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校本科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8-11 14:45:35

高校本科论文

高校本科论文例1

二、地方本科高校政府采购中落实廉政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廉政制度文化,为政府采购活动规范、高效运行保驾护航以廉政文化建设的要求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是地方本科高校物质设备政府采购廉政建设的重要保障。制度建设是规范高校政府采购行为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反腐败的重要依据。要建立健全地方本科高校政府采购相关制度,规范操作流规程,对学校参与的资产设备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监察审计部门、教务部门等各职能部门在政府采购过程中明确分工,划清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制约互为一体。完善项目负责人制、采购申报制度、审议决策制度、合同管理制度、供货商诚信档案制度,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教育人。地方本科高校廉政文化制度建设,要贯穿于采购工作的全过程。只有按照廉政文化建设的要求,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才能切实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保障地方本科高校政府采购高效、有序、透明地运行。

(二)培养廉政文化理念,提高工作人员廉政修养有了一套完备的政府采购廉政保障制度,最终要靠人来执行。要使各种制度落地生根,需要参与到各环节的工作人员廉洁自律。提高队伍的廉政素质,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监督是关键的、必须的。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指出“要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积极倡导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培养工作人员廉政文化理念,就是要将廉政思想融入到工作人员的思想中去,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引导形成正确的“三观”。有了廉政理念,工作人员才会有廉洁从业的内在动力,才会有廉洁奉公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在地方本科高校物质设备政府采购廉政文化建设中,要将廉政文化建设融入到教育中、体现在岗位上、结合在工作中,推进党政领导、普通教职员工廉政教育建设的步伐。要借鉴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办法组建学校物质设备政府采购管理、执行队伍,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建立一个呼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过硬队伍。

(三)强化环节管理,体现廉政文化建设的导向性特征1、认真对待前期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是政府采购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要保证前期工作的基础性、服务性、前瞻性,政府采购后续工作才能有序地进行。一是项目负责人在申请到项目经费后,学校要通盘考虑全校硬件建设总体布局情况,教育引导项目负责人科学规划项目采购经费使用,避免盲目采购和重复采购,提高项目经费使用率,杜绝为了提早用完项目经费,不管采购的设备今后能否用于教学、科研,也不管采购的设备是否是学校重复购置的装备,随意采购仪器设备现象。更要杜绝项目负责人和供应商串通、谋取私利的现象发生。二是科学编制招标文件中相关技术参数。通常情况下,项目负责人或使用单位对购置设备基本情况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网络查询或同行介绍等渠道,因而对产品性能缺乏更深入的了解。要鼓励项目负责人根据原项目申报情况、评审情况,认真修正匹配项目的物质设备技术参数,确保参数的准确性、普适性。防止项目负责人在提供物质设备技术参数时,可能会原封不动照抄特定厂商提供的材料,导致其中一些关键指标可能存在排他性。也就是说技术指标文件不能限制潜在投标人参与投标。对技术指标的合理性、科学性、先进性进行把关,避免出现排他性条款,保证后续政府采购工作的公平性。①2、做好物资设备验收工作,把好政府采购工作末道防线验收工作是地方本科高校政府采购行为的最后关键性环节,是对中标单位合同履行情况的检验,对中标单位而言是“最后一公里路程”。标的能不能顺利通过验收、中标单位能否拿到购货款,就在这个节点了。因此,心虚的中标单位往往在这时候往往就坐不住了,要动歪脑筋走门路了。所以说,廉政意识薄弱的工作人员一般容易在这个时候“在河边湿脚”,出现口中腐败、手中腐败等情况。学校组建的由资产管理部门、监察审计部门、采购单位或项目负责人等组成的验收小组成员,应有廉政意识、责任意识,真正地负起把关责任,根据项目的特点进行验收。如果发现质量问题、参数变化问题,一概不予验收通过。否则,谁签字追究谁责任,必要时要调查原因。对可能存在的腐败行为实行高压态势,进行震慑。3、完善监督评估,构筑全方位的监督提防体系可以说,监督是遏制地方本科高校政府采购各环节产生腐败行为的关键措施。要充分发挥学校参与政府采购行为的各职能部门应有的作用,构筑全方位的监督网络。资产设备管理部门要按照规定流程办事,制订学校政府采购实施方案,严格履行采购合同,要预估各环节的廉政风险,提出风险预案。财务部门要按照财经制度办事,检查学校在政府采购工作中是否存在计划外行为,按会计准则审核采购资金拨付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及合同约定。监察部门及审计部门要按政策办事,加强对学校采购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并全程参与政府采购校内活动部分,尤其是在采购完成后的验收过程。教务、科研与实验管理部门要按教学规律办事,督查项目负责人采购项目申请情况是否与原始申请书相一致,对已核定的物质设备数据参数进行较验。此外,学校还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群众舆论监督的作用。据此构建学校政府采购廉政文化建设良好环境和平台。把监督触角伸入到管理之中,把管理自觉置于监督之下,形成监督管理工作与政府采购工作两条腿走路。

(四)加强政府采购后期档案管理,让文书资料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发挥余热地方本科高校物质设备实行政府采购,学校除了要关注廉政保障制度建设、程序管理、队伍建设、效率问题以外,对于政府采购过程中形成的文书资料的管理,也要给予充分的关注。《政府采购法》第四章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采购人、采购机构对政府采购项目每项采购活动的采购文件应当妥善保存,不得伪造、变造、隐匿或者销毁。采购文件的保存期限为从采购结束之日起至少保存十五年。”作为地方本科高校,政府采购行为最终目的是为了强化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育人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形成的文书资料提供了物资、经费、仪器设备准确、详实的数据信息和过程记录,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因素,因此显得十分重要。笔者发现,对这些文书资料的事后处理比较常见的做法是,政府采购工作结束后,各类文书资料缺少专人管理,堆放比较随意,给后续工作带来不少麻烦,诸如验收及时,质量保证金有拖欠现象;或是出现纠纷,找不到原始记录去佐证。究其原因就是对政府采购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不规范。正确做法是:一要充分确定政府采购档案归档的内容,及时归档。学校自行集中招标形成的文书材料远比政府采购后学校能够留存的文书材料多,学校自行集中招标档案可归档的内容包括招标公告及招标文件等十余项。地方本科高校实行政府采购,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具有参与性,而不是主导者,故很多过程资料都是缺失的,文书具有不完整性。所以要尽可能地收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书资料,必要时,可申请上级采购主管部门提供帮助,比如提供复印件等。一般而言,在政府采购各环节使用到的有价值的文件、资料均应按照要求进行归档(包括部分样品实物档案)。具体来说主要有:项目申请人采购申请、学校内部初审过程材料、向上级主管部门递交的政府采购报告资料(招标过程材料、评标委员会议标材料均由上级主管部门收存)、采购合同书、验收报告、总结材料等等。二是科学分类、编码并索引。收集整理的各类文本、图片、录音录像等文书资料以及可能的样品实物归档时要借鉴综合档案的分类方法进行科学分类。可以考虑从项目、资金、合同、会议活动等方面进行一级划分,一项目一分类,下面再进行二级分类。然后采用数字编码与汉语拼音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编码,编制档案目录和检索索引。文书资料的归档主要是为学校各职能部门提供完整的数据查询资料,为将来政府采购工作提供真实的借鉴,避免少走弯路。①三是管理政府采购档案。根据地方本科高校政府采购工作性质,可指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政府采购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资产管理部门要负责督促学校政府采购其他参与单位或参与人注意及时收集、交送相关资料并予以保存,要安排专人负责档案的保管、统计、借阅等工作,发挥政府采购档案的参考作用和廉政文化建设资料作用。

高校本科论文例2

(一)学生层面上。一方面,学生态度不够认真,论文写作投入不深。就当前的本科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而言,部分本科生并没有高度重视或充分意识到,“毕业论文的目的不仅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1]。由此而出现的现象有:对待学校的论文写作规定及指导教师的论文修改意见敷衍了事,有的甚至不按格式要求写作和基本不作修改;东拼西凑,不论出处不看来源,在网上搜罗出相关文字内容就直接拼凑成文;平时基本不主动和指导教师联系,更有甚者,从头到尾都避开指导教师的多方联系,只在最后答辩的前夕才和指导教师碰面;较多学生在论文写作期间并不留在学校,而是在校外寻找就业工作岗位或实习岗位,重心并没有放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只寄希望在答辩之前返校突击完成。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专业基础不牢,科研素养不够。部分本科学生在大学期间并没有认真学习,反倒是将较多的时间花在网络游戏、谈恋爱等等之上。甚至有的同学习惯性地逃课、旷课,到了期末考试时期就突击复习,认为所学课程只要达到及格即可。而恰恰有别于高中时期的传统教育方式,大学中的学习更需要本科学生主动探索专业性、积极拓宽知识面。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专业探索和寻求教师帮助,才能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同时不断提高个人的科研素养。正是本科期间不甚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不够深化的科研素养,造成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出现语句不通、格式错误、专业术语不对、论文研究面宽而泛等等基本性问题,从而导致论文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二)教师层面上。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如何,是与教师的指导程度密不可分的。现在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之所以一直得不到较大的提升,这其中,论文指导教师层面上所出现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第一,教师指导的毕业学生人数超负荷。在较多的高校中,作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者,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师承担着超负荷的毕业生论文指导工作,即使再勤奋再负责的老师,在精力和时间上也是捉襟见肘的。例如,有些高校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所带的毕业生人数达到20多位,基本上不可能对每位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都进行精心的指导。造成这种毕业论文超负荷指导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学校院系里本来就师生比例失衡,导致毕业时每位教师必须指导较多甚至严重超负荷的学生论文;二是有些教师为了完成课时量,争着抢着要带更多的毕业学生,但实际上确定下来后,又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一一指导。第二,教师本身的科研教学任务繁重。在高校中,很大一部分教师都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尤其是科研任务。许多学校对教师的各方面评定都是依据其申报和完成的科研项目来进行的,由此导致高校教师自身也非常重视科研项目的相关工作,有的甚至将其看重于教学任务之上。于是,面对着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部分教师在承担着繁重科研和其他教学任务的同时,并不能做到很好的具体指导。第三,教师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不重视。现今,在部分高校的少数教师中存在有这样的观念,即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只是走个形式,并不指望其真的能够写出具备一定专业水准的精品,所以只需要简单指导一下,能够马马虎虎通过答辩就行。“也有些教师认为,本科生的就业形势严峻,让他们安下心来写论文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论文指导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没有进行严格的审阅与修改”[2]。如此等等,教师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不重视,直接导致学生自己在论文写作上的放松和懈怠,有的学生甚至更加觉得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件没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事情,随便糊弄一下就行,反正在答辩时指导教师最终都会帮忙通过的。

(三)学校层面上。本科学生在毕业阶段一般都面临着两件大事,一是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和最终答辩,二是外出毕业实习解决自身就业。本来这两件大事都是与学生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的重要环节,但在时间安排上,往往二者都是重合的,以至于学生很难在外出实习的情况下进行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写作。迫于高校就业率的统计压力,部分学校会在教学安排上为学生的毕业实习开绿灯,有的甚至要求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负责自己所带毕业生的就业催促工作,导致上至指导教师下至学生自己都产生了这样一个错觉:解决就业更加重要,毕业论文只要不是太差,学校一般都会让通过的。另一方面,学校在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基本上,高校都会制定有关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规定或细则,用以对本科学生的论文写作进行小到格式字体、大到版权原创的各方面约束。但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学校自身又对这些毕业论文管理规定或细则的具体执行缺乏强力有效的监督机制,以至于当学生毕业论文出现质量问题时,并不能准确地界定是指导教师没有悉心指导,还是学生自己敷衍了事,由此而导致的本科毕业论文蒙混过关,甚至当问题解决不了时还会出现师生互相推诿责任的负面情况。

二、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对策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上所出现的问题,应该充分引起学校、教师、学生这三大主体的关注与重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提高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效果。

(一)提高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严肃性的认识,增强其科研素质。目前来说,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严肃性的认识,已经成为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端正态度,严格按照要求,积极与指导教师沟通,认真写作和修改毕业论文。同时,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的认知与实践过程,应当就这些过程增设研究与写作课程或专题讲座以进行专门的学习与训练”[3],以此提高学生们的科研素质,逐渐培养其科学正确的研究习惯。

(二)增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合理分配其指导精力。通过建立专门针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奖惩机制,从制度规范上提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使其能够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作品,定期与学生见面交流,通过提出修改意见等,不断督促学生提高论文质量。同时,也需要通过控制论文指导教师所带的学生数、减轻教师平时的科研压力、改革教学任务量等方式,合理分配教师的指导精力与时间,提高其毕业论文指导质量。

(三)创新高校的培养模式,规范完善论文质量管理的监督机制。在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上,高校应该从创新自身的培养模式开始,“应该有一个通盘的安排,这个安排要贯穿于学生本科学习的整个过程。各个专业可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把学术素养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渗透于学生四年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同时,学校应规范完善论文质量管理的监督机制,真正明确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指导教师、学生等各方的职责与权利,让相关的规定或细则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落到实处。

三、结语

对高校来说,“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阶段和过程,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阅和掌握知识程度的总结,是对学生查阅文献、科研、独立工作等方面能力的考查,也是学生最初科研工作的尝试”。同时,也是对高校自身教学水平的直观体现。所以,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工作意义重大,疏忽不得。本文希望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建议,能够为不断提高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效果贡献力量。

作者:刘语涵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高校本科论文例3

[关键词]高校毕业论文设计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雷芳(1979-),女,江西临川人,东华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财务管理;邱卫林(1979-),男,江西上饶人,东华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江西抚州34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省级教育规划课题项目“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比对研究”(项目编号:10YB272)和2010年校教改项目“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G0026)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24-02

本科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课,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学生毕业与学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在本科院校已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1.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从事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薄弱。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的毕业论文均安排在最后一学期,且与毕业实习结合在一起。从教学计划的执行来说,这种安排无可厚非,并且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实践单位联系起来进行撰写,避免写一些纯理论的文章。比如某高校经济管理学校规定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要联系具体的单位,不能写纯理论的文章,否则给予不通过,直接进入二辩。可是由于一些专业的特殊性(如会计专业),如果学生实习不可避免会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这就带来了高校安排学生实习的难度。所以,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采取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方式,从而使实习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实践锻炼。

2.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检查流于形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都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明确了毕业论文的地位与作用、毕业论文撰写的态度和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工作时间、毕业论文的选题、毕业论文的结构与行文等相关制度。但当学生的就业和毕业产生矛盾的时候,学校在对论文要求的执行过程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没有严格执行。这样一个状况,助长了师生轻视毕业论文的风气,严重影响到了论文写作质量。同时高校就业率是评价高校质量的一个标准,学校的就业率往往和其招生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给高校创造了许多向社会展示和与社会接轨的机会。在目前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情况下,就业工作给毕业论文环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各高校中不存在毕业论文设计不通过的现象。比如,学校规定在第八学期开学初,学院就要进行毕业论文前期检查,对学生选题、指导教师的安排、任务书的下达以及学生开题报告等情况进行自查,并报教务部门审查。而教务部门对各学院上报的前期检查,只是收全而已,对检查所写的内容关注得不多。

3.毕业论文指导不到位。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的积极性主要靠教师去调动,指导教师肩负学生思想工作和指导毕业论文工作的双重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指导教师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的质量。当前本科院校本科论文指导不到位的问题突出。一是部分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不够。有些教师认为,本科生不是研究生,本科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学生感受过了就行,不必有太高的质量。也有些教师认为,本科生的就业形势这么严峻,让他们安下心来写论文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在帮助学生选择和确定课题过程中,没有引导和启发学生明确论文的目的,没有指导好,也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文献综述工作。在论文指导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没有进行严格的审阅,没有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对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坚持让学生全部改正后再进行定稿,论文的质量也就不能保证。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有些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上不愿付出更多的辛劳,现在评价大学教师的标准是科研成果,教师对教学的不重视就显得更为普遍。二是指导教师短缺,所带学生过多。高校近几年连续扩招,学生人数大增,但教师数量的增加没能跟上学生数量增长的速度,生师比过高,致使每个指导教师所带的学生人数增加。以江西某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和老师来作一个比较分析:目前该学校的经济管理学院会计教研室的老师一共有8人,而该校应届会计学本科专业平均每年共有120名学生,参与论文指导的共有10名教师,每个教师平均要承担12个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在这10名教师中,有6名老师指导的学生数超过12人。这与江西省教育厅2004年5月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 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所指出“每位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本科学校原则上不超过8人,高职高专学校原则上不超过10人”的文件精神不符。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一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指导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

4.论文的写作时间仓促。根据高校教学计划的安排,本科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时间一般是十周左右(含毕业实习时间),表现在工作安排上,学校规定在第七学期末完成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和指导教师的选定工作,但由于学生在第七学期末就已经开始为各种各样的招聘会奔波,各学院往往在第八学期开学后才能确定该项工作,而学生则是开始论文写作时才了解其任务和内容。比如江西某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一般是完成了第七学期的教学计划后,就可以离开学校找工作、实习等,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己是五一节后,而学校规定论文答辩必须在6月中旬前后结束,学生实际写作时间还不到6周,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明显不足。为此,我对江西部分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当问及“为确保论文的质量,你认为论文的撰写时间应为多少周为宜?”他们的回答情况如下,76%的学生认为,为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须在10周以上;47%的学生认为,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应在11周以上;32%的学生认为,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应在12周以上,其中有1名学生认为,为确保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应在15周左右。所以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二、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对策

1.提高学生认识,科学合理安排论文时间。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按照教学计划规定在毕业前必须完成的能反映其综合学习成果的学术论文,是高等学校教学组织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检验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成果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是对学生进行业务能力评价的最主要内容。撰写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规定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是对本科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本科生在学校期间,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获得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后一次重要的训练。这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和保证合格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高校应该科学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论文答辩的时间,更好地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2.强化论文过程各环节的管理。一是加强选题审题管理,要明确论文题目必须紧密结合本专业培养方向,学生应该选择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论文题目进行研究和写作,一般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实习单位情况和本人的兴趣进行选题。一般高校都是采取由各个学院自己组织指导教师提出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审查并公布课题名称,组织学生选题。二是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写作过程的检查监督,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展情况的检查,一般每周至少一次,对检查情况应做好记录,在进展情况记录表中,应如实记录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或指导教师的检查内容和结果,杜绝空洞的现象发生。并且要有中期小结记录表,定期对前一阶段完成工作做个总结,指导教师进行监督,并写出建议。三是在指导资质方面,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指导教师应由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或具有工程实践和教学经验的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助教、研究生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只能作为助手,协助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四是在过程控制方面,指导老师要承担起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各个环节中应承担的责任,在论文设计的全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指定时间和地点,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检查并向学生提出书面指导意见,重点可以放在思路、方法及资料查找上给学生多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对比和解决问题,平时应该定期与学生联系,采取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了解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并予以指导。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监督检查力度,设立毕业论文设计专项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尽可能的是那些在专业方面经验丰富的独立的第三方,能够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理性地看待题目审查、初期检查、中期检查、答辩检查等各环节。比如学校教务处会同督导组随机抽查各学院对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上报。

3.建立起“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高校可以启动“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具体就是通过理论支撑,联系实践,并且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有阶段性、分步骤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分为四个模块:写作基础模块、专业训练模块、模拟写作模块、写作检验模块。模式中“写作基础模块”的“3”是指开设“大学语文”“论文写作及学术规范”“经济文献检索”三门课程,开设这三门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其中“大学语文”一般是安排在第一学期,“论文写作及学术规范”安排在第二学期,“经济文献检索”安排在第三学期。在课程上这样安排是为了保证时间上的连贯性,同时也体现了大学与高中知识的延续性。模式中“专业训练模块”的“8”是指根据教育部规定的各个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有关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训练,通过对课程论文写作的不断训练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课程论文的写作形式多样,如研究报告、文献综述、学习小结、案例分析等形式。模式中“模拟写作模块”的“2”是指开展论文专题讲座和进行学年论文写作训练,时间一般可安排在第七个学期完成。模式中“写作检验模块”的“1”是指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全过程。在操作上可以尽可能围绕学年论文确定的题目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使研究内容不断充实和升华。

[参考文献]

[1]高艳阳,郭艳丽.强化质量监控提高本科设计(论文)质量[J].中北大学学报,2006(2).

[2]李永胜,刘胜洪.提高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4).

高校本科论文例4

二、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方案设想

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的内容,即保障机制、具体操作和考核评价机制。其中保障机制是具体操作、考核评价机制得以进行的重要基础,而考核评价机制是对具体操作效果的检测。

(一)保障机制———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教师、学生和学校是保障机制中的三个重要元素,为了促使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顺利有效进行,首先要使得这三个元素发挥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作用。教师在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鉴于以往的不足,应当先对其进行严格的培训。由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向教师传达第二课堂的性质、目的、重要性、方法等的解读,并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之有总体把握。并对第二课堂的评价考核机制进行介绍,使教师心中有数。然后由培训的教师写一个心得体会,并做一份初步的计划书。之后,由所在的部门进行动员,检查实行效果。再统一向学校汇报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第二课堂建设中,应当发挥积极主动性,以下几点尤其重要。其一,发挥老教师指导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关系,由年轻教师亲身向老教师取经学习。其二,第二课堂的老师可以借助多种途径,向校内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家、同行咨询,以期获得指导。其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在第二课堂中,要不断地补缺补漏。其四,在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之协助自己。教师可选择若干个优秀的学生,作为教师助理,一方面有益于使教师助理得到训练,另一方面由教师助理帮助其他学生助理发展,建立“教师-教师助理-学生助理”的相互协助关系。学生是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的主体。以往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学生良莠不齐,影响了实施效果。因此,在深化建设中,尤其要把严入口和出口。有研究者为了考察学生接受第二课堂教育的必要性,用“热情”作为指标来表征其参与第二课堂的主观愿望,将学生大致分为四类:中心型、自转型、公转型、边缘型。其中,中心型是典型的精英类型,自转型是另类的精英类型,公转型是积极的后进类型,而边缘型则是消极的后进类型。边缘型是“在基本素质和能力上有明显不足,但又因性格自卑、自闭或自暴自弃等原因不能有意识地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加以弥补。他们本是最应该补充‘素质营养’的一群人,却又偏偏对鲜美的‘素质大餐’视若不见弃之不顾。”[2](P80)边缘型的学生不仅缺少能力,而且又消极不学,因此不能让其通过第二课堂的检测,这样才能保证第二课堂的质量。与之相对应,在选取学生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时,也要把好入口。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择优录取。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选择:其一,考察学生的动机。除了为了获得学分和创新性学分等之外,考察他们是否对第二课堂感兴趣,今后的计划和目标为何。其二,重点考察他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三,考察他们的创新综合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等能力。三方面都通过考核者,可以进入第二课堂。学校相关部门,包括团委、学工部、教务处、科研处,以及文学院(中文系)等部门,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其一,以上各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先考察后投入的策略,即:在汉语言文学第二课堂建设一段时间后,对建设的情况进行初步评估考核,根据效果确定是否有必要建立创新基地,是否有必要提供相应的硬件措施,以及确定建立多少创新基地和硬件措施的事宜。其二,可以采用先设定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等项目,规定完成时间和参与人数,由学生负责申请和老师帮助指导的方式。在完成之后,同样可以采用先进行初步评估考核,根据效果确定,设立多少个创新基金申报和立项项目的事宜。至于评价考核制度,见后面分析。以上从三个方面谈及了保障机制,它们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重要条件,缺少任何一方,第二课堂深化建设将无法顺利有序进行。

(二)深化建设的专业化、定期化、层次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深化建设,为了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走专业化、定期化、层次化的路线。所谓专业化是指课堂活动内容跟汉语言文学专业紧密联系,师生也几乎是本专业的学生。他们在经过第一课堂的教学之后,有着较为坚实的教学经验、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有必要进入第二课堂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当对想要进入第二课堂的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考核。定期化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里,进行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需要常规化,确保建立起长期活动机制,但不可以牺牲第一课堂为代价。有些师生将大部分的时间精力用于第二课堂,而忽视第一课堂,这是不可取的。他们应当认识到第一课堂的第一性,第二课堂的第二性,在完成第一课堂活动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第二课堂活动,这样才可以确保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质量。层次化是指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形式、目标等,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致分为语言类、文学类、其他类三大类。以文学类为例,或许可将其内容大致分为三小类:文体活动类(基础型),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扩展型),科研类(研究型)三大类。再将文体活动类分为三大模块:古典文学、近现当代文学、近现当代文学文体及其赏析三大模块。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分为三大模块:古典文学、近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体朗诵与创作三大模块。将科研类分为三大模块:古代文学、近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研究三大模块。学生在选择这三大类的模块中,需要逐级选择,先选择文体活动类,最后选择科研类。而且在选择某一类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连贯性。比如说,选择了古典诗歌及其赏析模块,接下来必须选择古典诗歌朗诵与创作模块,最后选择古典诗歌研究模块。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文体特点、发展脉络、朗诵和创作、研究,有了一个系统的掌握。比起随意选取门类和模块来说,显然系统性更强,效果也会更好。

高校本科论文例5

2.合作目的冲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往往从各自利益和角度出发,不能换位思考,校企双方在利益诉求方面的不一致成为校企合作的最大障碍。酒店的利益诉求点在于寻找足够的实习生资源以解决正式员工人力成本高、流动率高、营业旺季时一线员工短缺等酒店经营管理问题,在接收院校实习生时一般把他们安排在前厅、客房、餐饮等一线服务部门;为了降低培训成本并保证一定水平的操作和服务技能,往往希望实习生有足够长的实习时间(至少半年,最好是一年),并且不乐意为他们提供轮岗的机会。院校由于教学计划的安排比较固定,难以满足酒店灵活用工和长期用工的需要;再者,院校希望通过酒店实习能培养锻炼学生全方面的酒店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学生行业素质,因此希望酒店能为学生提供多部门的实习机会。

3.合作层次肤浅。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多以建立实习基地为主,合作内容也仅仅停留在学生进行认知实习或毕业实习层面,最多就是邀请酒店管理人员为在校学生做次讲座,而在师资培训、科学研究、企业管理咨询等方面还没有普遍展开。应用型本科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与高职高专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层次上有所不同,高职高专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再者,应用型本科除了主要承担教学任务之外,也需要承担一定数量和层次的以面向行业和地方需要为主的应用性科研任务。因此,传统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可能不太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除了在学生实习方面开展合作之外,应用型本科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需要在教、产、学、研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深度合作。

4.合作管理不善。校企合作没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支撑和保障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顺利运行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校企合作管理不善,不够系统化,实习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不一,有的院校甚至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由于学生散布在多个不同的酒店进行实习活动,校内专业教师往往承担着较多的教学任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在外实习的学生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因此,学生实习期间大部分的指导和管理工作依靠酒店来完成。有的院校和酒店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和风险,学生实习期间的日常生活甚至交由中介公司来管理。校内专业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心理动态了解较少,学生在基地的实习效果难以保证。

5.专业师资缺乏。高校师资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师,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能型”教师。“双能型”教师不仅有利于技术研发和产学研合作,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既是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区别于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要特征。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要求教师一般具有博士学位和五年以上的企业任职经历,而我国由于高校人事制度的限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同时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业界管理人员不愿或难以进入高校,进入高校的专业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缺乏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产学研合作能力不足,无法保证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动力与机制

1.实现互利共赢是促进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只有实现互利共赢,才能促进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仅限于学生到酒店实习,虽然接收实习生能降低酒店的用工成本,但在无形中也增加了酒店的管理成本。高校如果能借助实习基地这一平台,结合酒店管理人员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和高校教师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对行业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敏感性,开展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如产品开发、市场开拓、顾客调查、竞争分析、技术引进、管理咨询等,有利于酒店提高经济效益,就会极大地调动酒店的积极性,为校企合作铺平了道路。再者,高校聚集了大批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学和科研人才,他们都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前沿的专业知识,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智力资源优势,定期指派一些高水平的教师到实习基地对酒店员工开展培训或继续教育,开展酒店管理人员与学校教师的合作与学术交流,这样有利于提高酒店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2.围绕人才培养是开展校企合作的根本核心。不管采取何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必须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目标,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更不能出于谋求个人私利而进行合作。应用型本科人才既不同于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比较,应用型本科人才更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的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与技能型人才比较,应用型本科人才更注重扎实的理论教育和应用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强调技术体系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后续职业发展潜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除了开展基本的实习实训之外,校企合作的内容还应当包括:

(1)共建嵌入式实验室。实现学生实习与创新基地、教师科研与培训基地相统一。

(2)开展项目式教学。把酒店管理和运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

(3)加强交流与合作。定期邀请酒店高管到学校开展学术讲座,要求教师定期到酒店挂职锻炼。

(4)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与业界密切合作,大力开展应用科研,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支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5)加大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双方共建育人平台、共组教学团队、共享设备资源、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实施教学。

3.完善规章制度是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按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和要求,结合教学活动的环节和过程构建全程产学合作的教学运行机制。

(1)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多方参与机制。组建由学校、行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多方参与的组织机构,共同进行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需要,定期召开市场需求论证会议,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更新专业方向,确定招生规模,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等。

(2)教学组织形式的无缝对接机制。高校教师与酒店高管和专业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发挥各自特长,共同探讨、决定教学内容,编写教案和大纲,编制教学案例、研究性问题和项目,设计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例如,理论性较强的学习内容由高校教师主导,案例分析、项目设计以及问题导向性等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则由酒店高管和专业技术人员主导,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交流、课外指导、企业见习、认知实习等过程中则由校企双方导师共同负责。通过“企业家进课堂”“、管理者讲座”、“双导师制”等多种形式的制度设计实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理论实践等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无缝对接。

(3)学生实习过程的全面监控机制。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由于时间比较长(少则半年,多则一年)、距离比较远(多在学校所在地以外的城市实习)、分布比较散(分散在多个不同的酒店),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全面监控机制,否则,学生实习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4)校企合作效果的多元评价和反馈机制。建立学生、学校、企业、行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和反馈机制,定期评估校企合作的效果并及时反馈。作为校企合作的直接参与者,高校和企业需要依据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共同对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作为产学合作的直接受益者,学生对校企合作的成效有最深刻的感受和体会,因此是重要的评价主体之一;行业和社会作为校企合作的最终受益者,也是评价并反馈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质量与效果的主要渠道。

4.强化政府支持是校企合作常态化的最终保障。校企合作不同于一般的由单一组织来完成的人才培养或科学研究,合作方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如教育厅、旅游局等)的大力支持。

(1)健全法律法规。校企合作的常态化仅靠个别高校和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由政府支持,在经济、人事、税收、保险和劳动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如为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企业适当减税以调动其积极性。为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保障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

(2)加大投入力度。目前用于实习和实践基地建设的资金有限,不足以支付教学所需成本。政府应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保证企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

(3)加强组织协调。政府应主动协调各方面关系,积极组织协调企业、学校和社会各方,使之建立牢固的伙伴关系,实现共赢。

(4)履行社会责任。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转变观念,使企业真正认识到校企合作不仅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企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支持教育事业、共同培养人才、促进大学生就业等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三、合肥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1.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充分借助社会各界资源。尽管各所高校都认识到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各种形式的实践环节,并提高了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重。但这毕竟与真实的生产、管理以及企业文化有一定的差距。如果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从企事业单位引进精英人才,让企事业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育教学工作,将会弥补这一缺陷。合肥学院成立了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旅游主管部门负责人、酒店高管等有关人员作为专业建设顾问,让他们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审定,提高企事业单位的参与度。通过企业需求调查,以专业岗位群能力需求为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聘任企事业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授,从事小型课教学,担任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等;也可从服务一线选聘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经过教师培训后让他们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老师。整合这些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资源,将其融入到学校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大家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将会促进校企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合作。

2.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构建优质的校外实习基地网络。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时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1)高标准、严要求。除非特殊情况外,一般选择5星级,尤其是发达地区5星级的国际品牌酒店,因为这些酒店有外方管理背景,学生能学习和锻炼更为规范化的服务技能和技巧,也能接触到国际上更先进的管理水平和经验;同时,这些酒店接待的外宾较多,对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大有帮助。

(2)大稳定、小调整。总的来说,校外实习基地相对保持稳定,但也会根据对方合作的意愿和态度、学生实习后的反馈情况等有所调整。保持实习基地的稳定性有利于密切双方关系,以便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合作,同时也有利于校企双方减少搜寻、协商、管理等方面的成本,提高合作效益;小范围的调整有利于剔除那些管理不善、学生实习效果差质量低的酒店,优化整个实习基地结构。

3.实施“期制”和认知实习改革,合理安排实习时间。酒店管理专业传统的实习模式是:前3年理论教学,个别课程有少量的课程实践,企业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四上或下学期。这种模式存在很大的缺陷,即学生在长达3年的理论学习中缺乏实践机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普遍较低。即使现在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内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设施设备都很齐全、也很先进,但校内实习实训毕竟与真实环境下的顶岗锻炼有很大的不同。合肥学院实施了“期制”和认知实习改革,充分利用大二和大三之间的暑期作为一个认知实习小学期,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特殊性,我们的做法是把大二的暑假和大三整整一个上学期共半年的时间进行认知实习,即学生在学习了主要专业课程、具备了一定专业理论知识之后,去相应行业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熟悉行业环境和具体工作流程,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初步形成在该行业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同时发现自己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方面的缺陷,以便在后续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自我完善及科学地制定或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的方向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从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

4.实施有效的监控管理,确保学生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1)完善实习的管理制度。制订了校系两级的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就系一级而言,制订了实纲和实习指导书,详细规定了学校和企业以及双方实习负责人的职责要求、实习的岗位和内容、实习结束后需要达到的效果等各项要求。

(2)实施有效的监控管理。实习前注重思想引导(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学习实习指导书等相关文件、有关酒店管理人员或往届优秀实习生作报告等)、实习中强调监督检查(酒店实习指导老师进行日常管理、每个实习酒店选择两名学生担任正副组长协助管理、每个实习酒店安排一名校内指导老师与学生和酒店保持密切联系进行动态管理、系领导和教研室主任等不定期前往实习酒店进行巡视管理)、实习后进行总结整改(实习结束返校后立即召开实结大会、动态跟踪学生思想和行为变化、在下一轮实习中整改改进)。

(3)进行立体的考核评价。评价内容全面(全面考核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整体表现,如学习态度、遵守纪律情况、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实习内容和实习作业的完成情况、实习效果等各个方面)、评价主体多元(企业评价、学校评价、学生评价等),学校根据实习基地提供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素质教育,为用人单位提供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5.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双能型”师资队伍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为了加强学校“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校制订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

高校本科论文例6

高校教师大多是经历学科教育的培养,书本的理论建构了他们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的情境和内容项目也多是来自书本和网络,真正来自于物流行业或企业的第一手知识材料较少。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缺乏导致了目前物流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教学模式上偏重理论讲授;而指导学生实训、培养实践能力的教学技能欠缺,实践教学力度较弱,不能满足人才培养中实践技能模块的要求,毕业生学而不会用,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产生差距。高校也已注意到实践教学执行力不强的现象,在师资不足情况下从社会或企业聘请具有实践工作背景的人士作为兼职教师。但存在的问题是他们“会做不善说”,缺乏高校课堂教育所需的教学技能,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1.2高校难进难留优秀物流人才

高校在引进人才时比较重视学历、毕业院校、教育素养等因素,对于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才有时会因达不到相关要求而被挡之门外。同时,高校也比较重视与认可教师系列的职称评定、配套有相关的待遇。而对于如物流师等这样的认证,有些高校并不给与相应的待遇政策。鉴于物流人才紧缺,很多企业对具备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求贤若渴,甚至可以开出年薪数十万或上百万。这在高校,是不可能有的待遇。对比之下,一些比较有能力的高职称或高技能教师更容易跳槽到待遇更好的其它院校或是企业去,从而造成专业教师的流失。如何改变上述主客观因素造成的现状,在保证良好而稳定的师资队伍基础上,通过科学改善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技能,培养出优秀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地方本科高校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难题。

2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内容因系统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而有别于高校的一些传统专业。对本专业教师来说,为地方培养有特色的本科层次物流管理人才,必须走既掌握物流理论知识、能进行理论教学,又熟悉地方特色,掌握技术的应用、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模式。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不断接受物流管理新理念,提升教学技能,这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2.1利于物流管理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

物流教师既要掌握物流理论知识,又要了解企业物流生产和管理过程,关注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找准专业培养方向,科学设置一套相对完整的物流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教学技能的提升利于教师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基于企业生产运作过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让专业的建设符合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2.2利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培养

服务于地方物流业的高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在知识、操作、实践上的能力培养。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加强实训教学,通过自己的参与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大赛、专业比赛和顶岗实习等,让学生能动手、会动手、展身手,真正掌握专业技能的本领。

2.3利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素质提升

目前高校教师的职称可分为三个等级:初级(助教)、中级(讲师)、高级(副教授、教授)。作为初级的物流教师,主要以讲授理论课为主,配合讲师指导实训,通过实训和参加社会实践来丰富和提高实践技能。讲师级的物流教师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具备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较好地参与物流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物流的高级教师则已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能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创新等提出建设性意见,能引领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教师在一步步提升技能的成长中,也提升了自我相应的职业素质。经常开展教研室活动,专业教师通过研讨交流取长补短,进行有益的传帮带,能共同提高物流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3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措施

传统专业的教育主要是课堂授课,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属于理论型教学。而物流的教育不仅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动手的实践能力培养,形式上主要有几种:讲课(常规授课)、实训(模拟仿真)、实习与见习(参观企业、物流设施);另外还会增设如学术讲座(企业物流人士学术报告会)、研讨会(与企业交流)、团队合作项目训练(课题研究)等。在教学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学技能主要体现在:教学分析上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学设计上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施上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专业规划与建设上不断更新的社会实践经验、与企业合作上创新科技的能力等。

3.1树立良好的师德

爱岗敬业,团结合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要真心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物流管理这个专业,能耐心细致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现代物流环节众多,包括运输、储存、包装、配送等,这也要求专业教师间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把相关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互相融合,并把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3.2加强教育理论培养,不断学习新技术

鼓励与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技术,让教师懂理论、有技能、会教书、会动手,从理论专业型向技能双师型转变。

(1)走出去,请进来

为提升专业教学技能水平,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国家或省市举办的培训活动,内容涉及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讲解、演示及新兴的微课教学等;也可以参加专业类的如全国高校物流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主要学习专业领域新理论和前沿知识。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组织高层次教师进行国外访学、培训,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技术手段。举办校内外的物流经验交流活动、专题学术讲座等,把高校同行请进来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切磋与探讨专业建设的问题,促进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能力;把企业实践领域专家请进来,共同探讨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可以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等相关信息,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间接实践经验。通过开展兄弟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科前沿和行业发展新动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学习新技术

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各种知识层出不穷,教师时间精力与机会有限,不可能参加所有的培训。但如果将培训的内容放到专门的网络上,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获取与共享,能让更多的教师有针对的享受到远程教育。利用网站平台,教师们还可以相互交流,把自己优秀的微课或课件共享,让其它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校外兼职教师教学水平

青年教师是新生力军与未来的主力军,能更容易融合到现代物流人才建设中去。为促进其快速健康成长,学校可以采用双导师制的培养方法:一个是本校教学一线多年的高级教师,从教学技能方面传授与培养;一个是地方企业一线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骨干业务人士,从实践实战方面分享经验,实现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相辅相成。对于聘请的个别物流管理专业兼职教师在教育相关理论和执教水平上达不到高校教师要求的现象,可以对其进行岗前教育理论培训,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让兼职教师了解本科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学会运用高校教育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技能,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

3.3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

多岗位见习锻炼地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研究

(1)建立校内实训中心,促进高校间学习交流

各高校重点建设的物流实训中心,是提供给师生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的场所,如进行仓储物流管理实训,可以学习并掌握商品出入库的整个物流流程和信息流程;在国际贸易全仿真操作实训中,可以掌握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出口商品成本核算等。模拟实训以及物流应用软件的操作,以实践代替理论学习,提高师生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高校间也可以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室的建设,避免无效投资和建设项目的不足。

(2)深入企业,加强实践

如果说教师的理论提升在科研进修上,那么他们需要的实践经验,则应是在企业这个大课堂里。在教学与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带到企业大课堂里去寻找解决,通过参与企业实际生产活动,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技能。

(3)参观学习

充分利用地方区域资源,高校可开展到物流企业作业现场如港口码头、铁路车站、配送中心、图书物流、生产企业包装生产线等参观最现代、最科学的企业物流流程。一些专业方向如港口物流,由于其涉及的设备价值昂贵、地方本科高校不可能具备这样高成本的的实训中心,到企业现场去观摩真实的大型设备和工作环境就是最好的选择。教师把在参观学习中了解到的最新物流科技发展动向,转化成最新的教学内容,反馈回专业的建设,反馈回人才的培养。

(4)挂职锻炼

专业教师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到企业里去锻炼,将有机会接触与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可分为两种:一是到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方面对口与专项的短期实践。例如仓储作业实务培训可选择仓储公司,练习收发货、验收、填单、装车、盘点等相关内容,有些内容往往在书本上并未涉及,而是直接由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得,培训效果明显。二是到企业进行中长期的挂职锻炼。在企业里,教师以一名新企业员工姿态去虚心向一线技术人员学习、向企业专家学习,观察企业的微观活动,感受企业文化,可以找到自己平时在学校教学过程的许多不足之处。高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地方企业达成协议,为教师积极创造条件,以便能分批分方向进入物流企业挂职锻炼,在实践操作中完善知识结构、积累经验。教师在外训中掌握物流企业信息和企业动态、前沿的物流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日后回归的教学中能完整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成长为现代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4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以科研促进教改学院应积极拓展思路,依托区域物流行业,整合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不同教育资源的优势,推进学校与物流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根据自已的研究方向,把专业理论的知识教育与企业的生产、科研有机结合,带领学生一同参与地方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中锻炼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提供物流技术支持服务,共同解决地方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这既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自我的专业发展,为将来成为高素质员工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高校与企业相互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多赢格局。

3.5练就双师型技能

在经历一系列高校为教师创造的培训、实习,到物流企业和物流相关工作单位挂职,在产学研相互合作的成长锻炼中,教师逐渐获得丰富工作经历,同时具备获得各种物流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如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层次可分为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注册采购师职业资格认证(按资质相应认定为采购师、高级采购师、注册采购师)等。国家权威的资格认证可以进一步提高各物流专业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真正做到“双师合一”。

3.6建立物流教师绩效考评体系

目前高校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指标还是倚重课堂教学工作量及科研情况,考评制度里对实践能力方面涉及较少,教师的大多时间在被繁重的课堂教学与科研任务占用之下,也就不会主动去争取外出实践锻炼的机会。为此,学校或二级学院的绩效考评里,要增加如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的时间或次数要求,考评其上报的实践活动计划方案、实践业务进展与总结,并以此作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并体现到职称的评定上。这样的导向作用,能积极鼓励和推动专业教师走出高校走进企业,获得相应实践工作经历,提高物流实践操作技能。

高校本科论文例7

2、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建设类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工程实践认知能力、交际能力法律运用能力、调研能力等实践技能均会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另外,通过法学实践教学,使得学生清楚理论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学生学习目的的明确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对于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对接的新形势下,凸显出了一些问题。

1、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育人的意识弱化当前,我国很多法学院系相当多的教师和管理干部缺乏实践育人的意识,对于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育人更是如此。相当部分教师对于建设类本科法学教师实践停留在口头上和会议中,或者完全为符合实践教学文件要求,将工作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建立起实践育人的观念。

2、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教学经费不足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尽快改变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经费总体就偏少,而作为法学和工程学科交叉的建设法学实践经费就更少,对于深化开展建设法学本科实践教学负面影响较大。

3、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当前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形式真正纳入教学环节的主要是教学实习。但是诸如法律诊所、法律援助、社会调研、实地案例教学和普法宣传等教学形式重视不够,经常性开展不足,持效机制不健全,对学生真正有教育作用的很少。此外,各实践教学环节内部缺乏沟通,没有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4、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教学师资匮乏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知识,而且又要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高校具备这些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师相对不足。即使部分教师具备这些能力,但由于日常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繁重,或者教师工作收益问题,也无法或者不情愿指导学生从事法学实践活动。

5、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困难建设类高校校外实践部门和个人基于安全、公司收益等因素往往对建设法学教学实践予以拒绝或者附带条件。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各单位协助学校育人的观念和制度。当前很多建设法学本科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都是依赖教师和学生的私人社会资源来实现。

三、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具体形式之创新

传统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困难,必须在卓越计划视角下寻求突破,并在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上予以创新。

1、专业实习的创新专业实习是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最差成熟的实践环节。创新专业实习,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两个途径。第一要从顶层设计角度建立健全校园二级建设法学实践教学制度。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反馈。第二,采取灵活的实习形式,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对多数学生强调要在学院建立的实习基地集中实习,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在实习单位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可以允许其分散实习。

2、专业见习的创新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法学专业见习具有组织灵活、学生接触面广泛的优势,对于学生提前接触建设工程法学实践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认为,专业见习的创新也具有两个途径可以操作。第一是充分利用寒暑假集中组织学生进行建设法学专业见习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则,真正参与到假期的专业见习中来,加强见习报告的考核和奖励。第二深化课程内容学习和专业见习的结合。对于建设法学各门专业课程要结合实际在开学时、学期中和期末开展。

3、法律援助的创新法律援助是卓越计划视角下培养建设法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很好的途径。卓越计划视角下法律援助的创新,我们认为要从援助对象、经费和指导教师方面进行创新。在法律援助对象方面,要坚持校内服务和校外服务相结合,以校外服务为主体的模式。学生在参与校外工程建设法律纠纷法律援助的同时,要针对学校内部学生权益的保护进行法律援助,充分利用多渠道的法律援助方式。在经费和指导教师方面给予从事法律援助的学生以大力的支持,从学校层面和学院层面设立专项经费,建立法律援助指导教师库,对学生的案件全程指导。

高校本科论文例8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以及当前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和涉及国家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都给予更大的关注,如统一问题、2008年奥运会等。调查中,有94.6%的学生认为当前我国政治局势稳定;有91.2%的学生对近年来我国反腐倡廉工作表示满意;对于如何统一问题,95.9%的学生表明和平统一的态度,有98%的学生对未来10年台海经贸关系前景表示乐观。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法,有94.6%的学生表示“充满信心”;对于要求加入中国的态度,有53.8%的学生表示“信仰”,41.7%的学生表示“可以为社会和他人多作贡献”。同时,也有少数学生对时事政治关注不够,反应冷漠,这其中有社会阅历浅、社会价值观偏差、个人政治素养问题等多方面原因。

(二)人生观与价值观

调查中,当被问及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时,有54.1%的学生认为是“对社会贡献的大小”,36.7%的学生认为是“人格是否高尚”,其分别排在第一、第二位。对于上大学的目的,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掌握科学知识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占63.5%、31.8%。对于人生观,有74.3%的人认为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渴望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被问及生活的目标是什么时,选择“对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有83.8%。大学生在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认为个人成长应当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寻求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民族前途相结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三)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取向

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年群体,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学生的道德观念基本正确,具有基本的道德评判能力,其道德判断和行为取向趋向合理。在问卷调查中,有84.5%的学生对待集体或公益活动的态度是“积极参加、热情支持”。对于诚信,有90.2%的学生认为大多数人还是讲诚信;96.1%的学生认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讲究诚信。在与人交往时,是否有爱心、是否诚实也是主要的交往前提。97.6%的学生认为做事应该利己但不损人。(四)学习动力与成才愿望

调查问卷表明,学生对于高教改革,特别是有利于自身发展、提升自己社会竞争力的改革高度认同。对于国家资助困难学生的诸项政策,多数学生认为得到较好的落实。对于大学期间最需要学习的知识,科技知识(97.2%)、学习方法(85.1%)和处理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方法(84.4%)排在前三位。除了生活费,在学生的最大开销中,买计算机、光盘(66.8%)和买书(60.1%)也分别排在前两位。85%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积极性很强。对于启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学生广泛认同,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营造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显示出大学生学习态度总体端正,求知欲望强烈。

二、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学生思想状况的主要因素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有助于师生树立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效益意识、参与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另一方面,其自身的弱点和发展的不完善也会给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诸多消极的影响。还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所特有的法律和道德的失范现象,诸如假冒伪劣、投机钻营、坑蒙拐骗、偷税漏税、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不良现象以及权钱交易、、行贿受贿、贪污腐化、、形式主义等各种不正之风,给大学生造成了迷茫和困惑。

(二)信息网络化的巨大压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以其巨大的信息容量和强大的吸引力,极大地满足了当代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为他们获取信息和与外界交流带来了极大的快捷和便利。与此同时,网络也难免混杂着各种错误的思想、言论、观点,如存在大量的黄色、暴力、虚假、网上犯罪等下流庸俗的信息,甚至一些反马克思主义、主义的言论等也会在网上出现。这对于那些辨别力不强,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其有害,容易导致他们思想混乱,迷失方向。

高校本科论文例9

本次调研对象全面广泛,一是黑龙江省A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8届毕业生;二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用人单位,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等;三是就业中介机构,主要为招聘网站。

2.调研结果及分析

(1)黑龙江省A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研结果及分析

A高校为黑龙江省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目前已有8届毕业生,共377人。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网络及电话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310份,样本包括了各届毕业生且均匀分布,调研数据经分析具有代表性。一是,毕业生就业单位情况。整体来看,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多样,包括政府、事业单位、企业、自治组织等。从统计结果来看,8届毕业生中,符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就业比例较低,仅占总人数的22%;各类企业占就业主要地位,达到69%;自主创业及其他工作性质占总人数的9%。具体如图1所示。二是,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按职能可划分为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生产业务等。在各类组织中从事行政管理类工作的毕业生人数最多,约占30%,其中,企业行政管理占多数;从事企业生产或政府、事业单位具体业务的约占21%,这部分学生通过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或辅修二学历/二学位取得的上岗机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3%,从事营销类工作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9%,这两部分学生主要通过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或通过考取相关从业资格证书取得上岗机会;从事财务类工作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1%,这部分同学主要是辅修了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二学历/二学位取得上岗机会;其他类别如自主创业、社区工作者等,约占总人数的16%。三是,毕业生工资收入情况。收入水平是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次调研把收入水平划分成了6个区间。调查对象收入水平差别较大,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占总人数的31%,多为近两年参加工作的学生,职位较低;月收入6000元以上的占18%,多为工作年限在4年以上,目前处于中高层领导岗位,且工作地点位于一、二线城市,8届毕业生总体平均收入按中位数平均估算在3700元左右。收入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工作年限不同、担任职务不同、工作城市发展水平不同等因素造成。上述数据与《2014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中显示的全国本科毕业生毕业3年后平均月收入5962元相比,该专业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四是,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就业满意度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调查表明,对就业现状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约占63%,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占37%。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约占总人数的37%。调研对象对目前工作感到满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工作环境好、人际关系好、事业上有发展前途等;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少、事业上没有发展前途、工作环境不好、人际关系不好等。五是,毕业生对各类证书的作用评价。上学期间考取各类证书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涉及到求职成功几率、就业质量、工作能力等问题。调研中以开放问题的形式,让调研对象真实反馈各类证书对其个人求职就业的影响。通过整理发现,有几种证书学生普遍提及或着重强调,认为在个人求职就业乃至职位升迁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各类英语水平等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机动车驾驶证等。六是毕业生对本专业就业情况反馈。一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局限性大。这是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特性决定的,按照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应该到具备公共管理性质的部门就业,但目前此类组织发展不完善,现有的一些岗位“逢进必考”,竞争激烈;二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认知度、认可度均很低。很多用人单位根本不了解该专业,在招聘计划中很少涉及该专业的招聘计划。

(2)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研主要涉及各类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等共20多家。调研主要针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数量、能力要求、人才培养建议等方面内容。调研对象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为主。一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素质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强,事业心强,有较高的自我成功期待;心理素质方面,要求意志坚定,包容性强,乐观进取;能力素质方面,要求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公关社交能力,富于创造性思考,策划和研究能力强,发现问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业务素质方面,要求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自我学习能力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身体素质方面,要求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二是,用人单位对资格证书的要求方面。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有固定报考条件。企业一般要求如下证书: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资格证书、所从事岗位相关资格证书,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证明或证书、文章获奖方面的证书等。

(3)就业中介机构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了解了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两家国内知名招聘公司的地区分公司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和能力素质要求。从企业需求状况来看,公共管理类人才主要的需求部门是企业行政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后勤保障部以及政府与公共关系部等。从个人素质方面来看,要求应聘人才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集体荣誉感和事业心强;要具有勇于创新、富有远见、意志坚定、灵活应变、包容性强等方面能力;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社交能力、危机应对能力;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高校本科论文例10

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通常是在统计理论教学结束后,安排在第8学期的实践教学环节过程,计6学分。毕业论文从确立选题到搜集文献资料,从开题研究、分析论证到论文撰写,都需要高度专注、潜心思考,是所有教学活动中,学生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最强的环节,是学生大学期间专业综合能力最集中的体现。

一、从统计学专业特色看统计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

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经济学和数学知识,系统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数据,理论和实践综合业务素质兼备,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在政府机关、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经济调查、信息管理与咨询、数量分析与预测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财经院校统计专业的特色是依托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将统计学理论和方法与经济学、管理学和现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注重产、学、研结合,重视社会实践环节,着重提高学生独立组织统计调研活动及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某一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与其他各类理科论文及经济学论文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专业性、统计实践性、科学创新性。

二、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及成因

1、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

毕业论文的质量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然而近几年来毕业论文质量有明显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论文缺乏创新性。创新是要求学生通过统计专业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和积累,很好地将统计理论和方法与其他实质性学科相结合,创造性地加以应用。虽然绝大部分同学在论文中进行了一些文献的综述,或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但也只是进行简单地罗列,而大部分论述也只是根据书本或文献资料,进行简单地重复。尽管一些同学阅读了一定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思考和分析,但所写的论文不能很好地结合文献综述内容,阐明自己的写作观点、写作目的,在论点、方法上鲜有创新。

(2)论文数据来源单一,参考资料不充分。本科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结合第八学期的社会实践或参加各种类型的统计实践活动去完成。但多数学生没有认真进行社会实践,只满足于年鉴、网络等一些工具资料,闭门造车。撰写的毕业论文要么内容空洞,缺乏说服力,要么也只是参考他人的文章,置换新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不同的结果,根本谈不上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查阅参考资料时,多数同学都能阅读一定数量的中文文献,但外文资料几乎没有看过,随便从网络下载一些外文资料,列示在附后的参考文献中,以应付学校对外文文献阅读量的要求。

(3)专业功底不深。学生论文答辩是就学生论文写作有关的内容,主要涉及论文选题原因、研究价值、主要内容和观点以及创新点进行考察,同时还要考核学生与论文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辩组教师就论文中有关问题向答辩同学提问,而具体体现在答辩中的一些情况是,真正落实答辩的为数不多,一些同学只就自己的论简要的陈述和说明,基本上是有答无辩,更有个别同学对一些统计理论和方法掌握得不够准确和透彻,有些理论回答模棱两可,而对于有些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也是模糊不清,导致方法的误用和滥用。

(4)管理松懈。学生开题现为第七学期末,照理来说,论文已经布置,学生就应着手开始撰写,但学生不是将毕业实习与撰写论文同步进行,而是忙于找工作、考研,加上一部分学生在家就近分散实习,学校难以对毕业生实施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只能通过网络与其进行简单沟通,因此对毕业生撰写论文缺少必要的指导,加上有些指导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科研能力差,对指导学生论文不够得力。

2、影响和制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成因分析

(1)学生本身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写作态度不够认真。目前,学生毕业后就业实行双向选择,有的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之前,就已经考研;有的已落实了工作单位;有的毕业生忙于各类招聘考试,或奔走于就业单位的应聘,无心在撰写毕业论文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成绩对就业没有直接影响,因此根本没有按照学校的要求和开题报告中拟定的写作进度撰写,而是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在临近答辩前一个月,东拼西揍、甚至抄袭等,匆匆应付了事,根本谈不上提高论文质量。

(2)有些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交流时间少,见面时间短,缺乏定期交流与审阅制度,甚至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写作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

(3)毕业论文撰写过程时间短,质量难以保证。虽然论文在第七学期末就已经布置,但学生要实习、找工作、准备各种考试,毕业论文的实际撰写时间也只有五至六周左右的时间,而且与多数学生毕业找工作同步,这势必导致论文的“拼揍”、“掺水”现象严重,质量下滑。

(4)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欠缺,专业训练不足是制约论文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完成论文的能力不足,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以老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占主导地位。平时任课老师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就某一问题撰写文献综述,学生也只是东拼西凑或抄袭,敷衍了事,根本起不到训练的目的,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学生只会学习课本知识,只会让老师牵着走,一旦放开就无从下手。学生缺乏前期的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成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瓶颈。

三、提升统计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加强管理,凸显专业特色,全面提高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需要由教师和学生、院方和校方、教学单位和管理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在统计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为统计教育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时机就是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因此,教学单位除了建立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外,还要定期召开座谈会,讨论和总结学生撰写论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对毕业论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解决了认识问题,增强双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老师和学生才会重视毕业论文,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2、积极探索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新模式

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统计人才需求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后劲。学校有统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等专业实践基地,学生实习时可利用实习单位的统计资源,在实习单位的科研力量与学校指导教师联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这不仅能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对统计人才的要求,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就业平台。

3、实行毕业论文导师制,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

文成于思,思基于学。论文的选题、写作是一个阅读和反复思考的过程。只有大量阅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文献,了解本学科前沿理论,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在阅读和思考的多次反复中才能确定论文选题并加以完成,这样的毕业论文才会有新意、有价值,而这一过程对我国高校本科生来说几乎是空白。为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确保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笔者建议对本科生实施集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及毕业论文撰写为一体的导师制度。从大二学期末就指派导师,根据专业特点和研究方向一致性原则,组建以导师为核心的包括大三、大四学生在内的调研小组。导师的责任是参与、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报告的撰写;为学生指定阅读课程之外相关专业的报刊书目,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导师所研究课题的调查、资料搜集、信息分类、加工整理等工作,并训练学生撰写专题文献综述、小论文;指导学生进行实际实验或社会调研,收集、整理原始数据和资料;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

4、加强对学生专业论文写作的训练,进行毕业论文的创新改革

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从选题、收集资料、确定论点、布局谋篇,语言表达等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之掌握基本的写作规范。统计专业学生在大二、大三开始,就有统计专业课程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通过这一过程锻炼学生运用统计专业知识和统计思维方法写作统计学术论文的能力,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通过这一环节,可以鼓励学生从大四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当前经济形势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统计工作的实际,撰写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对实际部门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并可将质量上乘的在统计专业期刊上。如果公开两篇或两篇以上,可免修学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大大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5、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控制,严格规范管理

几乎每个高校都有学生论文选题、开题报告、安排指导教师、论文格式、撰写实习报告、论文中期检查、答辩、成绩评定等具体工作布署、具体要求、完整规范的质量管理和检查评估系统,关键是要规范指导教师的指导责任和管理部门的管理责任。对于指导教师而言,要以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对学生论文中的所有数据资料和文字资料进行认真核查,对文中计算结果要验算,保证论文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把握好学生论文的初期、中期阶段的检查和定稿的质量关。对于管理部门而言,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应配合教学部门,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既要对学生检查,也要对指导教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毕业论文工作有序正常地进行,为各项制度与措施的贯彻执行提供保障。另外,还应重视论文答辩这一环节,这样有肋于提高学生对论文的重视程度,鉴别论文自我撰写的真实程度,提高其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