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3篇

时间:2022-12-26 11:04:06

摘要:高等院校开展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手段的电气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是“互联网+”教育时代下高校强化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 专业教育 双创教育

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3篇

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1

0引言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高等院校实现内涵建设的保障。在当前“互联网+”教育时代下,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不仅能体现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而且高水平的特色专业建设还能帮助高校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加速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步伐。目前,我国的专业建设标准主要分为品牌建设、特色建设、合格建设三个档次。在高校“双一流”建设大潮的影响下,很多高校都结合当前一流专业发展和建设工作的宝贵经验,紧随“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步伐,努力提高自身专业建设的内涵质量,提升专业建设理念。通过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激发办学活力,带动高校内各项工作的创新发展。

1电气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内容

1.1“校企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开展电气自动化特色专业的建设,首先要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面入手。高校要结合专业发展的亮点和优势,对将来培养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进行准确定位,以满足电气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1]。高校在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要实时掌握当前高质量专业建设的发展态势,主动去适应本地区及周边范围的经济发展行情。根据当前电气行业内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以及企业中技术人员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联系这些地区电气行业内具有实力的多家企事业单位,与他们签订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的相关协议。成立由校方代表、企业技术代表以及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顾问等人员组成的电气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三方沟通,大家根据目前“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国家教育部关于创新创业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电气自动化行业内最新应用技术的特点、企业中技术岗位的实际需求情况以及一流高校电气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的具体要求,共同研究制定出一套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然后根据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家联合进行专业中特色课程的开发,把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课程等多项具有时代特色的因素融入到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去。同时,在电气自动化特色专业实训课程的安排上,高校要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学生实习的环节中,要为学生安排优质的实习企业。校企双方要互派精锐的师资和技术骨干力量,开展“互学互通”的人才交流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和技术进行双向的培训与指导。此外,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要利用当前“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优势,结合电气行业内前沿技术的发展情况,考虑企业内电气自动化岗位技能的实际要求,对学生实行“定向培养”,做到“双精准育人”,实现特色专业建设中的人才特色培养[2]。

1.2“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引领下的“特色课程”和“精准育人”加强专业“特色课程”建设、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突出学生专业技术本领,这些都是电气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所要完成的任务。除此之外,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在开展特色发展与建设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强调特色”、“坚持特色”、“突出特色”、“发展特色”的专业建设理念。有条件的高校应该积极承办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比赛和技能技术大赛,并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其中。通过这些比赛,也吸引更多的高校和企业加入到其中。借助比赛的平台,高校加强与行业内顶尖企业及高校间的专业建设、学术交流和技术学习活动。通过比赛的桥梁架设本院校特色专业发展的长远路径,让师生在比赛的过程中丰富知识视野,开拓学习的新思路,第一时间接触到行业内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帮助教师在日后的“特色课程”建设中提供新思路,开展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及早接触和掌握新技能,锻炼新本领,培养创新精神。在电气自动化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始终都要强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师要结合专业课程、“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技能大赛等一系列内容与活动,尽早激发起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就业本领。此外,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在特色建设中,要通过课程改革和各类大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与创新本领。要牢牢把握专业建设中“精准育人”这一特色,一套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紧密衔接当前电气技术行业发展水平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说是高校电气自动化特色专业实现“精准育人”的智慧锦囊。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实习前可以更好地与企业中的工作岗位进行对接,高校电气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团队要经常到企业中开展调研工作,了解和掌握企业中最新的岗位要求动态,及时地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电气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每年都要结合国家“互联网+”教育发展趋势、电气自动化行业发展动态、企业中前沿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及时更新。保证所培养人才的技术能力、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促进特色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3]。

1.3校企联动,推进一个特色指引下的“人、课、地”的全面发展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除了要坚持“互联网+”教育模式引领下“精准育人”特色,还要全面开展“人、课、地”的全面建设。第一,“人”指的是参与特色专业建设的教学团队参与人。高校与企业之间要加强在专业建设交流活动中的双向互动,共同培养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团队,加大专业建设队伍人员的力度和深度,健全特色专业发展机制和专业建设人员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电气自动化专业在专业特色建设与发展的过程形成良性发展态势。其中,在加强特色专业建设队伍人员的深度层面上,高校不仅要加大队伍中“双师型”教师、企业技术能手的比例,更可以结合目前教育部关于开展高校“党建+学术”“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的要求,聘请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双建带头人”参与到特色专业的建设中来,发挥“双建带头人”工作室的指挥作用,让特色专业建设朝向更高的水平发展。第二,“课”指的是课程体系建设。电气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的难点,就是本专业特色课程建设。特色课程不仅能体现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的特色和亮点,也是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有力支撑依据。根据当前“互联网+”教育时代下电气自动化行业先进性的要求、技术智能化发展的标准,高校应该在社会人才需求的导向下,联合电气自动化企业共同开发、制定课程标准。在明确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目标和范围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的重要作用,准确把握并实现课程体系的创新。实现专业“特色课程”内容与企业职业标准地无缝对接,促进高校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理论、学生学习方法的全面创新。第三,“地”指的是实训场地。高校和企业要根据当前“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趋势,开展“产教融合”模式下的实训基地共建工作。为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下电气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要以新时代电气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4]。本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绿色教育理念,在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上集中校企双方的人员、资金和技术力量优势,共建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双方可以通过共同更新实验设施、实习设备,升级实验、实训场所的硬件教学条件。同时,校企双方要紧密联系“互联网+”智慧教育时期智能化技术发展的行情,及时更新实训基地内硬件设备使用的技术软件,实现专业实训项目与企业生产内容的同步[5]。此外,电气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在实行“人、课、地”的全面建设同时,还要建立特色专业评价体系。根据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特色专业评价指标,保证对专业建设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特色课程、实训条件等内容的质量监管。而且,专业建设委员会还要按时组织高校、企业、电气行业专家开展对特色专业建设的多元化评价,及时为特色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提出意见与建议,保证专业建设在“校企共创、优势共享”的理念下顺利进行。2结语在当前国家鼓励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大力倡导“互联网+”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高校电气自动化特色专业的建设要紧密围绕以上主题。在稳定专业发展,突出特色课程建设,强化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开展校企联动的多元化特色专业建设。

作者:李宏健 王安国 王莎莎 邢馨月 崔维娜 何洋 单位: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2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以人才培养为目的进行针对性专业建设和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务院政府办公室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提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理论和实际脱节现象[1]。各高校高度重视提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背景和培养质量的途径。本研究拟在服装与服饰专业教学过程中,勇于创新,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双一流提出可行的融合措施并予以实施。在学科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训练方法等方面多元化、全方位地实现学科教学和创新创业教学的有机融合。从而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全面发展人才。

1“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发展必要性

地方高校专业教育在以往的建设发展中,没有全面引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果,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能力薄弱,适应社会能力差,从而影响就业发展。由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特殊性,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难以全面融合,主要还是因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要求较强,与市场结合要紧密。服装行业是一个快速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所以需要专业教育跟上创新创业教育,跟上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双一流”的建设大背景下在专业课程上需要按专业特点进行整体规划,并合理地对已有的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整合进行分析研讨,进而有效提升地方高等教育内部的人才培养效率,并实现对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各自优点再层次递进的深化整合。积极适应“双一流”发展背景所带来的新机遇,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向社会输出更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在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中,基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要求高,所以要将专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间找到其相互促进的联系,实现高等学校专业培养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融合和提升,促进高等教育中实现创新创业与专业培养的合理要求和体现,对教学工作具有促进意义。

1.1高校教育根本内在需求

(1)人才培养质量价值。高等学校的教育在长期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还是面临若干困难,如部分院校自身定位不准确,盲从扩大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造成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而相关的教学设备配套未能适时增加,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影响就业和创业。在“双一流”的背景下,要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积极推动学科专业教学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深层次融合。提高教学和培养效率质量,为社会工作与生活质量提供更有力的保证。

(2)紧密融合发展价值。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是确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追求高水平发展,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重要举措。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知识方面,有效的创新、创业和专业素质教育应该紧密地着眼于创造力、创新与创业精神的开发,以及对学生思维、文化和理论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与素养的开发,把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生活中,使二者有机地融合。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敬业精神,将学科专业教学和创新创业教学的相互融通路径加以深化探究,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增加创新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和创业才能,同时还有助于推动国家经济在创新创业新的要求下蓬勃发展。

(3)多元化发展价值。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服装市场,产生了很多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新型产业发展需要大批创新创业人员,所以,高等教育必须加强相关的教学改革,培育更多具备创造意识与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打造“双一流”,努力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教师教学创业和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改变学校常规教育问题,才能突破单一学科教学的弊端,从而提升学校培养品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1.2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客观要求在以往的地方大学专业教育发展中,创新创业力量严重欠缺,也没有全面引进最新的教学理念,这样培养出的人才知识水平和专业创新能力严重欠缺,在今后的就业中受到影响限制[3]。所以,为促进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的紧密联系,以及在“双一流”背景下所带来的挑战,对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合作机制将作出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1)深化与拓展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育。在“双一流”背景及教育不断改革,地方本科高校面临着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双创教育各自发展,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所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需要将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有机融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培养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的双创意识。把学科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进行深度融合,掌握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通过知识的学习深度扩展,提高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3)缓解服装与服饰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受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现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十分严峻,迫切需要创新创业人才。所以,高等教育要根据学科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推进学科教学和双创教学的深层次融合,从而实现就业。

2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发展

高等学校要加强创新教育与就业指导服务,同时也必须提升人才质量。学者吴叶林等(2017)认为,传统专业的现代化融合发展必须完善与突破高等教育体系,而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领域的现代化融合发展关系到二者价值融合体统一。王妤煜等(2020)主要是根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现状,以认识、理论、实际的视角研究人才整合机制。孙平(2021)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地方高校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高等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切实措施。在国外大学创新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方面较前沿。早在1994年美国学者Solomo提出在不同专业领域中开设创业课程。甄勇(2021)、毛波杰(2021)以创新与创业教学的实质为起点,系统研究了国外部分大学的教育创新实践并对其成果做出了二点总结:一是将创新和创业课程体系系统化,系统的专业课程安排,跨学科课程内容以及教育实践中的教学重难点;二是市场和创业制度完善性,包括学科管理、师资队伍、奖励政策、资金保障、校企校地合作等。综上所述,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在高等教育和研究领域制定了明确的政策方针,并积极进行相关研究和探索。但是,由于不同高校的专业发展水平、管理方法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并且由于资源投入和学校办学条件都不一样,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融入高校,除了学校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新特点、新需求外,还应在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进行整体规划,逐步进行有机融合发展。

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发展策略

通过研究高校专业建设战略与培养目标,建立学科教学和创新创业培养的有机结合制度建设规范,探索建立实施方案的途径。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构建整合体系实践中,通过各类教学研究与教改项目,对整合方法进行探索,并优化融合模式,制定并实施多个整合规划项目,强化整合和保障体系建设。高等院校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并非短期,而是在持续推进专业教育变革中有效推进教学理念的革新。在学科理论的指引下,学校通过加强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引进创新创业教育领域中的学科师资,进一步强化与学科教学的衔接融合,更好地满足“双一流”高校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和不同特点的学生需求,以及满足“双一流”院校建设工程中的创新创业领域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利用学校开展实验平台,进一步扩大创新创业活动的范畴,来培养学校专业整体的创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并在构建创新创业领域教育资源方面大力加强其内在推动力。以学科建设为根本,促进有机创新融合和创业教育和谐发展,共同育人。以应用型本科院校湖北工程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进行实践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是一个持续改进完善的过程,需要系统化、深层次进行改革。

3.1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发展目标前期已经与衣谷商务电子有限公司、瑞德.范品牌私人定制公司、武汉尚雅荟服饰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已经组织开展过相关的专业集中实习。与孝感汉川的本土企业合作,与衣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开展了实习实训教育合作,积极鼓励学生设计原创服装,把学生的作品推向市场。前期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在具体实践中寻求发展目标。(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进行更有效的创新与创业教学以及实现专业教学的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充分考虑到加入了创新创业教学课程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以及合理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与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对接学科建设与教师培养目标、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连接好学科建设与培养总体目标、需求之间的关联,以便培养社会实际需求的高质量人才。(2)系统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学院专业建设规划与培养目标,将学科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研究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和路径。在实践中通过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探索和改进融合模式,制定并实施融合规划体系,加强融合与保障体系建设。(3)深入专创融合机制。专业知识教学和创新创业教学的融合拓展提高了学校专业教育理论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通过知识的学习扩展应用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4)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加强专业教育与双教育相结合,通过学校创业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同时与“双一流”的科学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2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策略创新深化“双一流”建设,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结合。以学科建设为起点,推进专业建设及其人才培养,创新推动融合体系建设方案实施与发展。各职能部门、各院系在融合体系建设中建立合作关系,资源共享、相互促进,提高资源整合利用效率与质量。同时结合科研教改课题、实验(训)中心与实践基地建设、基地建设项目、产教研结合和课题研究建设,开发与创新课程整合模式与课程体系融合方式。在服装与服饰专业教学过程中,勇于创新,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方案,立足于双一流教育融合机制、教育教学改革、双师教师队伍进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培养出真正符合现代社会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来适应职场需求。

(1)提出完善的教育融合理念。在“双一流”的背景下,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可根据学校特色,实现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整合体系,指导全面实施各项工作。培育更高质量创新人才。

(2)坚持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创新创业育人的理念从全过程中纳入专业教学,确立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努力培育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3)建立健全完善双师教师队伍。根据“双一流”发展背景带来的机遇,积极推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与校外企业形成共同协作,充分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形成高水平、有经验的教师,为专业培养更多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

4结语

高校创新和创业教育发展是在专业教育理念改革中长期不断深化和创新完成融合。通过学校专业发展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构建融合体系实践中,通过优化融合教研与教改项目模式,加强优化融合与保障体系建设。在专业基础教学的引领下,开展“双一流”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的有机融合才能更为有效。同时,学校通过进一步加强和优化专业的设置,积极引进创新创业方面的师资,进一步强化与专业教学的结合,从而更有效的满足不同阶段、不同特色的“双一流”高校学生的需求。同时利用实践平台来培养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的综合能力,以学科建设为根本,促进了创新创业教学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作者:陈倩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

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3

0引言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给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合带来机遇和挑战。互联网中有多元化思想,因此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思政教师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全面引导和关注,并积极提升其辨别能力,这样才能避免互联网中的不良思想对学生产生影响,从而确保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创新创业与思政课充分融合,可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这不仅有利于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形成,也能促进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发展。

1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思政课融合的可行性

通过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思政课,可以发现,二者融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首先,二者共同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教育目标相似。因此,学生可以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树立远大理想,敢于创新、勇于奋斗。同时,二者融合也能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性,为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良好基础。其次,二者的教育内容具有统一性。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时代的适应,而思政教育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二者融合可以在强化传承的同时,有效创新教学理念。最后,二者的教学方法也具有较高的融合性。例如,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都可利用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使二者融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二者在融合的过程中可加强教学实践,也能有效提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

2“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必要性

2.1有利于共同巩固教学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目标相同,教学方法和教学功能也有关联,因此二者融合有利于巩固教学目标,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核心素养,以培养掌握专业技术的高层次人才。而思政理论课主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学生爱国意识、责任意识、家国情怀等,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也能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由此可见,二者都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也使二者的教学目标具有相似性和相近性[1]。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侧重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思政课致力于优化学生思想意识,二者融合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的完善性,也能使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得到优化和革新。

2.2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四个方面:首先,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其次,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综合提升学生的观察力、领导力、协调力、合作力以及沟通力等,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再次,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加强对社会需求和社会环境的正确认知,不仅能为学生规避创业风险,也能使学生加强对社会需求的综合了解,提升学生创业和就业的成功率;最后,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校企结合加强全真模拟引导学生自主撰写商业计划书,引导学生体验创业,为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思政教育不仅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主义国家,从而提升学生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由此可见,二者融合可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巩固教学,不断提升高职教育质量[2]。

2.3有利于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在传统思政教育过程中,理论教育过多不仅不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趣味性,也不利于加强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全面了解。而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充分融合,可确保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同时,改变高职学生现有就业局面,更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也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思政教育可提升学生个体的思政能力,不仅有利于思政教育创新,也能在创新思政教育的同时,增加实践教学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也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魅力。由此可见,二者融合可以促进思政教育创新,也能促进三全育人理念的深入发展和革新[3]。

3“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

3.1利用互联网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课程融合随着三全育人理念的不断发展,高职思政课程也越来越完善,在其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也能促进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形成。同时,互联网现也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课程融合提供了便利。首先,应用互联网可提升思政课程的灵活性,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课程多元化的融合。例如,教师可积极通过互联网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创新创业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可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有效提升学生理解能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其次,思政教师可利用互联网实现动态化教材,线上动态化教材不仅能实时革新,也能丰富纸质教材的内容。由此可见,应用互联网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课程融合。最后,思政课教师可利用互联网加强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深入沟通和了解,使思政教师深入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确保教学的合理化开展。同时,思政课教师也可通过互联网提升自我学习能力,有利于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3.2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完善高职创新创业保障体系高职院校在思政课展开过程中,要提高对互联网的重视和关注,并积极利用互联网构建网络教育平台,才能真正完善高职创新创业保障体系,不断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同时,互联网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发展,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在构建网络教育平台时,可以增加思政教育模块、案例教学模块、全真模拟考核模块等,构建完善的交流模块,更加完善思政教育,也能不断拓展和优化高职思政课程。思政课教师也要引导学生通过线上教育平台实行创新创业规划,教师可通过规划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教师为学生制订针对性的培养计划,也能提升高职思政科的层次性,积极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课程深入融合。其次,高职院校要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可为思政课展开奠定基础,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优化和革新我国经济格局。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创业的支持,这样才能在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升思政能力,能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践行思政内容。

3.3利用互联网加强校企实时互动,提升融合的有效性高职院校要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升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话语权,才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入融合。首先,高职院校与企业要积极利用网络进行无障碍沟通。例如,高职院校和企业可成立专业的沟通部门,相关部门可以交换意见,也能有效尊重双方,积极优化思政教育。同时,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时,也要积极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能有效提升思政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能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地融入思政课程。其次,高职院校可引导思政教师定期到企业任职。定期任职可提升思政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能使思政教师了解企业需求和社会需要,不仅能提升思政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能使思政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企业可引导优秀企业员工到高职院校接受再教育,不仅能促进二者深入合作,也能确保企业对二者合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最后,高校和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时,要积极听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意见,这样才能确保校企合作的实时优化和革新,提升二者融合的有效性。此外,企业可配合高职院校构建全真模拟线上实践基地,不仅能使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有更多机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积极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中华伟大复兴梦的形成奠定人才基础。

4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入融合,需要高素质复合型教师团队。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培养,不仅要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习能力,也要引导教师加强与同行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教师拓展教学视野,也能使学生提升对思政教师的认同和认可。教师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对思政教育的开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思政教师要积极提升思政能力,在思政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思政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欣,陈伟.高校思政课融入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32(1):16-19.

[2]李丽萍,曾学龙.新时代职业本科思政课“教法创优”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12):35-38.

[3]张可心.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课程衔接的现存问题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3):54-56.

作者:史晓晶 单位: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