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1-01 16:32:56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例1

一、前言

特岗教师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特岗教师聘期一般为三年,聘任期满合格可直接转为编制留任,继续服务农村教育事业。自2006年国家推行特岗计划以来的九年间,加入特岗行列的人数越来越多,这背后无论从供求者(应聘者)还是从需求者(政府、学校)来看,其政策的实施运行中都蕴藏很多经济学现象。

本次论文的数据和理论基础主要基于河南省新野县特岗教师的调查,近几年随着特岗教师逐步被人认可以及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的上升。

(1)研究对象:河南省新野县特岗教师

(2)研究方法:为了揭示特岗教师群体的生存状态,本研究主要采用采用历史研究方法与

实证方法以获取所需研究资料

(一)文献法

从前文文献综述部分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者有关特岗教师群体的文章并不多,由于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可能会出现相关研究成果,因此,在论文完成之前,需要时刻关注国内相关研究的动态。与此同时,也会密切关注教育部门户网站以及个地方教育网上公布的文件,以确保论文引用材料的时效性。另外,通过阅读一些研究群体生存状态的著作及文献,以期从中吸纳可用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二)问卷与访谈

本研究采用实证方法,包括了观察!问卷与访谈。观察:论文撰写期间,我多次前往镇中心校和非中心校与部分特岗教师们交流,从中发现和了解一些问题,同时进行了拍照,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论文中还原特岗教师所在学校的教师!办公室!教职工宿舍!校园!体育器材!教具等的真实情况。收集特岗教师所在学校关于教师的规章制度,包括教师工作总结!课程表!教师奖惩制度等。这些资料既为前期的问卷设计奠定了基础,也为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支撑。问卷:根据之前观察与交流,我编写了5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调查问卷

(前试)6,随机抽选了30名特岗教师参与此次前试,并在学术同门会上商讨了统计结果,旨在发现问卷中的问题加以修正与删减,最终形成了5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调查问卷6,该问卷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旨在了解特岗教师的基本背景,如入职时间!婚姻状况以及选择特岗动机等,第二部分为特岗教师的教学,旨在了解特岗教师的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的有关情况,第三部分是特岗教师的岗位认同,旨在了解特岗教师对于特岗岗位认同情况,第四部分为特岗教师的生活与未来,旨在了解特岗教师的物质生活!精神娱乐!人际交往!以及未来打算等诸多细致入微的问题,问卷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开放性试题,旨在了解特岗教师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政策的一些建议"鉴于问卷的这样组成部分,即从哪几个方面来展现特岗教师的生存状态。

(三)研究结论

我针对暂未离岗以及即将参加特岗教师老师的人群进行调查,得到了特岗教师人群类型、年龄以及毕业院校、是否愿意继续留任等结论。经思考发现其背后是由经济学原理支撑而起,因此本文围绕特岗教师所存在的问题、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以及建议等从经济学这一全新思维角度解释。

二、运用偏好理论解释应聘者的行为

分析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我得到如下结论:特岗教师女性居多,大部分为专科、普通大学一本生,基本没有研究生。1、中国自古以来提倡男主外,女主内;因此这个社会潜规则使女性追求一种安稳的生活,特岗教师一般都在县以及乡镇从事三年教育事业,且大部分应聘者都会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特岗教师所处的底消费环境和相对当地的高收入满足了刚刚毕业的女学生对安稳生活的偏好。2、这些应聘者的学历相对中国众多高校来说是普遍偏低的,他们相对于高校同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说具有相对弱的竞争力,即便在大城市找到工作,相对工资也是很低的;而他们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从事特岗教师,生活支出大幅减少,相对工资会大幅提高,满足了他们作为“理性”经济人对边际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因此结合上述两点可得到应聘者在满足自身偏好情况下来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工作,合理地解释了特岗教师的供给。

三、利用信息不对称原理解释应聘者学历普遍偏低的现象

由第一部分我们可知特岗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基本没有研究生应聘。此部分将从研究生层面分析解释此现象。1.研究生的学历相对较高,其教育投资成本大,人脉领域广,因此研究生做接触开放性大城市的人比较多,又根据成本回报原理可知研究生所要求的收入会高。所以研究生在被录之后的跳槽率比较高,存在着严重的逆向选择现象,反之逆向选择将导致面试官对研究生的面试更加严格要求,进而又使此类研究生求职者面试分数较低,减少了此类研究生的入选率。2.一类研究生通过自己的实力获得了特岗教师的机会,但他们在工作的三年间从事证书的考试和不断外出寻找更好工作机会的事情,这些是政策制定者以及实施者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这一严重的道德风险现象也使得需求者会减少对研究生的需求。综合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两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知特岗教师中研究生少量存在的原因。

四、从收入回报方面解释特岗教师的去留

由调查可得,河南省特岗教师的留校任教率为87%。这可以从学校和特岗教师个人的层面分别解释此现象。理性的“经济人”总是将投资的预期收益值与投资成本进行比较,只有当投资收益值大于投资成本时,投资才是可取的。不仅如此,理性的经济人总是追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会选择投资收益最大的策略。1、面对三年服务期满随时可能走人的特岗教师,学校基于“经济人”的选择,必然会将投资机会留给本校的在职教师。2、特岗教师在所在岗位工作三年之后生活基本稳定,因此他们在考虑自身沉没成本时将会在现实的基础上打败最初在大城市拼搏的理想,选择留任,这也是理性经济人所作出的正确选择。

五、结论

目前河南省新野县的特岗教师吸引力还是比较高的,质量相对较高,人员比较稳定。在查阅资料进行对比之后,提出如此啊一点建议:特岗教师的留任率虽然较大,但其接受的教育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散,大学的学习让这些特岗教师有了很强的创新力,但却不具有系统性传递知识的能力。因此在今后,如果对特岗教师进行定期网络或集中培训将会对特岗教师起到监督学习的作用,他们的不断提升也将会使其自身教学质量和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这样才会有系统性地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真正发挥特岗教师政策的力量。在后期,我将继续对此问题进行跟踪调查,总结发表更进一步更深刻的文章,了解特岗教师,推动其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燕婷.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研究――以甘肃省三县调查为例.西北师范大学,2009.06.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例2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时至今日,贵州省各个地方的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2006年,“特岗计划”开始实施,特岗教师――一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80后”青年加入了农村基础教育的队伍,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为农村新课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那么,特岗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以便在特岗教师层面更好地推进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随机抽取贵州省毕节、铜仁、兴义、凯里、六盘水5个县市的特岗教师为样本。在这五个县市中又分别抽取11所中学和12所小学参与调查,所涉及的特岗教师人数为253人。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研究方法

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该问卷包括特岗教师对新课改的认同感、对新教材的适应性、对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适应性和课程评价等五个方面相关内容,共20道小题。问卷回收后,我们采用SPSS17.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特岗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赞同程度较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诸多理念与举措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大革新,充分体现了时代进步。[1]而“80后”的特岗教师们,在成长时就已经遭遇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如今的他们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主力军,转化成教师角色的他们是如何来看待新课改的呢?通过调查发现,特岗教师对新课改的赞同程度较高。在回答“对新课改的赞同程度”时,53%的特岗教师对新课改持赞同的态度,42%的特岗教师对新课改比较迷茫,说不清楚,仅有5%的特岗教师不赞同。

在对新课改的理念、改革的目标和内容的理解上,80%以上的特岗教师均表示基本理解。但“对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方面,竟然将近一半的特岗教师表示很少了解。

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与老师所担任的课目数量之间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所担任的科目数量越多,教师对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理解程度越低。特岗教师是从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较之城市来说,农村地区存在着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育经费相对匮乏、师资力量更为薄弱、教育管理体制相对落后等问题,大多特岗教师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由于课程的繁重,对所有课程标准很难面面俱到。

2.特岗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性不高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和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2]那么,对于贵州省基础教育所使用的新教材,特岗教师是否适应呢?调查发现,虽然90%以上的特岗教师认为新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7%的特岗教师非常适应,有44%的特岗教师比较适应,有36%的特岗教师选择“不适应”,有13%的特岗教师选择“非常不适应”。

尽管有84%的特岗教师认为“新课程以必修和选修的模块化方式安排内容教学”对实际教学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如果可以自由选择,有将近一半的特岗教师更愿意根据需要把新旧教材结合起来,有30%的特岗教师对新旧教材的选择无所谓。而且新教材中的大多数活动常常要借助多媒体,但是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学校教学资源比较落后,对于新教材中须要用到先进教学设备的地方,特岗教师们只能“望书兴叹”。可见特岗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在思想上高度的接受,但是在实际的行动中,由于现实因素制约适应性并不高。

3.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特岗教师中仍占主导地位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方式。”[3]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份教案”教学方式固然有其优点,但新课改提倡的“在开放式的课堂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更能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那么,特岗教师在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中适应性如何呢?调查显示,虽然76%的特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三维目标的把握努力做到三者兼顾,但是从表4中可以看出,实际教学中,只有30%的特岗教师经常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而大部分特岗教师虽有改革创新的想法,但担心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法,新课改要求的新教学方法就陷入了“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境。

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不一,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程度和接受程度不一。[4]如果按照学科新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有66%的特岗教师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中,73%的特岗教师虽然持赞同态度,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有60%的教师几乎很少安排学生的探究活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偶尔的回答与讨论明显受教师的左右,“讨论成了虚假的繁荣,对话变成了语言的游戏”[5]。

4.特岗教师缺乏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新课改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虽然大部分学校也派特岗教师参加校本课程研修的培训,但大部分教师都是“光说不做”,应付了事。调查显示,77%的特岗教师认为开设校本课程是有意义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但是在回答“地方课程主要开发者和建设者”时,仅有18%的特岗教师认同自己作为课程建设主导者的地位。在回答是否注重将学校周边的社区、自然和人文资源整合成学科课程资源时,仅有18%的特岗教师比较注重。

5.特岗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仍以考试成绩为主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观,课程评价体系的再建是本次新课改的重点项目之一。[6]“80后”的特岗教师大多刚从学校毕业,多年经历着“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一传统评价方式的教育,对此怨言颇多,当了多年的学生变成老师以后,他们是否热情对待和使用新的评价标准呢?通过调查,事实恰恰相反,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依然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87%的特岗教师虽然认为新课改提倡素质教育,但仍沿用传统的成绩考核评价制度;在对学生评价的主要方式中,仅有20%的特岗教师尝试采用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来评价学生。

四、结论

以上调查数据表明,尽管特岗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赞同程度较高,但是在新课改实施的具体过程中,身处教学资源匮乏的农村学校且教学经验不足的特岗教师在新教材、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课程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教师培训,渗透新课改的理念

调查中发现,尽管对新课改持不赞成的特岗教师是极少的,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对于新课改感到困惑和迷茫。可见在特岗教师中,新课改的推广力度远远不够。因此,学校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针对特岗教师开展一些必要的培训。比如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聘请富有经验的课改专家到学校给特岗教师作报告;另一方面选派优秀的特岗教师走出去,学习“课改”先进的经验。让教师直接汲取新课改理念的精髓,再通过教研活动、座谈、案例教学等方式来加深特岗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使得这些重要的外部资源得以生根、开花、结果。另外,还可以通过实录反思、叙事随笔、经验总结等方式开展“教师的有效学习”。有效的教师学习,就是要在理论的引领下,让教师意识到须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7]

2.变革教学方式,适应新教材

教材是学生的精神食粮,是知识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新教材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原教材相比,新的教材生动活泼,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同时,新课改倡导的素质教育旨在“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研究发现,大多特岗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应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方式,通过变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为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各个学科的特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自觉学习。同时,还要避免没有太多教学经验的特岗教师们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的怪圈。

3.提高教研能力,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是新课改中的重要项目之一,除了丰富课程与教材内容、增添教学活力之外,更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实践与探究的能力。[8]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师由原来单一的“课程传递者”向“课程缔造者”转变。然而对于特岗教师来说,他们很多来自于外地,且工作任务繁重,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适应新环境和提高教学技能方面,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课程建设主导者的地位。因此,新课改要能有效地在特岗教师中推广,一方面,地方政府应该多方筹集资金,提高特岗教师的经济地位,帮助特岗教师尽快地适应艰苦的环境;此外,各级主管部门还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比如合并村小等、集中教师资源、尽量减少教师一人代多科、所教非所学等现象,减轻特岗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特岗教师对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特岗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通过展开社会调查、审查学生的日常活动或者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了解当地的社会现状,包括人文环境、学生受教情况等,普查、筛选和培植当地的课程资源。同时还可以通过教研活动建立教师群,拓宽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努力提高利用效率。

4.变革考试制度,倡导发展性评价

新课改倡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而在现实中,传统的评价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以成绩论英雄、以考分比高低,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此现象并非仅是特岗教师遇到的特有问题,而是整个基础教育的问题。因此,要使特岗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评价标准,就要从根本上变革考试制度。首先,从考试的内容入手,不仅要考查学生认知的发展,还要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考试的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纸笔测验,还可通过比赛、研究发明、情境测验等方式进行综合性评价;最后,考试结果处理方面,对每一位学生做出具体分析,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

参考文献

[1] 张志娜.制约新课程理念达成的若干因素及及解决途径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 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潘利嫔.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 钟启泉,有宝华.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J].全球教育展望,2004(10).

[5] 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6] 牛波.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初中新课改地方适应性问题之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4-0033-03

我国自2006年实施“特岗计划”以来,共有192 123名中央特岗教师赴22个省区、886个县、16 402所农村学校任教,目前留任率平均达到87%。“特岗计划”逐步解决了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然而,特岗教师作为新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缺乏以及非师范毕业生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欠缺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特岗教师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依据 “特岗计划”课题调研成果,对目前特岗教师的培训现状与培训需求进行描述与分析,希望能够对特岗教师培训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特岗教师培训现状

评估调研数据显示,特岗教师中近16%为非师范类毕业生,普遍比较年轻,近99%的特岗教师年龄都在20~30岁之间。特岗教师主要担任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工作,只有极少数从事行政方面的工作。特岗教师任教学科以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主课为主,其次是体育、音乐、美术,担任其他学科教学任务的特岗教师比例并不高。

问卷统计结果发现,教学观念方面,部分特岗教师尚未完全认同新课改和全纳教育的理念,有一半特岗教师认为通过公布学生排名等方法可激励学生。可见,特岗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待于提高。

在有关特岗教师培训效果的调查中,有近89%的县级负责人和近72%的特岗教师认同本县岗前培训的有效性。可见,总体上岗前培训的效果比较良好。而对于特岗教师的后续培训力度较弱,调查数据显示,60%的特岗教师入职以来至多只接受过1次校级以上的培训,近35%的特岗教师入职以来从未接受过校级以上的培训。课题组在实地走访调查中,也发现特岗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据当地特岗负责人介绍,在特岗教师分配到学校之前,县里会对学校领导进行有关“特岗计划”的培训,但县新进的特岗教师并未能获得与在职正式教师同样的培训机会,包括去大学脱岗进修的机会。

二、特岗教师培训形式与内容

特岗教师的培训形式主要有岗前培训及后续培训。

(一)岗前培训

实地调研发现,岗前培训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特岗教师单独岗前培训;第二种方式是与正式公招新教师一同培训;第三种方式是与新入职的县级公职人员一同培训。特岗教师单独岗前培训这种方式比较普遍,也最有针对性,多见于“特岗计划”实施力度较大,招聘人数较多的设岗县。部分省份如青海、新疆则采取了省级统一的专门针对特岗教师的职前培训活动。与正式公招新教师一同培训针对性稍弱,多见于特岗招聘与县级公招并行的设岗县。与新入职的县级公职人员一同培训的针对性最弱,多见于特岗教师招聘人数较少的设岗县。

(二)后续培训

后续培训方面,有的设岗县采取结对子的方式,让骨干教师承担起对新教师的“传、帮、带”工作;有的设岗县或乡镇一级有常规的教研活动;有的省份在省级就有专门针对特岗教师的培训计划,如青海由省教育厅主办、青海师范大学承办的青海省特岗初中骨干教师培训班,但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其可持续性较差,覆盖面也不够广。

从问卷中的开放性问题“用一段话描述一下您最近一次参加培训的情况”,了解到特岗教师培训内容主要有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法。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目前特岗教师的培训内容大多是特岗教师所在县的县情与教情,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尤其是针对非师范生的培训相当缺乏。

三、特岗教师培训需求分析

(一) 特岗教师有着强烈的培训需求

调研组在《特岗教师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一道主观题目:“您认为‘特岗计划’政策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关于‘特岗计划’你还有哪些建议和想法?” 问卷中有17%的特岗教师提到了加强培训,这说明特岗教师有培训需求。

在问卷调查的开放性问题中,特岗教师表达了自己对培训的强烈需求。

希望定期参加培训。希望安排一些活动来增强和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技能。

――山西省特岗教师

制定科学培训方案,可请有经验的教育专家、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对特岗教师进行师德培训、专业素养、职业技能、新课程实践与应用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江西省特岗教师

作为一名新聘的特岗教师,我希望多一些出去学习的机会,多组织一些教研活动。

――四川省特岗教师

(二)特岗教师希望的培训形式与内容

特岗教师上任初期,工作上难免遇到挫折和困难。因而,了解特岗教师遇到困难时的解决方式以及需要的支持对接下来开展培训工作很有必要。评估数据显示,特岗教师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主要是请教本校有经验的老师,其次是利用网络资源。特岗教师在工作中对所需支持反映最多的是优质的教学资源、外出学习、教研人员或专家指导三个方面,这为今后特岗教师的培训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特岗教师最需要的支持方式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外出学习”以及“教研人员或专家的指导”,另外,“教育技术设备和网络交流平台”也是特岗教师反映较多的支持方式。

在有关特岗教师“希望接受哪些方面的培训”的问卷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课堂教学方法”,第二位是“教学基本技能”,第三位是“教育教学理论”。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特岗教师普遍比较欢迎以优秀一线教师为培训者的培训课程。作为新教师,特岗教师们需要适切的课堂教学指导,急需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因此对于实践教学经验的渴求更为强烈。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从特岗教师的培训现状来看,对特岗教师的培训力度还不够

虽然“特岗计划”在开始实施时,就关注到培训上岗、专业支持的环节设计,但实际上从招聘工作结束到新学期到校工作,给予特岗教师岗前培训的时间并不充分,在实地调研中很多特岗教师都提到培训次数太少,建议提供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但也有极个别地方的特岗教师认为,由于培训次数太多,反而打乱了正常的教学安排。

2.特岗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质量不高

从实地调研来看,有的特岗教师明确指出培训应该更有针对性,而不只是泛泛的培训,尤其是对一些非师范毕业或教非所学的特岗教师,其专业生活上以及对任教地区文化适应上的准备都有待加强,培训内容与方式都有待具体研究。有特岗教师建议增加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内容,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

3.特岗教师的培训形式单一

对特岗教师的培训大多采用岗前培训方式,其次是外出培训形式。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大多采用专家讲授教育教学理论的方式,理论知识学习枯燥,老师们对此兴趣不是很浓。

(二)建议

1.根据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把握培训力度

特岗教师作为新教师,且有不少的非师范毕业生,因此加大培训力度是非常必要的,这对特岗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而对因培训过多导致影响了正常教学的地区和学校则应该考虑适当减少外出培训时间。

2.加强特岗教师的培训针对性,提高培训质量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例4

近年来,随着特岗计划的实施及教师教育研究的发展,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也得到了发展,近五年来国内研究多以定量研究为主,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的内容包括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总体分析,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特岗教师职业认同与工资满意度、职业动机之间关系的研究,并

提出参考性建议。

一、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

中小学总体特岗教师职业认同较高。例如,赵燕婷对甘肃省三县129名特岗教师职业认同调查,采用利克特5点计分量表,研究认为总体特岗教师职业认同较高,职业待遇得分最低。武慧芳、王爱玲、王密卿等人对河北省14个县112名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状况调查显示,河北省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程度总体较高,与赵燕婷的结论一致。罗超、廖朝华对云南省鲁甸县160名特岗教师现状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特岗教师在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期望和职业价值观四个维度上表现出对其职业的低认同感。廖朝华从特岗教师的地位及作用、特岗教师的工作感受、职业满意度等三个方面对云南省鲁甸县159名特岗教师进行职业认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特岗教师心目岗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并不高,绝大多数特岗教师认可其自身的作用;以满分10分为标准让特岗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满意度打个分数,平均分约为7.3分,这表明大部分特岗教师对特岗教师这一职业较为满意。刘祯干对安徽省LQ县68名特岗教师从对特岗教师职业的热爱度、教师工资满意度、特岗教师同事间相处、校领导关怀以及期间离岗想法、特岗教师幸福指数等方面调查了岗位认同状况,结果如下表。

总体来看,我国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较高,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得分高于量表的平均分。

二、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主要包括对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性别差异、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学校类型差异的分析(包括学校的级别,即小学、中学和学校所在地农村和乡镇)、年龄的差异分析、教龄的差异分析、不同学历的差异分析。

1.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性别分析

在查找的五篇论文中,只有两篇论文对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性别进行了分析。例如,赵燕婷的《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研究》和武慧芳等人的《河北省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研究》,前者研究发现男性的职业认同程度较高,男女特岗教师在职业认识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男女教师在教师职业预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职业情感、职业待遇、职业胜任感、职业体验、职业技能因素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后者研究发现男性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较低于女性,这与男性自身对个体的期望与做一名中小学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

2.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学校类型的差异

赵燕婷的研究得出,城镇的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程度高于乡

村。在乡村工作的特岗教师与乡镇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的诸因素中,只有在教师职业情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其他因素上,两者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3.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年龄类型、教龄的差异

赵燕婷对特岗教师的年龄对职业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特岗教师对教师职业认识、职业的情感评价最积极的在22~23岁之

间,23~24岁特岗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教师职业的情感评价下降,到26岁以后又有小幅回升。同时,从事特岗教师职业三年的职业认同水平最高,从高到低依次为一年、两年和一年以下。

4.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与工资满意度、职业动机之间关系

的研究

赵燕婷对甘肃三县特岗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特岗教师对工资水平感到不满意的占到76%,不同工资满意度的教师在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预期、职业体验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不同工资满意度的教师在职业技能与职业胜任感上没有差异。总体来说,对月工资水平越满意的教师在职业认同各因素的得分上就

越高。

三、研究者对职业认同提出的相关建议

由于各地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水平不同,研究者提出的建议也有差异。但有两点确实是不谋而合的,那就是一要提高特岗教师的待遇,确保特岗教师的工资收入和其他福利,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满意度;二要加强对特岗教师的人性关怀,重视特岗教师消极情绪的疏导,多渠道减轻特岗教师的职业压力。同时赵燕婷和廖朝华提出要加强特岗教师职前、职后培训,提供更多的教师成长机会。对政府部门而言,要解决好合同期满特岗教师的安置工作,努力减轻特岗教师的边缘感与不安全感,构建政策信息的沟通平台。

国内对于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没有形成统一的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缺乏对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形成过程的研究。同时这也说明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这一课题在我国有较大的研究潜力,有必要对这一课题加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青海广播网[EB/OL].http:///xwlist.jsp?id=94294.

[2]孙美红,钱琴珍.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7/8):59.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例5

甘肃省2012年招录特岗教师计划为3103人,实际招录2479人,其中本科学历为1854名,专科学历为625名。本研究以2012年新招录的甘肃省特岗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700名特岗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0份,有效回收率为95.7%。

新任特岗教师积极构建自身专业成长愿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和努力方向。新任特岗教师要实现由专业新手变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目标,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来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特岗教师专业成长愿景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理念的新任特岗教师专业成长愿景

1.新任特岗教师专业素养层面的愿景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度,决定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新任特岗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过程,就是新任特岗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本文认为,新任特岗教师专业素养至少应包括专业道德、专业能力、专业知识、终身学习和学生为本等五个方面。对甘肃省2012年新招录特岗教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可知,特岗教师最需要的职业素养中,认为是专业道德的新任特岗教师占调查总数的25.2%,认为是专业能力的占调查总数的20%,认为是专业知识的比例为12.8%,认为是终身学习的比例为21%,认为是学生为本的比例为21%。可见,在这五方面教师专业素养的调查中,新任特岗教师认为专业道德最为重要的比例明显比其他方面要高一些。而选择专业能力、终身学习以及学生为本的比例基本差不多。选择专业知识的则相对要低一些,这可能与甘肃省2012年新招录特岗教师大部分为本科院校的师范类毕业生有关,这些特岗教师在大学期间都经过扎实的专业知识学习。

2.新任特岗教师师德建设层面的愿景

(1)推动新任特岗教师师德建设的可能性因素期待

师德建设,为建设高质量特岗教师队伍提供强有力支撑。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都强调师德为先的基本理念。问卷中设计了五个推动学校师德建设的因素,并对其进行了按照重要性程度排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招录特岗教师认为推动学校师德建设的因素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教师自身素质、教师群体的职业认识、学校管理工作、市场经济等社会因素以及学校人际关系。可见,新任特岗教师非常期待通过自身素质及职业认识等内部因素,而不只期待通过学校管理及人际关系等外部因素,来推动师德建设。

(2)新任特岗教师师德建设先进表彰期待

加强对师德建设的先进典型宣传与表彰,是形成新任特岗教师师德建设强大合力的外在因素。问卷从物质奖励、提供进修机会、与职务晋升挂钩以及精神上的表扬等四个方面来设计新任特岗教师师德建设先进表彰方式期待。结果分析表明:甘肃省2012年新招录特岗教师认为对师德建设先进表彰主要应该采取提供进修机会(36.9%)和物质奖励(32.4%)等两种方式,而与职务晋升挂钩(18%)和精神上的表扬(12.7%)等两种师德建设先进表彰方式的认同率则相对较低。可见,大部分新任特岗教师期待从教师专业成长以及经济激励等两方面来表彰师德建设先进典型。这可能与新任特岗教师都是年轻教师有关,他们都希望能通过得到进修机会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及期望得到经济激励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3.新任特岗教师专业知识层面的愿景

教师专业知识,是新任特岗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性影响因素。问卷从任教学科专业与前沿知识拓展,对课程、课标与教材研究学习,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理论、途径及方法,民族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的了解等五个方面来调查新任特岗教师专业知识层面的愿景。数据分析可知,新任特岗教师在专业知识层面愿景为:教学策略与方法(28%),对课程、课标与教材研究学习(25.4%),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途径及方法(22%),任教学科专业与前沿知识拓展(18.7%),民族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的了解(5.9%)。新任特岗教师正处于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对于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际运用还很缺乏,因此,他们都希望可以在教学策略与方法这方面得到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途径和方法引起了新任特岗教师的充分重视,这对于特岗教师专业成长很有好处。而新任特岗教师对民族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的了解则不重视。

4.新任特岗教师专业能力层面的愿景

(1)新任特岗教师课堂教学专业能力期待

课堂教学能力是新任特岗教师专业能力中最为主要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调查结果发现,新任特岗教师认为最需要具备的课堂教学专业能力是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应用能力(35.4%),其次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28%),第三是师生沟通能力(25.1%),排在最后的是设计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11.5%)。新任特岗教师认为最需要具备的课堂教学专业能力是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应用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与监控能力以及师生沟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设计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方案能力则不是很被重视,这可能与大部分新任特岗教师为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都经过较严格的教学以及教案设计有关。

(2)新任特岗教师教研模式期待

有效的教研模式是新任特岗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支持力量。新任特岗教师选择教研模式的期待情况,见表1。

表1新任特岗教师选择教研模式期待

由表中的数据得知,新任特岗教师所期待的教研模式 主要是听课、观摩他人教学,年轻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和老教师带教。可见,他们最为期待的是通过深入课堂教学实践,和同事们沟通与交流以及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等方式,来促进自身专业成长。而对网上进修教研模式认可度较低,这符合农村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实际。新任特岗教师对课题研究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高,这可能与新任特岗教师的教学工作负担较重,实践应用性不高有关。

5.新任特岗教师教育培训层面的愿景

(1)新任特岗教师培训目标期待

培训目标明确,才能提高新任特岗教师参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他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最优化。新任特岗教师参加培训目标期待情况,见表2。

表2新任特岗教师参加培训目标期待

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甘肃省2012年新任特岗教师参加教师培训目标期待情况中,主要通过培训来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教学能力以及了解教育政策,而学校的要求和取得培训证书的外部动力促成参加培训所占的比重较低。新任特岗教师参加培训的主动意识较强,而不是被迫去参加培训。

(2)新任特岗教师培训内容与模式期待

教师培训内容是新任特岗教师培训实效性的重要保障。调查结果发现:新任特岗教师最期待的培训内容,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课堂教学方法(35.8%)、教学基本技能(24.3%)以及班级管理(20.9%)。主要原因可能是新任特岗教师刚刚大学毕业,缺乏教学与管理的实践经验。此外,新任特岗教师中有一部分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没有经过严格的师范专业素养训练。因此,期待在这几个方面得到培训符合新任特岗教师的群体特征。同时,在教师培训模式方面,他们期待培训模式主要采取参与式培训(40.3%)和讲座式培训(30.7%),也有部分教师期待由专家进行指导,而选择网络远程培训的比例较低。参与式培训能够最大程度地加强培训老师和参训学员之间的互动性,有效解决教育教学正在发生的实际问题。讲座式培训则具有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更多的培训内容的优势,大部分新任特岗教师教学工作量较大,培训时间有限,因此,他们期待选择讲座式培训。

(3)新任特岗教师培训教师与时间期待

培训教师的确定直接影响到新任特岗教师培训质量。调查结果发现:在培训教师方面,一线教学能手(70.1%)成为新任特岗教师最期待给其进行培训的教师,知名高校专家(26%)次之,而选择学校领导等对其进行培训的比例很低。一线教学能手最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样的培训非常具有针对性。知名高校专家有着很高的理论水平,但对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正在发生的问题缺乏有效了解。在培训时间方面,新任特岗教师期待培训时间应该在20天以下(65%)比较合理,其中选择10天以下的为20%,10到20天之间的为45%。而选择20到30天和30天以上的比例只有35%。究其原因,主要是新任特岗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比较大,培训时间过长会影响教学效果,而在假期里,他们不是很愿意参加培训,希望利用假期放松调整下,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来。

二、教师专业标准视域下新任特岗教师专业成长的实现路径

1.构筑特岗教师专业精神高地,为特岗教师专业成长奠基

(1)建立特岗教师职业生涯完整规划,把教育当作一生的事业

特岗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完整度,影响着特岗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新任特岗教师要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从专业素养、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教育培训等方面,分别作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规划,为自己生涯发展描绘一幅蓝图。对于特岗教师来说,工作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地区,需要崇高的教师专业精神,一颗追求事业的心,这样便会有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特岗教师事业的良性发展和农村教育的生态发展。

(2)培植特岗教师群体文化,增强特岗教师事业认同感和使命感

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大楼”,更需要“大师”。培植特岗教师群体文化应努力做到:一是培养特岗教师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岗教师只有具备基本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才会去努力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为师准则,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默默奉献。二是为特岗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制度环境和支持体系。特岗教师自身素质结构对于培植教师群体文化固然重要,但制度环境和支持体系也很重要。

2.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特岗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1)自身素质结构和外部激励共生,推动师德建设生态化发展

师德建设是现代学校制度理念下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首先,特岗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丰富实践经验,不断优化自身素质结构。要了解师德建设的正面典型,也要分析师德建设的反面例子,吸取师德建设的教训,这样便可以通过正反两方面来提高自己对师德建设的认识。其次,学校要制定外部激励措施,促使特岗教师把师德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可以采取物质奖励或提供教师进修等激励方式,激发特岗教师师德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师德建设中寻找教育的力量。

(2)加快特岗教师德育专业化建设,增强特岗师德建设吸引力

教师的道德问题关乎学生、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因此,教育必须正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重建教师师德,重塑教师形象[2]。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不断完善与德育专业化相适应的特岗教师政策和制度,严格特岗教师准入与管理制度,调整所要求的特岗教师德育专业化学习条件,建立科学的德育专业化课程体系。学校要加强调查研究,努力探索适合本校特岗教师德育专业化的校本模式。要求特岗教师在学习德育课程的基础上,把德育专业化渗透到特岗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3.增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扩大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

(1)回归教师专业成长自主权,提高教师专业成长自我管理能力

教师专业成长由他主发展走向自主发展,回归教师专业成长自主权,是扩大特岗教师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的重要路径。“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味着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3]。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特岗教师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多向优秀的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多和同事们交流与沟通。在学习理念方面,特岗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己教师生涯完整与幸福奠基。

(2)特岗教师要努力践行“课堂教学=学科深度×教育广度”理念

课堂教学是特岗教师把所学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最有效模式。教材上的知识以一次性的,平面化的形式呈现,而教师的学科知识则是因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而异。教师要为学生整体发展考量,既要注重自己所教学科的考试成绩,又要兼顾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表现,实现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优化。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特岗教师要扩大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践行“课堂教学=学科深度×教育广度”理念。

4.实施特岗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微创新”工程建设

(1)注重批判反思性教学能力,力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适应

教学反思符合教育“微创新”解决课堂教学中具体问题的要求,是特岗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特岗教师主要应注重发现教案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监控与组织以及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效,课后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如果存在问题,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同时,特岗教师要努力做到因学生群体差异而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应该适应教师的教,以增强教学针对性。

(2)加强特岗教师教学与教研互动,同时兼顾跨学科教研能力提升

在教育科研中教师要强化自己的科研意识和兴趣,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把教育科研看成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4]。教育“微创新”要求特岗教师教研从自身教育教学面对的实际问题出发,加强课堂教学与教研之间的互动关系建设。要实现课堂教学与教研之间的互动,特岗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观摩他人教学、年轻教师之间交流以及老教师带教等方式来实现。直面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这就是特岗教师教研“微创新”的过程。

5.完善特岗教师培训制度建设,为其专业成长提供外在支持

(1)建立特岗教师培训学分银行,促进教师教育培训质量建设

建立专门特岗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并加强教育培训学分银行机制建设,成立专门的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和学分认证专家委员会,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学分银行制度。在培训课程资源体系建设方面,要提供多样化的培训课程来满足特岗教师对课程培训的多样化需求,增强培训的实效性。要不断完善教育培训学分银行学分认定、学分积累以及学分转换等功能,实现培训学习结果的互认与衔接。

(2)聘请一线教师为特岗教师培训,注重参与式与互动式培训

特岗教师最需要的培训老师是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的一线教师。他们能够为新任特岗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式。在特岗教师培训方式层面,要注重参与式和互动式培训。培训教师只有和参训的特岗教师互动起来,才能更明确地知道特岗教师最需要的培训内容,也才能实现培训效果的最优化,从而提高新任特岗教师专业成长水平,为培养未来教育家奠基。

参考文献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55-02

大学生思想活跃,能够主动接受新事物,有极强的创造力的特点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方法、手段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时代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日益成为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关注点,教师越来越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创新,将如何搞好实践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感染力、增强教学实效性作为研究重点。近年来,师范院校普遍将顶岗支教作为师范生从教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其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不容忽视。

一、顶岗支教思政课实践教学对提高支教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性

1.从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和人才发展战略要求看,实践教学是顶岗支教的思政课教改的主阵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一直是思政课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指出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原则。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等文件也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落实实践教学、增强教学实效性。

2.从思政课教学现状看,教师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增强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课体系是严密的、科学的,由“基础”“原理”“概论”“纲要”“时政”等内容构成,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课程教学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然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着重视理论分析、轻视实践体验的现象;教师是宣讲者,学生是被动倾听者。在网络信息时代,学生拥有多方位获得信息的方式,思政课的宣讲式教学面临着崭新挑战。在增强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进新颖的教学方法、手段,通过教学研究增强理论渗透力,不断充实实践教学环节。

3.从学生主体看,实践教学是学生乐于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形式。大学生理性认识逐渐加强,但兴趣爱好、感觉依然占据重要作用。因而,只有通过学生喜爱的方式,才能逐渐将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主观认识,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研究学生需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理论魅力,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二、顶岗支教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

顶岗支教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校领导统筹下,以顶岗支教教学实践为教学平台,以思政课专职教师为主导,以顶岗支教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为依托,以学生师德教育为主线,以思想导师制为形式,对顶岗支教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民教师过程。

1.顶岗支教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的原则。第一,顶岗支教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重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使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目标的思政课教学也必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脱离实践教学的思政课就是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形而上学。学生只有在实践中领会思政课的理论内涵,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才能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自觉联系基础教育实际,用思政课的基本理论解决顶岗支教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二,顶岗支教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坚持学生主体的原则。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像导演对剧本的内容、形式和进程进行把控;实践教学主体的学生像演员,是整个剧本的主角。学生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参与者和评价者,其投入程度和主体感觉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效果。要坚持学生主体的原则:一是坚持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二是坚持以学生实际思想为基础设计实践教学形式;三是将学生融入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第三,顶岗支教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坚持创新原则。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工作卓有成效的保证,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每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都给社会带来巨大变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任务。顶岗支教学生亦生亦师的双重身份,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用传统的说教、灌输等方式,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新颖形式,设计喜闻乐见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崭新的体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渗透教育。

2.顶岗支教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第一,以课题研究促进顶岗支教学生教研能力发展。认识的形成是一个认知内化的过程,新知识必须与原有的知识同化才能融入原有认知体系中,新认知需要通过不同媒介才能被接受。寻找新媒介是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通过让顶岗支教学生参与社科课题的研究,使其科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对其研究课题有深入认识,影响其思想认识,达到思政课教学目的。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中,设计“中小学生价值观的现状调查与引领”课题,让顶岗支教学生对所教学生进行课题研究。他们会以研究者的身份去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断研究中,增强其理论认识、影响其思想水平。

对顶岗支教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指导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选题。要求思政课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结合顶岗支教学生的思想特点,从社会热点、难点出发,让顶岗支教学生同样参与课题设计、申报、调研、结题等社科研究的全过程。只要教师认真引导、课题选择得当、评价体系完善,顶岗支教学生就会在调研中做到教研相长、提高思想认识。

第二,以主题讲座树立顶岗支教学生师德标杆。道德是做人基本,培养知荣辱、明是非、讲道德的大学生是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任务。顶岗支教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教学技能,更要加强大学生的师德教育。大学生通过顶岗支教的形式进行教育实习,是中学教育工作第一线的实战演练,要言传身教。顶岗支教大学生除了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过硬的教学技能,重要的是优秀的道德品质,这对所教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加之顶岗支教大学生与所教中小学生年龄相仿,沟通顺畅,其道德示范效应更大,急需对其融入规范的师德教育。

顶岗支教既是学生师德素养的场所,又是师德教育的阵地。结合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如对待教师职业、自身、学生、学生集体、家长、同事、领导、社会等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师德教育。具体可通过师德讲座,为顶岗支教学生进行顶岗前师德培训,树立师德标杆。而后,指导学生在顶岗支教中践行师德修养,并在顶岗支教结束时,利用道德测评技术对学生师德进行评估并记录师德成绩,将师德教育贯穿于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的过程。

第三,思想导师助力顶岗支教学生思想发展。思想导师制是河北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学部针对在校本科生启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受到了学生的肯定。有辅导员认为,辅导员终日忙于学生日常管理和组织、指导各式各样学生活动,还要及时处理应急事件,是学校管理学生的桥梁;辅导员也有心做好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教育,但限于时间和精力,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同学,且辅导员的学生管理职能无形中也使一部分同学不敢也不乐意向辅导员求助。学生遇到的一些思想困惑,又达不到需要心理咨询的程度,思想导师就在这时弥补了学生思想教育的空缺。思想导师有点类似军队的政委,主要做战士(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思想导师针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顶岗支教的学生是准教师,他们以实习教师的身份步入社会,必将遇到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思想导师制同样也适合他们。当然,思想导师不可能和顶岗支教学生朝夕相处,但至少可以结合学生顶岗支教的思想发展阶段进行思想交流和座谈。根据多次巡回指导的经验,伴随顶岗支教的进程,至少在顶岗支教早期、中期、晚期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答疑解惑。思想导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为同学在线答疑,这也是行之有效的思想导师工作途径。但无论是面谈还是网络聊天,都要求思想导师对顶岗支教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研究,并结合学生顶岗支教学校的特点,总结顶岗支教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把握顶岗支教学生的思想路线,做到有的放矢。

第四,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不是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社会热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在“钓鱼岛”事件中,进行理性爱国教育;在自然灾难发生时,进行爱心奉献教育等。实践教学形式更应丰富多彩,可以举办演讲赛、诗歌朗诵、实地考察、学生办刊办报等形式。

总之,只要学生喜欢的、关注的,都可以成为顶岗支教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思政课教师要解放思想,集思广益,不断拓展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寻找最佳契机。

三、构建顶岗支教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20-02

建设高素质的高校师资队伍要求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指导思想,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单位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以人为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单位的发展。以人为本理念的教师管理体制体现在能充分发展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只有教师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才可以培养出好的学生。因此,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和中心指导思想对高校教师进行分类管理,不同类型的教师采用不同的评价办法,有利于激励教师的积极性,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

一、当前高校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观念落后

高校教师管理属于事业单位管理范畴,管理主要依据国家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岗位设置管理明确了学校具体岗位和岗位职责,为学校规范管理提供了基础,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管“人”到管“岗”的转变,但是由于对具体岗位设定比例,导致很多教师不能正常晋升,挫伤了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岗位聘任上必须取得相应的职称,而职称的评审权在政府,评审权和管理权的不一致导致校内岗位聘任和管理考核不能有机融合。这种管理体制还是遵循传统的以“管”为主的思想,把教师管得很死,限制了教师的积极性发挥。

(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高校教师管理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实现了管“人”到管“岗位”的转变,为高校进一步分类管理提供了基础。在实践中,由于政府层面缺少进一步细化的指导,导致目前高校教师管理还是停留在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管理层面,缺少进一步的细化和分类。在岗位聘任上还是以“工龄、获得职称先后”等论资排辈方式进行聘任,没有真正形成“能上、能下”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三)考核评价重科研轻教学

目前,高校教师的评价还是依据事业单位管理的评价系统,事业单位考评系统由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组成。职称评定涉及岗位聘任资格,评上职称可以聘到高一级岗位,工资提升幅度大,年度考核合格以上晋升工资级别,工资提升幅度小。当前,高校职称评定评审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能评审通过的都是依靠论文和课题来支撑,如果论文和课题数量不到一定的数量,职称评定是很难通过的。这种评审模式导致很多教师要花很多时间写论文和从事科研,导致在教学上有所忽视,有的甚至通过不正常手段获取论文和科研数量。而真正教学好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上却无法得以通过,导致教学积极性严重受挫。年度考核制度,考核指标涉及遵纪守法、业务能力、工作量、工作效率等宏观指标,是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由于一年一度的年度考核是在年尾进行,且评价的内容过于统一和宏观,加上和评职称没有必然的联系,导致考核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起到激励促进作用,只能起到管理作用。

(四)岗位设置和岗位考核不匹配

高校涉及不同的学科,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有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以及具有博士授予权单位与一般学科、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并存。尽管高校已经按政府部署,设置了不同的岗位,并且编制了岗位说明书,但是在岗位如何考核方面却没有明确的规定,没有形成细分的考核。具体的聘任考核从职责上是由高校人事处组织完成的,但是由于没有政府的指导和督促,目前高校基本都是在观望。

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体系构建

“以人为本”体现人是核心,尊重人的成长成才规律。教师管理要“以人为本”,就是要根据实际制定有利于激发和调动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新型管理制度。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管理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不尽完善,作为专业技术岗位涉及绝大部分教职工,没有进一步进行分类管理,难以全面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对教师的导向不好,应该在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类才符合实际。

根据高校培养人和参与国家科学研究主要任务功能定位,培养人主要依靠抓教学来提升,需要高素质的教学型教师,从事国家科学研究需要高水平的研究型教师。笔者认为,在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高校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进行分类如下五个类别的岗位:教学型岗位、科研型岗位、教学型为主岗位、科研型为主岗位、教学科研型岗位,从而构建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体系,具体见图1。然后,针对不同的类型的岗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才可以体现出工作的差异性,才能有效促进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图1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体系

教学型岗位以大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为职业生涯的主要内容,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础,任何一名大学生、研究生的成长都离不开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需要教学型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

科研型岗位是以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为基础的岗位,这些岗位肩负着国家科研项目,是学校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岗位,肩负学校开拓创新的艰巨任务。

教学为主型岗位和科研为主型岗位是具体工作岗位,需要从事科研也需要实践教师的岗位,如设计等。具体看偏重于哪方面,如果偏重于教学即为教学为主型岗位,如果偏重于科研,即为科研为主型岗位。

教学科研型岗位是教学和科研同等重要的岗位,是高校的主要岗位,这是由高校最根本的职能――人才培养所决定的。因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科研是人才培养的升华。

三、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体系实施策略

(一)调整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限制

根据人事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1∶3∶6。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根据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和行业特点,以及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实行不同的结构比例控制。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评上了职称,而由于岗位比例的原因没有办法聘任,人为制造矛盾的情况出现。笔者认为,政府控制一定的比例是可以的,但是这个比例应该通过政府评职称的通过率来调节,职称评审的通过率由政府根据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和行业特点来确定,政府评审职称通过的,政府应给予聘任。针对当前取得职称没有办法聘任的问题政府应通过调整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限制来解决,确保教师晋升涨工资的渠道畅通,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改革职称评审导向

高校职能主要有培养社会接班人和承担国家科研。培养人和承担科研有着本质的区别,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立德树人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和思想教育上花很多精力,在这种情况下,在要求教师在科研上有很大的建树是不科学的。同样,承担科研的教师要想花很多精力来教育学生也不是现实的。而当前政府在评职称中存在过于注重论文和课题,导致很多教师过于重视论文和课题,忽视了教学提升的问题,笔者认为政府评职称部门应该改变全部只重视论文和科研到分类同步重视论文科研和教学,让重视科研和重视教学的教师都能脱颖而出。这就要求政府在设置评职称条件时在如何衡量教师教学水平上有所明确,不能在职称评审中只从科研和论文数量上来衡量,应更多看教师培养学生的业绩,只有这样才能激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合格大学生。从长远的角度,政府部门应逐步下放评审权,让学校真正掌握考核权,这样才可以更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完善校内管理体制,强化内部聘任

针对高校教师管理还停留在政府层面的宏观管理层面,笔者认为国家政策导向已经很明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第四、第五条规定“事业单位要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国家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行宏观调控,分类指导,分级管理”。政府对岗位设置只是宏观管理,更多是要求学校要进一步细化管理,在岗位设置、岗位聘任等方面实现管理的精细化。作为高校,应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推进为契机,在岗位设置大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进行细化分类管理,在全校范围内实现竞聘上岗,形成能上能下的管理体制。

(四)建立和完善分类考核制度

考核是管理的核心环节,没有考核就相当于没有管理,高校不能只停留在政府的宏观考核上,应根据科学和以人为本原则研究学校教学型岗位、科研型岗位、教学型为主岗位、科研型为主岗位、教学科研型岗位五个类别的专业技术岗位的考核细则,特别是根据不同的学科类型,明确各学科必须完成的任务,由针对性地进行考核,进一步完善校内考核体系,最大限度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汤爱荣.以人为本与企业员工的快乐工作[J].山东社会科学,2011(S2)

[2]史保东,等.积极探索高校岗位设置后教师分类管理的新途径[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2(1)

[3]吴凌尧.基于职称―岗位分级设置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研究[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2(4)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例8

“师范生农村顶岗支教实习”活动意义十分重大,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师范生顶岗支教网络资源平台面向支教学生和支教点师生,收集、整理和积累他们在工作中的经验、素材和论文心得,通过网络共享,有利于师生的学习和知识、经验的传承,对师范生农村顶岗支教实习活动有积极的意义。

一、师范生顶岗支教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的主要问题和措施

资源库的网络平台建设从技术角度已经成熟,能够满足各种需求,程序设计及系统建设相对容易,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支教学生的资源建设相对容易,乡村资源收集、整理加工较难

静态资源建设相对容易,动态资源建设比较难。支教学生的素材建设可以在校内培训形成优秀案例、录像课、课件、动画素材、图片素材、心路历程、支教心得、论文交流、支教感悟等内容,供在校生参考。而支教点的资源,需要收集、发掘再开发,形成课题等。

主要措施:

(1)支教点的教师应该先培训,在“教学实践网上”,以实名制注册,经实践科带队教师确认,学校审批,网站管理员分配权限,予以开通。(2)对提供资源的质和量进行定期评比,通报、表彰。(3)可以由支教学生对其进行培训、加工和上传。

2、资源平台的使用培训相对容易,形成自觉使用的意识比较难

师范生顶岗支教网络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首先为支教生和支教基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教学生和支教点的教师使用资源库提供的教学素材,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局面,开阔了的视野。由于每个支教学生和支教点教师的教学资料都可以保存在资源库中,这便于师生的交流和资源共享,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其次,未来的幼儿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而网络化学习环境为大学生提高这些学习能力搭建了新的平台。

主要措施:

(1)提高认识,激发实习生与支教网点教师参与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的积极性。(2)加强数据库的基本设施建设,创建教学改革的平台。

(3)坚持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并举,实现顶岗支教资源共享。

二、师范生顶岗支教网络资源平台建设的特色

(一)资源库的幼教特色

1、面向使用对象:师范生顶岗支教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面向在校幼师学生,面向乡村幼教,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本资源库的知识,查阅资料,就能够学到今后工作中所需要的、较为全面的幼教基本知识;乡村幼教工作者,通过本资源平台同幼教同行进行交流,借鉴优秀案例、视频,提供乡村幼教的特殊资源,共同提高。

2、乡村素材特色:注重乡村素材建设,收集、开发有特色的乡村素材。在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活动中,为乡村幼儿提供了自主的环境,创设探索、实践、创造的自由情境。以“服务乡村幼教为本”,充分利用本地、本园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等乡土资源,为农村幼教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形成了一批优秀案例,如:乡村奥尔夫、用桔杆自制手工艺品等。

3、顶岗实习平台的文化特色:在网站的文化建设中,我们设立了文化长廊专题,其中有兰草葱葱和国学经典两个主要栏目。把兰文化做为本资源库的文化特色,融入资源建设之中。使网站在文化氛围中升华,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将乡村、教师、学生和家长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二)顶岗实习资源库的精品意识

以质量为本,树立精品意识,克服资源库中的资源存在着多而杂、重复建设、良莠不齐等缺点。我们在顶岗实习资源库建设中,注重网页届面精美、资源分类明确、严格审核等。始终坚持“精品意识是资源库建设的灵魂”的指导思想,突出精品创设。

1、资源网的界面力求简洁严谨、风格优美、颜色协调,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2、在资源使用上,有点击,就有回应。做到有标题就有资源、有链接就有内容,不留任何空白,清除死角,给使用者一种信任与满足感。

3、在资源分类设置上,对于每种类型的资源都有严格框架。比如乡村幼儿园优秀案例,要有相应的标准模板和范例,使用者可方便地查找和使用资源,满足对资源的需求,增强亲切感。

4、严把资源审核关,在众多资源中取其精品。实践科把关支教学生的优秀资源,如事迹、心得、论文等需要认真审核,每一个资源都要有特色、有激励作用。科研处对支教点的资源进行把关,从大量的乡村素材中,提取、升华出有价值的资源,进行汇总,进一步申请立项、推广。

(三)资源库的共建共享

网络环境下资源库的共建共享,是第三代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开发模式和发展方向。我校的顶岗实习资源库,在注重面向在校学生、面向乡村幼教的同时,还要面向幼儿园、面向社会,其资源的“量”与“质”的保证,必须是共建共享模式。

1、开发校本资源。在校内,以教务处教学实践科为管理单位,基础教育系的信息工程系为主要技术支撑,以学前教育系为主建设校本资源。主要包括:实践剪影、支教培训、优秀案例、录像课、课件、动画素材、图片素材、心路历程、支教心得、论文交流、支教感悟、总结报告、支教花絮等。这些资源是顶岗支教工作的经验积累,是幼教特色资源库的一部分,也是对外交流的宝贵资源。

2、开发各支教点的乡村幼儿园特色资源。乡村幼儿园是我校学生的顶岗实习基地,每个支教点都有自己的乡村幼儿园特色,并积累了大量的乡村幼教实践素材。我们在顶岗实习平台建设中,选择有实力的优秀支教点作为试点,参与特色资源库的共建工作,上传他们的资源,主要包括:乡村素材、创新、故事、事迹、多采乡村、乡村课题等。达到资源的共享。这些资源对提高学生尽快适应支教工作有很大帮助,使他们更好地进入角色,服务于乡村幼教。

3、分布式共享网络优秀资源。积极参加黑龙江省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龙学网”的建设,将“师范生顶岗支教网络资源平台建设”与“龙学网”接轨。对于优秀的网络资源,如中国幼教资源网、中国学前教育网、山西师范支教网、忻州师范学院支教网等国内实力较强的资源网开展合作,互相开放相应的资源,实现分布式共享资源。

参考文献

[1]杨勇帆.校园网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1.6

[2]胡宁晖. 教学资源库建设探讨.中小学电教,2003,6

[3]由显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

作者简介

方振宇,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网络中心主任,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信息化管理、网络资源库建设。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例9

河南省正式施行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已经有6年时间。本文主要对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的发展现状和怎样促进农村特岗教师更好地发展做了一定的研究综述。

一、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队伍发展的现状

陈凯认为从2009年到2012这三年“特岗计划”的实施对加强我省农村教育工作,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高闰青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对农村教育的影响方面,她认为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队伍的发展成效体现在:引领地方“特岗计划”的实施、吸引优秀人才和拓宽就业渠道、补充编制和优化结构、激发办学活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等四个方面[2]。徐敬建在对144名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进行了调查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特岗教师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学成绩突出,对工作满意度较高;爱岗敬业,事业心强,有着较强的现代教学能力;他人认同度高,能适应农村学校的生活,对学校生活条件基本满意[3]。可以看出我省“特岗计划”实施以来,农村特岗教师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特岗教师自身的发展,二是特岗教师队伍对当地的教育教学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很多学者对特岗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在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例如,侯霞飞和涂亚北在对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在工作和生活方面均存在着不满意现象;在心理方面,特岗教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情绪心理及人格心理方面;他们还发现特岗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4]。陈凯还提出了特岗教师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其它问题,陈凯认为河南省特岗教师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五个:一是农村教师缺口仍然比较大,各地申报“特岗计划”的积极性比较高,但现有招聘名额平均分配到各县相对较少,仍然无法满足每年教师自然减员和流失后带来的教师缺口;二是部分设岗县财力有限,住房、保险等相关配套政策落实存在困难;三是河南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整体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与周边省份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四是个别地方在执行中对有关政策把握不严;五是部分特岗教师所学专业与工作方向不对口,难以发挥专长[1]。徐敬建认为特岗教师面临着以下困惑:特岗教师任教期满后的“入编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特岗教师的后顾之忧有待解决。后顾之忧主要包括:第一,很多特岗教师感到“孤独”;第二,特岗教师的个人问题难以解决;第三,特岗教师渴望看到更广阔的发展前景[3]。孟宪乐发现特岗教师的从业状况不尽理想,教师工作和生存压力都很大[5]。刘润秋,宋海峰,卢洋以河南省南阳市的农村特岗教师为例,对特岗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特岗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处于一个非常低的层次[6]。以上研究这说明农村特岗教师在工作方面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二、怎样更好地促进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队伍的发展

关于怎样更好地发展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队伍,很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这些建议主要是从政策方面来考虑的。陈凯提出解决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队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把“特岗计划”作为振兴河南农村基础教育的一项长期战略,建立农村教师补充长效机制。第二,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更加了解、关注特岗教师群体。第三,注重“用”“养”结合,帮助特岗教师做好长期职业生涯规划。第四,创造良好条件,加强心理疏导。第五,因地制宜,统筹使用国家计划和各省地方计划[1]。邬跃和赵建军认为新一轮“特岗计划”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又一次重大的机遇,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加强宣传动员,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持“特岗计划”。其次,严把入口关,把有志从教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教师岗位。再次,加强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环境,留住特岗教师长期从教[7]。高闰青提出扩大“特岗计划”的实施范围;扩展“特岗教师”的招聘对象;拓展“特岗计划”的招聘形式;延伸“特岗教师”的招聘层次;延长“特岗计划”期限,形成长效运行机制等措施[2]。徐敬建认为要想让特岗教师扎根农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落实政策,为特岗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努力改善特岗教师的基本生活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重视对特岗教师的专业培养[3]。孟宪乐提出了关于发展特岗教师职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的思考与建议:延长对特岗教师工资的转移支付年限,保障并提高特岗教师的各种福利待遇水平;加强特岗教师培训工作,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建立科学的特岗教师考核制度;创造良好氛围,加强对特岗教师的人文关怀;做好特岗教师的政策宣传工作[5]。刘润秋等针对河南省南阳市的农村特岗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较低的问题,提出政府应完善特岗教师的相关政策,对特岗教师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学校应改变管理方式,完善特岗教师管理制度;特岗教师自身应对工作有正确的认识,积极投入到各项工作中[6]。

从以上专家学者关于怎样更好地发展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的一些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很多的建议被反复提到过很多次。其中把“特岗计划”作为一个长效机制,更好地补充农村特岗教师被提到了四次;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持特岗教师或“特岗计划”也被提到了三次;加大对特岗教师的人文关怀以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等很多建议也被经常提到。但是也有一些专家提出了一些非常独特的见解,例如,高闰青所提出扩大“特岗计划”的实施范围;扩展“特岗教师”的招聘对象;拓展“特岗计划”的招聘形式;延伸“特岗教师”的招聘层次等四条建议就独辟蹊径,与其他学者所提出的建议有些许的不用。

参考文献:

[1] 陈凯.“特岗教师”政策审视―以河南省为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53

[2] 高闰青.“特岗计划”的现实成效―以河南省为例[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02:15-17.

[3] 徐敬建.河南省农村学校特岗教师现状调查与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02:18-20

[4] 侯霞飞,涂亚北.特岗教师的基本状况研究[J].金田,2013,09:224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例10

二、教师教育中教育教学对教师职业的游离

由于教师教育延续着传统精英教育的模式,因此培养教师的职业教育特点,并没有在教师教育中得到体现,造成教师教育中教育教学与教师职业呈现出游离的状态。(1)在课程的开设方面,师范类院校除了有限的几门教育类专业课外,其他课程与非教师教育的课程完全一致,有限的几门课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而所谓的“与非教师教育完全一致”的其他课程,不仅是教科书的版本要选非师范的权威教材,在教学中也几乎是非师范的讲法,完全是与培养教师的教育目标相游离的。(2)在开展的相关实践环节上,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未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最多不超过两个月的教育实习,以及部分学生参与的“三下乡”教育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有限的教育实践活动并不能真正地培养起适应岗位需要的能力,毕业之后能否适应教师的岗位需求自然要大打折扣。(3)师范院校教师对中小学教师岗位的陌生。师范院校的教师对中小学教师岗位的陌生是带有普遍性的。其普遍性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讲授直接与中小学教师岗位相关课程的教师,即《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师,他们对中小学教师岗位应该说并不陌生,但他们熟悉的更多的是侧重于理论层面,事实层面的“熟悉”只限定于“了解”的层次。因此,他们许多见解是脱离中小学教师的实际的。二是讲授普通专业课的教师(诸如中文专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等等),对中小学教师岗位陌生的程度更高,有的甚至不了解新课标,因此,在他们的教学中几乎不可能将所讲授的课程与中小学教师岗位联系起来。出现上述三个状态的根本原因就是漠视了教师教育的职业教育特点,漠视了教师教育是职业定向教育。

三、教师教育突出教师职业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