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电厂入职培训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7-18 08:26:37

电厂入职培训总结

电厂入职培训总结例1

二、培训内容的确定

水厂运行维护工作中会涉及大量设备、工艺及基础管理的工作。其中很大部分运行岗位需要高压电工或低压电工的资质,比如说电站值班工要求有高压电工资质并要求有入网证,而加药间、净水车间值班员也要求有低压电工的资质。在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历次电气设备操作检查和考核中,第三水厂运行工人尤其是新职工暴漏出了许多问题,比如没有很好掌握电气操作接复令的要求,不能正确填写工作票和操作票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些是电工知识较为欠缺,有些是对规定和要求掌握不够牢固。所以将电气知识培训作为三厂第一培训重点。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生产安全都给与了极大的关注,生产安全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都是一票否决的工作。水厂生产维修工作的安全管理虽然已经较为成熟,但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点和隐患,而且安全工作做的好不好,更大程度上是在于是否可以提高和保持全员安全意识,而安全培训正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所以安全培训也是三厂的一个培训重点。水厂生产工艺尤其是地表水处理工艺非常复杂,水质工作涉及到一个自来水企业的生存问题,所以工艺和水质的培训也非常重要。及时发现工艺和水质出现的问题是一线职工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这需要较好的知识基础才能很好的完成。三厂原为地下水水厂,其工艺和水质方面关注的内容(水源井环境保护、硬度、硝酸盐等问题)和地表水水厂(水源切换、有机物污染、残余混凝剂等)的颇为不同,三厂成为双水联调的水厂之后,其工艺和水质的关注点需要转变和重新认识。随着近年的改造,三厂引进了臭氧制备系统、离心脱水系统、鼓风机、螺杆泵等许多新设备,而且许多设备都是成套引进,有些还是进口产品,许多工艺和设备都需要复杂的PLC自动控制才能完成。原三厂职工没有接触过此类设备,在运行、维护和维修方面,还没有经验总结和传承,需要摸索和建立,其培训工作必须重视,不然会给生产带来很大隐患。水厂各项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其灌输和学习也是培训工作的一个内容。因此,第三水厂培训内容的重点有五个方面:电气知识、安全知识、设备知识、工艺水质知识、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内容。

三、培训教员的构成

水厂自身没有培训教员的岗位设置,所以其来源通常是外聘或自培兼职教师。外聘讲师教学经验丰富,基础知识扎实,见识广博,可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使其学到较多的相关知识。但外聘教师讲解的知识很难和员工的实际需要相契合,其教学内容一般广谱性较大,独有性较差,而且一般外聘教师会牵涉到较高的课时费,而水厂在员工培训方面的预算普遍较少,不可能大规模的外聘教师,只能在有需要或有合作的情况下,组织一定的外聘培训。第三水厂培训教员主要采用厂内兼职教师的方式来解决。三厂原有两名员工为集团级的兼职教师,每年都参与集团培训中心的电气及安全培训讲课,其教学经验丰富,授课水平较高,在行业内有一定的知名度。第三水厂以此两人为基础组建本厂的兼职教师队伍。本厂技术科大部分人员拥有大学本科教育背景或有中高级职称,技术过硬,其也作为兼职教师的主要来源之一。本厂运行及维修人员中的技师、班长、车间主任等处于生产第一线,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过硬的技能,所以其也是兼职教师的重要来源。目前三厂共有兼职教师28名,其中有3名高级工程师,4名工程师和11名技师,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有4名,班长及职能人员6人。为提高兼职教师的水平,第三水厂积极参与集团培训中心的教员培训,并且组织人员对授课教师的课件进行审核、试讲和改进。在试讲和审核中,发现教员的课件普遍存在文字较多,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兼职教员由于上台演讲的经验不多,也存在紧张而导致授课水平发挥受限的问题。经过指导和修正后,各教师的课件及课堂发挥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为提高兼职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第三水厂专门制定制度将技师聘任和培训挂钩,促使其参加培训工作。另外,也争取一定的资金作为讲师的课时费,从经济方面体现其工作的价值。

四、培训场所、教材及教具的准备

第三水厂为强化培训工作,专门将一间会议室改造成教室,配备讲台、讲桌和课桌椅,可供30人同时培训,并添置电脑、音响、投影仪、实时视频等教学用设备。专门教室的建立不仅有利于课堂培训的进行,而且有利于提高职工的培训意识。水厂培训不同于学校教学,实际操作培训是其重点,因此,第三水厂在厂东侧绿地中开辟出两片场地,建立了两座实操培训基地,主要进行电器柜操作和有限空间作业操作。实操基地内配电柜采用的是三厂及其他水厂淘汰下来的旧配电柜,经过本厂电工维修后进行安装调试,完全仿真模拟。这种基地的建立模式,既锻炼了本厂电工,又节约了设备资金,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实际运行中,职工较少操作此类设备,很少有实习的机会,经验积累较慢,而在实验基地上则可以无限次操作,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能够很快掌握操作要领。第三水厂培训以实际操作为主,所以教具也主要由实际设备设施组成。这些设备设施大部分为第三水厂淘汰下来的设备设施(潜水泵、超滤膜组件、变压器、钳工台等),维修保养后,安置在展示区或展示台上供参观学习,比如配水离心泵,由于其体积较大,所以将其放置在室外专门制作的平台上,并将其上盖打开后支撑起来,这样学员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其内部结构,有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离心泵的教学内容。教材方面,市面上有很多给水、机械、电气、自控方面的书籍和教材,但不太适用于水厂实际培训,其内容一般偏于理论,广谱性较大,很难较理想的贴合生产实际。所以第三水厂人事部门组织三厂有关技术人员自行编写了教材,有《第三水厂运行知识问答》、《第三水厂新职工教育培训手册》、《第三水厂工艺管理细则》等。

五、培训组织结构及培训形式

第三水厂培训工作起始阶段,工作量较小,开展的项目不多,其工作一般由本厂人事科劳资员组织进行。但随着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培训工作越来越正规,工作量不断增大,兼职管理培训工作已经不合时宜。在取得上级部门批示后,第三水厂成立了培训部,安排两人专职负责培训工作。专职人员的配备极大的促进了三厂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安排都较好的得到组织和完善。培训部成立还有利于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工作。第三水厂培训工作的上级主管部门是集团人力资源部和培训中心,这两个部门对包括三厂在内的下属单位的员工培训工作有领导和指导责任,以往主要是人力资源部和培训中心给下属单位下达集团组织的培训工作任务,下属单位安排相关人员参加其组织的相关培训,下属单位每年也会自行安排一定量的培训,但不系统不规范。三厂成立培训部以后,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自行组织培训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而且培训部通过和上级主管部门有效的协调沟通,也能解决一部分教学资金和兼职教师进修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第三水厂培训形式有:课堂讲授、现场倒闸操作演练,新职工半脱产培训班、培训成果演示、小组讨论、岗位一对一辅导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课堂讲授一般适用于学员众多,内容丰富,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而现场倒闸操作演练则侧重于实操性教学课程,小组讨论则是对生产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总结和探讨,较适用于班组等小范围的内容,新职工半脱产培训及成果演示会,则是为新职工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提供了展示平台。另外,为增强培训效果,不耽误职工的时间,培训部还安排兼职教师、班组长到职工岗位上就实际操作、报表填写等给与职工一对一的培训。实践证明,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方式在工厂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提高职工技能和归属感的方式,师傅手把手传授徒弟技术,根据其特点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的差异性教导,通过这种体验型的教学方式,徒弟的水平一般会提高很快。另外师徒形式不仅能够传授徒弟专业技能,还可以使职业素养得到传承,师徒间的情感因素还可以增强徒弟的归属感。所以,近几年我们也大力提倡这一方式,鼓励科室班组组织新职工拜师学艺。

电厂入职培训总结例2

专业人才资源短缺

随着近几年企业新分学生减少、各类专业人才的不断输出,一线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中的年轻骨干职工流失现象严重。邹县发电厂处偏远的山东省邹城市唐村镇,受地域因素影响,对人才的吸引力逐年降低;核心人才的流失导致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各层次、各专业后备人才均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专业人才的缺乏、复合型人才的不足,使企业的发展难以适应企业专业化、精细化、市场化运作的要求,也难以满足向经营生产型转变的需求。

人才队伍结构失衡

企业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职工平均年龄接近42岁,大部分生产、管理技术骨干年龄都在40岁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职工年龄结构不合理问题将会成为制约企业今后发展的一大难题;企业职工整体素质在行业内也是较高的,但三高人才的比例不足用工总量的10%,人才比例明显偏低;按照华电集团公司的定员标准,越是老企业超员的比例越高,人员包袱沉重,对按定员组织生产工作造成较大压力。从人力资源现状看,存在用工总量的超员和专业人才的缺员这一突出矛盾,现有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已不能适应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如何科学盘活存量,合理培养输送人才,消化超员压力,实现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成为邹县发电厂人力资源管理的焦点和难点问题。

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邹县发电厂逐步意识到人才是企业增强价值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根本保证,而以职工身份管理为核心的传统人事管理缺乏活力,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的系统性、长远性、科学性还不够,严重制约着人才管理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进程。企业没有构建一个职工与企业协调发展的平台,无法保证每一位职工的潜能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智慧和力量得到充分发挥;培训调研、评价工作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培训管理无法有效支撑企业发展战略和职工的职业发展;各部门之间绩效管理不平衡,绩效考核的效能没有得到全部发挥;传统用人机制和薪酬制度没有将职工的晋升与业绩完全挂钩,职工的工作和学习热情不高涨,最终会导致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所下降。

邹县发电厂针对人才逐步匮乏、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机制不能与时俱进的现状,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创新管理,以“职业规划、教育培训、绩效考核、动态管理、薪酬分配”五位一体管理模式为统领,从强化基础管理入手,全面对标查找问题,深入推进专项提升,突出把理念更新、思路创新的成果转变为具体措施、具体行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企业的科学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内涵及做法

以职业规划为引领,促进员工企业协调发展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邹县发电厂提出,要实现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拥有一支具有丰富火电机组运营管理经验和领导能力的核心管理人才队伍,以及一大批职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

(1)拓宽非行政人员职业发展通道。

近年来,邹县发电厂基于“人才强企”战略,以专业技术和生产技能人员为重点拓宽职工成才之路,让不同潜质的职工实现差异化发展,为开展一线职工职业生涯规划、有序培养和储备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创造条件。同时,通过职业发展通道建设,形成各专业合理有序的人才梯队,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的潜能。

邹县发电厂研究制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晋升管理办法》,组织开展评选工作,颁发聘书,提高待遇。建立完善了管理、技术、技能3条职业发展通道,“技术员、专业工程师、副主任级、主任级、首席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5个职业发展层级,改变了以往“独木桥”式的行政管理职务系列和晋升方式,逐步实现了企业人才队伍的管理专业化、技术专家化、技能职业化。多平台、多层级的岗位序列和职业发展路径,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搭建了良好平台。2012年,16名一线职工通过集团公司技术专家初审,2名职工被选拔为济宁市首届有突出贡献技师,1名职工被授予2012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誉称号,并荣获华电集团公司首届五四青年奖章殊荣。

(2)创新开展职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制定下发了《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实施方案》,利用专业测评工具(人才素质测评、360度测评等),为职工量身定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开发使用“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系统”,从专业角度、用科学的方法对基层部门职工进行潜能挖掘,先后组织完成了运行、检修系统1500余名职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为进一步推动企业与个人的协调发展,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职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导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系统管理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按照“自我评估、综合评价、岗位对标、目标确立、规划实施、动态管理”的实施步骤,根据企业战略导向和人才结构特征,进行符合企业实际和职工需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对人力资源规划制定、岗位设置、培训开发、考评激励等方面进行重新定位和设计,形成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而推动企业的科学发展,最终达到个人与企业价值双赢的目的。

利用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网站,根据业务流程设置不同用户和相应的执行模块,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上报、汇总、分析的科学化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为参加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职工均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电子档案。

依据为职工建立的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实时监督各部门人才培养、激励方案的执行情况,给予相应的教育培训支持。同时各部门对职工的情况进行定期评估,编写评估报告报人力资源部,并对职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教育培训为前提,打造华电人才成长基地

秉承“培训是职工最大福利”的培训理念,切实发挥集团公司培训基地和华北职业技能鉴定站的作用,不断完善人才开发培训体系,打造适应企业战略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操作人才队伍。

(1)坚持培训制度与企业发展相适应。

建立了职工培训中心、技能培训站、多媒体培训教室和仿真机培训中心,配置了多名专兼职培训教师和先进的培训设施,为培训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制定了《职工培训管理标准》,坚持月度检查和季度培训抽查相结合的检查考核制度,突出“细检查、真落实、勤指导”的培训原则,保证了常规培训工作的效果。先后出台了《技术比武管理办法》、《首席技师管理办法》等多项人才开发培训激励措施,鼓励职工立足岗位成才。建厂以来共有76人次在省级以上的技能大赛中获奖,有4人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有14人被授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

(2)坚持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相一致。

根据按定员组织生产和改革发展的需要,科学预测培训需求,每年制订详尽的知识和能力开发计划,对不同层次的人员采取“订单式”培训。以厂级领导和中层干部为对象,加强企业发展战略、价值思维、领导力与领导艺术、规章制度、执行力等内容的培训,提高“五种能力”,着力培养适应管理现代化大机组、大电厂的高素质复合型领导人才。以专业技术和一般管理岗位人员为对象,重点进行岗位职责、管理能力、专业素质、专业技术领域最新成果等知识的培训,着力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以检修、运行一线职工为对象,重点进行先进生产工艺、岗位技能、实践经验、仿真机等知识的培训和各类技术比武,着力培养高技能操作人才。2012年,共举办6期班组长脱产培训班,全厂281名班组长参加了拓展训练和理论学习,切实提升了班组长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技能,夯实了基础管理。全年共举办各类厂级培训班及技术比武16期,参加人员共1332人次,全员培训率达到81.28%。

(3)坚持培训方法与职工发展相协调。

创新培训方式方法,采取“请进来”、“送出去”、联合办学等形式,通过专题讲课、运行仿真机培训、检修现场技能培训、技术比武、拓展训练、网络视频授课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把培训贯穿于日常工作的全过程,融入到岗位实践的全天候,实现了培训过程的动态控制和实时反馈。

认真做实生产岗位人员持证上岗,制定《持证上岗实际操作指导方案》等系列工作细则,共完成40个专业、156个题库建设,题目总数量达到9万个。采取技术问答、考问讲解、事故演习、设备拆装演练、模拟操作等形式,组织生产岗位人员学习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技能。目前全厂生产岗位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以绩效考核为基础,构建人才评判标准体系

职工绩效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率和效益。正确评价职工绩效,是人力资源“五位一体”管理体系的基础。邹县发电厂提出了“人人能成材、绩效论英才”的企业人才观,就是要建立把工作业绩和效果作为判断人才标准的管理制度,引导职工走岗位成才之路。

(1)“三横四纵”职工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

所谓“三横”就是制定了中层干部、一般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工绩效考核办法,把德、能、勤、绩、廉作为考核要素,制定了科学翔实的考核细则;“四纵”就是分运行、检修、管理、多经后勤四个系统,以职工业绩为依据,实行岗位动态管理,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比较科学的“三横四纵”职工绩效考核体系,企业绩效管理呈现出精细化、数据化、标准化的特点。

(2)职工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与完善。

围绕创造可持续价值,以绩效和贡献为导向,将绩效考评分为A、B、C、D四个等级,实行月度评分、季度评级、及时公开、刚性执行,做到考核指标逐级分解,责任压力层层传递。各部门结合各自的实际,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绩效管理办法,并认真组织实施,通过绩效考评使职工的薪酬奖金收入与其绩效挂钩,使职工看到自己工作努力的结果总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实现“多劳多得,不劳不得”,有效调动了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职工绩效考核体系采取平时考评和期末考评结合进行,遵守考核标准、结果公开和“一级考评一级”的原则,每月绩效考评结果通过绩效管理网站进行和上报。对考评成绩差的职工,由考核小组通过口头或书面向职工本人反馈,督促职工在今后工作中不断进行改进。对中层干部的评议管理,通过述职述廉、职工代表评议、中层干部互评、部门民主测评等全面考核,对评议较低的中层干部进行诫勉或降职。绩效考评采用行为对照表法和关键事件法进行考评结合进行。行为对照表设计是绩效考评的重要基础工作。行为对照表对于每一个反映职工工作行为的陈述都给出一系列相关的程度判断,每一判断被赋予不同的分数。考评者定期根据职工的行为表现进行判断后打分。行为对照表法根据不同的考评目的设置不同权重,从而使得同一部门职工之间的考评结果具有可比性。关键事件法是指保存最有利和最不利的工作行为的书面记录。

绩效考评结果与企业年终评比、职业规划挂钩,当年度绩效考评的结果作为评比各类先进的重要依据,将先进评选融入到全年点滴的工作业绩情况中,减少了人为因素,切实将那些锐意进取,敢于创新,在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业绩表现突出的,在职工中有较高威信和影响力的职工评选出来,在职工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影响。

以动态管理为手段,高效激活企业核心资源

通过建立岗位动态管理机制,使企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流动,实现优胜劣汰,提升了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1)岗位动态管理机制的建立。

制定了《邹县发电厂岗位动态管理办法》《岗位竞争招聘及优化劳动组合管理办法》,牢固树立价值思维理念,遵循“只要能创造可续持续价值的职工都是企业人才”的价值观念,变“相马”为“赛马”,在企业内部大力推进全员竞聘上岗机制,逐步形成了公平公正、竞争择优、广纳群贤的科学选拔机制。确立了岗位竞争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和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动态管理机制。目前企业内部所有空缺管理岗位均实现了竞争性选拔。

实行班组、部门和厂三级岗位动态管理,分持证上岗、班组内部降岗、部门内部降岗、部门内部下岗和厂内下岗五个层次。以每个月度绩效考评结果为依据,将职工每季度的绩效考评结果分为不同等级,根据等级的不同考虑岗位的变动,通过晋升岗位激励职工,通过降岗和下岗来约束职工,从而为有能力、工作积极、业绩突出的职工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而相对考评不合格的则进行相应的岗位调整。

(2)岗位动态管理的实施与完善。

通过岗位动态管理系统,各部门、班组的绩效考评结果得以实现公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每月绩效考评结果按中层干部、一般管理人员、普通职工三个层次在网上公布,从制度上保证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的实现。

为促进岗位动态管理工作开展,在岗位序列中出现空岗时,采取竞争招聘和劳动组合两种方式补充,厂监督机构进行全过程监督,确保岗位竞争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实施岗位动态和竞聘上岗,形成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流动,保持了22%左右人员依据绩效成绩进行升、降岗的合理流动,企业空缺管理岗位竞聘上岗达到100%,真正为有能力、工作积极、业绩突出的职工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以薪酬分配为杠杆,提高企业整体人员效率

将绩效考评结果与职工的薪酬分配挂钩,不断改善和提高职工在获得报酬上的公正感和满意度,以此来激励和约束职工积极主动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人才的竞争力。

(1)薪酬分配机制的建立。建立完善了以绩效考核和一岗多薪为主要内容的薪酬分配制度。职工收入分配实现绩效联酬,实现了个人工作业绩和业务技术水平与薪酬分配相对应。此外,还建立了以综合奖励为主、单项奖励为辅、特殊人才专门奖励的激励机制。在热控、继电保护等技术密集型班组设置系统工程师,职位晋升、岗位待遇与行政管理人员享受同样待遇,实现技能和管理“双线”成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采用人才津贴的奖励方式按月随工资发放,有效激励了技术技能人才立岗成才的热情。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管理创新和科技攻关活动。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管理创新和科技攻关活动,职工每年提报合理化建议2000多条、QC成果80余项。

(2)薪酬分配机制的实施与完善。一是根据四项责任制目标任务,采取厂对二级部门分配和部门内部分配的两次薪酬分配形式,体现了与工作绩效的有机结合。每年集中修订《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每月召开经济责任制考评会,厂经济责任考评委员会按各部门责任制完成情况每月兑现一次,各部门在兑现数额内按照内部分配办法和职工绩效考核情况进行再分配。在奖金分配上坚持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原则,由按劳分配转变为按劳和按生产要素相结合进行分配,使所完成的工作任务与得到的奖励效益工资基本对应,让业绩突出的职工实现“名利双收”。二是开展经济责任制考核落实情况专项审计和绩效审计。结合二级部门管理情况,从奖金分配方式、考核通报分解兑现情况、管理亮点等方面入手,综合分析各部门经济责任制考核落实情况,并提出审计意见,规范了制度执行,促进了管理提升。对有经营任务的部门经营状况及已完工的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情况进行绩效审计,查找经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评价投资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帮助其挖掘节约成本费用的潜力,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投资效益。

实施效果

人力资源“五位一体”管理体系作为人力资源配置和流动的有效手段,使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形成闭环体系,优化了人才成长的动力机制,改变了传统的用工机制,有效解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效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促进职工思想观念转变

人力资源“五位一体”管理体系,在管理手段上由对职工孤立的静态管理转变为整体的动态开发,企业上下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全体干部职工主动适应形势要求,加快思想观念转变,切实增强危机感压力感。通过保护、调动和发挥好企业与职工双方积极性,做到互利、双赢,逐步达到“共建和谐企业、共谋企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目标。企业凝聚力有效提高,职工满意度、忠诚度得到提升,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及核心人才的流失率逐年降低。

促进职工整体素质提升

人力资源“五位一体”管理体系,系统考虑了人才管理和开发的各种要素,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的有效整合,构筑了企业与人才息息相关的利益共同体,完善了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操作人才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造就了一支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资源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指标有效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企业三高人才比例逐年攀升;人才结构得到逐步改善,企业大中专以上人员占全厂职工总数提高到90%。

电厂入职培训总结例3

长期以来,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以下简称“我厂”)根据战略发展目标和生产经营需要,通过开展各项教育培训工作,使我厂职工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自2002年我厂划归到大唐集团公司以来,我们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新的体制和环境下,我厂紧紧围绕集团公司“两型、四化、三个能力”发展战略,以培养、建设一支思想过硬,技术精湛的一流职工队伍为宗旨,强化教育培训管理,狠抓各项教培计划、措施的落实,经过五年来的努力,已在全厂营造出良好的教育培训氛围;教育培训体系也日臻完善;教育培训管理更为科学;教育培训的形式和效果也不断创新和提高。笔者作为培训专责,通过总结这些年的培训工作,认为我厂培训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五年来已取得的成绩

1.认识到位,领导重视,共创良好的培训氛围

教育培训工作在我厂一度曾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位置,曾经有人戏言培训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生产和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等激励机制在企业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学习热情,各级领导对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教育培训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创一流的指标需求,而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教育培训也不仅仅是企业管理者的要求,而是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

2.规范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

提高教育培训管理水平,培养一流的职工队伍必须以科学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为基础,完善的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为保障。五年来我们以制度的建设为切入点,完善了三级教育培训网体系;成立了“职工教育委员会”、“职工考试、考核委员会”;制定了《职工培训管理办法》、《师徒关系管理办法》等,修订了《职工外出培训管理办法》、《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员工学历教育管理规定》、《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管理规定》等规定;围绕人才工程,成立了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人才评价中心及“112人才工程”评价委员会,制定了《人才强企工作实施办法》,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员工岗位自学成才管理办法》,这一系列标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根本上保证了教育培训的科学有序管理。

3.不拘泥于培训形式,强化培训效果

近年来,我厂打破了单一、沉闷的培训模式,围绕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结合各部门的人员状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从而使培训工作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例如电气分场率先开展了大班组培训的尝试,他们将全分场检修人员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全天培训,另一组正常工作,两组人员每月轮换一次;在具体培训内容上仍然打破班组界限互学,在培训形式上主要以技术讲课为主并结合讲课内容穿插进行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花独放不是春,满园春色才是春”,电气分场在职工培训方面的不断尝试,带动了全厂培训工作的全面发展。运行分场开展的机电互学,机械分场开展的全分场范围内的钳工技术比武,激发了职工的学习热情,保证了学习培训的效果。

4.立足岗位,拓宽渠道,全面提升职工的文化素质

由于我厂地处偏远的陇南山区,交通不便,文化落后,所以无论是人才的引进,还是人才的培养,都存在着先天不足。为此,针对全厂职工的文化现状,既考虑岗位的实际需求,又放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多层次、多专业、多形式地开展学历教育。五年来共有96人参加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其中已有2人硕士研究生毕业,11人本科毕业,专科毕业52人;8人毕业于成人中专教育,23人在读。

5.以《岗位培训手册》实施为契机,强化岗位培训管理,提高职工的岗位技能

为从根本上解决以往培训工作的盲目性、重复性和随意性,我们在生产岗位和管理岗位积极推行《岗位培训手册》,认真按照《岗位培训手册》进行培训,有助于克服以往培训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简单、重复的现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2003年起,我厂又将职业技能鉴定手册纳入班组日常培训内容,使培训工作更为科学、有效,并使员工的技术业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存在的不足

1.培训评估机制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我厂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一是培训效果测评的方法单一,主要以考试或培训后的汇报为主。二是评估指标与重点停留在以培训人次数、时间、经费执行率为评估指标的阶段。三是评估内容不全面,评估与实际工作脱节。多数的培训评估仅仅对培训课程中所授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没有深入到工作绩效的改善、能力的提高和为企业带来的效益上来,评估工作只

是在最初级的层次上开展,更谈不上事后的跟踪调查。

2.培训手段比较落后

随着科技的进步,管理和技术培训的手段越来越先进。电子教材、数据共享、网络传输等事物的出现,为培训手段应用带来了广阔的空间。我厂因为地处山沟,与外界联系不太方便,所以在获取先进的培训理念、应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职工培训这方面发展仍较为缓慢,缺乏运用便捷的网络进行培训的有效方式。

3.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和内容不明确,缺乏针对性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管理人才,所以管理人员的培训显得更为重要。我厂没有将本企业发展目标、岗位的任职资格要求、管理人员的技能差异和员工的生涯设计相结合来设计和明确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培训的深度也不够。

转贴于

三、关于加强职工培训工作的几点认识

从培训管理的角度,管理培训的当务之急是建立系统、规范的培训管理流程,涵盖培训需求分析、培训内容安排、培训方法创新、培训效果评估、培训成果的转化机制等各个环节。

1.注重需求分析,科学制定年度教育培训计划

需求分析是做好人才有效开发尤其是制定培训目标及课程开发、培训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是保证培训工作成本效益最大化的有利工具。实践中,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岗位要求和管理改革的需要;二是企业人事的变动,如升职、降职、岗位轮换等;三是提高管理绩效的要求。了解员工的具体信息后,根据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企业发展实际,以及生产准备、全能值班、点检定修等关键生产岗位培训,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分类型、分专业、分层次制定最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

2.加强考核评估工作,努力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在培训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加强培训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培训效果要从有效性和效益性两方面进行评估。培训的有效性是指培训工作对目标的实现程度;效益性是指培训工作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一方面,要将培训纳入考核,迫使受训人员克服因工作太忙,没时间或懒散,不求改变的心理,认真完成培训任务。另一方面,在培训之后,还要由被培训者所在单位就培训项目对被培训者进行测评,以确定其培训效果及实际应用能力,并根据评估情况,进行奖励或考核,同时作为下一次培训具体方案的参考,从而实现培训项目的闭环管理。

3.创建碧口水力发电厂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网站

随着我厂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在我厂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了。为提高全厂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运用便捷的网络进行培训,我厂准备联系相关单位,创建碧口水力发电厂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网站,然后对各班组的试题进行收集及整理工作,汇总后,将各专业岗位技能培训试题库充实到网站中去,使员工在工作不繁忙的情况下自己进入网上试题库答题,或在岗位技能考试时用来答题,提高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加强管理人员教育培训

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企业亟须人才的培养。针对经营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目前市场营销、资本运作、工程管理、法律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人才在我厂尤为紧缺。因此,今后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将通过综合素质考核和专业分析选拔确定的培养对象选送到国内知名大学专门学习,或者聘请国内知名大学教授或本企业高级技术主管,采取报告、讲座和学术交流等形式,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同时,加快管理人员职业(执业)资格培训。按照国家和集团公司的相关规定,在财会、概预算、审计、统计、安全及政工管理等管理岗位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制定完成取证的计划,在规定的期限内取得岗位资格证书。

5.积极组织开展技能大赛,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

电厂入职培训总结例4

长期以来,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以下简称“我厂”)根据战略发展目标和生产经营需要,通过开展各项教育培训工作,使我厂职工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自2002年我厂划归到大唐集团公司以来,我们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新的体制和环境下,我厂紧紧围绕集团公司“两型、四化、三个能力”发展战略,以培养、建设一支思想过硬,技术精湛的一流职工队伍为宗旨,强化教育培训管理,狠抓各项教培计划、措施的落实,经过五年来的努力,已在全厂营造出良好的教育培训氛围;教育培训体系也日臻完善;教育培训管理更为科学;教育培训的形式和效果也不断创新和提高。笔者作为培训专责,通过总结这些年的培训工作,认为我厂培训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五年来已取得的成绩

1.认识到位,领导重视,共创良好的培训氛围

教育培训工作在我厂一度曾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位置,曾经有人戏言培训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生产和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等激励机制在企业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学习热情,各级领导对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教育培训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创一流的指标需求,而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教育培训也不仅仅是企业管理者的要求,而是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

2.规范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

提高教育培训管理水平,培养一流的职工队伍必须以科学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为基础,完善的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为保障。五年来我们以制度的建设为切入点,完善了三级教育培训网体系;成立了“职工教育委员会”、“职工考试、考核委员会”;制定了《职工培训管理办法》、《师徒关系管理办法》等,修订了《职工外出培训管理办法》、《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员工学历教育管理规定》、《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管理规定》等规定;围绕人才工程,成立了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人才评价中心及“112人才工程”评价委员会,制定了《人才强企工作实施办法》,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员工岗位自学成才管理办法》,这一系列标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根本上保证了教育培训的科学有序管理。

3.不拘泥于培训形式,强化培训效果

近年来,我厂打破了单一、沉闷的培训模式,围绕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结合各部门的人员状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从而使培训工作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例如电气分场率先开展了大班组培训的尝试,他们将全分场检修人员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全天培训,另一组正常工作,两组人员每月轮换一次;在具体培训内容上仍然打破班组界限互学,在培训形式上主要以技术讲课为主并结合讲课内容穿行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花独放不是春,满园春色才是春”,电气分场在职工培训方面的不断尝试,带动了全厂培训工作的全面发展。运行分场开展的机电互学,机械分场开展的全分场范围内的钳工技术比武,激发了职工的学习热情,保证了学习培训的效果。

4.立足岗位,拓宽渠道,全面提升职工的文化素质

由于我厂地处偏远的陇南山区,交通不便,文化落后,所以无论是人才的引进,还是人才的培养,都存在着先天不足。为此,针对全厂职工的文化现状,既考虑岗位的实际需求,又放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多层次、多专业、多形式地开展学历教育。五年来共有96人参加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其中已有2人硕士研究生毕业,11人本科毕业,专科毕业52人;8人毕业于成人中专教育,23人在读。

5.以《岗位培训手册》实施为契机,强化岗位培训管理,提高职工的岗位技能

为从根本上解决以往培训工作的盲目性、重复性和随意性,我们在生产岗位和管理岗位积极推行《岗位培训手册》,认真按照《岗位培训手册》进行培训,有助于克服以往培训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简单、重复的现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2003年起,我厂又将职业技能鉴定手册纳入班组日常培训内容,使培训工作更为科学、有效,并使员工的技术业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存在的不足

1.培训评估机制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我厂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一是培训效果测评的方法单一,主要以考试或培训后的汇报为主。二是评估指标与重点停留在以培训人次数、时间、经费执行率为评估指标的阶段。三是评估内容不全面,评估与实际工作脱节。多数的培训评估仅仅对培训课程中所授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没有深入到工作绩效的改善、能力的提高和为企业带来的效益上来,评估工作只

是在最初级的层次上开展,更谈不上事后的跟踪调查。

2.培训手段比较落后

随着科技的进步,管理和技术培训的手段越来越先进。电子教材、数据共享、网络传输等事物的出现,为培训手段应用带来了广阔的空间。我厂因为地处山沟,与外界联系不太方便,所以在获取先进的培训理念、应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职工培训这方面发展仍较为缓慢,缺乏运用便捷的网络进行培训的有效方式。

3.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和内容不明确,缺乏针对性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管理人才,所以管理人员的培训显得更为重要。我厂没有将本企业发展目标、岗位的任职资格要求、管理人员的技能差异和员工的生涯设计相结合来设计和明确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培训的深度也不够。

三、关于加强职工培训工作的几点认识

从培训管理的角度,管理培训的当务之急是建立系统、规范的培训管理流程,涵盖培训需求分析、培训内容安排、培训方法创新、培训效果评估、培训成果的转化机制等各个环节。

1.注重需求分析,科学制定年度教育培训计划

需求分析是做好人才有效开发尤其是制定培训目标及课程开发、培训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是保证培训工作成本效益最大化的有利工具。实践中,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岗位要求和管理改革的需要;二是企业人事的变动,如升职、降职、岗位轮换等;三是提高管理绩效的要求。了解员工的具体信息后,根据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企业发展实际,以及生产准备、全能值班、点检定修等关键生产岗位培训,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分类型、分专业、分层次制定最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

2.加强考核评估工作,努力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在培训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加强培训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培训效果要从有效性和效益性两方面进行评估。培训的有效性是指培训工作对目标的实现程度;效益性是指培训工作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一方面,要将培训纳入考核,迫使受训人员克服因工作太忙,没时间或懒散,不求改变的心理,认真完成培训任务。另一方面,在培训之后,还要由被培训者所在单位就培训项目对被培训者进行测评,以确定其培训效果及实际应用能力,并根据评估情况,进行奖励或考核,同时作为下一次培训具体方案的参考,从而实现培训项目的闭环管理。

3.创建碧口水力发电厂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网站

随着我厂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在我厂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了。为提高全厂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运用便捷的网络进行培训,我厂准备联系相关单位,创建碧口水力发电厂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网站,然后对各班组的试题进行收集及整理工作,汇总后,将各专业岗位技能培训试题库充实到网站中去,使员工在工作不繁忙的情况下自己进入网上试题库答题,或在岗位技能考试时用来答题,提高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加强管理人员教育培训

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企业亟须人才的培养。针对经营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目前市场营销、资本运作、工程管理、法律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人才在我厂尤为紧缺。因此,今后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将通过综合素质考核和专业分析选拔确定的培养对象选送到国内知名大学专门学习,或者聘请国内知名大学教授或本企业高级技术主管,采取报告、讲座和学术交流等形式,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同时,加快管理人员职业(执业)资格培训。按照国家和集团公司的相关规定,在财会、概预算、审计、统计、安全及政工管理等管理岗位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制定完成取证的计划,在规定的期限内取得岗位资格证书。

电厂入职培训总结例5

作者简介:徐艾(1983-),女,陕西汉中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讲师;苏伯贤(1973-),男,江苏武进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副教授。(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社科类课题“企业共建‘厂中校’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18-02

一、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厂中校”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是将学校与企业的资源有机结合,实现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接轨,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厂中校”正是校企合作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类重要合作模式。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文)》中关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明确提出: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1]随着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被教育部批准为部级骨干院校建设单位,学院的校企合作工作开展不断深入。

供用电技术是供电与用电技术的合称,包括:输变电线路及设备安装调试;高、低压输电线路维护;变电站、所的电力运行监控;用电设备的使用维护等相关技术。供用电技术专业需要的实习实训条件普遍存在建设成本高、投入大的特点,近年来电力企业朝着大电网、大机组、远距离、超高压、智能化的方向飞速发展,更加凸显实习实训场地不足、设备陈旧、教师素质亟待提高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院供用电技术专业近年来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对校企共建“厂中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建设思路

1.明确功能定位,实现互利共赢

厂中校,现在一般定义为校企合作建立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对学校而言,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厂中校”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对企业而言,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根本目的是盈利,追求的是实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单方面要求企业为职业教育作贡献,不能激发企业参与建设“厂中校”的热情,往往容易导致学校一头热,无法展开长期深入合作。因此,学校必须主动为企业服务,寻找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与企业实现互利共赢,才能让企业真正参与进来,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建设“厂中校”的根本目的。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的,以学校、企业双方共赢为目标,结合学院与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厂中校”进行如下的功能定位:

(1)顶岗实习。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作为顶岗实习基地是“厂中校”建设的首要功能。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制订培养方案。学生从第三学年开始,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共同指导下进行驻厂实习,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体验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2)学生就业。在“厂中校”的实习过程中,学生实习、就业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职业经验的获取,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的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同时,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技能型准员工,合作企业可优先从实习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3)师资培养。“厂中校”可以为学校兼职教师的聘用、“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以及企业培训讲师的培养提供平台,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提高专业整体建设水平提供保障。

(4)各类培训。利用“厂中校”的资源开展企业的员工培训、客户培训和其他社会培训等,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优化企业客户服务。

2.合理选择合作企业

首先,企业必须与专业对口,能完成设计、生产、销售等整个过程,工艺设备先进,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其次,企业具有一定规模,能提供实习场所,能够选聘有经验、负责任的技术骨干开展实习教学指导工作。再次,企业应具有发展活力,有相应的用人需要,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生产任务充足、满足专业技能培养需求的工作岗位,重视人力资源建设。我校供用电技术专业2011年与常州苏文电能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厂中校”建设合作,目前有多名同学被聘为公司正式员工,两名同学被评为公司年度学习标兵。2012年,专业与常州新特变压器有限公司进行的“厂中校”合作建设正在顺利进行中。

三、建设办法

1.合作建设

(1)设施建设。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不仅要在企业车间直接进行生产性实习,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实训和理论学习,要进行各类培训也需要相应的培训场地和硬件设施。要实现“厂中校”的功能定位,如果仅仅直接采用企业原有的生产车间作为全部实习场所,势必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也不能达到良好的实习和培训效果。因此,校企双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合作协议,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扶持,共同规划实习场所的建设布置与实习设备的配置,在原有生产设备的基础上增加教学仪器设备,实习场地、教学用生产性设施由企业提供,理论教学用设备和其他辅助设备由学校提供为主。

(2)师资建设。企业选聘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作为“厂中校”企业指导教师,与学校选派进“厂中校”担任校方指导教师的专任教师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指导学习实习,开展各类培训。企业指导教师作为学校兼职教师,由学校按照《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签发聘书,进行教育教学的相关培训、考核评价,并给予相应待遇;进企业的校方指导老师按照《专职指导教师工作规范》和《专职指导教师考核办法》进行管理和考核,对考核合格教师的职称职务晋升给予优先,并将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培训、技术服务、课题研究等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的重要条件。

2.共同管理

(1)共同制订顶岗实习课程标准与实习计划。顶岗实习是学生已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以后所进行的为期一年的长时间驻厂实习,是高职院校一个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顶岗实习课程标准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研讨制订,融入企业文化、企业标准,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课程内容包括:企业文化、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实习。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企业文化、产品开发、生产与销售等方面的知识和运作过程,促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的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在学生开始顶岗实习之前,向双方选派的指导教师发放《顶岗实习教学任务通知单》,由企业指导教师和校方指导教师共同制定《顶岗实习执行计划书》,具体制定每个学生的实习计划,包括:实习岗位、实习内容、实习进度和实习目标和成果。学生的实习岗位按照企业实际岗位设定,实习内容和实习进度按照企业生产活动实际安排,实习目标和成果按照企业生产标准设置。

(2)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在“厂中校”进行的学生顶岗实习是围绕具体生产进行的实践性教学。学生既具有专业技能学习者的学生身份,同时具有实际产品生产者的员工身份,既要学习,也要生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厂中校”的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实行企业与校方指导教师的共同管理,以学生为中心,以指导教师为主导,以岗位能力标准为导向,由“双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企业指导教师负责规章制度、安全教育、岗位职责教育和实际生产操作指导,校方指导教师负责相关理论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配合企业做好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按规范完成实习任务,并完成实习日志、周记、月志,由双方指导教师共同批阅,帮助学生总结提高。

(3)考核与评价。学生实习阶段的考核是学习性和生产性考核的结合,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根据顶岗实习课程标准与实习计划的考核要求对学生实习进行考核与评价。每个工作日的实习完成后双方指导教师对学生一天的实习工作态度、工作实效进行过程性鉴定,每周汇总,月底双方指导教师分别填写《学生顶岗实习评价表》,企业方的考核重点在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内容包括学生的工作态度、职业素养、协作能力、专业技能、创新意识五个方面;校方考核的重点在于学生组织纪律性以及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内容包括学生的实习日志周记、实结、实习内容完成情况等。实习结束后,根据月评价表,结合企业和校方双方意见,填写《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考核表》,给出等级制的总评成绩。考核合格者获得顶岗实习的相应学分,考核优秀者被推荐到企业优先录用。

3.共享成果

(1)学校方面。“厂中校”为学生提供了集中开展顶岗实习的场所、设备和师资力量,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资源有限的问题,有利于学校对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进行集中有效管理,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毕业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和欢迎,特别是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及敬业精神给予了较高评价。

向“厂中校”选派的学校专任指导教师,开展和指导学生的实习教学,并参与生产一线组织和管理、开展技术服务等,使学校的专任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获得本专业领域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丰富了实践经验,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同时,以“厂中校”为依托有效吸纳了一批企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与行业专家、专业带头人、课程带头人等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开展行业调研,了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技术发展动态,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参照职业岗位标准,将职业技能训练纳入课程安排,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融入专业课教学内容,共同开展专业课程改革,进行课程开发、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实训室建设,为学生现场授课、指导毕业设计等,收到了良好效果。

(2)企业方面。对在“厂中校”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培养,与在人才市场直接招聘相比,企业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适合本企业需求的新员工,对优秀的学生还具有优先选择权,节约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厂中校”提供的实习基地硬件资源和校企共建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为企业员工培训、企业客户培训提供了培训平台,有利于对企业员工开展继续教育,提高员工的理论水平、职业素质、提升学历水平,建设学习型企业也有利于企业优化客户服务、提高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同时,学校选派技术服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到企业,参与科技项目开发,企业获得在产品研发、生产的技术支持,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电厂入职培训总结例6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019-01

一、导入先进理念,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近年来,面对电力企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通辽发电总厂为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根据广大职工结合本岗位需求编制的《职工职业生涯设计》,大力开展以岗位需求为主个性化的“CBE”模式培训,同时,制订和完善了一系列培训考核制度。从而实现全员培训覆盖面100%,职工脱产培训不少于60小时的年度培训工作目标。

通辽发电总厂在“创建学习型组织和争做知识型职工”的活动中,组织各种层次、不同内容的理论培训班,聘请知名专家举办理论讲座,组织座谈会,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大讨论等活动,明确学习型企业的意义、特征和真谛。

二、构建运作体系,层层联动创建

一是创建学习型党组织。通辽发电总厂党委深刻认识到加强党的核心建设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性;以“三高两先一创”为载体,进一步推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即:党员政治素质高于群众、知识水平高于群众、技术技能高于群众;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以及CBE培训模式,适时举办党务干部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了党员队伍的执行能力、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二是创建学习型班组。推行精细化管理,倡导班组管理以人为本,有效提高生产运行质量,创建学习型班组。强调“学习+激励”,使职工由管理对象回归为管理主体,充分发掘职工个体潜能,促进了班组绩效的提高。

三是争创学习型职工。总厂领导亲自抓、带头学,引领了学习之风在我厂日渐深厚。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已成为通辽发电总厂高层领导者日常工作和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丰富活动载体,搭建学习平台

开展“一专多能”培训,使许多职工成为生产一线的“多面手”;开展技术比武,搭建“素质平台”,大大激发了广大职工学业务、学技术的热情,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尖子;广泛开展岗位练兵以及争创“青年岗位操作能手”、“青年技术创新能手”等活动,有效地激发了青工爱岗敬业和学习进取意识;开展“QC成果会”,以供全体职工成果共享。

“信息宽带”,架设信息知识快车道。通辽发电总厂办公自动化系统投用,架起了上下级之间、单位之间、同志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为广大职工咨询、探讨技术、生活知识以及参政议政、提合理化建议提供了良好的虚拟场所,同时也为领导了解职工思想动态拓宽了信息渠道。

四、创新激励机制,激发群体智慧

创新人才机制,实施“三线”开发。根据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操作技能人员的不同特点,我厂探索建立“三线人才开发机制”,为职工充分施展才华、实现个体价值提供了广阔空间。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实施拔尖人才、专业技术带头人和优秀知识分子;在技能人员中实施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对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对完成目标责任制管理范围的人员给予岗位津贴。从而使“人人是人才,行行出状元”在通电厂得到了充分体现。

创新分配机制,知识、技能、贡献决定薪酬。推行岗效工资制,增加知识、技能在其中的含量,重要关键岗位的收入适度提高。

创新考核机制,以“考”促学。实施全员岗位素质目标管理,逐级建立反映全员自学、培训和学习成果情况的专门档案,定期对学习情况进行考察。总厂把干部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条件之一。将职工专业技能学习培训成效与利益分配挂钩,与竞争上岗、择优录用、末位淘汰挂钩,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实现了“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无声转轨。

创新激励机制,激发职工见贤思齐。对技术工人在现场操作中形成的具有独立性、科学性和推广价值的先进操作法进行总结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从而激发了广大技术工人刻苦钻研技术、岗位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同时,对参加系统内各类技术比武获得好成绩的职工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

畅通合理化建议渠道。畅通民主渠道,开展合理化建议和创新“金点子”活动,鼓励职工为企业快速发展献计献策,以此次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促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五、变革思维方式,学习力转化创新力

电厂入职培训总结例7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01-0131-03

1

以“双向纳入”为引领。实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邹县发电厂提出,要实现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拥有一支具有丰富火电机组运营管理经验和领导能力的核心管理人才队伍,以及一大批职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如图1所示:

(1) 实施双向纳入,实现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总体引领。把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科学部署、统筹配置,实现了企业和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双向纳入”、上下联动,即一方面从企业全局的角度进行全厂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科学预测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实行“订单式”重点培养和专项引进:另一方面,在各部门内部推行系统的“阶梯式”人才开发培养计划,保证各类人才数量和能力满足发展的要求,提高了人员效率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优化管理构架,奠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组织基础。建立职能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相融合的机制,使人力资源队伍的管理、培养和开发成为各级管理者的共同责任和第一要务,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由职能型向战略推动型转化,促进管理水平的升级。加强组织结构的优化设计,明确各级组织和岗位的职责要求,有效保证了责任落实到位。不断充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力量,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轮岗制和一专多能培养,根据企业人力资源发展变化的现状,创新提出“职业生涯规划”、“技术技能发展通道”等新课题,做到了职责到位,压力到位,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注入了新鲜活力。

(3) 完善体制机制,夯实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管理基础。通过绩效管理和岗位动态管理体系的有机运行,建立健全了人力资源竞争优化机制;通过深化劳动用工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了基于能力和贡献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通过绩效评估、薪酬分配、职业晋升、培训福利四个环节的无缝对接和协同运转,有效激发、调动了各层次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潜能,使企业成为吸纳、凝聚各类人才的平台。

2 以技能培训为前提,建立人才成长基地

秉承“培训是职工最大福利”的培训理念,充分发挥集团公司教育培训基地的优势,不断完善人才开发培养体系,打造适应企业战略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操作人才队伍。

(1) 坚持培训制度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建立了职工培训中心、技能培训站、多媒体培训教室和仿真机培训中心,配置了多名专兼职培训教师和先进的培训设施,为培训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制定了(职工培训管理标准》,坚持月度检查和季度培训抽查相结合的检查考核制度,突出“细检查、真落实、勤指导”的培训原则,保证了常规培训工作的效果。先后出台了《技术比武管理办法》、《首席技师管理办法》、《后备专业技术人员选拔管理办法》等多项人才开发培训激励措施,鼓励职工立足岗位成才。

(2) 坚持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相一致。根据按定员组织生产和改革发展的需要,科学预测培训需求,每年制定详尽的知识和能力开发计划,对不同层次的人员采取“订单式”培训。以厂级领导和中层干部为对象,加强企业发展战略、价值思维、领导力与领导艺术、规章制度、执行力、经营管理等内容的培训,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把握形势应对危机的能力、改革创新推动发展的能力、战略管理统筹兼顾的能力、抓班子带队伍的能力、发挥政治优势文化引领的能力,着力培养适应管理现代化大机组、大电厂的高素质复合型领导人才。牢固树立价值思维理念,大力开展管理人员通岗培训,建立关键人才岗位的培养、储备制度,形成关键人才队伍的梯次结构,不断提升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以专业技术人员为对象,重点进行岗位职责、技术攻坚能力、专业技术领域新成果应用等知识的培训,着力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以检修、运行一线职工为对象,重点进行先进生产工艺、岗位技能、实践经验、仿真机等知识的培训和各类技术比武,着力培养高技能操作人才。今年1~11月份,共举办335MW机组供热改造、内审员培训、焊工培训、档案知识、保密知识、节能环保知识、FAM系统检修管理模块、阀门检修等各类培训班22期,902人次参加,举办技术比武6场次,254人次参加。在刚刚结束的华电集团公司2010年继电保护技能大赛中,两名职工荣获大赛金奖,被授予“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技术能手”和“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

(3) 坚持培训方法与职工发展相协调。创新培训方式方法,采取“请进来”、“送出去”、联合办学等形式,通过专题讲课、运行仿真机培训、检修现场技能培训、技术比武、拓展训练、网络视频授课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把培训贯穿于日常工作的全过程,融入到岗位实践的全天候,实现了培训过程的动态控制和实时反馈。今年以来,邹县发电厂举办了历时一个月的四期中层干部全封闭脱产培训班。培训内容以扩展知识面、丰富知识结构、提高执行力为重点,授课方法融互动教学、专家授课、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参与体验式教学于一体,着力打造一支能干、会说、擅长经营管理的中层干部队伍。开展生产技能岗位持证上岗试题库编制、在线考试试点和新分学生入厂军训、融入式企业文化教育活动,大力推广数字化培训,制作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形成科学长效的培训素材积累。进行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运行人员和检修人员之间的技能互培,有效提高了全员综合素质。

目前,全厂大中专以上人员由建厂初期的不足全厂职工总数的20%提高到现在的92%,中高级技术职称449人,技师、高级技师173人,为创建星级发电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见表1:

3 以绩效考评为基础,构建人才评判标准体系

职工绩效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率和效益。正确评价职工绩效,是“五位一体”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础。邹县发电厂提出了“人人能成材,绩效论英才”的企业人才观,就是要建立把工作业绩和效果作为判断人才标准的管理制度,引导职工走岗位成才之路。

(1) “三横四纵”职工绩效考评体系的建立。所谓“三横”就是制定中层干部、一般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工绩效考核办法,把德、能、勤、绩、廉作为考核要素,制定科学详实的考核细则;“四纵”就是分运行、检修、管理、生产服务四个系统,以职工业绩为依据,实行岗位动态管理,形成 了多角度、全方位、科学系统的“三横四纵”职工绩效考评体系。

(2) 职工绩效考评体系的实施与完善。职工绩效考评体系采取日常考评和期末考评结合进行,实行“月度评分、季度评级”的方法。遵守考核标准、结果公开和“一级考评一级”的原则,每月绩效考评结果在政务公开栏公布。对考评成绩差的职工,由考核小组口头或书面向职工本人反馈,督促职工在今后工作中不断进行改进。对中层干部的评议管理,通过述职述廉、职工代表评议、中层干部互评、部门民主测评等全面考核,对评议较低的中层干部进行诫勉或降职。

职工绩效考评的实施,明确了职工工作绩效的衡量标准,实施以来,全厂共有2056人次被评为A:4230人次被评为c;80人次被评为D,较好地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劳动效率。

4 以动态管理为手段,高效激活企业核心资源

通过建立岗位动态管理机制,使企业内部引人竞争机制,形成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流动,实现优胜劣汰,提升了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1) 岗位动态管理机制的建立。制定了《邹县发电厂岗位动态管理办法》、《岗位竞争招聘及优化劳动组合管理办法》,确立了岗位竞争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和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动态管理机制。实行班组、部门和厂三级岗位动态管理,分持证上岗、班组内部降岗、部门内部降岗、部门内部下岗和厂内下岗五个层次。以月度绩效考评结果为依据,将职工季度的绩效考评结果分为不同等级,并与岗位变动挂钩。

(2) 岗位动态管理的实施与完善。为促进岗位动态管理工作开展,在岗位序列中出现空岗时,采取以竞争招聘为主的方式补充,厂监督机构进行全过程监督,确保岗位竞争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该办法实施以来,共有4458人次升岗,3002人次降岗或内部下岗,90多人通过全厂公开招聘竞争走上了管理岗位,真正为有能力、工作积极、业绩突出的职工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该厂经公开招聘任职的一名中层干部,在2010年华电集团公司首次处级干部公开选拔招聘中,以优异成绩竞聘成功,成为邹县发电厂招聘选拔培养人才的一个范例。

5 以薪酬分配为杠杆,提高企业整体人员效率

将绩效考评结果与职工的薪酬分配挂钩,不断改善和提高职工在获得报酬上的公正感和满意度,以此来激励职工积极主动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人才的竞争力。

(1) 薪酬分配机制的建立。建立完善了以绩效考评和一岗多薪为主要内容的薪酬分配制度。职工收入分配实行绩效联酬,实现了个人工作业绩和业务技术水平与薪酬分配相对应。此外,还建立了以综合奖励为主、单项奖励为辅、特殊人才专门奖励的激励机制。每年公开选拔和评审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操作能手,每月增加300元人才津贴。在热控、继电保护等技术密集型班组设置系统工程师,职位晋升等方面与行政管理人员享受同样待遇,实现技能、管理“双线”成才。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管理创新和科技攻关活动,职工每年提报合理化建议2000多条、QC成果80余项。2010年,企业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荣誉称号,“大型火电厂节能增效数字化管控”管理创新成果和“以提升企业相对竞争力为目标的‘竞和’文化建设”创新成果分获全国电力行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二等奖,“邹县3033t/h超临界锅炉金属寿命管理研究”等5项科技成果荣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

(2) 薪酬分配机制的实施与完善。一是根据四项责任制目标任务,采取厂对二级部门分配和部门内部分配的两次薪酬分配形式,体现了与工作绩效的有机结合。每年集中修订《责任制考核实施办法》,每月召开经济责任制考评会,厂经济责任考评委员会按各部门责任制完成情况每月兑现一次,各部门在兑现数额内按照内部分配办法和职工绩效考核情况进行再分配。在奖金分配上坚持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原则,由按劳分配转变为按劳和按生产要素相结合进行分配,使所完成的工作任务与得到的奖励效益工资基本对应,让业绩突出的职工实现“名利双收”。二是开展经济责任制考核落实情况专项审计和绩效审计。结合二级部门管理情况,从奖金分配方式、考核通报分解兑现情况、管理亮点等方面八手,综合分析各部门经济责任制考核落实情况,并提出审计意见,规范制度执行,促进管理提升。

6 以“五位一体”为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成效显著

“五位一体”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模式是市场经济规律在企业内部最有效的体现,作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流动的有效手段,进一步激活了用人机制,使企业内部有限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发挥。

(1) 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机制。“五位一体”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客观地把握了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和趋势,实施以企业战略发展相配套的双向纳八型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形成了以技能培训为前提,以绩效考核为基础,以动态管理为手段,以薪酬分配为杠杆,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模式。使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形成闭环体系,优化了人才成长的动力机制,改变了传统的用工机制,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总体效能。

电厂入职培训总结例8

作者简介:周业荣(1972-),男,四川广安人,国电大渡河瀑布沟水力发电总厂厂长,党委副书记,高级工程师。(四川 汉源 625304)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5-0029-03

电力生产是高新技术密集、操作规范严格、安全责任重大的基础行业,随着国内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水电开发竞争日趋升温,电力企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人才需求更加旺盛。尤其是对于新建电厂,如何加大人才队伍引进和培养力度,深入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企业平稳起步、健康发展是新时期新建电厂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新建电厂人才队伍需求面临的新形势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水电作为绿色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内水电项目开发进度加快,水电机组朝着大容量、高参数方向发展。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一些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应用于现代新建水电厂,新建电厂逐步朝着高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对电力生产人才的需求出现新的形势。

1.综合素质要求高

电力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行业,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是高素质的人才。随着数字化、自动化、一体化技术在发电设备的广泛应用,电力生产的科技含量大幅增加,电力生产管理模式逐步由传统的运行、维护分离向运维合一转变,由传统的机械、电气分离向机电合一转变。管理模式的改变导致对人才的要求发生深刻的变革。特别是对一线生产人员,要求从传统的单一的运行专业或维护专业人才,向既要懂运行又要懂维护的复合型人才发展。加之现代电厂按照创建一流企业标准,定员明显减少,企业职工数量需求不多,需要职工多专多能,对职工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

2.学习能力要求强

人才队伍是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现实需要。水电厂一般地处深山峡谷,厂房、坝型千差万别,机电设备样式、性能各不相同,需要新进人员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新的岗位要求。由于新建电厂大多推行“机电合一”、“运维合一”新型生产管理模式,要求生产人员全面懂得电厂机械、电气专业知识,懂得运行、维护知识,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深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准确理解工作意图,完成复杂任务,胜任岗位要求,不断提高劳动效率和工作质量,确保设备健康运行,确保新企业平稳起步、持续稳定发展。

3.社会需求量增大

企业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人才队伍的竞争,依靠人才强企,不断增强创新和发展能力,才能使企业保持持续的领先。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水电开发竞争越来越激烈。当前一大批电站陆续开工建设,对基建人才需求旺盛。再过3-5年,国内一大批电站将相继投产,对电力生产人才的需求将迎来高峰期。特别是对综合性、复合型的电力生产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从传统的电力生产人才成长实践来看,一个较为成熟的人才需要经历3-5年的培养,而今推崇复合型、综合性人才,其成长时间需要更长。因而未来几年对电力生产人才的争夺将会变得更加激烈。

二、新建电厂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

新建电厂应该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按照“引进急需的,提高现有的,培养永久的”人才培养思路,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员整体素质,为全面实现“顺利接机、安全发电”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满足企业人力资源需要。

1.统筹规划,扎实抓好人才队伍引进

人才引进和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新建电厂一切从零开始。加之现代大型水电厂定员少,要求人人能用,人尽其才。要高度重视外部人才引进,尤其是重点引进急需的成熟电力人才,以承担繁重的接机发电任务。更要注重引进有潜力的学生,充实新鲜血液。近年来,很多新建电厂通过组织调配和市场化的引才机制,直接从内部兄弟单位和社会上招聘各类人才,增强人力资源活力,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储备了人才、奠定了基础。

一是编制人才引进计划。根据工程建设推进速度,按照人员配置进程既要满足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的要求,又要确保顺利接机、安全发电的原则,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人才引进计划。二是把握人才引进进度。按照引进计划,结合生产筹备进程,前期招聘引进人员主要是管理和技术骨干,并陆续引进各专业成熟人才,介入设备安装和生产准备,全面参与电站机电设备选型、工程方案确定、设计联络、标书审查、安装调试、质量控制、工程验收、出厂验收等工作,为接机发电提供了坚实的人力支撑。同时从国内外高校引进学生,不仅充实了新鲜血液,而且为后续流域电站生产储备了人才。

2.细化措施,扎实抓好人才队伍培养

人才培养是长期积累与发展的过程,作为新建电厂,面对新设备、新人员,切实建立好内部培训体系,大力开展覆盖全面、具有层次、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工作,是满足企业内部日常管理、生产工作需要,推进企业平稳起步的重要环节。企业应立足实际,着力推进大培训、大练兵,切实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培养一支政治坚定、技能过硬、作风顽强的电力生产队伍。

电厂入职培训总结例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150-03

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着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高等职业院校要努力推进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校企深度融合,广泛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实施“订单”培养、工学交替,深化教学改革,真正做到“融专业入产业”,“校中厂、厂中校”,使毕业生符合企业的需要。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以专业自身特点和行业背景为基础,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施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工学交替学习的分阶段培养,逐渐形成了“校中厂、厂中校――1.5+1+0.5”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中厂、厂中校――1.5+1+0.5”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多年来,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实践“校中厂、厂中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分以下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10年初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山西防爆电机(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把企业“请进来”,在原数控技术实训中心基础上建立“校企紧密合作实训基地”,将生产融入教学环节中,选择企业能够体现岗位技能要求的代表性产品开发、设计为教学实训项目,将实训任务、实训过程与产品生产接轨;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初步感受真实企业文化、企业氛围,为今后开展工学交替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二阶段,2010年末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州勤美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走出去办学”,把教室搬进了工厂,与企业联办“工学交替实验班”。每年选派近100名学生深入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工学交替学习。学院与企业共同组织教学活动,根据岗位能力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分别由企业工程师和学院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并分时段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生产过程。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家长、企业和学校普遍反映效果良好。目前“厂中校”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果。

第三阶段,从2011年开始,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校企紧密合作实训基地”――数控技术实训中心建设成为“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分步实现实训基地自主“造血”功能。该基地“校中厂”将按照工厂的生产、管理模式运行,使学生从入校开始就置身于真实企业环境中,参与到企业生产过程中,真正实现校内期间的“做中学、学中做”。该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立既满足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需要,也大大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教师的待遇,同时也提升了学院的办学收益。

历经这三个阶段的改革、建设,最终形成了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工学交替学习的“校中厂、厂中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校中厂、厂中校――1.5+1+0.5”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校中厂、厂中校――1.5+1+0.5”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分为三个阶段:(1)“1.5”,即第1、2、3学期;本阶段包括学生从入学开始一直到工学交替学习之前,主要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基础职业技能培养,重点培养学生岗前职业能力。(2)“1”,即第4、5学期;本阶段指学生在校企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工学交替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3)“0.5”,即第6学期;本培养阶段指学生在工学交替学习完成后,返回学校进行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和生产性实习,重点培养学生岗位提升能力。

该人才培养模式中阶段“1.5”和“0.5”主要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完成,阶段“1”重点在校外“校企合作企业――厂中校”完成。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基于“校中厂、厂中校――1.5+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了由公共学习领域、基本能力学习领域、岗位能力学习领域、拓展能力学习领域和综合能力学习领域五大领域组成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该课程体系可以根据企业生产需求进行相应修订。

(一)校企一体、任务驱动的“校中厂”工学结合教学运行模式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山西防爆电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把企业“请进来”,将工厂建设在学校,校企共同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初步实现了产教结合、校企一体。

该“校中厂”主要承担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和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工作,作为独立实体也开展对外生产经营。“校中厂”按照企业生产经营模式进行管理,企业工程师、学校教师和学生均具有企业和学校的双重身份,教学活动以生产任务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

校企一体、任务驱动的“校中厂”工学结合教学运行模式实现了校企合作“五打开”,即打开时间界限――探索教学进程多学期、分阶段灵活的教学组织模式;打开课堂界限――在教室、实验实训室、学院生产性实训车间、企业生产现场中寻找最适合的教学场所;打开课程界限――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工作项目开发专业课程,课程内容、课程教学组织运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打开教师界限――聘用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特别是实践性课程教学,建设“双师”结构教师团队;打开校企界限――与企业共同育人,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二)学做交替、岗群轮训的“厂中校”工学交替教学运行模式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与苏州勤美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开展深度校企合作,“走出去办学”,把教室搬进了工厂,形成了学做交替、岗群轮训的“厂中校”工学交替教学运行模式。

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根据苏州勤美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岗位技能要求,对岗位能力学习领域课程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三门岗位核心课程――“机械制造工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和“夹具设计”。三门课程均由企业工程师任指导教师,课程的评价考核也全部由企业进行,课程结束后由企业将学生成绩汇总报学校。在工学交替结束前4周,由企业工程师根据企业生产下达“工艺设计”课题,要求每位学生完成4个不同零件的综合工艺设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岗位能力。同时,学校也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岗位理论知识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上课期间学校教师也同样享有企业职工的待遇。

参加工学交替学习的两个班级学做交替,轮流上岗、上课。上岗期间,岗位轮换、任务轮训,学生与公司员工享有同等待遇;上课期间,学生还享有全勤补助和食宿费用全免等优惠。学生在工学交替学习结束后,可以优先选择在苏州勤美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就业,而企业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和良好的工作待遇。到目前为止,已有五十多人在该公司技术岗位和管理部门就业,成为新的办学模式的真正受益者。

该模式实现了校企合作“五共同”,即校企双方共同招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进行质量监控,共同安排就业。

“校中厂、厂中校――1.5+1+0.5”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施效果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了“校中厂、厂中校――1.5+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建设完成了相应课程体系。该培养模式是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一种新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创新实践。其主要创新点在于:根据人才培养及岗位能力需求,通过分阶段实施生产性实训、工学交替等培养模式,形成了鲜明的校企合作“五共同、五打开”的办学特色。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通过实施“校中厂、厂中校――1.5+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成果显著。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真正提升了自身岗位技能水平,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得到了较为可观的收入,也大大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同时,教师业务水平得到了提升,企业在合作中效益显著,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近三年来,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累计获得全国一等奖1个、全国二等奖2个,该成绩居山西省同类院校第一位,全国领先。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工学结合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电厂入职培训总结例10

人力资源是企业科学发展的战略资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是企业的核心软实力。通过合理的培训可以有效的优化和开发人力资源。作为一名新建电厂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员工,谈谈在当今电力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紧缺的大背景下新建电厂的员工培训。

1.新建电厂员工培训的重要性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电力行业的技术进步,电力企业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新建电厂大都通过采用大容量、高参数、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机组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因此对于新建电厂,扩大人才引进和加大培养力度显得更加急迫,如何做好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来促进企业科学发展成为新建电厂必须面对的难解和必解之题。

新建电厂初期往往急需技能型人才,企业会非常重视技术人才培养。以不断强化的职工岗位培训及考核力度让职工意识到学习是提高个人能力的基本途径,新形势下通过培训学习掌握技术技能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当新建电厂逐步进入正式运行后,部分技术人才将担当更多的角色,他们需要较强的沟通、协调、组织能力来胜任岗位的管理职能,甚至未来走向更重要的管理岗位,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向着复合型人才迈进,也就意味着需要通过自我学习或培训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因此除了岗位技术技能培训,还应为员工提供多元化的培训内容,使员工得到全面发展,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持续、健康发展。

2.我公司人力资源培训的主要做法

我公司根据自身战略发展规划及人力资源发展需要,自筹建以来就陆续招聘电力及相关专业工程师和大学生,积极为电厂储备人才,有组织、有计划、多层次、分类别地开展培训和开发活动,从而不断改善和改进员工的职业态度、行为模式、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塑造和传播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敬业度和满意度,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同步成长。逐步实现电厂项目从筹备、基建、调试、投产运行全过程的人力资源需要,实现企业平稳起步、科学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1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树理念强队伍

公司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尝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员工队伍。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深化和延伸。通过学习型党组织的开展,员工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断提高员工的自学力、思考力和创新力,引导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养职业兴趣,提升职业能力。

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契机,公司掀起了“一带一,一帮一”的活动热潮,党员干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员工,仔细分析他们的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目标和措施,并与帮助对象进行沟通验证措施可行性;对每次活动的内容和效果进行记录,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活动真正落在了实处,达到了人人创先进、争优秀的目的,帮助员工在工作、生活、思想等方面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2.2重视新员工培训,为企业储备人才

(1)紧抓思想教育工作,培养职业精神

做好思想工作,是顺利开展其他工作的保障。电厂的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即使是电力类专业毕业、有实习经历的员工也必须从入职起就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好奇心可以帮助新员工学到知识,但也可能给带来伤害,因此要将安全意识记于心、刻于脑。对于刚迈出校园的新员工,最通常的作法就是进行安规考试,只有考试合格的人员才可进入生产现场,使员工在心理上自我加压,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

由于新员工的企业归属感较低,因此亟需从思想教育上下功夫,积极宣贯企业文化,使新员工在心理上建立一种归属感,了解企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明确自身的培训方向和奋斗目标。

(2)重理论强实践,按需培训塑人才

培训作为企业最有价值的投资,可以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双赢,一方面通过培训,使员工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增强员工的岗位工作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等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将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为新员工量身制定培训计划,使培训目标明确化、过程精细化、效果实用化,切实把培训工作落实到位。

公司根据项目进展、人力资源战略与政策和业务部门的发展等要求,拟定了人员需求计划,适时引进人才。由于招聘员工在文化程度、专业等方面存在差异,针对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员工综合考虑,制定了详实的培训计划。首先对所有人员进行基础理论培训,安排机、炉、电、控四个专业的基础课程,熟悉发电厂的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了解发电厂各生产环节的原理;其次,为了使员工具备集控值班员中级以上水平,掌握机组整体运行状况,通过仿真机培训使员工了解机组热力系统和电气系统的构成、熟悉DCS操作,掌握机组正常启停操作、运行工况调整及常见事故处理。全面的理论与仿真机培训为下一阶段进入电厂岗位培训奠定理论基础。

为使员工快速进入岗位角色,公司通过调研考察选取培训机制完善、条件成熟的电厂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根据已拟定的人员需求计划分专业实施培训,运行人员实行贴岗培训,深入掌握热力系统图及运行规程,锻炼实地检查、操作和监控能力;热工、化学专业执行跟班实习,采取“一对一”的培训方式,即师傅带徒弟、深入生产现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训中定期由培训方组织不同专业的授课,举办经验交流会、技能竞赛等活动,促使员工更好更快地掌握技术技能。组织大范围分阶段的考试,要求员工专业精、涉猎广、素质强,将考试成绩与工资挂钩,激发员工的培训积极性。

从事管理岗位的员工,在接受完基础理论培训后即进入岗位工作。该部分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能尽快的熟悉业务,分担部分日常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于电厂项目。

(3)培养管理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虽然有专人负责培训工作,但要将培训工作深入每位员工,需要选拔部分新员工担当培训班管理者的角色。通过对新员工的了解,参考培训中的综合成绩及日常表现等,从中选拔出若干优秀员工作为管理者,并在一定时期后进行重新选拔,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培训方及公司培训负责人作为指导者,监督、协调相关工作的开展,这样不仅培养了员工的人际交往技能,如沟通、组织、协调能力等,同时也培养了员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新员工服从管理、参与管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实现员工的不断自我完善和超越。

2.3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培训,掀起学习热潮

(1)公司开展了“员工学堂”活动,领导班子成员亲自走上讲台,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以诚信、执行力、负责等为题为全体员工进行职业化教育。课上领导从思想上消除大家厌烦、恐惧工作的心理,培养大家热爱工作的热情;课下更是与大家分享学习心得,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和价值观,为员工今后的职业生涯指明方向。该活动为领导和员工相互走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创造了良好的沟通渠道,指导了员工的职业发展。

(2)公司各部门根据自身需要,安排时间学习业务知识。公司处于电厂项目前期的关键时期,各部门在完成相关工作的同时,由部门负责人牵头,指定专人负责业务学习。学习内容涵盖了公司制度、业务知识等,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职业水平,为以后电厂运行做好准备。

(3)为促进公司全员全面发展,专门购置网络视频课程,组织全体员工学习。课程内容涉及广泛,为公司培养全方位的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另外,公司鼓励员工继续深造,提高学历水平,增长学识才干;鼓励员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为早日合格上岗及岗位晋升做足准备。

3.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3.1新员工需进一步加强贴岗培训

目前我公司新招聘大学毕业生都要接受重返课堂式的电厂热力知识集中理论培训、在培训方电厂接受实践培训并配以理论强化学习的培训流程。这种方式对于新员工在短期内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员工的知识、技术技能水平将有很快的提升,辅以较全面的培训考核制度会解决部分员工在培训中思想松懈、积极性下降等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按照岗位需求结合员工业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员工的贴岗培训,让员工在明确的工作方向和培训目标下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培训中,进一步提高职业能力。

3.2内训师力量缺乏,培训费用持续增加

电厂技术密集、专业设置复杂,人力资源培训对于电厂是一项长期工作。公司目前内训师力量薄弱,新员工数量持续增加,在学校、其他电厂的培训效果明显,但公司为此付出高昂培训费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公司的财务负担。因此,在不影响公司人力资源培训规划实施的情况下应进一步优化内训师资源配置,降低培训费用。

4.结论

为达到预期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要求公司人力资源部门针对培训需求做好调研、策划、组织和实施,实行全过程监督和评估。人力资源部门应在每次组织培训过程中认真做好总结,研究提出更为科学、严谨、高效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积极开发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帮助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设立专门的培训部门,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优化培训奖惩机制,优化用人机制,完善培训成果评估办法,继续建立健全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周雪梅、梁弈庆.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论.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白玲.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