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先进交流发言材料模板(10篇)

时间:2023-02-04 20:24:32

先进交流发言材料

先进交流发言材料例1

一、落实专责,力促支部党建人人有责

始终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把压实责任作为加强支部建设的“牛鼻子”来抓,推动形成人人担责、人人尽责的党建工作格局。

一是把党建责任明确到人头。

制定并严格落实支部书记、副书记、纪检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党建责任清单,构建支部书记牵头抓、副书记具体抓、其他支委分头抓的党建责任体系。明确专人抓支部日常工作,着力在支部规范化制度化上下功夫、见成效。

二是把党建任务细化为项目。

加强对支部工作的总体谋划,20XX年我们确定了X项富有特色的党建工作举措,被机关党委评为“A+”等次。实行党建任务项目化,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定期对党建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办,及时查漏补缺,确保各项党建任务落到实处。

三是把党建要求落实在日常。

坚持周一例行的室务会前支部会制度,坚持在月度、季度工作计划和总结中强化党建工作,做到党建业务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推行支委述职述责和业绩登记制度,通过集中晾、晒、评、议,倒逼支委履职尽责。充分发挥支委委员的表率作用,形成支委委员带头抓党建的浓厚氛围。

二、发挥专长,力促支部党建、业务相得益彰

始终坚持发挥X职能优势,发挥党员专长,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实现党建、业务“两促进”“两提高”。

一是坚持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相融合。

实行“三分三合”实战型文稿点评工作法,对重要文稿实行分头思考集中讨论、分头写作集中统稿、分头总结集中点评的工作模式,帮助党员尽快提升文字能力。去年以来,共开展文稿点评X次。制定《X干部应知应会手册》,并进行测试,促进入脑入心。创建《每周摘要》电子简报,明确专人对每周省内外主流媒体的新思想新观点等进行压缩提炼,供党员学习借鉴。开通支部微信学xxx台,推荐优秀文章,随时互动交流。

二是坚持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融合。

坚持每周例行学习制度,对中央的新精神第一时间学习,对省委、省纪委的重要会议精神第一时间传达,对新党规和重要文件第一时间研读。注重创新学习方式方法,增强集中学习效果。去年以来,支部集中学习X次。同时,督促支部党员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

三是坚持以学促用与以知促行相融合。

坚持学以致用,将学习成果运用到领导讲话和决策服务中,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文稿。去年以来,累计起草了各类重要文稿X多篇,在《X》《X》发表X署名文章X篇。

三、强化专注,力促支部党建从严从实

始终专注于支部内部管理,把从严从实管理贯穿于支部建设的全过程。

一是专注抓支部活动。

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突出讲好党课。去年以来,X委主要领导在支部内带头讲党课X次,支部书记对表看齐讲党课X次。去年X月,支部书记荣获省直机关支部书记讲微型党课竞赛一等奖。用好谈心谈话这个平台,去年以来支部党员相互交心谈心X人次。严肃认真开好组织生活会,确保辣味十足、解决问题。不断丰富主题党日活动形式和内容,去年以来已开展活动X次。

二是专注抓制度建设。

先进交流发言材料例2

组织调研工作是推动县委县政府各项工作深入发展的客观需要,事关政府工作全局。加强调研工作力度,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和理论支撑,是推进工作机制改革的根本手段,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

一、做好组织部门的调研工作,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在十一五期间,一些过去没有发生过的矛盾,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层出不穷,对党的各项工作提出了重大课题和严峻挑战。组织工作要适应外部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的新变化,必须加强调查研究,明确服务“两大建设”的努力方向,从而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组织部门服务党的建设、服务经济工作的水平。

二、做好组织部门的调研工作,是推动工作创新的需要。如果我们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不花心思加强调研工作,就可能让有些问题成为影响工作前进的不利因素。组织工作每个时期都每个时期的任务和工作重点,需要我们不断的开展调研才能实现与组织工作齐头并进。

要做好调研工作,必须不断提高调研能力,需要调研人员具备一定的工作素质和工作能力。

一、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调查研究是一项苦差事,要想调查了解到真实有效有价值的材料,必须首先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不怕吃苦。要克服思想上的懒惰,克服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的态度,克服思想浮躁,作风浮躁的问题。

二、要运用科学的调研方法

搞好调研,就要因时因地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在实际调查中,可在听取汇报、开座谈会、个别谈话、实地考察、蹲点调查、文献调查等基础上,积极运用统计调查、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现代方法,提高调查的质量和效率和科学性。

三、要反复钻研调查材料

调查属于感性认识阶段,研究属于理性认识阶段。调查结束后,还要对收集的素材进行分析研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把事物的本质抽象出来,把问题的症结分析出来。

在实际调研工作中,我以数据质量为目标,以队伍建设为抓手,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我的带动和全调研室同志的帮助与支持下,各项工作有声有色,队伍建设生机勃勃。

一、加大工作的投入

实际工作中,我除了积极撰写各种调研材料外,更发动各部门参与到调研,如组织我部门调研积极分子申报上级单位的重点课题,对如何开展调研及撰写调研文章进行授课,帮助其他同志加强调研能力。我积极了解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流程,参加业务部门工作会议,了解各业务部门的工作进展及最新工作安排,及时调整相关调研内容和方向,对工作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我都及时加以研究,为其他各部门提供指导和帮助。

二、积极推动工作创新

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总体安排部署下,我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增强调查研究数据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以宽广的视野和超前的思维,切实解决方向性、关键性问题,以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务实的举措,着力抓好根本性、基础性的工作。努力发挥自身能力和优势,坚持为调研事业提供优质材料,有效地提升了调研报告的公信力,树立了组织部的良好形象。在年的工作中,我共起草总结、报告、文件、汇报等余篇,开展调研次,被上级内刊、内网、报纸采用篇,篇调研报告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

先进交流发言材料例3

的确,绿色给人以清新、自然,和谐、安详,宁静、致远的感觉。当我们容入大自然怀抱中的时候,我们眼里会有翠柏的苍劲,垂柳的妩媚,青松的刚毅,更有百花的争艳,以及青草的芬芳;而在我们内心深处那份恬静就油然而生。我所理解的恬静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甜蜜静静的爬上心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种美妙意境在我们的CEOXXX先生的心中时常萦绕,所以才有他成功后返回故土,造福一方的举措,才有现在初具规模的XX公司花园式的厂区。

松!青松的松!松者,木公也,其含义有点不言自明吧!?就是——树木为公啊!让家乡的父老乡亲都能成为大自然的受益者呀!正是基于此,X先生才决定投资56万多元的巨资打造了我们公司的小“园林青”。这些费用尚且不包括中期的保养和后期维护费用,预计至少还要三分之一的开支。整个绿化工程是委托在XX平原颇有名气的,XX园林绿化开发公司精心设计、布局、施工的,同时聘请高级园林工程师,用先进的设计理念,结合中西文化的精髓,充分尊重及融合了南北审美观念,结合本地的土壤、气候、苗木特性,进行全程专业指导,另外聘请两位资深的专职老园丁进行常年养护,才有了我们厂区的新面貌。

先进交流发言材料例4

二、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

(一)误解了英语教学中“文化”的概念

英语学习者和教师都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文化,“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但是,教学双方在很大程度上,先入为主,认为在目的语的学习和教学中所涉及的文化就应当是目的语文化。作为英语的学习者,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习者,学习英美文化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或中国通史便是匪夷所思。有的高校也开设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如《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文化》、《中国传统音乐》、《书法与美术》、《中国名著选读》、《古诗词选读》等。这些课程对增加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大有益处,但是这些课程绝大多数是选修课,不仅课时少、授课时间集中,而且多数是大班教学,课程本身不受学生的重视,授课教师上课时不用英语讲授。这对于肩负跨文化交际、传播祖国文化重任的英语学习者来说,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习得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跨文化交流,以致表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

(二)忽略了英语教学中的“社会文化观”

教育者提倡采用多元文化(multi-cul-ture)的观点或文化多元主义,即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并不排斥母语文化[3]81~85,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96-1934)认为要理解儿童如何认识世界,教师必须对儿童的家庭和同伴的文化有所了解。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除少数是外籍教师之外,绝大多数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他们和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从宏观上是一致的,那么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则可以通过英语交流他们共有的文化知识和信念,通过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达到社会文化方面的共鸣和互相认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带入课堂比较多的显然是母语文化,教师则不能忽略这一点。虽然学生拥有不同的家庭文化或种族文化,但他们却拥有相同的社会文化。教师不仅要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学生的对话和信息的交换,也要促进相同文化中的学生的互相认可和互相尊重[4]。

(三)抑制了“先前知识”的作用

图式理论认为我们的先前知识(priorknowledge)可以促进或增加学习任务的转换,也能够抑制或干扰我们新信息的获得(Leinhardt,1992;Alexander,Kulikowich&Schulze,1994)。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是在基本掌握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要受到母语及其他经验的影响。这种来自母语与其他知识经验的迁移既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5]前者指汉语语言现象和英语语言现象相异,如“借酒消愁,愁更愁”英语为Drinkingworsensdepression;“以人为本”英语为Peopleareourmatters。后者指汉语语言现象和英语语言现象相同或相似,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insheep’s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thesame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twicebeforeyouact。认知建构主义的学派之一———有意义接受学习(meaningfulreceptionlearning)的论者认为建立新信息与熟悉信息的联结是认知学习的关键(Ausub-el,1968)。我们不应狭隘地把新信息和熟悉信息局限为同类知识中的先行习得和后续习得。[6]121-123换言之,可以理解成英语认知过程的目的语(新知识)和母语文化(熟悉知识),并且构建两者之间的“有选择的联结”(Ivie,1998)。由此可见对先前的母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十分重要的。

三、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由此可见,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能够成功地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在广阔的工作领域和生活领域,交流的信息多种多样,有政治、经济、科学方面的,当然也包括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交流后两个方面的信息时,大都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他们能够很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甚至优秀者能够用英语进行补充,但却不能用英语表达中国的文化,很显然就造成了文化交流的“逆差”。这种交流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的内涵绝对不同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所提及的信息。鉴于教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可以平衡甚至逆转这种文化“逆差”现象。

(一)在教科书中增添中国文学及文化作品

教材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在文化信息交流时,有两个环节,其一是西方文化的输入,其二是民族文化的输出。但是,现在的大学英语教科书,大都以国外的时文为主要材料,有的教科书引进了国外原版的语言和文化材料,选录的都是西方的评论、故事及其它体裁的篇章,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到了西方的语言和文化,较为细致和真实地理解了它们,成功地完成了西方文化输入。但是学生在介绍自身民族文化时,却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很难用英语准确地表达出民族文化,不能完成民族文化的输出。鉴于上述原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添中国文学及文化作品是必需的。当然,被引入的中国文学、文化作品本身就应该是经典文学,其译文也应当是经典的,同样是优秀之作。比如:四大名著的英文译本中的篇章、当代文学作品中钱钟书老先生的《围城》的译本等等。这些作品在选入教材时,可以采用全英文式的,也可以采用汉英对照式、笔者认为,也可以编撰出这样一本有关中国文学、文化作品的英语教科书以供学学英语的学生阅读和学习,并纳入考试、考察体系。这本教材的编写者应不仅包括英语语言学家,还必须有汉语文学家、汉语文学作品的译者、外国文学家、比较文学和文化方面的专家,群策群力,合力编撰出这样一本既能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又能学习中国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能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中国性、民族性的大学英语教科书。

(二)在听说课堂教学中引入中国化的材料

先进交流发言材料例5

“信息沟”(information gap), 也称信息差,是指人们在了解和掌握信息方面所存在的差距,也正是这种差距的存在,才产生了一系列为达到“信息平衡”所进行的交流和传递的“言语活动”,是交际双方进行语言交流的原动力。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们给予学生们不同片段的信息,学生们通过交流、分享这些不完整的信息,以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这也正是交际法教学的核心部分。“信息沟”的绝对性、永恒性、再生迅速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使得英语交流过程中达到信息平衡至出现新的不平衡,产生新的交际活动。

1 “信息沟”的应用原则

(1)交际性原则是语言教学法中最根本的、带有指导性的原则。“信息沟”是交际的基础、诱因和出发点。在英语课堂中,要真正贯彻交际性原则,就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信息沟”活动。(2)任务型教学法指根据现实生活的交际需要确定语言学习任务,由学生围绕这一任务制订计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计划、完成任务,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评估自己的学习,是语言交际教学的发展。在英语课堂中,要有效实施任务型教学法,借助“信息沟”活动,使学生真实参与“做中学”。这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相互作用,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3)“信息沟”活动的材料要把握得当。在众多语言教材中,大多仍然是突出语言的各项技能,与课堂教学活动有些差距。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做到对教材的补充和二次设计工作,所设计的“信息沟”活动练习难度不能太大,但广度可以宽泛一些,帮助建立学生的交际自信心。同时,尽量将语言的各项技能结合起来,综合调动学生的各项感官,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

2 “信息沟”的应用策略

以“英语听说”课程为例,如何利用“信息沟”活动,提高语言交际的能力。

2.1 错格填充法(filling in different blanks)

错格填充法为听说课中常用的“信息沟”活动之一,即教师设计同一张表格内容,但其中的空格是交错不同的,但两张表格拼起来就是完整的信息。

在上听说课之前,教师必须对听力材料非常熟悉,并设计出一张表格练习,但分成A/B两组,A/B两组的练习完全不一样。在播放听力材料之前,将两组练习分别发给学生。在播放完之后,教师不要报答案,而是安排两组学生互相交流,在“信息沟”的过程中实现听的练习、说的交际,激发学生讨论交流,避免传统听力课先听材料后报答案的做法。

2.2 口头拼板阅读法(oral jigsaw reading)

口头拼板阅读法为英语教学中典型的“信息沟”活动,即巧妙地将听说练习与阅读结合起来,可以是阅读一段文字,也可以是看一副图片,然后将各自的信息讲述给其他学生听,最后以听的形式巩固加深印象。

在听说练习之前,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会得到文字或图片呈现的部分信息,然后同一小组的每个成员要将自己对视觉部分的信息理解,再说给其他成员听。通过共同分享个人所获得的信息,以拼板成一个完整的内容,最后教师播放听力材料,加深学生刚才练习的材料,这样也使学生有兴趣交流,更关键的是促使学生愿意去听,加强“听”的注意力。

2.3 采访调查法(interviewing and surveying)

采访调查法常用在听说课的导入环节中,即教师为激发学生对主体听力材料中的兴趣,设计了一些简单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互相采访调查,这是一项开放型的听说练习。

在导入环节中,教师设计出一些与听力材料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互相采访,要求至少问5个同学,老师进行监督指导。在这一过程中,不要太注重语言的准确度,只要求学生说出关键点就可。待学生对这一话题有了熟悉感之后,再来播放听力材料,这时便会发现轻松容易多了,学生的紧张焦虑情绪也没有了。

2.4 观点差活动(opinion gap)

观点差活动在英语各类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的方法,常常用在复习巩固环节,即指交际双方就某一话题或某一观点存在不同看法,因此就产生了交际需要。

在复习巩固环节中,教师就听力材料延伸出某一话题,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或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模拟成辩论赛形式。这一活动并无观点对错之分,旨在发表观点,传递看法,使学生在观点差活动中交流并提升自己的听说交际能力。

2.5 复述法(retelling)

复述法一般用于听完材料之后,即就某一听力材料进行口头复述,可以选择不同的重点,通过交流活动,补充自己未知的信息。在大概听懂听力材料之后,教师布置大家尽可能复述原文信息。如果材料信息量大,则可给学生规定不同的听力重点。之后,让大家组成4人小组,分享信息,补充信息。

3 “信息沟”的注意问题

(1)多样性。“信息沟”活动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不同的任务形式,而且要兼顾所有学生的英语水平,让学生都能参与到信息交流活动中。(2)趣味性。“信息沟”活动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教材,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他们说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信息交流活动中。(3)开放性。“信息沟”活动的设计应采用“开放性”任务。可以事先告诉学生,答案没有正误,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信息交流活动中。(4)挑战性。“信息沟”活动的设计应符合“二语习得”理论。根据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尽量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向“最近发展区”靠近。

王初明认为,在外语教学中,“信息沟”的存在与否是判别教学中是否把外语作为交际工具来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判断学生能否通过教学掌握新知识、提高语言技能的重要标准,也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使学生感兴趣的重要尺度之一。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在交流中获取各种信息,而“信息沟”的存在正是交流的原动力。因此,在听说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设计“信息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学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听说的交际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高等教育出版,2006(12).

先进交流发言材料例6

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日趋频繁,外语的交际功能也更加突出和重要,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也就更高了。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以指导各高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与使用了15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相比,《课程要求》所依托的教学理念更先进,且大大提高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要求。它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课程要求》还重申了教学评估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强调终结性评估(期末课程考试和能力水平考试)也应该主要评价学生“实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为听力测试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说测试必须能反映测试对象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了解目前最为先进的交际测试理论,积极关注、努力实践测试法改革,这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核心是交际能力的学说。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对交际能力进行了不同的阐述。

20世纪60年代中期,著名语言学家Chomsky在彻底否定行为主义语言理论的基础上创建了转换生成语法,提出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linguistic performance)两个不同概念。但他所提出的语言能力只是一个抽象的语言能力,由于人们交往时只有抽象的语言能力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到语境,并且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由此便产生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不同的语言学家对交际能力作了不同的阐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语言学家有Hymes、Canal和Swain以及Bachman。

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之说,Hymes于1972年首次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Hymes认为语言能力应该表现在语言交际使用能力上。他的交际能力模式包括四个方面:(1) 可能性,即是否符合语法规则,在形式上可能;(2) 可行性,即某些语言是否能够付诸实践以及可实施的程度;(3) 恰当性,即话语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得体,以及得体的程度;(4) 有效性,即话语是否已经付诸实践以及实践的程度。Hymes的这一语言能力概念涵盖了语法的、心理语言学的和社会语言学的内容,相对于Chomsky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概念更为具体和便于理解。

20世纪80年代Canal和Swain提出了另一个交际能力模式,该模式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Canal和Swain交际语言能力模式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对语言的重新认识。语言不再单纯是知识系统而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工具,学习一门语言就意味着用该语言做事情,例如订旅馆房间、问路、就餐等等现实的生活活动。

到了90年代,Bachman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的语言交际能力模式,该模式认为交际能力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它主要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部分组成(Bachman & Palmer,1996;Bachman,1999) 。语言能力包括组织能力(语法与语篇能力)和语用能力;策略能力指在具体的语言交际时运用各种语言知识的心理能力,主要包括评价策略、确定目标策略、制定计划策略和执行计划策略。这一模式对交际能力的认识更客观、全面、深刻,指出交际能力各构成因素之间不是一个简单的并列关系,是一个互动(interactive)关系,即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dynamic process),各种知识、技能和心理过程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其中,策略能力把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者的世界知识和真实的语境联系起来。语境成为交际语言使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些理论对语言教学和测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语言教学方面,日益普及的交际教学强调语言材料应是现实生活中所使用的真实材料,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应符合真实交际的特点。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的变化必然引起语言测试发生相应变革。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交际语言测试要求测试内容、方法、手段等都尽可能地复现真实交际的特点。现在,语言测试中的真实性原则已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真实性

Bachman(1991)提出应该从两方面来定义测试的真实性:(1)情景真实性,指测试方法特征与将来某一特定目的语使用的情景特征相关的程度;(2)交际真实性,指考生在完成某一测试任务时,其语言能力的哪些方面参与了完成该测试任务的活动,参与的程度如何。语言测试的真实性这一标准有助于我们设计考题时打开思路,评估试题具有新的角度,提高测试的真实性和可信度。Bachman还提出了用以提高语言测试交际真实性的四项措施:第一,提出要求。在设计考题时可以具体说明考生只有使用何种策略才能完成该任务。第二,提供机会。即给考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必要的信息和工具等。第三,考试任务要得当。任务太难,会影响考生策略的应用。第四,考试任务要由趣味性。通过提高考试任务的情景真实性可以提高考试任务的趣味性。

真实性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1) 如果某项测试有较高的真实性,即测试任务特征与真实生活中使用的任务特征有较高的一致性,那么对测试任务中所表现出的语言能力的评价就可以推断出受试者在真实语言环境中的语用能力;2) 真实性能潜在地影响受试者对测试的接受程度。真实性高的测试会激发受试者对测试任务的积极反应,从而有助于他们发挥最佳水平。由此可见,运用真实性原则设计听力测试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交际运用语言能力。以下主要讨论如何运用真实性原则设计听力测试。

运用真实性原则设计听力测试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Bachman认为真实性主要体现在情景真实和任务真实,因此当我们运用交际测试理论设计听力测试时就必须做到所使用的材料具有真实性以及听力理解过程中所要完成的任务也具有真实性。

1. 听力材料的真实性

听力材料的真实性首先体现在其真实的语境上。因此,听力材料的选取应有一定的语境,而且是在真正的交际情形之中,与真实的语言有同样的特点。为了增加听力材料的真实性,在选择材料时应适当加入背景噪音或声音。它对提高学生的辨音能力,使学生适应真实的交际环境都起着很好的作用。以听飞机场的信息播报为例,学生在语音实验室中,利用耳机,去听事先录制好的教学磁带,他们能获取其中重要的信息。然而,到了人来人往的候机大厅时,他们在理解广播通知时就觉得有困难。因为学生们只是适应了在“真空”中播放的听力素材。如果在听力测试材料中能够适当加入背景噪音或声音,这一测试将对听力教学产生良好的反拨作用。为了使听力测试具有较高的效度,能真正测试应试者听的能力和技能,听力材料的真实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其次,听力材料的真实性也体现在其语言的特点上。听力与阅读虽同属输入性技能,但在材料上有着根本的不同。后者为严谨的书面文章,而前者多为口语化的材料。这种口语化的材料就决定了它具有真实语言的特点:整体语速较快,具体交流时又时快时缓,并不时伴有停顿或重复,且材料口音不一,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都和经过改写的材料有差异。这种非正式的真实听力材料通常结构松散,有许多冗余的话语,在言语交际中有停顿、支吾、起句失误等现象。因为真实听力材料是交际者在即兴说话时进行的语言交流,不像经过改写或整理并先录好了音的听力材料那样信息量大,无用信息少。此外,在语音中,真实听力材料还有同化现象、缩约形式、音长的变化和停顿位置的变化。它的语言体系、语法结构和正式的经过改写的书面语式阅读材料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在设计听力测试时,材料最好源自现实生活,而不应是由一些专家和教授编写或整理、然后由操英语的人士录音而成的语言材料。

再次,听力材料的内容必须真实多样化。听力测试材料要有情景真实性,必须是听的情景用的材料,而不是读的情景用的材料录在录音带上,而且这些材料还必须与测试目的相结合,必须属于真实情景。如果我们的目的是测试学生的实际英语听力水平,比较理想的听力材料应该是人际交流的真实片断,如谈话、电视采访、新闻报道等。同时,听力材料还应兼顾多样性,它包括题材体裁类型和语言发出方式的类型,如:新闻报道、广播、电视谈话节目、教师讲课都属于题材及体裁类型材料,而会话(conversation)或讲话(talk/ monologue/ unscripted talk/ scriptedtalk) 、辩论、评论等则属于语言发出方式的类型题材。它们都适合作为听力测试材料。

此外,听力材料的真实性还体现在语速上。这是听力测试材料所特有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听力材料语速要求自然,就是要求符合真实生活中一般人讲话的速度。当然,自然语速也有快有慢,快的自然速度和慢的自然速度可以有相当的距离。如果是设计高级的听力测试,可以取高一点的自然语速。相反,如果是设计低级的听力测试,则可取低一点的自然语速。不同的篇章类型,速度要求也不相同。重要的是要保持在自然的幅度之内。

2. 测试任务的真实性

语言测试一般通过任务引出样本,然后凭借样本评估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熟练程度。Bachm an和Palm er(1996:44)对“语言使用任务”进行了定义:在特定的情景中个人为达到特定的目的或目标而使用语言的活动。测试对象能完成测试任务就代表他具备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果测试采用了具有真实性的材料,但测试任务却不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测试结果也不可能真正反映测试对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具有必要的听力理解能力。

在Buck(2001)看来,听力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只需尽可能逼真地复制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听力任务,就就可以了解到听者应付听力测试任务所需的能力怎样。Bachm an和Palm er (1996:43)指出情景真实对于展现特定语言测试的表现与语言测试以外的具体情景的语言使用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因此,测试中包括的任务必须具有情景真实性,即具有真实生活的突出特征。这些突出特征主要有:环境特征、规程特征、内容特征、预期听力反应、内容与听力反应之间的关系等。(转引自何勇斌:200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设计听力测试时,我们应当力求材料与真实生活一致。只有这样我们所设计的听力测试才能反映被测试者的真实交际语言能力。此外,就测试与教学的关系而言,测试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是第一位的。但是,从我国的现状来看,不可否认在很多情况下,测试对教学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因此,如果在语言测试中注重真实场景下语言材料的使用,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就会更有意识地训练听懂真实的语言,培养听力技能,真正提高学生听语言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Bachman,Lyle 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武尊民.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和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张艳荣.大学外语听力教学及测试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4).

[6]何勇斌.听力测试的构想效度及其实现[J].外语教学,2005,(5).

[7]潘之欣.交际性听力理解考试任务设计研究[J].外语界,2007,(1).

先进交流发言材料例7

关键词: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真实语料;迫切性;策略分析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听力既是应试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拦路虎”。究其原因,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教育理念是主因,在其指导下的听力教学产生了大量的“聋子英语”,学生往往是应试高手,却是交际的哑巴。为了解决这一弊端,在ETS中心的推动下,我国的英语听力训练必须逐步引入真实语料,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实施真实语料的策略。

一、真实语料的实质与任务

“真实语料”的概念是舶来品,最早是由国外的语言教育家提出并进行深入研究的,而国内的研究则兴起于“英语学习热”的强力推动。DavidFormanu曾将其真实语料定义为:现实生活为满际需要,而非模仿之而采用的语言材料。英国的朗文词典更是用例举的方式将真实语料具体为“生活中自然而然所产生的杂志、报纸、广告、新闻报道或者歌曲等”。基于此,部分学者认为“真实语料”与“专业教材”是呈对立关系的,非此即彼。从功能性角度来说,此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真实语料的现实生活思想交流实现功能要大于专业教材。但若从特征的角度来看,二者呈现出紧密联系的特点,因为教材中的“真实语料”既具有语言教学特征,又不失现实交际之特点。我们认为:作为现实生活交际之用语的“真实语料”具备语言教学的特质,在语言教学中应用“真实语料”不仅不会影响语言教学的专业性,反而是推动语言教学的有效途径。由此出发,我们就得出“真实语料”在语言教学中的如下任务:首先,增加了语言教学中的“口头格调”。长久以来,国内的英语教学始终坚持“正统化”方向,即所听的英语录音材料都是标准化的“朗读格调”,发音纯正、语速和缓、语调清晰。但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听不到这么标准的用语,导致很多用语标准的学生听不懂外国人的说话。因此,我们亟需增加“口头格调”的英语材料;其次,“真实语料”让语言教学更接地气。从实践来看,“真实语料”往往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述,所用的语言通常为俗语、俚语或者其他口语化、客观性语言。因而,在语言教材中增加“真实语料”能够实现教学的生活化,使语言教育更接地气;最后,“真实语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交流的需求。“语言环境”缺失是语言教学的瓶颈之一,很多学习者因缺少“环境影响”而失去了语言学习的原动力。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生硬、枯燥的教材内容更是逐步消散着他们对于语言仅有的一定乐趣。因此,加入“真实语料”的根本目的在于“语言环境”的创设、在于激发学习者的交流欲望。

二、大学英语听力课中真实语料引入的必要性

首先,大学听力课程的教学现状。随着各种辅助教学设备被普遍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创设了英语真实语境,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的认知方式。但从英语听力教学的实践来看,这种创设的语境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交互式的教学虽让学生大胆的开口说英语,但在交流的时候却又让他们陷入到了“错误英语”的境地中。这是由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使用的是正规的英语语法,再加上所交流的内容也是课本或软件提前设计好的,这在束缚学生思维自由发挥的同时,英语听力教学还处在听得懂音、做得对题的水平上,也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口语英语的机会。其次,大学听力课程的层次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曾针对大学英语听力理解提出了“一般、较高、更高”三个层次的要求。综合分析这三个层次,我们发现它们都是以“英语国家人士”的日常说话为标准的,即慢速英语(130词/分)、中速英语(150词/分)以及专业英语(广播电视用语、专业术语等)。而在这三种英语中,“真实环境语言”是其共同特征。因此,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真实英语语料是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学习地道英语口语的前提条件;二是将真实英语口语语料引入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再次,学生学习的内心需求。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体,我们的英语教学须认清学生的兴趣、深入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需求。从儿童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的语言通常是与其他玩伴在交流、玩耍过程中获取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不需要刻意地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听懂语言,并与之正常交流。从这点来说,交流是学生内心最为渴望的,而英语只是他们用于交流的工具而已。我们可能在语言学技巧方面陷的太深,我们太过于苛求对语法、语意、词性等的研究,而忽略了语言在生活中的真实应用。因而,我们的语言教学就应积极创设这种真实环境,应用真实语料,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知氛围、学习语言。

三、大学英语听力课中真实语料听力训练的可行策略

(一)背景构建,贴近生活

根据英语听力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真实生活场景的构建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第一要义。对于英语听力的接收者来说,他首先扮演着“录音机”的角色,因此被动的接受是其心理的首要反映。在此过程中,发声者及其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对于接收者理解说话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据此,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首先,构建解析生活背景信息。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须为学生解析相关的背景信息,让学生认知听力话题背后的故事。例如对于作者履历的介绍以及文章的写作动机,抑或选择贴近生活的材料,构建相应的导入活动,让学生尽快融入;其次,设计预测话题问题。我们知道,背景知识与听力话题往往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根据背景知识或听力内容提前预设问题,这将会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粗精结合,多听多练

在实践教学中,听懂关键词也往往成为应该技巧而被大力推广。但若落实到生活实际中,这些应试技巧就会显得一无是处。因为在人与人的交流中,绝大多数的信息是没有用的,如果我们只能听懂个别单词的话,则我们无法与人交往。因此,在真实语料的听力教学中,理解听力的全部内容应成为我们的教学目标。对此,我们提出了“粗精结合、多听多练”的教学方法。粗,指的是粗读粗听,目的是在粗听的过程中在接收者的脑海中留下“语言印象”。精,指的是精确分析、抓关键信息,目的是有效理清听力的内容逻辑,精准掌握关键词信息。多听多练,指的是不厌其烦地进行听力练习,实践表明,持续进行听力练习,是听力学习的不二法门。

(三)创设环境,语言重建

听说一体,听是说的前提,说是听的目的。在理查德的听力教学三模式中,语言重建是最后一步。在理氏看来,语言重建是在听力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自己语言对内容逻辑的再加工、再组织。他认为,角色扮演、话题讨论是比较有效的方法。本文采纳理氏观点,认为说(Speaking)对于听(Listening)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据此,我们提出如下方法:一是环境创设、角色扮演。根据听力背景内容,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构建场景环境,将虚无的描述转化为实际的场景,使学生切身体会、真实融入。然后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扮演的人物,并理清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最后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逻辑来展现听力内容;二是话题讨论、抽丝剥茧,此种方法试用于新闻类、科学类听力材料。在听力之前,由教师提出预设话题交由学生自由讨论,并最终形成基本观点,然后与材料中的看法进行对照分析。当然,也可以就听力材料中的某些观点进行讨论,逐个分析、逐步解决。

(四)把握技巧,重在实践

虽然真实材料具有“亲民感”,是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语言,但对于那些英语听力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它仍然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因此,听力技巧的掌握还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是找准关键、预测全篇。例如听新闻稿时,地点与人物就是关键信息,我们可以据此来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推测;其次,听音辨信,根据发声者的语调、语气来定位角色、推断事件。例如根据语调来判断有几人,语速的快慢来判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识别过渡性词汇的意思,这有助于我们对比推测、反向推断。例如表示转折的and、but、however等词,据此就可以推断上下句、前后句的关系。

作者:张江霞 单位:陇东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先进交流发言材料例8

信息时代网络资源在人们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以其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同时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国际互联网作为世界上最大信息库,为人们获取信息、处理加工和交流信息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也为英语教学和学习开辟了有效的途径。英语作为全球第一通用语言充当着信息时代人类跨国界,跨文化交流的首要工具,网络使得英语教学者、学习者能够跨越国界限制,同英美国家人士及其他国家的语言学习者用英语交流思想;网络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育信息资源,增加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丰富了英语教学的内容,扩大了英语教学的空间,优化了英语教学。本文拟根据教学实践的体验,谈谈网络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网络资源在英语教学中得以应用的优势

1、网络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促进相互交流

网络已经将人类教育带进了“电子教育”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师要有与时代相符的全新教学理念和终身学习观,在教学中要学会使用计算机及网络信息资源,利用它们提高自身英语素质和促进教师间的交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水平。通过网络,如电子邮件微信等形式,可交流教学体会,传递教学信息,探讨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可参加讨论,就教学中的疑问、困惑向同行请教,互相切磋英语知识及教学经验;也可以与国外同行交流,了解国外英语教学动态。网络也为师生的课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利用电子邮件等,可以向学生传递各类教学信息,如:文字、图片、声像等材料,这种相互传递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及时得到反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可亲自答复;有些则可用平时在网上收集的文章中找出相关文章,发给学生,既节省时间,又满足了学生之需;有时还可采取群发的方法,解决不同学生的共性问题。网络就像纽带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紧密的联系起来,促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和交流,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

2、网络资源有助于丰富备课资源和课堂教学

国际互联网是人类至今最大的信息库,储存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网络上的教学网站、教学网页、电子图书馆、电子论坛、电子杂志等网络资源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声像、动画等教学素材,还展现了一些我们未曾涉及、未曾料想的领域。以前,教师备课时,除了工具书外,就在图书馆查阅资料,而图书馆藏书量是有限的,有些教学资料查不到,影响了教学效果。而现在备课时,首先会打开电脑上网,利用网上的共享资源,收集合适的教学材料,满足备课之需,充实自己的教学。另外,网上还有很多面向学生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多渠道的、可理解性的语言素材,这些资源多出自英语本族人之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的语言环境,感受鲜活、自然生动的语言材料。在课堂上选用些网上生动直观的画面、丰富的音频和视频材料又给学生以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使他们全方位地感受到英语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图文并茂的声象信息刺激,调动了视觉和听觉,使学生把文中的词和句与事物和情景在脑中了直接的接受,强化了吸取新知识的能力,增强了的语感及对词汇语句的认知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使用一些可弥补教材的内容,可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更生动。

3、网络资源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图文声并茂的媒体课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学生理解听读资料的意思,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著名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看到又能听到,再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英语教学,就是要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教师只需精心设计网络课件,然后向学生明示一下学习任务,并给出学习方法的指导,剩下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使用校园网络资源,为互动式学习创设了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分合作学习,最后教师向全班学生展示合作的成果,并由学生参评。合作学习让学生从个体封闭学习和认知中走出,学会合作分享,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展示了学生的个性。

4、网络资源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每个人的性格、能力等心理因素是不同的,对信息的获取、加工与处理也存在着差异,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实现好中差兼顾,而应用网络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分层次的任务,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进行人机互动,教师在宏观调控中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全体学生达到“下保底,上不封顶”的学习效果,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词汇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跟着课件听、跟读、模仿语音语调,借助画面理解词义,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听读的遍数,然后设置不同层次的检测,好学生拼写出单词,中等生听音选词,后进生看词、听音圈出单词。在扩展、巩固词汇环节设置多个难易程度不同的资源,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扩展资料,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与发展。

二、利用网络资源优化英语教学

1、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现在在线英语广播和影视节目等网络听力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大多可以进行下载或点播。在进行听力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收听BBC、VOA等英语广播节目,从这些网站上学生可以收听到最新的时事新闻,中外影视网站上一些简单的英文动画片,学生既可欣赏其中优美的情节,又提高了英语听力水平。同时教师可以直接从网上下载与课程有关的听力材料和配套练习,作必要的修改后提供给学生进行训练。除了课堂训练,还应引导学生在课后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地进行听力训练,如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收听、收看英语节目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口语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很多学生怕出错不敢开口,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帮助下,教师可组织课件材料,把知识信息适度输入给学生来组织课堂教学,例如利用网络信息给学生放一段视听资料后,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竞赛,如复述材料,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解决,或是让学生演绎材料进行情景会话。另外,网络的发展为口语教学提供了广阔而真实的空间,例如,在网上聊天室交流,交谈双方都没有心理压力,交流起来更加主动、流畅,在交流过程中就会走出羞于开口、自卑的阴影、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潜力。同时,学生还可以有机会和国外说英语人士直接交谈,学到地道的语音语调,提高自己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获取丰富语言知识和材料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只有通过阅读, 才能获得更大量、更广泛、更高层次的信息,才能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英语语言的特点,了解英美人的文化习俗;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使外语环境不太好的中国人获得充分使用英语的机会,并为听、说、写等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电子读物以及网络,网络上所使用的语言大多为英语,从而使网络信息成为英语阅读材料的一种重要来源,成为外语教学的一部分, 而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上的资源,使阅读课堂教学得以优化,从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更利于对英语材料有透彻的理解。但要注意仔细选材,既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不会因难度太高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惧怕;网络上一些信息材料可直接用,有些需要通过教师的筛选修改和完善,使之符合教学需求,为课堂教学服务,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3、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传统的英语写作训练方法比较单调乏味,教师一般让学生就某一话题或情景进行写作,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网络资源的应用,使英语写作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电子邮件微信QQ等的出现,缩短了交流的时间和距离。教师可以让班级同学之间用电子邮件等进行写作交流,也可通过笔友网站,指导学生结交国内外笔友,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英语写作水平。网上写作实验室也是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资源,它们为读者提供写作的资料和样稿。但在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支撑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源:光盘、磁带、网站及课本中的文字资料,为学生创设一种信息的环境,让学生运用信息技能进行自主学习。再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选择和运用信息工具与信息资源来获取信息、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网络资源英语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有网络操作技术。网络化的教学对教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备课不仅是教科书,还要有获取信息的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术和能力,具备必要的网络素养,才能成为网络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

2、忌喧宾夺主。网络资源是为教材、教学服务的,现教材多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育教学专家编写而成的,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在使用网络资源时,不能替代教材的地位。

3、忌无目的滥用。网络资源良莠不齐,放任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漫游,就会在网络探寻中迷失方向,教师指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分清真假美丑,明辨是非。

总之,随着网络及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必将引起教学方式及教育理念的变革。教育教学网络化向教师提出了严峻地挑战,教师首先要掌握大量的教学资源,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掌握资源的有效策略,包括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检索教学资源。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以提高自身素质,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营造英语学习环境、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先进交流发言材料例9

前言

听力理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听者通过听觉器官和大脑认知活动,并运用语音、词汇、语法及各种非语言知识,把语音信息转化为语义信息的过程(王守仁,苗兴伟2003:3)。在外语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中,“听”往往是学习者较为薄弱甚至是最为薄弱的一环(刘润清,戴曼纯,2003:256)。近年来,针对学习者听力理解能力差的现状,专家学者与外语教师进行的听力教学研究和改革不在少数,但大多围绕听力策略或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阶段来展开,从听力材料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国外的许多研究者早已对真实语料对听力教学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探讨并予以了肯定(Nunan 2001:200-212;Ur 2000:105-119;Alejandro等)。本文以听力材料的选择为视角,探讨真实语料的运用对于学习者听力理解能力提高的积极意义及其具体实施途径。

1. 听力教学中语言材料使用现状

从国内一些外语教师对于听力教学中语言材料使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来看,听力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

目前用于课堂教学的听力材料,一般是按特定的语法规则编写的,是把生活语言加工改制了的书面语言材料,正是由于它的规范、刻板、脱离实际,反而使学生的听力训练受到了局限(赵晓梅,李国芳2005:192)。

经过近十年的课堂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在真实的交际场合中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无法很好地领会他们话语中的含义。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学生在课堂听力练习过程中接触活的语言太少,他们习惯了听力教材中人为、清晰、慢速和规范化的非真实语言材料。课本与现实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交际的失败(周晔昊2006:60)。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听力、听说教材所用的口语语料以人为编辑、修改过的非真实语料为主。仅仅依靠这些材料进行教学的话,难以帮助学生真正听懂现实生活中的英语日常交际交流内容(陈冬兵、苏理华 2007:46)。

由此可见,非真实语料在听力教学中的使用使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受到了较大的局限,而听力训练的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成功的理解和交际(Ur 2000:105),因此,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改变听力教学现状,就必须在听力理解训练中使用真实的语料。

2. 关于真实语料

根据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2000),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指“语言教学材料所具有自然的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品质的程度”(the degree to which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have the qualities of natural speech or writing),“选自报纸、杂志等的文章和录自一般电台或电视节目的录音带等,都称为真实语料”。可见真实语料是指取自于真实的英语语言交际场景的语言材料,融语言知识和语言功能或意义为一体。真实语料源于生活,贴近实际、语言自然、鲜活、生动,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能较快地反映目的语语言的发展,使学习者较真切地感受目的语文化的各个侧面。

3. 运用真实语料,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3.1 必要性

3.1.1 信息差的弥合

信息差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发话人所发出的言语信息与受话人所接收的言语信息不等值的现象(王德春,陈晨1989)。在言语交际中,信息差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因为:

首先,言语信息的传递是一个包含诸多环节与因素的复杂的过程。根据申农的信息论原理,信息的传递要经过信源―信息―编码―信道―解码―信宿的过程。由于信息在各个环节的传递与转换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干扰(如听话人的情感因素,说话人的语速,噪音等),造成信息的失真或流失,出现信息差。

其次,在言语交际中,人的大脑并不是被动地接收外界信息,作为一个具有高度能动性的高级体系,它承担着主动地选择、注意、领悟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解码、编码和记忆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大脑对信息筛选、加工中的任何不当都会导致从感觉器官输入的信息的流失,造成信息差(袁燕华2007:124)。

再次,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承载语义的语符系统经受话人解码后所获得的语义并不是与发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等值。发话人的语符系统在承载表层信息的同时也承载了与表层信息在形式上有关的蕴涵意义,而受话人在解码时,往往只能根据自身体验、文化背景及语言知识来对言语信息进行解码。当发话人和受话人处于不同经验世界时,信息中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就无法得到真实的传递,因此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信息差(罗钱军2005:29)。

长期以来由于听力教学中非真实语料的使用使得学习者对外语语音信息的敏感性较差,对听到的语音信息在反应速度上也较慢,加之文化知识的缺乏,往往使较多的有效信息在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中被丢失,造成对语料理解不清甚至不知所云的情况。因此在听力教学中应加大真实听力材料输入的质和量,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真实的语料,增强其对外语语音信息的感受力和敏感度(袁燕华2007:125),以尽可能地弥合听力理解中的信息差,提高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

3.1.2 口语的自发性特点

与书面语相比,口语具有自发性(spontaneity)的特点,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会事先计划好他们所要说的话(in most cases,people do not plan ahead of time what they are going to say),这就决定了口语并不像书面语那样规范、严谨、准确无误,而是带有口误、起句错误、重复、不完整句和短语等(王蔷2006:156-157)。另外,在实际生活中语言的传递往往伴有各种干扰因素,如噪音、口音、语速、语音差异等,只有运用真实语料对学习者进行听力训练,才能使其了解并熟悉口头语言的这些特点,从而有意识地弥合言语交际中的信息差,提高其听力技能,为其进行跨文化交际或国际交流与合作打好基础,作好准备。

3.1.3 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的要求

采用真实语料进行听力训练也符合教育部对各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中所提出的规定和要求。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毕业时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要求中指出:“学生应能在实际生活中较熟练地进行信息沟通;能听懂一般英语新闻广播;在用英语与各国人士进行交谈时或在听不同国家人士讲英语的录音时,能克服不同口音带来的困难,听懂大意……”

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对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一般要求,即“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讲座,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慢速英语节目……”;较高要求,即“能够基本听懂来自英语国家人士的谈话和讲座,能基本听懂外国专家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更高要求,即“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能听懂自己专业方面的讲座……”。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提出的四、八级听力教学要求分别为:能听懂英语国家人士关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谈话;听懂VOA正常速度和BBC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听懂真实交际场合中各种英语会话;能听懂英语国家广播电台以及电视台(如CNN)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专题报道以及与此类题材相关的演讲和演讲后的问答;听懂电视时事报道和电视短剧中的对话。

上述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无不体现了对学习者在真实语境中听力理解能力的重视。既然我们要提高的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不是对书面语言朗读稿的理解能力,而是在真实交际场景中进行信息交换和意义建构的能力,那么在听力教学中运用真实语料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3.2 优越性

与传统的拟真听力材料相比,真实语料的优越性又有哪些体现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3.2.1 真实语料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及记忆效率

首先,在听力教学中合理使用真实语料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把抽象的语言材料具体化、生活化,通过声、形、义的有效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由于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参与了意义建构的过程,增加了外部信息刺激的强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记忆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单靠视觉记忆,其效率为27%,单靠听觉记忆,其效率为16%,视听并用其效率为66%,而不是二者简单相加的43%(吴建强2005:55)。

最后,真实语料对学习者理解真实语言提出了挑战(Nunan 2001:200)。真实语料的使用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交际场景中,使语言学习和使用都更有意义(meaningful),一旦完成意义建构,学习者就能从这种体验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语言交际的信心,增强学习动机,这对提高他们的听力技能和交际能力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2.2 真实语料蕴涵丰富的文化因素

在听力教学中运用真实语料不仅能使学生接触到现实生活中自然、鲜活的语言,更因为其承载丰富的文化因素,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充实其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固有图式,以提高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和沟通能力,形成“听力理解吸收文化知识,文化知识促进听力理解”的良性循环。

3.2.3 真实语料带来学习者语言输出质、量的提高

在听力教学中运用真实语料,能使学习者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接触活的语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中语言输出的质、量,并使语言的输出具备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二语习得的研究表明:大量接触真实的口语语料是理解和习得地道口语的一个先决条件,能够听懂现实生活中自然的英语口语是用英语有效进行口头信息交流的前提(熊婷婷2006:92)。

3.3 实施途径及方法

什么样的真实语料可以被运用于听力教学中呢?如何做到合理运用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从以下四个途径来具体探讨。

3.3.1新闻广播

VOA,BBC,CNN等一些国外知名广播电台每天都播放着大量可供选择的听力训练材料。教师可通过广播录音或网络下载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新闻语料。由于新闻报道是连续的、动态的,尤其是对于热点地区、热点事件,常常会进行连续的跟踪报道,而每一则报道都构成了其后续报道的背景材料,教师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为学生集中提供某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以引起学习者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帮助他们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就某一新闻事件让学生在课后通过不同的途径收集听力资料,在课上以不同电台的名义进行报道。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了解英语新闻在结构、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特点,丰富他们固有的英语新闻知识的图式,从而在收听英语新闻时,快速地激活大脑中的相关图式,参与对外部语音信息的解码和编码,达到对语料的准确把握。

3.3.2 英语歌曲

英语歌曲也是学习者进行听力训练的良好素材。在听力教学中适时地插入英语歌曲欣赏环节,设计歌词听写、跟唱等形式的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可理解的有趣味的自然口语输入,培养学生语感,同时也为语言的输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3 影视剧

由于学习者对于影视剧都比较感兴趣,在观看时教师一般不需要给设计学生太多的听前、听中活动,过多地增加学生听时的压力或负担。教师可以在学生观看之前介绍影片的内容梗概,要求学生在观看之后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探讨;也可以直接让学生观看,之后让他们对影视片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在整部影片欣赏完之后,教师可以对一些精彩的片段进行回放,对其中的语言或剧情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可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或某一角色进行评论,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

3.3.4 电视访谈节目

电视访谈节目也是一个有效的真实的听力材料。教师可通过网络下载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语料。教师可以在听前就访谈的主题进行班级讨论,以头脑风暴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发表意见,在听第一遍时,让学生记下访谈者或主持人的问题并揣摩被采访者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在听第二遍时重点听被采访者回答中的一些细节。对于比较专业或复杂的话题,如经济或政治等,教师可在学生听之前先提供一些有关的背景知识和相关词汇,有利于学生对语料的理解。听后活动可以设计模拟访谈、集体讨论等活动,在内化语言输入的同时实现有意义的语言输出。

4.结语

本文从听力材料角度对我国外语听力教学现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将真实语料运用于听力教学中,以提高学习者对外语语音信息的敏感度,有效弥合言语信息差,激发他们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丰富其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图式,从而有效提高其听力理解能力,使其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技能得以平衡地发展。

参考文献:

[1]David Nuna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Penny Ur.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Practice and Theory[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Richards,J.,Platt,J. and Platt,H.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 [Z].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Alejando G. Martinez. Authentic Materials:An Overview. .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J].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

[10]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11]王守元,苗兴伟.英语听力教学的理论与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03,(8):3-5.

[12]周晔昊.听力教学与真实语言材料[J].内江科技,2006,(3):60-61.

[13]赵晓梅,李国芳.英语教学中采用真实材料强化听力训练的研讨[J].甘肃科技纵横,2005,(6):192-193.

[14]罗钱军.应用图式理论,弥合听力理解中的信息差[J].外语电化教学,2005.8.

[15]吴建强.英语听力障碍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外语电化教学,2005,(102):53-55.

[16]陈冬兵,苏理华.从新托福听力测试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成都大学学报,2007,(5):46-48.

先进交流发言材料例10

一、引言

以传统方式学习的学生大学期间通过对大学英语的学习,虽然也有一定的阅读文献的能力,但是听、说、读方面的基本的交流能力却很弱。现代的英语教学主张语言学习不尽要学习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注重培养交际能力,掌握一门语言的语言知识并不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只是一中手段和工具,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真正的利用起这门语言去进行交流和沟通。必须将平时学习中学到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运用到真实的语境中去,其中听和说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两个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学好英语,首先就要有良好的听说能力。

二、用交际法教学提高大学生听力能力的几点建议

1.选择适合交际法教学使用的教材

教材是反映教间关系的真实性,交际法英语教学模式下的听力教材的选择应该以语言的真实性为原则,这条也正是衡量一种教材是否是属于交际式教学法教材的重要标准。先进性是也就是指学模式的知识载体,也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的一环。交际法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使用适当的环境语言。在听力能力的训练中,就更要注重语言的真实性,先进性。真实性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教材所选的文章的真实性;二是指学习者和文章之语言的与时俱进性,教材是否及时的把一些年代久远过时很久人们已经不用的语言删除,是否及时增加新鲜的适合时下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语言元素。基于于这个要求,教学者可以通过对国外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书籍等各种途径来获得真实的语言材料,并根据材料的长度和难度,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听力材料,使学生在真实的实用的语境中提高听力能力。

2.对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提到上听力课,想到的就是学生埋头看着书听着听力磁带的场景,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的影响了听力教学的质量,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老师在这样的教学中只是个录音带播放者,学生更是听不听皆可的一种状态,重复播放的模式很容易造成学生甚至造成老师的疲劳,使课堂枯燥单一无生气。应该对此进行改革,是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尽可能现代化的多媒体教育手段,适当的引入一些视听材料,如一些广播,新闻,不排除一些西方优秀的影视作品的片段和综艺节目甚至脱口秀,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次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语言知识和文化北京揉为一体,使学生更多的了解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听力理解能力。

3.在使学生掌握基本听力方法的同时,授于学生更多的听力技巧

首先,要培养学生在听力的超前意识,就是在听到听力材料内容之前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对材料要有一种俯视的状态。其次,在遇到没有听懂的词要及时的放弃,不能停顿逗留,否则只会造成通篇都没有听懂的情况。最后,就是加强大脑对于材料内容短期记忆的能力以及使用简单笔记记录重要讯息的能力。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能及时跟学生做交流沟通,一步一步的引导教授,这也是交际法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三、用交际法教学提高口语能力的几点建议

1.营造良好的语言交流氛围

首先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开课前开展5分种的free talk, 让学生有准备或者无准备的说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即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其次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是对课文的照本宣科,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所教内容,组织交际型的练习项目,即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又便于学生用学过的语法和词汇充分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想真正的改善学生的口语能力,单靠课堂上的气氛是远远不够的,也可以考虑组织一些课外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尽可能多的用英语互相交流,尽可能多的跟国际友人交流,鼓励学生自己给自己创造更多的练习口语的机会。

2.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在教学中增加语用学的内容

很多时候学生的口语并不是会出现多么严重的错误,大部分都是对于语用学方面知识的贫乏造成,在口语教学中应该适当加如一些语用学的知识和原理。使学生能真正认识实际语言交流中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话,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学生能掌握这些,那么在实际的交流中出现的错误和尴尬就会大大减少。

3.在口语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交际法教学涉及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正是符合这个规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很难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方面效果甚微。在交际法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主角,是与学生平等的活动参与者。除了组织好活动内容外,还应该通过指导和参加活动观察学生的语言行为和表现,在活动结束后应该及时进行适当的评议,还要进行一定的鼓励,并做出总结,使学生在认识自己不足的同时也增强了信心,增加对于口语学习的兴趣。

四、结语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可能完全的使用交际教学法来教学,应该经常根据学生的需要,结合多种教育方法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听、说、读、写是人类语言认知发展的过程,“听”始于“说”之前,只有进行大量听的训练并进行模仿,才能开始口语能力的训练,听与说共同构成了语言学习的积极方式。在听力能力以及口语能力提高的教学活动中,不能使用固定、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交际教学法等的各种教学方法,甚至可以有所创新,以达到增强学生实际语用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强.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61,102

[2]辛彬.交际教学法:问题与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3]Rubin,J.A review of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research [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