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实验课程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2-11-15 15:38:21

实验课程设计

实验课程设计例1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4-5539-02

工业工程(IE)是一门融工程技术和管理知识为一体的新兴学科,旨在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它不仅具有管理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而且还与生产过程相关的工程实践结合非常紧密,需要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进行观察、实验、研究、设计和评价。因此,实验教学环节应该成为其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ERP—企业资源计划是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将人、财、物、产、供、销进行一体化管理的信息系统,现代ERP系统与供应链管理、精益生产和系统工程等理论相结合有了更近一步的发展,但制造资源计划(MRPII)仍然是其核心内容。

工业工程专业在传统课程的教学基础上开设学习ERP课程,使学生在学习工业工程传统的理论与方法的同时,通过实验的方法,模拟企业生产运营系统的设计与运行,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提高学生进行信息化、系统化的现代企业管理的能力。

1 ERP实验设计概述

ERP课程是一种综合性课程,要求必须有计算机操作、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ERP实务、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等课程的基础,工业工程的学生学习了ERP的理论知识,必能更加系统的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满足企业的需求。

但是,ERP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手段,它所改变的不仅仅是企业管理的流程和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去改变管理者旧的观念,注入新思想、新观念。因此,要想学好ERP课程实验,首先要对ERP有思想上的认识。其次,不熟悉企业具体业务流程是学习ERP软件的又一主要困难。由于学生不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在实验过程中就会经常遇到流程不顺畅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实验效果和学生实验兴趣。学生在进行ERP实验时需要解释清楚企业流程的上下逻辑关系。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所用到的实验材料很多都是假设或者设定好的,与现实的企业运营相比,实验环境要相对容易很多。并且实验所用的软件的系统运作要遵循特定的顺序,与现实相比,少了许多灵活性,在虚拟环境下可能出现一些现实世界中极少碰到的问题。因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尤其要掌握软件的操作流程,尤其是日期与订单号的编写。

另外,很多软件在进行实验前要求的准备时间过长;案例结构偏大,实验中录入工作量大;单纯上机操作,创新性不足,学生兴趣逐渐衰减,这些也是目前ERP实验共有的弊病,此外,ERP课程主要开设在管理相关专业,原来的实验内容重点在市场营销、物资供应和人力资源管理,并以财务管理为基础,而工业工程更注重以物流为基础的生产管理。因此,工业工程专业的ERP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原则,在于将工业工程专业特点与ERP原理相结合,突出生产管理,将MRPII和精益生产的理论精心的设计成实验,同时加强车间管理、物资供应等内容,降低财务管理的要求,减少人力资源和市场管理的内容,同时采用有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降低教学成本,形成一个内容全面、重点突出的实验体系。

2 IE专业ERP实验内容设计

2.1 实验环境选型与设计

面向工业工程的ERP实验需要的是模拟中小型的制造企业的生产运营情况,通过对多种ERP软件的深入研究,大型商业化ERP软件(如用友、金蝶等)功能全面,适用面广,但缺点是设置复杂,实验周期较长,而小型ERP软件(如正航制造达人)使用灵活,设置简单,学习相对容易,但适用面窄,功能较少,这两类软件都已经有专业在实验中应用,因此,实验内容的设计可不局限于一种软件,应根据实验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环境。

除软件上机实验外,在实验开始阶段引入沙盘模拟教学的方式,针对一个模拟企业,把该模拟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战略规划、市场营销、生产管理、财务核算和管理通过分组对抗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企业资源计划的核心理念,与工业工程专业注重生产管理的要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提高实验的效果。

2.2 实验内容设计

工业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基础工业工程学、管理学、机械设计基础、运筹学、工程经济、人因工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系统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信息系统、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数据库、成本管理等。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学习情况、实验教学的课时安排情况和ERP软件的模块种类及功能,设计出了八个面向工业工程专业的ERP教学实验,它们分别是产品结构树及物料清单、库存管理、产品数据管理、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厂内作业管理、车间管理、委外作业管理,实验的重点内容是生产制造。

产品结构树及物料清单:主要目的是通过产品资料的录入过程,使学生逐步熟悉ERP软件的功能和基础操作步骤,为下面实验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库存管理:通过对产品的出库、入库、盘点,以及库存查询,使学生熟悉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部分内容,同时为生产制造过程做准备。

产品数据管理:涉及产品的工艺路线、物料替代等内容,是生产进行前的准备工作,用到机械制造中的部分知识。

生产管理:包含了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厂内作业管理、车间管理、委外作业管理,是该实验体系的主体部分,实验的顺序按照生产管理的流程安排,使学生进行实验时思路清晰,并加深对机械制造、物料在加工过程中的流动情况和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学习理解。

3 结束语

通过设计的实验使学生把工业工程的相关原理与ERP 系统分析方法相互融会贯通。实验过程中,把工业工程专业中多门课程知识得以综合应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以此进一步完善工业工程实验教学体系,并为工业工程学科的应用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谭观音,许丽忆.ERP实验课程协作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传播,2010(8).

[2] 包根梅.基于工学结合的ERP实践教学研究[J].商业会计,2012(18).

实验课程设计例2

关键词:程序设计;应用能力;综合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把程序设计课程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我院也和许多高校一样,在理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开设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课程。

众所周知,程序设计语言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的设置一贯地被认为是程序设计课程重要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为贯彻我院“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在“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不断地对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别设立了“综合实验设计”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增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以提高学生们综合应用所学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开展综合实验设计的必要性

过去一段时期内,我们学院VB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所开设的实验多是基础性实验。实验方法死板,学生只要按实验指导上的步骤做,就可完成实验。操作的方法一致,实验完成后的效果基本一致,成绩也差不多。学生普遍感觉实验单调,积极性不高,有时还会出现拷贝结果应付老师检查的现象。这种实验模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阻碍了他们独立思考的兴趣和努力钻研知识的热情。

我们VB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设立的综合实验是在传统演示实验和验证实验的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实验。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点自己选题,选题一旦确定以后,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完成方案。实验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将过去的被动实验改变成主动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3综合实验设计的实践探索

我院是从2003级开始在理科学生中开设“VB程序设计”课程的。这门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既要学会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界面的程序设计方法,又要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规则、常用算法。培养学生在VB集成开发环境下上机编制、调试程序的实际编程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可视化开发环境下的程序设计能力、良好的程序设计素养与规范的程序设计方法,从而能独立开发出具有实际意义的程序。

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们从2004级开始实施综合实验设计。综合实验设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始探索期、发展稳定期和扩展提高期。

3.1初始探索期

实施初期,我们对VB综合实验设计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具体内容是要以一个具体项目为背景,运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独立编制完成一个程序系统。该程序具有一定的规模,能满足某种需求,实现一定的功能,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要求有文字说明(Word文档形式)和相应的源程序代码(工程文件、窗体文件及相应的文件)。学生自我选定综合实验设计的题目,自我设计方案,自我设定功能,自我调制完成整个系统。

在此阶段,教师和学生都属于探索阶段。总体来说,学生设计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同学把书上的例题稍加组合拼凑在一起,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作品的选题范围集中、选题面也比较窄,个性化的体现较少,高质量的作品数目不多。一方面反映了学生接触面少、视点窄,另一方面也反映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尚有欠缺,创新意识不足。

3.2发展稳定期

经过前一阶段探索,我们及时分析现状、总结经验。针对前几届学生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 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扩大选题面。学生的选题往往集中在“多功能计算器”、“考试成绩统计”、“计算与比较大小”这样的题目,而没有将眼光放开,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2) 修正、细化综合实验设计要求,统一封面内容设计,统一评分标准。

(3) 加强辅导,及时和学生沟通,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4) 展示综合实验设计样例和一些优秀的作品,启发学生的思维。

(5) 严格检查,鼓励创新,对于雷同设计决不姑息。

经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涌现了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表1列出了部分VB综合实验设计的名称。可以看出,学生的设计选题丰富,有些还和专业密切结合。图1是一个学生的程序系统的界面。创意新颖,界面友好。该学生的“花语查询系统”在程序结构中使用了VB程序设

计语言的中分支、循环和嵌套结构,在界面设计上使用了多重窗体、菜单等,正确地运用了数据文件中读取文本文件等命令。在系统设计上巧妙地将这些知识点结合在一起,使得整个系统的功能比较丰满,也比较完备。

3.3扩展提高期

从2007年开始,我们进一步规范了综合实验设计文档、文件的后期管理,逐一记录每份设计的题目,按班统计。将统计后的结果提供给学生,使他们在确定综合设计实验题目的时候有所启发。同时,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开展综合实验设计对学生掌握VB程序设计是否具有帮

助。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是有帮助的。图2和图3是对2006级和2007级同学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很多同学都表示,通过综合实验设计,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获得更强的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在不断深入,实施应用性教育的概念也在不断强化。计算机基础教育要面向应用,就是要面向各专业领域,使计算机技术更全面、更深入地与本专业结合,使计算机技术本专业化。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为了高效地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VB程序设计语言,提高应用到专业中的能力。我们和各专业的老师共同探讨,拟为学生提供一些与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综合实验设计题目,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复合应用能力,强化使用VB软件进行与本专业内容相关的软件开发的能力。

参考文献

实验课程设计例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我校对该类课程的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都很高,但教学效果普遍不太理想。我们结合近年来从事实践教学的经验,就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做了以下探讨。

1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程序设计类课程之间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如目前大多数的院校先在一年级开设C或C++,接下来就是基于C或C++的数据结构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因此我们一定要合理、科学地安排这些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如在C语言课程中除了讲授基本的程序设计的语法使用、程序设计的思想之外,还必须花一定的时间讲解结构和链表,以及逐步灌输面向对象一些思想,为后继C++和数据结构等课程打好基础,注意内容的系统性,避免重复[1,2]。

注意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我们应该根据学科发展、经济发展及市场人才的需求来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我院从最初的“Pascal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到后来采用以C++语言为主要编程语言。如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以C++作为基础语言,在“数据结构”课程中以C++语言代替C语言,在数据库课程中以Visual C++作为前台开发的实验环境。近年来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程序设计发展的趋势,目前我院计划计算机专业学生以Java作为基础语言课程(软件专业继续开设C++语言课程),并增开基于.net的相关课程。

2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将实验教学与课堂讲授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恰当衔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首先,教师必须充分准备好实验的内容,及时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采纳学生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并及时改进。其次,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同门课程的教师可集体备课,研究教材与实验教学的方法,讨论学生的学习情况,交流心得,研究考

试及评分方法。

理论课教师需兼上实验课,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验课情况,并经常把学生出错的问题和难理解的问题通过课堂再次讲解,同时应与本课程的其他实验课教师沟通交流,便于课堂教学的改进,把理论课与实验课统一组织、计划,避免理论课与实验课脱节。

3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基本技能的训练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过基本语法知识、基本算法的学习,最后形成一系列的基本技能,包括语法知识的灵活运用、上机调试技巧、编写代码等。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进行这些方面的训练,比如带领学生读一些经典的程序,分析经典的算法并进行模仿,上机调试程序并对运行结果进行评析,对已有程序进行修改实现新的功能。通过以上训练,学生既复习了基本的语法知识,又获得了一定的技巧。

实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但是目前一些学生基础比较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相对也较差,加上或多或少的惰性,因此依赖教师的情况比较严重。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开展了协作式教学方法,增加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开展协作式教学法

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每组4~5人,在每次实验课和课余时间,每个小组对教师事先布置的内容进行讨论,并且将讨论内容进行总结。下次实验课上教师要留出一点时间让每组总结讨论结果,必要时教师做简单的总结。教师发现好的设计思路和想法时,应鼓励各小组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发挥大家的创造力去将这些好的想法加以实现。充分利用开放的交互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如网上答疑、网上聊天、BBS、讨论区,同学们可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任课教师可定期为同学们解答。同时在有限的设备条件下,学校应尽量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和实践机会,尽可能地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独立工作,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3]。

4考试和评分方法的改革

根据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在考核中提高了平时实践和讨论的成绩比例,占到50%甚至更高。平时实践中增加单元考核的内容,并将每次考核的分数按相应比例记入总评分。另外由于开展了讨论教学,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小组的考评情况将每次讨论成绩按比例记入总评。在期末的实验考试中,利用开发的实验教学平台进行上机考试,学生随机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与平时训练的题目类似),然后由系统自动评判。这样即节省了老师批改试题的时间,而且可以减少相互抄袭现象。由于考试题目与平时训练的题目类似,可以促使学生在平时实验中独立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在每学期末,我们用2周的时间开设课程设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或兴趣进行选题,然后自编程序上机调试,完成一个大作业或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通过这一过程可让学生了解并熟悉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与操作的步骤。我们认为,通过考试和评分方法的改革能更好地考查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水平,更好地培养学生把学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应用到专业实际问题的处理上。

5小结

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上面介绍的一些整合思路是行之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程序设计的兴趣,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几年我们在大学生ACM竞赛、省市级的程序设计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大批的学生通过了部级程序员、高级程序员资格证书。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更新非常快,对于培养这类人才的专业课程,特别是程序设计类课程,必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科学进行课程设置,合理安排教学计划,运用网络化教学手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进行一系列的更新与整合,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实验课程设计例4

1.1“VB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模式落后

传统的VB程序设计实验教学都基于“课堂讲语法、课后组织练习”的学习模式予以实施,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基本上都是按照教师给定的课后实验步骤进行简单的语法验证性实验,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进行相对简单语法的程序设计语言编程,而一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拓展,脱离了既定的实验步骤,学生则显得力不从心,无计可施,这便是传统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过程的弊端,由于程序设计类语言较多如常见的C++、C、Java等其语法结构有诸多相似之处,而学生学习该类计算机课程时将实验教学作为验证原理性的过程予以实施,而缺乏对其作为工具性的编程学习来应用,导致了整个程序设计类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不足。

1.2“VB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目标性不足

VB程序设计教学实验与其他程序设计类语言教学目标相似,缺乏针对相应程序语言特点的目标性教学,不能突出VB程序设计在应用程序设计时其拖动式的窗体设计优势,学生对教学目标认识不明确,将其实验教学作为普通的教学环节予以学习,学习的目标性严重缺失,更别说学生利用VB程序设计语言进行创新性、自主性的探究式学习,综合程序应用和设计能力更无从谈起,整个实验教学环节学习的孤立性问题比较突出,在进行理论知识转换实践技能的环节过程中多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学生疲于应付语法的学习,对于VB语言缺乏结构性、整体性的理解,造成VB程序设计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2创新VB程序设计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为了提高VB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效果,使得学生能够以工具的角度来看待VB程序设计语言,创新VB程序设计实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构建新式的实验教学过程,明确教学目标性,结合必要的实验手段,不同层次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效的实现了当前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因材施教。当然程序设计类的实验教学,并不是学生简单的掌握几个程序语法过程,而是利用已掌握的语法实施需求解决方案,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兴趣式学习的学习能力,而这才是程序设计类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

因此创新VB程序设计实验教学,就是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习方式等实验内容进行“再设计”,结合VB语言特点,构建新式的实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积极性,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作为一种学习能力予以重新审视,最终使得学生学有所获,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由此可见,创新VB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是重构其教学过程,使其能够符合程序语言类教学特点,同时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3“VB程序设计”课程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探析

3.1以项目为导向设计实验教学

要创新VB程序设计实验教学,应对传统的验证性的实验过程予以创新,减少语法性的实验练习。因此,在进行VB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时可以采取当前流行的项目式教学,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入到一个一个的项目过程中来,让学生转变语法实验思维模式,将需求作为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予以对待,通过对项目需求的分析、探究、设计以及总结,实现程序设计过程的再现,模拟了真实的生产过程,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项目式教学的核心在于“项目”的设计,针对章节内容的项目设计应趋于合理,项目过于简单达不到练习的目的,项目过于复杂会导致有限的实验教学时间难以达成,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3.2实验教学学习模式的创新

程序类的学习模式应根据其课程特点予以创新,因此在开展VB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时,可以采取新式的学习模式进行实施。传统的学习模式都是学生进行单独练习和实践,整个实验过程单调而乏味,因此可以采取自主实验和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模式进行实验环节的创新。对于一些简单的实验过程,一个人就足够完成的部分采取自主学习模式,对于相对复杂的项目教学则可以采取分组学习模式,通过对学生分组,组内成员互相监督,互帮互助,在学习程序设计实践的同时锻炼了学生协作学习、团队合作能力,有助于学生将来走向开发行业实现平稳过度。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应注意个别学生滥竽充数的问题,小组的划分应根据实际需求予以实施,同时应明确组内成员任务,切实提高分组学习效果。

3.3层次化实验教学设计

层次化教学是近年来实施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思路,其理论依据是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在学习特定学科时接受程度的不同采取的一种差异化教学。层次化教学应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一般都会存在基础性教学目标、拔高性的教学目标以及拓展性的教?W目标,基础性教学目标是最为基础的教学要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而拔高性和拓展性的学习目标则是在基础性学习内容之上进行相关内容的拓展,以满足接受能力较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入了解。因此基于上述理论,在实施VB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时候,可以通过基础实验目标、扩展性实验目标进行分层,基础实验目标作为共性标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努力完成,而拓展性学习目标则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知识的扩充。

3.4加强综合性、模块化实验设计

实验课程设计例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0-7287-03

C程序设计课程在高校中一般多作为学习程序设计技术的入门课程,它是计算机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必修课[1]。C语言可以作为工作系统设计语言,编写系统应用程序,也可以作为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不依赖计算机硬件的应用程序。通过C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作为一门程序设计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的能力,因此实验课是该门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以下主要对C程序设计的实验课教学所遇到的一些情况做了一个总结,并给出相应的一些解决方法。

1 实验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1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程序设计的关键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因此程序设计的核心是算法[2]。在碰到一些问题时,人们都会对这个问题有些想法,若是要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则应该将这些想法转变成算法。在实验教学或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解决问题时,主要解决思路就是IPO即输入、处理和输出。首先,需要分析问题有哪些是输入的,经过处理后需要输出什么样的输出结果。再进行分析,输入的数据类型是什么,输出的结果的数据类型是什么。最后,考虑问题处理时采用何种方法,并写出问题的解决步骤。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强调每个问题可能有不止一个解决方法。

例如:一个天平,砝码分别为1g、2g、4g、8g、16g、32g、...、1024g,每个砝码只有一个,要称重的物品放在天平的左侧,而砝码只允许放在天平的右侧。已知一个物品的重量,问如何称重?试编程解决。

本文作者在实验课时布置这个题目时,有的同学就觉得题目挺难的,当时,教师给予了一定的提示:首先,要求学生仔细分析题目的输入和输出要求是什么。经过分析后,学生自行得出输入数据的要求:输入的是物体重量值,而且该重量值因为可以用砝码称量出来,该值应该是一个整数;为了便于检查,在教师的要求下该题的输出结果是:称重时所使用的砝码重量,砝码的重量按从大到小输出其值。再次,该问题的解决方法可能有多个,方法一:让学生假设如果现在有一个天平在眼前,应该如何用砝码称重,且每种重量的砝码只有1个,砝码重量是由大到小进行试探称重,还是砝码重量是由小到大进行试探称重。学生由此会进行相关思考,从而得出第一种算法:

1.2 注意一些运算符的使用

程序设计过程中会使用到一些C语言的运算符,但是在实验课时发现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运算符未能正确掌握,一般常见的错误如下:

1)“==”的使用

“==”运算符是关系运算符,一般用在条件判断。但是,在使用时经常会将“==”写作“=”。例如,判断4个连续自然数乘积为3024,有的学生在编程时写作:

if (x*(x+1)*(x+2)*(x+3)=3024)

对于这个问题,在编程时要求学生仔细想一想此处是判断左式是否等于右式,还是将右式的值赋给左边。若是判断,则用运算符“==”;若是赋值,则用运算符“=”。

2)“%”的使用

“%”运算符是算术运算符,它的作用是求余,该运算符要求操作数必须为整型数值。但是,在实验课时,本文作者发现学生在编程中使用该运算符时未曾考虑操作数的数据类型。对于这个问题,只能要求学生在使用该运算符时,必选检查两个操作数的数据类型是否为整型,若不是整型则可以强制转换为整型。

3)“/”的使用

“/”运算符是算术运算符,它是除法运算符,该运算符有一个规定:若两个操作数都为整数,则商为整数,否则商为实数。例如,华氏温度转换成摄氏温度的公式为:C= 5/9*(F-32),学生在编程时写作:C= 5/9*(F-32),但是不管输入的F值为多少,输出的结果C都为0。此类问题,在编程时需要注意商是要取整还是需要商的小数部分,若商要求为整数,则操作数必须为整数。

1.3 注意调试技能的培养

程序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错误,有的是语法错误,有的可能是编程时考虑不够全面,算法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在实验课时要求学生能自己使用一定的调试方法找到错误并加以修正。至于常用的调试方法,诸如设置断点、单步跟踪、监测变量以及在某些位置设置输出语句等,这些方法在实验课时可以先演示,在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让其自己动手,若学生还是无法解决,则教师可以进行单独辅导,让学生自行操作时予以发现问题并告知如何正确操作。

1.4 注意培养学生建立测试数据的能力

1) 建立测试数据完成程序的测试

在实验课时,本文作者发现不少学生将程序调试成功后只输入一组测试数据就认为该程序没有问题了,但是,实际上该程序可能并不正确。在实验课时,要求学生对一个题目要输入多组数据,多组数据的设计一定要求能涵括题目的输入数据的不同要求,特别需要考虑0作为测试数据。

例如,要求编制一个求方程a*x*x+b*x+c=0的根的程序。其中,a、b、c要求用户输入。

这个题目实际上不太难,在上实验课时,很多同学就输入了一组测试数据:1 2 1。但是他们给出的程序很多都不对。那么,针对这个题目教师要求学生设想中学时碰到这个题目时,会考虑delta=b*b-4*a*c的取值,现在做测试时,仍然按该思路进行考虑,因此,准备了如下测试数据:1 2 1;-1 2 4;1 2 4。教师在检查作业时,若发现学生只准备了诸如上述这样的测试数据时,需要让学生注意测试数据0的使用,例如:0 1 2;1 0 2;1 2 0。由于测试数据0的加入,会让学生发现可能以前可能忽略的a为0的处理。

2) 先建立测试数据再完成程序的编码

在实验课时,本文作者发现有的题目有些学生感觉不知如何解决,遇到这种情况时,本文作者一般建议学生先建立测试数据,再依据现有的测试数据进行编码。当然,有时学生可能无法独自给出测试数据,那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测试数据。

例如,加密规则如下:

要求输入若干组数据,每组数据均具有如下的形式:

起始行 —— 一行,内容为字符串 "START"

密文 —— 给出密文,密文不为空

结束行 —— 一行,内容为字符串 "END"

在最后一组数据之后有一行,包括字符串 "ENDOFINPUT",表示输入结束。

对每组数据,都有一行输出,给出密文对应的明文。

在实验课时,学生从题目描述中感觉无法理解输入数据的含义,但是能设计出如何将密文转换为明文,一般很多同学写出如下的代码:

但是有的同学就对输入和输出那块不怎么清楚是什么意思,因此,教师可以给出3个测试数据文件如下表1所示。

3 总结

在这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学生们会出现比较多的情况,需要教师多加引导和指引,以上只是就常见的一些情况做了个总结,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想和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实验教学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行相关的教学研究。

实验课程设计例6

对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以提高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实验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3;TU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5011104

工程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经验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概念原理及理论发展很多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因此,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实验是工程结构设计原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增长学生的创新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形式所不能替代的[1-5]。通过做实验,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工程结构设计基本原理的理解,让学生对建筑工程结构的受力过程及破坏形态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兴趣及研究热情[6-7]。

笔者结合学校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工程结构设计原理的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探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和运用工程结构设计原理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科研素养,为今后从事土木工程领域的技术工作或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一、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实验教学现状

学校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实验经过2008年的教学改革,已独立于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成为土木工程基础实验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实验课总共10学时,包括钢筋混凝土超筋梁和少筋梁的正截面受弯性能试验、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斜压和斜拉破坏试验等4个演示试验及钢筋混凝土适筋梁正截面受弯性能试验、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抗剪性能试验、钢筋混凝土柱偏心受压性能试验、钢柱轴心受压失稳试验及砖砌体受压性能试验等5个实际操作试验。以往的实验教学步骤大致

为:(1)实验指导教师在每学期初与理论课授课教师根据授

课进度及时间,确定每项实验的具体安排;(2)实验指导教师将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分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在每项实验前先进行预习;(3)实验指导教师准备实验试件;(4)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教师巡回指导;(5)学生撰写并提交各自的实验报告;(6)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给出成绩。以上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虽然培养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验前预习准备不够充分

虽然每学期初,实验指导教师将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发给学生,并多次提醒要课前预习,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很多学生未预习就参加实验。

由于学生缺乏有效的预习,导致实验效果大打折扣,学生未得到应有的实验锻炼。

(二)学生创造性调动不够充分

以往每学期开始,实验指导教师会将标准统一的实验报告交给学生。每位学生在实验完成后,根据实验报告的格式将空白处补充完整,缺乏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实验课变成了简单的机械式的重复体力劳动,未能起到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三)实验报告存在抄袭现象

由于实验分组进行,抄袭现象难以避免,实验指导教师也无法分辨。

(四)实验报告批改后缺乏交流

以往学生在提交实验报告后,整个实验过程就意味结束。实验指导教师会根据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登录实验成绩。此时,虽然很多学生的实验报告在实验结果分析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由于此时成绩已定,实验报告也已交学校存档,学生无法知晓实验结果分析中的错误,即使知道了,由于实验成绩已定,也缺乏改正错误的动力。

二、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实验预习环节

针对学生实验预习不充分的问题,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防范。

(1)结合实验中心开放式学生选课系统的建设,在系统里增加了学生的预习考核模块。针对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实验指导书中的相关内容,实验中心建立了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实验题库,每位学生在选课前均要在网络上参加实验预习考核,考核随机从题库中抽取10道选择题,学生只有答对8道题以上才有资格进行选课,进入实验时间选择界面。这一举措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预习效果。

(2)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实验中的每项实验均为实体构件的破坏实验,因此实验前要求每组学生根据实验指导教师提前提供的试件材料力学性能参数(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钢筋或钢材的屈服强度及抗拉强度、砂浆和砖的抗压强度等),对自己即将要进行的试件进行理论分析与计算。计算结果要求在实验前一周通过电子邮件提交给实验指导教师,只有完成计算且无误的小组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实际操作实验。同时,实验过程中,每组学生也需要根据自己的计算结果进行分级加载。

(二)实验报告内容

对实验报告内容及提交方式进行了改革。改每人提交实验报告为以小组为单位提交实验报告;改纸质实验报告为提交电子版实验报告;改固定格式的实验报告为开放式的实验研究报告。

以上改革措施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统一的实验报告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实验指导教师仅仅提供实验报告的基本内容,学生需根据自己实验过程中的发现,结合自身的思考撰写小组的实验报告,从而将普通的实验报告变为实验研究报告。以钢柱轴心受压失稳实验为例,学生在实验结果分析中发现自己实验做出的试件破坏承载力与理论计算有很大差异。进一步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可知,虽然实验进行的是轴心受压钢柱,但由于实验准备中的对中问题,完全的轴心受压只是理想状态,任何一根轴心受压钢柱实际上都存在一定的偏心,从而改变了钢柱的实际受力状态。学生通过分析钢柱中部截面四周应变片在整个受力过程中的数值变化,从理论上计算出实验中钢柱实际偏心距的大小,然后用计算得到的偏心距对破坏承载力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修正,进而解决了实验值与理论计算值相差较大的问题。通过类似问题的分析,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得到了进行简单科学研究的锻炼。

由于将实验报告改为电子报告形式,学生在撰写报告时计算机应用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学习应用ORIGIN或EXCEL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分析及关系曲线制作;应用AUTOCAD软件绘制实验加载装置图及测点布置图等;应用WORD及POWERPOINT软件进行实验报告及汇报文件的处理。

(三)实验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是引导学生相关学习的指挥棒,考核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及实验数据分析处理方法,而不是简单地给出成绩,因此,此次改革对原有的实验考核方法进行了较大改动。

1.实验操作技能与实验报告考核并重

在新的考核方式中,总成绩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技能操作和实验报告三个部分。实验预习占10%,主要根据学生网上预习的成绩及提交的理论计算成果评定;实验技能操作占20%,主要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实验报告占70%。

2.以小组答辩的方式完成实验报告考核

参照学校组织学生进行SRTP(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答辩的形式,组织完成实验报告的学生进行小组答辩。每组学生在小组答辩前,需提交1份小组实验报告电子版,同时小组内每位学生需提交一份个人小结,小结主要包括个人在整个实验中所完成的工作,在实验操作及实验结果分析过程中有何收获及对实验课程教学的建议等。小组答辩时,每组准备一份汇报材料(POWERPOINT文件),先进行实验情况的介绍。介绍完毕后,实验教师指导组(三人)针对小组汇报、实验报告中的相关内容对学生提问,同时学生将在实验操作及实验结果整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实验指导教师所提问题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实验基本操作问题;二是,实验数据整理及结果分析问题;三是,拓展研讨问题。在小组答辩过程中,学生如能准确回答出第一、二层次的问题即可获得良好成绩。如在此基础上能对拓展研讨问题进行准确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则可获得优秀。

3.个体考核与分组捆绑考核相结合

实验指导教师针对每组提交的实验报告先根据完成情况给出小组成绩,然后小组个人根据答辩情况乘以相应的修正系数,其中答辩成绩为优的修正系数为1.0,答辩成绩为良的修正系数为0.85,答辩成绩为中的修正系数为0.7,答辩成绩为及格的修正系数为0.6,答辩成绩为不及格的修正系数为0.5。通过小组答辩与个人交流相结合,个体考核与分组捆绑考核相结合,评判出学生的考核成绩。这样一方面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出与其实验操作与实验分析能力相适合的个体成绩。

4.实验报告二次提交

学生分组答辩后,需根据答辩过程中与实验指导教师的交流情况,对实验报告中的错误进行修改,对老师提出的拓展研讨问题提供书面研究分析,再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指导教师根据二次提交报告的修改与补充情况,给出最终的实验报告成绩。

通过实验报告的二次提交,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中所存在的问题有充分认识,从而避免在今后的实际工程中或科学研究中犯类似错误;另一方面,通过

开展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通过以上方法和措施在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课后根据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反馈,学生们对各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应用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教改切实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了工程结构设计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着力培养了学生通过实验研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及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参考文献:

[1]郑家茂,熊宏齐,等.开放创新-实验教学新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陆庆,邢建川,侯孟书,等.分层次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186-188.

[3]蔡晓君,窦艳涛,刘湘晨,等.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87-89.

[4]赵希文,吴,燕杰.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与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67-69.

实验课程设计例7

一、引言

目前大部分高校会计类专业学科主要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其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而实验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实验教学是会计类专业教学的特色之一,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促使理论与实践全面迅速结合的有效方法。但近年来高校与用人单位在人才输送与吸收的衔接上存在很大问题,主要原因是学校的实验课程内容单一、实验效果差、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所以会计类实验教学内容安排的是否合理,对培养会计人才的应用能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就对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适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目前大部分高校会计类专业的实验教学过程还存在实验环境布置、实验指导方案以及组织实验教学实现形式等环节上还不够完善的问题。从实验设备上看,无论是机器等硬件设施还是实验的软件水平都与理工科实验教学存在很大差距,整个实验教学还都停留在照搬书上数据的低端水平。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作为整个实验的重点部分,必须要建立实验教学过程的监督机制,保障实施效果,避免教师不在岗、学生实验自由散漫等现象出现,并通过制定有效的考核标准和成绩评定标准来约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行为。

二、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构建

(一)增设跨专业实验项目,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会计类专业各学科之间知识交叉紧密,这就要求无论在本科的理论课程设计上还是在实验课程的设计上都需要做好整体优化,整合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三个学科知识。企业里很多岗位都需要学生具备跨专业的综合能力,做核算的不仅要懂预算还要懂审计,可以说一个岗位所需的知识几乎囊括了会计类的所有专业,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通过增设跨专业的实验项目来为学生提供认知这种复合型岗位的机会,进而达到培养会计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目标。毕业前的综合实验项目设计要综合会计类各个专业的显著知识点,允许学生跨专业选择实验项目。实验项目按照理论课程设计包含必选项目和可选项目两部分内容,必选项目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专业要求,可选项目不仅可拓宽学生的个人知识领域,而且其灵活性的选择还可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可以依据未来的岗位定位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实验项目,而非本人的专业。

(二)模拟岗位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岗位综合能力 一名会计类专业毕业生要想成为合格的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经济法律和财经时政信息。当然,扎实的专业知识只是表明了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而能否将这些知识有效的付诸应用并将工作做好,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所以,通过模拟实验环境,设计岗位角色,采用分岗实验的方式为学生构建岗位人员的操作平台和交流平台,并与其他岗位的学生通力合作,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实验考核阶段,除考核实验结果外,应重点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通过学生在实验中的工作陈述,其他岗位学生的打分和教师的评定意见进行综合考核,在实验成绩中体现个人岗位的综合能力。

(三)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能力 在会计类实验课程中通常是学生完全遵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每位学生的实验内容一样,实验结果完全一致,这就导致学生照搬实验指导手册,过分追逐实验结果,忽略了在实验中锻炼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指导教师成为实验主角。针对这一现象,实验指导中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过多地参与学生的实验过程,只起点拨、引导、答疑的作用,让学生自己灵活选择实验项目,通过学习实验指导手册了解标准业务流程和实验模块操作步骤,遇到问题先自己探索或进行小组讨论,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项目中可结合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内容来增加设计性实验,使学生由被动实验变为主动学习,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目前高校对会计类专业实验内容的设计普遍是以巩固理论知识为导向,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质的培养。对于会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质恰恰是直接影响会计人员发展、能否坚守职责、客观、公正地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高校的会计类实验项目中增设职业道德训练是必然要求。实验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要求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流程,遵守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并将职业道德训练项目考核作为实验综合评定的重要部分。只有让学生体会到遵守职业道德在实务中的重要性,才能使其会计职业生涯走得更远。 三、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实验项目设计

(一)实验项目的内容 会计类专业实验项目的设计必须涵盖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体现实验课程贴近实务的特点,能满足企业相关岗位的实际需求。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通过开拓实验种类、优化实验项目,打破过去实验项目单一、实验方式单调的形式,让学生在灵活、自由、开放的实验环境中主动学习,真正掌握专业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专业技能培训作为学生实验的基础项目,综合实验项目是对学生整体能力的一次全面提升。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的具体设计,见(表1)。

(二)实验时间和学时要求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开设的时间要结合专业理论课程的完成进度有计划进行安排,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的学生在二年级时才会学到跟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讲理论课程逐渐增多、知识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这时开设基础实验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基础实验,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实务操作和专业技能练习来消化前期的理论知识,抓住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为专业选定后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打好基础。对于综合实验课程一般应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课余时间也较三年级充裕一些,特别是即将面临就业的学生们都迫切需要通过全面的综合性实验来提升自己的实务水平。实验课程是连接高校与社会的桥梁,推广实验教学逐渐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这一理念打破了过去理论教学的主导地位,通过学以致用,能迅速提高学生工作适应能力,所以现阶段高校的工作重点是努力提高实验课程质量,加大实验课时比重,确保学生拥有足够的实验时间。基础实验在本科教学计划中不少于80学时,按照实验内容合理分配实验进度,要采取集中、连续的方式进行实验。综合实验学时不少于280学时,会计类专业学生均需完成全部的必修实验项目,旨在强化学生的会计核算技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实际工作的劳动强度。

(三)实验种类和方式设计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依据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划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两种类型。基础实验主要是以会计专业的基本技能和会计学原理为设计路线,针对刚刚选定专业、初步掌握专业知识的学生开设。由于审计和财务管理专业都是以会计理论为基础,所以基础实验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学生也同样适用。综合实验具有专业性强、综合性高,更接近实务操作的特点,不仅包括按照专业细分的专项实验还包括融汇各专业基本原理的手工和电算化实验。主要针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和较高水平理论知识的学生开设。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项目按照实验种类和专业特点分类。基础实验阶段包含9个实验项目,除会计电算化基础项目外,其余8个实验项目可在手工模拟实验室完成,其内容均为单项实验,是会计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各项实验指标必须全部考核达标后才可视为通过。会计电算化基础实验在ERP实验室完成,只模拟企业一个月的运营情况,基础实验阶段只采用总账和报表模块进行的电算化操作,旨在让学生了解会计核算的简单流程,达到初步应用财务软件和熟悉各模块关联的目的。综合实验按照专业分成三部分,包含8个实验项目,各部分实验项目之间涉及多个知识交叉点。会计的手工和电算化高级实验从模拟企业的规模、核算流程以及业务处理的复杂程度较基础实验阶段都上升了一个层次,同时也更贴近实际岗位操作。财务管理实验是按照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设计的实验项目,主要对企业经营数据进行财务分析,分为手工计算分析和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两大部分。计算机审计实验项目能够较好地对审计理论进行实践,虽然不能涵盖整个审计过程,但通过实验可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审计理念。报税实验项目是根据企业岗位需要设计的,实验内容虽然简单,但实用性强,能够迅速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ERP电子沙盘实验项目融会计类和企业管理类专业于一体,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灵活地通过创新方法解决各种问题。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实验完全交由学生独立完成,从企业创立到正常运营,从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设立到业务往来流程都由学生自行设计,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学,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验项目中,最后通过学生讲演与学生评分的形式进行考核。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分为混岗实验和分岗实验两种方式。采取混岗形式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每个岗位的工作要求,全面掌握实验内容,一般应用与基础实验中。综合实验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实验内容也较基础实验复杂,故多采取分岗实验方式。综合实验中通过对电算化实验和手工实验进行分岗方式操作,既能够强化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增强岗位责任心,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岗位间沟通能力。此外,学生通过混岗实验后对各个岗位的要求有了一定认识,再通过分岗实验对某一岗位进行强化训练,能大大提升实验的效果。

(四)实验课程性质和指导教师选择高校会计类专业的实验项目很多,如果要求修完全部项目可能会对学生和学校产生很大压力,还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参考理论课程的设计对于实验课同样采取必修和选修两种课程性质,让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有意向的实验进行选修,让实验教学从被动教授变为自主学习的实验。由于会计学科作为会计类专业的基础学科,所以会计类实验项目为会计类所有专业的必修项目。另外,在手工模拟实验室和ERP实验室的非实验课开放时间可以让学生进行选修实验练习,让学生对自己不擅长的项目反复学习,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验指导教师由专门进行实验教学的专职实验教师和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兼职人员或由理论课程教师兼任的兼职实验教师组成。学生可根据该教师专业技术方向、资历等条件对指导老师进行网上公选,这样既能促使教师在实验教学领域不断开拓创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四、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实施

(一)建立实验平台系统 在学院网页上建立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实验前通过该平台将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实验指导老师等信息进行,实验过程中公布实验进度,实验结束后将成绩进行公布,将实验过程全部内容进行全程记录和控制,并开发师生交流空间。学生可通过该平台提前了解实验内容,做好实验相关知识的准备,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了解指导老师的教学风格,进行自由选择指导教师,实验过程中可随时登陆交流空间提交疑难问题,实验结束后查看实验成果、实验成绩及个人实验考评意见。实验指导教师可通过该平台提前了解实验的整体安排,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中审阅学生实验日志掌握实验进度,并对交流空间的问题进行答疑,实验后上传学生的实验成绩和实验评定。该实验教学平台披露的信息内容见(表2)。

(二)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实验环境布置 会计类专业的实验课程一般可在专用的手工模拟实验室和ERP实验室进行。对于混岗实验要为每一名学生准备实验所需的实验教材、实验工具和实验资料,对于分岗实验只可按其岗位准备所需用具和资料。分岗实验还需要在实验室设置岗位标牌,划定岗位工作区域,并提供学生岗位间交流的空间。在实验时间要求上可安装指纹机进行考勤登记,这样既能模拟企业的工作考勤制度,也可以创造模拟实验的企业氛围,增添学生的乐趣,同时还可以掌握学生的实验出席情况。

(三)实验组织形式和教师的指导方案 实验按照学生选择的实验项目采取固定地点、固定时间、集中实验的方式进行,每50名学生至少配备一名实验指导教师。教师以企业领导角色指导整个实验过程,不过多干涉学生实验过程,给承担企业员工角色的学生以更大的发挥空间,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自学实验指导手册,布置实验任务,安排实验进度,提示实验中重点难点和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答疑,分岗实验中还要组织学生按不同岗位组成实验小组,模拟企业整个财务流程并定期轮岗。

(四)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 首先学生要以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所具备的素质来要求自己,不仅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还要有优秀的职业操行,其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积极思考、高效工作,以认真、踏实的态度对待各项任务。在分岗形式的实验中,不同岗位的实验任务不同,需要学生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流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学生在实验中不仅要完成既定的实验任务,还要撰写实验日志、实验总结,以此锻炼其搜集资料、总结分析、撰写报告的能力。

(五)实验成绩考核模式 成绩考核模式的创新是实验教学研究的重点,本课程体系采用专业技能、写作能力和职业道德考核三部分组成的综合考核模式,不再以实验成果作为对学生能力高低的判定标准,把考核重点从结果转移到过程中,力求全面展现学生的各项能力。专业技能是针对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进行考核,写作能力考核主要通过审阅学生的实验日志和实验报告进行,职业道德素质考核要结合学生之间的小组成员互评,日常考勤情况和教师意见来评定。最后由教师加总三部分考核成绩来划分为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差(60分以下)五个等级。

五、结论

近年来高校会计类专业的学生数量猛增,实验中生师比过大,有的高校甚至达到120:1,教师的指导任务相当繁重,根本无法保证实验效果,实验中存在学生实验空间不足,实验用具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其次,实验指导教师的培训渠道狭窄,缺少获取实务锻炼的机会,导致实验内容和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在实验环境的布置上,由于场地等因素限制还是跟实际工作环境有较大差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以上通过对于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从实验培养目标、实验内容、实验形式和实验过程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教学思路,为高校开展会计类实验教学活动提供了参考,整个课程体系设计详细、可操作性强,针对不同岗位需求设计不同实验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整个实验中学生占主导地位,把教师从繁重的指导任务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带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最后凭借全面的成绩考核模式保证了学生的实验效果,同时也凸显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在实验教学的地位。当然,该课程体系还需要在高校的实验课程中不断进行实践,在应用实施中寻找弊端,不断完善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同时,实验课程作为会计类专业实验教学的重点,还需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发展,同时更要结合学生的校外实习、毕业设计和论文来共同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验课程设计例8

目前很多学校已将审计课程纳入财经类学生的教学课程体系中,但却没有开设审计实验课程,也有的学校开设了审计实验课,但实验内容仅仅是采用案例教学,没有教授学生如何按实际工作的审计程序进行分析、审计。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方法获得感性的认识,而案例教学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为什么会生产实验内容与目标脱节的现象?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开设审计实验课所遇到的困难

(一)实验课所需要的素材在数量和业务内容上要求比较高

审计是对企业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的一种监督,因此对于审计实验课所需要的材料在时间上跨度要求比较大,所反映的业务内容也要求比较多。如果材料数量少,业务内容不多,可能学生不需要通过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测试及相关的审计分析手段就能发现问题,这样就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而要收集数量多、内容广的材料对学校来说就不是订一书审计实验教材那样简单,还要进行分类和筛选,工作量比较大。其次是对于学生来说在有限的实验教学中完成对大量材料的分析、审核也是比较困难的事情。wwW.133229.COM

(二)实验的模拟情景及书面材料的局限性

审计实务中在审计计划阶段对审计对象要进行风险评估。审计人员要对被审单位的环境、内部控制进行调查、分析,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所运用的审计方法主要是询问、分析、检查和职业判断。这些方法在模拟情景中是很难实现的,首先询问对象很难设制,再者审计对象的环境和内部控制很难用文字描述清楚,而重大错报风险也必须要到实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再根据职业判断才行得出,靠书面材料是不可能得到全面的结论。

(三)审计实施阶段涉及的内容多,实验操作难度大

审计实施阶段要进行包括控制测试和对交易、账户余额实施的实质性程序在内的审计测试,它针对所有业务循环和所有的报表项目的审计。要运用各种具体的审计方法对内控和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工作量很大,而且学生要具备较全面的专业分析能力,因此要进行每个循环或是每个项目的审计实验是很难实施的。

(四)缺乏配套的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记录,是形成审计结论和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依据。它是审计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审计工作底稿应由符合性测试、截止性测试、分析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底稿以及试算平衡表、审计差异调整表等组成。虽然不同对象的审计都会形成不同的审计工作底稿,但也有很多格式化的调查表、分析表都是大体相同的,而目前审计教材没有提供比较全面的审计工作底稿的样式。很显然学生是没有能力去完成全部的工作底稿,一般学校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来制作,这也使得审计实验很难开展。

(五)无配套的审计实验软件

目前各高校都开设了会计实验课程,会计实验软件开发的较早也比较成熟,功能上已和实际工作中的软件无差别,能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因此在财经类高校中普及率较高。而审计实验软件开发得晚,普及率远没有会计实验软件那样高。如果运用手工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则效率很低,这也使得很多学校未能开出审计实验课程。

上述这些困难确实是影响到了审计实验的实施,但我认为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设计改造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实验的操作性。

二、审计实验课程的设计改造

(一)确定审计实验目的,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

一般财务报表审计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接受审计委托阶段、计划审计工作阶段、执行审计工作阶段、报告审计结果阶段。第一个和第二个阶段主要是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和内控体系确定可审性及审计风险的重要程度。但不深入企业实地了解情况,只有书面资料是很难提供一个完备的企业情况说明的,而且可审性及审计风险的重要程度也有赖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作出的。这种能力的锻炼是很难通过几次实验来提高的。

审计实验的目的不是在于要让学生掌握全部的审计工作程序和方法,而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能获得感性的认识。为此在实验资料中可以直接给出前期调查的结论和确定的风险重要程度,指出企业可能在哪些方法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审计程序。如可以给出资料“从内部控制调查表和控制测试中发现,该公司销售发票的开具与发运单、装货单的核对机制较弱,致使出现了销售发票与相关凭据不符的情形,为销售发票的虚开提供了可能;对应收款项未能定期与客户核对,应收款项的管理较为混乱。”这样可以导引导学生将审计重点放在对销售收入的确认上。

(二)确定重点业务流程审计,提高实验操作的效率

采用业务循环审计的目的在于确保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一般而言,可以将交易和账户余额划分为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存货与生产循环、工资与人员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等。实验课时的限定,进行所有的业务循环审计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根据审计实验需要强化学生在哪方面的能力来确定一个业务流程作为审计实验的重点。如确定为销售与收款循环,则在设计时可以在材料中增加一定比例的销售业务(最好是以商业企业为例,这样可以简化操作难度),并且增加“审计陷阱”业务,以提高学生的业务分析能力。

(三)合理设计材料内容及操作进程

审计实验所需要的资料一般是一个年度的业务资料,这么多的资料如果学生不熟悉的话,在进行审计实验时就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般财经类的学校都会进行基本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实训课,其主要内容是根据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及财务报表。我们可以根据审计实验的要求合理设置业务内容。如是以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作为实验方向,则在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实训期间分别完成1-6月和7-12月的业务处理,每月业务数为25-30笔,其中销售业务笔数为10笔左右,而“审计陷阱”业务可以放在12月份销售业务中,一般为3到4笔。由于目前高校会计实验均采用财务软件进行实验,工作量并不会太大。学生通过资料的账务处理对业务资料会有比较深的印象,这就为审计实验的开展节约了时间。

四、根据审计内容,使用规范、实用的审计工作底稿

规范、实用、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但目前绝大部分审计教材都没有提供比较规范和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光靠学校“闭门造车”肯定是不行的。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审计工作底稿是由各会计师事务所自行设计。.因此,我认为高校应该与当地规模比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的相互利用。如果实验过程中能使用规范、实用的工作底稿,不仅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还增能强实验的仿真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

五、利用财务软件输出功能和excel计算功能实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审计实验对数据的分析工作是比较多的,但由于审计软件目前还远没有普及,如何实现审计数据分析的电算化?其实财务软件一般都有excel表格的数据输出功能,而excel自身就具有强大的数据计算能力,它不仅有加总、排序、筛选等功能,还能将各表的数据进行链接用于数据的整体化分析。这些功能都能满足审计数据分析的需要。学生完全可以运用excel设计出自己认为合适的分析表,这样也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课程设计例9

目前很多学校已将审计课程纳入财经类学生的教学课程体系中,但却没有开设审计实验课程,也有的学校开设了审计实验课,但实验内容仅仅是采用案例教学,没有教授学生如何按实际工作的审计程序进行分析、审计。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方法获得感性的认识,而案例教学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为什么会生产实验内容与目标脱节的现象?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开设审计实验课所遇到的困难

(一) 实验课所需要的素材在数量和业务内容上要求比较高

审计是对企业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的一种监督,因此对于审计实验课所需要的材料在时间上跨度要求比较大,所反映的业务内容也要求比较多。如果材料数量少,业务内容不多,可能学生不需要通过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测试及相关的审计分析手段就能发现问题,这样就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而要收集数量多、内容广的材料对学校来说就不是订一书审计实验教材那样简单,还要进行分类和筛选,工作量比较大。其次是对于学生来说在有限的实验教学中完成对大量材料的分析、审核也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二)实验的模拟情景及书面材料的局限性

审计实务中在审计计划阶段对审计对象要进行风险评估。审计人员要对被审单位的环境、内部控制进行调查、分析,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所运用的审计方法主要是询问、分析、检查和职业判断。这些方法在模拟情景中是很难实现的,首先询问对象很难设制,再者审计对象的环境和内部控制很难用文字描述清楚,而重大错报风险也必须要到实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再根据职业判断才行得出,靠书面材料是不可能得到全面的结论。

(三)审计实施阶段涉及的内容多,实验操作难度大

审计实施阶段要进行包括控制测试和对交易、账户余额实施的实质性程序在内的审计测试,它针对所有业务循环和所有的报表项目的审计。要运用各种具体的审计方法对内控和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工作量很大,而且学生要具备较全面的专业分析能力,因此要进行每个循环或是每个项目的审计实验是很难实施的。

(四)缺乏配套的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记录,是形成审计结论和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依据。它是审计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审计工作底稿应由符合性测试、截止性测试、分析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底稿以及试算平衡表、审计差异调整表等组成。虽然不同对象的审计都会形成不同的审计工作底稿,但也有很多格式化的调查表、分析表都是大体相同的,而目前审计教材没有提供比较全面的审计工作底稿的样式。很显然学生是没有能力去完成全部的工作底稿,一般学校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来制作,这也使得审计实验很难开展。

(五)无配套的审计实验软件

目前各高校都开设了会计实验课程,会计实验软件开发的较早也比较成熟,功能上已和实际工作中的软件无差别,能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因此在财经类高校中普及率较高。而审计实验软件开发得晚,普及率远没有会计实验软件那样高。如果运用手工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则效率很低,这也使得很多学校未能开出审计实验课程。

上述这些困难确实是影响到了审计实验的实施,但我认为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设计改造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实验的操作性。

二、审计实验课程的设计改造

(一)确定审计实验目的,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

一般财务报表审计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接受审计委托阶段、计划审计工作阶段、执行审计工作阶段、报告审计结果阶段。第一个和第二个阶段主要是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和内控体系确定可审性及审计风险的重要程度。但不深入企业实地了解情况,只有书面资料是很难提供一个完备的企业情况说明的, 而且可审性及审计风险的重要程度也有赖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作出的。这种能力的锻炼是很难通过几次实验来提高的。

审计实验的目的不是在于要让学生掌握全部的审计工作程序和方法,而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能获得感性的认识。为此在实验资料中可以直接给出前期调查的结论和确定的风险重要程度,指出企业可能在哪些方法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审计程序。如可以给出资料“从内部控制调查表和控制测试中发现,该公司销售发票的开具与发运单、装货单的核对机制较弱,致使出现了销售发票与相关凭据不符的情形,为销售发票的虚开提供了可能;对应收款项未能定期与客户核对,应收款项的管理较为混乱。”这样可以导引导学生将审计重点放在对销售收入的确认上。

(二)确定重点业务流程审计,提高实验操作的效率

采用业务循环审计的目的在于确保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一般而言,可以将交易和账户余额划分为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存货与生产循环、工资与人员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等。实验课时的限定,进行所有的业务循环审计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根据审计实验需要强化学生在哪方面的能力来确定一个业务流程作为审计实验的重点。如确定为销售与收款循环,则在设计时可以在材料中增加一定比例的销售业务(最好是以商业企业为例,这样可以简化操作难度),并且增加“审计陷阱”业务,以提高学生的业务分析能力。

(三)合理设计材料内容及操作进程

审计实验所需要的资料一般是一个年度的业务资料,这么多的资料如果学生不熟悉的话,在进行审计实验时就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般财经类的学校都会进行基本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实训课,其主要内容是根据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及财务报表。我们可以根据审计实验的要求合理设置业务内容。如是以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作为实验方向,则在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实训期间分别完成1-6月和7-12月的业务处理,每月业务数为25-30笔,其中销售业务笔数为10笔左右,而“审计陷阱”业务可以放在12月份销售业务中,一般为3到4笔。由于目前高校会计实验均采用财务软件进行实验,工作量并不会太大。学生通过资料的账务处理对业务资料会有比较深的印象,这就为审计实验的开展节约了时间。

四、根据审计内容,使用规范、实用的审计工作底稿

规范、实用、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但目前绝大部分审计教材都没有提供比较规范和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光靠学校“闭门造车”肯定是不行的。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审计工作底稿是由各会计师事务所自行设计。.因此,我认为高校应该与当地规模比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的相互利用。如果实验过程中能使用规范、实用的工作底稿,不仅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还增能强实验的仿真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

五、利用财务软件输出功能和excel计算功能实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审计实验对数据的分析工作是比较多的,但由于审计软件目前还远没有普及,如何实现审计数据分析的电算化?其实财务软件一般都有excel表格的数据输出功能,而excel自身就具有强大的数据计算能力,它不仅有加总、排序、筛选等功能,还能将各表的数据进行链接用于数据的整体化分析。这些功能都能满足审计数据分析的需要。学生完全可以运用excel设计出自己认为合适的分析表,这样也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课程设计例10

1、程序设计教学现状

计算机程序设计既是一门概念复杂,知识面广的理论课,也是一门面向实战、需要动手的实践课。为了深入了解程序设计课程“教”与“学”的现状,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寻找“难学”、“难教”的真正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教与学的策略,笔者首先对部分高职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

从学生方面看,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基础不高,学习程序设计的起点太低。(1)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程序设计的态度比较消极,同时因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编程策略,创新不足,这些相关因素直接影响了程序设计的教学效果。(2)学生对程序设计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学习中缺乏自主性、探究性,以被动接受为主,不能灵活掌握和应用知识,进而间接地影响到学习效果。

从教师方面看,大部分程序设计教师没有实际程序设计工作经验,在程序设计的教学中,不适当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式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上,而且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教学对策改进教学。

2、程序设计教学的实践研究

实践是程序设计教学的基础,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学生只听不练根本达不到学习的目的。但从实际调查来看,实验的状况并不理想。学生对待上机实验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模仿书上的例题写出一个源程序,如果程序得到了预期的结果,他们就认为这个问题做完了,不会再认真阅读程序,去领会程序是如何实现以及通过什么方式和知识实现的,是否还有其他的实现方法;二是模仿写出的程序运行时可以执行但得不到预期结果,不会通过阅读程序跟踪程序的执行走向去发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而认为题目有问题,三是编写的程序无法运行,有很多错误,不会根据编译系统的提示信息找出问题,而是放弃这个程序进入下一个程序。

因此要发挥实验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作用,有必要对实验课的选题、分组合作等进行必要的设计。一是要进行不同梯度内容的安排。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接受程度不一样,导致编程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布置实验时,应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能达到的水平,设置不同梯度的题目,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实验中包含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编程技能,因此实际操作时教师可将这一部分划分为两大块:即基础题和选做题。基础题是与所讲知识密切相关的题目,与教学内容相对应,所有学生必须完成。选做题设置不同的难度层次,学生量力而行,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通过查阅资料,独立完成。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实验指导的形式出现。二是要选题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满足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程序设计,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更重要的是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的应用。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提出一批具有实用性且与专业结合密切的课外设计题目,或一些有趣的应用问题,让学生用程序来完成,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例如八皇后问题、农夫过河、背包问题、帽子问题、放苹果问题等等。以这种形式进行实践,不仅学生的编程能力得到了锻炼,还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实验的过程。确定实验的内容与相关事项后,学生可进入实验。实验一般都要经过准备阶段、上机实验阶段、实验后分析总结阶段。

(1)实验前的准备

要发挥上机实验的作用,一定要让学生弄清楚实验的目的,明确实验任务、要求及完成的时间。但是实验的准备决不能满足于将实验指导上的内容看一遍了事,这种浅尝辄止的准备方式对实验过程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为了让实验发挥应有的作用,实验准备要做得认真、全面、具体才行。①积极的态度。实验本身是一个严格的科学探索或验证过程,实验过程中需要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也要求比较活跃。因此要求学生从态度上给予足够的重视,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对待,不能有半点虚假和马虎。②程序编写。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给定的题目或实验指导,按照程序写作的策略事先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设计好测试用例,避免在程序调试的过程中造成长时间的“卡壳”。

(2)上机实验

上机是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学生要在明确实验目的、理清实验思路,做好准备的基础上上机调试程序。教师则负责对整个实验进行监督与辅导,并对实验中的错误进行归类与总结。①监督与辅导。同步实验多为个别实验,这对学生的要求很高。这里的监督主要是为了控制学生个人的注意力,以便有效地进行程序调试。对于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要给予启发性和提示性的帮助,以这些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去解决这些问题,避免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形成对教师的依赖心理。②错误的归类与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千奇百怪的,教师应适当地对学生在编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记录,必要时进行集中的分析讲解,以提高学生的程序调试水平。同时也应指导学生记录程序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并鼓励学生积极地对待错误,在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提高,不断的修正,养成严谨的编程作风。

(3)实验的验收与总结

完成实验后,教师应检查学生实验的成果,进行验收和评价,并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①实验的验收。由于时间和人手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对所有人的作业进行检查,因此可以在每次实验后进行适当地抽查,并进行等级评定。在验收程序时可增加一个口试环节,教师根据实验内容进行抽查式的提问,并要求学生进行现场调试。这样也为师生提供了交流、探讨编程思想与技巧的机会。②实验的总结与反思。实验后应指导学生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同时进行自我反思。重新审视实验中有无问题,此实验有没有可创新、改进的地方,并且对自己设计的实验写出心得体会,思考此实验带给自己的启示是什么,算法或程序结构能否进一步优化等,尽可能从实验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3、“同沉同浮”型实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