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通讯实习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2-11-24 07:05:01

通讯实习计划

通讯实习计划例1

(1)基础课程:如计算机基本概念、计算机简易维修、窗口应用、计算机辅助软件教学及光盘教学应用等基础课程,由各校根据校内教师的教学所需开办。

(2)进阶课程:如网页制作、多媒体影像处理、交互式网页程序设计、CAI软件应用及多媒体激光视盘制作等课程,由各级资讯重点学校及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办理,对象为各校资讯种子教师。

(3)资讯科技融入各领域教学研讨:应用各种计算机软、硬设备资源制作教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由各级资讯重点学校及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办理,对象为各校资讯种子教师。

(4)行政人员及资讯专业培训课程:如校长、教务主任等行政人员运用资讯素养能力及知识经济等课程,资讯组长 或系统管理师专业资讯能力培训课程,由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办理。

教师资讯研习办理情形统计表详如表1

2.教师基本资讯能力评价

为了让每位教师了解参与各项资讯相关研习的成效,通过公正客观的评估方法,快速正确了解各项研习成效,以提供台北市教育局未来推动资讯教育的参考,及作为教师未来参加各项进阶资讯研习的依据,台北市教育局自2001年开始进行教师基本资讯能力评价,其评价的项目有文字处理(Word)、电子表格(Excel)、因特网应用(IE and Outlook Express)、多媒体制作(PowerPoint)及窗口操作系统(Windows)五科,每科各有初级、高级两种评价等级。通过任意三科评价即表示该教师具备基本资讯能力。本评价活动实施对象为台北市各级学校教职员工,至2003年度通过率为97.13%。

3.亲子免费上网三小时研习

自台北市教育局积极推动资讯教育以来,校内教师与学生均已会上网。为了让学生家长也能同步成长并重视家庭的资讯教育投资,特规划亲子免费三小时上网训练计划,提供学生、家长或小区人士学习成长之机会,缩短家长与亲子间的数字落差。规划开设课程内容如下。

(1)基础班。教导如何上网查询数据及收发电子邮件。市府网站、市教育局网站及学校网站应列为学习者练习之对象。

(2)进阶班。教导上网查询技巧及电子邮件设定,包括网站首页设定、网站的浏览及如何下载数据等。

研习课程参与对象为学校学生、家长(优先录取)或小区人士等,均可免费报名参加。亲子免费上网三小时研习课程办理情形详如表2。

4.强化教师运用资讯科技融入各领域教学的能力

在现今资讯化的社会中,学生获得讯息的来源已经多元化,并且因特网上存在着丰富而多元化的资讯,其特性是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操作很方便。因此,资讯科技的设备,变成教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教具,而对于资讯工具及其运用的知识技能更是资讯化社会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及教学方式。

具体做法如下:

(1)强化资讯科技融入各科教学的能力。

(2)因应九年一贯教学实施,培养教师运用资讯科技统合各领域资源的教学能力。

通讯实习计划例2

    (1)世界经济论坛(WEF)的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网络准备指标)。从2001年开始对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名。其测评的内容包括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环境、信息化准备程度、信息化应用程度三方面。台湾2003年在8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9,2004年在10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7。

    (2)英国经济学人下属EIU的e-Business Readiness Index(电子化准备指标)。从2000年开始对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名。其测评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法规与政策的完备性、商业环境整体效率、电子商务社会文化多元性、e化服务可得性等。台湾2003年和2004年在60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名都是第20。在其中的信息技术的联接度和e化服务的可得性两项中,排名为世界第3。

    (3)国际数据公司(IDC)的Information Society Index(信息社会指标)。从1996年开始对5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名。其测量的内容包括电脑基础环境、互联网基础环境、通讯基础环境、社会基础环境。台湾2003年排名第20,2004年排名第24。IDC的评比显示,台湾的通讯基础环境排名为全球第3,互联网环境为第14。

    通过下面的一些最新数据,可以对台湾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有更为直接的印象。截至2004年9月,台湾商用互联网账号总数(不包括学术及政府网络用户)已达1033万户,其中宽频网络用户337万户,移动网络用户385万户。经常上网人数突破900万,达905万。网络应用普及率为40%,企业联网普及率已达81%。

    台湾资策会人士认为:台湾整体信息与通讯应用基础建设已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市场竞争环境、信息通讯网络的基础建设及信息通讯服务产业的发展都有长足的进步。无线上网人数、家庭宽频普及率与电讯产业的竞争程度等排名都跻身于全球前10位。

    2、政策推动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台湾当局就已经非常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1979年成立由官方与民间共同出资的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20余年间该组织在推动资讯通讯产业相关政策的制定、信息技术的跟踪与研发、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等方面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2003年,台湾信息通讯产业的产值已达到640亿元新台币。

    1993年,美国在全世界率先推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台湾随后也推出本地区相似的计划,并成立主管机构,推动台湾的信息化发展。先后成立了“‘行政院’‘国家’资讯通信基本建设专案推动小组”(简称NII小组)、“‘行政院’资讯发展推动小组”(简称院资推小组)及“‘行政院’产业自动化及电子化推动小组”(简称iAeB小组)。后为提高整体性及业务效率,于2001年将上述三个机构合并,改为“‘行政院’‘国家’资讯通讯发展推动小组”(简称NICI小组),自此该机构成为专职推动台湾信息产业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机构。其推动信息化的目标是:①电子化政府:建立畅通及安全可信赖的资讯环境,政府机关和公务人员全面上网;公文电子交换全面实施;600项政府申办服务上网;户籍和地籍誊本全免;政府资料公开,全民参与。②产业电子化:健全产业自动化及电子化应用环境;建构高效率供应链管理网络,达成最佳化供需机制,协助企业建立全球运筹营运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③网络化社会:丰富网络内容,加强文化及自然资产数字化应用;偏远地区普设资讯公共服务站,缩小数字差距;建立数字学习环境,让人人容易上网学习;提供个人化的保健、医疗服务。④基本建设:整备知识经济发展所需的资讯通讯相关法规环境;上网人口比例达到50%,其中宽频上网达70%;提升资通产业技术与发展环境,建立可靠的网络安全机制;普及全民资讯教育;建立智慧型运输系统,便捷交通;提高侦防能力,防止网络犯罪;掌握国际资通标准,促进国际合作。

    进入新世纪后,台湾推动信息化的措施主要包括:知识经济发展方案,该方案由“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提出,“行政院”2000年8月通过。计划推动期5年,从2001年1月起至2005年12月止。

    方案的目标包括下列5点:

    (1)全岛研发经费占GDP的3%,其中30%来自政府部门,70%来自民间部门。

    (2)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的贡献达75%以上。

    (3)政府及民间投入教育经费总和占GDP的70%以上。

    (4)知识密集型产业产值占GDP的60%以上。

    (5)宽频网络配值率及使用费与美国相当。

    方案共有5项发展策略:

    (1)由民间主导产业发展,政府的角色着重于建立环境与排除营运障碍。

    (2)以建立创新与创业机制及推广资讯科技与互联网应用为动力,通过知识的运用,加速研发及商品化,创造新兴产业,使既有产业利用知识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以提升竞争力,推动知识运用,创造市场需求,带动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3)从基础建设、法制、人才供应及行政面,同时进行检视,以构建知识经济优良发展环境。

    (4)政府再造应与企业再造同步进行,以产生相辅相成效果。

    (5)采取措施消除知识差距,以使全民共享运用知识所带来的成果。

    该方案认为台湾地区已具备初步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希望经由方案的推动,在未来10年内达到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知识经济水平。

    2001年,基于资讯通讯科技所带动的技术变革,“行政院”NICI小组规划完成“‘国家’资讯通信发展方案”,12月“行政院”正式通过实施。该方案系以台湾电子化为发展愿景,希望运用资讯通信科技,建立高效能政府,以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资讯化优质社会。

    而2002年的“数位台湾”计划,是推动台湾走向信息化社会的集大成计划。2002年“行政院”科技顾问组将“‘国家’资讯通信发展方案”中的电子化政府、产业电子化、网络化社会、基本建设等4大领域,扩大为“数位台湾”计划。同年5月,“数位台湾”计划被正式纳入“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十大重点投资计划之一。 3、“数位台湾”计划的信息化前景

    3.1 总目标

    其目标是运用资讯和通信科技,建立高效能的政府,提升产业竞争力,建构高品质的资讯社会与创造智慧运输环境,以加速带领台湾迈向知识新经济,打造台湾成为亚洲最e化的地区之一。计划各年度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数位台湾”计划分年目标计划指标名称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宽频上网户数(万)   200   300   380  460   530   600

    E化商务排名(WEF指标) 18   16   14   12   11   10

    E化政府排名(WEF指标) 7    7    6   6    6    5

    资讯社会排名(WEF指标)15   12   9   8    6    5

    E化政府民意满意度(%)30   50   60   65   70   75

    “数位台湾”计划的整体预期效益可区分为经济面、政府服务面、资讯应用面与基础建设面等四大层面。

    (1)经济面:通过“数位台湾”计划的推动,创造两万个就业机会,e化服务业总营业额达3000亿元(新台币,下同),协助弱势企业扩增整体营业额400亿元,产业e化率达60%,电子商务交易额占GDP比率达15%。

    (2)政府服务面:提供600项上网服务,5年内公文交换率达到55%,e化政府民意满意度达75%。

    (3)资讯应用面:除前述表格中的信息化社会与e政府指标外,电子商务应用程度将达到全球前10名。

    (4)基础建设面:上网人口总数比率达50%;其中宽频上网人口比率达到35%,南北主要骨干频宽达1150Gbps,国际海缆频宽达250Gbps。

    “数位台湾”计划为滚动式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逐年检讨修正。2004年6月该计划调整为“600万户宽频到家”、“e化生活”、“e化商务”、“e化政府”及“缩减数位落差”等5大架构、58项子计划。详见下页表2(因篇幅原因,只列至二级计划)。

    表2 2004年“数位台湾”计划核定的新架构      

    宽频到户600万户

    推动无线宽频网络

    建置发展网络协定IPv6

    宽频到家 建置安全的资讯通信环境

    “内政部”自然人凭证发证计划

    建置及营运、岛内及海外PKI互通机制

    建立资、安产品验认证机构或实验

    数位学习“国家”型科技计划

    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

    数位娱乐计划

    网络文化建设发展计划

    E化生活  故宫文物数位博物馆建置及加值应

    数      用计划

    位      不动产资讯中心

    台      网络健康服务推动计划

    湾      推动e化交通

    计      产业协同设计电子化计划

    划      农业产业知识管理应用计划

    E化商务  中小企业知识管理应用计划

    电子商务国际合作及交流计划

    企业经营服务e网通

    政府整合服务单一入口

    线上政府服务e网通

    E化政府  公文交换G2B2C计划

    政府机关视讯联网系统计划

    开放政府数位资讯

    防救灾紧急通讯系统整合建置计划

    缩减城乡数位落差

    缩减数位 缩减产业数位落差

    落差   协助国际缩减数位落差

    3.2 推动成果

    (1)基础建设:2003年底台湾宽频用户数已达304万人,自然人凭证发放突破23万张,辅导中小企业宽频e化达1125家,应用PKI安全机制的企业超过2000家,并正式开放IPv6影音平台。

    (2)e政府:完成许多系统/平台建置、线上服务等工作,大幅提升电子化程度与行政效能;2003年,美国布朗大学评鉴e政府,台湾居世界第五。

    (3)e商务:带动岛内重点产业共600家厂商投入新台币10亿元,世界经济论坛评鉴台湾居世界第六。参入并推动产业协同设计,建置农业知识管理入口网站等多项专业知识库,以及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相关网站,以提升台湾农业与中小企业的知识积累、管理、传承、流通与应用的能力。

    (4)在资讯社会推动方面:2003年完成2881项,超过1万小时的线上教材。培训专业人才,发放45000张医疗凭证IC卡,在上百个偏远地区建置公共资讯服务站及资讯服务网站,并推动数位广播电视共同转播系统与MHP,以促进数位娱乐发展。

    (5)完成建置智慧运输走廊路况动态资讯系统雏形,协助建置重点都市交通控制系统,补助重点都市购置智慧型大众运输工具并促进交通管控与服务改进,提升交通资讯中心的服务能量。

    4、M台湾计划

    2004年8月,“行政院”为因应第三次IT革命,将个人电脑、Internet和移动通讯结合而形成“服务无所不在的网络”,从政府、企业、家庭到个人,在任何地点,运用任何设备都可联网,随时随地方便取得资讯,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增进生活便利,以大幅改善生活品质。又鉴于国际市场整合移动电话网络及无线区域网络的趋势,以及台湾无线区域网络设备产量及手机用户普及率均为世界第一的优势,台湾“行政院长”在新十大建设中提出“M台湾计划”,打造“行动台湾,应用无限,跃进新世界”的愿景,使台湾从e化进步到M化。计划以“宽频管道建置分项计划”及“行动台湾应用推动分项计划”两大工作项目进行,前者以“内政部”为指导单位,后者以“经济部”为指导单位,以370亿元新台币为预算,分5年(2004~2008)时间进行推动。

    (1)基础建设方面:以都会区或特殊地区为主要推动区域,再渐次普及全岛。由当局结合业者需求,以公共建设经费建设计6000公里宽频管道,提供固定网络、有线电视及移动电信业者等承担、铺设光纤。

通讯实习计划例3

中国分类号:G676.59

一、澳门资讯科技教育评估背景

资讯科技教育引入现代教育设备,通过构建网络教育资源,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可以为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教学提供重要基础。资讯科技与课程的全面融合,以及教师面临“学习的推动者”的角色转变,都对教师的资讯科技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实施资讯科技教育发展计划,可以使教师对在现代教育手段支持下开展不同学科的研究性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参与各项实验活动,提升学科学习的兴趣,发展了与人合作的能力。资讯科技教育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转变传统教育方式,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青局的大力支持下,澳门开展了广泛的资讯科技教育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二、澳门某校资讯科技教育调研情况

为配合资讯科技教育发展计划,澳门的许多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不同程度的资讯科技教育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方案。下面以澳门某学校开设的资讯科技计划为例,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澳门资讯科技教育的现状、问题,为进一步把握澳门资讯科技教育的走向提供实证基础。

1、样本选取及分布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参加培训的自然科学组全体教师,经过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8份,其中男教师14人,女教师4人,30岁以下14人,30岁以上4人。

2、问卷调查结果

(1)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

对教师日常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占样本总数的39%,其余61%的教师表示在教学中会采用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另外,有78%的教师表示会制作课件进行教学,2%的教师会自制教具,有1位教师则表示上课过程中不会使用任何辅助手段。在教学法的使用上,61%的教师最常使用传统讲授法,39%的教师会采用演示法,在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采用小组教学法和学生参与教学法的占22%。

(2)课外活动组织情况

课外活动组织方面,有50%的教师表示会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分别有11%的教师会带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办小报,另外,还有教师会开设补习班、组成温习小组进行课后复习与研究、做简报和小组报告、开展相关实验。

(3)课后反思活动

72%的教师表示,他们会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课后反思,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39%的教师表示他们会通过写教学后记或教学体会的方式来进行反思,17%的教师表示不会通过任何活动来进行教学方思。

(4)教学过程中欠缺的知识

50%的教师表示教学过程中最缺乏的知识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创造力和兴趣的培养,39%的教师表示他们最缺乏的是所教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

(5)教学能力的欠缺

分别有22%的教师表示最欠缺的是教育科研论文撰写能力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与监控能力,17%的教师表示最欠缺的是科学教育方法和创新教育能力。结果显示,教师们普遍缺乏以下能力:教育科研和论文撰写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设计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创新教育的能力。

(6)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方式

44%的教师认为,研究性教学是为学生创立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可供研究的课题和资料来进行学习;50%的教师认为,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为学生确立研究课题,并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模式下对学生的研究进行必要的指导;有1位教师认为,研究性教学是完全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完全的权力进行研究性学习,老师只是评估学习效果。

3、调查结果分析

(1)年轻教师比例大,普遍缺乏教育经验

从样本情况可以看出,目前该校的年轻教师占据绝大部分,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样本数的78%,50%的教师教龄在3年以下。大量年轻教师和教学经验的普遍缺乏对学科教育会产生显著影响。

(2)教师教育方法和手段较为落后

在数学组和自然科学组教师中,目前仍有39%的教师维持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尚未引入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

(3)教师有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强烈意愿,但普遍缺乏研究性教学能力

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教师有意愿开展研究性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通过小组学习、学科竞赛、课程实验等方式来进行研究性教学,但是,由于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教学模式和技能缺乏系统了解,在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欠缺,使其无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开展研究性教学。

(4)教育反思和教育研究能力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教师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课后反思,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只有39%的教师表示他们会通过写教学后记或教学体会的方式来进行反思,而17%的教师表示不会通过任何活动来进行教学方思。可见,绝大多数教师未能将教学实践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结合起来,缺乏对自身教学进行系统的思考和研究能力,只通过较为简单的自我评价模式来进行反思,还有一部分教师不通过任何方式来反思教学。这些现象都反映出教师的教育反思和研究能力有待提高。

三、改进澳门资讯科技教育的建议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为了更好地推广资讯科技教育计划,提高学校的资讯科技教育质量,澳门的学校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大投入,为资讯科技教育开展提供基本条件

在教青局的支持下,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一定改善,获得了更多的实验活动器材和现代化教育设备,为进一步开展科学教育、促进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在调查过程中,广大学生和家长认为应该增加实验数量,提供更丰富的展品,扩大实验活动规模,每年多次举办,这要求学校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学校开展更多科学实验与活动提供基本物质条件。

2、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某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模式和方法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教育方法改革的意愿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一状况,学校应加强本校教师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计划和方案,使教师全面掌握资讯科技教育的基本技能,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将现代教育技术和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充分整合到各类教学活动和实验的设计过程中。只有教师具备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才能保障研究性学习在资讯科技教育中的顺利开展。一方面可以聘请专家到校讲学,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教师到内地知名学校进行交流和观摩,学习他们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设计,实验开展模式等,通过交流和学习,来提高本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3、将计划内各项活动常态化

研究性教学与学习开展应该与不同学科结合起来,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而应该深入到课堂,从学科课程教学延伸出来,使各项实验活动和研究课题常态化,通过长期、持续的开展,不断总结和提炼研究性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从根本上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合作力。

4、加强实验课建设与管理

学生在领取实验套装进行独立实验方面的能力较弱,表明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实验课教学偏弱,学生的实践能力偏低,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学生的实验学时,开展更多的实验活动,进一步提高资讯科技教育中的实验课教育质量。

5、加强活动设计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联系

通讯实习计划例4

(1)世界经济论坛(WEF)的NetworkedReadinessIndex(网络准备指标)。从2001年开始对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名。其测评的内容包括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环境、信息化准备程度、信息化应用程度三方面。台湾2003年在8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9,2004年在10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7。

(2)英国经济学人下属EIU的e-BusinessReadinessIndex(电子化准备指标)。从2000年开始对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名。其测评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法规与政策的完备性、商业环境整体效率、电子商务社会文化多元性、e化服务可得性等。台湾2003年和2004年在60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名都是第20。在其中的信息技术的联接度和e化服务的可得性两项中,排名为世界第3。

(3)国际数据公司(IDC)的InformationSocietyIndex(信息社会指标)。从1996年开始对5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名。其测量的内容包括电脑基础环境、互联网基础环境、通讯基础环境、社会基础环境。台湾2003年排名第20,2004年排名第24。IDC的评比显示,台湾的通讯基础环境排名为全球第3,互联网环境为第14。

通过下面的一些最新数据,可以对台湾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有更为直接的印象。截至2004年9月,台湾商用互联网账号总数(不包括学术及政府网络用户)已达1033万户,其中宽频网络用户337万户,移动网络用户385万户。经常上网人数突破900万,达905万。网络应用普及率为40%,企业联网普及率已达81%。

台湾资策会人士认为:台湾整体信息与通讯应用基础建设已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市场竞争环境、信息通讯网络的基础建设及信息通讯服务产业的发展都有长足的进步。无线上网人数、家庭宽频普及率与电讯产业的竞争程度等排名都跻身于全球前10位。

2、政策推动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台湾当局就已经非常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1979年成立由官方与民间共同出资的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20余年间该组织在推动资讯通讯产业相关政策的制定、信息技术的跟踪与研发、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等方面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2003年,台湾信息通讯产业的产值已达到640亿元新台币。

1993年,美国在全世界率先推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台湾随后也推出本地区相似的计划,并成立主管机构,推动台湾的信息化发展。先后成立了“‘行政院’‘国家’资讯通信基本建设专案推动小组”(简称NII小组)、“‘行政院’资讯发展推动小组”(简称院资推小组)及“‘行政院’产业自动化及电子化推动小组”(简称iAeB小组)。后为提高整体性及业务效率,于2001年将上述三个机构合并,改为“‘行政院’‘国家’资讯通讯发展推动小组”(简称NICI小组),自此该机构成为专职推动台湾信息产业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机构。其推动信息化的目标是:①电子化政府:建立畅通及安全可信赖的资讯环境,政府机关和公务人员全面上网;公文电子交换全面实施;600项政府申办服务上网;户籍和地籍誊本全免;政府资料公开,全民参与。②产业电子化:健全产业自动化及电子化应用环境;建构高效率供应链管理网络,达成最佳化供需机制,协助企业建立全球运筹营运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③网络化社会:丰富网络内容,加强文化及自然资产数字化应用;偏远地区普设资讯公共服务站,缩小数字差距;建立数字学习环境,让人人容易上网学习;提供个人化的保健、医疗服务。④基本建设:整备知识经济发展所需的资讯通讯相关法规环境;上网人口比例达到50%,其中宽频上网达70%;提升资通产业技术与发展环境,建立可靠的网络安全机制;普及全民资讯教育;建立智慧型运输系统,便捷交通;提高侦防能力,防止网络犯罪;掌握国际资通标准,促进国际合作。

进入新世纪后,台湾推动信息化的措施主要包括:知识经济发展方案,该方案由“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提出,“行政院”2000年8月通过。计划推动期5年,从2001年1月起至2005年12月止。

方案的目标包括下列5点:

(1)全岛研发经费占GDP的3%,其中30%来自政府部门,70%来自民间部门。

(2)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的贡献达75%以上。

(3)政府及民间投入教育经费总和占GDP的70%以上。

(4)知识密集型产业产值占GDP的60%以上。

(5)宽频网络配值率及使用费与美国相当。

方案共有5项发展策略:

(1)由民间主导产业发展,政府的角色着重于建立环境与排除营运障碍。

(2)以建立创新与创业机制及推广资讯科技与互联网应用为动力,通过知识的运用,加速研发及商品化,创造新兴产业,使既有产业利用知识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以提升竞争力,推动知识运用,创造市场需求,带动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3)从基础建设、法制、人才供应及行政面,同时进行检视,以构建知识经济优良发展环境。

(4)政府再造应与企业再造同步进行,以产生相辅相成效果。

(5)采取措施消除知识差距,以使全民共享运用知识所带来的成果。

该方案认为台湾地区已具备初步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希望经由方案的推动,在未来10年内达到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知识经济水平。

2001年,基于资讯通讯科技所带动的技术变革,“行政院”NICI小组规划完成“‘国家’资讯通信发展方案”,12月“行政院”正式通过实施。该方案系以台湾电子化为发展愿景,希望运用资讯通信科技,建立高效能政府,以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资讯化优质社会。

而2002年的“数位台湾”计划,是推动台湾走向信息化社会的集大成计划。2002年“行政院”科技顾问组将“‘国家’资讯通信发展方案”中的电子化政府、产业电子化、网络化社会、基本建设等4大领域,扩大为“数位台湾”计划。同年5月,“数位台湾”计划被正式纳入“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十大重点投资计划之一。3、“数位台湾”计划的信息化前景

3.1总目标

其目标是运用资讯和通信科技,建立高效能的政府,提升产业竞争力,建构高品质的资讯社会与创造智慧运输环境,以加速带领台湾迈向知识新经济,打造台湾成为亚洲最e化的地区之一。计划各年度目标如表1所示。

表1“数位台湾”计划分年目标计划指标名称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

宽频上网户数(万)200300380460530600

E化商务排名(WEF指标)181614121110

E化政府排名(WEF指标)776665

资讯社会排名(WEF指标)15129865

E化政府民意满意度(%)305060657075

“数位台湾”计划的整体预期效益可区分为经济面、政府服务面、资讯应用面与基础建设面等四大层面。

(1)经济面:通过“数位台湾”计划的推动,创造两万个就业机会,e化服务业总营业额达3000亿元(新台币,下同),协助弱势企业扩增整体营业额400亿元,产业e化率达60%,电子商务交易额占GDP比率达15%。

(2)政府服务面:提供600项上网服务,5年内公文交换率达到55%,e化政府民意满意度达75%。

(3)资讯应用面:除前述表格中的信息化社会与e政府指标外,电子商务应用程度将达到全球前10名。

(4)基础建设面:上网人口总数比率达50%;其中宽频上网人口比率达到35%,南北主要骨干频宽达1150Gbps,国际海缆频宽达250Gbps。

“数位台湾”计划为滚动式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逐年检讨修正。2004年6月该计划调整为“600万户宽频到家”、“e化生活”、“e化商务”、“e化政府”及“缩减数位落差”等5大架构、58项子计划。详见下页表2(因篇幅原因,只列至二级计划)。

表22004年“数位台湾”计划核定的新架构

宽频到户600万户

推动无线宽频网络

建置发展网络协定IPv6

宽频到家建置安全的资讯通信环境

“内政部”自然人凭证发证计划

建置及营运、岛内及海外PKI互通机制

建立资、安产品验认证机构或实验

数位学习“国家”型科技计划

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

数位娱乐计划

网络文化建设发展计划

E化生活故宫文物数位博物馆建置及加值应

数用计划

位不动产资讯中心

台网络健康服务推动计划

湾推动e化交通

计产业协同设计电子化计划

划农业产业知识管理应用计划

E化商务中小企业知识管理应用计划

电子商务国际合作及交流计划

企业经营服务e网通

政府整合服务单一入口

线上政府服务e网通

E化政府公文交换G2B2C计划

政府机关视讯联网系统计划

开放政府数位资讯

防救灾紧急通讯系统整合建置计划

缩减城乡数位落差

缩减数位缩减产业数位落差

落差协助国际缩减数位落差

3.2推动成果

(1)基础建设:2003年底台湾宽频用户数已达304万人,自然人凭证发放突破23万张,辅导中小企业宽频e化达1125家,应用PKI安全机制的企业超过2000家,并正式开放IPv6影音平台。

(2)e政府:完成许多系统/平台建置、线上服务等工作,大幅提升电子化程度与行政效能;2003年,美国布朗大学评鉴e政府,台湾居世界第五。

(3)e商务:带动岛内重点产业共600家厂商投入新台币10亿元,世界经济论坛评鉴台湾居世界第六。参入并推动产业协同设计,建置农业知识管理入口网站等多项专业知识库,以及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相关网站,以提升台湾农业与中小企业的知识积累、管理、传承、流通与应用的能力。

(4)在资讯社会推动方面:2003年完成2881项,超过1万小时的线上教材。培训专业人才,发放45000张医疗凭证IC卡,在上百个偏远地区建置公共资讯服务站及资讯服务网站,并推动数位广播电视共同转播系统与MHP,以促进数位娱乐发展。

(5)完成建置智慧运输走廊路况动态资讯系统雏形,协助建置重点都市交通控制系统,补助重点都市购置智慧型大众运输工具并促进交通管控与服务改进,提升交通资讯中心的服务能量。

4、M台湾计划

2004年8月,“行政院”为因应第三次IT革命,将个人电脑、Internet和移动通讯结合而形成“服务无所不在的网络”,从政府、企业、家庭到个人,在任何地点,运用任何设备都可联网,随时随地方便取得资讯,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增进生活便利,以大幅改善生活品质。又鉴于国际市场整合移动电话网络及无线区域网络的趋势,以及台湾无线区域网络设备产量及手机用户普及率均为世界第一的优势,台湾“行政院长”在新十大建设中提出“M台湾计划”,打造“行动台湾,应用无限,跃进新世界”的愿景,使台湾从e化进步到M化。计划以“宽频管道建置分项计划”及“行动台湾应用推动分项计划”两大工作项目进行,前者以“内政部”为指导单位,后者以“经济部”为指导单位,以370亿元新台币为预算,分5年(2004~2008)时间进行推动。

(1)基础建设方面:以都会区或特殊地区为主要推动区域,再渐次普及全岛。由当局结合业者需求,以公共建设经费建设计6000公里宽频管道,提供固定网络、有线电视及移动电信业者等承担、铺设光纤。

(2)行动服务:在创新行动应用方面,完备基础建设,建立行动化便民服务。累计完成建置10个行动城市、15个行动专区,并建立10项特定政府单位(工业区、会议中心等)行动服务。

通讯实习计划例5

中图分类号:TP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0-5548-03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智能建筑市场,广阔的市场潜力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智能建筑工程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为此,计算机系统集成公司由网络系统集成向智能化楼宇弱电方向发展,公司除了获得信息产业部等级资质外,还获得建设部有关楼宇弱电的等级资质。为适应计算机系统集成公司的转型,满足企业发展对智能楼宇弱电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于2004年转向智能楼宇弱电技术专业方向。

《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与实施》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下面就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作一介绍。

1 课程建设思路

1) 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采用调研、归纳、排序、重组四步法设置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

2) 校企共建课程的资源与教学平台,合作进行基于智能楼宇弱电系统项目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进行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学习任务三层教学设计;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组织教学。

3) 在校内,以校企共建的智能楼宇新型实训室为教学环境,实施六步法中资讯、决策、计划教学;在校外,依托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中企业在建弱电工程项目实施六步法中实施、检查、评价教学。

2 课程设置

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具备本专业必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能从事智能化楼宇弱电系统工程规划实施、施工管理,综合布线、弱电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与维护,弱电系统管理软件的安装、调试、维护与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课程组总结已经积累的课程开发经验,借鉴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以及其它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入学习国内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最新成果,采用调研、归纳、排序、重组的专业课程开发方法,形成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专业课程体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开发方法如图1所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与实施》课程主要介绍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规划及视频监控、入侵报警、门禁管理、楼宇对讲等子系统工程实施技术,用于培养学生就业岗位中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与实施能力与职业素养,并与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紧密结合,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操作技能基础。因此,《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与实施》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是建立在智能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智能楼宇综合布线、智能楼宇供配电等课程基础上的综合性专业课程,与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同步展开教学。非工作日在校内多个智能楼宇实训室完成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分析、施工准备部分的教学;工作日选择多个顶岗实习合作企业在建典型工程,在工程现场展开教学,完成工程实施和检查评价的教学。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根据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项目的需求进行调研及可行性分析(资讯),进行系统的初步规划(决策),工程中标签约后进行深化设计,绘制出相应的施工图纸(计划),进行设备材料的采供,综合布线,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实施),最后根据功能和规范要求对系统性能进行测试(检查),完成项目的竣工验收(评价)。教师通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教学,使学生掌握弱电系统及各子系统的分析、规划、施工和验收的方法。专业知识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如下。

1)理解弱电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弱电工程实施流程;2)掌握弱电工程项目的分析、规划、施工、检测和验收方法;3)掌握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门禁管理系统、楼宇对讲系统工程施工准备和具体施工过程及其注意事项;4)了解弱电工程相关子系统的验收规范和流程,初步具备弱电工程项目的分析、选型配置、实施和验收能力;5)具备视频监控、入侵报警、门禁管理、楼宇对讲系统工程的实施能力。

3 教学内容设计

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是通过学习情境设计和学习任务设计来实现的。

3.1 学习情境设计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之一是“智能楼宇弱电系统的规划与实施”,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针对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建立“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规划”、“视频监控系统工程实施”、“防盗报警系统工程实施”、“门禁管理系统工程实施”、“楼宇对讲系统工程实施”五个学习情境作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中每个学习情境的名称与学时如表2所示。

对每个学习情境应制定教学设计卡,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实施方案、所需设备对象与使用工具、教学重点、考核与评价标准等内容,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

在每个学习情境课程的教学中均要介绍系统的组成原理,并让学生通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学会智能楼宇弱电系统的规划与实施工作,使学生具备一定规划与实施工作的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学习情境中的学习任务设计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与实施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工作过程知识,设计学习任务。

每个学习情境由若干学习任务构成,如“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规划”学习情境由“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分析”、“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实施”、“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验收”共4个学习任务构成,学生完成这4个学习任务,即经历了一次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规划与实施工作过程。

学习领域课程中学习任务的教学是通过学习任务设计卡与学习任务书来完成的。在上课前教师要编写各项学习任务的学习任务设计卡及学习任务书,课堂上必须按课程学习任务设计卡中的学习目标组织教学,下放学习任务书,明确本次课的学习要求,指导学生实训,完成本次学习任务,并按考核标准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学习任务设计卡包括学习任务及所属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学习目标、教学设计与组织、学习重点与难点、考核标准、使用实训设备等内容。

学习任务书由任务名称、任务描述、任务要求三部分组成,学习任务书中必须明确学习任务内容与要求,任务书下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将按要求完成本单元学习任务。

4 教学组织安排

本课程以多个智能楼宇新型实训室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为载体,对每个学习情境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价六步法组织教学,把校内理论教学和校外实践性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工程现场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把竣工工程案例的分析比对和在建工程项目的工程规划实施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六步法实施中前三步资讯、决策和计划学习任务可利用双休日,学生集中在校内实训室完成,教师讲解学习情境中的系统组成、系统工作原理、系统规划、工作任务要求、考核标准等,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对系统的组成和规划的资讯工作;学生在工作日参加顶岗实习企业的在建工程实施过程,在工程现场完成教学中的工程施工准备、工程施工以及工程验收学习任务。教学组织安排如图2所示。

5 教学方法

5.1 学习情境六步教学法

本课程选取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及其视频监控、入侵报警、楼宇对讲、门禁管理四个子系统的工程实施作为五个学习情境,对应于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对每个学习情境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如:将视频监控系统工程实施作为一个工程项目案例,再将工程项目的分析、施工准备、施工、检测和验收作为学习情境中的若干学习任务,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进行学习情境教学,每个学习情境下的任务教学的开展都采取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助指导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5.2 智能楼宇新型实训室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教学法

本课程以智能楼宇新型实训室及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为载体,采用教、学、做结合现场教学法。如“视频监控系统工程实施”选择某质检局的在建视频监控系统作为一个工程项目,视频监控系统分析和视频监控系统工程施工准备学习任务在学校智能楼宇新型实训室进行,而视频监控系统工程施工和视频监控系统工程验收则在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程现场进行,使学生能真实体验一个工程项目规划与实施的整个过程。

通讯实习计划例6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工科;人才培养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engineering;personne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244-03

――――――――――――

作者简介:蔡容华(1984-),女,福建仙游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助教,主要从事学生工作研究。

0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新兴的应用型本科办学机制出现并得到快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量的应用型本科,有效解决了高等教育资源紧缺与社会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对社会民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随之应用型本科规模的扩展,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办学质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引领着应用型本科的发展方向。本文提出了一种深度校企合作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种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1-3]。

1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进入“大众化”教育之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压力也不断扩大。但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一方面,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呈上升趋势,并且就业于企业和生产一线;另一方面随着自动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企业岗位的科技含量,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指标不断增长,迫切需要大量的知识与能力兼备的应用型人才。企业用人标准转变为以能否胜任工作为标准,看重的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的是面向现代化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面向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懂技术、会操作、具备生产组织、工程实施、分析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4-5]。

目前,各高校纷纷开展了各类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应用研究,有不少老师与企业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总的来说,各项研究多是分模块进行,综合性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将技术和管理融合方面。而当前,广东省正在进行企业的升级换代,从低端走向高端,因此,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复合型人才更受欢迎[6]。

2 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总体介绍

2.1 深度校企合作研究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术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中间出现断层,目前社会急需大批能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物质产品和现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型人才。校企合作是高等学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将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足够的专业基础理论,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操作需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好适应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校企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行业发展,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的教材体系、基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素质拓展培养体系。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

开展校企合作研究,一方面可以将企业应用的新技术引入到教学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探索更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开展应用性科研,开发更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因此,该项目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其结果将对人才培养研究和指导实际生产均有积极作用。

2.2 深度校企合作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学校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实习、实践基地,把学校的部分教学实践环节放在企业的生产实践,实行学分认可制度。第二,企业在学校设立固定办事机构,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学校和企业之间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水平。第三,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的资助和培训机制,提高学生在本学科专业技术水平,再次提高学生在各类全国专业技能大赛中的成绩。第四,校企之间建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企业重点培养部分顶尖人才。企业录用学校拔尖人才之后进行人才的定向培养、继续深造、培训等,使其成为企业的重点培育对象。

2.3 重点和关键问题

①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通过对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以及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教师可以更好地贴近市场需求,缩短与工程实际的距离,提高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和能力。

②将结合项目的训练方式引入到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掌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团队意识。

③切实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动力缺乏和合作制度环境的缺陷,为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地保障。

④将广州学院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要点系统化,使之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⑤解决专业课堂教学和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和校外实习紧密结合,努力将工科学生培养成高质量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本文以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开展与中兴通讯有限公司、广东文灿压铸有限公司的深度校企合作项目为例,探索深度校企合作的具体运营模式。

①与中兴通信联合人才培养(3G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科专业,是IT行业中应用较宽的一个专业,可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电子通信工程,包括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创新精神,毕业后马上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通信产品设计与开发,通信网络和电子通信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等综合能力较强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

本专业需要建设大量的专业基础实验室及与企业环境类似的各种实训室。一方面我们要建立高频电路与通信原理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室,微波技术与天线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等专业基础实验室。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建立与各种通讯网络相关的应用型联网实训实验中心,例如:3G-TD-SCDMA实训中心,3G-WCDMA实训室,3G-CDMA2000实训室,2G-GSM实训室,数据通信系统实训中心,宽带接入系统实训中心,NGN综合业务实训中心,EPON无源光网络实训中心,光传输技术实训中心,程控交换窄带技术实训中心,视频会议技术实训中心,视频会议技术实训中心等。

②广东文灿压铸有限公司人才培养计划。广东文灿压铸有限公司与我校开展了初步的合作,签订了学生实习基地。目前在我校已建立的“文灿压铸校企合作工作室”及聘请文灿公司总经理为我校兼职教授,本项目开展期间将进一步开展校企的产、学、研合作,重点在于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在人才培养上除了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实习、实训等课程方面的合作外,重点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即在学生最后一年的学习中,用人单位进入到培养过程中,并对部分优秀的人才进行进一步的深造以及外派学习等,作为将来的尖端人才储备。

3 与中兴通信联合人才培养模式(3G学院)

3.1 3G学院校企合作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以工科为主,经济、管理、文学、理学、艺术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华南理工大学的二级学院。中兴通讯是全球领先的综合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和全球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成立于1985年。中兴通讯3G学院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于2011年5月成立,是广东省教育界第一所本科3G通讯学院,其通信工程专业,面向通信行业的设备制造商、3G运营商、3G服务和产品销售企业等,研发课程体系,采用特有的“MIMPS”教学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通信技术人才。

目前开设的主要专业有:“3G移动通讯”方向和“IP技术与企业信息化应用”方向;学院已有两届学生,近400人;所有专业课均有配套实验室,其中广州学院投入600多万元建设通讯工程专业基础实验室,中兴投资1800万元建设11个实训室,全面满足实践需要。

3.2 专业建设与目标定位

①培养目标模式:以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平台,以现代通信技术为专业方向,以现代电子设计、应用为基础,以计算机为重要工具,构建以 “3G移动通讯”方向和“IP技术与企业信息化应用”两个方向的宽口径培养目标。②教学管理模式:以学分制管理为基础,以选课制、主辅修制为教学管理的主要形式;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对教学管理的检验与督促作用。③培养过程模式:以高素质、强能力为培养目标,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根据技术发展和市场需要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实现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的统一、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突出创新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广州学院教师为主体,专业课、技能实操课以中兴通讯工程师和实训师为主。以学生为本,坚持培养过程的个性化。

3.3 3G学院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兴通讯3G学院定位于将中兴的企业培训模式与中国大学教育体系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产生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教育产品,培养出大批次更加符合我国通信行业发展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①投资建设方面。校企共同出资,共同建设,通过现代经济合同的形式使校企成为合作伙伴,并能保障中兴通讯3G学院正常运转。

②管理方面。校企共同管理,学校为主要行政管理方,企业为协助管理方,保障中兴通讯3G学院得到有条不紊的管理。

③师资教学方面。学院专业技术课程由中兴NC教育管理中心承担,由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中兴通讯讲师授课;公共基础课程由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承担,由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老师授课。专业课教学模式引入“中兴通讯S.M.A.R.T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为在校学生创造出与企业相似的模拟职业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职业学习,并科学设置课程体系,运用具有企业特色的评估方式,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实现目标明确的自我教育设计。

3.4 3G学院人才培养成果简介

目前,中兴通讯3G学院依托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丰富的办学经验,正在欣欣向荣地发展着。校方和企业方将继续共同努力,打造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NC教育管理中心和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签署了合作协后,2010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85名学生整体转入3G通讯学院的通信工程专业学习,2011年和2012年通信工程专业又分别招生190和250人,现在校生总数已达625人。2013年预计招生350人。

4 与文灿压铸公司联合人才培养

4.1 文灿压铸联合培养模式简介 在广东文灿压铸有限公司开展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计划,以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建立的“文灿压铸校企合作工作室”及聘请文灿公司的总经理为我校兼职教授为契机扩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努力培育更多的校企产学研合作机制,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与广东文灿压铸有限公司建立“3+1”人才培养机制。参与本计划的学生大学前三年在学校学习课程基础知识,进入大四毕业班可以到文灿压铸参加为期一年的实习,而且毕业设计的题目可以选择公司的最新项目。等到毕业后,可以选择进入到文灿压铸公司,部分优秀的毕业生能够进入卓越人才计划中,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

4.2 文灿压铸校企合作工作室建立 我校机械工程学院与广东文灿压铸有限公司开展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计划,签订了生产实习基地协议。双方利用此平台开展科研活动,建立“文灿压铸校企合作工作室”,针对压铸工艺、模具设计等方面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发,并在学校建立专门的模具CAD教学实验室。随着项目合作的深入开展,我校聘请文灿公司总经理为我校兼职教授,开展压铸与模具方面的专业讲座与课程。并以此为契机,扩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努力培育更多的校企产学研合作机制,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4.3 “3+1”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与广东文灿压铸有限公司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相继生产实习基地建立之后,我们又建立了“3+1”人才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上除了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实习、实训等课程方面的合作外,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开展“3+1”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即把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贯穿到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可以结合用人单位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本科生的最后一个学期通常都安排毕业设计,参与本“3+1”人才培养的学生,在大四的毕业设计中,可以结合文灿压铸公司的最新科研项目进行毕业设计,并且在参与公司的实习过程中,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完成公司为期一年的实习后,参与“3+1”计划的学生可以选择进入到文灿压铸公司工作,进入公司工作的部分优秀毕业生有机会进入公司的卓越人才计划中。通过“3+1”人才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尽早适应工作的需要,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

5 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应用型本科深度校企合作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中兴通信联合人才培养(3G学院)以及文灿压铸公司“3+1”联合人才培养两家公司中推广与应用,在这两个例子中阐明了深度校企合作的具体运营模式,以及在人才培养上取得的成果。如果在应用型本科中大力推广本文提出的深度校企合作,将对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戴林富,游俊.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1):75-76.

[2]王杰臣,庹莉.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9(6):1-4.

[3]郑庆柱.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结合浙江省温州市所属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教育研究,2008(7):103-106.

通讯实习计划例7

由于刊物审稿工作的要求有所提高,下学期对与新干部的要求明显要严格,初步计划如下: 

1、招干分两批次:一是学习部日常工作成员的招收。主要侧重于其团体合作精神及管理能力的培养。二是《旭日》、《军训专刊》审编成员以及学校学生会各类大型活动报道的通讯员的招收,采取考试面试的形式以保证人员的写作水平,并与办公室(他们更了解每次活动情况)合作成立编委小组,提高文稿方面的质量。 

2、要求各院系学习部有专门的通讯员,和我部成立通讯小组,负责活动的通讯报道。 

3、邀请学校记者团干部对我们的干部进行写作和通讯报道方面的指导和培训,提升内部写作水平。 

4、加强新成员的培训与能力培养,使其尽快适应部门工作环境。并加强各院系新一届部长与我部新成员的沟通。 

二、加强学风建设,严肃考纪考风,展示我校广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展现当代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学习部一直本着服务大家的宗旨,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端正学风,强化纪律观念,调动大家的学习热情,培养全院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更好地发挥本部责能, 

三、《军训专刊》的征稿、审稿、排版以及出版系列工作 

《军刊》的工作将是下学期又一大工作重心,汲取XX年的《军刊》的经验,我们务必作好充分准备,争取一开始军训的同时马上开始《军刊》的宣传及征稿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坚持以各系部长和本部门成员为小组直接到班进行大力宣传,以保证所征集的稿件有更好的质量。 

四、《旭日》征稿、审稿、出版系列工作 

《旭日》工作一直是本部门的中心工作,下学期,我们将继续对《旭日》的稿件内容质量把好关,并对其内容及排版进行进一步改进,保证文章内容文明健康、新颖有特色,使得《旭日》逐渐成熟化,更加有创意。 

《旭日》的质量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杜绝抄袭,支持原创”依然是我们的征稿原则,务必严把质量关。为此,我们在下学期会着重加强内部干部写作水平的培训,同时合理进行人手分工,责任到位。 

五、院运会的审稿小组工作 

    以院运会审稿工作为锲机,加强新旧干部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新一批学习部成员的办事能力及管理能力,继续保持校与院系学习部间的和谐关系,增强友谊,建立友好的工作关系。其次,以各院系学习部部长为主要审稿人员,内部成员为辅助工作者,保证运动会的稿件数量及质量,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使得稿件审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六、加强例会监督力度,保证每次例会以高质量召开,并保证工作落实到位。 

根据本部门例会制度,对例会时间及质量作出明确规定,加强本部与各院系部门交流,工作任务安排到位,达到预期效果。收集各系部门例会工作汇报表,了解各院系学习部对会议内容的明确程度和近段时间的工作计划、成绩、总结及相关报道,作出汇总存档。 

七、规范资料管理制度 

秘书组要规范管理资料文件(包括部门制度、征稿启示、月结表、会议记录、工作计划及总结、学生干部档案表等),形成一定的历史资料为新一届学习部工作提供经验教训,作参考。学习部档案分为:章程制度、活动策划、工作总结等。 

八、通讯录的更新 

新的一个学期,通讯录也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更新,目的是保证每一次例会能按时按质的进行以及能够迅速安排工作任务。同时,也继续实行“一对一责任制”工作原则,提高工作效率。 

九、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通讯实习计划例8

1998年12月。澳大利亚政府出台了《信息经济的策略框架》(strategicframeworkfortheinformationeoooomy)。《框架》的第二条明确规定:对澳大利亚公民要进行适应信息经济时展的理念教育与技能培训。澳大利亚联邦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部长大卫·坎普同时指出:“科学和技术正日益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为适应信息经济的飞速发展,迎接新世纪的严峻挑战,澳大利亚公民必须寻找一切机会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为响应政府的这一号召,澳大利亚教育网络咨询委员会erc(theeciucatiannetworkaus-traliareferencec}mussiam)组织相关的效育和培训机构,特别是委员会下设的信息经济工作小组iewg(rnfo}rnationeoananyworming}p),起草并修改完善了《信息经济的教育与培训行动计划)(azaeducationandtrainingactiomplanfourtheinfoaxration}),并得到了联邦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ielya(ijep-armnentofeducation,trainingandyouthaffairs)的认可。wwW.lw881.comx.000年3月,教育部支持该行动计划出台作为指导性文件二并同意了基础教育的行动计划“‘在线学习“’(learninginanonlineworld)。职业教育的行动计划’“为信息经济而学习”(fleaableleaningfortheinforrnatiariecorbo-my)和高等教育的行动计划“更新更高(thewayforward)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

(信息经济的教育与培训行动计划)是一个宏观地涵盖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的总行动计划,旨在提供共同的目标框架、学习策略和进程,以便所有承担教育与培训的部门各自努力达到国家的共同目标。

该行动计划强调教育与培训结构的改革和创新,同时要求在总的框架下,所有相关行业和部门要做到如下三点:

1.制订规划、采取措施以保证所有公民拥有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生活、工作、终身学习的技术和技能;同时确保为澳大利亚的信息经济培养大量的信息和通讯(ict)人才。

2.转变行业观念,充分认识信息经济对教育、培训和研究将产生深远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影响。

3一重新审视商业的运作方式,以保证在国际国内的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与培训行动计划成功与否,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摆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1.给教育和培训机构的教师、培训者、研究者及所有的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发展机会,以帮助全民适应社会的改革与进步;

2.给教育、培训机构、研究所及图书馆提供价格合理的先进信.息和通讯硬件,并提供长期可靠的技术支持;

3.在网络资源开发、网上信息、网络运行管理方面增进教育与培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

4,政府为教育和培训机构制订适应信息经济和知识社会的综合政策;

5.出台相应的管理条例,以保证澳大利亚的教育和培训与国际环境接轨。

教育与培训行动总计划涉及五个相关的行动领域:人的素质;硬件保证;资源建设与网上服务;政策保障:网上管理与监控。每个领域同等重要,它规定了自己的目标和措施。

行动领域一:人的素质

1.目标:

(1}所有公民能熟练运用现代技术提高创新能力,管理者、决策者、领导者能充分认识信息通讯技术在其行业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适应信息经济的领导和管理能力。

(2}培养足够数量的拥有信.息通讯技术知识和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以适应信息通讯及其它行业的需要。

(3}教育与培训机构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教师、培训者、研究人员要率先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和研究的实践当中。各级管理和决策者们要提高适应新形势的领导和管理水平。硬件供货商和维护者同样要迅速掌握先进技术。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2优先措施:

(1)在教育和培训机构的所有课程中开设“信息通讯技术ici"’综合课程;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扩大教育与企业的合作;

(2)检查、监控教育和培训机构中现有人员的信息通讯技术水平;

(3}鼓励专业发展的措施,不断推出新的模式,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中的绝大多数工作者能熟练地把现代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学习过程之中;

(4}鼓励运用信.息通讯技术研究有效的专业发展,鼓励研究运用现代技术和提高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行动领域二:硬件保证

1.目标

所有教育和培训机构的硬件提供者必须提供低价格、高质量的先进信息通讯技术设备,包括用户终端和大容量的网络设备,以支持有效的教学模式,使澳大利亚达到世界级的研究和培训地位;鼓励教育与培训部门内部的竞争,同时为国内外企业提供竞争的机会。

2.优先措施

为教育与培训机构提供价格合理、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带宽支持在线学习、教学和科研。教育和培训机构要:

(1}监控本系统带宽的供应和需求,包括成本因素和国际价格比较;

(2)监督资金和立法到位,以保证硬件供货商在国际竟争中以合理的价格经销带宽;

(3)及时提供教育和培训机构的最新信息,以保证硬件投入的最佳配置;

(4}调查适应未来发展的带宽的最低要求,以及未来教育和培训机构硬件配置和数量的标准:

(5)调查研究资金投入和硬件维护的方式,探讨教育培训机构、信息通讯行业和服务商之间的合作关系,为硬件和带宽建设创造新的模式。

行动领域三:资源建设与网上服务

1.目标

(1}澳大利亚教育和培训机构要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能力提供网上资源和服务以支持新的学习、教学与研究模式和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以及更好更有效的服务与管理。

(2)澳大利亚要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能力建立强大的网上教育和培训服务系统,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宣传澳大利亚独特的民族文化,并利用网上信息出口创汇。

2,优先措施

在网上资源建设和眼务方面,教育和培训机构要加强系统内部的合作,同时加强与其它行业的合作。教育和培训机构应该:

(1)通过项目资助、联合开发和其它方式推动澳大利亚网上教育和培训资源的建设;

(2}保证澳大利亚网上教育和培训资源的质量,包括技术标准、信.息管理标准和知识产权管理;

(3)建设澳大利亚教育网(ednaon-line),作为澳大利亚教育培训资源和服务的公共网关;

{4}调查企业战略的发展,预测澳大利亚网上资源建设的发展潜力,包括国内和国际的注册用户,制定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的措施;

(5)鼓励网上资源的创新发展研究和网上资源与教育学关系的研究。

行动领域四:政策保障

1.目标

澳联邦、州和区域政府出台统一政策,认可教育和培训机构在澳大利亚向信.息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关键地位。

2.优先措施

教育和培训机构要制定跨区域的政策,由联邦教育、就业、培训和青年事务部(mceetya)认可。并继续支持教育和培训系统研究信息经济问题的唯一全国性组织—澳大利亚教育网络咨询委员会(erc)的工作。

行动领域五:网上管理与监控

1.目标

政府出台相关的管理和监控规定,诸如知识产权、通讯、网上资源、域名、电子交易及数据保护等,以推动信息经济的发展。这些管理规定将对教育和培训行业的组织和管理,以及教与学的实施产生积极的影响。

2.优先措施

(1)制定和执行在教育和培训机构中合法使用信息通讯技术的计划;

(2)制定和实施未来通讯战略,以提醒教育和培训工作者注意当前和今后将要出现的影响信.息通讯技术使用的管理问题;

(3)确立与政府管理规定中相关领域的特殊地位,如版权和通讯;

(4)通过澳大利亚教育网络咨询委员会(erc)继续研究网上管理的若干问题。

在国家总的行动计划指导下,澳大利亚各州根据本地教育的实际情况,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教育发展规划,如昆士兰州就出台了《2010年教育发展战略草案)。《草案》明确指出:教师不再仅仅是传统课堂中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掌握熟练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过程。同时,信息技术在学校的管理中应发挥重大的作用。州教育权威机构并承诺:

1‘提供足够的计算机供学生学习;

2‘提供足够的计算机供教师教学与科研;

3.提供计算机网络系统供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交流,并获取广泛的信息资源;

通讯实习计划例9

1998年12月。澳大利亚政府出台了《信息经济的策略框架》(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the Information Eoooomy) 。《框架》的第二条明确规定:对澳大利亚公民要进行适应信息经济时展的理念教育与技能培训。澳大利亚联邦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部长大卫·坎普同时指出:“科学和技术正日益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为适应信息经济的飞速发展,迎接新世纪的严峻挑战,澳大利亚公民必须寻找一切机会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为响应政府的这一号召,澳大利亚教育网络咨询委员会ERC(the Eciucatian Network Aus-tralia Reference C}mussiam)组织相关的效育和培训机构,特别是委员会下设的信息经济工作小组IEWG(rnfo}rnation Eoanany Worming}P),起草并修改完善了《信息经济的教育与培训行动计划)( Aza Education and TrainingActiom Plan four the Infoaxration }),并得到了联邦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IElYA(IJep-armnent of Education, 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的认可。x.000年3月,教育部支持该行动计划出台作为指导性文件二并同意了基础教育的行动计划“‘在线学习“’( Learning in an OnlineWorld)。职业教育的行动计划’“为信息经济而学习”(Fleaable Leaning for the Inforrnatiari Ecorbo-mY)和高等教育的行动计划“更新更高(The Way Forward)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

(信息经济的教育与培训行动计划)是一个宏观地涵盖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的总行动计划,旨在提供共同的目标框架、学习策略和进程,以便所有承担教育与培训的部门各自努力达到国家的共同目标。

该行动计划强调教育与培训结构的改革和创新,同时要求在总的框架下,所有相关行业和部门要做到如下三点:

1.制订规划、采取措施以保证所有公民拥有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生活、工作、终身学习的技术和技能;同时确保为澳大利亚的信息经济培养大量的信息和通讯(ICT)人才。

2.转变行业观念,充分认识信息经济对教育、培训和研究将产生深远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影响。

3一重新审视商业的运作方式,以保证在国际国内的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与培训行动计划成功与否,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摆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1.给教育和培训机构的教师、培训者、研究者及所有的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发展机会,以帮助全民适应社会的改革与进步;

2.给教育、培训机构、研究所及图书馆提供价格合理的先进信.息和通讯硬件,并提供长期可靠的技术支持;

3.在网络资源开发、网上信息、网络运行管理方面增进教育与培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

4,政府为教育和培训机构制订适应信息经济和知识社会的综合政策;

5.出台相应的管理条例,以保证澳大利亚的教育和培训与国际环境接轨。

教育与培训行动总计划涉及五个相关的行动领域:人的素质;硬件保证;资源建设与网上服务;政策保障:网上管理与监控。每个领域同等重要,它规定了自己的目标和措施。

行动领域一:人的素质

1.目标:

(1}所有公民能熟练运用现代技术提高创新能力,管理者、决策者、领导者能充分认识信息通讯技术在其行业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适应信息经济的领导和管理能力。

(2}培养足够数量的拥有信.息通讯技术知识和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以适应信息通讯及其它行业的需要。

(3}教育与培训机构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教师、培训者、研究人员要率先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和研究的实践当中。各级管理和决策者们要提高适应新形势的领导和管理水平。硬件供货商和维护者同样要迅速掌握先进技术。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2优先措施:

(1)在教育和培训机构的所有课程中开设“信息通讯技术ICI"’综合课程;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扩大教育与企业的合作;

(2)检查、监控教育和培训机构中现有人员的信息通讯技术水平;

(3}鼓励专业发展的措施,不断推出新的模式,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中的绝大多数工作者能熟练地把现代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学习过程之中;

(4}鼓励运用信.息通讯技术研究有效的专业发展,鼓励研究运用现代技术和提高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行动领域二:硬件保证

1.目标

所有教育和培训机构的硬件提供者必须提供低价格、高质量的先进信息通讯技术设备,包括用户终端和大容量的网络设备,以支持有效的教学模式,使澳大利亚达到世界级的研究和培训地位;鼓励教育与培训部门内部的竞争,同时为国内外企业提供竞争的机会。

2.优先措施

为教育与培训机构提供价格合理、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带宽支持在线学习、教学和科研。教育和培训机构要:

(1}监控本系统带宽的供应和需求,包括成本因素和国际价格比较;

(2)监督资金和立法到位,以保证硬件供货商在国际竟争中以合理的价格经销带宽;

(3)及时提供教育和培训机构的最新信息,以保证硬件投入的最佳配置;

(4}调查适应未来发展的带宽的最低要求,以及未来教育和培训机构硬件配置和数量的标准:

(5)调查研究资金投入和硬件维护的方式,探讨教育培训机构、信息通讯行业和服务商之间的合作关系,为硬件和带宽建设创造新的模式。

行动领域三:资源建设与网上服务

1.目标

(1}澳大利亚教育和培训机构要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能力提供网上资源和服务以支持新的学习、教学与研究模式和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以及更好更有效的服务与管理。

(2)澳大利亚要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能力建立强大的网上教育和培训服务系统,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宣传澳大利亚独特的民族文化,并利用网上信息出口创汇。

2,优先措施

在网上资源建设和眼务方面,教育和培训机构要加强系统内部的合作,同时加强与其它行业的合作。教育和培训机构应该:

(1)通过项目资助、联合开发和其它方式推动澳大利亚网上教育和培训资源的建设;

(2}保证澳大利亚网上教育和培训资源的质量,包括技术标准、信.息管理标准和知识产权管理;

(3)建设澳大利亚教育网(EDNA On-line ),作为澳大利亚教育培训资源和服务的公共网关;

{4}调查企业战略的发展,预测澳大利亚网上资源建设的发展潜力,包括国内和国际的注册用户,制定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的措施;

(5)鼓励网上资源的创新发展研究和网上资源与教育学关系的研究。

行动领域四:政策保障

1.目标

澳联邦、州和区域政府出台统一政策,认可教育和培训机构在澳大利亚向信.息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关键地位。

2.优先措施

教育和培训机构要制定跨区域的政策,由联邦教育、就业、培训和青年事务部(MCEETYA)认可。并继续支持教育和培训系统研究信息经济问题的唯一全国性组织—澳大利亚教育网络咨询委员会(ERC)的工作。

行动领域五:网上管理与监控

1.目标

政府出台相关的管理和监控规定,诸如知识产权、通讯、网上资源、域名、电子交易及数据保护等,以推动信息经济的发展。这些管理规定将对教育和培训行业的组织和管理,以及教与学的实施产生积极的影响。

2.优先措施

(1)制定和执行在教育和培训机构中合法使用信息通讯技术的计划;

(2)制定和实施未来通讯战略,以提醒教育和培训工作者注意当前和今后将要出现的影响信.息通讯技术使用的管理问题;

(3)确立与政府管理规定中相关领域的特殊地位,如版权和通讯;

(4)通过澳大利亚教育网络咨询委员会( ERC)继续研究网上管理的若干问题。

在国家总的行动计划指导下,澳大利亚各州根据本地教育的实际情况,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教育发展规划,如昆士兰州就出台了《2010年教育发展战略草案)。《草案》明确指出:教师不再仅仅是传统课堂中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掌握熟练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过程。同时,信息技术在学校的管理中应发挥重大的作用。州教育权威机构并承诺:

1‘提供足够的计算机供学生学习;

2‘提供足够的计算机供教师教学与科研;

3.提供计算机网络系统供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交流,并获取广泛的信息资源;

通讯实习计划例10

1998年12月。澳大利亚政府出台了《信息经济的策略框架》(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the information eoooomy) 。《框架》的第二条明确规定:对澳大利亚公民要进行适应信息经济时展的理念教育与技能培训。澳大利亚联邦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部长大卫·坎普同时指出:“科学和技术正日益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为适应信息经济的飞速发展,迎接新世纪的严峻挑战,澳大利亚公民必须寻找一切机会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为响应政府的这一号召,澳大利亚教育网络咨询委员会erc(the eciucatian network aus-tralia reference c}mussiam)组织相关的效育和培训机构,特别是委员会下设的信息经济工作小组iewg(rnfo}rnation eoanany worming}p),起草并修改完善了《信息经济的教育与培训行动计划)( aza education and trainingactiom plan four the infoaxration }),并得到了联邦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ielya(ijep-armnent of education, 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的认可。x.000年3月,教育部支持该行动计划出台作为指导性文件二并同意了基础教育的行动计划“‘在线学习“’( learning in an onlineworld)。职业教育的行动计划’“为信息经济而学习”(fleaable leaning for the inforrnatiari ecorbo-my)和高等教育的行动计划“更新更高(the way forward)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

(信息经济的教育与培训行动计划)是一个宏观地涵盖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的总行动计划,旨在提供共同的目标框架、学习策略和进程,以便所有承担教育与培训的部门各自努力达到国家的共同目标。

该行动计划强调教育与培训结构的改革和创新,同时要求在总的框架下,所有相关行业和部门要做到如下三点:

1.制订规划、采取措施以保证所有公民拥有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生活、工作、终身学习的技术和技能;同时确保为澳大利亚的信息经济培养大量的信息和通讯(ict)人才。

2.转变行业观念,充分认识信息经济对教育、培训和研究将产生深远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影响。

3一重新审视商业的运作方式,以保证在国际国内的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与培训行动计划成功与否,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摆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1.给教育和培训机构的教师、培训者、研究者及所有的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发展机会,以帮助全民适应社会的改革与进步;

2.给教育、培训机构、研究所及图书馆提供价格合理的先进信.息和通讯硬件,并提供长期可靠的技术支持;

3.在网络资源开发、网上信息、网络运行管理方面增进教育与培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

4,政府为教育和培训机构制订适应信息经济和知识社会的综合政策;

5.出台相应的管理条例,以保证澳大利亚的教育和培训与国际环境接轨。

教育与培训行动总计划涉及五个相关的行动领域:人的素质;硬件保证;资源建设与网上服务;政策保障:网上管理与监控。每个领域同等重要,它规定了自己的目标和措施。

行动领域一:人的素质

1.目标:

(1}所有公民能熟练运用现代技术提高创新能力,管理者、决策者、领导者能充分认识信息通讯技术在其行业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适应信息经济的领导和管理能力。

(2}培养足够数量的拥有信.息通讯技术知识和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以适应信息通讯及其它行业的需要。

(3}教育与培训机构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教师、培训者、研究人员要率先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和研究的实践当中。各级管理和决策者们要提高适应新形势的领导和管理水平。硬件供货商和维护者同样要迅速掌握先进技术。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2优先措施:

(1)在教育和培训机构的所有课程中开设“信息通讯技术ici"’综合课程;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扩大教育与企业的合作;

(2)检查、监控教育和培训机构中现有人员的信息通讯技术水平;

(3}鼓励专业发展的措施,不断推出新的模式,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中的绝大多数工作者能熟练地把现代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学习过程之中;

(4}鼓励运用信.息通讯技术研究有效的专业发展,鼓励研究运用现代技术和提高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行动领域二:硬件保证

1.目标

所有教育和培训机构的硬件提供者必须提供低价格、高质量的先进信息通讯技术设备,包括用户终端和大容量的网络设备,以支持有效的教学模式,使澳大利亚达到世界级的研究和培训地位;鼓励教育与培训部门内部的竞争,同时为国内外企业提供竞争的机会。

2.优先措施

为教育与培训机构提供价格合理、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带宽支持在线学习、教学和科研。教育和培训机构要:

(1}监控本系统带宽的供应和需求,包括成本因素和国际价格比较;

(2)监督资金和立法到位,以保证硬件供货商在国际竟争中以合理的价格经销带宽;

(3)及时提供教育和培训机构的最新信息,以保证硬件投入的最佳配置;

(4}调查适应未来发展的带宽的最低要求,以及未来教育和培训机构硬件配置和数量的标准:

(5)调查研究资金投入和硬件维护的方式,探讨教育培训机构、信息通讯行业和服务商之间的合作关系,为硬件和带宽建设创造新的模式。

行动领域三:资源建设与网上服务

1.目标

(1}澳大利亚教育和培训机构要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能力提供网上资源和服务以支持新的学习、教学与研究模式和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以及更好更有效的服务与管理。

(2)澳大利亚要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能力建立强大的网上教育和培训服务系统,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宣传澳大利亚独特的民族文化,并利用网上信息出口创汇。

2,优先措施

在网上资源建设和眼务方面,教育和培训机构要加强系统内部的合作,同时加强与其它行业的合作。教育和培训机构应该:

(1)通过项目资助、联合开发和其它方式推动澳大利亚网上教育和培训资源的建设;

(2}保证澳大利亚网上教育和培训资源的质量,包括技术标准、信.息管理标准和知识产权管理;

(3)建设澳大利亚教育网(edna on-line ),作为澳大利亚教育培训资源和服务的公共网关;

{4}调查企业战略的发展,预测澳大利亚网上资源建设的发展潜力,包括国内和国际的注册用户,制定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的措施;

(5)鼓励网上资源的创新发展研究和网上资源与教育学关系的研究。

行动领域四:政策保障

1.目标

澳联邦、州和区域政府出台统一政策,认可教育和培训机构在澳大利亚向信.息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关键地位。

2.优先措施

教育和培训机构要制定跨区域的政策,由联邦教育、就业、培训和青年事务部(mceetya)认可。并继续支持教育和培训系统研究信息经济问题的唯一全国性组织—澳大利亚教育网络咨询委员会(erc)的工作。

行动领域五:网上管理与监控

1.目标

政府出台相关的管理和监控规定,诸如知识产权、通讯、网上资源、域名、电子交易及数据保护等,以推动信息经济的发展。这些管理规定将对教育和培训行业的组织和管理,以及教与学的实施产生积极的影响。

2.优先措施

(1)制定和执行在教育和培训机构中合法使用信息通讯技术的计划;

(2)制定和实施未来通讯战略,以提醒教育和培训工作者注意当前和今后将要出现的影响信.息通讯技术使用的管理问题;

(3)确立与政府管理规定中相关领域的特殊地位,如版权和通讯;

(4)通过澳大利亚教育网络咨询委员会( erc)继续研究网上管理的若干问题。

在国家总的行动计划指导下,澳大利亚各州根据本地教育的实际情况,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教育发展规划,如昆士兰州就出台了《2010年教育发展战略草案)。《草案》明确指出:教师不再仅仅是传统课堂中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掌握熟练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过程。同时,信息技术在学校的管理中应发挥重大的作用。州教育权威机构并承诺:

1‘提供足够的计算机供学生学习;

2‘提供足够的计算机供教师教学与科研;

3.提供计算机网络系统供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交流,并获取广泛的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