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6-06 01:57:47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例1

现就六月份为创省优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各类创优资料的整理,创优工作计划确立,并报送市创优办。

二、针对现状对原有物业组织机构进行重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三、参照《全国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标准》各部门展开自查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及时整改,调整工作思路。

四、建立建全了物业各项档案资料,专人管理。

五、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我们对在职所有员工进行了针对性培训,以提升员工自身素质,具体培训项目有:入住、装修作业流程、如何处理业主投诉、《入住手册》、商务礼仪等。

为了给小区业主提供更加安全、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并真正成为业主信赖的“好管家”。秉承**物业“服务到最小细节”的物业管理理念。

下一步我们将针对六月份以来工作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硬件方面

我们将从园林绿化、道路、公共区域卫生、安全防范、水电等方面大力整改。

二、软件方面

我们将贯彻“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观念,把物业管理真正变成全新服务模式,并把酒店式、管家式、贵宾式等物业管理方式融为一体,全力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工作方式,按照国家规定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持证上岗;完善各部门岗位职责,制定标准作业流程。推行“首问负责制”和开展全员联动等方面工作,很好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综合服务意识。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例2

一、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销售收入:全年指标10亿元,1-10月完成10.29亿元,预计全年11.2亿元。

 实现利润:全年指标500万元,1-10月完成440万元,预计全年500万元。

 安全生产:未发生任何火灾设备人身事故,取得轻伤频率为零、安全无事故的好成绩。

职工人均收入增长10%。

二、主要工作

(一)认真开展创优争先活动,从公开承诺活动着手,为整体工作添动力。根据天投公司党委的统一部署,XX党总支结合实际情况,在全体党员和各级干部中深入开展创优争先活动,对每个党员公开承诺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学习,通过召开公司支部书记会,党员大会组织党员学习讨论,对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定期进行组织点评、党员互评,设专栏公示党员计划和承诺书。

1、明确此次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签订党员公开“承诺书”,公司党总支要求每位党员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要结合自身岗位特点及职责郑重作出承诺,通过全体党员签订公开“承诺书”,明确每个党员的工作重点。

2、严格监督,定期检查承诺事项的落实情况。公司各党支部每季度将每位党员的承诺事项及落实情况进行汇总,并上报公司党总支,作为年终承包考核及干部评议过程中一项参考依据。

3、公开承诺,树立党员形象。公司党总支结合企业文化组织制作了创优争先党员“承诺书”园地,各党支部将每位党员的“承诺书”进行上墙公示,通过公开党员“承诺书”,增强每位党员的先进意识、模范意识、勤政廉洁意识,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干部群众,形成人人前进一小步、跨越一大步的工作作风。

通过开展此次活动,增强了党员自我约束力,提高了党员整体素质。同时,我们以此为契机,使党建工作与经营工作相结合、互促进,做到党员承诺活动与推进经营管理工作上水平,把党员公开承诺与本质工作相统一,努力把承诺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和优势,从而实现创优争先与公司经营工作的有机结合,推动了经营工作的发展。

(二)强化为园区供应的保障机制,为园区主业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今年纺织市场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生产经营困难,原料价格波动大,受资金影响棉纱采购困难,采购党支部面对困难形势坚持每周例会,要求党员在困难的时刻发挥作用,带头去产地积极与客户沟通,千方百计保供应保进度,使棉花棉纱采购成本得到降低,避开了高价位。储运部党支部集合园区大物流规划,创新理念做好全方位服务。今年随市场变化,天投成品出库量剧增,库存量上升给我们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储运党支部组织党员每天早来晚走通风倒垛,确保库房物资安全。仓储对外经营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强化服务理念,延伸服务项目,库房出租率达95%,我们还充分利用露天垛场及周边闲置场地为汽车园存放汽车,与泰森公司合作发展第三方物流均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为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综合党支部为生产经营保驾护航,在做好基础性管理的同时协助储运党支部清扫库房、拔草,组织党员、团员做好库区周边卫生、帮忙卸货,从而保证了园区的供应,保证了物资的安全。

(三)开拓党群组织建设和企业建设的新局面,营造“和谐库区、平安库区”公司党总支借“创先争优”之佳势,使党建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和具体化,组织党员,支部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树立优秀典型,广泛宣传其先进事迹,努力营造人人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围绕“双培养”工程,我们还多次组织申请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上半年发展了2名入党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为党组织输送新生力量。在企业建设方面,我们以人为本,完善了培训机制,注重关心职工生活,开展慰问困难职工,向困难职工送温暖活动,党总支注重支持工会、共青团工作,把员工的热情凝聚到公司的发展上来,使公司效益持续增长。为了缓解员工紧张的工作压力,在不耽误工作的条件下我们还组织了丰富多彩、形势多样的文体活动,提高了员工的凝聚力。众所周知“安全就是效益”,我们要人的安全,我们要物的安全,我们要的是员工高兴而来平安而归。安全工作我们着力在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上下功夫,狠抓基础工作,全员参与,确保安全工作到班组、到个人,让我们的企业和谐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在党总支、领导的帮助和指导下,在我们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XX在稳步的发展,成绩面前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现代物流理念有待提高。

二是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差距,全员参与经营延伸的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

三是党建工作尚需夯实,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还要进一步巩固。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我们在承诺、践诺活动中,通过对照承诺,检查落实效果,查找问题,进一步感到:深入开展“创优争先”活动,落脚点在于更好的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经营管理工作上水平。因此,下一步我们结合“创优争先”活动的开展,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深化开展好“创优争先”活动,经一部加强对党员干部承诺与践诺情况的考核,以“创优争先”活动促进考核激励机制、管理机制的完善和提升。积极开展党员、群众一帮一活动,坚持领导干部深入部门调研指导工作机制,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是抓好思想整顿确保整顿、调整、规范、提升见实效。抓好领导班子的思想整顿,当好班长起到表率作用。

三是继续加大党总支组织建设力度,开展创建先进党支部、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党支部作用,加强对申请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明年发展2名党员,力求使更多的党员成为岗位能手、专业技术尖子、经营管理专家。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例3

*是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拥有北半球除沙漠和海洋外的各类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物种高富集区和世界级的基因库,野生近缘种和民族遗传资源丰富,享有“生物资源王国”和“生物基因宝库”之称,具有雄厚的以生物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正成为各州、市竞相培育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呈现出增长速度快、发展势头好的良好局面,并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20*年,我省涉及本规划中的九大重点发展领域产业总产值已达920亿元。与此同时,我省已初步构建了生物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支撑体系,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我省有条件在国家加快发展生物产业的大环境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生物多样性的优势,通过科技进步,努力把我省生物产业培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我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真正使*的生物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实现由生物资源大省向生物经济强省的根本性转变。

同时,加快发展*生物产业,仍需要下大力气认真解决好:特色优势生物资源资源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较低、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特别是缺乏按照产业链的思路来整合相关资源形成优势产业链;产品结构低端化,产业竞争力总体偏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不顺,科技支撑体系和人才队伍总体上还较为薄弱;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还不多;多元化投入渠道不畅,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投融资体制机制、以及服务体系亟待建立等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未来十五年是我省加快生物技术产业化,并在某些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我省传统生物产业调优调强、着力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推进与东南亚和南亚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必然要求;是培育新支柱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纽带,不仅是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且也是原有支柱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仅是振兴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范围,改善我省经济布局,提高我省国民经济总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我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国家严格控制单位GDP能耗的新形势下,要促进我省耗能产业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加快发展能源消耗较小、可持续利用的生物产业,更具紧迫性。总之,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既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21世纪*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加快发展*生物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宏观领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需要进一步动员全省各族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举全省之力,努力将*生物产业打造为最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为此,根据*省“*”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特制订*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本规划中的生物产业(烟草产业除外)指的是从事生物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和生物技术服务的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轻工、化工)、生物能源、生物服务业等。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年——2020年,重点是“*”时期。

一、*生物产业发展的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生物经济强国”和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围绕把我省建成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实施“生物经济强省”战略。

立足*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生物产业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性带动作用,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保护与加快产业发展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指导,优化产业政策环境,促进投融资市场的发育,强化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优质服务体系,大力培养和集聚优秀人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支撑、企业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制度为保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合理布局,鼓励创新,激活机制,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强化原料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延伸生物产业链;着力围绕五大主要任务、九大发展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六个行动计划和实施两个专项工程,举全省之力,做大做强我省生物产业,促进我省由生物资源大省向生物经济强省的根本性转变,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竞争优势,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科技先导,创新先行。

以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重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辅助,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品和技术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重点解决产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工程化和系统集成,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的产业集群;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生物技术与特色生物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对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我省生物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

2、发挥优势,突出重点。

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着眼长远发展,超前谋划,发挥比较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和关键环节,突出抓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和产品,努力在重点领域实现产业或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大发展的突破性进展。

3、开放合作,集聚发展。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合作,提高我省生物产业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借鉴国内外生物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整合生物产业资源,避免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在重点区域营造生物产业发展的适宜环境,集中投入,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生物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的辐射示范作用,促进全省生物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4、市场主导,政府推动。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加快生物产业发展;强化政府在统筹规划、营造产业政策环境、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在创新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示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和推动力度;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和中介机构、服务组织参与,精简、高效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5、有效保护,持续利用。

加强我省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强化对具有商品化开发潜力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监督管理,避免掠夺式开发;探索合理的野生动植物驯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重视种质资源发掘、保存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对特有、濒危生物资源实施抢救性保护、人工培育或扩繁,实现对生物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加大对外来有害生物物种的监测和防治,加快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为我省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6、统筹规划,协同发展。

着眼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构建循环经济的战略需求,加强传统生物产业的龙头企业与原料基地一体化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生物产业优化升级;将现代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超前谋划、合理布局,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实现传统生物产业和现代生物产业的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未来15年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立足我省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大科技创新,调整优化生物产业、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延伸拓展产业链,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基本实现我省生物产业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构建适应*生物产业发展需求的产业研发体系、原料生产体系、加工制造体系和专业化服务体系,形成优势互补、互促共进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若干知名品牌和一批大型龙头骨干企业(集团),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明显提高,努力把我省生物产业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在部分领域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支柱产业。

1、近期目标(到2010年)

初步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产业链群,做精做优传统优势生物产业,做大做强新兴生物产业。到2010年,生物产业九个重点发展领域总产值超过187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GDP的7%以上;生物加工制造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达到2%~4%;培育年产值20亿以上的企业3~5家,10亿元以上的5~8家,生物产业出口额达7亿美元左右。

2、远期目标(到2020年)

到2020年,把我省生物产业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在部分领域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支柱产业。生物产业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辐射效应和在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中的突破性带动效应得以充分体现,生物资源保护和受损生态环境的修复取得显著成效,节能降耗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我省在全国生物产业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充分显现,部分领域技术水平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二、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布局

(一)主要任务

1、做精做优传统生物产业

发挥我省气候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等优势,统筹规划,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产业、畜牧产业以及特色优势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提升糖茶胶等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实现规模化经营、集约式增长,增强产业竞争力,巩固提升传统生物产业在我省经济中的地位。

2、做大做强新兴生物产业

充分利用生命科学和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研究成果,促进生物技术与*特色生物资源的有机结合,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重点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特色生物资源深度开发、生物服务、生物能源等产业。以建设“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契机,形成优势资源链、科技链、产业链,将*的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从生物资源大省向生物经济强省的转化,争取在国际、国内现代生物产业领域分工中形成较高战略占位。

3、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生物产业重大创新工程,推进生物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物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显著增强;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高;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资源共享、运转高效的*生物领域创新能力基础设施架构;培养和集聚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层次生物科技人才;在重要产业领域,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工艺瓶颈,努力形成技术链与资源链、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4、推进生物产业的聚集式发展

以科技为支撑,立足市场需求,以优质化、专用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依托生物产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形成生物产业的合理布局;延伸产业链,壮大做强生物骨干企业,促进中小型生物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推进生物产业的聚集式发展。

5、实现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已经耗尽和接近丧失的野生生物物种资源;加大优良物种的开发利用和规模化人工原料基地建设,构建生物产业标准化体系,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好现有资源。探索一条保护和开发并重,实现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二)发展重点

1、生物医药

以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为基础,加强中药、天然药物关键生产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加快药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到2010年人工种植药材达120万亩左右,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增加值40亿元左右。

——加强中药资源普查,支持道地药材GAP种植基地建设和原产地申报认证工作、濒危药用动植物的人工保护与驯化,以及拟生态条件的规模化生产;支持中药技术标准、疗效评价体系和安全用药保障体系的建设。

——以*动植物、微生物药用资源为基础,应用先进技术发掘天然活性物质(有效活性部位和有效成分),在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同时,构建具有特色的原料药和药物中间体产业。近期重点产品:甾体激素类药物原料、辅酶Q10、紫杉醇、三七总皂甙、灯盏花素、大黄藤素、龙血竭等。

——在对具有显著疗效的复方中药和彝药、傣药和藏药为重点的名药名方二次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具有新疗效、新剂型的地方传统名药和民族药新品种。近期重点产品是:云白药系列、三七系列、天麻系列、灯盏花系列、叶下珠系列、灯台叶系列、薯蓣系列、山海棠系列等。

——支持以抗艾滋病、心脑血管病、肿瘤、结核、免疫缺陷重大急性传染病和慢性疾病,以及戒毒等为重点的新药创制;针对肝炎、艾滋病、脊髓灰质炎、脑膜炎、流感等严重传染病和突发性疾病,大力发展新型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针对血液传染病、泌尿生殖道感染等疾病,发展新型诊断试剂和产品;以重大跨国动物疫病、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和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有害生物物种入侵的安全性评价及食品安全为重点,开发方便快捷的检测技术和相关产品。

2、糖、茶和天然橡胶

——蔗糖。继续保持糖业基地在全国的地位,加强蔗区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种植面积,引导基地向宜种区域集中,减少陡坡地种植,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提高单产和含糖量;开发和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出糖率,开展蔗糖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努力降低吨糖成本,开发天然糖和有机糖等多元糖产品,发展深加工,满足市场需求;切实提高综合经济效益;进一步整合资源,发展壮大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到2010年,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左右,糖产量达250万吨,总产值105亿元以上,其中农业总产值超过35亿元,工业总产值70亿元以上。

——茶叶。推进基地建设规范化、产品加工标准化、品牌打造国际化。加快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改造现有中低产茶园,建设无公害(含有机)茶园。强化普洱茶原产地保护和品牌保护,加快普洱茶质量技术标准的制定和认证工作,推进清洁生产,规范行业管理,打造世界著名的普洱茶品牌。积极开发茶叶新品种与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提高茶叶产业整体科技水平,做精做专滇红茶、滇绿茶。以大企业、大品牌为龙头,增强我省茶叶在国外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开展茶资源综合利用,采用高新技术提取茶多酚、茶色素、茶皂素、茶多糖等功能性成分。到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400万亩左右(含15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茶叶产量达到20万吨,农业总产值6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左右。

——天然橡胶。稳定省内现有橡胶种植面积,强化品种选育,进一步提高种植、管理水平,建成中国最好的天然橡胶原料基地;积极寻求与周边地区的产业互补,拓宽原料来源;调整天然橡胶产品结构,适当压缩SCR5标准胶的生产,增加SCR10、SCR20标准胶及浓缩乳胶生产,加快扩大子午线轮胎专用胶和航空专用、低蛋白浓乳等产品的产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天然橡胶的综合利用。到2010年,省内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稳定在450万亩左右,年产干胶32万吨,力争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左右。

3、生物化工

提高酶工程和代谢工程的研发能力,加强新菌种的筛选和对现有重要酶种、生产菌种的改造和提升,重点发展:重要工业用酶制剂,以天然香料为主的香料加工,以松节油和脂松香为重点的林化工产品深度开发,以印楝、除虫菊和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为代表的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以薯蓣、番麻皂素深加工为代表的药物中间体及甾体激素,以烟草综合利用为重点的高附加值生物化工原料及产品,以及具有*比较优势的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等产品。重点扶持一批有市场前景,能拉动产业发展的生物化工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项目。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20亿元左右,工业增加值8亿元。

4、林纸

按照建成全国重要的林纸一体化产业基地的目标,以木纤维原料制浆造纸为重点,积极发展竹、蔗渣、麻等非木材纤维制浆造纸。大力推进林纸一体化,合理分区布局,集中建设基地;依靠科技,创新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大规模、高起点,加快我省林纸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制浆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造纸能力达到120万吨,配套造纸林基地82万公顷,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40亿元左右。

5、花卉园艺

通过花卉新品种引进与选育、野生花卉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加快新品种研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优势花卉品种,建立花卉、绿化植物种子、种苗及种球的繁育体系,逐步替代进口。强化种植、病虫害防治、采后处理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以鲜切花为重点,拓展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鲜花、干花生产,花卉种业,绿化苗木,观赏植物培育,加工储运、物流配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花卉、绿化园艺生产企业群和花农合作组织联合体,不断提升云花产业综合竞争力,努力将*打造成为亚洲最大的花卉生产出口基地、种苗种球繁育基地和交易中心。到2010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到43万亩,总产值约140亿元,力争鲜切花产品出口率达到30%以上。

6、丝、麻

抓住“东桑蚕西移”的发展机遇,以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支撑,培育和推广优质蚕、桑品种,加快优质原料基地的建设步伐。调整茧丝绸产业结构,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有效延伸加工产业链,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确保全省有效桑园面积150万亩,年产鲜蚕10万吨以上,总产值35亿元左右,其中农业总产值15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10亿元左右。

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构建安全、可控的工业用大麻良种繁育为支撑,速生、高产种植为基础,麻全秆清洁型制纸浆造纸、麻纤维原料加工、麻籽仁油脂与蛋白加工、药用标准提取物等五大序列产品加工业为龙头,营造环境,培育龙头企业,带动高档纸、纺织与技术纤维、油脂化工、保健食品、生物药等后续深加工产业群快速发展,力争把工业用大麻产业培育成为我省具有较长产业链和巨大市场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重点解决适应*冬季小春种植的亚麻品种、种植技术规程和清洁生产技术,利用冬季闲田在适宜区实施亚麻规模化种植和初加工,提高亚麻纤维质量和档次。到2010年,麻类种植基地发展到150万亩左右,农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25亿元,工业增加值10亿元左右。

7、生物质能源

积极争取列入国家试点省区布局,并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着力解决生物质能源植物的规模化种植、低成本生产加工和综合利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逐步降低生物能源产品的生产成本,促使非粮原料生物质能源实现规模化工业生产。以燃料乙醇为突破口,支持以发展薯类、糖蜜等非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以生物柴油为重点,积极发展小桐子、橡胶籽等木本油料植物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力争在“*”期间分别选育出3~5个适宜*不同地区种植推广的速生、高产油料植物品种和甘蔗、薯类作物新品种,形成20-30万吨燃料乙醇、5-10万吨生物柴油示范生产线及其配套的原料基地,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质能源试验示范基地和良种选育基地。2010年,力争实现总产值2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0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15亿元左右。

8、生物服务

立足*,充分利用西南地区、乃至周边国家生物多样性的资源优势,致力于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深入研究,着力强化濒危物种、特有物种抢救性保护和可再生性开发,依托中国西南野生种质资源库、民族药、天然药种质资源库及化学标准品库、生物基因库、GLP和GCP实验室等,积极培育基因档案服务、生物信息服务、生物技术合同研究等生物服务业。与此同时,加快野生灵长类动物、高度近交版纳微型猪等实验动物材料、动物模型及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力争总产值达10亿元,基本形成以创造知识或提供科技服务为产品形式,面向国际、国内的特色鲜明的生物服务产业。

9、其他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发展果蔬、食用菌、畜产品和马铃薯加工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副产品加工精深加工。

——果蔬。支持骨干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加强种子基地建设,通过“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加快开发热带、亚热带果品、小粒咖啡及精细蔬菜、反季蔬菜、野生蔬菜等特色果蔬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及其精深加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扩大国外和省外市场份额。积极开发果蔬汁、果蔬粉、切割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果蔬脆片、干果等新产品及其果蔬皮渣的综合利用。到2010年,总产值达200亿元以上,其中农业总产值170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30亿元左右,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食用菌产业。加强野生菌资源的调查和保护,推广封山育林育菇,大力推进野生食用菌人工促繁基地建设,确保野生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广冻干技术,改进野生食用菌加工工艺,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产品品质;积极发展特色人工食用菌;建立和完善以冷链为核心的*省食用菌专业化物流体系;大力发展以食用菌为原料的功能性食品、保健品,扩大出口创汇。到2010年,全省食用菌产量达15万吨,总产值50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40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10亿元左右。

——畜产品。稳定发展生猪生产,加快发展以草食家畜为主的商品型、外向型、常绿型草地畜牧业,突出畜产品的深加工和商品率,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走以加工带养殖、连市场的路子,重点建设标准化、无公害、外向型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在稳步发展地方特有品种专用型和适应商品肉类市场发展需求的猪肉深加工的同时,抓好肉牛、肉羊的深加工;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直接食用的各类熟肉精制品;提高机械化屠宰比重,建立和完善肉类生产全过程的安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开展质量体系认证,保障肉类产品的安全与卫生,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快奶牛、奶水牛、奶山羊养殖基地建设,采取集团化生产经营模式,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积极发展消毒鲜奶、液体奶、酸奶、风味奶、奶粉、乳饼、乳酪等产品,努力开拓周边国家及省份市场。使畜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成为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到2010年,肉类总产量达到450万吨,奶产量达到50万吨,禽蛋产量达25万吨;畜牧养殖业产值500亿元左右,畜产品(肉制品、乳制品、禽肉制品、蛋奶制品、皮革制品)加工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左右。

——马铃薯。加强优质、高产、抗逆等专用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培育高淀粉型、食品加工型、高蛋白型等专用加工品种;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力争在种薯生产、原料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突破,重点发展马铃薯全粉、精淀粉、专用淀粉、变性淀粉、薯类食品以及淀粉型可降解塑料等;建成亚洲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和加工基地。到20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800万亩,总产量1500万吨,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其中农业总产值65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35亿元以上。

(三)发展布局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以及生物优势资源、产业基础的地域分布,从构建产业链群的需要出发,统筹规划生物产业的加工基地、原料基地和生物服务业的发展布局。加工制造基地和服务业要充分体现聚集发展的原则,集中要素投入、加快发展;原料基地的建设要以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工制造为保障,相对集中连片布局,形成以点带面、点状辐射与带状推移相结合的区域生物产业发展格局。即:以建设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战略支点,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一个核心区、六个特色产业片区和一个生物质能源基地”的发展布局,促进区域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发展。

一个核心区:发挥省会城市昆明在生物产业发展中的辐射、引领作用,依托其人才、技术、资金、信息较为集中的优势和交通便捷的条件,形成生物技术研发、人才和技术成果聚集、国际信息的交流中心,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等现代生物产业和生物服务产业,进一步强化和提升昆明作为*生物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六个特色产业片区:滇中片区(昆明、玉溪、楚雄、曲靖大部),重点发展花卉、蔬菜、生物医药、畜牧、野生食用菌、绿色食品、干果、生物化工等产业,在此基础上,以昆明为中心、玉溪、曲靖、楚雄等滇中城市群为依托,构建*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滇东北片区(昭通、曲靖宣威、富源和会泽),重点发展畜牧、天然药物、绿色食品、蚕桑;滇东南片区(文山、红河),重点发展以三七、灯盏花等为主的天然药物、优质水果及加工、畜牧、蔗糖、茶、麻等特色产业;滇西南片区(版纳、思茅、临沧),重点发展林(竹)纸、茶、糖、胶、麻、热带亚热带花卉和果品及加工、南药、傣药、林化工;滇西北片区(大理、丽江、迪庆、怒江),重点发展绿色和保健食品、草食畜及乳业、野生食用菌、特色花卉、民族药、蚕桑、干果;滇西片区(保山、德宏),重点发展蔗糖、香料、绿色食品、非木浆纸、蚕桑、麻、畜牧、天然药。

一个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在滇南、滇西等重点产糖区和薯类适宜种植区集中布局燃料乙醇原料基地和酒精生产线,在成品油消费量大的地区集中进行脱水、变性生产燃料乙醇;在澜沧江、金沙江、南盘江、红河等四大流域的干热河谷地区布局以小桐子为重点的生物柴油原料基地及油料初加工,在滇中布点精深加工。

三、实施六个重大行动计划和二个专项

(一)创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围绕*生物产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针对生物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启动生物产业创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依托我省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实施重大创新工程,构建可支撑生物产业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发体系、生物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以开发产业核心技术为目标,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依托有一定实力和条件的高校、研究院所和大型企业,有重点地建设一批部级、省级生物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选择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中关联度大、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有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生物产业重大科技攻关计划,推动我省生物产业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针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组织实施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计划;通过鼓励和支持开展工业性试验(中间试验)、中试生产,参与国际、国家产业和产品标准制定等,着力帮助产业化的实施主体解决好生物领域重大应用成果产业化前期的关键技术、工艺、标准等问题,有效缩短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周期。

进一步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积极支持主业突出、技术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集团),建立部级、省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力争到“*”末,生物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大多数科技攻关项目由企业提出,大多数技术成果由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加以实现,大多数研发经费来自企业,大多数新兴生物产业企业融入自主创新的活动中,促进我省专利技术转化实施率显著提高;推动企业参与制定一批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培养一批复合型创新人才;着力建设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研究开发具有重大实用价值和市场价值的100个新药与100个专利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二)良种选育与推广行动计划

利用我省低纬高原海拔跨度大,气候类型多样,生态多样性,动植物和微生物品种丰富的优势,结合转基因技术、分子定向育种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胚胎工程技术和传统遗传育种技术,重点选育、引进一批优质、多抗、专用的动植物新品种,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农经作物良种选育基地;支持利用荒漠地、干热河谷、山坡地等边际性土地实现高产、高油生物质能植物的育种及新产品产业化。围绕*省的优势和特色农经作物、林草、畜禽等,建立原原种、原种、生产种等多级良种快繁体系,组织实施良种产业化项目,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种子企业。加强对基地农民的适用技术培训,重视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

(三)优质专用原料基地建设行动计划

充分借鉴烟草产业打造第一车间的经验,从生物产业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出发,围绕生物产业九大发展重点,制订科学的优质高产种植、养殖规程,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原料基地的科技和资金投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作好优质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区域布局,按照规模化、良种化、优质化、标准化、专用化的要求,遵循生物适生性规律,在海拔高度相当、地缘相邻的地域集中布局建设各类生物产业原料基地;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参与标准化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优势产区农民的科技素质,选择一批重点乡镇和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动标准入户和产地品牌的创立,建立完善以“绿色证书”和“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为主的农民技术培训教育体系。

(四)特色产业链培育行动计划

围绕产业链的培育,做好宏观规划与顶层设计。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推进特色资源的高起点、高水平开发和推进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加快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选择产业关联度强、带动效应显著,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重要性影响,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通过对其相关重要环节统筹设计,运用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系统地解决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的瓶颈问题,培育形成若干特色生物产业链。

以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链延伸、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目标,以关键技术的工程化集成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示范为主要内容,围绕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快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业化,力争在我省具有技术基础和优势的领域形成产业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坚持“特色突出、重点突破、聚集示范”的原则,发挥政府财政性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的引导作用,选择一批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支撑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组织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促进产学研结合,培育形成若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五)生物资源保护和环境生物修复行动计划

重点支持抢救性收集重要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遗传资源,做好生物资源的编目工作,建立资源调查数据库;建设原生境、种质库、种质圃、试管苗、DNA库、繁殖与评价试验基地等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设施;加大鉴定评价特异生物资源和“分子身份认证”的工作力度。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大江大河流域防护林工程、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等,加强优良品种无性系快繁基地建设,与森林病虫害检测、预警及其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相结合,形成造林-生态修复-森林健康良性互动。开展湖泊生物修复、退化草地恢复等领域的配套技术集成和产业化。同时,以生态保护为中心,强化生态动力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集成,建设具有特色的生态植物园。

(六)国际国内合作行动计划

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相关政策和有利条件,发挥昆明生物产业基地、特色生物产业链等产业聚集及招商引资的平台作用,进一步促进我省生物产业发展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融入全球的分工与合作,积极组织参与重大国际合作计划或国际合作项目,推进中-美、中-欧生物技术交流与合作,广开渠道,吸引国际、国内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广泛参与*生物产业的发展,提升*生物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充分利用我省生物技术和人才的比较优势,以境外替代种植,发展替代经济为依托,重点推进中国-老挝、中国-缅甸边境地区示范工程建设;提高我省生物产业在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和贡献度。

(七)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专项

按照“建成中国种质资源、基因资源保存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基地,建成特色鲜明的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成中国西部地区生物产业发展的示范园区”的三大功能定位,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和生物服务等领域,依托昆明高新区及其周边的智密区,建设“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结合生物优势资源的地域分布,有选择地建设几个重点扩展区,形成“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和扩展区相结合的布局。到2010年,重点培育年产值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5家和与之配套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现代生物产业实现年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上,初步实现产业基地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

(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专项

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规划的总体框架下,结合*实际与发展需要,整合昆明北郊茨坝片区的科技、教育、人才、土地资源,以先进技术应用为基础,以推动和促进优质农产品提质增效、充分挖掘农业资源潜力为目标,以现代化综合管理为手段,围绕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孵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高新精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科技成果及产品交易四大功能定位,搞好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示范,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建设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人才培育体系、农资展示和交易中心,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宏观指导,提高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生物产业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为召集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的生物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生物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合力,确保我省生物产业发展的各项任务、目标、配套政策等得到全面落实。

建立健全生物产业统计体系和相关工作机制,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建立政府与国内大院、大所和大企业的联系沟通机制,提高*生物产业的开放合作程度。

制定全省生物产业九大重点发展领域专项规划,定期和修订全省鼓励发展的重点产品目录,作为各级政府招商引资、产业布局、配套投资、政策倾斜的依据,真正把生物产业作为全省战略性产业予以重点扶持。

加大对生物产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一批服务领域宽、组织化程度高、经营机制灵活、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产销协会,并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扶持,壮大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发挥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作用。

(二)完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环境

进一步落实国家和我省已经出台的生物产业优惠政策,消除制约瓶颈,强化政策实施的组织措施,建立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使已有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积极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着力健全有利于促进生物技术发展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法规政策体系,强化以专利权、植物新品种为重点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的奖励机制,规范流通秩序,健全市场机制,营造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创新投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平台建设资金和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资金,按照“限定投向、专款专用、确保重点、讲求效益”的原则,安排使用好专项资金,探索建立资金滚动发展机制,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成果产业化,支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

充分发挥各级财政投入的引导和整合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生物产业发展,尽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生物产业投入体制。

建立完善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健全社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银企合作,争取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积极推动从事生物产业的公司,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扩大融资比例。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国际大公司、民营企业和社会资金,对生物产业进行投资。

鼓励生物产业的科技人员,以无形资产入股,放宽对无形资产持股比例的要求,允许并鼓励生物企业或个人捐赠建立生物技术研究基金(捐款税前列支),允许专利技术(或可评价的技术)在银行抵押贷款、加速折旧等。

积极构建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建立生物产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对生物产业的风险投资,由政府扶持,成立风险投资公司,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主要推行保护价订单收购,建立产业风险保障体系,有效降低产业基地的入市风险,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四)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促进行业优化整合

对重点生物产业基地进行统一规划,促进生产要素向最适宜区域的优势产业集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引进培育战略投资者,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以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调配套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生物产业的集聚和扩散效应。

坚持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加快重点行业整合步伐,推动优质资产向优势企业和优势地区集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采取股份制、联合、兼并、出售、合资、独资、租赁等多种形式,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联合重组,鼓励非生物企业对生物企业的战略投资,解决生物产业“散、小、弱”的问题。

(五)大力培育生物产业人才队伍

按照发展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的要求,重点培养生物技术原始性创新、工程化开发、高级经营管理、产业技工等各类高技能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生物产业提供优质的学历或非学历教育资源,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生物产业人才培养;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优化人才使用环境,为我省生物产业发展建设一支规模适当、质量上乘、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六)实施生物技术标准战略,构建高效的生物产业配套服务体系

实施生物技术标准战略,完善质量认证体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生物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质量标准。优先建立优势农产品“绿色质量认证体系”,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管理和监督网络,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质量、药物残留等专业性或综合性监督检测中心、认证中心,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为生物产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完善技术市场、产权交易中心、物流中心和劳动力市场,建立生物资源专利及知识产权信息开发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在科技成果评估、交易、仲裁、、认证、公证,以及专利保护、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等方面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和对生物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七)实施名牌推进战略,创新市场营销模式

以特色资源为依托,开发名牌特色产品,争取市场主导地位。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被列为国家外贸重点支持的名牌出口商品的生物产业企业,由省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的生物产业企业,由企业所在地(州、市)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通过鼓励实施名牌推进战略,培育和发展生物产业自身的名牌产品支撑体系。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例4

生物产业是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产业,是发挥我市资源优势、缓解经济发展瓶颈制约、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产业,是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20*年以来,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布局生物产业基地,强调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发展生物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国家出台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27号),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抓好生物产业的决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明确提出要把生物产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来抓,这是*为进一步探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合理开发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市委、市政府对市情的不断深化认识和对经济发展成功经验的总结而得出的重要结论。经过多年的建设,全市基础设施状况、科技水平和政策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为发展生物产业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特别是自*年实施“18生物资源开发工程”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通力协作,生物产业不断推进、快速发展。全市生物产业总产值由*年的95亿元增加到20*年的390亿元,年均增长11.5%;生物产业在全市工农业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特色经济中的支撑地位、生态建设中的关键地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看到生物产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和取得成绩的同时,要清醒看到我市生物产业规模不大、集聚度不高、企业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机制,理顺管理体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步伐,开创生物产业发展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生物经济强国”和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重大机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支撑、效益为中心、创新为动力,突出特色化、集约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实施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市场开拓、品牌培育、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六大工程,按照市委、市政府培育发展十大特色产业的目标,重点做强做大烟草、绿色食品、畜牧水产、生物化工及生物质能源、生物药业、经济林果、蚕桑花卉等7大生物产业,把我市建成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使生物产业迅速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应强的支柱产业。

(二)目标任务

到2010年,培育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10家,其中2亿元以上的3家;生物产业产品直接出口额突破500万美元;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

到2015年,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率和产业效益显著提高,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525亿元。

到2020年,生物产业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部分领域技术水平步入省内领先、国内先进行列。生物产业总产值突破750亿元。

(三)基本原则

坚持依托资源、突出特色原则。在市场引导下,科学开发市内优势资源。突出绿色、环保和地方特色,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名、优、特产品。各县(市)区都要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发展1—2个优势产业,突出抓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申报保护,努力在市场竞争中创立优势品牌。

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原则。生物产业发展要由资源依托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把赢得市场作为产业发展的目标,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发展规律,开发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注重产业的产品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和资金市场培育,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充分发挥政府对新兴产业的推动作用,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生物产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支撑平台。

坚持产业开发、集聚发展原则。走产业化、集聚化发展道路,形成龙头+基地+农户,产业、企业发展与园区建设配套,产业、产品开发与技术研发体系和市场开拓配套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优化优势产业区域布局,采取适当的政策引导,促进生物企业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产业区集中,关联产业向该区域汇集,培育生物产业区域增长极,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以大企业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相对集中的产业基地。强化加工业对生物产业的带动作用,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工业化程度,在关键领域的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原则。鼓励自主创新,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原始创新,努力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着力提升生物产业的竞争力。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将利用外资、招商引资与发展生物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参与我市生物产业发展,逐步使生物产业的机制和运行模式与国际接轨。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自营出口,努力发展外向型生物产业。

坚持保护利用、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决不能以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片面发展,杜绝掠夺式开发。把环境评估作为产业开发的硬性约束,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节能减排,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加强对外来有害生物物种的监控力度,加快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维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全市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三、战略重点

(一)烟草产业

全面深化改革,夯实发展基础,积极发展生态型、安全型产品,着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卷烟营销网络、专卖监督管理建设,形成具有*特色、在行业领先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切实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打造*烟草行业标志性商业企业。到2010年,两烟实现总产值140亿元。

(二)绿色食品产业

瞄准国内外绿色食品和保健食品市场,加快发展马铃薯、魔芋、蔬菜、粮油、食用菌、杂粮等特色绿色食品生产和原料基地建设。重视大宗粮食作物的良种繁育、新品种引进和推广,重点建设脱毒马铃薯、魔芋种薯繁育中心。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扶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鼓励马铃薯、魔芋和蔬菜产业集聚化发展。严格执行国家绿色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实施绿色企业准入制度,积极推动绿色食品生产。到2010年实现绿色食品产业总产值1*亿元。

(三)畜牧水产产业

大力推广畜牧兽医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科技水平,发展健康养殖,大力实施生猪产业“三百”工程,巩固提升生猪产业,加大农业生物秸杆青贮、氨化技术推广力度,加快发展以肉牛、肉羊等草食畜为主的草地畜牧业,充分利用各类水面发展水产养殖。积极发展畜、水产品加工和饲料工业,突出抓好宣威火腿、大河乌猪、黑山羊品牌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提升产业效益,重点扶持规模型养殖大户及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到2010年,实现畜牧水产产业产值127亿元。

(四)生物化工及生物质能源产业

利用生化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积极发展生物化工。重点发展万寿菊黄色素,红花、辣椒红色素等天然色素,食品添加剂,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以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为重点,建设规模化非粮食生物燃料试点示范项目,争取在生物质能源开发上有所突破。到2010年生物化工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实现总产值5亿元。

(五)生物药业产业

全力打造以天然药物为主的生物药业产业。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重点发展以防治心脑血管和肿瘤等重大疾病为主的天然药物。建设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地道中药材基地和野生变家种生产基地,建立gap生产技术规范,培育天然药材交易市场,结合现有品牌发展饮片、中间体和品牌药加工,做大做强生物制药企业。研究开发一批民族民间单方、复方制剂,尽快形成商品。到2010年生物药业产业实现总产值10亿元。

(六)经济林果产业

围绕木材加工、造纸、干果加工、水果贮藏及加工,重点发展速生丰产林,纸浆原料林,以核桃、红花油茶、板栗、花椒为主的干果林和以桃、梨、苹果、猕猴桃、蓝莓、葡萄等为主的特色水果林。培育现代加工业,走精深加工之路,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到2010年经济林果产业实现总产值20亿元。

(七)蚕桑花卉产业

加大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质蚕、桑、麻品种的力度,加快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步伐,着力发展深加工,延伸加工产业链,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适度发展花卉产业,加强新品种引进与选育、野生花卉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推行规范化、标准化栽培技术,努力提高鲜花单产。到2010年蚕桑花卉产业实现总产值11亿元。

四、政策措施

(一)建设原料基地,培育龙头企业

加快建设与加工业布局和加工能力相配套的集约化、标准化、良种化、规模化优质原料基地,改善基地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原料生产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建设100万亩加工型马铃薯、10万亩无公害魔芋、50万亩无公害蔬菜、50万亩双低油菜、14万平方米珍稀食用菌、500万亩核桃、50万亩红花油茶、100万亩杉木及工业原料林、100万头草食畜和1100万头生猪、22万亩万寿菊、10万亩大蒜、50万亩桑园、25万亩水产养殖和25万亩药材基地。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培育一批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生物产业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多种方式做强做大。对被认定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生物产业龙头企业优先给予适当的贷款贴息资金支持,所需非农建设用地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

(二)推动集聚发展,抓好标准建设

集中力量建设以*高新技术基地为核心、各县(市)区生物产业原料基地和加工园区为重点的生物产业集群。采取跨区域合理布局原料基地、加工企业群体和产业关联企业的方式,促进相关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形成马铃薯、魔芋、蔬菜、畜牧、经济林果、生物化工、蚕桑和生物药业等一批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规模产业集群和知名“区位品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建立和完善生物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完善检测手段,加强从原料到最终产品各环节的全过程质量监督和控制,提高生物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标准技术水平,确保食品安全。鼓励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各类认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三)健全市场体系,实施名牌战略

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兴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以大型批发市场为节点,以中小型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多层次、多形式的有形市场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大中城市建立展销、批发和配送中心,发展连锁经营、直供直销、配送、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构建新型网络营销体系,推进电子商务,搞好全市食品网建设,将现有市生物产业信息网络覆盖县、乡及生物企业、合作组织、交易市场,发挥市场开拓、企业宣传和产品信息等服务功能,推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积极培育名、优、新、特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以名牌产品带动产业发展。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和被列为国家外贸出口重点支持的生物企业,除享受省政府一次性奖励外,市人民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对获得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称号的生物企业,市人民政府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企业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也要给予适当奖励。鼓励生物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发挥行业协会的主体作用,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报、管理和实施工作,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公共品牌。力争到2010年,全市培育2个以上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10个以上云南省著名商标。

(四)强化科技创新,扩大交流合作

鼓励龙头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集团进行技术合作,力争重点生物产业关键技术、重大技术有所突破。抓好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专利技术、科技成果,扶持创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一批生物产业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营造鼓励技术创新的环境,调动生物技术研发、管理人才的积极性,培养、引进国内外生物技术方面的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具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联合研发等形式,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机制,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吸引国内外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参与生物产业开发,力争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生物产业发展。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技术、人才优势,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加快推进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鼓励和支持生物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五)加强资源保护,促进持续发展

开展生物资源调查,摸清全市生物资源现状。通过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制订生物资源保护计划,加强对生物物种种质资源的保护,强化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宣传和意识培养,促进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流域防护林工程、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促进造林与生态修复。加大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力度,推广多样性栽培技术,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六)加大产业投入,强化金融扶持

自2010年起,市级财政整合及专项扶持生物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其中整合资金8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200万元),以后每年根据财力增长情况和产业发展需要逐年扩大资金规模。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生物产业原料基地、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市场开拓、招商引资、科技转化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工作。同时,通过调整市级财政支出结构,整合用于生物产业发展的相关资金。采取财政和企业分别筹募一点的办法,尽快建立“*市生物产业发展基金”,以此为平台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生物产业开发和生物资源保护。农林畜产业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企业技术改造、省市院校合作、科技类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相关专项资金,都要从不同的环节加大对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共同做大做强生物产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也要设立专项资金,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加大对生物产业的投入力度。切实加强生物产业发展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把扶持生物产业发展作为信贷投放的重点,对符合条件的生物产业发展项目,采取小额贷款、统贷、转贷等方式,加大有效信贷投入,并根据自身业务范围,创新信贷品种,改进金融服务。市投资担保公司要将生物产业发展贷款信用担保纳入主要业务范围,为生物产业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支持企业以专利技术为担保向银行贷款。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在股票市场上市融资,或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融资。

(七)落实优惠政策,完善法规体系

在我市从事生物产业开发的企业和个人可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初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用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动物毒素、人或动物的血液或组织制成的生物制品,可按简易办法,按照6%的征收率计算纳税,并可自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对销售自产的综合利用生物柴油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企业从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从事其他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单位和个人从事生物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健全鼓励生物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技术创新和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的地方法规,强化以专利权、动植物新品种和品牌商标为重点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生物产业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保护和中介服务。建立执行生物产业政策法规的监督检查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努力营造生物产业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

五、加强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例5

玉米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和重要的工业生产原料。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畜禽业、粮食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玉米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供需矛盾突出。开展玉米优质高产创建活动,加快优质高产专用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对于促进全县玉米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执行和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稳定种植面积,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和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障有效供给;进一步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积极开展节本增效生产,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高种植效益。

(二)主要目标。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6万亩以上,平均亩产年增长率力争达到2.1%以上;根据我县实际,在水坪镇建设地膜育苗移栽高产核心示范区1万亩,在泉溪镇建设地膜两段玉米高产栽培核心示范区1万亩。年全县两个高产核心示范区玉米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全县玉米总产达到15520万斤。2012年全县玉米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全县玉米总产达19200万斤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依靠科技挖掘增产潜力。充分发挥各级农技人员的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普及率,采取多种有效方式,直接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组织农业技术人员举办玉米生产技术培训班,确保各项高产技术进村入户。通过广播、电视、农技110、农业短信平台、农业专家远程视频系统等媒体,把高产创建的关键技术措施送到千家万户,提高项目区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积极引进、推广高产优质专用新品种,加强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加强各项栽培技术措施的集成与创新,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农机农艺结合,提高机械化水平。

(二)广泛开展高产示范创建活动。在全县开展“十、百、千、万”高产竞赛活动,每个乡镇、村都要建立高产示范样板片、样板点,项目乡镇要建立高产创建示范样板村。具体指标要求是:十亩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750公斤,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千亩示范片亩产650公斤,万亩示范片亩产600公斤。

(三)积极推进玉米产业化。加快推进玉米标准化和品牌化生产,扩大玉米示范基地建设规模,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信息引导和服务,发展订单生产,实现产销对接,搞好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努力把生产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整合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建立健全粮食作物生产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从年开始,县财政列出专项资金用于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对创建效果好的示范片、乡镇村以及单产增幅较大的乡镇村进行表彰,根据测产结果,对单产较高的地块或农户进行奖励,促进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活动顺利开展。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例6

根据云南在天然药物、绿色食品、经济林果、花卉及香料等绿色经济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将生物资源产业的培育作为云南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切入点。截止2007年5月,云南花卉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达23个,鲜花产值和市场占有率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一。同时也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工业产权的现代制药企业,促进了产业升级。形成了一批名牌产品的龙头企业。预计2007年云南省广义生物产业总产值可达2600亿元。根据云南特有的生物多样性战略资源的优势和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为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效应,做大做强资源特色生物产业。2007年6月,国家认定了昆明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跨越式发展

传统产业在云南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十五”期间,以云南优势资源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紧紧围绕烟草、有色冶金、农业、磷化工、机电、医药等重点行业,加大引进、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力度,实施了一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示范工程,促进了传统产业技术进步。

三、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取得新突破

2002―2007年,云南省共承担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40项。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新增产值近80亿元。云南省承担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在产业领域分布上,在有较好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的生物资源开发和矿冶及新材料领域占了较大比例。在地域分布上,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科技力量较强的昆明、玉溪、曲靖等三个地区。通过优势领域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加速了高新技术与特色产业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结构调整,形成了独特的区域优势产业,并探索了资源可持续开发和产业协调发展的模式。同时,形成了以项目为载体,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和其它资金广泛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引导投资、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产业化项目国家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达1∶12,取得了政府投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四、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2003―2007年,全省共取得2681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二等成果19项,获省科学技术奖成果1021项。全省共争取国家“973”、“863”、科技攻关等各类重大科技项目747项,获资助总额3.5亿元。省政府颁布了《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在全国省市区中率先设立了高达300万元的突出贡献奖。

二是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明显加快,自主知识产权产出数量持续增长。2003―2007年,全省应用技术成果的平均应用率达到89%,重大科技成果应用达2087项,共实现利税309亿元,出口创汇9亿美元;全省专利申请量10021件、专利授权量6339件,分别比“九五”期间增长了158%和184%,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西部第5位。2006年全省企业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3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截止2006年,我省技术创新人才在培养期间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94亿元,极大地提高了我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统筹规划云南省自主创新能力布局,突出科技链支撑产业链中的创新能力建设,实行人才、项目、平台、基地相配套。

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已被国家认定,将按照“建成中国种质资源、基因资源保存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基地、特色鲜明的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中国西部地区生物产业发展的示范园区”的三大功能定位,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和生物服务等领域,依托昆明高新区及其周边的智密区,建设“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结合生物优势资源的地域分布,有选择地建设几个重点扩展区,形成“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和扩展区相结合的布局,初步实现产业基地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

平台:在昆明基本建成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计划第一个五年资源库将收集保存6450种66500份(株),15年内达到19000种。国家农业生物多样性工程研究中心已经形成了水稻遗传、大春作物、小春作物多样性应用技术等20多项专利,形成了相应的技术规程,累计在省内外推广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大麦、蚕豆、油菜、魔芋、蔬菜、中药等作物上种植6000多万亩,创造间接经济效益100余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例7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组工干部要以实际行动走在前面,必须做到“四个要”,找出创新点、抓住兴奋点、摁住着力点,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创先争优。

一要立于“勤”,勤于学习、勤于工作、勤于发现。勤于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认真系统地学习党的理论体系,并做到学深、学透、学精,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及业务工作能力,特别是注重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勤于工作,锻炼百折不挠的毅力,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做到勤能补拙。只有坚持不断地干工作、想工作,在干中学、学中干,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勤于发现,就要经常对照党的中心工作要求,对照新的发展形势对组织工作的要求,找出组织工作的差距和不足,找出恰当的创新点。做到“每日三省吾身”,反省自身、反省工作,以创新的思路补齐短板,一天一小步,积跬步以致千里,时间长了,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就会得到较大提高。

二要善于“钻”,钻学习、钻业务、钻工作。一是发扬螺丝钉的钻劲,善于挤时间学习。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会不会挤时间,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珍惜业余时间,少应酬,多读书;少闲聊,多思考。二是善于钻研业务。对本职业务要做到精通掌握,对不属于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业务也要全面学习。在业务学习上不搞形式主义、不漂浮在面上,切实煞下身子,对每一项业务“解剖麻雀”,理清重点,弄懂疑点,抓住关键,确保全面掌握,做到“庖丁解牛”,对每项业务的框架、脉络了然于胸,工作起来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三要长于“悟”,悟事理、悟规律、悟思想。总结是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加油站和助推器。培养思考和总结的习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到一事一总结,一日一总结,一月一总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经常在学习和工作中去感悟,去领悟,思考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悟透领导要求,悟透上级精神,悟透事物本质,用来更好地指导实践。通过,悟,不断丰富工作经验,提升思想境界,促进工作上水平。不断培养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不断地总结、领悟学习和工作,才能更好地积累经验、抓住规律,才能使工作思路更清、眼界更宽、境界更高,才能更好地谋划工作,创先争优。

四要适时“创”,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新形势下组织工作日益繁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为使工作能在稳定中谋求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创新能力,采用新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时效性,加强对工作的前瞻性,凡事多加留意、多加思考,深入研究一些热点问题,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而能够了解到工作的更多新特点、新动向,做到对事物发展了然于胸,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工作的创新,才能有的放矢地创新,并且能够很好地避免创新工作“换汤不换药”、华而不实。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例8

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同志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关于zd工作、公安工作、公安交管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三个一流”目标,深入实施“两加强两提升”“五标准五工程”警务战略,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大力开展创建优秀团队活动,大力推进“四项建设”和市级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全面提升队伍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为迎接党的胜利召开和推动xx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作出更大贡献。

二、组织领导

大队成立创建优秀团队活动领导小组,由交警大队长任组长,教导员任常务副组长,其他大队领导任副组长,队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创建优秀团队办公室(简称“创优办”),由分管办公室的大队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大队办公室主任任创优办副主任,负责指导全队开展优秀团队创建工作。队属各单位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并组织开展本单位创建优秀团队工作。

三、创建方法

认真贯彻落实总队提出的“八有”工作法(有目标、有文化、有管理、有学习、有制度、有活动、有口号、有成效),大力开展优秀团队创建各项工作。

(一)有目标:按照省交警总队制定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的要求,争创“三个一流”,建设“五好”队伍。队属各单位要根据上级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创建目标,力争按照时间节点实现预定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3年创建活动,全队实现优秀团队初成体系,营造警营文化蔚然成风、队伍活力有效激发、工作绩效全面提升的“激情工作、快乐生活”浓厚氛围,建成一支忠诚敬业、团结协作、积极向上、务实高效、风清气正,具有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向心力的优秀团队。

具体目标:2018年底前,大队3个队属单位建设成优秀团队(其中中队1个,窗口和综合单位2个);2019年底前,另外8个队属单位建设成优秀团队,大队整体实现优秀团队创建工作。争取在3年内培育推选出一批国优、省优、市优、县优的公安民警分别2名、5名、15名、30名,塑造一批公安交警队伍管理、业务工作新品牌。

(二)有文化:大力开展警营文化建设,用反映公安交警执勤执法、廉政建设、团队生活、队伍建设的励志作品,创造特色鲜明、亮点纷呈的楼道文化、墙上文化、网络文化和办公室文化,运用板报、墙报、微信、微博等媒体传播先进文化理念和优秀人物事迹。由办公室和法宣股负责,全年制作反映队伍建设的板报不少于2期,每月开展优秀执法单位、优秀执法个人、服务之星评选活动,并张榜公示;将先进民警勤奋工作的照片配上励志的语言悬挂张贴于醒目位置,号召民警向先进学习;及时联系支队宣传科向郴州交警微信、微博平台推送先进人物事迹、突出执法活动与成绩,大力弘扬民警积极作为、队伍奋发向上的主旋律,每月在郴州交警微信平台的信息不少于2篇,并将先进人物和事迹向“湖南公安在线”、“湖南交警”、等省、市公安微信平台推送,大力宣扬xx交警的良好精神风貌。通过以上形式用充满正能量的文化激发公安民警的潜能,凝聚警心、积聚力量,为推动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三)有管理:大队“一把手”和教导员为全队创建优秀团队活动的责任人,队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所在单位创建优秀团队活动的责任人;要进一步强化精细化管理,加强对民警和协警的日常考核,实施量化计分,采取奖励与教育惩罚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先进,鼓励后进;定期召开大会,通报表现突出的人和事,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需要改进的不足和举措;每季度要总结梳理创建工作进度并上报。

(四)有学习: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远程教育、交警网校等平台,通过视频学习、专题讲座、道德讲坛等形式,认真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公安英模、身边典型等先进人物事迹,形成人人讲学习、人人爱学习的良好氛围。

(五)有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集体,规范每个人的言行,防止私欲膨胀,确保每个人都能守住底线,使“讲政治、懂规矩、听指挥、顾大局、守底线”成为每个人的习惯。

(六)有活动:创新形式,拓宽平台,成立球类、书法、摄影、文艺、棋类、体育等兴趣小组,开展积极向上的各类文体活动。广泛开展户外徒步、爬山、、球赛等文体活动,组织民警、职工、协警放松心情、卸下思想压力。建成集走廊文化、阅览室、警体馆、文化展室、心理服务减压室于一体的文体中心,组织民警开展读书月、心理咨询服务等活动。开展重温入党誓词、祭奠公安英烈等活动,

(七)有口号:创造思想观念认同、体现价值标准、激发工作热情的团结响亮、激励斗志、共创佳绩的团队口号。每年结合自身实际创造2-3条励志的口号,并采用条幅等形式在大队、中队醒目位置悬挂,使民警耳濡目染、自觉认同。

(八)有成效:努力实现队伍一流、业绩一流、形象一流,形成系统、规范的长效机制,每年都取得推动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发展转型升级的较大成就。

各单位要加强创建过程中的信息报送,及时大队创优办报送创建活动相关信息,宣扬推广本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

四、建设标准

总体建设标准:按照“三个一流”的要求,努力建设“领导班子好、队伍管理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好”团队。

具体建设标准:

1.班子团结,队伍和谐,凝聚力强,有战斗力;

2.队伍管理规范,制度完善,内务整洁,标识规范;

3.学习氛围浓厚,教育训练规范,培训机制完善;

4.清正廉洁,务实高效;

5.执法公正文明,群众满意率高;

6.工作业绩突出。

五、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全面动员部署(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

1.前期动员:一是开展“治陋习、树新风”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和“大学习、大讨论、大宣导”教育活动,重点整治党员意识淡薄、作风散漫、政令警令不畅、工作推诿、执行力不强等问题。要把创建优秀团队工作同党建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采取“八有”工作法,大力开展创建优秀团队工作。二是召开创建优秀团队活动座谈会、动员大会,在全队进行全面部署。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人,聘请专业咨询策划人员参与活动的组织工作。

2.宣传推进:积极向省总队、支队内网“创建优秀团队”专栏投稿,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媒体大力宣传创建优秀团队活动,在全队形成浓厚的比、学、赶、超创建氛围。开辟大队创优宣传专栏,建立展示平台。

3.抓好学习:认真学习省总队制定的创建优秀团队理论与实践活动汇编;队伍建设及业务工作规章制度汇编。发放团队建设和组织文化建设知识的小册子和视频资料。

第二阶段:创建、培育示范单位(2018年6月至12月)

1.开展示范单位、先进个人创建活动。以中队、股室、中心为单位,全体民警、协辅警和文职人员共同参与,分级设立省、市、县优秀团队建设示范单位,充分发挥典型引导作用。

2.宣传推介经验。及时总结培育示范单位的工作方法,大力宣传推介创建工作经验;及时总结先进典型事迹,在省总队、市局、支队和大队微信公众号平台予以推广。

3.丰富活动内涵。举办团队建设和组织文化建设知识竞赛;开展xx交警团队建设和组织文化体系构建 “金点子”征集活动。建立组织文化骨干队伍。举行内训师的考试、定级,保证大队有1-2名内训师。每位内训师申报培训计划,每月至少保证有1次培训活动,确保组织文化能够传播到每位成员。

4.考核验收。制定《xx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开展创建优秀团队活动考核评估办法》,并根据此办法开展日常考核和年终考评。日常考核采取网上巡查、现场抽查、督查、暗访等形式进行。

第三阶段:完善深化、持续推进(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

定期组织召开分析调度会、现场办公会、总结推进会,不断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完善深化推进措施,确保创建工作向纵深推进。要结合自身工作进度,对照工作目标,适时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推动创建工作不断深入。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优秀团队创建工作是促进公安交管工作和队伍建设新发展、新跨越,提高公安交警队伍形象和群众满意度的重要举措与有效途径,全队上下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与紧迫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交警总队和支队党委的部署上来,将党建工作同创建优秀团队工作紧密结合,认真落实各项举措,确保取得实效。

(二)领导重视,稳步推进。各单位“一把手”是创建优秀团队的第一责任人,要坚持负总责、亲自抓;要建立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集中智慧力量开展创建活动,定期研究、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强化各项工作的落实。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例9

(一)基本情况。据初步统计,2009年全省医药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0.90亿元,同比增长11.39%;完成工业增加值64.32亿元,同比增长12.42%;主营业务收入达226.83亿元,同比增长21.76%;实现利润总额29.25亿元,同比增长27.99%;实现利税总额45.07亿元,同比增长23.64%。目前,全省医药工业已形成以哈药集团为龙头、以哈尔滨开发区医药工业园和利民开发区医药科技园为侧翼,葵花、完达山、乌苏里江、珍宝岛、仁皇、多多、友搏、黑宝等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发展优势。一是产品优势。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生产的30多种原料药和18种剂型的产品,具备年产6100吨抗生素原料及中间体、30亿支粉针剂的生产能力。氨苄钠、头孢噻肟钠原粉、头孢唑林钠原粉以及头孢唑林钠粉针的产量和市场份额均居全国第一位。哈药、三精、哈药六厂及世一堂4个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总评估价值已超过267亿元。二是产业优势。全省拥有哈尔滨医药工业园、哈尔滨利民医药科技园、牡丹江爱民北药科技园三个省级医药园区。2008年,入区企业已达80家,园区总年收入40.95亿元、利税8.59亿元。三是资源优势。全省中药材资源丰富、蕴藏量大,分布的中药材有856种,总蕴藏量27亿公斤,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这些药材资源的价值约为65亿元。全省已建立了6个品种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36处,保护面积5.9万亩,被列为全国十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之一。四是研发优势。全省医药行业拥有专利品种57个、国内独家品种51个、中药保护品种39个、中药保密品种2个;部级新药1445个;实施新药研发项目154个,已获得临床批件66项,在研项目88项。九五以来,医药企业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167项。

二、生物产业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不高的问题。目前,一些关键性产业技术、产品制备工艺长期没有突破,制约了医药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拓展,更阻碍了向下游深加工领域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绝大部分产品处于底端领域,靠巨额广告投资、大量人力做市场、低价竞销维持生存,缺少发展后劲。药物创制研发平台由于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撑,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体系,直接导致黑龙江省新药创制进展缓慢。二是科技投入偏低的问题。2008年有35%的医药企业有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但投入的经费总额仅为1.74亿元,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全省R&D投入不足销售额的1%,与国际、国内实力较强的企业投入比例达15-18%相比,反差太大,造成企业缺乏高级技术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弱,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不足。这是黑龙江省医药产业在全国位次逐年下滑的直接原因。三是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企业结构不合理,虽然全面实施GMP、GSP认证,但规模小、集中度低、效益差的问题依然存在;企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销售收入第一位的哈药集团与第二位葵花药业相差100多亿元;在黑龙江省拥有的7713个药品批准文号中,只有149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开发档次不高,多为改剂型范畴,仿制品种占据主流。

三、专利在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及影响

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包括上游的基础研究和下游的应用研究,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处于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竞争的上游。剑桥大学的泰勒和西尔伯.特逊的研究结果表明,专利在医药工业中会影响到64%的研究开发支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经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新药就不会被发明出来。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过程中,知识产权产品和利润呈“U”型,是“微笑曲线”的二端。知识产权保护向产业价值链两端——上游的知识创新和下游消费阶段不断延伸,产生出许多新的增值(下转第74页)(上接第71页)环节。从专利福利角度分析,生物药品专利保护与新药研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过度利用专利保护制度,也会削弱技术创新的动力。因此,需要建立适当的专利保护体系激励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又促进知识的积累,合理、有效地利用技术创新的资源,使产业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

四、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发展的对策

(一)实施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专项工程。制定《“十二五”黑龙江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发展规划》,明确未来5年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专利群布局、研发方向,形成独具特色的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专利网;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深化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宣传工作,提高专利维权的社会影响力;将全省主要从事生物技术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项目资助资金由50万元增至150万元,使资助方式由重点资助专利项目向重点建设生物技术专利服务平台转变,提高资金的辐射面和使用率。

(二)实施专利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专利情报服务中心”,搭建专业化专利情报服务平台,协助政府和企业预知研发目标可能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及早采取措施、调整研发策略、避免未来受到他人专利制约;了解相关产业和技术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帮助企业有效借鉴他人技术、及时调整研发方向、提高创新起点,为项目成果真正具备创新性和技术先进性,成功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创造条件;依托哈药医药工业园区和利民医药园区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专利创造能力;推进专利管理进入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结题、验收全过程,提高科技成果的专利产出率。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例10

县委、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次会议,曾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和部署,组织了调研组在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形成了《XX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纲要》、《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XX苗族自治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试行)》,在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后,提交这次会议讨论。会议还将表彰奖励在科技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以及学科学、用科学的工人、农民先进分子。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战斗在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我县科技工作的省州科技部门的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这次会议上获奖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刚才,县委李书记就我县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快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指导方针、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这对加快我县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要认真学习好、领会好、贯彻落实好。下面,我讲两个问题。

一、开拓创新、成绩显著

多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认真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加快生物资源开发与创新,培植了新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经过历届县委、政府和全县各族人民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全县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科技推广与创新成效显著。

(一)生物资源产业发展迅速

我县由于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地处低纬带,受东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境内湿润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合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种动植物生长,造就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气候的多样性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我县发展生物资源创新产业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早在1975年,我县就轰轰烈烈地开展了造林大会战,为我县生物资源开发拉开了序幕,为XX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九五”期间,县委、政府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又狠抓了热区水果、制糖、桑蚕和香蕉、菠萝等新兴生物资源的开发,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主要成就:一是林业产业发展迅速。年底,全县人工用材林已发展到34.73万亩,八角32311亩,肉桂3658亩,桑树3100亩,笋材两用竹1921亩,林业产值达到了2053万元,林产业走上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同步增长的良性发展道路,为加快脱贫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糖、茶两个产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已达到0余亩,产甘蔗35293吨。茶园种植面积20359亩,产茶78.73万公斤,糖、茶两个产业共创产值1548万元,在全县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三是热区开发形势良好。目前,全县已种植优质龙眼、荔枝、芒果21731亩,发展菠萝、香蕉、西瓜5万余亩,创产值771.6万元;四是畜牧、蔬菜、水产业稳步发展。年大牲畜存栏51624头,生猪存栏146904头,出栏率69.07%。种植蔬菜31983亩,解决了城乡居民吃菜靠外调的问题。水产养殖从无到有,养殖面积发展到4000余亩,水产品实现了自给有余。畜牧、蔬菜、水产业总产值达到8447万元;五是生物制药有了新发展,完成了人工繁殖黑熊技术研究和开发。县制药厂饲养黑熊最多时达到1000余头,年制药产业产值达到2041万元。据不完全统计,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产值已达15254万元。以林业为主的生物资源开发与创新产业的发展,是我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稳步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根本保证。可以说,没有历届党委、政府持之以恒地把以林业为主的生物资源开发作为XX支柱产业来抓,就没有XX的今天。

(二)科技推广取得明显成效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在各项工作中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推广实用技术为重点,以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突破口,切实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全县科技进步,科技工作成效显著。一是科技培训力度加大,人民群众科技意识明显提高。几年来,共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4350期11.34万人次,各行各业相信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依靠科学的意识明显增强;二是科技兴农成效明显。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推广“两杂”作为解决12万农民吃饭问题的首要措施,通过各级各部门,特别是科技部门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年全县杂交玉米种植完成56700亩,杂交水稻种植完成6亩,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完成17915亩,其中优质水稻种植完成亩,农民人均吃粮由1986年的184公斤增加到年的347公斤,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全县粮食从外调变为自给有余;三是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发展迅速。自1997年推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以来,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已覆盖全县8个乡镇,70个村民委员会,455个村民小组,8720户农户,推广面积累计达15.4万亩,粮食增产573万公斤,增收824万元,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四是以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为核心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快。自1983年以来,县高级职业技术中学共完成了54班2160名学生的招生任务,先后向社会输送各类技术人才1870人,为全县科学技术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实施科教

兴县战略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在生物资源开发和科技创新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单一,结构不合理;二是经营粗放,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有待加强;四是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投入不足,规模小、层次低、效益差的问题仍然存在;五是创新体制有待改革,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六是科技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要加快我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步伐和推进科技全面进步,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困难和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狠抓落实、再创辉煌

提交这次会议讨论的《XX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纲要》和《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充分阐明了县委、县政府关于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是“”期间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作和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与会同志要站在21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站在全县的高度,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完善下发后,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并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努力加快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此,我就今后的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和原则,明确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

1.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我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大、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一次全会、州委四届七次全会以及县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改革开放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生物资源的区域化、规模化生产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采取政府宏观调控同企业微观管理相结合的运作方式,力争通过十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建成一批新的支柱产业,形成XX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绿色经济强县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坚持的原则是:把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作为先导性、示范性的产业来抓,始终坚持“三有”(有市场、有较长产业链、有较高科技含量)、“三新”(利用新技术、引进和培育新品种、开辟新市场)、“三高”(高起点、高技术、高效益)的产业开发原则,实现发展思路、开发方式、开发技术、企业运行机制、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以及投融资机制的创新,保持产业开发的高水平,实现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和科技创新的总体发展目标

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总体要求是: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把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培植成为我县新兴支柱产业之一,把我县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生物资源产业强大、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绿色经济县。

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的主要目标:一是充分利用我县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设加工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商品基地,带动XX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发展;二是运用高新技术,对林、畜牧、茶叶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品种结构,创立名牌产品,把传统产业培植成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的支柱产业;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市场需求量大、附加值高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重点抓好中草药种植及加工、蔗糖、无公害蔬菜、水果、干果、桑蚕、珍贵用材林和生态养殖等产业,使之成为我县继杉木、茶叶之后的新的支柱产业;四是到2005年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总产值占全县GDP的50%,到2010年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总产值占GDP的70%,实现绿色经济强县的目标。

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是:紧紧围绕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发展科技事业,到2005年科技进步对全县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全州平均水平,到2010年略高于全州平均水平,城郊农村科技水平达到州内同类县市城郊农村科技水平,乡镇企业发展在州内达到中等水平,粮、菜、畜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率达95%以上,边远农村科技水平达到州内同类县市边远农村科技水平,主要粮、菜、畜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率达85%以上,基本形成科技产业化。“”期间,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有明显提高,依靠科技进步开发的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科技信息、咨询和服务业初具规模,综合科技实力达到全州中等水平,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的科技队伍,使全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全县总人口的1%以上。

3.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要做到六个结合

——坚持产业开发同技术创新相结合。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产业开发的动力,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县是生物资源产业开发相对落后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县,只有依靠和加强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培育新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才能在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中乘势而上。

——坚持产业开发同对外开放相结合。我县地处边疆,由于地理、历史和战争的原因,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只有牢固树立开放意识,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参与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的开发,才能解决在产业开发中缺资金、缺市场、缺技术、缺人才、缺管理经验、缺示范、缺竞争活力的问题。

——坚持产业开发同市场开拓相结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市场开拓能力将决定一个产业和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在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市场,高度重视市场开拓,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市场体系,牢固树立市场决定一切的观念,才能推进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发展。

——坚持创新产业开发同传统产业改造相结合。近年来,我县传统产业由于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低,效益不景气,严重影响了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努力培植新产业的同时,引进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坚持产业开发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决禁止毁林造林,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产业开发同扶贫开发相结合。要充分利用我县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树立靠山吃山、靠山养山、脱贫在山、希望在山的思想,把产业开发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做到产业培植与加快脱贫并举。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快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和科技全面进步

《XX县生物资源开发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