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模板(10篇)

时间:2022-06-10 00:32:48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例1

生:内容丰富。

师:内容怎么丰富?

生:后面分述的内容,就是解释了内容有多丰富。

师:这种写法经常和我们见面,是――

生:先总写,再具体详细解释。

师:对。也就第一句是中心句,后面详细阐述。这样写既有概括提炼“内容丰富”,也有详细感受“内容怎么丰富”。请大家告诉我:作者具体列举了几种内容?

生读略。

师:你读得很好,大家能告诉我是几种,作者用了一个特别的句式,你能看出来吗?

生:句式是“可以……还可以……甚至可以……”。

师:那作者详细列举了几种内容?

生: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还可以……甚至可以……应该是5种。

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生:应该是四种吧。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在家里听老师上课,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还可以……甚至可以……

师:大家赞成谁的意见?

生争论不休,拿不定主意。

师:大家可以从另一个方面突破,看看标点符号。

有学生立即理解了。

生:作者应该是列举了四种,每个用分号隔开了,最后一个省略号表示还省略了其他方面的内容。

生反驳:那第一句“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用了两个“可以”,不表示两种吗?(看样子是受了句式的干扰)

师:(接说)那按你说的,“看电影”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分号,是不是?作者粗心大意搞错了?

不少学生表示同意。

师:(开始引导)我们知道这几句是作者详细列举互联网丰富的内容的,那好,请大家和我一起看看,究竟有哪些内容。(指着屏幕,边说边板书)

可以在家里听老师上课,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说的是――学习(学生接);还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说的是――工作;甚至可以……说的是――购物;可以在网上读新闻……说的是――娱乐。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聊天、游戏都属于同一个内容――娱乐(学生接),应该归为一类,所以作者把它归在了同一个分号里。

师:最后,考考大家,还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可不可以改成:还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甚至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

生:不可以。“甚至可以”有层次更高的意思。网上购物比网上工作更高级,更难。

师:你说得真好。不是更高级、更难,应该是课题中的一个词,更――

生:奇妙。

师:是的。网上可以娱乐,很奇妙;网上也可以学习,很奇妙;网上还可以工作,也很奇妙;网上能购物,则更奇妙。意思有递进关系,也是互联网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不可以调换。互联网还有更多的奇妙之处等你们去开发,加油吧,孩子们。

二、案例反思

1.什么是基于“怎么写”的阅读教学

假如是基于“写什么”的阅读教学设计,那应该是两个问题:(1)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2)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互联网的内容?而基于“怎么写”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写了什么(理解内容型),更重要的是,关注作者是怎么写的(关注表达),为什么这样写。如,为何要用中心句和支撑句的形式写,列举的四个分句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排列,随意调换位置可不可以。语文有自己的独当之任――“语言文字的运用”,理解内容之外,还要明白语言文字是怎么使用的。当学生明白了这一点,经常被“语言文字的运用”熏陶,对他今后自己的表达无疑会有积极意义。当他自己写了中心句的时候,他很可能想到我要用分句来支撑它,让段落更详细、更具体;当他自己用到“可以……还可以……甚至可以……”这一句式的时候,他很可能会想到是递进关系,顺序不是随意排列的。

2.由“言”到“意”,言意兼得

关注表达“言”,不代表要忽视内容“意”。或者说关注表达“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意”。毕竟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在家里听老师上课,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还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用“电子钱包”付款,让商店把东西送到家中……

按这样的顺序排列,实际上也是暗合了互联网发展的几个阶段,由最初的娱乐、上课、工作功能,发展到如今强大的购物消费功能。

当学生对第一句两个“可以”的内容理解有偏差时,“言语形式”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引导学生关注每一个分号隔开的句子,并巧妙地由后一句内容的概括过渡到第一的概括(因为后面三个句子内容理解无争议),这样难度降低不少,学生很快就明白每一个分句概括的就是同一个内容。所以立即就有学生发现:既然是同一个内容,何必用两个“可以”呢,对我们有干扰?老师在他的建议下,临时调整教学预设,请他改成用一个“可以”说说看可不可以,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完全可以,甚至感觉更简练明白。可见,由“言”到“意”,言意兼得,是语文教学的应然。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例2

一切矩阵式结构的传统企业都应该看看海尔的转型逻辑,海尔转型绝不只是那些看不懂的概念,而是“从组织、产品、营销到思维等多维度的革新与突破”,海尔在互联网+时代正在展开一场规模空前的品牌年轻化运动。

拥抱互联网+时代

海尔的战略转型从“分布式组织”展开,“以人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的前端思维生态往前迈进。海尔明白,即便是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技术更多的是用于提升产品的效率和服务,产品本身的质量、形态、对受众的营销也很关键,这一根本不能丢,否则互联网概念的泡沫就会越吹越大。专注用户体验,使得海尔成为一个家电行业突破千亿营业额、家喻户晓并深受用户喜爱的大品牌,这也是海尔互联网转型的坚实基础。

用年轻化的互联网思维作为战略突破点,实现海尔在家电行业的年轻化品牌形象的转型,无疑是海尔的明智之举。目前,90后消费者正在崛起,逐渐成为家电产品的消费主力,他们伴随着互联网成长,他们追求时尚、娱乐、个性。可以预见,在未来互联网时代的家电市场领域,只有年轻化的产品、年轻化品牌形象才能在逐渐被年轻消费人群主导的市场继续掌握发言权。

全球著名的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针对90后消费者的调研报告指出,“个性”与“自我”贯穿生活各方面,90后消费者崇尚个性化的品牌价值,他们需要品牌在功能以外提供其他的价值,比如时尚、趣味、个性化以及共鸣。

针对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特点与用户对品牌的认知特点,海尔在品牌营销上展开了深入探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进一步碎片化,消费者在渠道上面临移动端、PC端、以及线下渠道等多种选择;而消费者在选择家电产品的时候,更愿意选择一个与自己逼格匹配、有影响力的产品,海尔的战略化转型中,品牌、产品年轻化是首要战略目标。基于“海尔年轻化战略,实现拥抱互联网+时代”的实施方式,目前,海尔在市场中的表现与系列品牌营销动作,进一步印证海尔年轻化的转型路径。

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

海尔之年轻,不在于企业影响力的支持扩大,而在于永葆一颗紧扣时代的颠覆之心。2015年,海尔以“人人创客、引爆引领”为发展战略,而在产品与品牌营销方式上,更以“青春、时尚、年轻、个性”化的多级跨界方式推进,全方位启动品牌年轻化营销引擎,让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消费者与用户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

7月23日,海尔启动“创新生活感动――众创意,智爱家”为主题的品牌年轻化营销活动,并吸引众多90后关注与参与其中,海尔联手时尚跨界先锋尚雯婕以及来自全球的顶尖设计师团队,以90后喜欢的众筹形式展开交互,收集用户对“家”的广泛的新奇想法。同时,将年轻用户的期待转化为真正可见的“智爱家”,并在金秋时节将“智爱家”落成,这是“智爱生活”在年轻人生活中的一次真正落地。

同时,海尔联手时尚跨界先锋,起用国内著名的电子唱作人尚雯婕、美国装置艺术家Brian Michael Reed、西班牙建筑设计师马努等全球顶尖设计师与创意力量打造“海尔智爱设计天团”,深度倾听用户内心的声音,挖掘用户对家电和家的奇思妙想,通过设计的力量将用户的奇思妙想转化为真正可见的“智爱家”。

海尔为升华年轻化品牌战略,在线下,还打造了以“音乐、美食、旅行”为主题的“奇葩来开趴”活动:在线上,海尔与《奇葩说》定制《奇葩de轰趴》节目,并邀请奇葩代表马薇薇、肖骁等年轻伙伴分享年轻的态度;在音乐层面,海尔家电携手酷我音乐合作,携手举行“智爱星人音乐奇妙夜”,携手吴莫愁、马E、旅行团乐队、SNH48一起,让最奇葩的音乐和最智能奇葩的家电产品玩在一起。

在美食层面,海尔家电将举办一场年轻美食家、用户、美食创业家共同参与的奇葩美食创意流水席,一人一菜分享对食物、创业、生活的智爱生活态度。在旅行层面,海尔网络旅游达人邀请自己圈子里的奇葩朋友,每人带一个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旅行纪念品,分享在旅途中如何愉快地“玩”转智爱生活。海尔通过多元化的年轻元素,将“不玩不生活”的理念全方位升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以抢占90后用户作为市场策略,品牌更加注重深度挖掘消费者的特点,海尔通过“年轻化品牌战略,驱动青春的引擎”,让90后个性、自我、独立的生活态度得以呈现,将产品生态与90后生活生态完美匹配,分别体现在品牌营销的组成部分――营销主题、创新活动、视频节目、音乐层面、美食层面、旅行层面全方位对90后的内心进行无缝对接,对于海尔来说,这将进一步树立在90后中年轻化海尔的品牌认知,同时“不玩不生活”的互联网思维理念,更使得海尔与用户的距离进一步缩短,呈现的是一个青春、年轻、个性的互联网时代独特的海尔的品牌形象。

年轻化产品连接90后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例3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解读文题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文题提出疑问,并帮助学生梳理、筛选几个有关处理文本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的思维触角延伸到文本的每一个角落,进而掌握文本传达的信息,最终学会解读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不同的文体,阅读思路和方法是不同的。当学生初步接触到某一类文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文体的特点进行质疑,并迅速与文本展开对话,形成此类文体阅读方法的迁移,如:叙事性的文本可结合记叙文的要素提问。如教学《负荆请罪》时,针对文题提问:谁请罪?向谁请罪?为什么请罪?怎样请罪?结果怎样?从而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来阅读。如是说明类文本,就要立足于说明要素来提问。比如《麋鹿》一文可以这样发问:谁见过麋鹿?它的外形特点怎样?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性?作者介绍了它的哪些方面?围绕以上问题,通过初读,让学生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如是说理性的文章,可就议论文的结构发问。譬如《学会合作》一文的标题会生发这样一系列的思考:什么是合作?为什么要合作?怎样才能合作?“学会合作”有什么意义呢?这些问题正是这篇演讲稿所要涉及的内容,自然会促使学生认真探究课文,求得深入悟解事理。

二、紧扣题眼,巧设教学主线

题目是文章的点睛之笔,题中有眼。题眼便是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全文的统帅,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教学中,从题眼切入阅读,可以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旨,“牵一发而动全身”,做到巧设教学主线,明晰教学思路,突出教学重点。如此指导学生借题求文,不仅在指导读书方法,更是在引领学生体悟文学艺术。

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可紧扣“打”字设计如下教学主线:为什么打?怎么打?打的结果怎样?课题中的“打”在文中用了什么字?为什么用“打”而不用“扫”?这样设计,让学生在理解文体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体会林冲的谦虚、忍让。《狼牙山五壮士》可以抓“壮”来体会英雄的壮言、壮行、壮志、壮举和英勇悲壮。这样学生在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过程中,学会解读文本,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三、个性朗读,多元感悟文本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不同的鲜活生命个体,总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历和情感感知文本的。同一个文章的标题,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理解水平、所站角度不同,会对文章标题所包含的语言信息有不同感悟,其朗读的节奏、重音、情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文题时,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有意而巧妙地引导、点悟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产生有个性、有价值、多元并存的感悟效果。

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揭题释题教学片断:

师:(出示《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谁来读好课题,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个性。

生1:读课题(重读“信念”)。

师:听出来了,“信念”一词你读得特别坚定。能说说信念的意思吗?课文中谈迁的信念是什么?

师:谁再来读读课题。

生2:读课题(重读“打不垮”)。

师:“打不垮”三个字你读得真有力,读出了谈迁的坚强。

师:谁还能读好课题?

生3:读课题(重读“厄运”)。

师:你强调了“厄运”,你知道什么叫厄运?文中谈迁的厄运是什么?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把读题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文题,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把文本标题演绎得丰富多彩,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场所。

四、补充题意,凸显文本主旨

文章的题目常是精妙之作,是文本的高度浓缩,如何使题目成为凸显文本的主旨,连通文意的入口,为学生深入文引路铺桥,应该是解题释题的重要创意目标。针对题目的这种浓缩性,我们可从题目的内涵感知入手,并结合文本内容对文题进行扩充,可通过增补一些修饰成分,增拟一个副标题,增加一个标点等方法,揭示题目的丰富内涵,增强对文本的理解。

如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揭示课题后,教师板书“的安塞腰鼓”,要求学生迅速阅读文本,并用文中词语修饰,从而概括出“亢奋”“豪迈”“震撼”“火烈”“粗犷”“惊心动魄”等词语。这样学生不仅整体感知了文本的内容,还训练了揣摩、品味关键词语的能力。在《生命?摇生命》一课解题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给课题加标点。学生有的加逗号――《生命,生命》,表现了人生苦短,对生命脆弱的无奈;有的加感叹号――《生命!生命!》,表现了对生命的敬畏,热情礼赞了生命的顽强、勇敢和快乐;有的加省略号――《生命……生命……》,表现有意义的生命价值是永恒的。小小的标点在解读文题中发挥出异乎寻常的作用,让学生多角度地体验生命的真正内涵,并体悟作者对生命引发的思考,获得情感体验。

五、层层剥笋,步步深入文意

由于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必然拥有巨大的信息量,需要层层透析,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方可解得全意,识得“庐山真面目”,这正如“剥笋”。层层剥笋就是教者紧扣文题,从一点切入,然后逐层展开,层层递进,直至最后揭示文本主旨。这样层层剥笋容易激起教学高潮;这样扣词析句,能有效落实字词训练,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火花不时闪现。

如导读《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时,教师可针对课题蕴含了较多知识点这一特点,采用层层深入的剥笋术。教师由超短获奖小说《网》谈起,板书“网”,引导大家说出所知道的网:“电网”、“蜘蛛网”、“丝网”、“互联网”(板书)……再让学生说出新鲜的网――“国际互联网”(板书);最后引向课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板书),然后发问:什么叫奇妙,国际互联网奇妙在哪里?引导学生深入学文。于是在黑板上次第展示的板书轨迹是“网――互联网――国际互联网――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四个知识点形成了教师解题的巧妙的艺术构思,由点成线,由线成面,层层递进,熔解题释疑与引领文意于一炉,浑然天成,不留斧凿,有巧夺天工之妙。

六、图文并茂,直观感知文本

课文插图是配合文字的理解而添加的图片,许多插图新颖独特,富有童趣,不仅增强了课文的趣味性、形象性,对解读课文内涵也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合理利用插图,理解题意,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文中插图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深入解读,精心设计,就已“成功了一半”。

如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时,可先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画着什么?它们在什么地方?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图画很简单,也很形象,学生带着兴趣,揣着疑问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又如,在板书《画家与牧童》课题时,教师将“画家”两字写得特别大,“牧童”两字写得特别小,让学生观察课题,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观察发现:老师写课题和平时不一样,为什么要把“画家”两字写得特别大,“牧童”两字写得特别小呢?教师顺势引导阅读课文,在文中找答案。

七、背景拓展,引发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由于教材中有些课文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相差甚远,因而制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布置学生在预习时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在解题时适当引入一些相关的故事、儿歌、谜语、传说等背景介绍,不仅可以丰富与课题有关的信息量,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文本的理解。如写历史伟人的课文,引一件相关的轶事;记名胜古迹的课文,说一段优美的传说;读名著的选文,讲一段相关的故事等,都会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导入:先让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爱因斯坦其人,从而了解科学巨人的生平事迹。然后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另一位是12岁的小姑娘,这一“大”一“小”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急于得到答案的学生很快便沉浸到课文阅读中。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可先简介“林冲误入白虎堂”的故事,既营造阅读古典小说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交代故事的起因,降低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

解读文题的方法多样,不一而足,真谛在于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用好文题这把金钥匙。只有在课题与课文之间画直线,才能缩短课题到课文的距离,实现高效的阅读教学。这才是智慧的教学,才能培养出智慧的学生。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例4

“可耻的”人类娱乐

3月24日上午,科普网站果壳网了《联合国下属机构牵头,多个国际组织联合抗议》一文。这篇《联合抗议》的牵头方,即联合国类人猿生存合作组织(GRASP)。GRASP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01年共同发起,一直致力于保护亚非地区的类人猿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为什么GRASP和众多联合国下属机构会对《奇妙的朋友》这一节目反应如此强烈?到底是这些动物保护组织反应过激,还是野生动物真的不适合出现在这样的娱乐节目中?为此,本刊采访了GRASP媒体联系人道格・克莱斯(Doug Cress),他对《奇妙的朋友》节目中的行为可能对野生动物和与其亲密接触的人类所带来的潜在危险进行了解读。

道格・克莱斯称,他所在的机构之所以牵头《联合抗议》,是因为他们反对让黑猩猩、大猩猩、倭黑猩猩和红毛猩猩等野生动物参与这样的娱乐节目。据他介绍,有研究表明,猩猩出现在电视节目、电影或广告等作品中,只会降低公众对于物种保护的危机感,同时使人们对保护物种及其栖息地的紧迫感减弱。而且,道格认为,21世纪的动画技术已经十分发达,就更不应该让真正的猩猩参与到这样的节目中来了。

据道格介绍,猩猩暴露在众多人类的面前,会增加其被人类疾病感染的风险,而这些致病细菌,哪怕是人类的感冒病菌,都有可能轻而易举地夺取一个小猩猩的生命。所以,道格认为,该节目的做法是一种“危险、可耻并且完全逆潮流而动的做法”。

我很危险,只是你不知道

让猩猩参与到这样的娱乐节目中来,存在诸多风险,在GRASP带头的《联合抗议》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可能存在的公共安全风险。对此,道格也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他指出节目向观众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息,那就是猩猩可以作为人类理想的宠物,所以可以通过穿衣服等方式来打扮它们,也可以带它们一起去购物中心这样的场所。

实际上,上述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在节目中已经有所体现。而道格认为节目中发生的种种意外状况也是“注定会出现的”。因为,当猩猩暴露在高度紧张的环境中时,其表现并不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好。节目中,就有明星在带猩猩去商场的情景中被猩猩咬伤。

在道格的眼中,《奇妙的朋友》节目组显然低估了猩猩的破坏力,“一个幼年的猩猩都具有巨大的破坏力”,他介绍说。道格特别提到了节目中饱受诟病的认亲环节。他介绍称:“带幼年猩猩去和它的父亲‘见面’,对小猩猩和成年猩猩而言,这都是一件压力极大且十分危险的事。当时在场的人应该感到很幸运,自己没有因为猩猩处在如此不安的环境中失控而受伤。”

让人与猩猩亲密接触除了给人自身安全带来威胁之外,最重要的是,“猩猩本身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考验”。道格介绍称,猩猩的寿命与人的寿命一样长,但在人类为了自己的娱乐而与幼年的猩猩短暂共处之后,猩猩的心理和社会技能都会遭受严重损害,最终导致它们无法成长为具有健全生活能力的成年猩猩。道格说:“21世纪,我们希望人类进化的水平应该高到不再需要如此残忍的娱乐形式了。”

质疑与澄清

GRASP对湖南卫视该节目的批评并不是个例,其实在GRASP组织牵头的《联合抗议》之前,从网友到在网上活跃的相关研究人员,都对《奇妙的朋友》提出了质疑与批评。

最初在该节目进行前期宣传时,亚洲动物基金就曾提出质疑。之后国家林业局的官方微博也曾发表微博,“严禁游客与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近距离接触” 。

而节目开播之后,各种针对该节目的争论更是从未停歇过。这其中就包括在科普网站果壳网一直活跃的倭猩猩研究者、进化生物学博士河马叔叔。他曾于该节目开播一个月后发文――《,谁说要跟你们做朋友了?》。

文中对电视节目中人与野生动物的种种互动,及其对野生动物和人的双重威胁进行了分析,并对节目所产生的不良效果表达了担忧。在该博文中,河马叔叔指出该节目或许最初的目的是激发公众对野生动物的兴趣,但结果可能事与愿违,因为它在无形中会向受众传递不科学的信息。

之后,如世界动物园和水族馆联合会(WAZA)、国际灵长类学会(IPS)以及联合国类人猿生存合作组织(GRASP)等国际机构都通过公开信、声明、联署抗议等形式,表达了对《奇妙的朋友》节目的抵制与谴责。

有反对的声音,支持者也大有人在。广东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胡慧建博士便在媒体的采访中表示,《奇妙的朋友》这一节目“有价值,有意义”。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负责产业经营开发的产业处处长曹良也针对该节目发表了支持的观点,认为节目达到了科普目的。

舆论争辩的焦点――《奇妙的朋友》节目组,也在重重压力下,作出了相应的回应,他们解释了节目构想的初衷,并且介绍称已经对参与节目的明星进行了相应的培训。不过,这些回应并没有获得动物保护组织的认可。

动物表演与动物虐待

相关专家对于节目本身众说纷纭,而许多观众对于该节目的认知也停留在娱乐享受的层面。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观看过《奇妙的朋友》的观众,对于节目是否会对参与其中的动物造成伤害这一问题,多数人表示他们并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只是觉得动物很萌。河马叔叔也在自己的博文中对节目可能产生的效果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他认为该节目的做法,会“鼓励更多的人想养一只黑猩猩来做宠物”,而这也正是道格及其所在机构担心的问题。

在道格看来,国内大众的动物保护意识仍然相对薄弱,而《奇妙的朋友》这样的节目不但没有帮助提升大众动物保护意识,反而可能是一个倒退。

有观众对动物保护组织的反应表示不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个娱乐节目会涉及到动物保护问题?

这个问题河马叔叔在他所发表的博文中给出了答案。他在博文中尖锐地指出了《奇妙的朋友》节目的本质问题,称它始终逃不出“动物表演的窠臼”。

对于动物表演,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一直在做相关宣传工作,希望提高普通公众的动物保护意识,自觉抵制动物表演。在其官方网站,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了《拒绝动物表演》的报告供人们免费下载,并在报告中直接指出“动物表演就是动物虐待”。

该报告对全球范围内以娱乐为名义的5种动物虐待行为进行了介绍。报告中所指出的5种动物虐待行为,包括骑乘大象、与狮子散步、与老虎拍照、与海豚一起游泳、跳舞的猕猴。这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见怪不怪的动物表演行为,让人们忘记了自己在消费动物获得娱乐满足的时候,这些动物为了满足人类的活动所要承受的精神和肉体摧残。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向本刊记者详细分析了猕猴跳舞的案例。

据称,在印度尼西亚每年约有3000只小猕猴惨遭猎人折磨。为了从猕猴母亲的手中抢夺小猕猴,猎人通常会残忍地杀害猕猴妈妈。这些小猕猴则会被贩卖给娱乐行业,接受残酷的训练。为了控制猕猴,它们的脖子上通常会被带上项圈,而这种金属物质会随着猕猴不断长大,嵌入它们的皮肤,引发严重感染,有许多小猕猴都没能从严苛的训练中存活下来。而侥幸存活的猕猴,面临的是5年-10年的表演生涯,并最终在年老时被人类抛弃,甚至成为餐馆中的“美食”。

不过,旅途中的人们还是会去消费被骑乘的大象和表演的猕猴等动物,并没有意识到其背后存在的动物权益问题。因此,道格说,动物保护意识的提升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

而对动物表演方面的争议,曹良却认为,人们不能仅凭主观猜测下定论,还是需要进行体检评估测试演出是否对动物的身体有影响。他认为,人们不能简单地从自身认识来看待这些问题。

我们该如何对待野生动物?

道格认为,保护野生动物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呆在自然栖息地中,而人类要做的就是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森林、高山、湖波、海洋和绿地。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生态不被破坏。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道格看来,《奇妙的朋友》的做法就有点残忍而幼稚了。

世界动物协会也向本刊记者称,“大自然才是野生动物真正的家园”。

不过,对于保护野生动物而言,也有专家认为放回大自然的做法并不适用。曹良认为,人类挤占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影响了它们的生存和繁衍,是应当对这些物种承担义务的。但是,他却不认同通过简单地将动物放归自然来解决这个问题。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例5

有时作文开头不一定要直接进入主题,而要故意“卖关子”,设置一些小朋友们感兴趣的内容,引起他们的注意。比如一位小朋友在《我与爸爸打赌》中这样写道:“我数学考了一百分,匆匆忙忙地夹起书包,像小鸟一样飞回了家。对,这样的好消息不能一下子就让爸爸知道,我何不来个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里便设置了一个悬念,怎能不吸引小朋友们阅读呢?

妙招二:回忆联想法

有时作文需要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怎样才能自然地导入过去的事情呢?小朋友们可以通过联想的方法进行回忆。比如《心爱的储蓄罐》中的开头:“每当我看到书桌上的储蓄罐时,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段往事,想起姑姑送我储蓄罐的那段令人心酸的往事。”小作者由“储蓄罐”展开联想,回忆往事。这样的开头不仅自然,而且让读者倍感亲切。

妙招三:引用法

引用也是作文开头常用的一种方法。比如《我的妈妈》的开头:“‘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每当唱起这首歌时,我就不禁想起我的妈妈,想起那件刻骨铭心的事。”小作者引用了一首歌的歌词开头,很有诗意。又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每当我吟诵到这句话时,往事又依稀浮现在我眼前,那是我在学习上向困难挑战的一件事。”小作者引用了名言警句导入对往事的回忆,别具一格。

妙招四:开门见山法

“开门见山”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其实,这种开头很多小朋友都喜欢运用,以一两句话直接进入作文的主要事情中。比如《我爱奶奶》的开头:“从小我非常喜欢奶奶,自从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我就更爱我的奶奶了。”小作者三言两语就导入到我爱奶奶的一件往事里,显得干脆、利落。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例6

彭菲站起来回答道:我从这篇课文里知道了,国际互联网上可以查资料、听音乐、看电影、在家里上班,还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许老师好象不太满意,就说:“我再请一个同学来说。”许老师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把手高高得举起。许老师看到同学们这样积极,满意地点了点头,我也不例外。这一次,许老师还不选我,选的是王甲屹。王甲屹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但他说话有点断断续续的。他说:“我从而知道了国际互联网发一封信,只要几秒钟就行了,这比普通的邮递快了很多倍。比如说,从北京的一台电脑上发了一封信到悉尼,只要一会儿时间。”“很好。”许老师笑眯眯地说:“这个同学比刚才的同学说的好,你们说是不是?”我们齐口同声回答道:是!

国际互联网让我们足不出户,可以在家中浏览各国的美丽风光,了解各国风土人情,又可以在网上购物、淘宝,省了不少时间。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例7

(一)经济、文化、社会的宏观效果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热播,从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对受众产生了影响。从经济方面来看,该系列节目的热播为节目本身、制作单位以及播出平台都带来了经济效益。大众的注意力转变为节目授权收益、广告收益、产品销售收益等,产生了各种经济行为,参与市场流通。从文化方面来看,传统文化元素在继承的基础上得以创新使用,使得社会遗产能够传承延续。该系列节目还起到了为大众提供知识和娱乐的作用,是寓教于乐的文化节目,具有新时代的教育意义。从社会方面来看,在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及河南大象融媒体技术有限公司的带领下,节目的制播整合了河南博物院、河南各地市文化建筑等资源,实现了社会资源和社会分工的协调和统一。

(二)社会群体的中观效果

不同的社会群体虽然自身角色定位存在差异,但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影响。在河南卫视连续推出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节日相关特别节目并广受关注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围绕该系列节目的出圈,召集相关单位领导、行业专家、研究学者等,在郑州举行了文化类节目创作的座谈会,分析了该系列节目的成功原因,总结了河南卫视的工作经验,并对日后文化类节目的创作提出期望和要求。除了业内的认可之外,该系列节目也受到媒体单位、网络大V的推荐和支持。“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频频被《人民日报》点赞,包括新华网、央视网在内的众多主流媒体纷纷进行转发推荐,拥有庞大粉丝数量的网络意见领袖也主动进行宣传。

(三)受众个体的微观效果

对于分散的受众个体来说,节目的播出为其带来了知识的普及、视听的欣赏和身心的陶冶。据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品牌推广部总监、“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执行策划徐娜介绍,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播出以来,屡掀浪潮,累计超300亿流量助推传统文化出圈:2021年河南省春节晚会全网点击量超50亿,接下来的系列节目的全网点击量均超25亿,其中《端午奇妙游》点击量突破60亿,《中秋奇妙游》创65亿点击量新高。除了数据增长,受众也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该系列节目的热度维系中来。河南卫视在新媒体平台涨粉迅速,截止到2021年12月,已拥有245万微博粉丝、258万抖音粉丝,其在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二、媒体产品的五个层次解读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产品是一个整体概念,其中包括核心产品、有形产品、期望产品、延伸产品、潜在产品五个层次。这里的“产品”在现代营销学中虽然指实体产品,但对于整体考察电视节目也具有参考意义。

(一)核心产品:根植本土文化,传递精神内核

核心产品是指产品最基本的效用和功能。“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根植于本土文化,在中国传统节日到来之际,为受众打造了一场场视听盛宴,从多维度传递了正能量和主流价值观,让受众由表及里地理解节目的内涵。节日、文化、场景是节目的核心元素,也是满足受众视听需求的基本条件。在传统节日的氛围下,“唐小妹”、纸扇书生、洛神等形象让本在书籍、画像、博物馆里的历史记忆生动起来,展现了中华文化之美。另外,节目背后的寓意以及价值观的传递是重要的内核部分,巧妙的立意和真切的情感是感染受众的重要因素。例如,《中秋奇妙游》中的武术节目《少林·功夫》以嵩山少林寺练功为场景,传递出不怕困难、直面挑战的精神品质。

(二)有形产品:中国元素映衬,技术手段辅助

有形产品是承载核心产品的外在形式,“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随处可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技术手段等都是对核心内容呈现的重要辅助,受众得以沉浸式地领略节目场景。每期系列节目都由多个紧扣主题的部分组成,并通过创意编排层层递进。其中,《中秋奇妙游》在60分钟的晚会时长里,共设置了10个节目,采取“剧情转场+节目表演”的方式,表现了“团圆”“祈福”“航天”等主题,展现了皮影、舞狮、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另外,《唐宫夜宴》采用“5G+VR”技术将演员与虚拟场景相结合,《龙门金刚》通过3D数字化扫描技术对洛阳龙门石窟进行舞台取景,这些方式的运用使沉积的历史画面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鲜活起来。

(三)期望产品:切中受众偏好,文化娱乐并存

期望产品是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希望拥有的产品属性。对于该系列节目来说,受众希望能够以最便捷的渠道和最小的成本接收到最有效的信息。首先,在播出内容上,“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将中原文化与当代受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相结合,创作出“文化+趣味、流行、视听”于一体的媒体产品。《清明奇妙游》中的节目《我们是一家人》将最新出土的青铜尊拟人化,用Rap说唱的形式让文物开口说话,并结合网络流行语和鬼畜手法表达了“中华一家亲”的理念。其次,在传播渠道上,该系列节目在播出前、播出时、播出后的三个阶段利用电视、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传播渠道最大范围地传播节目内容并接受受众反馈,形成了全面、交叉、立体的传播网络。

(四)延伸产品:自制巩固受众,他制拓展受众

延伸产品是核心产品的衍生部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延伸产品主要分为自制和他制两部分,自制即河南卫视或官方合作的平台(如河南博物院、剑侠情缘三游戏等)的文创或衍生产品,他制即受众自发制作的漫画、表情包等。新媒体产品是传媒集团产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媒体的延伸①。河南广播电视台在2021年河南省春节晚会“出圈”的短时间内,迅速成立了河南唐宫文创传媒有限公司。该公司负责唐宫夜宴及系列IP的运营,在85天内便设计推出了46款产品。同时,在节目播出后,互联网也涌现出一批根据节目形象和内容自发制作表情包、漫画等延伸产品的受众,不断为节目注入活力,吸引用户关注。

三、媒体产品出圈的营销路径

(一)购买决策五阶段模型

菲利普·科特勒和凯文·莱恩·凯勒在《科特勒营销思维》一书指出,消费者对新产品产生购买决策行为会经历五个阶段:问题认知、信息收集、方案评价、购买决策和购后行为②。消费者的购买很大程度上不是即时发生的行为,会有认知、选择、反馈的过程。首先,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工作人员会在节目播出之前将节目亮点画面以视频、图文等视觉呈现形式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先行投放。受众能够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提前接收节目的信息,并对节目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技术手段有所了解,从而自觉将“系列节目”与“传统文化”连接在一起,形成对精美文化节目的初步认知。其次,受众在逐渐形成初步认知的过程中,也在被动地接收同时段其他节目的大量宣传,“传统文化盛宴”与“现代明星歌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差,使受众产生了收看该系列节目的欲望。在直播结束后,受众通过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等渠道对节目做出肯定的反馈并自发产生参与宣传的行为,节目的热度得以持续并延伸。“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五个阶段的条件,为节目出圈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差异化营销

在泛娱乐化和泛流量化的节日氛围中,河南卫视以差异性的核心内容和表现形式成为舆论焦点,并成功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制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节目。近年来,各大省级卫视都会以节日为基础来策划节日晚会,主要节目元素以“流量明星+歌+舞”为主,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受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区别于其他卫视的泛娱乐化和明星歌舞节目,立足本土文化与主旋律创新融合,打造出不能被轻易模仿或替代的节目,由此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另外,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部分晚会割裂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无法满足受众在特定节日对中华文化的情感归属。区别于快时尚包装下的流量明星歌舞表演,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抓住了观众情感满足的痛点,通过文化、人物、地域等符号唤起了受众的记忆和共鸣。

(三)整合营销

节目团队综合运用了多种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并在传播过程中植入了交互、开放、共情等互联网传播基因,在扩大传播面的同时也提高了传播效果。该系列节目营销的主体是河南广播电视台的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由于新媒体平台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媒介使用习惯和生活方式,该中心便根据节目制播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了相应的营销宣传组合,使得传播链条不断延长,达到了全民狂欢的传播效果。另外,节目播出前,节目组通过在新媒体平台的话题互动和创意征集等制作方式,让更多受众参与进来,并利用热搜设置悬念、制造话题等,起到了预热效果。节目播出后,官方自制和受众他制的延伸产品继续刺激受众的参与热情,包括众多网络意见领袖和主流媒体的推荐,也对节目的破圈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品牌营销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成功塑造并沿用了“唐小妹”(包括漫画版、古代版、Q版等)的IP形象,成为贯穿系列节目叙事模式的主要切入点,也是观众对该系列节目的印象和记忆的具象化表征。河南唐宫文创传媒有限公司的成立也助力实现了“唐小妹”IP效益最大化,从而持续为该系列节目注入热度。“唐小妹”的出圈更是加速了河南卫视出圈,让河南卫视在全媒体矩阵的传播中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深入人心,助力河南卫视实现从注意力到影响力的转变。由此可见,“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已成为国内文化类节目创新的典范。

四、作为媒体产品的文化类节目营销建议

首先,明确五阶段战略,保证战术实施。购买决策的五阶段模型是将节目内容与受众紧密联系起来的重要前提,也指引着节目各环节的策划方向。就节目的前期策划来说,文化类节目的特质是中华文化元素,要有兼备守正与创新的媒体思维,牢牢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守正是要利用传统文化元素打造节目场景,唤起受众的文化认同和集体记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则需要面对当下和未来,融合新的流行元素,符合新时代的受众群体需求,为传统文化增添新的活力。就节目的播出与宣传而言,团队成员要具备营销思维,协调配合,利用“微传播”各平台,抓住传播链各环节进行营销,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其次,读懂消费者,达到有效差异化。差异化要求节目团队通过一系列行为,使所创作的节目明显区别于其他同类竞争者,打造有特色的节目内容和易识别的节目场景,以此占据受众心里此类型节目的优先地位。菲利普·科特勒认为,有效差异化需要满足重要性、明晰性、优越性、可沟通性、不易模仿性、可接近性和盈利性等原则。对于文化类节目来说,有效差异化要求节目团队根据受众需求和自身的资源条件,通过便捷的收看交流方式让受众获得节目竞争者难以模仿的有价值的节目内容。同时,节目组也能收获收视率、点击量或广告费等利益回报。再次,整合渠道传播,实现扩散最大化。在场景时代下,媒体产品营销环境的吸引力与媒体产品内容的吸引力同等重要。文化类节目需要维护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协调好与意见领袖等传播主体的关系,重视传播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发散性。统一性即节目内容传播的统一,发散性即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最大程度地吸引潜在受众的注意力。除此之外,还应利用受众与其社群的力量进行传播。如今,社交媒体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获取、交流、信息的方式,具有瞬时指数级增长的能力。开发具有开放、共享、互动等互联网基因的衍生新媒体产品,并利用基于成员共同兴趣爱好形成的社群进行传播,能够不断激发受众参与式创作的热情,甚至反哺节目创作。最后,打造品牌IP,获取长尾效应。文化类节目品牌的生成可以根据节目定位或受众反馈,在展现文化内涵、满足受众需要的基础上,在受众头脑中形成具有辨识度的形象,最终获得受众情感的认同。运营和管理品牌是在节目品牌生成后产生更强生命力和更长生命周期的重要举措,主要包括强化、活化、联合、延伸等方式。品牌强化需要传播者利用与受众的每个接触点不断传播品牌理念,让品牌深入人心。在品牌稳定发展或有下降趋势时,需要各方面更新换代重新活化品牌。品牌联合是通过找到有共性的其他品牌共同开发新产品,通过流量共享来获得新受众。利用已经建立起的品牌开拓新产品类别,利用其影响力助力推广新产品,从而获得长尾效应。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例8

(一)关注文体,从文体出发

仔细揣摩中年级的科普文,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课文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有些课文童话色彩非常浓厚……编者在安排此类文章时,就已经考虑到了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科普文变得丰富多彩。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考虑到这些。例如,教授《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小稻秧脱险记》等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并有感情地朗读,让“水上飞机”“小海鸥”“卫星”“台风”“小稻秧”“杂草”等形象更加鲜明,进而引导学生在童话的世界中趣味学习。

(二)巧设疑问,从导入出发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渐渐有了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可以设置疑问,将学生的好奇心推向高潮,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走进文本。在教授《石头书》一文时,笔者是这样设置问题的:同学们,你们平时看的书都是用什么做的呢?你们看见过用石头做的书吗?看到用石头做的书,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一连串的问题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又如,学习《海底世界》一文时,笔者巧妙地利用课文开头的一句话:“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抛出问题,吸引学生阅读;再如,教授《恐龙》一文时,上课伊始,笔者出示各种恐龙图片,提问:这些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可是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突然神秘地消失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们在地球上消失了呢?课一开始,便使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学习,教学效果自然会好。

二、从文本出发,让生活味走进学习

科普性说明文以介绍为主,内容较为枯燥,而且距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因为缺少体验,所以很难引起学生与文本的共鸣。因此,要想教好这类文章,必须从文本出发,将文本内容转化为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具体事物,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达到高效。

(一)变“抽象”为“形象”

例如,《小稻秧脱险记》这篇课文向学生介绍了杂草、除草剂等农业方面的知识,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概念抽象,难于理解。在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一些鲜明的图片资料,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又如,《石头书》中有这样一句:“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层层的岩石图片和厚厚的书籍图片,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由于这些形象化的手法,学生就能一目了然,课文自然就变得简单易懂了。

(二)从“遥远”拉回“现实”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将越来越多。全文紧扣“奇妙”,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科学知识,语言生动活泼,意思表达得深入浅出,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虽然对方远在天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一句,笔者通过QQ视频通话的过程,让学生和远在外地工作的家长通话,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进而理解了: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因为教学方式新颖,可操作性强,所以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从文字出发,让语文味浸润课堂

新课标的一个核心策略是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细细品味之下,我们常常能在简单的语言文字之后寻找到诸多的语言因子,让浓浓的语文味植根于学生的心田。

(一)咬文嚼字,读出语文味

读,是语文传统教学中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语言的最佳方法之一。王崧舟老师说过:文本细读要“沉入词语”。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总会发现一些值得我们好好去“品”的词。

一位老师在执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采用了新颖的“配音朗读法”,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在教学第一小节时,师引读: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咬住了他的尾巴。小壁虎――(生接:一挣)师问:“挣”是什么样的动作,能不能做一做?进而说明,“挣”的时候要用很大的劲儿摆脱。因而,学生在朗读这段文字时“挣”字读音较重。

又如,该教师在指导朗读“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这句时,采用了比较法朗读方式:

生: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不行,我要用尾巴拨水。

师:你觉得哪一句回答更得体?为什么?

在学生读完一遍之后,教师加大难度,让学生看着屏幕配音朗读,加上学生对前面课文的理解,他们读得都非常投入。而且教师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设计了三个读书层次,即读书表现层次、口语表达层次、配音表演层次,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自读自悟,语文味十足。

(二)刨根问底,问出语文味

科普文的语言文字简洁,而且一些科技术语、专有名词,对于已经是中年级的学生而言,有时也难以理解。比如《航天飞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你要飞行四个多小时,他只需要飞行七分钟。”只有感受到“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路程的漫长,才能体会出航天飞机速度之快。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白呢?

师:同学们,从你家到学校有多远呢?

(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你平常怎样到学校的呢?

生:妈妈用电动车送、爷爷奶奶用三轮车送、爸爸用摩托车、汽车送……

师:都是固定的吗?

生:有时爸爸送,如果爸爸没时间就爷爷奶奶送。

师:你觉得谁快一些呢?

生(笑着回答):当然是爸爸快啦!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例9

即日起,我们正式向全球范围内的“设计师”发出邀约,登录“简一大理石瓷砖·2013设计师春晚”官方网站,了解活动相关信息,参与晚会报名及互动有奖竞猜,无论你是想唱歌、想唱戏、想跳舞还是想表演,只要你敢于在公众面前展示你的才华,2013设计师春晚欢迎你的加入!

设计师春晚招募在即激情舞台“你是角儿”

“简一大理石瓷砖·2013设计师春晚”8月28日正式对外发出邀请。如果你有一套充满“创意”的表演想法,那么你一定希望有平台让它实现;如果你是一个充满“激情”能量的设计师,那么你一定也乐意,有机会在公众面前尽情释放。现在,就是现在,全国的设计师朋友们,带上你的创意,带上你的激情,登上舞台领取属于你自己的机会吧!

设计师春晚超强媒体团打通设计界高阶门户

“简一大理石瓷砖·2013设计师春晚”,即将彻底“打破”行业主流媒体高阶“门槛”之界,建造行业媒体“聚落”,为全国有志的设计师、设计团队趟平职业发展中的高层阻断,给你一个在国际化大舞台尽情释放“创意”与“激情”的绝妙机会,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公众眼光为你折服!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例10

新媒体之新,应该不在于新的媒体形式,而是由于新的媒体形式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媒体参与度、关注度与快速传播。

互联网界有个误区,热衷于炒作概念性的东西,或者在媒介形式上花心思,费折腾,而对于“新”的真正内涵缺乏独到领悟。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媒体带来的冲击将必然超过桌面互联网。新的媒体生态系统离不开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除了手机网,还会有哪些新的传播介质出现?值得期待。

专业媒体人士所标榜的专业化生产,或许会在技术的改进面前被瓦解。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放弃专业主义追求的理由,反而是提醒我们,不要自以为是专业人士,而忽视民间草根力量。所有媒体内容中,用户生成内容的比重与影响力将持续上升。

在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上,一个最普通的用户生成的内容,有可能演化成一条比传统专业媒介更有价值力和杀伤力的信息产品。要能清晰了解所在产业生态系统的全貌与游戏规则,能预测更佳。不要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当一条鲨鱼。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优劣势分别在哪儿,这个要弄清。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为,宁可当一只跑得最快的羚羊,也不勉力当一只体力最弱的狮子。要增强自己实力,在实力足够的情况下,设计与创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向食物链的高端迈进,能够带来最为巨大的效益。

超媒体是一种商业思维

熊澄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媒体的发生发展有它内在的逻辑,从概念和形态上说,新媒体包括我们常说的多媒体、跨媒体、全媒体、超媒体。相对于线性媒体而言,新媒体之新,体现在它有着更多的交互功能。

超媒体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词汇,它是新媒体意识与新商业思维的杂交,含有“你媒体”的意思,是Web2.0与全球化3.0即个人全球化、媒体化的有机聚合。事实上,从现在个人最常用的E―mail、即时通信和博客,到像Autodesk公司那样专门为电脑设计师打造的交互设计平台,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宽带视频的“超级连路”,到GoogleEarth的超市地球,都是不同层面不同量级的超媒体产品。

超媒体更是一种新商业思维:一是你是否具备媒体意识,二是你提供的商品是否具有针对用户的媒体服务。超媒体不仅可以包含文字,还可以包含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或影视片断等多种媒体来表示信息,这些媒体之间也是用超级链接组织的,而且它们之间的链接也是错综复杂的。

可以用三句话来认识新媒体:1.新媒体是相对的概念,永远没有新的,永远有旧的;2.新媒体是个时间的概念,在一定时间段内有个相对稳定的内涵,今天说的新媒体就是在计算机处理技术之上出现和更新的媒体形态;3.新媒体是个发展的概念,不会也不可能停留在今天任何一个媒介形态之上。

新媒体(数字媒体)之后,生物媒体会成为下一个可能。所谓生物媒体就是生物技术在媒体中的应用,目前在国际学术界有一种新的说法,叫“融合技术”,主要指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技的融合。麻省理功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学者告诉我,他们发明的手机可以在同城中传递信息,不需要基站,其技术原理就是引入了生物技术。我们说媒体是人的延伸,现在更多的是谈人感官的延伸,像视觉、触觉、听觉。所谓生物媒体就是通过生物技术寻找一种最符合人体感官特征的媒体形态,这种研究正在进行。

传播终端走向便携化

陆小华(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总编辑)

传播终端越来越走向便携化:iPhone、iPad等终端工具的推出,就是顺应了传播便利性的需求。在便携化、便利性追求成为受众首选的条件下,新的传播形态就要用图表化、视觉化等表现方式来重新组织信息,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满足心理需求是未来信息产业的重要内容。

受众移动化,带来的传播变革将体现在以下方面:受众主体移动化:接触状态伴随化(也许将催生出全新业态的“伴随媒体”);接收载体便携化(所以手机将比互联网的普及程度高);信息需求实时化;接受心理便利化。

另一个变化是从人找媒体到媒体找人。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在改变着人与信息、人与媒体、人与社会的关系,媒体成为人的感知工具。比如搜索引擎,已经在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着人与社会的边界,且大大压缩了人的隐私保护范围。物权法里规定的“滴水檐”隐私保持法则,在新媒体的传播影响下,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无处不在的传媒终端的辐射和影响下,各种形态的终端密集地填补了个人空间,过去是人找媒体,人们渴求信息的来临与呈送,现在则变成了媒体找人,不同介质的传播终端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特定传播人群。

在这种变化驱使之下,媒体送达效率遵循着这样的规则:便利性决定有效性;必读性支配可能性;耐读性体现有用性。

第三个变化是:从信息载体到观点载体。新媒体融合背景下,媒介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载体,而要向观点载体转变。媒介要成为判断结果的载体,承载观点、思想的载体。平而媒体经历双重削弱后,更加集中于独家调查、深度报道与专业分析,建立自己的市场研究队伍。在线数据库成为专业媒体的选择。在此基础上,那些长于数据挖掘、信息比对、知识整理的媒体,将获得新的竞争优势。越是在众声喧哗的时代,独到的见识和判断越是稀缺,第‘解释权越显得重要。媒体作为意见领袖,同时要引导公众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并逐渐养成独立见识的形成机制。

新媒体是奇思妙想者的天下

喻华峰(著名媒体人)

中国现在有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有的只能叫网站)200万个,但真正做成功的只有20家左右,存活率大约为千分之一(这与报纸、杂志的情况大致相当)。

我的心得是:1.市场永远不会被穷尽,机会永远不会被占尽。阿里巴巴现在估值300亿美元。有创业者问马云,所有的机会都被你抓住了,我们还能干什么呢?马云回答说,10多年前,我也是这样问当年的互联网大佬的,但我却问出了一个道理: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机会。别看现在风光无限,但如果不创新,说不定明天你就会被更先进的互联网取代。

2.技术不是不可逾越的门槛,不要因为技术的障碍而把自己排斥在互联网之外。马云不懂技术,但他建立了强大的淘宝帝国。真正靠技术做成功的只有马化腾。

3.平台比什么都重要。要让用户参与到你的媒介中去,这与《解放日报》尹明华提出的“互动比覆盖重要,接受比传播重要”同理。

4.互联网产品可以无限细分,也可以无限整合。互联网跨越时间和区域,但同时它也是区域的。互联网区域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5.技术、概念、资本是互联网的成功之道,但资本也造成互联网的封闭和排外。资本的力量使互联网的很多从业者变形。有太多的资本神话和一夜暴富的网络传奇,驱使很多网络圣徒,梦想着在互联网上实现掘金之梦。股权、权力、地位、收入等现实要素,使得互联网企业内部的非业务争夺超出正常公司的营运法则,也造成一部分网络人的心理变形。

6.互联网的生态环境与传统媒体不同,不能用传统媒体的思维去做网络。互联网企业必须是外生的,内生型的互联网不可能做成功。互联网的技术特征、资本特征、人才特征、机制特征与传统媒体完全是两码事。这也是大部分报纸办的网站鲜有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