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2-09-05 09:54:44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例1

作为我国科普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科技馆以其灵活、高效的方式,覆盖我国未建设科技馆的市县级地区,弥补了基础科普设施数量有限、辐射范围不足等问题,在目前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科普资源分布不均的国情下,有效缓解了基层科普资源匮乏的现状,推动了我国科普服务的公平与普惠。在中国科协的积极推动下,2012年12月中国流动科技馆(下文简称“中国流动馆”)项目获得财政部立项,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推动了流动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据统计,截至2015年7月,中国流动科技馆共巡展903站,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受益观众达3734万人,取得了很好的科普教育效果与社会影响。

1 展览资源现状

目前,中国流动馆主要以“体验科学”为主题,通过50件左右的互动展品与科学表演、科学实验、科普影视相结合,组成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流动科普资源,项目开展以来,历经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已形成Ⅰ型、Ⅱ型、Ⅲ型三种展教内容:

Ⅰ型流动馆,围绕基础科学,主要展示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应用,设有声光体验、电磁探秘、运动旋律、生命奥秘、数学魅力五个分主题展区,共计45件展品,科学表演3项。

Ⅱ型流动馆,在保留部分“Ⅰ型”展品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与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健康生活、安全生活和数字生活三个分主题,向公众揭示生活中的科学,引导公众以更加健康、安全、科学的方式生活。同时增加了简易棚房及相关配套设施,可适应老少边穷地区复杂的展览条件,展品共计38件,科学表演和科学实验5项。

Ⅲ型流动馆,在Ⅰ型、Ⅱ型基础上,不仅增加“移动科普影院”,将展品数量提升至50件,同时强调展览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根据场地情况进行不同组合,使展览面积在300-800m2之间变化。2014年流动馆则重点对Ⅲ型展览进行了细致梳理,优化展品展示方式及设计图纸等设计资料,并推行图纸的标准化以降低制作成本。

2 问题与反思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流动馆基本实现了“广覆盖、系列化、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形成以互动展品、科学表演、科学实验、科普影视四者结合的展览内容,受到各地观众的普遍欢迎,也给大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但是目前流动展览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展教资源上尚不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科学素养层级的观众的差异化需求;专题内容较少,缺少对公众关心的科技热点、节能环保、心理健康、航空航天等方面内容的展示,地区特色科普资源有待挖掘;高新技术展示的可靠性、稳定性等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展品表现形式难以突破;展教活动重视不足,活动形式缺乏创新;开发过程社会资源介入不多,创新模式需要完善。

3 未来发展建议

展教资源是中国流动馆项目提供展示和教育内容的核心支撑[1],因此展教资源开发的创新能力是中国流动馆不断发展的源动力。未来中国流动馆项目开发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多地探索与实践。

3.1 建立模块化开发模式,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流动展览开发的模块化设计,是指采用围绕某一核心主题的展示内容模块分割和组织展教资源。每个模块单元围绕一个特定主题展开,分别具有展品、活动、影视等不同的展示功能;在资源系统中,主题模块单元可组合、分解或更换。模块化设计将打破展教内容整体升级更新的模式,提供了另一个开发思路。未来流动馆的更新将主要聚焦开发新的主题展示模块,主题模块单元可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实现自由组合,形成整体展览,适合不同展览面积、多种场地条件下展出,使流动馆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地方各省市可根据当地公众的科学素质水平和需求、已有的场地大小,在已有展示内容模块中针对性的选择适宜的内容和数量,组合形成整套展览,充分实现按需配置,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观众群体的个性需求。

3.2 关注社会热点,增加本地特色,研发专题展览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目标中提出,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在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综合地方的需求和国家的规划,今后流动馆展教资源开发应重点向航空航天、身心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当今世界热点科技问题拓展。在传承经典基础科学展示内容的基础上,一方面聚焦社会热点,将前沿科技作为展示亮点,一方面增加地方特色展示内容,增强展览对当地民众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看点”。同时,借鉴国外流动展览的策展思路,设计真正的故事化、主题式的专题展览模块,采用主题故事引起观众的兴趣,将学科综合知识或科学方法进行结合,营造环境氛围,引导观众探究。

3.3 加大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丰富展览展品表现形式

随着国家加大对科普产业的重视与投入,先进的全息投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2]、人脸识别[3]、智能机器人[4]等技术在科普传播中的应用引起了很多科研院所的关注,为流动科普展品创新带来强大的推动力,然而流动馆的流动性为高新技术应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成为未来需要攻克的关键难题。2015年7月,由中国科技馆联合部分企业、科研院所等申报的2015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馆展品创新关键技术与标准研发及信息化平台建设应用示范”(项目编号:2015BAK34B00)获得科技部立项资助,国拨经费2231万元,项目主要通过对基础科学原理解读与探究、高新技术互动体验、机器人技术互动展示等系列展品关键技术的研发,进一步拓展公众互动体验功能,丰富科技馆展教资源,这将有助于攻克部分前沿技术应用的难题。

国外流动馆的展览设计起步较早,尤其在主题流动展览和展示形式上都已形成一定的特点。我们应积极收集和研究国际上的优秀案例,吸取好的经验为我所用。2012年全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工作启动后,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的科普硕生们,也在积极尝试将现代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入流动馆的创新研究,这将为探索更加新颖、更具特色的、适合和满足流动需求的展览展示形式打开了大门。流动馆在展览形式设计上期待更多突破,结合前文所述主题模块的开发思路,将流动馆展览开发视作微型专题展览的开发,围绕主题,采用互动展品、活动、影视、多媒体、艺术形式、静态模型、环境设计等多种展示形式与技术,全方位、多角度、深入诠释主题,使展示整体氛围感更强,主题更加突出。

3.4 重视展教活动的策划组织,充分实现展教效果

关于教育活动与展品的关系有过很多研究与探讨[5-6],但在展览开发项目操作中教育活动与展览并未达到实质性的融合。对于流动馆这类巡回展览,可以考虑以策划一个科普传播活动的思路策划展览,对于展品硬件无法更好表现的本地化、特色化内容,通过活动中表演者的演绎和与观众的现场互动,传递展览想要表达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深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最好的选择,而且能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今后流动馆教育活动一方面需加强对地方活动策划、组织和开展的培训,通过活动融合地方科普宣传需求、展示本地特色、提升展教能力;一方面积极引导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试点高校的科普研究生们,将流动馆教育活动开发作为研究课题,通过实习体验项目激发和带动地方展教活动的创新。

3.5 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创新科普资源开发的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仅仅依靠内部资源进行创新活动,已经难以适应科技馆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开放式创新[7]”就颇具意义,将外部展览创意和外部市场化展览研发的作用上升到和的内部研发同样重要的地位,均衡协调内部和外部的资源,不仅把创新的目标寄托在基础展品的研发上,还积极寻找外部的技术支持、委外研究、技术合伙等合适的模式来尽快地把创新思想变为现实的科普资源,只有打破专业壁垒,加强各方深度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实现流动展教资源的创新发展、规模化发展和规范化发展。为鼓励展品创新,丰富展览内容,中国科技馆8月底启动了中国流动科技馆展品研制项目的申报工作,面向社会征集展品创意,迈出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的第一步。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投资巨大,建议今后对重点高新展示技术、展览形式设计、科普影片成果转化等成立专门项目,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流动科普资源研发与建设平台。同时组织行业交流会议,就当前开发中的先进理念、技术、做法以及存在问题、发展趋势等共同研讨,形成行业齐心推进的局面。

4 结语

中国流动馆项目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定的展教资源开发体系和模式,也积累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教资源,然而面对新形势下科技馆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基层观众不断变化的、多样化的需求,今后流动馆资源开发应仔细思考和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创新设计思路和展览形式,挖掘鲜明特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完善开发体系,提高流动科普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流动科普设施子课题组.我国科技馆流动科普设施发展研究[R].中国科技馆,2014.

[2]李锋.混合现实技术在科普展示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08):246-248.

[3]田锋.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人脸卡通化科普展品的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08.

[4]赵姝颖.科普中的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在科技传播中的应用探索[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4(1):37-41.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例2

作者:祖爱香 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馆

科技馆被视为一个接触和观察“现实”的地方,一个展示科技的历史和演化的地方,一个进行各种科技演示和积极参与到活跃科学过程和体验的地方,科技馆的核心是通过展品或展项向公众展示科学技术的原理、应用、社会意义以及发展过程和趋势。如何依托科技馆的展品和展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吸引更多的观众?除了科学小实验、科普培训、科普剧等以外,展览和展品功能的多样化、高科技数字科技馆的多元化,也将是未来科技馆的发展方向。科学性是科技馆展览内容最具生命力的。科技馆的展览浓缩了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科技馆展品要开发公众在观看过程中对新科技的期待,昭示未来科技的新方向,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展品、展项着力展示信息技术及数字化的内涵,这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数字化科技馆的特点数字化的科技馆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演示,展示关于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信息传递的基本知识,使观众了解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在互联网中传递的技术和方法,感受在网络世界中人如何交流、学习、生产、创作、娱乐和观察,体验异地的人们穿越时空、时时沟通的快乐,了解网络文化、网络艺术的精彩等。新时代的科技馆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公民终身教育的讲堂,更需要一大批符合现代人口味的、具有时代气息、有质量、有品位的高科技的主题展览。科技馆科普展品档案是促进科技馆展品发展和应用的基础资料,也是科技馆实施科普教育活动的历史见证。

科技馆工作中的档案管理档案工作是科技馆的软件工程,它是及时地把科普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声像、实物模型等收集齐全,并加以系统整理。建立科技馆科普档案,是展览、培训、实践工作的有力后盾,是领导决策的参谋,是展品设计和科研的指南。要开创科技馆的新局面,必须重视这一工作。展览和展品是科技馆展教功能的重要载体,是科技馆的灵魂所在,展品的更新改造及新展品的诞生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科技馆科普展品档案具有保存信息、记录历史、启迪后人的作用,是科普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公众通过所展示的科技馆科普档案,了解科技馆各个时期科普活动内容,了解不同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充分地发挥了科普活动的作用,使科普档案成为公众吸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还可以成为科技馆科普宣传的新形式。

科普档案对科技馆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熟悉了科技馆的档案内容、掌握了特点,才能有效地满足工作需求;其次,充分利用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涉及科技馆科普活动各方面科普展品档案,为馆领导在谋划全局、制定计划、发展科普事业中提供新的有力支持。但是,随着信息化建设过程的加快,许多单位有大量积累下来的视、音频资料,照片资料,办公文件及科普档案资料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和归档,传统的档案管理软件多媒体检索及提取功能较弱,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现代化高科技的软件,无论是在档案的收集、处理、加工上,还是在档案信息的保存、传输上,电子档案都具有传统档案无法比拟的优点,比如快捷、方便、易于查找、便于修改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馆队伍的不断壮大,使得档案在建设工作中更多地运用了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这样才能不断完善科普展品档案制度的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加称心的服务场所,在服务科普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科技馆事业永远生机勃勃。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例3

现将《2021第二届辽宁省近视防控创意大赛实施方案》转发给你们,请参赛同学9月7日前将《作品报名表》(附件2)、《作品汇总表》(附件3)、以及参赛作品(命名格式要求见实施方案)电子版发送至gdyxcxcyzx@163.com,报名表纸质版送至创新创业中心,勤政楼309。

 2021第二届辽宁省近视防控创意大赛

 

一、竞赛规程

(一)竞赛名称

第二届辽宁省近视防控创意大赛

(二)竞赛目的与意义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指示精神,为我省积极落实国家八部委出台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全面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及眼健康宣传工作,实现“健康中国”的核心目标,激发创新意识,专业技能,秉承“以赛促学、以学促用”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搭建“大健康设计”经验与成果的交流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参赛对象与要求

1.参赛对象为省内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科大学生。

2.每个参赛队由同一所学校的学生组成(最多不超过3名),鼓励不同学科专业学生跨学科、跨类别报名参赛。

3.所有参赛者均须以所在院校为单位,集体报名参赛。

(四)竞赛组别分类

1.自主命题设计

参赛作品围绕近视防控、眼健康创意设计主题进行的相关设计,具体组别分类如下:

A.视觉传达设计组:包含海报招贴、包装、字体、UI、网页等;

B.产品设计组:包含眼镜、眼保健产品、数码电子、交通工具、家用电器、家具、玩具、文具、公共设施等;

C.环艺设计组:包含室内、景观、建筑、规划等;

D.数字动画组:包含动画短片、三维动画、二维动画、数字漫画、插画、动漫衍生品(含数字、实体)等;

E.摄影组:包含创意摄影、产品捕捉、人物特写、建筑风格、实践活动等;

F:交互设计组:包含移动端H5互动广告等;

G.策划组:内容包含广告策划案或其他类策划等;

H.文案组:内容包含广告语、长文案等;

I:其它组:其它艺术设计创意类原创设计。

2.限题设计

围绕《青少年近视防控科普馆》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相关科普类、创新类设计。(附件6:青少年近视防控科普馆简介及规划)

A.科普馆建筑环境设计:包含科普馆的建筑外观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规划设计等;

B.科普馆公共艺术设计:包含城市雕塑设计、空间形态设计、壁画艺术设计、公共装饰品设计等;

C.科普馆视觉传达设计:包含科普馆导视系统设计、宣传海报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绘画等视觉传达相关的设计等;

D.科普馆产品设计:包含科普馆相关的文创类产品、科普玩具、科普类电子产品、科普类装置、科普教具等产品类设计;

E.科普馆数字动画设计:包含科普馆宣传动画、插画、动漫人物形象设计、动漫衍生品等;

F.科普馆策划类:包含科普馆的宣传策划、活动策划、会议策划等策划类相关;

G.科普馆文案类:包含科普馆的宣传广告语、活动广告语等。

H.其它:青少年近视防控科普馆其它相关的科普类、创新类设计和创意。

青少年近视防控科普馆概述:

第一、青少年近视防控科普馆成立背景和意义

青少年近视防控科普馆是依据关于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中央九部委批准的沈阳“眼产业特色小镇”内规划建设何氏青少年眼健康防控科普基地,结合每年一次的ICGeye,“世界眼基因组大会”,推动沈阳眼产业,满足大众健康。

青少年近视防控科普馆是辽宁省唯一一个专注于青少年近视防控主题的科普馆,是国内最具特色的集防控体验、科普展示、近视筛查、防控指导于一体综合性科学普及及文化宣传的近视防控基地。

第二、青少年近视防控科普馆简介

青少年近视防控科普馆是全国首家以青少年近视防控科普为核心,融合国内外顶尖眼科医学专家及视觉艺术设计专家前沿理念,将医学、艺术、科学技术相融合的视觉科学艺术展馆是我省面向全社会重要的科学普及教育、眼文化观光体验的重要载体。

展馆本展馆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共计分三层,一层为眼睛与医学展馆,二层为眼睛与科学展馆,三层为眼睛与艺术展馆。一层视觉与医学展馆分为眼科普区、青少年近视眼防控科普馆、眼健康科普沙龙馆、全身体检区、眼健康筛查区、心理咨询室等6大功能区。

(五)竞赛时间及报名方式

1.竞赛时间

作品提交:2021年9月7日-9月30日

2.参赛作品要求

(1)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艺设计类的设计作品请使用参赛作品模板进行排版(见附件1:参赛作品模板,附件5:参赛作品排版说明),版面大小为A3 幅面,竖版,分辨率300dpi 的高质量jpeg格式,且色彩模式为RGB的电子版文件。每件参赛作品提供不超过三张A3版面,版面内容包含主题、效果图、必要的结构图、基本尺寸图及说明文字等。

手绘作品或实物作品请用扫描仪扫描或数码相机拍照,拍照时不要使用闪光灯,图片转换成JPG格式,版面大小为A3幅面。

环艺设计类作品需同时提供建筑漫游。

(2)数字动画类作品,拍摄工具及制作软件不限,时长不超过10分钟。画面宽度不小于600—960像素,不要倒计时。成片flv或wmv格式,图像大小720×576。

(3)摄影类作品,格式要求为JPG文件,不小于3M,要紧扣主题,单幅、组照、彩色、黑白均可参赛数量不限,组照不超过6幅(可以组合在一张上)。

(4)交互类用HTML5软件制作。可以为H5动画,H5游戏,H5电子杂志,H5交互视频等。作品分辨率要适合手机屏幕尺寸,即默认页面宽度640px,高度可以为1008px、1030px,页数不多于15页。作品需提交作品后的链接及二维码。

(5)策划类作品,策划类中包括内容提要、环境分析、创意设计执行提案、媒介提案、广告预算等。

(6)文案类作品中,广告语字数不多于30字(含标点),长文案字数在100-500字之间(含标点)。

3.参赛报名

(1)需要邮寄的材料:

A.参赛作品电子版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光盘刻录,并邮寄至辽宁何氏医学院视觉艺术学部U南517办公室。光盘文件夹命名方式为:作品、作品报名表、作品汇总表、推荐评委信息表;作品文件夹命名依次为a.学校名称-b.组别分类-c.作品名称:辽宁何氏医学院-工业设计组-张三-智能眼镜设计(1)

B.《作品报名表》(附件2)、《作品汇总表》(附件3)、《推荐评委信息表》(附件4),以上3种材料填报完毕,纸质版加盖学校公章,邮寄辽宁何氏医学院艺术学院U南513办公室。其中,《推荐评委信息表》请各参赛院校推荐相关组别大赛评委一名。

邮寄地址:沈阳市浑南区泗水街66号辽宁何氏医学院艺术学院U南513办公室

收件人:李老师

电话:024-88059798-8374,18242980200

邮编:110163

(2)电子邮箱传送材料:

《作品报名表》(附件2)、《作品汇总表》(附件3)与《推荐评委信息表》(附件4)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汇总后,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大赛邮箱:邮件主题为“xx大学近视防控竞赛报名材料”。(作品仅接受刻盘邮寄,无需再重复发送电子邮件)

(3)需同时在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共享平台(cxcy.upln.cn/)进行报名,材料最终校对结果以平台信息为准。

(六)竞赛环境与设施

辽宁何氏医学院将为竞赛环境与设施提供保障。

二、竞赛组织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财政厅

承办单位:辽宁何氏医学院

(二)组织形式

由竞赛主办及承办单位共同组织成立竞赛组织委员会,由竞赛承办单位负责竞赛的具体组织实施,由各参赛院校及组委会聘请专家共同组织成立竞赛专家委员会负责竞赛的评审工作。

三、竞赛规则

(一)评审方式与评分标准

1. 评审方式:

(1)形式检查:大赛赛务组对报名表格、材料、作品等进行形式检查。针对有缺陷的作品提示参赛队在规定时间内修正。

(2)作品分组:对所有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的有效参赛作品分组,并分配给评审专家。

(3)专家初评:由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组进行网络评审。评审专家登录平台系统,进行网络初评。每件作品至少指定3名专家进行评审。

(4)专家复审:大赛评比委员会对排名前30%作品进行复审;对初评结果有较大分歧意见的作品,根据回避原则安排有关专家进行复审。

2.评分标准:

(1)创新性:具有创意,体现与众不同的创新性与独特性,体现参赛者的想象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用性:为配合竞赛主题,设计者应关注设计创意与当前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充分考虑当前技术条件和技术限制,可进行批量生产制造。

(3)艺术性:作品中应体现对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思考,通过作品造型更好的体现设计功能。

(4)市场性:正确理解竞赛的主题主旨,有效与当前产业经济相结合,有效与当前社会生活需求相结合,尽量保证设计成果的惠及面广、市场推广前景好。

(5)表现力:作品应在设计方法、绘画能力及设计细节上最大程度地表现参赛者的设计意图,产品的效用功能和使用方式能够清晰表达。

(三)奖项设置

根据作品质量设立省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各奖项获奖比例由竞赛组委会根据报名情况和竞赛成绩确定。

设立“优秀组织奖”,对竞赛组织中表现出色的高校给予表彰奖励;设立“组织工作先进个人”和“优秀指导教师奖”,对竞赛组织中表现出色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

(四)申诉与仲裁

大赛组委会评审委员会负责受理申诉。受理申诉的重点是违反竞赛章程的行为,包括作品抄袭、不公正的评比等。对于要求复评以提高获奖等级的申诉,原则上不予受理。

申诉须以书面形式提出。个人提出的申诉,须写明本人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通信地址(包括联系电话或电子邮件地址等),并有本人的亲笔签名;单位提出的异议,须写明联系人的姓名、通讯地址(包括联系电话或电子邮件地址等),并加盖公章。不实名提出的异议无效。大赛组委会对提出申诉的个人或单位信息给予保密。与申诉有关的学校的相关部门,要协助大赛组委会对异议进行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大赛组委会在申诉期结束后一个月内向申诉人答复处理结果。

(五)竞赛结果公示

竞赛结果将在现场决赛评审结束2日内在“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共享平台”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为三天。

四、其他

(一)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李进老师

电话:024-88059758-8374,18242980200

电子邮箱:heshiyishu@huh.edu.cn

QQ群:第二届辽宁省近视防控大赛咨询群,群号码:785852525,添加请注明“学校-姓名”(每所院校请指定一名组织联络人)。

(二)领队与选手须知

1.各组别作品只接受以学校为单位组队参赛。

2.参赛院校应安排有关职能部门负责预赛作品的组织、纪律监督以及内容审核等工作,保证本校竞赛的原创性、规范性和公正性。

(三)其他未尽事宜

1.知识产权

所有参赛作品的知识产权归主办单位和参赛者共同所有,主办单位享有对获奖进行展示和其他形式宣传的权益。任何未经授权的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参赛作品进行宣传、出版、展览和转让等,竞赛主办单位有权追究违反上述规定的相关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例4

科普展教是科技馆活动的核心基点,几乎所有的科技馆活动都围绕此开展。展览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场馆功能的发挥,是否能吸引观众、得到启发并取得积极收获,这离不开展览设计。当今展览设计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吸引观众眼球。

关键词:科技馆;工艺美术展览设计;运用

一、科技馆展览设计的特点和目的

科技馆的展览设计具有对现有科学发现成果展示及启发创造的特点,在展览设计时,就要求不仅是为了展览而简单设计,工艺美术的独特审美性将贯穿于整个展览中,从整体构架到具体细节,都将展项本身与美的创造相结合。

二、科技馆展览模式

科技馆的展览模式大致可分为四类:固定展览模式、互动展览模式、情景展览模式及剧场展览模式。

三、科技馆展览设计的阶段

结合科技馆的展览模式,展览设计一般分为方案设计、概念设计、深化设计、施工设计及完善设计。

四、云南省科技馆“科学的探索”科普展览实践

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展览投资1000多万元的云南省科技馆“科学的探索”科普展览项目,是云南省单个科普项目投资最大的一次,也是我馆面对新馆建设一次锻炼的机会。

(一)展览主题

“科学的探索”科普展览

(二)展览目标

通过这个项目把省科技馆作为全省重点科普教育基地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为提高我省全民科学素质、实现我省科学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展区分布

“科学的探索”科普展览共设计10个展区,100多件展品,分别为:

四大主题展区:“古代智者的探索之路”、“从实验室到工业化”、“宇航天地”、“信息及新能源技术”;六个配套展区:儿童天地、光影魅力、科学影视及表演、健康诊室、“梦工场”动手园地,军事高地。

(四)设计思路

以科学发展史为线,以重点项目和云南特色为点,来统筹考虑和规划设计;四大主题展区设计:

1、“古代智者的探索之路”,展示中外古代智者们的成就,展现古代人们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如:“仰望星空”、“算筹”、“倒灌”等展品的呈现。环境装饰设计上,我们考虑中国建筑元素的运用,如古代房屋建筑形式和古长城的体现,最终我们采用石膏板等材料,让古代皇宫的黄色墙面、棕红色窗格和长城城墙相结合的形式,作为第一大展区的装饰风格,展现我国古代建筑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2、“从实验室到工业化”,主要展示中国“四大发明”之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里,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在欧洲出现了对人类社会起深远影响的发现,比如电的发明。在环境设计上,即考虑独特的时代特征,也考虑与第一展区的结合,我们把思路放在两个展区之间交接处的通道上,采用石膏板制作一个圆拱门,在一展区这边的造型是我国长城上圆拱门的设计,进入二展区,回头望时则进入欧洲哥特式建筑上的圆拱门,利用圆形拱门为突破点,巧妙的将中西建筑风格连接起来。第二展区内部的原方形柱子,采取包裹的形式后,呈现给观众的是罗马柱造型,展现古代欧洲建筑风格。

3、“宇航天地”,从“鸟人”的出现到莱克兄弟的飞机,从人类第一次涉足太空到我国“神九与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旨在让观众了解人类“飞天”梦想的实现过程,体验飞行原理,展现空间技术的运用;

4、现代信息技术及新能源新材料的运用,如“计算机工作原理”、“GPS定位原理”的展示,节能地板、太阳能、风能的互友菔镜日逐渐进入我们生活并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高新技术;

三、四展区的环境装饰设计上,我们觉得可以考虑统一风格,信息技术传播速度已是很快,再无明显的国界区分,“世界大同”的理念促使我们不在明显划分三四展区环境装饰风格,主题风格以现代、简约为主,颜色以蓝色为主,必要的地方采用石膏板隔断或是半透玻璃封闭。

六个配套展区设计:

1、儿童天地:充分考虑儿童的审美观,即清新、夸张、卡通等元素,我们在环境装饰设计上,采取与展品搭配、颜色纯净鲜明、赋予卡通元素的原则,运用石膏板和背胶写真,对整个区域墙体进行装饰,画面线条大胆,明快,让儿童步入其境,犹如真正进入“儿童卡通王国”;

2、光影魅力:该区域展品以人的正常视觉经验,与特制的展品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成相反的现象,有些“不可思议”;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该区域墙体保留原来样式,只在部分地方设计补充说明;

3、科学影视及表演:根据该区域功能,依然运用石膏板和背胶写真的方式,对整个区域墙面进行装饰,画面依然追求清新、卡通和夸张,满足播放内容和表演内容的氛围渲染;

4、健康诊室和“梦工厂”动手园地:区域位于两个相对且靠窗户的廊道内,因考虑都需要充足光线,两个展区都未进行大的装饰,只是对窗户间留下的墙面进行一些装饰画的张贴,如3D视觉画及与展示内容相关的宣传招贴画;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例5

一、“科学+”品牌介绍

(一)“科学+”品牌的起源

“科学+”是浙江省科协顺应新时期科学传播新形势,在整合原有“四科”品牌的基础上,联合浙报集团精心打造的面向公众的科普新平台、科学传播新品牌。活动由浙江省科协与浙报集团主办,浙江省科技馆、《浙江日报》和果壳网承办。

自2008年以来,浙江省科协在抓好传统科普工作的基础上,大胆开拓,联合新闻媒体和国内外科技团体,成功打造了“科学会客厅”、“科技咖啡馆”、“中外科普连线”、“科学行走计划”等“四科”科普品牌,创办了“浙江科普微博方阵”等科学传播新形式,为我省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供了新平台、作出了新贡献。省委赵洪祝书记专门就“科学会客厅”作出重要批示。为顺应科学传播形式多元化、内容多样化、受众广泛化的新形势,省科协积极整合现有科普资源、提练拓展活动内涵、丰富提升活动形式,联合浙报集团精心策划并推出了具有先锋性和探索性的“科学+”科学传播新品牌。

(二)“科学+”品牌的理念

传统的科普活动以“自上而下”为主,“我说你听、我做你看”,是一种单向式的知识灌输,不了解受众的需求,现今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课程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经过品牌创立小组的多次头脑风暴,科学传播新势力“科学+”品牌应运而生。

作为国内科技馆机构首创的科普品牌,科学+立志打造不一样的科学传播品牌,倡导用流行的概念做科普活动。旗下各大活动更加强调互动科普,类型多样,老少皆宜,好玩又不失科学性。每期活动结合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精心策划、组织实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符合当地特色的活动,打造流行的科普形式。

“科学+”不仅利用有趣资源开展丰富的科普教育活动,专家、院士、教授、政府官员、科学青年、新锐作家、普通百姓都成为活动的座上宾。不仅有利于科技馆科普活动多元化,也展现了科技馆展教文化的软实力。作为一个新兴品牌,科学+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技文化需要。

(三)“科学+”品牌的构成

图1“科学+”logo

图2“科学+”子品牌logo

“科学+”品牌由六个子活动组成,分别是:科学+ASTalk、科学+会客厅、科学+EFTlink、科学+咖啡馆、科学+在现场、科学+百日谭。六大活动又各自不同的活动定位和科普内容。

科学+ASTalk:新科学脱口秀。邀请新锐科学家登上舞台,展开关于科学前沿的奇思妙想,让公众在一个较为时尚的科普舞台下聆听科学家的演讲、进行互动。

科学+会客厅:科学家面对面。他的前身是“科学会客厅”,截至目前已经举办35期,共有19位院士、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多位知名专家教授应邀做客会客厅。会客厅将邀请院士和知名科学家,与公众分享成就与光环背后的人生感悟,品味科学研究的冷热酸甜。

科学+咖啡馆:跨界科学沙龙。他的前身是“科技咖啡馆”,已经举办29期。活动让公众在品尝咖啡的同时,跟科学家面对面探讨最新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自由学术聚会,也是一个讨论科学技术课题的论坛。

科学+在现场:他的前身是科学行走计划,已举办25期。活动摒弃传统的以结论去说教的模式,让科学家带着公众走进科学现场,在工厂田野、科学场馆和实验室边走边看,零距离体验科学的真实质感,解答公众对科学的疑惑。

科学+EFT-link:他的前身是中外科普连线,是浙江省科协最早推出的科普品牌,活动以远程视频连线世界各国科学现场和科学场馆的形式,通过连线把科学课程推送到校园和公众中间。

科学+百日谭:学会科学日历。在世界性或全国性科学纪念日、专题日里,邀请相关省级学会专家,为公众解释相关领域的知识误区,用实验数据揭示真相。

二、“科学+”品牌的运作机制

科学+品牌系列活动由浙江省科协与浙报集团主办,浙江省科技馆、《浙江日报》和果壳网承办。由浙江省科协、浙报集团牵头,活动的策划、组织、宣传主要由浙江省科技馆、果壳网负责,《浙江日报》负责活动的报道推广。

为做好科学+品牌,让活动进行良性运作。科协特别成立了科学+策划协调工作组,大家各司其职,各有分工,又紧密结合。每一项任务都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由工作组通力合作,组建科学+QQ群,定期召开科学+工作会议,通过讨论,群策群力,共同来完成主题选定、嘉宾邀请、活动现场搭建、工作人员安排、观众招募、物料准备、各类宣传等一系列工作。活动根据工作人员的特点、能力、专长,分派进不同的工作组进行分任务工作,如无特别说明则每次都按此安排表进行,任务明确、分工合理、科学高效。

关于科学+活动嘉宾的邀请,主要通过科协层面用面谈、电话、短信、邮件、邀请函等方式进行邀请。浙江省“科学plus”科普专家报告团的组建工作也在进行中。迄今所邀请到的数十位专家来自各行各业,有两院院士、专家教授、部门领导、新锐青年等等,但无一例外的是,所邀专家都是一口答应参与“科学+”这种公益性的活动,并精心准备选题,提供全面提纲,十分支持和配合“科学+”的科普工作。

也有专家表示,感谢科学+这样一个新兴的公益科普活动,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工作的平台,致力公益活动,宣传科普知识。

关于“科学+”活动的观众招募,主要采取报纸和网络招募的方式,报纸招募主要是为了照顾中老年观众群体,通过《钱江晚报》、《浙江日报》等发行量大、影响力广的报纸来吸引观众。微博、科技馆官网等新兴传播媒体则更好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的诉求、口味,通过微博活动信息,用简短、活泼的微博体文字进行宣传,突出活动亮点和创意来吸引年轻人的参与。此外,针对活动的主题,也会招募团体性观众。如与医疗类主题相对应的医学院学生、医疗工作者,与食品安全主题相对应的食品专业学生、食品业从业人员等等。

由于“科学+”活动涉及的活动涵盖天文、地理、医疗、宇宙、食品、卫生等等各个领域,可以吸引到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观众群,自开办以来每场活动都座无虚席,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更令人欣慰的是,目前科学+微博的粉丝在不断增长中,旗下各类活动也拥有了一批稳定的热心观众前来支持。

三、对我国科普模式创新的启示

“科学+”品牌的科普模式,在目前国内还属于首创,创办至今赢得了国内数十家媒体的报道百余篇报道,吸引了不计取数的观众,六大子品牌的展开也让“科学+”策划团队人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科学+活动在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给我国的科普活动创新提供了参考借鉴,笔者结合亲身经历和工作经验,总结了以下三点启示:

(一)科学不仅是严谨的,也是好玩的。

科学+每期活动的主题、海报、宣传文字、舞台设计都经过精心设计,尽量贴近生活,吸引眼球,激发读者好奇心,内容涵盖科学、人文、艺术。以安乐死为主题的科学辩论——我可以走了吗?,以食品为主题的——营养的烦恼,以航天主题的——对话北斗“牧星人”,每一期活动的标语都尽量设计的新鲜、有趣。嘉宾的讲演也不再是一味灌输式地宣讲,很多注重的是互动,现场的效果,不仅有与主持人的互动,与观众的互动,还有与微博粉丝的互动,在加上现场键盘手的即时音乐特效,其风格与《实话实说》栏目有些许类似,严谨又不失幽默,科学而不忘好玩。

一直以来,科学+品牌秉承用新鲜好玩的方式做科普的指导理念,旗下活动一改以往多数科普活动以报告为主的沉闷气氛,让你接触到科学家不为人知的一面,用实验数据来辟谣,用亲身经历来粉碎流言,让观众在了解知识的同时结交朋友。让科学更亲民,更有趣,让形式更创新,这也是未来科普工作的发展趋势。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力量推广科普

科普事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巨大工程。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仅依靠每次现场活动的举办,吸引的数百观众是远远不够的。要扩大科普活动的影响力、涉及面,就必须借助媒体的力量,让科学知识通过各类途径扩散开去,利用广播电视、电信媒体资源,把科普宣传工作日常化。

尤其是现下时兴的微博,通过内容的互相转发,可以让受众呈几何式的增长.为配合科学+工作,工作组也特别成立了科普微博方阵,利用微博等目前大热的新媒体,对每期的活动进行宣传,在科普活动中,进行实时的活动播报,与微博粉丝互动。科普手段的创新,将是今后科普发展的关键所在。手段不创新,科普就会落后于时展的需要,随着科普阵地的萎缩而丧失,所以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力量,进行科普创新。

(三)科普活动要注意后续的材料归档,不断总结、提高

一场成功的科普活动不仅要重视现场观众的反应、效果,结束后各种活动材料的收集、归档和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不断的回顾总结,才能汲取经验,提高创新。根据工作要求,科学+活动运行迄今,所有活动相关的速记稿、音频、视频、图片照片、新闻稿、总结稿、海报等等都由专人进行入库存档回收,按期分主题归类,以便于时候查找。为满足一些不能来到现场的热心观众需求,每期的活动视频经过后期的剪辑、字幕制作,作为活动网络视频上传到科技馆官网,提供给广大网民观看,扩大科学+活动的影响力。

在归档的同时,每期活动结束,科学+工作团队会召开相应的活动总结会,对本期活动的进程、效果进行回顾总结,对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讨论相应解决方案,这样不仅能杜绝下次失误的发生,也锻炼了工作人员的应对能力。科学+品牌,也经过不断的回顾总结,逐渐形成一套只自有的、较为完善的运作体系。

四、结束语

现今,仅靠传统的展览、讲座形式已经难以满足观众日益增加的科技文化的需求,单一的宣传方式也难以引起大众的关注和兴趣。科学+品牌的推出,以其接地气、人为本的理念,迅速获得了观众的接受和认可,这种科普新模式无疑给科普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也给科普活动的创新提供了参考、借鉴和启示。我们只有不断创新科普工作新思路、新载体、新内容、新方式,才能不断深化科普工作内涵,更深层次的推进科普事业的和谐发展,科普工作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例6

中图分类号:F22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02

上个世纪末端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法诞生,并逐渐成为了财务、价值评价的主要标准,且也是现阶段最具战略性的绩效管理工具之一,在组织战略规划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符合时展的要求。其中在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法的应用下会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产生优势与局限,需加强分析与探究。在本次研究中所提出的东莞科技馆,严格遵循时展的要求,响应国家号召,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将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体系融入其中,并带来了良好的效果。

一、东莞科技馆平衡计分卡的应用分析

在2009年东莞科技馆便将平衡计分卡引入馆内,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下完成了平衡计分卡体系的构建工作,其中,东莞科技馆平衡计分卡在应用中,为进一步体现出公共组织的非营利性,针对实际的发展情况设立了服务对象、财务、内部业务流程等诸多战略层面,在各个层面的相互支撑与互助下,真正发挥出了平衡计分卡的作用与价值,且东莞科技馆也获得了经济与社会效益。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东莞科技馆从采取平衡计分卡以来,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所有的计划与方案均能够按照整体战略加以细化,尤其在财务层面、服务对象、内部业务流程层面与学习成长层面的支撑下,将传统模式中所存在的弊端缓解掉,实现了各项资源的调节与整合。

二、东莞科技馆平衡计分卡应用的优势

从全局角度出发,自东莞科技馆引入平衡计分卡之后,在管理层次上得到了全面提升,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促使东莞科技馆收获更多的效益。

(一)提升了科技馆的组织管理能力

其一统一了员工的思想。在设计及应用平衡计分卡的过程中,东莞科技馆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组织共同参与,并将员工个人工作目标和组织整体的战略目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每一名员工的平衡计分卡特别是行动方案都是组织战略思路的细化,增进了员工对新的战略管理工具的理解,进一步统一改革思想,东莞科技馆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已深入人心。其二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发生转变。平衡计分卡体系的建设从四个层面来思考问题,从下到上层层支撑,各层级之间、目标之间因果关系明确。这克服了以前工作中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重当前、轻长远的问题,更加有利于战略目标的达成,确保愿景实现,并确保实际工作不偏离科技馆使命。其三协调了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沟通。东莞科技馆借助平衡计分卡联结组织、部门和个人三个层面,将组织的目标一层层分解或承接到部门,再到个人,形成一个实现目标的支撑架构,加强了三者之间的依存度,有效减少了组织与部门之间、部门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的摩擦,提升组织价值。其四是进一步把工作落到了实处。借助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的功能,东莞科技馆把战略地图中的目标分解成指标,设定目标值,制定行动方案,确保指标之间、指标和战略之间的相互关联。同时,明确责任制,设定相应的责任人,通过职责确保战略落地,化战略为部门及个人的行动,从上到下逐层落实。其五是加强了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的谋划。随着平衡计分卡的不断深入,东莞科技馆逐步解决运营过程中的问题,使得自身的定位更准确、目标更明晰,组织和各部门的工作重点也更突出,更加有利于整合人、财、物资源,保证组织战略目标的顺利达成。

(二)增强科技馆的社会影响力

实现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整合。引入平衡计分卡后,东莞科技馆认真梳理工作思路,确立了“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专题)科技馆”的中长期愿景,并围绕这一愿景不断发展,其一办馆质量得到上级部门和单位认可,2012年以来,市科技馆先后被评为“全国素质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第十七届七巧科技系列活动科普示范学校”、“全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并顺利通过全国科普教育基、全国4A旅游景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等基地资格的复核。其二开拓科学传播新模式,积极参加国内业界活动和比赛,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活动。如:参加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承办GSCA电影(亚洲)博览会,举办全国科普剧大赛……这些活动加强了东莞科技馆与国内外的交流,逐步提高了东莞科技馆的美誉度。其三实现了科普活动的创新。借助平衡计分卡,东莞科技馆制定学习与成长层面的目标,完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信息资本,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促进员工创新能力的提高,策划科普服务套餐,丰富展教内容,在提高展教设施趣味性上下足功夫,让公众走近科普殿堂,感受知识魅力。其四打造知名科普品牌,东莞科技馆加强了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的谋划,重点突出创意航模、创客教育、少年科学院、科普剧、科技课、科普秀、科技论坛、科技亲子活动等科普品牌,让东莞科技馆成为科普教育活动的引进者、示范者、交流者、推广者。同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致力于将东莞科技馆打造成东莞未来科学家的摇篮。其四进行科普教育活动创新,市科技馆以科学教育活动为抓手,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法,驱动科普教育活动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升,科普教育活动实现品牌化、系列化、常态化。最近五年,年均开展10多个科普教育项目,如东莞市科协评定市首批知名科普品牌创意航模、科普剧、科技论坛,广受欢迎的少年科学院、科技课、科学秀、创客教育、慕课学院、科技亲子活动、科技夏令营、小小讲解员培训比赛、大型专题展览等。其中创意航模成为广东省科技三下级指定项目;少年科学院成为馆校合作的重要纽带;科普剧成功实现走出去,并在2013年8月受邀前往英国伦敦科学馆表演,也曾受邀到香港表演;科W秀走进广东卫视“好奇魔学堂”栏目;创客教育则是新兴重点项目,学员参加2016年全国青少年未来工程师竞赛活动全国总决赛获团体“特等奖”。科普教育活动也是市科技馆科普走进社区、学校和企业的重要内容,年均受众在30万人次以上。

三、平衡计分卡存在的局限性

从本质上分析,平衡计分卡的应用虽然可以带来众多的优势与作用,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其中仍旧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对管理人员素养提出要求

毋庸置疑,在平衡计分卡的应用中涉及到了逐个管理层,这种情况下则需要保证管理人员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战略能力,要针对性的制定远景计划与短期目标,并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除此之外,对于中低层管理人员,同样备受考验,这种发展背景下,则会对管理人员的素养提出要求。

(二)工作量比较大

在平衡计分卡应用中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别是财务、服务对象、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东莞科技馆便遵循这一基本原则,针对科技馆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战略目标。然而因为这四个方面所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指标也比较多,尤其是在数据采集方法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与此同时,平衡计分卡的战略指标与其它指标之间缺乏关联性,甚至很多人会认为平衡计分卡诸多指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所涉及到的时间比较久,所以不可利用主观因素进行定义。这种趋势下,东莞科技馆便需要长期对数据进行采集,还要依据实际的经验加以界定。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分析,均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其发展的进程中,所损耗的人力物力等因素是阻碍平衡计分卡实施的主要因素。

(三)难以实施指标量化

在平衡计分卡所涉及到的4个内容中,服务对象、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是比较抽象的,无法用具体的数据进行描述,如此一来则会对单位的发展造成影响。举例说明:从服务对象方面分析,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是如何的,如何对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进行衡量。或从学习与成长角度分析,如何对员工的学习加以界定,利用什么样的指标说明员工成长等。所以说在东莞科技馆的发展中,并无法利用数据加以说明,指标量化难以实施。

(四)战略目标与战术目标无法结合

在应用平衡计分卡的时候需要进一步强调远期战略目标,当然也需要应用近期战术目标作为主要的支撑目标,虽然这种方案是比较完美的,但是从某一个角度分析,这种战术目标的实施并不是利用人的意志作为载体,所以长此久往,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所完成情况是参差不齐的,且战术目标无法严格按照实际的情况保证战略目标的有效实施。还有一点是战略目标在制定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是不切合实际要求的,要的时候要求比较低,但是有的时候要求比较高,所以可以清楚了解到无论战略目标制定的多高或者多低,均会对战术目标的实施有所影响。虽然平衡计分卡是以战略远景作为主要核心目标,但是仍旧存在一部分内容无法将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加以反应。

四、平衡计分卡实施的对策

诚如上文所言,平衡计分卡是当前比较新颖的一种业绩评价模式,符合时展的要求,为从根本上保证其有效应用,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提高管理人员的基本素养

要想真正将平衡计分卡的作用与价值发挥出来,那么要打造一批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东莞科技馆在发展中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选拨,并且要不断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分析,知识迅猛发展,为满足时展的要求,科技馆需要从实际发展情况入手,做好管理人员培训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管理内容。其中还需要注意一点是因为在平衡计分卡的实施过程中会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保证管理团队的齐心协力,提高其团队竞争力与团队发展水平。

(二)进行交流与合作

平衡计分卡的应用会设计到非财务性指标,因为这些指标在进行衡量的时候缺乏统一的标准,所以很多情况下是需要从经验中获得的,当然这种情况不是单位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所以无法进行主观的评判。笔者认为在新时期,需要加强单位与单位之间的横向合作,可以从其它成功的案例中获得经验,这样才能真正加快平衡计分卡的实施进度,才能保证平衡计分卡的有效实施。

(三)加强人力、物力、力的投入

在上文中笔者在数据采集调查中会受到影响,且涉及到诸多阶层,尤其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投入之后也无法立竿见影,这种情况下需要保证单位领导具备高瞻远瞩的目标,能够明白前期投入的重要性。还有一点是单位需要做好统筹兼顾,包括财力、物力、人力等,不能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中的一个方面,这样一来会避免单位发展受到影响。

(四)加强制度的保障

无论从宏观角度分析还是微观角度分析,均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平衡计分卡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利益,如果其中存在问题会产生负面影响,无法真正提高生产效率,甚至还会引起员工的反感,所以这种情况下需要严格按照程序,加强制度的保障,利用制度进行衡量,将员工的业绩体验出来的,将员工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推动单位的发展与进步。

五、结语

平衡计分卡的应用是一个需要长期摸索、实践、总结、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挥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运用平衡计分卡这一绩效管理工具,截止目前,东莞科技馆仍是全国科技馆界唯一一个导入并成功实施平衡计分卡的科技馆,而且经过了长时间实施、反馈修正,已建立起了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体系,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持续推行平衡计分卡,为科学运营和创新管理模式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同时也为平衡计分卡项目在公共部门的推广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海涛,刘柳.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研究――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例[J].会计之友,2016,(04):107-110.

[2]李智彩,范英杰.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环境业绩评价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4,(05):59-63.

[3]蒋美荣. 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法的优势与局限性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1):111-113.

[4]谭三艳,张源.EVA与平衡计分卡融合下的企业战略业绩评价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2011,(33):31-34.

[5]王巧玲,李玉萍.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环境业绩评价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9,(04):117-120.

[6]高德山,郑少锋,廖正华.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体系各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J].当代经济管理,2006,(03):125-128.

[7]杨成炎.“EVA综合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系统的构建[J].工业技术经济,2006,(04):74-75+101.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例7

博物馆是一个地域内历史和文化积累的总和,是继承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社会文明发展的平台。梧州因其地域的特殊性,弘扬宝玉石文化是梧州宝玉石博物馆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是提升地方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平台。

一、梧州学院宝石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

1、宝石博物馆的意义。宝石是人类文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漫长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对宝石开发应用的历史久远。由于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历史局限,宝石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宝石学(Gemology),通常被认为从十九世纪初叶才发展形成的一门专门科学。随着宝石业市场繁荣和宝石科学的进步,促进了现代宝石学的发展。在现代宝石学领域,欧洲和美国都要比中国发展进步得更早更快些。然而,进入二十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大发展,带动并促进了宝石市场的大繁荣,宝石学知识的普及和宝石教育、找矿、科研、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地质类博物馆凭借自己的专业特点,在宝石科研、宝石展览、宝石出版物,以及延伸的珠宝首饰设计及加工的编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普及宝石知识、推动我国宝玉石行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2、梧州学院建馆的地理优势。梧州是全国人工宝石之都,占有世界人工宝石的60%左右产量,梧州学院宝石博物馆的筹备与建设全面展现了地方特色的宝玉石产业与文化。梧州学院宝石博物馆未来不仅为宝石学的发展提供了多样性的展示标本,也为广大参观者提供了认知宝石的活动场馆,尤其是青少年的成长学习。

梧州学院作为当地高校,肩负高等教育的责任,W院具有宝玉石鉴定与珠宝设计专业,一直为珠宝业界培养输送高等专业人才,而学院也将专业化特色化的宝石博物馆建设作为最重要社会普及功能与教育核心价值的对象。在专业宝石介绍与宝石矿标陈列的博物馆开放中实现对社会大众的科学化普及,尤其针对青少年的成长,了解宝石文化,研究宝石特征,宝石矿标的多种互动活动中,潜移默化宝玉石与首饰设计作品的加工制作过程。珠宝首饰成品信息以观众更易理解接受的方式予以传达。宝石博物馆教育执行者从青少年教育对象角度,拓宽青少年认知发展宽度,实施具备鲜明主题和目的性的宝玉石社会科普教育活动,着重以青少年作为主体科普对象,为未来的社会需要奠定基础。

3、青少年成长阶段对事物认知的能力特征。青少年随着脑部组织发育与累积,一方面在这个阶段已经具有了重体验的特性即实物性与参与性,给感官带来分析运用能力,体验所获得的发展进入同一性形成。另一方面如能有机结合可以确保博物馆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和亲密感。此时他们的关注度已在社会受众中发展为寻求社会印证的先锋,例如对某类兴趣表现出极度热爱忠诚,或坚持某种选择。

二、梧州宝石博物馆对青少年及社会的科普责任功能分析

1、宝石博物馆对青少年的社会科普责任。博物馆是社会科学文化普及的承担者之一,梧州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学府在具有人工宝石之都的地域优势之上建立宝石博物馆的社会科普功能将更为突出。学院本身具有珠宝专业涵盖了宝玉石鉴定与珠宝首饰设计与加工专业,对于科学推广珠宝类知识更有建设性的意义。青少年是未来文明社会的建设者,也是文化的继承者,其素质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整体素质,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具可塑性阶段,宝石博物馆对于他们知识的积累、道德与人格塑造都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君子以玉比德,宝石博物馆从这个意义上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教育参观中,宝石博物馆在自身的稀有性,瑰丽性,持久性条件下实现了,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类不断努力的方向。宝石博物馆之于青少年的教育有别于其它诸如少年宫等社会教育机构,更大程度地展示了高校风采,宝石教育特殊性,实现完成人类对美好的不懈追求。

2、宝石博物馆对社会的科普范围。当然梧州学院宝石博物馆的教育对象不仅是青少年,也是开放宝石科学普及整个社会的,各年龄阶段均可在宝石博物馆中酣畅互动认知,国人好玉传统与当代珠宝品类更新一并进入到新领域。在梧州学院的宝石博物馆中从一般群众到特殊群体,从国内游客到外国友人,博物馆都为之敞开大门,梧州学院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乃至全国中占有的人工宝石之都的优势地理,宝玉石为地方经济以及进出口贸易都做出巨大贡献,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进入梧州学院学习。来自泰国,越南等外籍学生在梧州学院留学,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也多,可见人工宝石之都的地域优势带来的影响力,梧州学院宝石博物馆不可推卸地肩负着科学普及的责任,任重道远的承担对宝石常识,珠宝行业贡献力量的当代奉献。

科普与提高大众对宝玉石的鉴别和鉴赏能力。通过原石与宝玉石成品对照,让大众了解宝石的切磨、加工、设计、制作、雕刻及镶嵌、电镀、抛光、特效等一系列的宝石常识到珠宝加工成品的过程工艺。从各个环节突出宝石展品中重点展示介绍具有历史意义或纪念意义的宝玉石标本,特别是宝石精品和镇馆之宝。如新疆的羊脂白玉、山东的钻石晶体、克什米尔蓝宝石、哥伦比亚的祖母绿、塔希提黑珍珠、斯里兰卡的金绿宝石猫眼、俄罗斯碧玉、津巴布韦的变石、缅甸的翡翠与红宝石、福建的田黄、阿富汗的青金石等。当观众进入宝石展厅时,仿佛置身梦幻多彩的世界。

因此,梧州学院宝石博物馆对社会大众接受的宝石知识洗礼与累积的重要科普部分,不断制定积极工作计划及活动策划,宝玉石矿物标本不断充实与互动,推动青少年乃至社会大众的专业认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特色宝石科学推广目标在梧州实现,博物馆是重要的青少年教育平台,也是他们在学校之外最好的第二课堂。国际上目前诸多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墨西哥等都将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结合,建立长期广泛的沟通,将学生的自然科学课、考古课、历史课等都搬到博物馆。博物馆知识容量是青少年获取各种课外知识的理想场所。但同时,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规模的博物馆,各自采用普及适合青少年的教育活动。如部级、省级、地方、综合类博物馆或专题类博物馆,由于资源类型不同,服务的地域范围和参观对象有差别,在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中的具体做法是有区别的,梧州学院宝石博物馆属于专题类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需要特色化方式传播珠宝玉石专业知识。

三、博物馆创特色活动带来青少年可持续性教育意义

1、国内博物馆同行的特色活动分析。树立主题特色意识,特色活动引导青少年广泛参与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是科普教育的持续性前提。从和谐自然中开展宝石博物馆的活动,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才能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认可,因此博物馆自身需要不断创新创意活动,开辟青少年教育的途径。国内博物馆的各种活动,例如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史前工厂、河南博物院的编钟古乐活动、辽宁省博物馆情景剧活动、宁波博物馆开展的青少年探索体验3D立体拼图活动、甘肃省博物馆从开展的“亲子快乐营系列活动”,已经逐步成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暑期夏令营――野外模拟考古等活动已逐步形成品牌特色活动,在定期开展的博物馆活动中培养青少年的全方位能力,保持博物馆的活力和吸引力,成为青少年欢迎的社会教育阵地,推动社会科普的进步。

2、国外博物馆与学校联合活动借鉴。在日本、美国、法国、德国、墨西哥等国家都将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结合,建立长期广泛联系,相关课都直接带学生在博物馆上。博物馆是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它为社会的进步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博物馆的丰富性容量是青少年获取课外知识的理想场所。不同类型例如航天博物馆、航海博物馆、天文馆等应则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特征,采用不同的措施来组织实施m合青少年儿童的科普教育活动。

3、梧州宝石博物馆的特色活动号召力。发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项目和梧州市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立足于人工宝石之都弘扬宝石文化,创立宝玉石教育品牌,培养宝玉石文化薪火传人,使青少年加深对宝玉石的理解,激发对宝玉石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开展体验式的宝石切割加工打磨活动,亲自动手在指导下完成一件首饰的制作,镶嵌宝石的各种技术现场比赛等,都是极具宝石博物馆特色的传播方式。通过动手感受宝石与金属之间的关系如何逐步建立,最终成为一件光彩照人的珠宝首饰艺术品。建立一种开放式参与性的品牌特色活动,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特色活动,吸引与号召大众的参与积极性,在动手中感受到宝石切割打磨、珠宝设计、珠宝加工的各种乐趣,还可以带动珠宝商业活动的开展。真正让梧州学院宝石博物馆成为学生学习体验宝石文化的乐园,充分利用五光十色的宝玉石本身的色彩,以此调节观众的视觉体验,为了加深大众对宝石玉石的深刻印象,加深对东西方珠宝文化的深刻了解,创新意识,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大胆使用设计宝玉石新材质、新工艺传播珠宝文化知识,提高大众对珠宝品质的认知。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例8

2数字化科技馆的特点

数字化的科技馆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演示,展示关于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信息传递的基本知识,使观众了解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在互联网中传递的技术和方法,感受在网络世界中人如何交流、学习、生产、创作、娱乐和观察,体验异地的人们穿越时空、时时沟通的快乐,了解网络文化、网络艺术的精彩等。新时代的科技馆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公民终身教育的讲堂,更需要一大批符合现代人口味的、具有时代气息、有质量、有品位的高科技的主题展览。科技馆科普展品档案是促进科技馆展品发展和应用的基础资料,也是科技馆实施科普教育活动的历史见证。

3科技馆工作中的档案管理

档案工作是科技馆的软件工程,它是及时地把科普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声像、实物模型等收集齐全,并加以系统整理。建立科技馆科普档案,是展览、培训、实践工作的有力后盾,是领导决策的参谋,是展品设计和科研的指南。要开创科技馆的新局面,必须重视这一工作。展览和展品是科技馆展教功能的重要载体,是科技馆的灵魂所在,展品的更新改造及新展品的诞生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科技馆科普展品档案具有保存信息、记录历史、启迪后人的作用,是科普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公众通过所展示的科技馆科普档案,了解科技馆各个时期科普活动内容,了解不同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充分地发挥了科普活动的作用,使科普档案成为公众吸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还可以成为科技馆科普宣传的新形式。

4科学技术在科普档案管理中的作用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例9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8.012

〔中图分类号〕G25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8-0066-09

Best Practice and Enlightenment of Data Literacy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data literacy education in E-Science environment and considers that academic library is the best organization to teach data literacy.Next,the paper introduced its concept and content and pointed out that domestic libraries explore data literacy education should learn from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abroad.Then analyzed the New England Collaborative Data Management Curriculum(NECDMC)project led by the Lamar Soutter Library a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School,data information literacy(DIL)led by Purdue University,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the University of Oregon,and Cornell University and MANTRA led by data library staff in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and concluded the model of best practices from curriculum goal,students,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Experiences learn from best practices included funds and personnel support,focus on characteristics of field scientific data and data management requirements,kept the data literacy courses sustainable and so on.

〔Key words〕libraries abroad;data literacy education;best practice;research data management

E-Science科研环境下,科学数据已成为科研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1],资助机构、期刊出版商以及学术研究机构纷纷制定和相应的数据政策,要求研究人员合理规范地管理、存储和共享数据,这无疑给研究人员的数据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亟需数据素养教育。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在2012年的报告中指出,图书馆集资源、能力、服务经验为一体,是提供数据管理服务和开展数据素养培训的最佳主体,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应对数据驱动研究环境中的挑战[2]。基于此,国外图书馆积极开展数据服务研究,探索数据管理培训和数据素养教育,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实践成果。国内数据素养教育才刚起步,尽管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等部分图书馆已经试点了一系列学分课程和数据培训班,但在教育内容设计、教学途径选择、教育成果评估等方面尚处摸索阶段,要形成完善的数据素养教育模式还需学习和借鉴国外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实践的优秀经验。在此背景下,笔者调研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大学图书馆的数据素养教育概况,根据项目资助支撑、数据学科领域背景、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模式成熟度选取了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Lamar Soutter图书馆的新英格兰数据管理协作课程[3]、普渡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俄勒冈大学和康奈尔大学4所图书馆联合开发的数据信息素养教育项目[4]和爱丁堡大学图书馆的MANTRA教育项目[5]作为数据素养教育最佳实践进行分析,以期为国内图书馆探索数据素养教育提供参考和启示。另对英美加各国数据素养教育概况的调研已有专文讨论,本文在此不予详述。

1数据素养及其教育

11数据素养的概念和内涵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素养已成为21世纪公民必备的关键技能[6],尤其是在数据密集型第四科研范式下,研究人员创建、获取、存储及复用数字科研数据的能力已成为推动科学进步、提出应对经济和社会挑战创新的关键,并对全球生产力、竞争力和生活质量具有潜在影响[7]。那么,什么是数据素养?MSchield认为数据素养是根据科研需求在不同数据源中获取、操作和总结数据,并从中推断结论的一种能力[8];Qin J和DIgnazio认为数据素养是研究者在科研过程中收集、处理、操作、评估和利用数据的能力[9];Calzada Prado和Marzal认为数据素养包含个人获取、理解、批判性地评估和管理数据的能力,并在使用数据的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10];Chantel Ridsdale、James Rothwell等认为数据素养是一种以规范形式收集、管理、评估和应用数据的能力[11]。综合各方意见,可将数据素养归纳为正当地发现和获取数据、批判地选择和评估数据、规范地管理和处理数据、合理地利用和共享数据的意识和能力,其内涵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数据意识、数据知识、数据能力、数据伦理与道德,如图1所示[12]。总体而言,数据素养强调的不仅是批判性地认识和掌握数据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科研实践中能够规范地处理和分析数据、利用数据,遵守数据伦理与道德,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图1数据素养的内涵

12数据素养教育

对于研究人员而言,科学高效地管理数据并非易事[13]。E-Science科研环境下庞大的数据量和复杂的数据管理问题使得研究人员面临严峻挑战,数据产生与收集、数据分析与处理、数据保存与存档、数据发表与共享等问题贯穿项目启动、项目实施和项目结题的全过程,研究人员亟需数据素养培训和指导[14]。为此,国外图书馆积极探索数据素养教育,并在长期实践中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数据素养教育模式,就如何设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对象、设计教学大纲、选取教学方法和实施教学评估方面累积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下文将对数据素养教育的最佳实践进行详细剖析。

2数据素养教育最佳实践分析

所谓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是指那些在别处产生显著效果,并能适用于此处的优秀实践[15]。本文在调研中对各大学图书馆的数据素养教育实践进行归纳总结,根据项目资助支撑、课程学科领域背景、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模式成熟度遴选了3个最佳实践进行详细分析,分别是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Lamar Soutter图书馆的新英格兰数据管理协作课程、普渡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俄勒冈大学和康奈尔大学4所图书馆联合开发的数据信息素养教育项目和爱丁堡大学图书馆的MANTRA教育项目。

21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Lamar Soutter图书馆――新英格兰数据管理协作课程在当前高等教育中,数据素养教学大多不列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列表[16],而医学、自然科学等专业的学生对数据素养却有迫切需求[17],图书馆成为填补数据管理教育缺口的不二人选。基于此,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Lamar Soutter图书馆联合伍斯特理工学院的乔治・戈登图书馆、美国东北大学等新英格兰地区大学图书馆开发了新英格兰数据管理协作课程(New England Collaborative Data Management Curriculum,以下称NECDMC),以培养和提高研究人员和学生的数据管理能力。NECDMC项目受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资助,项目编号HHS-N-276-2011-00010-C,项目主页:http:∥library.umassmed.edu/necdmc/index。该项目围绕两个目标展开,一是明确数据管理的概念,建立数据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体系;二是利用学校平台为学生提供数据素养教育的资源和机会。NECDMC项目面向健康科学、科学和工程等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研究人员,在调研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特定的学科背景来设置教学内容模块,涉及临床医学研究、生物医学实验室、工程项目以及定健康研究等。

211需求调研

首先,NECDMC项目组设计调查问卷通过SurveyMonkey等平台对不同领域用户的数据素养现状和数据管理需求展开调查。在马萨诸塞大学,研究工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调查结果显示,81%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数据管理培训,79%的学生不知晓资助机构的数据政策。在问及是否需要规范管理数据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需要接受正式或非正式的数据素养培训,学习数据管理最佳实践以帮助学生解决科研实践中面临的数据管理挑战。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希望学习到的数据技能包括:组织、管理和追踪数据集;数据存储与备份;数据检索与发现;数据描述与记录;数据处理;数据收集;遵守本校和资助机构的数据管理规范和要求;处理大规模的数据;数据工具和资源。需求调研是开展数据管理培训的基础,下一阶段的课程模块设计即在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展开。

212设计课程模块

NECDMC项目组在需求调研的基础上设计了包含7个教学模块课程模型,主要面向健康医学、科学和工程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研究人员,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管理计划建议相对应,并强调应对当前环境面临的数据管理挑战。7个课程模块既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如作为集成研讨会的主题,也可以作为系列课程的教学大纲,亦或根据需求选择其中一二展开针对性培训。这7个模块分别是:(1)科研数据管理概述;(2)数据类型、数据格式、数据的不同阶段;(3)元数据;(4)数据存储、备份和安全;(5)与数据相关的法律和伦理问题;(6)数据共享和数据复用政策;(7)数据存档和长期保存。各个教学模块及其对应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和评估如表1所示。

213积累的教学资源

NECDMC项目组在长期探索数据素养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创建的数据管理计划模板、数据管理经典案例剖析和课程辅助材料。

(1)NECDMC项目组创建的数据管理计划模板

数据管理计划是简要描述数据处理方式的正式文档,其中列出了在项目进展中以及在项目结题之后数据收集、数据创建、数据组织、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共享和数据复用的全过程,数据管理计划帮助科研人员识别和列出在整个科研过程中与科研数据管理相关的风险。数据管理计划不仅是资助机构要求的项目申请书的重要构成,更是指导整个科研工作流数据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不仅NSF、NIH等科研资助机构要求提交数据管理计划,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行业惯例也有数据管理计划要求。为此,NECDMC项目组开发了系列的数据管理计划模板,列出不同资助机构、学科领域要求的数据管理计划模板要素,以帮助研究人员制定有效的数据管理计划,其中根据NSF数据管理政策创建的数据管理计划模板如表2所示。

(2)数据管理经典教学案例

NECDMC项目在授课之余总结了许多数据管理经典教学案例,每个案例列出了教学内容大纲,并总结了与该主题相关的数据问题,以供图书馆员在涉及数据管理课程时参考和借鉴。这些教学案例涉及不同学科,包括临床医学研究(骨科移植手术数据管理、维生素D治疗双向抑郁数据管理)、生物医学实验室研究(运动和饮食对糖尿病风险影响的10年追踪数据、老鼠功能心脏组织的再生数据)、定健康研究(非裔美国人的老年生活护理调查数据)、航空航天工程(在轨火箭发动机组件的控制卫星数据)、工程测试实验室(移动和紧凑型造影检查仪设计数据)、跨学科研究项目(数据保存案例研究:外星人项目)、生态环境科学(草原鸟类生存环境和栖息地选择研究数据)、生物神经学研究实验室(噬菌体基因测序数据)等。

(3)课程辅助资料

除了介绍课程模块的内容,NECDMC项目还罗列了各个模块相关的教学辅助资料和阅读材料,可供学生和教师学习和借鉴。

22普渡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俄勒冈大学和康奈尔大学4所大学图书馆――数据信息素养教育项目2011年,普渡大学、康奈尔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俄勒冈大学的图书馆受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IMLS)资助,联合开展数据信息素养培训项目(Data Information Literacy Projects,项目编号:LG-07-11-0232-11),项目主页:http:∥。该项目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在E-Science和技术驱动的科研环境下,未来的研究人员需要具备怎样的数据管理能力和数据素养;二是学术图书馆应如何将数据检索、组织、传播和保存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制定了3个目标:首先建立一套学界认可的数据信息素养能力框架体系;其次以学科背景为基础,开展数据素养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数据管理能力;最后是形成数据素养教育最佳实践,为图书馆开设数据素养课程建立可行的模型和标准流程。

221数据信息素养能力框架

DIL项目组采用问卷和访谈法调研了教师和学生的数据管理需求,结合数据信息素养试点课程教学经验以及ACRL的系列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在长期研究实践中建立了一套包含12项核心能力的数据素养能力框架,表3列出了这12项核心能力及其相关的数据技能,分别是:数据实践规范、数据转换与互操作、数据监管和再利用、数据管理和组织、数据保存、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据质量和记录、数据可视化和表示、数据库和数据格式、数据发现和获取、元数据和数据描述、数据伦理与道德。能力框架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也为各个机构教学目标设计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和指南,DIL项目中各个试点课程均是以这一框架为基础展开需求调研和教学设计的。

222DIL项目的数据素养课程实践

在界定数据信息素养能力要求后,根据能力框架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大纲,调研研究人员和学生的数据素养需求。由于学科领域和服务对象不同,因此选取了5个学科作为试点,在具体学科数据需求的基础上设计数据素养教育课程,表4列出了5个试点课程的承接单位、学科领域、数据类型、教学对象、数据需求和教学内容、授课形式以及最后达到的教学成果。需要强调的是,各个试点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是基于DIL项目组开发的数据信息素养能力框架,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法确定各学科研究人员和学生的具体需求,根据需求内容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并随着课程进度实况予以调整。在具体课程实施环节中,根据教学对象和领域数据的特点选取了不同的授课形式,包括一学分迷你课程、在线课程、一次性课程、嵌入式图书馆服务和系列研讨会等,不同授课形式的优缺点如表5所示。此外,项目组还在课后邀请参与课程培训的研究人员和学生评估课程,收集课程意见和反馈信息,以不断改进和优化课程体系。

223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模型和流程

以Carlson为代表的DIL团队在长期的数据素养研究和教学实践基础上总结建立了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模型,包括课程规划、设计数据素养课程、课程实施、课程评估和总结4个阶段,如图2所示。DIL团队在项目网站上免费分享了完整的设计方案和教学资料,可供其他图书馆实施数据素养教学课程提供参考和借鉴。图2DIL项目建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模型

23爱丁堡大学图书馆――MANTRA教育项目

爱丁堡大学图书馆的MANTRA数据管理在线课程受JISC(科研数据管理项目,Managing Research Data,资助编号2010-11)和爱丁堡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Research Data Management Programme,资助时间:2013-至今)资助,课程网址http:∥datalib.edina.ac.uk/mantra/。作为一个免费的、不计学分的、提供自学课程的在线培训平台,MANTRA主要面向研究生(硕士、博士)、新晋研究人员和信息工作者的数据素养需求,帮助他们在科研过程中理解和学习如何管理数据。

231服务定位

MANTRA数据管理在线课程具有明确的服务定位,当学习用户进入课程平台选择相应的学习角色时,系统将推送针对该用户群体服务的目标、主要学习内容,并推荐具体的学习模块。具体包括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生、研究人员、高级研究员(项目负责人)、信息工作者(图书馆员)4种用户群体。

(1)研究生

服务定位:MANTRA帮助研究生学习如何在科研过程中管理数据,在研究实践中学会利用R、SPSS、Nvivo和ArcGIS等数据分析处理工具。主要学习内容:科研数据管理的概念和术语;学位论文、研究报告、实习报告中科研数据收集和管理的方法和策略;制定数据管理计划(数据收集、分析和存储)。推荐学习模块:科研数据基础知识。

(2)研究人员

服务定位:MANTRA帮助研究人员解决当前研究实践中的数据管理问题,为将来开展研究项目或申请项目资助提供建议。主要学习内容:回顾当前的研究实践并制定数据管理计划;检查并完善数据管理实践中的各个环节;将MANTRA提供的资源作为参考,并用于评估自己的实践。推荐学习模块:数据管理计划。

(3)高级研究员(项目负责人)

服务定位:MANTRA帮助高级研究员更好地培训研究团队成员,帮助项目负责人调整数据管理计划,并了解更多开放数据的相关信息。主要学习内容: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发现可以帮助团队成员提高数据管理能力的内容;在检查数据管理计划时提供检查指标,并推荐相关资源;了解数据管理最佳实践以及数据共享和数据许可的优点。推荐学习模块:数据共享、保存和许可;数据分析和处理。

(4)信息工作者(图书馆员)

服务定位:MANTRA帮助信息工作者了解科研数据管理实践,以及数据的开放获取、许可发表等相关问题。主要学习内容:培训员工增强其对本机构数据管理要求的认识;帮助研究人员和学生做好数据管理计划的准备工作;了解数据共享和数据许可的意义,以及数字长期保存的重要作用。推荐学习模块:数据管理培训工作包;数据共享、保存和许可。

232课程模型

MANTRA数据管理培训课程模型包括9个模块:科研数据管理基础知识;文件格式与转换;数据保护、权益和访问;数据管理计划;数据记录、元数据和数据引用;数据共享、保存和许可;数据组织;数据存储与安全;数据操作练习,每个学习模块的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如表6所示。在MANTRA平台上点击相应模块即可学习相应内容,包括视频、动画文、文本阅读框等形式。每个在线课程模块约1小时,但需要学生在课后拓展阅读,动手进行数据操作练习。

233数据管理培训工具包

数据管理培训工具包是由爱丁堡大学EDINA数据图书馆、英国数据档案(UKDA)、英国数字管理中心(DCC)、普渡大学图书馆分布式数据管理中心联合开发的,旨在帮助图书馆员更好地设计数据管理课程。数据管理培训工具包由9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数据管理培训工具包讲义、培训计划、MANTRA在线课程的内容、批判性写作、来自英国数据档案和埃塞克斯大学的管理和共享数据培训资源(附小组练习和答案)、爱丁堡大学提供的播客视频课程集锦、与MANTRA课程主题对应的讲义课件、学生自学任务内容、课程评估表。通过数据管理培训工作包可为图书馆员设计小型数据管理培训班提供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料,降低教学成本。

除了提供MANTRA在线课程平台,爱丁堡大学图书馆还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科研数据管理研讨会,聚焦某个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例如“数据管理计划撰写”、“数据伦理与规范”等。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爱丁堡大学图书馆还联合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图书馆开设为期五周的MOOC课程“数据管理和共享”,支持证书认证[18]。

3数据素养教育最佳实践模式总结

31教育目标明确

最佳实践中的图书馆在设计数据素养课程时往往具有明确的目标,即帮助用户树立数据意识,培养用户的数据管理技能,并以此为准则指导整个课程活动的开展。具体而言,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NECDMC项目具有建立数据素养教育基本内容体系和提供数据素养教育资源的两大目标;普渡大学等四校图书馆的DIL项目则有3个目标,分别是建立数据信息素养能力框架体系、以学科为基础开展数据素养教育实践和建立图书馆开设数据素养课程的模型;爱丁堡大学图书馆的MANTRA教育项目通过划分学习用户群体,设定具体的培训目标。

32教学对象层次化和领域化

首先是教学对象的层次化。本科生、研究生、研究人员等不同用户群的数据需求因人而异,项目负责人、管理员、小组成员、学生等在科研实践中也负有不同的数据管理权责,因而数据素养教育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如NECDMC课程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和研究人员,DIL项目主要面向研究生,MANTRA课程分别面向研究生、研究人员、项目负责人和图书馆员推荐不同课程模块,提供针对性培训。其次是重视教学对象的学科领域。不同领域的科学数据具有不同性质和特点,因而所需的数据管理和操作技能也不尽相同。

NECDMC课程主要针对健康科学、科学和工程领域,DIL项目的5个试点学科包括自然资源、土木工程、生态学、农业与生物工程以及电子与计算机科学。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例10

近年来高校博物馆飞速发展,每年都有大量新博物馆的兴建,高校博物馆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高校博物馆与社会公共博物馆相比有着巨大的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高校博物馆通过博物馆藏品举办展览和博物馆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开展活动对观众科学知识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目前高校博物馆参差不齐,在藏品数量和质量、场地面积及人员配备上各不相同,但功能上大体相当。高校博物馆与其他一般博物馆一样,具有收藏、教育、研究之功能。博物馆教育具有直观性、实物性、广博性的特点。(1)与社会性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独特的地理优势,环境氛围更加突出了其科研、教育功能。高校博物馆大量的实物资料供科学研究,并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利用博物馆实物资源,直观生动的教具具有普通教学不可比拟的作用。高校博物馆经常开展带领学生参观学习的活动,开展科普教育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大众科学文化素养,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丰富校园文化。

高校博物馆应立足于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抓好科普教育工作,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高校博物馆拥有强大的科学研究团队,同时作为教育机构,背靠学校,肩负着教育重任,科研应服务于教育,二者相结合。博物馆开展科普教育,显示科学成果,弘扬科学精神,发挥教育职能的同时可提高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科普教育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国内外高校博物馆科普现状分析

据国家文物局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现有博物馆3271家,其中高校博物馆300余家,包括人文艺术类、纪念类、中医药类、综合类、社会科学类等类型,形成了完整的博物馆科学体系(2)。高校博物馆传统的科普工作包括举办科普展览、知识讲座、巡回展出、开展文化沙龙、夏令营活动等,进行知识、文化的传播。

国外高校博物馆将科研资源和博物馆的科普教育相结合,表现出了高校蕴藏着参与科普工作的巨大潜力,通过高校博物馆来进行科学的传播,反映出了它在公众理解科学文化方面的社会责任感。而且通过高校博物馆这个形式平台,展现高校科研的最新成果,既保证了它的吸引力,又能使其科研成果为公众所知晓。

高校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促进了高校科普教育的资源开发与利用(3)。此外,某些西方发展国家有着一套完整的高校科普教育体系,奠定了科学传播的基础。并且把科普教育同教学工作相结合,把科普工作常态化,用着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科普教育,提高了科普教育的效率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且将科普教育纳入了高校人才培育计划和课程体系当中,还专门开设了科技传播选修课等等(4)。高校博物馆普教育形式的创新,成为引领科普教育的潮流。

三、高校博物馆科普教育实施中的困境

(一)观众范围狭窄

在对高校博物馆观众调查中发现,公众普遍对高校博物馆不了解。高校博物馆深藏在大学校园中,缺乏社会沟通,社会公众缺乏高校博物馆的相关信息,造成博物馆被孤立。高校博物馆的观众大多为在校学生。然而随着各大院校的扩招和各校区的兴建,许多本校的学生都不知道到学校有博物馆。高校博物馆的观众范围狭窄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普教育缺少观众的参观与支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制约因素。

(二)资金不足

博物馆普遍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困境,我国高校博物馆除少量国家直属外,一般隶属于所在院校,资金主要来源于大学拨款和社会捐赠,许多高校博物馆展厅面积小,藏品数量小,开放时间短,大多数高校博物馆全年开放达不到100天,全年开放200天以上的寥寥无几,这成为博物馆发挥科普教育职能的障碍(5)。

(三)宣传不足

高校博物馆科普活动缺乏宣传,像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等少数知名博物馆外在官方网站介绍教育活动的相关信息,一般高校博物馆甚至没有官方网站,博物馆内的信息只能依靠公众传播,公众消息滞后,影响博物馆工作。相比之下社会性博物馆多数有微信平台甚至数字化工程提供馆内最新资讯,便利宣传博物馆活动。少数比较大的博物馆像吉林大学,设置并开放陶艺坊,并设置官方微信平台,更好的宣传博物馆的陶瓷藏品,一般高校博物馆并没有相关宣传。

四、高校博物馆科普教育的几点设想

(一)面向社会,加强宣传

要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应该广泛的宣传,扩大观众影响力。高校博物馆要面向社会,积极寻求社会帮助,向依靠社会公众办馆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高校博物馆要摆脱资金匮乏的困境应积极寻求社会、政府及企业的赞助与支持,在人力、物力上得到社会帮助。博物馆场地出租是博物馆资金来源的途径之一,也是宣传博物馆的一种形式,国外大型时装秀和电视节目经常在博物馆内举行。

此外,志愿者工作是高校博物馆提高工作水平与效率的有效手段,志愿者不仅节省开支,还能增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活力。博物馆应运用好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做好各学院志愿者招收与培训工作,吸引更多公众前来参观,观众是衡量博物馆工作质量的标准之一。

宣传资料的印刷上借鉴欧美一些国家,根据观众认知能力的不同,设计符合不同人群的宣传册,像欧美一些国家有供儿童和成年人两种不同的宣传册,独具特色的儿童宣传册使藏品中深奥的知识更易于理解。儿童科普教育可以借鉴台湾博物馆的科普实践经验,为小朋友设计学习单。

(二)调动社团,加强协作

博物馆是涉及多种学科知识的交叉性学科,社团汇集各个学科学生,是大学里最为活跃的团体,可以为博物馆工作提供知识力量,注入新鲜血液,使博物馆充满生机活力,各个学院的社团成员运用专业知识,为博物馆观众研究和教育活动的策划积极进言献策并身体力行。心理学成员运用专业知识设计符合不同年龄的科普教育活动和讲解形式;特殊教育学成员为博物馆设计盲文及符合残疾人士的教育服务设施;广告学和影视学的成员可以制作宣传影像资料,彼此合作,充分利用人才资源。

(三)创新科普新形式

博物馆根据藏品特征、观众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开展符合实际的科普教育活动。高校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应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以往博物馆教育偏向以物为主,强调展览的科学性,过多的关注物,忽略了人的情感。高校博物馆教育与教育相结合,借鉴国外教育形式,围绕所学内容,运用博物馆藏品布置作业,让观众自主学习。例如:瑞士教授让学生到当地博物馆参观,寻找和挑选出具有文化特色的展品实例,将之拍摄下来,并利用课余时间形成讲述内容,下次拿到课堂上进行演讲。这样使参观更具有目的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探索。

开辟科普实验室,开展更多科普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近年来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不少家庭选择带着孩子到博物馆休闲娱乐,并运用这一公共服务学习知识。高校博物馆应抓住这一契机,设置科普实验室,开展包括亲子活动在内的多种科普活动,让兴趣者亲自动手,体验其中的奥秘。像上海师范大学博物馆开展中学生篆刻体验主题活动,使学生动手制作,了解藏品科技内涵,实现了博物馆教育实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方针。

运用新技术,博物馆传统科普设备为多媒体、电视等,人工讲解不仅费时效率也不高,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国家博物馆等已经率先开通微信讲解服务,各博物馆也纷纷效仿,高校博物馆应积极推进高科技讲解技术,不仅节省人力,提高效率,并为观众提供便利。

注释: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李晓涛.高校博物馆发展:路在脚下.中国文物信息网http://.cn/plus/view.php?aid=55408.2015

(3)徐延豪.借鉴国外经验推动教育科普资源开发.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