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2-13 13:23:06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例1

关键词:有效提高 美术欣赏 教学策略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本文就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有效提高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

1 提高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

新课程改革无论作何改新,如果脱离了教师这一最基本的要素,脱离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将如何去实施新课程?就不可能发挥新课程所带来的优势,特别对于一个美术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基本素养将面临新课程的挑战。

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首先扮演的是文化传递者的角色,然而,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关注作品的创作文化背景,教师自身也缺乏对当前的文化背景及这一背景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这一现象也足以说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提高美术教师的艺术素养呢?

1.1 美术欣赏课的学科特征要求美术教师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以及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提高美术教师对美术学科的认识。

1.2 作为美术教师还应当形成现代文化心态,广泛的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时代、社会、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形成一种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础上的审美文化态度。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渠道接受不同美术信息:例如:参观博物馆,大型展览,艺术交流、利用网络资源等,这样即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又了解了当代美术的特征,从而学会鉴赏和评论,从而加深对美术的理解。此外,还要积极思考、探索、交流,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来迎接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挑战。

2 把美术常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常识就是关于美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艺术语言等,美术常识重在研究美;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重在感受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重视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美术欣赏只能是停留在简单的肤浅的层面上,相反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而得以实现。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美术欣赏的理论知识、方法和经验,在面对一件作品时,只会用现有经验来判断:“像不像”“画的是什么”“好看不好看”等审美态度来对待,这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歧途。如:欣赏史前美术雕塑作品《维林多夫的裸女》,若以像不像去评判这件作品,而不以作者为何对女性的生理特征进行极度夸张的艺术处理方面去研究探讨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好看不好看”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有和谐美,悲壮美,崇高美,有形式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蒙克的作品《呐喊》,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画面上的情感被推向了极致,使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所有这些,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将难以收到实效。

3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理念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大致分自由欣赏式、理论阐述式和欣赏启发式三种。自由欣赏式就是学生自由欣赏作品,教师不作任何指导,这种方式缺少教师理论指引,学生欣赏欣赏作品受到较大限制,很难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理论阐述式就是教师对作品进行理论阐述,学生跟教师的理念进行作品赏析。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作为欣赏主体的参与主动性。而欣赏启发式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我感受分析作品,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种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自我感受、欣赏、深入理解作品的主体参与性,从欣赏中掌握方法,让学生从无序、被动欣赏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的主体,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启发式教学策略可通过“直观感受――参与分析――比较评价”的过程来实现。首先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直观的观察和感受来获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教师在学生直观感受作品前不应对作品加以任何形式的阐述和评论,以免造成学生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禁锢从而形成定势思维。第二阶段参与分析,即理性分析阶段,教师在学生获取、感受作品的外部形式美的同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从作品的题材、造型、明暗、色彩、空间、肌理、风格等方面入手作初期的分析,进而逐渐由表及里的推进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最终引发对艺术形象构成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在分析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启发、引导学生感知、分析作品,让学生从分析中掌握方法。第三阶段比较评价,经过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后,引导学生再次深入认识作品,对同类不同时期、不同类同一时期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可以清晰的感觉到美术史发展跳动的脉搏,增强学生对作品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及审美素养的提高。

同时教师应强调学生扭转“课本上的见解都是正确的‘被动式’”的观念,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我见解,教师切不可求全责备适时给予肯定(至少学生进行了主动思考,教师做正确引导即可)。总之,只要教师做到心系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实际,积极实践,大胆探索,紧紧围绕素质教育,一定会在美术欣赏教学领域中大有收获的。

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识到: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只要运用辨证的思维和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积极探索有效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这样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例2

笔者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关注作品的文化背景,教师自身也缺乏对当前的文化背景及这一背景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这一现象也足以说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迫在眉睫。那么,笔者认为提高美术教师的艺术素养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美术欣赏课的学科特征要求美术教师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通过理解各个学科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

2.作为美术教师还应当形成现代文化心态,广泛的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形成一种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础上的审美文化态度。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例如:

参观博物馆,重大展览,利用网络资源等,这样有利于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从而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此外,还要积极思考、探索,加强交流,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以迎接中学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

二、要美术常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常识课和美术欣赏课在一般场合并不分开,统称为“美术欣赏课”。美术常识就是关于美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美术语言等,美术常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重在感受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重视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元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甚至肤浅的层面上,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美术欣赏的方法和经验,当面对一件作品时,学生会不由自主的用现有经验来判断,而世俗的“像不像”“画的是什么”等审美态度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歧途。如: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爵士乐》,若以像不像去评判这件作品,而不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与爵士乐、百老汇所特有的属性的联想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对中学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来表现出自然给人的不安和恐惧的,使人们在法西斯战争阴影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所有这些,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三、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

现行的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经笔者调查可大致分自由欣赏式、理论阐述式和欣赏启发式三种。自由欣赏式就是学生自由欣赏作品,教师不作任何指导,这种方式缺少教师理论指引,因而学生欣赏的无所适从,很难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理论阐述式就是教师就作品理论阐述,学生跟教师欣赏作品。这种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作为欣赏主体的参与主动性,而欣赏启发性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自己阅读作品,自己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种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自己感受,阅读作品,深入理解的主体参与性,从欣赏中掌握方法,寓教育于欣赏之中,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那么让学生从无序、被动欣赏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的主体,通过“直观感受——参与分析——比较评价”的过程。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直接的瞬间观察和感受来获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教师在学生直观前不应对作品加以任何形式的阐述和评论,以免造成定势思维,人云亦云。

其次参与分析,即理性分析阶段,教师让学生去感受作品的外部形式美,接着自然的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体裁、题材、造型、明暗、色彩、空间、肌理、风格等方面入手作初期的分析,进而逐渐由表及里的推进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最终引发对艺术形象构成和思想内涵的理解,思考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在分析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自终以宽慰的态度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感知作品,自己分析作品,让学生从分析中掌握方法。经过对作品的感性认识,理性分析后,为了再次深刻的认识作品,对不同历史时期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清晰的感觉到美术史发展跳动的脉搏,而对不同体裁、风格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清楚的感到画家各自的风貌。一般来说,经过分析比较后,再次感受作品,学生就会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来促使学生更深入的阅读作品、丰富相关美术、历史等知识,查阅有关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发表见解前,首先要扭转凡是课本上都是正确的“被动式”观念,让学生清楚教材编著者的观点与思想也不一定是完全准确和全面的。在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切不可求全责备,只要言之有理,都要给予肯定。总之,只要教师真正做到心中装着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实际,积极实践,大胆探索,紧紧围绕素质教育,一定会在美术欣赏教学领域中大有收获的。

总之,要改变当前美术欣赏课的不良现状,美术教师就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 教学理念,要善于挖掘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和维持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地与教师一起遨游于璀璨的艺术海洋里,共同感受、探讨和欣赏,使美术欣赏课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感受美、领悟美的殿堂。

参考文献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例3

美术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鉴赏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然而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部分教师依然不太重视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进行创新,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课程的兴趣,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在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与艺术修养,将美术欣赏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加强师生互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继而保证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综合的发展。

一、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一种自发的探究欲望,并且使其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观察美术作品,同时保持一种感官的敏锐性,最终让学生学会感知和欣赏艺术。学生通过观赏出类拔萃的美术杰作而展开思索、联想、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并内化优秀美术作品中的构图、色彩、创作方式等,从而丰盈和充实了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完善和强化了学生的艺术感觉,提升了他们的艺术审美与综合素质。此外,美术欣赏还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很多美术教师对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认识尚不全面,认为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就是简单地播放一些美术作品的图片让学生观看,没有深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只是讲授其中涉及的绘画手法和技巧,或是对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不利于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课程收获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该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拓展美术相关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欣赏热忱,以此来丰富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

然而在实际的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喜好,按照主观意识挑选了学生认知和理解范围之外的美术作品以及相关知识,致使课堂氛围沉闷,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容易触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另外,部分教师习惯采用较为固定的单一教学形式进行欣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单向输出教师本人的美术欣赏理念,没有起到开启学生发散思维与自主思考的引导作用,虽然给学生留出了一定时间进行思索和赏析,然而由于师生互动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一)在欣赏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展开思索和探究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创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教学方式涵盖了问题提出、分析与探究、实践创新等几个发展过程。具体的实现形式是:教师根据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制作一个视频短片或是课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探寻并开启交流,继而解得出结论。教师主要是以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欣赏活动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索,从直观的感性认识逐步升华到较为客观理性的方法的感悟中,经过一系列的观察与比对,在热烈的讨论中分享美术欣赏的感受,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从而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完成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品鉴。这种教学方式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以学生为主导,能够切实地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防止教师输出观点式欣赏课程的弊端。

(二)师生互动

教师可以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在不同的思想碰撞中深入欣赏,通过在讨论中听取其他学生的见解来完善自己的赏析,教师可以在每个谈论小组内驻足倾听,适机地给予一些提示和引导,有利于学生从不同方面,如美术作品的主题、构图形式、色彩处理等多角度展开讨论,同时,还可以分析美术作品的表现技法,以及画面的布局与关系等。最后还可以深入到探究美术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创作时的背景和心情,换言之,就是美术作品所隐藏的寓意。另外,教师可以倡导学生在美术欣赏课结束后,保持敏锐的感官习惯,继续欣赏身边的艺术作品,保持思考与表达,让这一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得以延续,切实提升艺术审美能力。

(三)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生活中其实随处可见美术的踪迹,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活动时,可以尽量地将生活中的美术元素引入教学活动,如此一来既贴合学生的心理探索欲,还能锻炼学生的审美敏感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将美术欣赏活动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突破课堂这一界限,让美学的欣赏情境更加广阔。对于校园中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师也可以突破课本的局限,通过欣赏分布在校园之中的建筑,分析和思索建筑的布局与外观形态,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一个自己最喜爱的建筑进行全面的观赏,学生通过探寻其美学意义,可以从熟悉的场景中,收获全新的视角和思想。同时,教师也可以将美术欣赏课堂的范围扩大,到美术馆、图书馆、公园等当地的特色公共场所去,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不同建筑的外观特色,探寻设计理念,领会其中深层次的人文魅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将美术欣赏课堂设置在大自然之中,欣赏自然景观之美,区分人工风景与自然风景的差异与相似之处,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悟美,提升美术欣赏的思想层次,认识并理解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而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从学生的平日生活场景中提取学生熟悉的景致、事物等作为美术欣赏对象,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完成美术欣赏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如配置服装、制作新年贺卡、布置房间环境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任务,让学生在实践的审美应用中消化理论知识,收获更加生动鲜活的审美认知,并且通过不断累积的审美经验,来实现感悟美术审美价值的实践。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在美术欣赏课上教授学生应用发散的艺术感知能力去品析世界级艺术家的优秀作品。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强化学生的艺术感知力,以更加直接形象的画面和强烈的视觉效果来加深学生的艺术感受。例如,在进行《中国画欣赏》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国画大家的人物短视频来呈现画家的创作过程,而后再让学生赏析美术作品,同时让学生在探讨中结合了画家的生平、性格等背景,会让学生对美术画作产生一些独特的见解,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既能够不断拓宽学生的眼界,还可以使学生探寻到作品中所隐含的人文背景与艺术内涵。

(五)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美术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场景,为拓宽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创设贴合授课内容的教学场景,有利于教师发掘不同的视角来开启学生的思考,能够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与内化美术相关知识,将美术画面表达的事物场景还原,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的视角更加全面。

例如,当教师在讲授齐白石作品美术欣赏课程时,便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从齐白石的美术作品中的绘画意境出发,完善学生欣赏中国画的方法和角度;其次,教师可以在课程实践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还原齐白石作品《雏鸡》中的原型,通过播放小鸡成长和活动的视频让学生对于小鸡形成一个动态的直观感受,随后再进入齐白石创作的美术场景中,探究和分析其中栩栩如生的鲜活形象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以此来升华自己对于美术作品欣赏的能力。

(六)小组讨论

教师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的协作讨论中来实现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充分感受,并且还应该加入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剖析美术作品,还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艺术审美的习惯。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雕塑作品的时候,就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思考、发言、倾听,来描述自己欣赏雕塑作品的方法和感受,并且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过程的思考,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评述,将这一过程完善。

例如,教师在进行雕塑欣赏课程的时候,可以播放事先准备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视频和图片,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认真地观察和思考,进而展开欣赏评述。例如,从雕塑的类型开始赏析,强调这个作品采用的是浮雕的手法,而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赏析进行评价总结,肯定并鼓励学生的表述,再详细地解读作品,这时的讲解是点睛之笔,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直观欣赏后,都获得了各方面的艺术感受,再加上最后教师对于相关知识与时代背景的讲述,让学生真正全面地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和角度,开拓了学生的认知范畴,也提高了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和艺术综合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而教师必须正确地认识欣赏教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充分激发学生对欣赏教学的喜爱度和探索欲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断提高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认知和理解。

参考文献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前言

当代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就应全面发展自己,除了扎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因为艺术鉴赏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艺术鉴赏课作为公共选修课。艺术鉴赏课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油画鉴赏是艺术鉴赏的内容之一,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给学生介绍优秀作品的内容和创作背景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形成良好的鉴赏思维。本文主要依据美术鉴赏的过程来论述大学生该如何鉴赏油画作品。

油画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与油画创作一样,都是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所谓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感受、理解和批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作品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油画鉴赏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理解与再创造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认识艺术作品的。我们欣赏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它不但能使人悦目,得到美的熏陶,而且会给人带来精神享受,有的作品还能引起观者和作者的精神共鸣。

美术鉴赏的过程

在当下的艺术市场中,油画作品卖得越来越“火”,价格越来越高,广大百姓也逐渐喜欢鉴赏和收藏油画。作为一名油画鉴赏者,怎样才能看懂一幅油画的内容和画家的思想呢?欣赏者在进行美术鉴赏过程中,一般分为几个步骤,文中主要论述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再创造这三个步骤,并针对每一个步骤都提出相关的鉴赏方法来引导欣赏者对油画作品进行鉴赏。

1、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指当欣赏者开始接触艺术作品时,就被艺术作品外在构成形式和内在情感意蕴所吸引和震撼。当欣赏者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油画作品上时,审美注意就开始了,感知是审美的出发点。欣赏者欣赏油画时一般先是被画面色彩和构成形式所吸引,之后将情感移入到作品中。但审美感知不是某种单一或单纯的感知反应,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的心理诸功能、因素自由活动的结果。这一过程在时间上相当短促、迅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

欣赏者在鉴赏油画的审美感知阶段,作品能让欣赏者迅速地获得艺术享受的满足感。这时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性欣赏法,因为艺术作品的构成存在形式是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欣赏者跟油画作品开始见面时一般不会用理性思维去深入思考、分析,而是去捕捉艺术作品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当然审美感知也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欣赏眼光才能发现优秀的作品。大学生开始学习鉴赏油画作品时,一定要选择中外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因为这些大师的作品都是经过时代和历史的检验所保留下来的,也是各时代、各国最具有价值的艺术精品。我们只有多看优秀作品,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欣赏油画艺术的眼光才会越来越高。

2、审美理解

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审美理解是欣赏者能领悟作品的外在构成形式因素、内在情感指向与艺术魅力等。在鉴赏油画时,我们需要了解作品形成的时代特征,把握作品情感倾向,同时,还需理解与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画家人格以及艺术技巧。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人观看对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把知觉特征和刺激材料所暗示出的结构相对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接受原刺激材料本身的过程”。[2]欣赏者面对油画作品时,一般是在以往经验的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去判断和评价它。欣赏者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有关,还有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个性倾向和气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欣赏者具有与艺术家相似的思想感情、文化学养和艺术修养,健康的心理等因素,那么他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性欣赏法来对油画作品进行审美理解。如鉴赏写实主义油画一般是先理性地了解作品题材、产生的背景、丰富的内容情节和深刻的寓意等知识。鉴赏古典主义油画我们应站在历史的角度用人文主义精神和美术的造型知识去解读它们,还可以关注油画技法等问题。大学生运用理智性欣赏方法时应将理性与感性、情感与理智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当我们面对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时,首先会注意到她那“神秘”的微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朝着你微笑,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之后欣赏者会发现画面是采用稳定的三角形构图,蒙娜丽莎那优美的双手和背景中静谧的山水都同她的微笑相协调、相呼应,整个画面流露出自然、优美、高雅的艺术气息。总体来说,它充分体现出达芬奇所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3、审美再创造

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欣赏者的鉴赏活动是积极能动的精神创造。欣赏者应敢于抛开艺术家与批评家既定的规范框架指令,去大胆探索对作品的再创造性认识、批判等。我们可以在知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记忆和审美理想,对艺术形象加以想象和联想,使作品内容更丰富。

这一阶段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与理性综合的艺术欣赏方法,以直接感知性与分析研究性相结合而领略、理解艺术作品。在审美欣赏中,对作品内在意义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是靠想象来联系的。想象是欣赏者在对油画作品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把某些经验的东西提出来进行回忆、联想、类比,有很强的主动支配性,是具有综合统一性能的感性活动。当鉴赏立体主义油画、表现主义油画时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挖空心思去理解未表现出的和模糊不清的东西。因此,大学生要从古今中外的名画中品尝美,从生活中提炼美,之后再创造视觉美。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要想积累审美经验,就应该进行艺术形式感的专业训练,培养自己对艺术和美的感受能力。

结语

欣赏者每一次鉴赏油画作品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感悟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只要你对艺术充满热情,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充分运用和调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对油画作品加以关注,多学习、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能逐步练就出敏锐而准确的艺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著.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142-02

美术欣赏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一直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单独的欣赏课程较少。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幼儿园进行了系列的美术欣赏教育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由此可见学前儿童开设美术欣赏课程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必然选择。

美术欣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美术欣赏不仅可以促进儿童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而且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

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情感的材料。它有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帮助儿童积累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

二、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艺术欣赏是艺术作品本身,艺术家的生活和社会背景、情绪、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艺术欣赏过程实际上是欣赏者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艺术作品就象一台发动机,它把欣赏者潜在的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而欣赏者则动员自身所有知识经验和个性情感来进行创造,使艺术欣赏对象带上独特的个性和创造色彩。在当代接受美学理论看来,艺术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个人提供同样信息的客体,而是一个有待读者、听者或观者参与并与之对话的特定的,开放的文本。艺术文本中有许多“空白”和“空缺”,它使文本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它们呼唤和等待欣赏者运用想像力来补充和完成。因此,一件作品可以有许多接受方式,欣赏者融入作品的何东西都合法地成为意义。这一理论在儿童欣赏现代派大师的抽象作品时体现得尤其突出。

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儿童对抽象作品作出反应的热烈程度,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感受水平,围绕作品的意象和情感所展开的想像能力,是绝大多数成人所不及的。抽象作品为儿童提供了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创造的广阔空间。此外,在美术活动中讨论作品情感,透过作品猜测画家心境和个性特点,给作品起名字等,也有利于儿童想像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需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它包括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对话,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等几个方面。无论是哪种对话都要借助语言这一中介来实现。对于儿童来说,这几种对话是相互交织的。一方面,作品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构图,以及所描绘的事物或情节等因素向儿童发出信息,儿童则靠敏锐的直觉和审美经验不断地获取这些信息,并作出情感上的回应。另一方面,儿童通过与教师、同伴的对话,讨论乃至争论,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倾听别人的感受。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儿童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希望将其表述出来。通过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表述的流畅,长句子的经常出现各种词语,特别是与情绪情感有关的词语的大量运用上,还表现在儿童乐于表达,并能自然地将这种能力移到其他学科活动和日常交往之中。

四、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

儿童在感受力、领悟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良好发展,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归根结底是由艺术的无错特点以及它给儿童提供的巨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所带来的。例如:他们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人云亦云;他们能大胆发问并积极尝试解决回答;他们会就某些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儿童们积极的情感态度。

美术欣赏课程实施指导的基本方法――对话法

(一)对话法的概念及特征

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

(二)对话法的实施

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实施对话法,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教师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儿童有自己的探索,平等的对话关系是对话能够进行的条件也是儿童乐于对话的前提。

2.教师自己首先要会与美术作品进行对话,做好儿童与美术作品之间的“审美期待”中介。教师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欣赏教育之前对美术作品的解释,同时在引导儿童欣赏的过程中又不停地被修正着。因此,教师自身应对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进行合理的解释,对艺术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

3.要为儿童提供大量欣赏的机会,扩大其欣赏面。教师要给儿童提供大量欣赏的机会,扩大他们的眼界。这种欣赏除了美术作品的欣赏,也可以是自然景物周围环境的欣赏,还要适当地教给学前儿童一定的美术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使他们在美术欣赏中首先能理解作者的用心,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71-01

由于美术课程对小学生的重要作用,在加强对小学美术教育力度的同时,也应当根据时代进步的特色,去不断反思美术教育的当前阶段所存在的误区以及如何将美术教育的课程改革跟上时展的步伐。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更加注重的是绘画手工的学习,而对美术的欣赏这一块涉及的非常少。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观点较为落后,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评估过低;其次,现代小学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开眼望世界"的年龄段越来越早,他已经不像几十年前的小学生对外物的认识面很小。所以对于小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理念应当转变。

1传统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缺陷

在传统的小学生美术课堂上,老师一般作为主体,主动向学生灌输知识,课堂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作为授课的主导将绘画、雕塑、建筑等美术作品从古至今,从中国美术作品到西方美术作品进行逐一讲解,以期望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能力以及绘画手工能力。这种教师主动教学的课堂模式因为手段单一,不能够长时间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学效率较低。除此之外,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激发学生在课下继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对美术作品的探究欲望。可以说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手段长期以来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美术的欣赏能力没有十分明显的增长。

2现代美术教育的改革

现代美术欣赏教育的改革更侧重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去,教师的授课只作为一种引导性的行为。让传统意义上小学生的被动灌输知识转变为主动吸收获取知识,通过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查找,问题的讨论,问题的讲解,问题的讨论从而让学生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现阶段实行的小学生美术课程大纲中,在对美术的教学上主要分为专题作品欣赏和随堂欣赏和其他形式的欣赏。

2.1对于专题美术欣赏课堂的构建。

专题美术作品欣赏是小学美术教科书所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例如,对中国山水的美术作品欣赏。在专题美术课堂的授课中教师应当注意如下的问题:首先,应当在美术课程的授课前,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教科书给学生布置合理的任务,先行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让小学生自己的思想插上"翅膀"去自由想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与所欣赏的美术作品的内容更加的"靠近",也能够让学生培养较好的拓展性思维。其次,在学生欣赏玩美术作品后,先让学生表达自己欣赏后的观点看法,之后,教师在进行讲解,并针对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纠正指导,但是不能随意的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应该对学生的想象力持包容的态度,否则会影响到一个学生以后思维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当拿准几个"点"去引导学生学习,例如欣赏当前专题美术作品应当抓住此类作品的"线条、色彩、线条、表达手法"等,将这几类观点融入到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去。最后,教师结合课堂的状况,可以引导学生间交流讨论,以增强学生间的团结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时以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后自主学习的能力。

2.2随堂欣赏。

随堂欣赏的教学手段是指在结合教学内容之上进行穿插性的欣赏,这些欣赏往往是进一步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一定都是美术大师或者中外名作,也有同龄学生的一些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同时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具体表现在,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依据课堂授课任务,在授课结束之后列举几幅美术作品,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欣赏能力去鉴别作品的美体现在哪里,这可以直接检验学生在美术课堂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并能够及时的反映出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方便教师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思维、兴趣、爱好是一个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具备的最为重要的素质。不能随意的评价一个学生对美术作品好坏的欣赏,因为这将会影响一个学生今后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教师应当以一种宽容、博爱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并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去欣赏作品,让每一位小学生讲出自己的看法、观点,从而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中将美学升华。例如,在对西班牙著名画家米罗《太阳、人和鸟》的作品欣赏中,一部分人认为画的好,一部分学生认为不好,也有的学生人为什么也不像。而此时教师做的不是马上用自己的欣赏能力和思维去纠正学生的看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争论,并让学生自己说出画的好,好在哪里,不好,差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才能从长远来帮助学生发展欣赏力、思辨力以及创新能力。这也是学习美术的最终目的。

结束语

近年来,国家为了应对学生的发展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在对学生的教育不断进行改革。新课标的出现重新定义了部分学科的教学手段,包括小学生的美术欣赏教育。小学生美术欣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课进行必要的探究和浅思。

参考文献

[1]李立娜;美术欣赏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07期.

[2]徐祯;审美教育对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46-01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是美丽的,儿童也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美的享受、美的冲击,他们更渴望去创造美、去表达美的喜悦。小学美术教育,应该顺应他们对美的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给小朋友创造一片美的天空,激起他们一次又一次美的遐想。

一、小学美术课堂欣赏教学的特点

1、色彩感受到重视。小学美术课堂美术欣赏的过程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实际需要制定丰富多彩的课程设计,从而使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从多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了解到,色彩鲜艳的美术作品更能受到小学生的喜欢。美术作品中色彩与其他因素相比更能直观的被学生接受,吸引学生的眼球,所以在小学的美术课堂上,教师更愿意将一些带有红花、绿叶、蓝天、白云等事物的作品进行展示,可以起到很好的吸引学生的作用。事实也证明,绝大部分小学生画出来的都是一些色彩艳丽的作品。

2、注重细节,缺乏全局意识。通过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绝大部分只注重对某些小细节的欣赏,而忽略作品的整体,缺乏全局意识。他们关注的部分也只是自己喜欢的。例如,在美术欣赏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风筝》,可以想象,绝大部分学生会集中关注风筝的颜色和花纹,而不会关注全局,即风筝整体和陪衬物。在小学生的眼中,美术作品的主要欣赏部分就是其色彩和花纹等,而非作品本身。

3、习惯对自身生活做出联系。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习惯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所看到的作品进行联系。比如,都市中的小学生通常想到耸立的高楼、纷繁的街道、色彩艳丽的服装店与夜晚城市璀璨的灯光等等。而农村的学生则会更加喜欢蓝天白云、碧野青葱、小桥流水这样的景象。这种欣赏特点因生活经验和环境不同而迥异,但都是天性使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个人特点有区别教学。

二、目前小学美术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大部分地区对美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地方甚至不开设美术课,更不用说美术欣赏课了。而且美术教师理论水平普遍存在着缺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美术欣赏课模式单调,无法调动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这些现状大致有以下几种:

其一,美术欣赏课不被重视,语、数、外等主课业挤占了美术欣赏课的空间。当前,我国小学生课业负担已经十分沉重,语、数、外老师为了教学质量,挤占了大量美术课的时间。在小学美术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数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而由于美术欣赏课被占据,使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得不到满足,时间长了兴趣也随之而减少。

其二,美术教师的配备是制约美术欣赏课发展的“瓶颈”。美术欣赏课应由接受过高等或中等美术教育的专业教师担任。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欣赏能力。同时,尽管有的教师是专业毕业,但由于对美术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其学习期间对理论理解的偏差或偏科现象使他并未真正具备一个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表达方式。因此直接影响了欣赏活动教学,所以美术教师必须“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四、结语

总之,一堂生动活泼的美术欣赏课,除了需要老师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更需要有教学的技巧,有能够加深学生印象的活动方式。只有让他们感受到欣赏课的生动、有趣、有意义,只有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上来,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才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对美向往和渴望。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例8

误区一:课始,教师出示范图后,开始对照范图进行认真详细的讲解。分析:(1)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2)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3)美术欣赏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主体的直接参与,主体的审美感受能力的进一步发展,都是建立在与客体发生联系的实际水平基础上的。

策略:(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来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2)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一到两分种,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3)转化教学形式,变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欣赏评论。

误区二: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常准备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丰富的欣赏资料,但学生看后却说不好看、看不懂。

分析:(1)应该说初中美术欣赏课适当地增加一些欣赏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①强烈的色彩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②欣赏时注重局部或某个细节的观察。③少年凭第一印象欣赏作品,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④与他们生活接近的作品,大多能够接受。⑤音乐伴奏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2)选好题材、内容是前提,应注意三点:①与少年生活实际相贴近的作品。②与少年的认知水平相接近的,能激发少年兴趣的作品。③艺术作品本身是富有童趣的。

策略:(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的资料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题材,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趣味性。(2)采用他们乐于接受的讲故事、看录像等形式进行教学。(3)引导学生从画面的精彩地方入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鼓励学生提出欣赏中的疑问,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名家名作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增加自己对欣赏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感受。

误区三:在欣赏课上,教师只赏不画(做)。而在绘画、工艺课上却只画(做)不赏。

分析:(1)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2)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欣赏课三类。(3)学生在大量的美术欣赏后,视觉审美能力和品味会得到提高,优秀、丰富的美术图像信息,使学生通过欣赏之后的记忆储存积累逐渐增加。

策略:(1)在专题欣赏时安排操作活动。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2)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安排适当的随堂欣赏内容。①欣赏导入。②作业时穿插欣赏。③结束时加入欣赏。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例9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美术欣赏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每一节美术教学中是必需的工作。其目的是让学生欣赏各著名画家、雕塑家、工艺家或设计家的作品,同时认识一些美术历史的背景。最重要的是为学生准备各种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加强学生在造型活动时的创作内容,刺激学生的思想及创作动机。再次,从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中,学生能自我探索不同创作媒介或技巧。开阔眼界及加强对美术学科知识的认识。因此,从上述的作用来看,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但许多学校或美术教师,都觉得美术欣赏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且在美术欣赏过程中要做得好,要学生有良好的反应谈何容易。

一、要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有良好的感觉,学校最好能配合教师改善欣赏学习的环境—建立欣赏室,加强气氛或设计环境以切合主题。在进行美术欣赏时,最好能打破传统的坐座形式,使学生更容易观赏作品,及更接近教师,随时进行讨论,在舒适及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发言。结合欣赏内容,可在户外进行,例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或其他植物油画作品时,可在校内的植物园和花园进行,或安排户外写生活动,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增加学生的兴趣。当然最理想的地方是到展览馆或画廊去欣赏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真迹,使学生能感受到展品的气派。这样才容易引起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觉及兴趣。久而久之,便建立起学生欣赏美术的习惯,逐渐加强学生对美术的求知欲及自学的态度。

二、美术教师要考虑欣赏环境,在提供的美术欣赏资料中,担当一个极重要的导演及编剧的角色。原因是要把资料安排得井井有条,主次分明,主题及重心适合学生的兴趣,结合学校的教学条件及地方教学资源,可提供当地的本地区的乡土美术作品或民间工艺。设计欣赏课时,最好按课时计划要求,配合学校艺术活动,加强教学目的及环境因素,使学生有更深的感受。同时举办“艺术长廊”专刊形式,可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作品撰写小论文,自行设计及安排专刊形式,及一切布置的工作,均由学生负责,由此,加深学生的投入感与合作性。这样,能培养学生收集的兴趣及习惯。事实上,学校的美术欣赏范围不应局限于教材里的名画、工艺品或名家的作品,大自然的风光和一些日常生活可接触的物品,如:天地,山洒,树木,服饰,建筑,生活用品等 ,均可作欣赏的对象。只要在老师有计划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分析及欣赏其中优美的地方,才能使美术欣赏更生活化,更趣味化,在小学美术欣赏资料中,学生自己所画的作品,是最适合作为学生欣赏的对象,主要是有些现代画比较抽象,内容意志比较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但欣赏接近自己年纪的作品,便好容易吸收,容易引起讨论及共鸣,并且,更有鼓励及激发的作用。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例10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和工艺及绘画教学构成一个美术教学体系。从美术教学总目标和教学任务看,美术欣赏教学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但美术欣赏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文化素养教育,并在欣赏中有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1 通过美术欣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艺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作品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教师在美术教学欣赏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段要求以及学生的欣赏基础,可选择中外健康的蕴含人文思想的作品,从欣赏的过程中挖掘德育教育的素材,将德育贯穿到整个美术欣赏教学中,通过作品欣赏中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美术欣赏教学,用欣赏作品的艺术技巧和艺术形象来触及学生的心灵弦,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寓意使其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进而产生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如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认识我国古代文化及其艺术遗产,认识我国古代文明史。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

2 在欣赏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

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是有差异的,学生和学生的思维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把欣赏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绝对要避免欣赏课中教师一言堂,避免教师的思维欣赏代替学生的思维欣赏,使欣赏课变成了教师的讲赏课。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欣赏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年龄学段入手,选择合适的艺术作品,多角度地设计欣赏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为主体,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只作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而不是全部。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讲赏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欣赏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方法为主。教师是欣赏教学的组织者而不是包办代替的讲赏者。

美术欣赏教学要突出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教学中既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又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充分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

美术欣赏教学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可采取的教学策略:其一是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有充分的时间预习,指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信息。其二是在课堂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由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初步的感觉。其三是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提出一些问题,个人独立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时由小组合作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体及同伴的欣赏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 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发展在创新。通过教育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美术教学应通过美的教育使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得到培养。美术欣赏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流畅性、灵活性、思辨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富于想象,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学生敢想、敢说、敢画,在学生提出众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展开讨论,以新奇、异常、罕见、首创的思维去探索问题,建立评价标准,筛选出最佳方案。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欣赏教学不是孤立的,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是互相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欣赏艺术品。

4 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学生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

5 美术欣赏教学时应注意的几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