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4-20 18:57:44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例1

作为相对独立的力量训练理念和方法学体系,周期力量训练是指通过定期改变训练计划,获得力量、爆发力、动作表现和(或)肌肥大的最佳发展。由周期力量训练衍生出多种训练模式,其中非线性周期(non-linear periodization)变化最为频繁,变量涉及荷量、强度、训练形式、抗阻练习量以及训练间歇,通过频繁变化刺激机体的力量增长。非线性周期又包含周内(daily undulating periodization)、周间(weeklv undulating periodization)和双周起伏周期(biweekly undulating periodization)等。板块周期(block periodization)是一种高度专项化集中式训练负荷的模式,包含大、小训练量日的安排,这种安排方式被认为能够增强机体恢复和适应过程,产生更优的运动表现。非线性周期力量训练要求进行RM范围训练,易产生力竭,训练强度较大。这种训练特征显然与板块周期模式有所区别。

过往的国内外研究多数集中于对比线性与非线性周期力量训练模式的效果,但针对非线性与板块周期力量训练模式的对比处于空白。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非线性与板块周期力量训练模式对青少年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影响,探索适合青少年力量素质发展的周期训练模式,为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力量训练效果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非线性与板块周期力量训练模式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作用效果对比。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对象

市级业余体校羽毛球专业青少年运动员12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2人。所有队员均接受两年以上专业训练,其中4人获得省级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团或混双项目冠军,运动技术等级为二级。受试者身体状况良好,无伤病。在实验开始前,本研究利用两次力量训练课向受试者说明研究意图,并进行动作指导,降低潜在受伤风险。在实验阶段,受试者未出现伤病情况。本研究将受试者分为非线性组和板块组,每组各6人,根据一测全部受试者的测试数据作为分组依据,选用的卧推与深蹲两项数据作为分组指标,与以往研究相符。根据测试成绩排序,依照A-B-B-A方式进行分组。见表1。

考虑到青少年运动员接触力量训练时问有限、动作模式不稳定和安全问题,在操作中主要依靠以史密斯机等固定器械进行力量训练。在设计两组力量训练计划时,未采用负荷量与强度等量处理,而是侧重对不同模式的训练效率进行研究。实验时间处于青少年暑期集训,实验周期定为9周(实际实验期为8周,第6周备战停训),符合非线性和板块周期力量训练模式以四周为一个周期进行增加负荷强度并降低负荷量的标准,但与被认为能产生积极训练效果的12周实验周期相比较短。根据青少年力量训练推荐频率和集训安排,力量训练频率定为每周两次。

1.2.2训练及测试时间

训练时间为2015年7月10日至9月9日,具体时间安排见表2。测试共四次,分别为7月8日(1测),7月29日(2测),8月19日(3测),9月9日(4测)。

1.2.3测试内容

测试内容及顺序为1 RM深蹲、1 RM卧推、立定跳远和坐姿推实心球。采用此种测试顺序是为尽可能避免受试者的供能系统连续高强度工作,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一测前,本研究对受试者进行了动作纠正练习,并用两次训练课进行巩固。在测试中严格依照动作标准进行,成绩测量依照《1RM的测试方案》进行。在每项测试过程中给予受试者充分休息时间。每次测试安排保证受试者距离上一次训练时间超过24小时。

有研究采用电子跳跃垫进行原地纵跳测试,本研究受条件限制,以立定跳远代替原地纵跳实验,测定下肢爆发力水平,测量精度为0.01米。上肢爆发力采用坐姿推6磅实心球测定,测量精度为0.1米。每项爆发力测试3次,取最好成绩。

在国外一些研究中,体重、体成分或肌肉维度被纳入测量指标中,但这些指标受暑期集训干扰的可能性较大,故不纳入测量指标。

1.2.4负荷量和效率计算方法

有研究者将不同训练模式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等量处理,如重复次数、负荷强度等。Hoffman认为在实际训练中不同训练模式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不会相等,刻意等量处理是对不同训练模式变量的削弱。因此,采用训练效率对比不同训练模式更客观有效。训练效率可在负荷量和强度基础上进行对比。本研究采用对比非线性和板块周期的运动绩效增长与负荷量的比值,判断训练模式的效率差异。

根据Haff采用的方法,负荷量与强度的计算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负荷量(kg)=组数×次数×负重

负荷强度(kg)=负荷量/全部次数

依据两次测试相减得出增长量,除以期间采用的负荷量,可以得出训练模式的效率值,用如下公式表示:

效率=增长重量(kg)/负荷量×100%

通过计算负荷量和效率值,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出不同训练模式的实际效果,展现出非线性与板块周期训练的差异。

1.2.5训练内容

非线性组与板块组的训练时间相同。非线性组实验期内负荷强度安排呈现波浪型,高低负荷强度交替进行。板块组负荷强度逐周线性提升,训练量逐步降低,并配合大、小训练量日的方式。

在9周的实验期内,受试者每周进行两次力量训练,每次时问持续1.5-2小时。组间间歇时间依调动的供能系统的不同而变化,规定8-10 RM间歇90秒,3-5 RM为120秒,1-3 RM为150秒。

受试者中有两名女生,因生理周期影响各缺席4次力量训练,但均正常参加测试。8月14日至17日,全队赴外地参加省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第六周期问暂停力量训练,对测试结果造成一定影响。两组训练内容分别见表3、4、5。

1.2.6数理分析法

运用SPSS17.0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在力量训练开始前,对一测结果分组产生的非线性组和板块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确定两组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合本研究样本量小,2测、3测、4测的组间对比运用Turkey比较法。显著性水平定为P≤0,05。

2.研究结果

2.1卧推成绩

非线性组与板块组的卧推成绩变化:组内对比,两组1测与4测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1测与2测、3测与4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两组的2测与3测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组问4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468)。非线性组增幅高于板块组(非线性组总增幅19.27%,其中2测9.17%,3测1.68%,4测7.44%;板块组总增幅15.69%,其中2测7.84%,3测0.4测7.27%)。见图1、表6。

2.2深蹲成绩

非线性组与板块组的深蹲成绩变化:组内对比,两组1测与4测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l测与2测、3测与4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两组的2测与3测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组问4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565)。非线性组增幅高于板块组(非线性组总增幅12.02%,其中2测7.65%,3测0%,4测4,06%;板块组总增幅9.20%,其中2测5.75%,3测0-0.54%,4测3.83%)。见图2、表7。

2.3坐姿推实心球成绩

非线性组与板块组的坐姿推实心球成绩变化:组内对比,两组1测与4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1测与2测、2测与3测、3测与4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组组间4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369)。非线性组增幅高于板块组(非线性组总增幅41.82%,其中2测16.36%,3测9.82%,4测10.98%;板块组总增幅37.13%,其中2测14.36%,3测8.57%,4测10.96%)。见图3、表8。

2.4立定跳远成绩

非线性组与板块组的立定跳远成绩变化:组内对比,两组1测与4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1测与2测、3测与4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2测与3测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组组问4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83)。非线性组增幅高于板块组(非线性组总增幅4.28%,其中2测2.21%,3测0.07%,4测1.45%;板块组总增幅3.72%,其中2测1.86%,3测-0.22%,4测2.05%)。见图4、表9。

2.5负荷量、强度对比

在深蹲和卧推两项中,两组在训练重复次数与负荷量呈现差异。深蹲训练,板块组的负荷量比非线性组高0.6%,但负荷强度方面,非线性组比板块组高5.52%。卧推训练,非线性组在负荷量和强度分别比板块组高6.2%和12.35%。见表10、11、12、13。

2.6效率值对比

深蹲与卧推两项训练负荷量和重复次数差异,导致两组的力量效率值也不相同。在整个实验周期内,深蹲与卧推两项均出现如下特征:在实验前、中期非线性组效率值较高,后期板块组效率值较高。见图5、6。

3.分析与讨论

通过有效提高神经一肌肉系统功能,力量训练可以使运动员在专项中获得更高水平的竞技能力,并可在短期内以最高速率发展力量素质,或在长期内发展抗阻能力。实践中,通过制定符合生理机能和竞技需要的力量训练计划,强调超负荷原则的同时确保运动员恢复与训练的平衡,达到发展肌肥大、最大力量、爆发力和肌肉耐力等目标。

实验期内,非线性组与板块组在上下肢最大力量和爆发力方面均显著提高,非线性组整体及阶段增幅更高,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基于周期理论,通过负荷量和强度的变化,可对受试者产生新异刺激。组间对比,两组各项测试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别,非线性组增幅稍高于板块组,这与Shankaralingam Ramalin舯和Kok Lian Yee结果相似。他们认为,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别是由于一周两次的训练频率导致训练刺激不足。但一周两次的训练频率也被认为可以使青少年产生更多的肌肉适应,并且青少年训练密度过大增加受伤风险,对长期发展不利。

第6周所有受试者⒓忧嗌倌暧鹈球锦标赛,8月14日和17日停训,19日进行了3测。组内对比中,两组2测与3测大部分项目未出现显著性差异,增幅出现下滑,板块组还出现负增长。这与受试者刚结束高强度比赛,身体机能尚未恢复有关。此外,第6周力量训练中断,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在3测中,虽然两组增幅下滑,非线性组增幅仍略高于板块组。但不排除不同受试者参赛场数和强度差异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

过往研究缺乏对训练模式的负荷量及效率研究。在整个实验期内,两组深蹲和卧推负荷量呈现显著性差异的分别有3周和5周。在效率方面,整体上非线性组在深蹲和卧推上均高于板块组(深蹲效率值:非线性组0.056%,板块组0.041%;卧推效率值:非线性组0.087%,板块组0,07%),但实验后期板块组效率高于非线性组。这与Apel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Apel通过12周实验对比传统和非线性周期的训练强度和肌肉水平的适应性,认为前6周非线性周期增长效果较好,但后6周两种周期模式差异不明显。本研究中,结合非线性组的总负荷量高于板块组的情况,一方面可能是力量增长的神经一肌肉系统的适应特点,另一方面,非线性组的RM范围训练要求更高的负荷量和强度,使该组受试者产生更多肌肉适应和更深的疲劳程度,恢复较慢,导致后期非线性组效率低于板块组。

Kraemer的研究显示,非线性训练模式能够在每个阶段的测试中都获得显著增长,而线性训练模式在第4个月后再未出现显著性增长,出现训练平台期。与线性周期相比,非线性周期频繁变换训练负荷,产生更多适应,有效避免训练平台期的出现。本研究周期较短,无法验证此观点,但测试数据显示非线性组增幅始终高于板块组,可能与非线性周期更易产生新异刺激有关,但实验后期非线性组的效率值低于板块组,证明板块组抑或线性训练模式亦能产生良好刺激,甚至比非线性周期训练效果更好。

非线性周期强调RM范围训练,在实验期问,受试者频繁经历力竭情况,普遍反映疲劳感较板块组更深。并且非线性组的卧推负荷量比板块组高6.2%。在有些研究中,即使非线性组的某些训练日负荷强度下降,但重复次数提升,整体训练量不降反升。板块组的大、小训练量日安排,使受试者获得更充分的恢复和适应过程。这对于青少年训练尤为重要。针对青少年的力量训练,不应频繁地推向极限。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得出的负荷强度对比无法展现两组受试者实际感受,计算得出的负荷强度值差异可能受不同受试者的力量水平影响,无法判断受试者力竭情况。

本研究制定的力量练内容针对爆发力提高的较少,但在立定跳远和坐姿推实心球两项测试上,非线性组与板块组均呈现显著性增长。由于本研究针对的是羽毛球项目,对上下肢的爆发力要求较高,因此力量训练对于该研究的受试者的技战术能力提高也有问接帮助。受试者普遍反映在对抗和比赛中“更有劲”“场上(移动)速度变快”。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发展力量、力量耐力或爆发力的训练可以降低骺软骨损伤的风险,是受推荐的训练方式。膝关节、踝部、足部是羽毛球运动员受伤高发部位,因此在训练中加入力量训练,对提高竞技能力和预防损伤是必要的。本研究处于暑期集训中,羽毛球专项训练中常出现上肢的推、压,下肢的弓箭步、蹬、跨等动作,可能对上下肢爆发力测试产生影响。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除实验内容外,每周3-5次、平均时长达2.5-3小时的专项训练对研究结果产生直接影响。本研究基于业余体校羽毛球队的暑期集训和备赛,难以避免专项训练带来的潜在影响,如第6周暂停实验,以及赛后疲劳导致测试数据出现停滞和下滑。此外,本研究受试者处于力量素质发展敏感期,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可能与此相关。

综合本研究与过往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非线性与板块周期训练模式均可有效提高受试对象的力量水平,两种训练模式在不同训练阶段产生的训练效果不同。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实验变量的控制、训练形式、实验周期和训练计划的制定,肌肉收缩形式和受试对象的选择等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例如,过往研究主要针对对象为非受训人群和休闲锻炼人群,青少年运动员、高水平运动员研究较少,因此有分析认为这样潜在性地减少了清晰区分不同训练模式之间差异的能力,例如针对未受训人群的研究使针对受训运动员的短期训练适应性的审视更为困难。

4.结论与建议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例2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11)06-0079-06

一、问题提出

当代大学生虽然在经济状况、性格特点、生活习惯方面各有不同,但绝大多数属于个性特征鲜明的“90后”一代,他们遇事多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往往因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而导致心理问题出现。笔者在工作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有关人际困扰的咨询个案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性:这些来访的大学生们虽然常常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却从不主动去倾听和理解他人;遇到摩擦和矛盾时,他们习惯于指责别人的过错,却很难体察别人的立场;一旦别人的行为与自己所期望的不一致,他们往往感到惊讶和不满,而忽略对方的感受;人际交往中,他们优先考虑的总是自己,非但不善于识别、理解和体察他人的情绪情感,相反却更多地强调自己的需要,忽略他人的需求和情感,对他人的痛苦和烦恼也表现得相当漠然。一言以蔽之,就是这些大学生的共情能力相对比较欠缺。

共情(empathy),是指个体由于理解了真实的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而引发的与之一致或相似的情绪体验。[1]这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即个体能够以他人为中心,识别和接纳他人的观点并能够亲身体验他人情绪的一种心理过程。国内外大量关于儿童、青少年的研究综述显示:共情是情绪发展和成功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和社交能力呈正相关。[2-3]

国内以往对于改善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往往针对的是有社交焦虑或缺乏社交技能的人群,而设计的训练方案也往往侧重于使来访者调整认知,以及练习恰当的交往方式。[4]本研究从共情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干预,希望通过短期的共情训练来帮助那些共情能力较低的大学生提高积极共情水平,从而达到改善人际关系的最终效果,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种新的可以借鉴的方法。

二、研究方法

1. 被试的选取

在南京工业大学不同年级的学生中,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从中选取68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组间、组内的男女比例都大致相同。

2. 干预措施

(1)共情训练方案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中的共情训练方案是在参考、借鉴国内外多种共情训练方法和程序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的。借鉴的方法有:阅读、讲演、讨论、模拟、实践,拍成幻灯片的共情反应示范和角色扮演练习;[5]共情训练游戏;电影;心理剧;[6]表情识别和分享感受;[7]情绪追忆;情感换位和作品评析等。[8]

(2)共情训练方案的设计

干预试验训练时间为8周。每周3学时,共计24个学时。每个干预措施进行两次(3学时)。具体内容见表1:表1共情训练方案大纲

单元第一节课 (1.5学时)第二节课(1.5学时)作业引言一前测、分组共情的基本知识共情访谈认知训练二情绪词汇的认识与了解表情的识别与命名观察报告三观察非言语交流信息看无声电影,识别情绪文艺作品分析情感训练四情绪追忆训练与分享理解他人意图的练习描述某种情绪五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需要观察和体验行为训练六倾听的练习积极反馈的练习体验练习七角色扮演(1)角色扮演(2)体验练结八总结与分享后测(3)共情训练方案的测试及修改

在训练方案正式实施之前,对其进行了可行性测试,测试对象为南京工业大学20名本科生,使用该训练方案干预前后测量的共情能力显示出了极为显著的差异,证明该训练方案对于大学生共情提高是有效的。最后,方案经心理咨询专家审核后通过。

3.研究程序

(1) 前测:2010年10月,将68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每组各34人。用“共情问卷”和“人际关系问卷”对参加共情训练的实验组学生和未参加共情训练的控制组学生进行问卷测量,采用的问卷为:《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中的人际关系归因分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人际关系敏感子量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定量表》[9]和Simon和Sally(2004)编制的《共情问卷》。[10-11]

(2) 干预实验:2010年10-12月,对实验组进行共情训练的干预实验。干预实验训练时间为8周,每周3学时,每个干预措施进行两次(4学时)。控制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3) 即时后测:2010年12月干预结束后立即进行后测,采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中的人际关系归因分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人际关系敏感子量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定量表》和《共情问卷》再次对参加共情训练的实验组学生和未参加共情训练的控制组学生进行测量。

4.数据处理

所有的数据用SPSS for windows11.5统计软件处理分析。

三、研究结果

1.实验组和控制组共情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在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发现,前测中,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t=-0.128,相伴概率为0.898,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差异不显著,而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t=2.952,相伴概率为0.004,小于显著性水平0.01,有了极其显著的差异(见表2)。 表2实验组和控制组共情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组别NMeanStd.

Deviation FSig.tSig.

(2-tailed)共情前测实验组3419.7610.7510.1650.686-0.1280.898控制组3420.1211.923共情后测实验组3427.0311.3980.1660.6852.952**0.004控制组3419.0011.0322.实验组和控制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在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和后测之间进行配对样本的T检验发现,实验组共情能力的前测和后测之间t=-6.132,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1,差异极其显著,而控制组共情能力的前测和后测之间t=1.627,其相伴概率为0.113,大于显著性水平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3)。表3实验组和控制组共情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组别NMeanStd.

Deviation FSig.tSig.

(2-tailed)共情实验组前测3419.7610.7510.8070.000-6.132**0.000后测3427.0311.398共情控制组前测3420.1211.9230.9420.0001.6270.113后测3419.0011.0323.实验组和控制组人际关系独立样本t检验

在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之后发现,前测中,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t=1.321,相伴概率为0.191,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差异不显著,而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人际交往能力的t=-3.002,相伴概率为0.004,小于显著性水平0.01,有了极其显著的差异。前测中,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人际敏感度t=0.745,相伴概率为.459,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差异不显著,而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人际敏感度的t=-2.290,相伴概率为0.025,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有了显著的差异。前测中,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人际归因总分t=1.547,相伴概率为0.127,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差异不显著,而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人际归因总分的t=0.792,相伴概率为0.431,大于显著性水平0.01,没有显著的差异(见表4)。表4实验组和控制组人际关系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组别NMeanStd.

5.9400.8770.3520.7920.4314.实验组和控制组人际关系配对样本t检验

在对实验组和控制组人际交往能力的前测和后测之间进行配对样本的T检验发现,实验组人际交往能力前测和后测之间t=5.226,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1,差异极其显著,而控制组人际交往能力前测和后测之间t=-0.711,相伴概率为0.482,大于显著性水平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对实验组和控制组人际敏感度的前测和后测之间进行配对样本的T检验之后发现,实验组人际敏感度前测和后测之间t=4.882,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1,差异极其显著,而控制组敏感度前测和后测之间t=-0.296,相伴概率为0.769,大于显著性水平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归因总分的前测和后测之间进行配对样本的T检验之后发现,实验组人际归因总分前测和后测之间t=1.432,相伴概率为0.161,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差异不显著,而控制组人际归因总分前测和后测之间t=-0.140,相伴概率为0.890,大于显著性水平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5)。表5实验组和控制组人际关系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组别NMeanStd.

5.9400.6100.000-0.1400.8905.实验组共情的提高与人际关系水平的提高的相关分析

我们把实验组前后测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得分相减,作为大学生共情分数的提高,把实验组前后测大学生人际关系能力和人际关系敏感度上的得分相减,作为大学生人际关系水平分数和人际关系敏感度的提高,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实验组共情能力提高与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有极其显著相关(r=-0.618),实验组共情能力提高与人际敏感度的提高有显著相关(r=-0.355),实验组共情能力提高于人际关系归因风格总分之间的相关不显著(r=-0.171)(见表6)。表6实验组人际关系提高与共情能力提高的Pearson相关

共情提高人际提高敏感提高归因提高共情提高Pearson Correlation-0.618(**)-0.355(*)-0.171Sig. (2-tailed)0.0000.0390.335人际提高Pearson Correlation-0.618(**)0.3200.180Sig. (2-tailed)0.0000.0650.309敏感提高Pearson Correlation-0.355(*)0.3200.259Sig. (2-tailed)0.0390.0650.139归因提高Pearson Correlation-0.1710.1800.259Sig. (2-tailed)0.3350.3090.139**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6.实验组大学生共情的提高与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回归分析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又对实验组大学生共情的提高与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进行了回归分析。以共情能力提高为自变量,以能人际交往力提高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结果见表格7,标准化回归方程式为:人际交往能力=-0.923-0.411*共情能力提高。对回归方程式进行方差分析显著性检验,表明回归方程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F=19.73,Sig.=0.000),说明用共情能力提高来预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是完全可靠的(见表7)。表7实验组大学生共情的提高与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回归分析

回归系数β标准化回归系数βtSig. 回归常数(constant)-0.923-1.0010.324共情提高-0.411-0.618-4.4420.000四、分析与讨论

实验组和控制组共情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的结果表明: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进行干预训练之前,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进行干预训练之后,实验组和控制组产生了极其显著的差异。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和后测之间进行配对样本的T检验之后发现,实验组共情能力的前测和后测之间差异极其显著,而控制组共情能力的前测和后测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干预训练使得实验组的共情能力产生了显著的变化。也就是说,干预是有效果的。

在对实验组和控制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敏感度、人际归因风格总分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之后发现,前测中,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差异不显著,而后测的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人际交往能力有了极其显著的差异。前测中,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人际敏感度差异不显著,后测的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人际敏感度有了显著的差异。前测中,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人际归因总分差异不显著,而后测中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人际归因总分也没有显著的差异。在对实验组和控制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敏感度、人际归因风格总分进行配对样本的T检验之后发现,实验组人际交往能力前测和后测之间差异极其显著,而控制组人际交往能力前测和后测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人际敏感度前测和后测之间差异极其显著,而控制组敏感度前测和后测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人际归因总分前测和后测之间差异不显著,控制组人际归因总分前测和后测之间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干预训练对实验组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敏感度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不包括人际归因风格的改变。这很有可能是因为,能力和心理感受是很容易通过训练而在短时间内改变的,而归因风格涉及到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价值观念,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

对大学生共情能力提高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实验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与共情能力提高有极其显著的相关,人际敏感度的提高与共情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相关,实验组共情能力提高与人际关系归因风格总分之间的相关不显著。这证明,通过干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共情能力的同时,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人际敏感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与t检验的结果是一致的。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又对实验组大学生共情的提高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与共情的提高存在着线性回归的关系,用共情能力提高来预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是完全可靠的。

除了通过问卷对参加实验的学生做量化研究,学生们在训练结束后分享的一些心得体会也可以从质的角度反映出共情训练的效果:

成员一:在团体辅导过程中,让我学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多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说伤害别人的话,不做伤害别人的事,要努力从对方的立场出发,去感受别人的内心。

成员二:通过参加的这几次活动,我对老师叫我们做的一些小游戏很感兴趣,在这些游戏里,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在与大家的交流和讨论中,我也更多地了解了别人在想些什么,对于同一件事情,大家竟然会有那么多不同的看法。可见人和人之间能够感受他人的情绪与情感的能力还是挺重要的,至少,我以后再遇到有不同看法的人,我能够努力去克服自己的反感,让自己静下心来试图去理解别人了。

成员三:我发现我最大的改变就是变得细心起来了,或者说“敏感”了,呵呵。我变得善于“察言观色”了,以前的我比较毛躁,不怎么太关注细节,导致我和好多同学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搞得大家十分尴尬。现在的我开始去关注别人的细微表情和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采取相应的行动,既减少了我和同学朋友之间的矛盾,又为我赢得了更多的友情,使我也不必老是为了失去友情而痛苦不安了。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大多数学生都乐于接受这种干预训练的方式,并感到对人际交往有帮助。有些学生从认知上发生了改变,懂得了去理解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有些学生在行为上发生了变化,比如说变得“细心”,学会“察言观色”。这说明,本研究的共情干预计划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借鉴国内外多种共情训练程序并针对共情的定义,从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方面自行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共情研究方案,将抽取的64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每组各34人。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为期8周(每周3个学时)的共情训练,而控制组的学生不做任何干预。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前测和后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干预训练提高了大学生的共情能力,同时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人际敏感度产生积极的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与共情的提高存在着线性回归的关系,用共情能力提高来预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是完全可靠的。质的研究也表明:学生的共情能力从认知到具体行为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综上所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通过短期的共情训练得到提高,本研究所设计的共情训练方案能够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积极影响,这一方案为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Duan C. Hill, C.E. The current state of empathy research[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96(3):261-274.

[2]Eisenberg, N. Miller, P. A. 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J]. Psychol. Bull., 1987(1):101-119.

[3]Hoffman M.L. The contribution of empathy to justice and moral judgment. In: N. Eisenberg and J. Strayer (Eds.), Empathy and Its Development[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943-946.

[4]郑日昌,李占宏.共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4):277-279.

[5]李百珍.移情能力培养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J].社会心理研究.1993(2):47-50.

[6]李福芹,叶文君,陈丽.移情训练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4(3): 150-154.

[7]魏玉桂, 李幼惠不同移情训练法对儿童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1(5): 557-562.

[8]琚贻桐.通过移情训练提高5-6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实验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1991(6):20-26.

[9]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3:285-286.

[10]Simon Baron-Cohen, Sally Wheelwright. The Empathy Quotient: An Investigation of Adults with Asperger Syndrome or High Functioning Autism, And Normal Sex Differences[J].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 Disorder, 2004(21): 163-172.

[11]安秀琴,杨辉,徐建萍,等.杰弗逊共情量表的编译与评价[J].护理研究,2008(8):2063-2065.(责任编辑:张叔宁校对:臧莉娟)Improv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Empathy Training

CHEN Xu, FU Hong, ZHANG Xiao-wen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例3

二、测量监理机制引入综合实训的做法

引入测量监理机制的基本思路是把一个教学班分两组,两组为对等小组。一组是监理组,另一组是被监理组。综合实训时,一组做测量实训项目,另一组做测量监理实训。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的同时,掌握测量监理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实现了课程与专业的结合。具体做法如下:

1.创新实训项目

增加了测量监理项目,监理组学生要根据测量实训项目编制测量监理方案,编制测量实施过程中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安全管理方案。把工程监理专业的相关知识在测量实训中进行有机地结合。测量组学生在实训结束后上交测量实训报告,监理组学生在实训结束后不仅上交监理总结而且还要上交监理日志。

2.监管实训过程

引入监理机制后在实训过程中,测量小组的每一项工作均处于监理之中,从仪器的对中、整平、瞄准、读数、记录到内业计算均采用旁站监理,对于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点位放样这些实训项目实行联合测量。联合测量结果实行会签认可制,另外对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还要进行复测和检核。

3.师生共同指导

引入监理机制后,一是增加监理专业教研室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在实训中重点指导监理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二是测量专业教师指导测量监理的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尤其是对联合测量进行重点指导。三是监理组在监理的同时,对测量组进行规范性的指导和监督。监理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最后由指导教师解决。

4.师生共同考核评定实训成绩

引入监理机制后,测量小组的成绩由监理小组和指导教师共同评定(监理小组根据监理日志对测量小组每位成员评定占50%,指导教师占50%);监理小组成绩由测量小组和指导教师共同评定(测量小组根据监理员的服务态度、业务水平进行评定占30%,指导教师根据监理日志及被监理小组实训成果进行评定占70%)。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工程监理专业综合实训引入监理机制的实践从2011级学生开始实行。近三年实训实践证明,效果明显,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实训指导教师实训管理工作效率提高

监理组的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的管理占主导地位,从旁站监理到联合测量,监理组的学生要对测量组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这既锻炼了学生又解放了教师,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业务上的指导。

2.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监理组的学生为了能够很好地指导监督测量组的学生,自己必须把实训内容有全面的了解,不仅要学会教材中的内容,而且还要把实训中涉及到的监理知识复习巩固。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好测量监理工作。通过这种实训形式,学生出勤率达到97.8%,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更加浓厚,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院组织的测量技能大赛该专业参赛率达到了93.4%,超过了其它专业3.9个百分点。该专业学生代表学校参加“中海达杯”第三届河南省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取得了导线测量一等奖、数字测图二等奖、水准测量三等奖的好成绩。

3.学生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测量工作及测量监理工作是集体性工作,组员之间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是确保实训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监理组的学生为了能够很好地对测量组的学生进行监理,他们必须有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学生在监理的同时要学会本组学生之间的配合,还要学会与测量组学生的配合与沟通。质量第一的观念、规范的记录计算、团队协作意识、职业素养都得到了提高。学生养成适应集体生活、自我管理的好习惯。

4.指导教师业务专业能力和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测量的教师大多是不懂监理工作的,为了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指导教师不仅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深入工地进行实践。在学校组织的学生评教工作中,监理专业学生对测量老师的授课情况给予高度评价,优秀率达到96.7%。与此同时测量教学教师积极参加学生各种比赛的指导辅导,在2014年河南省大学生测量技能大赛中指导教师全部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认可度提高2013、2014年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工程监理专业毕业生共307人,学生就业率达到94.5%。从事测量监理工作的学生占15.7%,从事测量工作的32.4%。工程监理专业毕业生因动手能力强,不怕吃苦,有团队精神,所学知识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吸引了众多用人单位。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例4

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种探索,行动导向教学法目前在我国的职业院校里广泛采用。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开设的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按照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相应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在真实或模拟的操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以强化学生专业综合技能为目的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整合了专业单项实验实训中的知识和技能,融合了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是应知、应会、应用的融会贯通。通过该课程的开发,弥补主干核心课程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不足,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并通过若干典型具体的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训练,使学生基本完成由自由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1 课程介绍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作为高职食品检测类专业实训实习领域中的核心教学任务,以化学分析、应用有机化学、分析仪器使用与维护、样品处理技术、农产品产地评价、肥料检测、农药检测、粮油检测、微生物检测、饲料检测、果蔬产品检测、畜禽产品检测、水产品检测等课程为前导,对接食品检测类国家职业资格,是该职业工种掌握的核心专业技能之一。

1.2 教学目标

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及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即以检测项目为载体,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使学生在真实的检验项目中掌握综合专业技能,以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质。通过课程的实施,达到食品检验工(高级)、化学分析工(中级)、乳品检验工(中级)以及饲料检验工(中级)的技术技能要求。

1.3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课程内容均来自企业真实检验任务,筛选21项检测模块,形成14个学习情境,按照项目实际占用时间安排学时。本课程共设176学时,分4学期完成。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基本上覆盖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常用方法、常用仪器、常见检验项目及检测标准,在任务排序上尽量按照由简到繁进行,按照食品检验工、化学分析工职业发展的自然规律进行。同时考虑学生认知和职业发展规律,力求与国家职业标准接轨。能够保证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应用所学检测技能完成企事业相应检测类岗位下达的任务。

2 行动导向教学课程设计

丰富的课程资源从应用中产生,因此在设计课程时先进行企业调查。通过对企业和市场调研了解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各级检验机构典型的企业工艺流程和真实的检验任务,并按照学生职业发展规律和知识技能的复杂程度,结合师资和实训基本条件,对典型工作任务中包含的关键技能点进行分析,做到突出重点、覆盖全面、合理序化,将企业、检验机构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食品检测类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转化为教学内容,形成学校与企业统一,检验数据为产品工艺提供参考,检验结论为品质管理服务的互动教学设计总体框架。

2.1 建立仿真与模拟的质量检测中心

建立若干个仿真与模拟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每个检测中心由4~5名学生组成,每一项检测任务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每个小组在接受任务后,均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相应的准备和实施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组内成员要积极配合、互相鼓励、互相监督,以出色完成该任务为最终目标,逐步培养自己化解分歧、求同存异、发掘自身潜力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团队责任感和合作意识。

2.2 实现“知识、技能”一体化;“教、学、做、评”一体化

围绕选定的工作任务,设计提升学生能力的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选择行动导向的教学法。涉及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以实现“知识、技能”一体化,“教、学、做、评”一体化,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的培养集成于任务实施过程中。

2.3 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角色的转变

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起、维持、促进”的作用。学生作为“质量检验员”,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任务咨询、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等作用。

2.4 用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有效的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依据每个检测中心提交的《检验报告书》,评价每个检测中心工作人员(学生)的工作能力,评出最佳质检员,并对优秀检测中心支付检测费用。检测费用以量化的形式支付,到学期末累计量化后,对获得前3名的小组成员给予免考的奖励,免考的学生占总学生数的20%。

3 行动导向教学课程的实施

3.1 通过跨组交流总结经验

为了有效整合、利用现有实验实训室资源,每两个实训任务捆绑,由两次实训课完成,如还原糖含量测定和维生素C含量测定捆绑,第一次实训课由模拟检测中心1、2和3完成第一项任务,模拟检测中心4、5和6完成第二项任务。第二次实训课由模拟检测中心4、5和6完成第一项任务,模拟检测中心1、2和3完成第二项任务。为了防止小组之间互相抄袭检验数据,两次实训课各项任务所用待测样品不同。在第二次进行该两项任务前,由上述六个检测中心选派代表,随机到另外一组,交流实施上一次任务中各组所获心得、经验等,以便其他小组作为参考,通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心得总结经验教训,本模块检测任务完成情况将更为完善。

3.2 课程实施

3.2.1 任务咨询、制订计划

以每个检测中心(小组)为单位,开展检验任务。工作任务开展前,选出检测中心主任(小组组长)。具体实施前,由教师参照职业岗位需求,策划下达工作任务,小组成员根据工作任务,查阅资料,进行思考分析,完成从明确任务、搜集资料、制订计划、工作实施、整理总结到验收评价全部工作过程。图1为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实施设计示意图。

3.2.2 实施计划

经过小组讨论、跨组交流、教师总体评价等进行验收评价后,开展检测任务。试液以及指示剂的配制、样品前处理、分析检测等工作按照各成员的任务分配协作完成。实训后核查返回的仪器设备数量,以降低设备的破损率;实验原料和消耗品的使用也制订领用计划,以减少浪费。

3.2.3 检查控制、评定反馈

检测任务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上交详细的实训报告书,经教师审核通过后准许结束检验工作。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中的应用,让所有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工作”全过程,发现、探讨和解决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体验并反思学习行动,最终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4 实施效果与反思

(1)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做到“做中学、做中教、做中评”。通过行动引导教学法,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思维,形成了综合职业能力。

(2)在行动导向教学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从教授转变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用行动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队中自主地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在教学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遵循“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流程。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并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学习专业知识,构建自己的职业技能体系,完成教学与工作零对接,使学生毕业无后熟期,可直接服务于社会、企业和行业。

(4)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时,学生自主组织成立临时性的检测中心(检验小组),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团队协作等社会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和信息,独立工作,自主学习,自己动手掌握知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5)通过角色轮换,学生对不同岗位有感性和理性体验。每个检验人员在检测中心工作岗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工作任务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轮换,使每一个学生对实验室中的主要岗位均有所体验,全部工作任务完成后,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多次体验。

5 结束语

在探索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改革过程中,把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应用到部分班级的教改试点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综合实训作为综合性的课程,要求的技术含量比较高,要完成任务离不开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包括样品前处理技术、试剂配制、分析仪器的操作等。如果缺少这些必要的理论知识,就无法优质高效地完成本项目工作。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思考以及完善的部分。

参考文献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例5

On how to improve the measurement of race results

Zhoumingwu

(The Hetao College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Bayannaoer 015000)

【Abstract】 on how to improve the measurement of race results done with careful preparations of some of the summary and discussion

【Key words】 improve; measurement; competition; achievements

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土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各学校为了营造良好的工程测量学习氛围每年都要举办测量大赛,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测量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未来就业的能力。近年来测量大赛的规模也越办越大,已有全国性的大赛。为了使学生的比赛能力在较短时间里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比赛中能发挥最佳水平取得好成绩,我认为合理的安排和科学的训练,对提高学生测量比赛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把这几年的训练经验总结如下,为训练学生参加测量比赛提供参考。

一、 认真解读比赛规程

认真解读比赛规程是前提。只有认真解读比赛规程我们才能清楚比赛的时间、地点、比赛的路线,比赛的规范要求,比赛的仪器要求等一些重要内容。清楚了这些内容我们才能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工作。比如按照规程制定训练计划,模拟训练路线,按规范要求进行训练,提早熟悉比赛仪器等。

二、打造默契测量小组

组建并打造默契的测量小组是根本。比赛最终是以小组的形式参赛的,小组每一位成员的表现都关系着最终的比赛成绩,所以对每一位成员的选择和定位就要慎重仔细,小组成员之间必须能相互信任相互担挡,小组成员除了需要个人能力强之外,更重要的是成员之间的默契度要高。

三、科学训练

科学训练是基础。比赛不同于平时,它是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只有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把这三者有效的结合,才能提高这种综合能力。提高了这种综合能力就为最后的比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赛虽不同于平时,但训练必须从平时做起,比赛与平时相比体现在一个“快”字上,但“快”必须是要在“准”的前题下,要想“快”和“准”就必须把平时的东西练的非常熟练,每天要定下训练的目标,每次训练要有每次训练的目标,每次训练完成后小组成员要比照每次的目标进行反思总结,每天完成训练后要比照这一天的训练目标进行反思总结,当遇到训练瓶颈时,应及时沟通,群策群力,相互鼓励,坚持不懈。除了技能训练外,心理训练也很重要,要不定期的进行模拟比赛,邀请学生、老师、领导进行观看和批评指正。

四、实地热身训练

实地热身训练是必要条件。比赛之前,应当提前到比赛现场进行实地热身训练,熟悉比赛场地,了触赛场规定,根据比赛场地的实际情况和赛场规定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部署,同时也可以熟悉一下其它参赛队伍的情况,特别是要注意主场参赛队伍训练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五、赛前状态调节

赛前状态调节是保障。随着比赛开始的时间越来越邻近,参赛队员在心理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队员就会越来越紧张。尤其在比赛的最后胜负阶段,不是单纯决定于技能和智能方面的差距,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比赛人员对自己比赛状态的调节。赛前可以听听音乐来减轻焦虑,也可以做深呼吸,还可以在做深呼吸的同时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使自己感到身心上趋于平静,心跳也就会随之下降、呼吸变的平缓,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比赛前,所有队员要在头脑中再现一遍训练过程,暗示自己一定能行。在比赛中不要太关注自己的名次与成绩,不要过多地注意对手的存在时,专心做好自己的工作。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例6

中图分类号:G80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9-1224-02

姜黄素是从姜黄根茎中提取的一种酚性色素,属于姜科植物,姜黄味辛、苦、性温、无毒[1]。研究表明,姜黄素在体外可以抑制大鼠肝微粒体的脂质过氧化,抑制中性白细胞的应答功能而阻止氧自由基的生成,高浓度时减少Fenton 反应中羟自由基的生成,并使血浆、肝脏和脑组织的SOD活性均显著提高[2]。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SD雄性大鼠24只,两月龄,体重180~220 g,由陕西省医药研究所实验动物饲养中心购入。同时购入基础饲料。按实验组分笼饲养,适应性饲养一周后进行实验。

1.2 实验设计与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a),大强度耐力运动组(b)和运动+姜黄素组(c)。动物饲养室内温度(20~26)℃,湿度为43%~71%;光照随同自然光变化。

各组自由摄食饮水;c组每天上午按50 mg/kg体重的剂量灌胃姜黄素混合液,浓度(1.7 g/L),a、b组同时灌服同剂量的生理盐水;b、c 组于跑台上进行5周的适应性训练,跑速每周递增,分别为15 m/min、22 m/min、27 m/min、31 m/min、35 m/min, 坡度为0, 每周训练6 d,每天20 min。然后进行2周的大强度耐力训练,每天训练30 min,每周7 d,坡度为0,速度35 m/min。

1.3 指标测定 SOD活性测定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CAT采用可见光法测定,MDA采用硫化巴比妥酶法测定,测定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姜黄素购于西安天城生物制剂公司,纯度98%.实验各组每周称体重一次,第8周第1 d称重后,轻度麻醉。然后断髓处死,立即取心肌和肝脏于生理盐水中洗净血液,滤纸吸干,各组织置于-20℃冰箱保存备用。

测试仪器:岛津U-2000(HITACHL,Ltd.TOKYO,Japan),全自动高速冷冻离心机(Benkman),电热恒温水浴锅(天津市协和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1.4 结果处理 用EXCEL对所测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X±SD)表示,数据进行组间T检验。

2 结 果

2.1 姜黄素对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心肌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表1),运动组较安静组大鼠心肌组织的总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GSH-Px活性显著下降(p>0.01)、MDA含量上升(p>005)。

2.2 姜黄素对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肝脏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研究发现(表2),运动组较安静组总SOD活力显著上升(P

3 讨 论

3.1 姜黄素对大强度耐力的训练大鼠心肌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关于心肌总SOD、Cu,Zn-SOD、Mn-SOD在运动训练后或其它因素影响下的变化目前报道不一[3]。这可能与训练摸型、运动方式运动强度等有关。本实验是运动疲劳模型,训练对大鼠心肌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是肯定的。在安静状态下,大鼠体内的自由基保持低浓度的动态平衡状态,不会对大鼠心肌细胞产生不良影响,但在大强度负荷产生疲劳后,心肌组织自由基生成量增加,并且超过了SOD的增加量,导致SOD活性升高,MDA含量升高,SOD/MDA的比值相对下降,组织脂质过氧化增强。而过度训练组心肌和血清SOD活性和MDA均显著升高,同时,SOD/MDA比值均呈显著性下降[4]。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服用姜黄素的运动大鼠较运动组总SOD活性显著升高(p

3.2 姜黄素对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肝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肝脏是机体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其中的自由基代谢及抗氧化酶变化较为明显。运动能力与肝脏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大强度剧烈运动会导致肝产生异常的代谢变化和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同时使肝细胞的一些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有实验报道,较长时间(6周)的游泳训练能使小鼠肝胞浆SOD、肝线粒体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使肝线粒体内GSH-Px活力的增高;但肝胞浆GSH-Px活力和CAT活力的增高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国外学者报道[6],游泳训练9周后的雄性小鼠肝脏中,GSH-Px活力明显高于安静组小鼠,21周后肝组织中SOD活力和CAT活力也显著性增加[7]。关于运动对小鼠肝脏MDA含量的影响,报道结果不一致,有人观察到小鼠在一定负荷下于动物跑台上运动90及120 min后,其肝组织中MDA含量显著增高。而另有人则报道,即使长期运动训练,也未使小鼠肝脏MDA含量发生显著变化[8]。以上报道结果不同,是因为训练摸型、运动方式和运动时间等因素差异引起的。

通常的大强度运动训练后大鼠肝脏合成SOD减少,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下降。肝脏的解毒能力减低,造成体内毒性物质蓄积,吞噬细胞被激活,产生大量氧自由基。自由基异常增多可引起肝细胞伤害,线粒体数目增多,功能受损,从而影响运动能力。为了适应环境改变,机体可产生较多的消除活性氧自由基的酶类,较为典型的有SOD,CAT,GSH2Px等给机体补充自由基清除剂或抗氧化剂。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缺乏造成自由基及其衍生物在体内蓄积也促使并加重肝组织损伤。服用姜黄素的运动大鼠总SOD活性显著提高,而SOD作为体内肝脏氧自由基的清除剂保护肝脏免受自由基的损害。因此,姜黄素可以作为阻止肝脏氧自由基大量产生的间接干扰剂,有效的保护和提高肝脏的机能能力,从而促进大鼠对大强度运动训练的适应能力。

4 结 论

本实验是运动疲劳模型。由结果可以看出,服用姜黄素后大鼠心肌组织总SOD活性升高显著,GSH-Px活性显著下降,有阻止了心肌组织自由基的产生,使大鼠心肌组织在大强度训练后由于缺血缺氧而受到的损伤程度大大降低,提高了心肌组织抗氧自由基的能力,使自由基对心肌细胞核中性粒细胞的破坏能力减小。因此,姜黄素对抗自由基氧化和保护心脏,提高心脏机能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在本实验运动模型使大鼠肝组织抗氧化系统受到破坏、脂质过氧化程度加强,肝组织中不同的抗氧化酶对过度运动的应激不同。运动+姜黄素组较运动组肝总SOD活力变化不大、CAT活性变化不明显, GSH-Px活性显著升高(p

参考文献:

[1] 许实波,唐孝礼.姜黄素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草药,1991,22(3):140.

[2] 石晶,陶沂,田亚平.姜黄素对鼠体内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J].药理学通报,1997,13(3):249-252.

[3] 金其贯,邓荣华,李宁川.过度训练对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19(4):356-358.

[4] 张士祥,等.1,6-二磷酸果糖营养液对小鼠肾、心肌、骨骼肌组织及其血清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9(3):23-29.

[5] 杨建雄,王丽娟,田京伟.槐采提取液对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30(2):87-90.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例7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最近几年致力于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努力改善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切合度,使学生能体面就业。“任务引领”教学法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手段,在职业院校中多有实践[1],它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任务引领”的教学方法在生物制药类课程中的应用报道并不多见,本文根据作者多年从事课程教学工作的经验,借鉴了相关专家的教学设计理念[2],以项目为教学载体,通过任务引领的方式对课程教学单元进行了设计,并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了针对性的考核。

1.项目描述。本项目选取企业典型生产案例,以某多肽类抗生素的发酵作为项目教学载体,在发酵过程中检测、分析并判断是否存在杂菌污染。本教学单元共计4课时180分钟,拟分解成三个工作任务:观察发酵液的物理性状;运用显微镜镜检技术观察记录菌体细胞的形态特点;使用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将发酵液中的微生物分离并培养成单菌落,通过解决以上三个工作任务,学习全面分析判断本次发酵过程是否存在杂菌污染。

2.教学能力目标设计。①能通过肉眼和相关生物传感器检测发酵液的物理性状是否发生变化;②能利用无菌操作技术获取发酵液样品,能运用显微镜镜检技术分析发酵液中微生物的形态特点,并按照要求如实正确记录观察结果。③能运用微生物分离技术将发酵液中的微生物分离成单菌落,并按照要求正确记录菌落的形态特征。④结合以上检测结果,能全面判断本次发酵是否存在污染,并能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

3.教学组织与管理。按照学生序号将全班30名学生以2人为一组,分成15个小组,每组设立组长一名,由组长负责考勤、评价等,组长根据工作表现可以替换;将该教学单元分成发酵液物理性状检测、显微镜检测、单菌落观察三个任务,其中任务一发酵液物理性状检测主要在发酵实训室进行,任务二显微镜检测主要在显微镜实训室进行;任务三单菌落观察主要在无菌操作实训室进行,保证每个小组一台超净工作台。由于三个任务之间没有必然的先后顺序,可以采取每5个小组分别进行其中一个项目,完成后各自轮换。

4.教学过程设计。本单元的教学过程共4课时计180分钟,分成7个阶段。其中第3个阶段为任务的实施阶段,包含了平行的三个任务。①任务导入(40分钟):要求学生能理解发酵过程污染检测的重要性,掌握检测的几种基本方法,此块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并做好相关PPT,上课时以小组形式上台发言、讨论;教师结合学生讨论情况,补充完善相关内容,细分具体的工作任务。②任务书发放(10分钟):将工作任务以书面形式确定下来,任务书中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操作步骤;组织学生按照顺序领受工作任务;此阶段耗时10分钟。③任务一“发酵液物理性质的检测”的实施(20分钟):要求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能掌握正常发酵液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粘稠度、PH、溶氧等)的分析和判断的方法,能掌握无菌取样的技术,通过任务一的实施,能区分正常发酵与异常发酵的不同;教师具体讲解发酵液的物理性质,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参数的分析,示范如何进行正确的无菌取样操作。④任务二“微生物镜检”的实施(35分钟):要求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掌握正常发酵菌种的形态特点,能在微观状态下记录并区分不同的微生物形态特征;教师讲解正常发酵菌种的细胞形态特点,示范如何镜检微生物。⑤任务三“单菌落培养与观察”的实施(40分钟):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分离和培养的技术要点,能将发酵液中的不同微生物分离成单菌落,并能如实记录并区分不同菌落的形态特征;教师讲解正常发酵菌种的菌落形态,示范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⑥过程评价(15分钟):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每个小组的组长能按照(六)评价方案中的具体要求进行正确打分,小组成员如果对打分有疑问可当场提出异议并要求教师仲裁;教师分派组长评分任务,巡视任务实施现场,并解答学生疑问,做好仲裁工作。⑦分析、总结(20分钟):要求学生对任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完善相关操作技术,同时分析污染的原因,对项目实施的情况进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项目完成质量做总结,尤其点出存在的问题和注意的事项。

5.实训效果评价方案设计。①学生实训总成绩的构成:学生实训效果的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进行体现,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在平时实训时对操作技能进行考核;总结性评价主要放在期末,对实训时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考核。这其中总结性评价得分占总成绩的30%;过程性评价得分占总成绩的70%,主要通过实训技能操作评价表进行量化考核。②技能操作评价表:为便于对各小组成员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进行量化评价,现以实训子项目“发酵污染的检测与判断”为例制定了技能操作评价表,表中共包含了三个方面:学生实训态度、实训过程、实训报告,其中实训过程和实训报告合计100分,实训态度作为本次实训过程的减分项计入每个子项目成绩中,而且可累积扣分。

6.单元设计的教学效果。根据上述单元设计进行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实训态度大为改观,以往实训中存在的“忘”带白大褂、玩手机、冷眼旁观的现象几乎不再出现了;对实训过程和操作要求更为清楚,能在课上积极向老师提问,有自己的主观判断能力;团队合作的意识明显增强,责任心大为提高;实训操作更加认真,对“分数”斤斤计较,有的学生为了获得高分,情愿课后留在实训室重复实训操作。

课程教学单元设计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现场教学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实训的程度等几个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通过与企业工程师合作精心安排课程单元教学内容,编排设计单元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到课程的学习中去,尽心尽力完成实训任务,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爱武.“任务引领教学法”的实践[J].职业技术,2012,5(141):43-44.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例8

“建筑构造”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学习此课程旨在了解建筑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原理,掌握其构造方法,具有识读和绘制施工图的理论基础。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传统的“填鸭式”“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大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消极的学习态度。适当地引入实训,可以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学习模式,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实训方案的提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教、学、做”三合一的方法,适当缩小理论授课学时,(由原来的54个学时减为42个学时),结合理论授课安排必要的随堂实训(12个学时),以及课后安排两周的实训周。具体内容如下:

1.随堂实训

[序号\&实训模块\&实训内容\&学时\&1\&参观建筑\&了解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增加感性认识\&2\&2\&墙体大作业\&根据要求绘制墙身详图\&2\&3\&屋面大作业\&根据要求绘制屋顶平面图\&2\&4\&参观楼梯\&了解楼梯的类型、作用及位置\&2\&5\&楼梯大作业\&根据条件绘制楼梯详图\&4\&]

2.实训周安排(两周共计60学时)

实训时,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要求分组先量测校园内1号教学主楼各部位的尺寸。第一组完成建筑总平面的测绘和全部平面图绘制,第二组完成建筑立面和剖面的测绘及立面图绘和一个剖面图的绘制,第三组完成墙身大样图的测绘和绘制,第四组完成楼梯的测绘和绘制。

[序号\&实训模块\&实训内容\&学时\&1\&任务书下达\&教师布置任务,讲解相关内容\&4\&学生分组,明确分工,准备相关资料\&2\&2\&建筑物测绘\&教师讲解测绘方法及注意事项\&2\&学生测绘、记录数据\&22\&3\&建筑施工图的绘制\&教师讲解绘图要求及注意事项\&2\&学生绘图\&20\&4\&测评\&学生自评\&2\&小组互评\&2\&教师点评\&4\&]

总之,实训任务由两部分来完成。第一部分进行测绘实训,目的是掌握施工图的图示方法和图示内容;第二部分为根据建筑构造和施工图的知识,绘制施工图。

二、方案实训过程

以我院1号教学主楼为学生的实训任务。

1.组织学生参观教学主楼

在随堂实训时,组织学生参观教学主楼,从外观到每个楼层的布局,再到一个教室的组成、具体布置,全面观看。参观过程中教师介绍这栋建筑物的各部分组成、功能、作用、构造、使用的材料以及国家对住宅设计的一些基本要求(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提问,也可互相讨论,教师做解答,形成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气氛。

2.实训环节设计

在为期两周的课后安排实训中,将实训环节设计分为五部分。

环节一:提出实训要求,明确实训目的。

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明确各个小组的任务。虽然每个小组的任务不同,但实训都是通过两个部分完成的,第一部分是测绘实训,目的是掌握施工图的图示方法和图示内容;第二部分为根据建筑构造和施工图的知识,绘制施工图。

环节二:互相讨论分析任务,总结完成任务所面临的问题。

在给出任务后,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任务,总结完成任务所面临的问题。比如:在测绘“建筑总平面图”任务中,学生要知道建筑总平面图是怎样形成的,要绘制建筑总平面图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应该如何利用建筑总平面图上的内容去完成一些实际工作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环节三: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针对发现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是不断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计划。例如:在“绘制建筑平面图”任务中,当学生提出问题“建筑底层平面图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可结合“建筑制图”课程的相关知识讲解,用现有的底层平面图纸以及现场的实际情况来引导学生,学生就会自行总结底层平面图里应包含的内容。

环节四:学生互相协作、共同探索完成实训人物,展示任务完成的成果。

这一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组合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此环节,教师可根据每一组的实际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不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互帮互学,共同完成任务。

环节五:成果评价,先进行小组评价,然后小组之间互评,最后教师对成果进行总评,对知识点进行梳理。

每一个任务在完成后,教师要及时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完成的任务做出反馈和评定,帮助学生找出他们在完成任务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不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评价指点。与此同时,要对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使学生获得相对完整、扎实的专业应用知识。通过这一环节,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方案实训的目的

实训以任务为载体,学生必须实实在在参与到任务的完成里面来,从信息的收集、任务的实施到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在每个阶段完成的过程中,必须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学习,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成就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够把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既熟悉相关的建筑制图规范,提高绘图能力和识图能力,又加深对建筑构造一般知识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全面发展,在课程实训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开放式的认识、思维和工作方式,在自我控制和合作式的学习环境中,完成工作任务。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专业对话伙伴,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反思、完善、提高,逐步提升学生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实施中,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观察思考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职业视野;在与小组协作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树立严格的纪律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锻炼了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能力,为工作后与客户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立群,梁媛,李娜娜.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33).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例9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题,但大多都是从探讨其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却很少见,有鉴于此,本研究在考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特点的同时,提出运用团体训练的方式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一、研究目的与假设

(一)研究目的。对主观幸福感低的大学生进行干预,检验以提高主观幸福感为目的的团体训练的有效性。

(二)研究假设。以提高主观幸福感为目的的团体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水平。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采用《综合幸福问卷》(GWB)对大连市某大学586名学生(男女比例平衡)进行幸福感水平测评,并从中筛选出幸福感发展水平低的28名学生作为被试,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14人,控制组14人。

(二)研究工具。《综合幸福感问卷》(GWB)是用来评价被试对幸福的陈述,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使用频率。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再测信度分别为:0.87、0.86、0.90。

(三)研究设计。实验组学生进行主观幸福感的团体训练,控制组不实施任何处理。(表1)

(四)干预过程。实验组在两名指导教师带领下,每周参加一次以提高主观幸福感为目的的团体心理训练。同时,控制组只进行常规的活动课训练。根据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低的心理原因、心理和行为表现,精心设计主观幸福感团体训练活动方案,训练方案包括“八次活动、四个阶段”,每次活动持续一小时。

团体名称:提高主观幸福感团体训练营。

团体目标:帮助团体成员全面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接纳他人。帮助团体成员找到自我价值,增强自我价值感。增强成员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其幸福感,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团体训练过程:

1、准备阶段。这是第一次活动。在这个阶段,指导教师引领成员互相认识,消除他们的紧张、陌生感与焦虑感,提高他们对团体活动的兴趣,形成良好、融洽的团体活动氛围,并初步建立团体,使成员初步形成并体验到对团体的归属感。

2、实施阶段。实施阶段包括六次活动,也就是第二次至第七次的活动。指导教师要求每次活动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整个训练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活动,进而实现训练目标,六次活动的主题依次为:(1)自我探索:增强团体凝聚力,提高对团体的信任感,鼓励成员的互动和了解,使成员在和同伴的相互作用中完成初步的自我探索;(2)认识自我:促使团体成员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熟悉,进一步增强团体凝聚力,通过从同伴那里获得的支持、肯定和积极反馈使成员更加充分的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被其他成员、指导教师肯定和认可的感觉。主要通过热身游戏、团体协作游戏和成员初步自我探索活动;(3)悦纳自我:运用语言和行为的训练,鼓励团体成员对彼此的身体、表情、动作做出积极的回应,改善成员对自己外表、身体、行为举止的接纳,进一步增强被同伴、指导教师肯定和认可的感受,从而提高成员的自信,提高主观幸福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4)挑战自我:利用团体动力,激发成员潜能,使成员体会到和同伴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完全可以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增强成员的能力感和价值感;(5)积极归因训练:运用归因训练,引导成员改变思维认知方式,帮助成员对生活中的事件或行为进行积极正确的归因,进而增强自我价值感;(6)积极应对训练:引导成员思考他们在什么情境下更容易产生压力、挫折体验,面对压力的反应以及给他们带来的影响。通过练习帮助他们学会缓解压力,自我放松,引导成员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进行积极应对。

整个过程中都强调成员及指导教师之间的积极反馈、支持合作与理解,使团体成员感受到更多的来自他人的支持、认可与尊重,这大大增强了个体的自我价值感、自我能力感以及自我悦纳感,使个体能够更加积极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和体验。每次活动结束后都留下家庭课后作业以巩固团体训练的成果。

3、结束阶段。第八次活动也就是最后一次活动为结束阶段,在此次活动中应该注意处理好离别情绪,进行总结,使成员能将所学所感带到现实生活中,延续团体动力的积极作用。在活动结束后再次应用《综合幸福感问卷》进行后测。

4、追踪评估。实验结束1个月后,为了评估干预的保持效果,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进行再次测评。

(五)无关变量的控制。我们将团体训练设置在下午活动课时间,团体训练打乱了原来的行政班级顺序。对于实验组学生来说,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也在活动,从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实验者效应。

问卷调查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在班级中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这样避免了作答时的内部比较和外部比较对学生自我的影响。为了避免学习效应,后测问卷的题目顺序、打印格式与版式均与研究一中的问卷不同。

(六)统计方法。采用SPSS13.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团体训练干预结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定性方法包括主试的观察记录、团体成员家庭作业的评估以及团体活动结束后进行的访谈调查。定量方法则是在团体训练前后用《综合幸福感问卷》进行测量,将两次测量得分进行差异检验。

(一)团体训练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团体训练前,实验组与控制组在《综合幸福感问卷》上的得分差异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两组在幸福感总分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两组被试实验前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具有同质性。(表2)

(二)团体训练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为了进一步证明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促进作用,在团体训练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幸福感总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幸福感总分上实验组都极其显著地高于控制组。这表明,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有显著的影响。(表3)

(三)实验组与控制组团体训练前后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比较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团体训练前后《综合幸福感问卷》总分差异,结果如表4所示。在前测和后测中,实验组的幸福感总分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且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这表明,实验组总的幸福感水平获得了显著提高。而控制组在前后测的幸福感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也就说明,控制组的幸福感水平在团体训练前后保持稳定。(表4)

(四)实验组的追踪评估结果。为了进一步说明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长期而稳定的效果,本研究在团体训练结束1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了追踪评估,结果如表5所示。前测与后测以及前测和追踪后测在幸福感总分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后者得分显著高于前者。而后测与追踪后测的比较中,幸福感总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经过团体训练,实验组总体幸福感水平都获得了显著提高,并且得到了巩固和保持,主观幸福感的团体训练活动对实验组产生了积极影响。(表5)

(五)训练后成员自我总结。在最后一次团体训练结束前,团体中的每位成员对整个团体活动的感受及收获做了总结。从成员的自我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出团体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每位成员在活动中几乎都体会到了高兴和愉悦的心情。在每次活动结束后的“收获园”中,有很多成员提到“今天我很快乐”之类的话;2、大多数成员能够敞开心扉,结交新的朋友,其人际关系获得了提升。主观幸福感低的个体往往比较自卑,他们别别人不信任,将自己囿于狭小的朋友圈子里。甚至是自我的世界里。随着训练的进展,大多数成员学会了将自我展现给他人,也乐于与人交往,他们的交友范围也有所扩大;3、能够重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这一点在他们的自我总结中体现的很明显,正如有的成员陈述:“原来我也有很多优点”;4、成员错误、极端的归因方式得到了纠正与改善,也能够积极应对自己所遇到问题和压力了,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去面对挫折;5、绝大多数成员能够克服自卑,变得更有自信了,对生活和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期待,也充满了热情。

另外,在团体训练结束后,大多数成员认为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很愉快,增强了对自我的了解,增强了自信心,而且所有的人都表示愿意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有这样的活动仍然积极参与,也表示尽力将团体训练活动中学到的运用到以后的日常生活、学习中。

四、讨论

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生中坚力量,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推动者,是主流价值观的塑造者和载体。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成为重中之重。而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不但体现在学业、技能、思想方面的进步,还要体现在其心理水平的健康及心理素质的提高。本研究采用量表评估、量表追踪评估、成员自我评估以及领导者对团体成员家庭作业的评估等领导者的观察记录评估手段对训练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团体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例10

一、园林测量教学改革的意义

园林测量是一门应用学科,是园林工程专业的学科必修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后续课程打下基础,是园林工程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先行性工作。

二、园林测量的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陈旧

一些学校的老师仍旧将教学重点侧重在理论掌握的阶段。理论课时偏多、学生动手较少,这与新时期的园林人才培养方向有着不小的偏差。

2.教材内容更新缓慢

目前,大多数高职园林测量课程的教材体系仍沿用普教的教材体系,测绘行业岗位所需的高新技术知识含量比重较少,给教师授课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3.教师业务能力局限

现如今高职高专院校不少教师缺乏对行业现状的了解,进而缺乏对课程重点的把握,授课效果自然不能符合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4.教学方法传统

当下有些学校园林测量课程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5.设备匮乏、老旧

由于近几年报考园林专业的学生较多,而教学设备的配备速度却远远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实验条件较为简陋,学生的实习效果不够理想。

三、教学改革与设想

1.教学观念的改革

教师要根据社会对园林人才的岗位需求,树立“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协作、遵守行业标准和法规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生产第一线的需求。

2.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实训项目,分配教学时间、确定考评方式和评价标准。理论课程是为实训任务服务,要以适度为原则。删除过时的内容,精简陈旧的内容,补充应用广泛的新内容。实际教学中降低理论深度,加大应用性知识,特别是新技术应用的比重。具体整合如下图:

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

(1)课程内容的删减

测绘不是重要任务,因此,控制测量中的测角交会及地形图的拼接、检查、整饰、清绘不在课堂讲授;现代化园林规划对园林测量中的测距、测角和测高差的精度要求不是很高,可以将误差理论这一章节作适当的删减;而大比例尺地形测图方法中,对于白纸测图的方法,随着数字化测图方法的普及应用,可以把重点放到数字化测图方法上。

(2)项目任务中引进新技术

教学内容改革应加强数字化测量的概念,增加电子水准仪、全站仪、GPS等数字化仪器的介绍。应适当增加识图、用图等实用性内容。新仪器、新技术和新方法,不单独设立任务或项目,根据与任务的相关性适时引入。

3.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引领者,教师自身的职业能力在教学中体现的地位尤其重要。学校应组织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一线参加生产实践。带着教学中的疑问深入企业培训、考核,积攒更多书本上没有的实际经验,将其标准化、流程化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渗透,培养出行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4.教学方法与评定机制优化

(1)项目化教学显奇效

良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不少老师甚至以为会用PPT上课就是信息化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将实践环节录制成视频,清晰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可以给学生以深刻印象。

首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把园林测量课程的内容渗透到每一个项目中去。例如:“平面控制测量”项目,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4~5人进行分组。接着,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设备和工具。待学生对仪器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教师再讲解所涉及仪器的正确的使用方法。这个环节教师就可借助视频和实物相结合的方法,更加直观地去演示规范操作。然后,由教师布置具体实验项目,详述任务的要求、所需要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完成他们各自的任务。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让他们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教师则在课堂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重点在于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解答他们遇到的疑惑,换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索。最后,每个小组完成一张平面测绘图,由老师组织学生互评成绩,分享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

(2)完善的考评机制

教师可将考核方式由原来的实训考核加理论笔试考核,调整为三个部分:平时、仪器操作和期末。评分标准由平时∶期末=4∶6,调整为平时∶仪器操作∶期末=3∶3∶4,重点考核学生的实操能力。

同时,实训项目都是分组进行,那么,最后的实训作业就由各组学生先在自己组内展开自评:回顾当日实训仪器设备使用情况;测量方法正确与否;团队工作任务分配是否合理;是否有明显错误或失误等。各小组之间再将实训成果展示,分析其他组的优点和不足。最后教师汇总各组的作业情况并结合实训中的表现给出总结性的评定,增强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5.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力度

园林行业现代科学技术更新、渗透快,尤其测绘科技的发展更是导致目前测绘生产已完全被数字化测图系统、全站仪和GPS接收机所代替。

硬件建设成了实验教学改革十分关键的一环。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园林测量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完善充足的实习基地,实践教学才能不受天气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实训中,教师应对仪器设备进行合理调配,提高其使用效率。同时也要加强对仪器设备的管理、保养和维修,以延长其使用寿命,特别是电子仪器和光学仪器设备的保养。

总之,目前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素质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生能否高质量地就业与学校的发展是高度相关的,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提高我们毕业生的竞争力,需要我们对教学环节不断改革提高。

本文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现状提出了园林测量教学的规划与建设。从教学内容的精简、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评价制度的完善等方面着手,立求使教改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最终让学生受益。测量学由于受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各相关专业学科的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作为从事园林绿化专业实训教学的教师,应该适应新的技术发展,对园林测量教学改革进行更深入地研究,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远智.园林工程测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