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细胞病理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1-31 13:42:29

细胞病理学论文

细胞病理学论文例1

【关键词】  液基细胞学检查; 宫颈上皮内瘤变 ; 妇科普查

宫颈癌发病率占妇女全身恶性肿瘤第二位(发达国家居第一位)。据WHO公布的数字,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46.6万,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每年新发病例13.15万,占世界总发病人数的1/3,每年约有5万人死于宫颈癌。因此,对宫颈癌癌前病变的筛查非常重要。宫颈阴道细胞病理学检查是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一项初筛性检查,可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做出初步诊断[1]。

1 资料与方法

2005年7月—2009年8月期间,本科共接收19000例妇科普查人群,其中7000例人群采用TCT进行检查,另外12000例采用CS 进行检查,均由妇科医师取材,标本送病理科检查,标本成片用95%酒精固定15min,HE染色,中性树胶封片,显微镜阅片。首先对标本满意度进行评估,不满意的进行复查,然后签发诊断报告。

标本满意度标准:(1)保存好的、可以辨识的鳞状上皮细胞数量CS标本大于8000个、TCT标本大于5000个;(2)绝经前妇女至少能看到 5~10个腺上皮细胞或化生细胞;(3)细胞不能过度重叠,血液、白带及坏死物质少。癌前病变包括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HSIL)。LSIL诊断标准为:表层鳞状上皮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中层细胞占大多数,底层细胞轻度增多,并可见到表层和中层的核异质细胞,表现为细胞核大于正常中层细胞核的3倍,染色质增多,有丰富成熟的胞浆,核浆比轻度增高; HSIL诊断标准为:底层细胞明显增多,表层中层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核增大程度可与LSIL相同或较小,但核浆比明显增高,核染色质明显增多、颗粒粗、分布不均,核膜明显不规则[1]。

2 结果怎么

标本满意度:TCT组6300例,满意度90%;CS组7200例,满意度60%。宫颈癌癌前病变检出率:TCT组LSIL6例,HSIL14 例,检出率为0.286%;CS组LSIL2例,HSIL2例,检出率0.033%。上述阳性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印证诊断。TCT组无论是标本满意度还是宫颈癌癌前病变检出率都明显高于CS组,TCT应完全取代CS,作为宫颈癌筛查的首选方法。

3 讨论

巴氏涂片细胞学作为宫颈癌的筛查方法已有50多年的历史, 它的运用明显降低了宫颈癌的死亡率,但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查存在的假阴性诊断令人担忧[2]。TCT改变了传统巴氏涂片的操作方法,取材器能深入宫颈管取脱落细胞,标本立即洗入细胞保存液中,避免了巴氏涂片刮板取材不全的缺点,同时避免了取材后部分细胞丢失和细胞过度干燥[3];并且,TCT的膜滤过和均匀涂片技术,使制出的玻片细胞结构清晰,背景清朗,明显提高标本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宫颈异常细胞的检出率,与组织学对照的诊断符合率也较高,是临床宫颈病变筛查的好方法[4];同时宫颈液基标本收集方法有利于细胞学和肿瘤相关HPV DNA双重检查[2],为日后基因学检查提供方便。笔者通过比较证实TCT组无论是标本满意度还是宫颈癌癌前病变检出率都明显高于CS组,TCT应完全取代CS,作为宫颈癌筛查的首选方法。日常工作中需注意以下几点:(1)取材部位非常重要,一定要取到宫颈转化带的细胞,此处是宫颈癌好发部位[5]; (2)标本成片后一定要及时固定,避免过度干燥引起的细胞变形;(3)成片后要用中性树胶封片,折光好且保存时间长;(4)要不同时间反复阅片,避免主观误差;(5)细胞学检查只是初筛检查,阳性患者需病理活检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 赵蕊,周羡梅,朱元莉.子宫颈细胞与组织病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78-79.

怎么

2 潘秦镜,李凌,乔友林,等.液基细胞学筛查宫颈癌的研究.中华肿瘤杂志,2001,23(4):309-312.

细胞病理学论文例2

1研究目的

1.1设计目的:获得IFN-r、IL-10和IL-17三种细胞因子在银屑病中的表达情况、相关性分析结果、相互信号通路-NF-KB信号途径、相互作用于银屑病的总信号途径-STAT3信号途径,为银屑病发病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并为银屑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2本课题设计从IL-10、IL-17和IFN-r三种细胞因子及STAT3和NF-KB在银屑病中的表达变化,及IL-10、IL-17和IFN-r相关性的研究,分析STAT3和NF-KB信号通路,揭示银屑病的可能发病机制,为银屑病的发病机理提供参考,为开发相应的IL-10、IL-17和IFN-r抑制剂,STAT3和NF-KB信号阻断剂用于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2.1临床资料:截取我院就诊的150例行分组比较研究。根据标本采集不同,将实验分为表皮及外周血两个类别。表皮组织类别90例:健康人表皮对照组30例;银屑病患者皮损表皮组30例;银屑病患者未受累表皮组30例。外周血类别:健康人对照组30例;银屑病患者组30例。

2.2标本采集中:表皮组织:分别取健康人正常表皮组织,银屑病患者皮损表皮组织和银屑病患者为受累表皮组织;外周血:空腹采集各组静脉血。

3.3干预方法:对150例入选对象行免疫组化、ELISA、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IFN-r、IL-10和IL-17、STAT3在各组中的表达水平。

2.3.1IL-8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其mRNA水平:取10μl 细胞悬液涂片,晾干,4 %多聚甲醛固定,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原位杂交操作。DAB 显色试剂盒显色,苏木素复染。以上所有溶液均以焦碳酸乙酯(DEPC) 处理水配制。各组均设阴性对照玻片,免去探针,免去地高辛抗体。于光学显微镜下计数500个细胞,以表达阳性细胞的百分率表示结果。

2.4.2NF-KB通过免疫组化和ELISA法检测其表达,并计算其活化细胞百分率:10μl 细胞悬液涂片,晾干,固定,用Pict ure 两步法(美国Zymed公司) 进行NF2κB 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一抗为兔抗NF2κB p65 亚单位多克隆抗体(1 ∶200, 美国Santa Cruz 公司),二抗及其复合物为试剂盒配套。按说明书进行操作。DAB 显色试剂盒显色。苏木素复染。各组均设阴形对照试验:用正常兔血清代替一抗。阳性细胞为胞核及胞浆均为黄色,胞核着色明显。阴性细胞仅胞浆染色,胞核不着色。每张细胞涂片镜下计数500 个细胞,计算胞核阳性的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率。

3分析IFN-r、IL-8、IL-10和IL-17之间相互作用的信号通路,即NF-KB信号途径

3.1统计方法: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IFN-r、IL-10和IL-17三者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IFN-r、IL-10和IL-17三者相互作用于银屑病的总信号途径-STAT3信号途径。

4研究结果及结论

4.1研究结果

4.1.1表皮组织中IFN-r、IL-10和IL-17mRNA表达差异情况:IFN-r:F=28.13,p

外周血中IFN-r、IL-10和IL-17表达差异情况行统计分析提示,p均小于0.05,存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外周血中IFN-r、IL-10和IL-17表达差异情况(x±s)分组例数IFN-rIL-10IL-17健康组5017.30±6.0419.11±6.3248.51±21.11银屑病组5020.77±9.1137.91±9.11165.48±51.894.2研究结论

4.2.1银屑病涉及的免疫机制主要是T淋巴细胞在靶部位的浸润进而产生一系列特定的细胞因子, 诱导表皮细胞增生及活化角质细胞。并可刺激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C)释放细胞因子, 反过来增加T细胞的活性状态。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最终形成了银屑病皮损,导致银屑病。细胞因子是在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过程中由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可溶性分泌性蛋白质,它可调节和决定免疫应答的性质,涉及免疫和炎症的每一个环节。笔者认为T淋巴细胞主要通过Th1细胞及其活化后产生的细胞因子(如IL-2,IFN-r和TNF-a等)参与的细胞免疫,对银屑病的发病与持续起促进作用;与Th2细胞及其活化后产生的细胞因子(如IL-4, IL-5, IL-10等)参与的体液免疫,起着与Th1细胞相反的作用,即拮抗或抗炎的作用参与银屑病的免疫发病机理。现发现,白细胞介素-8 与银屑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5}。此外, IL-8还有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及促血管形成等方面的作用。目前用于治疗银屑病的药物如维生素D3 及其类似物如钙泊三醇(calcipotriol), 其作用机理除了促使表皮细胞增殖分化正常化外, 还可下调IL-8 及上调IL-10[6]。

研究发现,干扰素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关,应用干扰素能诱发加重银屑病、也能治疗银屑病。IFN-r由活化的Th1细胞产生,IFN-r可能是银屑病发病最重要的启动因子。在高度炎症增生的银屑病损伤部位, 可在表皮的炎症浸润细胞中发现产生IFN-r的细胞, 提取物中也有IFN-r表达。而IFN-r阳性细胞附近的角质细胞表面表达HLA-DR 分子。认为HLA-DR (+)角质细胞是由于银屑病皮损中活化T 细胞释放的IFN-r引起的, IFN-r诱导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已经在银屑病的角质细胞中克隆了IFN-r基因, 发现其能诱导其他免疫分子的表达。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在IFN-r、TNF-a的刺激下, 可取得协同作用诱导IL-8 的产生。而白细胞介素-8是中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 与银屑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研究发现,IL-8 与银屑病皮损的中性粒细胞浸润、Munro微脓疡等特征性变化的形成有关。此外, IL-8还有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及促血管形成等方面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IFN-r、IL-10和IL-17三者在银屑病中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通过STAT3信号途径和NF-KB信号途径调控KC细胞,导致银屑病。(文章出自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黄玲娟主持课题《细胞因子在银屑病作用途径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庆利,吴鹏举.干扰素与银屑病.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2,18 (6):327-329

[2]秦建中,王光超.银屑病患者的细胞因子异常.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2,18(5):257-260

[3]徐子刚,张建忠.1UVB 和UVA 照射对人们培养角朊细胞生成白介素-10的调节.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6,22(3):186

细胞病理学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R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9(a)―071―02

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包括尸体剖检、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三部分。临床细胞学主要从细胞形态和细胞形态变化来判断病理变化。人们常常将细胞诊断学、临床细胞学或细胞病理学简称为细胞学。这门科学属于诊断病理学范畴,当今最为提倡称为细胞病理学。细胞病理学是以组织学为基础,研究组织碎片、细胞群团、单个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以及细胞间比邻关系,并探讨组织来源的一门科学。

对疾病的正确治疗,首先取决于正确的诊断,病理学诊断是治疗的最主要依据,而细胞病理学诊断正顺应了从有创到微创,甚至无创的这一趋势,加之其具有成本低、可重复性强、易于被患者接受和在基层医院易于推广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青睐。由此提高细胞病理学诊断水平的问题就更加迫在眉睫。

临床细胞学诊断的质量,取决于下列四个因素:第一,临床资料的全面可靠,病史、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对细胞学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达到准确的诊断,必须要求临床医师提供准确可靠的病史;第二,临床医生的水平,包括其对细胞学的认识,对细胞学细胞学检查适应证的了解及留取标本的技术:第三,细胞学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及实践经验,标本留取、涂片、染色、查找、鉴别等技术;第四,临床医生和细胞学工作者的合作情况,如对细胞学报告的正确评价等。

在细胞学诊断中,根据显微镜下细胞的形态,大小,结构及排列关系等,来确定疾病的种类和性质是第一位的。但在许多情况下,不能孤立地因某一特征和某一细胞而轻易下结论。而应看多个细胞或细胞群体,综合各方面的情况作出正确结论。但有时也因细胞变化不典型,难以肯定或否定癌瘤,细胞学诊断应与下列因素结合起来。

1 临床观察

临床工作是疾病防治的第一线,是临床诊断第一手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细胞学诊断工作的基础,如某些恶性程度较低的甲状腺转移癌,其细胞学特征与正常甲状腺组织或甲状腺癌几乎无法区别,但如结合物理检查等诊断亦不难解决,因此,作为一个细胞学工作者,不但要有细胞工作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而且要求一定的临床知识,并能在工作中将两者结合运用。在细胞学诊断工作中,应注意的临床资料有:①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疾病近期发展情况及有无肿瘤家族史。②患者一般病情及重要体征。③淋巴结或肿块发生部位、大小、形态、硬度、表面皮肤颜色、活动度、与周围组织有无粘连及其生长速度等。④临床其他特殊检查及其他实验检查结果。⑤治疗情况及其疗效。

2 整体观念

正常人体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疾病过程中,系统损害的关系也是如此。一般来说,细胞学检查是一种局部检查,因此在诊断过程别要加强整体观念。在多数情况下,要把局部的病理改变作为整体病变的一种表现来认识。否则往往会导致一种错误的诊断,如淋巴结穿刺的病例,细胞学图像中组织细胞增加,形态结构有轻度异常改变,考虑为炎症反应还是恶性组织细胞病甚难结论,但是结合临床来看,病例有不规则发热、贫血、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提示恶性组织细胞病可能性大。通过血或骨髓的进一步检查,诊断会得到证实。经验告诉我们,整体观念是细胞学诊断中必备的观点,舍此就很难得到正确诊断。在细胞学工作中,除了要重视局部情况外,还必须注意到病人的全身改变,力求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考虑,以不断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整体观察中的重点为:①全身症状、体征、实验检查。②常见疾病易于发生的部位、器官及组织有关病史的追询和重点检查。如淋巴结或肿块穿刺发现核异质细胞时,应仔细检查胃、肝、肺、前列腺、乳腺及子宫颈等部位。③身体其他部位的细胞学检查,如血液、骨髓、脾脏和肝脏等。④临床资料与实验检查的比较分析,细胞学检查与其他实验结果的互相验证对照等。

3 动态观念

疾病是机体与致病因素矛盾斗争的复杂过程,当疾病的本质尚未充分暴露时,诊断常具有很大的困难性。有些诊断已经明确的疾病,由于疾病的发展变化,也会发生质的改变(如良性肿瘤恶性变等),因此在细胞学诊断工作中,决不能满足一次诊断,特别是在一些疑难病例,更应利用细胞学检查简单、易行、可重复的优点,坚持动态观察的原则反复进行检查,通过前后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结论。在细胞学诊断工作中,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的有必要进行重复检查,以便动态观察。①涂片中发现可疑细胞,但尚难于结论者。②细胞学标本中,坏死成分太多或细胞太少,有可能遗漏重要细胞成分者,应重新取材。③细胞学诊断结论与临床或病理明显不符者,一方面要重新检查,另外还要考虑病理取材的片面性。④按细胞学诊断正规治疗后,病情无好转或反趋恶化者。⑤诊断已明确,但近期病情发生显著变化者。

4 细胞学诊断的误诊原因

在细胞学诊断的全部过程中。手续繁多,任何一个步骤处理不当均可影响诊断而发生误诊。引起误诊的原因如下:①标本取材不当。取得的标本是退化变性的表面坏死物,而非病变部位的具有活力、新鲜完整的细胞成分。②标号错误。细胞学检查的申请单、报告单以及样本玻片都有可能发生编号错误。③制片不佳,包括取材、制片以及染色的技术不佳。④标本不新鲜,如痰液、尿液的样本放置时间过长,孳生了大量的细菌。⑤细胞污染。在样本的染色过程中,如各染色缸的染液被污染。⑥镜检时不仔细或方法不正确而发生漏误。如镜检时速度太快、太粗。⑦细胞病理学工作者的经验不足。如将分化好的恶性肿瘤细胞误认为是良性细胞。⑧经放疗或化疗后,正常上皮细胞受射线作用有明显的形态学改变,易误诊为癌细胞。

细胞病理学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7(c)-084-02

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第二位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又有年轻化趋势,而宫颈癌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因此常规做液基层涂片(TCT)检查可早期发现,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选取2006~2008年企事业单位健康查体TCT 2 320例,年龄20~75岁,平均35.5岁。

1.2 液基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用无菌毛刷收集宫颈外口和颈管的脱落细胞,将收集的细胞存至保存液中,经Thin prep 2000系统程序化处理,制成直径为2 mm的薄层细胞涂片,95%的酒精固定,巴氏染色。

1.3 细胞学诊断方法

采用TBS分级系统,上皮内病变阳性(NILM),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LSIL),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HSIL),鳞状细胞癌(SCC)。

1.4 阴道镜下取活检

细胞学诊断为ASC-US及以上病变的处理,均行电子阴道镜检查及醋酸白碘试验,在异常图像处取组织,正常图像病例在宫颈2、4、6、8点常规组织病理检查。

1.5 诊断标准

采用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根据细胞异型性的程度和范围,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Ⅰ级、Ⅱ级、Ⅲ级和鳞状细胞癌(SCC),其中,CINⅠ相当于细胞学诊断的LSIL,CINⅡ和CINⅢ相当于细胞学诊断的HSIL,分析细胞学与病理学诊断的阳性符合率。

2 结果

2.1 制片满意度

在2 320例中,属正常范围的有939例,占44.44%;良性细胞改变166例,占7.15%,其中,白色念珠菌2例,滴虫1例,细菌性阴道病163例;良性反应性改变1 195例,占51.50%,其中,炎症改变1 148例,萎缩性阴道炎47例;液基细胞学阳性32例,占1.37%,其中,ASC-US 13例,HSIL 10例,LSIL 9例。

2.2 细胞学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

结果见表1。

2.3 妇科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

结果见表2。

3 讨论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在发展中国家甚至位居前位。对无症状健康妇女开展以细胞学检查为主要手段的宫颈癌筛查,可使宫颈癌的诊断提前[1]。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增长趋势,尤其是宫颈癌的年轻患者开始增加。因此,根据各地区宫颈癌的发病情况和经济状况,对合适人群采用合适手段进行宫颈癌筛查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2-3]。我国于1997年引入TCT技术后,克服了传统手工涂片的缺点,制片满意度高,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宫颈细胞的变化,临床上结合阴道镜及活体组织检查,提高了对宫颈病变特别是癌前病变的诊断率,使宫颈癌的发生阻断于癌前病变阶段,减低了宫颈癌的发生率,达到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我院已将此项技术列为妇女病查体的主要项目。

从2 320例合格标本中,细胞学异常者32例,检出率为1.38%,同时做阴道下活检,病理结果阳性17例,符合率为53.12%,细胞学LSIL 9例,病理学CINⅠ、CINⅡ6例,符合率为66.66%,ASC-H中CINⅡ、CINⅢ符合率为90.00%。上述报道与文献[4]报道类似。可见,液基细胞能明显提高涂片满意率及宫颈细胞异常检出率,敏感性高,LSIL检出率低,可能与伴有其他病原体感染有关。宫颈光滑也有原位癌的病例,因此告诫妇产科医生,在宫颈癌病变的筛查中,不能忽略那些肉眼检查宫颈光滑或轻度糜烂的患者。严格遵守有2年以上性生活的妇女,无论是否有宫颈糜烂,均应每年进行宫颈癌的筛查的原则。

从结果还可以发现,阴道病阳性率占12.74%,TCT病理可见大量的细胞溶解破碎。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中10%~40%无临床症状,阴道黏膜无充血的炎症表现,如果仅凭临床经验诊治,极易漏诊。细菌性阴道病隐形感染易造成生殖道感染的迁延不愈,引起慢性盆腔炎、异位妊娠、不孕等,故应将女性阴道分泌物实验室检查列为妇科门诊的常规项目之一,尤其是行阴道手术操作前的准备工作之一。

[参考文献]

[1]袁新荣,李红薇.TCT、HR-HPV检测及宫颈活检在宫颈早期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4):13-15.

[2]郎景和.迎接子宫颈癌预防的全球挑战与机遇[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3):129

细胞病理学论文例5

由于辗转了多地进行治疗,涛涛的父母也因此认识了很多病友,在病友的家长中他们得到了一个消息: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目前开展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涛涛父母于是带着涛涛立刻赶来医院,经过20天的干细胞治疗,大家惊喜地发现涛涛可以短时间抬头看东西了!细胞治疗科的医生告诉他们,干细胞在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过程还需要3到6个月,从涛涛对干细胞治疗的近期效果看,他应该还会有更多的进步,并约好半年后一定回来评估疗效。半年之后,涛涛父母高高兴兴地带着涛涛再次回到了医院,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涛涛父母告诉医生:这半年来,涛涛整个人都有了大变化,能站,能走,可以开口说话了,虽然做的都不那么好,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涛涛终于找到未来的方向了――那就是干细胞治疗!这个干细胞治疗是个什么技术呢?在10年前,无论你是问一个普通民众还是一个医生,甚至一个生物学家,只要不是专门研究干细胞的人,可能谁都答不上来。

干细胞理论概述

其实干细胞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1896年,E.B.Wilson在论述细胞生物学文献中第一次使用“stem cell”一词,拉丁语的意思是主干的细胞,或者说是细胞的主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种子”细胞。上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多纳尔・托马斯率先开展了骨髓移植技术。其实骨髓移植技术的实质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也就是利用造血干细胞来重建患者的造血和免疫功能,治疗多种血液疾病和免疫性疾病,但是当时的人们都还不知道这就是干细胞移植治疗。那为什么直到这个世纪初还是没有更多的人了解干细胞呢?这个得要从干细胞发展说起。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这些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分裂维持自身数量的恒定,同时又可以进一步分化成为各种不同的细胞,从而构成人体各种复杂的组织和器官。干细胞从发生学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从广义上来说,一个受精卵细胞,就是一个特殊的干细胞,这个特殊的干细胞能够发育成我们人体的任何一种组织、器官。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能够产生人体所有的200余种细胞。成体干细胞存在于出生后的各种组织器官,如前面所提到的造血干细胞,其他如肝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皮肤干细胞、脂肪干细胞等,都是成体干细胞,他们具有分化为各种特殊组织细胞的能力。

风雨历程:干细胞技术的发展

以往的理论认为,人类作为高等动物,细胞、器官的功能分化很完全,一个组织中存在的干细胞只能相应地再生、修复自己的组织器官,人体内很难从各个不同的组织取得足够量的干细胞以修复器官功能。但就在上世纪末,美国学者发现,干细胞具有再生分化为其他组织细胞的能力,进而提出了干细胞横向分化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成体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组织、甚至跨胚层分化,它颠覆了从前的理论认识,也从而拓宽了干细胞的临床应用。1998年,人类胚胎干细胞系建立成功。同年,世界权威杂志《科学》将干细胞研究列为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首。从此,干细胞临床终于突破了发展的瓶颈,走上了快速通道。在全世界各个地方尤其在中国,干细胞临床治疗蓬勃发展起来。近几年干细胞已经应用到除了血液系统疾病外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等多个方面。为了研究干细胞,世界各国不惜一掷千金:英国准备投资10亿英镑;日本则将干细胞作为“千年世纪工程”的重中之重;韩国2005年一年就投入265亿韩元;新加坡也投资38亿美元参与干细胞研究的竞争!2007年,美、英科学家利用干细胞将特定基因引入到成年动物体内技术获得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可以说,干细胞研究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生命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009年3月9日,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执行了近8年对胚胎干细胞研究的禁令,被新任总统废除。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当奥巴马总统在仪式上宣布“将取消禁止联邦政府资助胚胎干细胞研究的限制,大力支持致力于这一研究的科学家。”当奥巴马在仪式上说道:“总有一天,‘绝症’和‘不治之症’这样的字眼,将有可能从我们的词汇里消失。”现场人员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激增、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人类疑难病不断涌现,造成人体各种各样组织受损、功能缺失,譬如围产期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造成的脑性瘫痪;基因缺陷导致的共济失调、I型糖尿病等。面对这些疾病,传统医疗手段心有余而力不足。干细胞的发现为这些疾病治疗提供了更新、更有希望的治疗手段,干细胞研究无疑成了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现阶段的干细胞治疗技术是通过对干细胞进行分离、体外培养、定向诱导、甚至基因修饰等过程,繁育出全新的、正常的、甚至更年轻的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这些处理,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几乎全部200多种以上的成熟细胞类型,并最终通过细胞的移植实现对临床疾病的治疗。

干细胞治疗的临床运用

干细胞治疗已经涉及各个系统、多种疾病,特别在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的治疗方面疗效突出,包括小儿脑瘫、脊髓损伤、自闭症、运动神经元病、中风后遗症等。其他疾病还包括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遗传性共济失调、多系统萎缩、多发性硬化、缺血缺氧性脑病、脑外伤、脑炎后遗症、帕金森病、视神经萎缩等。2009年4月我们开科以来,我们已经治疗了来自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患者共450例,收到了满意的疗效。这种先进的治疗技术基本无毒性和严重副作用,患者痛苦少。就我们观察的伴随反应小于7%,主要包括低热,多小于38.5摄氏度,经过退热药物处理大多2天可以退热。其次为头痛或腰痛,颅低压等,适当对症处理都可以较快缓解。

当然,关于干细胞治疗的争论还较多,但大家都清楚看到这个生物治疗技术带来的医学、生物学的革命是不可阻挡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投身到这个事业中去,将会有更多的疾病治疗出现从未有过的希望,将会改变我们许多的认知和行为习惯!历史将会告诉我们,这个小小的干细胞到底会有多大的能量。

落地生根:中西结合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实,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以促进神经的再生和修复,因此应用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这些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干细胞研究,把它定位为21世纪生物医学方面的最重要的领域,将为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带来重大的突破。

广东省中医院的领导敏锐注意到了这方面的动态,决定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医院专门成立细胞治疗科并将领导重担交给了我。面对这一全新和重大的挑战,我夜以继日地学习干细胞方面的知识,并前往其他医院学习考察,拜访国内的专家和院士。在收集大量研究资料证实干细胞移植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疗效和安全性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造血干细胞研究成果,最终把我们细胞实验室培养的干细胞应用于患者身上。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由我带领细胞治疗科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中西结合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工作。在对患者进行干细胞移植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的特色和优势,综合应用中医药、康复、针灸、推拿等手段,提高了治疗效果,展示了干细胞治疗与中医药结合的美好前景。

干细胞与中医理论的“精、气”相似,干细胞移植的作用与中医填补肾精,大补元气的作用相关。采用中医的“精”、“气”等学说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在对患者进行干细胞移植的同时,给予补肾填精益气类的中药或者针刺肾经脾经等穴位,就可能对干细胞在患者体内的分化增殖起到良性的作用,从而取得比单纯干细胞或单纯中医药治疗更好的效果。临床观察,采用干细胞移植结合中医药综合治疗,尤其对小儿脑瘫、肌营养不良、运动神经元病、脊髓损伤、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具有明显疗效,治疗效果远超过去传统的方法。如今,不少省外和国外患者慕名前来求治,科内常年有国外患者住院,迄今已收治欧美等30多个国家的150名外籍患者。

干细胞的研究与临床运用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还要加强干细胞与中医药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进一步解开其中的奥秘。同时要探索干细胞与中医药结合的最佳治疗方案,不断优化治疗效果。现在科室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医护队伍,在干细胞治疗和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康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未来总是充满光明的!

细胞病理学论文例6

结果:本组3例病患确诊为普通型的ALCL,检查结果显示其肿瘤细胞皆为多形状的大细胞,CD30表达较强且弥漫,表达中至少有1种细胞毒性的抗原。

结论:累及人体胃肠道的ALCL疾病在临床分析中,呈现出独有的病理学特点。

关键词:胃肠道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148-01

ALCL为NHL(非霍奇金的T细胞淋巴瘤)的亚型之一[1],其组成细胞为有丰富的胞浆及多形状的细胞核的大型细胞,且其肿瘤细胞对于CD30的阳性表达极强,可累及患者的骨骼、软组织、淋巴结、结外皮肤与胃肠道[2]。临床研究者对ALCL最初的认识以恒表达CD30及形态学特征为基础[3],当前的报道大幅度拓宽,但对累及胃肠道的报道依旧相对较少。我院为掌握ALCL累及胃肠道的状况加以掌握,对3例ALCL病患展开了病理分析,下文为病理分析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3例标本为我院病理科在2002年1月~2013年1月之间收集,由病理分析人员根据形态学表现、分子检测、免疫组织指标选出,男2例,各于42岁、29岁时发病,女1例,发病于27岁时。累及小肠以及胃窦的患者分别为2例、1例,3例患者由便黑、发热、腹痛、腹泻、肺内结节等收治入院,均确诊为ALCL累及胃肠道病症,接受手术治疗,但均因为肿瘤而死亡。

1.2方法。病理分析人员对3例病患标实施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性征以及TCR基因重排三项检验,并接受了EBER病毒原位地杂交检测。①病理学检验均由10%的中性甲醛溶液进行固定,且进行了石蜡包埋、常规脱水与切片处理,切片厚度为4μm,对代表性切片实施免疫组织的化学标记,在HE染色镜下对其进行观察,并以美国Arizona研制的Ventana Benchmark XT的全自动染色仪为CD标号为3、5、20、30、56、79a及CD8、AE1/AE3、ALK抗体染色。②EBER检测试剂盒为泰普生物科学公司生产,检测在石蜡切片中按照检测盒要求实施,设置阳性与阴性的对照检测盒。③TCR基因重排的DNA提取盒为天根生化科技公司生产,检测3盒6管标本,以试剂盒的说明书为依据,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若结果不明确,则进一步实施检测,一直到得到明确的结果为止。

2结果

2.13例患者均取下长度约为130cm的组织作为标本送交检验,初步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2例患者小肠内出现溃疡型的肿瘤物质,数量约为20个,肿瘤直径为1.1cm~2.5cm,1例患者出现隆起性的肿物,尺寸为2.5cm×2.4cm×1.0cm。其中,1例患者的小肠系膜上出现多个淋巴结(直径为1.6cm~3.0cm)。

2.2镜下观察结果显示,3例病患肿瘤细胞均为多形状、大体积的大细胞,这些细胞处于浸润性生长的环境,多为镶嵌成片或散在地存在,对黏膜与浆膜层均有所侵犯。其胞浆透明、丰富、嗜酸,细胞核呈叶状、马蹄形或花环状,大多不规则,有类圆形的淡染区域出现在核旁,多见核分裂现象,核仁明显。肿瘤组织的成分较为单一,仅少数出现嗜酸性或浆细胞、反应性的淋巴细胞。

2.33例病患的CD30表达非常强烈且呈弥漫状,核旁的淡染区与典型胞膜为阳性部位;CD5、CD8、CD20、CD79a、AE1/AE3均表达为阴性;阳性与阴性的ALK各2例。

2.4为3例患者实施基因重排,没有EBER的阳性细胞出现,DNA均符合质量检测标准,但PCR的反应体系检测中,3例患者细胞液体检测结果呈现阳性的管数均为≥1。

3讨论

ALCL最早由病理学专家Stein(德国)进行描述,时间为1985年,他将其定位成T细胞淋巴瘤的新种类,并为其病理特征进行了初步界定,指出ALCL由大型细胞组成,具备多形性核及丰富胞浆,几乎全部的肿瘤细胞呈现强烈的CD30阳性表达。他之后的病理研究人员进一步为ALCL进行了临床病理研究,并探讨了该肿瘤对于人体内系统与器官的累及影响,丰富了人们关于ALCL的认知。但是,ALCL累及胃肠道的临床病理分析则较少,我院病理科为了增加该方面的研究资料,对3例ALCL病患实施了累及胃肠道的病理分析,得出了其结内状况与组织学形态均与其他ALCL相差不大的结论,但其T细胞淋巴瘤则有多种,且各种淋巴瘤的病理特点显著。综上所述,在对ALCL累及胃肠道的病患进行诊治时,临床医师需要依据该病症的独特病理特点进行诊断,将该病症与其他淋巴瘤与黑色素恶性瘤区分开来,以避免造成误诊。

参考文献

细胞病理学论文例7

【关键词】 肺癌;针吸细胞学;早期诊断

Application of cytologic pathology by needle aspiration on early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

【Abstract】 Objec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CT guided FNAB) is a new technology of pathological diagnosis. To study new technology of lung cancer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is in early stage, and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lung canc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early stage.Methods Collected 112 specimen of patients(63 specimen of patients were tumor, 41 specimen were tubercle and 8 were solid change) who have lung diseases. Cellular material from these patients by CT-guided FNAB. aspiration was smeared on glass slides, were partly air-dried and stained by May-Griinwald and Giemsa, and operate cytological diagnosis and histological diagnosis were made. Specific case examined by acid-fast stain.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of CT guided FNAB is 99.1%. And 74 specimen of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the lung malignant tumour. The puncture sensitivity was 91.1%, speciality rate was 76.9%, and false negative was 8.9%, there were no false positive cases. 37 cases were pathologically benign. All cases were confirmed by surgery and follow-up.Conclusion CT guided FNAB was simple, prompt, safe, dependable and economic, being a safe and moderately invasive diagnostic technique, It is convenient to spread and supplies an important for the carly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 clinically.

【Key words】 lung cancer;cytology of needle aspiration;early diagnosis

肺结节或肿块性病变,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病变,误诊率高,本文利用CT引导下经皮肺部穿刺针吸细胞病理学诊断技术,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1~2004年间就诊病人为影像检查发现肺内影块或结节,痰检或纤支镜检查性质不明者,男60例,女52例,平均62.9岁,病灶直径1.1~18cm,其中<3cm 34例,3~6cm 62例,>6cm以上16例,本文全部病理同时做病理组织学及细胞病理学检验,有67例病人均做纤支镜、痰检及个别病例并做抗酸染色等相关检查。

1.2 方法 Siemems公司的SOMAATOM型CT机,根据CT片显示病灶位置,采用仰卧、侧卧位、低卧位用8mm层厚,先行病灶局部扫描,测量病灶最大径及其贴胸壁穿刺点距离,进行穿刺点选择,定位后,常规消毒并用2%利多卡因局麻,然后CT监视下确定进针方向与路径及进针深度,用22G切割针,选择病灶中心以外区域,尽量避开坏死区域,切割特征病灶标本,涂片2~3张,行瑞-姬双染,根据细胞学特点和细胞结构特征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做相关检查。

2 结果

见表1~3。

表1 112例肺针吸细胞病理学诊断结果(略)

表2 肺恶性肿瘤细胞病理学分型诊断(略)

表3 67例肺针吸细胞学、纤支镜、痰脱落细胞学诊断结果比较(略)

2.1 检查结果 112例病人中,有74例经手术或随访(69例)证实为肺癌,腺癌最多占27.0%(其中有2例肺泡癌),腺鳞癌次之,占25.7%,鳞癌占23.0%,大细胞癌占9.7%,小细胞癌占5.4%。其他恶性肿瘤5例(6.5%),1例有恶变趋势的重度不典型增生(0.9%),经随访观察为早期癌。

总检出75例(67.0%),良性病变37例(33.0%),其中结核13例(11.6%),不典型增生8例(7.1%),炎症3例(2.7%),阴性10例(8.9%),肉芽肿3例(2.9%),穿刺成功率99.1%,敏感性为91.1%,特异性76.9%,与报告相似[1~4]。

2.2 67例肺穿细胞病理学与纤支镜及痰检细胞病理学比较 无论从肺恶性肿瘤及肺良性病变的诊断率都明显高于纤支镜及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肺穿准确率68.7%(46/67),纤支镜准确率31.3%(21/67),痰检准确率16.4%(11/67),见表3。提示:肺穿细胞病理学明显优越于纤支镜和痰脱落细胞病理学检验诊断。

3 讨论

细胞病理学论文例8

【关键词】  哮喘; IL-17; 中性粒细胞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terleukin-17 (IL-17) on the pathogenesis of moderate to severe children asthma and on the airway neutrophil inflammation reaction. 【Methods】 Forty-five patients (20 patients with moderate persistent asthma, 25 patients with severe persistent asthma), as well as 20 normal control subjec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ELISA was used to measure IL-17 concentration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from 65 children. PBMC were stimulated by anti-CD3 monoclonal antibody (OKT3) (0.2 mg/L) and anti-CD28 monoclonal antibody (anti-CD28) (1 mg/L). The sputum specimens were assayed for cellular differential count. Then the asthmatic children received combined treatment for 3 months, 20 cases were relieved, their IL-17 concentration in PBMC were measured agai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L-17 levels and the percentage of eosinophil, neutrophil in the induced sputum was analyzed. IL-17 levels were compared between moderate persistent group and severe persistent group, between the acute group and the remission gro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L-17 and the disease severity and airway inflammation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IL-17 levels of asthmatic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2 685 ± 1 081) pg/mL, and the level of acute group (5 355 ± 813) pg/mL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remission group (4 504 ± 687) pg/mL (P < 0.05). The IL-17 levels of severe persistent group (5 830 ± 807) pg/mL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moderate persistent group (4 962 ± 751) pg/mL (P < 0.05). The IL?鄄17 level (5 355 ±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炎症细胞、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Th1/Th2平衡理论、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学说的炎症机制已经广为接受。而近年研究显示中性粒细胞在哮喘,尤其是重型哮喘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新发现的Th17[2-3]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可能介导中性粒细胞募集,参与哮喘的慢性气道炎症,并可能与气道重塑有关。有研究[4-7]显示IL-17参与成人重度哮喘与激素抵抗型哮喘的发病,并有可能参与气道重塑的发生。但在儿童中重度哮喘中IL-17的地位如何尚无报道。本实验拟结合临床哮喘患儿的临床病情及其血液、痰液标本中以上炎症细胞及因子的改变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了解IL-17及中性粒细胞在中重度儿童哮喘中的作用,为探索哮喘的新治疗手段提供基础。医学职称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中重度持续发作哮喘儿童45例(男27例,女18例),其中中度持续组(20例)与重度持续组(25例),平均年龄6.9(S = 2.4)岁。于其急性发作期取血及痰液标本,并行肺功能检测。经联合治疗后(治疗方案参照2007GINA方案)病情缓解儿童20例,纳入缓解组研究对象(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6.7(S = 2.3)岁。诊断、分级、分期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2008年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8]。剔除标准:①近2周口服或静脉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或免疫调节剂;②第一次喘息发作;③哮喘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如结核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等;④心肺功能衰竭者。正常对照组:来自同期本院健康体检儿童共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5.9(S = 1.5)岁,对照组儿童无特应性疾病及免疫性疾病史。急性发作组、缓解组及对照组三组儿童性别(?字2 = 1.029,P > 0.05、年龄(F = 1.933,P > 0.0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医学职称

1.2 主要试剂

淋巴细胞分离液购自达科为生物技术公司,PBS、RPMI1640培养液、二硫苏木糖醇(DDT)购自威佳公司,胎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公司,鼠抗人CD3单克隆抗体(OKT3)、鼠抗人CD28 单克隆抗体(anti-CD28)购自BD/Pharmingen公司,IL-5、IL-17 ELISA试剂盒购自武汉中美科技有限公司。医学职称

1.3 实验方法

1.3.1 诱导痰的采集和处理

由喷射式雾化仪吸入3%高张盐水10 ~ 15 min,将咳出的痰液收集至约1 mL,取0.5 g左右黏稠痰液,加入适量的裂解液(0.1%DTT),混匀后37 ℃水浴10 min并振荡10 min。将痰液用40 μm滤网过滤,1 500 × g离心10 min,细胞沉渣置于PBS中涂片,以甲醇固定,经White Giemasa染色,如痰样镜检中鳞状上皮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 < 20%,则认为样本合格。计数200个非上皮细胞进行细胞分类,分类计算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医学职称

1.3.2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分离和培养

所有急性期患者于治疗前静脉采血2 mL,EDTA抗凝,PBS等体积稀释,缓慢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上,1 500 × g离心20 min。吸取中间白膜层,以PBS充分洗涤2次,1 000 × g离心10 min,加入RPMI1640培养液重悬PBMC,调整细胞密度为1 × 109/L。将PBMC1 × 109细胞/L培养于96孔培养板中,加入anti-CD3(OKT3) (0.2 mg/L) + antiCD28(1 mg/L)共培养。培养板置于37 ℃,体积分数5%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72 h后收集上清存放至-80 ℃冰箱。医学职称

1.3.3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IL-17的测定

按照ELISA试剂盒说明书测定PBMC培养上清IL-17水平,单位为pg/mL。

1.3.4 血细胞形态的测定

血细胞形态:静脉采血1 mL涂片后,经HE染色和White Giemasa染色,分类计算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百分比并观察各细胞的形态。医学职称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连续性计量资料用均数符合正态分布连续性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x ± 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全距(中位数)表示,双变量相关分析采取变量间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 = 0.05。医学职称

2 结 果

2.1 哮喘患儿IL-17水平的变化

体外与抗-CD3单克隆抗体与抗-CD28单克隆抗体共培养支气管哮喘患儿PBMC,产生的IL-17水平,哮喘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 685 ± 1 081)pg/mL,而哮喘急性发作组(5 355 ± 813) pg/mL又明显高于临床缓解组(4 504 ± 687) 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52.387,P < 0.05)。在急性发作组中,重度持续组的IL-17水平(5 830 ± 807) pg/mL显著高于中度持续组(4 962 ± 751) 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0.954,P < 0.05)。

2.2 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与IL-17水平的关系

将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与IL-17水平(pg/mL)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哮喘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51.72 ± 13.43)%、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Xmin = 0, Xmax = 98.8, M = 44.73)%与IL-17水平(5 355 ± 813) pg/mL成正相关,rp分别为0.736、0.820,P < 0.001 (图1) 。医学职称

3 讨 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个慢性气道炎症伴气道重塑的过程,涉及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目前的Th1/Th2平衡理论及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学说并不能完全解释哮喘的发病过程。有学者将哮喘按不同的炎症机制分为非嗜酸细胞型及嗜酸细胞型[9]。研究非嗜酸细胞型哮喘通过IL-17驱动的中性粒细胞炎症机制对发展新的治疗措施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1,10]提示难治性哮喘、哮喘持续状态、吸入激素过快减量等病人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肯定了中性粒细胞在难治性哮喘中的作用,但中性粒细胞和IL-17在儿童中重度哮喘的具体作用未明。医学职称

本研究发现哮喘病人的IL-17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急性发作组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及IL-17水平明显高于缓解组,外周血、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与IL-17水平成显著正相关,表明IL-17及中性粒细胞在哮喘的急性发作、加重中起着重要作用,IL-17与哮喘炎症中性粒细胞活化、趋化过程密切相关[11]。医学职称

Bullens等[12]发现中重度持续哮喘病人诱导痰中IL-17mRNA与CD3γmRNA以及痰中性粒细胞计数成正相关,中重度持续的哮喘病人中均可发现高IL-17AmRNA水平表达,但并未对两组不同病情的IL-17AmRNA水平进行比较。我们对急性发作组病人不同病情(中度持续组与重度持续组)间IL-17水平进行了比较,发现重度持续组的IL-17水平显著高于中度持续组,提示相对高的IL-17可驱动更严重的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医学职称

综上所述,支气管哮喘的慢性炎症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活化体系中的炎症因子及细胞因子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进一步研究这些炎症细胞及其活化过程中的细胞因子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探索新的哮喘治疗手段,以更好地控制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医学职称

【参考文献】

   廖竞,农光民,蒋敏,等. 儿童重症哮喘气道中性粒细胞凋亡的研究 [J]. 中华儿科杂志,2009,47(8):628-631.

Traves SL, Donnelly LE. Th17 cells in airway diseases[J]. Curr Mol Med, 2008, 8(5): 416-426.

Hung LY, Velichko S, Huang F, et al. Regulation of airway innate and adTaptive immune responses: the IL-17 paradigm[J]. Crit Rev Immunol, 2008, 28(4): 269-279.

Wilson RH, Whitehead GS, Nakano H, et al. Allergic sensitization through the airway primes Th17-dependent neutrophilia and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9, 180(8): 720-730.

McKinley L, Alcorn JF, Peterson A, et al. TH17 cells mediate steroid-resistant airway inflammation and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in mice[J]. J Immunol, 2008, 181(6): 4089-4097.

Lindén A. Interleukin-17 and airway remodelling [J]. Pulm Pharmacol Ther, 2006, 19(1): 47-50.

AI-Ramli W, Prefontaine D, Chouiali F, et al. T(H)17-associated cytokines (IL-17A and IL-17F) in severe asthma [J].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9, 123(5):1185-1187.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 2008年修订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 [J]. 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 745-753.

Baines KJ, Simpson JL, Bowden NA, et al.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and cytokine production from neutrophils in asthma phenotypes [J]. Eur Respir J, 2010, 35(3): 522-531.

Maneechotesuwan K, Essilfie-Quaye S, Kharitonov SA, et al. Loss of control of asthma following inhaled corticosteroid withdrawal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sputum interleukin-8 and neutrophils [J]. Chest, 2007, 132(1): 98-105.

细胞病理学论文例9

1血液净化技术

1•1血液净化技术文献的分类问题血液净化为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最早用于对肾脏疾病的治疗。目前,由于生物材料、微电子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各专业中,成为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一种治疗手段。有关它的文献亦逐渐增多。然而,在第四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却仍只有“R459•5透析疗法”类名归列此类图书。事实上,透析疗法仅是血液净化疗法的一部分,血液净化还包括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免疫吸附、脂蛋白分离及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等。

1•2血液净化的文献分类建议由于透析疗法仅是血液净化疗法的一部分,而血液净化疗法亦非肾病之独术,各种创伤、心、脑、肺、肝、胃肠、血液、骨关节、内分泌等诸病均可运用血液净化疗法,可说该疗法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各个专业中。故此,建议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的“R459•5透析疗法”类名更改为“R459•5血液净化疗法”。

2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

2•1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文献分类问题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指经大剂量放化疗或其他免疫抑制预处理,清除受体内的肿瘤细胞、异常克隆细胞,阻断发病机制,然后把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体,使受体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最早的移植,始于1958年,Mathe等首先对5例南斯拉夫核事故中受照射3GY以上的患者进行了骨髓移植治疗,并取得了对造血恢复的较好的效果,随后得到较大发展,是在法国医师Gluckman教授进行世界上第一个脐带血临床移植治疗Fanconi盆血并获得成功之后,从那时起,生物工程、医疗设备及药物等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使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实践进展就更快了,仅截至于1998年,全世界就有6万~7万患者成功地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相应地,有关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出版物也快速增长。目前,现有第四版《中图法》的问题是,它没有明显的类名可归列此类文献,同时也未做注释说明,给人们分类、检索该类文献带来了诸多不便。例如,经粗略检索,有些馆之间,以及在版编目数据所示的分类号表明,对同类文献的分类存在很大的差别。如中国版本图书馆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显示: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韩忠朝主编的《造血干细胞理论与移植技术》,分类号:R331•2;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董陆佳主编的《现代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学》,分类号R617;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出版、达万明主编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分类号R457•1;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RuthKirschstein主编的《干细胞研究进展与未来》,分类号Q24∑11;……等等,从这些对比,可对该类文献分类标引的不一致略见一斑。

2•2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文献分类建议在第四版《中图法》中,与“造血干细胞移植”内涵紧密相连的,当属R457•7的“骨髓移植”类。所谓“骨髓移植”,是指对病人实施免疫抑制预处理后,使机体失去排斥异体组织的能力,通过移植骨髓来重建造血功能的治疗方法。由于骨髓中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故它与外周血、脐带血一起,是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来源,骨髓移植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法之一,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一部分,造血干细胞来源之一是骨髓,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鉴于此,笔者以为,宜将:

细胞病理学论文例10

[摘要] 《黄帝内经》中论述了两千多年前听音辨人的理论和技术,即通过辨别人声的二十五种变化,施以不同的饮食调理与经络调理,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21世纪初,在基于纳米水平的细胞声学研究中,已初步证明细胞是可以发出声音的。细胞病变时,最先产生声音的变化,故有可能通过细胞声音的变化,尽早发现疾病。此发现与《黄帝内经》中听音辨人的理论,在生命研究的不同水平上不谋而合。纳米技术有可能进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之中,从而实现中医研究的现代化。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二十五音; 纳米技术; 细胞声学

Possibility of applying nanotechnology to research on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 The ancient theory and technology which are related to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by dietetic regulation and coordinating meridian according to 25 tone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It is proved in sonocytology by nanotechnology that cells are able to produce noise, and the noise will change at first when the cells have any disorders. This theory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ne in Huangdi Neijing. The nanotechnology can be introduced into the basic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y contribute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Huangdi Neijing; twentyfive tones; nanotechnology; sonocytology

1 失传两千多年的《黄帝内经》五脏相音理论

《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篇》云:“夫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篇》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云:“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灵枢・五音五味第六十五》详细论述了通过区分人之声音,依据不同的声音施以不同的饮食及经络调理,以期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此文两千多年来鲜有研究者,以至明代张介宾在注释时云:“此或以古文深讳,向无明注,读者不明,录者不慎,而左右上下大少五音之间,极易差错,愈传愈谬,是以义多难解晓。不敢强解,姑存其文,以俟后之君子再正。”[1]

2 当代物理声学的研究

辨别声音是传统中医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之一。但是,以耳来分辨声音,对医者的个体要求极高,这可能是《黄帝内经》五脏相音诊疗技术失传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今,物理声学对个体声音分辨的技术已十分成熟,因此有条件对《黄帝内经》五脏相音技术重新进行科学的研究。

自2002年起,笔者等[2~7]对五脏相音理论进行了整理发掘,利用现代物理声学、电磁学和计算机等技术来分辨二十五音,同时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技术研究,在临床应用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纳米技术是一项现代高科技,利用这一技术研究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黄帝内经》中的基础理论问题,可能会令许多人疑惑,但目前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3 基于纳米技术的细胞声学

2001年,国际著名的纳米技术研究先驱Gimzewski教授得知,离体的心脏活细胞置于营养液中保存时仍会继续跳动。由此他想:如果细胞持续跳动,就会产生振动,这种振动可能是细胞分子运动产生的推力,这种推力在空气中产生压力波,传导至内耳的鼓膜,就成为人所能听见的声音。这种振动虽然很微小,但用特殊的仪器完全可以将其测出。

Gimzewski教授发明的纳米计算机,被吉尼斯纪录确定为世界上最小的计算机。利用他的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可以精确测知单细胞细胞壁上的任何振动,并把它们转换为声音。检测发现:细胞壁以1 000次/s的频率上下波动,波幅平均只有3 nm左右,最高可达7 nm,最小也只有1 nm。1 nm=1/1 000 000 mm,3 nm相当于15个碳原子叠加在一起。正常状态下,酵母菌细胞的声音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相当于音乐的C~D调之间,就像一位中音C的歌手。当用酒精喷洒这些酵母细胞时,它们发出尖叫,振动频率大大升高;当它们垂死时则发出低沉的隆隆声。Gimzewski教授认为这可能是随机的原子运动发出的声音[8]。这些细胞的振动频率在800~1 600 Hz之间,而人的耳朵可以感受20~20 000 Hz的频率,正好可以落入人耳的听觉范围,只不过振幅太小,人无法感觉。Gimzewski教授认为,只需将音量加大,人类就能够听到这些声音。

研究还发现,具有遗传变异的酵母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其发出的声音也有轻微的差异。哺乳动物的细胞与酵母细胞的发音也略有不同。因此,科学家们设想,能否根据细胞声音的变化来诊断细胞的病变。Gimzewski教授坦率地承认,他不能肯定这些细胞是否真正地发出声音,它们也可能是吸收了来自其他地方的振动,包括显微镜本身的振动。但是,如果细胞确实发生了振动,这将是一种神奇的、优雅的、新的诊断工具。Gimzewski教授把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细胞声学(sonocytology)。

4 细胞声学的评价及展望

2004年3月,Gimzewski教授的研究首先发表在Smithsonian杂志上。专家评论认为,这一新信号的发现,将使人类有可能在症状未出现之前,在细胞水平就能“听”出疾病的发生[9]。现代医学是建立在显微镜发明之后才诞生的病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当时著名的病理学家微耳和(Virchow)宣称,一切疾病都是细胞的疾病。现代医学的最后诊断,还必须依靠病理学。细胞声学的重大意义可能就在于:在细胞还未发生病理学形态改变前,就能提示病变的可能。由此,重温《黄帝内经》中有关声音与疾病的关系,就更令人感到惊奇。

美国Science杂志未发表Gimzewski教授的研究结果之前,德国慕尼黑Ludwig Maximilian大学的Hermann Gaub教授曾说:“Gimzewski教授相信细胞的振动可能有其它来源,必须排除来自细胞外的潜在声源,但‘如果振动源来自细胞内部,这一发现将是革命性的、引人入胜的、难以置信的’”。Gimzewski教授的学生Pelling和Gimzewski教授正在做一系列的测试,以排除在细胞营养液中或由于原子力显微镜探头顶端产生振动源的可能性。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神经科学和生物物理学家Ratnesh Lal教授在对离体的心脏活细胞进行研究后认为:Gimzewski教授的纳米技术专业是他建立细胞声学的关键。他说:“最终目的是要用这项技术进行诊断和预防疾病,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除Gimzewski教授以外,别无他人。”几个月后,美国Science杂志发表了Gimzewski教授等人的研究论文。

5 别具一格的音乐会

Gimzewski教授的学生Pelling和媒体艺术家Anne Niemetz根据细胞声学的研究结果,在洛杉矶市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举世无双的音乐会,音乐会的名称为:细胞的黑暗面[10]。进入音乐厅,就如同进入了细胞内部,既有视觉,又有音乐,还可以听见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记录下的,经过放大的细胞在各种情况下发出的声音。该音乐会由五个部分组成,以表现整个科学发现的过程:(1)观察;(2)构想来龙去脉的可能方式;(3)通过努力将细胞固有的特性顺应纳入自己特有的整合系统之中,较好地反映细胞情感反应的范围;(4)使它们符合各种环境;(5)细胞所唱的歌必须是原汁原味的,其声响效果未经任何修饰。

6 细胞发声的理论基础

目前最大的困惑可能是:一个单细胞如何具备发声功能,而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种发声功能如何具备临床意义。如果我们能进一步了解细胞的结构,就能充分解答这一问题。

早在1961年,Buckminster Fuller首先提出细胞框架结构理论,认为细胞的结构并无一定尺寸的限制,细胞外层表面可形成完整的张力,具有充分的活力。1969年,Kenneth Snelson在此基础上提出细胞框架有如针形城堡(the needle tower)的理论,即细胞框架由蛋白链组成,它们有的薄、有的厚、有的中空,它们如线、如棒,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种稳定而柔韧可变的结构[11]。正是由于细胞框架具有完整张力且灵活多变,因此它们行动便捷,可以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温度、营养物质的浓度、化学物质的改变等种种因素,而改变自己的运动方向,得以生存和繁衍后代。也正是由于这种构造,使细胞表面具有振动的可能,因振动而产生声音,这就是我们在原子力显微镜下所看到的现象。

7 纳米技术进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可能性

Gimzewski教授开创的细胞声学,为我们打开了微观世界中细胞运动的一个场景,并开创了一个新的高科技研究领域:声音与疾病的关系。由此联想到《黄帝内经》中论述的宏观意义上的脏腑的声音、辨色听音察体诊断疾病、以声音区分阴阳二十五人并进行饮食和经络调理以达到治未病的理论,将其与微观的细胞声学理论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了两者之间惊人的相似之处。

微观与宏观之间,即从细胞、组织、器官,再到人体,这中间还有许多环节,我们目前还不知道他们之间存在的确切关系,尚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譬如经络,至今我们仍无法直观确定,只能运用间接手段加以证实。

运用纳米技术研究中医基础理论,将使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跃入现代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但愿我们有一天能揭开传统中医的神秘面纱。

[参考文献]

1 张介宾. 类经[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5. 110.

2 高也陶. 阴阳二十五人的经络调理[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3. 1200.

3 高也陶, 潘慧巍. 磁石美颜祛病养生系统[J].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 3(20): 18771878.

4 高也陶, 潘慧巍, 吴丽莉. 阴阳二十五人的经络调理[J].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4, 4(1): 18.

5 高也陶, 时善全, 吴丽莉, 等. 循经传感磁疗贴的磁场强度变化研究[J].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4, 4(6): 500502.

6 高也陶, 石春凤. 《黄帝内经》中阴阳二十五人对应的二十五音[J].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4, 4(7): 577580.

7 高也陶, 施 鹏, Sheldon XL. 《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分型的数学建模[J]. 医学与哲学, 2004, 25(12): 4144.

8 Pelling AE, Sehati S, Gralla EB, et al. Local nanomechanical motion of the cell wall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 Science, 2004, 305(5687): 1147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