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需求层次理论模板(10篇)

时间:2022-02-23 07:30:08

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例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动机被视为决定外语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秦晓晴①提出动机对二语学习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学习策略使用的频率、接受二语输入的程度、与本族语使用者的互动、学习目标的设置、坚持学习的毅力和拓展二语技能的持久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系动机理论的奠基之作,综观文献,采用该理论来阐释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甚少②。作者认为,该理论能够帮助外语教师从根本上审视学生学习外语的出发点,并能揭示二语学习和外语学习的不同。作者还结合了自己正在进行的课堂改革活动来阐明如何通过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来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为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概述

早期的动机本能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可以从其动物性的本能中得到解释。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超越了简单的生存观,认为人的需求可以按照其重要性,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求,维持生存的需要;(2)安全需求,受保护和免受威胁的需要;(3)社交需求,被群体接纳和爱护的需要;(4)尊重需求,个人渴望成就及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肯定;(5)自我实现的需求,渴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活动。

实际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还有一个七层次模型,即在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之间加上求知需求(认知和理解自身及世界的需要)和审美需求(渴望对称、秩序和完美的行为)。

秦晓晴认为,需求理论并不能完全适用于解释外语学习中的学习者动机,并提出外语学习涉及到主要是个人需要的情感需要和认知需要。所谓情感需要,即学生渴望作为学习优秀者,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同;在课堂上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从而积极地应对教学活动。事实上,情感需要突显的都是自己的语言表现能够得到他人的承认,与尊重需要有异曲同工之妙。秦提出当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与外语学习直接相关的认知需要,例如探索与外语相关的语言体系,文化,以及语言运用,才会得到关注和满足。

图1 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与秦晓晴个人需要的对接

二、需求层次理论与中国外语学习者

根据“中国外语能力需要2010调查”的结果③,在内地城镇地区,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城镇居民需要在工作中运用外语。该项调查还运用五级likert量表测量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外语任务的频率。排行在前十位的都是以了解外语文化为目的的行为,例如排名第一的 “看外语原版电影、电视剧”(平均值2.22)。真正与日常交流和工作相关的事项,例如读外文电邮,听外语工作安排和参加外语讲座论坛等的平均值都排在1.58到1.32之间,即处于“很少”(赋值为1)和“较少”(赋值为2)之间。需要注意的是,该项调查的所有选项的标准差值到超过其对应平均值的二分之一,即可以认为,该题的被选中的选项分布相当地分散,所以得出的平均数据可能无法代表数据的全貌。但不可否认,对于大部分内地居民来说,英语还只是了解外国文化的一种工具,而不是赖以生存的技能。由于缺乏沿海地区的调查数据,无法确定相关结果的外推性。但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在某一程度上排除生存需要和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

需求层次理论的第二层为安全需要,即在生命、财产和职业等获得充分安全感的需要,在此我们重点讨论的是职业上的安全需要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在21世纪中国,学习和职业之间的联系已经不如以前紧密,体面的学习成绩并无法保证理想的工作岗位。同时,随着学习成本的大幅增加,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尘嚣再起①。再具体到英语学习,随着四六级考试社会化进程,学校不再把毕业证书和英语证书挂钩。就业渠道的多元化和政府鼓励自主创业的种种举措,英语水平的等级证明,甚至英语的实际能力水平与就业和待遇的相关程度也越来越无法确认。例如,笔者曾经任教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课学分与专业课学分基本持平,但无法拿到四级证书的学生依然能够找到相应的岗位。崔景珍②的研究也表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没有明显差异,即就业预期并不能驱动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因此,作者认为目前情况下职业上的安全需要可能无法对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足够的动力。

二语学习和外语学习的最大区别在于语言的用途和重要性。二语学习者身处二语本土国家,其二语水平是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基础,是校园中继续学习的重要保障,更是获得社会接纳的基本条件。换言之,他们为了生存,为了自己的未来的职业,为了在新社会中获取归属感,必须要学好二语。然而,外语学习者身处母语国,学习外语的目的大多是满足纯粹的考试需要,缺乏相关的迫切性。Gu③的研究也证明,即使是在英语专业学生之间,英语水平的高低也不是受到群体接纳和爱戴的必要条件。在21世纪的今天,大多数中国外语学习者依然缺乏真实的英语交际语④。学生之所以觉得英语难学,没必要学,究其原因,英语作为外语并非影响人们学习、生活以及社交的决定性因素。而学生缺乏迫切的驱动力,也是外语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值得指出的是,无法取得学生认同的强制性需要,例如中医专业学生必须通过英语考试才能获得学位等,把英语学习跟与之无关的利益挂钩的行为,虽然短期内能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但长期来说,却会导致学生产生厌恶和抵触的情绪。

在外语教学的条件下,课堂教学成为外语使用的主要场景。在外语因素,例如社会需要,职业追求等或者缺失,或者无法对全部人产生足够的影响的情况下,要令学生建立学习外语的信心和获得相关的成就感,也就是说强化更高层次的尊重需求,即秦教授提出的情感需要,那就必须为课堂教学寻找新的途径,最直接的着力点就在于课堂的教学设计。下面作者将以自己目前在做的一个课堂改革试验为例,说明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从而提高其课堂参与度,并提升英语学习的动力。

笔者所教授的是某高职院校报关专业大三的一门为期12周的《职业口语》课程。学生全部未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大多数同学自通过高考后从未进行过口语训练。他们在本学期还面临着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该课程也与他们的专业相关程度不高。另外,该校的补考制度比较宽松。因此,可以说该课程的课堂表现与他们的生存、安全和情感需要无关。开学初,作者就向他们公布了课程考核要求,要求每位同学至少要在堂上举手发言15次以上,并以此代替考勤,因此得到学生普遍的支持和认可。为了鼓励学生能开口说,多开口说,设置了多层次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张旸.学校教育价值危机的凸显及超越——基于对“读书无用论”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3(3):16-9.

② 崔景珍.关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需求的调查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2):106-9.

③ GU M M. Identities constructed in difference: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in China [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0(1):139-52.

④ 王初明.从外语学习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的改革[J].外语界,2010(1):17-22.

类型的课堂任务(见表1)。为了争抢到发言机会并达到规定的次数,学生们暂时忘却自己的口语障碍,踊跃举手。每当口语水平比较差的同学发言时,附近同学都会自觉小声地提供帮助。如此一来,前者也能够完成口语任务,后者也得到额外的锻炼机会,大家都对自己往后的口语表演更具信心。截止目前为止(第九周)已经有将近80%的同学完成了基本发言任务,部分同学更累计发言30余次。学生普遍欢迎此类深浅交错的口头任务,并认为英语表达并没有想象中困难。由此可见,恰当的课程设计(以堂上发言代替考勤以使学生认可该项要求)和课堂设计(由浅入深,深浅交错的口头任务)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营造积极参与的气氛。最重要的是,就如一个人有过一次很愉快的烹饪经历,

表1 《职业口语》课堂任务列表

并得到大家的肯定后却并不一定立志认真钻研厨艺一样,只有在尊重要求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认知需要才能自动浮现。但是由于中国外语教学的特点,例如大班教学和课时较少等限制因素的存在,无法轻易满足所有学生的尊重需要,因此作为老师还是需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认知任务,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尊重需要得到一定程度满足后,学生完成自主认知任务会有更高的积极性。

最后,作者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确会对驱使学生进一步地完善自己的英语水平,但对于大部分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来说,难有明显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在此不再详述。

需求层次理论例2

 

一、农村信贷需求层次分析综述

需求跟进型的经济决定金融理论认为:真实经济的增长对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产生额外的需求,金融部门为满足经济增长需求而跟进的金融服务促进金融发展。即现代金融机构的建立,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形成以及相应金融服务提供的水平和数量是由真实经济对金融的需求所决定的。因此,金融服务是经济发展催生的,也体现出金融服务领域的消费者主权。所以现阶段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直接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金融需求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安排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提高农村金融水平,首先要正确认识农村地区的金融的有效需求。【6】

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借贷需求从整体来看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史清华对山西745户农户的调查发现, 2000年与1996年相比,发生借贷行为的农户比例由29. 6%上升到40. 7%。朱守银通过对安徽亳州的217户农户的调查也发现,农户借贷的发生率由1999年的31%上升到2001年的51. 3%,农户借贷资金规模由1999年的27. 8万元上升为2001年的69. 7万元,农户借贷次数由1999年的1. 57笔/户上升到2. 05笔/户。

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产业结构的差异等原因,农村信贷需求体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性和层次性,针对性的农村信贷需求调查在各地展开。在以往的农村信贷需求层次性分析中,普遍采取以信贷需求主体的不同层次分析的基础。收入是影响信贷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金融论文,不同收入水平对信贷的需求规模、条件等都会有所不同。如何广文、李莉莉(2005)曾将农户信贷需求的层次性分成贫困农户、一般种养殖农户和专业型农户三个类型。对目前我国农户的多层次性信贷需求特征进行剖析,进而为信贷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指南和方向;还有些以行业为标准将主体划分为按种植业、养殖业、渔业、餐饮及旅游业等分析;此外还有以组织结构标准进行分析的,如将需求层次划分为农户、农村经济联合体、农村企业、政府机构等主体(楚尔鸣,2007),对各主体的融资次序进行调查分析;以及微观主体构成按规模和特点可分为下列五个层次:地方骨干型企业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般民、私营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专业户、种养大户和普通农户。由于上述经济主体的所有权、经营规模、产品及运行模式不同,在经营活动中具有各自的特点,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个性明显,层次性强烈。另外根据农户的贫富状况又可以分为贫困户、温饱型农户和市场型农户。不同层次经营者对金融需求的形式、特征和满足金融需求的手段与要求是不一样的。(人民银行盐城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8)。主体的层次性对应着需求层次性,在数量、方式、时间上也有着明显的特征,因此,基于主体层次性的分析是目前主要的分析方法。基于资金用途或信贷需求动机的分析中,王雨舟(2004)将农村信贷需求层次从资金用途上划分为生产性信贷需求、消费性信贷需求、农业综合开发性信贷需求等。生产性信贷需求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多元化和产业化发展而产生的金融需求;消费性信贷需求主要是农户因修建房屋、医疗看病、婚丧嫁娶、子女教育而产生的信贷需求;农业综合开发性信贷需求主要是农村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而产生的信贷需求。周立(2004)以同一区域的农村内部为出发点,认为同一区域的农户之间对金融需求也存在差异。

与基于需求主体的层次分析不同,基于需求动机的层次分析其观点在于对信贷的需求是为了满足某种目的,基于目的性考察信贷的需求进而设计信贷的供给模式将更有利于提高信贷供给效率,提高信贷的有效供给。此外由于不同类型的需求主体在需求动机上往往有交叉重叠,基于需求动机的考察可以避免不同需求主体的相同动机分析。立足于需求动机,结合需求主体的层次性,全面把握农村信贷需求特征,从而为农户信贷产品开发和服务拓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二、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农村信贷需求层次性分析中的适用性

1、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介绍

亚伯拉罕.H.马斯洛(Abraham.h.maslow)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研究表明,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的五个层次:①生理需求。包括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的需求等,它们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②安全需求。是指对于安全稳定,无忧虑和一个有结构的,有序的环境的需求。一般表现在安全的工作条件,公正和明确的规章、规定、工作保证,轻松自在的工作环境,退休和保险计划等。③归属需求。是指对社会交往、感情、爱情、友谊的需求,包括在工作中的交往、协作等机会和发展新的社会关系的机会等。④尊重需求。是指人们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尊重,也需求自尊,包括获得能产生成就感和责任感的机会。⑤自我实现需求。指一种最充分地发展个人的真正潜力,以一种最高程度的个人方式表现个人的技能、才干和情绪的愿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包括四点基本假设:(1)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2)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3)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4)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2】

2、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农村信贷需求层次分析中的适用性

马斯洛理论认为金融论文,人在不同的阶段需求会有所不同,体现一个由低层次需求到高层次需求的渐进过程,也是一个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渐进过程。该理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被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同样在农村信贷需求中也适用。

农村信贷需求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产品需求、服务需求以及关系需求。产品需求是信贷需求中的最基本的需求,主要包括信贷规模、信贷条件以及信贷渠道等方面。信贷市场作为一个特殊商品的市场,产品的需求是最主要的需求;服务需求是高一级层次的需求,包括服务环境、服务态度、服务获得的便利性等方面。但由于信贷市场的特殊性,也往往会与产品需求相结合;关系需求则应被看做是信贷需求中最高层次的需求,客户在购买了称心如意的产品、享受了舒适的服务基础上,如果能同时扩大社会关系网,获得稳定的关系,将能够获得最大的满足感。因为“关系”对一个客户的价值在于获得社会的信任、尊重、认同,是一种情感上的满足感。信贷需求中的关系需求则是指客户通过信贷需求获得稳定的关系,获得最大程度的社会认同感和自我满足感。

在农村信贷需求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产品需求也可以利用马斯洛需求层次分析法来进行分析。农村信贷的需求主体主要有农户和企业组成,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金融论文,将需求层次划分为金字塔式的3个层次:生存性信贷需求、发展性信贷需求以及特殊性信贷需求。由于两大主体有所不同,我们分别来进行分析。对于农户而言可将改善住房条件、传统农业需求作为生存性需求;将子女教育需求、生产经营需求作为发展性需求;将看病、婚丧等其他需求作为特殊性需求。【3】对于企业而言,结合企业成长周期理论,可将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动机划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生存性需求,如交易需求,主要存在于发育期和成长初期。第二层次的发展性需求,如企业扩张,主要存在于高速成长期和成熟期。第三层次的特殊性需求,如投资需求,属较高层次需求,是个性化需求,大多存在于成熟期企业。【4】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农村信贷需求分析以各阶段需求动机的不同,进而需求特征的差异对各阶段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由于信贷提供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信贷需求,形成信贷有效供给金融论文,因此在对不同层次信贷需求把握的基础上设计的信贷供给模式,无论是从规模大小、用途以及信贷条件等方面都更能适应农村对信贷的需求。如针对农村多元化的信贷需求,金融机构可对信贷产品进行分级,形成不同种类的信贷产品体系,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层次不同,分级为生存性信贷、发展性信以及特殊性信贷3级,以此形成能够适应不同需求特点的信贷产品体系,实施不同级别的准入门槛、信贷流程、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等,使信贷支持区别对待、有的放矢,从而不同的农村信贷需求均能获得满足。

三、结论

农村信贷市场存在 “三层重叠逻辑”的典型特征:第一层是农村经济弱质低效、分散闭塞的特征,它是农村经济中最基本的决定力量;第二层是农村信贷供给,它基于农村经济的特征,从而也就决定了它的主体结构和政策取向,正是由于农村信贷供给是基于农村经济特征而不是基于农村信贷需求,从而产生了诸多难以调解的矛盾;第三层是农村信贷需求金融论文,它基于农村信贷供给,供给什么就只能需求什么,正是由于这种需求是基于供给而不是基于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产生供给抑制型供需缺口和非均衡就是必然的。【11】

因此,如果能够基于农村经济发展来分析农村信贷需求,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基于农村信贷需求,利用农村信贷的有效供给来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则可以进入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与循环。而在此过程中,农村信贷需求的分析起到重要作用,立足于农村经济发展特点,针对农村信贷需求的层次性特征,需求层次分析理论为农村信贷需求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盐城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构建和谐农村金融研究:需求层次性及路径选择[J].金融纵横.2008.6.(11-16)

2.王汝志.人身保险需求---基于Abraham.h.maslow需求层次理论的实证分析[J].浙江金融.2007.09.(48-49)

3.肖新军.基于需求角度的农村信贷供给体系重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1.(60-63)

4.刁钦义.山东中小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差异性分析及对策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8.11.(11-14)

5.龚大宇,朱秋莲.浅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金融业管理中的导入[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12.(52-57)

6.俞建雄,林振东.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有效性和层次性分析[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58-82)

7.杨伟坤,王立杰.河北省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实证研究---基于河北省农村地区的调查分析[J].财政研究.2009.12.(58-63)

8.曹邓,季钰.论我国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层次性[J].价格月刊.2007.08.(36-39)

9.刘卫锋.农村信贷需求与农村金融改革创新[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66-69)

10.王雨舟.农村信贷供给与资金需求的差异性及整合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2(13-15)

需求层次理论例3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这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和谐社会关键的一点是应该对社会中的各个不同的群体给予不同的满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主要讲述的就是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1]。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初次提出,他在1954年又对这个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西方各国广为流传,近些年来,在我国思想界尤其是在我国的心理学界和管理论界,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把人的需要层次发展为七个方面。

(一)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1.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衣、食、住、行是每个人都少不了的,也是要首先考虑的。当然,这些需要不可能直接从工作上得到满足。

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完成工作而获得金钱,以金钱来购买他们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条件。一旦这些生理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那么人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高一层次的需要上去。

2.安全的需要。每一个人均希望安全,不仅希望人身安全,而且也希望避免疾病、失业和其他各种危险。这些需要是通过企业采用安全的设备、医疗、保险和退休福利等措施来满足的。

3.友爱与归属的需要。人们都愿意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这种交往通常通过交谈和建立友谊来实现。职工们在一起谈话,形成各种群体。人一般都喜欢别人为伍,渴望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友爱,并有所归属,得到承认。同时,人又给予别人以友爱。

4.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人们都感到自己是很重要的,这样当他们干工作时才会增加自己的信心。在工作中满足尊重的需要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提高其对完成工作的认识,提高其在同事中的社会地位,以及提升其职位等。

5.求知的需要。人有知道、了解和探索事物的需要,而对环境的认识则是好奇心的结果。

6.求美的需要。人都有要求匀称、整齐和美丽的需要,并且通过从丑向美转化而得到满足。

7.自我实现的需要。当所有上述的需要均基本上得以满足时,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变得突出起来,这对个人来说可能是最好的一种愿望。当人们的需要进入这个层次时,都想发挥他们全部内在潜力,来满足他们这种自我实现需要。

上面的七种需要又可以分为高、低二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因此,通过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二)各层次需要之间的关系

1.静态的观点

马斯洛认为这七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但这种需要层次逐渐上升并不是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即一种需要100%的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产生。个体在任何时候都同时存在着多个不同层次的需要,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层次的需要寻求满足的迫切程度而已。当有多个层次的需要尚未得到充分满足时,满足较层次的需要的欲望要相对强烈。

2.动态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并不是每一级需要都得到充分满足以后,才能得到下一级的满足[3]。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每种基本需要都是部分地得到满足。个体各个层次的需要之间是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每一层次的需要都可能对其他层次的需要产生影响。个体并不是简单地满足于单一的或某几个需要层次的满足,各个需要层次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对的满足程度和满足标准。每一个层次需要的内容和满足程度都会影响到其他层次的需要,同时又受到其他层次的影响。

三、和谐社会的历史溯源和当展

实现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人们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状态,在中国古代,和谐社会就是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宣扬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等思想充分表明,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4]。在西方,早在古希腊就有人把和谐作为美的重要特征,新毕达哥拉斯学派哲学家柯玛赫在其《数学中》提出,美是和谐的比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是缩小的国家。在理想国内,各个阶层的人应该如同人的灵魂的各个部分的器官,各司其职,协调和谐。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各因素的协调一致就是和谐。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天才般地预言: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制度和现在社会,终将被新的和谐制度和谐社会所取代[5]。魏特林则直接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的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的和谐,而是全体的和谐[6]。这一思想得到马克思的高度称赞,并在一定意义上给马克思以启发。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也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史根源,也符合人类共同发展的意向。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和谐社会,它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也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具体而言,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活力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而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则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这六个特征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真正和谐的标尺、也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

四、“需求层次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一)设置和谐社会构建的目标要根据需求层次论,注重系统性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需求满足是一个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的复杂的有机系统,既包括低层次的需求,更包含高层次的需求,仅想办法去满足低层次的需求的满足而忽略了高层次求的满足,会欲速而不达。科学的方法应该上,在制定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时候,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为理论参照,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获得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审美的需求、超越需求等七个层次出发,制定整体、系统目标,又要有各个子目标的关联和整合的目标体系。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单位,由于对经典的人类需求理论缺乏完整、全面、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大多在制定建立和谐社会目标时有单一性和简单化的趋势,很少去研究人际关系和人类心理的规律,出现了重现象而轻本质,重“潮流”而轻规律,重局部而轻全局,重一时而轻长远等问题,这些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以克服和纠正的。

(二)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遵循需求层次逐级满足的规律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可以看出,需求层次是逐级满足的,低一级的需求层次被满足后,高一级的需求才可能变得迫切起来。在低一级的需求还没有被满足以前就超越层次去满足更高层级的需求,往往会事倍功半;反之,在低一级的需求被满足后再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和谐社会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从强调民生开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的第一层次,也是最基础的层次是生理需求,即衣、食、住、行、性等需求,在这个层次上,我国还面临很大的挑战,如按照年收入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标准,我国还有2600万贫困人口;按年收入865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标准,我国贫困人口将达到9000万;按照联合国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个购买力平价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测算,我国贫困人口将达到1.73亿。另外,我国贫富分化已越来越严重,资料显示,我国最富的20%的群体占有的社会财富总量已超过50%,而最贫穷的20%的群体占有的社会财富总量只有4.7%,衡量一国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7(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0.4)[7]。第一个层次“不和谐”直接影响到第二个层次即安全需求层次的解决难度。如资料显示,我国有48.9%的城镇居民和79.1%的农村居民还没有任何的社会保障;近年来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呈上升趋势,生产安全、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如2004年,全国发展各类生产安全事故80.4万起,死亡136755人;每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万人,即使我国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9%,根据现在的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系数,每年也仅能解决900万左右的人口就业,年度就业缺口高达1400万,再加上2001-2010年的10年间,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总规模估计将达到1.6亿~1.8亿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十分突出。所以,就我国来讲,建立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人们需求层次中最基本层次的需求,我国人口群体中也有一些人已解决了第一、第二层次的基本要求,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甚至少数人已经在追求最高层次的超越的需求。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强调先解决民生问题,从最基层次抓起,逐级向上,依次满足;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不同人群所处的不同层次的情况,采取分类的原则,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措施,切忌“一刀切”。更高层次的其他需求,从而为建立和谐社会创造基本条件。

(三)要从理性和非理性两方面认识需求层次论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是着眼于正面或理性层面来分析和解剖人类需求的一般心理规律的,这里实际还涵盖着如果理性层面的需求得不到正常的满足,就有可能转化为非理性的“病态心理状况”的道理。这也是我们在建立和谐社会中必须加以重视和化解的。比如,由于第一个层次即衣、食、住、行、性等生理需求没有的到正常的满足而演化为所谓的“仇富心态”;由于第二个层次即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所谓的“血酬心理”;由于第三个层次即爱和归属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的“狭隘、自私的个人主义”;由于第四个层次即受到尊重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人格”;由于第五个层次即自我实现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对前途和希望的迷惘,极端的

甚至演化为“自杀性倾向人格”;由于第六个层次即审美需要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变态色情狂”;由于第七个层次即超越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对的痴迷等。

除此之外,狂炒股市和楼市,对的追崇,信用意识淡漠,和婚外恋,网上课聊,乃至于的猖獗,吸毒的增加,抢劫抢夺的上升等都属于理性层面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成的非理性的状况。急功近利、浮躁心理、自我中心、信用丧失、麻木冷血、缺乏宽容、鲜少爱心等所谓的“社会负心态”,这些都是严重影响和谐社会建立的“不和谐因子”,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其实道理很简单,理性和非理性心理是此消彼长,要防止“社会正向心态”向“社会负向心态”的转化,也就是说理性层面的需求被满足得多一点、充分一点,非理性的心理和行为就会减少,从而“和谐因子”就会增加。

(四)从动态观点上满足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需要。

从动态需要层次理论上来看,我们知道,对于任何一个群体或者个体,单一的激励机制者是缺乏效率的。要想提高激励的效时,必须采取多种激励机制的组合,满足群体多方面的需要。并且,要根据个体需要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各种激励机制的组合结构和激励力度。从这个观点上来看,个体的需要层次结构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系统,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层次的需要的满足与否都会对其他层次的需要的内容和满足标准产生影响。物质需要是精神需要的基础,而精神需要的满足过程又能够为个体积累物质财富,从而进一步满足个体的物质需要。因此,要有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个体的需要发生质变的前后,使得个体的需要层次结构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只有如此,才能在长期内保持一种和谐状态,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很大作用的。

总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由于对人类需求的心理规律进行了深入、细致、科学的研究而为我们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人类的心理状况决定人类的行为动机,因此,在建立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们应加强对群体行为造成重大影响的群体心理的研究,尤其要与时俱进地深入分析“社会心态”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校正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和方向。

参考文献

[1]Maslow,A,ATheoryofHumanMotivation.Psychologicalreview,1943,50,(40):370-396

[2]赵国祥,管理心理学[M]河南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p113

[3]赵国强,动态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应用《现代管理科学》[J],2006,(8):79-81

[4]《国语·郑语》卷十六

[5]傅治平《和谐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p6

需求层次理论例4

Abstract:Incentiveisthecoreofhumanresourcesmanagement,itcanfullymobilizeitsmembersfortheworkoftheenthusiasmandcreativitytoattractandretainqualifiedpersonnelandtoimproveindividualandorganizationalperformanceareofdecisivesignificance.China''''suseofgovernmentadministrationinthelevelofMaslow''''stheoryneeds.Withtheadministrationofspecificcharacteristics,improvethecivilserviceperformanceappraisalandeffectiveincentivesystem,theworkofthecivilservantsistoraisetheenthusiasm,creativity,andimprovetheadministrativeefficiencyofscientificchoices.

Keywords:TheoreticalLevelofDemand;AdministrationManagement;Incentive;Performance

一、中国行政管理中的激励问题

1.约束不对称、重监督而轻激励

加强监督,对公职人员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必要的约束。但监督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并通常具有滞后性和对公务员激励的被动性,激励成效有限。因此,除了加强监督以外,还应该强化内在激励机制,从积极方面引导广大公职人员敬业务实,拒腐防贪,从源头上减少公务员的失职行为,并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2.考核激励的作用难以得到体现

考核激励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将考核结果与公务员的奖惩、职务升降、级别和工资的调整等挂起钩来,促使公务员积极工作,尽职尽责。而公务员考核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稍不注意就易产生考核误差,影响对公务员德才表现的准确评定,影响考核对激励功能的发挥。我国目前对公务员只进行定性考核,如某乡镇机关2007年年终考核,有48名公务员参加考核,除了4名公务员为优秀外,其余44名公务员均为合格,“不合格”一档形同虚设。这种考核无疑有失全面和客观公正,甚至没有体现出考核的意义。

3.干部选拔机制中缺少激励

中国的干部选拔机制中公平、竞争、择优原则体现不够,科学的具体的操作规范也不够健全,干部选拔过程中缺少激励,缺乏活力,必然导致利益分配激励功能减弱。由于工资基本固定,收入与努力无关,与组织目标完成情况无关,其结果是、无所作为、消极怠工等“搭便车”现象反复出现。这从根本上说,不是某个人的过失和责任,而是在组织制度中缺乏竞争激励机制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二、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H.Maslow)于1943年出版的《动机激发论》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着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生理需要,另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据此,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产生次序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1]。

行为学家们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将需要的层次、激励的因素以管理的策略对应成表,为管理的实践提供指南[1]:(1)生理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为工资和奖金、福利、工作环境,管理策略可表现为完善的工资和奖金制度、贷款制度、医疗保健制度、工作时间(休息),创造健康工作环境,住宅和福利设施。(2)安全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为职位保障,意外事故防止,管理策略为安全生产生活条件、危险工种的营养福利制度、合理的用工制度、离退休养老金制度、健康和意外保险制度、失业金制度等。(3)隶属与爱的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为良好人际关系、组织的认同,其管理策略为和谐工作小组和良好人际关系、协商和对话制度、互助金制度、工会及其他团体活动、娱乐制度、教育训练制度。(4)尊重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为名誉、地位、权力与责任、被人尊重与自尊、与他人工资奖金之比较,管理策略为人事考核制度、工作职称晋升制度、选拔择优的进修制度、委员会参与制度与提合理化建设制度。(5)自我实现的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有能发挥自己特长的组织环境、承担有挑战性的工作,管理策略为决策参与制度、建立攻关小组、提倡创造性工作、发动职工研究发展规划、交给职工挑战性工作和破格晋升制度。

2.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薪酬制度和灵活的福利机制

薪酬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中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薪酬因素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已经超出了物质激励的范围,成为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的重要因素。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曾指出:“金钱对那些抚养一个家庭的人来说要比那些已经功成名就、在金钱的需要方面已不再是那么迫切的人,就重要得多。”[2]

在中国公共部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公职人员的薪酬一直实行等级工资制,一般工资水平是社会平均工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实行高薪金的公务员制度,一位高级行政官员的年俸可以与首相相比。鉴于中国的国情,目前不可能实行高薪金公务员制,但近年来公务员待遇的提高体现了决策者们对薪酬因素的重视。目前,中国公务员薪酬提高的趋势使得公共部门在与企业及其他行业争夺人才的竞争中增加了优势。但是,要使金钱成为一种真正有效的激励因素,必须保证“在各种职位上的人们,即使级别相当,但给予他们的薪酬也必须能反映出他们个人的工作业绩”。也就是说,薪酬应当与绩效挂钩,才能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目前,在西方一些国家,以往刻板的工资报酬制度正逐渐被以工作成绩来确定工资级别的制度所取代。以工作成绩来确定工资级别的制度是基于这样的论点,即“公务人员的工资收入应该符合经济市场的工资水平,并且不论公务人员之间可能存在何种差异,他们工资报酬的多少应该取决于其工作成绩的好坏,工作成绩越好,所得到的报酬就应该越多。这一论点意味着传统的、强调统一的公务员制度应该被取代。尽管公务员无疑也会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但在以前,公务员作为一个整体有着强烈的服务意识,并将为公众服务作为他们努力的目标。然而,金钱奖赏正逐渐取代这些无形的、但却是真实的价值观和激励因素而成为招聘人员和提高其积极性的主要手段。”[3]

3.权力激励——公务员自我实现的需要

国家公共部门的公职人员掌握着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管理和尽可能合理地配置,以实现公共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在公共部门这个庞大的机器不停地运转,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公共服务产品的过程中,权力始终都在对支配和使用公共资源的公职人员起着不容忽视的激励作用。

公职人员处于何种行政职位,就拥有相应的行政权限,职位越高,所享有的权力就越大。公职人员在行使权力,满足对物和人的支配欲望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级——自我实现的需要,使自己越来越成为受人瞩目和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建立并完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权力激励体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权力对于各级公务员的激励作用集中体现在,为了能够支配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必须在法律和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勤奋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得以受到提拔,从而能够行使更高职位上更大范围的权限。

在建立权力激励体制过程中,必须在广大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中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避免出现“为了掌权而掌权”的不良倾向。要明确公共权力是人们赋予的,是用来更好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合理的运用权力激励,不仅能够激发公职人员的工作热情,进一步提高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而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权力腐化和腐败现象的产生。

三、丰富激励手段,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

1.拓宽激励渠道,注重加薪、休假等激励方式

有时将公务员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奖励,反而使公务员无法很好发挥才能。在晋升中,并不一定是业绩最好的人得到晋升就是公平。业绩优秀者应该得到奖励与表彰,但是否晋升到高一级的职位则更主要地取决于他们的工作能力与个性特点。这一点应在晋升标准与要求中明确说明,并在晋升人选决定之后加以解释。对未能晋升的优秀公务员应有足够的表彰与补偿,以体现他们应有的地位与价值。激励渠道多样化有利于公务员合理地自我定位,从而可以不必将职务晋升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2.在工作设计方面,尽量丰富工作内容

需求层次理论例5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这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和谐社会关键的一点是应该对社会中的各个不同的群体给予不同的满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主要讲述的就是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1]。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初次提出,他在1954年又对这个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西方各国广为流传,近些年来,在我国思想界尤其是在我国的心理学界和管理论界,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把人的需要层次发展为七个方面。

(一)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1.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衣、食、住、行是每个人都少不了的,也是要首先考虑的。当然,这些需要不可能直接从工作上得到满足。

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完成工作而获得金钱,以金钱来购买他们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条件。一旦这些生理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那么人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高一层次的需要上去。

2.安全的需要。每一个人均希望安全,不仅希望人身安全,而且也希望避免疾病、失业和其他各种危险。这些需要是通过企业采用安全的设备、医疗、保险和退休福利等措施来满足的。

3.友爱与归属的需要。人们都愿意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这种交往通常通过交谈和建立友谊来实现。职工们在一起谈话,形成各种群体。人一般都喜欢别人为伍,渴望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友爱,并有所归属,得到承认。同时,人又给予别人以友爱。

4.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人们都感到自己是很重要的,这样当他们干工作时才会增加自己的信心。在工作中满足尊重的需要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提高其对完成工作的认识,提高其在同事中的社会地位,以及提升其职位等。

5.求知的需要。人有知道、了解和探索事物的需要,而对环境的认识则是好奇心的结果。

6.求美的需要。人都有要求匀称、整齐和美丽的需要,并且通过从丑向美转化而得到满足。

7.自我实现的需要。当所有上述的需要均基本上得以满足时,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变得突出起来,这对个人来说可能是最好的一种愿望。当人们的需要进入这个层次时,都想发挥他们全部内在潜力,来满足他们这种自我实现需要。

上面的七种需要又可以分为高、低二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因此,通过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二)各层次需要之间的关系

1.静态的观点

马斯洛认为这七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但这种需要层次逐渐上升并不是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即一种需要100%的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产生。个体在任何时候都同时存在着多个不同层次的需要,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层次的需要寻求满足的迫切程度而已。当有多个层次的需要尚未得到充分满足时,满足较层次的需要的欲望要相对强烈。

2.动态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并不是每一级需要都得到充分满足以后,才能得到下一级的满足[3]。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每种基本需要都是部分地得到满足。个体各个层次的需要之间是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每一层次的需要都可能对其他层次的需要产生影响。个体并不是简单地满足于单一的或某几个需要层次的满足,各个需要层次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对的满足程度和满足标准。每一个层次需要的内容和满足程度都会影响到其他层次的需要,同时又受到其他层次的影响。

三、和谐社会的历史溯源和当展

实现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人们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状态,在中国古代,和谐社会就是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宣扬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等思想充分表明,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4]。在西方,早在古希腊就有人把和谐作为美的重要特征,新毕达哥拉斯学派哲学家柯玛赫在其《数学中》提出,美是和谐的比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是缩小的国家。在理想国内,各个阶层的人应该如同人的灵魂的各个部分的器官,各司其职,协调和谐。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各因素的协调一致就是和谐。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天才般地预言: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制度和现在社会,终将被新的和谐制度和谐社会所取代[5]。魏特林则直接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的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的和谐,而是全体的和谐[6]。这一思想得到马克思的高度称赞,并在一定意义上给马克思以启发。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也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史根源,也符合人类共同发展的意向。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和谐社会,它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也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具体而言,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活力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而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则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这六个特征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真正和谐的标尺、也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

四、“需求层次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一)设置和谐社会构建的目标要根据需求层次论,注重系统性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需求满足是一个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的复杂的有机系统,既包括低层次的需求,更包含高层次的需求,仅想办法去满足低层次的需求的满足而忽略了高层次求的满足,会欲速而不达。科学的方法应该上,在制定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时候,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为理论参照,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获得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审美的需求、超越需求等七个层次出发,制定整体、系统目标,又要有各个子目标的关联和整合的目标体系。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单位,由于对经典的人类需求理论缺乏完整、全面、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大多在制定建立和谐社会目标时有单一性和简单化的趋势,很少去研究人际关系和人类心理的规律,出现了重现象而轻本质,重“潮流”而轻规律,重局部而轻全局,重一时而轻长远等问题,这些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以克服和纠正的。

(二)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遵循需求层次逐级满足的规律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可以看出,需求层次是逐级满足的,低一级的需求层次被满足后,高一级的需求才可能变得迫切起来。在低一级的需求还没有被满足以前就超越层次去满足更高层级的需求,往往会事倍功半;反之,在低一级的需求被满足后再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和谐社会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从强调民生开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的第一层次,也是最基础的层次是生理需求,即衣、食、住、行、性等需求,在这个层次上,我国还面临很大的挑战,如按照年收入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标准,我国还有2600万贫困人口;按年收入865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标准, 我国贫困人口将达到9000万;按照联合国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个购买力平价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测算,我国贫困人口将达到1.73亿。另外,我国贫富分化已越来越严重,资料显示,我国最富的20%的群体占有的社会财富总量已超过50%,而最贫穷的20%的群体占有的社会财富总量只有4.7%,衡量一国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7(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0.4)[7]。第一个层次“不和谐”直接影响到第二个层次即安全需求层次的解决难度。如资料显示,我国有48.9%的城镇居民和79.1%的农村居民还没有任何的社会保障;近年来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呈上升趋势,生产安全、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如2004年,全国发展各类生产安全事故80.4万起, 死亡136755人;每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万人,即使我国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9%,根据现在的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系数,每年也仅能解决900万左右的人口就业,年度就业缺口高达1400万,再加上2001-2010年的10年间,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总规模估计将达到1.6亿~1.8亿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十分突出。所以,就我国来讲,建立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人们需求层次中最基本层次的需求,我国人口群体中也有一些人已解决了第一、第二层次的基本要求,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甚至少数人已经在追求最高层次的超越的需求。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强调先解决民生问题,从最基层次抓起,逐级向上,依次满足;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不同人群所处的不同层次的情况,采取分类的原则,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措施,切忌“一刀切”。更高层次的其他需求,从而为建立和谐社会创造基本条件。

(三)要从理性和非理性两方面认识需求层次论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是着眼于正面或理性层面来分析和解剖人类需求的一般心理规律的, 这里实际还涵盖着如果理性层面的需求得不到正常的满足, 就有可能转化为非理性的“病态心理状况”的道理。这也是我们在建立和谐社会中必须加以重视和化解的。比如,由于第一个层次即衣、食、住、行、性等生理需求没有的到正常的满足而演化为所谓的“仇富心态”; 由于第二个层次即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所谓的“血酬心理”; 由于第三个层次即爱和归属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的“狭隘、自私的个人主义”; 由于第四个层次即受到尊重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人格”; 由于第五个层次即自我实现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对前途和希望的迷惘, 极端的甚至演化为“自杀性倾向人格”; 由于第六个层次即审美需要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变态色情狂”; 由于第七个层次即超越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对的痴迷等。

除此之外,狂炒股市和楼市,对的追崇,信用意识淡漠,和婚外恋,网上课聊,乃至于的猖獗,吸毒的增加,抢劫抢夺的上升等都属于理性层面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成的非理性的状况。急功近利、浮躁心理、自我中心、信用丧失、麻木冷血、缺乏宽容、鲜少爱心等所谓的“社会负心态”,这些都是严重影响和谐社会建立的“不和谐因子”, 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其实道理很简单,理性和非理性心理是此消彼长, 要防止“社会正向心态”向“社会负向心态”的转化, 也就是说理性层面的需求被满足得多一点、充分一点, 非理性的心理和行为就会减少,从而“和谐因子”就会增加。

(四)从动态观点上满足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需要。

从动态需要层次理论上来看,我们知道,对于任何一个群体或者个体,单一的激励机制者是缺乏效率的。要想提高激励的效时,必须采取多种激励机制的组合,满足群体多方面的需要。并且,要根据个体需要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各种激励机制的组合结构和激励力度。从这个观点上来看,个体的需要层次结构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系统,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层次的需要的满足与否都会对其他层次的需要的内容和满足标准产生影响。物质需要是精神需要的基础,而精神需要的满足过程又能够为个体积累物质财富,从而进一步满足个体的物质需要。因此,要有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个体的需要发生质变的前后,使得个体的需要层次结构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只有如此,才能在长期内保持一种和谐状态,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很大作用的。

总之,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由于对人类需求的心理规律进行了深入、细致、科学的研究而为我们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人类的心理状况决定人类的行为动机, 因此, 在建立和谐社会的实践中, 我们应加强对群体行为造成重大影响的群体心理的研究,尤其要与时俱进地深入分析“社会心态”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校正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和方向。

参考文献

[1]maslow, a, a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43, 50, (40):370-396

[2]赵国祥,管理心理学[m]河南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p113

[3]赵国强,动态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应用《现代管理科学》[j],2006,(8):79-81

[4]《国语·郑语》卷十六

[5]傅治平《和谐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p6

需求层次理论例6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这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和谐社会关键的一点是应该对社会中的各个不同的群体给予不同的满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主要讲述的就是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1]。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初次提出,他在1954年又对这个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西方各国广为流传,近些年来,在我国思想界尤其是在我国的心理学界和管理论界,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把人的需要层次发展为七个方面。

(一)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1.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衣、食、住、行是每个人都少不了的,也是要首先考虑的。当然,这些需要不可能直接从工作上得到满足。

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完成工作而获得金钱,以金钱来购买他们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条件。一旦这些生理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那么人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高一层次的需要上去。

2.安全的需要。每一个人均希望安全,不仅希望人身安全,而且也希望避免疾病、失业和其他各种危险。这些需要是通过企业采用安全的设备、医疗、保险和退休福利等措施来满足的。

3.友爱与归属的需要。人们都愿意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这种交往通常通过交谈和建立友谊来实现。职工们在一起谈话,形成各种群体。人一般都喜欢别人为伍,渴望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友爱,并有所归属,得到承认。同时,人又给予别人以友爱。

4.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人们都感到自己是很重要的,这样当他们干工作时才会增加自己的信心。在工作中满足尊重的需要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提高其对完成工作的认识,提高其在同事中的社会地位,以及提升其职位等。

5.求知的需要。人有知道、了解和探索事物的需要,而对环境的认识则是好奇心的结果。

6.求美的需要。人都有要求匀称、整齐和美丽的需要,并且通过从丑向美转化而得到满足。

7.自我实现的需要。当所有上述的需要均基本上得以满足时,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变得突出起来,这对个人来说可能是最好的一种愿望。当人们的需要进入这个层次时,都想发挥他们全部内在潜力,来满足他们这种自我实现需要。

上面的七种需要又可以分为高、低二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因此,通过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二)各层次需要之间的关系

1.静态的观点

马斯洛认为这七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但这种需要层次逐渐上升并不是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即一种需要100%的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产生。个体在任何时候都同时存在着多个不同层次的需要,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层次的需要寻求满足的迫切程度而已。当有多个层次的需要尚未得到充分满足时,满足较层次的需要的欲望要相对强烈。

2.动态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并不是每一级需要都得到充分满足以后,才能得到下一级的满足[3]。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每种基本需要都是部分地得到满足。个体各个层次的需要之间是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每一层次的需要都可能对其他层次的需要产生影响。个体并不是简单地满足于单一的或某几个需要层次的满足,各个需要层次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对的满足程度和满足标准。每一个层次需要的内容和满足程度都会影响到其他层次的需要,同时又受到其他层次的影响。

三、和谐社会的历史溯源和当展

实现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人们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状态,在中国古代,和谐社会就是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宣扬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等思想充分表明,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4]。在西方,早在古希腊就有人把和谐作为美的重要特征,新毕达哥拉斯学派哲学家柯玛赫在其《数学中》提出,美是和谐的比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是缩小的国家。在理想国内,各个阶层的人应该如同人的灵魂的各个部分的器官,各司其职,协调和谐。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各因素的协调一致就是和谐。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天才般地预言: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制度和现在社会,终将被新的和谐制度和谐社会所取代[5]。魏特林则直接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的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的和谐,而是全体的和谐[6]。这一思想得到马克思的高度称赞,并在一定意义上给马克思以启发。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也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史根源,也符合人类共同发展的意向。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和谐社会,它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也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具体而言,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活力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而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则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这六个特征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真正和谐的标尺、也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

四、“需求层次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一)设置和谐社会构建的目标要根据需求层次论,注重系统性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需求满足是一个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的复杂的有机系统,既包括低层次的需求,更包含高层次的需求,仅想办法去满足低层次的需求的满足而忽略了高层次求的满足,会欲速而不达。科学的方法应该上,在制定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时候,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为理论参照,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获得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审美的需求、超越需求等七个层次出发,制定整体、系统目标,又要有各个子目标的关联和整合的目标体系。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单位,由于对经典的人类需求理论缺乏完整、全面、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大多在制定建立和谐社会目标时有单一性和简单化的趋势,很少去研究人际关系和人类心理的规律,出现了重现象而轻本质,重“潮流”而轻规律,重局部而轻全局,重一时而轻长远等问题,这些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以克服和纠正的。

(二)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遵循需求层次逐级满足的规律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可以看出,需求层次是逐级满足的,低一级的需求层次被满足后,高一级的需求才可能变得迫切起来。在低一级的需求还没有被满足以前就超越层次去满足更高层级的需求,往往会事倍功半;反之,在低一级的需求被满足后再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和谐社会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从强调民生开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的第一层次,也是最基础的层次是生理需求,即衣、食、住、行、性等需求,在这个层次上,我国还面临很大的挑战,如按照年收入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标准,我国还有2600万贫困人口;按年收入865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标准,我国贫困人口将达到9000万;按照联合国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个购买力平价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测算,我国贫困人口将达到1.73亿。另外,我国贫富分化已越来越严重,资料显示,我国最富的20%的群体占有的社会财富总量已超过50%,而最贫穷的20%的群体占有的社会财富总量只有4.7%,衡量一国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7(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0.4)[7]。第一个层次“不和谐”直接影响到第二个层次即安全需求层次的解决难度。如资料显示,我国有48.9%的城镇居民和79.1%的农村居民还没有任何的社会保障;近年来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呈上升趋势,生产安全、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如2004年,全国发展各类生产安全事故80.4万起,死亡136755人;每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万人,即使我国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9%,根据现在的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系数,每年也仅能解决900万左右的人口就业,年度就业缺口高达1400万,再加上2001-2010年的10年间,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总规模估计将达到1.6亿~1.8亿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十分突出。所以,就我国来讲,建立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人们需求层次中最基本层次的需求,我国人口群体中也有一些人已解决了第一、第二层次的基本要求,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甚至少数人已经在追求最高层次的超越的需求。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强调先解决民生问题,从最基层次抓起,逐级向上,依次满足;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不同人群所处的不同层次的情况,采取分类的原则,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措施,切忌“一刀切”。更高层次的其他需求,从而为建立和谐社会创造基本条件。

(三)要从理性和非理性两方面认识需求层次论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是着眼于正面或理性层面来分析和解剖人类需求的一般心理规律的,这里实际还涵盖着如果理性层面的需求得不到正常的满足,就有可能转化为非理性的“病态心理状况”的道理。这也是我们在建立和谐社会中必须加以重视和化解的。比如,由于第一个层次即衣、食、住、行、性等生理需求没有的到正常的满足而演化为所谓的“仇富心态”;由于第二个层次即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所谓的“血酬心理”;由于第三个层次即爱和归属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的“狭隘、自私的个人主义”;由于第四个层次即受到尊重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人格”;由于第五个层次即自我实现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对前途和希望的迷惘,极端的甚至演化为“自杀性倾向人格”;由于第六个层次即审美需要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变态色情狂”;由于第七个层次即超越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对的痴迷等。

除此之外,狂炒股市和楼市,对的追崇,信用意识淡漠,和婚外恋,网上课聊,乃至于的猖獗,吸毒的增加,抢劫抢夺的上升等都属于理性层面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成的非理性的状况。急功近利、浮躁心理、自我中心、信用丧失、麻木冷血、缺乏宽容、鲜少爱心等所谓的“社会负心态”,这些都是严重影响和谐社会建立的“不和谐因子”,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其实道理很简单,理性和非理性心理是此消彼长,要防止“社会正向心态”向“社会负向心态”的转化,也就是说理性层面的需求被满足得多一点、充分一点,非理性的心理和行为就会减少,从而“和谐因子”就会增加。

需求层次理论例7

其次,这种文化必须能够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激起银行员工的认同感,从而自觉地去遵从,形成与银行文化的外在形式相容的内在价值观。银行文化是无形的生产力,文化作用于员工,使团体的价值观念内化为员工个人人格的一部分,无形的文化变为有形的生产力,激发员工自觉的维护银行的利益,起到规章制度所没有的“内化控制作用”。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阐述了人的基本需求,依据人的本质需求的银行文化能够做到内在形式与外显形式的统

一。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简介

马斯洛Maslow是一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驱使人类的是若干始终不变的、心理的而不仅仅是生理的需要”,并且将人的多种需求系统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种需求由低到高呈金字塔型排列,如下图所示:

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中存在两类不同的需求:一类是沿着需求金字塔由下向上逐渐变弱的本能冲动,称为低级需求或生理需求;一类是随着生物进化而逐渐形成的高级需求或潜能需求,是作为人类而特有的需求。马斯洛认为人都是追求自我实现的。但是由于需求是有层次的,是呈金字塔形状的,满足了底层需求才会去追求上一层;只有先满足了低级需求才会追求高级需求,到达不同需求层次的人数按金字塔由低到高的顺序逐层递减。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我国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我们可以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需求是人的行为的基本驱动力。“需求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消费者如果没有需求也就没有了消费的动机和行为。银行员工如果被抑制了需求也就没有了创新的动力和行为,那么银行作为特殊企业,也就失去了长足发展的支撑力,生命周期就会缩短,甚至越过繁荣的阶段直接进入衰退期。可见,通过加薪、升职、褒奖来满足职工的多样物质和精神需求是每个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潜规则。

2、需求的层次呈金字塔型逐级上升。人的需求具有层次性,有一个本能与发展的过程。银行文化可以通过研究这个过程,按照需求层次运动轨迹的客观实际来适合人的需求或者培养人的需求,形成契合的银行文化。更是因为需求的递进式发展的性质,每个时期均有其主导的需求,人的行为在特定的时期受这个时期的主导需求的调节支配。当前,银行在全球化、国际化合并、互相控股的浪潮下,银行文化可以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进行文化整合。而需求的层次呈金字塔型逐级上升这一特点,对于银行文化的制定有两方面的启示:第一,通过对处于不同时期的员工的主导需求进行分析,来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表现,进而制定适合银行员工的文化。因为在银行合并的情况中,员工的需求层次不同,要求制定适合不同需求层次的文化,或将不同需求层次的文化进行整合、复合化;第二,银行文化本身的制定可以依据需求的层次性,形成层次性的文化建设理念。当然,作为外显形式,具体体现为银行文化建设目标的层次性上。这样的层次性文化就会满足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将员工需求和理念的差异性,统一到银行文化这一整体当中,进而可以引导员工形成与银行文化相适合的内在价值观的形成。

3、高层次需求是精神需求,它能产生强大的动力。马斯洛理论的思想核心是人们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人的需求层次愈高,实现难度愈大,但就越接近于实现自身价值。精神需求位于金字塔的上层,实现的难度大,到达的人数少。精神对于物质具有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却能产生强大的动力。所以,在文化建设的外显形式中,就必须要加强精神的引导作用,为银行文化建设净化环境的同时,还可提供强有力的内在精神的支撑。另外,在员工的价值观教育上着重培养精神、道德修养,避免文化的畸形发展,这样由文化形成的生产力可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导入需求层次理论,构建商业银行文化

在商业银行文化的构建中,导入需求层次理论,诱导员工形成与外显形式相符的内在价值观。由于需求理论的层次性,可以构建下列形式的银行文化结构:

1、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基于人们的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包括物质形象的塑造和经营效益两个方面。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中,首先,要保证经营效益,保证员工的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这与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一致的;其次,在形象塑造方面,注重差异性文化,打破金融产品的同质性造成的市场饱和,促进差异性营销。

2、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银行文化建设的第二层。需求层次理论认为,需求最终导致了行为的产生。员工的行为是其内在需求的体现。银行行为文化,是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人际关系活动、文化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是企业的经营风格、精神面貌的体现,也是员工的价值观的折射。其群体行为则折射了银行文化的本质以及实施的情况。所以,塑造员工的群体行为是行为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行为的规范需要制度的完善。

3、规章制度文化。规章制度是文化的外显形式,在引进文化建设“形似而神不似”的现阶段,制度文化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银行文化建设中导入需求层次理论是为了文化建设的神似,利用规章制度的“刚性”来保证无法量化的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规章制度作为一种硬性的规定,外在的框定了文化的表现,在达不到神似的阶段,形似是退而求其次的必然。而根据切合人的需求层次所建立的银行文化,则可以起到由形似达到神似、由外到内的作用。

需求层次理论例8

[作者简介]姚井君(1972- ),女,江苏建湖人,盐城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江苏 盐城 2240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110-02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情景教学推行现状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概述。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以需求层次理论最为人熟悉。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类型,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并根据人在社会中不同的需求进行心理分析和治疗。目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组织激励的研究与实践,同时也应用于学生的教育。马斯洛需求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生理需求。有关衣食住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此类需求的级别最低,是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必须要满足的基本需求。第二,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安全需求是在满足生理需求之后而产生的高一层次的需求,而且,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对教师来讲,安全需求表现为安全而稳定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对许多学生而言,安全需求表现为安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第三,社交需求。对友谊以及隶属关系等的需求都属于社交需求,这一需求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显现并产生激励作用。如果学生(或者教师)的友谊、感情以及隶属关系等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到学生(教师)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学习(教学)效率、对学习(教学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第四,尊重需求。尊重需求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成就或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个人感觉,二是他人对自身的认可与尊重。有此种需求的学生希望得到其他人的接受,并认可他的学习能力、方式和方法。如果获得的肯定并不是其本身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学生的心理也会发生反作用。第五,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高端需求。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

2.情景教学推行现状。情境教学法是被一线教师普遍认可、普遍应用的教学手段。情境教学的优点在于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加深对各要点的理解,强化对知识点的记忆,实现从传统教辅工具的“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飞越,让学生从单调紧张的学习氛围中解脱出来,消除学习疲劳,激发学习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广、深入的过程中,由市区学校到乡镇学校,教师已经渐渐转变传统教学“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情境教学引入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尽量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凸显新课改精神。但在具体应用中,许多教师操作不当,不能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导致情境教学模式僵化,课堂气氛活跃之后迅速回归沉寂,学生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情境教学法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所以需要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情境教学结合起来,在了解学生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创设合适的情境,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情境教学中的运用

要创设合适的情境来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得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可根据不同的维度将学生分类,然后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学生类型与各需求进行对应,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达到满足学生当前的需求、提升学生需求层次的目的。

将学生按照基础知识掌握、课堂发言情况两个维度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可以将学生划分为知识欠缺型、知识具备型和知识熟练型;根据学生课堂发言情况可以将学生划分沉默型和积极型;根据学生综合类型可以将学生划分为知识欠缺沉默型、知识具备沉默型、知识熟练沉默型、知识欠缺积极型、知识具备积极型和知识熟练积极型。

将学生综合类型与马斯洛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进行对应依次为:知识欠缺沉默型―生理需求;知识具备沉默型―安全需求;知识熟练沉默型―社交需求;知识欠缺积极型―安全需求;知识具备积极型―尊重需求;知识熟练积极型―自我实现需求。各类型学生所具备的特点如下:

1.知识欠缺沉默型―生理需求。这类学生由于欠缺一些知识,在上课的过程中表现得比较冷漠,也不太说话,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但是内心又渴望补充欠缺的知识,这时候教师所需要做的事情是要想办法让这类学生多说话,要多问他们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引导他们多谈自己的看法。可创设如下的情境:在教学中,课堂小组讨论能够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的语言环境和氛围,使学生畅所欲言,此时可以就现实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请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讨论,一些同学把他知道的相关知识讲述出来,不足或错误的地方由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促使学生学习方式从被动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满足了生理需求,同时宽松活泼的氛围也让学生感觉到安全需求,而与同学的交流也可满足社交需求,进而提升了学生的需求层次。

2.知识具备沉默型―安全需求。这类学生具备知识,但是对知识的运用不够熟练,在上课的过程中表现得比较冷漠,害怕出错而不太说话,只想保持现在的状态而得到一种安全感。这时候教师所需要做的事情是尽量保持现有安全规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场模拟学术报告会或研讨会,在学生之间寻找和建立温馨的和谐同学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及时给予肯定。可以对学生事先进行分组合作完成一个方面的PPT,每位成员根据分工,查找资料、设计制作PPT,最后小组代表到讲台作报告或大家研讨。这样引导学生将所具备的熟练知识表达出来,而温馨和谐的氛围,课下查找资料避免了课堂发言,满足其安全需求,而与小组同学的合作也满足了社交需求。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认可他的学习能力、方式和方法,也可使学生产生他人对自身的认可与尊重的需求。

3.知识熟练沉默型―社交需求。这类学生具备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知识,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同样表现得比较冷漠,不太讲话,但课后作业完成得很快很好。这时候教师所需要做的是尽量让这类学生融入课堂中,和同学交流,说出心中想法,也让其他的学生得到提高。以化学专业英语学习为例,教师可以播放一个短片,讲述的是从原料的采集、处理所需实验仪器、实验原理、生产工艺整个工艺流程。将短片分段反复播放,由于有生动的画面形象,学生能够理解这段英语的大致意思,然后教师屏蔽英语原声,对学生按段进行分组,用英语来描述短片展示的过程。观看录像后,用中英文对录像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要求学生开动脑筋,用英文回答出现的问题。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对涉及原料、化学操作、化学术语、化学仪器、生产工艺相关的英语词汇和句式有了深入的了解。这一情境中,仍然是采取小集体的形式,让学生置身其中,畅所欲言,而知识的教授过程也避免了让一个学生受所有同学关注的场面,给学生一种安全感,而在讨论过程中,也使沟通渗透其中,满足了学生的社交需求,可以激励学生进而产生更高的需求层次。

4.知识欠缺积极型―安全需求。这类学生欠缺一些知识,但是课堂表现积极,渴望获得知识,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创设合适的情境。例如在讲授Photoshop用法时,教师可以先演示一组教师在各地的合成留影照片,请同学欣赏,学生会发现所有照片中的人物都是一样的,只是后面的景色发生了变化,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教师告诉学生,这组图片是用Photoshop合成的,问同学们想不想与美丽的景致合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边演示边与学生交流,与学生一起完成学生与景致合影的制作过程。通过创设这一情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知识,不会让学生产生畏惧的感觉,满足了学生的安全需求,同时也让学生产生社交的需求。

5.知识具备积极型―尊重需求。这类学生具备知识,同时在课堂上也积极地回答问题,课后作业完成得也很好,学生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均已得到满足,这类学生最需要的是尊重需求。教师应该按照他们表现出来的形象来认可学生,认可他们有能力,对学习有胜任力,以满足其尊重需求。以化学知识教授为例:在讲完原子的构成以后,给学生提出一个要求,让学生利用废旧材料,根据自己所理解的原子的构成模式,通过观察原子构成模拟图,制造出自己所理解的原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向同学讲解,并将做得好的模型在全班展示。动手做原子,加深了学生对原子构成的理解,开阔了视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且有趣。而对学生成果的肯定和认可,也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得以彰显时的满足感,并会因此而产生强烈自信。使得尊重的需求得到满足,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让这类学生担任小组长或是让这类学生单独完成一项任务,并给予肯定,则可以使他们产生自我实现的需求。

6.知识熟练积极型―自我实现需求。这类学生具备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在课堂上表现得比较积极,课后作业完成得很快很好。这类学生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均已得到满足,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此时最需要的是自我实现的需求的满足。以化学专业英语的学习为例,可以倡导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试着用英文来说出实验过程、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药品等,并有意识地用专业英语与同学交流有关实验的问题。如在做分析化学实验时,学生对用到的实验仪器,如酸碱滴定管、铁架台、实验药品等用化学专业英语进行交流。使用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可以复习化学专业英语知识,而且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也使得化学专业英语更加贴近实际,学以致用,而且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自我实现的需求也得到满足。

三、教师研究马斯洛理论的推广意义

1.马斯洛需求理论与情景教学结合可达到的效果。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当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最原始的本能需要得到满足后,生理需要以及感情与归属上的需求得到延伸,再达到尊重需求,最终实现自我需求,也就是说人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且去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需求。学生的好奇心、求知心、自尊心、自信心等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素质,而情境教学是一种引起学生兴趣的、引导其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实践。这一实践行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充满乐趣的情境教学往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并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等,进而达到满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等这些更高精神层次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理论在教学中的推广不仅可以让教师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情景教学法,通过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语言和实际情境的创设,有趣地把学生的基本认知行为和内心情感行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而且还可以在课下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层次进行交流和引导,最终达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2.在中国目前的教学模式下更需要马斯洛需求理论与情景教学结合的结合,可在大中小学进行推广。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合适的课堂情景,寓教于乐,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特点,创设合适的情境,在满足学生现有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需求层次,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在一些经济教育不发达的地区,对于两者结合而成的教学方法,很多一线的教师并不了解,对学生的需求不能及时把握,不能因材施教,使得学生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掘,不能物尽其才、人尽其能,造成各地区学生整体水平的参差不齐,所以两者结合而成的教学方法的推广至关重要。

要推广这一教学方法,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倡导马斯洛理论与情景教学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让一线教师了解教学不能只从知识到知识,不能单纯教教材,教学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引发思考,而创设情境前要了解学生的需求类型,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创设合适的情境;教学不是“空中楼阁”,教学活动要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使学习与生活相连;交流不是简单的问题对答,而是对话、碰撞、争鸣等多种实质流;教学中的交流不是师―生的单向交流,而是师―生、生―生、生―学习资源等多向交流;教学活动不是单纯的给予,教学只有引发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产生真正的效果;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某个观点或方法,而是要学以致用,教学要联系实际,在实际的情境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需求层次。其次,政府及教育局应组织一线的教师学习两者结合的教学方法,了解这种方法与传统教育方式的不同及优点,学习不同地区的成功经验,使教师认同这种教学方式。并通过听课亲身感受这种教学方法。再次,根据学生的情况、学校的资源、当地的条件等尝试创设情境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根据实施情况进行修改,并邀请有经验的教师来本地进行指导。最后,一线教师要经常进行学习,总结交流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需求层次理论例9

作者简介:李天剑(1958-),男,吉林省吉林市人,辽宁师范大学会计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财务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2.1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2-39-03

一、对幸福与幸福指数的思考

幸福感是人内心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对个体生活质量和外部环境满意程度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反映,对幸福的追求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通常来说,幸福感是一种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来自于人们所拥有的客观条件以及主观需求等因素共同作用于某一个体的结果,是满意感、价值感和快乐感的体现。从形式上讲,幸福感是通过某一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自我衡量而获得;从内容来讲,幸福感是人们内心对客观事物的存在而获取的满意程度的心理反映。

幸福可以用幸福指数来反映。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条件和发展状况的自我感受,即人们对幸福感的评定或度量值。具体而言,幸福指数是指某时期反映人们幸福感的量化指标与另一时期量化指标的比较,也是反映在特定的时期内人们的主观生活质量变化程度的核心指标。幸福指数作为体现社会和谐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既能揭示人们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展现出市场运行机制的效能,又能勾勒出社会心理氛围的风貌,透视出政府执政的效能。对于把民众的福祉作为发展宗旨,并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府来说,就必须把人们的幸福程度作为其决策的重要依据,把人们的幸福程度作为检验政策实施成效的标准。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内涵与幸福指数的相关性

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人的基本需求依次是:

第一,生理需求。表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 这是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这种需要只能通过金钱才能获得满足。一旦生理需要得到相对的满足,人的注意力便会集中到更高一层次的需要上去。

第二,安全需求。例如,人身安全,避免疾病;免受职业病困扰;年老时的生活保障等。这些需要是通过强身健体、安全设备、医疗保险、退休福利、失业保险等措施来满足的。

第三,社交需求。体现在对友爱和归属感的需求。如人们希望通过与人交流沟通形成群体,渴望从中得到支持、关心和友爱。因此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点就不仅仅是一个场所问题,而是为人们进行社交活动、建立友谊和获得归属提供了机会。

第四,尊重的需求。归属感得到相对的满足后,人们通常并不满足作为群体的一员,往往还会产生自尊的需要。即希望自己的重要性能够得到其他人的承认,自己的才能、成绩、人品能被给予较高的评价;希望自己享有一定的威望,展示一定的影响力。如上司对自己工作的肯定,以及提升职位等,都会满足一个人的尊重需要。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如果上述的各项需要均基本得到满足,那么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变得凸显起来。表现为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 使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的需求。前四种是缺失性的, 起源于自我的缺乏或实际的环境, 完全依赖于外界,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各种经历过程,是成长性的。

通常而言,马斯洛需求层次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形成一个阶梯,在低阶层需要得到相对的满足之后,便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求。因此,我们可以把幸福指数与需求层次看成是一个单调递增函数,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成是这个函数的自变量,幸福指数是一个因变量。随着需求层次的提高,人们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满足感越强烈,幸福指数也就随之越高。

三、幸福指数与需求层次综合指标的评判

尽管幸福感是心理的一种感受,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难以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衡量和比较。但是,由于幸福感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之上的,它就必然会受到一些短期的和长期的、微观的和宏观的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无论是从普适性还是从特定性的角度分析,幸福指数都可以通过一些客观的量化指标体系综合度量。从普适性的角度来看,幸福指数的测评可以根据各项指标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来确定,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经济发展水平审视幸福指数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幸福感。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表明,不同状况下的人对幸福的需要与感受不尽相同:对温饱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的人来说,幸福感首先就是解决温饱问题、满足其生理需要,只有在这个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才会把对幸福的追求放到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和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上去。这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一定范围内,富庶与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拥有一定量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在这种情况下可作为测度居民幸福感受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经济不能得到发展,幸福指数就谈不上提高。据社会调查显示,部分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偏低,其原因在于“贫穷”以及贫富差距过大,同时这也说明了经济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幸福指数的评判。

众所周知,目前不断拉大的居民收入差距,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就辽宁省而言,省内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失均衡,差距较为明显,沿海经济带经济较为发达,而部分内陆地区还相对较为落后;另外不同行业间的收入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这些都对幸福指数的提高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为了增强幸福感,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政府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完善机制,制定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搞好收入分配的关系,努力提高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确保公平,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各级政府也应在财政收入上保持一个适度的增速,并在财政支出结构上加大向中低层收入人群倾斜的力度,通过财力的再分配来保障居民收入的增长。

(二)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审视幸福指数

英国的哲学家休谟说过:“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民生问题事关社会发展大局,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建设、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的关键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辽宁省多数城乡居民经历了从初期的衣食之忧到现在的小康生活,如何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成为民生问题的关键。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进程的加速,失业和就业问题在现阶段尤为凸显,部分居民经济收入增长缓慢,就医、购房、子女就学难等新民生问题不断出现,并且上升为公众关注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通过500份随机问卷调查,百姓关注的前三位和谐社会问题依次是:不断扩大的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得票195 张,救医、住房和子女择校问题,得票161 张,提供就业、维护劳动者权益问题,得票144 张。显然,这些问题的存在降低了人民的幸福感。人民因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从单一的物质需求转向全方位的多重需求。满足社会不同阶层的要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更好地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三)从自然环境水平审视幸福指数

近年来,辽宁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共卫生总费用等指标都有所增加, 但离和谐社会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另外, 个别地方的居民生活质量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尤其是空气和水资源的影响较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主,经济增长迅猛, 但是, 工业废水、废气排放等测度居民生活环境的指标都有所增高,这些情况的加剧将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形成严峻挑战。目前,部分地区饮用水质量不达标、 城市空气质量较差等问题也有扩大趋势,如不及时加以治理,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将引发社会不满,而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幸福感。

人和自然应该是和谐的,一体的,当这种和谐和一体化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人生活在其中便会有一种惬意感,而这种惬意感是来自内心的一种真真切切的幸福感觉,也是生态舒适感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目前部分城市空气中粉尘较多,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严重影响到居民的幸福指数。如何保障居民呼吸到更多清新的空气,仰望到更多的蓝天?辽宁省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了环境工作目标,即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不惜代价保护环境,抓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环境,“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加大对环境整治的投入,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从根本上做好维护环境工作,让居民的环境幸福指数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人们的幸福指数与许多因素相关,经济实力是幸福的基础。我们要建设富庶辽宁,就必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开放,逐步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让不同阶层的群众都能获得实惠、共同富裕、享受幸福。同时,建立健全社会各项保障制度,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确保公益事业均衡发展,强化促进就业职能,完善就业制度,加强科技、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投入,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以长远的战略眼光把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热情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在体制和机制上保障幸福的长效。

参考文献:

[1] 何一凡.对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再思考[J].新远见,2011,(01).

[2] 张艳.提高幸福指数的对策思考[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10).

需求层次理论例10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呈现阶梯状的趋势,其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笔者在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观察到学生对写作需求的心理变化符合马斯洛所主张的人类需要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写作动机的产生以及写作水平的稳固提高。

一、满足学生写作的安全需求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到,不少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得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询问起原因,他们纷纷表示“怕写不好,老师看了会生气”“其他同学也会嘲笑自己”。长期处在思想负担较大的压力下,学生自然对写作持有一种抵触甚至是排斥的消极心理。

上述情形表明学生在写作学习中缺乏一种稳定的安全感。而要想更好地开展教学,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满足学生写作的安全需求。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做法。

1.选择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写作话题

对于贴合自身生活实际的写作话题,学生往往会感觉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样一来他们内心关于“写不好”的顾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真正写起来也更有热情与积极性。

2.改变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方式

教师应当改变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方式,不仅要注意到学生写作中的缺点与不足,更要留心挖掘其闪光点,积极肯定学生写作方面的点滴进步,这种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学生内心害怕被指责、被批评的心理,促使他们敢于并乐于在写作中放飞自我思维。

3.创设师生平等的写作氛围

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与学生平等相处,以温和的语言、巧妙的指导成为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指导者、扶持者与帮助者,而不是学生写作的催促者与简单、粗暴的分数裁定者。这样一来,教师不再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学生也不再唯唯诺诺,写作教学的氛围变得平等而融洽,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自然敢说、敢写、敢表达。

二、满足学生写作的社交需求

社会交往是每个社会个体的基本需求之一,这一点反映在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上格外明显。他们愿意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并享受美好的集体时光。由此出发,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活动中应当尽力满足学生对社交的需求。可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共同交流写作话题

有时,学生不愿意写作文,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积极、不主动,而是由于他们对写作话题缺少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无法构建起完整的写作框架体系。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分享各自关于该写作话题的信息积累,这样一来,学生在集体沟通中就实现了写作信息的互通有无,既满足了他们对社交的基本需求,同时也使得他得以丰富学识与见识,更有利于他们写出高质量的好文章。

2.互相评价

以往的作文评价大都是由教师一人牢牢把控,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反倒很难融入这一过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由此出发,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放手,将评价的权利交还到学生手中,即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在集体交往中实现互相评价。如此这般,学生的社交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他们在互相评价作文的过程中也能发现他人写作中的长处与闪光点,这对于他们而言也是产生写作驱动力的一大诱发因素。

三、满足学生写作自我实现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其主要表现为社会个体致力于实现自我潜力,并促使自己朝着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学生写作自我实现的需求反映在写作教学中即为自己通过努力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并获得教师、同学等外界他人的积极认可。

考虑到这一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不再满足于对学生交上来的作文随便给出“阅”这一回复,而是带领学生创办了一个“优秀作文展览角”,定期将学生的优秀作文粘贴在上面。这一教学上的小小调整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者就观察到学生对作文再也不像之前那样抱着敷衍的态度了,相反他们变得热情而主动,因为他们都想认真写好作文以便将它们呈现给大家欣赏。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满足学生写作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是诱发学生写作动机、提升其写作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

学生的写作需求得到了满足,他们自然而然便具备了明确的写作动机。为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运用到写作教学过程中。这既是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的客观需求,更是提升学生写作质量的客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