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2-13 22:07:10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例1

毕业生顺利就业,取得合适的报酬,占据满意的岗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职业教育增强吸引力的深层法则。农村户籍五年制大专生由于学历、能力、素养的特殊性,在当前就业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调的情况下,依靠自己本领在城市谋得一份体面、合适的工作实在不易,回乡谋发展应是他们不错的选择。五年制大专生回乡发展有两条出路:一、自我创业(从事现代农业、兴办各类企业);二、进入乡镇企业工作。据调查自我创业寥寥无几,进入乡企是回乡五年制大专生的普遍选择。本调查报告,拟以宝应县曹句镇乡镇企业2005-2009所录职教毕业员工和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为调查对象,了解五年制大专生回乡入企的现实状况,对比中专生、高中后大专生,研究乡镇企业对五年制大专生的用工兴趣、态度和看法,探求五年制大专生之于乡镇企业的实际吸引力,以为将来五年制高职学校农村招生、专业设置、校企合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一、调查背景

1、曹甸镇工业经济简介

宝应县曹甸镇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是江苏省重点中心镇。进入新世纪,基本形成了以文体教玩具、精细化工、玻璃水晶、超硬材料、电缆辅料、石化管件、机电制造、塑料制品、食品加工、木器加工、印刷包装等行业为主的工业格局。企业众多、用工量大,截止2009年12月底,在册企业499家,其中规模以上(年开票销售500万元以上)24家,从业人员12876人(女性5358人)。

2、2005-2009全镇企业录用职教毕业员工

二、样本与调查说明

1、调查样本

以宝应县曹旬镇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化工、电缆、玩具、教具等20个企业,2005-2009所录员工和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为调查对象;共调查员工240人(男150人,女90人),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40人(男30人,女10人);发放问卷一240份。(中专80份,男50份,女30份;五年制大专80份,男50份,女30份;高中后大专80份,男50份,女30份),回收240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224份(中专73份,五年制大专75份,高中后大专76份),占问卷一总数的92.9%:发放问卷二40份,回收40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37份,占问卷二总数的92,5%。

2、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和个别座谈相结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说明

1、问卷一:员工调查

“表二”调查显示,中专员工有65人(占总数的81.3%)从事一线操作,而从事技术、文员等白领工种的寥寥无几;高中后大专57人(占总数的71.3%)从事技术、文员等相对轻松的脑力劳动,只有少部分人做了一线操作工人;五年制大专员工,52人(占总数的65%)从事一线体力劳动,又有多人胜任了其他各种富有挑战性的白领工种。可见五年制大专自身定位底,愿意、能够从事一线工作,同时适应能力较强,可以胜任一些技术和管理岗。

“图二”调查显示,中专员工的平均月薪主要集中在1000-1500区域(34人),低薪人数较多(7人);五年制大专和高中后大专的平均月薪主要集中在1500-2000区域(五年制37人,高中后39人),无论是高新还是低薪,二者人数大致相当。可见,在乡企五年制大专在收入方面有了较大提升,不仅和高中后大专基本持平,而且与留城的毕业生也相差无几。

“图三”调查显示,乡企用工更加规范和理性:中专员工主要签订的是1年左右的短期劳动合同,3年以上的人数很少;五年制大专和高中后大专情况大体相近,主要签订是三年左右的劳动合同。可见,五年制大专是乡企的重要人才部分,企业愿意与其签订长期的用工合同,维持人才员工的稳定性。

“图四”调查显示,乡企普遍注意到了工伤和养老保险,其他各种保障措施有待完善。相比于中专员工,五年制大专在享受医疗、失业、生育保险等方面,有明显优势;而与高中后大专相比,略有劣势,主要原因是从事的工种以一线操作为主,展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少,企业负责人对其了解不多。

“表三”调查显示,对工作现状满意度最高的是五年制大专员工,满意、很满意、非常满意三者相加高达60%,主要原因是与自己的各项预期比较接近;不满意度最高的是高中后大专,达到34%,原因有三:自视甚高、收入较低、乡下就业;中专介于二者之间,表明他们既认清了自己的身份,同时又不满足于当前的工作现状。

“表四”调查显示,对自身岗位发展前景最有信心的是五年制大专员工,有希望、充满信心相加达到了44%,主要原因在于相比于留城的同学,自己的专业、特长得以发展,价值得以认可;最没有信心的仍是高中后大专,“堪忧”和“迷茫”相加达到了50%,可见高中后大专乡企工作勉为其难,离自身预期较远;介于二者之中的是中专员工,“迷茫”和“不好说”达到了49%,可见中专生既认清了事实,又不甘命运的安排。

2、问卷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调查。

“图五”调查显示,五年制大专员工平均在岗时间最长,达到3.3年;高中后大专为2.8年;中专最短仅为2.5年。可见,五年制大专与高中后大专、中专相比,在本地乡企中从事的工作,较为适合自身发展,愿意通过较长时间的坚持在某一岗位上做出一定成绩。中专与高中后大专平均在岗时间较短,前者是因为工作艰辛而收入较低,后者则是预期和现实落差过大,希望通过变换工作得到提升。

“图六”调查显示,相比较而言企业最满意的员工是五年制大专毕业生,满意率高达73%,根本原因在于性价比最优,能力较全面,可胜任多种岗位,定位却实事求是;中专生企业满意率最低,仅为53%,原因在于专业技能虽基本胜任岗位要求,不过一旦转岗却难以适应,文化素养也亟待提高;高中后大专企业满意率低于五年制大专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高中后大专自视甚高,不愿从事“机械性”劳动,难以管理。

“图七”调查显示,如果以本科生为评价基准,五年制大专员工的各项能力明显优于中专员工,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关键能力分别高出20%、15%、20%;但与高中后大专相比各项能力却也存在一定差距,

特别是关键能力明显欠缺。可见,五年制大专专业技能基本赢得了企业认可,但在人文素养、职业精神、意志品质、决策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图八”调查显示,乡企招录五年制大专毕业生的最大障碍是毕业生数量不足,本地户籍、愿意回乡、符合要求的更是少之又少;其次是人们传统观念的束缚,达到30%,城里大专毕业,本地乡企就业,众多群众依然认为这是不光彩的事实;乡镇基础设施的落后以及企业用工的相对不规范也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在乡企的顺利就业;而城市企业普遍顾忌的用工成本提高,乡企却考虑的很少,只占8%,可见乡镇企业对高层次员工的渴望与需求。

四、调查结论

通过本次的问卷调查与个别座谈以及对我校近三年顶岗实习学生和近三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随着我国经济的加速转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镇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稀缺依然是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瓶颈。乡镇企业由于自身的特色和农村经济的特点,对人才需求比较特别,本科及以上的高层次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小;乡企最需要的是接受过高等教育,能力全面,态度端正、吃苦耐劳、扎根农村,愿意从事一线操作,又能通过适当的培养和训练胜任管理、技术等更高要求岗位的人才。相比干高中后大专,五年制大专生更符合这一要求。农村户籍的五年制大专生是当地乡镇企业最需要、最愿意接受的实用人才。

2、农村户籍五年制大专员工在当地乡镇企业,无论在收入水平、福利待遇方面,还是劳动保障、社会保险方面都具备相当的水准,完全可以同自己的留城同学或高中后大专员工相媲美;无论是自己主观的工作现状评价、发展前景预测,还是企业领导客观的能力分析、忠诚度调查,相对指数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可见,农村户籍五年制大专毕业生在当地乡镇企业得到了普遍的优待,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自己的专业和技能得到了发展;只要回乡在企业谋得一份职业,很多人对现状较满意,对前景有信心,愿意长期坚持。

3、五年制大专员工在专业技能方面基本得到了企业认可,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文化素养不高、职业精神有待提升、意志品质尚需磨练、决策管理能力短板、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磨练。乡镇企业招录本地户籍五年制大专员工也存在许多障碍和制约因素,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受传统观念束缚,人们不愿上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导致可供招录的员工数量稀少,更不愿意大专毕业后,回乡入乡镇企业就业;乡企用工不规范、乡镇基础设施落后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要想改变现状,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五、建议和对策

依据上面的调查结论和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尝试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和对策,供相关部门参考。

1、巩固扩大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农村招生。鉴于乡镇企业对本地户籍五年制高职毕业生的真诚和巨大需求,巩固和扩大五年制高职学校在农村的招生是当务之急。事实上,在生源持续降低、就业愈加艰难的今天,江苏高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正在于真正、深度地服务“三农”,只有如此,才能稳妥地把握农村这片广阔的生源地带。让农村学生接受五年制高职,学校自身建设也是关键,学校必须帮助学生消除未上普高的遗憾感,来上职校的自卑感,管理模式与中专相区别,增强高校特征,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入学门槛,保持适当的淘汰率是必由选择。

2、加快五年制高职学校课程设置、校企合作诸方面的改革步伐。部分专业的部分课程设置不仅要面向企业、面向实践、面向就业,甚至要直接面向乡镇企业的实践和就业;校企合作的企业一方也应包括各类乡镇企业。为了能够向乡镇企业输送合格、合适的劳动者,职业学校必须关注乡企,研究乡企,以乡企为师,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贴近乡企的实际需求;校企合作应该向广度、深度发展,鉴于乡镇企业浓厚的地域性特征,订单式培养、“地招班”模式、校企联动、基地共建等等,都不失为有效形式。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例2

仁怀获批筹建部级知名品牌示范区

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复,同意仁怀市筹建“全国酱香型白酒酿造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这是贵州首个获准筹建的部级知名品牌示范区。仁怀市将享受国家质检总局在标准制(修)订、检测能力建设、检验检疫通关、行政许可审批、打假保名优、质量提升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对促进仁怀白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白酒产业竞争力有重要作用。

成立城乡中小企业信用互助协会

3月18日,六盘水市城乡中小企业信用互助协会正式成立。该协会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各行业中小企业自愿参加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宗旨是把金融机构的融资优势、政府的组织优势、担保公司的信用优势和群众的民主监督优势结合起来,通过建立良好的信用结构,促进城乡信用体系和融资体制建设,解决该市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等方面发展资金短缺问题。

推进城市公交“智能”化管理

目前,安顺市已有182辆新型公交车装载智能公交设备,6辆出租车进行智能公交设备调试,11条公交线路实现无人售票。智能公交管理信息系统具有智能调度、实时监控、从业人员管理、失物查找、投诉管理和服务评价等功能,大大降低了车辆的能耗及空驶率,对提高行业服务质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行业监管、缓解城市拥堵等方面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成为国家战略

国务院日前批准《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年)》,要求毕节试验区创新改革发展的各项体制机制,为全国贫困地区探索一条超常规的后发赶超之路,这也标志着毕节试验区的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毕节试验区迎来了战略机遇期。根据规划要求,中央财政在现有资金渠道内将加大对毕节试验区交通、水利、教育等领域支持力度,建立专项补助制度,逐年递增补助额度。

梵净山入选中国五大新锐景区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的《中国公民旅游关注度报告》显示,梵净山与福建福鼎太姥山、重庆武隆喀斯特、湖南邵阳崀山、安徽九华山地藏王圣像获国内五大新锐景区。《中国公民旅游关注度报告》通过对网民、搜索引擎用户的出行数据和出行意向进行调查整理,就城市与景区关注排名、旅游服务综合评价、国内旅游夏季风尚、出境旅游夏季风尚以及热点问题关注等进行了权威。

435个重大工程项目集中开工

黔东南州2013年重大工程和招商引资项目集中开工435个,总投资为405.5亿元。仅凯里市、凯里经济开发区、炉碧经济开发区集中开工项目达60个以上,总投资200亿元以上。凯里市的开工项目主要集中在路网工程、向山要地工程、城市公共设施配套工程、产业项目、民生工程五个方面,为提升凯里产业层次、加快城市扩容、推动跨越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人口计生“率先小康”行动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例3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3-0028-04

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策略。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内容是城乡统筹与一体化、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的混合利用与紧凑开发等[1],因而要求城乡规划行业积极探索推行新型城镇化的新策略。作为为社会培养、输送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应积极进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使得毕业生具备前瞻预测、综合思考、专业分析、公正处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够科学应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方面的难题和挑战。

2011年黑龙江省启动了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作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高校,黑龙江科技大学积极开展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3]。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试点改革过程中,以校企协同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积极开展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得到了社会和行业的认可和好评。

一、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概念模型

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是在一般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和专业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背景以及所处的地域环境,综合地方和区域的城乡建设发展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定位,并集中学校优势教学资源,使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在城乡规划编制、公共政策制定及建设实施管理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比较突出,在省内外具有领先优势和影响力。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模型见图1。

二、校企协同的基本思想

城乡规划是以城乡建成环境为对象,以土地及空间利用为核心的公共政策[4]。城乡规划是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要求规划师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一方面要求规划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善于应用专业理论分析解决实践中的复杂问题;另一方面,城乡规划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通过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对城市发展资源进行空间配置,并使之付诸实施的过程[5],因而要求规划师应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校企协同是提高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的有效策略。校企协同的基本思想是指在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应具备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专业核心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现状调研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协同创新能力等主要由高等学校来培养,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同时可以将规划师请进高校进行讲座和实践指导。学生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等方面的业务实践,包括教师的挂职锻炼在设计院和规划局等企事业单位完成,企业为学生业务实践及教师挂职锻炼提供实践平台和业务指导。校企协同的基本思想框架见图2。

三、校企协同的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师应“会讲能做”“亦师亦工”

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城乡规划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求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除了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前瞻的国际视野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胜任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具有规划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任务,因而“双师型”队伍建设是提高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多年来,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先后安排教师深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中建设计集团黑龙江省分公司、哈尔滨市方舟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等单位进行挂职锻炼。通过挂职锻炼,教师“会讲能做”“亦师亦工”,教师的实践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并且还能够将科技服务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以“导引课、核心课、相关课、技术课”为主线,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现代城乡规划的复杂性、综合性及专业性要求毕业生具备前瞻的预测与分析能力、综合的思考与表达能力。因而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影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影响其能力结构。黑龙江科技大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进一步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导引课、核心课、相关课、技术课”的特色专业主线。主要包括:以教师系列报告形式,开设了城乡规划导引课程,及早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职业特点,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引导学生有目的进行学习;开设了城乡规划原理、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城乡道路与交通、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城市设计、详细规划、社会综合调查研究、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等核心课程,有效保证了专业教育与职业实践的衔接;重视城市经济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概论、城市公共政策、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开设,强化了学科构成的多元化,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b感(RS)、大学语文与写作等课程,强化了规划技术类课程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机信息自动化处理能力与公文写作能力。

(三)专业实践与专业竞赛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一般包括调研、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等方面。专业实践是培养学生现状调研与分析、设计方案的构思与深化、设计概念与思想的表达及规划管理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过程。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重视特色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专业实践与设计及调研竞赛相结合,每年均组织学生参加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规划设计和社会综合实践调研竞赛。通过参加规划设计竞赛,学生学会了以创新的视角解析设计主题的内涵,并以全面、系统的思考进行城市设计。通过参加社会综合实践调研,培养学生关注城市问题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低碳城市、社会管理、公众参与等相结合的专业意识,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新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以2014-2015年为例,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24名学生,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规划设计和社会综合实践调研竞赛中获部级奖励,其中“小岛难载生命之重”和“足下生活圈”2份调研报告获得三等奖。

(四)采用双导师制,实现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双导师制是指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在实习期间,由学校指导教师和设计院指导教师进行双重指导把关的实习方式。设计院实习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由于设计院实习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为了提高实习的质量,分散式顶岗实习是一种有效的实习方式。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以设计院为核心的实习实践基地。在大学第五学年,将学生组织到设计院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学生的规划设计实习、毕业实习都在设计院完成。实习期间以项目为载体,学生通过参与设计项目,了解专业理论、专业规范和标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会团队协作以及如何与人交流等技能。实践表明:顶岗实习,能够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职业需求,有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五)毕业设计选题与设计院或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提高毕业设计的实用价值与创新水平

设计院的实际项目及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一般是目前需要解决的突出的城市问题,是新规划理念的具体应用,项目选题创新性强,有代表性。根据工作量的大小,组织学生单独或合作完成设计院的实际项目或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黑龙江科技大学2015届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选题涵盖了城镇总体规划、概念规划、城市设计、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村镇规划等方向(图3)。学生结合设计院实际工程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真题率为100%,有10份毕业设计方案被设计院采纳,占32.3%。学生完成的村庄规划,强调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设计思想,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采用村民调查问卷、村委会及村民访谈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强调村民对规划的参与。毕业设计选题与设计院实际项目或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不但拓宽了毕业设计选题范围,而且有效提高了毕业设计的实用价值和创新水平。城乡规划专业的毕业设计因实用价值与创新水平高,在黑龙江科技大学毕业设计专项评估中连续多年被评估为优秀。

四、结语

城乡规划是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依据和蓝图,城乡规划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有效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更为复杂化、纵深化的城乡问题的能力。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亦是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职业发展的需要。因而培养能适应新常态下城乡发展的特色应用型人才,突出城乡资源配置、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是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应该不断加强与城乡规划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校企协同,探究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提高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不断推进中国城镇化质量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卓然, 黄亚平. “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 2013, 37(2): 16-22.

[2]张洪波,姜云,王宝君,等. 新时期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J].高等建筑教育,2016, 25(2): 25-27.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例4

高校毕业生仅仅是整个就业大军中一个组成部分,另外还有农业转移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生态移民以及其他特殊就业群体。就业工作任务很重,4月底,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意见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的意见》,各职能部门也纷纷就全省就业工作作出不懈努力。

为大学生就业铺路

今年贵州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共96634人,比上年增加6398人,贵州省要求确保初次就业率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不低于85.67%的去年本省同期水平。

从国家整个就业环境和指导政策的层面看,支持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岗位是就业工作的一个重点。随着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城乡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在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继“大学生村官”之后,今年我国将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选拔一批高校毕业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镇或村就业,已经成为贵州省建立和完善人才使用的一项长效机制。省委、省政府要求,在乡镇及村社会管理、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农业服务、城镇建设等领域,要大力开发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岗位,用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并实施更大范围和更多对象的公务员乡镇培养计划,省、市、县三级机关每年有5000名左右的招录计划面向社会优秀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公开考录,新考录人员安排到乡镇和村工作。

自2013年起,在基层工作津贴、职称评定、保障性住房以及大学期间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等方面,到基层就业大学生都享有充分的、极具吸引力的政策红利。

很长时间以来,贵州经济总量小,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非公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现有的岗位不足以吸纳所有劳动力就业,即使是本省生源的大学生,回乡工作的愿望与动力都不强。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观,吸引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的体制环境有较大改善,大学毕业生对贵州发展现状与前景的认同度有了很大提升。

在鼓励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接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分不同情况,政府提供了对企业产业发展项目以“贴息为主、补助为辅”的优先专项资金支持,出台由同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社保费用进行补贴的政策、对奖励补助吸纳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以及视情况减扣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减免政策。

同样,在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中,有降低准入门槛比如高校毕业生申办企业不受出资额限制、注册资金实行分期到位的原则等规定;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如果希望创业,其启动资金可以得到财政贴息的小额贷款等金融政策的扶持;税收减免、补贴奖励政策也非常具有实际操作性。

重视返乡人员创业就业

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也是贵州各地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贵州省要求各市州以及县区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

贵州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庞大,仅在温州就有80万贵州人。他们不但带回数额不少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在外积累起了各行各业的实际经验和专业素质,为返乡创业打下亟需的知识和技术基础。

不少在外贵州人选择回乡创业就业,得到当地政府的热情欢迎和大力支持,很多外出返乡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进入当地建筑行业以及其他服务业;有些在家门口“重操祖业”,搞起了民族民间文化产业;有些农村返乡的青年人把在外务工赚得的钞票投入种植、养殖业,当起了专业户,“家庭事业两不误”。

根据贵州省的总体要求,要紧密结合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积极引导和鼓励返乡的外出务工人员进入科技创新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出口创汇型、现代服务型等产业或行业创业就业。

返乡人员在运输、商贸、餐饮、旅游等领域发展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以及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等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要帮助其选准选好创业项目。在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诸如工商、财税、融资、征地及项目落地等服务方面,全力支持,并且在户籍管理、子女入学以及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政策上,要给予适当倾斜。

创业对于任何人群来讲,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创业之艰辛很难被外人理解,社会舆论也一直在呼吁政府要呵护和善待创业者。贵州省政府要求,对创业成功并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要求的返乡人员创业项目,各地政府部门要及时妥善解决其扩大生产所需的用地等问题,以鼓励其长期投资、稳定发展。

就业工作“负重前行”

截至今年5月底,贵州省工商系统累计发展扶持微型企业30230户,累计带动16.5万余人就业。今年1~5月,全省新增微型企业达到了10230户,已完成年度目标发展数的51.2%,带动就业53952人,私营企业和从业人员总量净增1.88万户和11.72万人,其中微型企业贡献率达到54.41%和46.03%。

据贵州省就业局的数据,1~5月,全省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91亿元,新增扶持创业人数达1.57万人,新增带动就业3.94万人。

今年1~6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5.15万人,同比增长25.75%,完成年目标任务50万人的50.30%;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8.12万人,同比增长24.92%,完成年目标任务10万人的81.2%;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14万人,同比增长29.38%,完成年目标任务5万人的82.8%;产业园区新增就业11.25万人,同比增长64.23%,完成年目标任务20万人的56.25%。

从以上数据看,全省各项就业指标任务完成近半或过半,但当下正值难关,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就业工作也还存在一些非常棘手的问题。贵州省就业局分析认为,这些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城镇每年约有65万人需要工作,但目前的岗位每年仅能解决大约50万左右人就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另外,劳动者技能素质偏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其次是就业专项资金不足。2009年以来,贵州省就业资金使用量逐年加大,到目前,省本级和各地历史结余资金基本清空。如果要完成2013年就业目标任务,全年需要就业资金超过25亿元,按照2012年中央补助12亿元、省内各级筹集8亿元左右测算,存在5亿元的缺口。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例5

一、乡镇集体经济发展简析

(一)乡镇集体经济发展历程

我国乡镇集体经济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起步阶段、大发展阶段、破产萧条阶段和探索前进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到八十年代中后期。这一阶段国家深化了对公有经济的认识,认为公有经济的实现形式不只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也是公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在一定意义上支持了集体经济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了集体经济,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开创了集体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先河,比如青岛海尔集团就是在这一时期由集体企业发展起来的。

第二阶段是在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中期。这一阶段乡镇集体经济遍地开花,各地认为集体经济有发展的潜力,于是各地纷纷集资组建集体经济,有的还引进了外资,通过合作的形式创建集体经济。

第三阶段是九十年代中期到新世纪初。这一阶段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营困难,多数濒临破产,只有少数靠管理和技术生存下来。针对乡镇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党的十六大专门提出深化集体企业改革,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

第四阶段是十六大以来。国家逐步出台政策,各乡镇集体企业逐步转型,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虽然在改制、资金、技术等方面存在困难,但是发展前景仍然广阔。

(二)乡镇集体经济的特点

1.规模小且具有浓厚的地域性

乡镇集体经济的规模与成立企业的集体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来说,集体经济的规模一般比较小。由于是集体经济,因此一般具有浓厚的地域性,有的乡镇企业与行政级别存在一定的联系,其命名一般为某乡镇集团,或者某乡镇实业等。乡镇集体经济的成立有的是基于本地某一优势产业的原因,将本地优势的产业联合起来建立企业,有的是以地方财团牵头,通过集资方式建立企业集团,出资人按照比例享有企业的受益权,还有的是通过与外地合作成立的外向型企业。

2.采用传统管理模式

乡镇集体经济发展初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落后,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乡镇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水平一般比较低。其经营管理水平受制于企业的领导层,乡镇企业家虽然有自己独特的经营方式,但是毕竟缺少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管理经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合市场的发展需要,所以很多集体经济因为管理问题无法经营下去。

3.劳动密集型为主

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就是劳动力,这是由客观形势决定的,因此乡镇集体经济的企业类型也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而且企业的行业类型也以轻工业为主。轻工业对资金技术的要求较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且规模小,便于起步,正适合发展过程中面临资金技术困难的地区,因此乡镇集体经济数量众多,具体经营方式涉及加工、组装等类型。

(三)乡镇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

1.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乡镇集体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通过自筹资金、自负盈亏、民主管理等方式进行经营,有的集体经济还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将当地的传统工艺和特色产品推向全国各地甚至到世界各国,为当地创造了收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纷纷转型改制,乡镇集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几十年间增长了数倍,乡镇集体经济功不可没。

2.推动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在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化进程就是城镇化过程,如果单纯依靠中央政府的规划决策,通过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推动我国的城镇化,我国的城镇化进行必然十分缓慢。乡镇集体经济的建立,推动了产业主体由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乡镇居民收入。

3.解决了就业困难,为社会稳定创造了条件

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人不用固守在土地上,在城市无法提供工作岗位的条件下,通过组建集体经济,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另外,国有企业改制中下岗的职工,通过集体经济找到了新的谋生之路。有些乡镇集体经济还吸引了部分当地的高校毕业生,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乡镇集体经济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二、乡镇集体经济发展的困难

(一)管理权责不明晰

“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原则。作为乡镇集体经济,其本身是劳动群众共同成立的企业,其管理也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营管理,分配上按照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是很多乡镇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一直具有半行政化性质,管理权责不明晰,不能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导致乡镇集体经济脱离了市场,不能适应市场的竞争,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乡镇集体经济很难发展壮大。如果要进行改制,由于权责不明,也存在诸多困难。

(二)资金技术匮乏

一方面乡镇集体经济面临资金困难。乡镇集体经济由出资人共同组建,其资金来源限于出资人的经济实力。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资金的投入,一旦经营不善还需要资金弥补巨额的债务,乡镇集体经济要扩大经营规模也需要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乡镇集体经济的技术比较落后,很多企业集团需要通过合作方式引进外面先进的技术。

(三)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

乡镇集体经济由于是集体管理模式,且很少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因此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很多乡镇集体企业是靠某一带头人支撑,缺少完善的人才管理体系。由于缺少完善的机制,很多有能力的专业人才难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只好选择自主创业;由于制度不完善,无法吸引高素质人才留在乡镇集体企业发展。

(四)缺乏法律规范和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仍然缺少针对乡镇集体企业发展的法规和条例,乡镇集体企业的很多问题都要参照通用的法律法规解决。以前集体经济参照国有企业的政策执行,但是到目前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改制,相应的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适合作为集体经济的参考。再者,目前国家缺少对集体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比如科技、资金支持等。

三、促进乡镇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

1.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改革方向

乡镇集体企业发展面临困难,要克服困难继续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国家发改委等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对乡镇集体企业发展进行研究,制定政策规划,从宏观上进行指导,明确改革发展的方向。对于所有权关系不明、管理权责不清的问题,必须出台相关规定,按照规定将乡镇集体企业的所有权、受益权、管理权等相关权责划分清楚,否则便无法进行改革。

2.出台乡镇集体企业有针对性的法规条例

我国虽然有城镇集体经济管理条例,但是由于制定时间过早,集体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已经发展了很大的变化,原有条例已经不适合当前乡镇集体企业的客观实际,因此立法部门需要研究出台乡镇集体企业的有关法律,调整乡镇集体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为乡镇集体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法律支持。

3.地方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要加大资金扶持。乡镇集体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缺乏的问题,地方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也可以通过建立乡镇集体经济发展基金、给予贷款利息补贴、提供信贷担保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其次要加大科技方面的支持,鼓励乡镇集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将本地优势产品进行深加工,开拓新的市场。第三要注重人才素质的提高,对专业人才进行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另外政府应该提供政策支持,吸引高校毕业生在乡镇集体企业就业,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乡镇集体企业层面

1.树立改革发展意识

领导班子的水平、意识决定了乡镇集体企业的发展前景。乡镇集体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党的十重新确认了集体经济的作用以及支持其发展的立场,这意味着乡镇集体经济在我国具备发展的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使乡镇集体经济摆脱困境,必须进行改革。乡镇集体企业相关领导应该树立改革发展的意识,坚定信心,提高振兴集体经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完善管理制度

乡镇集体企业需要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管理水平一直是束缚乡镇集体企业发展的瓶颈,有的集体企业受到行政干预,有的集体企业受到管理者水平的限制,导致内部缺乏激励机制,难以集中力量提高效益。完善的制度包括内控制度、预算制度、激励机制等,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充分调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提高集体企业的效益。

3.将品牌做强、做精

乡镇集体经济在建立之初都有自身的独特优势,或者是某种优势资源,或者是某一独特工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乡镇集体经济在规模、资金、技术均不占优势的条件下,要获得竞争优势,只能将自身品牌做精,充分挖掘相关产品及其附加值,尽量将其扩展为产业链,扩大品牌价值点。

4.大力发展服务业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时期,乡镇企业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顺应国家发展政策,结合当地条件,大力发展服务业。发展服务业一方面可以为乡镇集体经济的发展开拓新的领域,业务不再局限于加工、生产等产业链上游,可以将经济增长点转移到流通环节,提高乡镇集体经济的利润边际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积累财源,自从实行分税制以来,地方政府的收入严重不足,无力为乡镇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营业税是地方税主体,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拓宽营业税的税基,为地方创造收入,进一步促进乡镇集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淑莲.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例6

“千企万岗”帮促就业百日服务活动,主要是以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吸纳安置就业的用人单位为服务对象,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部门优势,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实现“三个促进”、“六个对接”。

“三个促进”:主要是指促进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保企业、保就业各项政策落实,力争通过“三促”,使当年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率达到60%以上。

“六个对接”:一是开展陶瓷园区企业用工岗位对接,实现对接1000人;二是开展重点缺工行业用工对接,实现对接550人;三是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见习对接,实现对接50人;四是开展“三支一扶”对接,实现对接30人,村官对接13人,事业单位招募30人;五是开展公益岗位对接,全县帮助20名“双困”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帮助140名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六是开展扶持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银企对接。

二、活动内容

(一)开展就业创业宣讲“三进”活动,由县委宣传部和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陶瓷工业园区组织,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在全县选拔一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社区失业人员就业创业先进典型,及工商、国税、地税、人事劳动等部门专家参加市创业政策宣讲团,并邀请市创业政策宣讲团来我县高校、社区、农村进行宣讲,以典型的事例引导各类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尽快实现就业或创业。通过政策解读让更多的人了解政策,应用好政策。

(二)开展就业创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陶瓷工业园区继续深入开展就业创业服务校园行系列活动,广泛收集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信息,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题招聘会,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供需平台。特别是要利用校园网和劳动力资源信息网的作用,坚持开展网上招聘活动;创业指导中心要着重收集一批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微小型创业项目,供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在全县范围内组织青年创业典型参加全市青年创业大赛;选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编印成册供高校毕业生了解掌握。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推介、技能培训、创业培训、职业见习、小额贷款等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

(三)结合我县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补贴、送温暖”为主要内容的创业就业援助大行动。

1、开展“政策落实进园区、进企业、进社区”活动。进一步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形势的有关政策,帮助企业降低用工成本,扩大生产。

2、掌握用人单位特别是陶瓷园区企业和县陶瓷工业基地企业缺工情况及企业用人需求,并结合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需求等信息,积极组织开展送岗位、送培训、送温暖活动,针对我县陶瓷园区重点企业(乐华、金意陶等)近期需招收600名员工,组织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到各乡(镇)村和陶院开展面对面对接招聘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返乡农民、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解决企业用工需求;根据陶瓷工业园区、三龙、洪源、湘湖工业小区部分企业需求,针对部分企业员工进行技能提升及岗前培训,帮助企业培训员工,满足企业技能岗位用人需要,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实施步骤

“千企万岗”帮促就业百日服务活动分三个阶段实施,时间从年5月20日至8月30日。

第一阶段为宣传发动阶段(时间为5月20日至6月10日)。重点是制定工作计划、成立工作机构、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做好岗位信息收集等各项准备工作,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千企万岗”帮促就业百日服务活动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阶段为对接实施阶段(时间为6月10日至8月30日)。一是邀请市就业创业宣讲团来我县开展“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宣传活动,拟定6月中旬—6月下旬,组织一次就业创业宣讲团进行宣讲。组织县内青年创业人员参加全市青年创业大赛。二是举办阶段性的对接工作;(1)6月30日,与省、市政府三级联动开展本区域的对接活动;(2)7月中旬和8月中旬,县本级和陶瓷园区、各乡镇分别开展用工对接、培训对接、银企对接等活动,有针对性的组织实施“千企万岗”就业帮促服务。要一对一地签订合同,一对一地进行对接。三是抓好督促政策落实,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活动进一步检查本部门政策落实情况,使惠民政策真正普惠于民。6月至8月,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自查和总结,并对税费减免、“五缓四降三补贴”等政策落实情况汇总报省市协调小组。

第三阶段为总结表彰阶段(时间为9月份)。重点是做好对接帮促工作的后续跟踪服务,实施效绩评估,总结推广经验,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同时,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用人单位和工作人员进行表彰。

四、组织领导

县政府成立“千企万岗”帮促就业百日服务活动工作协调小组,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陈志坚任组长,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胡益根任副组长,陶瓷工业园区、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政府办公室、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总工会、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经贸委、县教育局、人民银行浮梁县支行、县农业局、县工商局、县地税局、县国税局、县中小企业局、县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为成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县就业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具体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和联络人。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岗位信息收集组、政策落实督导组、对接活动组、宣传报道组等五个工作小组:

(1)综合协调组。由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陶瓷工业园区、县政府办公室、县委宣传部、县总工会、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农业局、县工商局、县地税局、县国税局、县中小企业局、县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主要开展以下工作:负责活动期间的组织协调、情况调度、统计分析;指导开展帮促活动,督促落实工作计划和工作进度,县财政部门负责提供本次活动所需的工作经费;负责效果评估,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开展总结表彰。

(2)岗位信息收集组:由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中小企业局牵头,陶瓷工业园区、县发改委、县经贸委、县农业局、县中小企业局、县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主要开展就业岗位收集工作: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就业局负责县外用工信息的收集和机关事业单位岗位的收集,陶瓷工业园区负责陶瓷园区企业岗位收集,县发改委负责重大项目和金融服务业岗位的收集,县经贸委负责陶瓷园区之外的工业企业岗位的收集,县中小企业局负责三龙、洪源、湘湖工业小区企业岗位收集,县农业局负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岗位的收集。请上述成员单位于6月8日前将岗位信息收集情况报协调小组办公室。

(3)政策落实督导组。由县财政局牵头,陶瓷工业园区、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工商局、县总工会、县发改委、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主要是督促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具体承担政策落实进园区、进企业、进社区活动。涉及到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创业的税收政策由县地税局和县国税局负责落实到位,规费减免政策由县工商局负责落实到位,“五缓四降三补贴”、“两降三促一优先”政策由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落实到位(陶瓷工业园区内企业由陶瓷工业园区负责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由县发改委、县财政局负责落实到位。职工维权由县总工会和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涉及到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创业的培训、小额贷款、贷款贴息由县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负责落实到位。请上述成员单位在6月20日前对本系统落实促进就业政策情况开展一次自查,并将自查情况报县协调小组办公室。

(4)对接活动组。由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中小企业局牵头,陶瓷工业园区、县委组织部、人民银行浮梁县支行、县教育局、县中小企业局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主要开展企业用工对接等工作,同时与相关部门、单位共同承担,送就业岗位、送创业项目、送政策、送服务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县委组织部负责“村官”计划对接,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三支一扶”和事业单位招录的对接,县教育局负责提供高校毕业生未就业情况,陶瓷工业园区负责提供园区企业单位用工需求,县农业局负责提供需要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情况,县中小企业局负责提供三龙、洪源、湘湖工业小区企业单位用工需求,人民银行浮梁县支行负责银企对接活动,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开展高校专场招聘会、创业项目推介会等用工对接活动。

(5)宣传报道组。由县委宣传部牵头,陶瓷工业园区、县中小企业局、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教育局、县工商局、县地税局、县国税局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主要开展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同时具体承担就业创业先进典型宣讲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广泛宣传“千企万岗”帮促就业百日服务活动的重大意义和内容,宣传政府帮助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以及帮助企业招聘用工、减轻企业负担所开展的工作;宣传国家和省市有关就业创业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新成长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尽早实现就业。

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开展“千企万岗”帮促就业百日服务活动是落实民生工程、促进就业、维护稳定的重要举措,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千企万岗”帮促就业百日服务活动,通过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部门参与、上下联动的办法,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为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求职就业提供服务,为用人单位特别是陶瓷园区企业招聘员工、减轻负担提供服务。

2、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责及时制定本部门的具体工作计划,明确分管领导,确定承担具体工作的科室和联络员,并于6月6日前报县协调小组办公室。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例7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稳步增长(图1),与此同时,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也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图2),尤其是2014年和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增长速度均远大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尤其是使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城镇化建设,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关注点。同时,城镇化建设如何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数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策略,也成为广大城镇化建设的领导者、参与者考虑的重要问题。

 

笔者通过大量的走访调研,并基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多年的教学与管理经验,研究城镇化建设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的传导机制,以“人才市场供需平衡”作为基本假设,通过研究“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经济结构升级-人才需求结构升级-高校人才培养策略创新”的推拉链条动态发展,提出人才培养的动态体系,从而实现城镇化发展与高校教育发展的“互促”模式,为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1 研究综述

 

1.1 国外研究现状 从现有的国外文献资料来看,Brownell(1962),Marsden(1983)两位学者主要从理论上研究了城镇化建设进程与教育的互动关系,并没有建立两者的理论模型。而国外近期的一些研究也主要从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大学入学率、就业率等方面进行研究。如Monika;Mayanka Singh;Priyanka Singh(2015)在《印度的城镇化与城市问题》中主要研究城镇化带来的一些列问题及对策,并没有提及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关系。以城镇化建设拉动就业需求,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用本科人才培养与城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方面亦少有提及。

 

1.2 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对国内现有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刘标胜,戈雪梅(2012)在其文章《高等职业教育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战略作用研究》中指出,技术人才不能满足现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需要,同时指出城镇化建设进程与高等教育呈现正相关关系。阚大学,吕莲菊(2014)在其文章《职业教育对中国城镇化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中重点论述了城镇化水平与职业教育、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开放度、城乡收入差距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关系,并构建了计量模型。研究指出,无论中国的东中西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同时指出我国中部、东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开放度、城乡收入差距均正相关。马南湘(2014)在其文章《广西城镇化建设与建设类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中指出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对建筑类高技能型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需求出现激增,并根据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探索出企业对毕业生技能的关注点,进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上五位学者主要研究了区域城镇化建设进程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正相关关系,同时提出了某些专业如何培养与之适应的高技能型人才。但问题的研究倾向于区域化,专业性,缺乏对城镇化建设进程到人才培养的传导机制的系统性的研究。

 

2 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的传导机制

 

城镇化建设进程伴随着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更替,同时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往城镇的大规模迁移。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伴随着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

 

研究城镇化建设与人才需求的匹配问题,首先要明确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而此类研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城镇化建设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发展研究、城镇化建设进程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发展研究、城镇化建设进程与农业经济市场化的协调发展研究、城镇化建设进程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协调发展研究。

 

首先,城镇化建设进程与经济的发展是一种“互促”关系。可以进一步表述为,地区的经济发展越迅速,带动城镇化建设进程也越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速同时会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其次,城镇化建设加速会导致第三产业GDP所占总GDP比重的增长,同时也会引起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再次,城镇化建设发展进程与农业经济市场化程度同样表现出“互促”关系,因此,加快农产品网上交易,加快农产品城乡开放程度,对于城镇化建设进程有较大的作用。最后,“互联网+农业”使第一产业往第三产业更替的速度加快,引起产业升级也导致了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进而引起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绝对值加大,城乡贫富差距加大。

 

城镇化建设进程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农业经济市场化加速、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等诸类问题,更新了人才市场的人才需求数量与结构,因此,对于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的相关研究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难以与城镇化建设对人才需求相匹配,因此,制定适应城镇化建设的人才培养策略既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

 

3 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3.1 前后一体化的培养思维 所谓前后一体化,即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前期,包括小学、中学教育亦应培养学生的城镇化思维,树立学生城镇化建设的政治意识与参与意识。应利用第二课堂或是政治思想课的模块化设计,使学生熟知城镇化的政策、意义、目的、含义及对所有人的影响。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应重点传授城镇化建设所引起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等理论与实践知识,并在人才培养的匹配度上进行控制。学生毕业以后,应对培养的结果进行检验,主要研究其技术能力是否能够与新岗位群匹配,其价格(工资)是否能够促进城镇居民收入提高,其岗位能力是否具备更替的高敏感性,其发展是否满足可持续的要求。总之,思维的长期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稳定性。

 

3.2 能力与岗位对口,增加人才供给量 人才的供给量除了数量满足的同时,最主要的是要求专业对口、能力对口,而现阶段的劳动力市场则是岗位需求与毕业生专业、能力供给存在严重错位,即企业找不到所需的高级人才,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学生具备企业所需岗位的对等能力的职责,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制定能够适应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新型人才,是使高等院校高效服务于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途径之一。在此,笔者依照所从事的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经验,展开人才培养的途径、模式介绍。经过试验验证,这些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岗位与专业的对口,岗位与能力的对应。

 

3.2.1 “一专多方向”与“分流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笔者所提的“一专多方向”是指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对一个专业的学生进行多个方向的培养,“分流培养”则是依据学生的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将一专业数量较多的学生分方向组建专业方向小分队。

 

根据市场的调研结果,“一专多方向”的学生除了具备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的能力之外,一个专业会衍生出多个方向,而本专业的学生同时具备各个方向所有的技能。笔者以2007-2015年所在的日照地区wgy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为例,自2005-2014年,本专业学生招生数量逐年增长,且增长速度非常迅速(表1)。

 

本专业招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市场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量却远远不及供给量。在此情况下,笔者及其团队的全体人员积极探索能够使学生增加对口就业机会的途径。通过对一家生产性大型韩国企业、一家生产性大型台湾企业、三家物流企业、三家五星级酒店发放问卷;通过观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岗位;通过对实习的学生、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得出了适合现阶段工商企业管理高职学生的四个方向:①“城镇化-社区化”过程中所需要的大量行政管理岗位;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新成立的连锁门店的店长;③传统小微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④“互联网+”迅猛发展急需的物流管理人员。并且与企业共建四个方向所具备的基本技能,进而物化于课堂教学。

 

而实行“分流培养”的学生,则不需要学习四个方向所有的课程,只需选择1-2个方向(群)进行学习,最终目标是将大量的同专业毕业生分散到各个不同方向,减轻集中的就业压力。

 

实施“一专多方向”与“分流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毕业生同时具备行政管理、连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综合知识,或者根据自身的优势重点选择核心优势的方向群,具备方向群的综合知识,无论哪一种,学校均为其发放所修方向的结业证书,并对其职业能力进行严格审核,提高了学生在新形势下就业市场的竞争优势。

 

3.2.2 “专业嫁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所谓专业嫁接,就是一个专业的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依据其个性化发展、特色就业的需要,给与不同专业的相关知识的接续。对于这个问题的界定,并不是学生要具备多个专业的所有知识,而是在原有专业基础不变的条件下,给与市场所需不同专业能力的嫁接。笔者及团队仍旧观察wgy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

 

①每届学生从中选取30人组建了历届“质量管理班”,这个班的学生除了具备工商企业管理的专业知识之外,需要学习内审员、外审员职业资格的相关能力。学生的培养实行1+1+0.5+0.5的方式,在校学习一年工商企业管理的知识;后进行一年的审核员业务知识学习,其中半年培训内审员、外审员理论,并获取内审员证书,另外半年到企业进行审核员工作实践(与企业合作,企业提供审核员现场);最后一年则是在校考取外审员、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与生产实习的阶段。

 

②每届学生从中选取15人组建了历届“韩国留学生班”,主要的培养方式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外语(韩语或英语)”,而学生的就业方向是韩国及当地的韩资企业(日照韩资企业数量较多)。

 

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展已历时5年,还会持续不断进行的以上各种教学模式,能够适应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产生的诸多岗位的综合需求,并且在已毕业的几届学生中收效显著。而这种良性发展促使wgy学院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获得了较好的社会认可度,生源日益增多。而采用这种方式在同一院校会计专业进行辐射,收效同样显著。

 

3.3 互联网思维的多维运用 综上所述,不管是人才培养的对象还是参与者,具有城镇化建设的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但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城镇化+互联网+”等的思维构建也十分必要。伴随着农产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量、交易额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伴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少。不仅仅从高等教育阶段,甚至是中学阶段,就应该给学生传授互联网的思维。

 

4 结论

 

城镇化建设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个主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点。笔者站在自身所处的行业,通过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与实验,结合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城镇化建设-经济发展与结构升级-岗位结构变化-岗位能力变化-人才需求能力结构变化-人才培养的策略与模式创新”的逻辑关系进行论述,初步解决了城镇化与人才需求问题的矛盾。由于笔者所在专业的问题,以及调研时间的紧迫性,没有推广到所有高职文科专业。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以期更好地解决城镇化建设与中小企业发展协调问题研究,更加丰富城镇化理论。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例8

二、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全覆盖。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含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7.7万人、60.2万人、14.6万人、19.1万人、13.9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7.5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万人,基础养老金发放率100%,续缴费率达92%。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基金征缴收入分别达到15.67亿元、9.17亿元、0.61亿元、0.83亿元、0.23亿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率达到95%,清欠额达到500万元。企业职工养老金确保100%按时足额发放,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率达到98%,工伤康复人数、试点地区预防培训人数分别达到50人和2000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

三、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新增专业技术人才2100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培训12000人次,引进高层次人才210人,新增留学回国人员、新引进长期外国专家分别达到45人、5人。新增高技能人才3500人,职业技能鉴定取证(不含统考)1.1万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统考400人,参加计算机高新技术统考1000人,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职业素质提升培训考核200人。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例9

三、进一步完善和贯彻落实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一是建立代偿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对自愿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高校毕业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由国家代为偿还。二是实行来去自由的户籍管理办法。到我区乡镇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根据本人意愿,可将户口留在原籍(家庭所在地)或迁往实际工作地。对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非本地生源签订劳动合同的高校毕业生,非公有制单位要建立集体户口,由所在地公安机关予以落户。非公有制单位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或对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户口可挂靠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人才交流中心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待落实工作单位后,户口迁入实际工作地。三是提供免费人事档案管理。到我区乡镇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和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高校毕业生(在广西服务期间),需要人事服务的,由各级政府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服务。四是提高见习期工资标准。对到乡镇基层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试用(见习)期间,其工资标准按试用(见习)期满后的工资标准确定;到我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前执行转正定级工资,高定2档工资标准。五是优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对到乡镇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满2年以上的,今后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定。对在乡镇事业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试用(见习)期可按实际工作岗位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六是加分升学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对到乡镇基层就业服务满2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大学生志愿者,报考广西区属高校成人专科升本科或报考广西区属高校研究生的,均可加10分。七是合并计算工龄。经县以上组织、人事部门办理手续在乡镇服务的高校毕业生、大学生志愿者,进村、进社区工作和到非公有制单位、中小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其服务年限可以合并计算为工龄。按规定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今后考录到国家机关或招聘到事业单位工作的,其缴费年限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年限也同时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

四、贯彻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有关政策。各地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设立专门窗口,为高校毕业生申办个体经营提供开业指导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信息、咨询服务。应届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包括建筑业、娱乐业及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费、个体工商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高校毕业生正在申办前置审批和正在筹建的企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先办理登记注册,核发有效期为3个月至1年的营业执照,在执照经营范围中注明“筹建”字样。

五、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一是享受国有企业员工有关待遇。在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员工同等对待。在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从事科技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申请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经费,申报有关科研成果奖励、选拔优秀人才或申报荣誉称号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员工一视同仁。二是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规范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行为,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依法督促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在聘用高校毕业生时签订劳动合同,依法支付劳动报酬和缴纳社会保险费,对随意拖欠或克扣工资、拒缴社会保险费等违法行为,劳动保障部门要依法严肃查处,并向社会曝光。要建立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法律援助体系,为他们提供无偿法律援助服务,切实维护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六、积极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各级政府要创造条件,对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由市、县(市、区)有关部门联系部分企事业单位,为高校毕业生建立见习基地或提供见习岗位,安排见习指导老师,组织开展见习和就业培训,帮助他们尽快就业。见习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当地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助,有关服务机构提供免费的人事和就业指导等服务。

七、实行考录公务员和补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倾斜办法。一是招考公务员优先录用经过基层锻炼的高校毕业生。从20*年起,自治区、市级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三分之一的职位应从具有2年以上乡镇、村、社区、非公有制单位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包括报考特种专业岗位)中择优录用,以后逐年提高。二是事业单位有关岗位招聘向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倾斜。全区财政拨款的各级事业单位(不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综合管理类岗位应原则上从具有2年以上乡镇、村、社区、非公有制单位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聘。三是笔试成绩加分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经县以上组织、人事部门办理手续在乡镇工作满2年的毕业生或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的毕业生,在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时,笔试成绩可加5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四是注重从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自治区级机关对新招录的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要在招录后3年内,分批安排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1—2年;今后在选拔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时,要着重从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

八、加大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工作力度。进一步拓宽渠道,适当增加选调生选派人数。选调生主要充实到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等基层单位工作。每年从企业选拔一批大学毕业生进入选调生队伍。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对选调生的日常管理和培养,今后县以上党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都要结合岗位需要,留出一定数量的空缺职位,从基层经过2—3年锻炼的选调生中择优选拔。

九、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继续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各级共青团、教育、劳动保障、财政、人事、扶贫等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部署,继续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选拔派遣和日常管理工作,要落实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再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解决其后顾之忧。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服务计划。从20*年起,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人事厅、教育厅每年组织选拔200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到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从事为期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服务工作,服务期间由自治区财政参照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待遇标准,发给生活补贴。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自愿合同,毕业生服务期满后,进入市场自主择业。各市也应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

大力推广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工作。从20*年起,根据国家部署,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到农村就业的,可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市、县两级政府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其人事档案由县级人事部门管理。

十、加大财政支持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力度。安排专门经费支持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自治区财政将通过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该项工作。各市、县财政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安排专门经费,用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对高校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就业的,其薪酬可由所在地财政和社区共同解决;到农村就业的,市、县两级可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积极筹集“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渠道积极筹集"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为基层创业有贷款需求的高校毕业生提供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政府设立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可以适当放宽条件,为高校毕业生创办中小企业等自主创业提供贷款信用担保。

十一、为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配置乡镇行政编制。为缓解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急需人才与编制紧缺的矛盾,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商自治区编办、人事厅、教育厅,每年从中央下达给我区的专项行政周转编制中安排出一定比例,用于接收经基层锻炼表现突出的人员(含选调生)。这部分周转编制不计入当地乡镇行政编制总数内,高校毕业生离开乡镇后以3年为一个周期逐年收回。

十二、实行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招生就业制度。根据我区“老、少、边、山、穷”地区的实际需求,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就业。定向招生计划由有关市、县根据本地实际需要提出,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批准后下达。定向招生计划向社会公开,面向全区招生,适当降分录取。报考定向招生计划的考生必须与定向单位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毕业后按协议回定向单位就业。

十三、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各级政府要统筹高校毕业生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设,使现有各类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实现联网贯通,加快建设统一的人才市场。构建全区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信息服务平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要与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合作,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沟通,广泛开展就业指导、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加快建设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会服务体系。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例10

20__年—20__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73781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49149人、困难就业人员16229人。具体每年劳动力就业情况为:20__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4213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10404人、困难就业人员4254人。20__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3362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9207人、困难就业人员2817人。20__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336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11295人、困难就业人员3248人。20__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310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8365人、困难就业人员25727人。20__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1811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9878人、困难就业人员2884人。

二、最主要的就业压力来自哪些方面?

近年来,我市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岗位严重短缺。随着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企业重组改制关闭破产,造成了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等待再就业;矿区土地先后塌陷和农民土地被开发及征用又造成一批失地农民及被征地农民急待就业;同时,每年新增高校毕业生约 %找不到工作,同样急待安置就业;特别是每年新生劳动力数量大,一部分原有的职工还要分流下岗再就业,再按传统的就业安排的办法显然无法承受庞大的就业压力。现阶段新成长劳动力、岗位失业人员、失地农民、被征地农民、高校毕业生等是我市最主要的就业压力。

三、每年我市有多少新增劳动力?

20__年—20__年新增劳动力22.5万人,其中城镇9.7万人、农村12.8万人。具体每年新增劳动力情况为:20__年12.7万人,其中城镇4.3万人、农村8.4万人;20__年4.2万人,其中城镇2.3万人、农村1.9万人;20__年2.9万人,其中城镇1.6万人、农村1.3万人;20__年2.7万人,其中城镇1.5万人、农村1.2万人。

四、每年我市能新增多少就业岗位?其中返乡农民工所占比例是多少?院校毕业生所占比重多少?

20__年—20__年我市新增就业岗位131645个,其中返乡农民工占

%、院校毕业生占 %。具体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情况为:20__年新增就业岗位33362个,其中院校毕业生12947个,占38.8%;20__年新增就业岗位33366个,其中院校毕业生17621个、占总数52.8%;20__年新增就业岗位33106个,其中院校毕业生15109个、占总数45.6%,被征地农民工5214个,占总数15.7%;20__年新增就业岗位31811个,其中院校毕业生14145个、占总数44.5%,被征地农民工4490个,占总数14.1%。注:被征地农民所占比例从20__年起才正式纳入统计,院校毕业生中包括高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所占比例没具体统计过。

五、城镇登记失业率是多少?

20__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20__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20__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20__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20__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

六、有多少因城市建设失地的农民需要再就业?

近年来,为切实贯彻省委、省政府构建“两淮一蚌”沿淮城市群战略部署,我市按照“实力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彰显魅力”的原则,围绕“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进行布局调整,抓好中心城区与县城、中心镇的建设,加快构建“双百双宜”城市,造成了

万失地农民需要再就业。

七、对零就业家庭有哪些帮扶措施?

近年来,我市将帮扶“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工作作为每年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积极采取五项措施帮扶需要就业的“零就业家庭”成员成功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发现一户,帮扶一户,消除一户的动态为零目标。一是送政策。充分依托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再就业政策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宣传,组织专人进社区,送政策上门,对援助对象进行就业政策的宣传讲解,告知具体操作流程,为他们提供政策扶持帮助。二是送培训。针对“零就业家庭”成员普偏存在技能单一,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特点,市劳动就业管理局特别注重加强对“零就业家庭”成员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指导各类职业培训实体,挖掘办学潜力,扩大“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参训规模,有针对性地开设面点、烹饪、按摩、美容美发、家政和创业等适合“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培训专业。通过积极为援助对象提供技能培训服务,鼓励和帮助符合条件的援助对象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三是送岗位。通过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及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形式,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组织和开发一批保洁、保绿、保安等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四是送补贴。充分运用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等再就业扶持政策,帮助就业困难人员解决社会保险缴费接续问题,鼓励用人单位招用“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五是送贷款。我市积极探索小额担保贷款新路子,向资金紧缺的“零就业”家庭创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和创业贷款资金支持,放宽扶持条件,缩短办理时间,为其创业开辟绿色通道,切实解决“零就业家庭”成员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八、就业最难的群体是哪一群体?

当前我市就业最难的群体主要是残疾人员,因为家庭对残疾人不理解,社会歧视,安排残疾人就业势必影响单位的“形象”,面且残疾人自身又存在自我压抑,潜能得不到发挥。

九、隐性就业现象是否普遍存在,占登记失业人员比例大概是多少,有没有统计?

我市隐性就业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灵活就业人群、企业用工、个体经营用工等等,具体占登记失业人员比例多少没有统计过。

十、我市的再就业援助制度有哪些?

近年来, 我市将再就业作为“民心工程”之首和“党政一把手”工程,结合××实际,以全面建立再就业援助制度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了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申请承诺服务、就业协作服务等工作制度,开展规范化的服务,广泛开展送岗位上门、送政策上门等各种形势的贴近服务,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一是全市要储备1500个公益性岗位,其中:市本级储备1000个、县储备500个,随时用于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二是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并视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补贴,以及适当的岗位补贴。三是对吸纳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一次性就业奖励。四是对零就业家庭成员自主创业、组织起来就业或灵活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一次性就业奖励。

十一、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的覆盖怎样?乡镇和街道是否建立?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各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步伐,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目前市、县区两级人力资源市场基本建成,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就业管理本文来源:文秘站 服务网络体系得到完善,全市16个街道、18个乡镇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140个社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建成“充分就业社区”60个、“充分转移村乡村”132个。全市321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员,采取实名制管理。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发到公办5家、民办28家,每年登记求职达1089.2万人次。

十二、通过劳务输出每年能解决多少剩余劳动力就业?

20__年—20__年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168325人,其中20__年520__人、20__年33217人、20__年39348人、20__年25727人、20__年18021人。

十三、针对这些情况下一步解决就业压力有什么举措?

(一)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充分发挥市、县区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健全各级政府就业工作综合评估考核体系,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确保把中央、省、市出台的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二)切实抓好重点人群就业服务工作。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计划。加快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机制,做好政策落实和就业服务工作,对回到原籍未就业的,做好跟踪服务,保证底数清,帮扶到人。实施农民工就业服务计划。坚持向城镇转移就业、扶持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三结合,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实施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计划。加强对“双零”家庭和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形成动态长效帮扶机制,确保城市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农户至少有一人就业或转移就业。

(三)积极开展部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加强市级创业园区管理服务工作,孵化入园企业壮大发展。加快农民工创业园建设进度,所有农民工创业园,一季度全部达到企业入园、机器运转的目标。力争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00万元以上,建立创业型乡镇9个、创业型社区30个、信用社区4个。完善市、县(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和创业项目库建设,形成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的四级创业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