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2-26 22:15:00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例1

与社会有关的特殊社会现象的学问。文化的范围很广,它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产物,体现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反映在体育活动方面,从而形成体育文化。目前学术界对体育文化的概念表述难求完全一致,其分歧源于观察角度、认识的层面、界定的背景等。归总研究,体育文化首先是一种肢体文化,是人类在其自身的生产和发展过程中,为了人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主动、有意识进行的一种肢体锻炼活动;其次是制度文化,是在各类体育活动的发展和进行过程中,为了体育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所产生的各种制度;再次是精神文化,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等体育精神文化;最后是各种物化形式的文化,即以人类创造的物质形式而存在,蕴含体育文化内涵的物质产品,如奥运奖杯、火炬、吉祥物等[2]。高校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下位概念,是指高校校园文化中与体育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高校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高校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高校体育文化相对于体育文化来说是一种亚文化,它作为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两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3],它形成的动因主要来自学校体育开展的状况、学校体育发展的硬件建设、竞技体育水平、体育竞赛与活动的参与率、学校体育的人文环境等。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是指体育运动技能理性文化之外的体育精神、价值、规范等非理性文化教育。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实质,就是将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教育本体,贯穿到高校教育全过程,使这种以身体活动为原初载体的特殊校园文化渗透到教育各环节,让其在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综合素质、造就品格毅力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它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环境氛围为依托、教师引导为基础、内化领悟为关键,具有依托性、复杂性、映射性、反复性等特征。

1.2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与体育技能教育的区别

高校体育技能教育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根据技术、技能形成的需要,同时也强调体育态度和个性品质的发展;体育文化教育主要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如顽强拼搏、公正,团结互助等,它隐藏在运动技能学习与体育人文实践活动之中。体育技能教育是一种直接教育,体育文化教育是一种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融合的教育,它与体育技能教育的显著标志是:教育主体借助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运动竞赛、体育建筑标识、体育场馆设施、体育信息资讯等显性载体,以及高校体育传统、师生的体育热情、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标志性的体育人物等隐形载体获悉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依托性。

1.3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体育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从文化学的角度而言,体育文化包含了所有的体育行为及促进体育发展的现象。依照这一概念,高校体育文教育包涵了体育理性文化与非理性文化。鉴于庞大的内容体系势必造成研究的重复与表浅,本研究重在对高校体育文化中的非理性文化进行教育,也就是体育作用于人的精神方面的内容,包括意志品质教育、人格情操教育、行为准则教育等。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促进学生道德、情意、规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育行为的主观能动性,继而健全人格,升华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衡量教育效果的好坏主要看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否得到充分发展,体育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否全面养成并渗透在社会生活中。

2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特点

2.1依托性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依托于体育课堂、体育课外活动以及一切促进体育发展的文化现象。高校体育文化教育通常在教授某项运动技术、组织教学练习及课外体育人文活动中施以,体育教学及活动情景是教育实施的前提背景。它是一种文化的传递,需要以体育人文活动为载体来实现教育目标。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载体包括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运动竞赛、体育建筑标识、体育场馆设施、体育信息资讯、高校体育传统、师生的体育热情、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标志性的体育人物等,这些不同类型的载体为体育文化教育创设了情景、创造了条件。体育文化教育之所以能依托于体育人文活动之中,是因为体育不是纯粹的身体改造过程,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除需要基本的身体素质外,还需要身体素质以外的其它素质,如勇敢、果敢、顽强等;体育活动的开展,亦需要诸如顽强拼搏、团结进取、坚守规则等意志品质及行为规范。体育文化教育因体育教学活动存在而存在,与体育技术技能教育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体育教育内容[4]。

2.2复杂性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教育内容体系的庞大、教育环境要素的复杂等方面。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是集认识、行为为一体的教育,认识与行为的形成中包涵了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2种形式,涉及到传授、点拨、说服等直接教育方式,以及暗示、感染、模仿等间接教育方式,这些复杂的教育方式,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潜心运用与悉心接受。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内容涉及了品质教育、情操教育、准则教育等3大方面,影响的是人类精神层面与行为层面,不仅教育形式方法多样,更需要找准教育的切入点,适时贯穿。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环境涉及了精神、物质、制度、行为等多个方面要素。精神文化要素汇聚了大学体育理念、大学体育精神、大学体育道德品位及发展方向;物质文化要素重在体育课、体育活动、体育标示及建筑场馆中倾注人文元素、渗透体育文化内涵,提高物质文化品位,实现以“物”化人;制度文化要素涉及体育文化教育的管理思想、组织机构、评价办法等;行为文化要素主要在于对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师生体育热情的调动等[5],环境复杂是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显著特征。

2.3映射性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2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校园体育文化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开展,它对学校的校风、学风都起着重大的推进作用,能综合地反映高校教育与发展的状态[6]。1)体育文化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使学生有饱满的斗志、昂扬的激情,以及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公平公正的规则意识,这些精神的培育,有助于正确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它与高校德育教育目标相一致,能升华精神、完善品格[7];2)高校体育文化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体育意识。学生需要体育强身健体,更需要通过体育缓解压力、调整心情。在高校学业压力大、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体育文化活动能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减少因压力而带来的一些偏激行为,它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契合,能调适心理,形成健康的竞争态度;3)高校体育文化教育能促进社会活动能力的增强。教育实践中参加各类体育人文实践活动是核心,学生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育精神的同时,开阔眼界、加强交流,提高了人与人、人与物的交往与处理能力,它与高校社会适应教育目标相辉映,促进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了基础。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实现了体育学科的教育作用,也与学生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社会适应教育等相映射,共同构成了高校素质教育体系,尤其是它特殊的教育形式,弥补了其它教育的不足。

2.4持久性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持久性体现在教育过程的持久与影响效果的长久2个方面。文化素养的形成是长期培植与积淀的结果,体育价值观、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的形成,不仅需要施教者进行直接与间接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还需要受教育者对教育进行选择加工与吸纳内化,首先从施教与接受过程看,就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的复杂过程。再之,教育具有反复性,教育功效的形成需要外界不断地刺激,当遇到负面影响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8]。体育文化教育表现尤为突出,它本身是一项意识与行为于一体的教育,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当受到负面的体育文化因子影响时(如一场不公正的竞技裁决、一些不良的竞争表现、较为突出的不文明举止等),正在形成的某种好的意识极有可能动摇,它需要反复的、持之以恒的正面影响。体育文化教育的作用又是长久的,它是一种素质教育,当优秀的品格行为形成后,会伴随人的一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育文化教育中,拼搏精神的形成,能使学生今后无论面临何种困难都富有进取与挑战精神,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乐观的精神;体育情意的形成,能养成理解包容、团结协作、理性分析问题等行为习惯;体育规范的养成,能够以严格的准则要求自己,遵纪守法,以规则约束自己。总之,体育文化教育无论是从生活方式、精神状态,还是精神境界、人格修养等方面,教育影响持久且意义远大[9]。

3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要素

3.1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传导者—教师

从体育文化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者本身的素质在实施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尤其是他们掌握体育文化教育知识以及技能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在传播教育信息时对接受主体的影响程度。教育者要明确自己在教育中所承担的角色和任务,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精神,而且还要观察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教育和指导。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它对学生影响有直接的、也有间接,通常根据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平台的不同,灵活施教,没有硬性之规。直接影响需要通过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让学生获得关于体育态度、价值、规范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通过体验拥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高涨的情绪、顽强的意志和完善的个性;间接影响需要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氛围及人际关系作基础,使学生通过良好环境的熏陶,感悟体育精神、体育情操、体育准则。其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关键,而教师的综合素养尤其是文化修养,又决定了主导作用发挥的效果。

3.2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学生

这里所指的接受主体为高校学生。高校学生这一时期心理和意识上有一般同龄人的共同特点: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富有朝气和幻想、可塑性强,但情绪、心理又不够稳定等;同时也具有其独特性: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和较高的知识水平,较高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期望,较明显的求变、求新意识,情绪化的叛逆心理,非理性的标新立异等。他们对体育文化教育一方面具备接纳性,另一方面具备批判性,而且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从学习理论来看,高校体育文化的接受包括反映、选择、整合、内化等多个环节,大体可分为学习体验与内化提高2个阶段,学习体验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这个阶段对知识是广泛的摄取,可以谓之是表象的获得,真正要变为自身的品质,尚需内化过程。内化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会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教师的教授、引导是帮助促进学生摄取知识,而真正产生质变的是知识摄取与内化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是体育文化信息加工的主体、是体育精神与意识形成的建构者。

3.3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内容

教育客体就是体育文化教育的实施内容,这取决于体育文化教育实施目标和实施对象的需求。作为接受客体的体育文化教育信息,能对接受者产生多大的影响,能否内化为接受者内在的信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源于2个方面:1)信息反映现实的深度,与现实的切合程度以及其刺激的强度、重复率、新鲜度;2)信息与接受者内在认知结构和观念的契合程度。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是指体育运动技能理性文化之外的体育精神、价值、规范等非理性文化教育,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调查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将教育的主要内容梳理为以下3个方面:1)以培养意志为目标的品质教育,包括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等,如顽强拼搏、挑战征服、果敢刚毅、沉着机智等;2)以完善人格为目标的情操教育,包括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等,如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灵魂净化、情绪振奋;3)以规范行为为目标的准则教育,包括思想准则、行为准则,如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团结协作、尊重理解等。

3.4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2类载体—显性载体和隐性载体

3.4.1显性载体

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本形式,首先体育的精神教育隐藏在体育技能教育之中,同时也可利用体育课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学习体育文化知识,无论是从教育文化还是从体育文化来看都是极为重要的[10]。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环节,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能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能加强人际交流与改进人际关系。体育运动竞赛是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有力组成部分,相关研究认为,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成功所需要的责任感、成就导向和团队工作技能,能产生保持学校作为有活力的组织所需要的精神和团结,能给予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和表现社会所注重的技能和机会。另外,校际间的体育运动竞赛活动也可以使体育文化得到交流、教育内容得到互补与完善。高校体育建筑标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建筑文化的载体也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它的布局与建设对于整个学校的外部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凝聚了人们对体育的理解与向往,展示了人类的知识和智慧,体现了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是高校对外展示体育观念最直接的外化形态,也是大学生体会领略体育文化最直观的载体。体育信息资讯指一切可以向学校体育事业提供信息的消息和资料,包括校内外的体育发展情况及其有关的消息、情报、指令、决策等。高校体育信息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它在校园中的存在形式也有很多种,如校园广播、校报、网站等,它们传播体育资讯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育的过程。

3.4.2隐性载体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大学生通过显性载体认识、体验体育文化,通过隐性载体感受、熏陶体育文化,再同样的经过选择整合、内化吸收后,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虽然最初的接受方式不同,但最终达到的效果是一致的。高校体育传统与风气是指一个学校为实现学校体育的共同目标,经过集体的长期奋斗,在体育教育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相对稳定的一种独特的思想行为作风。它是一种具有巨大的、无形的教育力量的体现,反映着深层的体育思想观念,是被推崇的体育价值取向和信念。高校体育传统与风气具有极强的渗透力,潜伏和弥漫在整个校园的各种环境因素与群体之中,形成一种浓烈的体育精神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师生的体育热情对体育文化教育的促进体现在2个方面:1)教师和学生作为集体中的一员,都自觉并积极地适应和遵从自身所扮演角色的规范要求,具有良好一致的目标、舆论标准、自觉纪律和情感体验,心理容易产生共鸣;2)高涨的师生体育热情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体现了学校体育文化的活力与朝气,它感染着校园中的每一个人,凝聚着每一个人的心,这种感染力就是一种无形的体育文化教育载体。标志性的体育人物对大学体育文化形成起着引领与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国高校中只有清华大学树立了榜样性的体育人物,清华的马约翰先生在该校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以“马约翰杯”命名的体育运动会在清华每年举行1次,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标志性的人物大致可分为优秀的个体和优秀的团队2类,他们勇于拼搏、勇于挑战、不怕辛苦等品质就是校园体育文化最外放的体现,他们的行为举止表现了学校体育观念与价值取向,由此形成的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起着导向、约束、矫正、激励的作用。

3.5体育文化教育的环境

就体育文化的形态而言,体育文化教育的环境一般分为物质环境、制度环境、行为环境3大类别,而相对受教育者而言,又分为3个层次:外层为受教育者通过各种传媒了解到的体育文化大环境;中间层为受教育者通过人际交流或偶然机遇,“看到听到”的环境,一般为制度环境;内层为受教育者亲历的,与受教育者有着直接、稳定的现实联系的环境。它类似1个同心圆,对接受者的影响和作用由内向外而层层递减。大学生通过亲历最内层接受环境而产生的感性经验,对他们的教育信念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最大,对体育文化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1]。以上物质环境包括体育活动场所与设施设备、体育图书音像资料、体育社团及组织机构等;制度环境包括体育领导机构、体育管理政策、体育规章制度准则、各类体育文化方案、健身方法指南等;行为环境包括体育价值观与态度、体育竞技与人文活动、师生体育行为等[12]。体育文化教育环境之复杂,不仅是因为构成环境的因素之多,而且还因为有些环境是抽象的,对学生的影响是隐性的、无声的,甚至看不到即时效果,而正是这些无形的环境要素,对体育文化教育发挥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与作用。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4-0155-02

高等学校作为文化教育单位,它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文化活动都包含于高校校园文化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现代高等教育与现代体育两大文化体系的交会点,既是社会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加强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抢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打开大学校园壁垒,拓展体育教育的功能,推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1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内涵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特定环境下的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不仅包括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表象内容,还包括体育风尚、道德观念、体育精神和价值等深层内涵,它是在高校校园这一特殊环境中,为校园群体共有共享的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涵盖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基本文化形态,以强身健体、振奋精神、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第一要义,不仅反映校园体育器材设施、学生体质健康等物质层面成果,还反映知识、技术、规则和制度等非物质层面成果,更要反映智慧与精神层面成果。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具有高校校园特色和健康生活气氛的一种大众文化,具有较高的层次和品位,它集健身、消遣、娱乐、传播文化等功能于一体,是大学生文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时代性、渗透性、客观性、动态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同时具备教育、健身、调适和育人等功能。因此,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意指通过在校园内开展的一系列体育文化活动促进具有共同价值理念的校园体育精神的传播,使得体育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体育道德,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的正确走向,最终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

2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物质保障缺乏

体育场所、设施等的建设状况是衡量一所高校综合教育能力重要指标,高校体育物质基础是高校体育文化得以开展的根本。体育场所、体育场馆、体育设施、体育建筑等活动场地和器械是高校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根本物质条件,是大学生进行校园生活的基础设施保障。

然而目前许多高校体育经费不足,体育设施、场地严重不足、师资队伍薄弱,尤其是高校扩招以后,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导致现有的体育资源与学生的需求严重失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2.2学生的体育意识薄弱

体育意识决定人们进行体育行为的指导性因素,是人们在心理素质、智力和道德以及在健身、娱乐等方面所形成的体行价值的认识态度。观念引导行为,学生体育意识形成好坏直接影响其体育行为开展如何。

当代大学生体育意识淡薄,总体上还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与高校体育目标相去甚远。由于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因此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还没有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更不用说在体育方面进行健康投资。

2.3制度的滞后性

从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法规数量上看,已有了一定的规模,但从内容上看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统一的学校体育法律法规体系,原则性表述较多,可操作性不强。而且,不少学校体育法规没有明确法律责任,没有明确的罚则,即使有明确法律责任的,对违法行为制约不够。由此可见,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还任重道远。

从高校自身制度建设看,学校管理体制完善、有力与否和学校体育规章制度的健全、规范与否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校园体育管理规范、科学,则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井然有序而又充满生机,同时也给体育活动主体的行为方式以及心理意识提供了依托。完善、健全的高校管理体制与规章制度对各部门、各个工作人员的责权利有了明确的规定,对有组织、有计划地完成体育工作,充分发挥学校现有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体育活动开展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及参考依据。目前各种细化的体育管理规章制度方面尚不明确,不能有效的为学校各种体育文化活动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3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淀的历史过程和系统工程。本文立足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现状,着重从解决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问题入手,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3.1加大高校体育设施建设

校园内拥有场地、器材的多少、场馆设施的质量等一系列物质条件都将影响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这些有形物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通过科学布局,美化高校体育物质文化环境;精心设计体育人文景观,提升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品位等措施,加强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不仅能烘托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而且让学生一踏入校园就受到体育环境的熏陶,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冲击和对体育运动的向往。应逐步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力度,从物质方面提高校园体育文化的层次和质量,以满足师生们日益增长的锻炼需求,使学校体育文化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需要的和谐统一。

3.2加强高校体育制度建设

高校的和谐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保证,校园体育文化制度是保证学校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体育制度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各部门协调一致,科学化管理。通过建立健全高校体育规章制度;以人为本,力求高校体育制度人性化;责任到人,切实发挥高校体育文化部门职能等措施,加强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整合现行各项体育工作。学校各级行政职能部门要重视学校体育文化建设,首先要对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做出总体发展设计,据各部门的职责进行分工,分别指导与落实。在开展高校体育文化活动时注意坚持教育性、创造性原则,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

3.3增强高校体育意识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系统,要求其建设也要多层次多角度展开,要使学校体育文化平衡发展,就必须从体育价值观等精神层、行为制度层到实际的物质文化层进行适应学校发展的构建。应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使学生明白体育锻炼不仅是一种时尚,而且是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课堂内外向学生介绍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影响、卫生保健及体育欣赏等知识,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健身原理、科学的锻炼方法等,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淀的历史过程。它除了与高等教育等的大环境有关系,还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校园环境以及教师、学生等因素密切相关。在这些因素中,有些是体制性的,有些是观念性的,有些是操作性的,如此等等,无一不在说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富有意义又具有难度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袁大任.也定义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3):28.

[2]刘伟,王殿国.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2004(1):90.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例3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校园体育文化以其丰富多彩、健康活跃的形式充实了师生的精神生活,促进了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锻炼了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培养了学生自我锻炼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展现创造了理想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活动能力。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开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校园内广大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产生了质和量的巨大变化,也对体育在校园中的开展提出了更新的标准和要求。伴随着全民健身的浪潮,社会上出现了普及与推广体育舞蹈的热潮。处于改革大潮中的大学校园,其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应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向多元化的方向进行探索。体育舞蹈正是顺应这种形势的“启动项目”,它将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增添新的内容和注入新的活力。

1.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及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著名学者卢元镇将体育文化界定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是师生员工在校园的体育实践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根据要素不同,校园体育文化可分成意识、行为和物质三类文化,文章讨论了它们的特点、相互关系,阐述了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熏陶、健身怡情两大功能,并提出了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途径。高校体育文化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它包括高校体育意识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行为文化三大类。

2.体育舞蹈的形成与发展。“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交谊舞”,简称“国标”。体育舞蹈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世界地域、民族风情、文化素质的不同,各舞种起源于西方不同国家的民间舞。但同其它各种艺术形式一样,都是不断地从劳动人民的文化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在流传过程中,舞姿、舞步逐渐得到发展、丰富和提高,形成了各种形式的交谊舞。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现代交谊舞与拉美当地豪放、洒脱的黑人文化相碰撞从而产生了拉丁舞。直到上世纪20年代,由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将流行于各国知名的舞步和舞姿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规范化,才形成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新规范的两大类舞蹈:摩登舞和拉丁舞,即是当今风靡全球的体育舞蹈。30年代,交谊舞开始传入我国的上海、沈阳、天津、广州等城市。在期间,交际舞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体育舞蹈活动逐渐开展起来。特别是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体育舞蹈精英相继来华表演和授课,致使我国体育舞蹈蔚然成风。1991年,“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成立。1987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标志着体育舞蹈从此进入奥林匹克的大家庭。2000年悉尼奥运会闭幕式上进行了体育舞蹈的表演,为体育舞蹈的开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在近三十年时间里,体育舞蹈发展迅速,已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3.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需要体育舞蹈。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校体育这个空间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包括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体育形为等),是通过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所形成并保存的所有内容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也是一种体现学生意志的客观精神,是对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并用这种精神去表达人的个性和情感,使人们不自觉地受到某种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教育,树立起荣誉感、责任感和价值观,从而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

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学术活动作为支撑骨架,又需要有活泼的体育活动作为丰满的血肉。这样,整个校园体育文化运作起来才会既生动活泼又健康向上。青年学生富有青春的活力和想象力,朝气蓬勃,他们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要营造一个活跃、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使其养成锻炼习惯。终身受益,而昔日的体育活动项目已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需要具有新时代、新内容、新气息的体育活动形式。而体育舞蹈集娱乐、运动、艺术于一体,是文明社会坐的一种高雅活动,这正迎合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利文化的需求。在体育舞蹈的活动中,能使学生忘掉学习和生活的烦恼,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健身娱乐、社会交往的目的。

4.体育舞蹈对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

4.1 丰富大学生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体育舞蹈具有很强的群众性、艺术性、娱乐性和创造性,显示出其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中的重要位置,成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活动。体育舞蹈丰富的内容和精神改变了健身运动多年来千孔一面的传统模式。由于体育舞蹈舞种较多,风格各异,练习者可灵活多样地选用各种舞蹈作为活动内容充实到自我锻炼中去,不仅可以激发自身的锻炼热情,又可以改变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活跃气氛。学生们在欢快、轻松的乐曲中翩翩起舞,这和谐的气氛也有效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进了友谊和情感的交流,丰富和充实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同时展示了青年人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和团结奋进、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

4.2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在体育舞蹈的摩登舞套路动作中,讲究升降与摆荡,倾斜与反身:拉丁舞要求腰、胯前后左右的摆动。这些动作都很好的活动了髋、膝、踝等关节,而且大大增加了常使人们忽视的腹腔运动,塑造了大学生日臻完美的体形。根据运动负荷的价值理论,学术界曾提出如下结论:心率在110次/min以下,机体血压、血液成份、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显著变化,健身价值不大;心率在130次/min时,每搏输出量开始接近和达到一般人的最佳状态,健身效果明显;心率在150次/min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缓慢下降;心率增加至160~170次/min之间虽无不良的反应,但亦未能出现更好的健身迹象。查阅有关资料可知,在各舞种活动中,华尔兹平均心率为l42.8次/main,探戈舞平均心率为142.6次/min,恰恰舞平均心率为145 2次/min,牛仔舞平均心率为172.8次/min,所以说体育舞蹈有明显的健身效果。

4.3 满足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席勒说:“谁要是受到美的魔力的诱惑,他就会忘掉自己的局限。”追求美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内容,是学生的客观需求。大学生对追求健美的体格、优美端庄的姿态、匀称和谐的形体、举止潇洒的风度

非常重视。而集形体美、音乐美、服装美于一体的体育舞蹈,是随着乐曲的节奏变化,通过身体各关节、各肌肉群的协调活动,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舞步与姿态,并通过身体的各种形体动作与表情变化,表达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使舞者活动于美的海洋中。另外,体育舞蹈中的团体舞更是美不胜收,通过群体的位置配合、队形的变化。伴以相应的音乐,构成一幅幅刚健、优美、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同时,对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5.体育舞蹈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5.1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有明确的目标。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该贯彻“健康第一”的教的教育思想,围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个中心,努力建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5.2 纳入体育课程教学。体育课是对学牛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许多体育院校和一些师范院校的体育专业已把体育舞蹈列入选修课内容,并深受大学生喜爱。但在普通高校的公共课中开设此课并不普及。高校是青年人集中的地方,他们思想比较活跃,对新事物的鉴别、接受能力也比较强。而且高校有开展这项运动的良好条件。高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高素质的体育教师以及较好的物质条件保证,例如场馆、音响设备等等。体育舞蹈既有运动性又有艺术性,显示出其在校同体育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位置。

5.3 组建业余训练队。高校可以在业余时间组建体育舞蹈训练队,面向全体学生,吸收爱好该项活动的大学生参加。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体育舞蹈练习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出一批该项运动的骨干,对学校体育舞蹈活动的普及起到指导和画龙点睛的推动作用,从而营造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例4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由

2.1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不清,规划不够

在很多高校,校园文化被割裂,不论是文娱活动还是福利性、公益性组织活动,抑或是文化设施建设都仅仅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而不能把它当成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本身是一种涵盖面很广的概念,高校文化包括高校历史渊源、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学风、校园文化活动等多方面的内容。基于目前现状,高校校园文化抓药偏向于娱乐性的校园活动,把校园活动狭隘的等同于校园文化来发展是不科学的,而且没有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使得校园文化在高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难以得到发挥。

2.2不能辨证地对待外来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完全拒绝外来文化,认为外来文化都是腐朽的文化,这种传统封闭的思想使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状态受到遏制,致使人的思想固化,丧失思维活力,从而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多样性的培养。另一钟是全盘西化,抛弃传统文化,崇洋,致使部分师生崇尚中挂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薄弱。

2.3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不完善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精神指引,在高校的发展建设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一个严谨的、正规的组织机构,对于合理的发展校园文化有很大的影响。现阶段,各大高校着重把着眼点放在了学科建设、生源发展当中,而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经验,更缺乏重视。仅仅作为一个顺带的工作,就难以将校园文化统筹于在整体办学方面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难以行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效应。

2.4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太少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长期的高校发展中并没有被放在一个显著的位置。在发展过程中只是按照已有的思维模式按部就班。显少有人对校园文化建设领域进行理论研究,把它由实践转向理论层面,进行科学化,再指导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各大高校都在争先恐后的开展自己的文化建设,但也只是流于表面,缺乏对其内在的研究和规律性认识,阻碍了其积极、健康发展。在物质文化日益活跃的今天,师生的思想得到的很大的解放,他们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是都是在个人想法的基础实施,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很难得到较大的发展,绝大多数浮于表面。更有甚者只是为了表现自己,集体意识淡薄。种种问题表明,加强在校园文化建设领域的研究,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满足师生发展的共同要求迫在眉睫。

3体育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3.1体育社团有助于校园文化特色的建设

现今,各高校在发展校园文化的时候,主要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仍然局限于发展文娱类活动,大力加强传统社团建设,体育社团作为作为社团的一种,既具有一半社团所具备的吸引学生的关注、引导学生多元化发展,更具有体育社团本身所具备的特性,如融合体育锻炼和娱乐身心为一体,综合素质发展和经济效益与一体。体育社团的新兴和发展不仅使得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权利,也使得校园文化不再是以往的单一和平淡,体育社团的发展,让学生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让校园文化更具有实质性的特色,在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上也起着不容小视的作用。

3.2体育社团有助于加强校园文化中的现代意识

现在有许多高校中,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很好,但是并没有与精神文化相结合,校园文化的传统色彩过于浓厚,使得这种校园精神文化失去了意义和光泽,那么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就成为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与时俱进的建设校园文化,才能满足学生以及社会的精神需求。在新形势下,全国上下已经将体育发展领域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点,体育事业、体育产业越来越被重视,体育社团这一具有时代性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在加强校园文化发展、推动校园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例5

阳光体育环境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一)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创造良好氛围

为了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各大高校应在校园内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此来吸引学生走向自然、走向操场,沐浴在室外的阳关下,积极参与到各类体育锻炼当中。高校应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将高校体育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当中,使每一位大学生都将体育锻炼视为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体育文化的宣传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实施:其一,通过广播、标语、学报、校园网络等媒体宣传体育文化,使学生每天都在耳渲目染中了解高校体育文化;其二,通过体育文化渗透的方式进行传播。应在高校内的所有领域当中均涉及体育文化精神,如谈到学习,应谈论学习与健康、谈到劳动,就应谈论劳动与健康,利用的渗透方式将体育文化有效地渗透到各个领域并深入人心,这样有助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开展。

(二)改变传统校运会的形式,定期组织开展高校体育文化节

以往传统的高校运动会,基本都是由单一的竞技体育项目组成,这种运动会形式,虽然也能够对体育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实际效果却并不明显。为此,应适当转变这一传统模式,可将健身、竞技、娱乐以及体育文化活动等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体育文化活动。这类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原本只面向少数具有体育特长学生的运动会,转变为面向全体师生的体育文化活动,并由原本仅仅为了成绩和名次而开展的体育运动,转变为开发学生潜能的体育活动。这些功能的转变,可以使校运会变成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凝聚师生力量的平台,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育,促进其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明确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重点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例6

随着北京申请2008年奥运成功,2010年亚运会在广州举办,2007年女足世界杯在中国四大城市举行,无疑,未来十年内是中国体育产业的黄金时代。于是,如何搭乘体育营销这辆快车就成为中国众多组织的关注要点。联想申请TOP计划成功,中石化签订了中国企业有史以来首次赞助F-1赛事的合同,这些都是中国体育营销史上的里程碑,但中国著名企业对于体育营销的热衷肯定不仅仅于此。其实早在2002年世界杯开始,中国就掀起了一股关注体育营销的热潮,当时的收视大约是120亿人次,而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则是将近6亿元,是上一届世界杯的6倍。体育作为营销的一种载体,它延伸的历史实际上很久,可以追索到古罗马的竞技场,但作为现代营销手段,它的运用时间却很短,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一面是馅饼,一面是陷阱,中国体育营销需要冷静思考,全面总结。而体育营销与品牌文化在高校这类组织中的实践与探索应用相对滞后,本文试从体育营销、品牌文化的特点出发,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探索高校体育营销与品牌文化的理论及相关实践,希望通过分析,能够找出高校在体育营销与品牌文化建设传播方面的共性问题,以供其他高校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参考。这不但在实践层面上,而且在理论层面上,都具有双重的借鉴意义。

一、体育营销与高校品牌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一)体育营销的概念与内涵

体育营销是指为一种体育产品生产、定价、促销、渠道等设计和实施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或欲望,并达成组织目标。体育营销不但是体育企业和组织最重要的职能,也是很多非体育企业和组织经常采用的战略和方法。这不仅是因为体育营销活动是体育产业的精髓,也是因为体育产业正在急速成长,而且没有丝毫减速的迹象。

体育营销和传统营销一样,是一个过程,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体育营销管理模型很好地描述了这一循环过程以及其中的体育营销要素,这对体育企业和参与体育产业的非体育企业的决策层和体育营销人员的实践都具有借鉴意义。对这一模型的简单解释是:体育营销循环过程始于体育和非体育企业/组织对体育营销使命的设定。这一使命必须与企业或组织的整体战略相一致,相协调。在设定体育营销的使命(目标)的基础上,企业和组织必须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环境)进行研究与分析,即对消费者(Consumer)、竞争者(Competitor)、企业自身(Company)和环境(Climate)进行分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4C研究”。基于“4C研究”所获得的体育市场信息与数据,企业和组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体育市场进行市场细分,并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在目标市场中,企业和组织制定适应自身发展的体育营销组合策略,包括产品(Product)策略、价格(Price)策略、渠道(Place)策略和促销(Promotion)策略,即4P组合策略。最后,通过对这一组合战略的实施、管理和评估调整,使企业和组织将自己的体育或非体育产品更有效、更高效地销售给消费者。

在这个体育营销模型中,最为体育和非体育企业所采用、最为大众所熟知也是体育营销最有特色的策略之一是“体育赞助”。组织赞助常见的理由有:组织想在公众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组织形象,想让公众看到并记住组织的名字,以及合理利用组织现有资源。组织赞助的其他原因还有:为了接触特定的细分市场,为了巩固基础市场,为了将组织跟体育联系在一起,为了作类似“慈善”营销等等。

(二)高校品牌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文化是一个社会和群体形成的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具有三个要素:精神、载体和群体。世界有三大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和伊斯兰教文化圈。这三大文化圈的历史都很悠久,人口都在10亿以上,影响非常深远。另外,文化都需要载体,文化的第三个要素是群体,没有群体也自然无法形成文化,而且这个群体可以按民族(汉、回、满等)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还可以按地区(南方、北方、西北)形成地域文化,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下面的亚文化。这些精神、风俗、仪式和群体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从深层到表层的中华文化。

组织文化与品牌文化都脱离不了文化,他们的形式和内容与文化都密切相关。组织文化的塑造分成三个层次:核心理念(精神)、制度与行为(载体)、文化群体(不同职能部门)。品牌文化包括品牌精神、品牌传播(载体)、目标消费者(群体)三个方面。高校的组织文化和品牌文化都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都是一种亚文化现象。一个高校的文化,是这个高校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的体现;对于高校来说,是文化决定了这个高校的制度和行为,这个文化的核心,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理念和企业核心价值观。比如,我们发现惠普公司的“惠普科技,成就未来”的品牌内涵即是其企业文化的体现。高校的内部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内涵必须一致,都不能脱离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都要服务于高校的发展,因此,其核心含义应该是一致的,或者是相通的。二、高校体育营销与品牌文化建设传播探索

由于高校作为组织的一种形态,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相较于企业界红火热闹的体育营销实践,高校成功的案例比较匮乏。但是,中国的众多高校又都有着迅速发展、成就世界名校的憧憬,如何借力体育营销东风,实现组织目标,诸多高校在此方面的投入与实践与日俱增。但这些从事了或在犹豫着要不要尝试体育营销的高校却面临同一个困局,如何才能体育营销?如何才能让体育引领品牌美誉度和人才引力的大幅提升?而纵观整个体育营销产业,无论如何风生水起,真正的体育营销理论,能够指导高校作好体育营的理论却是凤毛麟角,鲜有涉及。

通过广泛调查与研究,笔者尝试性提炼出了一套高校体育营销的探索性理论——AIFC。AIFC是四个英语单词的缩写,它们分别是Affiliation(联系度)、Innovation(创新性)、Focus(聚焦力)、Consistency(持续性)。四个元素相互依存,形成一个闭环,指导高校体育营销的实践。

Affiliation(联系度)是指高校自身情况跟体育运动本身的关联度,这是一个高校做好体育营销的关键所在。找到一个组织与体育的切合点,其营销策略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体育营销自诞生以来一直是智者的游戏,简单的复制别人的成功在体育营销这个大舞台上是不可能赢得喝彩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营销不是直接的推销实物,而是营销一种回忆,一种联想,一种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审美情趣。金六福进入白酒市场前三甲利用的就是创新性的体育营销。金六福独辟蹊径,巧妙地祭出“奥运庆功酒”的大旗,渲染“奥运福,金六福”的品牌理念;巧妙地借道奥运实现体育精神和品牌文化的对接。Focus(聚焦力)。系统的整合相关资源是体育营销的主要特征。一个成功的体育营销案例总是由协同动作、相互关联的众多要素组成的一个结构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商务活动组合,是营销主体内部和外部要素及企业和消费者诸多要素的集成。从体育营销活动来看,从传统的4P道4C再到4R构成一个纵向系统和价值链;从体育营销活动绩效看,其过程涉及企业、消费者和竞争者的多种主体的利益,构成了一个从个体效用到社会福利的横向系统和价值体系。

品牌文化的塑造就像是恋爱,而组织文化的塑造像是婚姻。体育作为一种媒介,却可以很好地将品牌文化与组织文化连接在一起,通过体育营销建设与传播文化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高校而言,通过体育营销,可以尽量多地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尽量吸引对方的注意和好感。这种优秀独特的品牌文化气质,会吸引顾客(潜在学生和教师),逐步进入关注期和恋爱期。这时,通过深层次体育营销,进而将高校自身的组织文化予以巧妙传递,可以使内外部顾客对高校的内部文化、外在品牌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够达到相互的认同与契合,则体育营销的作用就十分圆满了,成功将陌生关系催化成了稳固的婚姻关系。由此可见,高校体育营销的成败关键,在于对自身文化与品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点滴塑造,对文化理解得越深,越透彻,那么越容易把握其中的真谛和关键。在“道”这个层面需要的是参悟,而在“术”这个层面需要的是执行和操作,高校的体育营销在此两方面均需要深入研究与勤于实践。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体育营销的关键在于三点:首先是对自身文化和品牌文化的理解与塑造,其次是对体育营销理念的深究与实践,第三则是需要持续不断进行总结和提高。相信随着体育营销在国内外的持续发展,中国的高校也必将涌现出更多的类似北大、清华的著名高校品牌。

参考文献:

[1]胡立君.体育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

[2]李世丁,周运锦.贩卖奥运—运动营销攻略守则[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1):13-19.

[3]高力翔,陶于.审视可口可乐的奥运体育赞助策略[J].体育与科学,2006,(1):29-30.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例7

体育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身心文化”范畴,而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全面健身计划,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对于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其综合素质极为重要。因此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文化中与体育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他形成的动因,主要来自校园内学校体育开展的状况,学校体育发展的硬件建设、体育竞赛的水平、参与竞赛的认输,参加者的积极程度等。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和谐的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继承传统,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二、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必要性

1、 陶冶师生情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作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早已被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这其中寄托着高校师生的共同理想追求,共同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和体育精神,使高校体育群体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气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充分加强学生的体育理论教育

体育理论教育是普通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体育综合知识素养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理论课教育已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应把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延伸到课余体育中来,同时要根据大学生需要,适应时展趋势,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多内容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首先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交际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

三、体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1、注重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意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不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道德观,伴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内容一同涌入校园文化中,鱼目混珠。如果我们不注重校园体育文化的思想性,听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在校园汇集成潮,影响学生的话,就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

2、广泛开辟体育宣传阵地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运用标语、黑板报、校广播站、电视及网络等宣传媒体,宣传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用体育比赛中公平竞争、公开竞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来感化教育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

3、注重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建设

    高校的和谐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保证,校园体育文化制度是保证学校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体育制度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涉及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所以要把学校各部门组织起来,制定相应的制度,要建立健全学校的体育活动委员会,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和学生成立各种体育社团,并为他们的活动提供方便。

4、提高组建体育俱乐部的能力

    学校体育文化的开展不仅仅局限于体育课,在体育课教学以外,有必要建立一些广大师生喜爱的体育俱乐部。学生在体育俱乐部中参加体育活动和各项组织与裁判工作,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进一步促进体育课质量的提高。

5、开展丰富的体育文化节

    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体育文化节,系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为师生提供一方舞台,以公平竞争、团结协作、拼搏进取为宗旨,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来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

四、结论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加强高校体育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能提升人口的质量,塑造良好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此,结合当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现状出发,应从观念和思想层面上、教学环节及教学模式上、多元化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运行机制以及学校竞赛活动运行机制上、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和营造积极、健康、活泼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等方面入手,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素质教育与培养,全面推进高校体育文化环境的发展。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例8

2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场所、以校园文明为指导思想的一种群体文化。卢元镇认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于一体的一种文化[1]。杨文轩和陈琦认为体育文化是为了顺应人们自身需求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文化[2],而易剑东则认为体育文化是一种利用身体活动来改善人类身体素质到达精神自由的实践活动,它与语言和符号、规则和制度、知识和技术、行为和价值等等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3]。

3校园体育文化及其环境的研究

3.1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

研究者通过大量的书籍和资料中发现,校园体育文化主要有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欣赏和校园体育文化节四个方面构成。(1)体育课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深化改革,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体育意识,使学生全面的学习体育知识。(2)课外体育活动也很重要,它不受众多条件的制约,往往这些体育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提高体育技能和技巧,增强了学生间的友谊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3)体育欣赏可以通过作品、影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们领略到体育运动中的快乐。(4)校园体育文化节也是丰富学生体育知识的一大方法,通过体育文化节开展各种活动,即丰富了师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

3.2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研究

3.2.1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重要性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是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和健康水平的外在条件,从教育这个角度来说,是学生德、智、体、美等素质全面发展的平台,正因为校园文化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才对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产生良好的影响。

3.2.2高校体育文化环境与学生需求意识的关系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是学生们需求意识培养的基础,所以对学生的需求有着极端的重要性,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决定学生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学生意识培养的重要保障。

4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

高校体育文化在横向有着传播和交流的作用,纵向可以发挥传承和创新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绵延不绝的发展过程,这即包括着横向的人与人之间、集体之间、学校之间、国家之间的传播和交流,也包括着纵向代际之间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学校体育文化是内涵丰富的文化,它具有众多特点,其交流性和创新性就使得人类的文明不断得到新的发展。①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学校的广播、操场、宣传栏等等构成了体育文化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自然而然的养成一种良好的锻炼习惯,形成体育意识。②学生们要树立起正确的文化观念。在态度,行为和能力上通过不断自我完善来得到认可。③陶冶情操、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体育文化能够使人们在体育实践中受到社会思想文化的熏陶,而学生们也需要通过独立思考,不断创新来促进自己身心全面发展。

5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5.1发展中存在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型,高校体育也不断的发展起来,但发展过程中有着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缺乏整体意识,高校体育文化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但有些学生的整体意识较弱,缺乏整体性。②设施不足,随着学生的不断增多,校园内大多硬件设施不足,不能很好的满足学校体育的需求。

5.2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措施体育文化通过社会成员的精神作用得以实现其功能,要缓解目前体育文化发展中的不足就要采取众多措施来加强体育文化的建设。①加强舆论宣传作用,提高师生对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视。例如,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报刊、影像等多种方式传播体育文化的优越性。②重视课外体育文化活动,课外体育文化活动是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对学生的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提高学生体育文化修养非常有利。③完善学校体育发展的规章制度,在规章制度的保证下发展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相关领导加强重视,完善体育制度、提供相对充裕的体育经费。领导对体育的重视、有力的资金保障以及健全的组织机构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④建立高校体育运动队,以确保高校之间体育文化的交流,对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⑤提高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认识。当前高校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有待提高,学校应广泛依靠学生开展体育运动社团活动,要把学生的热情保持下去,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92-02

高校是国家培养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校园文化的建设等方面都非常重视。然而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却都同时忽略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学校领导和教师不重视体育,再加上课程又比较少,更是导致许多师生认为体育是个人运动是个人的喜好,纯粹靠自己。在这些思想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当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没有正确认识到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就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与功能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内容

1.内涵

通常来说,文化的定义都有狭义和广义两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是如此。它属于群体性文化的一种,需要高校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参与的主要活动形式的体育活动。狭义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的是体育精神、学生的心理素质等这些精神层面上的内容。而广义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则是指在高校校园里,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活动和组织的其他相关体育活动,包括篮球赛等,通过这些手段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在这些体育活动当中所涉及的体育场馆等物质层面上的东西以及体育精神等精神层面上的东西都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笔者在本文的讨论当中将从广义上来分析校园体育文化。

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总的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首先,物质文化,这指的是包括在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所需要用到的所有相关的包括体育器材、服装等在内的有形的、有物质特性的物质产品。其次,体育教育和制度文化,也就是用于规范高校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和活动的规章制度,如裁判规则等,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可以对高校师生的体育行为进行很好的约束并强制执行。此外,高校里各种形式的体育协会、俱乐部和运动队对于师生所开展的和体育相关的各种技能、体质锻炼在内的体育教育也是高校校园体育教育和制度文化的一部分。第三,规范文化,它指的是高校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高校工作人员在内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体育行为规范,包括体育情趣等内容,重点是体育习惯。最后,体育精神文化,也就是高校师生在开展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体育思维方式、体育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体系。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1.内隐性

从本质上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属于文化的一种,因此它具有文化的特征,包括内隐性。简单来说就是,体育文化以较为隐蔽的一种方式对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作用,使其能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意识并付诸行动。这种体育文化的形成对促进师生的集体荣誉感有重要意义。

2.时代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一样,都是时代的产物,因此时代特征非常明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的高校体育文化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此外,高校是进行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但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部分,所以其教育会受到当代社会的影响,这就使得高校体育文化有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3.多样性

高校学生在文化学习上与小学、中学相比有很大差别,他们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高校在开展体育活动上除了体育课之外,更多的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组织和开展体育活动。一般情况下,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自行选择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目前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认识到高校体育课程少,因此要提高自身体育素质就一定要参与到课余的体育活动当中来。同时,高校在课余时间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都更加丰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再加上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等各方面都有所差异。上述因素都使得高校体育文化有多样性特征。

4.全面性

高校注重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对于刺激教师和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活动,并让其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体会到体育活动带给人的愉悦感有重要作用,并帮助学生提高其综合素养、审美素养。由此可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项有全面教育作用的文化活动。

5.层次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根据各种不同的分类依据可以分成多种层次,也就是其具有层次性。就内容上来分析,则有专业性和一般性两种;就活动类型来分析,则存在健身型与竞技型两种;就形态分析则衡量标准更是多样化,如耐力、速度等。高校师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候完全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如身体素质、业余时间等多个方面来进行体育活动。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属于业余文化的一类,学生更多的是通过课余时间来进行体育活动,体育知识及其作用也是通过这种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的。然而,体育并不只是单纯的竞技性体育活动,它还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学校所组织的体育活动,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一,大学的体育课虽然课时少,但却有很强的系统性,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可以在身体素质锻炼、体育审美观的形成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体育教育;二,高校大多拥有较为健全的体育场所和器材,且每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精神和制度文化,这些都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并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带来积极影响;当体育文化能够对学生带来积极影响并促使其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时候,则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都会因此而受到积极的正面影响。

2.健身功能

虽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场所是校园,然而如前文所述,校园体育文化终究是体育文化的一种,因此它和体育文化一样具有健身功能。学校教师在教学活动和业余体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真正帮助每一位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大学生也能够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时间自行选择体育内容和活动形式,并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提高其对自身的健身要求,促进其体育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为其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

3.美育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需要追求美,如优美的动作、健美的身材等。校@体育文化的形成还可以刺激更多的学生为追求运动美而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此外,它还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审美标准,让我们的审美观变得更积极向上。

4.导向作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对大学生产生积极作用,当大学生进入社会开始工作之后,这些在大学时代所养成的良好的体育文化意识和习惯也会一直影响他们的工作、生活,并影响着身边的同事、朋友,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以及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开展。

5.创造和超越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最能体现其文化意义的功能就是创造和超越。众所周知,竞技类型的体育活动都存在着这样的规则与目标,就是打破纪录,也就是超越原来的记录并创造出新纪录。而健身型的体育活动也是师生个体对于自身的超越和创造。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创造和超越的体育精神之后,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会积极超越自我,努力创造更高的价值。综上所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它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集体荣誉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够促进学校良好校园文化和氛围的形成,帮助学校提高其整体形象和知名度。因此,高校应转变观念,使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眼光认识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性、特征以及功能,积极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例10

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类自国家起源以来,有国就有防,无防国不立,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 安全需要的产物,它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生死存亡和荣辱兴衰。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在 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重要功能,而且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整体素质的 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但要有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本领,而且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强烈的国防安全意识, 而这种精神和意识的培养,既是国防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赋予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任务。

二、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早 已不再是单纯的肌肉活动,它已经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体育文化是在增加健康、提高人们 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物质、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目标的 各种改革举措以及相应的成果。”

高等学校不仅是一个教育环境,而且是一个文化环境。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体育文化活动表现得最为突出和明 显,它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体育文化是指一所大学在体育活动方面养成的带有普遍性、相对稳定的一种集体体育文化 活动,是一种洋溢着浓郁体育特色气息的氛围和环境,它以整个校园为空间,以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为主体,以运动为手段,以各种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是独具 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倡导积极、健康的文明行为,激发大学生拼搏进取、努力向上的竞争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反映校园精神 和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三、高校体育文化的国防教育功能

1、高校体育文化塑造大学生的优良品质

国防教育坚持全民参与,提高全民的优良品质应该放在首位。体育锻炼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果敢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与精神。这些品质对于国防教育来说,尤为重要。体育锻炼是人们征服自然, 战胜和超越自我的过程,通过对躯体的摔打,意志得以磨练,精神得以净化,境界得以升华。这对其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艰苦的战斗环境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军事训 练有句俗话:“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战争是对人的体力、智力、意志力等方面的综合考验,体育锻炼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在信息化条件下,军人的 大无畏精神仍然是打击一切外敌的首要条件。

2、高校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国防意识提高

国防意 识是一种自觉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群体意识,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全民国防意识的增强是建设强大国防必不可少的一环。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 有赖于群体的共建,同时又反馈作用于每个个体,使个体把这种集体的行为风尚内化为自我要求。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体育锻炼,以及参加 小型体育比赛等,学生的体育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自己所在班级、寝室、自由组合运动队的得失和荣誉,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教育、感染、培养学生爱集体、关心集体、服从集体、维护集体的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这种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会潜移默化地升华为国家利益观和民族精神,对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增强具有显著作用。

3、高校体育文化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无防不稳,民无防不安。国防后备力量直接关系到国防的强大和国家的安全。在现代化战争中,后备力量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战略作用。高校是青年人最集中的地方,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青年人都是自然的 接班人。为了强化大学生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依靠短暂的军事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长期的国防意识、国防 观念教育。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部分,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最积极主动的。毛泽东多次指示:“战士的身体要很好,体力要好”,作为强大国防后备力 量的当代大学生,其身体素质对于国防建设致关重要,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巩固和加强军事技能训练对大学生的体质锻炼,促进大学生体质进一步增强,而且能 够长期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爱国奉献、勇于牺牲,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高校实行选项体育课制度后增设的一些新兴国防体育项目还能够培 养现代战争中的实用军事技术。在欧洲的瑞典,由于国家实施了完善的国防体育活动,使得瑞典国民在军事体育方面训练有素。通过普及国防体育教育,瑞典国民的 军事素养长期稳居欧洲之首,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后备役人才。国防体育的广泛开展,不仅可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振兴科技,而且能为国家培养大量现代化国防后备力量和军事技术人员。因此,发展高校体育文化能够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四、结束语

高校体育文化具有教育、凝聚、规范、激励等功能,可以在更大的领域里为国防教育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以高校体育文化为切入点,在营造 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引导体育行为,弘扬体育精神的过程中贯穿国防教育工作,是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发挥国防教育功能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 廖大干.高校国防教育内容的拓展与形式的创新[J],盐城工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2-94.

[2] 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