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9-20 20:43:13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例1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不同的课程特点不同,因此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不能完全一个模式。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进行问题导向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要点问题。

(一)问题创设

问题导向式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问题的质量。如果问题的质量较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不仅能够顺利地引出所要讲授的内容,而且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如果问题的质量较差,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成为画蛇添足的败笔。针对政治经济学的课程特点,本文认为应该突出理论争论方面的问题创设。这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失业、经济危机、两极分化等复杂的经济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理论研究很多,各经济学派的解释千差万别,如果在争论中创设问题可以彰显政治经济学的独特魅力;二是政治经济学应用的是规范分析方法,回答的是应该怎样的问题,如果不介绍其他的理论解释,从教材中来,到教材中去,有说教嫌疑,让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产生质疑。如果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其他主要经济学派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介绍政治经学的解释,学生不仅会从比较的角度理解政治经济学,而且会减少学生对政治经济学规范分析和价值判断的抵触。

(二)问题包装

问题包装是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又一重要环节,如果问题太直白或太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也就很难取得预期效果。那么如何进行问题包装呢?就政治经济学而言,本文认为应该突出理论背景方面的包装。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讲授的很多内容涉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而古典政治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产生的标志,一个学科从无到有显然有很多理论背景可讲,因此问题包装的素材取之不尽。其次,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所讲授的内容主要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同样从未发生过,改革每前进一步学者们都进行了激烈的理论争论,因此从理论产生背景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包装可以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劳动价值论时,我们就可以借助该理论的产生背景对“为什么1件上衣等于2把斧头”的问题进行包装。通过经济史的学习我们知道,最初学者认为,1件上衣之所以与2把斧头相交换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但经过争论学者们发现,供求关系只能解释交换价值的变化,却不能解释最原始的交换价值。于是,有的学者提出了使用价值决定论。也就是说,1件上衣之所以等于2把斧头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比如亚里士多德从理论抽象的角度指出“:没有等同性就不能相交换,没有可同约性就不能等同”,由于使用价值不具有可通约性,因此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亚当•斯密则从现实角度对使用价值决定交换价值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了,然而它不能购买任何东西,也不能交换任何东西。相反,钻石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但它却往往可以交换到许许多多的其他商品。”通过上述包装,1件上衣为什么等于2把斧头的问题就变得特别耐人寻味,学生有强烈的愿望想知道答案,此时讲授劳动价值论往往事半功倍。

(三)模式选择

根据学生参与程度的不同问题导向式教学可分为“学生主动型”问题导向式教学和“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学生主动型”问题导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自主学习的形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教师自问自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刺激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导向式教学的两种模式优缺点各异。“学生主动型”问题导向式教学的缺点是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参与热情并且占用的教学时间较多,优点就是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正相反,它对学生的参与热情要求不高,占用的教学时间也不多,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不足。本文认为,在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为主,理由主要有三点:首先,政治经济学的课时不足以支持“学生自主型”问题导向式教学。目前各大院校政治经济学的授课学时一般都被压缩了,完成教学任务已经非常紧张,没有更多学时开展“学生自主型”问题导向式教学。其次,政治经济学的授课对象是新生,他们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实施“学生自主型”问题导向式教学难以取得预期效果。最后,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其目的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因此“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更适合。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例2

二、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一)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由于初中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它的知识很多都是枯燥的理论、概念及公式等,而初中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时期,它们往往很难在一节课中将精力全部放在教师的问题上面,因此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提问之时合理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给学生创设一系列既生动有趣又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引发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思考和实践。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球形相关问题之时,就可以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打篮球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积极性。

(二)设计一题多解问题。很多初中数学问题都是具有多种解法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给学生设计一些能够一题多解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和理论来解答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在某节几何课上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三角ABC中,D、E在BC上,AB=AC,AD=AE,求证BD=CE”,然后让学生分别通过“等腰三角形三边上的三线合一”和“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等性质来证明此题,并引导学生对各种证明方法的特点和优劣进行分析与总结。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例3

大学语文以学习运用语言为载体,加强文学教育和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为课程目标,因此,大学语文教师为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应潜心研究教学方法,争做课程改革的排头兵。本文笔者试从四个方面来论述问题讨论教学模式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问题讨论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讨论式教学法是和讲授式教学法相对应的两种教学模式。其与讲授式教学法不同之处在于讨论式教学法没有沿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是教师通过设立情景,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积极展开讨论,通过这种交流与讨论进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换而言之,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将预先设计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前通过查阅图书、上网查阅资料等途径来积累素材,在课上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学生可组内讨论、组际讨论、全班讨论,最终教师就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寻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问题讨论教学模式的意义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升综合能力

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每个同学都享有表达自己见解和对他人的发言予以评价的权利,为了能让自己的见解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对他人的发言能予以准确的评价,同学们必须要摆事实,提论据。因此,学生在准备讨论的过程中和讨论的全过程中查找、阅读资料的能力,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表述观点的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并不断提高。

2.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健全人格

在大学语文课堂实施讨论式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养成。课堂讨论究其实质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它既有别于讲授法的单向信息交流,也不同于谈话法的双向信息交流,而是一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在多向信息交流中,每个学生的思考方式、角度不尽相同,通过对各种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虚心学习的精神和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通过思想交流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此外,在争论中各抒己见能使学生养成探讨、研究的好风尚。

3.促进师生间相互交流,建立现代师生关系

在大学语文课堂实施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情感能得以交流。学生围绕教师预设的问题展开讨论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其各自的思想感情,渗透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若发现学生思想走入了认识的误区,可以及时予以纠正,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教师的关注。对学生正确的观点,教师予以肯定评价,能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无疑能促进和谐、民主、平等的现代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大学语文课堂实施讨论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1.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设立问题

问题讨论教学模式程序图如下所示:

由此不难看出,实施问题讨论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因为讨论是基于问题而展开的,如果设置的问题不以学生最近发展区而确定就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可见,大学语文课问题讨论教学模式中问题的设定关系到讨论是否能顺利展开及教学效果优劣。那么应设置什么类型的问题呢?笔者拙见:(1)综合性问题(2)矛盾型问题(3)假设型问题(4)求异型问题。总之,既可以体现教学内容,又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拓宽思维的问题就是好问题。

2.面向全体,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信息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整个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才是唯一的认识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因而,教师把学生当成是被动的、机械的教育对象是完全错误的,而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他们看成是主动的、发展着的主体,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尽一切可能充分调动全体同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不能忽视任何个体。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例4

基金项目:浙江工业大学教学建设项目“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研究”(JG0943)

一、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概况

(一)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用英语学习知识产权规则,提高综合能力的需要,使学生能够与时俱进,用英语掌握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最新立法动态,并能提高参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中法律资料的阅读和撰写能力。在我国沿海的对外经贸发达地区的企事业单位,亟需懂外语、懂国际知识产权法的复合人才。不过目前我国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中文教材存在数量少、教材内容滞后、过于原则且不够具体深入的问题。因此在国际知识产权法学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直接选用第一手的原版教材、外文文献,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直接检索、查阅WTO、WIPO网站的英文资料,这对学生掌握国际知识产权的法学理论、国际条约、国际协定与国际知识产权案例等内容,将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学习路径。

(二)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的定位

双语教学根据英国朗文出版社出版的《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的定义为:能在学校里运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类门课的学习。目前双语教学所运用的第二语言或外语,在我国高校环境下,主要是指运用英语和汉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传授专业知识、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双语教学根据是否使用原版教材、使用汉语和外语的比例,可以分为半外语型、混合型和全外语型双语教学。因此采用何种类型的双语教学运用于国际知识产权法教学,可以由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进行选择和运用。高校的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不同于专业外语课,重在通过使用英语让学生掌握国际知识产权法专业知识、用英语思考法律问题,并能用英语从事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实践,包括学生解决问题和研究方法能力的培养而非纯粹语言能力的学习。

二、Seminar教学模式在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Seminar”教学模式的内涵

目前“Seminar 教学模式”已经是世界各国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并在知名学府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指学生与教师就某一专题定期共同讨论的教与学的互动模式,也被称为“主题式讨论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讲授教学和个别指导,教师可将授课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要求学生对专题中的问题进行学习、探讨和研究。要完成Seminar的任务,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搜索大量相关英文资料,进行梳理、总结、思考,然后形成报告,制作成PPT,在Seminar课上进行演讲和讨论。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探索研究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创新。这无论是对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的理论还是实践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Seminar双语教学的基本模式和特点

1.基本模式:

(1)教师确定国际知识产权法专题内容,将学生2—3人分组,在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完成专题学习任务并制作英语发言稿和PPT,时间在20-25分钟左右,其余学生自学归纳;(2)演讲学生就专题运用多媒体依次发言并总结(本科学生可用英语演讲、难点处可用汉语讲解),演讲结束后其他同学就困惑用英语提问,演讲同学答疑或交互式探讨;(3)教师就专题问题进行要点梳理、难点解答和归纳。(4)演讲同学的PPT在Seminar课后根据教师意见修改完善,上传教师申请的课程公共邮箱,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并由教师上传与专题有关的中英文资料作为辅助学习内容。(5)教师对每位同学的资料准备、英语表达、思考总结归纳以及答疑能力进行综合考评打分,占总评分的40%。

2.特点:

(1)内容与方法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层次的Seminar教学模式。对于本科生和硕士生采用的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应是有所差别的。本科生的Seminar双语教学,可采用混合式双语教学,即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运用英语与汉语交错作为教学语言;专题的划分根据教材的基础内容展开,重在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讨。硕士生则可尝试采用全英语型双语教学,直接用英文原版教材、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专题的内容可围绕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理论前沿而确定,打破单一教材的局限。专题英文演讲内容,除了原版教材,需充分利用WTO、WIPO以及EPO等官网的公开英文资料和案例进行检索与学习。

(2)学生主动海绵式学习与团结协作式学习效果的最大化。由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演讲特点、归纳特点和交互式特点,学生除了领会原版教材的内容外,还需大量阅读和搜集相应的英文资料。这就将学生被动式填鸭教学转变为主动利用网络搜集和吸收专题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演讲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表达和沟通能力。此外由于是小组2-3人共同准备,团队的分工协作沟通尤为重要, 将学生独立封闭学习转变为共同探讨合作学习,遇到专题难点可以共同讨论、拟出英文演讲提纲,制作生动活泼的PPT,在专业英语的学习障碍上也可以互帮互助。

(3)双语交互式讨论使师生教学相长。课堂的讨论和质疑是Seminar教学模式中最为重要的特点,也是难点的部分。对于专题内容的交流、质疑、辩论,需要学生在大量课前阅读准备基础上,带着问题来上课,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将问题厘清,对于学生不能够正确理解的问题,教师及时答疑和梳理专题重点,这个阶段英语和汉语交互使用,对学生问题理解的效果较好。同时双语交互式讨论能有效针对学生问题,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教师授课而言,也可以准确把握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学生某些创新些问题的提出,对教师的教学科研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模式的困境与问题

(一)原版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有一定难度

在双语教学中,使用一本合适的原版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双语教材对双语教学开展是至关重要的。关于国际知识产权法的英文著作较多,但难易程度不同、有些专著很厚,页数过多,内容晦涩不适合作为教材使用;有些则倾向与某个学术问题的前沿讨论。在英文教材众多的情况下如何选择,考验教师的经验和智慧。

(二)对教师授课要求高

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法学专业知识背景,掌握国际知识产权法学专业知识、有熟练的英语读写交流能力、有海外留学经历更佳,一般都接受过Seminar教学模式的授课,更能体会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方法和特点。因此,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进修以达到以上授课条件。其次,Seminar双语教学模式授课,对教师而言,备课量大,通常是中文授课备课量的三倍,在课堂讨论中要把握讨论动态、及时答疑,这对教师而言,都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熟练的双语教学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编写相应的英语授课计划、采用课堂Presentation和期末考试的两种方式进行考核。

(三)课时总量设置较为不足

“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内容量大,课前准备、课中的演讲和讨论,需要英语思维和实践,没有充足的课时,学生很难跨越母语到英语的语言障碍,开展充分的探讨。而国际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是国际经济法的一门分支学科,在高校的课时安排上,一般低于30课时,在开展Seminar教学模式上有一定难度。

(四)学生英语能力与Seminar双语教学要求的矛盾

“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课的课前英文资料阅读量大,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英语四、六级,并在英语口语上较为熟练,否则无法在上课中进行交互式双语探讨。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有很大畏难情绪,对学习丧失信心。因此该教学方法无法在本科学生中直接全面铺开,需向具备知识产权法学专业知识背景和熟练的英语能力的学生授课,通过阶段性才能有效开展。

四、“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模式的完善路径

(一)多方位选购原版教材并向其他高校吸取经验

教师可以在选择教材上多看多比较或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其次,要解决购书的途径问题,利用网络和多种途径购买书籍。在挑选和比较数十本国外知识产权的书籍之后,笔者选择了Frederick M. Abbott, Thomas Cottier, Francis Gurry撰写的《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An Integrated World Econom》Wolters Kluwer, Law and business,2011版作为双语教材,因其体系的清晰、内容的基础性以及最新修订版反映该国际知识产权法律最新变化,作为Seminar双语教学较为合适。但是该专著页数较多,学生一开始有畏难情绪,需要编写适当的教学大纲、引导学生阅读专门的章节展开学习,同时也要辅以中文的国际知识产权教材作为补充。

(二)加强授课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培养

“Seminar”教学法在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课中的运用,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外语能力以及与学生互动掌控课堂讨论进程的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不仅包括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专业知识,还应理解英语原版教材中普通法的法理原则、内容和案例,能与我国国内法进行比较。其次是英语能力,能做到流利地用英语进行授课和讲解专业知识,不只是诵读原版教材的内容,进行中文翻译,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授课的比例不能低于60%。再次,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对课堂讨论中对学生问题讨论的掌控,以免讨论偏离专题的核心问题。在讨论中教师要调节好讨论气氛,避免讨论过于沉闷、陷入沉默境地或过于激烈出现学生之间的不友好状况。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还要及时总结专题问题,用双语答疑解惑。以上几方面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育部培训、高校培训、教师自身学习三位一体的培养结合起来。

(三)课时充足的小班化授课,激发学生双语学习兴趣

小班化授课是双语交互式教学中最为理想的授课模式。30人以上的学生课堂规模,较难调动所有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学生发言的机会受限,容易走神,教师对讨论现场的掌控也较为困难。20-30人之间的小班授课,在课时量适当增加、课时充足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较好地运用“Seminar”交互式探讨模式,在讨论中加入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得课堂讨论和教学生动有趣,有效激发学生双语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四)课后归纳总结不可偏废

“Seminar”双语教学模式的课堂讨论实践、思辨性强,讨论内容会有一定发散性,因此课后的归纳总结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些争议性较强的问题,需要查找资料进行归纳,以免讨论流于形式,而没有掌握实质的知识要点。课后的归纳总结需要师生共同进行,学生重在对专题核心问题和课堂疑问知识点的双语总结归纳。教师则不仅局限于此,还要对课堂讨论的进程与方法、专题重点的增补、学生疑问的解答等等进行全方位梳理总结和完善;以达到既能提高学生双语学习专业知识的目标,又能不断总结提高自己“Seminar”双语教学法。

参考文献:

[1]仲伟合,袁长清.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C].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74-01

当前,九年义务教育的这套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老师认为难教,课时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说的:"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所以,寻求适应这套教材特点的教法,向课堂要质量,是我们始终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是课改后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那么身为语文老师就要在教学方法上勇于创新、敢于创新,以适应当前教学形式的需求。李建军老师说过:"所谓创造性教育,是指在创造性学校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学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针对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我想以下的几种教学方法也许会让我们的语文课"活"起来。

1.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就是个性化学习,指在学习过程中,创设一种有利于探索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或师生互动等方式,开展研究课文、分析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老师仅仅是参与者。提出问题是探究学习的首要,而提出问题的前提又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上课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知识及思想内容,并且要求同学们每节课都能在教材里发现1-2个与中心有关与现实联系较紧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只要发现了问题才能提出问题,也只有提出了问题才能大家一起在课堂上探讨。老师必须打破常规教学方法。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经落伍了,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课堂的参与者,并不是课堂的主宰者。应该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阅读课文,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语文老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阅读的环境,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与文章的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更好的去理解课文、分析课文、探究课文。这里说的"探究性学习"有两种类型:"一是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资料中收集并筛选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类型也是可取的,但作为语文课堂教学,这种方法受条件、时间的限制不利于实施。二是就所学课文在课堂上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课文中的问题,得出个性化的感受,这种类型是最常见的课型"。教师应善于运用探究式教学,创造性的将语文课本的知识变成学生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此爱上语文课。

2.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淡化老师的讲,而应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和知识面都不同,这样他们自学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多样化的,老师不要否定他们的答案,要让他们自己课后去查资料,自己去寻找答案。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主学习强调预习,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词。"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通过平时的反复训练后,我的学生几乎都入了"读懂预习提示"的门。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生是主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在多"想"上面,他是发展性的思维活动。因而,教师把问题提出后,应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交流、体验、感悟、实践的机会。"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三主动',即主动提问、主动探究和主动回顾、反思,构建有意义的合作学习。"初中语文课本有很多的自读课文,这些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最好的材料。

3.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经常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老教条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课改的要求了,我们要变教师发问为学生提问,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真正做到不课堂还给学生,不时间让给学生,在课堂上学生才是主角,而老师仅仅是个配角,是个参与者而已。新教材提出的"问题"教学法应是师生共同商定几个问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当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就教完了。教与学是师与生的互动过程,"问题讨论"时教师不要把预先设定的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预先设定问题答案的圈套让学生去钻,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5]这种教学方法在初中课本的"口语交际"中非常适用,例如:七年级语文有一个口语交际:漫游语文世界。在上课时让学生自由讨论,讨论学习语文的好处,讨论在生活中学到什么语文知识,讨论平时街上发现到的一些错别字和病句。同学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整个课堂热闹而不乱套。改变了以往语文课教学的独语状态。而且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在讨论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另外学生在口语表达中锻炼了胆量,增长了才干。经过几次的实验,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那些以前不敢上讲台讲话的同学也敢大胆地站在讲台上高谈阔论了。在语文课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思考、互动、讨论,获得心理和知识面的发展,可以挖掘学生潜在的各种能力,对语文课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作文努力的提高都大有帮助。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72-02

一、引言

研究生评估类课程是解决社会、经济、工程、军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重要课程,其主要目标是培养研究生运用评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建模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课时限制,课堂内只能讲授基本的评估方法及其应用,而随着数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评估理论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对就需要研究生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总认为这是一门理论课,内容体系庞杂,数学味道较浓,不知道如何运用评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兴趣不高[1]。因此,评估类课程教学模式急需进行改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2]。传统启发式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掌握知识的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健康地发展[3]。启发式教学方法已在“软件工程与应用”、“高等数学”及法学等课程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3-5]。

针对研究生评估类课程人数少的实际情形,在传统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研究生的科研探索兴趣,而且科研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

二、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内涵与价值

1.内涵与价值。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开始之前(简称课前),将下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分配给学生相关的参考文献,要求阅读文献并撰写文献阅读报告;课中引导学员采用合作与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教师针对学员理解错的地方重点讲解,基于师生和生生互动讨论的方式完成本节课内容的讲解,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现新问题,由此加深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与传统启发式教学方法相比,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特征:①提前分配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②将新知识的学习隐藏在这些问题之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新知;③问题是核心,学为主体,教为主导;④问题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拓展的一系列过程之中。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将教学内容凝练成若干直观易懂、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以这些问题为目标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避免学习的麻木性,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学生课堂学习目标明确,课堂问题讨论深入,课堂效率得以提高,同时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新知,而且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和途径。③坚持课外自主学习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师启发引导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2.设计理念。在“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始终以把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和学员认知思维过程相结合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拓展的一系列教学过程,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将新老知识联系起来,通过问题的解决揭示理论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理;以问题求解为纽带和出发点,基于师生和生生互动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对新知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案例讲解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自主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

三、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主要步骤

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主要实施步骤如下: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课前)。设计并提出“问题”是“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关键点,因此“问题”的设计须兼顾针对性、趣味性与复杂性以及层次性。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创设与下节课学习目标相关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问题,给学生分发相关参考文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献并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已初步形成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并带着疑惑进课堂,避免学习的麻木性。(2)课代表收集归纳各个学生在文献阅读过程存在的问题和疑惑,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以此为参考进行教学设计,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设计教学重点及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等。

2.解决问题,层层递进(课中)。(1)针对疑难问题,引导课堂讨论。教师将课前提出的问题作为课堂解决的目标,尤其重点关注学生阅读参考文献中存在的疑惑。教师以问题为驱动,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信息循环流动,思想火花不断碰撞。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与学生会发现更多更深层次的新问题,针对新问题不断进行探究,循环往复,直至解决新问题,不断加深对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培养了他们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2)课堂小结,获得新知。教师引导学员对本节课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提炼本节课的新内容和知识点,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明晰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和难点。总结的过程非常重要,是一个知识提炼与升华的过程,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知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到理性转变,培养学员能从具体问题中总结一般规律的能力和素养;其次,必须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但很多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答案并非唯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活跃气氛;最后,教师须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出中肯的评价和总结,针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和肯定,针对表现一般的学生要进行鼓励,总结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过程中运用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科研态度。

3.课后拓展,探索研究(课后)。针对基础一般、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只需要完成分配的作业即可;针对学有余力和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引导他们针对课中提出的创新拓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供相关文献资料,撰写科研论文,鼓励质量好的论文向高质量的期刊投稿,并作为平时成绩的加分项,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

四、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难点

1.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讲授围绕着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展开,因此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这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对课堂内容进行高度提炼和概括,提出的问题须符合以下要求:①问题目的明确,即问题的提出是为了教学目的服务的;②问题内容难度适中,过难的问题不仅会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而且挫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③“问题”的设计须兼顾针对性、趣味性与复杂性以及层次性。因此,问题的设计非常具有挑战性,其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整个课堂的实施和最终的效果

2.如何启发诱导学生也是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的难点,也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这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工作,全面分析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疑惑的问题,以此为参考,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其次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难免会跑题或不解,教师要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发现新问题,对学生不明白的内容要重点讲解。

3.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以学习的课前预习和文献阅读为基础进行展开,全程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足够的学习时间,研究生一般均有充足的科研时间,因此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自主学习习惯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②课堂讲授内容可能和某些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不一致,导致部分研究生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如果问题设计恰当,如何激发那些研究方向与课程内容不一致的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五、小结

在分析研究生评估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传统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详细介绍了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内涵与价值、设计理念和以及主要实施步骤,最后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深入分析了在实施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时存在的难点。

参考文献:

[1]马正平.论高校开设评估课程的重要意义[J].陇东学院学报,2009,20(3):104-106.

[2]姜鸿.评估类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科学教育,2008,(03).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例7

1 前言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科教育应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目标要求,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成为了高等教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及城市开发主体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城市物质要素与空间资源配置转而依靠市场力量进行;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规划也越来越走向宏观与战略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则愈加依靠政策的导向,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规划外部环境的改变、任务的变化对城市规划学科的知识结构,规划教育与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以往计划经济时代以工程设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进行改进。城市规划教育面临着从注重规划技能的传授转向对规划思想和规划技能并重的方向发展。

2 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规划学科特点及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城市规划是涉及面颇广的综合性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而是转向了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性规划,相应的规划专业教育也发生了变化。以建筑、工程为主体的“功能主义”规划教育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社会、行为科学大量介入规划教育,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和多样变化的城市社会经济问题,城市规划学科也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融合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而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阶段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物质形态规划仍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对城市规划价值观的教育、方法论的教育、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系统分析教育还很不够。我国城市规划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具有明显的工程实践导向型的特点,即多以物质空间形态的具体规划为对象,注重城市规划编制技能知识(如何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法(如何按规划进行建设)的传授,而对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状况,其中所体现的规划理念,以及涉及社会价值判断的规划思想则论述较少。从2004《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基本要求》中可见,在8门专业主干课课程安排中要求最多的是关于建筑设计和规划编制的课程,两者的学时数分别占了24%和28%,合计超过了50%,而管理法规和规划实施相关等的基础理论课程只占核心课程的6%,将学科知识的侧重点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客观上带来了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专业观。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延伸。所以规划师还需要有政策、理论的素养,组织协调能力。除了必须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外,还必须掌握城市经济、公共政策、社会学、法学及地理学等。

2.2 课程教学的问题

教学方法问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搭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目标的主要平台。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素质的培养,本科阶段课堂教学都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

由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规划设计类课程内容比较多、所占的学时比例偏大,从而导致学生片面理解城市规划,普遍存在“规划就是设计方案、画图表现”。课程学习过程中“重设计课程、轻理论课程”现象比较普及。

以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为例,作为我国注册规划师制度考核的课程之一,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在规划实践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但作为一门基本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安排相对比较抽象,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通常课时较少、内容较多,加之国内目前缺少相关的优秀案例教材,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及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课堂教学比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理论授课与规划实践脱节、学生提不起兴趣等现象不可避免。

教材内容的问题。作为理论课教材,必须具备理论内容的成熟性和教学要求的完整性。但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一些规划理论的总结、教材内容安排远远落后于实践。如《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使用的教材是2003年版的,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法律条文没有及时补充进教材内容。以城市规划法为例,作为规划领域的第一部纲领性法律文件,它是1990年颁布实施的,18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划法中的一些条文和规定与现时的社会环境脱节,在新形势下条款内容面临着更新和补充。同时城市规划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研究的对象、范围与方法在不断地调整改进,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与之相关的规划理念、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管理的政策导向、方法等都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与城市规划相关的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其他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其最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应用—反馈循环过程需要一定的周期,“教材滞后”的现象不可避免。学生拿到教材却发现与教学内容相差很大,有无所适从之感。

因此,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从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来调整改革基础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方法,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改革的实践

3.1 强调“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和方法

针对本科学生思维过于发散、系统条理性差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与方法。城市规划管理课程安排在规划专业大四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本专业的基本学科知识的课程学习,但对专业的掌握还只停留在“点”的阶段。针对这个特点,在课程教学中,首先强调建立学科完成的系统构架、从“点”走向“面”帮助其理顺思路,全面认识专业,认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应用“解决问题”而非“认识问题”的学习方法,即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理论课教学,通过国内外规划管理的差异比较分析、规划管理事例说明等,一方面补充课本的内容,另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最后,组织学生围绕专业前沿性问题展开课程自我实践总结,对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主动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帮助效果。

3.2 变更教学体系,增加教学互动,提升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主动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强调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首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与时俱进,不局限于基本教材,除了选择通过自备教案或者案例教学的模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借鉴研究生培养方式,提出优化、整合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的教材、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除了完成教材内容外,增加了课程论文内容。1/3课时安排管理及行政管理原理的教学、1/3课时安排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比较教学、1/3 课时留给学生在已讲授内容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在教师给出的研究性专题范围内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 在设计安排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教学相长研究; 结合问题穿插“专题研究”及“论文写作”,并成为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期末课程考核。

3.3 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创造多样化的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效果

现阶段本科教学中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的学习平台。针对规划专业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现象,如何使理论课教学课堂焕发出激情成为任课教师的重要职责。在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程论文等多种模式来穿插教学。

案例教学法。针对法律条文抽象、枯燥特点,收集设计并整理编写了案例库, 针对不同法律法规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案例,将案例以及围绕案例需要回答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学生在此过程中,应用法律依据解决了问题,从而熟悉了具体的法律条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素材的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以案学法。案例教学法也经常和小组讨论法结合使用,针对不同的案例在课堂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整体而言,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干枯的“法律法规”鲜活起来,并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借鉴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课前由教师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带着问题去展开学习与思考,教师课前拟定好课堂目标,课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意识,甚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个别表现欲强、表达能力出众的学生,使课堂的主体性由教师中心性转向学生与老师的双心制,最后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小组讨论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人际交流沟通能力。这种方法不仅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强调教师适时指导的必要性,产生教学相长的效应,使课堂所学知识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与纵深化。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思路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这样的课程里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的教学也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课堂。通过讨论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的教学方案。

课程论文法。在最近三年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专门设计了针对规划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等问题引入撰写课程论文、课堂宣讲论文、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环节,目的即是能够让学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静态的课本知识中跳出来关注日益变化的动态城市规划领域,通过主动摄取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并围绕专题来完成资料收集、形成思路、撰写课程论文,并结合小组讨论法进行论文宣读与演讲。在师生讨论环节,进一步通过“思考—质疑—相互讨论交流”完成对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形成个人观点,开拓思路,初步学习如何去思考问题、改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学会去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课程论文法加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授之以渔”,培养与强调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同学认为“课程论文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文献的检索方法、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的启发”,“科学论文写作方式方法、文字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针对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穿插使用几种方法。如对于讲授《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这一章内容,可以事先将一些规划实施的案例及存在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并总结所应用到的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文,其后在课堂组织小组讨论,选取小组代表发言并结合正在开展的实际规划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延伸讨论,这样一来开拓了课堂思路,丰富了教学模式,也弥补了教材内容枯燥,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连续几届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教学方式有特色,启发性较好,不仅了解了规划专业知识的系统构架,课程的完整系统及重要性和适用性,而且能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课本知识中跳出来”,“提高了积极主动去摄取知识的能力,领会到了通过自己去收集知识再消化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且课堂讨论与交流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供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在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拓宽了视野和思维方式”。尤其是课程论文方式,“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不仅可以了解学科演变的理论历程和前沿知识,还可以发掘自己的兴趣点所在,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培养了兴趣和方向,值得推广”。

4 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引导规划专业学生从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转向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对问题的展望三个方面相结合的学科发展方向上来。

对于习惯了理论课教学“学期一本书、期末一张纸”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本科生来说,这种方式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和压力感,尤其是专题研究、论文写作教学阶段,在小组讨论确定自己选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观点、撰写论文感觉压力大,尽管对今后学习有很大帮助,还是要有个适应和习惯的过程。同时教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课外辅导、师生互动、课程论文批改、课堂点评环节,对教师而言也有压力,不仅增加了教师课外课程论文评阅的工作量,课堂上对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水平也提出了挑战。教学由单向、单纯的“照本宣科”正变成了“教研相长”、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

因此教学中教师把握循序渐进的尺度非常重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学方法中,要切实根据学生之间水平的差异程度进行启发和要求,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倾听学生的声音,不要让教学改革变成一种压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第二章,第十六条.

[2] 陈秉钊.谈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规划师[J].2004,4(20):10-11.

[3] 谭纵波.论城市规划基础课程中的学科知识结构构建.城市规划[J].2005,6(29):52-56.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例8

在当前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大背景下,学生课堂主体意识得到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引领学生思维,随时在课堂中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建立起新型的语文课堂。新型 的课堂不再局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和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于引导学生产生思维火花。而讨论式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的讲解法、提问法、自读法等常规的教学方法,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达到让更多学生迟可能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交流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实现语文教学对学生语言交际的要求。通过课堂讨论,对于放松学生课堂的紧张感,缓解心理压力,让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建立起教学的互动关系等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开展高中讨论式课堂教学的存在问题

新课程改革目标指出,要加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断激发学生互动交流热情,使得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心得和看法,提出疑问,共同探讨问题,引导学生的认知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因此,语文讨论课堂无疑是一个极佳的选择。然而在现实中,部分教师对新课程人体屠宰场的理论理解不深,在讨论式课堂运用出现偏差,未从真实学生主体地位出发,更不能体现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方面内容,造成教学有形无实,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效果甚微,从而陷入教学困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学生参与性较低

当前在组织语文讨论课堂时,通常见到一些学生利用讨论课堂开小差,兴致勃勃地讨论一些与教学内容毫无相关的话题;也有的学生只是形式上参与,自始至终几乎没有发言,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凑热闹;还有一些教师在讨论课堂教学过程中,偏爱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交流,以保证教学进度和控制教学时间,使得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从而忽视了多数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

(二)讨论时间不足

在一堂课有限的时间里,教师总是安排丰富的教学内容,担心讨论占用大量教学时间,又生怕学生讨论结论不集中,对于组织讨论往往只是蜻蜓点水。更有的是当学生们讨论热烈时,教师会以“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讨论就到此为止”作为结束讨论的理由,使得自己原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得到推进,不再追究讨论环节的实际效果。

(三)形式主义突出

据笔者对高中语文讨论课堂调查发现,多数老师把课堂讨论设计为这样一个情境:

教师:“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大家展开讨论,时间为五分钟。”

学生们与前后桌同学低下头开始讨论,突然听到老师一声口令:

“停,讨论时间已到,请同学们停止发言”。同学们马上端正坐好,认真倾听老师讲解。

教师:“这个问题体现……”

这样的讨论式课堂设计只是一种空洞、僵化的形式主义,连最基本的讨论同伴、讨论主题,讨论结果展示等等内容都没有,更无法发展讨论式课堂教学的功效,过份重视形式,游离讨论的本意,致使学生头脑混乱,效果适得其反。

二、语文课堂讨论式教学法的设计与实施

(一)根据内容设计问题的种类

当一堂课被确实是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时,讨论的中心问题便成了课堂设计的重点。讨论问题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笔者在实践中,最常用的有假设式问题、任务式问题以及争议式问题三种。

假设式问题的课堂讨论设计应当给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解决学生在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为主要的学习任务。如《哦,香雪》课文教学中,笔者设计讨论问题为“假如你是文章中的主人翁香雪,在那个年代,你会拿一篮子的鸡蛋去换取一支铅笔盒么?”这样启发学生对香雪行为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引导学生理解铅笔盒的象征意义。

任务式问题的课堂讨论设计是把一些信息量大的课文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合作方式找出课文有效信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在讨论中对文章进行了整体分析,从而实现合作学习的自主学习效果。

争议式问题的课堂设计是要求老师灵活把握课堂热烈讨论或者随即生成的讨论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意见激烈、尖锐,引发学生辩论,从而在辩论中开阔视野,发展思维,不断涌现创新点,在实践中孕育出真知。如笔者在《雷雨》讨论课中,设置“谁才是小说的主人公?”引发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他们争论焦点在于周朴园、鲁侍萍、鲁四凤或周萍到底谁是文章主人公?这样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在争论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提高思辨能力,还能促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把握好问题设计原则

讨论题是否设计得适合是直接决定着讨论的成败。通常讨论式课堂问题设计要体现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以及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但在实践中,还要注意五个方面,第一,讨论题要与教学的重点难点相关,讨论的问题设计成解读本文的关键,或者是文章的矛盾焦点所在,或者是文章精巧之处,或者是人物性格特定环境,或者是理解作者情况的核心语句等等,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堂中的“风雪”特定环境讨论;《荷塘月色》中“这几天我心理颇不宁静。”关键句子的讨论等等,使得讨论能有效地进行;第二,提高讨论题的吸引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设计讨论问题时,要基于学生生活中真实问题,试图将问题与学生经验联系起来,引起学生对问题研究的兴趣;第三,讨论问题难度要设计适中,太难学生难以胜任,讨论无法开展,太易会流于形式,难以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形成讨论题的梯度,通过讨论,逐渐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模糊问题清晰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第五,设计问题要力求做到精炼,问句不能太过长,使得学生能快速了解讨论的目标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三)掌握好合理的讨论时间

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对整个教学时间作出计划,进行调控,以确保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讨论式教学作为整个教学环节之一,必须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考虑,安排好合理的讨论时间。如果整堂课的设计都是采用讨论式教学,容易告成目标分散,讨论多个问题还会让学生身心产生疲劳感,不利用学生的进步。从笔者实践经验来看,以一节课40分钟为例,讨论问题应当设置3个质量较好的问题最为合适,而且越是高年级的学生问题就越少越好,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另外,讨论时间还要结合讨论题的难度,如对于值得推进的问题,整个讨论过程就要以10分钟为基准进行上下浮动;对于一些讨论只是作为课堂提问的辅助手段的,讨论时间安排在3分钟以内为宜;如整节课均设计为讨论式教学,讨论时间安排更长,而且是采用讨论和交流讨论结果为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在讨论过程中,确保足够的讨论时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整个讨论过程,不断深入去探讨问题,实现学生彼此间进行思想交流。

总之,教师在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时,要牢牢遵循从教学内容参照教学方法这一基本原则,切忌形式主义。语文讨论式课堂设计、运用适当,可以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精神,锻炼学生思辨能力,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我们不妨大胆地把课堂上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知识的殿堂里可以自由自在地畅所欲言,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夏明华. 关于改革初中语文考试的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6期

[2]刘建良. 和谐语文课堂的心理环境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9年10期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例9

教育部将高等教育的改革思路确定为:“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路和观念的改革是先导。”教学改革这个核心问题随着高职院校连年扩招,以及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问题成为广大国民关注的焦点之后,显得更为突出。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创新直接关系到高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在人文素质课程上使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有效地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必须寻找提高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坚持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高职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应用,学会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因此,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必须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综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一、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辩论、对话等,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只进行隐性的控制和引导。讨论式教学的目的在于构建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将知识学活、学深,进行自我教育。实行讨论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我们在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过程中,讨论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提出问题,在学生做了充分准备的条件下组织讨论。这样组织讨论,既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对国家的方针政策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讨论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张扬、潜能得以发挥、创造力得到培养。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形象、生动、可信度高、可操作性强的特点。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相比于一般的教学方法灵活得多、生动得多,没有那么多复杂深奥难懂的概念、理论,内容形象、直观、有趣,而且能把学生关注的热点现实问题带到课堂上来,更符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更能吸引学生,找到与学生思想的契合点,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之,案例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很多还可能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真正面临的实际情况或问题,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选用古今中外及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发生在大学生中间的典型的真实案例,引入教学中让学生思考,既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第三,有利于增进学生的记忆。与传统的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同,案例教学能将那些活生生的事实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描绘方式或影视直观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易于记忆,并能保持长久,甚至刻骨铭心。在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实施案例教学主要把握好以下三个环节:第一,选择案例。这是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选择的案例必须有代表性、典型性。第二,让学生分析案例、提炼理论。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案例,提出一系列逻辑性的问题,并在精心指导下让学生逐一回答,使学生不断接近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实质。第三,教师再次分析案例。教师就所选案例提出的一些问题,站在理论的高度重新分析审视,最后得出一般性结论。

三、启发教学法

启发教学法是指教师在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是诱导和启发,变简单的说教式、注释式为入情入理、循循善诱的引导。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人文素质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在人文素质课程讲授过程中,要精心设计一些带启发性的问题,用启发性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促使每个学生的大脑不断受到信息刺激,发现更多的问题,进而思考更多的问题,从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启发式教学中,我们密切联系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高职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并用科学的理论启发高职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情感教学法

情感教学法是指教师在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人。”高职学生是具有丰富情感、较强自尊心的主体,能否接受教育影响,取决于他们的态度和情感。因此在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录像、电影等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抓住教材的教育点,选准学生的动情点,将课上得入情入理。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运用情感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具有重要的引导、感染作用。首先,教师要有感情,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信仰,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正热爱,对学生的真心关怀和爱护。如果教师自己信念动摇,对党和人民缺乏深厚的感情,把学生仅仅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人,这样的教学效果绝对不会好的。其次,教师对学生要热情。教师应真正关心和爱护学生,耐心细致地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乐于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就业、学习、恋爱、同学间矛盾等问题。当然,情感运用必须始终贯穿着理性的指导。情与理是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两个基本因素,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以情感人是手段,以理服人是目的。只有情中有理,理中蕴情,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社会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走向社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要下大力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增强学生对相关基本理论的现实感、认同感。我院采取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包括:一是社会锻炼、社会考察、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职学生人数大大扩充,传统的由任课教师统一组织学生外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实施难度相当大,迫切需要探索更加灵活多样、自主性更强的社会实践方式方法,比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勤工助学、职业训练等。二是第二课堂活动,包括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暑期社会实践、平时社团活动、道德文明实践活动、人际关系实践等多种活动。要充分利用学生会、班团干部组织与人文素质课程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校内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三是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实训资源统筹整合,让专业实习实训同时成为人文素质课程实践教学的平台,使技能训练与素质培养相结合,这是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新路径。四是实践教学与择业技能培养相结合。高职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人才,教育教学应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实践教学如何结合学生的就业展开,不断创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六、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指教师在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运用动态视频、动画片、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媒介载体与计算机技术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生动、具体、形象、信息量大等优点,以多种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得到刺激,激发他们学习抽象理论的热情。在教学中,要在坚持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大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依托课堂、粉笔与书本的单调、枯燥、死板的缺陷,可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运用的日益大众化,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手段正在教育领域得到普遍重视和应用。将多媒体教学引入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可以运用红色经典、革命故事起到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运用网络技术符合当代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他们求知欲强、学习效率高的特点,从而能增强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吸引力。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课件水平和质量,丰富教学的场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将课堂的形式由单一的教学者讲授变为多维形式,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这样丰富多彩的课堂也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的心理要求,可以弥补人文素质课程传统教学方式枯燥的缺陷,优化教学效果。

总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教无定法,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视教学内容、教师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在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上述教学方法并不是孤立地运用,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互动和交替使用。因此,寻找某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并非明智之举,而综合教学法的运用才是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超任.高职高专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例10

[作者简介]徐海珍(1980-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学院文法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行政法学。(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44-02

目前高校的行政法教学中,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备受好评,它克服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弊端,融入了案例教学等其他教学方式的优点,主要通过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和讨论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认识能力。本文着重针对讨论式教学方法在高校行政法学课程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一些探讨。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

行政法学是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核心课程之一,行政法学紧紧围绕如何对行政权进行控制,如何才能更好地保障公民权利,如何才能实现公权与私权的平衡等问题展开。公法在我国越来越受重视,这为行政法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也给行政法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既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行政法的前沿动态,又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的思维模式?很显然,传统的讲授法已经不合时宜,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教学模式本身也存在诸多弊端,行政法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由此可见,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思想模式和理论指导之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的程序体系。

讨论式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高等学校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案例教学、诊所式教学以及传统式教学方式的特点,通过学术沙龙、圆桌会议等形式引导学生自行学习和思考有关内容,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贯通学识、互相启发,提出问题、回应问题、讨论问题,以达到对知识的清晰认识、准确把握,从而提高能力”。①讨论式教学方法历史久远,从古希腊时期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提出用辩论方法发现真理的“精神助产术”,到我国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述而不作、诲人不倦等教育理念,都证明了讨论式教学方式在很早前就存在。这种方式之所以备受后人推崇,也足以说明讨论式教学法是传递信息、拓展思维、激发能量的有效途径。现代,讨论式教学最早是哈佛法学院的副院长兰德尔在1870年前后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中,通过这种讨论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方法的推广,法学院的学生可以摆脱死记硬背法律条文,从而更好地掌握实务操作能力和法庭辩论技巧。讨论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同观点碰撞、博弈的过程,也是揭露真理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敏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又接受不同观点的拷问,从而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批判式的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特点

讨论式教学法的意义在于其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和特点,《讨论式教学法》一书中谈到了讨论法的15点好处:“(1)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2)增强了学生对含糊或复杂事情的关心和容忍度。(3)有助于学生承认和研究他们的假设。(4)鼓励学生学会专心地、有礼貌地倾听。(5)有助于学生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6)增加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7)使学生都关心所谈的话题。(8)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9)有助于学生了解民主讨论的过程和特点。(10)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11)发展了学生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12)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13)使学生变得心胸博大,并更容易理解他人。(14)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15)能够导致思想转变。”②

本文认为坚持在行政法学中采用讨论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讨论式教学法的开放性彰显了人的对话本质。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虽然在知识传播上效率比较高,但在这种封闭式教学体系之下,学生表达的欲望及表达的机会都会受到抑制,学生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学生的思维会慢慢固化,形成思维惰性。但是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在行政法学教学中,无论是从行政法学的基本原理还是到当下引起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行政法案例都可以成为课堂讨论的主题,成为教学内容。从本质上来说,讨论就是对话的一种形式,而对话又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每个人都有交流的需求和欲望,只有成为交互对象时,人作为主体才有存在的意义。在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国家里,观点的交流和意见的交换是不可或缺的,同样,在一个开放的、民主的课堂上,观念的碰撞也是必不可少的。

2.批判性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法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法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行政法的教学也是如此,培养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具有批判的精神,面对现存的制度和法律规定,要心存疑念,在不断质疑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批判,批判的过程就成为一个自我发现、自我重建、自我表现和自我认识的良好平台。通过对问题的层层剖析,才能发掘真理。行政法学的课堂也会生动许多。

3.讨论式教学法的多样性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角。讨论式教学法的多样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其运用到了各方面的知识,内容具有多样性;另一个是参与者会提供多样的视角,多样的观点。讨论的过程会给每个学生平等的交流机会,大家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研究特长,展开对事物独特的分析,对于同样一个问题,大家的结论和看法会是多种多样的,这其中就会综合运用到多个法学学科的知识。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向其他学生提供了自己的研究角度,大家在互相切磋中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研究的视角和思维的方式在互动中都会得到延展。

4.讨论式教学法是实现民主教学的有效途径。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应该发展包括持续不断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对他人观点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民主和讨论都隐含着奉献与索取,讲述与倾听,言语描述和亲身经历等元素,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加强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讨论是最有利于学生发展这些能力的方法,因为只有同他人商量之后,才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民主的天性。”③

三、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

讨论式教学中,教师由过去的传授主体变为了聆听者和主持人,关键在于把握课堂的节奏和进程,并在学生讨论之后做总结性发言,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解、引导。以讨论形式进行的行政法学教学中,学生人数不能太多,一般需要分班进行,每班20~40人较为适宜,参与讨论的学生还要在讨论前对将要讨论的问题进行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把握。讨论式教学法的步骤大致如下:

1.选择主题,做好准备。在讨论开始之前,首先要完成一些准备工作,如教师应事先将要参与讨论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以4~5人为宜。教师还应该提前布置下次课堂中要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通过自学的形式对主题进行充分的了解,以保证讨论课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选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要结合每次课的教学目的选题,如果目的在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就应侧重于选择基本理论问题,如果目的在于加强其实用性,就应该选择具有实践应用价值的题目或者结合案例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如果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就应选择具有争议的学术问题。讨论的形式可以是讲座,也可以是圆桌会议的形式。总而言之,讨论式教学法选择的讨论主题应该要能尽量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足够的平台展示自己,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搜集资料,形成观点。论题确定后,教师应根据论题作出讨论的具体安排,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向学生交代具体的讨论安排,并提出讨论的具体要求,随时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了解学生对该论题掌握的程度和驾驭的能力,准备自己的总结性发言。学生的准备工作是讨论课开展成败的关键,学生首先应正确领会题意,把握关键问题,然后围绕论题广泛搜集资料,查阅教师推荐的书籍、论文和其他各国行政法的立法情况,充分掌握论题的背景知识。然后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论点和论据,最终整理成书面的报告,形成课堂讨论发言的依据。另外,各个小组的报告在整合资料和小组成员观点的基础上要做到内容集中、观点清晰。

3.讨论的组织和引导。为了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在开场的时候,教师可预先指定一两名学生作开题发言,以引起大家的讨论。也可以分别由各个专题小组作报告,为保证每个小组都有一定的发言时间,每个小组的报告时间不宜过长,以20分钟左右为宜,这就要求小组的报告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每个小组发言之后,还可以请教师或其他评议人作简短的评价。在各个小组发言完毕后,讨论正式开始。各小组针对其他小组的报告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指出其他小组报告中的错误之处,要求对方给予合理解释。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论题中心,使所有的讨论都围绕中心展开,如果讨论偏离了论题,或过于纠缠一些细节问题,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把握讨论的方向,因为有些问题未必符合本节课讨论的主旨,没有太大的讨论价值,教师可以巧妙地将这些问题总结在一起,在日后的授课中予以解决。如果学生讨论的热情很高,教师不应过多插话,即便是在学生争执不下的时候,教师也不应该过早表态,应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4.讨论的总结。教师的总结能够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对论题有更加系统、深刻的认识,因此教师的总结是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即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观点很有说服力,但也都只是仅限于从自己的知识背景出发提出的,难免会有一些片面和偏颇之处,而教师总结可以把这些零散的观点总结起来,形成有逻辑关系的系统理论。另外,教师在聆听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讨论中的一些错误或是不足之处,教师在总结发言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些缺点、错误一一指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及时更正错误。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最后再将本节课的内容简单串讲一遍,让大家对本次课程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师还应注意处理好讨论式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不是每次课都适合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而且还可以与其他教学方法并用,比如将其与案例教学、律师诊所等结合也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行政法这个学科和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紧密联系,课堂上讨论的很多问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政治性的敏感话题,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就应该发挥其引导作用,在倡导言论自由的同时,也要注意让学生树立法制理念,遵守宪法中民族平等、国家统一的基本理念。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