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京剧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2-04-09 06:47:54

京剧教案

京剧教案例1

我国的国粹京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灿烂瑰宝。京剧脸谱是最能代表京剧的象征元素,其夸张的图型和鲜艳的色彩让人印象深刻。京剧脸谱这一别致的艺术元素从原本单一地出现在京剧演员脸上到现在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瓷器,纪念品,服装等。它经受历史长河的洗炼且被传承至今。在服装设计中结合京剧脸谱的色彩解构和图形设计,不仅是在服装应用元素设计上的探索,也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一、京剧及京剧脸谱

京剧是中国国粹艺术,于2010年获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京剧戏剧中按角色被分为多个行当,从早期的生、净、旦、丑、末、武行、流行(龙套)七行,到后来的生、净、旦、丑四大行当(如图1)。“生”是指在花脸及丑角之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净”俗称花脸,是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或二花脸。“旦”是指女性角色的统称。“丑”是扮演喜剧角色,又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中国的京剧脸谱是在演员脸部用中国传统的五彩色涂画出的线条图案,所描绘的脸谱是剧作中根据人物性格、身份、年龄、职业等综合作出(以性格为主)的一个抽象概括,通过这些造型,让大家直观的感受到舞台人物的性格特征。京剧脸谱的这种涂画方法,来源于远古的图腾崇拜,发展到后来的面具及化妆,以及到后期形成的脸谱,京剧脸谱便源自于此。

二、京剧脸谱的色彩寓意

(1)色泽的寓意深、素、暗:代表年老,贫穷;浅、艳、明:代表年少,富裕。(2)色彩的寓意(如图2)由于受到中国传统色彩观即“五色观”的深远影响,京剧脸谱也常借这五种单色即“青,赤,黄,白,黑”来表现人们的喜好。在京剧脸谱中,红为忠、白为奸、黑刚强、青忠勇、黄猛烈、草莽蓝、绿侠野、粉老年、金银两色泽亮,专画妖魔鬼审判。色彩成为“辨善恶、别忠奸”的符号。当然,除了这些基色调外,还有多种颜色为辅助色调,起点缀的作用。基础色与辅助色相互映衬相互配合,构成一个个色彩鲜明的脸谱。其大致的表现意思是:红色一般代表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黑色一般表示勇敢刚直,另外也有表示阴险奸诈、刚愎自用之意。金色一般会代表天外仙人,有时也表示精兵强将。紫色一般代表秉性正直、坚毅不拔,不曲意诌媚。银色有妖魔鬼怪之意。黄色表示急躁,威武。蓝色表示坚定不移、有时也代表阴险狡猾。绿色表示宽厚正直、有时也代表鲁莽行事。京剧脸谱色彩应用的典型代表比如黑脸的典型代表人物是包青天,白脸的典型代表人物是曹操,红脸的典型代表人物则是关羽。其中京剧脸谱中的所占比例较多的主要色彩,在某些程度上便反应了该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脸谱主要色多为白色的人物大多是奸诈且作恶多端的坏人,白色所占的面积越大,则代表该人物的阴险狡诈程度越强。

三、服装设计中京剧脸谱色彩解构的引入

(一)解构的概念

“解构”(deconstruction)一词来源于解构主义,指拆除、分解、打破、建构,本文中的解构是指一种设计思维方式,是将设计的灵感元素进行打破、切割、拆除、分解而变成无数细小的个体或细部,注重个体或细部的研究,反对囫囵吞枣的简单重构,其形式是从灵感元素的各种破截面、视点、角度来表现设计思想,将最具典型特征的个体或细部进行重新思考进而创作新作品,体现设计思维。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在某些方面处理了整体与局部的问题,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原有作品与对原作进行的解构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二)服装设计中京剧脸谱色彩解构实际运用

在服装设计中引导学生以京剧脸谱元素为设计灵感进行服装设计,通过运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和不同表现手法均会产生多种不同的效果。除了服装款式造型设计之外,京剧脸谱的色彩常用的表现方法是图案及色彩解构。

1.京剧脸谱图案的运用

在直接运用京剧脸谱图案在服装设计中进行设计,图案以不同的工艺手法进行表现,如以剪纸的方式进行镂空设计或拼接设计等,又如以刺绣、印染或手绘等工艺进行京剧脸谱的图案设计运用,以及运用电脑矢量图的绘制形式对图案进行创作,并表现在服装所需设计部位。如图3以京剧脸谱图案进行的T恤衫上的设计。

2.京剧脸谱色彩的解构

本文的色彩解构,其思路是打破原有京剧脸谱的色彩及色彩线条格局后进行整合、创作并重组,对原作品中的面积、形状、色调重新整合,抽取其中一典型元素加以设计重构,形成全新的设计作品。色彩解构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对色彩进行结构分解,再者是对色彩重新重构即提取典型色彩元素按照设计要求创作新作品。”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分解、打破、取舍的过程,而第二阶段是打散、整理、重新组合的过程,但依旧留存了原色彩的典型要素。在服装设计中运用京剧脸谱的色彩解构,其具体的方法是将京剧脸谱的具象化的直接装饰物品,进行解构组合抽取部分图案或颜色装饰物品,不断探索它在服装设计上的最佳使用方式。色彩解构的方法及内容很多,如通过以下几个案例来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探索解构色彩的教学规律。如图4直接用脸谱图案的具象化设计进行服装装饰会给人一种浓郁的中国传统艺术之感。而将京剧脸谱的图案和色彩进行解构重组后再装饰到服饰的物品上则会给人时尚前卫之感(如图5)。又如以京剧脸谱上出现最多的蓝、黄、绿、红这四种颜色加以图案用色,如图6效果图设计和图7成衣设计,整套服装以体现京剧脸谱上的民族色彩为主,部分款式加入了京剧脸谱的造型要素,充分地展示了民族文化在服装设计领域中的魅力。

四、结语

京剧脸谱的色彩解构以现代的、多样的表现手法在服装设计中加以应用,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服装上的艺术表现,展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凭借京剧脸谱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加之大胆构想,巧妙地应用到服装设计中。以此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创新结合进行应用,可谓魅力无穷,而服装设计只是生活众多领域中的冰山一角而已,由服装色彩对人情感的影响这一科学性研究还可运用到高科技领域中去。坚信在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下,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永葆生机活力。

作者:黄俊敏 李响 王译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珊珊.京剧脸谱元素与平面设计的融合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03):98-99.

[2]陈敏玲.京剧脸谱[J].教育导刊,2010,(10):59-60.

[3]余静.中国京剧脸谱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160.

[4]国磊.京剧脸谱色彩的象似性初探[J].语文学刊,2009,(12):107-108.

[5]郑翠霞,李玲.京剧脸谱图式的色彩美分析[J].美与时代,2010,(10):74-75.

京剧教案例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实验的缘由

“校本研究性学习”是学校师生为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而共同参与的探究性教学活动,该活动是以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多种能力的生成为导向的。

在“振兴京剧对策研究”校本研究性学习之前,笔者在高二年级进行了语文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范围涉及京剧、评剧、舞蹈、音乐专业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由于语文教材远离现实生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过于严肃的文本内容也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大多数学生爱学的课文只占教材的50%。此表还显示出:89%的学生有参加校本研究性学习的意愿,75%的学生认为它对语文和专业都有益处。而学生对语文课的建议表达了他们对学习贴近专业的知识及语文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期待。因此,要改变艺校学生不爱学文化课及语文教材滞后于时代的现状,改变他们单一的学习方式,就要以开发贴近学生经验与兴趣的校本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满足其心理需要入手,转变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的态度。

2 实验的设计

2.1 课题的提出

京剧作为国粹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却叫好不叫座。远没有美国大片吸引人,原因何在?京剧班的学生是京剧事业的接班人,京剧事业的发展与之息息相关。他们应该关注这种社会现象,并通过彼此间的合作与探究力求找到此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途径。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2 课题的实施

以“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京剧票房”?为题引起学生对此问题的充分关注,然后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让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到剧场或上街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

调查内容:(1)现在都有哪些人看京剧?年龄层次如何?喜欢京剧的原因?(2)不喜欢京剧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样的京剧你才会喜欢?(3)如果你是剧场经理或京剧团团长,会采用怎样的营销策略争取观众?你从美国大片或麦当劳在中国的成功经验中能借鉴到哪些东西呢?

社会调查后,还可以通过对京剧名家、京剧名师、老戏迷访谈及上网查询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京剧的历史与现状。此后,学生们还要学会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加工。

2.3 课题的成果

课题的成果是论文或调查报告。主要内容如下:A. 京剧的历史与现状振兴京剧对策研究;B. 京剧对天津及全国的影响;C.天津市民对京剧的喜爱度与参与度;D.京剧的发展与振兴途径。

由于课题容量较大,所以计划用分阶段完成的形式,具体分为“问题的提出、成因分析、调查结果、启示与建议”几部分。考虑到学生功课比较紧张,因此三、四个人构成一个课题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然后把课题划分为若干个任务点,每个小组承担一、两个任务,分工合作。调查回来后再由每个小组推选一名成员发言,大家再根据发言展开讨论,通过头脑风暴法,一起找出京剧的发展与振兴途径。最后由班里写作好的几位学生归纳总结,撰写成调查报告。课题研究时间预计为一学期。

2.4 课题的评价

此次研究性学习拟采用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档案袋评价。教师将为每个学生建立档案袋,将学生的作品、体会、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的评价、家长的评价、教师的评价等及时收入其中,使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客观地看待自己,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它的优点是能使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使学生在档案袋制作过程中,反思他们的作品、知识和理解力;还会使学生对档案袋的内容产生个体成就感和进步感。

为了实施有效的评价,此次成绩拟占平时成绩的30%~ 50%,所占分值比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设定。

3 实验的实施

课题的提出是京剧班一个女生因京剧不景气想退学引起的。于是,从2006年3月到6月,历时4个月,其间通过文献研究、调查访问等方法,运用上网查询、自制调查问卷、上街采访、征询专业老师意见等方式和策略,完成了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研究性学习对师生来说都是从未涉足的新领域,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题。最大的难题就是时间问题。学生们专业课、文化课都要兼顾,课外时间很有限。因此,笔者采用了把课题划分为若干个任务点,各小组分工合作,每个小组承担一、两个任务的方式来使负担最小化。

学生们初步了解京剧市场现状后,在笔者的指导下开始设计调查问卷。从问卷的调查内容看,学生已初步具有了市场意识,如“看一场京剧,如果只花十元钱,您会去看吗?”“如果您是大老板,会投资京剧事业吗?”也有争取观众的意识,如“您认为怎样做京剧才能吸引你?”他们还不约而同地关注观众对传统戏和现代戏喜好的选择。

学生们随后用自己设计的问卷,以小组为单位上街进行社会调查。通过课上对调查结果的汇总与筛选,师生共同提炼出七条被调查者的振兴京剧的观点、九条在网上和报刊杂志上收集到的京剧专家的观点。笔者把提炼出的观点制成《振兴京剧对策一览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学生的观点”一栏中提出自己的振兴京剧见解。然后交给各自的专业老师,请他们参与对学生观点的评价。从回收的情况看,大多数的老师是愿意参与的,提出的各种观点也很中肯务实。如姜志军老师写道“振兴京剧关键是继承、发展、创新,多向兄弟剧种学习,博采众长,跟上时代的发展。多排近、现代戏。学生要刻苦学习专业。以传统戏打基础,到高年级要学些现代戏,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专业老师的积极反馈对学生无疑是一种激励。

在层层铺垫之后,开始进入了论文撰写阶段。这些学生从未写过论文,所以,每一步都需要老师的精心策划与引导。笔者根据他们的写作意向,为他们列了四套论文写作提纲供其选择。从论文完成的质量看,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同学们分别从京剧艺术的现状、成因分析、存在价值和振兴对策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

4 实验成果示例

“振兴对策:(1)京剧虽然是国粹,但也不能高高在上,总是等着观众主动来欣赏它。要把京剧发扬下去,就应当让京剧走进观众。例如组织演员到各学校、企业、剧院等地举行公演,把好剧目、新剧目介绍给观众。让他们零距离地感受京剧的独特魅力。(2)现如今是市场经济的时代,振兴京剧也要从营造市场角度去考虑。例如在票价方面要采取打折或节假日票价大优惠等促销手段,以多拉广告等手段降低演出成本,从而能降低票价,让观众从经济上能够承受,这样便可以增加观众了。(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建议教育部门将京剧剧本列入中小学教材,使学生们从小就接触京剧,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对京剧艺术的兴趣。如果人们听京剧像听古典音乐一样觉得是一种享受的话,那么京剧事业的发展就大有希望了。”

参考文献

京剧教案例3

有效教学是在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达到情感与认知的统一,包括分析智能、发散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统一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提高艺术审美活动的有效性,是需要我们音乐教师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的实践谈一点心得。

一、尊重学生主体科学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前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和分析是我们关注学生的具体体现,是我们进行科学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准备的一个基本要素。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参与积极性以及教学环境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进行教学设计,以求音乐欣赏教学中艺术审美活动的有效。

例如,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京剧大师梅兰芳》这一课的教学,课前我先做了一份书面了解,内容包括:你主动欣赏过京剧吗?喜欢欣赏京剧吗?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原因?对中国京剧了解多少?结果大部分的同学表示“不会主动去欣赏京剧”,理由有:听不懂、“咿咿呀呀”太慢了、不喜欢女声的唱腔、像捏着嗓子唱等等。当我们的学生面对那些“板眼”、“行当”、“南梆子”、“四平调”等理论知识内容时,他们的学习需求是什么?怎样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欣赏我国的京剧、激发他们的欣赏赏兴趣?“音乐教育的作用,首先是要开发每一个人对音乐艺术力量与生具有的反应能力”。面对已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高中生,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空间,想象空间、心理体验空间、探索互动空间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和审美。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也作出了适当的调整。在保证教学目标的情况下,调整部分知识的引入顺序,在唱段欣赏前以多种手段进行知识、情境、心理认知方面的铺垫。如京剧历史、人物故事、认识脸谱、了解“念白”“行当”知识等等。并引用欣赏一些含有中国京剧音乐元素的、经典好听的歌曲唱段进行扩充拓展,如《说唱脸谱》、《我是一个中国人》、《前门情思大碗茶》等戏歌,由此可以拉近学生与中国京剧音乐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使京剧欣赏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富,学生的审美视野更为开阔。

二、丰富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达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也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的自身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优化组织教学过程,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审美体验提供多种机会,提高“教”与“学”的积极性。

如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并请学生在《思乡曲》的配乐下,集体朗诵《乡愁》。随着优美的小提琴旋律响起,深情如诉的音乐配上极为抒情的名诗,产生了极佳的审美体验效果。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获得了参与的快乐。

三、强化活动参与,拓展审美体验

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八节《京剧大师梅兰芳》这一课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知道京剧艺术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的重要地位、认识京剧大师梅兰芳,还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鉴赏京剧艺术的知识与技能。在阐述京剧念白的独特魅力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京剧念白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强调京剧念白的音乐性,我在教案中做了如下设计:

[教案片段]

师:京剧表演中除了“唱”,还有哪几种艺术手段?

生:念、做、打

师:“念”指的是京剧中的“念白”。念白在京剧表演形式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个唱段的最后,有一小段念白“娘娘千岁!”“二卿平身!”,很有韵味吧?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大家一起模仿体验,并请同学到前面表演。)

设计意图:京剧的念白不同于我们生活中的说话,也不同于用普通话朗诵,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会了解这一点,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感受京剧念白的韵味。

再如,在了解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其“表演艺术成就显著,影响遍及全国乃至全世界”,而“梅兰芳的表演被誉为世界三大表演艺术体系之一”这些知识之后,为了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中国传统京剧的魅力,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设计:

[教案片段]

师:京剧还有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是“做”。“做”就是指是表演。京剧很程式化,一招一式都非常讲究。下面我们欣赏《贵妃醉酒》的另一个片段(杨贵妃在亭中独酌,沉醉而归)。请大家仔细观看视频。

提示:请特别注意表演者手臂的动作。

(欣赏后,选取其中一到两个水袖动作,大家一起模仿体验,并请几位同学分别模仿,大家说一说谁模仿的最像?什么动作细节最像?)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让表演的同学获得了展示的机会,而其他同学在评价的过程中也能通过欣赏讨论了解中国传统京剧表演艺术中“水袖”的美妙。

音乐是听觉艺术,要想理解和鉴赏音乐,就要对音乐表现手段有灵敏的感知能力。因此,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要达音乐欣赏的有效审美,我们还应该在欣赏教学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身,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入手赏析音乐,关注音乐的情绪、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曲式结构等等,带着思考去聆听,才能获得有效的艺术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 《高中音乐鉴赏》湘教版(教师用书)

京剧教案例4

一、说大纲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其中要求“3-6年级的学生能够了解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和曲艺音乐”“能够主动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并从中享有乐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程中歌曲编排和京剧表演,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本课的学习中发挥个人的创造潜能。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课选自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京韵》,该单元内容围绕京剧艺术,旨在促进小学生对京剧的了解与体验。《我是中国人》是一首根据京剧中典型的西皮流水音调创作而成的戏歌,全曲唱词简单明了,朗朗上口,唱出了作为中国人骄傲自豪的心情,节奏和拖腔都具有浓厚的京剧特色。

2.地位与作用:作为一首戏歌,本课很好的将歌曲与戏曲元素结合在一起,能够激发学生对戏曲音乐的兴趣,增加学生对京剧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在本单元中,还包括了京剧《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选段,本课的学习,能为本单元其他课程的教学起到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三维目标”的设立,我计划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认知目标:学会用京剧风格来演唱歌曲,做到字正腔圆,富有韵味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京剧的几项技巧,例如拖腔,颤音等,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的表演和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在学习和表演歌曲的过程中,体验京剧的音乐风格与韵味,加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掌握京剧的曲调特点和几项技巧

2.教学难点:能够运用京剧风格来演唱歌曲

三 、说教法

作为一种传统戏曲艺术,京剧离学生日常生活较遥远,学生平时对京剧的接触和了解比较少,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京剧表演风格,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问答法:在讲课过程中,我将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对学生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聆听音乐等等,通过问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获取和巩固知识,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演示法:首先,通过播放京剧视频,展示京剧脸谱,PPT等,视听两方面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让学生对京剧艺术有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其次,作为教师,我会为学生示范歌曲的演唱,伴奏乐器的演奏等等,能让学生直观的进行模仿、学习,在避免长篇大论说教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京剧的表演风格。

3.对比法:我将对歌曲结尾拖腔的有无进行对比,这样能够凸显拖腔在京剧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京剧音乐风格,更好的学习演唱这首歌。

除以上这些外,我还将使用:讲授法,律动法,模仿法,启发法,等等。

四、说学法

(一)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分散注力,并且活泼好动。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时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根据以往的课程,五年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识谱演唱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把重点难点放在音乐风格的掌握和演绎上。

(二)本课选自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该单元教学内容还包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等两首京剧选段,民族管弦乐《京调》,根据京剧和评剧素材创编而成的歌曲《蚂蚁》,我认为,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是中国人》这首歌曲能够勾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为后面教学其他内容铺垫。

(三)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主要采用兴趣式指导法,通过生动的演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他们在学习中广泛发散思维。同时,我将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由学生亲身创编和演绎的环节,鼓励他们积极运用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

1.准备一批京剧传统伴奏乐器:板、锣、鼓

2.制作一些京剧脸谱面具,准备一些京剧道具

(二)导入部分(用时5分钟)

首先,我会播放京剧《贵妃醉酒》的选段《海岛冰轮初转腾》,(到“乾坤分外明”)在播放之前,我会对学生说:“认真看老师播放的视频,想想这是什么艺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播放视频)在观看完视频后,以五年级学生的水平,大部分学生都会回答:“这是京剧。”这时我会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并且进一步提出问题:“你们之前听过京剧吗?京剧有什么特点?”然后选几名同学来回答,同学们的答案一定是五花八门的,这时我将打开PPT,结合PPT和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对京剧艺术的背景及它的特点,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本环节目的: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让学生对京剧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本环节使用的教法:演示法,问答法,讲授法,用时5分钟

(三)学唱与编排歌曲

该部分用时25分钟,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掌握京剧的曲调特点和几项技巧,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用时15分钟,第二部分是能够熟练运用京剧风格来演唱歌曲,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用时10分钟。

教学重点:将掌握京剧的曲调与技巧作为本课的是因为这首歌是一首戏歌,旋律、节拍等音乐要素是树立这首歌京剧风格最根本的因素。要想掌握好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首先就要学好这些知识点。

1.首先,我将为学生富有韵味地示范演唱这首歌的全曲,在示范之前,我会问学生:“仔细听老师是怎么唱这首歌的,结合谱子,思考这首歌是什么节拍,节拍上有什么样的特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在示范完毕后,结合谱子,同学们会发现这首歌的节拍是1/4拍,即以四分音符为一拍,一小节有四拍。这时我将告诉大家,在京剧中,1/4拍被称为“西皮流水板”。并结合PPT介绍流水板的特点,【即“有板无眼”,中快速节奏,唱腔第一句从板上起唱,其余唱句以过板开唱为主,所谓过板开唱,就是从后半拍起唱,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要落在板上。】此时我会带着学生将谱子与这些特点对照,发现这首歌确实是一首按照传统的西皮流水风格创作的歌曲。

2.接着我会要求同学们手点着“板”,实际上就是手打节拍,我再为同学们示范演唱一次。在同学们听过两遍示范,对歌曲有了初步印象后,我会让同学们手点板,齐声念歌词,然后我会问同学们,这首歌曲说的是什么?同学们的答案应该是围绕着“讲文明”“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展开的,这时我将对同学们的答案予以充分肯定。

3.打着事先准备好的檀板,要求同学们手打着板,分句学唱这首歌曲。在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要求学生手打节拍,是因为这首歌的节奏较为特殊,从一开始接触歌曲就要求学生打节拍能够加强他们的节奏感,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帮助他们掌握这首歌的节奏。

4.由于这首歌曲的每一句,都有不同的知识点。因此,在教学中,我将直接把这些知识点分解融入至分句教学中,每一句都先学唱SF再学习唱词。

①首先,我将在第一句中着重学习颤音。首先我将带领学生学习不带波音的SF,我唱一句,学生唱一句。等到同学们掌握后,我将唱一遍带有波音的SF,这时我将问同学们,老师唱的跟之前你们唱的有什么不一样?相信大家会发现波音的存在,这时我将为同学们介绍博音,并将单独带领大家练习波音和加上波音后的SF,在大家对波音有一定了解和熟悉后,我将示范带词的第一句,依旧是我唱一句,学生唱一句。相信在学习了sf和波音后,五年级的学生能够很快学会带词演唱。

②在第二句的学习中,我将着重于装饰音的学习。首先我会问同学们,谱子上这个带有连线的小小音符是什么意思?可能有同学能回答,也可能同学们回答不出来。这时,我将告诉大家,这是装饰音,并介绍装饰音的作用。我将示范装饰音的演唱方法,学生进行模仿。先是单独进行装饰音的练习,然后过度到加上装饰音的整句SF练习。在学生熟练掌握了带装饰音的SF后,我将带着学生加词演唱。

③第三句的重点在于拖腔。拖腔是戏曲元素的重要体现,拖腔的有无对戏曲风格的确立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将首先带领学生学习整句的SF。在学生熟练后,我将示范带词演唱,但是在这部分,我将只示范到没有拖腔的地方,并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在学生掌握了带词演唱后,我将再为他们示范包含拖腔部分的第三句,我会问同学们,老师这么唱跟之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样唱是不是比之前的唱法更好?相信同学们会发现,加上了拖腔之后,整句更富于韵味,更有意境。这时我将充分肯定大家的说法,并且带着同学们练习拖腔和加上拖腔后的第三句。

5.分句教学完成后,同学们已经熟练掌握全曲的各个知识点和每一句的演唱。这时我会让同学们把整首歌连起来演唱。相信此时他们已经初步能够演唱整首歌曲,至此,教学重点完成。

该部分用时15分钟。用到的教法有:演示法,对比法,模仿法等等。

教学难点:作为一首戏歌,戏曲元素是这首歌最鲜明的特点。学生在掌握了歌曲之后,能否将戏曲风格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①首先,我将播放一小段戏歌,在播放前,我将问学生:“仔细听老师接下来放的音乐,看看音乐里有没有刚才我们学到的知识?”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聆听音乐。在聆听过后,相信同学们会发现,戏歌中包含了刚才我们分句练习时学到的装饰音,拖腔等知识。该步骤是对上一部分的复习和检验,也是对接下来教学的铺垫。

②接下来,我会让同学们两两互唱《我是中国人》,并让他们互相评价下对方唱的好不好,跟刚才的戏歌片段比,有什么差别?设定该步骤是因为同学们在集体演唱时需要专注于演唱,比较难发现自己的缺陷,两两演唱能够让同学们转换身份,以旁观者的眼光来鉴别。然后我将对同学们进行提问,同学们的答案一定是各种各样的,相信他们会对自己同伴的演唱给予肯定,但也会发现演唱没有戏歌中这么富有京腔韵味。

③这时我将肯定同学们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同时我将告诉大家,刚才我们学习的颤音,装饰音,拖腔等,都是京剧音乐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但要将这种风格表现出来,光照着谱子唱是不行的。

④接下来我将为同学们示范演唱一遍富有京剧韵味的《我是中国人》,然后我会鼓励同学们对我刚才的示范进行模仿,我会带着同学们再演唱一遍《我是中国人》并鼓励大家带上京剧中常看到的动作,如摇头晃脑等等。在演唱后,对同学们的模仿进行肯定和鼓励后,我将会邀请1-2位在刚才的演唱中表现比较好的同学上台表演, 借由他们的表演,鼓励和激发台下的同学向他们学习。

⑤至此,相信同学们对如何富有韵味的演唱这首歌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我会要求同学们拿出最好的状态,再一次演唱这首歌,同时,在这一遍的演唱中,我将拿出锣鼓,为同学们伴奏,使整个演唱更富于戏曲意蕴,同时也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本环节所用的教学法有:演示法,对比法,模仿法,体验法,等等。

(四)京剧表演的学习与展示

该部分是对所学歌曲《我是中国人》的延伸与拓展,也是帮助同学们了解京剧知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更是对于本单元后续学习《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等京剧选段的一个铺垫。该部分计划用时15分钟。

1.首先我会问同学们:“大家知不知道京剧中都有哪些行当?”同学们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答案,这个时候我将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色脸谱,结合PPT为同学们一一介绍生旦净末丑这五个行当。

2.然后我将选取小生和花旦两个行当,播放台步视频,我将带领学生模仿视频中的台步动作,(小生:自1:16开始,请男生学习小生的台步,女生学习花旦台步,并给同学们时间进行练习。

3.在同学们练习之后,我将拿出脸谱以及准备的其他道具,邀请几位同学戴上面具进行表演。并请没有上台的同学思考,如何为这些动作配伴奏,将这个问题作为学生本节课的课后作业。同时,在同学们表演的过程中,我也会鼓励台下的同学像京剧表演中观众们为演员叫好一样,为自己的同学喝彩。

该部分计划用时15分钟,所用的教法有:演示法,模仿法,体验法等等。

京剧教案例5

忽如一天成被告

邹加敏是湖南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2003年从新西兰学成后就一直在湖南大学从事艺术设计方面的教学工作。业余时间他成立了高汉公司,公司旗下经营的“矢量中国”(vectorchina)图形设计网站,提供专业的矢量图形下载。早在2005年,邹加敏就在网站上上传了一套京剧脸谱矢量图。这套图片数量为113幅。色彩绚丽,图案丰富,既有老幼之相,又有忠奸之性,有的还贴金敷银,华丽无比。自从这套图片上传于网站后,点击率一直居高不下,最高纪录达到了近两万次之多。没想到正是这套图片,给他惹来了一场不小的麻烦。

邹加敏告诉记者,2006年的一天他突然接到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对方自称是内蒙古画家赵梦林的律师,指称由于矢量中国的网站上擅自上传了该画家的113幅京剧脸谱作品,故而侵犯了画家赵梦林的著作权。突如其来的这个电话打破了这个青年教师原本宁静的生活,邹加敏挂断电话后,一时竟有些慌张。他赶紧登录矢量中国网站,一张张点开京剧脸谱图片,回忆这些资料的来源。他隐约记得这些照片是他在一次网络搜索中无意在他人的网站上发现的,当时他从该网站上复制了这套图片,再经过归纳整理后上传到了矢量中国。至于究竟是哪一个网站,由于时间已过了数月,他绞尽脑汁也回忆不起来了。他上网搜索了一下,发现网上有大量京剧脸谱的免费下载资源,而自己当时使用的那个网站,竟像是石沉大海一般杳无踪迹。不过邹加敏忽然想到,既然免费资源大量存在,其著作权一说就显得有点牵强。为了向记者证明所言不假,邹加敏当场就在电脑上用“京剧脸谱+图”关键词进行了查询,只用了0.071秒,就搜出了18.9万篇相关网页。由于网上有大量免费同类资源可获取,邹加敏并没有将那个陌生的电话放在心上。直到几个月后的一天他接到法院的传票,这才知道自己已经被告上了法庭。

临摹说PK独创论

庭审双方激烈辩论

对于法庭审理的过程,邹加敏仍记忆犹新。在法庭辩论阶段,对方律师首先出示了一本由画家赵梦林撰写的美术作品《京剧脸谱》,并指出,这本书于1992年由朝华出版社出版发行,收录了京剧脸谱272幅和部分京剧人物造型,全部由赵梦林独立创作。律师指出,由于赵梦林对该书拥有完整的著作权,因此,邹加敏在其主办的“矢量中国”网上,未经赵梦林许可,就擅自使用《京剧脸谱》一书中的113幅脸谱作品的行为实属侵权;不仅如此,邹加敏还以每幅30点的价格供设计人员下载使用,既未署名又未支付报酬,更是侵犯了赵梦林的署名权、复制权、许可他人使用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和获得报酬权,应当依法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

而被告邹加敏显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向记者指出,作品是具有独创性并反映某种人格的智力创作成果,它是著作权产生的前提。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中就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而按照我国著名著作权法专家刘春田教授的解释,所谓作品的独创性是指“一件作品的完成是该作者自己的选择、取舍、安排、设计、综合的结果,不是依已有的形式复制而来”。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道理,邹加敏向记者举例解释到,比如当年深谙绘画之道,艺术表现手法已出神入化的青年画家张大千,动辄以临名画、制赝品捉弄收藏家,其赝品之逼真,令人匪夷所思。但无论张大千的绘画水平多高,他所临摹的作品,也只是复制品,是一种技巧性的临摹,并不属于独创性的智力成果。

同样的道理,邹加敏认为,画家赵梦林书中绘制的京剧脸谱只是对戏剧舞台上的历史人物面部特征的复制,而并没有体现画家本人独有的创造;虽然书中的京剧脸谱是由原告自己独立绘制完成,但这仅仅只是体现了原告具有绘画这种技巧与才能,决不能说这种脸谱作品的著作权就归赵梦林所享有。

究竟是临摹还是独创?双方当事人在这个问题上各执一词。那么,京剧脸谱作为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究竟是否具有独创性?京剧脸谱属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吗?是否应该收到著作权的保护呢?

细数民间艺术作品

京剧脸谱受保护吗

所谓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其实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具有一个相当严格的学术概念。它指的是在一国国土上,由该国的民族或种族集体创作,经世代相传,不断发展而构成的作品。一般认为,它包括语言形式(民间故事、民间诗歌)、音乐形式(民歌、民间器乐等)、动作形式(民间舞蹈及戏剧等)以及用物质材料体现的形式(绘画、雕塑、工艺品、编织品等)。它具有集体性、长期性、变异性、继承性的特点,是一定思想或情感的表述。如剪纸(窗花)是民间艺人通过社会群体世代相传而形成的一项特殊的文化历史的艺术,符合民间艺术的特点,属于民间文学艺术的范畴。依据这个观点,京剧脸谱作为中国民间生长发育,又经代代传承而来的艺术形式,显然应该归属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范畴。

那么,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否应该受到著作权的保护呢?对于这个问题,邹加敏与画家赵梦林显然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在采访中,赵梦林向记者展示了他所创作的脸谱图案。他翻阅着积累多年的创作资料侃侃而谈道:“目前中国民间散布着许多像他这样执著于搜集民间艺术作品的艺术家,这些民间艺术同样应当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事实上,记者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在著作权法或地区性著作权条约中明文规定保护民间文学作品的,已超过40个国家。另有一些国家,其著作权法中虽无明文规定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但也无明文排除。所以,在司法实践中也可认定提供这种保护。

此外,赵梦林认为,在京剧脸谱作品的创作中,他的创作也具有区别于其他同类作品的独特之处。其中,最值得引人注目的是在他所创作的《京剧脸谱》一书中,收录京剧脸谱272幅,均为正面画,不加头饰和髯口。这一点正是他与其他画家所绘制的京剧脸谱最为显著的不同。为了向记者说明情况,赵梦林从书架上取出几本脸谱资料,例如,2003年由田有亮所编绘,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中国戏剧脸谱丛书》中,京剧脸谱或左八分或右八分均加头饰和髯口;又如,2000年中国书店出版《脸谱钩奇》,系傅学斌编绘,该书中脸谱为左侧八分加头饰。赵梦林告诉记者,这两本资料只是沧海一粟。事实上,在众多的京剧脸谱资料绘本中,只有他所创作的脸谱图案均为正面画,不加头饰和髯口。因此,他的创作明显区别于他人的作品,包含着他的智力成果,具有独创性,理应享有著作权。

而对此问题,邹加敏显然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京剧艺术是我国各地区各民族劳动人民艺术创作的结晶,京剧艺术中的表演者其脸部造型也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同时期的民间艺术家对创造、丰富这些脸部造型作品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这些散落于不同朝代且不知名的民间艺术家才是这些京剧脸谱作品的真正作者。而原告赵梦林只是转换了京剧脸谱作品的载体形式,将立体形式的美术作品转换为了以纸张作为载体的平面形式美术作品,并没有体现出赵梦林本人的创作与设计,因此他不能享有这些脸谱作品的著作权。既然如此,自己在网站上上传这些图片的行为又怎能算得上侵权呢?

2007年9月20日,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做出一审判决。法院认为,原告赵梦林虽然是《京剧脸谱》一书的绘图者,但不能说他对该书中作为传统文化的京剧脸谱谱式和色彩表现方式享有著作权,因此原告赵梦林关于被告邹加敏侵犯其署名权、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许可他人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诉讼请求不能成立。据此,驳回原告赵梦林的全部诉讼请求。赵梦林不服,提出上诉。2008年2月25日,在法院调解下,邹加敏同意赔偿1万元了结此案。■

背景链接

京剧教案例6

“京剧进课堂是你的提案吧?”

“你认为样板戏能代表京剧吗?”

“让中小学生学样板戏,这种做法是不是为‘’翻案?”

……

这些问题让她无法回答。孙萍说,她想不通,这本来是很好的一件事,为什么到了现在有些“变味儿”呢?

五年前,孙萍向全国政协提交了“要让京剧走入中小学” 的提案。之后,她又四处走访教育部门、宣传部门、文化部门的领导,奔走游说,希望推动这件事情。今天,教育部的一道政令使这个提案成为现实,但是结果却让她始料未及。

15首唱段中,有10多首是样板戏。这让孙萍不解,甚至有些愤怒。“这是谁定的?怎么定的?连手机漫游费调整都要召开听证会,这是百年树人的大事,怎么反而连个听证会都没有?很多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大师都在政协会上,我问过他们,他们完全不知情。样板戏不是不能学,但是高年级的学生学比较合适,小学生怎么理解‘血债还要血来偿’这样的台词?”

她得到消息,用于教学的两亿盘光碟已经开始准备印制发行了,她很着急。“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开始操办?这两亿盘光碟,印什么内容,谁来演,谁来制作,谁来发行?这其中有巨大的利益。我建议应该成立一个专家委员会来监督整件事情。这是一个阳光的工程,就应该放在阳光下进行。”

孙萍又开始了四处奔走游说,到处找相关部门的人去谈。春节前刚刚做完肺部手术,让她的体力有些不支。“前天,去找一个政协的领导谈,出来我坐在台阶上,都快哭了,我实在太累了。”直到今天,她仍然很虚弱。

让她欣慰的事,事情已经有了转机。她和40多位文化、艺术、教育等界别的委员,联名写了一封提案给政协相关部门,希望能够重新考虑这件事情。孙萍说:“我已经准备了一个详细完整的方案。学什么内容,怎么学,教材怎么编写,怎么在学戏的同时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我五年来思考的结果。为了孩子们,我一定要努力改变这件事情。”

“动作戏剧之母”

京剧与西方戏剧结合,会是什么样?这个没人做过的尝试,孙萍做了。

1978年,孙萍报考中国戏曲学院。面试时一亮嗓子便震惊四座,结果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中国戏曲学院录取,成为第一代京剧表演专业的大学生之一,师从梅葆玖、杜近芳、张君秋等名师。

毕业后,孙萍被分配到了中国京剧院,成为一名京剧演员。她先后同袁世海、李和曾、张学津等名家联袂,演出了《霸王别姬》、《龙凤呈祥》、《秦香莲》等剧目。

1990年代初期,文化部正需要委派优秀的演员出国从事文化交流活动。有扎实的表演功夫,对戏曲理论有系统的学习和独到见解,又懂英语的孙萍成了这一使命的最佳人选。恰在1990年,匈牙利布达佩斯室内剧院院长和艺术总监到中国访问时,观看了孙萍的演出。他们被中国古老的艺术和孙萍的表演所倾倒。不久,匈牙利方面即邀请她和她的丈夫、著名京剧演员叶金森赴匈牙利进行文化交流。酷爱艺术,尤其是酷爱戏剧的匈牙利人民对中国京剧和孙萍夫妇的演出表现了巨大的热情。此后,他们多次被邀请赴匈,先后在那里度过了9个春秋。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孙萍力图把京剧推向欧洲艺术舞台,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在匈牙利演出《霸王别姬》、《天女散花》每每引起轰动。匈《今日报》称她在《天女散花》中的表演“宛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复活后走上了舞台”。在匈牙利期间,孙萍与先生给匈牙利艺术家讲解中国京剧艺术,深受欢迎。当时,匈牙利的一些艺术家正在致力于动作戏剧的创作,也就是一种不依靠场景和道具,强调用演员的形体动作表现时空转换及人物心理活动的艺术形式。他们借鉴了印度舞蹈的一些艺术形式,但是仍然远远谈不上成熟――“他们表现游泳,就是让演员在地上爬。”孙萍的讲座让他们豁然开朗,兴奋异常。他们认定,他们要寻找的动作戏剧的根源应该就在京剧里。孙萍欣然接受了邀请,为动作戏剧作指导。两种文化和艺术的碰撞固然令人兴奋,但是如何结合,却没有成熟的方式。孙萍开始了苦苦的思索,先是在成熟的剧目中导入京剧的元素,如京剧的动作,眼神,逢高必低、逢低必高的手段等等,又根据剧目的要求加入即兴的创作。在一部剧中,表现两人追逐的戏时,孙萍让两个演员跳着民族舞蹈,许多演员配合组成了一道舞蹈着的“城墙”,追逐的两个人在流动的城墙中穿梭隐现。

在表现一位国王的内心世界的戏中,孙萍设计了两位演员身披红色丝绒,一左一右充当王座的扶手,配合人物的情绪,高兴时起,低迷时落,挣扎时纠缠,恐惧时颤栗,以此来表现国王内心的变化。演出时观众“开始不懂,明白后惊讶,接着是赞叹”。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尝试,孙萍开始酝酿京剧和舞台剧的完全结合,进行一部新剧的创作。1994年7月1日,孙萍夫妇与匈牙利艺术家同台演出的《圣拉兹洛国王》。这场融入了中国民族唱法和京剧武打的戏大受欢迎。“曾经一次演出谢幕达10分钟之久”。

1994年,孙萍开始构思将《西游记》改编为匈牙利戏剧,名字叫《猴王》。这部剧只用了9位演员,除了孙萍的丈夫叶金森扮演美猴王,孙萍扮演了女儿国国王外,其他7位都是匈牙利演员。这部戏将“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西逢女儿国”、“唐僧认母”等情节浓缩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演出中。在“西逢女儿国”一段戏中,女儿国国王从百宝箱中抽出14米长的蓝绸翩翩起舞,灵动飞舞,美不胜收。孙萍甚至将唐诗都运用到这部剧中,唐僧念着翻译成德文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忍不住这样做,因为唐诗太美了。”1994年10月1日,《猴王》参加了匈牙利举办的国际戏剧节,在裴多菲剧院首次公演,并征服了匈牙利观众。获得了国际戏剧节最佳编剧和最佳表演两项大奖,并且正式确立了动作戏剧这一艺术形式的诞生。

京剧与交响乐的结合

用交响乐为京剧伴奏,会是什么样的效果?这个大胆的想法,孙萍付诸实施了。

在匈牙利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成果之后的孙萍,于1998年在当时的驻美大使李肇星和文化部的建议下来到了美国。孙萍不想再重复动作戏剧,她于是思考一种新的文化交流和结合的形式。经过一年左右的思索和调查,她决定,在匈牙利没有实现的音乐方面的结合,要在美国实现,通过与交响乐的结合来实现。

这是个大胆的想法,京剧音乐用五线谱是反映不出来的,用孙萍总结的话说,那是“有节奏的自由规律”,演员可以拉长了再回来。而交响乐对于乐谱是十分严格的。结合的另外一个难题在于,美国人对于交响乐的自尊心和骄傲,交响乐就是交响乐,不容改变。为了说服费城交响乐团的老指挥,孙萍可以说煞费苦心。给他寄京剧光碟,表演给他看,用艺术的魅力来“诱惑”,“您这样的年纪,难道不想做一把新的尝试吗?”可能因为艺术是相通的吧,孙萍终于说动了指挥,开始了这种前所未有的尝试。与交响乐团的交流中,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京剧艺术,孙萍给他们讲解书法、国画,让他们理解中国艺术中“写意”的概念。

经过三个月的磨合,三次完整的排练。这场演出在林肯艺术中心隆重登场,老布什家族、当时的总统克林顿一家和李肇星外长齐聚一堂。那天,孙萍演唱了《霸王别姬》、《天女散花》、《贵妃醉酒》、《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杜鹃山》等剧目。一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的时候,孙萍知道这个尝试成功了。“观众的掌声就是在为演出打分。”掌声时快、时慢,不停的变换节奏,孙萍和乐队共谢了7次幕,“最后我无计可施,站在台上看着观众鼓掌。”

西方观众的热情让孙萍颇有感触:“我们最好的东西是他们不易学到的,也是最吸引他们的,我们不可以丢掉我们的本。”

国剧是立体的国学

除了京剧与交响乐的合作,孙萍在美国做得最多的就是向美国的主流社会讲解京剧艺术。她是耶鲁大学的客座教授,也曾经在白宫为参众两院的议员讲课。孙萍记得议员们的问题千奇百怪,许多是她始料未及的。她讲解如何绕场一圈是十万八千里,武将身后插的旗子是带了多少兵,京剧的脸谱代表什么样的性格。孙萍举了个例子,京剧中如何表现杀人?先是告诉对方,做个“杀”的手势,两人一番追逐打斗,抓住对方后,用手绕他的脖子,挽个刀花,一刀斩下去后,踹一脚再拔刀。演员就势滚落台下,台上的人伸出二指缕一缕刀,再做个胜利的手势。杀人,你们说是不是残酷。然而,这些动作是不是很美呢?听的人和讲的人都十分兴奋,原定一个半小时的讲座进行了四个半小时还意犹未尽,孙萍讲的口干舌燥,忘记了喝水。

在国外受到热烈的欢迎,回国之后,却每每目睹京剧艺术的窘态,孙萍感到很心疼。她想到,要推动京剧艺术,首先要解决观众的问题,解决传承、传播的问题。“我曾经在美国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开设中西文化艺术对比,主讲京剧艺术,这些课程都成了学校的精品课。为什么不在国内的高校进行京剧研究和教育呢?”

她找到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人民大学有国学院。京剧是国剧,是立体的国学,您的国学院应该加上国剧研究,才是完整的,也是有特色的。”

短短20分钟的谈话,纪宝成校长对孙萍的这个建议非常赞同。纪校长的效率也让孙萍惊讶。三天后,在外地出差的孙萍接到了纪校长打来的电话:“已经开过会了,国剧研究中心成立。” 2007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正式挂牌,孙萍任主任。

在国外讲京剧的时候,孙萍往往苦于没有教材。学生们想找一些参考书,也没有。“京剧的表演体系很完美,但是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外宣传的理论书籍更是基本上为零。”

京剧教案例7

杭州市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的前身是杭州小河小学。1989年在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京昆剧团、省市教育部门的重视与关心下,“浙江省儿童业余京剧艺术实验班”在该校正式挂牌。学校由此走上了一条“特色兴校”――以京剧为特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之路。

在京剧实验班成立的十多年里,小学员们在原浙江省京剧团退休的国家一级演员马可久、叶盛华、张洪文老师的细心指导和传授之下,学得十分刻苦和认真。小学员在较短的时间里便喜欢上了京剧,实验班的学员很快发展到20多人。每逢周五下午,在校园的音乐室里便不时传来孩子们京韵悠扬、字正腔圆的演唱。小学员们跟着老师学习了生、旦、净角色,还学会了现代京剧《沙家浜・智斗》《红灯记》《海港》以及传统京剧折子戏《空城计》《铡美案》《霸王别姬》《七品芝麻官》等10多出曲目。

他们的表演越来越成熟,经常受到厂矿学校、街道社区的邀请,至今已受邀演出100多场。1994年,这个班的徐霓、周园园同学获全国少儿京剧大赛“新苗奖”;1998年张尧同学获全国少儿戏曲大赛少儿组银奖,《霸王别姬》获全国戏曲小梅花奖二等奖,该校荣获浙江省98少儿戏曲大赛组织奖。

京剧教育渗透各个学科

杭州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本着“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幸福、完整、优质的童年教育”的教育理念,将京剧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校本课程教学指导小组,编写校本课程方案编撰指南,扎扎实实地推进课堂教学实践,让京剧文化蔓延整个校园。他们编写了《京剧与写作》《京剧与音乐》《京剧与美术》《京剧与手工》《京剧故事会》《京剧名人讲座》等一批校本课程,使全体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京剧文化、京剧艺术的熏陶。

在美术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个神态各异、具有中国特色的京剧脸谱,并介绍京剧脸谱特有的中国戏剧化妆艺术和欣赏价值。同学们在老师的讲解之后,对制作京剧脸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艺术创作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上语文课时,语文老师把周星驰主演的电影也带进了课堂,因为周星驰的语言风格有不少借鉴了我国的京剧念白。京剧念白又叫“数板儿”,台词类似打油诗、顺口溜。同学们上了这一课马上都比划上:“闹钟一响天下亮,起床洗漱匆匆忙,不吃早饭为哪般,只因上课铃声响。”……这一段段自行创编的“数板儿”,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学生从京剧的念白中学会了儿歌的创编,并通过对念白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和课文的理解力。《走近活武松》一课,教师通过模仿电视综艺节目的形式,让同学观看盖叫天故居录像,并创设一些语文性质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盖叫天这位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有初步的了解,体会盖叫天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以及活到老,学到老、勤学钻研的精神,使学生们进一步提高了演唱京剧的兴趣。

京剧教学不断创新

学唱京剧折子戏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为了进一步增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所学校尝试创新的教学方法。2000年该校音乐老师叶贺英挑选了《锄禾》《登鹳雀楼》两首古诗,请专业人员进行改编让同学们用京腔来演唱,想不到效果出奇的好。朗朗上口的词不但京剧班的学员爱唱,而且发展到了全校的学生都爱唱。功夫不负苦心人,改编后的京歌《锄禾》在孩子们的精心表演下夺得拱墅区艺术节的第一名。

京剧教案例8

王建伟:《庚子年之后北京的多重文化图景》,对庚子之变后北京社会呈现出多重文化图景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周进:《北方左联:北方左翼文化运动的旗手》,文章考察了“北方左联”成立及发展的经过及其在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宋传信:《新中国成立后首都京剧工作回眸》,作者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首都京剧工作发展的历史进程,展现了戏剧艺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刘慧娟:《范源廉与北洋政府时期的教育界》,本文介绍了北洋政府时期范源廉出任教育总长、调解教潮、平息以及创建清华学堂、出任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推动创办国立京师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等史实。

赵倩:《从“除文盲”到“作新民”:1928——1937年北平地区民众学校研究》,文章梳理了1928——1937年间,北平地区民众学校的招生对象逐渐倾向失学成人,教学宗旨和目标由“除文盲”扩充为“作新民”的发展情况。

孙成旭(韩):《民国时期北平小学训育:朝会与周会》,作者通过对小学朝会和周会活动的分析,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训育的实际状态,简要分析了其意义与不足。

毕晓莹:《异质文化交流下的教会学校学生校园生活——以北京育英学校为中心的考察》,文章通过对育英学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考察,客观分析、认识教会学校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中的地位及作用。

高福美:《竹枝词中的清代北京城市商业》,作者利用清代竹枝词记载,考察了清代北京城市商业的发展变迁状况。

袁家方:《北京鼓楼商业街区的京味商文化》,作者以北京城的规划和建设为背景,以城市功能划分为依据,分析鼓楼商业街区体现出的“京味商文化”的内涵、特征及演变规律。

章永俊:《北京景泰蓝史略》,本文对北京景泰蓝自元至民国期间发展进行梳理,揭示其兴衰之大略。

郑永华、史文锐:《从五顶到二山:明清以来北京“娘娘”信仰的文化版图》,明清时期北京盛行 “娘娘”信仰,文章对“娘娘”信仰中的“五顶”和“二山”的说法进行了具体介绍。

岳永逸、王耀凤:《信仰抑或休闲:妙峰山庙会的百年流变》,文章叙述了妙峰山庙会的概貌、缘起与传承,再现妙峰山庙会的历史场景。

张涛、王永芬:《“入世”雍和宫——现代性的视角》,文章考察、探究了雍和宫在国际交流、宗教展示、旅游市场中的价值与作用及它自身管理中的特点。

杨玉昆:《弘扬京味文化传承古都历史的一朵奇葩——清代北京竹枝词》,作者从竹枝词的历史发展、文体定位、描述对象、遗产传承等4个方面,叙述了清代竹枝词与北京文化的渊源与联系。

王越:《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介绍了目前北京市划定的4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情况。

孙冬虎:《长城如带控京华》,介绍了昌平、密云域内长城的发展历史,突出了长城在国防方面的重要作用,点明了长城是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之源。

刘琪:《我的故乡——长辛店琐忆》,作者根据童年记忆和寻访,生动地叙述了京西南长辛店的风俗、旧事,以及长辛店古镇的寺庙、教堂,消失的大宁水库,长辛店铁路工厂等的历史概貌。

李自华、王蕾:《历史长河中的和故宫》,作者对“保护古都”及“三登紫禁城”等历史细节进行了探讨,弥补了前人研究的某些不足。

唐润:《与老舍的友谊》,文章回顾了与老舍的深厚友谊。

刘守华:《齐如山:在国剧档案中著书立说》,叙述了齐如山从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到成长为研究京剧艺术大师的发展过程,表现了齐如山对京剧艺术从整理、挖掘到对外宣传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京剧教案例9

1.《永顺县志》载:“永俗酬神,必延辰郡师巫唱演。至晚,敲锣击鼓,人各纸面一。”其中处最可能是()

A.傩戏 B.南戏

C.杂剧 D.昆曲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酬神”“巫唱”可判断最有可能是傩戏。

答案 A

2.与戏剧的源头——傩的最初产生有直接关系的因素是()

A.政治因素 B.宗教巫术

C.经济因素 D.文化艺人的创作

解析 在原始时代,人们把疾病、死亡归结为“鬼”“怪”作祟,为避邪消灾,他们戴着凶恶的面具,发出狂喊声以惊吓恶魔,带有浓厚的巫术色彩。

答案 B

3.《水浒传》第七十二回,写到宋江偕同柴进、鲁智深、武松、李逵和燕青等好汉去东京观赏元宵灯会,但见:“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他们一行人所到的去处是当时最繁华的娱乐场所,其名称是()

A.坊市 B.勾栏

C.舞坛 D.瓦舍

解析 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产生。

答案 D

4.“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A.魔术 B.绘画

C.戏剧 D.杂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戏剧特点的认识。材料体现了戏剧的象征性、夸张性的艺术特色,C项正确。

答案 C

5.南戏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在我国戏曲占有重要地位。下列有关南戏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南戏是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的

B.南戏主要在宫廷内流行

C.南戏的体制比较自由

D.南戏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解析 南戏主要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B项错误。

答案 B

6.元代堪称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元杂剧更是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后人评价曰:“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由此可见其艺术风格是()

A.以自然本色为主流 B.民主思想闪现其间

C.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D.豪迈奔放婉丽飘逸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元杂剧语言通俗易懂,像白话文一样,A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 A

7.“它的历史从侧面展示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同时也展示了元代中国有文化修养的精英阶层在促进这种相互作用时的新作用”。这里的“它”最有可能指()

A.文人山水画 B.杂剧

C.昆曲 D.京剧

解析 结合材料中的“元代”和“有文化修养的精英阶层在促进这种相互作用时的新作用”以及“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相互作用”可知这是元杂剧。

答案 B

8.京剧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被誉为中国的“国粹”。下列对其艺术特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内容以历史故事为主

B.表演艺术以说、学、逗、唱为手段

C.乐器以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

D.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解析 京剧的表演艺术以唱、念、做、打为主要手段。

答案 B

9.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这一现象主要反映出()

A.百姓与士大夫有矛盾 B.朝廷扬“雅部”抑“花部”

C.秦声、罗、弋比昆曲好听 D.昆曲脱离了广大民众

解析 据材料中的“哄然散去”,联系所学知识,昆曲成为宫廷垄断的剧种,渐渐脱离了民众。

答案 D

10.2006年多哈亚运会开幕式的艺术表演,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亚洲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其中,中国的某一剧种以其精彩绝伦的表演感染和震撼了所有观众,表现了“国剧”的博大精深。该剧应该是()

A.黄梅戏 B.豫剧

C.京剧 D.越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戏剧艺术的认识,从材料中的“国剧”可知该剧应是京剧。

答案 C

11.在戏曲舞台上,演员轻扬马鞭表示骑马,划桨表示行船,绕场一圈表示日行千里。这些舞台表现形式体现了戏曲表演艺术的()

A.综合性 B.程式化

C.虚拟化 D.现实性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首先排除D项,再排除A项和B项,这种舞台表现形式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体现了戏曲表演艺术的虚拟性。

答案 C

12.京剧是吸收了下列哪些剧种融合而成的()

徽剧 汉剧 昆曲 梆子腔

A. B.

C. D.

解析 古代京剧艺术家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吸收了徽剧、汉剧、昆曲及梆子腔等艺术形式,而创作出京剧这一艺术形式。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戏曲起源于一种带有巫术色彩的“傩”仪。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京剧将独具特色的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材料二 下面是关于戏剧的三副对联:

对联一 劝忠劝孝,摹写处逼真冷暖人情,自足成五伦天性;观古观今,顷刻间现出兴亡世道,何须阅全部史书。

对联二 抬起头来,看几个仁人义士,或全忠、或全孝,当场奉为师表;转回身去,想那些贼寇奸臣,谁报迟、谁报速,归家说与子孙。

对联三 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六七步走遍四海九州。

(1)材料一中三种艺术形式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材料二中的三副对联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中国古代戏剧艺术的特点的?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戏剧艺术产生的历史条件。

解析 第(1)问抓住戏剧艺术在三个阶段的发展情况,从而揭示三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第(2)问主要考查提炼概括能力;第(3)问注意从政治、经济以及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去分析。

答案 (1)联系:傩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戏剧源头之一。元代是我国古代戏曲的黄金时代,古代戏曲逐渐成熟。清朝时期,在吸取了各剧种优点的基础上,经过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2)对联一和对联二主要体现了京剧艺术的现实批判主义和教育意义,对联三主要体现了京剧艺术的虚拟性、写意性的特点。

(3)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各地之间艺术形式的相互融合。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动荡对知识分子阶层的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戏剧与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就有中国的昆曲艺术。

材料二 当许多的贵宾来我国访问,我们用于招待贵宾的民族式的文化大餐少不了的是京剧这道名菜。

材料三 每年北京的涉外演出(含港、澳、台)超过2 000场,时达6 000多场,但是京剧每年的演出场只能维持200多场。

材料四 2002年,中国京剧院大胆尝试,将西方交响乐的元素渗入传统京剧,获得业内一致好评。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戏剧的成就。

(2)根据材料指出京剧的地位及京剧的形成。

(3)京剧的发展现状如何?你认为有何拯救措施?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概括。第(2)问和第(3)问中的地位、现状据材料归纳;形成依据所学内容思考作答,“拯救措施”具有一定开放性,但要根据材料四的相关内容思考。

答案 (1)中国古代戏剧成绩卓著,历史悠久。最早的有傩戏,宋代出现南戏,元杂剧兴盛,清朝形成京剧。

京剧教案例10

中图分类号:J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136-01

京剧形成于清代后期的北京,因地域而得名,20世纪30年代已享誉中外。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是中国现今最大的戏曲剧种。《四郎探母》是中国京剧历史上最著名的传统老戏,铁镜公主在京剧《四郎探母》中梳旗头,着旗装或旗蟒,穿旗鞋。旗头、旗装、旗蟒、旗鞋均是在满族女子的生活装的基础上,经过加工、美化、装饰演变而来,无论是款式、图案还是色彩都明显带有满族服饰特色。

一、源于满族服饰的款式特点

铁镜公主在京剧《四郎探母・坐宫》中穿旗装,旗装为满族旗人设计制作的常用生活装―旗袍,是戏曲中汉族以外民族妇女服装。其款式具有满族妇女服饰的典型特点:上衣下裳连为一体,衣身宽松肥大,衣长盖及脚面,左右开衩,圆领右衽,衣身刺绣动植物图案,领口、袖口、下摆等处镶缀多层花边。

在《盗令》、《交令》、《求情》场次中,铁镜公主穿旗蟒,戴朝珠。旗蟒原是指清朝满族皇后所用的吉服―朝袍,这是保留在京剧传统服装中为数不多的清代服饰原型之一,通用于表现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统治阶层的贵族妇女。使用时,内衬“领衣儿”,外挂朝珠。

铁镜公主穿旗装、旗蟒,与之搭配的鞋子、发型自然为旗鞋、旗头。旗鞋为满族妇女日常所穿的“花盆底”旗鞋,是满族女子最有特色的服饰之一,铁镜公主的旗鞋造型基本上沿用清代满族妇女“花盆底”鞋的样式。铁镜公主的发型主要采用清朝满族妇女常见发型:“两把头”、“架子头”、“大拉翅”,并在此基础上辅以珠宝、绢花,流苏等进行装饰,同时伴以片子、装饰泡子、绢花来美化脸部,增加京剧舞台表演效果。

二、具有满族象征性的装饰图案

满族是分布在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地的民族,多数从事农业、渔猎,信奉萨满教。受萨满图腾崇拜的影响,满族服装中大部分图案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后人根据他们的象征意义进行组合,从而演变出更多的服饰图案。

清代满族服装图案题材丰富多样,主要有龙、凤、飞禽、走兽等动物图案,牡丹、海棠、梅、兰、菊等植物图案,日、月、星辰、山、石、水、火等图腾符号,福、寿和d等吉祥文字以及几何纹样等。这些图案纹样可单独运用或组合搭配运用,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以及美好理想的追求。铁镜公主的服饰图案多沿袭晚清服装图案风格,采用牡丹、梅花、、兰花等传统花卉图案,与蝴蝶、凤凰等动物图案、石纹、水纹组合使用,寓意吉祥、富贵。如《坐宫》一折中铁镜公主在后宫所穿白色底绣牡丹花,镶兰冰纹花边旗装。

三、具有满族特色的色彩

京剧《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的人物形象除了通过不同的服装款式、装饰图案来塑造,色彩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京剧服装色彩主要是以明朝的服饰色彩为基础演变而来,有“上五色”和“下五色”之分,其中“上五色”主要有“黄、红、绿、白、黑”五种颜色,又称正色,多是用以达官显贵的穿着,铁镜公主的旗装以白色为主调,蟒袍以红色为主调,“下五色”主要有“紫、蓝、粉红、湖色、古铜”五种颜色,又称副色,多用于普通民众的穿着打扮。

满族人的祖先女真人认为他们靠天吃饭,靠天种地、有水、有日,就能生存、发展,所以用黄色代表土、白色代表水、红色代表日、蓝色代表天、黑色代表铁,作为主要颜色。在京剧服饰中可以分明的看出,无论是蟒、官衣还是褶子、帔、靠等,都是以蓝、黄、白、红为主色;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满族色彩特征。透过颜色表现人物的精神内涵,突出以神写形的戏曲服饰的审美本质。

四、结语

京剧中铁镜公主的服饰受清朝满族文化影响,在款式、图案、色彩上,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程式化特性,从创作的角度看,在融入满族服饰特色的基础上遵循“写意”原则,强调表现剧中人物的精神内涵,突出人物的传神、凝炼而概括,并不拘泥于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生活。积淀形成当下的京剧服饰,展现于戏曲舞台,传承着历史。

参考文献:

[1]刘琦.京剧行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2]孙红侠.从铁镜公主的扮相看旗装的发展变化[J].艺术设计研究,2010(01).

[3]谭元杰.京剧服装图谱[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2008.

[4]彭静.京剧服饰审美中的满族意识[J].宜春学院学报,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