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中式烹饪培训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6-08 23:29:48

中式烹饪培训总结

中式烹饪培训总结例1

一、烹饪实训和技能大赛之间的关系研究

烹饪实训教育就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掌握烹饪技能,能够为餐饮企业接受,成为自己的谋生本领,是学生的一项职业技能。因此,可以说烹饪实训教育是烹饪专业的一种教学手段,是烹饪专业的教学过程。技能大赛就成为能够明显突显烹饪实训教育成果的有效方法,是评价烹饪教育成功与否的一项标准。

烹饪教育中,提倡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培养学生就业技能为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教学目标,因此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开展烹饪教学活动,如技能大赛的形式促进烹饪实训教育,对烹饪操作构思、烹饪操作计划、烹饪操作实施以及烹饪操作结果等进行全过程评价,以更好地完成烹饪实训教育。技能大赛作为一种综合的评价方法,对烹饪实训教育的整个教学进行全过程评价,通过技能大赛来检验烹饪实训教育的实施结果。如,我国目前烹饪项目包括中式面点制作、中式热菜制作、工艺冷盘和果蔬雕刻四大项,而烹饪技能大赛考虑到人员能力的有限性,仅要求参赛人员掌握两种以上的烹饪大项即可参加大赛。因此,在烹饪技能大赛中,参赛人员仅需要依据自己所报项目进行比赛即可,可以依据烹饪岗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项目参赛,这和烹饪实训教育的过程是一致的,即将烹饪分为不同的实训模块进行不同形式的教学。

二、技能大赛在烹饪实训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一)以创新求异思维促进技能教学

创新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放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是可以多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层次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发现新事物。在烹饪实训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四维空间,以广阔的思维突破传统思维的约束,向多方向的思维发展。在烹饪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以较强的观察力,积累烹饪知识,开拓思维,不断进行烹饪训练。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关键点,吸引了学生观察的点,在实训教育中,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是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更是自身提升的能力。如,在烹饪实训教育中,学生可以从糖醋鱼、橙汁菠萝鱼和茄汁鱼等菜肴考虑烹饪复合味的组合。

(二)以坚实的师资队伍促进技能教学

烹饪实训教育的开展还需要有坚实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条件,烹饪专业教育没有专业性、技术性的师资队伍,就没有技能应用型的学生人才,因此烹饪教育需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烹饪实训教育中,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发,以教育意识强、理论功底硬、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开展实训教学活动,加大“名师工程”的实施力度,强化烹饪专业带头人的建设。烹饪实训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烹饪教师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能手,还需要是实训操作间的名师,是专业技术的能手。以坚实的师资队伍促进技能教学,同时鼓励教师参加技能大赛,在比赛中进步,在比赛中练兵,以赛促教的形式培养烹饪专业教师,也为烹饪实训教学奠定基础。

(三)设计实训教学环节促进技能教学

烹饪实训教育是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因此需要针对实训教育的需要选择专业技术强的教师,以技能教育委员会促进实训技能教育的开展,实施实训教育的规范化教学,尤其要注重对烹饪实训教育“讲、演、练、评”四环节的教学,其中,讲是指烹饪教师在实训教育中,以实训技能的讲解形式为学生讲解实训操作的烹饪原理、烹饪方法以及烹饪要领;演是指烹饪教师在实训教育中,以实训技能的操作形式为学生演练实训操作的具体程序和流程;练是指烹饪教师在实训教育中,以实训技能的练习形式让学生自我进行训练和操作;评是指烹饪教师在实训教育中,以实训技能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客观全面评价。烹饪实训教育四环节法是相互联系的,要在讲中演练,在练中点评,有机结合四环节才能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促进技能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强化实训社会实习促进技能教学

烹饪专业学生为了更好的走向社会工作岗位需要尽快的提高自身的烹饪技能,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社会实习平台,保证学生在实习工作中能够学到真正的烹饪技能,而不是以社会实习为借口自我放纵。强化实训社会实习,需要学校构建专门的实习管理部门,以专业的教师带队,学生以一定的实习任务指标开展实习活动,教师在学生实习完成后,对学生开展实习考核,学生需要上交实习报告。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社会实习可以得到快速的提升,社会实习还有利于学生就业。在技能实训教育中,学校还可以和餐饮企业开展合作活动,以各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活动,以专业技能竞赛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烹饪能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烹饪学习意识,还提高了学生的烹饪操作能力,使得学生更易于被社会所接受。

总之,在烹饪实训教育中,通过分析技能大赛和实训教育之间的关系,采取不同的实训教育路径实现烹饪实训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以创新求异思维促进技能教学、以坚实的师资队伍促进技能教学、设计实训教学环节促进技能教学和强化实训社会实习促进技能教学为应用路径,再创烹饪实训教育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苏爱国.从全国职业院校烹饪技能大赛看烹饪实训教学[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5).

中式烹饪培训总结例2

烹饪教育中,提倡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培养学生就业技能为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教学目标,因此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开展烹饪教学活动,如技能大赛的形式促进烹饪实训教育,对烹饪操作构思、烹饪操作计划、烹饪操作实施以及烹饪操作结果等进行全过程评价,以更好地完成烹饪实训教育。技能大赛作为一种综合的评价方法,对烹饪实训教育的整个教学进行全过程评价,通过技能大赛来检验烹饪实训教育的实施结果。如,我国目前烹饪项目包括中式面点制作、中式热菜制作、工艺冷盘和果蔬雕刻四大项,而烹饪技能大赛考虑到人员能力的有限性,仅要求参赛人员掌握两种以上的烹饪大项即可参加大赛。因此,在烹饪技能大赛中,参赛人员仅需要依据自己所报项目进行比赛即可,可以依据烹饪岗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项目参赛,这和烹饪实训教育的过程是一致的,即将烹饪分为不同的实训模块进行不同形式的教学。

二、技能大赛在烹饪实训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一)以创新求异思维促进技能教学

创新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放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是可以多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层次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发现新事物。在烹饪实训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四维空间,以广阔的思维突破传统思维的约束,向多方向的思维发展。在烹饪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以较强的观察力,积累烹饪知识,开拓思维,不断进行烹饪训练。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关键点,吸引了学生观察的点,在实训教育中,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是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更是自身提升的能力。如,在烹饪实训教育中,学生可以从糖醋鱼、橙汁菠萝鱼和茄汁鱼等菜肴考虑烹饪复合味的组合。

(二)以坚实的师资队伍促进技能教学

烹饪实训教育的开展还需要有坚实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条件,烹饪专业教育没有专业性、技术性的师资队伍,就没有技能应用型的学生人才,因此烹饪教育需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烹饪实训教育中,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发,以教育意识强、理论功底硬、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开展实训教学活动,加大“名师工程”的实施力度,强化烹饪专业带头人的建设。烹饪实训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烹饪教师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能手,还需要是实训操作间的名师,是专业技术的能手。以坚实的师资队伍促进技能教学,同时鼓励教师参加技能大赛,在比赛中进步,在比赛中练兵,以赛促教的形式培养烹饪专业教师,也为烹饪实训教学奠定基础。

(三)设计实训教学环节促进技能教学

烹饪实训教育是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因此需要针对实训教育的需要选择专业技术强的教师,以技能教育委员会促进实训技能教育的开展,实施实训教育的规范化教学,尤其要注重对烹饪实训教育“讲、演、练、评”四环节的教学,其中,讲是指烹饪教师在实训教育中,以实训技能的讲解形式为学生讲解实训操作的烹饪原理、烹饪方法以及烹饪要领;演是指烹饪教师在实训教育中,以实训技能的操作形式为学生演练实训操作的具体程序和流程;练是指烹饪教师在实训教育中,以实训技能的练习形式让学生自我进行训练和操作;评是指烹饪教师在实训教育中,以实训技能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客观全面评价。烹饪实训教育四环节法是相互联系的,要在讲中演练,在练中点评,有机结合四环节才能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促进技能教学水平的提高。

中式烹饪培训总结例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0-0115-02

我校中餐烹饪专业被评定为省重点专业后,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充实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学设施设备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紧密围绕当地餐饮业的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加强校内实训教学建设和管理,努力提升烹饪专业的教学质量,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餐饮企业日益突出的人才需求。

一、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规划实训基地的建设

烹饪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考虑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结合。我们根据烹饪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需要,确定设施的性能、型号等。从学生的数量、班额大小、课程安排、现有设施等角度综合考虑,以实用、够用为前提,保证现有教学的正常开展。同时,我们还综合考虑了实训室建设的长远用途、设施售后服务等因素,以能支撑专业的长远发展及实训室的可持续良性使用为目标。合理规划各实训场室的用途,做到专室专用,甚至一室多用,提高烹饪实训设备的共享率,避免资源浪费。实训场室还同时具备了重要的烹饪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功能,并能面对社会人员进行烹饪技术技能培训,使职业教育更具特色。

(二)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

无规矩不成方圆,实训场室的管理需要制度的约束和支持。经过与烹饪专业老师、班主任及专业部长多次专题研讨会的商讨,我们出台了完善的《烹饪专业实训管理制度》并上墙公示。制度明确了实训场室的使用要求及管理要求,明确了任课老师及实训管理员的职责,做到责任落实到个人,每个岗位都管理到位。

(三)增设实训室管理员,规范烹饪实训场室的使用

烹饪设施的工作正常与否不仅关系到课程的顺利进行更关系到学生的人身安全。我们增设了烹饪实训室管理员,要求每日对当日所用过的烹饪设施进行安全排查,并与当日使用实训室的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与交接。要求任课老师填写实训室使用日志,详细记录每次上课前后实训场室内设备的使用情况,明确设施的安全责任,又保证了实训设备故障的及时排查与维修。

二、校内实训教学管理

(一)合理设置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对烹饪专业的课程进行了合理的设置,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我们在第一学期开设了《烹调基本功》《面团制作技术》《食品雕刻工艺》等实践性课程,注重在学习初期提高学生对烹饪专业的了解和兴趣,并扎实抓好基本功训练,打好根基。第二学期,在继续深化烹调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开设了《中式热菜制作》《面点制作》,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烹饪专业深度的认识,并掌握烹调常用原料的初步加工及点心制作的基本工艺。第三学期课程设置有《中式热菜制作》《面点制作》《菜点围边与冷拼》及《地方特色菜肴制作》,主要掌握常用烹调方法和日常点心制作,熟悉各种烹调法的使用,训练烹调操作技能;地方特色菜肴制作课程的开设,迎合了当地特色餐饮的需求,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了基础。第四学期继续开设《中式热菜制作》《面点制作》,并增设《西餐烹调技艺》,强化烹调技能,扩展了学生的烹饪专业技能。按照技能考证标准及厨房主要岗位的职责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训科目授课内容的统一

我校烹饪专业班级较多,同一门科目由几位专业老师任教,老师们的授课安排各自发挥,造成了授课内容的不统一,教学效果参差不齐。2013年10月,由教务处组织,教研组牵头,分别对《中式热菜制作》《中式面点制作》《西式面点制作》《中餐烹饪基本功训练》《面团制作技术》《食品雕刻工艺》《冷菜制作与拼摆》等7门专业实训课程作出了授课内容的统筹规划,形成每门专业实训课程详细的授课计划。实训科目授课内容的统一,给任课老师提供了统一的标准,规范了实训课堂的授课,同时也为校本教材的出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抓好实训课堂管理,提升专业实训效果

1. 规范实训课堂的组织与管理

我们进一步完善了烹饪专业实训管理制度,首先从着重仪容仪表上严格要求学生,不符合要求的学生禁止进入实训场室,抓好实训课堂的管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岗位意识。此外,我们还在每个楼层配备了一名实训协管员,整个实训过程中,实训协管员始终贯穿于各个场室,协助任课老师做好实训课堂的管理。

2. 实训课堂上课模式的调整与规范

在教研组的带领下,我们全体烹饪专业教师商讨、探索实训课堂上课模式的改革。至今已形成了“理论学习――小组研讨――教师示范――合作实训――多元评价――总结反思”为过程的创新型教学模式。由任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及耗时长短控制理论学习和演示示范的时间,机动组织学生开始动手实操,学生实训结束后,再由任课教师组织集中评分与点评,下课后再组织值日小组进行清洁卫生。如此,实训课堂的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也避免了课堂管理上的时间漏洞。

(四)改革实训科目考核形式

继统一了实训科目的授课内容后,我们把实训科目的考核标准也进行了统一,同时还对实训科目的考核形式进行了改革。我们随机抽出5名烹饪专业老师组成考核评分小组,根据统一后的实训科目考核标准,对每次的实训考核进行评分,一改过去由任课老师既负责监考又进行评分的传统。通过这样的尝试,以统一的标准对待每一位学生,促使学生以专业的标准来对待每一门实训科目的学习,营造自觉练艺的学习氛围。

(五)打造真实厨房环境,实现产教结合

2013年10月,我们尝试把校内教工食堂转向为教学与工学一体的烹饪实训基地。根据食堂的实际从实训上设立了六个档口岗位,从六个档口的工作任务来开展学生的实训。学生在真实的厨房工作环境中,以真实的菜品为载体,由值班的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和监督,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真正实现了教、学、做合一。真实岗位的实习还培养了学生的工作责任感,提高了学生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学生们提前体验了真实的生产的环境,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提高竞赛能力

我们尝试把烹饪技能竞赛纳入到常规教学的范畴,坚持每学期举行一次全烹饪专业的技能竞赛,并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参加。我们还尝试把技能竞赛的内容与规则列为课程内容,让其渗透到常规的实训教学中。通过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竞争力,再从中选拔出优秀的选手,由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作一对一的辅导培训,上送参加更高级别的技能竞赛。

三、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

(一)做好入学教育

从2014年9月开始,我们对初入学就读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把烹饪专业的发展过程、烹饪行业的发展趋势、烹饪行业的岗位设置、以及各岗位的要求等对学生做详尽的介绍,同时还把烹饪专业的纪律、学习及技能考证等多方面的要求向学生一一说明,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心中树立起在校三年的学习标杆。

(二)加强学生烹饪操作安全意识的培养

烹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实训课程占了60%以上,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是在烹饪实训室里度过的。烹饪实训课不仅是一个专门向学生讲授烹饪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是一个厨房安全操作知识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学习的课堂。因此,我们把安全操作知识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评定烹饪实训操作课重要的考核指标,同时将这一教学内容作为对任课教师的考评项目。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安全操作的意识,也有利于烹饪教师对学生安全教育的主动性。

(三)职业素养的渗透教育

职业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久而日积月累的过程。我们坚持以行业对岗位的要求作为实训课堂上学生操作的标准,注重在平时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把岗位意识始终进行渗透性教育。在政治课上灌输职业道德教育,在烹饪专业理论课上培养学生对烹饪岗位的热爱,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操作习惯。

另外,我们打造的真实厨房实训模式,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搭建了重要的平台,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协作、人际交往等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使知识、技能和素养融为一体,达到现代餐饮企业对学生素养的要求。

中餐烹饪专业的校内实训,应以地方餐饮业发展和餐饮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设计,合理安排,不断完善,才能切合地方经济的需求,为现代化的餐饮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式烹饪培训总结例4

1 烹饪人才培养的发展与现状

1.1 烹饪教育的办学层次

烹饪教育从五十年代起,为我国烹饪教育启蒙阶段。20世纪80年代烹饪高等教育踏上正规,1989年,黑龙江商学院开设一届本科层次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1993年,扬州大学开设本科层次的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1993年,黑龙江商学院旅游烹饪系从该院食品工程系硕士生中分出两个指标成为烹饪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等等。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烹饪高等教育已初具规模。

1.2 烹饪教育的师资

中国烹饪教育的师资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技能方面主要是以行业中有一点文化、技术好的师傅为主,他们技艺高超,操作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偏老,由于文化素质的局限,只能进行实践演示和讲解工艺要点与操作规程,不能阐释专业理论和工艺原理,所以理论方面主要是以旁系学科对烹饪有一定研究的学者为主,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之后,烹饪教育的重任逐渐被烹饪专业具有大专、本科学历新生代力量所替代,他们是烹饪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推进者,并经过多年的努力,烹饪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学科体系。这是烹饪高等教学30年来的一大贡献,只是美中不足的是许多老师实践操作工夫不强,这有待今后的不断充实和提高。

2 烹饪职业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

烹饪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网络调查结果,“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烹饪人才?”答案是:“学历不是第一位,知识扎实、丰富,实用技能过硬,有熟练的技术,良好的职业素养,一上岗直接就能上手,为我们企业带来了高收益”。

显而易见,中国烹饪是以手工劳动为主、技术性较强的工种,社会企业能够接受既懂烹饪理论、知识面广,又具有熟练的技术和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应变能力强,并且有较好职业素养的复合型高级烹饪人才。由此,烹饪职业教学应该朝着这一方向去努力,引入“双元制教学模式”是培养烹饪人才的当务之急。

3 烹饪职业教育需要改进的环节和措施

3.1 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前提条件,直接关系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和培养人才质量的根本问题,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烹饪教师要注重动手能力的提高,教育学家曾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从30年烹饪高等教学来看,目前在职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任教,在烹饪实践方面是相当欠缺的,从表面上看,都具备教师资格证、在教师职称上都有讲师、教授职称,在技能上都有烹调技师、高级技师职称,但如果仔细考量一下每一位老师的工作经历,在烹饪岗位工作的经历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对教学而言,这是“虚胖”,没有底气,这是目前中国烹饪师资队伍的短板。这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学中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比如:在德国,要成为一名职校教师是极其不易。除了具有学历和资历并享有国家公务员待遇这些基本条件外,还必须经过3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具备职校教师资格;若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经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把好进入教师队伍的第一关,除学历之外,要着重考量工作经历和技能水平;其次,对在职岗位上的教师,采用“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逐步解决教师缺少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第三,走专兼结合之路,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利用多种渠道加大来自生产一线教师的比例,把企业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管理理念,企业的精神带进课堂,使学生接受良好的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

3.2 引入“双元制教学模式

所谓“双元制”,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的职业教育形式。“双元制”职业培训分别是在企业和学校里进行的,通常在企业里进行3—4天的实践培训,在学校里进行1—2天的理论培训。“企业与学校”这一培训比例始终贯穿“双元制”职业培训。这种教学模式,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集学科本位教学模式和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之优点的教学模式。“双元制”教学实行“三点一线”具体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解决 “应知”的问题,包括广阔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为进修准备的知识等。其目的是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是正确的。在实验室中解决“应会”的内容,即掌握技能的问题,包括实际技能、知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互相协作的能力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清楚怎样做,在实习企业中解决技能的熟练问题。三“点”有机结合,相互贯通。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一体化效应是显著的,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

3.3 烹饪教学新模式的尝试

以下几种形式供同行交流:

(1)研究性学习法,此方法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归纳起来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指学科教学中的研习活动,是一种与接受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要探究、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可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运用。二是指一种专题式的研究学习活动,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在开放的情况下,多渠道获取知识,并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项目学习活动。

(2)讨论、辨析式学习法,此法带有一点强制性,具体是教师把上课内容和章节作为作业提前一周告知学生,由学生自己学习,遇到问题可以在网络上查找答案,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上课时学生安组发言,每次以一个组为主讲,同学们有异议、不懂的先有主讲组解答,最后由老师利用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如:幻灯片、视频录像)进行归纳、补充和总结。

中式烹饪培训总结例5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梅州市委、市政府建设“山区文化强市”战略,服务梅州创建广东“文化名城”,实施“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特色产业品牌战略,推动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目标,传承创新客家菜烹饪技术,弘扬梅州客家饮食文化,提升梅州“中国客家菜之乡”的美誉,梅州农业学校与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联合办学,开展学历教育和厨艺职业培训,在学校开展厨点师职业技能鉴定、挂牌成立 “中国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为客家菜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1梅州农业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客家名厨培训摇篮的成功经验

1.1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1.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餐烹饪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分析职业需求,根据梅州市及客家地区餐饮业的特点,以一步到位的毕业生就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施以中式热菜、中式面点、冷菜制作与食品雕刻等任务为目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了烹饪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和大纲,以学生素质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为教育重点,以就业需求为教学导向,以产业调整为教学改革动力。

1.1.2教学模式改革

积极探索“以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坚持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以操作方法为核心,以教、学、做一体化为目的,努力实现以教师中心向以学生中心转变、以重共性向以重个性转变、以重理论向以重实践转变、以重教室向以重现场转变等四个转变。在教学方案设计上,要求教师们紧靠职业能力本位设计教学方案,突破学科理论体系,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特色,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尽可能缩短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1.1.3创新教材应用

在对市场、学生需求、职业群、职业标准、学校条件等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基础上,依照“并行式课程模式”和专业自身的内在要求,对课程的体系、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突出个性,注重挖掘专业特色,以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整合和完善结构为主线,形成专业课程特色,突出中职专业课程的实用性、针对性;构建了以职业能力测试、职业人员测试为核心内容的测评体系;开发体现职业要求,又具有鲜明客家特色的《传统客家菜的制作技术》、《古法烹饪客家菜技术》、《客家风味小吃制作技术》等教材。

1.2以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中国客家菜培训基地

梅州农校于2012年成功申办“中国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通过整合学校、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积极打造集客家菜大师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客家菜饮食文化培训、客家菜品研发中心以及中高层餐饮管理人员培训于一体的中国客家最大的客家菜培训基地,助推客家菜产业发展,使客家菜的开发更加长效化、系统化和规范化。通过建立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更好地加强与企业、行业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间的合作,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掌握“客家菜肴”质量标准的话语权,开展客家菜专题培训和厨艺展示,打造成为向全世界推广客家饮食文化的窗口和平台,继承发展、创新客家菜的主阵地,并通过走连锁化发展的路子,与旅游文化紧密结合,扩大客家菜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打好客家饮食文化招牌。

1.3以参加广东省技能大赛为契机、创新大赛行业主导机制

2009年以来,建立了“教育部组织、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机制,行业根据产业发展紧缺岗位需求提出竞赛项目,通过大赛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引导职业院校创新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作品向企业产品、市场商品的转化。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中等职业学校中餐烹饪项目技能竞赛,多人多项目获得省级竞赛一、二、三等奖和包揽市级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学校烹饪专业师生专业技能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在粤东处于领先地位。

1.4立足地方特色、培养客家名厨

学校与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梅州市厨艺职业培训学校联合办学,设置了烹饪管理专业,开展学历教育和厨艺职业培训,并依托国家第6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厨师鉴定。广东烹饪协会客家菜研究中心、广东烹饪协会客家菜专业委员会、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国家第6职业技能鉴定所、梅州市名厨专业委员会均设在我校。学校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中餐烹饪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中国烹饪大师2人,动态聘任实训指导技师或广东省烹饪名师10人,学科带头人陈钢文为广东省中式烹调师首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荣获中华金厨奖,任餐饮业部级评委,多次代表中国客家菜之乡赴新加坡、印尼、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示,享誉海内外。学校烹饪专业设备总值200多万元,每年培训各种类型烹饪专业学生1000多人,年鉴定2000多人,累计已培训18000人,鉴定近2万人,为客家菜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较高素质的烹饪专业人才,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2职业学校与行业协会办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2.1办学产权不清,管理体制不顺

学校与行业协会办学产权不清,造成了管理体制不顺,更增加了建立以市场行为为主体的运行机制的障碍,使校办企业缺乏应有的企业活力,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独立法人,这是校办企业难于成长壮大的根本原因。学校与行业协会办学双方合作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企业可能更多考虑经济效益最大化,学生技能的全面培养难以保证。

2.2实训设备和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在教学设施中,科技含量甚少;在设施的使用上,使用经验多,运用数据少。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现代厨房用具的发展水平大大超过了学校烹饪教学设备的运用水平,以致出现了一些毕业生来到星级饭店的厨房,面对和面机、切菜机、包饺子机、远红外烤箱,无所施其技的尴尬局面。造成这种状况有两个原因:一是长期以来,烹饪行业重技术、重经验、轻设备科学的陈规陋习深深地浸染着烹饪职业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中难以处理现代化设备与传统技艺之间的关系。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使传统的烹饪技艺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该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2.3创新机制存在着不足

烹饪教育必须继承客家烹饪优秀传统,继承是客家饮食文化博大深厚的历史源泉。客家烹饪本身就是一门变革创新之学,创新是客家饮食菜点丰富繁多的不竭动力。目前学校与梅州烹饪协会办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制度创新、菜式创新和学生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着不足。

3进一步加强与行业协会联合办学的建议

3.1建立横向联合体,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

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争取国内外的企业家、事业家、专家、学者、干部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董事会,争取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事业以董事单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并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技改设定科研攻关方向并将科学研究转化为工艺技能并物化为产品,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融汇贯通。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又获得了有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3.2找准结合点,实现互惠互利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和合作内容是实现成功合作的前提。校企合作要建立校企互利互惠的合作原则,找准结合点,使合作双方能够在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自由选择、自愿合作。一方面行业协会可以利用本身的职能、信息、技术、资金等资源,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技术监测、技术研发或产品生产等业务,提升实训基地的生产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新设计的掌握、使用和开发能力,实现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为行业协会下属各企业采取多形式、多内容的员工培训;为企业研发新产品,提供技术援助;举办各种形式的美食节;为企业训练参加各类烹饪大赛的金牌选手;或以企业的名义组织参加各类烹饪大赛;为企业加工饮食产品、半成品;为企业提品研发场所和研发技术支持;为企业编写出版企业书籍、特色菜谱、企业论文等。

3.3设立“双专业带头人”,建立客家烹饪大师工作室

改革创新教学、科研的组织方式,凸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作用,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科研团队,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组织以学科群、专业群为基础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协作体系。设立“双专业带头人”,学校专业带头人负责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企业专业带头人负责培养目标确立、人才规格确定、实践课程建设、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等。建立客家烹饪大师工作室,使工作室成为共同研究的平台,促进成长的阶梯,提供服务的中心;主要目标是争取工作室学员成为学校、梅州市乃至客家地区烹饪专业的教学骨干、教育教学研究的行家里手,成为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烹饪大师。

3.4以行业协会为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广东烹饪协会客家菜专业委员会、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不仅是吸引餐饮行业企业参与的有形载体,而且是先进烹饪技术的聚焦区,更是理念、目标、业务、考核等体系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无形管理系统。一是以行业协会为平台,充分发挥餐饮协会、企业、部级烹饪大师、名师的技术和品牌优势,高起点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二是组织校内相关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烹饪专业课程培训,转换专业角色。三是与餐饮协会定期举办烹饪专业教、学、做示范教学观摩。组织教师到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有限公司、梅州万秋楼客家文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学习实践,并参与企业各项科技研发工作,教师是员工,员工是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四是定期邀请国宴大师、行家能手来校授课,传授技艺。

3.5继承与创新并重

在烹饪工艺专业的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继承与创新共济原则,挖掘传统,突出特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继承凝聚内力,以创新增加活力,共同实现烹饪教育教学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就教学本身而言,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应因时而变,不断进行调整、改进和完善;就创新内容而言,由于菜点创新是烹饪创新的重点,烹饪专业教学因而需要高度重视学生菜点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密切联系市场,积极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引入到烹饪教学中,引导学生系统深入地认识和掌握菜点创新的概念。

中式烹饪培训总结例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171-03

我国高等学校创办烹饪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总的来说,学术性与职业性是我国烹饪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取向。这两种价值取向,决定了烹饪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既体现了烹饪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异,也体现了烹饪高等教育与烹饪中等教育的差异,在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特别强调知识内涵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课程设计单一、教学与实际脱节、对中国烹饪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不够、师资力量不强等,这很难满足烹饪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还制约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尝试对烹饪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加以初探,以期推进烹饪教育教学的进步。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烹饪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应重视“主体―平台―教法―监控”四位一体模式的打造。主体即厘清教(教师)与学(学生)双主体的地位;平台即建构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践基地;教法即研讨灵活先进的教学方法;监控即加强实践教学监督保障。

一、确立双主体的核心地位

1.发挥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数据显示,高达11.2%的高等烹饪专业毕业生在离校5年内改行。课堂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是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有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重视职业能力培养,才能从根源上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教学改革活动(包括实践教学改革)是高校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它要求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因此,必须认清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和发展的主力军。只有这样才能把实践教学深入化,并努力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对烹饪高等教育实践教学而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1)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使烹饪教师队伍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生产能力,逐步形成一支“理论有高度、实践有技能、经营有招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2)选派教师到餐饮企业进行锻炼,鼓励教师为企业经营发展进行咨询诊断和人员培训,为其生产经营出谋划策。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活动,调整知识结构,扩展业务视野,丰富实践内容,为更好的进行实践教学工作奠定基础。(3)鼓励教师参加各层次的进修、培训和深造,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保障实践教学改革目标顺利实现。(4)加强横向合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通过与餐饮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产生科研成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保证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另外,还可以采取外聘的方式,聘请同行或专家来学校讲座、授课。按照上述措施来做,完全有可能培养出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烹饪高等教育教师队伍。

2.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理论认为:自主性学习就是学习者能够认知自己的知识、能力等缺陷,根据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自主性地学习知识、技能和能力等行为。而烹饪实践教学中逼真的学习环境,以及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紧密结合的、循序渐进的强实操性,与自主性学习的条件不谋而合。在烹饪实践教学中运用自主性学习法,以学生动手为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想象创新性、实践创作性,不仅有益于提高学生技能,有效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更有利于学生树立起强烈的创新意识。在烹饪实践教学中,学生在掌握了烹饪基本功、烹调基本技法等知识以后,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进行消化和吸收。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地让学生就某技能单纯地、反复地练习,学生容易产生疲惫和厌倦感。而在自主性教学中,教师布置学习任务以后,按照基本技艺(如刀工、抛锅、芡、原料掌控等)的学习与掌握基本技法(如典型菜式、各种烹饪技法等)的演练理论知识(营养学、烹饪美学以及烹饪经验性常识等)的运用自主性学习(分组选择食材、命名、构思、组合、分工协作、教师指导与帮助、作品展示、师生点评)的开展知识与技能获得提高,完全由学生自主操作,设计所要制作的作品(包括命名、主辅料的搭配、料头的配置、烹调技法的选择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用心加工,原有的知识不断的被理解、消化和吸收,最后达到深化的目的。此类教学过程设计最主要的是学生始终为主角,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满激情。

二、构建实践教学的平台环境

1.优化校内实训教学环境。创造条件,提供合理的烹饪实践训练场所,以达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标。除为学生提供烹饪实训室外,还得构建基本功训练实训室、热菜制作实训室、菜品评判展销室、面点制作实训室和雕刻拼盘实训室等,既要设施齐全,又要功能合理,以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有条件的院校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设虚拟酒店,从事菜品的生产与销售;基础条件较差的院校更应创造条件,即使是用铁锅翻砂来练习锅勺运用技能、把报纸切碎来练习刀工切配技能,也要比纸上谈兵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2.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烹饪教育的实践教学应及时了解烹饪行业的最新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同时还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与相关行业的密切联系,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及应用能力。“真实环境”是实践教学所强调的教学原则,在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中才能更好的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到烹饪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在具体操作上可通过政府部门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以获得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可探索产学结合之路,推荐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可设立专项资金,进行校企联合办学,常年安排实习学生;可聘请行业名师充当技术顾问或者聘用对口单位的主厨作为实习辅导老师;可选聘专职实训辅导员往来于各实习单位,跟踪辅导实习学生;可定期召开行业师傅座谈会,加强技艺研讨与情感沟通;还可组织学生参观大型餐饮和酒店企业的厨房生产部门,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烹饪知识与技能。

三、探究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

1.现代技术教学方法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是现代技术教学的两大平台。要想达到既有利于课程开发和拓宽教学信息量,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就要在烹饪教学中合理设计、开发和建设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烹饪教师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理论课程实践化,如设计烹饪教学软件,建立烹饪多媒体库,制作多媒体课件,用直观感强的方式阐述烹饪技艺理论,增强可视性,提高认知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实践课,如刀功训练、食品雕刻、菜肴制作、艺术拼盘等,烹饪教师可利用图片、动画或录像机录制烹饪技能演示过程,对操作要领和技巧的关键过程可利用多媒体的局部放大、重复播放、慢放等功能进行直观地展示,对烹饪技能操作规范、重点难点进行剖析。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化教学片,国内、国际烹饪大赛的影视资料,来介绍课程的成就,影像资料的内容都是实况录制的,它可帮助学生了解实际,增强学习兴趣。此外,模拟厨房的应用也加深了学生对厨房加工的过程的认识。

2.研究性教学的应用。研究性教学以创造新知为特点,以来自实践的真实问题为基础。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在持续的知识探究中发展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造个性;教师在持续研究学生的理解能力并在与学生互助合作的过程中拓展教学知识,提升专业素养,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制作菜点时常用的挂糊手法,可以组织学生备齐挂糊所用的原料,让学生通过逐次实验的方式对比教师给出的几种配比来验证教材中所写的挂糊是不是最佳配比。在实践课中,鼓励学生思考,钻研问题。此时教师不是主导者,而应该是引导者。以导促学,强化实作,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一是将理论讲授与示范相结合。例如:“裱花蛋糕制作”一课,通过边讲边示范,使学生从直观的印象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品种的理论要点。二是将示范与操作相结合。例如:面包制作,由于需要较大的投料量,可以将第一次品种教学安排为既是示范课,又是操作课。对于面团的调制采取集体示范,而对于面团的分割、成形、饧发、烘烤等工序则采取边示范边操作,或者先示范后操作的方式。三将操作课与实习课相结合,将学生在操作课上生产的产品销售给本校学生作为课间加餐食品,这样可收到资金循环使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双重效果。

四、完善实践教学的监控体系

烹饪类专业主要是培养“实用型”和“技能型”的专门人才,教学的重心已由过去的知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除了监控课堂教学环节外,还要监控课外的各教学环节,建立“学生理论基础+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发展潜力”的五位一体的全方位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制度建设,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校内实训应配齐相应的辅导老师,严格规定其工作程序,把辅导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之中。对于学生的实训与实践,也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在学生的技能水平甄别上,要制订出合理的测评标准,可将平时测试成绩、实践实训成绩、正规的烹饪比赛(如烹饪技能大赛)或资格考试(如技术等级证书考试)成绩统一进行量化,并直接与就业推荐挂钩。

参考文献:

[1]章海风.研究性教学法在烹饪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2,(12).

[2]贺习耀.烹饪技能教学应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商界,2010,(6):218-219.

[3]崔桂友.烹饪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培养模式[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4,(3):4l-43.

[4]吴晓伟.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在烹饪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07).

中式烹饪培训总结例7

一、烹饪专业发展的社会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餐饮行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支柱产业一直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尽管中烹协2013年全国餐饮收入报告显示,全年餐饮收入为25392亿元,增幅同比下降4.6%,创21年来的最低值。我省餐饮业也营业额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如贵阳市云岩区对本区监测的9家大型餐饮企业数据监测显示,总体下跌了7.83%。我们分析下跌的原因,与餐饮业面临高成本、低利润等压力以及“八项规定”出台后加速餐饮业转型等因素有关。但我们也要看到,在这个转型时期,整个餐饮行业也依然在积极发展,民间消费依然有着巨大的上升空间,各餐饮企业正努力加强餐饮文化和消费文化建设,着力推动提高队伍素质,积极实施餐饮业品牌战略,推动品牌经营理念和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在全行业的普及。当今餐饮行业越来越朝着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餐饮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而对人才的争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在此关键时期,行业面临着高素质人才短缺困境。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未来5年,中国厨师需求总量达四百多万人,当今十大就业率最高专业中,烹饪专业位居其中。各种数据和调查信息表明,当前贵州省餐饮市场的发展和旅游经济的发展也迫切需要专业的烹饪人才,尤其是精通黔菜、川菜的本土烹饪技能人才,要求不仅需要掌握系统的中餐、西餐烹调技能和餐饮理论知识,还必须了解现代餐饮企业经营理念,同时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经过系统的烹饪专业教育的技能人才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1]

在本省的人才状况上,通过社会调查,我们走访了数十家本地宾馆、酒店及大型餐饮企业,对其总经理、人事部经理、学校实习学生、毕业生、部分单位员工等,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在我省烹饪行业从事工作的人员中,53%是由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入行业,35%在烹饪培训班经过一至三个月的短期培训上岗,只有12%左右是经过中专以上正规学历教育、系统全面学习过烹饪的,行业从业人员中普遍存在素质较低、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在我省旅游产业迅猛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制约我省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并没有得到彻底改观。“人才培养是贵州旅游发展的第一要务”,贵州的旅游要发展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特别是近年来,我省开始逐步打造和挖掘“黔菜”,贵州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紧扣原生态、健康、绿色三个主题因素,以振兴黔菜为宗旨,深度开发贵州地方饮食文化,着力打造系列餐饮节庆,大力培育贵州餐饮品牌,形成强大的餐饮旅游吸引力”,以此来满足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越来越多的中外宾客希望品尝当地特色饮食的需要,满足本地区人员对饮食多样化的需要。而要使黔菜发扬光大,则需要更多的优秀烹饪专业人才。

通过对行业进行调查论证以及修正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基本确定人才培养工作的方向:培养适应我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本专业岗位,具有一定的现代科学文化素养,具有烹饪专业所必须的理论、技术、技能,有独立工作能力,并能自主创新,在烹饪行业的特定环境下,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成为不断适应现代化烹饪产业发展的实用型专门人才。作为中专学历的学生,当前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立足技能为主,突出实践技能教学,提高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动手能力强、训练有素、技术过硬的毕业生,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为就业上岗做好知识和技能储备。

要确保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确保培养实践性人才的新教学计划有效实施,我们在烹饪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紧密结合贵州省烹饪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高度重视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不断推动校企合作,从企业聘请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能手到校任教,深化校企合作,实训课紧密结合行业生产,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学习后成为餐饮企业愿用、爱用、好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中式烹饪培训总结例8

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通过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来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我们依据“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理论,对传统的学科型课程进行了整合,开始烹饪项目课程的改革。2006年,烹饪项目课程教学在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系全面展开,以 “三以一化”的高职教基本思路和“五个对接”的高职教育理念作为项目课程改革的根本思路。

几年来,我们烹饪工艺与营养系项目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学习烹饪技能和理论的主动性、积极性空前提高,合作意识得以增强, 师生关系也是空前融洽,教学效果有质的提升,得到行业的高度评价。学生受到国内外高星级酒店欢迎,实现高端就业。

我将从教学大纲、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学情分析及指导、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阐述项目课程禽蛋类菜品制作的教学实施与优化。

一、项目课程禽蛋类菜品制作的教学大纲

(一)本项目课程定位

禽蛋类菜品制作授课对象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学生;开课学期为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作为烹饪专业核心课;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项目课程。它通过对学生烹饪基本技能(基本功)到综合技能(菜肴制作)顺序进行,通过各个模块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禽蛋类菜品各种烹饪技法的操作要领、工艺流程和知识技能。学时为108课时。(项目课程总课时594学时)

(二)本项目课程体系结构

我们以烹饪原料的分类为基本线索,对传统的烹饪学科型课程进行整合,形成项目课程体系,共七大项目,按技能的难易程度,从简到繁,技能能力从基本到提高,依次为: 司厨入门、蔬菜类、畜奶类、禽蛋类、水产类、果品类、粮食类。每个项目下有若干模块,各个模块下设若干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的驱动组织教学,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反复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并提升综合职业素养。禽蛋类菜品制作是项目四,前期项目是司厨入门,后序是本项目的综合训练模块。在烹饪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行业专家指导下,我们经过烹饪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论证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职业厨房岗位的工作任务,从典型的烹饪工作任务确定岗位学习的行动能力,构建禽蛋类菜品制作课程和教学目标。

(三)本项目课程教学目标

本项目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如何合理选择原料、制作菜肴的烹调方法和操作要领。并通过烹饪综合系统地训练,在结合现代烹饪制作工艺,从烹饪技能的角度,侧重培养学生合理营养配制菜肴、制作各式菜肴和点心,深层次地运用禽蛋类原料,提高学生烹饪综合应用能力。

(四)本项目课程教学内容

本项目课程侧重学生知行合一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以面向应用为目标,以禽蛋类模块为中心,以能力和实际操作来进行禽蛋类课程教学。把相关岗位技能按工作任务来分,项目四禽蛋类菜品制作的教学,通过八个“模块”即模块一认识禽蛋、模块二整禽菜品制作、模块三 整禽分割菜品制作、模块味野禽、模块五绿色蛋品、模块六乡土腌腊、模块七禽蛋类冷菜,模块八 禽蛋类项目考核和总结,我们以项目课程的工作任务来体现禽蛋类菜品制作,完整的实施项目课程教学。每个“模块”又分若干个工作任务来完成禽蛋类课程的教学,本项目共有18个工作任务构成。

(五)本项目课程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禽蛋类烹饪原料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禽蛋类菜品制作工艺技能及合理切配; 风味禽蛋菜品味汁的科学调制;禽蛋菜肴营养的合理配制;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是本项目课程重点。对禽蛋菜色、香、味、形难以把握;禽蛋类菜肴的制作工艺及创新能力、禽蛋类主题宴会菜单的设计与菜肴制作是本项目课程难点。

在项目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学的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案是(1)强化禽蛋类菜品训练和小组目标训练相结合,名厨课堂,班组交流。(2)加强禽蛋类课程课前课后小组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3)项目课程教师集体备课,讨论禽蛋类课程重点难点解决方案,教师教案共享。(4)采取分层教学,强化禽蛋类项目课后拓展训练

二、项目课程教材的使用

几年来我们烹饪系在项目课程改革和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项目课程教学团队编写出版了“烹饪工艺项目课程”系列教材,共5本。本项目课程的教材是《烹饪工艺与营养项目四禽、蛋类菜品制作》,是张荣春主编的校级精品教材,教材以能力为本位,突出理论与实际操作有机交融。通过对相关岗位工作过程的解析,注重任务驱动训练学生操作技能,遵循项目课程的理念,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章、节、目的体例设定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潜力为目标。同时,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为拓展烹饪班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项目课程的教材中创设了在线思考、案例分享、拓展实践,成为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互动平台,受到学生的好评。

三、本项目学情分析及方法指导

在本项目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调研发觉学生特点为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大多学生课堂内学习态度较好,但自主学习能力一般,学习信心、学习毅力不足,易受挫。烹饪系学生的学习烹饪基础为:非零起点的烹饪单招班在职高阶段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系统理论知识,技能基础和个性差异较大,零起点的烹饪普高班。为了禽蛋类菜品制作项目课程的教学,项目课程教学组共同商讨并总结出应对方案。设计的项目课程教学任务一方面要顾及学生的学习项目课程兴趣,符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另一方面注意学习工作任务的层次性,可适当由学生自主选择工作任务。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灵活调整禽蛋类项目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深度,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项目课程中理论知识和烹饪技能都有提高。

四、本项目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禽蛋类菜品制作项目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操作演示教学法,即教师在烹饪项目课程教学中借助某种道具或多媒体把菜品中工艺流程和知识技能通过简单明了的演示方法展示给学生,从而把抽象烹饪的知识、工艺原理简明化、菜品制作形象化,帮助学生加深对菜品制作的理论知识、原理的认识和理解。案例教学法就是在烹饪教师的指导下,根据项目课程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任务书中菜品制作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学生分析菜品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菜品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菜品制作的技能,加深学生对烹饪项目课程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烹饪教学方法。还有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等等。在项目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不是单一方法的使用,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本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由校内专任教师,校外星级酒店专家和行政总厨为兼职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在校内理实一体化烹饪教学实训基地完成项目课程教学。

五、教学程序设计

禽蛋类菜品制作项目课程教学活动实施,包括课程准备、实施、评价三个阶段,但是课前的任务布置和准备是课堂教学的前提、保证,课后的拓展训练是课堂教学的巩固。教学环节是3个阶段10个步骤:1. 教学准备:①教师布置禽蛋类工作任务书,下达工作任务、②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任务书内容,③分小组制定禽蛋类工作计划书(教师指导);④教师检查督导禽蛋类计划书内容;2. 教学实施:⑤小组自行采购烹饪原料;⑥烹饪原材料验收;⑦项目课程菜品菜肴制作;3. 项目评价:⑧小组自评;⑨教师讲评;⑩学生填写项目教学班级周志、课程周志。

六、教学评价

在学习评价方式上,禽蛋类菜品制作的项目课程打破了传统结果性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各占50%。过程性评价包括:出勤情况、工作过程表现、作业情况,终结性评价主要看完成的项目课程菜品质量指标以及本项目结束时的考核结果。过程性评价旨在促进学习效果,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

禽蛋类菜品制作项目课程以禽蛋类烹饪原料生产为主线,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路径,以行业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方向。课程的编排,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思路和模式,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和多元化主题教学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培养职业能力,塑造职业形象和培育职业精神。烹饪专业项目课程改革与实施,体现了课岗融通,学做一体;团队合作,创新了教学方式;开展工学结合,实现了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中式烹饪培训总结例9

技工院校大力推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经联合多家部级技师学院共同设计开发了五个重点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但非重点的烹饪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还处于“模仿―探究”的阶段。烹饪专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一体化教学设计无法照搬。在教学中,为更好地实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探索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工学一体化教学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一、技工院校烹饪基本功实训教学现状

1.基本功训练实训教学条件不足

在技工院校烹饪教学中,轻视对基本功训练实训室和设备的投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从实训条件上看,专门用作基本功训练的场所很少,而能够强化基本功训练的设施设备更是微乎其微。

2.烹饪基本功实训课时较少

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基本功训练量不足已为大家公认。技工院校中级班一般在第一学期每周开设4~8课时,占总课时不足五分之一,而后的三个学期或者是中升高的高级班甚至都没开设该课程。可见,基本功实训课时占整个烹饪专业课时少之甚少。

3.烹饪基本功训练的内容认知有偏差

烹饪基本功实训的内容一直被误认为就只有刀工和翻锅这两个项目。这种认知的偏差,使得多数学校将教学内容放在刀工、翻锅技术上,而忽视了火候控制、干货涨发、糨糊调制等基础技术的训练,这无疑是对基本功实训的误解。

二、烹饪基本功实训的教学方法

烹饪基本功实训如果只依靠传统的授课方式,通过教师示范讲解和学生实操来完成,已无法适应职业教育新时代的要求,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是烹饪基本功实训的必然途径。

1.“小教官”式教学

传统的教师示范讲解和学生实操的上课方式,会使一些具有良好学习天赋的学生有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实际上还有大多数学生没能达到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可采用“小教官”授课方式,达到以“点”带“面”的成效。即学生分小组,小组分配一名具有学习天赋的小教官,通过“传、帮、带”模式,学生更加有动力学习,也提高了学习效果。

2.失败式教学

在实训教学中可以尝试失败式教学,这种教学就是将正确的操作和错误的操作对比,让学生目睹不正确操作或者因不正确操作造成的后果,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习的印象。

3.微课教学

大部分干货原料都比较昂贵,干货原料涨发在实际教学中难于开展。如果采用“短、小、精、悍”的微课教学模式,可以解决原料成本高、资源浪费大、上课时效短的弊端,使得干货原料涨发能在日常教学中正常开展。

4.工学一体化教学

在刀工练习中,大部分学生都抱着玩的心态,学习状态低迷。把学生带到学校饭堂进行教学,学生的认知就有了新的变化。饭堂的学习环境就是工作环境,学生在饭堂上课其实就是在工作岗位中工作。工学一体化教学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学习与工作是紧密联系的,不但对切制的原料有明确规格,而且对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也更加严格。

以上的各种教学方法既可单独运用,也可组合运用。从心理角度考虑,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注意力,摆脱厌倦情绪。

三、烹饪基本功实训教学设计案例

一体化课程是指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下面采用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基本功训练的教学设计,以此为例探讨多元化教学方法在烹饪专业的运用。

1.基本功训练教学方案的设计

烹饪基本功涵盖多方面技能的操作,在日常训练中有专门的设计。下面是对烹饪基本功训练教学内容的设计。

任务描述。顾客午饭时间来到某一粤菜馆,按照服务员推荐的菜单点了份菠萝咕K肉,要求尽快出菜。服务员下单后,后厨根据来单及顾客需求,各岗位按要求,分工协作,保质保量完成出品。

任务目标。能按食品安全卫生要求做好岗前洗手;能按大小砍排骨;能正确给排骨上粉;能正确调制甜酸汁;能识别油温炸制排骨;能按卫生要求做好岗位卫生。

原料:猪排骨250克,菠萝150克,青椒50克,红椒50克,蒜10克,姜10克,鸡蛋黄1个,生粉100克,油20克,盐2克,糖2克,味精2克。甜酸汁料:酸梅酱50克,浓缩番茄汁80克,山楂片10克,水100克,糖80克,盐5克,芡粉水15克。

教具:粤式炒炉(配套)、码斗、手勺、刀具、砧板、菜碟、锅刷。

学生及教师活动,见表1。

2.教学评价设计

(1)学生评价设计。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不能局限于成品的质量,而是对整个过程的评价。目前学校的技能测试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考核有很大的忽视,以致评价学生的结果失真。这正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对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评价不一致的原因所在。学生评价主要包括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社会能力这三大指标。下面以完成上述任务为例作如下设计,见表2。

(2)教师评价设计。除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核评价外,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也不能忽视。因为通过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很有帮助。通常对教师的评估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学校督导组给予教师的意见;另一方面是学生给予教师的意见。对教师评价作以下设计,见表3。

四、总结与展望

如上所述,这是对工学一体化教学设计在学生的烹饪基本功实训教学中的一次探索。此次探索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特色性,又具有烹饪专业教学的共性,为技工院校深入推进“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中国2025制造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技工院校的烹饪教育要与市场接轨,深度推进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微课进课堂,中餐烹饪基本功训练教学应与时俱进,以适应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浩冬.浅析烹饪基本功训练[J].管理观察,2009(17).

[2]李纯国.中职烹饪基本功课程的训练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8).

中式烹饪培训总结例10

一、 学院基本情况介绍

烹饪学院是2010年成立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共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2088人,中职生2870人,专任教师245人。设有烹饪技术系、旅游管理系、工商管理系、食品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和基础教学部。开设烹饪工艺与营养、酒店管理、电子商务、食品加工技术、学前教育、电梯维修等30多个中、高职专业。

学院始终坚持“文化厚校、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国家职教方针、深化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了大量餐饮专业人才,有力推动了产业进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拥有国家专利6项,先后荣获部级奖项50多项,省级奖项80多项。

几年来,学院先后荣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河南省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单位”、“河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中国烹饪名师大师注册培训基地”、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烹饪工艺与营养)等荣誉称号,原省委书记卢展工、副省长徐济超、中烹协副会长冯恩援、高炳义等领导先后莅临学院调研与指导,对学院的特色办学、就业创业等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 专业建设情况

烹饪专业自招生以来,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特色逐步凸显,先后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河南省高职学校示范性实训基地等称号。学生多次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并屡获殊荣。2016年9月,烹饪专业93名学生作为志愿者服务G20峰会,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该专业现有高职在校生1256人,中职在校生1657人。专任专业课教师64人,兼职教师30人,专任教师中副高职称以上21人,研究生以上学历21人,“双师型”教师25人,中国烹饪大师7人。有校内实训基地33个,校外实训基地45个,专业图书10万余册。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前提,烹饪专业以“优基础、适口径、强技能、多方向”为指导,结合学院办学定位,立足餐饮行业,不断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在开设中、西餐方向的基础上,适时增开中西面点、雕刻、营养配餐等方向,使得人才的培养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二是增加了《国学教育》等限选课程,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三是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公修课程的开设力度,促使学生人格等全面的发展。四是进一步改革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适时加大了专业实践课程,对课程中老、偏、旧的知识及时摒弃或更新,使得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具备了针对性。

(二)深化校企合作,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

1、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建设

根据学院要求,烹饪专业2014年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了章程,确定了校企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会议。目前,该专业与开元名都、河南大厦、上海望湘园餐饮有限公司等45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实施、学徒制建设、订单培养、教师挂职锻炼等方面展开了积极的合作。

2、实施订单教育培养,成立企业冠名班

2014年起,烹饪专业先后与迪欧咖啡、望湘园餐饮公司、喜河南大厦、香港云顶集团等企业成立定向培养班。根据协议,学生第三年到签订企业进行带薪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奖学金,企业派教师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就可以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订单培养的模式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实现了“学生毕业有工作、企业发展有人才、专业发展有生源”的多赢目标。

3、依托行业力量,积极探索学徒制培养模式

2016年6月份,学院被中国烹饪协会批准为烹饪与餐饮服务大师名师注册培训基地,挂牌为中国烹饪大师工作站。2016年12月,学院牵头成立中原烹饪职教集团。烹饪专业充分依托集团、工作站的优势,积极探索和启动学徒制培养班,制定了《学徒制培养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学院每年选拔100名学生,组建“学徒制试点班”,主干课程由大师授课,学生在寒暑假和顶岗实习期间跟随大师工作和学习,确保学生成长成才。

(三)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该专业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模式改革。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一主线二主体三循环四模块”的教学模式进行专业教学,即以培养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单位为主体,采用职业素质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职业技术、职业技能理论—单项岗位技能训练——校内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交替进行的三次循环,以通过重组、整合、优化的职业素养基础模块、职业技术模块、职业技能模块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要的高度吻合。

在校内实践教学上,该专业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按照企业对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细化实践教学标准,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和教学内容。目前,烹饪专业在课程类型上设置了纯实践课程,课程门数达到5—8门,校内实践课时达到校内总课时的35%以上。根据要求,烹饪专业第一学期设置基本功实践课程,学生通过课程考核后方能够进入第二学期的菜品制作等综合实践课程,基本功不达标,不能进入综合实训室进行实训。

(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教师是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关键。烹饪技术系采取“招聘、引进、培养”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近年来,先后从行业引进32名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学院的专兼职教师,从高校招聘应届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20人。

学院建立了校内和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培养体系。颁布实施了《校本教师培训方案》、《教师外出培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采取“传帮带”、企业挂职锻炼、专家讲课、督导听课、教师外出培训等途径和办法,从专业认知程度、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展开了系统的培训。截止2017年,烹饪技术系共有6名教师参加了部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0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2名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五)加大投资,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示范引领”的实训室建设原则,学院不断加强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烹饪专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硬件改造升级。截止2017年底,烹饪专业共建成各类校内实训基地33个,总面积达3615平方米,总值1418万元,生均6192.14元,涵盖了基本功、热菜制作、中西点、西餐等所有烹饪专业的岗位技能,校内实训开出率达100%。

(六)积极申报省级专业建设项目,促进专业建设

立项以来,该专业以省级专业建设项目为抓手,不断促进专业建设。2015年,该专业先后申报了“技能大师工作师”、“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师范基地”等项目,并顺利通过验收。2016年,该专业又通过了“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骨干专业建设”、“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烹调工艺与营养—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三个省级创新行动计划项目的立项。目前,各项目负责人正在按照方案积极推进,争取早日通过验收,促进专业建设提档升级。

(七)积极推进对外合作办学

该专业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一是2015年与韩国全州大学签订“2+2”联合培养协议,学生前两年在我院进行专科的课程学习,通过韩语(TOPIC)三级后,即可申请进入全州大学本科3年级进行学习。毕业时,学生可获得中国教育部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二是与法国积极开展合作交流。从2018年起,学院将每年选拔25名优秀大专生赴法国学习交流,为中法饮食文化的交流和人才的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八)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在品牌专业建设期间,我们不断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教师日常教学规范》、《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规范了教案、教学大纲撰写、实践教学、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促进了教学秩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形成了一套高效、完整的教学管理机制。

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大的质量监控的力度,建立了查课、督导听课、同行听课、学生评教等一系列制度。同时,每学期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建议和意见,及时进行有效整改。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得烹饪专业的各个教学环节得到有效监控,从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三、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教学改革力度大,教学成果显著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并能不断根据餐饮市场发展的要求,重组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效果显著。近几年烹饪专业教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省级课题3项、部级专利6项、校本教材5本、校级精品课程3项。

(二)形成了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烹饪专业现有专任教师64人,副高以上职称21人,占专任专业教师总数的43.5%;“双师型”教师25名,占31.3%;硕士以上研究生2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校专业带头人3人,校中青年骨干教师9人,校级先进教师19人,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26人。同时,还从企业聘请了32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烹饪大师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三)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1、学生实践技能明显增强。建设期间,烹饪专业先后参加省级、部级专业技能大赛,共获得团体二等奖2项、团体三等奖2项,个人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同时,学院注重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将考证知识融入到平时的课程和教学中,加大对学生考前的培训和指导,烹饪专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到了100%。

2、学生就业质量明显提升。2015年、2016年、2017年就业率分别为94.69%、93.35%、90.39%。2017届学生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92.97%。用人单位对我院2017届毕业生满意度达92.31%。2017届毕业生平均月薪达到3983元/月,个别毕业生月薪达到1万元以上。

3、学生创业能力明显提高。学院成立了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学生的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学院采取有力措施为学生提供创业帮助。一是建立创业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指导服务;二是开展创业培训,帮助学生寻找项目,制定创业规划;三是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创业提供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2014—2017年,学院相继举办“美团杯”创新创业大赛、户外生存挑战大赛等项目比赛,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提高和创新创业技能的掌握。

(四)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该专业积极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紧密结合企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全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中国烹饪协会培训基地,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承担人社、扶贫等部门交付的培训与鉴定任务。建设期内,累计培训技能人才2100多人次,许多学员拥有一技之长,走上了脱贫致富和自主创业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同事,学员还积极承担县内、县外合作企业的员工培训,为御膳苑、望湘园等企业提供定制服务。牵头组织了《中国烹饪通史》编撰工作的第一次年会,为长垣籍大师吕长海大师举办了“从业68周年技艺研讨会”。参与编辑了《中原特色餐饮文化》、《长垣烹饪技艺系列名菜标准汇编》等书籍。一系列活动展示了烹饪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