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模板(10篇)

时间:2022-06-25 07:18:59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例1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近些年教育部、财政部相继联合实施了全国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和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各省市、区也在本地区范围内启动了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我院有幸成为四川省首批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现已进入项目实施阶段。示范校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诸方面改革创新,办出新时期的高职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培养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对接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并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要达到这个目标,既要在办学条件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在办学理念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要在学校软实力方面下大功夫,切实加强以“作风、教风、学风”为主要内涵的校风建设,而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从严治教的良好教风和刻苦学习良好学风既是示范校建设的基础内容,也是示范校建设的目标要求。

一、“三风”建设的内容

“三风”即包括作风、教风、学风,也就是学校的校风的具体表现,她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精神所在,她决定着学校的品位、档次和特色,代表着学校的软实力。校风是学校的历代师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凝练和传承下来的校园精神和办学力量,她需要无数的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在长期的育人活动过程中逐步摸索、前仆后继形成的校园精髓,是学校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的整体体现。她影响着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良好的校风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许多著名大学,都会因为优良的校风而闻名于世,并引以为骄傲。校风主要体现在作风、教风和学风三个方面。

作风主要是教职员工的职业素养和工作风气。学校的行政、教学、学生、后勤管理的工作作风直接体现在师生员工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风清气正,高效有序的校园作风能使一所学校良性运转,能规范师生的日常行为,能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形成真抓实干,扎实务实的工作局面。

教风是教师在育人活动中的风范、风格、特点和作风,集中体现在师德、敬业精神,学识和教学能力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严谨治学,从严治教,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风的标准,身体力行地达到这些标准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学风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校的治学方略作用在学生身上的外在体现,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学习习惯、学习纪录等方面。学风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综合反映。优良的学风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基础条件,也是育人效果的必然体现。

作风、教风、学风三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作风带动教风,教风决定学风。因此,作风建设是基础,是前提,是关键,教风建设是核心,是灵魂,学风建设是落脚点和着力点。是三风建设的具体表现。

二、示范高职院校与三风建设的关系

“三风”建设就是人们常说的校风建设,示范建设最基本的目标之一是要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需要师生员工全力配合,尽职尽责地履行岗位职责,在此前提下才谈得上去创示范。因此,“三风”建设既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示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切实加强校风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水平和培养质量,关系到示范校建设的成效,是示范校建设成功的基本保证。借助于示范高职建设这一契机,整顿和调整职工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使示范建设与“三风”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既能保证各个示范建设项目的良性推进,也能形成学校的纯正风气。“三风”建设中,职工和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是基础,教风建设是核心,学风建设是着力点。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例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风景园林学是关于土地和户外空间设计的科学和艺术,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它是以“生物、生态学科”为主,并与其他非生物学科(例如土木、建筑、城市规划)、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建筑初步课程作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关于建筑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其授课目的就是为以后的课程设计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启蒙教学的课程,其在风景园林专业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大体有三个方面:训练风景建筑表现技巧;训练风景建筑制图方法;训练风景建筑设计方法和原理。通过两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在该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专业方向上存在一些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1内容庞杂

目前,课程的训练内容很多,既要有建筑知识的涵盖,又要有绘图的基本训练、模型的制作以及构图色彩方面的训练,虽然这些都很重要,但是内容过于庞杂,之间又没有联系,结构也很松散,容易让学生把握不到课程的主要方向,疑问重重。

1.2课程之间协调差

建筑初步课程的安排都在一年级,课程内容广泛,与其他很多课程的内容重复,讲授深度较浅显,每个内容都是蜻蜓点水,讲授较为不合理。

1.3重基本功训练,忽视思维训练

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建筑初步课程还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以训练绘图基本功为主要目的,忽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导致很多学生喜欢模仿资料范例,设计成果平淡无奇,过多地重视图面效果。

2改革的措施

2.1教学方法

对风景园林专业来说,建筑初步课程是建筑的启蒙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更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改变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以期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2.2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以教师、课本、黑板为中心的填鸭式的、封闭的、单向的向学生传播知识,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形象和生动,比较适合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另外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应发展“讨论式的教学”,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应适当地安排讨论,组织师生交流与共享查阅的资料及调查的案例,讲述分析的过程及结果,促进大家共同进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在各个课题设计的最后阶段,应开展“展示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展示自己成果的同时也可以学习他人的处理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学得以延续。

2.3教学内容

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应对“建筑初步”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变,使建筑初步课程真正成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启蒙课程。笔者认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初步内容可分为以下四部分:建筑绘图基本功训练、形态构成设计、小型建筑设计以及相应的理论知识。

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都是非艺术生,大部分学生的美术基础几乎为零,在绘图的基本功训练上都需要加强,特别是建筑的表现,需要更为严谨的绘图方式,为将来景观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课时较少,在作业上应选择综合性的训练项目,压缩作业周期,减少临摹抄袭,追求高效、全面的训练项目,使学生的思维融入到设计的作品中去。另外,在形态构成部分应和学生全面地讲解造型的塑造规律以及思维形式的转变,通过对建筑要素的提取、归纳和总结来对形体进行把握与塑造。由于前面的铺垫与学习,在最后的小型建筑设计课题部分,是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的一次较为真实、具体的综合性练习。制作模型和绘制课程作业最直接最有效,在模型的制作和图纸的绘制过程中,可以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制作能力结合起来,使初学者更直观有效地体验到自己的创作中去,真正达到“做”、“想”、“画”的结合。

3结语

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初步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各部分之间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一个整体。围绕着建筑初步的教学改革,要不断加强训练途径,提高办学条件和优化教学手段,形成课内课外的结合,理论专业知识与基础训练内容的结合,使建筑初步真正成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启蒙课程。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例3

党的建设是一个包含着多种要素和多方面内容的整体。其中,党的先进性建设从被提出之始,就备受瞩目,处于“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的重要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先进性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党的建设坚定不移的追求;引导着党的建设的基本方向,是党的建设始终不渝的目标;衡量着党的建设的是非得失,是党的建设优劣强弱的标志;展示着党的建设的效果效能,是党的建设发挥作用的关键。总书记在建党85周年讲话中指出:“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就是要更加鲜明地强调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重大课题,更加深入地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党自身建设规律,更加全面地认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目标要求,更加突出地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主线,从而使党的建设的努力方向和检验标准更加鲜明,使我们能够更好、更全面、更有成效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线地位,不仅要进一步明确,而且要切实得到加强。因为我们党当前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执好政、长期执政问题,而执好政、长期执政的关键则是保持和发挥好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建设所努力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把党的先进性贯彻到底、坚持始终、发扬光大,使党的执政地位因先进性的支撑而更加稳固。进一步明确并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线地位,必须把先进性建设置放于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中心位置,使党的各项建设按照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去开展,以是否促进和有助于党的先进性的发挥和实现来衡量优劣得失;必须把先进性建设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使党的各项工作紧紧围绕保持先进性这个主题、朝向保持先进性这个大目标去努力。只有突出先进性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主线地位,才能真正创造和实现以先进性建设统领和带动党的各方面建设协调发展的局面。

2.要准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和意义,科学阐明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的基本关系

我们党高度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强调“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昭示出执政能力建设的非凡价值和重大意义。的确,处于执政地位的党,执政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党能不能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关系到我们党能不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明确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我们进一步揭示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的基本关系。其一,二者源于共同的现实要求,有着共同的目标追求,其提出背景、理论价值、战略意义及目标指向都是根本一致的。其二,二者各有特点、各有侧重,各有独特作用和存在意义,它们在内涵内容、地位价值、方法途径上存在差异和区别。其三,二者互为作用、渗透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凝结为同一个过程。

从根本上说,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是一种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内在地蕴含着对党提高执政能力的明确要求;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会极大地促进党的先进性的保持、实现和发展。其二,先进性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深厚基础,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取向;执政能力建设是党在执政条件下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先进性的现实体现。其三,党的先进性要依赖执政能力建设才能使自身获得强有力的支持并赢得更加充分的发展,党的执政能力又依靠先进性建设的引领使自身的功能和价值得到有效发挥和充足实现。对此,已有的重要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中虽有所触及,但还不够充分,有待深入揭示和阐明。

3.要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关系党的建设全局的综合性建设来对待,予以高度重视,使之得到进一步强化

党的各方面建设,因各自的内涵、内容、目标、任务的不同,在党的建设全局中发挥的作用、产生的影响、所处的地位是有区别的。单就涉及领域和适用范围来看,有的具有综合性、全局性的特征,如党的先进性建设;有的具有专项性、具体性的特征,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对于党的制度建设,我们目前虽然把它与思想、组织、作风等项建设并列看待,但就其现实影响和涉及范围而言,应该视为党的建设中的一项综合性建设。一是因为制度建设关切的不在于制度本身,而是制度所约束规范的内容,制度建设总是涉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涉及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二是因为制度建设不是单独推进的,它需要结合并渗透于党的各方面建设之中,而党的各方面建设又必须通过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来巩固已有的成果并进一步深化。三是因为制度建设的成果形式,即制度化的规范、规则、程序或原则,需要共同遵守,具有刚性特征和普遍适用特点,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作为关系党的建设全局的一项综合性建设,制度建设应当得到进一步突出和强化。健全的制度是正确路线形成的基础,是正确路线得以贯彻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把制度建设纳入党的基本建设之中。党的十六大在规划党的建设时,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把制度视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从六个方面强调要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社会和谐。这一切,为我们认识制度建设的作用并搞好党的制度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当前党的建设的实际看,制度建设的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制度建党,既是党的建设的经验总结,又是党的建设的现实要求。进一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要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全面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走综合创新之路;要紧密结合党的性质、目标和任务,确保制度的内容更加民主,制度的要求更加科学,制度的实施更加具有权威性。只有通过制度建设并加强制度建设,我们才能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

4.有必要把“廉政建设”从作风建设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建设内容纳入党的基础建设序列之中

在谈到反腐败斗争时,我们经常提到“党风廉政建设”。1998年11月,我们党专门做出了《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从目前党风廉政的情况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看,党风廉政建设愈显重要、愈加突出。而在由各方面建设构成的党的建设的整体序列中,党风廉政建设的地位却并不显著。因为直至现在,我们把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问题总体上纳入党的作风建设之中。这种情况值得思考。

党的作风建设内容宽泛,有很大的包容性,这是我们把党风廉政建设归入其中的基本前提。然而,我们在界定作风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时,不能不考虑到它原初的意义及人们习惯上的看法。通常在讲到党的作风建设时,一般是强调继承和发扬三大优良作风,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牢记“两个务必”,倡导艰苦奋斗,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等。这些要求,主要涉及领导方法、工作方式、处事行为问题,与人的品质是优是劣、道德是高是低尚无紧密联系。而一旦把党风廉政的要求和内容、反腐败斗争的要求和内容都作为作风建设来对待,情况就有了很大不同,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超出了作风建设的领域和范围,使作风建设原初的要求和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鉴于作风建设不适宜附加更多的超出“作风”(即思想上、工作别是领导活动中表现出的态度、行为)以外的东西(如人的品质、道德),鉴于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及广受国内外、党内外关注这一现实,应当考虑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要求和内容用“廉政建设”来表述,把“廉政建设”从作风建设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建设内容纳入党的基础建设序列之中。这里的“廉政建设”,是廉洁执政建设(针对执政党而言)而非廉洁行政建设;归于党的建设整体序列中,宜称为“党的廉政建设”(避免了“党的党风廉政建设”这种不顺畅的称谓);纳入党的基础建设序列之中,则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并列。这样做,顺应了廉政建设已成为党的建设中一项具有独立特征的重要建设内容的现实要求,起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作风建设已难以把有关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的许多要求和内容囊括其中;二是继续把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作为作风建设来对待,在某种程度上(起码在认识上)会影响到我们对人民群众关注的腐败问题的重视和解决,而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则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

5.需要总体把握并厘的各方面建设的内在联系,明确提出“党的建设新布局”问题并予以科学概括

自我们党提出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以来,党的建设在原有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基础上,增加了新内容,加入了新要素。为此,总书记在建党85周年讲话中提出了“党的各方面建设”这一概念,用以统括党的建设中的多方面内容和要素,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思考和研究有关党的建设的一些问题,必须注意从总体上把握党的各方面建设,必须注意厘的各方面建设的内在联系。这样一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必然是党的建设的一种新布局。

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一样,党的建设目前已由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思想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制度建设等,构成为一个整体。对党的建设这样一个整体的构成要素、内在关系、基本结构的更深入、更细致、更具体的考察,我们会获得这样的基本认识,即: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以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核心),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为基础(保障)。这就是对党的建设新布局的基本概括。

党的建设新布局,是客观形成而非人为设计,是现实存在而非主观臆造,是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必然。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要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之中,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新布局”问题,强调的是党的建设体系的发展,说明的是党的建设内容的丰富,描述的是党的建设结构的调整。对“党的建设新布局”予以准确概括和科学表述,是根据总书记的有关论述和中央的有关决定做出的,是对客观存在着的党的建设新布局的观念反映,有助于我们在厘的各方面建设相互关系和内在结构的基础上,自觉把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各项举措。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例4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地方国库制度建设面临的压力分析

随着系统的不断升级、总行制度的重新整编及业务人员对地方国库制度和国库业务操作的熟悉程度越来越高,制度内容与制度执行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对制度建设产生了需要继续完善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上位制度协调一致的压力。2011年底,总行对现行国库内部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清理、修改、补充和完善,先后颁布了多个基本规定、管理办法及指导意见。新制度根据当前的国库业务环境进行整编,在内容上有所修订,且更偏重原则性规范。为了切实执行总行国库制度,更好地履行国库职能,当前各地方国库制度必须随着总行基本制度的重编进行相关内容的修订与完善,使之与总行新国库制度保持一致,且内容更加明晰、更具操作性。

(二)增强制度执行力的压力。目前,部分国库业务人员在部分业务处理中存在“习惯化”以及“表面形式化”的操作,制度执行力表现不高。首先,部分支库业务人员在国库业务处理过程中习惯按照相关业务的旧制度规定来处理各类国库业务,致使某些国库业务处理流程和操作程序与当前适用的相关制度内容不一致。其次,在处理一些国库收、支、退等业务时,部分业务人员只满足于在纸制凭证上的鉴章,但在业务处理过程中没有实际进行监督或执行内部国库资金风险控制程序,未能实际履行国库职能和防范国库资金风险,只是在表面上执行了相关制度内容。

(三)业务制度内容规范到位的压力。当前制度对部分业务处理的规范内容只是做了“原则性”的阐述,对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也重视不足,显现出规范不到位的问题。首先,随着国库的整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制度的编写人员对新环境的情况并不了解,因此在某些业务规范内容方面大多采取“原则性”或“方向性”的制度规范用语,对业务操作程序的规范阐述不是很到位,导致国库业务人员在实际的制度执行中容易产生误判。其次,由于对国库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部分国库业务的内部风险控制程序缺失,比如:“在退库业务中,发生退库的收入预算科目在收入报表中的本年累计余额不可以为负数”等风险点。

(四)部分旧业务的制度内容继续完善的压力。随着各种业务的不断发展,当前存在部分制度内容与业务不适应的情况,相关制度对业务处理行为规范作用不强。首先,在TCBS系统上线初期,为了确保国库业务人员从原有系统业务角色尽快向TCBS系统业务角色转变,在考虑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的基础上,制度内容尽量避免对原有国库业务处理过程产生太大的改变,少量业务处理程序的制度规范依然保留原有做法。其次,TCBS系统的不断升级改变了某些国库业务处理流程,优化了国库业务环境,导致某些制度规范内容过时。

(五)新业务的制度内容需进一步完善的压力。随着TCBS系统运用的不断深入,各地国库部门协同相关部门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工会经费、残疾人保障金以及地方社会保险金纳入国库管理等多项国库创新业务,开创了地方非税收入纳入国库预算外收支管理的先例。但由于创新业务是在相关制度出台后开展的,相关国库预算外收支业务处理办法及管理制度只是另行出台并使用,未能在基本制度内容中得到反映。为保证制度内容的完整性,需对该部分业务制度内容进行整编。

二、强化地方国库制度建设的建议

为了满足新形势国库业务需要,解决全国各地分、支国库在制度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确保国库职能在可控风险范围内得到更好的履行,本文结合各地国库业务处理中制度执行的实际情况,提出各地分、支国库机构应采取执行有效的方案加强地方国库制度建设、完善海南省地方国库制度体系内容、强化地方国库制度实施效果等的建议。

(一)明确地方国库制度建设的目标。明确制度建设的目标是地方国库制度建设的前提条件。地方国库制度应建成什么样的体系?制度内容应以什么尺度作为衡量标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些问题在确定制度建设意图过程中应加以明确。一般情况下,地方国库制度建设的目标应体现为制度的一致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前瞻性等方面。

(二)健全地方国库制度的制定机制。国库制度的建设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为确保制度建设的科学性与完整性,地方国库制度建设应在总库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总结过去本地国库部门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广泛征求各地及各部门对制度建设的意见与需求,针对不同的情况研究并采取不同的优化方案,不断完善国库制度内容,据此形成一个相对健全的地方制度制定机制。

1、学习与研究总行新制度。地方国库制度内容必须与总行上位制度保持一致。在国库制度建设前,地方国库应对总行基本制度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与研究,全面掌握总行基本制度内容的变化情况,了解变化内容对地方国库制度建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总行的地方国库制度及实施细则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国库业务的实际情况,确定总行各基本制度需要进一步细化的制度条款,并将相关内容细化成地方制度实施细则与操作规范。

2、总结旧制度建设的问题。制度建设不是从开始就十全十美的,建设情况需要在实际业务中不断进行检验。一般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制度执行后,“制度内容不到位,无法执行”、“制度内容不符合业务规范”、“制度内容与上位制度相冲”以及其他在制度制定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会逐渐暴露出来。为了促使地方国库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需要对过去制定的制度内容及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制度内容不断优化,对制度执行不断加强。

3、广泛征求意见。国库制度是各级国库部门业务行为的规范依据,对国库履行监督职能行为、业务回单及相关资料的整理行为以及和相关部门的对账行为都会产生规范作用,从而也会对财税等相关外部单位产生影响。然而,基于不同的现实需要,各级国库部门和各外部单位对某些国库业务可能会存在不同需求。为强化国库制度的执行力,在地方制度实施细则制定前,应事先征求各支库及各外部单位的意见,在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各支库或相关业务外部单位对国库业务的现实需求。

4、拟订方案,完善制度。首先,将总行基本制度的每个条款进行细化并汇总,编制每个总行基本制度的地方实施细则;其次,将各地方实施细则的相关条款内容按国库业务种类进行归类与划分,使规范每种业务操作的实施细则能按每种国库业务处理的过程进行整编并按顺序排列,汇编成地方国库业务操作规范等制度。

(三)完善地方国库制度的内容框架。对于每种国库业务,地方国库制度及实施细则应分别从业务要求与风险、业务凭证与监督、业务操作与账务处理及凭证整理等方面进行规范。

1、规范业务要求与风险内容。国库业务处理的业务要求与风险是地方制度实施细则应首先明确的内容,具体是指总行基本制度所规定的每种国库业务处理应达到的目标、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总行对地方国库业务的年度考核点以及相关财税政策对国库业务的要求。业务要求与风险的内容一般可以根据总行国库基本制度内容及相关财税政策进行细化。

2、规范业务凭证与监督行为。国库业务的发生都需要各相关凭证作为依据。为规范国库业务处理的标准,实施细则应对国库业务发生时的必要凭证,以及凭证要素的必要项做详细的规定;在此基础上,还需明确国库业务人员应如何根据凭证要素内容和各凭证间的勾稽关系进行对外监督。

3、规范业务操作行为与国库会计账务处理。TCBS系统上线后,国库业务基本上依靠各种国库系统进行处理。为保证国库业务的系统操作有法可依,地方国库制度及实施细则应对系统业务操作行为进行规范,明确各业务岗位在国库系统中的操作内容,并确保该规范内容与各国库系统操作手册保持有效的衔接;其次,地方国库制度及实施细则还应详细阐述国库业务经国库系统处理后所产生的业务处理信息、国库会计核算的会计分录、登记的会计账簿种类以及汇总的会计报表,以便国库业务人员据此对国库业务处理结果及国库会计核算结果进行全面的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实施细则还应对国库业务处理信息以及国库会计核算信息的查询方法及操作行为进行规范。

4、规范凭证整理行为。国库业务在国库信息系统中处理完后,相关凭证资料如何进行处理等业务行为也需要在实施细则中得到明确的规范。其内容主要应包括对国库业务处理和会计核算资料、相关部门的国库业务凭证回单、会计凭证及相关报表的清分、签章及整理等行为的规范。

(四)强化地方国库制度的执行机制。国库制度建设不仅仅是指健全制度体系与完善制度内容,还包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制度执行到位,强化国库制度在实际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制度执行力。

1、加强制度学习与培训。深刻理解并全面掌握国库制度内容是制度得以执行的前提条件。各级国库部门应通过组织培训班、网络视频培训、录制光盘、编写制度汇编、组织大分区国库知识培训以及其他创新培训方式与手段,积极组织国库业务人员开展新国库制度和财税政策学习及研究,着力增强制度培训效果,确保各国库业务人员对制度内容及国库业务相关政策理解到位。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例5

作者简介:陈建林(1975-),男,湖南浏阳人,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陈荐(1967-),男,湖南衡阳人,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湖南 长沙 41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理工大学教研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123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20-03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发展风能与太阳能也是我国实现传统化石能源为主过渡为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为主的必然之举。近年来,我国风电与太阳能发电迅猛发展,对新能源产业人才提出迫切需求。自2006年以来,我国相继有华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开办“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按照2010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自2011年开始,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又设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新能源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2013年,根据教育部要求,“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将统一更名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对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和我国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现状,本文对“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过渡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现状

1.总体装机情况

自2007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呈高速增长趋势。如表1所示为2001~2012年我国新增及累计风电装机容量(数据来源:CWEA)。2010年,我国(不包括台湾地区)新增风电装机1893万千瓦,累计风电装机容量4473万千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至2012年底,全国新增安装风电机组7872台,装机容量1296万千瓦;累计安装风电机组53764台,装机容量达到7532万千瓦;风电并网总量达到6083万千瓦,发电量达到1004亿千瓦时,风电已超过核电成为继煤电和水电之后的第三大主力电源。

图1 2001~2012年中国新增及累计风电装机容量

至2012年上半年,我国规划建设的百万千瓦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包括甘肃酒泉基地(首期380万千瓦)、蒙东基地通辽开鲁基地(150万千瓦)、蒙西达茂巴音基地(160万千瓦)、河北承德基地(100万千瓦)、新疆哈密基地(1080万千瓦)的建设项目已部分或全部完成。此外,全国还有6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正在组织开展建设前期工作,分别为宁夏贺兰山基地(450万k千瓦)、甘肃武威民勤红沙岗基地(100万千瓦)、吉林四平大黑山基地(170万千瓦)、锡林郭勒基地(300万千瓦)、兴安盟桃合木基地(200万千瓦)、呼伦贝尔基地(250万千瓦)等。

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核准风电项目1651个,累计核准容量9040万千瓦(含国家核准计划外项目517万千瓦),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累计核准容量2084万千瓦,居全国之首。2012年上半年全国风电累计吊装容量6190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5572千瓦,在建容量3468万千瓦,并网容量占核准容量的62%。其中内蒙古风电并网容量突破1500千瓦,领跑全国,河北、甘肃、山东、黑龙江、江苏、新疆、山西、广东、福建等省区并网容量也均超过100万千瓦。

2.风力发电投资企业情况

2012年上半年,国电集团新增并网容量190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1172万千瓦,继续保持全国风电并网容量首位;华能集团新增并网容量100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759万千瓦,居第二;大唐集团新增并网容量101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675万千瓦,居第三。五大发电集团累计并网容量3170万千瓦,约占全国并网容量的57%。2012年上半年全国投资企业基本保持稳定发展状态,同比2011年上半年并网容量降低了约16%。表1所示为2012年上半年主要投资企业并网容量统计情况。

3.风电机组制造商情况

大规模风电基地建设,为我国风电机组制造商开拓了广阔的市场。2012 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排名前二十的企业几乎占据了国内98%的市场份额,其中金风新增风电装机容量最多,达到2521.5兆瓦,占据19.5%的市场份额。2012 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为金风、联合动力和华锐。2012年中国风电新增与累计装机排名前二十的机组制造商分别如表2与表3所示。

另外,我国海上风电也取得较大进展。截至2012年底,中国已建成的海上风电项目共计389.6兆瓦,是除英国、丹麦以外海上风电装机最多的国家。我国海上风电开发提供风电机组的制造商中,华锐、金风、Siemens 所占份额较大,机型主要以2MW以上的风电机组为主。

二、我国风电人才需求及培养现状

风电产业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风电人才的短缺。我国的风电人才需求主要为三个方向:一是风电开发企业,如国电、华能、大唐、国华、华电、中电投、中广核、华润等下属的风电场,主要从事风电场运行与维护方面的工作;二是风电机组制造商,如华锐风电、金风、广东明阳、国电联合动力、湘电风能、Vestas、上海电气、东汽、Gamesa、GE等,这类企业一般需要高端的风电研发人才;三是风电规划设计或建设单位,主要从事风电场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工作。

目前,我国风电人才培养大体上形成了三个层次的格局:第一梯队是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由国内各高校及研究机构借助风电领域的课题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创新能力的风电领域高层次人才。第二梯队是本科生培养。据统计,自华北电力大学2006年创办我国第一个风能与动力工程本专业以来,包括长沙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等,全国已开设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学校有16所(2013年起,“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更名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第三梯队是高职生。高职院校主要培养从事风电机组制造、风电场运行与维护的一线技能型人才。

从长沙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首届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考研与出国情况来看,毕业生出现不同层次的走向。截至2013年3月20日,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09级毕业生63人,已签约49人,就业走向主要为中国大唐集团、国电集团、华能集团、电力投资集团、华润集团等发电企业的下属新能源公司,少部分为风电机组制造商和电力建设单位;读研7人,分别被华北电力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大学预录取;出国深造2人,分别为丹麦科技大学和德国汉诺威大学预录取。从目前人才需求角度来看,由于近几年风电项目的迅速扩张,风电行业对风电场运行与维护的技能型人才有较旺盛的需求。

在风电大规模发展的同时,近几年我国太阳能发电也迅速扩张。截至2012年底我国累计光伏装机容量达到7.5GWp,预计2013年将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为10GWp,计划2015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为40~50GWp,2020年新增80~100GWp。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作为新能源中两支主力军,出现并驾齐驱的局面,产业发展必然对专业人才提出迫切需求。2013年,教育部统一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更名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专业也将面向更宽广意义的新能源产业需求,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教育既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中坚力量,又承担着为行业高端人才培养打基础的重要任务。本科生的优势在于理论基础、思维方法和发展潜力,但缺乏的是技术细节方面的训练。因此应始终以培养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强为目标。从新能源产业自身发展角度来说,需要一批具有宽广知识体系、能够引领新能源技术发展的高水平创新型复合人才出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教育应该既注重专业的基础性,又要注重工程实践性。为此,我校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原则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2009年首届招生以来,本专业依托本校能源电力优势学科,立足新能源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风电产业人才需求,确定了“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高外语水平,系统掌握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胜任风电场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风力发电机组设计与制造,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风力发电项目开发等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并能从事其他相关领域的专门技术工作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2011年,本专业被确定为湖南省省级特色专业。2013年,根据教育部对本科专业整理工作的统一部署,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将更名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对专业培养方案做了相应的调整,但仍然保留“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特色,以风力发电为重点,涵盖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等新能源知识体系,培养具有宽厚理论基础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注重基础性和实践性相结合设置课程模块与培养环节

根据学校的特色和优势,编制风能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共开设必修课35门,开设选修课23门,现已开出课程门数为58门,学生需选修33学分选修课程,选修课在总学分中的占比为19.6%。设置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风力机空气动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机学、电路理论、自动控制原理、风力发电原理、光伏发电原理与应用、太阳能热利用原理与应用等主要理论课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工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风资源测量与评估、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风电机组控制与优化运行、风电场电气工程、海上风力发电等技术类课程;以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风电场电气工程课程设计、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课程设计、风电场认识实习、检修拆装实习、仿真实习、运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作为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实践教学贯穿全程。共4次集中实习,课程模块与培养环节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模块与培养环节关系

3.在工程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型人才是支撑和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源于实践,在工程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长沙理工大学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学生能力结构体系、能力培养的实施方案、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管理模式,提出了“工程基础训练+工程创新训练+大工程意识训练”的工程教育模式。基于工程教育理念,形成了“三层次、四模块、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实验、实习、设计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按基础训练、提高训练、综合训练三个层次进行系统设计;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实验、实习、设计、课外实践四个模块;采用课内外、校内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三结合的方式组织实践教学。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并建立了稳定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1)校内实习基地。建立校内“风电机组运行特性分析实验室”、“风力机变桨控制实验室”、“风力机偏航控制实验室”、“风力机组检修拆装实验室”、“大型风电场运行仿真实验室”、“风力机叶片振动特性实验室”、“风力机设备腐蚀与磨损实验室”、“光伏发电实验室”等专业教学实验室,为专业实验课、认识实习、拆装实习、仿真实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2)校外实习基地。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大唐华银城步南山风电场、华电郴州仰天湖风电场、中电投九江长岭风电场、大唐漳浦六鳌近海风电场、湘电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兴业太阳能有限公司、北京木联能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等省内外相关企业共建“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形成学校与企业产、学、研全面合作的长效机制。风电专业骨干教师共18人次先后到内蒙古华电新能源辉腾锡勒风电场、福建大唐漳浦六鳌近海风力发电场、河南南阳方城风电场、新疆电力设计院、大唐甘肃酒泉风电场等风力发电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科技服务。风电专业学生在华电郴州仰天湖风电场、宁夏贺兰山风电场与太阳山光伏电站等基地开展了丰富的暑期实践活动。依托专业实验室,学生开展了大量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了部级(共4项)、校级(4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研究工作;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科技性竞赛活动,获得较佳的成绩。

4.转变技术类或实践类课程的学习过程

本科教育的缺失是职业技能或技术细节方面的训练。理论知识宽广但实践动手能力差是目前本科教育存在的较普遍现象。本科毕业生感觉学了很多东西,又感觉什么也没有学到,学到的都是一些理论或概论性的东西。相反,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针对性很强,注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弱化理论知识体系的教育,相比于本科生,高职生在职业技术方面更容易上手。但如果本科生像高职生那样培养,势必过于狭隘,也违背了大学本科教育的初衷。本科生的优势就在于理论基础、思维方法和发展潜力。因此,本科生的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沿用传统的书本教学为主,培养思维方法;技术类或实践类课程学习则应放弃那种“先书本,再实践”或“只有书本,没有实践”的教学方式,而应遵循“在实践中学习”的原则。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选择性地开设或加强职业技能型的课程。对于本专业来说,则应加强计算机绘图、电气与控制、模拟仿真、机械设计与制造等模块的技能培养。如此,本科生则不但具有宽广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

四、结论

风电与太阳能发电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蓬勃生机的发展局面。新能源产业发展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同时本专业人才也必将成为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力。本专业应以“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支撑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2012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J].风能,2013,(3).

[2]李俊峰,蔡丰波,唐文倩,等.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1[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3]袁剑波,郑健龙.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

[4]李录平,张拥华.基于工程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理工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0,(4).

[5]李录平,张拥华,周键,等.高等学校实践教育多维度理念探析[J].中国大学教育,2011,(11).

[6]何建军,陈荐.风电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例6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魅力新城北拓延伸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新兴优势产业培育区的总体目标,按照省、市、县纪委要求,切实加强开发委机关和村级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工作,不断夯实柯桥开发区党风廉政建设基础,有力推进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开发委机关及各居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和管理,决定成立由纪工委书记同志任组长,各局办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治处,徐钦军同志任办公室主任,缪君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主要负责电子监察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三、主要内容

开发区党风廉政建设电子监察系统共分为六大系统,即村务监督(村级便民服务)电子监察系统、重大事项决策结果电子监察系统、公务“三问”电子监察系统、限额以下招投标电子监察系统、便民服务电子监察系统和集体“三资”管理电子监察系统。各系统均可通过县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综合电子监察系统登录。下面对各个系统填报工作情况分别作以下说明:

(一)村务监督(村级便民服务)电子监察系统

1、上报对象:九个居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

2、上报要求:《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基本情况》和《村务监督指导中心基本情况》上报一次即可,《村务监督积分管理表》、《村务监督基本情况汇总表》和《村级便民服务基本情况汇总表》每个月月末上报。

3、填报责任人:各居上报表格由徐钦军同志牵头,各居指导员协同负责,并于次月5日前由政治处汇总录入系统。

(二)重大事项决策结果电子监察系统

1、上报内容:党工委(扩大)会议、党政联席会议、主任办公会议按照《县镇街提交党委议决事项目录》的要求,列入目录的讨论事项必须如实上报,未列入目录的讨论事项酌情上报。

2、上报要求:会议结束5个工作日内必须上报。

3、填报责任人:由办公室李国臣负责跟踪录入。

(三)公务“三问”电子监察系统

填报相关内容和要求如下;由缪君负责管理与导入相关内容。

(四)限额以下招投标电子监察系统

1、上报内容:根据《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七部委令》、《关于进一步完善限额以下项目招投标采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县等法律、法规、文件等内容大小项目招标公告、中标公示、政府采购申请等内容。

2、上报要求:除要及时外,还需对内容进一步规范,重点在项目内容、规模、工期、资金预算、资质要求、报名时间设置、保证金设置等方面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规定,逐项对照执行。

3、填报责任局办:由财务办公室负责大小项目的招标、中标相关公告,办公室相关人员负责填报政府采购申请表。

(五)便民服务电子监察系统

县纪委将对开发区投资服务中心大厅进行视频远程监控,目前正在对相关设备进行集中招标采购。主要由办公室成员缪君同志配合做好招标协议签订、硬件安装调试及经费结算等工作,同时12月上旬,县行政服务中心将对开发区便民服务中心信息化管理开展集中培训,并由县、开发区两级纪委对办事大厅受理事项的办理情况进行电子监察。

(六)集体“三资”管理电子监察系统

1、上报内容:原始票据监管、经济合同管理、集体资源公开、土地承包及流转、经济合同管理、土地征用等信息。

2、上报要求:按照实际情况及时录入。

3、填报责任局办:由农业发展局的会计站负责各种相关信息的录入。

四、工作要求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例7

目前,风险管理属于哪一学科是学术界尚未确定的问题,但我国已有一些高校将风险管理课程划入数学、统计学、金融学、会计学、保险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中。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到生产过程中,能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结果、风险应对手段来减少或避免损失的发生,从而实现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安全保障的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不但是安全工程专业的核心理论,也应是贯穿于众多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基本思想,使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风险管理理论的内容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科教育和课程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各高校对风险管理理论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科建设相关性的认识程度也参差不齐,在将风险管理课程划入到安全工程专业规划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在我国,通用的风险管理理论在金融、经济管理方面应用较多,发展相对较成熟。但通过问卷调研得知,开设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各高校中对风险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项目的实践运用结合的内容还较少,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应用方法。(2)风险管理标准作为风险管理过程建立和实施的通用导则,包括确定范围和风险的辨识、分析、评价、处置、沟通与实时监控风险等内容,是风险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但现有已出版的风险管理课程教材中很少涉及国际和国内风险管理标准的相关内容。(3)有些高校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安全评价等其他课程内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致使各专业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造成了一定的教学资源浪费。因此,设置风险管理课程对于充实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具有重要意义,但还需要根据安全工程专业的需求来适当调整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的侧重点,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2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要素的提取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提取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应包含的内容要素。在全国范围内选取50所具有代表性的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高校数目及其在全国覆盖范围。由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向这些高校的相关教师发出问卷调查函,共发出问卷50份,收回48份,有效问卷48份,回收率为96%,有效率为100%。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到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开设风险管理类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和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完善其课程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能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各高校风险管理课程发展的基本情况。据问卷统计,所调查高校中已开设风险管理课程的仅占21%,但93%的高校都开设了除“安全管理”课程以外与风险管理类似的课程,如风险辨识与评价、应急管理等。调查显示:各高校风险管理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内容设置差异较大,与相关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情况。由于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重点研究的领域不同,其风险管理课程的授课重点也有所不同。统计显示,所调查各高校开设的风险管理课程都涉及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风险管理方法、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实践共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作为风险管理课程的核心。

1.2.1风险管理基础知识

按照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在介绍风险管理基础理论之前,首先应使学生了解风险的相关知识,包括风险的定义、特性、分类、要素、成本以及度量方法等。风险管理基础理论方面应介绍风险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风险管理的目的、意义、组织、程序等内容,使学生在宏观上熟悉该门课程的基本内涵。

1.2.2风险管理的程序及方法

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方法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然而各高校关于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并不统一。笔者认为相关内容应根据《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GB/T24353—2009)进行统一规范,风险管理程序应包括沟通与协商、确定环境信息、风险评估(即风险识别、分析、评价)、风险决策、风险应对、检测与评审等主要环节;风险管理的方法可以分为风险规避、损失控制和损失融资3种基本形式。表1中列出了风险管理的程序及方法各环节所涉及的具体方法。

1.2.3风险管理标准

风险管理标准能够提供合理、系统的方法,使组织更加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因此该部分是风险管理课程的重点内容。在风险管理标准的指导下,学生能认识到如何更高效地识别、分析、评价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给出适当的处理措施。

1.2.险管理实践

学习风险管理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风险管理理论在石油、电力、工程建设、矿山和钢铁等典型高风险行业领域的实践应用,也应是该课程需要重点涉及的内容。在风险管理实践中,需要利用一些软件来实施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等环节,典型的风险管理软件模型有CRM模型、Riskit模型、SoftRisk模型等。同时,在风险管理实践部分,可以吸收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国外风险管理最新发展趋势。

1.3构建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结构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取了13个普适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要素,并构建了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

2基于DEMATEL方法的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设置

2.1DEMATEL方法介绍

DEMATEL方法最早由美国学者Gabus和Fontela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该方法主要运用图论及矩阵论原理来进行系统因素分析,通过分析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直接影响关系,计算出每个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程度及被影响度,从而计算出每个要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然后判断要素之间关系的有无及其强弱程度。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将DEMENTEL方法应用到教育系统的分析研究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因此,将DEMATEL方法应用到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要素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2结果分析

2.2.1影响度分析由风险管理课程各内容要素影响度计算结果,综合影响值排在前5位的内容要素为风险管理基础知识(A2)、国际风险管理标准(A11)、国内风险管理标准(A9)、风险基础知识(A1)和风险识别与分析(A3),说明这些内容要素对其他内容要素的影响程度较大,是风险管理课程整体内容框架的基础。在风险管理课程13个内容要素中,受其他内容要素影响程度最大的是风险管理的3种基本方法,即风险规避(A6)、损失控制(A7)和损失融资(A8),这表明只有在丰富的风险管理知识和正确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并选取合理的风险应对措施,这也与风险管理实施的基本程序相符。

2.2.2原因度分析

原因度反映了风险管理课程各个内容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若原因度指标大于0,则表明该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关联程度高,反之则关联程度低。在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中,原因要素有6个,按原因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风险管理基础知识(A2)、风险基础知识(A1)、国内风险管理标准(A9)、国际风险管理标准(A11)、国外风险管理标准(A10)和风险识别与分析(A3),说明这些要素对其他内容要素影响度较大,应重点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而详细的阐述,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他部分知识。

2.2.3中心度分析

中心度反映了风险管理课程各内容要素在该门课程中的重要程度,图3中各内容要素从左到右表示该部分内容越来越重要。中心度排在前5位的内容要素有风险识别与分析(A3)、损失融资(A8)、风险应对(A5)、国际风险管理标准(A11)和风险管理基础知识(A2),表明这些内容要素是贯穿风险管理课程的核心内容,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内容要素的重要程度进行合理的课时分配。

3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发展对策

本文根据对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的问卷调查和DEMATEL方法分析结果,并针对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今后的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1)若要构建规范、系统的适合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结构体系,需要明确风险管理课程本身的学科内涵,并结合笔者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提出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同时综合考虑学生培养方向和知识结构需求,合理规划和选择课程内容。

(2)风险管理课程内容安排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又要注意其与安全管理等其他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避免内容重叠;同时,应把授课的重点放在介绍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方法等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都较高的内容要素上,而以往的风险管理教材很少涉及到风险管理标准的内容,在这方面应加以完善。(3)须重视风险管理方法的应用和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应使学生熟练掌握风险的识别与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应对等基本内容,并能够较好地应用到各行业领域的风险管理中;同时,应增加风险管理软件模型、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等风险管理学科前沿方面的内容,以适应当前对安全工程专业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育要求。

4结论与建议

(1)风险管理课程内容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通过该课程教学应使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开设风险管理课程的高校数目还很少,该课程在全国各高校的发展水平不均衡。

(2)构建了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确定了风险和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管理程序及方法、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实践作为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可为开发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教材提供依据,也可为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规划设置提供参考。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例8

一、完善联系群众制度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长期坚持的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人民和各国家机关的领导者,而我国的机关单位,又是党大政方针的直接落实者,还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党政机关的作风展现了党的作风,所以改进机关作风至关重要,各级机关要重视作风建设的必要性,将作风建设贯彻落实到实处。基层组织和单位要把问计、问需、效于官兵的思想落实到具体内容上,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基层呼机关应,基层需、机关帮。各级机关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提案和决策的标准之一。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党群关系是关系党生存发展的基础,共产党领导各级机关自上而下的进行机关作风建设必须建立和完善群众制度。

二、建立教育学习制度

目前有些机关出现了“不爱学”、“不学实”、“假学习”等严重影响学习教育作风的问题,不按照上级指示,理论基础、党政知识、专业水平和考评考试等工作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也大有存在。机关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建立教育学习制度,培养机关单位人员的学习意识,并将学习教育落到实处,使上下各级机关单位深切体会到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和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学习的内容要符合时展的要求,顺应当下的潮流,不断充实知识的体系与结构,把提高公务人员的品德素养、专业水平、意识觉悟、精神境界当做学习教育的最终目标。建立系统化地学习教育体制重要的是要鼓励机关单位人员自学,并且对自学情况进行考核,这样能够有效地帮助工作人员更好地进行自学。同时,还要建立健全行政单位的教育学习制度。保证领导干部首先接受教育学习,这样领导干部才会在重要决策问题中发挥自身的智慧与力量,同时对下属单位开展教育学习工作起到了带动和鼓舞的作用[1] 。

三、完善监察制度

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是改进机关作风的重要方法,完善监察制度也是改进作风建设制度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完善的监察制度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构建作风监察网。作风是每个机关工作人员都必须被严格考核的一项内容,必须受到党政机关领导部门的重视。党委每年都要对下属机关的作风进行严格考评,还要全方位地建设作风监督网,不时进行监察,做到作风监察网络全覆盖。必要时用暗访的方式进行监察,重点放在问题较大、监察难以发现的地方,确保问题多的地方随机检查的数量。二是形成多角度、多主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在对有关内容坚持党内监督的基础上,丰富监督的途径,增加监督的主体,做到司法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等有机结合,发挥监督的最大效力,构建多角度、多主体的监督体系,完善监督机制。三是发挥监督治理的作用,重视监督治理的作用,突出监察工作对机关作风建设的意义。要自上而下地加大监察的力度,首先是机关领导要重视到监察的作用,然后使下级工作人员也重视监察的力度,最后形成各级单位都重视监察工作的良好局面,是监察制度有效发挥其在作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2]。

四、完善奖惩制度

奖惩制度是机关作风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核准作风建设成绩的重要标准,在作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各级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就要做到以下几点:考评内容要精细,最好根据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工作内容制定,采用合理的评分标准;评分除了要与工作水平、能力、作风等业务有关外,还应该与群众反馈的意见、监督检查的结果、领导的评价等内容相结合,这样才可以保证评分结果的相对公平;最后必须把每个人考评的结果与其实际得到的奖惩相结合,这样才发挥出了考评奖惩制度关键的作用,使考评奖惩真正起到震慑的作用[3]。

五、结束语

机关作风建设是我党正在进行并将长期进行的重要工作之一,它是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所以,在符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机关作风建设进行制度上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需要不断的探索,为改进机关的作风建设工作做贡献。

参考文献: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例9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06805一、包豪斯教学模式

包豪斯(Bauhaus)是德国魏玛市公立包豪斯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的简称。在两德统一后更名为魏玛包豪斯大学(Bauhaus-Universität Weimar)。包豪斯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

(一)教学内容

包豪斯学校学制为3年6个月,新生入学后,学校先对其进行为期6个月的基础课训练,使学生学习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和工厂原理与实习等课程,同时让学生在实习工厂中了解和掌握不同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形式特征。

经过这段训练,校方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与特点将其分别送入适宜的实习工厂,接受为期3年的“学徒制”教育。在此期间,学生以学徒身份学习设计,试制新的工业日用品,使之符合机器大生产的要求。

(二)基础课程

包豪斯对设计教育最大的贡献是基础课程,最先由伊顿(1888—1967)创立。基础课程分为“实用的”和“正式的”两大类。“实用的”课程包括材料研究(study of materials)和工作方法(working processes)。“正式的”课程则划分为观察(observation)、自然与材料的研究(the study of nature and materials)、绘图(representation)、几何形研究(the study of geometry)、结构练习(construction)、制图学(cartography)、模型制作(model making)、构成(construction),以及体积、色彩与设计研究(the study of volume,color and design)等。

每门设计课程均由1位“造型教师”和1位“技术教师”共同讲授,使学生同时接受艺术和技术教育。两者合而为一,形成艺术与工业结合的初步基础。(三)工作坊式教学

包豪斯最大的特色在于工作坊式教学方式,学校先后开设了家具、金工、广告、摄影、纺织、陶艺、壁画、舞台、建筑等多个不同专业的工作坊,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工作坊的教学人员由作坊大师和助教组成:作坊大师作为负责人和导师,负责工作坊的教学和运转;作坊大师从学生中选择较为熟练的学员担任助教,负责一些具体的操作和指导工作。

为使工作坊的实践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包豪斯学校还与一些工业企业形成了密切联系,这样使艺术家、企业家、技术人员能够紧密合作,结合实际工业生产进行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包豪斯认为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应避免把自己的认知强加给学生,而要让学生亲自寻求解决办法,同时强调集体协作,打破艺术教育的个人化模式,为协作工作奠定基础。

(四)教育成就

包豪斯开创了一套极为有效的“做中学”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现代设计教育很大程度上受包豪斯教学模式的影响,这种教学模式几乎成为全世界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通用模式[1]。

二、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学科特点

风景园林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历史从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为职业立名算起不过100余年(奥姆斯特德于19世纪中叶根据已有的名词Landscape Architecture风景园林,将自己的职业称为Landscape Architects风景园林师)[2],由于研究领域和执业方式的特殊性,风景园林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一)综合性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可以概括为规划设计、工程技术与管理、设计艺术与表现、自然基础、社会基础5 大类基础专业知识。

第一, 规划设计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风景园林竖向设计、风景园林场地设计、植物景观设计等。

第二,工程技术与管理:材料、工程技术、工程管理、概预算、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

第三, 设计艺术与表现:色彩、形体、构成、艺术设计、制图、计算机辅助制图。

第四,自然基础:园林植物、生态学、地质、水文、气象及其应用等。

第五,社会基础:园林史、建筑史、大众心理及行为、公共政策与法规等[3]。

可见,风景园林专业涉及的知识甚为庞杂,并且与其他专业知识交叉性很强,要求风景园林师掌握多种跨领域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成为杂家。因此综合性是风景园林学科的基本特征。

(二)实践性

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性强,风景园林师的工作对象是多变的自然空间。对不同场地、不同尺度、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客户而言,风景园林实践的复杂性差异巨大,这种情况迫使风景园林师必须从具体的场地和背景出发,通过具体的分析、设计和建造过程,完成对自然的改造利用,满足人类需求,从而实现其工作价值。因此,实践性是风景园林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三)协作性

随着行业的拓展,风景园林的执业领域已经从中小尺度的花园和公园扩展到更大、更宏观的范畴,如城市景观系统、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区、工业废弃地、水系甚至流域的规划等。这些扩展的领域所涵盖的知识量和复杂性已经完全超出了个人所能达到的极限,这就要求风景园林师必须采取开放式的工作态度,与生态、地质、水利、经济、社会、规划、建筑等相关专业人员通力合作,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团队,综合探索多方面的问题,并且统领团队形成全面的解决能力。由此可见,协作性是新时期风景园林的又一基本特征。

三、包豪斯教学模式对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学的启示

中国的风景园林教育经过近6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经统计,截至2006 年,设立风景园林学科的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和研究院共449 个,其中本科专业点达到140 个[2]。

随着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的发展,其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课程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培养薄弱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严重影响风景园林教育事业发展。

(一)建立符合学科综合性特点的基础课体系

1.基础课学时向专业课程倾斜——增比例

在学时分配方面,由于包豪斯学校类似职业培训学校,3年6个月的学制全部为专业学习时间,其中基础类公共课程仅以1/7的学时来进行必要知识的铺垫,而后6/7的学时全部用于各专业工作坊的实践教育。这种学制将有限的学时高效利用,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必要的专业训练。

国内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本科教学中政治思修类、英语、数学等与专业关联性不强的课程课时比例过高。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本科为例,政治思修类占384学时、高数占120学时、英语占400学时,这些课程总学时为904学时,占该专业本科4年总学时的34.8%(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本科4年全学程为2 592学时),而最核心的基础课——风景园林设计课仅为354学时[2]。这种现状导致专业课程学时被压缩,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与其他专业相比,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综合性非常突出,知识面广,知识量巨大,需要相应的专业课程来完成知识量的积累。因此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在学时分配方面需要进一步向专业基础课程(表1)倾斜,增加专业基础课程的比例,降低公共基础课程(如政治思修类、英语、高数等)的比例,保证学生的专业训练强度。

2.构建宽广的基础课程体系——宽底子

包豪斯学校比较注重艺术类通识教育,这体现在为期6个月的基础课程培训上,所有专业学生必须通过形体、色彩、构成、绘图、模型、工作方法等课程训练,在建立艺术设计基础知识体系之后,才进行细分专业的培训。

反观现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的院校,按院校特色可以概括为农林、建筑和艺术设计三大类,在基础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各院校大多依据自身学术特色和师资配备有所偏重。如农林院校重植物、生态类课程;建筑院校重构筑、空间类课程;艺术设计院校重美术、表现类课程。这种情况导致大部分院校课程设置有偏科现象,而偏科带来的负面效应明显体现在毕业生的能力上:农林院校学生植物方面的知识强、空间弱、设计表现弱;建筑院校学生空间和设计感强、植物方面的知识弱、设计表现弱;艺术设计院校学生艺术表现强、规划设计弱、植物方面的知识弱。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量大,要培养合格的风景园林师,必须构建宽广的基础课程体系,建立由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风景园林艺术与表现、风景园林自然基础、风景园林社会基础共同组成的基础课程体系,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与协调解决问题能力打下宽广的理论基础。

3.降低基础课程内容深度——浅深度

包豪斯学校的基础课程虽然涵盖了艺术类基础知识的大部分内容,课程深度却相对较浅,因而其基础课程教学在6个月之内就能全部完成。这种浅深度的基础课程设置非常适用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因为这种具有综合性倾向的专业涉及的知识量巨大,若在前期入门阶段涉猎过深,将牵扯学生过多的精力并且容易偏科。因此,包豪斯的基础课程阶段只进行浅深度的艺术类通识教育,待学生专业分配之后,才进入各专业学习阶段。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专业基础知识的储备,为下一步根据个人能力和志愿深入学习作准备。

目前许多国内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设定过深,如一些院校的园林工程课设立了专门的给水排水、电力工程、喷灌和喷泉工程的管路系统设计内容,这种设计牵扯到繁琐的水电专业计算,在现实项目中也是由专业厂家配合完成,完全超过了学生基础课程的深度。

针对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内容面广量大的特征,在进行基础课程内容设定时应根据课程重要性相应降低深度,淘汰过时和不必要的内容。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类、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类和风景园林艺术与表现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是专业素养形成的基石,降低此类课程深度,能够相应提高重要内容的教学强度。风景园林自然基础类和风景园林社会基础类非核心基础课程的内容相对庞杂,却是远期职业拓展的铺垫,课程内容应以介绍性、引导性为主,教学目标以了解基础知识和简单原理应用为主,不应过分强调深度。

4.基础课程间相互衔接形成网状知识结构——结合部

由于包豪斯早期师资不足,1名教师往往担任多门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如伊顿(Johannes Itten)本人就同时教授色彩、形体、构成、材料等课程。这种教学状态使多门相对独立的课程经由同一教师融会贯通之后再传授给学生,无意中打破了课程间相互孤立的状态。

国内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本科教学,由于许多课程内容相对独立,教师的教学行为类似各扫门前雪,普遍缺乏交流与合作,导致学生获得了大量缺乏衔接的知识片段,难以将知识贯通起来,极大影响了综合能力的形成。

为避免这种情况,应该通过在课程间建立“结合部”的方式将各门基础课程综合起来。同类别的课程,注意调整课程的先后顺序,使前一门课成为后一门课的铺垫,课程间应设计相互衔接的内容,引导学生将同类课程串联起来,建立五大知识主线。而后再通过规划设计课的训练,综合运用多门课程内容,将五大知识主线融会贯通。这种基础课程设置方式,能够促进教学从局部走向整体,促成不同课程间的渗透和叠加,提升学生对复杂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终形成网状知识结构(表2)。

(二)建立符合学科实践性与协作性特点的工作室教学方式

1.工作室教学方式

“做中学”是包豪斯教学的座右铭,包豪斯学校通过工作坊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当学生经过前期的基础课训练并掌握一定的必备知识之后,既进入各工作坊跟随教师进行为期3年的实践研究和生产工作,从实际操作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真实环境中体会专业技能。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成功地塑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

而目前国内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教学仍以灌输式为主,多数课程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教学中实践课所占比例甚低,学生很少接触实际项目,许多实践课程以假想题目为主,严重脱离实际场地、设计要求和业主需求,设计过程和结果“空对空”,缺乏依据。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匮乏,沟通、协作能力极为欠缺,团队意识淡薄,用人单位需要付出大量成本对学生进行二次培养。

因风景园林专业的实践性与协作性特征,在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强调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强度。如果借鉴包豪斯的工作坊教学模式,则可以建立由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和教师工作室实践教学组成的教学体系。这套教学体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课程学习,要求掌握由五大知识主线组成的专业知识内容,作为实践学习的铺垫,完成综合性培养目标。第二阶段是工作室学习,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工作室进行实践学习,完成实践性和协作性的培养。

2.教学工作室设立的目标与机制

教学工作室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协作能力,同时进一步强化基础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

根据课程内容,学院可下设多个教学工作室,单个教学工作室可由教师个人或几名教师共同组建,教师负责工作室的教学和实践运作。教师可以选派有能力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负责指导本科生具体操作。本科生根据实际情况组成实践小组,各小组有不同的分工,从而形成一个互补的工作团队。

3.教学工作室的类型与相互关系

根据课程的特征和重要性,教学工作室可以分为核心工作室和辅助工作室两大类。

核心工作室是教授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的工作室,如风景园林规划工作室(研究大中尺度)、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室(研究中小尺度)、风景园林建筑工作室、风景园林植物景观工作室、风景园林工程工作室、风景园林工程管理工作室等。每类工作室可以根据师资情况设若干平行的教学工作室。

工作室之间可以依据项目流程相互衔接,如规划工作室先介入,而后设计工作室和建筑工作室介入,最后由植物景观工作室和工程工作室介入,如此可以利用单个项目使各工作室形成链式体系,形成以实际项目为中心,各专业工作室轮换学习的教学方式。各工作室也可以根据实际项目的情况独立进行实践教学。

辅助工作室是为核心工作室服务的专业工作室,如打印工作室、模型工作室、计算机辅助分析工作室、材料工作室和图书资料室等。辅助工作室的规模应与核心工作室的需求有机衔接,由学生轮换值日,形成对核心工作室的补充(表3)。

4.工作室教学流程

由于教学工作室专业分工不同,因此需要依据各自专业特点制定教学流程。另外,工作室的教学方式应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以形成各工作室鲜明的特色。以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室为例,根据其设计程序可以形成如下教学阶段:第一步,教师通过学院指派或其他途径获得实践项目,设计项目经过教研室讨论通过后,即成为工作室的教学课题。第二步,教师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开设专题讲座,介绍项目基础条件、类似案例和工作方法等。第三步,组织学生进行项目调研和考察,完成项目分析和主题策划。最后,根据学生特长分组,将项目拆解成不同部分交由各组设计,工作小组在教师和研究生指导下定期开展内部讨论,小组之间通过互补与协作,不断修正方案形成最终成果,完成方案设计阶段内容。在以上过程中,辅助工作室为设计实践提供图书资料、计算机辅助分析、模型制作、效果图输出和成果打印等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实践流程。

四、结语

从1919年至今,近一个世纪时间,教育界对包豪斯教学模式一直争议不断。但是,其扎根实践,一切从实践出发的教学思想,依旧闪烁着光芒。

对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本科教育而言,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毕业生拥有职业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潜力。而这样的能力应来自对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从风景园林的学科特征出发,借鉴成功的教育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为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杭间,靳埭强.包豪斯道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2] 李雄.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设置与探讨[J].中国园林,2009 (1):15-18.

[3] 刘滨谊.现代风景园林的性质及其专业教育导向[J].中国园林,2009 (2):34.

[4] 高翅.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之断想[J].中国园林,2008 (1):20-23.

[5] 李建伟.中国规划设计专业教育的根本问题[J].中国园林,2007 (5):14-16.

[6] 林广思.关于规划设计主导的风景园林教学评述[J].中国园林,2009 (11):59-62.

Bauhaus teaching mode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FENG Xiao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例10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前身是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前的“供热空调与燃气工程”专业,而后者是1993年由“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和“燃气工程”两个专业合并而成。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之后,教指委在组织有关学校和人员进行研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该专业的新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新方案”),并据此组织了教材编写。至今有指导性意义的新方案出台已10年有余,为专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随着专业的快速发展,新方案难免有缺陷和考虑不周的地方,各学校在实践过程中对新方案的利弊都有切身的体会和认识。最近几年教指委多次组织了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教学改革研讨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改进和修订培养方案。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从2001年开始全面执行新方案,本文以我校的实践为基础,并结合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专业的课程体系

新方案与旧方案相比,变动最大的是课程体系。现就我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共识,对课程体系提出若干思考。

1.“流体输配管网”是新方案增设的课程,主要内容为泵与风机、本专业涉及的各种流体输配系统及其水力计算方法、管网的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等[1],这些内容对于本专业的学生培养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泵与风机的内容过去与流体力学在同一本教材中,名称为“流体力学泵与风机”。作为课程则有两种处理:一是一门课程,与教材同名;二是分为“流体力学”和“泵与风机”两门课程,用同一本教材。各种流体输配系统及其水力计算的内容,过去均在专业课程(比如“供热工程”、“工业通风”等)中学习。

新方案增设“流体输配管网”课程的初衷是将原来各专业课中与流体输配有关的内容,集中在一起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共性,并可以减少内容的重复[2]。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这样安排是不恰当的,原因有三:一是在专业课中不能不讲热媒的输配系统。以供暖工程为例,单管系统、双管系统、单双管混合系统、垂直系统、水平系统、上分式系统、下分式系统等这些供暖的系统形式及其特点和应用条件,在专业课是必须讲授的。既然如此,在“流体输配管网”课程中再罗列出来必然重复。目前的实际情况就是在“流体输配管网”和专业课的教材里都有这部分内容。二是就水力计算的内容来说,虽然不同的系统(水系统、蒸汽系统、风系统等),水力计算的原理基本相同,但计算方法却有许多的不同,因而合并到一门课程中,从内容上并不能合并,教材不能减少篇幅,学习不能减少学时。从实际情况看,“流体输配管网”的教材中,是把原来各专业课中有关水力计算的内容,全部照搬过来,因系统不同,方法不同,只能按系统分开讲述。三是无法安排上课的时间。如安排在专业课学习之前,则由于学生对专业课的有关内容不了解,而使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效果较差,在各校交流时,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如安排在专业课学习之后,则与其他内容(比如泵与风机等)应当安排在专业课之前学习发生冲突,并且实际上将出现有的专业课学习之后,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因没有学习水力计算和泵与风机的内容而不能进行完整的设计。

因此。我们建议,管网的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部分进入“流体力学”课程,本专业的各种流体输配系统形式及其水力计算仍回到各专业课,而将“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更名为“流体机械”,以现有的泵与风机内容为主。另外增加两部分内容:一是本专业涉及的各种阀门。尤其是电动调节阀、平衡阀、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和流量控制阀等新型阀门。近年来这些阀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供暖和空调工程之中,对改善系统的性能具有很好的作用,有必要让本科生系统学习和掌握,而目前只是在一些专业课中简单提及,对工作原理、应用条件和选型方法没有详细的介绍。二是泵与风机的变速控制技术。供暖空调系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热(冷)负荷经常变化,为了响应负荷的变化,应当随之调整热媒的参数和流量,而集中调整流量的方式就是改变水泵风机并联运行的台数或者改变水泵风机的转速,这不但是保证供暖空调效果的需要,更是节能的需要。改变并联台数只能实现流量的阶梯式变化,技术也比较简单;而改变转速则可以实现流量的连续变化,技术也相对复杂,因而水泵风机的变速技术成为近年来供暖空调领域的研究热点,也被认为是这个领域重要的节能技术之一[3]。而目前的教材内容中,对于水泵风机的变速,只是分析其节能原理,缺乏工程中如何实现的内容,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是丰富多彩的。

2.“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也是新方案增设的课程。增设这门课程的初衷,也是将原来过去分散在各专业课中与热质交换设备有关的内容,集中在一起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共性,并可以减少内容的重复[2]。而这样做与“流体输配管网”一样存在无法安排上课时间的问题,即安排在专业课之前,则由于学生缺乏专业课知识的背景而学习效果不好,若安排在专业课之后则与一些较为基础的内容应当在专业课之前学习有矛盾。并且实际上也会出现,专业课结束之后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学生仍不能进行换热设备的计算,使课程设计不能完整进行。

因此,我们建议取消这门课程,同时在“传热学”课程中,根据专业课内容的需要,适当加强传质方面的内容,而本专业涉及的各种热质交换设备及计算,仍回到各门专业课中。实际上热交换原理就是传热学,质交换原理就是传质学,“传热学”是本专业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已经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传热与传质,其规律有基本相同的数学表达,但毕竟是两种物理现象,所以可以考虑在加强传质方面的内容之后,将“传热学”更名为“传热传质学”。

3.新方案将原“供热工程”的室内供暖部分、原“工业通风”和“空气调节”的部分内容合并[4],设“暖通空调”课程,目的是将室内热湿环境的控制技术集中在一起学习。从教学实践看,这样做有不尽合理的地方。室内供暖系统与室外供热管网均为集中供热系统的组成部分,前者为后者的用户,二者之间有许多的联系,比如前者的系统形式及散热器选择与后者的情况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两部分内容不宜分开。通风工程是本专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以通风的方式改善室内(厂房内)空气质量的技术手段。新方案设置的“暖通空调”课程仅包括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向室外,无需对空气进行除尘和去毒处理的通风系统。其实这种系统较为少见,技术上也很简单,所以“暖通空调”课程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成了室内供暖与空调部分内容的合并,二者是不同的技术方式,所以内容上也无法融合。而对于工业厂房中需要对含尘、有毒气体进行处理后再排放的通风系统,则单独开设课程,名称为“空气污染控制”(有的学校为“通风工程”)。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建议,取消“暖通空调”课程,室内供暖部分回到“供热工程”课程,恢复“空气调节”(或者“空调工程”)课程,有关通风的内容(不包括空调工程的通风)全部进入“通风工程”课程。从各校的实际情况看,有不少学校已经按如上方案运行,而没有执行教指委的新方案。我校在执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新方案10年之后,于2010年开始改为如上方案。

4.“制冷技术”是旧方案和新方案都有的一门课程,作为空气调节的冷源,一直是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实际上热泵与制冷有相同的热力循环,都是付出一定的能量代价,使热量从低温热源流向高温热源,在低温热源一端形成制冷效应,在高温热源一端形成制热效应。若利用其制冷效应,则称为制冷;若利用其制热效应则称为热泵;当然随着节能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多的系统两种效应同时利用。并且,就空调系统的热泵来看,往往是同一台机器,夏季制冷而成为制冷机,冬季制热而成为热泵。过去,由于热可以由煤炭等一次能源燃烧而较为容易地获得,而不必购置制冷机(热泵机)这样昂贵的机器及耗用宝贵的电力来获得,所以制冷机(热泵机)的制热效应长期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随着能源的日益紧张,节能意识的日益增强,人们才逐渐重视并利用制冷机(热泵机)的制热效应,进行低品位能源的开发和应用[5]。在我国,除了风冷热泵稍早一些,1990年前后,水环热泵、地下水地源热泵、地埋管地源热泵才开始逐渐引进和应用,20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热泵技术在我国空调领域的应用有了飞速的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央空调和家用空调。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认为:(1)由于热泵与制冷在原理和设备上的同一性(或统一性),二者的学习应在同一门课程中。关于课程的名称,如果从无论热泵和制冷都是“使热量从低温热源流向高温热源”来看,可以采用“热泵技术”;如果照顾习惯并把内容提示的更为明确,可以采用“制冷与热泵”。(2)要与时俱进,大力加强热泵方面的内容,把近年来我国乃至世界上热泵技术的发展和工程经验提炼到教材中。

总结以上意见,我们提出的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如下:

专业基础课——流体力学、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建筑环境学、流体机械。

主要专业课——供热工程、空调工程、通风工程、锅炉及锅炉房设备、制冷与热泵、建筑设备自动化以及燃气方面的课程1~3门。

二、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计划的安排以及考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本专业的认识,都是很重要的。新方案对培养目标的表述为[2]:培养适应21 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及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燃气供应等公共设施系统、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以及建筑自动化系统的方案制订,并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能在设计、研究、安装、物业管理以及工业企业等单位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对这个表述我们谈一些想法:(1)1998年颁布的新专业目录中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能够从事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技术工作,显然是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那么,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中也有建筑给排水,就出现了两个专业培养目标的部分重叠,我们认为是不妥当的。学习一些相邻专业的课程,有利于工程之间的配合,当然是可以的。但培养目标不应当重叠。(2)表述中出现了“室内环境”,实际上,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只能够解决室内的空气环境问题,即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以及空气品质,而其他环境问题主要应当是建筑学专业考虑的。并且将“室内环境”及“暖通空调”并列也不恰当,因为室内空气环境的控制,正是通过暖通空调系统来实现的。

这里,借鉴新方案关于培养目标的语言模式,我们给出一个培养目标的表述:本专业主要培养营造建筑内空气环境的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供暖、空调、通风等系统和集中供热系统、燃气供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以及建筑自动化系统的方案制订,并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能在设计、研究、安装、物业管理以及工业企业等单位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三、专业名称

对目前的专业名称“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有很多的议论,社会各界包括考生和家长普遍感到困惑。首先,“建筑环境”是什么含义呢?从字面上可以是建筑外的环境,也可以是建筑内的环境,并且“环境”一词含义广泛,而本专业的主要任务是营造建筑内的空气环境。其次,建筑设备是什么含义呢?显然是建筑使用所应当配置的设备,自然包括暖通空调、燃气,也应该包括给排水、电梯、消防、强电弱电系统等,明显超出了本专业的范围。所以我们认为,现行的专业名称,与本专业的任务和培养目标之间有一定的不吻合度。这里我们提出几个专业名称,供有关方面参考。

1.空气调节工程。人们一般认为,采用制冷机(热泵或其他方式)生产冷量(热量),来营造和控制室内热湿环境的系统为空调系统,实际上供暖可以提高室内空气温度,通风可以提高建筑内空气洁净度,改善空气质量,因而供暖和通风可以说是广义的空气调节。所以采用这个名称,与本专业的主要任务较为吻合,对于社会各界以及考生和家长正确认识这个专业都更为有利。这个名称的缺点是未能反映燃气供应。

2.空气调节与燃气供应工程。这个名称倒是概括了本专业的全部任务,但似乎也有不妥。将“空气调节”与“燃气供应”并列,而实际上二者并不具有必然联系,难免让人感到奇怪。再者,从本专业的任务来看,主要是前者,后者的比重较小。

据我们的了解,许多学校在执行新方案的过程中,与我们有相同或相似的体会和困惑,致使目前各校对新方案基本构架的执行,有许多的差异。当然,教指委提出的培养方案基本构架是指导性的,并不具有强制性,各校完全可以根据师资力量的特点、社会需要、地域等情况制订自己的培养方案。但是如果教指委提出的培养方案基本构架本身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修正,那么就会更加有利于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祥钊. 流体输配管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肖勇全,李岱森.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总体框架的制定与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2002(2):61-63.

[3] 江亿. 我国建筑能耗状况及有效的节能途径[J]. 暖通空调,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