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特色文化建设模板(10篇)

时间:2022-12-05 02:00:07

特色文化建设

特色文化建设例1

1.完善顶层设计,规划发展注重整体性

通过培训引导和示范引领,项目学校进一步加强了顶层设计的意识。从办学理念方面,对学校精神文化各要素重新审视和完善,对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的进行梳理和新的建构,避免了文化建设主题模糊,特色不明的现象。通过顶层设计,特色文化建设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办学思路的逐步清晰完整。

2.充分挖掘整理,建构特色凸显区域性

区域资源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充分发掘学校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是使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融相生,不断获取社会资源支持,以利于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府西街小学的“诗意民居”、瓜埠中心小学的“古镇游学”、东坝中心小学的“创意民俗”等主题,将特色文化和特色课程建设建基于区域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的独特资源,为特色的生成创造了很好的基础。

3.关注办学传承,生成特色注重延续性

我们要求学校要避免为了打造新特色而放弃办学历史中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的项目,要注重在传承中发展特色。古平岗小学的“悦动童谣”、孝陵卫中心小学的“悦心儿童剧院”,就是在学校十多年特色活动基础上的课程化改造。

4.融入现念,发展特色体现创新性

不少项目学校借鉴当前国内外课程发展的先进理念,如SETM的理念、学习社区的理念,创新学校的课程实施方式,使得学校的课程建构更加贴近儿童学习研究的前沿。小行小学“地铁研究院”、秣陵中心小学“故事农场”等概念的提出,就体现了与新理念的融合。

5.提倡综合课程,学习方式体现活动化

我们强调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要有别于国家课程的形态,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为学生创造边动手、边认知,边体验、边探究的学习机会,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体现课程的活动化。在申报评审中,我们已经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已经摒弃那种领域单一的特色课程规划,适合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综合性、统整性课程已经更多出现。

6.重视基地建设,物化环境突出资源性

在物化建设中,每所学校不仅着力建设品位高雅、独具匠心的学校环境文化,更将学校环境资源作为课程实施的支撑保障,注重将物化环境建设与课程特色结合起来,建设校内的课程基地。通过这一轮的建设,市教育局预期将完成10个左右的校内课程学习基地建设,并将实现基地的辐射功能。纵观18所市级、6所省级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工作实践,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有一些亟待厘清的认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总体而言,表现在:一是,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中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整体建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念系统、实践系统和保障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简单化的现象,将一事一物一课程理解为特色文化建设的全部,忽略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二是,在学校的教育愿景、办学理念的梳理上,概念较多,内涵宽泛,缺乏个性;三是,特色课程不能支持学校文化在育人上的特色追求,对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这一关键问题,把握不够到位,存在着“特色文化是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的问题;四是,某种意义上,学校文化是校长办学理念的折射,但从校长心目中的学校文化走向全校师生文化追求的过程中,仍有一个解读、理解、认同的过程,学校在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自上而下的沟通、宣导,也要关注自下而上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发挥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专家和社区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文化成为共同的信念。

二、进一步加强区域推进工作的思考

在省厅工作部署的指导下,我市将把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作为推动全市小学教育内涵发展的战略举措,不断将这一项工作推向深入。

1.凝聚共识,倡导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坚持”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核心就是要促进每一所学校的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敏锐地认识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之后,行政支持、高位引领、扎实推进是职责所在。今后,市教育局将通过有力的引导督评,提升区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特色文化建设的认识,使得每一个区都将“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促进每一所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区域内小学优质均衡的重要抓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把握“三个坚持”的原则。一是要坚持“区域推进,整体发展”。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从整体上规划、行政上支持、理念上更新、措施上跟进,是为了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所有的学校寻求物化中的人文追求与办学实质的精神凝炼,以每一所学校良性的发展整体推进“教育名城”建设的宏伟蓝图。二是要坚持“各美其美,美美相容”。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每所学校成为“每一个”,而且是“独特的一个”,学校的发展应当是差异均衡发展,避免同质化,以期实现各美其美,美美相容。三是要坚持“内涵丰厚,深入细节”。优质学校建设是一个优质化的过程,是通过改革过程中的“增量”与“进步”实现对学校自身的不断超越,并非是一个静态理想目标的追求。学校特色文化的重构、教师的能量提升、学生的学力提高、管理的科学规范等都折射出一个学校丰厚的内涵,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不只是建立学校的理念系统、形象系统或者打造一个品牌,还应深入至学校的每一个细枝末稍。

2.梯次发展,抓好特色文化学校建设的“三个层面”

因为学校发展的阶段不同,我们要认识到在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阶段性。既要充分发挥先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要使先行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锻造特色,打造品牌;既要着力与改造与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又不可忽视基础薄弱学校的内生力量;既要关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强弱两头,又要使得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发展,尽快成为优质的特色学校。首先,在本市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名校、特色名校,这一类的学校,已经成为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中的“先行学校”,成为“1+1”策略中的领头羊。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有关专家及学校领导、教师,对这些学校的特色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研究,提炼有效的特色发展范式,使得他们由特色品牌到学习样板,更好地凸显示范作用。同时,要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对这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他们不断发展。其次,要实施对已经形成一定办学特色学校的提升工程。要帮助他们不断理清思路,加快特色发展,孕育新的特色文化名校和特色办学品牌。市教育局在今年底,实施了特色文化示范学校培育对象的评审,将这些学校作为工作目标,已经通过评审认定了一批,将对他们采取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孵化这些“准特色文化名校”。第三,加强对基础薄弱学校或新兴学校的特色建设引领。这一批学校,以省首批认定和市跟进认定的20余所为代表,市教育局将与区教育局一起,进一步细化特色建设的工作举措,通过强化管理、结对发展、专家指导、目标督评等有力手段,切实提升他们的建设实效。

3.重点推进,强调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三个结合”

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根本表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工程的重点内容。要通过课程建设,使学校文化深入到课程与教学层面,实质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一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要引领学校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背景,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与课程、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紧密相融,围绕国标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结合学校的特色资源、特色项目,围绕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使学校特色文化进入课堂和学科,与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与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市、区教育局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将深度整合教育行政、教研室、教科所以及基层学校的多方力量,切实加强对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督评和指导,将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变等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努力改变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梳理的现象。二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教师发展紧密结合。教师是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作为主体,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开发特色课程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机会有限、经验不足,更需要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学校应当把特色课程发展作为学校核心实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将课程发展的全程,作为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我们将加强与在宁高校、研究所的联系,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培训,推动针对课程发展的教师团队建设,不断打开教师课程视野,提升教师课程能力。三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学校特色建设应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特色文化建设例2

二、新疆民族特色餐饮概况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是唯一一处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交汇之地。新疆民族特色餐饮以清真餐饮为主。在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恪守伊斯兰教礼俗的生活方式已有千年历史,给丝绸古道上的新疆注入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融的文化精神。新疆现有的55个民族中,有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10个民族有食用清真餐饮的习惯,人口达到1100万人,占到全国食用清真餐饮少数民族人口的一半多,占全疆人口总数的近60%。新疆民族特色餐饮不仅体现了新疆民俗风情和伊斯兰教文化,同时,又有中华传统精华菜系后天养分的丰厚熏陶,更有新疆其他少数民族饮食技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历经千年而又兼容中华饮食文明的民族特色饮食文化不但成为新疆社会发展的记忆和心理文化符号,也成为一项不可多得的经济资本。

三、新疆民族特色餐饮品牌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疆民族特色餐饮有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渊源,独特的资源优势,本应该有所作为,而且能有所作为。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人们谈论新疆特色餐饮时,能叫出的品牌却屈指可数,清真餐饮目前只有菜品而无菜系。当川菜、湘菜等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发展壮大时,新疆民族特色餐饮却望洋兴叹。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影响新疆民族特色餐饮发展的问题在于餐饮品牌文化建设的缺失。在国家商务部餐饮行业“十二五”规划中,主管部门明确提出餐饮企业要走产业化和品牌化的发展道路。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将民族特色餐饮产业发展列入22项重点民生实施工程,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新疆民族特色餐饮业发展。编制完成我国第一个省级层面的餐饮业发展专项规划———《自治区餐饮业发展规划(2011—2015)》,出台《促进新疆特色餐饮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设立餐饮业发展专项基金,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支持新疆餐饮业特别是民族特色餐饮业的发展。新疆的民族特色餐饮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打造新疆民族特色餐饮品牌,挖掘和演绎清真餐饮文化,不仅是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同时也承载了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加强国际交流、传承中华餐饮文化和感恩全国人民的社会责任。

四、新疆民族特色餐饮品牌文化建设实施途径

(一)提升有形展示水平,打造品牌形象

1.品牌设计。品牌设计是餐饮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品牌名称和标志,顾客可以明确自己的购买利益、企业的文化内涵以及个性特征,并形成品牌忠诚。新疆民族餐饮企业品牌设计往往在体现新疆地区浓郁的语言特点和地域特征的同时,也存在着品牌名称冗长、绕口、费解的问题。为更好地实施品牌文化战略,新疆民族餐饮企业品牌设计应在体现西域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文化内涵,遵循以下五个原则来设计:(1)易读易懂;(2)易听;(3)易念;(4)易写;(5)易记。典型的如新疆火宴山火锅文化连锁机构的“火宴山”品牌,新疆五月花餐饮文化连锁有限公司“五月花”品牌,新疆阿尔曼清真食品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阿尔曼”等品牌,不仅西域风情浓郁,寓意深刻,同时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识别、记忆。

2.建筑与装潢。西域独特的建筑与装潢具有鲜明的识别性和视觉冲击力,利用新疆民族文化打造新疆特色餐饮品牌变得更为具体化、形象化,不仅极大地缩短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而且找到了一种更轻松、更富个性的解读方式。建筑与装潢可以成为打造新疆特色餐饮企业品牌,传承创新餐饮文化的新开端。首先要考虑品牌的定位;其次,应凸现伊斯兰传统风格和新疆民族地域文化特点,如伊斯兰教的建筑圆形尖顶、雕磨花砖拼对几何图案的墙面、黄杨木雕花的大门、六楞的廊柱、莲花的柱头、雕花的石膏板、西域风情的挂毯、刻花的窗棂、手工雕刻铜质木质摆件、民族特色餐具等都堪称新疆民族清真餐厅建筑装饰装潢之经典。同时,可适当添加现代元素,让公众在自然中接受企业,接受由民族文化所带来的餐饮享受。

3.产品。产品是餐饮企业品牌形成的基础,餐饮品牌的传播大都是依靠顾客对产品的切身体验来产生品牌的认同,然后由顾客以口碑的形式传播,因此,新疆民族特色餐饮企业必须保持其产品的独特性。(1)食材。新疆有很多独特而有优势的食材,如本土牛羊肉、鹰嘴豆、恰马古、巴楚菇、斯亚旦等,挖掘使用新疆特有的食材做原料是保持清真餐饮产品独特性的重要依托;(2)制作工艺及工具。新疆民族特色餐饮要走出新疆、走出国门并站稳脚跟,既要保留传统的风味,又要结合当地进行制作工艺及工具的改进改良,典型如新疆馕,其规模化、产业化的要求使得节能、环保、卫生等新技术成为其发展的必然;(3)服务。餐饮产品本身具有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相结合、生产与消费同一性、产品质量认定主观性等特征,加之新疆特殊的区情,民族餐饮企业要格外重视服务产品,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员工“双语”交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亲情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去赢得消费者的主观认同,消除由于服务产品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消极影响。

4.环境。环境是餐饮的命脉,是顾客选择餐饮企业、企业争取回头客的基本要素,是赢得巨大餐饮市场和综合效益的保证,它的良好状况不会使消费者感到格外的满意,但是失去这些要素或达不到消费者的要求则会削弱顾客对餐厅服务的信心,因此,应把它当作视觉商品来经营。新疆民族餐厅环境中的有形展示内容包括:(1)平面设计,包括办公事务和餐饮所需的菜单、招贴类等;(2)立体设计。包括民族服装服饰、餐具器皿等;(3)空间设计,包括陈列展示、灯光等;(4)人物动态设计,包括服务人员的表情、礼仪等;(5)用餐方式设计,包括点菜的方式、进餐前后的清手方式等;(6)情节设计,包括西域风情的民族歌舞宴乐设置等;(7)用餐过程设计等。要通过环境系列化的整体运作,使消费者充分感受到民族清真餐饮主题文化氛围与艺术效果,充分融入民族餐厅特有的欢快、热烈气氛,品味新疆餐饮艺术所带来的无穷享受。

(二)加快内隐文化建设,发展民族特色餐饮品牌

1.树立品牌文化建设理念。清真餐饮所具备的深厚新疆文化底蕴是新疆民族特色餐饮品牌文化建设的基础。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伊斯兰文化为背景“,清净无染,绿色风情”可以成为新疆民族特色餐饮独特的企业风格,这是新疆民族餐饮业品牌文化建设的依据与出发点。“清净无染,真乃独一”是清真餐饮的核心理念“,绿色风情”能极好地概括新疆民族餐饮的地理及人文特征。秉承这样的设计理念与宗旨,在清真餐饮的风格特点以及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对民族餐饮企业形象进行全新的定位,这对新疆民族特色餐饮产业在今后的对外发展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新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2.实施标准化及产业化管理。标准化是餐饮行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必经之路。餐饮产品本身具有无形性、不可储存性、竞争的不确定性、需求的变化性等特点,加之新疆餐饮面对的市场区域跨度大,餐饮企业要真正做大做强,必须实施标准化及产业化管理。(1)组织协调有经验的师傅和相关科研人员在继承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提炼配方、制定标准、改进工艺、实验出一套技术参数和科学的用料和工艺标准,规范操作流程,提升品质,保持产品较强的恒定性;(2)建立跨行业的对接平台,有效融合民族餐饮企业、原材料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物流、文化等行业要素,共同打造新疆民族特色餐饮的产业链。

特色文化建设例3

    二、新疆民族特色餐饮概况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是唯一一处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交汇之地。新疆民族特色餐饮以清真餐饮为主。在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恪守伊斯兰教礼俗的生活方式已有千年历史,给丝绸古道上的新疆注入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融的文化精神。新疆现有的55个民族中,有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10个民族有食用清真餐饮的习惯,人口达到1100万人,占到全国食用清真餐饮少数民族人口的一半多,占全疆人口总数的近60%。新疆民族特色餐饮不仅体现了新疆民俗风情和伊斯兰教文化,同时,又有中华传统精华菜系后天养分的丰厚熏陶,更有新疆其他少数民族饮食技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历经千年而又兼容中华饮食文明的民族特色饮食文化不但成为新疆社会发展的记忆和心理文化符号,也成为一项不可多得的经济资本。

    三、新疆民族特色餐饮品牌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疆民族特色餐饮有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渊源,独特的资源优势,本应该有所作为,而且能有所作为。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人们谈论新疆特色餐饮时,能叫出的品牌却屈指可数,清真餐饮目前只有菜品而无菜系。当川菜、湘菜等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发展壮大时,新疆民族特色餐饮却望洋兴叹。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影响新疆民族特色餐饮发展的问题在于餐饮品牌文化建设的缺失。在国家商务部餐饮行业“十二五”规划中,主管部门明确提出餐饮企业要走产业化和品牌化的发展道路。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将民族特色餐饮产业发展列入22项重点民生实施工程,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新疆民族特色餐饮业发展。编制完成我国第一个省级层面的餐饮业发展专项规划———《自治区餐饮业发展规划(2011—2015)》,出台《促进新疆特色餐饮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设立餐饮业发展专项基金,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支持新疆餐饮业特别是民族特色餐饮业的发展。新疆的民族特色餐饮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打造新疆民族特色餐饮品牌,挖掘和演绎清真餐饮文化,不仅是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同时也承载了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加强国际交流、传承中华餐饮文化和感恩全国人民的社会责任。

    四、新疆民族特色餐饮品牌文化建设实施途径

    (一)提升有形展示水平,打造品牌形象

    1.品牌设计。品牌设计是餐饮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品牌名称和标志,顾客可以明确自己的购买利益、企业的文化内涵以及个性特征,并形成品牌忠诚。新疆民族餐饮企业品牌设计往往在体现新疆地区浓郁的语言特点和地域特征的同时,也存在着品牌名称冗长、绕口、费解的问题。为更好地实施品牌文化战略,新疆民族餐饮企业品牌设计应在体现西域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文化内涵,遵循以下五个原则来设计:(1)易读易懂;(2)易听;(3)易念;(4)易写;(5)易记。典型的如新疆火宴山火锅文化连锁机构的“火宴山”品牌,新疆五月花餐饮文化连锁有限公司“五月花”品牌,新疆阿尔曼清真食品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阿尔曼”等品牌,不仅西域风情浓郁,寓意深刻,同时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识别、记忆。

    2.建筑与装潢。西域独特的建筑与装潢具有鲜明的识别性和视觉冲击力,利用新疆民族文化打造新疆特色餐饮品牌变得更为具体化、形象化,不仅极大地缩短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而且找到了一种更轻松、更富个性的解读方式。建筑与装潢可以成为打造新疆特色餐饮企业品牌,传承创新餐饮文化的新开端。首先要考虑品牌的定位;其次,应凸现伊斯兰传统风格和新疆民族地域文化特点,如伊斯兰教的建筑圆形尖顶、雕磨花砖拼对几何图案的墙面、黄杨木雕花的大门、六楞的廊柱、莲花的柱头、雕花的石膏板、西域风情的挂毯、刻花的窗棂、手工雕刻铜质木质摆件、民族特色餐具等都堪称新疆民族清真餐厅建筑装饰装潢之经典。同时,可适当添加现代元素,让公众在自然中接受企业,接受由民族文化所带来的餐饮享受。

    3.产品。产品是餐饮企业品牌形成的基础,餐饮品牌的传播大都是依靠顾客对产品的切身体验来产生品牌的认同,然后由顾客以口碑的形式传播,因此,新疆民族特色餐饮企业必须保持其产品的独特性。(1)食材。新疆有很多独特而有优势的食材,如本土牛羊肉、鹰嘴豆、恰马古、巴楚菇、斯亚旦等,挖掘使用新疆特有的食材做原料是保持清真餐饮产品独特性的重要依托;(2)制作工艺及工具。新疆民族特色餐饮要走出新疆、走出国门并站稳脚跟,既要保留传统的风味,又要结合当地进行制作工艺及工具的改进改良,典型如新疆馕,其规模化、产业化的要求使得节能、环保、卫生等新技术成为其发展的必然;(3)服务。餐饮产品本身具有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相结合、生产与消费同一性、产品质量认定主观性等特征,加之新疆特殊的区情,民族餐饮企业要格外重视服务产品,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员工“双语”交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亲情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去赢得消费者的主观认同,消除由于服务产品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消极影响。

    4.环境。环境是餐饮的命脉,是顾客选择餐饮企业、企业争取回头客的基本要素,是赢得巨大餐饮市场和综合效益的保证,它的良好状况不会使消费者感到格外的满意,但是失去这些要素或达不到消费者的要求则会削弱顾客对餐厅服务的信心,因此,应把它当作视觉商品来经营。新疆民族餐厅环境中的有形展示内容包括:(1)平面设计,包括办公事务和餐饮所需的菜单、招贴类等;(2)立体设计。包括民族服装服饰、餐具器皿等;(3)空间设计,包括陈列展示、灯光等;(4)人物动态设计,包括服务人员的表情、礼仪等;(5)用餐方式设计,包括点菜的方式、进餐前后的清手方式等;(6)情节设计,包括西域风情的民族歌舞宴乐设置等;(7)用餐过程设计等。要通过环境系列化的整体运作,使消费者充分感受到民族清真餐饮主题文化氛围与艺术效果,充分融入民族餐厅特有的欢快、热烈气氛,品味新疆餐饮艺术所带来的无穷享受。

    (二)加快内隐文化建设,发展民族特色餐饮品牌

    1.树立品牌文化建设理念。清真餐饮所具备的深厚新疆文化底蕴是新疆民族特色餐饮品牌文化建设的基础。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伊斯兰文化为背景“,清净无染,绿色风情”可以成为新疆民族特色餐饮独特的企业风格,这是新疆民族餐饮业品牌文化建设的依据与出发点。“清净无染,真乃独一”是清真餐饮的核心理念“,绿色风情”能极好地概括新疆民族餐饮的地理及人文特征。秉承这样的设计理念与宗旨,在清真餐饮的风格特点以及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对民族餐饮企业形象进行全新的定位,这对新疆民族特色餐饮产业在今后的对外发展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新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2.实施标准化及产业化管理。标准化是餐饮行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必经之路。餐饮产品本身具有无形性、不可储存性、竞争的不确定性、需求的变化性等特点,加之新疆餐饮面对的市场区域跨度大,餐饮企业要真正做大做强,必须实施标准化及产业化管理。(1)组织协调有经验的师傅和相关科研人员在继承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提炼配方、制定标准、改进工艺、实验出一套技术参数和科学的用料和工艺标准,规范操作流程,提升品质,保持产品较强的恒定性;(2)建立跨行业的对接平台,有效融合民族餐饮企业、原材料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物流、文化等行业要素,共同打造新疆民族特色餐饮的产业链。

特色文化建设例4

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锻造各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丰富的情感,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而在学校,我们一味去研究课堂艺术和管理评价是远远不够的。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和前沿阵地,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对高效课堂的达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是我近年来对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些做法。

一、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着重要“整洁优美、布局和谐”,着眼于班级总体布局的和谐统一,着力于班级文化品位的赏心悦目,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班级美化绿化。创造一个卫生、整洁的优美环境。干净的教室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保持出来的,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主人翁的责任感——“教室是我家”。

(二)创新墙面。教室四周的墙面,是展现班级学生个性化、特色化的一大体现。内容上可以张贴学生的优秀作业,让学生展示自我、树立自信;可以设立光荣榜,树立榜样,宣扬正气;还可以写上名言警句,给学生以启发和鼓励。

(三)注重仪表。班级物质文化不仅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还体现在学生的仪表上。要求学生不留长发、怪发,不烫发,不染发,平时要佩戴胸牌,统一着装校服。

二、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氛围,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精神风貌的反映。良好的班风是无声的命令,是行为准则,它能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斥不符合班级利益的各种行为。

(一)树立良好的班风。优良的班风,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从而增强班级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在关系和谐,正气上升的氛围中,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创造性、积极性都得到赞扬和呵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二)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建立融洽的师生情及和睦的同学情,使整个班级充满家庭式的温暖。

三、制度文化建设

在建设班级制度文化上,重点确立“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的管理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提高自尊心、自信心,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以及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拟订班规,制定公约,体现主体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规是对学生是一种约束,一种引领,是学生发展的方向。班规的制定应该有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让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应该并且能够遵守,师生双方既互相信任,又互相监督,这样才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才能真正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

(二)制定目标,提高参与性。学生在心理上有独立、自主、主动参与的要求,他们的这种需要若能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对由老师组织的教育活动产生积极的情感,进而在行动上来采取合作的态度。

(三)建立并完善班级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各班要实行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建立高效学习小组。把小组打造成一个个“小团队,动车组”。并建立完善的小组评价机制。

四、行为文化建设

班级行为文化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班级行为文化建设,就是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活动。

(一)形成班级的特色。在班级管理中应该走有自己特色的路,塑造自己独有的形象,形成自己的班级特色,建设班级品牌。从班级目标的制定、班级管理体制的确立、班级活动开展等一系列活动入手,让每一位集体成员都参与其中,反映其共同的愿望,呈现自己的风格。

(二)开展丰富的活动。班级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主题班会:每周一次的班会课是德育建设的思想阵地,充分有效的利用班会时间是班级建设的最好途径,在班会课上强调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自我设计的活动中,学生能够自由充分的发展他们的爱好,特长和各种能力,因而对于培养健全的心理有重大作用,其意义往往是课堂学科教学活动所不能代替的,利用活动促进同学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进而满足学生各种心理的需求。

读书活动:教育学生要和好书交朋友,开展班级共读一本书活动,开设班级图书角、图书架,要求学生每天读课外书不少于30分钟,并写读书笔记。

文体活动:轻松活跃的文体活动有利于愉悦心情、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发展特长。运动会、艺术节、读书节、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等都颇受学生的欢迎。

(三)精细化管理。班级管理的精细化在于管理网络化。它不同于规范化,它是在规范化管理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为严格细致的管理方式。即“班主任——班委会——值日班长——小组长——每个同学”的管理网络。要求“人人都是管理者”,所以,班级内部要建立《精细化管理及职责》。这样,把班内大小而琐碎的工作分配到每个人,使每个人都是“官”,都是班级主人,同时接受监督又是被管理者。

总之,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环境,希望各班级针对班级实际和学生特点,尽心谋划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精心设计班级文化建设内容,细心落实班级文化建设措施,耐心打造班级文化建设风格,让学生在班风正、学风浓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特色文化建设例5

“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创建特色学校。”一直是我校办学的理念。我们青州市黄楼初级中学位于黄楼镇中心。黄楼镇是全国花卉重镇,有“江北花卉第一镇”的美誉。因此,我校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以花为媒,全面细致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和花卉文化的结合文章,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能力,弘扬了学生个性,取得了理想的育人效果。

一、校本课程彰显学校特色

我们当地很早就有花卉种植的优良传统,近几年花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万亩花田,十里花街”的局面。我校70%以上的学生家庭从事花卉种植和花卉营销,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根据学生特点,相继自主开发了《认识身边的花木》《花言花语》《花卉栽培技术与管理》《常见盆景鉴赏》等校本课程。并且成立了专门的花卉兴趣小组,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讲授各种花卉的生长习性、种植技术和人文内涵等方面的知识,借此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拓展校本课程的领域,体现校本课程的地域特点。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实施,使学校教育教学不断走向内涵发展的道路,提升了学校“以花为媒,以美育人”的办学特色。

二、社团组织搭建多元化舞台

我校把普及花卉知识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在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上,成立了“花都文学社”“花卉书画社”“花都篮球队”等社团组织,为学生了解花卉知识展示个性搭建起了多元化舞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借助学生社团这一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走访、翻阅书籍、上网查询等形式,在实践中了解与花卉相关的各种文化知识。这些趣闻典故、诗词散文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歌曲、曲艺陶冶了学生的性情,熟语、歇后语给学生带来了乐趣……另外,我们借助图书馆、花博会展馆、乡村少年宫等活动场所,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进一步拓宽地方课程的活动领域和分享渠道。

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每年校园“艺术节”学校都要举行花卉知识竞赛和成果展演,如:师生绘画与书法展览、花都篮球比赛、诗词背诵与默写比赛、手抄报展、班级文化长廊设计展等活动,这不仅是学生成果的展示,也丰富了学校的文化生活,促进了良好校园花卉文化的形成。学校借名家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举办“花卉知识大讲堂”,聘请当地花卉状元来校做专题报告,讲解花卉知识和花卉企业成长历程,激发了学生从事花卉生产、建设美好家乡的热情。

三、探究实践提高学生素养

特色文化建设例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以建设文化强区为中心,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不断创新,努力提升,认真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二、组织领导

特色文化星级评比工作由区文广新局组织实施,局文艺科、区文化馆等单位抽调人员成立工作组,负责特色文化的指导和评比工作。各镇(街道)要建立相应的工作班子,负责特色文化的推进工作。

三、评比范围

全区各镇及南夏墅街道,共15个已经确定的特色文化品牌项目。

四、评比标准

(一)“二星级特色文化”评比标准

1.特色文化品牌影响较大,在常武地区获得奖项,社会反响较好,市级主流媒体有宣传报道。

2.特色文化创建工作班子健全,有专人负责,镇(街道)有活动阵地和培训场所。

3.特色文化活动经常开展,节庆假日均开展活动,有活动台账记录。

4.特色文化参与的人数较多,全镇(街道)50%的村、社区有队伍和活动阵地。

(二)“三星级特色文化”评比标准

1.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大,获得过省级奖项,社会反响好,省级主流媒体有宣传报道。

2.特色文化创建工作班子健全,有专人负责,镇(街道)有活动阵地和培训场所。

3.特色文化活动经常开展,节庆假日均开展活动,有完整详实的活动台账记录。

4.特色文化参与的人数多,全镇(街道)80%的村、社区有队伍和活动阵地。

5.特色文化品牌在全省领先,有1—2支优秀队伍。

五、评定步骤

特色文化建设例7

校园文化产品因其元素的特殊性,适用范围相对狭窄。不可能作为市场流通的日用百货一样,遍布各大商场、超市。传统意义上认为,校园文化产品是官方交流时的馈赠、交流礼品,其实其消费市场远不止于此。事实上,在校园环境中生活的人群、曾经有校园生活经历的人群以及将要步入校园的人群都将成为校园文化产品消费的主力军。其消费者的年龄段跨度很大,需求也十分复杂。因而此类设计要对症下药。

(2)购买力分析

校园文化产品如果作为日用品消费,其价格应该与其它同类产品持平,或略高一点。但与全球资源共享的商家相比,从价格上相比根本没有竞争力。因而它应该作为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纪念意义的产品。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应该是物美价廉的产品占主流。相对昂贵的校园文化产品只能作为有益的补充。

二、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定位与原则

根据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定位的目标消费人群,可以按照用途分为:日用品、装饰品、纪念品三大类别。

(1)日用品

日用品,主要包括学生校园生活的必需品为设计原点。包括学生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其设计品类的选择,应以日用消耗品为主,且具有相对的普遍性。例如校园文化的文具系列设计,而对于生活用品中过于个性或偏好的产品,则尽量不要设计,很有可能会做无用功,如设计一款校园文化的香水。尽管会有一定销售,但可能相对于其他产品其销售量会羞以启齿。

(2)装饰品

校园文化装饰品的设计要注意其摆设的环境,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办公环境、家居环境、宿舍环境。办公环境的装饰品既要外形材质美观,尺寸又要适用于办公环境,这并非是限制其设计尺寸,而是要注意其摆放方式如在书橱里、办公桌上、还是落地的墙边或角落。其设计要求相对比较严肃、庄重适于办公场所。而对于家居环境的校园文化装饰品设计则相对活泼、轻松、愉悦。宿舍环境下的设计因其空间的相对狭小与拥挤,使其设计尺寸要求要小,如果是尺寸较大的产品,要考虑壁挂式的结构,以节约空间。

(3)纪念品

校园文化纪念品主要用于自己收藏或馈赠友人,所以产品体量不宜过大、包装要比前述二者更为精美、便于携带、保存。纪念品的价格也应有高、中、低之分,以适应不同的要求。现对于价格较高的产品,应该具有一定的保值、甚至增值的功能。例如贵金属纪念币、纪念徽章、纪念邮票、纪念信封等。

三、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方法

(1)根植于校园文化,细分消费人群

由于是校园文化产品,其校园的特质不容更改。校名、校徽都要使用规范的校园VI系统,大部分院校近几年都逐步规范和完善了自身的VI形象系统。作为学校的“招牌”一定要统一形象,不可千人千面。对于消费群体,除前面所述的三类人群外,送孩子上学的“亲友团”也是消费的潜在客户。

(2)挖掘、重塑校园文化特色

对于专业特征明显的院校,其校园文化产品要挖掘特色,如航空航天专业院校,就可以以自身研制的卫星、飞机等微缩模型或形象做足文章。对于学校的发展历史中对国家、社会贡献较大的人物、事件、物品都可以作为对外宣传的亮点,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激励后者。

(3)实时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都有具有时代特征的物品出现,设想十年前谁会料到苹果Iphone手机会卖得如此之火,相匹配的手机外壳更是琳琅满目:塑料的、硅胶的、金属的、木质的……;动物形象、花卉形象、水果形象、人物形象……;压花的、透明的、镶水钻的……,眼花缭乱的同时还记得曾经的白纸黑字?飞鸽传书吗?因而要注意设计的时代特性。

(4)系统思考,逐步完善

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从宏观上讲属于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到完美恐怕是天方夜谭。就其方案设计到生产实施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而且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完善的销售渠道来保障计划的顺利支持。从微观上讲,每一个产品都可能成为未来记忆的载体,文化产品设计的每个细节都不能忽视。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种类必将更新、完善。

特色文化建设例8

中能的安全需要文化治理。安全是煤矿的“天字号”事情,也是煤矿管理的第一件难事。全国煤炭行业经过探索,认识到安全文化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治本之策。安全文化围绕人在做文章,这就是要用文化引领人、用文化规范人、用文化提高人,使人成为本质型安全人。

中能的管理需要文化提升。中能需要发展,发展必须提升管理。中能的管理水平现在既是现代管理,又有传统管理,这适应不了企业发展。怎样更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境界,应用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就需要文化来提升。

中能的队伍需要文化武装。对于中能来说,人才资源比煤炭资源更重要。如何能够把人才引进来、留得住、干得好,就要有用人文化,亲情文化,让人有本事能用得上。没有文化,就没有人才队伍,甚至连一线员工队伍都留不住。

中能的和谐需要文化滋润。中能要正常运转,必须内部和谐。这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股东与股东之间的和谐,人自己内心的和谐。中能要顺利地生产经营,也必须有外部的和谐。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和谐,与用户关系的和谐等。需要一种文化去滋润。

随着矿区的发展,中能文化也在不断融合中逐步形成。特别是2007年以来,企业文化建设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被动走向主动。已初步构画出了中能企业文化的建设草图,从亲情文化入手,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关心员工的生活、关注员工的情感,以此稳定员工队伍,凝聚员工人心、留住人才,留住人心。从劳动合同的签订切入,让员工身变中能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企业文化和安全文化建设,制定了企业文化和安全文化系统推进规划,编印了《企业文化手册》和《安全文化手册》,引入安全管理的先进方法,建立安全文化教育室等,使公司实现安全发展。

中能走文化治企的路子,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是:一个模式,两大引领,三条路径。

1、一个模式

“春”字文化模式,朝气蓬勃地出现在我们的视角,它象征中能公司春风化雨,走过了艰难的历程;象征中能公司春暖花开,迎来了发展的时机;象征中能公司春意盎然,展现了员工的信心;象征中能公司春化秋实,绽放了收获的喜悦。

春字的含意为:

1.“春”字上方的“三”代表三层意思:一是代表三方股东的优势,即蒲白的煤炭生产管理技术、华电的煤炭市场、中方信的资本和人文优势;二是代表三年发展目标,即把**煤矿建成300万吨的规模,把中能变成榆横矿区的主体,建设一支具有品牌输出的员工队伍;三是代表抓好三项工作,即以标准化建设强化基础工作、以人本精细化管理改善基层工作、以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员工基本技能。

2.“春”字中间的“人”代表要以人为本,要在为了人、依靠人、塑造人上下功夫,让人人成才。

3.“春”下方的“日”代表安全高效生产每一天,每一日都能安全生产,每日都有好效益。

2、两大引领

用中能的共同愿景和企业理念,引领企业不断发展,让员工不断进步。

我们的共同愿景是把中能打造成塞上煤海明珠。要实现这个愿景,就是靠提升境界、强化能力、攻克瓶颈、科学发展的原则,跨越三大步建成三模式:

第一大步:把**煤矿做到300万吨,凭借红石峡铁路专用线,巩固和发展大客户,三年内建成产、运、销协调发展模式。

第二大步:利用煤炭资源优势与榆横电厂合作,建成煤电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第三大步:抓住榆横矿区的发展机遇,建设一支高素质员工队伍,以技术和管理取得煤矿经营权,实现1000万吨以上的生产运营规模,拉长产业链,建成与蒲白、华电、中方信可持续合作发展模式。

中能的核心理念是“我不一定是最大的,但我们一定会成为最好的”。根据这个核心理念,把重点放在做好上,做到**煤矿不仅是榆横矿区第一个生产矿井,而且让中能成为最好的煤炭企业。要把中能建设成一个和谐发展的最好公司,一个安全生产的最好煤矿,一个效率效益最好的企业,一个员工值得托付最好的“家”。

3、三条路径

在安全方面要做到“说一不二抓安全”。“说一”就是要把安全放在责任重于一切,位置先于一切,状况否定一切的位置。“不二”就是要做到工人不违章作业,矿井生产不留隐患。

在发展方面要做到“说三道四谋发展”。就是将三方股东的投资利益聚集在中能健康发展上;将三方股东的员工身份接转到中能这个企业实体上;将三方股东的特色文化融合在中能企业文化上;将三方股东各自的优势落实到中能的目标实现上。

在和谐方面要做到“五颜六色促和谐”。“五颜”是指把个人价值与中能目标相一致,建立一套共同愿景体系;把中能的使命和理念变成员工的行为准则,建立一套制度体系;把制度变成员工的行为习惯,建立一套绩效考核体系;按照工作流程有利于效率效自动自发,建立一套企业文化建设体系。为了实现员工“六色”就是要达到制度规范化、运行市场化、监控数字化、生产机械化、环境公园化和利益最大化。通过努力奋斗,让中能公司有一个现代煤矿的形象,有学校一样的环境,有家一样的感觉,让中能员工有终生贡献的归属感,有中能人的自豪感。

通过把这些思路变为一件件具体的事情,通过扎扎实实做好一件件事情,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真正使中能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现代“人”,用文化为这个中能“人”铸入魂。

在中能的企业文化建设上:首先进行共同愿景的宣灌渗透。其次,让员工在中能找靓点,去黑点,献金点。第三,把中能建成一个家,让中能像个家,让员工有家的温暖感觉,把中能当作家。

怎么让中能文化之芽成长为中能文化大树呢?有四个主要方法:内化于心,渗透于制,外化于行,固化与物。

内化于心----就是更新观念,真正认可和接受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和理念,使文化理念入心入脑,成为企业的灵魂。渗透于制----就是将企业文化理念融入到各项制度中,通过强制性、保护性、约束性的制度,使文化理念覆盖到企业的各个角落,逐步影响改变员工的行为习惯和思维观念。外化于行----要使文化的内在精神体现在员工的行动上,最终达成理念、制度、行为三个层次的内在统一,是企业文化自觉自发,芳香永久。固化于物----要把文化理念融入到工作环境、学习环境、及集体活动中,还要通过物质层面美化文化氛围,把文化反映到服务和产品中去。

企业文化是系统过程,那就要系统推进。

文化建设项目化。就是把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分为若干项目,可以先分出大项目,在大项里在分小项目。项目分出后要按安排哪些是当前做的,哪些是今后做的,完成项目应该有时间表。

项目推进目标化。每个项目要做到什么程度,项目每个阶段达到什么要求,应该是明白的公开的,做到目标清晰。

目标任务责任化。这就是目标任务要落实责任到人,是谁对这个项目负责,就要承担完成目标任务的责任,这当然就有奖有罚了。

特色文化建设例9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时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望。”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各地应突出本地的文化特色,以当地文化所具备的特征,转化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引领文化建设的方向。

一、青原区打造红、古、绿“三色”文化品牌的做法

吉安市青原区是世纪之初建立的行政新区。该区的东固乡位于吉安、兴国、永丰三县之交,境内山峦重迭,地势险要。自1927年10月起,共产党员赖经邦、曾炳春、李文林等人在此领导创建了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异曲同工、又独具特色的东固革命根据地。将它誉为第二个井冈山,称之为“东井冈”。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给青原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在以经济建设为主的新形势下,该区将目光投向了打造红、古、绿“三色”文化产业上。

1、开发陂的古村民俗文化。

陂是一个历史文化名村。村内有367座明清古建筑形成的巷道,800多米长的古商业街,建筑风格以宗祠文化、书院文化、风水文化、文学艺术文化为主。从2000年起,青原区广拓筹资渠道,投入1850万元,对古村的重点建筑进行修缮,完成了5000多米长的景区道路建设和景区绿化美化工程,建成了具有民族文化品位的村标牌坊,还对几处革命旧址加以复原陈列,建起一座民俗纪念馆。区委区政府连续举办了五届旅游文化节,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以及部分英、美、日等国游客前来观光旅游。2007年陂共接待游客3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7亿元①。陂继2004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古村”后,2006年又获“江西乡村十大美景”称号②。

2、弘扬文天祥的爱国正气文化。

青原区富田镇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乡。文天祥的崇高气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该区充分整合有关文天祥的文化资源,使其形成产业。一是成立文天祥研究会,收集研究资料,出版书籍,制作光盘,在全区传唱《正气歌》;二是开发了文天祥故里文化旅游,投资600万元建起陵园,投资370万元进行沿途道路硬化、绿化,修葺文天祥墓地;三是加强海内外文氏宗亲的联络,每年举行祭祖活动。2006年11月20日,青原区举办了文天祥诞辰770周年系列活动。在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上,当天签约的招商项目12个,金额达4.35亿元。深圳宝利来集团总裁文沛荣先生向文天祥陵园捐赠了1000万元。2007年12月,文氏宗亲又向陵园捐赠了建设资金1928万元③。

3、开发红色旅游线路。

青原是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党的特委、省行委领导机关以及许多后勤机关均设在东固、富田,两地也是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重要战场。近年来,青原区已累计投资2700多万元用于对东固、富田的革命旧址、文物保护与维修上,投资50万元对东固革命纪念馆进行陈列整改。同时,增设了三条红色旅游路线,以东固为主要看点,形成了青原―井冈山―瑞金红色旅游线,使之南能贯通井冈山,东可与兴国、瑞金相连。这条红色旅游线已纳入国家红色旅游的范畴。

青原区在着力打造红、古、绿“三色”文化品牌的实践中,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据统计,2007年1月至12月,青原区已接待国内外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000万元。旅游业已成为该区经济的重要支撑,并推动了招商引资的迅速发展,已有140余家企业落户该区,投资金额超过了47亿元人民币。青原区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着力打造红、古、绿“三色”文化品牌,促进区域文化发展并以此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做法,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二、青原区打造红、古、绿“三色”文化品牌带给我们的启示

1、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青原区在打造“三色”文化品牌的过程中,着重突出地方特色。“东井冈”的红色文化,陂古村的民俗文化,文天祥的爱国正气文化,这些非物资文化遗产,都有其先进性,是地方文化的精华。它们中包涵了对生生不息的渴望,对生存乐趣的演绎,对社会的责任,对民族的融合,对心灵的升华,还有对未知世界的求解,对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尊重等。以文天祥而言,在民族的危难时刻,他无视高官厚禄,情愿以生命为代价,为国家、民族挺身而出,这与现代人身上的酒色财气、乌烟瘴气相比,形成鲜明的反差。这种反差的存在,就是教育的重要意义。祭神如神在,祭祀并非迷信,而是一种教育,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又比如“东井冈”的红色历史,是具有时代色彩的血火交织的红色历史文化,这种文化是先进的文化,能够给游人以思想熏陶和启迪。

青原区着力打造“红、古、绿”文化品牌的实践,是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传承先进文化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时代的需要,结合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求,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人民群众吸引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下。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繁荣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事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地的文化形态发生了不同形式的变化。“树立公共文化意识,形成文化产业,以产业带动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就是其中的一个特点。

青原区打造“红、古、绿”文化品牌的经验,即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开发,包括一系列配套工程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起到宣传教育和精神传承功能,而且可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起到发扬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巨大作用。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文化、社会文化的功能不仅没有缩水,反而需要大力加强,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当前国家财力还十分有限,拿不出足够的经费开展群众文化、社会文化建设,各地的文化事业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形势下公共文化发展的需要。这样,各地通过把文化做成产业,再由产业带动社会事业以及经济的发展,就是一条新路子。青原区坚持以“红、古、绿”文化为规划龙头,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特色文化品牌为支撑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精心打造城郊旅游休闲的后花园,使红、古、绿“三色”特色文化在当地形成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群众文化和社会文化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青原区富田镇以文天祥陵园景区开发为重点,充分整合镇内的文化、旅游资源,着力把富田建设成为文山故里文化博览中心。他们将传统文化的开发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使富田古村、陂下古村、匡家明清建筑联为一体,充分挖掘这些历史文化的内涵,实行有效开发,并将其融入大井冈旅游圈,实现对接互动。这样青原区地方文化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就形成了有机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上了以地方文化为龙头的发展、繁荣文化事业的新路子。

特色文化建设例10

学校特色建设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表现出其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并带有整体性的个性风貌。当前,我国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阶段,办好每一所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的办学目标,特色发展,走内涵发展之路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

从根本上讲,使更多的学生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学校特色发展就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学校的不断进步,并从单纯的教育内部的圈子转向教育、社会内外结合看质量。“学校特色”的概念有近百种之多,通过甄别,我们学校根据自身内部发展需求和条件,发挥本校优势,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根据学校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确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主导文化精神,并以此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突破口,确定学校特色建设从红色文化入手,打造德育特色强校。

1 我校红色文化特色建设的根源

百色市八一希望学校,屹立在优美的百色后龙山脚下,右江河畔,具有100多年建校史、红色革命传统浓郁。它从一出生就染上了红色的印记,它创建于1905年,红色文化底蕴厚实。1929年邓小平同志领导百色起义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其政治部旧址——清风楼矗立在原校址中央,那块宝地是闻名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为学校题写校名——“八一希望学校”。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蒋正华、李铁映曾亲临学校视察,蒋正华誉学校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老区教育的明珠”。确定学校特色建设从红色文化建设入手,打造德育特色强校,是对办学历史的传承和发展。

2 我校红色文化特色建设的目标和思路

弘扬百色老区革命传统,确定学校特色建设的核心办学理念“唱响红色旋律,我们从这里起航”,坚持德育为首,构建“以德励志,以德育行,以德陶美,以德欢心,以德健体,以德育智”德育模式,用百色精神培育一代新人。

根据学校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不断优化、创新学校特色内涵,提高学校特色品味。我校特色建设的总体思路分三个阶段梯次推进。初级阶段——确立特色。确定行动方案,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中级阶段——打造特色。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搭建有效平台,构建特色校本课程,扎根课堂,形成一种文化与精神,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使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追求。高级阶段——彰显特色。形成学校独特文化和校本资源,发展学校办学特色,积极追求办学的个性化、特色化。

3 我校红色文化特色建设的开展方式

(1)营造文化环境,让红色文化渗透到学校每一个角落。 为积极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为了让学生随时随地能够与红色文化亲密接触,学校采取主要措施有:一是悬挂肖像格言。在教室、走廊、宣传栏等醒目的地方张挂大量具有革命色彩的格言警句,悬挂了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肖像,并简要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人们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革命传统文化气息。二是打造红色景观文化。学校建成红色广场,象征学校办学理念的雕塑矗立广场中央,七株红叶李象征着红七军。三是建好校外德育基地。学校把百色起义纪念碑园、百色起义纪念馆等作为校外德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写参观日记,谈参观感受。

(2)丰富活动载体,让红色歌声在学校上空飘扬。 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有丰富的活动载体。为使红色精神教育在内容上系列化,在目标上层次化,在时间上常态化,对红色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并扎实加以推进。一是将德育工作序列化。切实加强纪律教育,切实加强艰苦奋斗教育,切实加强理想前途教育。二是建立红色文化宣传阵地。播红色歌曲,讲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舞红色精神,激励学生学习革命精神,争作“四有”新人。三是广泛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结合创建文明单位、绿色校园等,安排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将献爱心教育、助残捐助、敬老爱老等与红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像革命先辈一样,扶危济困,心系天下。

(3)开展校本科研,让红色书香浸润校园的每一颗心灵。 红色文化的铸就,需要有坚强的教育科研作后盾。为使红色文化教育有配套的教材,专门组织教师到当地文物馆、档案馆等查阅资料,从各种渠道搜集信息,通过编印校刊,还开发校本课程系列教材《红色故事》、《红色歌曲》、《红色童谣》等,三套教材收录革命斗争故事、诗词及革命歌曲等。规定校本教材是学生的必读书目,安排专门学时进行讲授。二是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全校教师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共同探讨红色资源开掘与整合的真谛,浓厚学校的教科研氛围。充分利用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教学平台,深化红色教育,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