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实习教师意见模板(10篇)

时间:2022-03-29 06:08:33

实习教师意见

实习教师意见例1

乐清柳市中学对高师教育实习的意见与建议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教育师范专业的支持力度,也愈加重视教育实习,再加上高师院校师范生数量逐年增加这一不争的事实,教育实习已成为高师院校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如何做好教育实习,如何做好与实习学校的联系接洽工作等成为了高师院校所要学习研究的课题。

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三年系统学习的一个全面检验和考察。通过教育实习,加强了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摆脱只会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加深了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走向教师岗位,教育实习的质量好坏更是未来教育能否发展的很快很好的前提条件。

教育实习工作牵涉面很广,会涉及两所学校即高师院校和实习学校,而在教育实习的整个操作过程中,实习学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调查实习学校对于教育实习的意见和建议,显得十分必要。

通过对调查内容的分析整理,本文主要从师范生素质、组织模式及三对关系的处理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关键:师范生素质

教育实习是高师各专业学生经过一定阶段的大学课堂学习之后,为承担中学教师职责而准备的最后阶段。通过教育实习,实习生将在中学教师的品德修养、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受到全面检验和锻炼。在教育实习中,实习生能把在大学课堂上所学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学科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中学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使知识成功转化为能力,形成中学教师的个性品质,为今后胜任中学教育工作奠定基础。但是,从实际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思考。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实习校方对实习生素质要求较高,并针对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其中包括对实习生师范技能、专业技能、一专多能上的要求。

(一)对教师师范技能的要求

柳中校领导指出:师范院校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使命,而今师范教育正被迫接受竞争的考验和威胁,各中学对教师的需求已由数量需求转向质量需求,他们最期盼的是有事业心、责任感、有新教育理念和过硬的师范技能、具有熟练信息技术的高素质综合型的教师。而从高师教育的现状看,身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师范意识不强,师范生往往注重的是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培养师范技能。值得欣慰的是,校方肯定了此次实习学生良好的自身素质,不过也同样指出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就实习中出现这些问题,结合校领导、指导教师、学生等多方面意见得出的如下结论。

1.普通话和口语表达

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生,国家规定普通话等级要达到二甲。但即便符合等级要求,如何把水平发挥出来,看的就是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的实习生在课堂上欠缺的就是这种能力,因而出现了讲话疙瘩、忘词、死记硬背、语速过快等现象。讲课是教学的主要环节,语言又是讲课的最基本的手段,所以,讲课语言的基本任务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提高思想,培养能力”。因此在平时就应该有效地进行讲课语言训练,这是探索师范技能训练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对教师讲课语言提出的意见:

(1)我首先希望能听得清楚。声音悦耳好听当然更好,但首先是要听清楚。声音不要太小,吐字不要含混不清、速度不要太快,但也不要太慢。太快了,来不及思考;太慢了,听不上劲,心里发慌.

⑵我不喜欢老师不停息地讲,不断地重复,而且重复的说法前后又不一致。解释了又解释,愈解释愈糊涂。

⑶我希望老师讲课能引起我的兴趣,亲切和蔼,使你有心情去思考,也有可能去思考。我不喜欢经常训斤人的老师,带着压抑的心情听课,别说思考,就连讲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了.

⑷我希望听老师讲课时,能弄清条理能边听边思考,这样心里才踏实。我不希望老师把什么都讲,更不喜欢讲得乱糟糟一团,理不出头绪。

……

根据以上这些意见,指导老师对我们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以提高师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创造条件开设国家教委要求开设的“教师口语”课程。

(2)上语文课时,教师注重对语言的精练、准确、规范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规范的语文表达方式。

⑶在学校里多举办一些演讲活动,加强师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书写规范文字和书面表达技能

能否写一笔规范的好字,是否具有过硬的书面表达技能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效果和教师的威信。通过此次调查,指导老师和学生指出我们实习生的板书书写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对师范生应进行书写规范和书面技能的训练。可采用以下措施:

(1)校内、系内要创造使用规范汉字的环境和氛围,教师要以身作则,各科齐抓共管,如各科学生作业、论文、实习教案中的错别字和不规范字都要给予纠正。

(2)从大一开始,加强三笔字的训练,其中重点是钢笔字、粉笔字。

(3)定期举办多种多样的有关书法的课外活动,如观摩、展览、比赛等等,鼓励学生把字写好。

3.教学工作技能

教学工作技能是指: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评定成绩等教学环节所必备的技能,教学工作技能是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生提高从师任教素质的必修内容。实习阶段,对听课、备课、讲课和评课我们都实打实地进行系统化、章程化处理。

实习教师意见例2

教育见习是师范生职业实践性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师范生通过观察学生动态,与教师交流,从而感悟到教师职业的内涵;通过观察课堂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发对所需教学技能的思考;通过课外辅导及后期强化,从而深化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理念。总的来说,多次的见习经历给予师范生较多的触动,使其逐渐明了职业道路。

一、教育见习的概念和作用

随着基础课改的不断深入,到了2009年,全国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了99.4%、98.29%、93.61%,但是全国各地屡屡发生的教师虐童事件也在提醒我们教师综合素质的缺失,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教师的职前教育是否到位。教育见习作为师范生从业道路上的必经之路,其重要意义和作用不容忽视。

教育见习是师范生在掌握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后,有计划、有组织地到中小学课堂内外参观,听课学习,并亲自参加一些教育教学活动。通过教育见习,师范生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了解、调查研究和分析探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中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智能水平;初步了解中小学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和规律;体会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这是学科教学论课程所期望的。

教育见习一般安排在教育实习之前,是教育实习的前提和基础,给了这些“准教师”一个把身份从学生转换到教师的机会。师范生虽然在真正实习或站上讲台之前均学习了很多基本的知识,其中包括对课程内容、课标要求、教育心理学等等的掌握,也进行了很多类似于模拟上课的演练,但是并没有以一个教师的角色真正接触过课堂,也没有和学生相处过,如果直接去实习或给学生上课,难免会很不适应。教育见习就好像是在真正的课堂或实习(实践)和师范生所学习的内容(理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师范生能更好地从一个“学生”的课堂过渡到一个“教师”的课堂。通过教育见习,师范生可以真实地看到一个课堂,看到一个教师上课的情况。在不同的学校见习,和不同阶段的学生相处,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理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看着那些在职教师上课,师范生也能学习他们是如何将那些自己在学校的技能运用到课堂上的。

二、教育见习对师范生职业意识的影响

(一)职业认识

高考填报志愿选择师范专业,对很多师范生而言,初衷可能都是为了编制,想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大一刚刚进入校门时,师范生对教师这个职业可能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情感,对教师这个职业区别其他职业的认识也可能仅是停留在有寒暑假,带薪休假,工作相对轻松、稳定等层面。到了大二、大三,师范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经过几次见习经历,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不再是那么片面。在观察中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及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师范生会逐渐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是要用情感经营的。教师每天要面对的是一群可塑性强、想法单纯、思维方式尚未定型但内心相对脆弱的中学生。在中学阶段,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部分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甚至比家长还要长。教师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再者,在与一线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师范生会发现教师职业不像社会上说的那样局限,有寒暑假,工作轻松等。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经验积累,不断反思。同时,利用空闲时间提高自身各方面素养,抓住任何机会,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教育见习为师范生搭建了一个以教师的视角体验中学生活的平台。学生的单纯、中学教师的无私以及中学教师对学生的人生起到的重要作用,让该阶段的师范生渐渐了解到教师是一个需要无私奉献、付出情感、充满挑战的职业。

(二)职业认同

经过一段时间的见习,师范生能了解到如何将自己在大学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学课堂中。同时,一段时间的中学见习能让师范生意识到自己在学科知识能力、教学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及训练提供参考。多次见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

(三)职业行为倾向

见习对师范生职业行为倾向有很好的预测性。见习经历越丰富,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理解越透彻,越能明确目标。与此同时,见习一并激发师范生对自我的反思及危机意识等,而这些思维将通过师范技能训练表现出来。师范生根据对现实情况的分析,不断加强对专业技能的强化,让自身的教学技能方面有质的飞跃。

三、教育见习对师范生角色转变的影响

(一)从学生到教师

实习教师意见例3

高师学生培养方案一般将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尽管学生在教育实习中,能更全面地发现自己在知识结构、技能、教学意识等方面上的不足,但第八学期的论文工作与就业所面临的压力,使得学生来不及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完善,匆匆毕业并走进社会,也使得一些学生感到难以胜任工作。为此,高师在二、三年级各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到中学参加教育见习,观察、体验、学习、模仿课程的实施过程。但由于种种原因,高师教育见习从认识、组织到实效均与教育实习存在极大差距,有必要从学生成长意义的视角,对教育见习的意义、作用及组织作进一步的认识。教育见习尽管是以学科教育实践为切入点,但从实践的反馈情况看,见习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要更甚于单纯的学科教育的内涵,见习更深刻的意义在于通过进行职业能力建构的体验,促进教师职业主体意识的形成,促进未来的有效学习和行动。

一、加载社会价值意义,构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如何让学生学会关注教育的社会价值?英国社会学家马斯格雷夫认为:“知识因社会而不同,同一社会内知识也有差异,因此,学生应该学些什么,应由社会来定义。在此方式下,社会结构决定着知识的储存及其分配。”[1]基于此,课程决定者对课程形成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既不是出于对学科知识完备性的考虑,又不是出于应付新的纯粹经验的挑战,而是出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主导价值的要求[2]。但是,当今我国理科高师,学校与社会交流的局限性,导致社会主导价值在高校的传播与影响作用的弱化,传统的教育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社会本位价值观,未能在教育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存在着角色作为缺位现象,其结果是倾向于把传统的孤立的课程目标看成是学科本身的最终目标,学科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教学的社会价值。但又由于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的价值因素特别是主流的价值意识还是通过社会的方方面面来影响或决定学生的价值取向。

职业价值观反映的是人的需要与社会职业属性之间的关系,是人对社会职业的评价。职业志向取决于个体对社会的意识以及个体各自的内在爱好。对于当今学生职业价值观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业前景、收入、职业稳定性等因素,其中也反映出影响职业价值观的真正因素是融于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激励机制,从而导致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与抉取上存在着明显的非理性。教育见习等实践课程力图通过提供情景的行为实践,增强学生与社会有机的联系,使学生了解未来社会职业的真实、明晰社会责任、改变对社会的观点和看法,树立普通劳动者与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构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反省自己的经验,重新规划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促使学生去寻求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平衡。职业实践体验应成为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其对于高师课程建设的意义在于实现课程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提高责任意识,促进个性成熟与完善

在教育见习过程中,师范生尝试以教师的职业身份来定位与正视自己,逐渐展露出作为教师应具有的主体特征,而对此种行为的支撑作用更多是来自于作为教师的主体意识与责任意识。具体表现为行为的目的性、计划性、有效性显著加强,开展主动思考与反省,尝试用不同于以往的语言、举止、行为方式与评价标准(对自己、他人),并使行为更符合大众行为模式,也更具理性的色彩。同时也拓宽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成熟:教育见习中,中学生的第一声“老师好”促进了见习生学生身份向教师身份的转变,见习生潜意识中也开始把自己看作是中学教师中的一员,开始学着做事,而且努力去把事情做好。在完成见习任务回校后,会有意识地进行学生、教师二种人格的实践与演进。开始从原来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会积极主动地优化自己,针对学校秩序化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如教学计划、教学安排、课程、教材、考试等)进行更具自主的实践。思维、意识、行为日趋独立。当然,全新的实践环境,也会使师范生发现中学教育并非想象中那般和谐理想,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从而促使他们去反省,并试着适应环境。

行为成熟:从对学生见习相关调查看,尽管有98%的同学认为见习太辛苦,但是几乎所有的同学还是认为见习收获很大。第一次亲临职场的实践尽管只是短短的几周,却对他们的行为有着明显的催熟作用。师范生为更好地完成见习任务,努力以合格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个体在内心中主动展开合格乃至优秀教师的形象设计与优化,无形中进行着举止言行的模仿与优化实践,尽力去做好见习中要完成的听课、辅导、答疑、实验指导等一系列实践工作,表现出更强的自律紧迫感与更深的行为责任感,这一切都促进和加速了师范生行为的转化与成熟。

言语成熟:在见习过程中,师范生潜意识中的教师主体意识,会使他们更加留意、注重语言表达方式,并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言语风格出现,更加严谨,更具逻辑性。还会试学着如何更准确、到位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为学生所理解与接受。

思维方式的成熟:教育见习一个重要特征是让师范生学会独立面对学生、班集体、课程,自主应对新的角色对象,在与不同思想观念、个性特征的中学生的接触中,师范生必须改变以往观点片面、思维不够全面等种种不足,尝试换位思考,多元化考虑问题,试着从中学生、中学教师多个角度去联系、整合地理解问题。

三、强化危机意识,推进有效学习

在教育实践中,师范生在与学科教师的接触中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教学经验等方面的种种不足;在与中学生的交流中,又会发现大学内容与中学内容的关联性不足、应用性脱节等问题;而同学间的实践表现与作为的比较,更使其知识应用水平、能力运用(包括敬业精神、教学艺术、人际沟通等)上的差距显现更为明显,并呈现清晰且放大的趋势。教育见习使师范生学会自我评价,认识到自己职业知识与技能的不足。而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这种感觉会演变为一种压力,一种危机意识,危机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可理解为一种职业的意识,特别是高师学生学业上的优势并未与中学教学能力优势成正相关。在一定程序上,也促使师范生对自己未来职业之路进行抉择,是从事教师职业,或是学术求索,或是其它。因此教育见习对于学生知识建构的意义是“认识不足,于事以补”,在于认识并克服其职业适应危机。通过见习,师范生也要善于总结自己的优势,正视自己的不足,把危机转化为动力,努力去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与方法,通过日后自主而有意识的学习,习得更适合自己并与未来职业特点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四、前置职业体验、了解职业内涵,提高职业能力

学生个人发展目标和职业目标的相互交织,形成了学术科目的智力需求和工作性质变化的实际职业需求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来看,实践性课程如教育见习有助于消除这种紧张关系,使诸如工作技能、经验等内容在课程建设中得到体现。这一点在日趋严峻的师资就业现实中得到了更为清晰的体现,需求方日渐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如试讲表现、实习成绩等)。从相关调查看,几乎所有受访学生都有培养实践能力的想法,但由于缺乏对未来职业的感性认识,而无法进行主动的职业规划与训练。而绝大多数高师学生的最终职业是教师,随着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的变革,使得高师的职业化教育能力日益成为其立足之本,教师工作的情境性特点更是希望高师通过加强教育见习等实践教学手段,前置教师职业情境体验,尝试角色行为,让学生站在职业主角的角度对未来职业的行为、内涵、特征有一个感性的了解与体验,尝试寻找理想与现实的切合点,以期确定自己对未来职业的偏好与信心,从而进行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以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同时高师也应积极鼓励与推动与中学的联系,从课程体系、内容、结构到教育方式与手段的变革等内容去感受、了解并研究中学教学改革实践,认识与把握教师职业角色内涵的演进动态,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构建符合自己发展特征的角色模型。在某种程度上,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运用其目标定位功能,促进了学生职业角色的主动定位。

五、促进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构建

英国学者所罗门在1987年发表的《社会性因素对学生理解科学建构的影响》中指出,观念虽为个体拥有,但个体的科学观念也要经过同行、他人的认可与社会的赞同等,社会因素不可忽略。这种社会因素可能是影响学习科学和形成科学态度的唯一重要因素[3]。当今高校学生的知识构建的影响大多来自教学计划、教师、同学。高师教育的封闭性,一定程度使得教师与学生对于中学教学改革与发展成果认知相对滞后,导致社会因素对于知识建构的影响作用弱化,甚至缺失建构的大方向。如在中学科学教育日益强化科学探究、贴近生活、扩大知识面、注重现代科技知识对于现实生活指导意义的大背景下,高师教育却还停留在重知识轻方法与过程的教学理念上,以知识为本的课程设计、教材选用、课堂教学限制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过程、科学方法领域的教育功能。过于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概念、规律的严密性现象还主宰着高师的课堂教学。高师教育理念与中学教学理念的断层是高师学生知识结构缺乏社会性建构参与的一个缩影。

中国教育尽管逐渐从与社会的隔阂中走出来,但其与社会的关联性还有待加强,而实践教育是加强学生与社会、职业联系的一条重要途径。见习中的师范生作为一名未来的职业者到教学一线去观摩,体验、学习教师工作的真实与未来职业内容的全部,包括从课程教学、学生管理、教师间团队合作、学校教学活动组织配合等。见习使得学生从学习的主体转变为实践的主体,从依赖教师指导转化为开展主动实践。见习也使得高师课程知识从静态的文本过渡到动态的教学实践,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批判、探索、重组与建构成为必要与可能,并实现了知识与未来的职业意识、内容与行为的关联,也使建构具有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实习教师意见例4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15

一、教育见习的意义

教育见习可帮助师范生形成职业意识和明确职业要求,使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及所开设的各类专业课程的意义有所认识。通过教育见习,学生有机会亲临教学现场,亲历教学过程,处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之中,学生可亲眼目睹师生的交流方式,切身感受不同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实地吸收教学营养,积累感性知识,从而掌握常规教学程序,了解教学改革情况及教师的素质要求,了解班主任工作程序、班级管理的内容及班主任的能力要求,了解相关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该校的教学改革任务和进展情况,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调查研究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教育实习奠定基础。

二、教育见习的四大任务

1.自主研修相关文献

认真研读《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2011版新课程标准》和《小学(中学,幼儿园)教师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三份材料,并结合见习学校实际情况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况。

2.熟悉见习学校基本情况

通过参加实习学校的见面会和细心观察、诚心走访等手段,熟悉学校外部环境、发展历史、办学规模、教学条件、办学特色、规章制度等。

3.课堂教学观摩

全程随堂跟班听课,做好听课笔记,对其中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观摩内容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这门课程这一阶段(或某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对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特点等。

4.班主任工作观摩

通过细心观察、诚心求教等手段,随班见习班主任每日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重点观察班主任在晨读、升旗、课间操、放学、班队活动及突发事件处理等环节的工作,了解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基本任务、工作职责等。

三、教育见习的五个具体目标

1.认知教师职业

职业认知是指导个体从自身知识、经验出发,结合环境因素对目前所从事或即将从事职业的评价和评判,是个人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的基础,在个人职业生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见习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良好时机,因为它是师范生走近教师职业的第一环节,也是培养职前教师的专业实践素养和能力的初始环节。虽然教师职业对于大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但一般来说对这个职业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自己做学生的印象、停留在旁观者的视角下的认识。而教育见习则应是指导学生以当事者身份、从专业角度来认识教师职业,包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课程价值,领会专业学习与职业需要的关系,认知教师职业特点,了解教师的工作内容,了解教师职业素养标准,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及社会价值,还要理智地认知自我,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储备、技能水平与教师职业需求的差异性,以达到使学生明确目标、内化学习需求、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目的。

2.学会观察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是指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几维空间和多元环境系统。它包括校园建筑、雕塑、楼道标识、班级文化墙的设计、区角的使用等物质环境,也包括学校校风状态、学校管理特点、班级学风情况等文化环境。教育见习中师范生应细致观察这些内容,并思考这些因素与教育的关系,考察见习学校是如何选择其环境有利因素并将其转化为促进教育发展的能量的。

3.学会观察分析学生

在见习过程中要通过细心观察、跟踪访谈等方式,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行为特征、交往范围、交往习惯、学习状态等。

4.学会观察课堂教学效果

“观课功”被排在教师“五课功” 之首。 观课是一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常见的专业活动,作为专业活动的观课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从真实的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观课是师范生习得课堂教学技能最初级的过程,是教育见习最核心的任务。之所以叫观课而不是传统的听课,一是为了明确身份,即师范生进入课堂是以准教师的身份而不是中小学生的身份,关注的不应该只是教学内容,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如教学策略是否正确,引导是否得当,组织是否有效,学生有何反应等。二是因为与听课对“听”的强调不同,要求观课要带着问题进课堂,不仅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见习师范生而言,可关注的问题很多,包括教师是如何使用教材的,课堂教学由哪些环节构成,怎样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怎样讲解,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作业),是否有效,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在观察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时,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学会做好观课记录

观课记录是师范生观课的第一手资料,是师范生有效观察课堂教学效果和思考相关问题的具体表现,是课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的重要依据,也是日后自己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还是促进师范生专业成长极其宝贵的财富。观课记录是观课者基本素质的体现,它反映了听课者的观念、态度、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刚开始见习时,师范生往往不会写观课记录,或者记下的只是教师板书的东西,关注的是教学内容。因为教师板书得少,师范生在课堂上常常就会觉得无所事事。事实上规范的观课记录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全面记录,包括课堂教学各环节内容的设计,方法的选择,提出的问题,学生的见解、困惑与疑问,还要记录自己在现场的感受和思考。在现场实录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整理总结,归纳出共性的东西(如语文的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等,以便在实际应用时能举一反三。

总之,教育见习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实践性学习,短短一周的时间,见习生不需要备课、试教这样明确的操作性任务,而是强调以观察他人的教学行为为主,重视对他人的教学行为的体验。如何开展实践性学有学问,这一周的学习情况如何对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影响非常重要。无论是管理者、教师还是师范生,都不能轻看这一周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马学名.对大学生职业认知能力的思考[J].青春岁月,2013,(5).

实习教师意见例5

作为一种传统,中等师范专科学校一直致力于师范生教师职业的师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中等师范学校或升格、或合并、或撤销,进入大学高等教育序列后,高校的学术性使得中师教育的师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被边缘化,几乎消亡殆尽。201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规定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因此师范院校都自觉不自觉地将实习延长至一个学期。但问题仍然存在,“教与学方式过于单一,知识陈旧与脱离实际,实践性课程薄弱”一直是困扰我国教师教育的三大突出问题。

一、密切与中小学联系,是师范教育的必由之路

重视教育实践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近年来,一些国家改革了过去那种单一的集中式实习形式,采取连续性、阶段式教育实习的方式,使实习时间贯彻在大学各个学习阶段,延长实习时间,扩大学习内容,从各个方面训练学生的实际教育工作能力。如美国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德国不仅在大学阶段安排了实践,而且规定了两年见习时间。法国则将教育实习系统化和制度化,安排了三类教学实习:即熟悉性实习,陪同实践实习,责任实习。英国的教学实践则是师资培养课程的重头戏,他们特别重视中小学的参与,通常采用与本地区中小学合作办学的方式,从而使师资培养密切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欧美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发展方向,就是密切与中小学一线的联系,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一起联合培养师范生。

纵观我国传统的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不难发现: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是制约国内高等教育质量的瓶颈。提高师范院校教育质量必须首先在强化实践环节上取得突破,目前国内大学教育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学习和系统理论讲授,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创新意识薄弱。对师范教育而言,要实现教师教育专业化,形成师范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改革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首当其冲。著名课程专家钟启泉建议,师范教育改革要改变脱离实践、教与学方法单一的倾向,教师教育课程应重视个人经验,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紧密结合;引导未来教师积极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立足真实的教育情境,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帮助教师通过合作与反思解决实践问题,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

我们认为,除了课程体系、设置的调整外,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还在于必须大力更新教师培养的教与学的方法。长期延续的重知识体系、重传授和记忆与纸质考评为主的学习方式,应当转向更多采用问题为本的学习,转向参与式、研究性学习,更多地进行真实情景学习。如果我们仍然以灌输与记忆学习、应试性学习为主,缺乏问题意识,缺乏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善于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那么,在实施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校,他们将无法胜任工作。为此,师范院校需要在质和量两方面强化教师教育专业特色,改革传统的教育实习,实施以全面承担教师岗位职责为本质特征的教育实习,大幅度延长教育实践时间,增加教育实践的时间和强度,以培养师范生作为一个“完整教师”的责任心和执教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发挥师范生主观能动性,使实习支教与教育见习、研习共同发挥作用

为了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同时帮助农村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众多师范院校将实习放在了农村,命名为实习支教。农村地区实习支教,一方面的确使得师范生获得了较多的教学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部分教师短缺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地区教学质量相对较弱,缺少优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实习有可能沦为一种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劳动。再有,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虽然有较高的学历水平,但是缺少实践经验,如果再无心于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则有可能使得本已薄弱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师范院校应根据农村地区的这一实际情况,研究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对实习支教生的岗前培养工作,精选内容,优化方案,提高实效,使其实习支教前基本具备合格教师的标准,做到有备而来,避免带病上岗,使实习支教大学生到基层后能很快站稳讲台,独当一面。一方面减轻基层学校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保障实习教学质量,特别是顶岗实习教学质量。

实习支教与教育见习、研习研究就是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出发,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也就是在现有第七或第八学期一学期农村实习支教工作基础上,在第三学期设置一周的教育见习,第五学期设置两周的教育研习。充分利用首府省会城市或者大城市这一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丰富见识,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同时,明确教育见习、教育研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及考核评价标准,规范和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与一个学期的实习支教配套实施,切实提高其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及专业能力。

表1 见习、研习、研习各自目的、内容、角色

实习支教与教育见习、研习研究以“实践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自我教育”理论为切入点,遵循“认识—体验—理解—实践”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强化实践环节,方案在保障一学期的农村实习支教的同时,研究增设专业学习之初的教育见习、学习之中的教育研习。教育见习一般放在第三学期,时间为一周,主要以观察、了解、认识为主,主要扮演观察者的角色。教育研习一般放在第五学期,时间为两周为宜,主要以体验、理解为主,主要扮演研究者的角色。教育实习一般放在第七或第八学期,时间一般为一学期左右,主要通过实际演练和操作等方式,尝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扮演实践者的角色。

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发展既是个人的需要又是社会的需要。而自由、自觉、自主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关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研究表明:人所具有的主体的“势”或“潜能”,具有内化和外化双向互动的功能。外化即人有做事、创造或活动的需求,不断地将自己的主体性外化为一定形式的文化,以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提高自己的主体地位。另外,人又将所创造的文化内化为人的身心结构,提高人的主体地位和发展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就是在文化的内化和外化的统一过程中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缺乏主体的活动,就没有主体的发展。

三、规范教育见习教育研习的性质、目标与内容

建立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其各自的性质和定位,发挥教育见习、研习、实习支教的各自作用,是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核心。一周左右的教育见习,主要以观察、了解、认识班级、学校基本活动为主,把握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基本程序、基本方法。教育研习主要通过尝试、访谈、跟踪等方式,对小学教育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论证。两周的教育研习主要通过体验、尝试、访谈、调研等方式,在见习的基础上,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论证。对相关问题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和认识,具备基本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一学期的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以获得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各科专业知识、技能作用于实际中小学教育和教学工作,以形成和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和锻炼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提高职业素养的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由于农村教师相对短缺,一学期的实习支教可以使得大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实践,在实践操作中完善和提高。

在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过程中,不仅注意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应该关注三者之间的区别。使见习、研习、实习内容明确、目标具体、方法多样、途径畅通、计划落实,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要求明确,评价科学,标准一致,全员参与,全程可控。切实将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形成教育教学能力,通过评价考核,使职业能力的学习科学化、规范化。发挥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的各自作用,缩短与小学教师工作岗位的距离,尽快适应中小学实际教学工作需要。

“参与是个体卷入群体活动的一种状态,既包括个体行为作为一种有形的实体,在群体活动中是否在场,又包括是否与其他成员进行互动等外显行为,还包括个体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卷入和影响群体活动的状态和程度”。[1]个体的参与主要表现在个体成为群体活动中的一员,对群体活动施加影响并受其影响。“参与式”强调的是体验,它通过双向及多向互动、交流的方式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活动中掌握一定的知识,发展一定的技能,并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传统的教师讲授式相比,它的优势首先表现在能够形成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从而培训学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它可以将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通过交流充分展现出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在反思、构建中形成新的知识、新的能力。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习者传递知识,而是学习者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必不可少,学习者不是简单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而且,知识或意义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所以学习不单是信息的量的积累、输入、存储和提取,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育学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们可以区分出教育情境、教育关系和教育行动。教育情境是那些构成教育行动的场所,是使成人和儿童间体验成为可能的环境和条件。而教育情境又是成人与孩子间特殊情感的教育关系构成,在这样的情境中,成人和孩子都为情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教育的行动是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体验。成人和孩子积极主动地带有意向性地投入到这种体验中。通过这种体验,一种特殊的影响力从成人注入孩子身上”。[2]教师和学生既是情境的创造者,又是情境的主要构成要素,他们与有意义的文字符号、有影响力的人际氛围、有感染力的物质环境等要素共同构成教育情境。

四、教育见习、研习研究理论依据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学生开发生成,由学科内容走向学习经验的时候,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是一种“体验课程”。因此,教师不再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特别是大学生不再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因为教学过程与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课程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教会学习,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这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特点和趋势。

有人将实践者的知识分成技术性和实践性知识。前者可以命题形式存在,可为人习得应用;后者包含知性、概念、价值观、态度等,只存在于使用过程中,只能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舒尔曼则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判断,即教育机智。这种判断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情境中,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领悟和内省获得。所有这些研究都支持实地经历和经验学习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智慧攀登的第一阶梯。”[3]同事间的讨论和交流是教学信息和产生灵感的巨大源泉,互动参与式没有固定的形式,可以根据需要和条件即兴创造,如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间的提问、质疑、讨论、答辩等。它要求参与者不仅在行动上有外现的行为体现,而且强调在认知的情感态度中有内在的融入。它遵循“平等参与,共同合作”、“尊重多元,形式多样”、“利用已有,主动构建”、“重视过程,促成转变”的原则。以此实现信息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智慧的共振。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而且都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是人跟动物的最根本区别。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师范生,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较强的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且具有不同程度的教育教学理论,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他们跟中小学生相比,已经成熟,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既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又包括态度的转变,我们在强调教师为社会发展承担义务的同时,也要努力满足教师个性发展、自我完善的价值需要。

注释:

[1]钟启泉.教师研修的模式与体制[J].全球教育展望,2001(7):12.

[2]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1:95.

[3]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M].育科学出版社,1984:493.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实习教师意见例6

二、问题分析

1.根本原因在于重技能轻理论。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是艺术类课、师范技能课不间断,重视未来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训练,虽然也开设了许多专业理论课,但从上到下这种重技能轻理论的观念严重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导致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薄弱,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浮浅。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容易陷入“工匠式”的就事论事甚至照猫画虎,接纳新事物、新理念的后发能力不足。

2.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对见习活动缺乏统筹安排,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见习活动只是作为学期工作的一部分,相机安排,随意性强。缺乏统一的规范的见习使用手册,学生的见习活动目的性不强,浮光掠影,主要就是关注幼儿园的课堂教学,许多学生经过多次见习仍然对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不熟悉,更谈不上懂得具体的工作方法。

3.缺乏对见习指导方法的研究。专业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全程陪同,偶尔点评一下幼儿园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旁观者的位置。学生在见习过程中的收获主要来自于自身的观察,这就使得见习效果大打折扣。

4.缺乏与幼儿园教师的合作意识。在见习过程中,专业教师和学生主要是看,幼儿园教师主要是做,基本就是两条平行线,互不交流。幼儿园教师的实践经验往往比专业教师更为丰富,而由于缺乏合作意识,没有创造条件为双方的交流搭建平台,浪费了幼儿园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三、对策研究

1.转变观念。

幼儿教师的职业形象经历了三次观念性的转变,即由最初的“知识拥有者”到“技术熟练者”再到“反思性实践家”的转变。这种观念性的转变实际上也表征了幼儿教师教育三个不同的阶段。“知识拥有者”重视幼儿教师的知识素养、学历水平,这是幼儿教师职业由非专业走向专业的最初形态;“技术熟练者”强调的是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幼儿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反思性实践家”则强调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视为其终身的专业成长过程,这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境界。舍恩在《反思性实践———专家是如何思考的》一书中提出了从“技术熟练者”到“反思性实践家”的专家形象转变。在舍恩看来,传统的以“技术理性”为支撑的“技术熟练者”的教师职业形象正逐渐崩溃,取而代之的是以“行动者”为支撑的“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职业形象。艺术技能只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外在条件,而如何扮演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在懂得幼儿的基础上科学施教则有赖于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见习活动恰恰是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印证理论,促进对理论学习的极好的平台。

2.设计见习实用手册。

为了使见习活动能够统筹安排,有科学的依据,需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选择专业理论课程中确需见习活动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见习,增强见习活动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3.加强对见习指导方法的研究。

近年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教师在见习指导方面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符合学生实际的见习指导方法。

(1)群体辅导。适用于幼儿园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首先在学生集体观摩的基础上,安排施教老师介绍教学意图,其次由幼儿园教师和专业教师分别点评,回校后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活动,最后完成教学反思,由教师批阅,结合问题进一步开展课堂讨论活动。

(2)小组辅导。适用于幼儿园一切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见习手册,观察幼儿行为,教师可以以旁观者或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指导,在观察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幼儿行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3)个别辅导。适用于幼儿园教学活动。前期阶段由专业教师逐一辅导学生完善教案,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分散到各个幼儿园开展试教活动,再由幼儿园教师负责评定和具体指导。

(4)完善课堂教学活动。注重运用情境化教学,注重课堂模拟训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见习活动的有效开展。我认为,加强学生的见习指导,其目的在于促进理论知识的内化,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实践性知识的积累。著名教育家阿尔贝兹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经验情境中形成的以特定的实践环境和社会环境为特征,具有高度经验化和个人化的知识。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呢?

我认为,唯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见习活动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动态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而且这种践行与反思是一体的,它是“行中思、思中行”的统一。只有思行合一,才能在螺旋形的进程中实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性知识。

实习教师意见例7

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认真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广大教师的希望和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上来。积极引导支持广大教师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肩负起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提高道德情操,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和人格底线;掌握扎实学识,自觉刻苦钻研、严谨笃学;永怀仁爱之心,自觉爱护、尊重、宽容学生。

要拿出切实有效措施,为建设一流教师队伍创造条件,完善机制,营造环境。一是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不断营造以德育师的制度环境;二是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师培养培训的机制创新;三是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不断激发教师成长的生机活力;四是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优化教师发展的人文环境。

要把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加强领导,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二是创新形式,迅速形成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浓郁氛围;三是长远谋划,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改革创新。

(教育部网站,2014-9-11)

国务院印发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实施意见》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要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力完善规则,确保公平公正;体现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加强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推进。

《实施意见》就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五大任务:一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三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进录取方式,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四是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加强制度保障,加大违规查处力度。五是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教育部网站,2014-09-05)

教育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按照率先实现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经征得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同意,就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意见。一是加快实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工作目标,二是合理确定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人员范围,三是不断创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方式方法,四是建立健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激励保障机制,五是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六是切实落实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文件要求,尽快制定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办法并全面部署,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

(教育部网站,2014-8-13)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努力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为贯彻落实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教育部决定日前全面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计划包含六个方面,一是找问题,即瞄准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方向;二是抓选拔,即好教师从遴选“好苗子”入手;三是瞄需求,即师范生培养走出“象牙塔”;四是重实践,即好教师是“练出来”的;五是促创新,即教师培养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六是强队伍,即培养教师的教师最关键。

(教育部网站,2014-09-18)

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

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

近日,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认真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特别是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提出了要求、做出了部署。

《意见》首次提出了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推动全国各类城市广泛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形成一大批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习机会开放多样、学习资源丰富共享的学习型城市,由此促进我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意见》重点阐释了当前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了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支持政策和相关措施,并强调指出,建设学习型城市,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文明程度;对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学有所教的终身学习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网站,2014-09-15)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

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通知

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关于集中开展“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的通知》(安委〔2014〕6号)精神,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打非治违”工作的决策部署,持续深入开展学校安全工作,教育部决定从2014年8月至12月底在全国教育系统集中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行动将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全面深入排查治理安全隐患,集中打击和整治一批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安全工作中的非法违法、违规违章行为,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校安全保障能力,促进学校安全形势持续好转。要求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和做好宣传引导。通知还明确了活动范围、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

实习教师意见例8

中图分类号:J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0

一、高师音乐院校师范生的职业意识现状

第一,一部分入学新生是为完成父母一心要孩子上大学的心愿,突击学习音乐技能、基础乐理、视唱练耳进校的。有的学习的时间不到半年,这些学生的专业底子薄弱,其目的更多的是为了上大学而来,混个文凭。然后通过家中的社会关系寻求一份工作。并非要从事教师职业,因此思想上、心理上都不认为教师职业是其选择。

第二,一部分入学新生是在选择报考音乐学院而成绩不理想没有考上之后,从新选择读师范音乐院校的。这部分学生的专业基础较好,在理论上为高等师范院校培养音乐教师提供了较好的生源力量。但是,在他们心中成为专业音乐演员是最终的就业标准。上师范类的音乐院校等同于“曲线救国”。可以说他们在思想上也没有教师职业的概念,或者说在专业演员与教师职业之间摇摆不定,难以取舍。但是他们又是培养成为教师最好的材料。

第三,还有一部分入学新生从进校起就没想过将来择业的事,认为自己离工作还很远。他们连基本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观念都没有。更别说教师职业意识了。他们学习与生活多为漫无目的。常常去上网或在宿舍睡懒觉。这一部分人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技能差,即使将来选择教师职业,也多半不能胜任。

可以说,目前在高等师范音乐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中,真正在进校学习之初就树立教师职业概念的学生是微乎极微的。正是因为这些学生缺乏主动的职业意识和未来意识,一方面导致了他们角色定位转变不及时,不知道自己的一切学习必须以职业定位为最终目标,从而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以至大学四年都在盲目地忙碌。另一方面,职业意识的缺失,又影响了他们职业规范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直接阻碍了他们的就业。即使有了工作岗位。很多刚毕业的师范生一般还要一个漫长过程来适应自己的职业,他们大多要经历“几个不知道”的过程――不知道做什么,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做到什么程度才好。因此大都无法立即取得用人单位的满意。

二、高师音乐教育职业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对于从未体验过教师工作的音乐教育的学生来说,教师职业的概念是他们以往学习过程中的教师形象的叠加,他们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是模糊的。学校有责任对他们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因此,学校要在高师教育前期的课程设置、教师态度、教师的评价等方面,提供多方位的与教师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相关的教育,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与理论学习的同时获取早期的教师职业意识的认知经验的储备。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贯彻。

第一,在思想上,使学生树立教师职业意识概念。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高尚的了。”因此,在学生进校学习之初,我们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教师的自豪感与责任感,让他们为自己将来的职业引以为豪,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我们要向学生传输“教师”这一职业概念。从思想上、心理上使学生,特别使那些在教师与专业演员之间取舍不定的学生牢固的树立起“教师”的职业概念。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就必须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师教学相结合,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向他们传输四年后他们的职业只能是“教师”这一职业的思想,让他们从思想上做好当教师的准备。

第二,在理论上,加强和完善学生的职业意识。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是成为一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前提条件之一,同时也是在教师教育中比较容易被忽略的一个方面。它的具体内容包括教育基本理论、中外教育发展史、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的知识等等。高师音乐教育应抓好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学法的教育,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能从理论的高度上把握如何做好一名音乐教师。

实习教师意见例9

在2014年5月期中教学检查中,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2011级临床本科专业316名学生中抽取50%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并发放调查问卷158份,回收问卷153份,回收率为96.84%。

1.2调查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并参考本院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带教态度、带教方式、带教能力、带教整体满意度、患者配合度等11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采用等级式问卷进行满意度调查,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满意率=各分项(满意+较满意)/调查人数×100%。

1.3数据处理

调查数据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临床医学本科生对临床见习教师的带教态度满意率为77.45%;对临床见习带教方式满意率为67.65%;对临床见习带教能力满意度为69.28%;对教学组织的满意度为69.93%;对临床见习教学条件满意率为67.32%;对教学医院带教整体满意度69.94%。

3讨论

通过对临床本科见习各环节进行满意度调查,可分析临床见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发现的问题为临床见习管理提供更多指导,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见习质量,为临床实习打好基础。

3.1临床见习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临床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以及患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提高,特别是儿科、妇产科普遍反映见习带教困难很大,见习教学资源明显不足。另外,当前见习学生数量相对偏大,给见习教学安排带来很大压力,部分医院需提供特殊病例分析及购买临床病例示教软件教学资源,但这些只能作为临床见习的补充,不能替代临床见习。

3.1.2见习带教教师的带教能力需要提高。

在带教能力这个项目中,详细讲解相关内容、分析问题透彻满意程度相对偏低。临床专业学生普遍希望带教教师经验丰富,而临床一些医生虽临床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对待讲解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时,可能不够详细,使得见习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再加上有个别带教教师可能表达欠缺,使见习学生产生了一些抵触情绪。另外,临床医生工作繁重,无充足的时间做好授课准备,影响带教效果。

3.1.3临床带教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临床见习学生在知识结构、心理成熟度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学生往往对知识有各自的认识,带教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带教方法,因材施教。目前带教教师侧重讲述知识点,对临床思维的培养比较缺乏,对培养临床见习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缺乏。带教教师虽重视学生的临床见习,但是却没有重视教学方法,可能与不太了解现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少分析学生的学习思维有关。

3.2如何提高临床见习教学质量

3.2.1改变教育理念,改善教学条件。

对于临床医学教育应及时转变观念,特别是实践教学阶段,启发式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的转变,能直接影响整体临床医学教育水平。同时,要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推动医学教育改革,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参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办学要求,结合医学教育认证的有关要求,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加大医学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大力改善医院的教学条件。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中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能从临床见习中有所收获,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作为教学医院应该把教学放在与医疗、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医院领导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增加教学在科室考核中的分量,做到医、教、研相互促进与和谐发展。

3.2.2调动带教教师积极性,建立教学评价指标。

由于目前我国医生短缺和临床医疗一线工作繁忙、琐碎,再加上未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培训,可能会导致一些带教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见习带教教学质量。要提高临床见习教学的效果,首先应使带教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将带教教师的见习工作纳入其业绩考核,考核标准可根据建立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带教教师的积极性,特别是保障教学研究时间,以利于完善见习带教工作,提高其带教水平,进而提高见习效果。

3.2.3提高带教教师的带教能力。

学校与医院之间应加强沟通,严格规定带教教师任职资格,选拔一些学历高、具有良好沟通能力与组织能力的带教教师,对其进行带教培训,以强化带教教师的理论知识,提高带教教师的讲解能力,以启发式、发散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主动学习的技巧。在培养见习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习教师意见例10

一、拜师学艺及其意义

(1)拜师学艺

师范生拜师学艺是指师范生通过高等教育学校有关机构的组织,在有关名师所在中小学学校的支持下,拜当地中小学名师为指导老师,结对与名师进行学习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活动。拜师学艺一般是师范生利用自己课余时间,进入中小学学校去近距离的接触真实的上课场景,在课上观摩名师的教态、教学语言、教学过程并加以学习的过程。拜师学艺一般是从本科大三开始,持续一年时间,和学科教学学习和教育见习同步进行,为教育实习奠定基础。

(2) 拜师学艺的意义

拜师学艺是师范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师范生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首要环节。

1. 通过拜师学艺,能够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清晰的知道,虽然高等教育中的学科教学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中小学的教学过程,然而由于中小学的课堂是具有非预测性,不确定性的一种实际教学活动,而学科教学论是固定的,基本不变的理论知识。因此学科教学论和中小学实际教学又存在很大的不同,拜师学艺能够很好的去联系二者,让师范生在实践的教学环境中联系理论的知识。

2. 通过拜师学艺,能够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拜师学艺虽然是以观察学习、听课为主,但大量的听课和观摩是保证师范生实践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通过听大量的课,归纳课上会出现的大部分教学状况,并选择合适的应对方法加以内化、学习,为以后实际教学时应对课堂状况奠定基础。

3. 通过拜师学艺,能够为教育见习打下基础。在文献[2]中明确的指出,在教育见习中,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切实可行的具体任务,他们更多的是作为盲目式的参观者.师范生在拜师学艺之后进行见习能够使师范生对于见习的目的与任务更加清晰,对于见习更加得心应手。

二、拜师学艺存在的问题

(1) 未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拜师学艺活动不仅是去听取教学知识,更多的是要观摩名师的一些优秀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过程并加以内化。个别的师范生未做好准备工作便去听课,会使得在听课的过程中对于名师所讲解的教学知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以至于无法兼顾观摩名师的优秀教学行为。

(2)拜师而不学艺

1. 师范生没有清楚的认识到拜师学艺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这是成为一个新教师在职前的一个普通环节.因此他们将拜师学艺的活动例行公事化,每星期抽取半天的时间听课,但是并没有仔细的观摩名师的教学过程,没有深入的思考教学过程中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2. 没有明白拜师学艺的目的及其具体的任务。有些师范生不明白拜师学艺要做什么,该干什么.他们更多的以为只是听听课,提前感受下真实课堂的情景.这时候他们就变为了盲目式的参观者,甚至还置身于教学情景当中,不自觉得进入了学生的角色,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知识上。

(3)单向、单调的信息传递

1 .拜师学艺形式过于注重生听师讲。拜师学艺的活动属于学生学老师教的一个教学过程,但是活动的形式过于单一,一般是名师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在下面听课观摩。又由于时间短,一周只有半天的听课时间,因此师范生与老师的交流时间过少。单纯的听,没有很好的与名师进行交流使得拜师学艺的效果大打折扣。

2.简单的听课而没有深入的研究探讨。大部分师范生意识到了拜师学艺的重要性,他们也明白听课过程中的目的和具体的任务。然而他们更多的是局限于听课,没有主动的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与他们探讨教师技能上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对于教学设计、教案的写法和它们的注意点,以及如何更好的进行教学过程的情景设计等等。

(4)未做好总结工作

大部分师范生在拜师学艺活动结束之后,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活动的总结以及活动中所学到的经验的归纳。总结是任何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内化知识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将知识内容很好的内化,而且也能为下一次的学习做好铺垫.缺少了总结工作的拜师学艺效果将大打折扣。

三、拜师学艺的建议

(1) 师范生

1.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首先阅读一些关于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书籍,对于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心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对于名师要上课的内容有大致的理解与掌握,并思考如果自己是老师,会如何设计情景引入,如何设计教学过程。

2.认真、有思考的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认真的观摩名师的教态,教学用语,仔细揣摩名师的情景引入以及他的教学过程,并与自己预设的教学过程进行比较,思考他的优点并加以学习。

3.主动、积极的与指导老师交流.有效的交流沟通,不仅能够听取指导老师对于教学过程的一些意见,而且也能够让指导老师提出一些适合于锻炼你教学技能的相关方法。

4.及时的做好总结工作。在活动结束后,要及时的进行上课过程中学到的经验总结以及指导老师提出的相关建议的记录,并加以思考揣摩,内化为自身的知识。

(2) 指导老师

1.经常的给师范生上示范课,指导师范生听课、评课。由于听课贯穿了拜师学艺活动的全程,是教师必须要学会的技能。因此指导老师要在第一次听课时详细的教会师范生如何听课、评课。让师范生为后继的活动打好基础。

2.提供参加教研活动机会。教研活动是指针对教师的相关问题进行解决的教学研讨会。师范生可以在其中感受一些从未接触过的教师问题,为成为一位新老师做好基础准备。

3.经常性的指导师范生,给他们提出些相关意见。指导老师作为一位拥有了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自身的经验非常丰富,可以将自己教学经验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教授给师范生,让他们先提前引起关注,为将来的教师生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王叔新.试论师范生拜师学艺的意义[J].台州学院学报.2007(29):59-62.

[2]郭保中.改革教育见习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36):159-161.

[3]李宁萍. 关于改进教育见习的几点思考[J].青海师专学报.2004(1).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