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初中文言文教学探讨体会

时间:2023-03-10 11:15:39

摘要:本文就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提出四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旨在改变文言文课堂中的浅层教学现象,使文言文走向深度学习。

关键词: 初中 文言文教学 探讨体会

初中文言文教学探讨体会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本文结合教学经验,发现了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对本校的语文教师就“您是否喜欢讲授文言文”这一话题进行了交流,结果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喜欢讲授文言文的教师认为其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也有些教师表示不喜欢讲授文言文,因为没有获得成就感。一篇文言文认认真真讲了两个课时,到考试时发现基础文言知识学生还是不会。通过和同事交流以及笔者的教学经验,发现初中文言文教学还存在一些浅层教学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过程模式化有些文言文教学课堂,教师把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字词解释、翻译课文、中心思想、表现手法等环节按部就班地呈现出来,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课后就是死记硬背,反复做题,应对考试。长此以往,学生必然对文言文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样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偏重于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普遍教师认为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一是能正确解释文言词语;二是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三是能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四是能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理解文章的主旨。因为应试教育的需求,试卷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所以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会重点完成第一、第二目标。文言文是“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的统一。(王荣生2014)过分关注文言词语,就会忽略对文章、文学、文化的感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不少经典之作,《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等六朝骈文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等历史散文长于叙事、人物生动;《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等论说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汪洋恣肆,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字背后往往寄予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还有智慧,都值得教师带领学生仔细品味。当前课堂仅仅停留在逐字逐句翻译课文上,忽略了文言文作为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语言美、形式美、内涵美等文本价值。文言文教学倾向于工具性,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人文熏陶。

(三)教学缺乏迁移拓展有些教师不喜欢讲授文言文,因为没有获得成就感,考试时学生对基础文言知识掌握还是不牢。教师就单篇文章教,学生就单篇文章学。同作者、同题材、同主题的文章在讲授时缺乏关联,比较,拓展。长此以往,学生缺乏迁移运用的能力,不会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迁移性教学方法对学生识记、理解、掌握文言词汇和深入理解文章很有帮助。但根据笔者交流调查,大部分教师对迁移和拓展这种深度教学还缺乏系统认识。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

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文言作品的确晦涩难懂。今天看来,很多词义、语义都发生了转移变化;而且近几年宁夏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考点倾向于对字词句理解的考查。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语言鉴赏、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目标也很难达到;同时,教师也缺乏对文言作品的深入理解。有些教师在课堂中照本宣科,有些教师每天劝学生多读书,而自己却以多种理由和借口很少读书。

三.“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个策略

针对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提倡深度学习。刘月霞教授在《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中对深度学习做了最新的定义。她认为:“所谓深度学习,就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历史实践的主人。”(刘月霞,郭华2018)在这个定义中,有四个关键词值得仔细探究:“教师引领”“挑战性的学习主题”“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未来历史实践的主人”。“教师引领”就是说深度学习一定得有教师的引领和帮助,教师如何引领学生?怎样帮助学生?我想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一要转变观念,由“讲授知识”转向“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二是要对统编版语文教材有充分且深刻的理解。“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就是说深度学习所要探究的内容不是学生能一眼找到答案的问题,而是激励学生向未知知识领域探索。“有意义的学习过程”重点强调深度学习是学生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全面参与的活动。“未来历史实践的主人”指深度学习的最终目的指向具体的、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一)创设情境,实现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树人”。对于语文学科而言,特别是统编版教材中的一些经典的文言作品,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讲授七年级上册《咏雪》,开篇记叙谢太傅雪天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文章义理的故事,教师可以在此处创设情境:同学们在雨雪天和爸爸妈妈怎样度过的呢?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睡觉,看电视,做美食等等,教师适时引导,古人有“秋学礼,冬读书”的习惯,也就是说古人认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学生们听后纷纷表示赞同;教师抓住机会追问:谢氏家族雪天读书的氛围你喜欢吗?同学们表示不仅喜欢,而且羡慕这样融洽的、欢乐的、轻松的、温馨的、民主的家庭气氛。再比如讲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作者讲自己的交友原则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你的交友原则是什么?学生们说得比较多的是愿意和善良、有爱心,讲诚信的人做朋友。教师继而引导: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中,孔夫子也讲到了交友原则,那就是“有朋自远方来”,这里的“朋”不是指普通朋友,得解释为“志同道合的人”。相信在这样的情境引导下,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除了语言描述外,情境的选择还可以是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多种形式,其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进行价值判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制定挑战性学习任务,实现深度学习任务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任务应该是有目的性的和层次性的。建议教师制定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与任务之间的深度互动。这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不是布置深奥艰涩难懂的问题,而是指向对本文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方法的掌握。也就是鼓励学生在理解中尝试应用,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对知识构建新的认识,形成新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只有精心设计任务,才能带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对文言文教学而言,这种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包括文言基础词汇的理解,文章语言的鉴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等方面。“迁移应用”是深度学习的主要特点,也是挑战性学习任务之一,它改变了教师就单篇文章教、学生就单篇文章学的现状。要探寻规律,学以致用。比如讲授《北冥有鱼》时,“《齐谐》者,志怪者也”中,“志”解释为“记载”,是动词,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论语》十二章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志”解释为“立志”,是动词;《桃花源记》中“处处志之”的“志”解释为“做标记”,也是动词,“寻向所志”的“志”解释为“标记”,是名词。所以“志”在文言文至少有四种含义。像这样一些常见的实词或虚词,学生应该在脑海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在阅读文言文时迅速提取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从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效率。基础文言知识的迁移,需要学生及时归纳、总结。还有赏析文章的方法,比如咬文嚼字,体会语言之美,是挑战性学习任务之二。《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初中阶段学生要“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以写景散文为例,首先要求学生熟读文本,然后从炼字炼句角度品析语言美。如《答谢中书书》一文,“猿鸟乱鸣”中的“乱”和“沉鳞竞跃”中的“竞”字通过早上和傍晚两个时间段各种生物的活动,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这种方法亦可以用在其他山水游记中景物描写的赏析上。挑战性学习任务之三是比较阅读,这也是一种深度学习的有效方法。比如九年级下册有些文言作品给读者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有不畏强秦的唐雎,有“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曹刿,有忠于职守,勤于王事的邹忌,教师可以把唐雎、曹刿、邹忌三位爱国人士的形象作比较阅读,还可以联系“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孟子,联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范仲淹,古人身上这种爱国赤诚、家国情怀在历史的车轮中从未褪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阅读,或者群文阅读、主题学习、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关注思维外显,实现深度学习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让思维外显,可以通过学生的质疑论辩实现,也可以通过设置高效的问题实现。比如笔者在讲授《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时,在赏析文本前,笔者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图中哪些地方与原文不符。这就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对基础文言词汇的机械记忆。学生们很快找到了“平旷”“俨然”“交通”与原文不一致,而且发现“交通”还是古今异义词。然后笔者又顺势问:文中还有哪些古今异义词?学生们回答还有“妻子”“绝境”“无论”“鲜美”等。再比如笔者在讲授《小石潭记》时,设置了以下问题。问题一:这是一篇游记,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的游踪?此问题的设计意图是对文章结构有整体把握,还要讲清楚移步换景。问题二:作者在游览小石潭时心情怎么样?小石潭风景怡人,青树、翠蔓、清水、怪石、游鱼,或动或静,给作者带来了无限欢乐;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又传递出作者忧伤的情绪。此问题的设计意图是要教会学生景物描写的方法,此外还建议教师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欢乐的语句宜快读,伤感的语句建议读慢一些,低沉一些。问题三:作者的情绪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学生回答是在“潭西南而望”时发生变化的;笔者接着追问:当柳宗元“西南而望”时,他心中会想些什么?这时出示背景资料:柳宗元出身名门贵族,少有大志,但是一生不得志,壮年被贬永州,又接连遭遇人生变故,但他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写下了很多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文。此问题的设计意图就是要透过文字表面深入了解作者。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走向深度思考。学生对柳宗元的认识,不再局限在一个小小的石潭,而是透过小石潭看到了一个遍访奇山、醉心奇景、撰写奇文的封建文人形象,看到了一个心胸宽阔、思想高远的古代圣贤形象。所以说深度学习的课堂,一定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课堂。

(四)注重教师发展,实现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从关注学生“学科知识获得”转向关注“核心素养提升”,这对教师素养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以提升自身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师,首先要对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文言作品的功用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从内容上说,七年级入选的文言作品篇幅短小,情节性、哲理性较强;八年级入选的文言作品篇幅较长,内容涉及写景、记事、论说三类;九年级入选的文言作品是难度加大的史传类作品。三个年级所入选的文言作品从注重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到鼓励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再到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语文教师要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深入研读文本,先把文本读“厚”了,才能带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其次,语文教师要广泛阅读,不断积累。例如讲授苏轼的作品,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共收录苏轼的作品有:《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一篇文言文,三首词作。笔者认为如果想把苏轼的作品讲透彻,讲生动,可以参阅的书籍有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康震《康震评说苏东坡》,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王水照的《苏轼传》,可参阅的期刊有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主办的《中国苏轼研究》,还有一些知名期刊收录的关于苏轼及其作品的研究论文,都值得教师认真学习。在充分了解苏轼其人及其作品风格后,在课堂讲授时才能游刃有余。苏轼传奇的人生经历,作品中豪迈的性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又怎能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综上所述,通过笔者对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问题及成因的探究,分析出了四种对策,即创设情境,实现深度学习;制定挑战性学习任务,实现深度学习;关注思维外显,实现深度学习;注重教师发展,实现深度学习。旨在将深度学习理论应用到文言文教学中,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变得更有意义,真正做到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22

[2]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郑雪.深度学习理论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J].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20

作者:马琴 单位:宁夏银川市第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