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模板(10篇)

时间:2022-02-26 14:10:43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例1

一、校本培训的目标:

努力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务实勤业、博深精业、开拓创新”的符合我校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家长学生满意,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明确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

1)制订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评估考核措施、建立参培教师业务档案。

2)定期检查指导培训教师的学习与教学、帮助教师解决学习与教学中的疑惑困难。

3)期末总结师训情况、评估考核。

4)经费和时间保证。积极投入资金,为顺利开展校本培训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开展培训时,领导要大力支持各个负责人的总做,确保教师的培训时间,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阻碍教师参加各式培训。

2、骨干教师职责

根据骨干教师的具体情况,骨干教师要协助学校,承担教师培训任务。并能上好示范课、专题讲座,做好分工,承担教师的传帮带工作。

3、教师职责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不得无故缺席和迟到、早退,活动考勤纳入教师每回目标管理考核之中。

2)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有关理念,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做到读书有笔记,学习有体会,教研有案例,研究有论文,课题有成果。

3)新理念要与教学实践研究反思相结合,学习实践,反思提高,探索新课程理念,并把新课程理念从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

4)整理自己的业务档案。

三、培训内容:

1、有关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能力、教研科研能力的培训。

2、师德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教师的师德培训,培养造就一支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3、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培训,要求教师普遍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4、各教研组日常教研活动。

四、培训形式:

1、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点面相结合。

每学期开学初的教师会上,由教科处布置本学期培训的重点内容要求、方法。以组为单位组织学习;通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专题讲座等方式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把握好“点”与“面”的关系,将培训的主要内容合理科学地化解为若干部分,组织教师分块学习。

2、专家指导

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应切实避免闭门造车现象,主动邀请优秀教师来校指导。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展校本培训。教师可以通过专家讲座,上网查阅教改信息等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方式参加校本培训。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例2

第二条:学员管理工作既要发挥职能管理部门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员党支部的作用,增强学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努力在学员中自觉形成认真读书、勇于探索、严肃活泼、艰苦朴素、自觉增强党性的学习氛围。

第二章学籍管理

第三条:新学员应按党校“入学须知”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到。因特殊情况不能报到者,须由选派学员的组织(人事)部门向市委党校干部培训处请假,请假时间不得超过三天。未经请假逾期不报到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第四条:新学员经注册后取得学籍。如注册中或注册后发现不符合入学条件者,不予办理注册手续或取消学籍。

第五条:严格考勤制度。对学员上课、自学、研讨、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和党性党风教育等各项教学活动实行考勤。考勤工作由学员党支部和班主任负责。考勤情况定期公布,并汇总记入《学员考核考察登记表》。

第六条:学员在校期间应集中精力学习,不得承担原单位的工作、会议、出国访问等任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由选派学员的组织人事部门提出请假申请。

(1)本地区召开人大会、党代会需要本人到会作述职报告或本人被推选为候选人需要到会参加正式选举者;

(2)因生病经有关医院证明需作短期休养治疗者;

(3)本人或家庭有特殊情况者;

请假时限:在规定学制内,学制一个半月者,请假累计不得超过三天;学制三个月者,累计不得超过十天。

第七条:学员按下列规定办理请假手续:

(一)填写《学员请假报告单》。

(二)请假一天以内由班主任批准;请假两天由干部培训处批准;连续请假三天至四天报主管校领导批准;请假五天以上报市委组织部批准。

(三)请假期满,应及时返校销假。

第八条:在校学员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予退学或中止学习:

(一)因病经医院诊断不宜继续学习者;

(二)病、事假时间超过规定时限者;

(三)因工作调动或工作特殊需要,由选派学员的组织人事部门决定,须提前结束学习者;

(四)发现有严重问题,已由原单位和当地有关部门查处并提出不宜继续学习者。

第九条:学员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党性锻炼表现突出者,给予书面表扬和适当奖励。

第十条:学员在校期间犯有严重错误,视其错误性质、情节轻重和认错态度给予批评教育,乃至与学员派出单位协商,给予纪律处分。

第十一条:学员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考查合格者,准予毕业,并发给毕(结)业证书。有第八条(一)、(二)、(三)款之一者不发毕(结)业证书,可发给学习证明。

第十二条:学员毕业离校前,应按规定办理各种手续。

第三章学习管理

第十三条: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实行以自学为主,阅读原著为主和加强研讨的教学方法,发挥“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第十四条:入学教育期间,学员应认真阅读、领会和把握教学计划,明确教学指导思想、目的、要求和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第十五条:学员上课应遵守不迟到早退、不随意交谈、不接听电话、不随便走动、不吸烟的规定,自觉维护教学秩序。

第十六条:自学是学员的主要学习方式和教学的重要环节。学员应自觉按教学计划读完规定书目,深入理解原著精神,认真撰写读书笔记。自学时间不得用于处理公务或应酬。

第十七条:学员要积极参加小组和全班的研讨交流活动。研讨时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为解决难题献计献策。研讨中实行“四不主义”(不“戴帽子”、“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装袋子”)形成认真学习,民主讨论,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风气。

第十八条:根据教学计划的目的要求,结合教学课程内容,适当安排教学参观。教学参观由学员党支部、班主任作出安排,分别报干部培训处批准。参观地点就近选择,并注意安全、节俭,不增加接待单位负担,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第十九条:学员学习期间如需组织社会调研活动,由校委批准。教务处、干训处统一安排,调查结束后要写出书面调研报告。

第二十条:学员学习成绩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学员要按规定参加考试、考查,因故不能参加考试考查或考试不合格者,须参加补考。考试、考查成绩予以公布并记入《学员学习成绩登记表》,存入个人学习档案。

第四章党性党风教育

第二十一条:党性党风教育是必修课、学员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积极参加学校安排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着力解决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提高五方面的素质:

(一)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靠得住、有本事”,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二)自觉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坚决同各种腐败现象、不正之风作斗争;

(五)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讲团结,讲大局,讲稳定,公道正派,团结同志。

第二十二条:党性党风教育的主要方式:

(一)通过入学教育,明确党性党风教育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和应遵守的校规校纪,尽快实现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学员、从工作到学习、从分散生活到集中生活的转变,集中精力搞好学习。

(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学员党性党风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党性党风教育同理论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并使之贯穿于理论学习的全过程。学员在理论学习的各个阶段均要联系个人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总结加强党性锻炼的体会和经验。

(三)党性分析,要根据形势任务的要求进行。学员在党性分析中,要着重回顾个人成长过程,尤其是走上领导岗位以来在政治上、理论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的要求存在哪些差距总结经验教训和制定改进措施。

(四)把党性党风教育同各项活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员要积极参加学校、班党支部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在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中,向群众学习、向社会学习、陶冶情操,锤炼党性。

(五)学员要认真过好党的组织生活。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交流思想,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六)毕业时,学员要做党性党风教育小结,作为个人总结鉴定内容之一。干部培训处和学员党支部负责检查。

第二十三条:学员在校学习期间应严格遵守廉洁自律“五不准“:

(一)不准用公款相互宴请;

(二)不准用公款、公物给学校工作人员送礼;

(三)不准用公款组织旅游活动;

(四)不准用公款到营业性娱乐场所活动;

(五)不准用公款支付个人的生活消费品费用。

对违反上述规定的学员要进行批评教育,必要时责令在党支部大会上作检查。情节严重的向其所在单位通报,予以查处。

第五章学员党支部(班委会)工作

第二十四条:学员党支部(班委会)在校委领导和班主任指导和协助下,负责学员的自我管理工作。

第二十五条:学员党支部的产生,由班主任按照有关要求,提出人选,经干部培训处研究,报分管校领导同意后,提交学员党员大会通过。支委会一般设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学习宣传委员、生活保卫委员、文体委员。

第二十六条:学员党支部(班委会)实行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

(一)支部书记职责:主持日常工作;负责召集支委会和学员大会,传达、贯彻校委指示和决定;结合本支部的具体情况,研究、讨论、决定支部工作的重大问题;负责组织制定支部工作计划;督促、检查计划落实情况,学期末,负责总结支部工作,进行学员毕业鉴定,抓好支委会自身建设,做好学员思想政治工作。

(二)支部副书记(班长)职责:协助书记开展工作;书记缺位履行书记职责。

(三)组织委员职责:组织学员认真落实《学员党性教育计划》;提出支部组织生活意见,督促、检查党小组过好组织生活,做好学员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负责搞好学员考勤、考察工作。

(四)学习宣传委员职责:根据教学计划要求,配合教学进度,了解和掌握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反映学员的意见和要求,做好教与学之间的沟通工作;协助班主任抓好学习讨论、研讨以及学习经验交流等活动;组织好本班学员的教学参观、社会调查等活动;负责领发学习资料;负责宣传报道工作。

(五)生活保卫委员职责:抓好《学员须知》的学习、检查和落实工作;严格执行学员楼管理制度,配合做好防火、防盗和各项安全保卫工作;组织安排学员参加公益劳动;及时征求、反馈学员对生活管理方面的意见和要求。

(六)文体委员职责:组织学员积极参加学校安排的体育锻炼活动;组织好支部的各项文体活动。

第六章毕业总结和毕业鉴定工作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例3

一、组织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的改革,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活动,为学校献计献策,共谋学校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依法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按照《工会法》、《劳动法》、《教育法》、《教师法》等法规要求,指导帮助教职工签订聘用协议或劳动合同,代表教职工与学校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保险福利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学校工会应参加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为教职工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三、组织教职工依照法律、法规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学校要通过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及其他民主管理形式组织教职工群众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学校违反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民主制度,工会有权协调学校的举办者、办学者进行纠正。

四、学校要以加强师德建设为中心,努力提高教职工素质,建设“四有”教职工队伍。要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教职工自我教育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树立忠于职守、勤奋努力的敬业精神。组织教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陶冶教职工情操,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例4

基于学校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资源,由学校发起、规划和实施的校本培训,能满足学校及教师的发展需要,提高学校每位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学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落实新课程改革,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佳途径。校本培训是全员性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主要形式和主要渠道。我院作为市(地)级教师培训机构,承担着金华地区各县(市)高中和市本级中小学近万名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指导中小学开展好校本培训工作也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义务。针对当前中小学校本培训的现状和发展现实,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个学校校本培训管理能否规范,校本培训活动开展是否扎实,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否有效提高,校本培训的预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除了与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对校本培训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外,还与学校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实施者――校本培训管理员密切相关。

一、中小学校本培训管理员的职责和要求

校本培训管理员是在学校校长领导下,在校本培训上级主管部门、培训机构的指导下,负责其所在学校校本培训开展与实施的管理者,是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的沟通桥梁,代表学校行使校本培训的管理职能,是校本培训的“第二责任人”。明确职责是管理员开展校本培训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本要求,校本培训管理员职责主要有如下几条:

1.认真做好校本培训的需求调查。校本培训的特点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其实质是通过培训解决学校、教师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校本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实现校本培训的上述功能,其前提是对本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进行有效的调查分析,找准问题。一般可采用问卷调查、教师座谈会、教研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摸清了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及需求,找准了学校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及突破口,就为制订好针对性强的校本培训计划,实施有效的校本培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项工作主要由校本培训管理员在校长的领导和支持下负责完成。

2.认真制订好校本培训学年计划。校本培训计划是校本培训的“蓝图”,可分为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学年度)计划。校本培训的中长期规划一般应由校长亲自制订,可包含在学校中长期规划当中,主要对学校3-5年内的发展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总体的规划及要求。校本培训年度(学年度)计划则根据学校的中长期规划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情况,由校本培训管理员制订,一般以学年为周期,最后交校长审定后实施。校本培训学年计划内容包括校本培训的总体目标、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析、学年校本培训具体安排、制度及激励措施等。

3.负责对校本培训的实施。校本培训学年度计划制订好后,校本培训管理员要按计划做好各项培训的落实和检查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要督促相关部门做好校本培训的场地、人员、设备、发放资料等的准备工作,及时掌握校本培训实施的进度、内容。要主动积极参与学校校本培训活动,并尽可能多的全程参加(原则上要求每学年参加一半以上的培训活动),并指定人员如实记录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如培训要求、培训内容、参训人数、培训形式等。因为,校本培训管理员只有参与到校本培训活动中,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各项培训计划落实的情况,取得第一手的材料,并及时发现和解决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和改进培训的实施,从而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4.认真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校本培训从计划制订到工作落实,这个过程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并不一定能按照计划顺利实施,如有时外聘教师的上课时间有变动、学校培训场地可能有冲突、学校原来的校本培训时间安排与县(市)教研活动有冲突、学校的课题研究活动不能按计划完成等。面对校本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向校长反映,并与校本培训指导中心(业务主管部门)、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协商与调整,及时解决各种问题,使校本培训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

5.认真做好校本培训的档案整理工作。校本培训档案包括学校组织实施的校本培训过程档案和教师专业发展业务档案两部分,其中教师专业发展业务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学年度教师成长手册、教育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分析、一学年中撰写和发表或获奖的论文、学年个人总结等内容。档案建设在校本培训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是管理部门对学校校本培训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建档的过程也是对校本培训工作的梳理过程,通过对获得的资源进行整理、加工使知识进行重组、资源再开发,保证校本培训工作得以进一步完善。因此校本培训管理员必须抓好校本培训的考勤、记录、考核、书面总结等过程管理工作,全面、系统地做好校本培训各类档案的整理、归档和管理工作。

6.做好每学年校本培训的总结和自评工作。我院作为校本培训业务主管部门每年组织相关人员成立考核评估组,依据学校自评和培训档案展示的结果,通过“听、看、查、谈、评”等措施,全面了解校本实施情况,作出考核评估意见,然后核定参训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分。因此,校本培训管理员需要在每学年工作结束前,将学校一学年来的校本培训实施状况做出自评,并写出工作总结报告,上报到业务主管部门。

二、中小学校本培训管理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做好校本培训工作,既需要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校长的高度重视,也需要有良好的开展校本培训的条件;既需要上级主管部门(教育局、教师培训机构)的指导支持,也需要有良好的制度、机制作为保障;既需要校本培训管理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管理实践能力,也需要有一支较稳定的校本培训管理员队伍。但是,考察近年来中小学校本培训管理员队伍现状,发现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队伍不稳定。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校本培训管理员一般由负责教师业务提高的教导处或教科室负责,有的学校则由学校办公室负责。从近几年我们组织对辖区校本培训管理员进行培训的情况看,很多学校参加校本培训管理员培训的人员是不断变动的,这意味着负责校本培训的管理员队伍是不稳定的。而校本培训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时间跨度长、内容安排多、工作要求高,是一项比较复杂而十分重要的工作。由于校本培训管理员队伍不稳定,导致管理员职责不明确,培训工作不落实,校本培训的管理工作不熟悉,只能应付了事,使提高培训质量成了空头支票。

2.认识不充分。从与管理员的接触、座谈中发现,许多校本培训管理员对校本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部分管理员认为,搞校本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拿到教师校本培训的学分,可以评职称,因此仅根据培训机构的要求做一些书面材料(甚至为应付检查而做一些虚假的材料)应付了事,而不是真正从学校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富有实效的校本培训工作。再加上校本培训管理员多由学校里的中层干部兼任,如教务主任、办公室主任或教科室主任,这些人同时大多也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本身已担负了繁重的行政管理和教学任务,接手校本培训管理工作后,往往分身乏术而感到力不从心。

3.业务不熟悉。校本培训管理员是本校教师的教育者和研究者,应该是培训工作的内行,懂得校本培训工作应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应该能独立地制订培训方案,开发培训课程,组织培训活动,开展培训研究,反思培训中的各种现象;应该能主动探索培训的新经验、新思路,不断使培训工作走上新的台阶。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校本培训管理员对校本培训的内涵、特点、规律、内容、方法、要求等心中模糊不清,对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不甚了解。由于对校本培训的计划如何制订,培训实施要抓好哪些环节,校本培训的档案应如何建立等校本培训业务不熟悉,大大影响了校本培训的质量以及管理的规范性。

4.落实不到位。校本培训管理员的工作任务重、责任大。校本培训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快慢,关系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提高的高低。然而有不少学校校本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如培训计划上报不及时,内容不完整或过于简单,没有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分析;执行中打折扣,有的校本培训计划做得比较好,但执行马马虎虎或根本不执行,计划和执行成了“两张皮”;有的校本培训过程记录不健全,没有教师专业发展业务档案;有的校本培训的总结闭门造车,应付了事等。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校本培训管理员的工作得不到学校足够的重视,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措施是主要的原因。由于不少学校的领导对校本培训管理员工作的重要性及工作职责认识不充分,对负责这块工作的老师既没有独立核算其相应的工作量,也没有任何的津贴。再加上校本培训管理员的职责不明确,缺乏相关的任后管理、评价机制、奖惩和激励措施等,极大地制约管理员工作能力和积极性的发挥。

三、加强中小学校本培训管理员队伍建设的若干对策

要提高中小学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就必须加强中小学校本培训管理员队伍建设,促使他们认真履行管理职责,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水平。首先,学校校长必须十分重视校本培训工作,大力支持校本培训管理员大胆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主动送校本培训管理员参加各种培训,提高管理员开展校本培训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作为业务主管部门的教师进修学校,理应在管理员队伍建设上发挥管理和指导的职能,要联合各中小学校共同参与,上下联动,内外结合,全面推进校本培训管理员队伍的建设。我院作为金华市(地)级教师培训中心,近几年来积极探索加强中小学校校本培训管理的路子,并在加强校本培训管理员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以观念“导”。“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想提高校本培训管理员的工作效能,首先应该转变校本培训第一责任人――校长的观念。有不少学校由于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使学校校本培训过程流于形式,校本培训管理员的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起来。认识的偏差和观念的滞后是阻碍校本培训在学校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校本培训管理员工作积极性的最核心因素。为此,作为市(地)级教师培训机构,我院近几年来,首先组织了数次以校本培训研究为主题的校长培训或论坛,提高中小学校长对校本培训的认识,转变观念,调动各校校长领导、支持本校教师开展好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转变管理员的管理观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校本培训管理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中缺乏激情和主动性,态度不积极,被动应付。为此,我院通过组织每年一次的校本培训管理员培训班,请市教育局的领导讲校本培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向市教育局建议开展优秀校本培训管理员评比等,引导他们提高对校本培训管理员工作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

以指导“引”。为了提升管理员的校本培训管理能力,将校本培训管理引导到规范化、科学化操作的轨道上来,我院加强了对校本培训管理员的工作指导。自2006年以来举办每年一次的校本培训管理员培训班。通过培训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校本培训管理员的管理素质:明确职责,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举办校本培训操作技能讲座,组织实地(校本培训优秀单位)参观考察,提供借鉴;进行怎样开展好校本培训的研讨;加强对校本培训的宏观管理,规范校本培训的基本要求及管理员的基本管理程序。实践证明,举办校本培训管理员培训是提高校本培训管理员的工作责任心、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以制度“束”。校本培训在指导思想、组织领导、培训基本内容、教学计划、考核验收等方面都要有规范的要求,以避免“形式主义”和浮夸。为此,金华市教育局于2004年5月出台了《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的意见》(金市教职成高[2004]23号)文件,在政策上确立了校本培训工作在我市中小学工作中的地位。为了提高校本培训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我院根据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又进一步细化了校本培训管理细则,出台了《金华市校本培训管理方案》,使校本培训管理员在实施和管理校本培训中有章可循,促使各校的校本培训工作走向正常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也为校本培训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以评价“促”。本着通过评价激发管理员工作热情,增强管理员工作能力的原则,我院在《校本培训管理方案》出台后,在金华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又推出了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和优秀校本培训管理员评选活动,制订了操作性很强的评估标准和评选细则。一方面通过召开校本培训研讨会、表彰会等形式推动各校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另一方面通过考核和评选,发现、挖掘、树立典型和榜样,进而达到“先进促后进,先进更先进”的管理目标。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例5

教育管理实践呼唤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并成为滋养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沃土。当时的北京教育行政学院学校管理教研室接受任务,编写培训中小学校长的学校管理教材。由于历史的原因,参与编写的教师本身也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管理理论。当时国家还未完全对外开放,他们很难找到国外有关的参考书,唯一的办法,就是总结老校长的经验。1977年,教研室组织了北京市最有经验的36名老校长,举办研究班,采用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结合的方法,对已有的教育管理实践经验进行深入的研讨。经过近3年的努力,《学校管理》一书正式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新中国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学校管理学教程。尽管用今天的观点看,这本教程的内容显得有些陈旧、稚嫩,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它依然具有标志性的意义,特别是其编写过程和基本思路都给教育管理研究以久远的启示。

同时,教育管理实践也推动着校长培训事业的发展,并成为校长专业发展的动力。学校管理实践需要正确的管理理论的指导,教育管理理论需要学校管理实践的支撑与检验,而校长培训则是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现形式。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校长队伍的建设得益于校长培训,教育质量的提高得益于校长培训,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学术繁荣也得益于校长培训。这就是为什么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学术繁荣的一些重要事件,包括有影响的教材的编写、教育管理专业的产生、教育管理学术团体的创建与发展等,总是和校长培训联系在一起的重要原因。

不是所有的专业人员都可以进入教育管理专业,甚至也不是所有的管理人员、教师都可以进入教育管理群体或成为校长的。进入这个群体或从事校长工作的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获得专业资格证书并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才能胜任。

在我国,对校长专业发展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古代曾经政教合一,“以吏为师”,教育者和政府管理者不分。后来有“学者为师”,即有学问的人才能当教师,当学校负责人。进入近现代后,人们才逐步认识到,当教师、做校长必须经过师范专业教育,进行专业训练。20世纪初,新学思潮兴起;至20世纪中,教育行政、教育管理等理论才被社会认可,并成为教育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和校长、教育行政人员的培训内容。在校长的职责、选拔任用、工资待遇、培养培训等方面,那时的学者曾经进行过认真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可惜后来,我们在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过重大失误,错误地认为教育管理不是专业,将高校教育专业和中等师范学校中的教育管理专业课一律取消,教育管理类教师被迫转业。从1949年到1978年,我国基本上不承认教育管理专业,不开设相关课程,不组织教育管理研究队伍,不出版教育管理类的学术著作,致使校长专业化的进程停滞不前。同时,极“左”思想对校长专业化也有很大的冲击。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选拔、任用和培训校长,都要服从政治斗争的需要,校长培训只开设政治类课程,基本上不开设专业类课程,致使校长专业化的过程逐步变成了政治化的过程,校长的管理也与行政官员的管理并轨。校长专业化走了一条畸形之路。

改革开放,给校长专业化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人们逐步认识到:校长是从事教育管理的专业人员,校长在学校的职业特性得到认可。校长作为教育者、管理者、领导者的地位被重新确立。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关于校长的调查研究和培训。比如: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承担了国家教育科研“七五”重点课题“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与管理”,课题组曾组织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104位研究人员,对全国11244位现职校长和128位获得省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的优秀校长进行调查走访,就校长素质、成长规律、校长培训和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由当时的国家教委组织和领导,通过试点,在全国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了校长培训。这些都大大推进了校长专业化的进程。  1980年~1985年,在全国中小学校长中普及哲学、学校心理学、普通教育学、学校管理学等基础理论。

1986年~1990年,在全国试行和推广持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上岗的制度,在百万校长中实行全员任职资格培训。

1991年~1995年,在全国校长中试行并推广任职资格培训后的提高培训,校长全员接受每5年240课时的继续教育。

1996年至今,针对校长专业化发展的不同水平,分别进行不同的培训,将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和成熟校长的研修结合起来,初步形成我国中小学校长继续教育的体系,有力地推进了校长专业发展的进程。

这30年的培训,在我国百万校长的专业发展中功不可没,如此深刻的变革在国内外的教育史上也是少有的。它为今后加快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化进程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已经逐渐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相对完整的中小学校长培训体制,它包括:

1.领导体制

国家层面由教育部统一领导,教育部人事司负责实施;各省(市、自治区)成立校长培训领导小组,由省(市、自治区)党委、政府、教委和培训机构的领导人组成,领导本省(市、自治区)的校长培训工作;地(市)和县(市)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规划与实施本地区的校长培训。

2.办学体制

中学(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校长的培训,一般由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学院或师范大学负责实施;小学校长的培训由区(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实施。各省(市、自治区)成立普通教育干部培训中心,负责协调本省(市、自治区)普教干部的培训工作。

除发挥专门培训机构的作用外,干部培训还充分发挥本地区高等院校的优势和各系统培训干部的积极性,建立了以培训机构为主体、多渠道办学的体制。

3.培训体制

在总结近30年校长培训经验

的基础上,中小学校长培训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培训体制。这一体制包括:

(1)任职资格培训。是按照校长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而进行的一种专业资格培训,其目的是提高即将上岗校长的政治、业务素质,使其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在任职资格培训的基础上,我国实行校长持证上岗的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1979年起,凡未接受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干部,都不得任命为校长。

(2)提高培训。属学历和任职资格培训合格后的继续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系统学习理论和交流先进的管理经验,使校长适应时代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有关政策规定:中小学校长每5年轮训一次,形成校长定期接受继续教育的制度。

(3)学历培训。是为校长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学历标准而进行的培训。其中教育管理专业的学历培训要达到双重目的:其一是要使学历未达标校长,通过培训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学历;其二是对学历已达标的校长,通过第二学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学历培训是特定时期内我国中小学校长的专业补偿性培训。

(4)成熟校长的研修。是促使成熟期校长向专家型校长发展的培训。这类培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修,总结校长的办学经验,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促使他们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思想。比如:北京教育学院通过建立校长工作室和导师制的方式组织成熟校长的研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还有培训者的培训制度等。

以上4个主要层次的培训,是互相联系和衔接的。各省(市、自治区)的培训机构总结已往经验,通过学分制将4个主要层次的培训互相连接,避免了课程重复设置,提高了培训的整体效益。

4.教学体制

(1)教学原则。校长培训体现了以下几个教学原则:政治培训与业务培训并重,理论联系实际,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培训进度与培训效益尽量统一。

(2)教学内容。校长培训的内容,必须具有先进性(指教学内容要反映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教育实践的最先进经验)、针对性(指教学内容能解答校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综合性(指教学要围绕学校管理实践展开,使校长从各个侧面吸收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应用性(指教学内容能指导学校管理实践,在体系上要突出实践环节)和启发性(指培训内容要有利于校长思考和研究问题)。

(3)教学方式。校长的继续教育,属于在职培训,以业余学习、自学和短期脱产培训为主,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建国以来,特别是近30年来校长培训成功的经验证明,在考虑培训形式时,要正确处理以下几种关系:

脱产培训与业余培训的关系。为了提高培训效果,让校长参加短期脱产培训是完全必要的。这样做可以使校长暂时摆脱繁杂的行政事务,集中精力读书、研究问题和总结经验。但是,不能搞过多的脱产培训,特别不能搞过多长期的脱产培训。这是因为,校长若长期离岗,必然会影响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校长培训的经常性方式是业余培训,即忙时少学,闲时多学,学习和学校管理的节律紧密结合,以缓解工学矛盾。

面授与远程教学的关系。在校长培训中,面授是不可缺少的,即使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教学,也要使面授达到一定的比例。但是,远距离进行教学能节省校长往返路途的时间和办学经费。这种教学形式,特别有利于边远山区的校长就近接受培训。

集中与分散的关系。针对我国中小学校长人数众多且分布极为分散的特点,校长培训一般不能、也不可能完全采用集中的方式。即使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培训的时间和地点,也需要适当分散,尽可能让校长就近入学。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提倡各培训机构的教师下到基层,就近培训校长。这种送教上门的培训方式,由于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工学矛盾而深受广大校长的欢迎。

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的关系。校长的学历培训时间,一般为3年~5年,属于长期培训;任职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的时间,一股为3个月~6个月,属短期培训。校长培训最经常的方式是短期培训。即使是学历培训,由于大多采取的是半脱产或业余培训的方式,所以实际上也是分成若干个培训小阶段完成的。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例6

农电培训管理是河南南阳电力技校(以下简称“我校”)全面贯彻河南省电力公司农电职工培训精神,保证职工培训质量的桥梁,它以人为中心,由表及里,纵横交织,延伸贯穿在农电管理的各个层面各个方位,成为激发农电管理的内在动力。增强服务意识,强化管理职能是管理的两个“轮子”,也是关乎培训质量的“一杆秤”。

农电工短期培训工作已成为我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农电培训管理工作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送培单位与培训机构的通力合作。就管理而言,短期培训学员已成为我校在校学员的主体,短期培训学员在校生活和学习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所以在短期培训学员日常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和解决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努力实现两者的和谐,保证培训任务的圆满完成。到我校参加培训的全省农电职工无论其在单位从事何种工作,在校培训期间都应当实现从职工到普通学员的身份转变,从岗位工作到学习培训的转变,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培训班班主任是培训学员管理的第一人,作为班主任要坚决克服工作对象是农电职工“不好管理”的模糊认识,大胆管理,严格要求,同时也要善于管理,讲究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艺术,使学员乐于接受,自觉服从。班主任处在学员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是学校的窗口工作,是学校与学员联系的桥梁,是贯彻各项教学任务的纽带,与学员进行着面对面近距离的接触,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因此班主任必须严于律己,言传身教。其次,班主任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决定了自身必须要有高度责任心;再次,班主任必须自觉遵照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全心全意为教学、学员服务。

一、班主任应增强服务意识

培训管理作为一种催化剂,融合在农电管理的方方面面,并逐步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河南省电力公司根据不同时期形势发展的要求,对农电培训实施计划调整,今年是我校农电培训任务较重的一年,河南省电力公司提出要“深入实施农电整体素质三年提升工程”,我校作为河南省电力公司农电培训中心,承担引领素质提升工程的培训任务光荣而又艰巨,既给学校提供了发展的新机遇,同时也给学校提出了新的考验。农电整体素质提升工程工作标准高、培训规模大、培训种类多,预计我校全年培训规模将突破6500人次,创历史新高,7月培训高峰时期在校培训人员将达到800人次。1学期100多期短训班,在保证培训教学的基础上,增强服务意识,狠抓培训管理,责任重于一切。从学员入校就进行细致的入学教育,使他们从心理上重视,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从上课的出勤、课堂的秩序、就寝作息、教室卫生、食堂就餐等全方位实行以班主任为主的责任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当天问题当天解决,决不拖泥带水,形成了管理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良好风尚。笔者在当班主任的一年里,整天早出晚归,只想怎样把自己的班级带好,以为学员服好务为宗旨,用良好的服务打出河南南阳电力技校短训班优质管理的品牌,在省网公司农电培训这块阵地站稳脚跟,树立形象,不辜负上级及全省农网单位对我们的信任。对每一个送培学员,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心爱护,工作细致入微,耐心认真。经常找学员谈心,掌握学员的心理动向,及时解决学员中存在的问题,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经常协调各有关科室做好配合,召开座谈会及时做好调查与反馈,使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学习有更多的收获。

增强服务意识。在学员管理过程中要始终贯穿“全心全意为学员服务”的管理理念。为学员服务首先从学员入校工作开始。过去学员报到都是学员交完费后找班主任注册。由于外地学员对学校情况不熟悉,学员从进入校门就开始询问到哪里登记、到哪里注册、在哪里上课等等问题。本学期开学伊始各期班主任就主动在生活服务中心服务大厅等候学员,第一时间把学员在校期间的吃、住和学等问题向学员一一做详细解答,并把学习资料送到学员手中。免除了学员报到当天的困惑和劳累,也同时使班主任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本班学员,使学员到校后首先感受到班主任带给他(她)们的关怀和温暖。

切实搞好生活管理和服务。学校是学员之家。班主任除了要关心学员的学习外,还要关心学员的生活情况,热情地为学员服务。要心为学员所想,使管理工作跟踪到课外,要经常了解学员的生活需求并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学员对住宿、伙食等方面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善生活条件,使学员从内心感到在学校如在家一样亲切和温暖。同时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为了配合学习及活跃学员的学习生活,增强学员在学校培训的兴趣,班主任要组织学员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文娱活动、体育活动、延伸教学活动等。比如我们开展了第二课堂,开放图书室,让学员上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这样既有利于学员的相互了解,密切联系,也有利于学员在校学习的便利和提高。学员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不同,我们就联系后勤服务中心,饭菜尽量多种多样,少数民族的学员另有小灶,满足学员的生活需求。有学员生病我们联系卫生室,去宿舍看望,使学员有家的温暖。在每次培训结束的时候,我们给学员做通讯录,照合影像,建立QQ群,方便学员联系,加强学员的感情交流,使他们今后在工作上更好的相互交流,生活上互相帮助。每年调研的时候送培单位领导与学员们有共同的评价:南阳电力技校的管理有高度,我们受益匪浅。 转贴于

二、班主任应强化管理职能

首先,要看对象管理。几年来,我校从社招职业教育到军培生岗位教育转化为以各基层农电工人为主的短训班培训教育模式,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短训”成为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农电培训的学员大多来自基层单位,他们的整体素质不高,组织纪律性较差,在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这些学员在基层管理的事务较繁杂,针对的管理人群大多以基层的群众居多,还有我们办班是“短平快”的模式,这就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我们就以人为出发点,制订了《南阳电力技工学校短期职工培训管理办法》,具体有《培训学员日常生活管理规范》、《培训学员考勤考核制度》、《培训教室管理制度》、《培训学员成绩管理办法》、《培训学员公寓管理规定》、《优秀学员评选办法》、《操行考核细则》、《处分及处理办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制订成册发放给学员,使学员有“法”可依,管理就有了约束力。我们借助理论培训的文化效应,对职工进行专业教育培训,全面提升他们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培育他们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以强大的学习动力,推动农电规范化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其次,要看目标管理。2006年我校正式挂牌成为河南省农电培训中心,工作的重心就转移到对农电工进行培训。学校根据河南省电力公司农电职工培训精神,对全省的农电工开展全员培训,岗前培训、鉴定培训、专题培训等,它涵盖了我省农电系统的各个部门的几十个工种。鉴于这种情况我校针对农电工的这种需求,上岗的人员必须持证;在不同的岗位须有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对一些特殊工种及管理层的主题培训(班组管理、微机培训、ERP专题),有了这些目标,使我们在具体管理上有了一定的强制力,学员在校的学习表现直接与其利益挂钩,讲清利害关系,激励学员积极上进,学好专业理论知识,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提升自己的整体素养。我们不仅用各种制度规定“硬管理”的强制手段,我们还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软管理”,宣讲省电力公司的培训精神,构筑 “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格局观念,使学习真正成为学员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为。通过舆论宣传、树立典范等非强制手段来无形地控制学员行为。学员大多来自基层,工作压力较大,平时学习时间较少,在有限的培训时间能够在自己的专业和个人素质上有所提升和收获,是很难得的好事,我们的原则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不仅重视用制度来约束学员的行为,更注重培养和树立学员的自主观念和意识,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机制。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例7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人才作为这个时代最核心的资源,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才能实现社会、组织和个人的价值。高校党校是培养高校党员干部、高校师生中入党积极分子和学习理论知识的主阵地,党校教育培训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等问题,这种矛盾状态亟需高校党校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其关键是要从教学理念这个根本性问题上实现转变。因此,在高校党校传统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如何转变教学理念、调整培训方法和提高培训质量,已成为全面提升高校党员干部(含学生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重大课题,对于高校的建设发展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党校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党校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为重点,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一)日益活跃的学习需求与固守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使得教育培训缺乏时效性

当前,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社会知识的需求明显增强,传统的高校党校教育培训内容和教育形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从历年高校党校教育培训情况看,培训内容基本是由培训者“一厢情愿”设计的,缺乏前期的需求调研,往往只是涉及党的性质、宗旨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注重任务、形式和眼前,忽视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岗位特点、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全面提高培训对象综合素质的要求,这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中“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岗位职责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促进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的要求有相当距离。同时,对于培训的质量评估,只是在培训即将结束时,向学员们发放教学评估表,让学员现场进行测评,没有在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回访。由于缺少事前的培训需求调研及事后的培训质量跟踪回访两个重要环节,严重影响了高校党校教育培训效果最优化的实现[1]。

(二)日益增长的培训人数与培训条件制约之间的矛盾使得教育培训组织难度加大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和高校实体的扩张(如多校区办学、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等),参加党校学习的人数急剧增加,即使是举办一期常规的党课培训都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如安排教室、学员管理、教材编制、印刷和批阅试卷等工作,都需要时间和人员上的保证。而大多数党校由于人员编制紧张,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常规工作任务,无法对整个培训过程实施规范、有效的监控。同时,由于不少高校存在多校区办学情况,当为不同校区众多师生组织教育培训时,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很难统一,因此党校教育培训一般多考虑和选择不同培训对象的时间“空档”,这样很容易造成培训时间跨度大、培训工作缺乏连贯性、培训质量也得不到有效保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也给党校的声誉带来了不良影响。①学校高层管理者不属于党校培训对象。

(三)亟待壮大的师资队伍与高水平主讲教师匮乏之间的矛盾使得培训缺乏实用性

从党校培训师资来源分析,各高校党校的培训教师多为学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学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专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中的领导干部(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因为工作性质不同,不一定都适合主讲党校教育培训课程,只是因为职务和资历的优势而勉强应对,所以其讲课并不一定受学员欢迎[2]。而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职教师,虽然是科班出身,但因为所学专业和研究方向的限制,往往无法满足各类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加之党校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因长期得不到培训和提升,在教学过程中阐述的多是一般性规律,介绍的多是一般性经验,从理论到理论,导致教学内容缺少时代感和前沿性,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同时,由于党校教师往往是具有丰富资历的老教师,知识结构新颖的年轻教师往往无法进行授课,这就导致青年教师很难有锻炼的机会,于是党校便沦为纯服务管理机构,师资队伍建设也就无从说起。

二、改进高校党校教育培训体系的设计思路

(一)“1234”设计思路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高校发展战略,通过建设先进的网络学习管理平台,构建E-Learn-ing学习体系,形成电子学习、集中培训、工作项目研究三者并行结合的新型培训体系,形成点面结合、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方式。逐步形成“1234”的总体结构:“1”为一条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为两种主要学习方式:在线教育方式和传统面授方式;“3”为三类参与者:高校教师、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4”为四大知识资源库:通用课程资源、定制课程资源、自主课程资源和辅助资源库,这四块重要的内容资源构成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

(二)“陀螺式”培训结构

高校党校的教育培训体系应该能够涵盖整个高校,满足培训对象的实际学习需要,同时,整个体系必须协调配置、协调运转,好比一个运动中的“陀螺”,我们称之为“陀螺式”培训结构。

1.三级架构:倒“金字塔”式结构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可以将高校党校教育培训人员划分为三个层次:一般师生员工(包括高校教师、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等)、基层管理者(包括正副科级干部)、中层管理者(包括正副处级干部)①。对于这三类人员的培训侧重点各不相同:一般师生员工的培训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具体的工作方法;基层管理者的培训侧重于基本管理技能和通用方法;中层管理者的培训侧重于部门决策领导能力。对应于这些要求,高校党校的培训体系也包括三级架构:操作技能培训、管理能力培训和战略决策培训。这三个层次组成上述的一个倒“金字塔”结构。

2.一条“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源泉,也是高校组织凝聚力的核心所在,它渗透在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人的行动上,作用于人的内心深处,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因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高校党校工作的主线可以将整个高校组织成员紧密地凝聚起来。

3.转动起来:协调配置、逐步深化高校党校教育培训的陀螺式结构应该实现“理论—实践—评估—制度”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也就是说高校党校的教育培训体系不仅要求各要素协调配置,还要求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而不仅仅是一系列课程、讲座的孤立活动。要想保持这个陀螺式培训结构的平稳运转,就必须用鞭子不断地抽打它,给它加力,而这条加力的“鞭子”就是培训、考核、晋升等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同时,在设计高校党校培训整体架构的同时,高校还必须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整体推进并逐步深化高校党校教育培训工作的运行。拿“陀螺”来比喻,高校党校的整体运行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让陀螺不空心”,即为各类培训对象有针对性地组织一系列的培训课程,这是基本要求;第二层次是“使陀螺转起来”,即不仅高校党校形成协调运转的系统,而且对整个高校的绩效提升发挥作用;第三层次是“使陀螺成为一个自我调整、自我激励、自我反馈的有机系统”,即让整个组织走向学习型组织,使每一位学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不断推进高校各项工作的良性开展[3]。

三、改进高校党校教育培训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高校党校教育培训的课程重构

1.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包括通用课程、定制课程、自主课程和辅助课程。通用课程指基本适用于所有党校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类课程对于学员基本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包括《中国共产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上级有关重要精神和文件、群众路线教育、师德师风教育等。定制课程是定制面授内容,指适合于特定对象的业务知识培训课程。由于培训对象所从事的工作不同,单一的通用课程只能起到思想层面的指引,但实践操作层面还需要根据需求因人制宜,通过定制课程的岗位培训来强化业务实践能力。如:某一院系的党政干部调任资产经营类部门的领导前,应增加诸如企业管理、经济学、商务谈判等课程的培训,使其具备新岗位的业务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为学校发展服务。自主课程指根据个人兴趣而非强制性的可选择课程。通过此类课程学习能够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组织培养和选派党员干部打下坚实的基础。辅助课程指案例库、行业资料等。

2.教师资源

师资主要分为内部师资和外部师资。内部师资可以在原有党校专职教师的基础上吸纳部分本校优秀的专业教师进入党校教师队伍中,如:可吸引从事经济学、教育经济与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等学科的优秀教师充实到党校教师队伍中。而外部师资可以通过吸纳兄弟院校或者对口扶持高校的教师或其他国有企事业单位专家充实到本校党校教师队伍中来,采取党校间协同合作、共享部分师资等教育资源以减少教育成本、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

3.学习内容分配的层次安排

具体而言,高校党校培训内容包含三个层次的安排:①中层管理者培训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上级有关重要精神和文件、沟通协调能力培训、如何指导下属、如何完成特殊委派、如何转变管理方式制定战略决策等内容。②基层管理者培训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上级有关重要精神和文件、沟通协调能力培训以及如何进行时间管理、项目管理、辅导下属制定工作目标和完成工作计划等内容。③一般师生员工培训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上级有关重要精神和文件、沟通协调能力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安全和健康培训、员工发展等内容。

(二)高校党校教育培训体系的制度改进及实现策略

1.制度改进

首先,建立和完善党校组织建设机制。由高校高层领导组织党校的管理工作团队,建立外部联络、教务管理、资源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或人员负责制度,形成定人定责、系统管理的组织体系,保障党校的正常运行。其次,建立和完善学习需求调查制度。包括就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评估等相关内容的全面调查,或从高校实际需求出发,确定需求方案,由党校工作人员将整个需求方案面向全体学员进行满意度调研,并将调研结果进行汇总评估,确定最后的培训计划内容。将上述流程形成制度,保证培训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第三,建立和完善学习过程管理制度。从学员的出勤管理、党校的培训计划落实到学习过程的全程跟踪管理,保持充分的数据支持,从而不断修正课程内容、学习安排和培训计划,激发培训学员主动学习的热情,保证学习内容的新旧更迭、学习制度的合理有序。第四,建立和完善学习效果评估制度。包括党校对于学习活动的验收程序、考试的组织安排以及最后与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奖惩机制衔接的制度,使高校党校教育培训成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并且体现在利益奖惩上,保障学习机制在组织内部的迅速推广。

2.实现策略

首先,实行“一把手”工程。高校党校要实现上面所述的制度改进,必须坚持高校党校是“一把手”工程,通过党委书记自上而下的直接灌输、狠抓落实和广泛动员,可以迅速在高校内部构筑起全新的管理制度,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部门或人际摩擦,提高高校党校工作的效率。其次,实现学习管理平台的智能化。为了实现高校党校工作的跨时空培训目标,需要建立混合式培训体系,即建立在线教育方式和传统面授方式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这需要通过购置或者开发先进的、功能强大的学习管理平台来实现,通过这一平台可以使党校教育培训的所有环节,包括需求调研、制定计划、组织培训、学习反馈等在该平台的相应功能模块上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使高校的党校工作绩效得到进一步的提升[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党校必须建立与时展相适应的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学员的思想认识、理论水平和业务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高校党校教育培训工作的成效,才能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师生员工队伍,才能不断推动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高校根本宗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曾银芳.地方高校党校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5):303-304.

[2]张慧欣,陈尚华.创新高校党校教育培训模式的若干思考[J].价值工程,2010(31):299-300.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例8

目前,县级党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管理体制的问题

1、县委对党校工作重视不够。《党校工作条例》规定:党校是党委的重要工作部门,这是党校的性质和作用决定的。党校是党员干部培训轮训的主渠道,是学习、研究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阵地,这是其他任何机构和部门都不能取代的。

2、各部门配合不够。《党校工作条例》规定,党校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党员干部培训轮训,二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规定,干部培训轮训由组织部负责,从这个功能来看,组织部长兼党校校长是可以的。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是党委书记或者副书记要亲自抓的。所以,组织部长兼党校校长只是发挥了一个功能。

3、上级党校指导不够。《党校工作条例》规定:上级党委党校对下级党委党校进行业务指导。但是,由于上级党委党校对下级党委党校指导与否,没有纳入上级党委对党校的考核,所以,这样的规定也无法落到实处。

县委不想管,组织部管不了,上级党校不能管,所以县级党校基本上就是“三不管”,这也是仁怀市委党校面临的发展困境。

二、培训机制的问题

1、缺乏统一管理。从培训对象来看,涉及很多部门很多行业,有些甚至会跨行业跨部门,这样的培训,是没有一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必须要有一个机构统一协调和管理。但是,现在没有一个机构协调和管理全市培训,党校无权干涉各部门的培训,于是出现了全县党员干部培训乱象。

乱象一:培训主体乱。

乱象二:培训时间乱。

乱象三:培训内容乱。

乱象四:培训老师乱。

2、考试考核机制不健全。

三、资源整合的问题

1、培训经费的管理。各县培训经费都很多,但是真正用到培训上的,真正让培训发生作用的,可能不足三分之一。目前培训经费都是划拨到各个单位,这样就会导致各个单位都会最大程度的节省培训经费,而尽可能把培训的时间和规模压缩。

2、教师资源的管理。教师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方面主要存在几方面的问题。一是重实践轻理论的观念。二是老师缺乏整体的管理和使用。三是缺乏系统的培训。

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县级党校由于人手经费的原因,普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得不够,除了少数几个地方做得好一些,比如习水,就打造了红色文化课程。所以县级党校课程内容很单一枯燥,每年都是那一套,难怪学员不想进课堂。

当然,党校的内部管理也是有问题的,比如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如何创新党校教学和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加强。所以要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关键是解决前面一系列的问题,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重视党校工作

《党校工作条例》明确了:一级党委办一级党校。党校姓党,党校办得好不好,反映了党委重不重视党校工作,重不重视党员干部的培训,重不重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所以市委应该高度重视党校工作。县委重视党校,不是口号,也不是单纯给钱,而是要亲自抓党校的发展。《党校工作条例》在这方面有明确的规定,概括起来就是:抓思想建设,抓班子建设,抓队伍建设,抓校园建设。

二、理顺管理体制

党校管理体制应该这样来考虑,一是领导班子的搭建。党校这块,以市委副书记为校长,常务副校长主持工作,组织部副部长作为副校长负责联系干部培训工作;行政学校这块,以常务副市长为校长,常务副校长主持工作,人事局副局长作为副校长联系公务员培训工作。另外在党校内再设两名副校长,分管教学科研和行政后勤。二是权责明确。常务副校长向两位校长负责并汇报工作,组织部、人事局,以及党校和行政学校副校长对常务副校长负责并汇报工作,全市党员干部培训轮训工作由党校和行政学校具体负责。

三、完善培训机制

1、成立领导小组。为使全市党员干部以及非公经济组织人员培训工作统一管理,必须成立全县党员干部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书记担任,常务副组长由副书记和常务副县长担任,下设办公室在县委党校,党校常务副校长为办公室主任,两名副校长为副主任,成员单位有:组织部、人劳局、直属机关工委、非公党工委、经贸局、工商局、农牧局等。

2、制定培训计划。每年12月份,由县委党校组织召开培训工作会,总结本年度培训工作,并提出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征求各成员单位意见,包括:年度培训人数、班次、课程设置、教师安排、教学形式以及培训经费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制定培训计划,并于下年元月印发给各成员单位,成员单位按时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培训。

3、严格培训管理。培训管理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党校自身的管理,党校在各类培训班次中必须严格执行年初下发培训计划,保证有充足的时间、丰富的课程、优秀的教师、多样的形式,同时,各成员单位对党校进行监督,并对党校工作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是学员的管理,党校要根据中组部“九项规定”制定全市党员干部培训制度,并严格执行,对违反规定情节严重的要报相关机关处理。

四、整合培训资源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例9

随着《党校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也面临着新的任务、新的要求,作为主要培训机构之一的党校,尤其是县级党校,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因为县级党校不同于中央党校和省市级党校,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管理水平诸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要求是共同的。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党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更好的开展基层党员干部轮训和培训工作。为此,本文以灵山县委党校为例作了一些粗略的探索。

灵山县委党校始建于1959年,现有教职工21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人,中级职称7人。近年来,灵山县委党校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党校的精心指导下,积极采取“四强抓四确保”的措施,在对基层党员干部轮训培训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先后29次获得县级和区级教育教学管理等各种“先进单位”、“先进集体”等各项荣誉称号,其中获区级“先进”称号13次。2010年又以优秀等级的成绩通过了自治区县级党校办学水平达标评估检查验收工作组的检查验收,效果较明显。灵山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抓培训主业,确保培训职能的进一步发挥

积极发挥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培养党的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的主渠道作用,实现了“两个拓展、一个创新”。

1、拓展培训对象

在办好干部培训主体班的同时,扩大培训范围,以专题培训的形式,增设农村“双带”党员培训班、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农村专业协会骨干人才培训班、农村中介组织负责人培训班和镇、村(社区)党校培训师资班次等。

2、拓展培训内容

在培训工作中,坚持克服和纠正“重实用轻政治,重实际轻理论”的倾向,在培训内容上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培植,合理设置培训课程,把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创新培训方式

在培训模式上实现“三贴近”,即贴近县委工作大局、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员需求。在教学方式上通过“走出去”开展异地培训、“请进来”诚邀区内外专家和企业家讲课、“立风貌”开展培训前军训、“换思维”开展辩论会、“强实践”开展素质拓展培训等形式实现了由传统式教学向多样化、现代化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把案例分析、研讨交流、学员论坛、现场教学、情景模拟等现代培训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实现了教师与学员双向互动,增强了培训效果。2007年以来,县委党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43期,培训党员干部及各类人才10545人次。

二、强抓服务意识,确保培训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找准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在培训、宣讲、科研三方面下功夫。

1、在针对时势开展培训上下功夫

如为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就业难,积极协调县就业服务中心等培训机构,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009至2010年共举办各类技能免费培训班125期,培训8985人次,极大地破解返乡农民工就业难题。又如2011年为配合县里打击私炮行动,积极与各用工单位合作开展岗前培训,为原来从事私炮生产的群众实现转移就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2、在理论政策宣讲上下功夫

首先是深入研究、宣讲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武装干部群众头脑,推动党员干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其次是深入研究、宣讲党的重大会议精神,为激发党建工作活力、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增强党建工作实效服务。再次是深入研究、解答干部群众关心的思想理论热点问题。2007年以来,党校派出骨干教师深入县直单位、乡镇、企业、农村、社区开展宣讲活动达140多场次。

3、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

在科研工作中,坚持“三服务”,即:服务县委县政府决策、服务教学、服务社会。坚持以“三个围绕”开展调研活动,即围绕“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推动富民强县发展进程”课题,开展调研活动;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如灵山经济突破发展、构建和谐灵山等开展调研活动;围绕灵山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建议,开展调研活动。同时健全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对在县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的文章给予奖励,激发了教师投入调研和撰写调研文章的热情。

三、强抓资源整合,确保主体地位的进一步加强

为强化党校在全县培训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灵山县委高度重视,赋予了县委党校统筹协调、指导管理的职能,实现了“四个整合”,完善了新型培训体系的建设与管理,确保培训网络整体有效运行。

1、整合培训机构

近年来,灵山县先后出台4个文件推进全县范围内的培训资源整合。将县职业中专学校和各镇党校设置为县委党校分校,将村党校及镇村两级涉农培训场所如镇科技园、成人培训中心、村党员科技培训学校、文化站、农家课堂、实用技能培训基地等设置为教学点,建立起“县委党校—镇党校—村党校(专业协会)—农家课堂”四级培训体系。目前,全县共整合各层次培训资源1345个,其中县委党校分校19所、村党校389所,各种专业协会108个,农家课堂(包括党员中心户)389个,职能部门培训点12个,培训示范基地428个。

2、整合师资力量

为解决培训师资的问题,采取“兼职为主,专职为辅”的办法,从三个方面加强师资库建设,建立了拥有1800多人的师资库。一是组建理论师资队伍。从区、市、县委党校挑选教师,从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中挑选领导兼职组成理论政策宣传师资队伍,负责讲理论、形势和政策。二是组建专业技术师资队伍。从区、市科研部门挑选专家和从县镇涉农部门挑选拔尖技术人员兼职组成专业技术师资队伍,由他们传授实用致富技术和职业技能。三是以党校名义聘请100多名乡土拔尖人才担任乡土教员,传授他们的成功经验,激励农村党员勤劳致富。

3、整合教学资源

把县委党校镇分校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电教室、图书室、乡村电子信息馆等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实现了党校培训网络资源向镇、村全覆盖,提高了分校更灵活、更便捷、更宽领域服务农村的水平。同时,加强教材库、案例库和基地的建设。目前,全县教材库拥有《杂交奶水牛的科学饲养》、《无籽西瓜栽培技术》等培训教材317个、VCD光碟253张,并重点收集、整理了本地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生动事例、先进事迹134个,建有培训基地428个。

4、整合培训经费

建立“全县党员干部培训资金集中管理制度”,形成“财政投入、党费投入、部门投入”的新格局。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县委党校做培训预算方案,根据培训计划和人数,将县财政和各有关部门的培训经费合理集中,再安排到有关的培训机构,发挥有限培训经费的最大作用。2009年以来,灵山县共协调筹集了148万多元投入到县委党校和各分校培训工作中,使培训工作得以正常开展。

四、强抓制度建设,确保长效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坚持抓好“四项机制”,确保县委党校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并形成长效机制。

1、坚持落实领导机制

一是制定了《灵山县镇党校教学与管理体制改革领导责任制度》。坚持并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把党校教改工作列入各级党组织年度工作目标管理并纳入镇党委及各部门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作为县直部门、乡镇、村委年度评优的重要依据。二是制定了《灵山县镇党校教学与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规定县四家班子党员领导负责督促指导各自所联系的镇、部门按要求开展党校教改工作,完成办班培训任务;三是制定了《灵山县镇党校教学与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主要成员由县委党校、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科技局、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县水果局、县科协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四是建立健全县领导为党校主体班次授课工作机制。2007年以来,先后有县领导56人次亲临县委党校为每年的科级领导班、青干班、村(社区)“两委”主要干部班等学员授课。

2、坚持健全管理机制

一是制定《灵山县培训机构工作办法》。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协调管理、职责履行、资源利用、培训评估、保障措施和纪律约束等方面对全县培训资源的整合进行具体的规范。二是制定了《灵山县委党校分校管理制度》。明确分校在行政上由镇党委领导,业务上由县委党校负责指导。三是建立《灵山县县镇党校人才培养制度》,把党员干部参加党校学习和运用学习成果指导实践的情况,作为选拔、考核、使用党员干部的重要依据。四是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上制定并实施课前调研、集体备课、新课试讲、讲稿检查评比、课后分析总结、课题招标、教学评估等管理制度。五是建立《灵山县县镇党校实用技能培训基地管理制度》,建好、管好、用好实用技能培训基地。

3、坚持推行服务机制

一是建立《培训学员信息反馈制度》。每期培训结束前,向培训学员发放信息卡,及时收集汇总受训学员的反馈信息。二是建立《学员跟踪服务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培训教师、专家分别走访学员,帮助学员解决生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巩固学习成果。三是建立帮扶制度。县委要求全县机关党员干部每人每月捐2元资金,同时动员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捐赠,建立“农村党员扶持发展基金”,对受训后的困难党员给予资助,积极帮扶助推发展。

4、坚持执行成效评估机制

建立了《灵山县县镇党校培训工作评估制度》,在培训质量评估中,明确县委党校由上级党校组织评估,镇党校由县委党校组织评估,各培训基地和党员先锋户由镇党校组织评估,对培训计划、环节和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主体等与实际需求和预期目标的比较,评估出培训质量的优劣,对培训效果显著、群众满意的实用技能培训基地给予表彰奖励;对管理利用差,群众不满意的培训基地进行整顿、摘牌,取消相关优惠政策。

当前,县级党校工作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需要我们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改革创新开展培训工作,这样才能让党校真正变得充满活力,真正成为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政策理论修养的加油站、交流创新工作方法的大课堂、青年干部增强党性锻炼的大熔炉,实实在在地提高轮训培训的质量,进而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例10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入学率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也进一步提升。社会培训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因此如何做好社会培训对高职院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活到老学到老等终身学习教育理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人们不得不参加各类培训以适应社会需要。另外,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未来将有一大批劳动者涌入城市从事二、三产业,在他们上岗前,需要大量的培训;同时,在我国推行的从业资格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需要对我们的劳动者进行培训。其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了一些新兴职业和岗位,很多这些岗位存在找不到合适员工的现象,急需相应的社会培训。

2、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首先,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能有效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应用实践能力。社会培训教育区别于全日制普通学历教育,其教学内容应具有前沿性和实践操作性等特点,它不仅仅停留在三尺讲台的课堂教育,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培训教育的要求。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能使我们的老师主动面向实践,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培训方案,老师深入企业一线,做到产学研相结合,进而能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其次,通过社会培训可以提高学院的经济效益,当前我国的社会培训已成为一大产业,扩大以社会培训为主的非学历教育规模,是高职院校拓展服务领域,促进学院事业发展的又一补充。再次,通过社会培训,可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同感。

二、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体系还不够完善。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普片存在运行机制、运行模式和培训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前期培训计划不够充分,培训过程运行监管没有全程跟踪,培训质量评价反馈调研调查研究缺失。其次,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存在的共性问题是高职院校所做的社会培训其本质还是对学员的再教育,具有很强的教学、考试等教育属性,与真正意义上的培训有很大区别。简单说,我们所做的培训其实就是在搞教育。再次,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在校本教学方面研究不够。高职院校目前做的培训项目不多,使用的师资、教材完全和全日制在校生所用的一样,没有很好的开发适合培训的专门教材,在教师聘用上也很少聘用职业培训师进行授课、管理。

三、高职院校做好社会培训的思路

1、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社会培训保障机制

第一应加强社会培训的制度保障。当前,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培训的开展必须以行业为背景,以特色学科为导向,需要建立和健全培训登记制度、培训质量管理制度、培训学员管理制度。只有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才能保障高职院校培训创新工作的开展。其次,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高职院校须成立专门的培训中心,负责全校的培训工作。未培训的规模化,统一化提供组织保证。再次,加强培训师资的保障。培训师资不仅要熟练掌握书本理论知识,还要具有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目前高校开展的社会培训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操作不够多。因此,高校在培训师资建设上还需下功夫。一是选用双师型队伍中具有企业背景的老师,二是选用行业内的专家作为培训教师,三是对本校教师进行再培训,选择业务能力强、素质好的教师到企业实践,增加对企业的了解,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2、加大对高职院校社会培训的投入

高职院校加大对社会培训的投入,首先在培训师资上,要聘请相关专业的管理人员,尤其在培训师资方面要加大投入。在培训教师安排中要选派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且责任心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社会培训工作,并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聘请企业的一线优秀管理人才和高技能工程技术人才为学员授课,增强学员对本培训知识的接受和掌握。鼓励本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学习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中的新知识、新技能,完善教师知识体系,从而在培训过程中能够紧跟时代需求,为学员传授有效的知识和技术。其次,在校本教材开发上需加大投入。高职院校所做的社会培训与一般全日制教育不同,编写出适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培训教材,并且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有利于提高培训的质量。再次,在实训设施投入方面建设一套装备先进,软硬件配套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可以安排学员深入企业现场观摩和实践操作。

3、运用灵活现代的管理模式

参加社会培训的学员来自不同的家庭,需求层次不一样,时间上不太能够统一,这给培训管理带来较大的考验。因此,高职院校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在教学管理形式上也应有所不同。在教学管理上突破常规,采取灵活开放的教学管理模式,确保培训质量。在教学计划制定上,要深入企业,了解学员需求,根据学员实际情况和学习期许,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计划。在教育方法上,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板书和多媒体演示相结合,避免枯燥的理论性填鸭式教学,教学方法丰富多彩,学员更易接受。在教学管理上要灵活安排。在教学时间安排上要一业余时间和统一面授教学相结合。高职院校还课提供送教上门的服务,进行集中培训,方便不能离岗的学员学习。此外,借助现代网络教育平台,采取网络化教学,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培训的覆盖面。

4、构建以项目管理理论为系统的高职院校社会培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