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化学教学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2-03-24 07:14:33

化学教学教案

化学教学教案例1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多方培训,每个人都知道要转变学习方式,开课时都积极组织探究活动……似乎已做得差不多了,但实际上问题不少。课堂教学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乱”。实践中还出现感觉课时不足、学生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在转变学习方式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地研究和解决。

二、有效转变学习方式的几点做法

1.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发展个性。

学习方式的优化是以学生将来能有效地自主学习、创新,即可持续发展为长期目标的。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探索、实践,需要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

勇于在课堂中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可以使教师渐渐养成乐于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教学习惯,如果能不断将实际实施的教学方案与原有的、经验中的教学方案进行比较、改进和反思,那么一定会成长为熟练驾驭新课程理念的创新型教师。

2.转变学习方式的过程中保证基础知识的落实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重在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我又要保证基础知识的落实。觉得,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可以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才更愿意去学习,夯实基础。

对于不同学情的学生要特殊对待。对于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要制订比较小的目标让他们经过努力就能实现。一般情况下,学生是能实现这个目标的,学生从中就能产生成功的喜悦。

3.将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

化学教学教案例2

二、多媒体与实验绝妙配合,形象直观,突破教学难点

化学实验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帮助记忆,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全面、清晰、准确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5%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新型的动态的教学辅助形式,它在视觉和听觉方面对学生来讲有很强的感染力,容易被学生接受。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等物质的内部变化和形成过程更加形象、逼真地呈现出来,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的有效性显著提高。现实中一些难以演示的实验,在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动画的形式却能很好地模拟出来,如氢气的爆炸。多媒体课件与化学实验两者可相辅相成,在实验的基础上,使用多媒体技术可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我们在讲授电子在核外的分层排布时,进行实验演示后,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动态地形象地把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呈现给学生看,让学生把实验现象与多媒体技术展示的理想状态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布的理解。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轻松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三、将现代教育手段与导学案有机统一,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导学案中的课前预习只是学习新内容的热身运动,许多知识还得依靠学生去开展合作探究才能掌握。一般来说,学生在完成预习案的过程中会留下许多未知的知识,也会有许多的问题等待去解决。在课堂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这些问题,并进行知识内化。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导学案一步一步地进行探究,开展合作性学习。此时,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根据情况,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辅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这些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后如果学生还有不明白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或微课视频在交流群中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学生把现代教育手段和导学案结合起来,主动地进行学习,找到知识的突破口,很自然地实现从感性认知到能力的转换,轻松地把握每一课的教学内容。

化学教学教案例3

(1)“教案、学案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目的是: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的自学,促进学生由先学,再到会学,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实现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2)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我们自己的学生,面向活的学生,面向在成长的学生,通过“教案、学案一体化”的教学既可发展学生的个性又能使其全面发展,使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得法。

(3)既能提高学生又能提高教师,使教、学双方都能获益。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学习创造了条件,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学生的学科素养。

(4)“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学紧紧围绕落实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设计。

二、“教案、学案一体化”的栏目设置

(1)教学目标栏:本栏目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目标。

(2)预习自我探究检测栏:本内容选取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公式、基本图形、基本方法,设计成小题,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新课内容、互帮互学,课前完成预习自我检测。

(3)典型例题精析栏:教师精选典型例题,课堂精析精讲,归纳规律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4)目标达成检测栏:选取适当数量的题目作为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反馈,通过学生达成率的检测来促进教师及时反思教学情况。

(5)知识札记栏:安排在例题旁,作为学生课堂笔记,记录新课学习过程、例题讲授过程中的知识、方法、规律、题型及一些自我思考。

除此之外,还设有课后反馈栏、探究与拓展栏、知识方法自我归纳栏和学习质疑与反思栏。

三、“教案、学案一体化”备课的操作程序

(1)教师编写教、学案:备课组长按照学校教学的统一要求,安排好教学进度表和各位教师的编写内容。

(2)教、学案至少提前一天分发给学生,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新课内容,指导学生完成预习自我检测,阅读并力所能及地完成部分例题。

(3)课堂教学时先由教师引入,通过学生个人阐述或学习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就自学检测、问题讨论完成的情况作讲解。

(4)根据学生自学检测的反馈,教师对本节新课内容及典型例题进行针对性的精讲、总结、提出注意事项。

(5)例题同步练习一般要求学生在课内完成,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回答完成,教师结合训练情况,对存在问题加以突破。

(6)课堂留出时间完成目标达成检测,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7)课后整理例题、复习知识后完成知识方法自我归纳,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概括化、简约化。

(8)完成课后反馈和探究与拓展,教学案中设计了基础训练题、能力训练题,要求学生一定要按书面表达的要求严肃认真地完成。

(9)教师批改后发还给学生,要求学生先进行自我订正,再小组讨论归纳错误点记录在学习质疑与反思栏中。

(10)教师要及时督促学生完成教、学案的有关内容。教师批改

时,要尽可能关注每个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重点辅导存在问题的学生。

四、“教案、学案一体化”课堂教学实践应达到的目标

(一)从学生的角度思考

(1)“教案、学案一体化”应具备教师的教案、学生的预习提纲、课堂笔记本、课后作业本、订错本等多重作用。

(2)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避免课堂、课后大量抄题,阅读、审题更加便捷。

(3)课堂学习应更具针对性,通过课前的预习,能发现自己在课堂中将面临的困难、难点,在课堂上听课更加有的放矢。

(4)学习主动性应更强,使学生之间形成预习的竞赛风气,讲义发给学生后应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努力完成预习练习,并相互交流。

(5)知识应得到及时反馈,及时强化,教、学案配套练习具有针对性,对学生熟悉题型、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应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6)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例题整理,知识自我归纳,记录学习质疑与反思、错误点等,形成会学的良好习惯。

(二)从教师的角度思考

(1)教师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性应更强,应该非常明确每节课所需解决的问题及思考如何解决;可使教学更实在、更踏实,不会随心所欲。

(2)教师在教学中要追求更高效率,使用教学案后避免了抄题过程,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学效率应明显提高。

(3)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大量地让学生阐述、让学生练习,教师适时讲评、适时点拨、适时总结,达到学生自主地学,教师针对性地讲。

(4)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获得教学的反馈,及时矫正、及时解决。

(5)教师在编写过程中应精选题目,科学编排,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

五、“教案、学案一体化”备课和教学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1)“教、学案一体化”是教案和学案的统一,以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流程为主线进行设计,所以既要有教案的完整环节,

又要突出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提示。

(2)栏目的设定要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要从学生学习流程的角度,给予点拨或提出一些问题引起进一步思考。

(3)教师要注意思考“教案、学案一体化”的合理使用。由于各班学情各不相同,在使用“教案、学案”时,教师必须二次备课。

化学教学教案例4

结合自身课堂教学的特点,今年我积极尝试 应用“学案导学”这一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按教师提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练习,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确定教师教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反映,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兵”教“兵”,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 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作业,以练突破重难点,以练强化训练重难点,形成能力。本教学模式的主旨就是尊重学生个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确保了学生作业的当堂完成,从根本上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养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精神;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堂教学活了、师生距离近了,学生当之无愧的成了学习的主人。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在应用 “学案导学”模式实施教学的几点感悟:

1. 课前准备做到“疏”、“预”、“统” 即旧识梳理、新知识预习和肄难问题统计。根据现在课时少、任务重的特点,在学案导学中要巧妙添加“疏”、“预”这两个环节,旧知识梳理以设计主干知识和重难点内容为主,以补漏为目的,为学生自学新知识扫清前期障碍,做好新知识学习的准备和铺垫。新知识预习的设计注重对新教材的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分清主干和枝节,同时注意设计的坡度和密度,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统”就是在上述两个环节完成后,由合作学习小组在组内检查统计,对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反馈,对疑难问题分类汇总,为教师的上课提供道具,为课堂教学提供服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亲身经历化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真正实现从听化学、看化学、练化学到做化学的专变,让学生做到了学习向课前延伸,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2. 课堂授课做到“馈”、“点”、“练”、“检”、“结”、“展”六结合 即反馈、点拨、练习、检测、总结、拓展。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以导学案作为贯穿课堂教学的总抓手,顺次按照六环节开展教学

(1)反馈:课堂上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交流反馈,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明确教师授课的重难点。

(2)点拨:根据学生交流反馈结果,对自主合作学习后仍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进行启发、诱导、点拨。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注意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点拨过程要尽可能多地穿插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点拨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搭建使学生发现问题的平台,一步一个脚印的引导学生发现新知,产生顿悟。

(3)练习:结合经典例题,展开思考与讨论,深化学习。“课堂训练”既是检验和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又是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步骤。学生的各项技能必须通过有序的训练,才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要提高化学课堂训练的效率,首先就必须重视训练顺序。就是要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能力发展的规律,训练要有明确的计划和不同的要求,要有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

(4)检测:以题目为载体,对知识内容通过当堂检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

(5)总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概括和总结所学内容,将零散的知识串成线,形成面,明确主干,形成网络。

(6)拓展:精选题目,布置适量课外作业,有针对性、阶梯性、基础性、拓展性和开放性地指导学生进行拓展提高和个性化发展,使学生的学习做到向后延伸。

化学教学教案例5

一、学案教学模式的内涵诠释及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意义分析

1、学案教学模式的内涵诠释

学案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经过改革与创新而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所谓学案,即教师以教学和学习双重理论为总体指导,以二次挖掘教材和分析学情为基础[1],在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知识积累的多重约束下,将学习的目标、具体内容、总体要求以及学习方法等因素融入学习过程而编写的一个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的方案。

在教案与学案之间,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差异:教案侧重于“教”,且具有相对封闭性,是教师的自用资料,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展以前无从知晓教师的实际教学意图,仅能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而学案侧重于“学”;且具有相对开放性,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共享的教学资源。此外,教案教学模式以教师和课本为核心,侧重于关注教师讲课的精彩程度,而学案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核心,侧重于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性的培养。因此,相对于教案教学模式而言,学案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以学案作为教师的替代,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而教师负责提供相关的教学材料,依据接受的学生反馈,提出具体策略,进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推动学生利用学案和教材完成自主创新学习的教学模式。

2、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当前,随着我国教学规模的逐步扩大,教学模式由精英式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立足大众化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性的培养方法则是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暴增所导致的教学内容繁多,与国家要求减少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从而迫切要求对高中化学教学的方法和模式进行改革。高中化学教学不可单纯的进行知识的教学,位于更重要地位的工作则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因此,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应尽可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将学案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而有效提升学习效率。总之,学案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提供便利性的因素的考虑,侧重于规律性知识的传授,进而要求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完成自主性学习。

二、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如上述分析,学案教学模式以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以解决当前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为重点,因此,以苏教版高中化学“天然气的利用甲烷”一节为例,将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措施界定为以下几方面:

1、创设条件、前期准备

在此环节中,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制定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此为学案教学模式的基本前提和首要出发点。在本节教学课程中,学习目标如下:(1)通过甲烷分子式的学习,初步掌握确定气态的烃分子式的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2)复习碳的原子结构以及共价键的内容,掌握甲烷的结构式以及电子式的记法,培养想象能力;(3)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提升能源关注度。其次,为学案教学营造适当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教师依据对学生自身能力的了解,将学生分为由3~5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并由组内成员推选出一名组长。教师从可用资料当中搜集出大量的教学资源,通过实际教学经验,编制出符合教学实际需求、具有高度启发性的优质学案,并且提前准备课堂教学所需的道具、模型以及多媒体设备等。

2、目标引导、依案自学[2]

由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应将制定好的学案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的适当时间范围内发放到学生手中,使其能够进行自主性课程预习。在课堂教学开展初期,教师花费1~2分钟时间,通过预先准备好的材料、道具等,营造适当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学生需根据学案的内容,逐个条目对比看书,并圈出难点、疑点,此过程大约占课堂教学时间的1/4。

问题:

(1)我们时常听见国家的一项重点工程――西气东输,谁知道在“西气东输”工程中输送的气体为何物?

(2)有谁知道在农村普遍使用的沼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3)当前,科学家在海底发现了新的能源,是什么?其实质构成是什么?

(4)通过什么实验可以确定甲烷的分子式为“CH4”?

3、组织讨论、疑点解答

当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阶段结束后,教师将在此过程中搜集到的有关学生自学的全部信息进行归类、总结,并一一标注于黑板,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自主性学习阶段,可以清洗的抓住课程的学习重点:

(1)甲烷的分子式应通过何种方法加以确定;

(2)甲烷分子在空间上的构成形式;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置于主动的、核心的地位,引导学生围绕学习重点,并按照学案的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的营造出民主、和谐的分为,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并允许存在一定程度的“激烈争吵”。教师也要在适当的时机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帮助学生进行方式、方法的创新,同时了解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效果,依据实际情况调整课堂教学的进度和走向,同时搜集课堂教学反映出来的信息,为下一阶段的具体任务提供基础数据。

4、精讲点拨、总结达标

在小组讨论环节之后,教师依据学生反馈回来的疑点、难点信息,进行归类整体,并进行具体的靖江点拨,从而解答学生在自主性学习阶段产生的疑惑,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形成系统性的掌握。此环节中的精讲点拨与传统意义上的讲解存在区别,此环节的讲解是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小组讨论基础上开展的。同时,需要注意到:此环节的精讲点拨应以前阶段的反馈信息为基础,尽量不要脱离自主性学习和小组讨论,以便使学生能够较为自然的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要点,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并且产生深刻的印象。

5、课程小结[1]

课程小姐即要求学生依据学案的内容,将课堂所学知识整理成系统的、清晰地知识脉络,并从中提炼出重点的、有价值的思想或做法,意在提升学生的总结能力以及独立学习能力。

三、结语

化学课程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化学课程中引入学案教学模式,是一项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将学案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具体措施:“创设条件、前期准备;目标引导、依案自学;组织讨论、疑点解答;精讲点拨、总结达标;课程小结”。应用措施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化学教学教案例6

《课程标准》

《模块学习要求》

补充说明

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的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的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以具体物质为例,分析官能团的特性及其相互转化。

通过认识各类有机物典型代表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差异,引导学生上升到对一类化合物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认识。引导学生归纳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形成有机化学主干知识网。

能根据上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特性,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知道煤、石油、天然气是烃的

重要来源。

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3.1知道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目标

在烃类物质中,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最复杂,用途也非常广泛,对社会生活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本节内容是烃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教科书在复习苯的结构和性质后,重点介绍了苯的同系物。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苯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从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规律和思考方法,迁移到苯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体问题。要注意脂肪烃和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的对比;要善于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苯和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

(2)了解苯的同系物的命名规则

(3)通过苯和甲苯的化学性质的研究,加深对取代、加成等有机反应类型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设计苯的卤代及硝化的实验方案,加深对苯及同系物性质的认识,提高设计、评价及优选实验方案的能力。

(2)通过对比苯和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进一步了解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研究元素化合物的基本学科思想。

(3)通过对比苯和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初步确立有机基团之间相互影响的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阅读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发现历史,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2)通过设计苯的硝化和溴代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严谨治学、执着追求的科学态度;

(3)通过让学生调查研究苯及同系物的作用及危害,使其辩证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其深切的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难点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结构与性质及其相互联系。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特点

本节教材的内容是在必修2苯的基础上拓展到苯的同系物及芳香烃的来源和应用。“苯的结构与化学性质”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回忆、巩固苯的特殊结构与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燃烧、取代、加成),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苯与溴、浓硝酸发生反应的条件设计制备溴苯和硝基苯的实验方案;“苯的同系物”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苯环与侧链烃基的相互作用;教学时可以通过比较苯和甲苯的结构与化学性质的不同,使学生认识基团间的相互影响。围绕“苯及其同系物使人中毒”的话题,课前布置学生进行查阅资料或实地调查的实践活动,把活动的结果做成简单的课件或宣传文稿,由学生来展示,达到主动参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学时建议

一学时(关于芳香烃的结构建议指导学生作为课后拓展学习的内容)

四、教学资源建议

(1)教材资源

教材中科学视野部分给出了苯的离域Π键分子结构,结合教材补充甲苯的P-Π共轭分子结构,供有余力的同学自学。

(2)实验资源

实验录像:苯的燃烧、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及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

苯的卤代和硝化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2-2】

(3)网络资源

如/

e-/等等。

五、教学方法、学习策略指导

本节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苯、苯的同系物、芳香烃,每部分给出两个不同方案作为教学、学习的参考。

1苯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学生已经了解了苯的结构和性质,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复习再现苯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并将苯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与脂肪烃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找出苯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苯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方案Ⅰ】复习再现,对比思考,学习迁移

复习再现:复习苯的结构和性质。通过计算机课件、立体模型展示苯的结构,通过实验录相再现苯的燃烧、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及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引导学生讨论甲烷、乙烯、乙炔、苯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列表对比小结。

提示:从苯的分子组成上看,具有很高的不饱和度,其性质应该同乙烯、乙炔相似,但实际苯不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说明苯的结构比较稳定。这是苯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特殊之处──“组成上高度不饱和,结构比较稳定”。

学习迁移:

(1)苯燃烧有浓厚的黑烟,同乙炔类似,因为苯(C6H6)和乙炔(C2H2)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相同,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均为92.3%,高于甲烷和乙烯。

(2)取代反应,类似于烷烃的反应,重点讨论苯的溴代和硝化反应,与甲烷氯代的反应进行对比。

让学生设计苯的溴代和硝化的实验方案,加深对反应条件的认识,增强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1)由于制取溴苯需要用剧毒试剂──液溴为原料,因此不宜作为学生操作的实验,只要求学生根据反应原理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最后给出实验装置图加深理解。

图2-4溴苯的制取图2-5硝基苯的制取

【方案Ⅱ】资料展示,研究讨论,交流提高

资料展示(情景创设):教师展示有关苯的各种学习资料。如苯的样品,苯的结构模型,苯的燃烧、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及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的实验录像,苯发生溴代、硝化反应的实验录像等。

提示讨论问题:从苯组成上看,苯属于饱和烃、还是不饱和烃?苯和乙烯、乙炔都属于不饱和烃,为什么它不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苯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对其性质有何影响?

研究讨论:学生分组研究有关学习资料,讨论上述提示问题,归纳总结有关规律。

交流提高:由同学代表交流研究结果,教师进行评价和点拨,并进一步指导学生书写苯与溴在催化剂存在下发生取代反应、与浓硝酸浓硫酸即混酸发生硝化反应、与氢气发生催化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苯的同系物

【方案Ⅰ】活动探究,对比思考,总结讲解

活动探究:讨论对比苯和甲苯结构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实验探究苯、甲苯分别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思考有机化合物基团间的相互影响。

通过活动探究,填写下表:

总结讲解:甲苯发生取代反应时取代基的定位,甲苯被氧化的原因是苯环与甲基的相互作用使甲基变得活泼。

【方案Ⅱ】结构演绎,观察思考,迁移提高

结构演绎(情景创设):对比苯、甲苯、甲烷的分子式、结构简式,讨论分析它们结构的异同点:

观察思考:完成【实验2-2】,通过观察苯、甲苯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实验,认识甲苯性质的特点,理解甲苯与苯性质的不同。

总结讲解:通过苯与甲苯、甲苯与甲烷的性质差异,讲解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迁移提高:通过甲苯的性质,讨论分析乙苯、二甲苯可能的化学性质。

3.芳香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方案Ⅰ】自学阅读,讨论提高

情景创设(教师也可提供网络教学资源,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

问题提示:芳香烃的主要来源是什么?芳香烃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阅读讨论:阅读教科书,讨论相关问题

小结提高:交流各小组讨论结果,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对石油产品及其应用的认识。

【方案Ⅱ】作为示范校,还可以把实践活动设计成一次课题研究活动。

课题: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通过查阅有关书籍了解苯的毒性,了解苯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会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

知道工业生产中常用苯作溶剂。如油漆稀料、某些品牌的涂改液也用苯作溶剂等。通过互联网调查发生的苯中毒事件。

通过研究,提出有关苯的安全使用,防止中毒事件发生的建议。

六、课堂评价建议

1、知识测评

(1)下列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2)甲苯和苯相比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常温下都是液体B.都能发生取代反应

C.都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D.苯环上都只有一种一氯代物

(3)珍爱生命,远离。以下是四种的结构简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的分子式为C13H16ClNO

B.这四种都属于芳香烃

C.1mol大麻可以与7molBr2恰好完全反应

D.不可能发生加成反应

(4)某烃含碳某烃的分子式为C10H14,不能使溴水褪色,但可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其分子结构中只含有一个烷基,则此烃的结构共有()

A.2种B.3种C.4种D.5种

(5)某烃的质量分数为90.6%,其蒸气为空气密度的3.66倍,则其分子式为_______。

若该烃硝化时,苯环上一硝基取代物只有一种,则该烃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

若该烃硝化时,苯环上一硝基取代物有两种,则该烃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

若该烃硝化时,苯环上一硝基取代物有三种,则这三种一硝基取代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表是A、B二种有机物的有关信息;

A

B

①能使含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②比例模型为:

③能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

①由C、H两种元素组成;

②球棍模型为:

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A与含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的生成物的名称叫做;写出在一定条件下,A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

②A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后生成分子C,C在分子组成和结构上相似的有机物有一大类(俗称“同系物”),它们均符合通式CnH2n+2。当n=__________时,这类有机物开始出现同分异构体。

③B具有的性质是(填序号):①无色无味液体、②有毒、③不溶于水、④密度比水大、⑤与酸性KMnO4溶液和溴水反应褪色、⑥任何条件下不与氢气反应;

写出在浓硫酸作用下,B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二噁英是严重的污染物,很难降解,毒性极大,它常由焚烧垃圾产生,其中一种异构体为,它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该分子中的碳原子都以

_____杂化方式进行杂化;它__________属于芳香族化合物(填“是”或“否”)

2、活动表现评价

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等进行评价。

化学教学教案例7

中学化学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未来社会公民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可以具体体现在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精神三个方面。在教学领域,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化学课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达成来实现的。

2.25年来我市中学化学教学素质教育的探索

为了探索实施素质教育之路,我市广大化学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从“”后重建教学秩序工作基本结束的1982年开始,25年来,如何在化学教育中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一直是全市化学教研的主题。一次次探索都是为了寻求在课堂内外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感悟化学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以及学科思维特点,形成化学学科素养。

其中,比较重要和大型的研究活动有:

(1)“中学化学教学中能力培养”研究

(2)“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研究

(3)中学化学教学“两实一过程”研究

(4)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化学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

(5)素质教育理念下化学高考备考研究

(6)“我与化学”活动

这几项研究,研究周期长,参与教师面广,取得的成果不但获奖等次高,尤其是在全市的化学教学实践中产生了相当大的积极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我市中学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3.已经初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化学教学经验

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化学教学经验,其中重要的有:

(1)系统化的能力培养。缺乏整体设计的、随意性的能力培养,是一种低效的“培养”。所以,应该按照系统论的思想,设计出“中学化学能力培养的纲和序”,横向把可以培养的能力分解为若干要素,纵向把需要培养的能力,与教材内容同步地设计成多个阶梯和循环,进行系统的能力培养。

(2)重视实验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既是教学手段,更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学别重视让学生体验实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重要作用,并初步学习使用这种方法来研究物质世界;重视在教学中发挥实验激发兴趣、获取知识、启迪思维、培养品德等多种功能,通过实验教学实现中学化学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

(3)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化学教学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化学”而不仅仅是“考化学”,忽视知识形成过程的“结论加习题”的教学,是无助于学生科学素质育成的,学生只有通过各种学习活动(例如思考、讨论、练习、实验等)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实现知识的主动构建,从中培养科学品质,这样获得的知识才具有发展性,才能真正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把握课型特征优化课堂教学。有效的中学化学教学,应该把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顺序相结合,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把中学化学的课堂教学划分为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型由于其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不同,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就要求不同,这种不同就构成了不同课型的特征。教学中把握了课型特征,就能有目的有规律地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追求科学探究的有效性。科学探究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也是形成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实现有效探究的关键是辩证地处理科学探究与落实双基的关系。化学课堂中实施有效科学探究的操作经验,可以归纳为“三点两保证”。“三点”分别是:第一,精选好探究点。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让探究活动充分展开,课堂上的科学探究要选择学科主干知识、核心内容进行,以利于通过探究让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第二,设计好探究起点。只有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开展探究活动,学生才有可能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第三,把握好探究落点。课堂中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结论可以开放,但应当有结论,这样才能在渗透学科的核心思想、科学方法的同时,落实必要的基础知识。“两保证”一是要保证探究中学生有足够的活动时间;二是要保证探究能让绝大多数学生参与。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手段设计出恰当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参与探究,同时留给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分,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6)开展“我与化学”活动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启动于*年的“我与化学”活动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让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以自己的视角观察周围世界,在真实的生活中认识化学对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影响、体验“化学为大众”的情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使化学真正成为中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启发和启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过程的学科。*市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市中学化学新课程实施。

(7)以素质教育思想指导科学备考。考试是对人的素质进行检验的一种方式。在化学高考和中考复习中的科学备考,强调以学生为本,强调依循教学规律,强调将学生化学素质的长远发展与考试成绩的提高的统一。在操作上,重视目标导向,在研究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对*学生学习特点的研究,根据学生的起点把握复习的内容和要求;重视遵循学习规律,反复循环,分步到位;重视以学科思想(如守恒的思想、平衡的思想、实验条件控制的思想等)为核心的思维训练。其中,以选择题训练为突破口,重视思维过程,强调知识间内在联系,力求用尽量少的训练量达到最大的训练效果的系列操作模式,已经在我市近十年的高考备考中发挥了效益,获得了成功。

4.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市化学教学领域深化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永恒的主题。虽然在探索素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市化学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影响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新课程的化学知识体系还在逐步熟悉和建构中

新课程的整个中学化学知识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高中化学知识的内容以模块呈现,从必修到选修,同一个知识点,学生在不同的模块学习中有不同要求,即使在同一模块中的不同学习阶段,其要求也不同。目前全市只有约8%的教师完整教过所有的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师对高中新课程的知识体系还处在逐步熟悉中,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控制始终困扰着广大教师;其次,高中新课程实验还刚刚完成一个循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过去对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的某一章某一节的教学,缺乏将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体系作为研究对象的视角,这导致了目前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的缺乏系统和整体的现象;最后,虽然初中新课程实验已经进行了4年,但目前大多数高中教师没有机会执教初中,对学生知识基础的不了解更加大了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难度。因此教师尽快熟悉和建构完整的新课程化学知识体系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

(2)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培养体系研究仍然空白

目前,构建系统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体系,还处在刚刚起步甚至基本空白。例如化学学习中四种常用的科学方法的内涵、相互关系以及培养途径,尤其是如何根据新课程的教材体系,与化学知识学习同步实现培养目标等都是有待系统研究的重大课题。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和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和关键,是学习方式的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前两个目标的自然结果。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了解明显要比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了解还要陌生,例如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哪几种科学方法?这些方法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求有什么不同?教材中的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相应的方法训练?这些问题课标中没有明确指出,人教版教材也没有作为教学内容显性呈现。对目标缺乏系统的认识,自然导致了教学中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培养因缺乏明晰而措施无力,因缺乏系统而效率不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相对虚化

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应该贯穿在科学教育的全过程中。但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出现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而虚化的现象,孤立地、机械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4)两个毕业班的复习备考仍然效率不高

我们在毕业班的复习备考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备考”的复习理念,并形成了一些成功的操作经验。但是,在两个毕业班的复习备考中,在知识运用过程(即练习)的学生活动偏多,而其他过程的学生活动则明显不足的现象仍相当普遍。不少教师还在迷信“多讲多练”这种在知识立意命题时代形成的“经验”,知识梳理,本来应该有足够的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完成,却往往由教师“条理清晰”的灌输代替;在知识结构还是朦胧模糊之际,就用大量未加选择的训练进行“巩固”;大量练习后的总结归纳,本来正是学生通过反馈实现自我调控自我提高的大好机会,却被一些教师认为“浪费”时间而以简单的公布答案代替,这些复习教学中屡见不鲜的现象,实际是剥夺了学生作为复习和考试的主体应有的自主活动的权利,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也难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要特征的高考改革。学习理论告诉我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需要适当的训练,但过度的重复训练将严重影响创造力的培养。繁重的课外作业负担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已成为我市化学教学中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一个瓶颈。

二、在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工作目标

我市中学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是,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围绕化学课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充分发挥课程特有的育人功能,从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精神三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其他学科的课程一道,共同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在5~8年的工作时间里,具体要实现的工作目标是:

1.在我市中学化学教学二十多年来素质教育探索的基础上,根据化学新课程的体系,重构和完善有*地域特色的、分层次要求的中学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操作体系,包括高中新课程的化学知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体系;高中与初中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达成的培养体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步渗透体系。并且能运用目标体系有效地导向课堂教学。

2.在第二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中关于中学化学课型与模式研究的成果基础上,根据化学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重构和完善*市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常规;产生和积累一批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优秀课例。

3.推广和丰富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复习备考策略与模式,化学中考和高考成绩能稳定在目前水平并且有所提高。

4.在八年“我与化学”活动基础上,结合新课程的探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地区的化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5.根据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优化教师专业结构。用多种途径,提高全体化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搭建多种阶梯和平台,打造我市中学化学名师队伍。

三、在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工作内容

(一)素质教育的化学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与科学素质的三个要素相对应的。在当前,“有效教学”可以作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保证教学质量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还可以为学生腾出时间与空间,开展各种有利于素质全面提高的活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素质教育,重要的切入口是尽快构建和完善符合*实际的中学化学教学素质教育的目标操作体系,树立目标的整体意识,将每一堂课的教学放到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体系的大背景中去考虑,建立逐级推进、逐步深化的教学目标体系,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1)研究“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体系

主要研究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研究我市的中学化学教学要帮助学生建构怎样的知识体系以及如何建构,具体可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实际研究:①在不同的模块或单元、章节,要掌握哪些知识点;②每个知识点在不同学习阶段要达到什么要求;③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思维的难点是什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④设计怎样的活动(包括习题或题组、实验等)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如义务教育阶段对核心概念“化学反应”的建构,在第一单元课题1的学习中,应该达到什么层次,学生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在第二单元学习了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后,可以在哪些方面丰富概念的内涵?在第三单元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后,对概念的理解又应该达到什么层次?在第四单元课题3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后,应该在什么方面深化概念?在学习了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后,又如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上各层次要求如何通过习题加以体现?

又如“氯及其化合物性质”知识体系的建构,从什么时候开始逐步渗透氯气的性质,达到什么要求?在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的学习中应该掌握氯气的哪些性质,哪些化合物要重点介绍?在必修2第一章的教学中如何深化氯及其化合物性质?在哪些选修模块中还可继续深化哪些内容、如何深化?

(2)研究“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培养体系

主要研究内容:根据素质教育的方向和课程标准要求,研究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中,哪些教学素材可进行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科思想和方法的要求有什么不同,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深化?具体可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实际研究:①学科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分类,即中学化学能培养学生哪些学科思想和科学方法,每一种科学方法可以分解为哪些培养的操作要素;②学科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序,即每一种科学方法分别在哪些模块、单元、章节中结合哪些知识内容培养,在不同学习阶段分别要达到什么要求,分别采用什么途径。

学科思想和方法是学科素养的核心,也是在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中学化学教学中应该渗透哪些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这个问题的系统回答还有待研究,但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自然科学研究中需要的一般基本逻辑方法,在化学学习中使用最多的是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体现在学科教学中表现为信息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另一方面是化学学科特有的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的思想、守恒的思想、平衡的思想、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实验研究的方法等,其中实验研究方法又包括实验观察的方法、实验描述的方法、实验条件控制的方法、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等。

对于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必须结合具体的化学知识,选择良好的教学素材。如“钠与水反应”就是训练实验观察方法的良好素材,教学中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现象)和空间顺序(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由表及里)进行有序观察,体验观察的有序性,同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

学科思想和方法的培养也同样具有阶段性。比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初三化学在“氮肥、磷肥、钾肥的初步鉴别”中,学生学习了初步区分物质的方法,即①观察外观;②观察水溶性;③根据物质的组成推断其性质,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高中必修1第三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中进一步完善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即①观察外观;②观察水溶性,检验水溶液的酸碱性;③热稳定性;④根据物质的组成、判断物质所属类别,推测其性质,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其后学习的“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的探究中,还可补充⑤根据组成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其氧化还原性,推测其性质,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山东版选修6“实验化学”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按探究“锌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3)研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学习内容的渗透、融合体系

主要研究内容: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实际研究:①中学化学课程能培养学生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②它们可以分别在哪些学习内容中渗透?③渗透的方式有哪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难以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实际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可以直接或独立教授的,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4)研究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课型与教学模式

主要研究内容:根据素质教育的方向研究:①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典型课型有哪几种?每种各有什么特征?在课堂的设计与教学中各有哪些规律和要求;②化学课中有哪些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我市在第二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中关于中学化学课型与模式研究成果,对广大化学教师从规律上把握化学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对从整体上保证全市化学教学课堂教学水平,曾经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对原有的研究成果二次开发,根据化学新课程的理念与新教材的学习内容,重构和完善*市中学化学新课程的课型与教学模式,构建我市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常规。

(5)研究、积累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典型案例

主要工作内容:形成和积累一批化学素质教育研讨课的案例,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堂录像、课后反思、教学叙事等。

在化学教学领域中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是一项行动研究,它应该而且必须与日常教学任务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应该跟广大化学教师最大量、最常规的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对目标体系的研究、对新课程的化学课型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其研究成果都必须迅速转化为日常课堂教学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和积累出一批实施素质教育的优秀课例。这是本次研究活动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科学备考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推广我市已有的化学高考(中考)复习备考领域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成果;发现、总结和提炼我市在化学高考(中考)复习备考中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成功经验;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想、符合*教学实际、具有*特色的化学高考(中考)备考的有效策略和模式。

目前,中学化学四年课程中,至少有30~40%的学习时间是用于复习与备考的,这是在短时期内难以逾越的现实局限,所以,全面的素质教育应该包含应试备考的内容,教学领域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不能将复习备考排除在外。实际上,应试备考,仅仅是实际教育教学中一个具体的工作内容,而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复习备考的工作内容与应试教育所产生的种种弊端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具体的工作内容可以在不同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可以有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复习备考,也完全可以有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复习备考。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化学复习备考,一些最重要的特征包括:从提升化学综合素质入手全面提升考试成绩;遵循教学和复习的规律科学备考;充分体现学生为本的备考策略;着眼于轻负担、高效率的有效复习与有效训练模式等,研究可以围绕这些特征进行。

(三)*特色的化学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在逐步形成稳定的活动项目的基础上,实现“我与化学”活动的课程化,通过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等方面的研究,形成具有课程标准性质和功能的《“我与化学”活动指南》,根据此指南形成校本课程、编制校本教材,尝试建立可操作的多元评价方式。

“我与化学”活动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中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我市化学学科领域实施素质教育的另一阵地。

“我与化学”活动自*年启动以来,始终坚持以展现“化学对我的影响、我心目中的化学”为主题,重视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力为理论基础,强调活动的参与性,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为导向,帮助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作为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

新课程的实施给这项活动注入了新的生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为活动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由区域性的学生课外活动发展为地方和校本的选修课程,将使该活动走上一个新的台阶。目前,已经有一部分学校和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将活动纳入校本选修课程进行管理,这在制度层面保证了活动的健康发展。

为了实现“我与化学”活动的课程化,就必需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形成课程标准。当前的突出问题是课程目标的研制和课程评价的规范化,即教师在开展具体的活动时,如何制定活动目标,如何根据活动目标评价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例如,在以调查研究为主的活动中,活动的目标应关注学生通过哪些方式和手段获得信息,运用这些方式和手段的熟练程度如何?获得信息的量是否足够?是否运对信息进行加工?是否能够得出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够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学校来说,目前应该逐步形成稳定的活动项目,在此基础上形成校本课程、编制校本教材,尝试建立可操作的多元评价方式。

(四)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化学教师队伍的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根据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研究优化教师专业结构的途径。

具体可研究:①适应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结构;②搭建哪些阶梯和平台,可以有效提高全体化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③如何开展农村地区化学教师培训;④打造我市中学化学名师队伍的途径与实施。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保障,各校化学科组、各区市教研室化学科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课题融入日常工作中,积极探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途径与方法。

四、在化学教学领域开展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研究的工作思路

1.行动研究

化学教学领域中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是一项全体化学教师共同参与的行动研究,研究工作应与日常教学任务紧密结合。

2.科题引领

以《*市中学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为总课题,各区、学校科组要根据上述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选择某个研究方向,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具体的研究课题。

3.点面结合

对重点的研究内容,由市教研室化学科和市中学化学教研会组织各年级中心组和一些骨干教师组成专项研究进行重点攻关,点面结合全面开展我市中学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验工作。学校内部,也应该根据本校实际,组织科组内业务骨干,重点突破。

4.成果及时共享与转化

完善区域资源共享机制,市教研会将根据课题申报情况定期组织相关课题的交流与研讨,并建立交流的网络平台。区和学校也要定期组织交流,分享成果。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应该尽快应用到日常教学中,转化为教学行为。

5.重视积累与提炼

对结合日常教学开展的各项研究,要注意对案例的积累,并且要注意从案例的素材中提炼规律、上升理论。

五、在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研究的工作进程

1.宣传发动,分层培训(*年11月~*年1月)

*年11月开始,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不断完善《*市中学化学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工作意见》。

*年12月开始,开展素质教育理论全员培训学习。组织全体化学教师学习《*市中小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工作意见》和《*市中学化学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工作意见》,充分认识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研究全国各地区特别是我市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典型个案和成功经验,增强在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2.分解目标,申报课题(*年2月~*年7月)

*年2月开始,各区(县级市)教研室化学科、区化学教研会、学校、个人从实际出发,细化研究目标,确定研究课题。务求使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明确研究目标、内容、范围、操作方案。

市、区两级教研部门要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项目管理,制定课题申报、课题立项、课题实施、课题跟踪、课题交流研讨、课题结题鉴定、课题成果评奖等细则,规范课题的管理,促进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工作。

各区、学校的研究课题可填写好申报表后,直接向*市中学化学教研会申报,截止课题申报时间:*年5月31日。申报表的打印稿*年5月31日前送*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科。电子文稿于*年5月31日前发到电子信箱:

公布课题立项时间:*年8月底。

3.逐步推进,滚动发展

*年8月~2011年8月,各级课题组根据研制的计划进行组织实施。市、区两级教研会加强对各课题组的跟踪指导,认真发掘总结各课题组的经验,适时地召开各种不同形式的经验交流会、现场会、成果推介会、表彰会、教学沙龙,并结合*市中青年化学教师素质大赛、*市优秀化学科组评比、化学教研积极分子评比、化学教研会年会论文评比等系列活动,持续不断地把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工作推向深入。

*年12月,各立项研究课题中期交流

2009年12月,开展“知识与技能”目标交流研讨会

2010年12月,开展“过程与方法”目标交流研讨会

2011年12月,开展“我与化学”课程化交流研讨会

4.总结深化,成果推广

2011年9月~2012年1月,各课题组进行结题总结、成果鉴定,提交结题报告。

2012年2月~2014年12月,对于具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大面积推广实验。

六、在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研究的成果形式

1.研究论文;

2.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与反思、教学录像等);

化学教学教案例8

2.加强化学实验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任何学科领域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高中化学实验涉及的教学内容也不例外,脱离现实的化学实验课程,无疑会因其抽象性增大学生的理解难度。综合看来,新教材内容更注重对学生自身经验的强调,将其中化学知识内容设计得更贴近现实生活,并充分反映化学学科的思想。具体实践中,应当在备课及上课时从学生实际入手,结合学生所说的身边实际案例,将其设计进实验教学中,进而由教师引领他们进入到自己熟知的情景中,实现对化学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下,促成高中学生有效实验。如学习“酸的性质”时,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知道用醋可以除茶壶里的水垢,这其中包含着什么样的化学原理,怎样通过实验证明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如学习“酯和油脂”时,可指导学生讨论探究“餐具上附着的油脂的最佳清洗方案”,让他们分组设计实验步骤,分别用冷水、热水、在冷水中加几滴洗涤剂、在热水中加几滴洗洁剂四种方案,清洗餐盘上的油脂,观察哪种方案清洗效果最好,所用时间最短,并对其中所含化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结合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掌握实验方案的内容、实验设计方法、技巧等,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加强案例教学的运用

在新时期教学方式方面,案例教学法结合学科知识特点,促进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性地学习,进而积极锻炼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注重学生智力开发,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其很适合现代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利用案例教学的实践性和重现性,能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发挥其辅助功能。如在“测定溶液pH值”的实验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反例:为测定某种溶液的pH值,某位同学设计了实验方案:①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体,将其滴在润湿的pH试纸上,对比标准比色卡,确定溶液的pH值;②将试纸放入待测液体中,对比标准比色卡,得出pH值。让学生对该例子中的实验方案进行分析,探讨实验能否成功。通过对“测定溶液pH值”的实验进行分析可知,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能使用润湿的试纸,也不能直接将溶液放入待测液体中,因此以上两个方案都是错误的。通过举出反例的方法,学生在讨论分析案例中错误之处时,更进一步了解实验设计方法,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另外,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案例的趣味性、实效性和典型性等,更应从教学定位角度开展教学。

4.开展拓展性实验

当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一般涉及很多演示实验,目前,在高中化学此类实验教学中,往往注重通过学生观察的方式学习了解化学知识,一般辅助以教师的讲解,在此基础上总结观察到的现象、结论,这种模式下先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久而久之,会磨灭其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兴趣,使其缺乏对实验的热情和探究欲望,这对于学生的化学实验素质培养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对此类实验进行改进,开展拓展性实验,加之融入创造方面的内容,扩大学生思考空间。实施拓展性实验教学,可以通过改变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控制条件及处理方法、仪器、实验步骤及过程、实验场景等进行,从而创新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如在学习“验证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中,教师为学生展示需要的实验仪器,并对仪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进行解说后,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实验仪器的技术要求,待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后,要求他们对替换装置或对装置进行改装,让学生利用不同实验仪器达到原实验的目的,训练学生的化学实验素养和创新思维素质。如可以从生活中取材,利用细长带有盖子的玻璃饮料瓶代替烧杯,用铁丝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等。综合来看,虽说演示探究实验较耗时,却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及实验现象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减少后续的反复巩固用时,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主干,并使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得到有效拓展。

化学教学教案例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把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4.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5.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6.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7.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8.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为2)

比较稳定

金属元素

少于4个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多于4个

不稳定

9.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

三、探究离子的形成

1、提供信息: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学生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销原子和氯原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活跃起来)

3.学生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氢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生动的情境、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为4。②氯原子的最外层七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这样,较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对于方案①,教师要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与化学中的稳定的区别;对于方案②、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发生这两种情况的难易程度)

4.学生表演;两个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各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把“钠原子”身上最外层的那个“电子”贴到“氯原子”身上。“钠原子”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Na+,“氯原子”因得一个电子而变成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NaCl。(直观活泼的表演把枯燥、繁难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自然对原子与离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区分,也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埋下伏笔)

5.师生分析:(一边分析,一边板书)

6.引导提问: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

四、小结练习,诱发思考

1.小结:在本课题,我们学了什么?

2.练习:课本习题。

教学设计说明

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和能力目标,忽略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需要比较忽视。于是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学生记住结果并会应用解题就行了。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的感情共鸣,显得苍白乏味,学生学习方法不灵活,死记硬背,知识掌握不牢固。

在新的教学理念驱动下,本课题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创设了多个学习情境,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活动:(1)欣赏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以轻松活泼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语言巩固了原子结构知识,同时提出“校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电子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等问题,自然入了本课题的学习;(2)让学生猜想质疑核外电子运动,再借助挂图(课本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探索、理解电子的分层排布;(3)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活化氯化钠形成的过程,强化学生的探究欲;(4)利用图示把钠原子和氛原子发生电子转移形成氯化钠的过程简明呈现,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若学生难以接受,可按教材要求简化过程);(5)借助观察挂图“l~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以表格形式进行知识类比,归纳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样处理能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饶有趣味地、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使生硬的化学概念变得栩栩如生,易于理解。学生逐渐对学习化学产生渴望之情,能主动参与探究,建构新知,从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和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本课题设计主脉清晰,重点突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点评

化学教学教案例10

在新高中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下,案例教学己成为高中化学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案例教学法己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和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案例教学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也关系到我们能否切实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系统地掌握化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在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积极探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化理论为实践,学以致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精心选择、编写案例和恰当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既是遵循课程教学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形式和手段。

一、案例教学的概述

(一)案例教学的产生和来源

案例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xemplum”,也被称作范例、实例、个案和个例等。案例最初用于医学界,是医生对病案、病例和医案的专有用语。案例教学在西方源远流长,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产婆术”,被后人视作案例教学的雏形。由此,苏格拉底开创了案例教学的先河。19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最先将案例教学运用于法学、医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佛?哥伦布?兰戴尔为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培训,将案例教学引入法学教育,并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本案例教学教材,赋予案例教学法现代气息和现代意义。哈佛大学对案例教学的实践、改进和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案例教学在世界各国的开展和运用。目前,案例教学被不同程度地运用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中,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日益成为各学科进行教学、培训工作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是遵循教学规律和受教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围绕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典型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向受教者再现真实的教育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良性互动,加深受教者对所学内容的领会,提高他们在复杂教育情境中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和形式。

(三)案例教学的应用范围

案例教学方法要求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前提,即学员能够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研究与发现来进行学习,在必要的时候回忆出并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于开发分析、综合及评估能力等高级智力技能。这些技能通常是管理者、医生和其他的专业人员所必需的案例还可使受训者在个人对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高承担具有不确定结果风险的能力。为使案例教学更有效。学习环境必须能为受训者提供案例准备及讨论案例分析结果的机会,必须安排受训者面对面地讨论或通过电子通讯设施进行沟通。但是,学习者必须愿意并且能够分析案例,然后进行沟通并坚持自己的立场.这是由于受训者的参与度对案例分析的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四)化学教学案例的特点

化学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化学教学情境的描述(以《乙醇的性质》为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化学教学方法。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①、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从化学教学内容看,案例都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化学学科有紧密的联系,包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的一系列物质结构的问题,需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如《乙醇的性质》中,酒精是我们生活常见的化学物质,在介绍他的物理性质时,我们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酒精的物理性质等,从而归纳出纯的乙醇的性质。②、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从化学教学过程来看,案例教学应以师生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或在课堂上组织对化学案例进行研讨和评析或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搜集,整理化学案例,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效率使学生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如学生对《乙醇的性质》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不但使学生了解乙醇的常见性质,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乙醇的应用,进而推出其他醇类物质的应用理论性知识,通过具体的时间经历,使理论和实践得以完美结合。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

(一)体现化学学科的实践性学科价值

化学式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注重实践,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化学学科的理论性体现了一种宏观的、全局性的学科特点。学生只有充分关掌握了化学理论知识,同时关注说呢改变和化学有关的生活,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由于理论知识是从事实中来的,那么在教学时就应该让这些知识回到现实中去,使用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习者充分认识到化学的实践性学科价值。

(二)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长期以来,化学课堂教学过分注重已有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既成定论和标准答案,一味地用已有的教育研究成果中既有知识息武装学生的头脑,无视学生的困惑心理和思想矛盾,严重束缚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导致思维的僵化和呆滞,陷入灌输化学理论知识的囹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案例教学法侧重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非单纯的知识获取。“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打破学生思维的惰性和定势,拓宽他们的思路,让学生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分析同一个案例。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在分析案例时闪现出的思维火花,也适时地给予指导和点拨,促使灵感或顿悟生成。

三、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两种典型的教学方法,即“例——规法”和“规——例法”。“例——规法”是一种从特殊证到一般规则的教学方法。而“规——例法”是从一般规则到特殊证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具体做法应是因材施教、灵活掌握。

(一)借用案例巧导入新课

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犹如戏剧的开场白,也类似于跳高运动员起跳前的助跑。在课堂教学中也确实如此。导入设计得好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导入需要一个恰当的案例,案例是一个学习的背景,最重要的是根据案例所设计的问题,这个是实施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问题的设置能够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中,我首先举了一个真假黄金的生活事例,告诉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够用化学方法区分真假黄金,那次课教学效果相当不错。所以选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导入新课,能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使他们从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并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进入新的知识领域。巧妙地把学生带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创造一个良好的认知条件。

(二)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案例

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案例。在讲授某一问题时,插入一些案例,这样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易于理解理论问题,而且这样的讲授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在案例分析中加深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当学生的注意力不再集中时,教师组织学生从现实中去找事例来进一步论证理论的正确性,这就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胜心以及表现欲,由此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三)课堂结束部分巧用案例

在每一节快要结束之前,当学生学习完一些理论知识之后,引入一些相关的案例,结合之前学习的理论以及案例中涵盖的问题,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这样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起到巩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云洲.案例教学:一种可供教育学教学移植的范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1(4).

[2]强光银.《中学化学课堂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社,2004

[3]彭秋明.《化学探究性实验研究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