,同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也需要大量生物学教师。在此形势下,把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21世纪,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中生物教师。

与此培养目标相对应,所实施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主要以初中生物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着眼点,该教学计划的课程由公共课、学科课程、教育课程、特设课程和实践构成。各部分学时占总学时的26.03%、45.24%、14.24%、14.49%。主要专业课程有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初中生物教师的角色,2000年对该教学计划进行了首次修订,把学科课程中的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删除,而增加与中学生物联系更为紧密的动物学、植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2003年又再次修订,主要基于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初中生物教师已日趋饱和,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学生就业日益困难。这次修订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的思路,着重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在课程结构上新开设了选修课。

2.2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在确定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时,考虑培养的学生既要充实中学生物教师,又能对本地区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对高效生态农业和蓄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有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为此,把培养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实验技能,具备在中学进行生物学教学、研究的教师以及农、林、牧、渔、卫生、环保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作为目标。

该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包括普通教育类课程、师范教育类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与专科教学计划相比,该计划的特点是:每类课程都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占总学时的17.04%;专业课程的门数增多,范围更广;实验学时增多;开设与生产结合的选修课程。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计划中,不仅加强基础、突出师范教育,也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3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体现的重要关系

教学计划的修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根本原则,就生物科学专业而言,修订的教学计划要突出体现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生物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重要关系。

3.1 体现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的关系

生物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形成了众多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同时生物学的发展又十分迅速。面向21世纪的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生物科学知识应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等特点。在众多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如何选择课程体现这一要求,是在修订教学计划中必须解决的。

3.2 体现生物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关系

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实践。生物科学专业以培养中学生物教师为重要目标,因而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扎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更要掌握教育理论,懂得运用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学的方法、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因此教学计划中突出了师范性,除开设师范教育必修课程外,还开设选修课程如中学生心理咨询、学校管理学等。师范教育课程306学时,占总学时的10.97%。

3.3 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生物科学从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生物科学专业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实践。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掌握,也是对理论的运用,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学风的生动课堂。新的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程包括:实验教学420学时,占专业必修课学时的35.35%,专业实习4周,教育实习6周,毕业论文6周,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2周。

3.4 体现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关系

21世纪,知识老化周期日益缩短,传统的 “一次性教育”的概念已经过时,“一张文凭,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人在大学毕业时实际上只学到他今后几十年所需知识的10%,其余的90%的知识还需要边工作边学习。21世纪,终身学习将不仅代表一个人的优良品德,同时也成为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手段。因此,教学计划中设置的课程不仅是职前学习所必须的,更要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高等学校应以修订教学计划为切入点,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着重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加强宣传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和到基层就业。新制定的教学计划中,既注重基础又拓宽专业,既强化实践又兼顾理论,以使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在教师岗位的竞争中拥有优势,也能参行业与生物相关的其他行业岗位的竞争。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必定会有更多的认识,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会越来越完善,为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质量上一个台阶”的目标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专业课学习计划例6

一、增加实践课的课时,增强实践技能训练

国家教委要求各技工学校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的比例为3:4:3,照此比例实施,实践证明是合理的、有效的。而当前学校教学专业课教学课时与实践课教学课时比较,专业课教学课时过多及实践课教学课时还不突出,技能训练的计划性,实施措施,实施要求仍显不力,如此发展下去,将使学生毕业后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减弱,实际操作能力仅能达到课题练习水平。为了改变当前状况,学校首先要加强对教学计划的补充和改善,从制定主体课程教学计划入手,进行教学计划优化,增加实践课的课时,增强实践技能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围绕主体课教学,编制长、中、短期教学计划

机械专业的主体课是“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它表现为一年级教学的“机械制图”“机械知识”,二年级教学的“机械基础”“车工工艺”“金属材料”。学校围绕主体课教学计划来制订本课的教学计划,互相协调、统一,形成完善的“机械专业”教学计划体系。主题课教学计划系列见下表。

1.长期计划

长期计划由两个中期教学计划组成,教学计划的内容也是本专业教学大纲对主体课方面的教学要求,根据“机械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实践教学中,明确实践教学目标要求,制定完备的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的大纲。实践教学大纲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每个实践教学环节、项目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形式、手段、学时安排,与理论教学的衔接以及考核方式、方法等应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实践教学用书,一般应包括教材、讲义、实验实习指导书、技能训练指导书、实训项目单、实训项目卡、实训项目报告、设备操作手册和各类专业技术规范等。

2.中期教学计划

中期教学计划根据长期教学计划的要求,分年级分步编制,第一学年的“机械制图”课教学计划,应以专业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编制;第二学年讲授的“机械基础”课,应制定以实践教学为主,专业知识教学为辅的教学计划。即第一学期以实践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并重的原则制定教学计划,第二学期完全以技能训练为主,编制教学计划。

3.短期教学计划

短期教学计划,以学年教学计划为依据进行编制。由于短期计划是具体实施的教学计划,它要突出目的性、可操作性,教学计划要求详细、具体。如“机械制图”课的第一学期教学计划,由于本学期的学生是新生,并以乡镇各学校初中学生为主,刚初中毕业,没有经过实践的锻炼,头脑中的立体概念很少,因而在投影理论的学习上感到比较费力,往往想不出形体的形状。这就要求我们在短期教学计划中,以专业知识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根据学生素质调整教材学习顺序,以技能训练巩固专业知识。

专业课学习计划例7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01-02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以就业为目标,在中央提出“五化同步”的市场背景下,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要求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对营销和策划方面的知识要有充分的储备,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时要增强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掌握正确的方法.

1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必要性

为了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市场对计算机类专业岗位人才的发展需求,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辅修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十分必要.

1.1 拓展知识面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工科生,需要具备营销和策划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阔,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在我国目前高职教育中,经常根据学生的专业来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而其他学科的设置很少,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视野不太开阔,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其他方面知识懂得很少,特别是市场经济非常需要的营销与策划知识更少.所以为了培养更多综合性人才,让学生掌握本专业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就需要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辅修课,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开设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课程.

高职院校的教育主要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的,为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同样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性人才[1].如果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只懂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只懂计算机技术,而对其他专业一无所知,特别是市场经济需要的营销与策划知识贫乏,就会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没有优势,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处于学习时期,可塑性比较强,对知识的接受比较快,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加大市场营销与策略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就业时更有优势.

1.2 加深对计算机类专业内容的学习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学科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计算机类专业和市场营销与策划等专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比如计算机网络推广的知识就涉及很多营销和策划专业的知识,通过对市场营销与策划等专业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帮助学生从其他学科的角度对计算机类专业进行理解.另外,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其他专业的帮助,所以学生通过对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学习可以使本专业所学的技能在技术、理论、市场等应用方面得到更大的提高.当然,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辅修市场营销与策划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推广应用.

根据我院对近5年计算机类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有平均20%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自主创业、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等,与营销与策划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平均24.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3%,软件技术专业12%.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应该为学生提供在校内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机会,从而促进这部分学生职业生涯的个性发展.

1.3 推进学校学风建设和发挥商科类高职院校优势的需要

由于我国招生体制的原因,高职院校所招到的学生质量不是太高,学习的兴趣不太足,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是特别喜欢,而开设辅修课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推进学校学风建设[2].计算机的专业性较强,需要编代码等比较复杂的程序,需要学生认真刻苦的学习.而市场营销与策划比较贴近市场,相对较为简单易懂,学生在辅修时可以增加自己对学习的信心,改变以往不认真的态度,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

商科类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营销与策划专业,该专业都是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师资强大,市场需求旺盛,让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正好能发挥优势专业的带动作用,从而提升商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实力.

2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已经辅修了营销和策划专业,但是这种辅修还处于起步阶段.

2.1 我院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的探索与实践情况

我院是安徽省最早探索和实践辅修第二专业的院校之一,2009年与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探索实践校校之间辅修第二专业,两所学校各选出了3个专业来实践辅修第二专业,经过3年的实践,辅修体系比较完善,取得一些辅修第二专业的经验.

我院于2012年开始探索和实践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制定了辅修方案,选择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与商贸类专业中的重点专业院校与策划专业之间进行互选辅修第二专业.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计算机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与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校内辅修第二专业在2013级得以实施,借助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中的卓越技能型营销与策划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技能型软件技术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资金,经过学生自愿选择,已经成立了2个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班级,分别冠名为卓越电信班和卓越营销班,其中电信班52人,占计算机类专业2013级在校生26%,该数字与市场岗位需求非常吻合.

2.2 计算机类专业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问题分析

2.2.1 辅修内容与本专业相差太大

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要按照计算机类专业的具体特点来设置课程内容,但是目前开设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的计算机类专业没有很好地将辅修内容与本专业相融合[3].虽然计算机类专业和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之间存在着很多联系,但是毕竟二者属于不同的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属于工科,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属于经济学,所以在专业内容上相差很大,而如果设置的市场营销与策划课程内容没有与所学的计算机类专业相关联,就很难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

2.2.2 辅修课程难度偏大

通过以上分析,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时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质量相对较差,所以在设置辅修时要对其难度进行控制.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设置的辅修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时往往没有考虑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课程的难度与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相等,甚至教材都一样,没有因材施教,非但没有调动学生学习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反而在学习中加大了学习的难度,最终会滋生厌学心态,无法达到教学目的[4].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以就业为目标,所以在设置市场营销和策划辅修时不能把难度设置太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2.2.3 学生的认可度和学校的支持度有待提高

对于刚刚步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非常朦胧,只有到二年级后期才能了解职业规划,而校内辅修第二专业要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这个时间节点的矛盾造成了学生对辅修第二专业的认识茫然,积极性不高,需要在宣传工作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下功夫.同时,大多数学校没有教育主管部门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的政策支持,有的虽然在口头上支持,但是在具体的方案制定上、收费、经费等关键环节上没有具体的落实,只靠系部和专业负责人的努力很难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校内辅修第二专业.

3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措施

3.1 辅修内容与计算机专业相衔接

由于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就业为目的,所以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辅修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可以设置计算机方面的营销与策划、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课程,让学生将辅修与主修相结合,在学习辅修课程的同时也提高了专业技能,使学生增加了学习兴趣,树立了良好的学风.

可以参考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编写辅修所用教材,在讲课时,让学生熟练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将专业知识与辅修知识相结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5].

3.2 对辅修课程难度进行控制

在设置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时,要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教材、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安排,把难度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既能确保学生在学习时可以轻松掌握知识又能在毕业后熟练运用市场营销与策划方面的技能.

高职院校学生的辅修课程学习不是为了科研,而是为了以后的就业,所以辅修课程的难度应保持在学生可接受的程度内,这样可以使学生腾出大量时间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保证在主修、辅修两方面都不耽误.

参考文献:

〔1〕张文秀,刘庆吉.高职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9:243-244.

〔2〕张兴华,张成.高职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践教学路径研究[J].科技视界,2012,31:17+45.

专业课学习计划例8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999年招收第一届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科专业,实施的教学计划是《贵州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试行),并于2000年、2003年两次修订。2005年学校升格为铜仁学院,于2007年申报了师范教育方向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在原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

2教学计划改革应反映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2.1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1999年招收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时,中学的生物学教师十分紧缺,同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也需要大量生物学教师。在此形势下,把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21世纪,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中生物教师。

与此培养目标相对应,所实施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主要以初中生物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着眼点,该教学计划的课程由公共课、学科课程、教育课程、特设课程和实践构成。各部分学时占总学时的26.03%、45.24%、14.24%、14.49%。主要专业课程有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初中生物教师的角色,2000年对该教学计划进行了首次修订,把学科课程中的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删除,而增加与中学生物联系更为紧密的动物学、植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2003年又再次修订,主要基于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初中生物教师已日趋饱和,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学生就业日益困难。这次修订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的思路,着重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在课程结构上新开设了选修课。

2.2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在确定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时,考虑培养的学生既要充实中学生物教师,又能对本地区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对高效生态农业和蓄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有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为此,把培养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实验技能,具备在中学进行生物学教学、研究的教师以及农、林、牧、渔、卫生、环保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作为目标。

该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包括普通教育类课程、师范教育类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与专科教学计划相比,该计划的特点是:每类课程都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占总学时的17.04%;专业课程的门数增多,范围更广;实验学时增多;开设与生产结合的选修课程。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计划中,不仅加强基础、突出师范教育,也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3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体现的重要关系

教学计划的修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根本原则,就生物科学专业而言,修订的教学计划要突出体现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生物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重要关系。

3.1体现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的关系

生物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形成了众多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同时生物学的发展又十分迅速。面向21世纪的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生物科学知识应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等特点。在众多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如何选择课程体现这一要求,是在修订教学计划中必须解决的。

3.2体现生物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关系

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实践。生物科学专业以培养中学生物教师为重要目标,因而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扎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更要掌握教育理论,懂得运用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学的方法、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因此教学计划中突出了师范性,除开设师范教育必修课程外,还开设选修课程如中学生心理咨询、学校管理学等。师范教育课程306学时,占总学时的10.97%。

3.3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生物科学从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生物科学专业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实践。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掌握,也是对理论的运用,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学风的生动课堂。新的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程包括:实验教学420学时,占专业必修课学时的35.35%,专业实习4周,教育实习6周,毕业论文6周,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2周。

3.4体现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关系

专业课学习计划例9

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设备管理、教师管理、教学信息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也就是计划、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价。六大管理内容相辅相成,彼此关联,密不可分,且包含独立的子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由规范化管理向精细化发展就必须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参照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六大管理内容,建立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一、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内涵

(一)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现管理的精髓化、精致化和规律化

精髓化是把握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核心,按照教学质量管理的规律制定规章制度和计划;精致化是按照教学质量管理要求,实施疏密有致的管理方法,以贯彻落实教学管理的各项内容;规律化是体现教学质量管理的严格制度和规范,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具体指导方针和具体解决方案,是检验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标尺。

(二)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现管理的全面、全员和全过程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是对教学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化,细分对象、细分岗位、细化环节。管理的全面是指教学质量管理的范围全面、内容全面和方法全面。范围包括教学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学籍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到教师教学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操作方法和流程;方法包括检查和评估、绩效考核等方面。全员是指参加教学质量管理的人员广泛而全面。全过程是指教学精细化质量管理贯穿教学各个环节,包含教学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管理、控制和反馈等多个环节的全过程。通过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有关质量问题的宣传教育,使学校全体职工都关心和参加到质量管理中来。

二、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由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需要不断地循环进行工作,才能不断地提高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成效。计划主要是应用现代的预测技术,预测市场对学生质量的要求,经过对预测信息的分析研究,以此来确定质量管理目标和相应的质量管理方案;实施是根据预定的质量管理目标,经过优选的质量管理方案,组织具体部门和人员实施;检查主要是质量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检查方案的实施情况,评价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果,并找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处理是总结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巩固成绩和预防问题再度出现。并且将本次循环中寻找出的问题转人下次循环中予以解决。

三、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一)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管理是学校组织教学和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学期教学实施计划、下达教学任务书、编制授课进度计划、编制课程表等多个环节。

教学计划管理由上到下包含学校计划(目标)管理一专业计划(目标)一课程计划(目标)管理一课题计划(目标)管理。学校计划(目标)主要包括学校近期、中期、长期的专业设置及教学目标、层次等,如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它是专业培养目标的纲领。各专业要按照总体目标,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专业课程开设计划,确定专业应知、应会目标,充分体现文化课为技术基础课服务,技术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理念,达到文化课、技术基础课在专业发展中够用和实用。同时,课程的开设力求模块化,减少课程开设门数,自主开发精品专业课程。课程计划(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它是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是教学基本文件之一。任课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详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对人才知识、技能需求,编制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含编制说明、教学周期顺序、教学章节、教学课题、教学内容、授课时数、学生应知、应会目标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准备、作业安排等)。因此,任课教师要熟悉所教课程的整本教材内容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课程知识点,明确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课题计划(目标)是教学计划(目标)的最末单元,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案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课题重点、难点,体现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评价。任课教师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制定后,由教研组讨论,教研组长、专业科科长签字,于开课前的一个学期结束前一周送教务科审核汇总,报教学副校长批准后执行。

(二)教学实施过程管理

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包括理论教学过程管理、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和生产实习教学管理。

第一,在理论教学过程管理中,要按照教学计划(目标)、子计划(目标)分项管理和控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包括教学计划的修正)。教学管理人员,要根据职责,按照教学计划(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检查;如随机听课检查、教学进度检查、教案检查、作业批改检查、教学效果检查(抽考、学生问卷、座谈会等),随时掌握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及的出现的问题,做好每个课题计划(目标)的管理和控制。对学期授课计划执行情况,专业科每月检查一次,教研组至少每两周检查一次,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检查、督导及听课过程中随机抽查,并把检查结果每月汇总后报送教学副校长审阅。

第二,实习教学管理是中职学校教学过程管理的薄弱环节,主要与管理理念和实习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关。长期以来,我国实习教师队伍不健全,职称比例、学历比例、人员比例等结构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得不到彻底解决,加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实习教学过程管理流于形式,甚至达不到规范管理的要求。而中职学校学生专业技能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因此,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制定教师学期、学年技能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自我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同时,管理人员要从课题实习计划、实习教案人手,加强实习教学过程检查。实习教师要按照课题培养目标示范操作、讲解、辅导和讲评,对每位学生每个实习课题实习效果进行测评,并汇入平时实习成绩。

第三,生产实习过程管理也应从专业实习计划开始。学校专业课教师应走出校门,到企业调研,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签订学生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协议,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修改专业教学度进和课程计划,同时定期派教师到学生实习单位进行指导、调研、锻炼等,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生产实习实行定师傅、定课题、定期轮换制度,把学生在企业产实习和顶岗实习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要依靠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施、设备来完成。因此,专业科一方面要抓好教师管理,对每个教师提出不同阶段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要结合专业目标对实习设备科学管理,统筹协调,充分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三)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

学生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评定学生成绩,检查教学质量,研究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成绩考核应坚持理论与实践考核并重的原则,采用百分制评定,主要采取考试、考查两种方式进行,实行教考分离,考试课要建立课程试题库。考试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总结性考核的方法。可采用课堂理论考试(笔试、闭卷)、技能考评、实践操作、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例如,一般情况下,课程平时成绩可占30%~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70%;实验课考核成绩计入课程平时成绩,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专业课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以50%计入期末考试成绩。考查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经常性考核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平时课堂提问、作业、实际操作和平时测验等采集学生学习成绩。

(四)教学信息反馈与处理

1.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管理和使用

教务科、教研督导室、专业科应通过常规教学检查、师生座谈会、听课等形式建立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网络,通过毕业生调查、与用人单位座谈等形式建立人才需求与毕业生质量的信息反馈网络,通过各种层次的教学评估(包括社会评价)收集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办学效益的反馈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要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专业课学习计划例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73X(2015)06-0050-06

高职课程标准是实施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教高〔2008〕15号)强调高职院校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经过近年来的研究与实践,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已普遍采用高职课程标准替代了原来的教学大纲,对课程教学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仍不够规范统一。因此,对高职课程标准设计与实践的进一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

高职课程标准是对高职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教育质量在高职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1]。高职教育的本质是职业教育,高职课程标准应体现为满足特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工作的需要而必须具备的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高职课程标准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细化,是在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将工作领域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内容,并对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以及考核评价等提出要求或建议,用于指导课程教学具体实施的主要依据。

二、高职课程标准研究与应用的现状

(一)高职课程标准的研究现状综述

1.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主体刘晓欢(2009)认为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不仅包括高校教师、高职课程研究专家,更应包括行业、企业一线的实践专家。韩利伟(2011)提出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应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来制订。鲍洁(2009)建议示范性院校应在课程标准建设上发挥积极作用,科目层面的课程标准应以院校为主体进行建设。2.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开发的思路夏勇(2015)认为高职课程标准应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朱林(2010)对高职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国家职业标准》是制定课程标准的基础,但是以《国家职业标准》取代高职课程标准不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覃国蓉、何涛(2012)针对IT行业从业要求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权威厂商认证标准建设课程标准的开发思路。李贤政(2010)认为应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3.关于高职课程标准的设计与实施王淑文(2014)从高职课程标准架构的六个方面出发,编制了“毕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的内容,并指出了高职课程标准实施的要点。杨君、袁利鹏(2011)指出高职课程标准实施应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韩利伟(2011)对工学结合下高职课程标准的制订流程进行了简介。周慎、张玲(2011)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情境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标准设计的要点。总体来说,现有的课程标准研究成果对高职教学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但有些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如课程标准制订的内容范围不够统一,课程标准的整体设计还比较笼统,还没有国家或行业层次的高职课程标准等。

(二)高职课程标准的应用现状分析

1.关于高职课程标准的制订自2008年项目化教学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得到广泛引进和不断普及之后,高职课程标准逐渐成为教学中的基本指导性文件。2012年11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行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以财经大类和文化教育大类为例,只有个别专业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考核标准三个方面进行了简介[2]。当前高职课程标准多是学校层次制订的,国家或行业层次上系统的课程标准基本处于空白。即使在学校层次上制订的课程标准,也往往是下达到系部教研室,由教研室再指定课程负责人制订课程标准,有的直接根据当前使用的教材来制订,有的则是对原来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标准制订缺乏系统的科学论证,行业企业参与度低,职业情境化设计程度不高。2.关于高职课程标准的应用高职课程标准是编写或选取课程教材、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案和课程讲义的依据,但在实际中,课程标准多用于学校专业人才评估或教学督导时的文件检查[3]56。课程标准是项目化教学改革之后替代教学大纲的教学文件,但目前有的课程教案仍遵循教学大纲的范式编写,使得教案设计与课程标准并不匹配,如课程标准下的教案强调应围绕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设计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学习内容,而传统的教案更侧重于课程重难点知识的把握。而且在实际授课中有的课程以选取的教材为导向,授课内容与课程标准相差较大;有的课程则由于行业、企业技术革新导致课程内容变化较大,教师一般只对授课内容和教案进行更新和补充,但对课程标准的修订较少关注,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与实施方面的指导价值缺失。

三、高职课程标准的内容设计

(一)参与主体

高职课程标准制订需要“政行企校”共同参与,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政府部门主要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提供平台,发挥社会人力资源培育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推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和高职课程标准的规范化建设;行业企业实践专家主要分析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任职要求和岗位关键能力;高职课程开发专家,主要指在高校或教育部门工作的从事课程开发的专业人才,负责课程学习模块的构建与分类以及课程标准开发的指导;课程教学团队主要对各个课程模块进行具体学习内容和教学实施的设计,即课程标准细化;学校教学处主要负责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协调工作[3]57。

(二)设计过程

高职课程标准建设应基于职业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结合地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遵循“技能为主,学生为本”的课程设计理念,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标准。高职课程标准的设计过程有四个步骤:1.岗位能力分析首先,通过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明确高职学生胜任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类型;其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解析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关键工作任务;然后,分析完成关键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素能,结合岗位任职要求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特征,提炼出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发展能力,构建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表。2.学习模块归类根据职业岗位完成工作任务内容的相似性、活动的连贯性和技能的复杂性,遵循职业能力培养逐步递进的教育规律,先将工作任务进行分类和序化,对照工作任务与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表,再将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模块。根据学习模块之间的关联性、衔接性和系统性,划分课程门类,分析各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并明确各课程学习目标、开设阶段、学时数等基本信息,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各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3.课程标准细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将各类课程的学习模块进一步细分,构建各课程学习项目下的子任务。根据各课程子任务的学习目标,按照任务导向法,将工作领域的活动内容向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进行转化,形成课程学习项目、学习子任务的基本内容规范及要求。高职课程标准细化应对照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表,针对课程学习面向的职业岗位,合理设计课程标准内容,满足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4.课程标准修订高职课程标准经过调研、分析、讨论与制订之后,应作为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内容设计和活动实施的指导依据,贯穿于课程教学到考核评价的整个过程。通过与课程学习相对应的职业技能考核,检验课程标准制订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还要结合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关注产业的动态发展,不断修订与完善课程标准。

(三)设计内容

1.课程概述(1)课程定位。高职专业课程定位是指所学课程面向的专业或专业群、课程性质(选修或必修;基础、核心或拓展)、课程作用(服务的职业岗位或专业深造学习)、课程学习阶段安排(前导课程、同步课程、后续课程)等[4]。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是营销类专业学生在完成“市场营销”“消费者心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开设的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课。通过该课程学习,主要帮助同学们掌握从事工商企业营销策划工作的基本技能,并为今后在营销策划方向的后续学习和深造打下基础。(2)课程理念。高职课程理念包括课程设计理念和课程教学理念。高职课程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坚持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和以就业为导向等。课程教学理念是指课程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坚持的理念。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遵循“技能为本,鼓励创新”的原则,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与学同步”的课程理念。(3)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是指从课程内容组织到课程实施的整个逻辑路线,具体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学时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条件的配置、考评模式的设计等。“市场营销策划”课程学分为4,计划教学为64课时,该课程以工商企业营销策划活动的基本目标为起点,以营销项目策划的工作流程为主线,吸收并借鉴行业最新的策划方法,以培养学生营销专项策划能力和综合策划能力为目标。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课程目标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高职课程总体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将达到的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专项技能或综合技能;课程具体目标是指完成某一完整的职业技能活动应达到的具体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总体目标主要是培养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工商企业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要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系统策划、构思与创意的能力和素质等。“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具体目标就是围绕营销策划实际工作涉及的策划主题确定、营销环境分析、目标市场选择策划、营销组合策略策划、企业整体形象策划、营销策划书撰写以及创意技巧应用等方面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从事营销策划工作应具备的市场竞争意识、营销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课程内容标准课程内容标准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将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模块学习的具体内容。一般来说,将能开展项目化教学的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下又有若干任务或子任务,然后针对每个学习任务的学习目标、课时分配、工作任务、相关知识和拓展知识等进行设计。根据营销策划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市场营销策划”课程共分为9个学习项目、30个学习任务和3个专项技能实训(见表1)。4.课程实施建议(1)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应以职业岗位中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根据任务难度,可分小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情境假设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或平台如多媒体、微课、精品课程资源网站等手段,选择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现代多媒体教室、实践教学场所等实施教学。(2)教学师资配置。课程标准下的高职专业教学要求配备具有丰富理论教学经验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能真正指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对于实际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最好由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讲授。(3)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课程资源库建设内容包括与课程标准相匹配的教学计划、教案、课件、题库、视频、教材和网络资源等。教材应按课程标准来进行组织和编写,教材选用应参照课程标准内容,优先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4)考核评价方式。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任务,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包括课堂出勤、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平时作业、阶段性考核以及职业素质表现等评价;终结性考核为课程学习完成后对综合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考核,可以采用笔试、综合技能项目设计等方式考核。

(四)评价原则

高职课程标准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课程标准设计是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高职课程标准设计应以形成职业能力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授课中应以技能传授为主,教学组织与实施上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考核上更注重能力的考核。二是课程标准设计是否与实际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相对应。高职课程标准设计应体现教、学、产的统一,即教学任务、学习任务与产业或行业的职业岗位关键工作任务要相对应,紧密关注产业发展动态及职业能力变迁,更新职业知识、技能与素质培养的内容。三是课程标准设计是否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但实现就业绝不是唯一目标。高职课程标准设计不仅要体现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还要体现对思维技能、人际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处理好市场需求导向与学生终身发展的矛盾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5]。

四、高职课程标准的实践研究

(一)高职课程标准实施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传统课程设计注重知识学习过程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一般是先讲后练,从理解和掌握知识再到应用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并通过不断练习来形成和强化技能,侧重于将知识学习转化为技能应用,其弊端在于如果理论知识学习不牢固则影响技能应用的水平,还可能存在所学非所用的现象,而且理论学习向技能转化还需要一个过程。而新的高职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一般是从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或要实现的工作成果出发,帮助学生建立对课程学习任务的直观印象,通过在寻找解决学习任务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中,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职业素质,最终完成并解决相应的学习任务,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实现了很好的对接。高职课程标准实施下的教学设计是通过技能学习引导知识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精神,而且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拓展学习能力,与传统教学通过大量练习来提升技能的方式相比,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因此,高职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对学习型工作任务、学习情境、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完成与工作任务对应的学习任务为主线,将知识与技能学习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知识学习与技能应用的同步。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以开发消费者饮料消费需求这一学习任务为例,从营销策划的基本内容如环境机会分析,STP战略策划和4P策略策划,指导学生完成一整套营销策划方案。

(二)高职课程标准实施对教学组织的影响

高职课程标准对教学组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教学组织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传统教学注重对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而对课前或课后的教学组织较少,一般以知识预习、复习和技能练习为主,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组织不仅注重在课中通过互动教学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学生实施并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在课前应设置问题以引导学生对学习任务预先分析,在课后要指导对课堂实施的学习任务进行整理、完善和补充,为开展后续学习任务做好衔接工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在教学组织的形式上更加灵活开放,注重双向互动教学,根据学习目的、要求和学习任务的难度等,采用团队分组学习,以主题讨论、技能演示、任务实施、3D模拟情境教学等形式选择在实训室、一体化教室或实践场所等地点来组织教学,教学组织的形式和场所更加灵活开放,教学组织实施的过程更加复杂;三是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更加注重技能学习的实效性,高职课程标准强调以技能培养为导向,目前对于技能型课程主要推行项目或任务驱动教学,与案例教学不同在于,学生可以通过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直接形成职业技能,而非只是通过案例学习间接获取职业技能,与情景模拟教学相比,学习任务更具有真实性,增强了学习体验。

(三)高职课程标准实施对教学考核的影响

高职课程标准的指导意义不仅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也要求改变考核的形式、内容与方式。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考核形式由传统的以试卷考核为主变为现在的“实践考核+试卷考核”,其中实践考核是主要考核形式,考核学生对学习型策划任务的实施及完成情况,注重对策划工作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并兼顾职业素质和学习态度考核等;试卷考核转变为辅助考核手段,而且试卷考核的重点也有较大变化,过去多以记忆、理解和分析为主要题型,现在多以理解、分析和技能应用为主要题型,其中技能应用又是整体考核的主要部分。高职课程标准下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考核比例大于终结性考核比例,要求教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平时学习进行及时评价与督促,并形成过程性考核的反馈机制,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侧重点各不相同且相互补充,两种考核方式结合更能全面、客观、及时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高职课程标准实施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高职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表明,教学效果有明显提升。首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通过学习型工作任务布置、任务实施和任务成果总结三个过程,较好地引导学生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产生学习兴趣,并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积累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和培育职业素养,通过任务成果总结与展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创新精神。其次,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学习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探究、实施到最后完成,全过程以技能学习为主线,代替原来以教师单向的知识或技能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更充分的锻炼和展示。再次,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增强。课程标准下的课程内容设计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相对应,实现了校内所学与岗位要求的接轨,尤其是工学结合型学习任务的实施,学生以准员工的资格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校企双导师共同参与指导,既将校内所学融入岗位实践,又将实践所得进行总结与反馈,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技能和思维技能,并进一步明确了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及要求,增强了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欢,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4):78-79.

[2]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财经大类、文化教育大类[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82-85.

[3]韩利伟.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研究[J].职教论坛,2011(1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