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技术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5-03 20:05:25

技术管理论文

技术管理论文例1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步署与实施

开展电视技术科技情报工作是一种提高业务能力、把握专业领域最新技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其主要目的是随时跟踪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依据。整个科技情报工作共分三个方面:收集、管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1.收集

范围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中心、相关视听技术为周边,以数字为主模拟为辅的现代电视采编制作的技术文献、视听产品等。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说明、产品说明、产品操作手册、技术标准、产品宣传品、相关科技工具书、技术期刊、技术会议文献、技术论文以及光盘录像资料等。主要内容包括音频、视频、计算机技术三个部分。

方法根据技术工作情况,收集方法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随机资料这部分资料是随着买进的设备一起附送的,既各种已引进设备的说明书、操作手册及附本等。

订购主要是通过每年的邮局期刊预订或汇款邮购工作,收集电视技术专业期刊、会议论文文献及各种标准等。

索要通过与厂家联系,直接索要某一产品的详细资料。

网络下载定期上网搜索,访问各个电视技术网站,下载、收集电视技术领域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现场收集主要是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较为集中地收集某一技术领域最新、具有发展性、趋势性的技术资料及介绍。

2.管理

由于收集工作是在专业范围内开展,规模不大,其管理、检索方法可沿用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大概分五个部分:

验收盖章每份收集来的资料都必须验收盖章,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登录每份资料都必须在入藏前登录,包括时间、来源、类型、价格、出版单位等。统计按入藏时间为序,统计所得的报表结果即是技术资料财产清单,可以作为转手、交接的凭据。

分类(编目、排架)根据电视工作的实际情况,可将所有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1、设备说明书及副本2、技术性期刊3、图书4、工具书5、系统图6、技术论文7、行业标准8、产品宣传材料9、音像资料等。

建立查询系统根据分类,及时地为每一份资料都制作一份独一无二的检索卡。合理科学组织、管理检索卡,建立简易方便的查询方式。

保管科技情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其它人员也应严格遵守借阅制度。科技情报人员应负责技术资料的整理、分类、清点工作。

3.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这项工作主要有三个部分:定期总结、专题服务与资料提供。

定期总结报告以一年或半年为一终结周期,以简单报表的形式概括整个电视技术的发展的最新动态,并预计其发展趋势。

专题服务根据领导的决策需要或工作中的咨询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专题或领域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归纳、分析与终结。

为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查询系统。

三、我台科技情报工作工作的开展

我台的科技情报站是根据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经台监委会审批之后,在原有由台资料室转交的部分技术期刊的基础上,于1999年3月份建立的。科技情报站由技术部专人管理,1999年全年共计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期刊、工具书达400多册。2000年,又根据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以及大家的反馈意见,更改了部分的技术期刊的征订,增订了一批更加符合专业业务需求的专业技术期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共收集了500多份技术资料,其中包括设备技术说明书128册、技术期刊19种200多册,和部分专业论文、系统图和业务交流录像带等,内容涉及视音频工程、计算机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电子维修和艺术灯光等。

(一)关于科技情报的收集方面,我台主要将其分为了三个方面来考虑: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标准、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用户方进行的技术交流。收集工作的具体开展如下表:

(二)在管理上,我台科技情报站采取了现代化微机管理、查询系统,每册书刊在我频道的内部办公网络上都具有唯一的登记号,并保存有著者、出版社、价格、出版年月、摘要以及备份等检索信息,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技术人员的资料查询。

验收盖章每份资料都加盖有“都市频道科技情报站”字样,将技术资料与其他节目资料区分开,同时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登录每份资料都以唯一的9位数字登录号登录在办公网络上,左4位数为收集年份,右3位数为序列号(与收集前后顺序有关)。同时要在微机中录入收集时间、来源、类型、技术领域、摘要、价格、出版单位等。

分类(编目、排架)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又分9个种类:1、设备说明书及副本2、技术性期刊3、图书4、工具书5、系统图6、技术论文7、行业标准8、产品宣传材料9、音像资料等。其中设备说明书及副本、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音像资料保存在闭书库中,技术性期刊和产品宣传材料因数量较大、借阅人次多而保存在开架书库。

建立查询系统利用现有办公网络的检索功能及与每一份资料都唯一对应的电子检索表,只要输入关于所需查询资料的任何一个信息,都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每份资料的内容摘要、备份情况以及借阅情况。电子检索表设计如图一。

保管科技情报站的管理与保管工作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来负责。由于电视技术的行业专业性较强,其科技情报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便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管理,同时对新出的资料进行涵盖内容、技术领域、适阅范围等方面的鉴定,以最终确定它是否适合本科技情报站收藏。非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技术资料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科技情报站的建立为我台创造了一个自觉学习业务、集体交流、集体提高的业务学习环境。科技情报站为我台的日常技术保障、技术人员的自我培训与自我提高、我台系统设备的升级改以及技术交流论文的写作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资料与信息。以前,我台的设备说明书都由个人自由保管,时间一长资料一多就难免有丢失现象发生。科技情报站建立以后,对所有的技术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集中的闭架管理,中英文分开保管,注意保留适当的备份资料,有利的保障了设备维护、新来技术人员对设备熟悉的资料要求。每月在节目制作之余,近20种涉及视频、音频、计算机、灯光等专业技术领域的技术期刊为我台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跟踪服务和资料选择余地。另外,科技情报站为每年技术人员的论文写作也提供了大部分的资料查询。

四、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借阅出入的登记

保留资料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日后查询,资料的流动性较大,常常是一个人借出库,看完后另一个人又借走,最后却是由第三个人或第四个人来归还。这样就要求资料管理员一定要做好资料的借阅出入登记工作,由谁借出就由谁负责。其它人员也应严格遵守借阅制度。

设备技术资料与普通的技术期刊分开管理

设备技术资料主要是在日常设备维护、设备维修以及系统改造时使用到。普通的技术期刊则主要是为了满足技术人员的自我业务提高和论文写作的需要。二者分开管理十分常必要的。首先是因为他们的重要性不同:设备技术资料往往是一个设备一份资料的独本,丢失后无法补订;而技术期刊是可以日后补订的。其次二者的使用特点也不同:设备技术资料借出是一般是针对于某一种设备,借出量很小;技术期刊的借阅常常是针对某一个问题,借出时常常是几本、几十本,管理起来工作量相对较大。单独保管设备技术资料,可以确保技术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的重要性

摘要是利用电脑网络检索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前期资料的摘要录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技术期刊,每月都有20多本期刊新到,每一本期刊至少刊登十几篇技术文章,在摘要中输入这些文章的题目(和著者),将为以后的专题查询提供极大的方便,查询者只需在检索条中输入一个关键词,在案下搜索建后,所有题目中包含这个关键词的文章都会被显示出来,同时提供刊登这些文章的期刊的期数与保存架位。

互联网搜索

在我台内部办公网上的科技情报站中,专门有一留言板模式的简讯板块,是专为下载互联网上的信息而设。有一点是应注意的,科技情报站中只有这一个板块是设置为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的,其他板块都是只有管理人员才有写权。全体设置写权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台大,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完全承担网上业内信息的搜索与发展动态的跟踪工作的。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无论谁在上网时“网”到了有价值的业内信息,都可以把他放到科技情报站的简讯终于他人共享,无形中扩大了收集范围。

管理人员的时间统筹安排

由于我台的科技情报工作由我台的技术制作人员专人兼职,不可能在此项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故采取每月月初集中管理的方式。每月月初首先将上月还入的资料整理归架,然后将上月新来的资料登记、入架,最后整理、清洁书架。平日里只需及时在借出资料的电子检索表上标注出借阅人员或去向即可。

年终清点

技术管理论文例2

在新的2014年计划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突破点进而带动整体工程能力的提升:

①工程管理本身全面引入项目管理理念,提升工作执行力和效率;

②各类工程文件的评估规范与个人评估能力的提升;

③机队普遍性故障与结构问题的分析和预防能力的提升;④航空业新技术信息获取与应用;⑤更加积极获取并分析国内外航空维修类信息,参与国内外工程维修类研讨会,提升山航工程在业内的形象,扩大山航声音。

2针对不足提出的解决对策

工程管理本身全面引入项目管理理念,提升工作执行力和效率。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是该部门所有活动的基础,一个部门的运作是否高效、行动是否合理都是管理好坏的最直接体现。通过这些年技术部的自我调整与优化,内部管理可以说基本实现文实相符和文文相符。但有很多时候还存在管理不够细化的地方,这么多年的实际工作表明,同样一件事情,如果从一开始将后续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细节、特例和问题尽可能讨论清楚,则所有参与人员在后续工作中会明确在每一个阶段该如何进行什么样的工作,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整个项目也能够从始至终比较顺畅的完成,即使中间出现了前期没有讨论到的意外情况由于前期人员职责明确和准备工作充分,也能快速由正确的人员找到突破口解决。反之,如果一开始只是制订了一个大概原则而没有细节,则具体的执行人员就会在后期的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遇到意外问题不知由谁解决,互相推诿扯皮,甚至会出现方向性错误。细节才能决定每个阶段最终成果,而每个阶段成果的好坏最终会决定整个项目的成败。若技术部中自上到下所有人都养成细节意识,整体上就会产生一支令人刮目相看的高素质高效率高可靠性队伍,其整体工程能力也会上升一个台阶。技术部目前管理工作中确实存在细节缺失的情况,其主要体现在:

2.1多头指挥导致部分员工分工不甚合理不能只是片面要求员工要多奉献,多干活,其实有很多时候如果我们创造出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氛围,员工如果可以顺畅解决问题而不是羁绊于问题本身无关的其他琐碎事情上则会极大的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应当将强迫式管理逐渐向引导式管理过渡。

2.2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当预测进行特殊工作的时间超过1个月时必须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由高级工程师、主管或单元经理担任)按照项目管理的模式推进该特殊工作的完成。在技术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一个钻石五角,包含了一个项目所需考虑的五大要素,分别包括总目标、阶段目标、人员、进度控制、质量检验,一个好的工程管理者,应该要综合这五个要素,全面规划项目,寻找合适人员组成项目团队并带领项目组弟兄做好目标、计划、需求、执行、检验等几个阶段的工作。

2.3养成工作汇报制度对于未启动项目管理的特殊工作,员工或主管最少应当在工作的开始和结束阶段向上一级以邮件的形式进行简要汇报。在尽量减少工作量的情况下汇报的内容同样可以言简意赅,无需像写论文一样过多考虑用词的准确与优美,只需将该特殊工作的原由、解决措施、结果描述清楚即可。

3各类工程文件的评估规范与个人工程评估能力的提升

虽然工作程序手册中已经定义了各自的岗位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大量没有包含在工作程序手册中的其他情况,随着人员增加、机队扩大、整个公司管理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细化的大背景下,需要技术部内部再制定一本细化的各岗位工作指导性文件。在该文件中横向由各岗位和人员组成,纵向由技术部内部所有工作任务组成,后续需要注明每个工作任务到底应当怎么做,需要细化到具体工作的每个步骤。此外,加强各班组内部业务培训,首先由各班组主管收集意见后评估在本业务范围内需要进行哪些培训;培训项目确定后再由精通该业务的员工制作课件对技术部全体人员进行培训提升整个技术部的业务水平。同时,以课件为基础,收集并整理后加入指导手册。

3.1机队普遍性故障与结构问题的分析和预防能力的提升针对系统逐步完善可靠性故障预警制度,尽量减少其他原因导致的工程师额外的故障分析,解放工程师从过多的单体故障分析逐步转变为针对整个机队的多发故障和部件故障的深入分析并寻求妥善的解决措施。

3.2通过可靠性对多发故障数据的分析(系统多发故障报警和部件高拆换率报警)触发进一步进行深入分析需求,由各专业工程师分析系统原理、可靠性数据和维修方案中已有的维修项目并获取世界机队范围该故障预防措施等信息后制定有效的维修项目或修改已有的维修项目,对于已存在的维修项目深入一线交流沟通获取建议并检验维修工作效果。

3.3通过可靠性对部件高拆换率数据的分析制定年度需跟踪分析部件清单,各专业工程师分析部件原理、可靠性数据和维修方案中已有的维修项目后视情随故障件到部件翻修厂家学习并分析确定部件失效原因,同厂家工程师研讨预防措施,通过专业委员会确定最终维修措施。

3.4通过对AMMS系统的持续改进,加强可靠性定检结构问题数据的收集分析能力,结合维修方案优化项目加强与波音关于维修方案优化的交流,学习提高通过分析定检结构可靠性数据预防结构问题的水平。

4航空业新技术信息获取与应用

成立新技术应用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目的是收集航空业内各类新技术信息(通过厂家来人介绍、阅读航空类杂志和网络搜索功能等获取新技术信息)并评估在我公司机队实施的可能性。若评估可行则积极参与培训自行开发或与厂家联系相关引进事宜,负责与公司内部各部门沟通协调并做好新技术引进前的各类准备工作,引进后负责在公司内部推广使用和进行相关培训工作。更加积极获取并分析国内外航空维修类信息,参与国内外工程维修类研讨会,提升山航工程在业内的形象,扩大山航声音。

技术管理论文例3

(1)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由于个体能够传递信息的这样一种功能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导致了原有的传统企业组织是由信息控制和流通作为一定根基的,渐渐地开始形成了一种由下向上递减的一个结构和形式。对于更为高级一些的管理人员来说,信息技术的出现,让他们能够有着更为广泛的管理范围,可以让企业机构和组织进行适当程度上的缩减,改变了以往冗杂的现象,能够近距离的与员工进行交流和沟通,也能够更好地进行管理和分配一些任务,从而才能够让企业的目标利润更好地实现。也就是说,这样的一种企业组织结构化的改变,是由企业的这样一种网络打破了以前存在的一些阻碍,可以让企业内部的个体职能更加清晰明了,让每个人都发挥自身的作用。在没有了原有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束缚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今时代的快速地调节和整合,让企业团队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好地利用了局域网信息技术让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和有机化。无论是对于企业外部的一些竞争去适应社会,获取更大程度的利润和进步,还是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以及员工来说,都是一种双赢,让员工更自觉地奉献和创造。这种方式,被许多大企业所引进。前面指出了局域网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组织结构的一些影响,那么广域网也同样让企业结构变得虚拟却更为适应社会,让人们广为接受,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即用网络成为组织作为基础的一种新型形式。这种形式能够让企业所需要的一些信息和资料在网络内部进行很好的交流和共享,也就是能够更为快捷和安全地去运用资料“,可以说这样的以合作作为基础的网络组织是成员和企业获得信息资源最佳的组织形式”。而之前传统的组织结构之间的一些界限被打破,但仍旧留下了比较重要的功能组织。功能组织就是企业自身最为重要的资产,它与企业息息相关,如企业品牌、专利、商标和专有的技术等。这样的一种灵活巧妙的结合能够很好的将企业组织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交流了信息,却可以安全地保留着一些高增值的成分,能够让知识和技术去依托,来进行适当的发展。企业组织的有些功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妥善的地方,那么便需要一些外力来进行改进,这样既可以在企业外部取得很好的竞争环境下的优势地位,也可以将企业原有的自身优势和资源加以发挥和应用。

(2)产业作业管理的影响。信息技术将企业管理和组织带向了虚拟化,在网络技术日渐成熟的今天,企业会通过网络这个途径来对自己的生产、设计水平进行提升。采用统一的用户终端、交叉平台能力以及广为接受采用这样的标准,将企业无纸产品的大门打开。企业和社会消费者之间可以用这种无障碍的直接联系,实现近乎“面对面”式的沟通,将彼此的一些思想、想法进行碰撞,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满足需求。而设计师、工程师和管理专家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尽管虚拟,却更为方便容易控制,进行一种媒体之间的交互,在媒体上进行信息的和获取,来更好地实现完善信息,改进发展。这样一系列的影响和改变让产品设计更为网络化,生产制造敏捷而弹性化,生产的组织也实现生产虚拟化。

(3)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企业营销管理至关重要,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给企业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原有的传统企业营销管理模式对于资源,无论是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还是至关重要的时间都过多地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消耗。我们仍旧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带来的改变和影响,让网络成为企业的推动力,使贸易双方之间的沟通实现,更好地增加彼此的利润,而减少出差、通信费用的支出,简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通过新的电子虚拟企业提供了如此之多的发展机会,实现营销渠道的网络化。

(4)管理理念、企业决策的影响。在信息技术下发展的企业结构、企业组织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改变后,人在这个结构中充当了节点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对于员工实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在逐渐贯穿企业之中,同时更为重视富有创造性的员工,希望能够通过奖励来鼓励员工进行创新,这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今世界,知识成为企业宝贵财富的时代“,企业情报”是获取知识从而对建立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情报”被分析家解释为“:获取和分析所需信息,动用信息制定好的企业决策能力。”这样一种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决策更为科学合理,改变了以往可能存在不确定和随意性的一些问题,很好地将企业整体决策质量进行了提高。

2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技术管理论文例4

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为人类创造了全新的信息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它是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式电信网络,这种网络通过网中设网、网际互联可以覆盖一国、数国乃至全球。网络技术的形成和迅猛发展,信息机构以网络为传输手段,以数字化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为用户提供准确、及时、个性化和全程式的信息服务创造了条件和提供了可能。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极大冲击和挑战。

高校图书馆不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也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教育学术性机构,现代信息技术是影响图书馆发展最深刻的环境因素。高密度的信息储存技术,在变革了人们生产、收集、组织、传递和使用知识信息的方式的同时,也使信息服务的机制、结构与服务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将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运用到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中,用这些技术来促进日常工作,改变限于向读者提供馆藏文献,还提供所有网络上的可利用的文献,协助教学和科研是目前我们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网络技术将带来信息的聚集、包装、检索、传播、复制、再生产的变化。如何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最佳效益,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工作受到了哪些影响,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管理工作的影响

进入21世纪,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推动了图书馆的发展进程,计算机日益成为图书馆的主要设备,图书馆采用了各种自动化集成系统建立自己的内部网络环境,呈现出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社会化的特征。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一方面由于开展网上预约、催还书、推荐新书等业务,解决紧俏文献的供需矛盾和逾期罚款的问题,使流通工作更具人性化。另一方面建立起图书馆工作的信息网络,可以合理配置文献资源网上协作采访,集中编目以及馆际互借,管理所需的工作统计也变得非常方便快捷。与传统的手工操作相比,信息技术的使用完善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例如,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开通了网上预约图书,预约书到馆后的管理很重要,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图书馆管理状况。必须按照到馆时间专架存放,便于预约者快捷取书借阅。若是同其它的还书一样入库,则不方便其他读者借书,而且容易引发借阅争端。

二、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思维定势支配下,国内图书馆在网络信息服务实践中,对用户服务工作并未充分重视,在理论上表现为大学图书馆未能站在读者角度,制定适当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发展政策,往往还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进行馆藏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和提供,常常缺乏对本校专业和用户对象的针对,从而造成网络信息服务提供与信息用户需求脱节。

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大多是学生,他们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疑难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渠道是否畅通,问题能否得到及时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利用图书馆的效率。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可以将常见问题以FAQ的形式张贴在图书馆的主页上,供学生查阅;同时可以通过电子邮箱和实时问答等形式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外,图书馆应设置咨询台,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优良的服务。尤其是学生在做毕业论文,需要查找专业的书籍和资料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能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服务,指导他们充分利用馆藏和网络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尽有可能多的找到有用的资料。高校图书馆除了具备完善的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法规、政策外,其网络信息服务还随着图书联盟和数字图书馆发展而发展。因此图书馆必须提高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是图书馆工作的生命线。

三、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时间的影响

时间管理是实现图书馆全面管理的必须条件。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文献、数字文献的大量出现,海量信息蜂拥而至,增大了用户检索和利用的难度,那么,为读者过滤垃圾信息,让他们汲取信息精华,让他们查全查准自己所需的信息,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责无旁贷。因而,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时间管理,避免浪费读者富贵的时间。

高校图书馆保证足够的开馆时间,才不至于让用户吃闭门羹;科研人员在查新、科研立项、研究中期、结题等阶段,他们特别希望在图书馆获取最新、最快的第一手资料,信息工作人员应该竭尽全力为他们做好文献保障工作,提供快捷的文献传递服务;教师在学期准备暑期用书,在开课前查找相关的资料时,都应该保证他们到馆时,图书馆能提供有力的文献资源支持,保证他们的文献查阅时间。如果开馆时间完全与学生上课时间重叠,用户的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增加开馆时间,就可以有效地保证馆藏文献的充分利用,使有限的资源被重复利用,进而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节省用户的时间就能创造价值,因此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管理的角度上看,要千方百计地节省读者的时间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四、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影响

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引进,图书馆专业工作者的知识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不可避免的对原有的图书馆服务思想和服务体系带来冲击,图书馆管理人员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环境下,要明确图书馆的使命并没有改变,信息技术并非取代了图书馆管理人员,相反,图书馆管理人员作桥梁、导航作用将变得更为重要。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使资源共享更容易实现,只有传统的方式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人和机器相协调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才能提高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网络信息服务实际上汇集无数最新科技成果,并随技术发展而发展,国内大学图书馆目前在基础网络建设上与国外差距并不大,但在图书馆学、计算机科学、通讯科学和其它相关技术上仍需紧紧跟随国际最新进展,希望能够迎头赶上。

参考文献

[1]刘晨,美国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现状分析与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6)

技术管理论文例5

1.高素质船舶技术管理人员缺乏

船舶技术管理水平高低的最关键因素是人,尤其是高素质船舶技术管理人员他们将决定着整个技术水平的高低,但是由于我国航运事业发展较快,高等院校培养的技术人员数量有限,同时这些理论人员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磨练出高水平高素质的高素质船舶技术管理人员。另一方面随着新型船舶的应用及各种新技术、新手段船舶管理中的应用这些都对船舶技术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显然目前的船舶技术管理人员还达不到这种要求。第三,同时船上生活比较单调、枯燥乏味,条件比较艰苦,易造成高素质船舶技术管理人员大量流失。

2.船舶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对船舶进行技术管理的过程中,涉及到多系统复杂的技术操作和技术要求,建立制度化是保障技术人员按照规范操作的必备条件之一,通过制度化规范操作,防止因不当操作导致的船舶事故发生。但是目前由于从事航运的技术人员文化水平不高,公司规模大小不一,企业制度建设不健全不完善,这些都影响到船舶管理技术水平的高低。

3.船舶技术管理提升资金投入少

船舶的设备正在不断更新,船舶相应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给船舶技术的管理带来了困难和挑战,船舶管理技术的提升必须让技术管理人员进行进修和培训,这些培训都需要相应的资金,但是现在船舶公司并不太重视员工培训,对船舶技术管理提升资金投入少也影响技术的提升。

二、提高船舶技术管理水平的建议及对策

船舶技术管理涉及到船舶企业从企业组织结构到管理模式,从制度到个体等各个方面,提高船舶技术管理水平,可以通过改变传统船舶技术管理模式,创建管理新模式、加强船舶技术管理制度化建设、加大船舶技术提升的资金支持和培训机制建设、提高船舶技术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善的提升船舶技术管理的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

1.改变传统船舶技术管理模式,创建管理新模式

传统的船舶技术管理模式往往缺乏统一性,经常管理混乱,经常出现问题分析不明、计划控制不力、人才缺乏、组织内部冲突等各种矛盾,使得船舶组织管理失去应有的活力。因此应打破各自为政的封闭式管理,构建开发新的技术管理模式。多项目船舶技术管理模式就是一种新的技术管理模式。多项目管理模式简单地说就是一个项目部门同时管理多个项目,采取组织、协调、调配等管理手段,协调现行船舶技术管理组织中所有的项目的筛选、评估、计划、执行与控制等各项工作,并将多个项目有机的组合起来,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比较、协调和均衡统筹的项目管理方式。这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方法。通过创建新型的船舶技术管理模式能够实现让船舶技术管理的决策层,管理层,和基层之间建立双向互动的联系。实现船舶技术管理的计划性和资源平衡和共享,最终追求整个船舶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

2.加强船舶技术管理制度化建设

制度能使工作规范化,保证船舶技术管理的正常进行避免杂乱无章和乱无头绪的状态。船舶技术管理制度建设应制定总指挥负责管理工作的总体协调与安排,审批船舶重点检修项目安全控制措施,指定专人对船舶的运行维修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环保法规和条例,以及公司的各项安全环保规章制度。比如对船舶维修过程的技术管理应该制定详细、具体的方案,对每一步骤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安全环保注意事项,所有控制措施落实专人负责。同时要对检修项目进行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依照辨识和评价结果,根据安全环保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管理规定,参照以往事故案例、经验教训,制定科学合理的检修方案。

3.建立完善的提升船舶技术管理的激励机制

船员对提升船舶技术管理水平有一定的认知误区,也缺乏一定的能动性,只凭借自觉自愿有时很难达到应有的提升船舶技术水平的要求。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提升船舶技术管理的激励机制,通过对船员者的激励,让他们自觉自愿的进行自身技术和能力的提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给船员提供提升船舶技术的经费和补助。通过资金扶植和奖励,能够让船舶从业者享受企业提供的进修机会和培训机会,用于自身能力的提高。这种方式要比简单的命令和硬性规定更能调动进修培训的积极性。

(2)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如果自由培训没有考核可能也会使培训流于形式,船舶公司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和技能比赛,一方面给参与进修的船舶从业者一个展示的平台,给没参加技术培养的人员以榜样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竞争性比赛对参与船舶进修和培训的人员来说也是一种宽松的考核方式,达到监督培训效果和提升业务能力的作用。

(3)激励机制要把精神奖励纳入激励范围。人的需求即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在建立激励机制的时候可以考虑建立必要的精神激励机制,通过各种表彰和技术能手称号等精神激励能让船舶技术能力强的船舶从业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就感,让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或很有创造性时往往会有很大的工作热情,同时对其它员工也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4.加大船舶技术提升的资金支持和培训机制建设

船舶技术作为一个前沿领域从理论到技术上发展和变化很快,技术水平日新月异,因此要想提升船舶技术的管理水平必须要进行进修和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的理论和技术,这些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和资金投入。在培训机制的建设时应建立健全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制度化的定期培训和不定期的业务培训,然后在结合船舶营运的周期性变化合理安全培训日程和内容。在培训时还要做到岗位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结合岗位的特点和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开展相应的培训后要融入日常工作中进行锻炼、磨合达到技术的提升。对职工定岗定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同时结合岗位技能进行培训和锻炼,进行规范化操作,达到的防止事故发生目的。

5.提高船舶技术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提高船舶技术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是提高船舶航运企业效率的重要途径。现代企业只有提升企业的效率才能获得良好的效益。通过船舶技术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轻松的构建立体的综合的组织结构网络,让船舶航运企业内部的管理更顺畅也更便捷,也更有利于船舶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在进行船舶技术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着力构建技术培训信息化,让培训技术和实际工作的结合,这样既不耽误工作又不耽误学习达到工作学习的双收益。提高船舶技术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的过程中还应该着力构建船舶航运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各岗位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能及时让管理者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状况并及时提出相应的决策,对于执行者也能及时了解高层的决策部署,调整工作部署和工作安排。

技术管理论文例6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是一个对人和信息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在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传播与共享,最终提高图书馆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实现图书馆的发展策略。简单地说,就是人在管理过程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应用的过程。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通过对图书馆所有的知识资本进行综合管理,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增值。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从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出发,强化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功能,这是基于服务的知识管理,它将知识管理视为对知识有效管理的过程,即对图书馆内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提炼、组织、开发、服务、传播,以直接满足用户知识需求的过程。

(2)从图书馆的组织属性出发,用知识管理的思想指导图书馆的管理工作,通过注重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来促进图书馆的创新,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最大化地实现图书馆的管理功能。这是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

具体理解,前者强调的是对图书馆内客观显性知识的管理,图书馆通过走知识服务之路,实现“知识导航”目标,充分体现服务的价值和信息资源中所蕴含的知识的价值,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升华;而后者强调对人的管理,尤其是重视对人的隐性知识的管理以实现组织知识的创新,创建“学习型组织”,这与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基本一致。因此,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与企业的知识管理不同,既是管理的过程,又是管理的方法,既具服务功能,又具管理功能,是新型管理与深层服务的高度统一体。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点

2.1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深刻理解,是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概念体系,是传承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途径;从显现方式来看,知识又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是由信息组成的,是信息上的金字塔,因此,知识管理中的信息源更加宽广,对各类信息和各种介质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梳理是知识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

2.2隐性知识的转换

知识管理强调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综合管理,不仅重视显性知识的开发、研究和应用,而且注重有效地组织隐性知识,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隐性知识是指那些人类认识还比较模糊的暂时还无法清楚表达和沟通的抽象概念体系,比如个人的主观看法、情感、组织文化等,因此对隐性知识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特征。传统图书馆信息管理模型主要分为采、分、编、典、流,所操作的对象是已经格式化的显性知识,对半格式化、非格式化的知识以及隐性知识缺少必要的管理能力。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对图书馆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尤其隐性知识进行综合管理和利用。

2.3建立知识共享平台

知识管理的精髓就在于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在知识全球化的今天,共享其他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已经可以实现。目前,我国各类型图书馆正在积极发展联机编目和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CALL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建立就是典型代表。各个图书馆必须通过多种渠道的协同发展,以形成一个互补互惠,相互促进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并通过网上信息服务,提供各自的网上信息服务等手段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在知识的存储和传播上,可以利用知识管理的手段对数据库技术、文献检索技术、智能、网络技术等实现合理组织,保证知识的充分共享。

三、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可行性

3.1图书馆工作的知识性使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成为可能

知识管理的运作流程环节为:知识的创造与整合、知识的加工与编码、知识的转移与扩散、知识的共享与交流。而图书馆的工作环节为:信息、知识的收集、整理、传播、共享、利用。工作环节颇为相似。

图书馆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是知识的集散地,是知识传播交流中心。现代的知识管理理念,注重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上,强调知识的利用和知识的创新,也就从根本上和图书馆的工作目标”知识共享”相吻合。图书馆既要把编码化的知识传递给用户,又要不断将不同质、不同量、不同类型的知识与信息进行科学的组合,引出新的含义和新的效用来。这就为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可能性。

3.2信息技术工具的采用是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前提

现代图书馆具有资源存储数字化、资源传递网络化等特征,它的建设为实施知识管理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和技术基础。只有实现了资源的数字化存储,才能有效地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真正参与以知识为内容的组织管理。只有建立起网络化的资源传递渠道,才能实现对客观显性知识的快速传播。所以,现代图书馆的建设为基于服务的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与网络环境,可以真正有效地实施对客观显性知识的管理。

基于服务的知识管理涉及对客观显性知识组织、开发、服务、传播等管理活动,需要运用一系列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工具,如:超文本技术、元数据技术、存贮结构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智能技术、知识挖掘技术、智能推拉技术等。而基于人才的知识管理也涉及到图书馆内部知识的共享与创新、馆员之问的交流与协同工作等目标,其实现通常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和相应的配合,如:数据仓库技术、文档管理技术、工作流技术、共享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所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复合图书馆知识管理得以实现的前提。

四、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环节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包括五个知识环节(如图l所示):从外部获取知识和信息并生成知识、存贮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创新与应用知识以及向外部提供增值知识服务。通过知识环节,图书馆实现其知识功能,对内保持可持续知识创新,对外实现知识增值服务。

4.1图书馆的知识有效生成

图书馆知识有效生成有三种途径:馆员个人知识的创造、图书馆对外部信息(知识)的获取和学习、图书馆原有知识的合成。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的生成、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的生成、用户服务知识的生成、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知识的生成。

4.2图书馆的知识有效存贮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的知识存贮、信息资源建设的知识存贮、用户服务的知识存贮、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的知识存贮。存贮的形式可以是文字档案(如馆员情况表)、工作备忘录、工作流程图、组织图、电子文档、数据库(书目数据库、读者管理库等)等。

4.3图书馆的知识有效转移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转移、信息资源建设知识转移、用户服务知识转移、图书馆基础建设知识转移。转移形式包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知识转移;也可以利用传统的各种人际交往形式(交谈、书信、文件等)进行信息传播、知识转移。

4.4图书馆的知识有效共享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的共享、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的共享、用户服务知识的共享、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知识的共享。共享的形式可以是团队研讨、工作中的“传帮带”,也可以是工作经验的概括总结(如工作流程图的绘制、工作规范的制定),以及各种工作经验的综合研究成果(如专题工作研究报告)等。

4.5图书馆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的创新、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的创新、读者服务知识的创新、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知识的创新。创新的形式可以是各项工作方法的创新(如培育员工方法的改进)、工作知识基础的创新(如信息资源来源的扩展)、工作对象的创新(如用户服务范围的扩展)、工作产品的创新(如各种虚拟服务的开展和各种特色数据库的研发)等。

五、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技术框架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其运行也必须以技术框架为基础。知识管理涉及以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沟通系统、仿真系统及网络技术和在此基础上的人机互动系统等有效管理工具,它集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激光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于一身,这些技术促使知识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是知识管理的真正催化剂。其核心是网络技术与知识仓库,能够对异质系统中的知识进行无缝检索,并通过Web浏览器向用户提供知识。

而图书馆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建立一个总体的技术框架,这样将各项知识管理技术综合起来应用,才能达到好的效果。知识管理是个多层的体系结构,它由不同层面上的技术组件构成。

5.1Intemet和Intranet

位于最底层的是Intemet和Intranet网,它由平台服务、网络服务和分布式对象模块组成,这一层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知识管理系统的传输支持。以Intemet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是微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电子光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光纤通讯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智能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知识共享的程度。

知识管理系统运行在Intemet/Intranet上,能够与图书馆其他业务管理系统进行无缝的数据交换,以信息流驱动业务流。可以从分散存储在数据库、hatemet/lntranet网站、文件服务器等不同系统中的信息资源里挖掘出有用的知识并映射成统一的知识地图。

5.2数据库和群件系统

数据库和群件系统构成了这一结构框架中的第二层。数据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随时间变化的、包含历史的数据集合,它用以支持管理中的决策制定过程。它存贮了组织通过各种来源所积累起来的历史数据以及现在数据,将它们整合起来以便于管理和分析。群件技术是支持知识管理的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它是一种为工作团队的协同工作提供支持和服务的一类技术。目前常见的群件产品有Loutus/IBM公司的群件软件Notes、Novell公司的Groupwise和Microsoft公司的Exchange。

5.3知识检索

知识检索在整个体系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包括数据挖掘和搜索引擎、知识检索功能以及知识地图。

5.3.1数据挖掘和搜索引擎

系统使用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等技术将专家技能等隐性知识和分散的文档、数据等显性知识一同转化为可复用可检索的显性知识。数据挖掘是面向发展的数据分析技术,其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等技术,高度自动化地对大型结构化数据集进行探查,可以发现有用的知识,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依据。

搜索引擎是人们在网络上查找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从国外的yahoo、Google、Altavista到中国的新浪、搜弧、中华网等,几乎每个门户网站都提供了搜索引擎入口。基于技术原理搜索引擎可分为三大类型:基于Robot的搜索引擎,Catalog和元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技术的提高依赖于人机界面交互技术、关联式的综合搜索及智能化、个性化、结构化的搜索等。其关键问题是在保证找到最全面信息的同时,还要兼顾信息的关联性。

5.3.2知识检索功能

知识检索功能的运用,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推动。一方面,从“语义上”推动知识检索,利用数据抽取、语言分析、主题词表、词义网络、分类组织体系、Ontology等相关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协作”推动知识检索。专家在协同环境下参与实现知识的检索。

5.3.3知识地图

技术管理论文例7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一些施工企业的质量检测标准不是非常严格,所以如果施工过程出现问题的话,对于水利工程总体的质量产生影响。一些施工企业在建造坝体以及坝基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有关规定严格的选择原材料,甚至有些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偷工减料,没有严格地控制施工程序,结果导致水利工程在验收时出现不合理的情况。另外坝体也会出现渗透等类似的不力现象,上述的这些因素,给水利工程的将来使用埋下安全祸根,很有可能出现水利安全事故。

1.2施工制度的不健全

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很多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在施工管理制度上出现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水利工程的质量。首先,技术人员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施工质量控制较差,施工企业自身发展受限,相当数量的施工企业的管理理念非常滞后,没有健全的监督体制,施工设备和技术处于滞后的状态,这些上述的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施工质量,进而让水利工程质量很难符合技术要求。所以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必须不断健全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水利施工技术人员的培养,提升水利工程施工运行效率。

2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必要性

2.1对于工程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整体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有水利工程达到标准,才能够最终取得预期的经济回报。所以必须要充分的做好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这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必须具有相当的技术设备以及充分的技术管理条件,同时还应该对相关的水利施工企业建立严格的技术管理组织进行全面的管理和实施。

2.2工程的特殊性

在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水利工程自身的差异性,导致水利施工项目的种类,建设规模等其他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而且大多数水利工程都是在露天进行施工,总体的建设时间各有区别。通常情况下,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施工时间都很长,其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受到天气,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较大,另外在施工过程中,一些全新技术,全新设备等具体的应用,使得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不断的加强技术管理力度,最大限度的确保水利施工工程能够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而且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管理方式,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施工工程的费用,提升施工企业的经济回报。

2.3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工程整体结构呈现不断复杂的趋势,一些全新的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得到不断应用,对水利工程的施工的要求愈来愈多。所以使得水利施工企业要加速升级更新技术设施,进一步培养技术管理的专门性人才,提升技术管理水平,进而适应市场变化的特征。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尽管目前很多施工企业的技术设施非常先进,然而由于其匮乏严格的技术管理方案和办法,导致在水利工程施工竞标中,只能处于下风。

3水利工程施工不同阶段的技术管理内容

3.1施工准备阶段

在水利工程施工之前,构建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等核心为主体的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领导小组,完善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其次构成以水利工程施工合同为主要内容的项目负责人,施工方等相互限制的技术保障以及监督体制;再其次,严格检查设计图纸,同相关人员进行技术沟通和交流,对施工进度,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核查;最后制定详细的水利工程施工方案,确定具体的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

3.2施工过程阶段

在具体的施工阶段过程中,必须严格的按照有关的技术标准作为参考数据。严格的检查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以及相关的安全措施。另外还应该对有关水利工程的文件资料进行整合,对施工过程中的具体细节进行严查,同时必须安排对水利工程进行验收的工作程序。

3.3完工阶段

在水利工程完工后,有关的主管机构必须对水利工程的总体质量,抗压性等等其他方面的指标进行验收,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相关人员必须充分的配合相关部门的验收工作,对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资料进行整合,另外还要做好技术检查的辅助工作。

4强化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必须注意的事项

4.1加强技术管理人员的学习和培训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首先,必须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充分的了解水利工程施工方面的相关法规;其次,组织技术管理人员充分学习工程建设招投标以及合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整个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合同文件体制;再其次学习工程建设管理,行政管理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以便可以科学的计算工程的整体预算和结算;然后是学习施工方面的专业性知识,了解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相关基础理论和研究办法;最后是强化技术管理人员的道德教育,最大限度的提升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修养,同时掌握水利工程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减少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一些风险的产生。

4.2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和关系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必须充分的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解决好各方面的关系,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必须从当前的水利工程的现状出发,培养服务意识,科学的处理好同项目负责人,设计单位等等其他机构单位的相互关系,使他们保持融洽的关系。

4.3加强对技术工作的管理

因为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所以技术管理工作必须要坚持持久性的管理,所以,水利施工企业必须要强化技术管理组织的建设以及技术责任制的制定,最大限度的发挥水利施工企业不同阶层的作用,一般来说,技术管理方面的工作主要涵盖以下方面的内容:首先,按照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制定的严格规章制度,从水利工程施工企业自身的属性出发,严格的制定相关的技术工作管理制度,在不同具体的施工实践中不断地健全和补充,让水利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可以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操作;其次对技术管理工作构建长期完善的检查制度,对不同的施工项目进行总结比较,进而可以有效的实现技术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发展;最后,实行经济手段以及行政手段相互融合的措施,着重培养施工企业不同层次的技术专业人员,最大程度的激发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还必须使用合同手段,确定施工程序,规定当事各方的责任,权利以及义务等。而且还应该按照施工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设计文件中的不科学的地方,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方法。

技术管理论文例8

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作用

1.体现了施工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资料是记录工程整个施工过程的,能够将施工的具体过程客观的反映出来,是施工单位的直接成果体现。与建筑工程主体的重要性一样,施工技术资料对于工程的整体构建以及工程质量的评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将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充分反映出来。2.真实记录工程施工过程。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测量以及收集到的各类信息都属于施工技术资料,其中包括了声音图像、文字以及图纸等多种形式。这些资料信息,能够将建筑工程施工全部过程真实的反映出来。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以及验收等方面,施工技术资料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建筑工程施工的最原始以及最基础的资料。3.工程后续管理的依据。在建筑工程施工完毕之后,工程后续管理中是以施工技术资料为基础和依据的。在施工工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工程设计与质量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必须要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与完善。在这过程中,施工技术资料就是后续工作的基础与依据,只有通过施工技术资料才能将工程整体构建以及具体施工方案进行充分了解,从而为后续工程完善打下良好基础。4.建筑企业的内部财富。施工技术资料是记录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资料,是建筑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能够将建筑企业的管理、技术以及水平集中的反映出来,并且为员工提供施工技术与经验方面的交流与参考,同时对于其他建筑工程能够起到指导以及借鉴的作用,是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宝贵财富。

二、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应用

1.施工前期准备阶段。在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在前期准备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工程图纸设计中,经常会出现设计与流程的变更,施工图纸作为工程施工的基础,同样属于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好施工技术资料,需要根据相关规定来对图纸设计以及施工流程进行变更。一方面,需要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与类型,进行施工图纸的设计,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需要对施工图纸样本进行完善。另一方面,施工图纸的变更,需要由专业的设计单位来进行,同时需要相关的工程与技术部门根据图纸再进行检查,并对此进行修改与完善。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是后续施工的基础与保证。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还表现在图纸变更的现场管理。在施工图纸进行更改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确保施工图纸的准确性。一方面需要检查施工图纸,同时技术部门做好施工图纸的备份,工程部门则需要查看完整的图纸。另一方面需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监管,从而避免图纸之间的混淆,同时要避免将图纸给技术部以外的人员使用。在施工现场中应用图纸必须是修改之后的,从而确保能够及时对施工进行调整。2.施工技术资料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其施工技术资料主要包括施工材料、施工机械设备等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对施工进程的详细记录。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不但有利于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是后续工程施工的文献参考资料。在施工质量出现问题的时候,通过对施工技术资料的应用,有利于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更好的促进建筑工程施工发展与进步。

三、改善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方法

1.增强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意识。要想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首先要提高人们对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与业主单位、管理人员以及施工单位等息息相关,因此,要想提高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意识,也需要从上述方面来加强。施工单位要完善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制度,并重视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效率。除此之外,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人员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以及专业素质,能够全面科学的管理施工技术资料。同时,监理部门与业主单位需要加强对施工技术资料的监督,同时配合施工单位整理与完成施工技术资料。

2.完善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制度。要想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必须要完善相关的制度。对于施工过程的不同环节都需要对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作出明确的要求,同时要需要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并全面的规定与执行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内容、流程以及存档办法等。除此之外,监督管理单位也要对相应的制度进行执行,并定期检查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做好及时归档,并派遣专业的人员来整编施工技术资料,从而确保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全面性与安全性。

3.确保工程技术资料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在建筑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中,需要确保其真实性与及时性。如果施工技术资料缺乏真实性,会造成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施工技术资料管理方面一定要及时真实的进行记录,避免出现对工程原始记录造假的问题。同时,在施工技术资料的记录过程中,必须要确保与工程的实际施工进度保持一致,并全面收集与整理工程的进程状态。除此之外,在建筑工程中所有到的材料与配件的厂家不同,因此在对此进行记录的时候,需要更加对此进行深入与调查,同时也要真实记录材料与配件的质量以及运送过程,从而确保施工技术资料的全面性与连贯性。

4.提高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管理人员在经过学习培训之后,能够大大提高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管理水平,从而更好的对施工技术资料进行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使得在对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中能够认真尽责,同时还需要遵守与执行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制度与规范。

5.加强各方的联系和沟通。要想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还需要加强各方的沟通与联系,尤其是业主与监理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业主与监理单位都需要对很多资料进行验收以及签字,因此,要想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必须要加强业主与监理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在填写各种表的时候,都需要各方的沟通确定无误之后再进行填写,从而有效减少了由于沟通交流不当而导致的资料填写与记录错误。除此之外,对于施工技术资料的具体内容,也需要加强各方的沟通与研究,从而用最好的形式将施工技术资料进行记录与保存。

四、结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得出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贯穿工程施工始末,是建筑工程重要的信息资料,不但记录工程真实施工进程,同时也是日后工程管理维护的重要文献资料,因此,必须要加强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具体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可以从增强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意识、完善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制度、确保工程技术资料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提高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各方的联系和沟通等方面入手,从而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更好的促进建筑工程的发展进步。

作者:王金金 单位:中铁建工集团青岛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颜霞鲁.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重要性及方法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1):227-227.

技术管理论文例9

1园林施工中存在的技术管理问题

1.1植被成活率较低。这个问题一直是园林施工建设方面的难点,在施工过程中,植被移植到园林中后,很大一部分植被容易出现无法成活的问题,再次移植造成资金以及资源的大量浪费,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3个原因:(1)气候的不适应。这个主要是针对外来植被而言,一般来说,那些具有观赏价值的植被往往比较“娇气”,适应性较差,在突然改变气候后所受冲击较大,难以存活。(2)时间的不适应。这与气候的联系比较大,一些植物因为生长周期在改变生存环境后因为气候的改变从而造成紊乱,最后导致枯死或冻死。(3)土壤受到污染。在运输植被的过程中,由于运输环节较多,尤其是长距离的运输,这个过程中土壤很容易遭受各种有害物质的侵染,造成植被根部的腐烂。有时,园林土壤的不合格也会造成植被的死亡。1.2环境保护不到位。园林建造的初衷是绿化城市,给市民以更舒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但现在看来,很多地方在园林建造施工过程中由于技术管理和技术规程的不到位,破坏了环境,比如施工时造成大量的粉尘,污染了空气;或者形成了噪声污染,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扰民;或者由于对所引进的外来植物的管理不善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以及在建造过程中对建筑垃圾的处理不善和对土壤的污染,各个方面,一个不慎,很容易困扰市民生活,这样的园林建设与初衷相违背。

2园林施工技术管理对策

2.1注重植被的采购质量。毋庸置疑,植被对于园林的建造不可或缺,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说园林的设计构思是灵魂的话,那么植被可以称得上是园林的衣服,植被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园林建造的质量。一定要保证植被移植的成活率,可以节约成本,缩短工期,目前大多采用本地植被,基本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2.2提升员工素质。园林建设中,施工的实施者是人,即施工员工。相对来说,园林施工是一个较为精细和专业化的工作,栽种和养护植被、运输和摆放的以及各种景物的安置等都需要专业的知识和较高的素质,而现在的施工员工往往难以达到以上要求,这无论对于施工还是管理都造成一定障碍,所以,施工单位一定要加强员工的培养与提高。2.3加强技术控制管理。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施工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施工单位要注重挖掘和培养人才,提高专业技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创新施工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本单位的核心竞争力。2.4协调施工现场。施工现场人员较多,工作又多且杂,施工环境较为复杂,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想达到规范管理的目的,就要妥善协调施工现场,各个工序要合理、科学的设计,并且加强各施工人员的交流,这对于提高施工效率,完善施工管理都很有裨益。

3园林施工中技术规程分析

3.1完善管理体系,规范技术规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突况的发生,只有拥有一套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和突况应对预案,施工单位才能从容不迫地完成施工工作。这就要求施工企业要不断地学习创新,不断地与时俱进,从管理、技术、职员、业务等方面全面提升,及时淘汰老旧设备,尊重人才,重视科技,还要注重规划,做好短期和长期的发展计划,这样,不仅施工企业能健康长远地发展,也会提高园林建设的水平。3.2选择施工季节。这个问题往往被忽视,但施工季节的选择直接影响施工的质量,这也是园林施工的特殊性。科学合理的施工季节,可以节约成本,缩短工期。而要合理科学地选择施工季节,就要求施工企业做好考察调研工作,针对每个地方季节的差异,综合植被的生长气候,结合施工特点考量,选择最合适的时间段,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3.3制定施工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好的计划可以很大程度地促进工程的进展,园林建造施工工作更是如此,要做到能够制定完善科学的施工计划,施工单位必然要进行细致的实地考察,对建设地区的气候、土壤、季节变化等有清晰正确的认知,要考虑各方面因素,准确计算,依照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完善的施工计划。

参考文献

技术管理论文例10

信息技术素养是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更为重要

记者:现在从国家到地方,从学校到教师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您能介绍一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如此紧密联系的背景吗?

苗: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受到重视,首先是顺应了时展的需要。借助计算机、数字媒体和因特网搜集信息、管理信息、综合信息、评价信息、加工信息、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世界主要国家在改革中小学课程时都普遍加强了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通过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人员(尤其是教师)的培训为两大基础,以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加强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作为两大核心任务来达到培养人才的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

其次,是新课程下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空间。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如果没有基于计算机的各类学习工具的支持,没有因特网提供方便的信息搜集工具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没有网络支持下的交流和研讨,那么,这些学习活动的实施只能像戴着锁链的舞蹈一样,难以尽显其潜在优势。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原有的教学行为的效果和效率,例如,只要运用合理,多媒体可以增强教师讲解的表现力,提高现象展示的直观性,改进过程演示的逼真性;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也可以适度地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不能一味追求技术奢华和技术时髦,永远追求的应是教学效果

记者:现在有一个现象,不是不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而是应用的过程中有过分强调技术的倾向。您认为在整合的过程中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苗:在学校层面实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时,要注意坚持以下原则:

原则一,要明确以课程为本的信息技术整合目标,坚持以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方式。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技术的有无、多寡和先进与否。在教学中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使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如何使用信息技术都应服务于课程、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理解信息技术整合的目标时,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避免单纯为了炫耀技术的优势,而偏离课程培养目标或忽视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同时,作为学科教师,要注意处理好学科本体目标与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不管采用何种技术、何种应用方式,应首先保障本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等发展性目标有机融合进来,不能在学生未掌握本领域或本学科必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时,就本末倒置地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或其他能力,并损害课程基本目标的实现。

原则二,在追求课程“效果”的同时兼顾“效益”。不采用信息技术就可达到很好教学效果甚至教学效果更佳时,就尽量不要刻意使用信息技术;不能不加选择地将信息技术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有多种技术方案可供选择时,利用低成本的技术解决方案就能达到相同的、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时,就不要脱离实际地一味追求技术奢华和技术时髦;评价信息技术应用效果时,应注意考察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及其全面发展是否有效、应用是否适度,而不要过多关注技术应用的多寡和技术是否精美;在学校具有不同层次技术设备时,应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功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技术结合使用,不能因为购置了新设备就盲目地弃置原有技术设备。

原则三,不应限于教师使用。现在教学重心已经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教师不能垄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使用权,而应创造条件、创设机会,鼓励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根据学习需要评价和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习目标。

原则四,在选择或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时,应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教师应注意有机组合各种技术手段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帮助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等学习活动,并积极探索和组织学生开展信息环境有的学习方式,如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远程协作学习等,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一定要注意避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机械电灌”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原则五,要注意处理好技术活动与其他学习活动之间、虚拟交流与真实的社会交往之间的关系。要将计算机演示、利用计算机查找资料等信息技术应用活动与学生的思考、建构、理解等认知活动,实验、制作等动手活动,调查、访谈等综合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避免用计算机演示或模拟实验取代学生所有的动手实验,用上网查询资料取代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应特别注意学生的社会化发展需求和社会化体验,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虚拟交流互动(如借助E-mail、BBS、视频会议系统的交往)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活动相结合,创设人际交往和人机互动良性互补的教学环境,确保学生有充分的社会交往机会,避免“用技术活动取代社会活动”或者“用人机互动割裂人际交往”的错误做法。

信息技术只有用于学生深层次的探究、理解与表达,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高水平思维,实现深层理解的学习目标

记者: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影响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

苗:教师在教学中大多将信息技术应用在以下方面:教学资料搜集工具;情景创设工具,借助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故事情景导入新课,创设课文意境支持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创设任务情景激发和引导学生问题解决过程;教学信息工具,利用多媒体(或网络)课件教学资料、直观演示现象,模拟动态过程,以辅助学生理解;操练与练习工具,呈现问题或练习,供学生操练技能、巩固新知、检验学习效果;交流讨论工具,借助BBS等网络功能,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和合作研究;教学管理工具,通过教学平台管理教学进度、课程、作业收取、评价与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等。应该说中小学教师在以上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优秀经验,但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着眼于借助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的深层次认知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唯此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中的深层次认知活动可以用“探究——交流——建构——表达”这种循环的活动环节来表达。如学生借助各种建模工具支持思维和探究,借助数据库访问专业数据,借助探测器、远程仪器设备等工具开展数据采集,借助数据分析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等,都是“信息技术用作探究媒体”的具体实例;而学生利用文字、图表和软件准备各类文档,借助电子邮件、同步或异步的远程会议系统或者互联网信息、开展交流,利用各类共享、协作平台开展合作等,均属于“信息技术用作交流媒体”的具体应用方式;而制作机器人、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开展设计等活动属于建模探索工具和模拟工具“信息技术用作建构的媒体”包括的应用领域;而学生利用画图软件、动画制作软件、音乐创作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制作各类作品,呈现信息、表达想法和创意、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则属于“信息技术用作交流媒体”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