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就业成本核算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2-19 00:18:25

就业成本核算论文

就业成本核算论文例1

管理学论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探索 【论文摘要】本文就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就业成本核算的缺失和缺陷,提出了全新的就业成本核算理念;对就业成本的项目划分、账户设置及核算方法,给出了新颖的操作模式,对于我国数以万计的高职院校而言,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 一、目前,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其毕业生就业成本亦随之逐年攀高。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却在就业成本管理与核算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或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单纯追求以“高就业率”为标志的“社会效益”,而忽视自身的“就业经济效益”,造成了就业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二是就业经费管理囿于传统“经费包干”的预算模式,重年初预算、轻日常管理和核算,甚至不管理、少核算,导致经费的随意追加和浪费;三是缺乏对就业经费的专项管理,仅仅简单地列入年度预算,甚至和招生经费“捆绑”使用,在淡化费用与效益配合关系的同时,也存在着经费超支、管理失控和营私舞弊等隐患;四是实行“粗放型”核算,经费开支职能模糊,淡化了就业经费项目间的功能界限,导致经费管理的混乱。 对于以上问题和缺陷,笔者以为:转变就业经费管理理念、改进核算方法,是解决问题和根除缺陷的必由之路。 二、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的理念变革 理念之一:把就业费用当作“成本”而非“费用”来看待和管理。因为:“费用”仅作为高校的一般性“教育事业支出”,未体现其真正价值;而“成本”则与学校综合办学效益紧密联系,符合“费用与效益相配合”的原则。 理念之二:突破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既看重年初对就业经费的“预测型”预算,必要时辅以“弹性预算”,又注重年中的“预警型”监控和日常的就业成本开支核算,以使就业成本管理步入科学化轨道。 理念之三:将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与招生成本核算分开,并与学校“教育事业支出”相对分离,实行独立核算,以体现就业成本的价值和效益。 理念之四:变“粗放型”核算为“集约型”核算,将就业成本按成本性态和职能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并分别施以不同的管理方法,以提高成本开支效益。 三、毕业生就业成本项目的界定、管理与核算 (一)毕业生就业成本项目的界定 结合高职院校就业成本开支实际,可列出如下项目: 1.津贴与补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机构中,按照有关规定开支的工作津贴和加班补贴。 2.办公费:反映依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不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书报杂志及办公用品开支。 3.宣传印刷费:因推荐毕业生就业而发生的广告费、宣传材料印刷费。 4.电话通讯费:反映就业机构发生的电话电报传真费、网络通讯费等。 5.交通费:反映为就业工作而发生的市内外交通费,包括:租车费、车辆用燃料费、过桥过路费、专用车辆保险费等。 6.邮寄费:反映与用工单位之间的信函往来、档案传递的邮寄费用。 7.差旅费:

就业成本核算论文例2

本论文论述了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系统阐述了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和优势,最后建立了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参考。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运用 虽然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引入我国已有20余年,但毋庸讳言,我们对物流成本的测算、分析和研究,无论是总量的还是企业实际支出的,还是行业标杆水准的,基本处于“雾里看花”的阶段。因此,要达到合理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就必须认真进行物流成本的分析与管理,而进行物流成本分析与管理的前提是正确核算物流成本。 一、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不了解本企业物流成本的症结在于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上。在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中,要正确把握物流成本是困难的,容易计算的只是一些外委运输费等,其他的费用分散在制造成本和一般管理费用及销售费用项目当中。所谓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传统方法是指: 1.企业对物流系统的成本测量主要是以数量为基准的成本计算系统为主,并没有考虑物流系统各环节的具体运作过程。这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不能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信息且核算工作量大,要想把物流成本准确的从相应的制造成本和一般管理费及销售费用中抽出,首先应界定哪些是物流活动消耗的,哪些是非物流消耗的,由于界定存在着随意性,就会导致物流成本不准确;其次,物流成本金额按一定标准抽出,标准选择不合理,也会导致物流成本不准确;同时,在众多的财务凭证中寻找与物流活动有关的资料,对一些小型企业来说都是一种负担,更别提业务量大的一些大型企业,核算工作量过大。 (2)传统的成本计算法造成了所谓的“物流费用冰山说”。一般情况下,企业会计科目中,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库企业的费用列入成本,实际这些费用在整个物流费用中犹如冰山一角。因为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利用白己的库房保管货物和由自己的工人进行包装、装卸等费用都没列入物流费用科目内。传统的会计方法没有显现各项物流费用,在确认、分类、分析和控制物流成本上都存在许多缺陷。 (3)在现代的生产特点下,传统物流成本计算法提供的物流成本往往失真,不利于进行科学的物流控制。现代生产特点是生产经营活动复杂,产品品种结构多样,产品生产工艺多变,经常发生调整准备,使过去费用较少的订货作业、物料搬运、物流信息系统的维护等与产量无关的物流费用大大增加,投入的所有资源也随其成倍增加。基于这种无意识的假定,成本计算中普遍采用与产量关联的分摊基础--直接工时、机器小时、材料耗用额等等。这就是所谓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的由来。这种计算方法使许多物流活动产生的费用处于失控状态,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物流服务水平的下降。这种危机在传统的制造企业表现尚不明显,然而在先进制造企业,在高科技时代的今天,它却是致命的。 本论文论述了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系统阐述了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和优势,最后建立了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参考。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运用 虽然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引入我国已有20余年,但毋庸讳言,我们对物流成本的测算、分析和研究,无论是总量的还是企业实际支出的,还是行业标杆水准的,基本处于“雾里看花”的阶段。因此,要达到合理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就必须认真进行物流成本的分析与管理,而进行物流成本分析与管理的前提是正确核算物流成本。 一、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不了解本企业物流成本的症结在于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上。在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中,要正确把握物流成本是困难的,容易计算的只是一些外委运输费等,其他的费用分散在制造成本和一般管理费用及销售费用项目当中。所谓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传统方法是指: 1.企业对物流系统的成本测量主要是以数量为基准的成本计算系统为主,并没有考虑物流系统各环节的具体运作过程。这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不能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信息且核算工作量大,要想把物流成本准确的从

就业成本核算论文例3

绿色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长期以来,传统会计理论只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和监督企业资本及其运动,不涉及由环境引发的经济问题。绿色会计则从人类的全部活动过程和整个生态环境资源出发,围绕着应如何补偿自然资源的耗费这一主题,将资源和环境问题纳入会计的范畴中,作为会计体系的一个新兴分支,解决了传统会计所不能解决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对传统会计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1、实施绿色会计核算是改变我国环境不断恶化现状的客观要求。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情况看,近年来我国大批森林草地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失去平衡。黄河面临污染和断流的两重压力;监测的66.7%的河段为四类水质;1000万公顷土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目前90%的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360亿元,生态破坏损失为500亿元,从根本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至关重要而往往被忽视的问题是,没有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考虑环境问题。建立环境会计能够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

2、实施绿色会计核算是实施“绿色GDP”核算的微观基础。绿色GDP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向的,但我国在计算GDP时,由于采用的是传统GDP统计核算方法和国民经济体系,没有考虑环境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一些失误。基于此,中发办(1992)第7号文件明确要求,要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活动的核算体系,使市场价格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这表明把自然资源的损耗反映在GDP之中势在必行。绿色会计的建立和运用,无疑为计算绿色GDP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

3、实施绿色会计核算是正确核算企业经营成果,准确地分析企业财务风险,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业绩的需要。在损益表中,计算经营成果时,只有将企业对环境影响的耗费作为收入的减项反映,才能正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只有在负债总额中加上企业因对环境造成危害而形成的环保负债额,才能得出真实可靠的资产负债率,准确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绿色会计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可从社会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企业的角度来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的业绩。

4、实施绿色会计核算是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我国企业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高损耗、高污染、低利用率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它实质上损害了企业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及我国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同外国企业的合作及外国企业在我国的投资逐年增加,若不重视环保,并将其纳入必要的会计核算体系内,我们牺牲的将不是一代人的利益。目前环境保护已经是全球性的问题,环境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已是必然。同时,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他们常常将那些污染严重和破坏自然资源的生产项目搬到发展中国家。我国加入WTO后,国门必将大大打开,若我们不采取措施实施绿色会计核算,那么将来的资源耗竭会更加严重。

二、目前我国实施绿色会计核算的主要技术障碍

20世纪七十年代初,《会计学月刊》登载的两篇文章,即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揭开了世界绿色会计的研究序幕。我国是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才陆续有介绍、引进绿色会计的文章出现,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直到近几年,我国环境状况极度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才使得这一课题的研究成为热点。但是,目前国内外都尚未建立起系统完善的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就我国而言,目前实施绿色会计核算还存在以下障碍:

1、绿色会计核算基本理论尚未统一。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还处于规范研究阶段,绿色会计的含义、核算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基本假定等基础理论尚未统一。

就绿色会计的涵义而言,西安交通大学的胥卫平在《环境会计定义之探讨》一文中列举了国内外关于绿色会计的不同定义,并且指出,到目前为止尚未有统一的绿色会计概念。

关于绿色会计核算的目标和原则的研究较多。一般认为,绿色会计核算的目标体系应包括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有人还提出最终目标,但是具体表述也不尽相同。就核算原则而言,朱丹在《论绿色会计理论的理论结构体系》一文中提出除传统会计的基本原则外,还有政策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充分披露原则等。张英则在《构建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理论框架》一文中提出在传统会计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应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增加“三益”原则,在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方面增加外部成本内部化原则。

绿色会计的基本假设大多类比传统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即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但也有人主张因绿色会计核算对象的特殊性,使一般意义上的货币计量假设发生了较大变化,提出多元计量假设。

2、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尚未统一。对于绿色会计核算对象,理论界也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主要归纳如下:“三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或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四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支出、环境收益;“五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资本、环境费用、环境效益;“六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环境利润。因此,目前尚未对绿色会计核算对象达成共识。

3、环境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方法尚未统一。李阳在《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一文中就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的确认标准、方法及各要素的特征、分类和计价问题作了探讨;徐泓在《环境会计计量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文中主张采用货币作为单位;计量的基础可以采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等;计量方法有:费用效益分析法和数学模型法。王凤羽的《浅探绿色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一文中对绿色会计资产、费用、效益提出确认和计量方法,指出了财务报告包含内容。这些文献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环境会计的确认和计量的原则、方法等进行了探讨,但就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而言都未形成统一共识。要素的计量单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坚持传统的“价值形式法”;另一种观点认为,绿色会计不必拘泥于传统会计的货币价值形式,可以直接通过有关环境指标的运用,即所谓的“指标体系法”。两种方法各有优势,采用何种方式尚未形成共识。

4、绿色会计的记录尚未形成规范。目前关于绿色会计记录方面的研究较少。会计记录主要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账户设置;二是会计处理。就账户设置而言,王淑萍在《关于绿色会计的探讨》一文中就资产类、负债类、成本费用类、损益类应设置科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该研究应属于“四要素论”的后续。就会计处理而言,主要是类比传统会计的方法。因此,会计记录尚未形成可操作较强的规范。

5、绿色会计的报告内容和形式尚未统一。报告的形式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把绿色会计要素直接添加到原有的会计报表中去;另一种则是设置独立的绿色会计报表,即另外设置绿色资产负债表、绿色损益表、绿色现金流量表。但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绿色会计报表模式。就内容而言,不论哪种形式,应包含哪些项目,都未形成统一的标准。

6、绿色会计核算的绿色审计监督尚未建立。“绿色审计”区别于传统审计的显著标志就是对“绿色会计”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它是对披露“绿色会计”自然资源、环境计量合法性及环境效益真实性的鉴证审计;是把资源、环境保护纳入审计监督范围,对传统审计进行的“绿化”。但目前绿色会计核算的绿色审计监督尚未建立。因此,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对环境管理规定(ISO14000)的要求,尽快制定统一的《中国绿色审计指南草案》,是实施绿色会计核算的必要条件。

三、推进实施绿色会计核算建议

鉴于目前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还很不完善,对于绿色会计理论基础、确认与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告的编制等方面都很有争议,且缺乏可操作性。

1、加强绿色会计理论研究。政府应当不断地引导会计界在绿色会计方面的研究,或者成立绿色会计理论及运用专题课题组,提高我国绿色会计理论水平,促进绿色会计理论早日与实践相结合,使绿色会计能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2、加强绿色会计和资源环境立法。实施绿色会计核算应建立四层次法规模式:会计法、相关资源及环保法绿色会计基本准则绿色会计具体业务准则企业内部绿色会计核算方法。根据这个模式,我们必须进一步对现有的有关法律条文加以完善,同时加速这方面的立法。

就业成本核算论文例4

一、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一) 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缩写 abc),即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

(二)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1. 成本核算方法的变革。作业成本核算依据成本发生的动因来分配成本,实际上把传统成本核算的单一要素分配,根据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变成多要素分配,避免了成本扭曲。

2. 成本控制方法的变化。传统成本管理主要根据标准成本来控制产品成本。作业成本管理控制的重点在于作业,通过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的信息,发现改善的机会。这种改善是持续的,并无一个确定的终点。

3. 成本管理的范围。传统成本管理只注重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既可以控制生产阶段的成本,也可以对一销售、售后阶段进行成本管理,还可以对产品设计阶段进行管理,是全面、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二、现行成本核算的问题

(一) 成本核算范围狭窄

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识资源的消耗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而现行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都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管理费用,没有记入产品成本。这显然已不符合知识经济下成本的内涵,因此,如何完整地核算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并将其价值记入产品成本将是成本会计的紧迫课题;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创造发明知识、掌握和使用知识的人力资源的价值也应是成本核算涉及的对象;知识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劳动主体是智力劳动,智力劳动的知识价值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是该时代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

(二) 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

成本信息是指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出、传递或取得的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产供销耗费情况的成本数据和成本资料。成本信息是成本核算的依据,它可以控制和考核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可以用来制订计划、预算和长短期的经营决策,对于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成本信息在现代化国有企业管理中已经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是建立在"业务量是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的假定基础之上的,这就将成本核算过程过分简单化了。

(三) 成本核算方法简单

1. 国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制约了成本的降低

技术水平的高低对降低成本有着直接影响。技术开发往往减少本期利润,但不一定能增加经理任期内的利润,指望经理接受一种减少其任期内的利润但增加其继任者业绩的技术创新方案是不现实的。

2. 选用的材料分配方法不恰当

在实际成本法下计算发出材料成本,48% 的国有企业用加权平均法,只有5.3% 的国有企业用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实际成本法核算材料,适用于规模较小、材料品种简单、未采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日常核算的国有企业。计划成本法核算材料的适用条件则与之相反,而且计划成本法核算与市场调控的要求相适应。物价上涨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出的发出和结存材料成本符合谨慎原则,移动加权平均法较之加权平均法更利于材料的日常控制。

三、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

(一) 作业成本法核算要素

确定作业成本法的范围要素。从时间范围来看,首先要根据国有企业的实际能力来确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产品的所属会计期间。如果能力允许国有企业可以每个月都对当月产品的作业成本进行核算,国有企业可以每个季度进行一次作业成本的计算在实施的初期,甚至可以半年末或年末进行一次作业成本计算,分析产品作业成本与现有成本核算方法下的成本差异。

从作业内容要素上看,应确定作业成本所含的核算内容。在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初期,考虑到国有企业实际操作的困难问题以及与现有财务会计制度的统一问题,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可以先以传统成本法下的制造成本作为作业成本的计算内容。而对于一些比较难以量化的费用比如设计费用、实验费用、可追溯的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可以在作业成本法的进一步推广过程中再考虑。

从成本核算的空间要素来看,在作业成本实施初期,为了使得国有企业员工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国有企业可以先选取一个比较典型的车间或产品生产线进行产品作业成本的核算。可以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对生产工艺比较稳定的车间或者部门采用作业成本核算,逐步推广到国有企业其他部门。也可以采用先主后次的策略,先对占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比较最重要的部门开始,对其实施作业成本核算,稳定后再推广到其他次要部门。

(二) 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的原则

1. 成本效益的原则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成本和成本所能带来的效益,在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就始终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在选择作业中心的时候要时刻注意成本效益的原则,避免为了片面的追求核算结果的精确性而不考虑经济性。

2. 简单易行的原则

作业成本核算的原理并不复杂,思路也很明确,但是相对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其所需要的数据量和核算步骤要复杂的多。这样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必须简单易行,对于而要作业判断选择的地方,定要给出简洁明晰的标准,避免因操作人员的判断失误导致最终计算结果的偏差。

3. 系统柔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其所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必将会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的经营情况适时的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和经营方式。这样,国有企业的产品线和组织结构就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的作业成本核算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国有企业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并且说明在各种可能的情况发生时作业成本核算系统需要做出何种相应的变化。

四、作业成本核算处理程序的构建

(一) 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的成本计算对象是指需要对其资源消耗价值进行成本计量和分配的项目。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以最终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体现了国有企业成本核算的最终目标,对产品成本的核算应按照作业的划分开立产品作业成本计算单,将各项作业消耗的资源价值转入所服务的作业中,进而转入到产品,形成产品成本。

(二) 成本项目的确定

根据作业消耗资源的情况,将国有企业生产产品所发生的资源费用以作业为基本单位进行归集和计量,所得作业消耗资源的成本就是作业成本。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对产品进行成本核算,应首先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作业的划分,为了反映产品生产对其生产过程的消耗情况,应以所划分的作业为对象,确定产品的作业成本项目。通过作业成本项目,可以反映产品生产所经过的作业及对作业的消耗情况,有利于国有企业对作业的消耗情况进行分析,为降低产品成本,优化作业链提供依据。作业成本项目是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的主要成本项目,因此在对内提供产品成本报表时,以作业成本项目作为产品成本的主要反映项目。

(三) 成本流程的构建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产品,产品的成本来源于产品形成所消耗的作业,而作业的发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资源。由于作业的发生要消耗一定的资源,所以资源成本的产生与作业的发生是紧密联系的,当把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以作业为单位归集起来,就是将资源成本转移给作业,形成作业成本;产品消耗作业,也就是消耗作业发生而耗费的资源,就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形成产品成本。总之,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成本转移到作业中形成作业成本;产品消耗作业,则作业成本转移到产品中形成产品成本。

(四) 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方式的构建

产品的成本流程将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分为两个步骤,它们是作业成本的归集和作业成本到产品中的分配,因此,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的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实际上就是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的过程。作业成本的归集是指以所划分的作业为基本单位,负责收集相关资源费用的成本数据。在这一过程中,若某项资源费用根据资源耗费的特点可以从发生区域上划分为各作业所耗,则可直接计入各作业,形成各作业的成本元素。作业成本的分配是指将作业归集的资源费用(间接资源成本)分配给最终成本计算对象(产品)的过程,这一分配过程需要以适当的作业动因作为成本分配基础。

(五) 作业成本核算程序的构建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是以作业为基础进行的,换句话说,就是以作业为核算范围,进行资源成本、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的核算。根据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以作业为基础进行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业消耗资源的核算,二是产品消耗作业的核算。

五、结论

国有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包括成本在内信息的完备与准确与否。因此,成本的正确性、及时性、相关性是决定国有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由于作业成本法突破了传统成本法的局限性,是一种建立在全新理论上的更为客观准确的成本计算方法,那么,一种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成本核算体系。建立国有企业的abc成本核算体系,是国有企业实践作业成本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万祥. 成本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24.

[2] 赵晓巍. 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分析, 中国集体经济, 2007(2):45~46.

就业成本核算论文例5

一、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一) 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缩写 abc),即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

(二)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1. 成本核算方法的变革。作业成本核算依据成本发生的动因来分配成本,实际上把传统成本核算的单一要素分配,根据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变成多要素分配,避免了成本扭曲。

2. 成本控制方法的变化。传统成本管理主要根据标准成本来控制产品成本。作业成本管理控制的重点在于作业,通过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的信息,发现改善的机会。这种改善是持续的,并无一个确定的终点。

3. 成本管理的范围。传统成本管理只注重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既可以控制生产阶段的成本,也可以对一销售、售后阶段进行成本管理,还可以对产品设计阶段进行管理,是全面、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二、现行成本核算的问题

(一) 成本核算范围狭窄

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识资源的消耗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而现行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都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管理费用,没有记入产品成本。这显然已不符合知识经济下成本的内涵,因此,如何完整地核算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并将其价值记入产品成本将是成本会计的紧迫课题;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创造发明知识、掌握和使用知识的人力资源的价值也应是成本核算涉及的对象;知识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劳动主体是智力劳动,智力劳动的知识价值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是该时代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

(二) 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

成本信息是指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出、传递或取得的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产供销耗费情况的成本数据和成本资料。成本信息是成本核算的依据,它可以控制和考核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可以用来制订计划、预算和长短期的经营决策,对于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成本信息在现代化国有企业管理中已经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是建立在"业务量是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的假定基础之上的,这就将成本核算过程过分简单化了。

(三) 成本核算方法简单

1. 国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制约了成本的降低

技术水平的高低对降低成本有着直接影响。技术开发往往减少本期利润,但不一定能增加经理任期内的利润,指望经理接受一种减少其任期内的利润但增加其继任者业绩的技术创新方案是不现实的。

2. 选用的材料分配方法不恰当

在实际成本法下计算发出材料成本,48% 的国有企业用加权平均法,只有5.3% 的国有企业用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实际成本法核算材料,适用于规模较小、材料品种简单、未采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日常核算的国有企业。计划成本法核算材料的适用条件则与之相反,而且计划成本法核算与市场调控的要求相适应。物价上涨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出的发出和结存材料成本符合谨慎原则,移动加权平均法较之加权平均法更利于材料的日常控制。

三、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

(一) 作业成本法核算要素

确定作业成本法的范围要素。从时间范围来看,首先要根据国有企业的实际能力来确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产品的所属会计期间。如果能力允许国有企业可以每个月都对当月产品的作业成本进行核算,国有企业可以每个季度进行一次作业成本的计算在实施的初期,甚至可以半年末或年末进行一次作业成本计算,分析产品作业成本与现有成本核算方法下的成本差异。

从作业内容要素上看,应确定作业成本所含的核算内容。在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初期,考虑到国有企业实际操作的困难问题以及与现有财务会计制度的统一问题,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可以先以传统成本法下的制造成本作为作业成本的计算内容。而对于一些比较难以量化的费用比如设计费用、实验费用、可追溯的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可以在作业成本法的进一步推广过程中再考虑。

从成本核算的空间要素来看,在作业成本实施初期,为了使得国有企业员工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国有企业可以先选取一个比较典型的车间或产品生产线进行产品作业成本的核算。可以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对生产工艺比较稳定的车间或者部门采用作业成本核算,逐步推广到国有企业其他部门。也可以采用先主后次的策略,先对占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比较最重要的部门开始,对其实施作业成本核算,稳定后再推广到其他次要部门。

(二) 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的原则

1. 成本效益的原则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成本和成本所能带来的效益,在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就始终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在选择作业中心的时候要时刻注意成本效益的原则,避免为了片面的追求核算结果的精确性而不考虑经济性。

2. 简单易行的原则

作业成本核算的原理并不复杂,思路也很明确,但是相对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其所需要的数据量和核算步骤要复杂的多。这样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必须简单易行,对于而要作业判断选择的地方,定要给出简洁明晰的标准,避免因操作人员的判断失误导致最终计算结果的偏差。

3. 系统柔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其所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必将会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的经营情况适时的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和经营方式。这样,国有企业的产品线和组织结构就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的作业成本核算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国有企业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并且说明在各种可能的情况发生时作业成本核算系统需要做出何种相应的变化。

四、作业成本核算处理程序的构建

(一) 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的成本计算对象是指需要对其资源消耗价值进行成本计量和分配的项目。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以最终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体现了国有企业成本核算的最终目标,对产品成本的核算应按照作业的划分开立产品作业成本计算单,将各项作业消耗的资源价值转入所服务的作业中,进而转入到产品,形成产品成本。

(二) 成本项目的确定

根据作业消耗资源的情况,将国有企业生产产品所发生的资源费用以作业为基本单位进行归集和计量,所得作业消耗资源的成本就是作业成本。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对产品进行成本核算,应首先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作业的划分,为了反映产品生产对其生产过程的消耗情况,应以所划分的作业为对象,确定产品的作业成本项目。通过作业成本项目,可以反映产品生产所经过的作业及对作业的消耗情况,有利于国有企业对作业的消耗情况进行分析,为降低产品成本,优化作业链提供依据。作业成本项目是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的主要成本项目,因此在对内提品成本报表时,以作业成本项目作为产品成本的主要反映项目。

(三) 成本流程的构建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产品,产品的成本来源于产品形成所消耗的作业,而作业的发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资源。由于作业的发生要消耗一定的资源,所以资源成本的产生与作业的发生是紧密联系的,当把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以作业为单位归集起来,就是将资源成本转移给作业,形成作业成本;产品消耗作业,也就是消耗作业发生而耗费的资源,就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形成产品成本。总之,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成本转移到作业中形成作业成本;产品消耗作业,则作业成本转移到产品中形成产品成本。

(四) 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方式的构建

产品的成本流程将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分为两个步骤,它们是作业成本的归集和作业成本到产品中的分配,因此,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的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实际上就是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的过程。作业成本的归集是指以所划分的作业为基本单位,负责收集相关资源费用的成本数据。在这一过程中,若某项资源费用根据资源耗费的特点可以从发生区域上划分为各作业所耗,则可直接计入各作业,形成各作业的成本元素。作业成本的分配是指将作业归集的资源费用(间接资源成本)分配给最终成本计算对象(产品)的过程,这一分配过程需要以适当的作业动因作为成本分配基础。

(五) 作业成本核算程序的构建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是以作业为基础进行的,换句话说,就是以作业为核算范围,进行资源成本、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的核算。根据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以作业为基础进行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业消耗资源的核算,二是产品消耗作业的核算。

五、结论

国有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包括成本在内信息的完备与准确与否。因此,成本的正确性、及时性、相关性是决定国有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由于作业成本法突破了传统成本法的局限性,是一种建立在全新理论上的更为客观准确的成本计算方法,那么,一种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成本核算体系。建立国有企业的abc成本核算体系,是国有企业实践作业成本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万祥. 成本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24.

[2] 赵晓巍. 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分析, 中国集体经济, 2007(2):45~46.

就业成本核算论文例6

 

一、成本作业性态的提出

2010年底,国家烟草专卖局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烟叶生产成本核算的相关问题,提出烟叶生产的成本核算必须从作业环节的角度进行细化,使成本信息能够真正指导烟叶的生产流程,促进各级烟草公司在烟叶生产投入上得到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到目前为止,虽然从总体上核算烟叶的生产成本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以作业环节为单元的烟叶生产成本核算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如作业环节的划分、数据的筛选、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等,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找到较为妥当的处理方法。

以作业链作为核算单元之所以受到重视,是由烟叶生产的三个基本特征决定的:

首先,烟叶生产成本核算的主体存在双重性。从生产的角度看,烟农是完成生产的主体,是作业活动的直接实施方,烟农要投入土地、劳动和部分生产资料;从经营的角度看,烟草公司也是作业活动的参与方,要投入主要生产资料、技术人员、生产装备和设施等。这里显然存在双重核算主体的问题。

其次,存在烟叶生产周期与成本核算期的冲突。烟叶生产从育苗到最后将烟叶运往烟站,往往要持续一年的时间,但是成本核算期往往是一个月。说明传统的核算方法在时间上与烟叶生产特点有冲突。

第三,烟叶生产是复合的生产过程,单一成本核算方法的适应性受到限制。烟叶生产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工业制造过程,而是一个既包括了自然过程、加工工程、服务过程的复合作业链。比如育苗、采摘等是自然生长过程;而在烘烤是一个加工过程,而烟草公司的工作则是服务过程。

烟叶生产的这三个基本特征与成本核算上的矛盾,可以利用成本作业性态的理论,以作业环节为成本核算单元,寻求一定程度的解决。所谓成本的作业性态,是指成本费用发生的动因、数量与作业流程之间的关系;根据成本费用与作业流程的关系,可以将成本的处理分为两种基本方法:一是直接计入某一作业环节,二是采用一定方法处理后,计入作业环节。利用成本作业性态的这种性质,可将成本核算单元细化到作业,淡化由于主体不清带来的边界不清的问题;通过将烟叶成本计入相对时间不长的作业环节单元中,可调节烟叶生产周期与成本核算时限的矛盾;不同的作业环节可根据作业性质不同采用的核算方法,使核算有了针对性。所以,应用成本的作业性态,以环节作为成本核算的单元,在烟叶生产成本核算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难点

成本的作业性态应用在以作业链为单元的烟叶成本核算上,目前存在几个方面的技术问题:

1、如何用成本性态理论选择适当的核算单元

本质上说,成本核算单元的选择实际上就是作业环节的选择。烟叶生产过程作业环节的划分之所以成为难点,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划分标准不易确定,烟叶生产过程不但持续时间长,而且成本发生的地点多,实施主体也多。比如育苗培育的地点在苗床,实施者是育苗专业户;移栽和田间管理发生地点在烟地,实施者是烟农;而收购、运输等则由烟站完成。按地点,还是按实施主体来划分作业环节,就可以得到不同的环节划分结果。还可以找到其他划分作业环节的标准,比如按自然生产过程划分,按烟投入物资的节奏划分作业,按管理层次划分等待,都存在按什么标准进行划分环节的问题。二是在哪个层面划分也不易确定,作业的划分可以比较细,比如分成几十个作业;也可以划分得比较粗,比如几个作业。作业划分得太细,工作量大;如果作业划分得太笼统,过于粗放,则可能达不到划分作业的效果。所以,找到成本费用发生的动因、数量与作业流程之间的关系,是作业环节划分是否科学,是否能真正反映烟叶生产作业链特点的基础性工作。

2、作业性态如何帮助数据辨认

如何将每笔投入放入适当的作业环节中,可能是要面对的最困难问题。归纳起来,烟叶生产投入的成本费用有几种成本性态特征:第一种是能够直接辨认清楚作业环节的成本,比如EM茵、基质、飘盘、塑料薄膜中的盖塑膜和垫膜等成本,可以直接作为育苗环节成本处理;第二种是指向性不明的费用,比如同样是肥料,移栽环节要用,田管环节也要用,如果财务资料中没有详细记载使用的环节,就存在进行辨认的问题;第三种是与作业环节只有间接关系的费用,比如烟水设施、烟路设施、烘房建设和改造投入等等。如何处理这几类投入的作业性态,是必须破解的难题。

3、如何进行数据的处理

进行辨认后的数据仍然存在一个怎样处理的问题。一直以来,烟草行业在处理烟叶生产成本时依据的是成本核算中的对象追溯原则,就是根据成本承载的对象来决定成本的归属。但这种方法在应用中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得到的成本信息不能够反映烟叶生产过程各环节的成本,而从管理角度看,这种按环节划分的成本信息是非常有用的;二是成本数据得到的及时性受到影响。所以,必须改变烟叶成本核算中仅仅按对象追溯原则为依据的做法,同时以成本的作业性态对成本进行归类。但是这里面存在一系列的技术问题,

三、解决的思路

1、关于核算单元确定的思路

在确定烟叶生产成本的核算单元时,有些基本原则是必须遵循的:首先是完整性原则,核算单元必须要完整地反映烟叶生产过程,特别是几个基本环节,比如育苗、移栽、田管、采摘、烘烤等,核算单元的划分要清晰(又不要遗漏)地反映主要生产过程;其次是简明扼要原则,核算单元的确定要避免由于划分过于繁锁而造成实施困难;第三界限清楚原则,核算单元必须考虑作业环节划分与成本费用的联系,尽可能找到所发生的成本费用与所产生效率的联系;第四是可操作原则,如果要求资料过于详细,会带来收集上的困难。在确定以哪一个层面作为核算单元上,还要考虑工作的目的是对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不涉及因为作业环节带来的人员、过程、机构、设施等方面的改变,也不必专门考虑精细化管理的相关问题,从这个目的出发,选择稍粗一点的作业层面作为核算单元,是可以接受的。

2、关于数据筛选的思路

在根据成本的作业性态将成本费用划入各核算单元之前,还必须对数据进行筛选。对数据进行筛选的原因,除了考虑上面讨论的数据与成本作业性态的三种特征(能直接辨认、不易直接辨认和间接费用)之外,还基于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如果一个地区内的各烟叶生产区域自然条件有差异,将这个地区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核算单元时,可能将不同性质的成本放入了一个作业单元,造成数据的不可用。这样,在数据筛选上就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是否需要反映地区内由于自然条件形成的成本性态差异;二是如果要反映数据的自然差异,就存在数据筛选的顺序问题,是先筛选自然条件差异,还是先筛选特征差异。先对数据进行自然因素的筛选,针对性更强,得到的成本费用资料较为单纯;缺点是加大了工作量。论文大全,核算单元方法。当然,也可以考虑将成本性态和地区划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处理。从实际情况看,宜将区域划分与成本性态分析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两种方法。论文大全,核算单元方法。论文大全,核算单元方法。

3、关于数据处理的思路

数据处理上,如何将成本性态的思想融入以作业环节为单元的核算工作中,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反映数据发生瞬时性,作业环节中发生的数据是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发生的,成本性态的这种联系如果不是在发生的时间段内就适时地加以汇总,这种关系就会随着环节时间的过程而不清晰,就可能只留数据,而淡化了成本性态关系;二是正确处理数据核算上的及时性,目前数据的收集是按会计期间来进行的,比如是按月度会计期间甚至年度会计期间进行的汇总,显然这种汇总与烟叶生产作业环节的时间是没有关系的,要解决作业时间快速变化和数据收集时间上的不适应矛盾,就必须改变现有的烟叶成本数据收集模式,采用快速数据处理的办法。论文大全,核算单元方法。

四、可供借鉴的方法

根据作者参与烟叶成本核算工作的实践,下面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

1、将整个环节分为7个作业单元

烟叶生产流程有三个层面:环节、作业和活动。论文大全,核算单元方法。以活动层作为核算单元,能够较为深入地反映烟叶生产作业的情况,但要求成本资料上非常细,加大了成本处理的成本。以作业层作为核算单元,含义上相对明确,但是又不至于太繁琐,但同样要求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判断成本费用性质的能力,工作量仍然较大。以环节层作为核算单元,工作量较前面两种方法要小,更重要的是成本划分的目的是进行环节成本的计算,从这个角度出发,将整个流程划分为7个核算单元,不但从时间上已经比较细,而且完全能够满足成本性态进行单元核算的要求。

2、数据的筛选

在数据筛选上,分成几个步骤:首先从总体上将非生产性投入筛掉,其次对剩下的生产性投入,根据成本的作业性态,将能够直接进入作业环节的成本进入不同的作业环节,一共有6个环节,将不能够直接进入作业环节的成本作为多动因成本放入多动因环节(最后可作单独处理,也可不作单独处理)。

就业成本核算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236-01

生态林业中的主要成分是生态学、经济学和森林林业经济学等,用生态系统中的林业会计核算中生态价值的研究现状和意义包括:标准计量指标体系的制定生态效益和生态经济学计量指标体系生态价值计量的国家控制和合理管理体系。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中的森林生态会计核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下,用生态林业角度下的林业会计核算确认生态价值和计量的分析。生态效益的产生是产出和投入的占有量。

1 生态林业理论中的林业会计核算制度

生态会计是国际准则协调发展的基础,生态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可持续发展,在《森林生态价值核算案例》中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制度对于生态会计核算基本原则,还有《江苏森林生态会计核算案例及研究》构建科学的森林生态跨级核算信息系统,和展现生态价值的研究及意义,有了统一的林业跨级制度、林业生产经营中的个体收益与社会收益一致,有了完善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才能很好的发挥他的作用性,使经济效益最大化等,综合经济效益和实用性下,发挥最大的能力。

生态资源资产中的会计核算下,用采用自主经营管理,计算出完整的林业产生的生产经营成本,核算成本盈亏,建立和构造。在使用其方法上设计有关会计报表,在林业生产中的经营模式是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文明水平的发展,相对于经济快速服务化,那些工业仍占较高比重的生态文明水平就要明显低很多,所以林业会计核算中的模式有实行的价值。

在林业会计核算中核实要人工造林,种苗设备设施,科技支撑,病虫害防治,还有前期工作费的预算,这是生态林业会计核算中的主要成分。

2 生态林业理论角度下的会计核算内容

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种苗设备设施、防火设备设施、科技支撑、病虫害防治、其他明细科目都在生态林业理论角度下的会计核算内容中。林业企业贯彻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林业企业是以森林,林木下资产为核算对象和目的,林木和森林资产属于生物环保中资产的内容,林业企业应贯彻执行生物资产具体会计准则核算。虽然林木资产会计核算属于生物资产具体会计准则的范畴,但其中涉及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的内容太少,提出了林木和森林资产按照核算与管理的需要,用材林列入消耗性生物资产,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下经济林和薪炭林慢慢列入生产性生物资产,防风固沙林和森林的计算等。生态农业中林业会计核算过分强调传统农业,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如果不能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支持,发展极为缓慢,但是随着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由污染度加大,环境保护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发展,从而掀起了以保护生态林业环境为主的各种替代思潮,在经济核算中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认为生态林业是林业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林业会计核算是保障制度上的完善,能更好的服务人民,更好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生态林业下林业会计核算中的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其中林业会计的内容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特色化,和核算出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等,有利于经济实用,能普遍用于环境中。

3 生态林业理论下林业会计核算建议

(1)健全的林业会计核算和研究。

(2)完善的生态林业理论指导会计核算体系。

(3)林业会计核算中的方针和指导方式。

(4)林业技术的研究和设计。

(5)林业会计核算中实行林业经济管理科学。

目前,生态林业理论角度下的林业会计核算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以及所造成的后果,林业会计对象的不确定,不能满足生态林业发展的需要和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企业中会计制度,按正常的会计科目即可,如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等。对于明细帐你可依公司自身特点去设置。但是生态林业中的会计核算下新树苗不成问题,就象其他行业每年不也开发了新品种吗?林业会计核算就是要把利润最大化,赚钱是企业生存的目的,在园林绿化中合理的去创造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效益,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 结语

林业经济学和林业会计核算有利于我国建设,以林业生态为首要林业会计核算为主要目标等,在生态林业中的基础要很好的建设下,一定制度的会计核算有效的调节各方面的生态问题,也可以在生态林业理论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发挥作用。林业生态中要建设重点和热点,评述学术动向,开发学术讨论,提供科技信息,促进林业科技、教育及林业生产发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林业会计核算。林业会计核算在生态林业中占得比例很重,林业会计核算在经济上有一定的帮助,在环境保护中占有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就业成本核算论文例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能源与资源的浪费严重,环境问题突出。以此,中国开展了以绿色GDP为核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试图测算出环境的破坏对经济的影响,在经济增长中计人环境成本,从而提倡更为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2006年,英国《金融时报》有关《中国放弃“绿色GDP”计划》的报道,对此,国家统计局则表示先做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实物测算方面,暂时不做价值的估算,作为需要给出一个数字的绿色GDP,现在确实难以实现。并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及”绿色会计”作为绿色GDP的替代方式。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就绿色会计、绿色GDP、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做一研究。

1.绿色会计、绿色GDP、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内涵

1.1绿色会计及主要内容

绿色会计的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早期,最为突出的是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政府间专家工作小组在连续几次的会议上讨论过绿色会计问题,并建议各国研究相关的准则。

绿色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相互结合,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达的形式,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平衡人工资本和自然资本,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企业、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绿色会计突出核算企业自然环境成本,在提高企业自身直接效益的同时,更注重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全面监督反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其基础内容可分为三部分: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污染成本;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及产生的社会环境代价评估,同时包括对国家经济发展宏观决策的评估。其区别于传统会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由于与自然环境关系复杂,考虑到目前的绿色会计核算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其核算对象主要是:绿色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等;绿色收入,包括自然资源收人、环境污染收人、资源环境保护收人等;绿色会计收益包括资源环境收益、绿色利润等。

1.2绿色会计的核算方法

绿色会计的确认计量是将涉及自然环境的经济业务也作为会计要素,经过辨认确定其数量、价格,加以正式记录并人会计报表的过程。价值计量公式简列如下:

现实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总用户价值=现实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自然资产价值=总用户价值+存在使用价值

其中:间接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和存在使用价值又是自然资产价值计量中最困难的内容,需要借助于价格替代法、支付意愿法、接受意原法等。确实难以计量的环境污染,可用数学模型适当测算估计量化。

1.3绿色GDP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传统的GDP核算一方面没有扣减环境降级成本,另一方面将环境保护支出作为投资活动,结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环境保护支出就越多,GDP也就越大。绿色GDP就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从概念来理解,绿色GDP是建立在GDP基础之上的,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指标;从核算方法上看,绿色GDP是在传统GDP核算的基础之上,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因此,绿色GDP并非一种全新的概念,也不是对传统GDP的颠覆性变革。应该说,绿色GDP是一种对待人与自然的新态度,一种人类对以往高消耗、高污染发展模式的反思。一般来说,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为虚拟成本,环境保护支出为实际成本,由于资源环境问题是非市场化的,没有明确的市场价格,这就给估算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带来很大的技术困难。可见,绿色GDP核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其核算方法还很不成熟,依旧处于探索过程之中。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就是在现有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将经济活动中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除,进行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形成一套能够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能够提供资源环境核算数据的核算体系,亦称为资源环境综合核算体系(SEEA)。

如同,GDP是传统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绿色GDP则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

就业成本核算论文例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问题得到了教育界的重点关注。尽管我国有一些学者已经对高校教育成本问题进行了研讨,但和先进国家相比,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此项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为一体的课题,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深入研究下去。本文就如何将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核算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初步地分析。

一、高校教育成本内涵

高校在完成培养学生任务的过程中,势必耗费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高校在提供教育服务全过程中所消耗的这些生产要素就构成了高校教育成本。从内容上来看,高校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学生而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从时间上看,高校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学生而消耗的当期投入和前期投入,这些投入既包括物化劳动,也包括活劳动,它们是国家、社会和个人在特定时期内通过高校这一主体为培养学生而进行的资金投放行为。

二、高校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程序

(一)确认资源费用,明确资源动因

高校资源费用的确定就是高校成本核算的范围, 即涉及费用数额较大或需要有关部门重点监管的费用。而本文所提及的资源动因就是高校各项作业消耗资源的方式或依据。根据高校现有的会计账务处理系统以及间接费用发生情况,现将高校会计核算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的资源项目及资源动因归纳总结如表1所示:

(二)分析确认作业,建立作业中心,形成作业成本库

高校在完成学生培养整个过程中,经常涉及的作业会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此种情形下,高校会以主要作业作为主体,然后将具有一定关联度的作业先进行合并,再建立作业中心,并将作业中心内的作业成本汇集在一起,从而构成同质成本库。因为考虑到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具备一定的规律性,所以按照部门职能划分通常设置以下六个作业中心。在上面设置的基础上每个作业中心按照不同的教学单位再次进行详细划分, 这样就方便统计每个院( 系) 发生的费用消耗。下面就高校经常建立的作业中心及发生的主要作业归纳总结如下表2所示:

(三)计算资源动因分配率,将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中心

在高校内,发生的每一项作业可能要同时消耗掉若干种资源,对于每一种资源同时又具有被不同的作业所消耗的可能性,为此要通过计算资源动因分配率将各项资源费用分配计入到各个作业中心。此处仅列举两个例子以示说明。

三、高校实施作业成本法存在的问题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在国外出现过许多的成功案例,目前在我国高校也具有一定的应用性,但是真正在我国高校全方位应用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探索深层因素,归纳以下几点:

(一)尚未确立高校作业成本观念

长久以来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欠缺成本意识。具体包括:对作业成本法本身具备的先进性认识不足;尚未正确意识到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迫切性与重要性。上述所欠缺的成本观念会导致在高校在运用作业成本过程中缺少组织方面整体的协调。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系统,在推广运用过程中需要诸多的人力和物力来从事复杂的调研工作,收集可识别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还要消耗人力、物力进一步建立诸多统计指标,这就意味着会使具体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增加大量的工作,再加上工作人员对作业成本法缺乏必要的了解,思想上难以接受这种新型成本核算方法,从而不利于具体实施工作。

(二)缺乏高校作业成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正如高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意味着高校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有着不同于其它行业的一套理论体系;高校这种具备特殊性的作业成本管理理论必须被应用于成本管理实践中才能进一步地完善和推广。但是我国关于作业成本法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管理的时间都很短,而且大部分研究都是关于工业领域的,高校领域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呈现双重欠缺局面。

(三)尚未健全高校作业成本法实施环境

高校现行的会计制度与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要求在诸多方面都有差距,此种情况下,如果按照作业成本法的要求来核算高校成本,所计算出来的成本核算结果缺乏一定的可信性。例如:高校成本核算中所涉及的固定资产部分无需计提折旧,无法取得固定资产折旧的相关数据信息。再加上高校作业成本管理中作业中心的划分与高校内部实际组织部门存有较大的不同,使得成本数据从初始收集、过程整理、最终统计工作具备不同程度地困难。

(四)难以确立高校作业中心以及成本动因

在具体高校成本核算工作中,如果成本动因与高校内的间接费用相关度低,成本动因就比较难确认;如果高校所发生费用的复杂度高,所需要的成本动因就较多。所以高校在进行间接费用分配时,往往会因为缺乏正确合适的成本动因以及详细数据信息而为实施过程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高校有效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对策

针对上述在高校实施作业成本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少学者已经开始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本文尝试着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力求领导的支持与员工的配合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是一项较为复杂、缜密的系统工程。例如,在初始调研、整体设计、具体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整个过程中,在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再划分各项作业,建立相应的作业及作业中心以及正确选择成本动因等等,上述基本工作都需要得到全体教职人员的支持配合。因此,要做好宣传与沟通工作,使高校全体教职人员认识到作业成本核算的必要性,掌握其核算的具体流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教职员工的配合,作业成本法应用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才有可能顺利地实施。

(二)开发高校作业成本核算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核算教育成本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管理体系,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维护和存储工作量都很大,且十分强调信息的准确、及时,仅靠人工操作一方面会使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核算出来的数据信息也不是太准确,难以将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特有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如果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及其网络就会保障数据信息的渠道畅通。因此,高校迫切需要自行研发或者联合研发高校作业成本核算的计算机系统,以更好地开展成本核算工作。

(三)改进高校原有会计核算系统

为了更好地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的教育成本,前提条件是要大力推行现行高校的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例如:可以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并行的核算原则,这样在满足高校会计制度的核算要求的同时,又确保费用发生受益期间的准确划分;此外,本文所提及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问题,如果在使用期限进行计提折旧,会使固定资产核算这部分更加合理化。

(四)在局部试行基础上推广实施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个新型复杂的成本核算方法,其实施工作量很大,而且实施费用比较高,最终收益也不稳定,建议操作实施速度不宜太快,最好在已经具备成熟条件的高校先行实施,而在高校内部,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一部门或某一层次局部率先试行,然后再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实施。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为计量高校教育成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系统的方法。其不仅可以提高高校成本计算的精准性,还可以方便高校管理者掌控影响间接费用的诸多因素,方便其控制教育各环节的支出情况,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作业,降低不必要的支出。当然,我国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整体环境也不够成熟,但相信在预知的未来,随着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应用条件的逐步成熟,作业成本法将在高校内得到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海兰,李淑霞.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财务与会计,2008(7)

[2]崔荣芳,杨海平.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学生培养成本计算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9(7)

就业成本核算论文例10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19

[中图分类号]F235;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2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模式不断转变,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主张发展低碳经济。所谓的低碳经济就是指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多发展那些以低能耗、低污染为主的产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低碳经济理念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希望社会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积极寻找新型的、可再生的能源去发展经济,从而不断减少能源消耗,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只有不断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排放量,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环境污染,保证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和谐,从而给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尽管当前已经有碳会计理论出现,但是依旧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导致碳会计理论无法得到更大的发展,不能给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 我国碳会计研究及发展动态

据资料显示,碳会计最先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已有学者开始研究和低碳经济有关的碳会计核算方法,而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十分有限,因此在研究碳核算时往往是通过对碳实物体的研究而展开的,和当前所说的经济方面的碳核算没有实际关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开始出现严重的、普遍的环境污染,使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各国领导人开始注重研究保护环境的工作,从2002年开始就已经展开了全球范围内的会议探讨,这时期开始出现一大批期刊来记载全球的低碳经济,如《欧洲会计评论》《会计、组织与社会》等。尽管这些期刊的立场有着较大区别,但是都反映气候变化与污染的主题。这些国际期刊的出版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低碳经济和碳会计。

为了更好地控制全球的碳排放量,保护好地球的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在进行了密切的会议讨论后制定出了一套碳排放交易机制,根据这个机制来对各国排放碳的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和监督,还结合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了新的会计准则,希望可以不断完善碳核算的处理模式和处理机制,保证碳会计的运行效率。

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无论是政府还是专家都开始密切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根据调查可知,当前的碳会计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受传统会计核算的影响,当前的碳会计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核算机制与体制,也没有明确规定出一些会计事项,这就导致了当前的碳会计核算中存在较大的风险性,不利于碳会计核算的进一步展开。而学者Janek和Stewart则认为在完善碳会计时应将碳固及鉴证进行添加,一个企业的碳账户应该受到第三方的考核与鉴证,这样才能保证碳会计的准确性和效率。

2 碳会计研究的学科基础

碳会计的展开往往存在着一定难度,这是因为碳会计涉及了较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如经济学、资源学和会计学等。尽管这些领域存在着较大不同之处,但是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碳会计核算中依旧会涉及这些领域,而其中最为主要的专业则是会计学,因此,要想保证碳会计的效率就应充分掌握会计知识,借助专业的会计知识来完成碳会计研究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有较多学者开始研究会计方面的知识,碳会计的出现使很多人混淆了其与环境会计的关系。虽然碳会计和环境会计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还有一定的区别,人们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做好二者的区分。下面笔者将详细介绍环境会计与碳会计之间的差异。

第一是碳会计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与环境会计不同。虽然环境会计和碳会计都会对与环境资源有关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但是碳会计更多的是对低碳经济模式中对碳的消耗、成本和收益进行计算,通过进行碳会计核算来掌握当前低碳经济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风险点,这一点则是环境会计无法做到的。

第二是碳会计的层次性和结构性与环境会计不同。根据碳会计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其分为企业层面和公共层面这两个不同的层次。所谓企业层面的碳会计就是对企业日常的碳消耗和收益进行统计与核算,从而把握企业的经济收益状况;而公共层面的碳核算则是指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与碳有关的经济量核算。

第三是碳会计的规范性和关联性与环境会计不同。虽然碳会计与环境会计都需要借助日常的会计业务进行核算,但碳会计则更多地和财务会计相关,需要一定的信息报告和信息披露机制,因此碳会计在规范性和关联性方面与环境会计存在较大差异。

第四是碳会计的技术性和分类与环境会计不同。碳会计的基本业务包括了低碳预算、节能减排的投资、成本约束和限制等,这一点和排污权会计具有很大相似之处,因此根据碳会计的技术性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约束性碳会计。低碳会计是环境会计中的一个分支,重点是研究和解释在低碳前提下,如何进行信息披露、会计核算,以及节能投资、低碳固定资产、应交环保费、低碳收入、低碳节能奖励、低碳成本等。

3 碳会计的理论创新

3.1 碳会计的内容及研究目标

碳会计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当前社会普遍出现低碳经济模式。为了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低碳经济模式下计算的需要,碳会计开始出现并且成为会计核算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在进行碳会计计算之前,首先应该对碳会计的内容及研究目标进行充分的了解。一般来说,在进行碳会计核算时需要对碳资产、碳负债、碳成本、碳费用、碳收益、碳信息等进行详细了解,然后将这些不同的会计要素都反映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进行计算。由此可见,碳会计和各种碳要素分不开,对碳要素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构成了碳会计的主要内容。

在进行碳核算之前,应该确定一定的碳会计研究目标,这样才能给今后的碳会计工作指明道路。在制定研究目标前应对当前存在的碳会计理论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现行的会计核算理论体系,对已有的碳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一定的改革创新,确立基本的碳会计核算流程与理念,制定出完善的碳会计核算准则,才能不断健全相关的碳会计体系。

3.2 碳会计的对象及功能研究

碳会计存在的前提是低碳经济模式,因此人们往往希望可以通过碳会计核算来找出碳排放对当前社会的影响。而碳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通常是负面的,因此需要全面把握不同生产环节碳排放对于社会的影响,做好成本、收益的核算与比较,还应掌握碳会计中的一些因素如碳税和碳关税、附加征收、补偿和赔偿、扣除、自愿退出、强行废比等,这些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碳会计的核算效率。此外,还应对存在碳排放现象的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统一地分析,具体包括社会环境和文化、公共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碳金融支持、碳汇存和碳排放激励、碳基能源及技术改造等,这些都是碳会计核算的对象,应该引起重视。

碳会计功能是碳会计研究的一个重点。碳会计的系统功能包括:碳相关成本归集和核算功能,比如:跟踪碳足迹、解析碳行为、显化碳成本、归集和核算碳相关成本。由此可见碳会计的功能十分强大,人们可以通过碳会计计算来把握碳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帮助政府完善当前的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管理政策等。

3.3 碳会计的理论及创新思路

碳会计是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兴起的,因此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对其的理论体系进行具体的分类,其包括基础理论和基本理论两个部分。所谓的基础理论就是指构成碳核算的最为基础的内容,其中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企业发展理论、绿色核算理论、环境和资源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等不同的内容。而碳会计的基本理论则包括:厘清与环境会计等会计理论的关系;碳会计基本假设的确定;要素确认、核算原则和依据、核算特点和方法等内容。虽然碳会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理论较为相似,但是只要把握住了二者的特点,就可以很好地区分二者。

厘清碳成本与收益是碳会计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思路。首先是对碳成本和收益进行机会分析。在碳依赖社会中碳依赖企业因为转嫁了社会成本而获得了机会收益,而在低碳经济社会,碳依赖企业则因为环境和政策的变化可能承担碳相关成本。在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低碳转变也可能产生碳成本。其次是解决碳生产、碳消费、碳排放等人类行为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问题。“负外部性”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要解决碳成本的承担以及对市场的影响问题。由于碳行为市场主体并不对碳成本负责,且碳基能源的可获得性、碳基技术的成熟性以及市场消费观念的稳定性,都使碳依赖型企业获得了比低碳企业更高的资本收益率,这造成了对低碳企业的“挤出效应”和“碳锁定”状态。解决该问题需要碳会计核算并揭示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再次,建立成本与收益的配比和碳激励机制,实现碳解锁。碳依赖企业的碳外部成本“内部化”,即由企业自行承担碳成本,从而压缩其“超额利润”空间。最后,碳会计的研究策略是根据碳成本收益的可计量性和社会认可性进行分层处理,能准确计量和获得普遍认可的、纳入财务会计领域处理以制定新的会计准则;不够成熟的,可以某种方式作为决策参数,纳入管理会计领域。

3.4 碳会计的绩效及信息披露方式

存在碳排放现象的企业就意味着其对碳的依赖性较大,碳排放量不仅影响着企业的成本,还会对其经济收益造成较大影响,一个企业一旦决定要转变当前的碳排放模式,就会对企业的成本和收益造成较大影响。因此,要想保证低碳经济理念的顺利展开就应该加强对碳会计的绩效与信息披露方式的研究,加强对碳成本和收益的研究。此外,消费方式的改变不仅会对企业的经济利润产生较大影响,还会对碳核算造成一定改变,人们可以根据碳会计核算的结果找出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及时改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负面影响,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碳信息披露是碳会计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里所指的碳信息并非环境科学意义上的指数指标,而是企业可核算、可比较和可利用的碳基价值信息,即碳会计信息。例如:单位产品产出中包括直接碳消耗(煤、油、气等消耗)、间接碳消耗(碳基转移量和资本投资量)、碳排放依赖等碳基信息,及与领先生产技术和消费方式相比较的会计分析。这既是企业产品或服务中的重要信息,也是国家制定宏观环境政策所需要的专业信息。由此可见,碳会计信息并不仅限于碳要素的简单披露,而是一个全新的会计信息体系。企业碳排放如何进行预算和披露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企业界和会计理论界。

4 结 语

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不断转型和升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碳会计并且出现了较多的理论思想。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碳会计制度,使实际的碳会计核算中出现的较多问题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而市场机制的不健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碳会计工作的展开,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建立与碳会计有关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系统的作用,提高经济收益。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低碳经济模式的科学性和必要性,认识到了碳会计存在的必要性,积极对当前的生产模式和销售模式进行升级,减少企业对碳的依赖,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制定出健全的碳会计核算机制,不断规范日常工作的流程,保证碳会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一致性。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不进行产业升级,减少碳排放量,做好碳会计工作,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闫明杰.碳会计的会计体系构建探究[J].商业会计,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