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奢侈品消费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2-07 10:08:19

奢侈品消费论文

奢侈品消费论文例1

现在,中国人是路易·威登的第四大客户群,是古驰的第五大客户群。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未来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可能会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二。

一、奢侈品消费快速增长的原因

1、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提高

奢侈品消费之所以能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无疑是一直接的原因。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持续了20年,世界银行公布的2005年全球GDP排名中,中国以2.229万亿美元被列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407亿元,外汇储备达10600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国富而民强,富裕起来的中国消费者拥有了更大的消费能力,从而使奢侈消费具有了可能性。根据社会学家分析,当人们面临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社会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心理释放,那种一掷千金的消费方式呈现为一种非理性的疯狂,但是从营销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阶段性的、自然的心理需求。

2、虚荣心和面子消费观的驱使

虚荣心的驱使一直是奢侈品消费的一个主要动力。“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不论自己是否喜欢、在不在意,也要考虑他人会怎么看自己。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人们之间的交际功能,所以在消费中不能不讲面子。面子文化作为中国的独特文化确实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消费行为。许多人将奢侈消费视为身份、实力、品位的标志,认为这样才能被人看得起。由于虚荣心作祟,有人甚至省吃俭用也要买名牌。奢侈品市场所代表的中国“新富阶层”,对中国中低层经济收入者原本平静如水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新富阶层”和“成功人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光辉形象”刺激着中产阶级脆弱的神经,迫使他们做出“宁有包,不食肉”的准坡似的举动。

3、年轻人的及时行乐观念

一项对中国城市青年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年轻人认同“人生及时行乐”的观念,并表示愿意购买高品质物品。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高强度的工作、巨大的生存压力,无时无刻不对他们的心理形成压迫。他们需要大量的奢侈品,说明他们需要不断地证明自己、表现自己。此外暴富后对财产拥有的心理不确定性也是新富们及时行乐的内在原因。

4、制度层面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期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制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经由过去的对外排斥和保守中脱离出来,人们也慢慢地从思想管束中解放出来,中国的市场也由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一般说来,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年收入在1000美元以上时,社会的消费结构将发生全面升级,将由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稳定,新富阶层形成,这是中国奢侈品消费日趋高涨的社会结构背景。

5、商家的商业宣传渲染着高消费的氛围

商家为了追逐丰厚的利润,在商业活动中总是不遗余力的推崇物质文明。奢侈品牌生意的秘密实际上就是“人为地制造对于奢侈的渴望”,其传播之道就是“通过精准而持续一致的传播,巧妙地运用消费者和媒体对于奢侈的‘渴望’”。这类广告诉求核心在于表现豪华场景尊贵气质,它们用最豪华绚丽的场景、最浪漫温馨的情感、最崇高伟大的理想、最功成名就的人士竭力描绘一幅贵族生活,刺激人们追求商家所营造的那种高消费的生活,对追求“新、奇、多样化、高档化”消费心理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6、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

在信息量爆炸的今天,传媒的商品意识更加突出。一些媒体在“贩卖”信息时爱用夸张的手法,呈现出一种以极端形态吸引受众的趋势。在有关奢侈消费的报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天价”、“最富有”等字眼颇受记者编辑的欢迎。在媒体的大力渲染下人们也会不自觉地开始关注这些外国产品,追求所谓的品位生活。

7、疏解压力的要求

奢侈消费正向大众层面转移,虽不是富人,也可以用偶尔的奢侈品消费来犒赏自己。购买那些质优价高的名牌,也是一种缓解工作生活中的紧张感、压力感和艰难感的途径。消费的核心不是区分社会地位,而是情感流露。这是一种与“旧奢侈”不同的“新奢侈”,又被称为“趋优消费”。调查显示,几乎所有人(96.2%)都愿意为至少一种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产品多花钱,70%的人确定了多达10种他们愿意花巨额消费的产品类型,近一半的消费者愿为某一特定产品进行狂飙消费。

8、奢侈品牌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

近几年来,全球奢侈品市场相当低迷,原本作为奢侈品最大市场的欧洲、美国和日本,在这几年并没有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奢侈品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它们要努力开拓新兴的市场。在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中国的奢侈品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建立了详细的中国市场战略计划并开始实施。

9、新的消费手段的出现

信用卡、电视网络购物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在诱惑、强制人们消费。层出不穷的个人消费贷款品种的推出,使借钱过日子成为一种时尚,这同时也表明银行正在经历一场“从生产信贷”为主转为“消费信贷”为主的“市场经济”大革命。随着信贷消费品种的猛增,信贷条件的放宽,使得那些原本不具有奢侈消费能力的人有了提前进入高消费行列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众提前进行高消费。

10、受西方发达国家消费模式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世界的消费模式成为国人消费模式的典型参照系,对部分群体发挥着淋漓尽致的消费刚性效应。

二、中国奢侈品消费的特点

1、年轻化

中国奢侈品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30-50岁,月收入在5000至1万元之间,他们经常在奢侈品打折时消费,而在发达国家,主导奢侈品市场的是40到70岁的中老年人,万事达卡亚太地区奢侈品市场报告指出,到2016年,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的奢侈品消费额将达到589亿美元,将其中年轻富裕族奢侈品消费额将达到334亿美元,年轻富裕族成为中国奢侈品市场的主力。

2、阶层型

中国奢侈品消费人群主要在新富阶层。西方奢侈品消费者多为贵族,这个阶层有着卓越的审美观念,能从产品的享用中找到高尚的文化品味。而在中国的富豪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没有读完小学,因此,他们缺乏城市新贵的优雅、品味。

3、物质性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更重产品,而非体验。从真实物质的满足到精神消费的满足,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真正的奢侈“生活”需要物质的支撑,却又在物质之外,相对于中国目前的国情,它更意味着“超前意识”。

4、个体性

中国奢侈品消费和国外相比最大的一点就是中国人更追求个人的“人生奢侈”,而在欧美国家,绝大多数人追求的是家庭的“生活奢侈”。由此可见。中国即使真的进入了奢侈品的消费时代,那也只是进入了奢侈“品”的消费时代,离奢侈“生活”还太远。

5、低端化

领带、皮鞋、皮包等小配件和化妆品是“入门级”的奢侈品,这类商品的相对价格高但绝对价格低,在我国很多主力消费者的所购买的第一件奢侈品就是以上品类。而服装、手表、珠宝等中级奢侈品才是奢侈品市场的主力,其消费人群也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

三、结论

中国还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因为从财富积累的角度看,中老年人有钱才表明一个社会真正富裕。因此,目前的奢侈品消费带有某种畸形心态。都市中蜂巢式的生活状态又容易让人攀比,助长奢靡之风。奢侈品在中国的消费更加凸现的是国内消费者对于国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扭曲崇拜,促使洋奢侈品的品牌崇拜也在中国市场被演绎得淋漓尽致。部分高消费人群的高消费,一定程度上会带动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人群的消费,也容易使一部分低收入群体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引发人们的“仇富”心理,造成紧张的社会关系,并影响民众对社会主义政府的信心和信任度。

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的平均水平是用自己财富的4%左右去购买,而中国的一些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用40%甚至更多的比例去“苦求”的情况并不罕见。这就是非理性消费的表现,因此,务必要形成一种“绿色奢侈品消费”的理念。

新富阶层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在基尼系数达0.47的情况下(警戒线为0.4),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美国的GDP是中国的5倍左右,但捐助在慈善事业的钱却是中国的500倍,由于大部分的中国富豪都是一夜暴富,没有捐献的意识,于是大量的钱就用在了购买奢侈品上。新富阶层应当学会自己支配财富,在合理限度内享受财富生活,而不是被财富支配,仅仅为了炫耀财富而使自己成为财富的奴隶,丧失一个真正富人对财富的从容不迫。

在奢侈品消费过程中,存在着“消费升级”的趋势。领带、皮鞋、皮包等小配件和化妆品是“入门级”的奢侈品,而随着年龄、收入增长以及奢侈品消费心理的成熟,消费取向就会逐渐转向服装、手表、珠宝等中级奢侈品,中级奢侈品是奢侈品市场的主力,其消费人群也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大多数人的消费止步与此,对于千万富豪来说,他们的消费会继续升级,豪华车、豪宅等成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建立健全的个人破产制度和个人信用记录。使一些高负债消费者考虑到会上银行“黑名单”而不敢过度消费。政府应采取措施,调节高消费。对于高消费,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调节,如通过对奢侈品征收超高额税收,或是通过一定范围的限制高消费,以做到社会消费的一定平衡,我国湖南省发出首个“限制高消费令”,虽然这个法令的初衷是降低债务人的社会公信力,让不讲诚信的“老赖”成过街老鼠,以促使债务人主动、自觉的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一部分人的借贷、借债进行的高消费。对公款消费进行有效的制衡和监督,包括制定消费的标准,限制追逐高消费的行为与范围,查处违法、违纪的消费行为等。

在国际品牌倚仗其品牌威力和资金实力在中国市场大展拳脚、大举扩张的背景之下,中国的传统产业必须以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待自身品牌的生存发展之道,这就是“走高端,做精品”。作为行业,有必要实行资源集中、品牌集中,大力扶持知名品牌、重点品牌;作为企业,则必须迅速提升自身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实现品位升级。

奢侈品消费论文例2

中国钻石业的发展与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是分不开的。它经历了由形象营销一分类营销一产品营销一品牌营销的四个阶段.始终因势利导引导着钻石业走向成熟。

一.投石问路厦门试点获成功

中国的传统珠宝产业主要以黄金和翡翠为主.即使在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珠宝市场黄金和翡翠仍占绝对优势.另有一小部分的红蓝宝销售而钻石几乎不为人们认识。钻石首饰零售主要在银行金店、友谊商店,侨汇商店内进行销售.从事零售的珠宝商仅存备少量的钻石首饰由于市场规模不确定、珠宝商的主要业务是黄金首饰的零售.因此钻石行业本身还谈不上有任何市场营销的概念。

当时的戴比尔斯在福建厦门进行试探性的市场营销投入.在厦门电视台投放结婚钻石首饰的广告.并在相关杂志媒体上发表公关文章介绍钻石的来源,历史等。钻石很快被那些意识超前的消费者所接受他们成为率先拥有结婚钻戒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起到了无声宣传员的作用。人们渐渐认同.钻石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饰品、非常尊贵的饰品,有着特别意义的饰品。

二、形象工程”造就钻石业基础贸易

经过厦门有效尝试.戴比尔斯于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大规模市场推广。在这一阶段的市场营销策略是代表整个钻石行业进行整体的市场营销目的是建立钻石的形象,提高消费者对钻石的整体需求。以结婚钻戒广告为切入点.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和一些重要的省,市电视台播放结婚钻戒广告.并在行业杂志和大众杂志上刊登结婚钻戒的平面广告。结婚钻戒广告对整个钻石行业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成为钻石业的基础。

在向消费者传达“钻石的情感意义”的同时戴比尔斯配合1997年5月1日颁布的国家钻石分级标准.进行有效的教育工作。一方面在行业内开展行业培训l对中国主要城市珠宝商进行钻石基本知识和销售技巧的培训先后有近五千人参加了专题培训解决了钻石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店内4C资料的发放、公众媒体的公关文章向消费者介绍钻石的历史、传说,评价钻石的4C基本知识及钻石首饰购买技巧等改变了钻石是“遥不可及的舶来品“的观念。

这样钻石不再是简单的珠宝首饰而是可以传情达意的爱的礼物。而国家标准的建立则树立了钻石的可信度令消费者对于钻石及钻石业有充分的信心。所有这一切.都树立了钻石“独一无二”的形象,为钻石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分类营销满足不同消费群对钻石的需求

九十年代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年。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于钻石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分化形成了不同的消费群体。为了满足这些不同的消费群体的需要.就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别的市场营销。戴比尔斯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将中国钻石市场细分为“结婚钻戒“.“女性钻饰”和“男士钻饰“三大类别分别进行营销。

“结婚钻戒“的成功营销使”钻石是表示爱的特别礼物“的概念深入人心各主要城市的结婚钻戒拥有率逐年攀升.个别较发达城市(如上海)的拥有率已接近日本等发达市场。在结婚时赠送结婚钻戒在很多地方已成为传统。

“女性钻饰“的营销策略以”钻石表达女性自信“为诉求将这些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现代女性的生活方式和品位与钻石时尚的光彩相联系.鼓励她们为自己购买钻石。由于推广的范围大至今”女性钻饰“首饰销售已成为中国钻石首饰市场的主导。

而“男士钻饰“以”钻石代表男人事业的成功“为诉求.但由于时机尚未成熟.市场未达到预想的效果.推广近两年后撤出。

四,产品营销直接引导市场销售

戴比尔斯大规模的市场营销在中国钻石首饰零售业形成了基本格局。但是由于中国钻石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钻石所占比重仍然很小几乎没有针对钻石的市场营销活动。部分珠宝商开始着手的市场营销活动,主要采取价格促销手段,远未进入真正的市场营销领域。

而消费者对于钻石的需求则远远超越了市场的发展因此.有季节性.时尚性的个性产品的营销策略呼之欲出。

1999年.戴比尔斯首次联合上海.北京两地15家珠宝商共同推出了以钻石吊坠为主打产品的”夏日引力”推广活动。以”夏日引力”为主题的系列产品.吸引年轻的都市女性购买为目的,获得了不小的成功。后来的”本色”系列女性钻饰.”都是钻石惹的祸一一煽动”系列钻石吊坠推广活动,情人节”月光”系列.都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时尚产品为主要诉求的产品营销的成功案例.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益.推动了钻石业的进一步成熟。

五,品脾带领钻石业进入新时代

中国钻石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珠宝首饰零售队伍,在零售市场上虽已形成了一些全国性或区域性品牌,有较为广泛的市场覆盖率及市场占有率.由于历史的原因、政策的原因.这些品牌尚未有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产品定位。究其原因,有”四个缺乏”:

缺乏有相当销售规模的钻石首饰品牌.目前大品牌的钻石首饰市场份额也仅在1%左右.无法组织有规模的市场营销策划。

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钻石的品质和零售价格方面的竞争,例如强调钻石的净度级别、颜色级别.导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大家都强调Vs_VVS净度、H-I颜色.而价格的真正打折空间也非常有限。

缺乏市场营销的专业人员.即使有好的策略.也往往没有好的专业策划和执行。缺乏有长期全面的品牌策略。珠宝商往往忽视根本性的产品定位和品牌建设.也没有个长远的全方位的策略作保障.使得很多的活动或流于表面.或浅尝辄止.不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此同时.中国这个拥有13亿消费者的巨大市场也令世界各地的珠宝商向往。除了一些国际著名品牌,香港、台湾的珠宝商更是充分发挥其同宗、同文化的历史优势和近水楼台的地理优势.在大陆这片市场上充分展现。到目前为止.香港特别行政区内知名珠宝商基本上都把战略中心向大陆地区转移。海外知名品牌的介入.一方面使国内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另一方面.也迫使国内珠宝商认真考虑成功的市场营销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营销策略。在这一背景下.近几年来.不少国内品牌在扩展市场份额的同时.开始尝试各个层面的市场营销手段.从电视形象广告到主题产品推广.从统一的CI形象到精心策划的公关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六、未来,帮助国内珠宝商树立自己的品牌

20O1年.DTC钻石贸易公司正式承担了戴比尔斯集团全球市场的钻石营销工作。作为戴比尔斯的下属公司.它的职责--简而言之一就是扶植钻石供应线的有能力的下游商家.建立强有力的品牌形象.从而更好地”卖”钻石。DTC身份的转变,也标志着其在中国钻石业的发展中将起到新的作用:它不仅要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中国钻石零售市场的整体拓展.更将其工作重点放在帮助国内珠宝商树立自己的品牌。DTC认为.在高档奢侈品领域.品牌具有超凡的力量.如香水行业.手表行业等都以品牌引领产业发展。一句话.品牌能给这个行业带来全新的.也许是”质”的飞跃。

今后.DTC钻石贸易公司在中国以品牌为主题的推广将分两个层面进行。

第一阶段.实施市场细分后的个性产品促销策略。通过现成广告材料的合作使用.将其市场营销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展至二线甚至三线城市。与此同时,拓展现有推广品牌的外延例如在现有结婚钻戒广告、推广的基础上,将”钻石是爱的特别礼物”的概念延伸到每年的情人节礼物系列及结婚周年纪念的礼物等。在女性钻饰的范畴.则继续以钻石吊坠为主推产品.鼓励女性自己为自己购买钻石首饰,并以此带动女性钻饰市场的整体成长。

第二阶段.品牌营销策略。通过与各地重要珠宝商的合作.加强品牌建立和市场营销的改善,包括.

提供专业性的培训.为珠宝商提供专业的广告、宣传、公关的素材。

鼓励珠宝商参与市场营销活动.同时利用DTC钻石贸易公司的现成广告材料帮助珠宝商提高广告宣传效果和市场营销的质量。

奢侈品消费论文例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表明,世界经济减速将成为事实。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3.7%,比2007年放慢1.2个百分点。其中美国经济增长0.5%,放慢1.7个百分点;欧元区增长1.4%,放慢1.2个百分点;日本增长1.4%,放慢0.7个百分点。加上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美元持续贬值,汇市、股市、债市、期市及商品现货市场都受到冲击,对各国的经济稳定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以上因素决定了我国出口形势比较严峻,出口增速减缓和贸易顺差的缩减将不可避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正在减弱,我国的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赖于消费和投资的拉动。在这一形势下,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就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由于奢侈品的需求潜力很大,因而,正确规范和引导奢侈品的消费,对于扩大内需进而拉动经济增长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关于奢侈品的内涵

沃尔冈•拉茨勒在畅销书《奢侈带来富足》中这样定义奢侈:“奢侈是一种整体或部分地被各自的社会认为是奢华的生活方式,大多由产品或服务决定”。现在,奢侈品在国际上的概念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奢侈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人们消费奢侈品看中的往往是它的炫耀,觉得奢侈品是过度消费消耗的东西,以至于挥霍等。

例如,“捷达”和“奔驰”轿车都是代步工具,在代步方面没有价格所显示的那样大的差异,差别在于他们代表的意义不同。“奔驰”的符号价值在于成功、财富和身价。在西方经济学中根据需求收入弹性将消费品分成了必需品与奢侈品两大类,把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即需求的增长率高于收入的增长率)的消费品称为奢侈品,另一类则称为必需品。在我国的传统概念里,奢侈品消费几乎等同于贪欲、挥霍、浪费。

其实,从经济意义上来看,奢侈品消费实质上是一种高档消费行为,本身并无褒贬之分;从社会意义上来看,奢侈品消费是一种个人品位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奢侈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内涵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理念的演变,许多昨天的奢侈品已经变成今天的必需品,而今天的许多奢侈品也会变成明天的必需品。例如,在13、14世纪,糖和香料是奢侈品,但在当今社会它们却成为普通的生活必需品。奢侈品内涵的变化反映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当前更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奢侈品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奢侈品的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奢侈品更新周期短且对市场的刺激效果显著

作为奢侈品的商品,除了具有商品本身固有的功能以外,还具有一种炫耀,即显示消费者身份和地位的功能,所以,奢侈品应当是引领时尚的前卫商品。这一特点决定了奢侈品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从而具有较短的更新周期。

以服装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服装的功能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的都市人追求时尚,展现自我,服装的发展渐渐淡化了它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功能,其装饰和炫耀功能似乎已成为服装的灵魂。例如高档的时装,面料考究,做工精细,价格昂贵。作为普通服装的基本功能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失去,但作为高档时装的炫耀不久就会减弱,奢侈品的消费者更看重其装饰和炫耀功能,因而会随着流行趋势的变化而及时更新。在消费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很难想像一成不变的款式和风格能立足于激烈竞争的服装市场上。有市场眼光的厂家总是紧追流行趋势,不断推出个性化的款式,开发风格迥异的服装,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求个性的需求。一面是厂家层出不穷的新款推出,一面是消费者为追求时尚而不断膨胀的时装需求,这造就了服装市场供销两旺的局面,从而极大地刺激了市场销售额。

2008年,尽管雪灾、地震、股市泡沫破裂、经济衰退预期不断打击着消费者的信心,但纺织服装国内零售2008年1-9月却持续维持25%以上的高增长,屡超市场预期,直到2008年10月行业零售增速才出现放缓,显示了服装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的问题是需求仍然不足,2008年1-9月,行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增速维持小步上升态势,纺织品与服装的库存金额却分别同比大幅上升了33.10%和25.09%,显示行业产需矛盾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刺激需求。

除时装外,其他奢侈品消费也具有类似的特征,对市场有显著的刺激效果。据报道,上海顶级私人物品展集中展示了顶级名车、游艇、私人飞机、珠宝名表、名酒以及各类豪宅别墅、高尔夫俱乐部、私人会所等。据统计,顶级私人物品展3天一共接待了超过7000位富豪,成交量达2亿元人民币。

(二)奢侈品需求潜力大且能充分吸纳购买力

奢侈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这就是说,随着收入的增长,需求的增长就会更快。奢侈品不像需求收入弹性比较小的必需品那样,受所谓消费饱和的约束,即使收入水平提高,人们也不可能较大地增加消费。例如,对于食盐这种商品,即使人们收入提高了,人们也不会因此而增加消费。奢侈品消费就不同了,以旅游为例,当收入水平较低时,人们还不敢奢望旅游,一旦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就会增加这种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可以从普通旅游变为豪华旅游,从国内旅游转向国外旅游,国外甚至已经开发了太空旅游项目,所消费的资金可想而知。可见,奢侈品消费的需求潜力是很大的。能够充分吸纳新增的购买力。

目前,由于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结构不尽合理,导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07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我国2007年的基尼系数达到0.458,已进合国规定的收入差距过大的范围,为数不多的高收入者拥有大部分的居民储蓄。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收入越高其边际消费倾向越小,因此,高收入者的收入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消费,大部分收入沉淀下来,这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开发质量好、价值高、品牌响、炫耀功能强的奢侈品,以刺激高收入者的消费欲望,吸纳他们充裕的购买力。将沉淀的资金通过消费引入市场,转化为生产资金。

汽车领域的世界十大奢侈品牌:法拉利、福特、大众、宝马、莲花、宾利、凯迪拉克、菲亚特、奥迪、劳斯莱斯,大部分已进入我国的高端汽车市场,正在充分吸纳富豪们的购买力。我国每年的奢侈品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并以年20%的速度增长。正在成为继日本和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世界顶级生活体验中国峰会”,“上海国际品味生活展”纷纷亮相中国,世界顶级品牌纷纷在中国选址开店。美国高盛公司关于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研究报告指出,2008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9%。法国精品企业联盟“科尔贝委员会”预言,中国将在2011年前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在这种形势下,应当致力于打造本土的奢侈品品牌,比如被国内外同行誉为“中国第一裁缝”的永正裁缝、高档的红木家具、在中国历史上与皇家相关的贡品如南京云锦等,都蕴藏着丰富的奢侈品品牌的生长基因,很有可能成为我国未来奢侈品品牌的符号,使我国的奢侈品市场被本土奢侈品占有,提高奢侈品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三)奢侈品消费能够催生新的服务项目并引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奢侈品消费首先催生的是商业广告。在许多情况下,奢侈品消费具有炫耀性动机,是一种“显眼的消费”、“装门面的消费”、“摆阔气的消费”,显富、炫富比使用商品更重要,因而要求商品或服务除了具有较高的质量以外,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要广为人知,甚至人所共知。这就要借助商业广告的力量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通过在重要媒体的黄金时段反复地广告宣传,将“某商品是名贵商品”的概念植入消费者的意识中,使社会公众形成共识,公认某商品是名牌商品,从而使该种商品具有了显富、炫富功能。这种运作模式便催生并极大地刺激了商业广告的发展,为广告商提供了大量的业务,也使自己的产品具有了更高的附加值,同时也为有此需求的消费者造就了可据以显示身份和地位的名牌商品,从刺激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不失为一种积极有作为的措施。许多名酒、名车、名牌服装等名牌产品都离不开商业广告的宣传。如果没有奢侈品消费对名牌效应的追求,也就失去了催生商业广告的土壤。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电视行业广告总额是450亿,央视广告收入为110亿。足见打造奢侈品品牌对商业广告的贡献。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种需要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学所研究的正是如何使稀缺的资源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需要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这种需要最初总是表现为对奢侈品的追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又会产生新的奢侈品需要,再度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和社会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进步的。由于人的需要层次不断地提高,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消费需求热点,休闲娱乐便是其中之一。随着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开始转向文化精神的消费与追求,更多的时间和钱财用于休闲和娱乐,文化娱乐业被公认为是21世纪最具前途的朝阳产业之一。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时,文化娱乐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将会明显地提高,我国已进入文化娱乐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人均年收入超过3000美元,消费就会出现“脱物化”的倾向,人们开始出现普遍的文化娱乐和旅游动机,费用的投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休闲娱乐方式需要的不断创新,使得许多高新技术,甚至当代科技的前沿都被广泛应用于娱乐项目和游乐园的设计当中,这势必会进一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又例如体育健身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满足人们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体育健身业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也将成为今后长期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此外,奢侈品消费还极大地带动了服装、住房、汽车、家装、保健、旅游、信息等行业的发展,引发了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过度和畸形的奢侈品消费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助长人们的炫富攀比心理,误导社会价值取向;资源配置可能偏离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大量的奢侈品被富人无节制的挥霍,扶贫工程所需资源却得不到满足;纯粹“装门面”、“摆阔气”的奢侈品消费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所以,应当正确规范和引导奢侈品消费,使之真正成为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奢侈品消费论文例4

论文关键词:奢侈品;合理行为理论;购买动机

合理行为理论是分析影响行为意向因素的理论,经常被应用到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研究中,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有效工具。本研究将结合合理行为理论对我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动机进行理论分析,为奢侈品动机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文献回顾

奢侈品是那些通过使用或展示某个特定品牌的产品而使拥有者受到尊重的产品,奢侈品与其使用价值没有必然联系奢侈品使消费者得到心理上和功能上的满足,而奢侈品给消费者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是奢侈品与非奢侈品、奢侈品与假冒品相区别的主要原因。奢侈品往往是与相应的品牌相联系的,品牌是奢侈品与非奢侈品相区别的最直接标志。Nueno和Quelch将奢侈品牌定义为那些功能性效用与价格比较低,而无形效用和情景性效用与价格比较高的品牌。

对于消费者获得奢侈品动机的研究最初认为人们购买奢侈品是为了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消费者希望通过其消费行为营造出受欢迎的社会形象。也就是说,人们购买奢侈品是出于社会目的,一方面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突出其在社会中的突出位置,这种观点得到了炫耀性消费理论的支持。在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中,凡勃伦讲到,“要获得尊荣,并保持尊荣,仅仅保有财富或权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有了财富和权力还必须能够提供证明,因为尊荣只是通过这样的证明得来的。凡勃伦区别了炫耀性消费的两种动机。一种是歧视性对比,一种是金钱竞赛。前者指财富水平较高的阶层通过炫耀性消费来区别于财富水平较低的阶层;而后者则指财富水平较低的阶层力图通过炫耀性消费来效仿财富水平较高的阶层以期被认为是其中一员。奢侈品一方面具有价格昂贵的特征,另一方面是一定社会地位的象征,所以对奢侈品的消费往往能够达到炫耀的目的。无论是为了区别于特定群体的歧视性对比,还是为了从属于特定群体的金钱竞赛,都是一种社会目的。消费者这种区别于特定群体和从属于特定群体的心理不仅表现在对财富的炫耀上,而且表现在对稀缺产品的渴求上。产品的稀缺会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偏好。忉当一个奢侈品因为其独特性而更难获得时,其对于消费者来说更有吸引力,产品的稀缺使产品拥有者与非拥有者相区别,而从属于其他产品拥有者所构成的群体。

之后,学者们从更为广泛的视角研究了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动机,这种观点认为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不仅出于社会目的,而且出于个人目的,应该从社会导向和个人导向两个方面研究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动机。从个人导向研究消费者购买动机主要从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后会获得的情感利益、象征利益和使用利益三个方面出发,从而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牌的个人原因包括:自我享乐;自我奖励;与内在自我相一致;质量保证。理论上说,奢侈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两方面的利益,一方面是个人导向的,另一方面是社会导向的。这些潜在利益的满足情况是消费者对一个品牌奢侈程度的衡量标准。由于中国在文化上与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中国文化更为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以,中国消费者和西方国家的消费者对奢侈品牌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

二、理论模型建立

1967年Fishbein以Dulany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合理行为理论。合理行为理论假设在社会心理学中大部分行为是在意志控制范围内的,而且是在特定的情境之下的,一个人具体行为意向会影响其随后的行为。在合理行为理论中,行为意向是指在既定情境下执行某一特定行动而得到预期表现的意愿。合理行为理论通过分析影响行为意向的因素来解释人们行为意向的原因,该理论是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一个有效理论。

根据合理行为理论,有两个主要因素决定特定行为意向,即个人的态度的因素和社会的规范的因素。其中个人的态度的因素即行为态度,指一个人对在既定环境下执行特定行为的态度,该变量取决于这个人对各行为结果的评价以及对结果产生可能性的预期。而社会的规范的因素即主观规范,指一个人认为对他来说重要的人认为他应该或不应该执行特定行为可能性的信念,主观规范涉及社会环境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合理行为理论可以概括为图1。

尽管合理行为模型对美国样本有很好的预测和解释能力,但是有些学者认为这个模型中存在西方文化偏见。韩国一些学者对合理行为模型进行了跨文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以韩国消费者为调查对象的数据不能否定合理行为模型,但是经过跨文化修正的模型对数据的解释力更好。妇李东进等考虑到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与西方文化在多方面有着极大的区别,因而根据中国文化特点对合理行为模型进行了修正,用面子意识和群体一致意识两个变量替换了主观规范这个变量,提出了更为适合中国消费者购买意向的模型。如图2。

通过对奢侈品购买动机研究的回顾,笔者认为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主要有两大动机:一是出于社会动机。首先,购买奢侈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炫耀财富的需求,奢侈品价格昂贵,只有少数人可以负担得起,而这部分人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拥有较多的财富,所以对奢侈品的消费也就成了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奢侈品本身也成了一种社会符号;其次,购买奢侈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猎奇的需求,奢侈品往往是潮流的引领者,而且相同款式数量极少,从而使对奢侈品的消费成为品位的象征,同时对奢侈品的占有具有排他性和独占性,可以表现出其在社会中的优越感。二是出于个人动机。首先,购买奢侈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享乐需求,享乐性反应消费者通过对奢侈品消费而获得感官上的满足和乐趣;其次,所购买的奢侈品是拥有者的一个组成部分,消费者可以通过对奢侈品的消费来增强自我概念,再次,是购买奢侈品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高质量需求,消费者感知奢侈品牌有更高的价值可能是因为其提供了更高的品牌质量和信誉。学者们也是从这五个角度来衡量一个品牌的奢侈程度的,只有一个品牌在这五个方面的得分较高,才可以称其为奢侈品牌。

由合理行为理论可知,行为意向受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两个方面因素影响,其中行为态度是个人方面的因素,而主观规范是他人方面因素。对行为的态度取决于行为对个人可能带来的结果,而消费者购买奢侈品期望带来的结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得到优质的产品、享乐和表现内在自我。所以本研究认为奢侈品的优质性、奢侈品的享乐性和奢侈品的自我延伸分别与消费者购买奢侈品这一行为的态度正相关。另外,奢侈品炫耀性和稀缺性这两个方面是他人影响的基础,本研究用面子意识代替合理行为理论的主观规范这个变量,而且本研究认为奢侈品的炫耀性和稀缺性与消费者面子意识正相关。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将奢侈品购买意向模型概括为图3。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主要调查消费者对奢侈品以及购买奢侈品行为的一些看法。问卷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购买奢侈品动机的量表,该量表主要由五个方面构成,分别是优质性、自我延伸、炫耀性、稀缺性、享乐性,每个方面由四个问项组成,共20个问项。第二部分是面子意识,由四个问项构成。第三部分是购买奢侈品的行为态度,由三个问项构成。第四部分是奢侈品购买意向,由三个问项构成。第五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样本的个人信息,由四个问题构成。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5份,其中有效问卷266份。被调查者中,男士128人,占4&1%;女士138人,占51.9%。

本研究利用SPSS15.0对问卷中的项日进行了探索性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KMO指标为0.846,Bartlett’s检验的着性为0.000,这说明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旋转后因子荷载和累积方差贡献率如表1所示。

从旋转后的因子荷载上看,题项A14、A19、A5三个题项旋转后因子荷载没有达到0.6,所以本研究将这三个题项删除,在后面的研究中不包括这三个问项。信度分析结果见表2。

五个变量的Cronbach0t值均大于0.7,所以可以认为问卷中这五个变量的测量结果是可靠的。

在删除了AI4、A19、A5三个题项后再次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后,以优质性、自我延伸、享乐性三个因子的因子得分为自变量,行为态度做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后模型整体的解释力即调整的一0.827,显着性水平为0,说明数据适合做回归分析。优质性、自我延伸、享乐性的标准化系数分别是0.417、0.337、0.392,并且通过了显着性检验,说明优质性、自我延伸、享乐性分别与购买奢侈品行为态度显着相关。

以炫耀性、稀缺性两个因子的因子得分为自变量,面子意识做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后模型整体的解释力即调整的R2—0.785,显着性水平为0,说明数据适合做回归分析。炫耀性、稀缺性的标准化系数分别是0.396、0.308,并且通过了显着性检验,说明炫耀性、稀缺陛分别与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时的面子意识正相关。

以行为态度、面子意识为自变量,行为意向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后模型整体的解释力即为一0.876,显着性水平为0,说明数据适合做回归分析。面子意识、行为态度的标准系数分别是0.343、0.451,系数都通过了显着性检验,说明面子意识、行为态度分别与购买奢侈品意向显着相关。

四、结论与启示

奢侈品消费论文例5

合理行为理论是分析影响行为意向因素的理论,经常被应用到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研究中,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有效工具。本研究将结合合理行为理论对我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动机进行理论分析,为奢侈品动机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文献回顾

奢侈品是那些通过使用或展示某个特定品牌的产品而使拥有者受到尊重的产品,奢侈品与其使用价值没有必然联系奢侈品使消费者得到心理上和功能上的满足,而奢侈品给消费者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是奢侈品与非奢侈品、奢侈品与假冒品相区别的主要原因。奢侈品往往是与相应的品牌相联系的,品牌是奢侈品与非奢侈品相区别的最直接标志。Nueno和Quelch将奢侈品牌定义为那些功能性效用与价格比较低,而无形效用和情景性效用与价格比较高的品牌。

对于消费者获得奢侈品动机的研究最初认为人们购买奢侈品是为了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消费者希望通过其消费行为营造出受欢迎的社会形象。也就是说,人们购买奢侈品是出于社会目的,一方面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突出其在社会中的突出位置,这种观点得到了炫耀性消费理论的支持。在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中,凡勃伦讲到,“要获得尊荣,并保持尊荣,仅仅保有财富或权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有了财富和权力还必须能够提供证明,因为尊荣只是通过这样的证明得来的。凡勃伦区别了炫耀性消费的两种动机。一种是歧视性对比,一种是金钱竞赛。前者指财富水平较高的阶层通过炫耀性消费来区别于财富水平较低的阶层;而后者则指财富水平较低的阶层力图通过炫耀性消费来效仿财富水平较高的阶层以期被认为是其中一员。奢侈品一方面具有价格昂贵的特征,另一方面是一定社会地位的象征,所以对奢侈品的消费往往能够达到炫耀的目的。无论是为了区别于特定群体的歧视性对比,还是为了从属于特定群体的金钱竞赛,都是一种社会目的。消费者这种区别于特定群体和从属于特定群体的心理不仅表现在对财富的炫耀上,而且表现在对稀缺产品的渴求上。产品的稀缺会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偏好。忉当一个奢侈品因为其独特性而更难获得时,其对于消费者来说更有吸引力,产品的稀缺使产品拥有者与非拥有者相区别,而从属于其他产品拥有者所构成的群体。

之后,学者们从更为广泛的视角研究了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动机,这种观点认为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不仅出于社会目的,而且出于个人目的,应该从社会导向和个人导向两个方面研究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动机。从个人导向研究消费者购买动机主要从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后会获得的情感利益、象征利益和使用利益三个方面出发,从而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牌的个人原因包括:自我享乐;自我奖励;与内在自我相一致;质量保证。理论上说,奢侈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两方面的利益,一方面是个人导向的,另一方面是社会导向的。这些潜在利益的满足情况是消费者对一个品牌奢侈程度的衡量标准。由于中国在文化上与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中国文化更为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以,中国消费者和西方国家的消费者对奢侈品牌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

二、理论模型建立

1967年Fishbein以Dulany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合理行为理论。合理行为理论假设在社会心理学中大部分行为是在意志控制范围内的,而且是在特定的情境之下的,一个人具体行为意向会影响其随后的行为。在合理行为理论中,行为意向是指在既定情境下执行某一特定行动而得到预期表现的意愿。合理行为理论通过分析影响行为意向的因素来解释人们行为意向的原因,该理论是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一个有效理论。

根据合理行为理论,有两个主要因素决定特定行为意向,即个人的态度的因素和社会的规范的因素。其中个人的态度的因素即行为态度,指一个人对在既定环境下执行特定行为的态度,该变量取决于这个人对各行为结果的评价以及对结果产生可能性的预期。而社会的规范的因素即主观规范,指一个人认为对他来说重要的人认为他应该或不应该执行特定行为可能性的信念,主观规范涉及社会环境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合理行为理论可以概括为图1。

尽管合理行为模型对美国样本有很好的预测和解释能力,但是有些学者认为这个模型中存在西方文化偏见。韩国一些学者对合理行为模型进行了跨文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以韩国消费者为调查对象的数据不能否定合理行为模型,但是经过跨文化修正的模型对数据的解释力更好。妇李东进等考虑到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与西方文化在多方面有着极大的区别,因而根据中国文化特点对合理行为模型进行了修正,用面子意识和群体一致意识两个变量替换了主观规范这个变量,提出了更为适合中国消费者购买意向的模型。如图2。

通过对奢侈品购买动机研究的回顾,笔者认为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主要有两大动机:一是出于社会动机。首先,购买奢侈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炫耀财富的需求,奢侈品价格昂贵,只有少数人可以负担得起,而这部分人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拥有较多的财富,所以对奢侈品的消费也就成了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奢侈品本身也成了一种社会符号;其次,购买奢侈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猎奇的需求,奢侈品往往是潮流的引领者,而且相同款式数量极少,从而使对奢侈品的消费成为品位的象征,同时对奢侈品的占有具有排他性和独占性,可以表现出其在社会中的优越感。二是出于个人动机。首先,购买奢侈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享乐需求,享乐性反应消费者通过对奢侈品消费而获得感官上的满足和乐趣;其次,所购买的奢侈品是拥有者的一个组成部分,消费者可以通过对奢侈品的消费来增强自我概念,再次,是购买奢侈品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高质量需求,消费者感知奢侈品牌有更高的价值可能是因为其提供了更高的品牌质量和信誉。学者们也是从这五个角度来衡量一个品牌的奢侈程度的,只有一个品牌在这五个方面的得分较高,才可以称其为奢侈品牌。

由合理行为理论可知,行为意向受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两个方面因素影响,其中行为态度是个人方面的因素,而主观规范是他人方面因素。对行为的态度取决于行为对个人可能带来的结果,而消费者购买奢侈品期望带来的结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得到优质的产品、享乐和表现内在自我。所以本研究认为奢侈品的优质性、奢侈品的享乐性和奢侈品的自我延伸分别与消费者购买奢侈品这一行为的态度正相关。另外,奢侈品炫耀性和稀缺性这两个方面是他人影响的基础,本研究用面子意识代替合理行为理论的主观规范这个变量,而且本研究认为奢侈品的炫耀性和稀缺性与消费者面子意识正相关。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将奢侈品购买意向模型概括为图3。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主要调查消费者对奢侈品以及购买奢侈品行为的一些看法。问卷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购买奢侈品动机的量表,该量表主要由五个方面构成,分别是优质性、自我延伸、炫耀性、稀缺性、享乐性,每个方面由四个问项组成,共20个问项。第二部分是面子意识,由四个问项构成。第三部分是购买奢侈品的行为态度,由三个问项构成。第四部分是奢侈品购买意向,由三个问项构成。第五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样本的个人信息,由四个问题构成。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5份,其中有效问卷266份。被调查者中,男士128人,占4&1%;女士138人,占51.9%。

本研究利用SPSS15.0对问卷中的项日进行了探索性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KMO指标为0.846,Bartlett’s检验的著性为0.000,这说明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旋转后因子荷载和累积方差贡献率如表1所示。

五个变量的Cronbach0t值均大于0.7,所以可以认为问卷中这五个变量的测量结果是可靠的。

在删除了AI4、A19、A5三个题项后再次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后,以优质性、自我延伸、享乐性三个因子的因子得分为自变量,行为态度做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后模型整体的解释力即调整的一0.827,显著性水平为0,说明数据适合做回归分析。优质性、自我延伸、享乐性的标准化系数分别是0.417、0.337、0.392,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优质性、自我延伸、享乐性分别与购买奢侈品行为态度显著相关。

以炫耀性、稀缺性两个因子的因子得分为自变量,面子意识做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后模型整体的解释力即调整的R2—0.785,显著性水平为0,说明数据适合做回归分析。炫耀性、稀缺性的标准化系数分别是0.396、0.308,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炫耀性、稀缺陛分别与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时的面子意识正相关。

以行为态度、面子意识为自变量,行为意向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后模型整体的解释力即为一0.876,显著性水平为0,说明数据适合做回归分析。面子意识、行为态度的标准系数分别是0.343、0.451,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面子意识、行为态度分别与购买奢侈品意向显著相关。

四、结论与启示

奢侈品消费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 F713.54 [文献标识码] B

在进入到新世纪之后,社会的经济与信息科学技术得到空前的发展,企业的信息与消费市场信息的传递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导致企业的营销环境也发生转变,进而推动了企业营销相关组合理论的进步。针对于市场需求,企业应当更为顾客着想,注重他们的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营销组合理论不断演化进步,由以生产企业为核心的4P理论发展成为以做到顾客满意为新核心的4C理论,最终形成现在以顾客的忠诚为核心的4V理论。4V理论的出现是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其能够更好的满足生产企业的利益,同时兼顾顾客的需求,对于企业构建综合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不断上升,人们的消费能力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奢侈品消费潜力的市场之一。但是,国外的奢侈品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但是我国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在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最为明显的就是与国外产品的差距、品牌上的差距以及市场营销方面的差距,本文基于4V组合理论对我国奢侈品市场进行分析研究,找到其中的问题所在,为我国奢侈品生产企业提供相应的对策。

一、奢侈品的概念以及我国奢侈品市场

(一)奢侈品的概念特征

当前,世界暂未对奢侈品形成统一完整的概念。一般,人们将奢侈品定义为某种超出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具有独特性、稀缺性等特点的消费物品。有学者将奢侈品定义为不属于必须需要的物品。Lancaster则认为,奢侈品要求购买者的收入弹性大于1,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奢侈品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分别是“量”和“质”。沃尔冈・拉茨勒认为,奢侈本身就是一种由于产品或者服务界定的奢华的生活方式。当然,现代更多的人认为使用奢侈品本身就是一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奢侈品的含义与生活、存在的方式紧密联系,涉及到人的欲望和内心。我国学者王宁在《消费的欲望》中指出,奢侈品具有十分高昂的价格以及稀缺性的特征,其“地位宜示”能够与经济替代。总而言之,奢侈品可以说是一种超出人们基本需求的消费品,能够展示出人们尊贵、精致的生活方式。

(二)奢侈品的消费动机

人们之所以会消费奢侈品,是在一定的消费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要做好奢侈品的市场营销工作,分析奢侈品的消费动机非常必要。本文中对奢侈品消费动机的研究基于我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与我国传统的文化以及价值观相结合。不少国外的学者认为,中国人消费奢侈品的动机中,“面子”问题占到非常大的比重,对于促进消费行为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同时传统的儒教文化中,集体注意文化理论对于奢侈品消费同样产生影响。我国学者朱晓辉认为,中国人奢侈品消费动机应当与儒家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相结合,其认为中国人消费奢侈品的动机在于两种,分别是社会性消费动机与个人性消费动机,前者主要包含炫耀、从众心理、社交需要以及体现身份象征四种,而后者则是追求精致有品质的生活、自我愉悦以及自我赠礼三种。结合更多学者的论述,笔者认为,我国奢侈品的消费动机主要来源于心理因素。

(三)我国的奢侈品消费环境

当前,我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理念以及消费行为都开始发生转变,奢侈品的享受者越来越多。根据中国品牌策略协会的相关资料指出,在我国,有能力消费奢侈品的人口有约1.175亿人次,占到我国总人口数量的13%以上,其中超过1300万人是较为活跃的奢侈品消费者。此在还有相关数据显示,在2008年,我国大陆地区的奢侈品消费超出86亿美元,首次超过亚洲最大的消费市场――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到2014年,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巨大的市场空间以及销售额的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挑战性最大、最具有吸引力的奢侈品市场。综合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我国具有消费能力的人众多,奢侈品需求空间非常大。我国的中产阶级在2010年能够超过全国人口的13%以上,他们都将成为推动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重要动力;二是我国的奢侈品消费主要群体为年轻人,最为旺盛的消费层年龄集中在25-45岁。但是在西方却不一样,奢侈品的消费年龄段普遍偏高。消费群体的年轻化,生活负担更小、观念非常新颖,使他们成为消费奢侈品的主力军;三是我国的奢侈品营销渠道较为单一,主要在高档商场以及展会上进行营销,同时没有优质的售后服务作为支撑;四是缺乏本土的奢侈品牌,在INTERBRAND公司的领先奢侈品品牌价值排行中,没有上榜的我国奢侈品品牌,这就说明我国只是奢侈品的消费大国,而非生产大国。

二、“4V”组合营销策略

“4V”营销策略中将维护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作为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四点:一是差异化,也就是企业凭借自身的综合优势,在产品的生产、销售渠道以及广告和售后服务方面做好,区别于市场中其他的品牌和产品,形成突出的差异;二是功能化,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作为重点,满足多样化的功能需要,增加或者是减少某些商品的功能,实现系列化的奢侈品产品;三是附加价值化,企业利用高水平的生产工艺、创造品牌的文化价值以及有创意的营销广告等,使产品获得更高的附加价值,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四是共鸣,企业在持续占有一定份额市场的情况下,保持竞争力价值创新,让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将产品的价值最大化。

三、基于奢侈品消费动机的“4V”营销策略探讨

消费者的行为在于消费动机的驱动,消费动机发生差异会让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方式以及购买的产品都产生区别。奢侈品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产品,其消费也是区别于普通产品的形式,尤其是消费动机中包含有特殊的心理因素。企业要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需要满足消费群体的要求,本文根据不同的奢侈品消费动机分析“4V”营销策略的实际应用。

(一)差异化的消费动机

人们消费奢侈品主要就是为了追求一种优越感,尤其是中国人,消费奢侈品的动机中有一大部分是为了炫耀以及追求高品质。企业应当抓住消费者的这些心理品质,实施差异化的策略,生产出具有独特性的产品,经营不一样的品牌形象、为顾客提供更为贴心的售后服务,促使消费者的动机得到满足。差异化的策略主要表现为:

1.生产独特的产品,以满足消费群体的需求。独具特色的奢侈品产品是满足消费者炫耀的重要因素,能够让消费者产生优越感,满足其语种不同的品位与追求,产品的质量与性能优于生产同类产品的商家能够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尤其是全球奢侈品的发展历史不断,有着很多经过百年流传的国际品牌,满足消费者的动机是实现品牌价值的基本条件。SK-II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只是一个小品牌,但是价格的定位非常高。在宝洁公司的引导下,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中挤入全球高端护肤的前十列。主要原因就是SK-II分析消费者的动机,为女性的肌肤实施贴心的考量,以特殊的角度实施产品线的策划。酵母发酵方式在全球都是非常领先的护肤理念,能够极大的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动机,产品的销售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2.创造良好的销售环境,提高服务质量,细心经营品牌形象。消费者在炫耀以及自我愉悦等动机的影响下进行消费,会希望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消费环境,高雅、舒适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厂家可以从价格、销售渠道以及售后服务上入手。著名奢侈品品牌PRADA在东京的品牌店经过单独的设计和建设,犹如一座庞大的水晶宫殿,顾客在消费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很好的视觉体验。

(二)功能化的消费动机

相较于普通产品,奢侈品更应该注重功能化需求,通过顾客的反馈对原有的设计进行改进,增加需要的功能,减少不必要的功能。整体设计的优化让消费者觉得自身是在引领时尚潮流,心理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奢侈品生产企业应该基于“概念”进行调整,如“工艺概念”、“产地概念”、“艺术概念”以及“限量概念”等,从每一个细节上让消费者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三)附加价值化的消费动机

在奢侈品产品中融入高新技术,通过高科技的设计与生产,从技术创新向价值创新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企业的文化品牌效应,人们随着收入的增加会越来越重视品牌追求,这是一种消费升级的趋势,所以打造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非常重要。

(四)共鸣

共鸣的策略是企业保持市场份额,实现价值最大化以及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将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消费者的价值统一起来,为其提供基础服务至上的增值服务。如世界上最奢侈的手机――VERTU,其尊贵之处不仅在于华丽的蓝宝石屏幕以及钛金属框架,为顾客提供的增值服务也令人惊叹。用户只需要按下特定的功能键,手机就会自动与公司的24小时服务柜台相连,工作人员能够为用户代办几乎一切能够实现的服务,如交通出行、旅游娱乐、文化餐饮等等。消费者得到很大的让渡价值,企业也能够同时获得更大的利益。

[参 考 文 献]

[1]李柱,葛庆.“4V”营销组合理论运用策略分析――基于奢侈品消费动机角度[J].改革与战略,2010,26(6):75-77

奢侈品消费论文例7

中国本土奢侈品品牌创立的建议

基于上述问题,国内奢侈品企业,尤其是我们传统的民族品牌在消费对象的心理动机分析与定位和品牌构建维护上应充分体会与把握奢侈品的基本特征元素,充分赋予其独特沉厚的中华文明积淀,在4Ps理论基础上,运用基于顾客关系与沟通的4Cs理论与基于维护客户忠诚度的4Vs理论所产生的整合营销理论指导中国本土奢侈品品牌营销。

1从消费心理看,奢侈品消费主要体现为象征消费、体验消费和炫耀消费。其动机恰恰验证了奢侈品的符号意义,体现了外界的认同和尊敬、自我满足感和享受感。奢侈品的消费群体,在东西方有明显的差异,根据年龄分类,我们可以将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以三个维度(崇尚个性或注重集体为代表的消费者价值观维度、感情冲动型或逻辑分析型为代表的消费者思维方式维度、显示炫耀型或功能实用型为代表的消费者对奢侈品的理解维度)为基础,最终划分为4种类型(奢侈品消费的领军者、奢侈品消费的跟随者、奢侈品消费的思考者、奢侈品消费的滞后者),从而有的放矢地制定营销策略。

2在产品研发和生产上,强调品牌定位的重要性,加紧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创造出满足消费者需求,并且引导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相对于大众型消费品,奢侈品消费者及潜在消费者的人数相对较少。独具个性的产品能够让消费者产生感知共鸣,使其作出积极的购买行为。品牌在产品被接受的同时作为价值陈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企业要挑选有价值的消费族群,确定细分市场的消费潜力,树立更贴近消费者的品牌。在此基础上,针对一些特定人群量身定做一些限量产品,走物以稀为贵的路线。

3在价格策略上,在了解消费者为满足其需求所需支付的成本基础上制定相应价格策略。对奢侈品而言,消费者要支付的不仅是产品使用价值所形成的成本,更大一部分是产品品牌背后隐含的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以及由于奢侈品的独享性所带来的心理上的优越感所形成的无形价值成本。奢侈品昂贵的价格不仅是品牌定位的需要,更是使奢侈品消费与大众消费得以区分,获得心理满足的需要。

奢侈品消费论文例8

中国本土奢侈品品牌创立的建议

基于上述问题,国内奢侈品企业,尤其是我们传统的民族品牌在消费对象的心理动机分析与定位和品牌构建维护上应充分体会与把握奢侈品的基本特征元素,充分赋予其独特沉厚的中华文明积淀,在4Ps理论基础上,运用基于顾客关系与沟通的4Cs理论与基于维护客户忠诚度的4Vs理论所产生的整合营销理论指导中国本土奢侈品品牌营销。

1从消费心理看,奢侈品消费主要体现为象征消费、体验消费和炫耀消费。其动机恰恰验证了奢侈品的符号意义,体现了外界的认同和尊敬、自我满足感和享受感。奢侈品的消费群体,在东西方有明显的差异,根据年龄分类,我们可以将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以三个维度(崇尚个性或注重集体为代表的消费者价值观维度、感情冲动型或逻辑分析型为代表的消费者思维方式维度、显示炫耀型或功能实用型为代表的消费者对奢侈品的理解维度)为基础,最终划分为4种类型(奢侈品消费的领军者、奢侈品消费的跟随者、奢侈品消费的思考者、奢侈品消费的滞后者),从而有的放矢地制定营销策略。

2在产品研发和生产上,强调品牌定位的重要性,加紧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创造出满足消费者需求,并且引导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相对于大众型消费品,奢侈品消费者及潜在消费者的人数相对较少。独具个性的产品能够让消费者产生感知共鸣,使其作出积极的购买行为。品牌在产品被接受的同时作为价值陈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企业要挑选有价值的消费族群,确定细分市场的消费潜力,树立更贴近消费者的品牌。在此基础上,针对一些特定人群量身定做一些限量产品,走物以稀为贵的路线。

3在价格策略上,在了解消费者为满足其需求所需支付的成本基础上制定相应价格策略。对奢侈品而言,消费者要支付的不仅是产品使用价值所形成的成本,更大一部分是产品品牌背后隐含的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以及由于奢侈品的独享性所带来的心理上的优越感所形成的无形价值成本。奢侈品昂贵的价格不仅是品牌定位的需要,更是使奢侈品消费与大众消费得以区分,获得心理满足的需要。

奢侈品消费论文例9

周云:好的。据中国商务部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一些分析人士甚至预言,中国可能在2011年前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每当提及中国在奢侈品消费中的地位与潜力时,总有许多人在欢欣鼓舞,且引以为豪,不曾想过中国只是一个拥有奢侈品却没有奢侈品品牌的国家,这几乎是挂在明处的隐忧。中国正处在对奢侈品品牌消费态度及社会对奢侈品的意识变革极其重要的关口时期,在未来的四五年内,我们的社会对奢侈品的认识将会定型,且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而难以改变。中国奢侈品品牌消费已经出现了危险信号,现在的我们如何对待奢侈品,如何对待奢侈品品牌,如何对待奢侈型消费,都将影响到以后的社会观念。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日本有一段与中国现在极其相仿的奢侈品导入期,奢侈品消费在强势公共关系活动与广告的支持下快速被一批时尚青年所接受,原来仅仅是上流社会的奢侈型消费观走进大众视野。首先出现在职场的LV更是将自己化身为身份的标志,出现了为购得一款LV包不惜花掉几月薪水的职场女性,当时的日本社会未能及时发现这一现象背后的意义,整个媒体界导向为奢侈品的消费正名,从那时开始,日本女性普遍认为如果不能身背一款LV就无法进入主流社会,甚至不能顺利地进入职场。

日本只用了短短30年左右的时间,就在奢侈品企业的强劲攻势下一败涂地,一些典型的奢侈品品牌在日本成为生活必需品或是社交必需品,几乎每个日本女性都有属于自己的奢侈品包,当很多欧美旅行者看到身背LV挤地铁的日本人时,连他们自己也不太明白日本人缘何如此崇拜奢侈品品牌。据不完全的统计,过去的30年间仅LV在日本销售约9000万个,以在华销售的均价万元人民币计算,就是9000亿元,足足够我们建设10个三峡工程,而这还仅仅是众多奢侈品品牌当中的一个而已。“世界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的称誉对于日本而言绝不是值得赞许的好事。

日本社会也在反思,有日本学者认为在奢侈品消费发展早期政府责任部门未能及时阻止奢侈型消费趋势是造成现在这一局面的罪魁祸首。当时的日本媒体,相关的学术机构在奢侈品品牌的鼓噪声中没能清醒的进行独立思考,也是一条重要的原因。奢侈品穿金戴银,也藏污纳垢,但奢侈品本身并没有什么可以受到争议的,需要争议的是社会对待奢侈品的态度。如果整个社会导向出了问题,奢侈品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更多的可能也将是一场危险的灾难了。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状况以及全社会对奢侈品品牌的认知程度与日本80年代初十分相似,奢侈品企业正快速向中国二三线城市蔓延,一个奢侈品品牌的旗舰店面一年的营业额基本都在亿元以上,我们的大量社会财富被奢侈品品牌掠夺。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整个社会充斥的既得利益者鼓噪声和与相关部门的漠然与无知。

记者:我门应如何避免像日本奢侈品消费发展中出现的负面影响?中国奢侈品消费趋势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周云:我认为,目前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趋势当中至少出现了以下三项危险信号值得我们注意:

其一,两极分化祸国,未富先奢殃民。奢侈品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强调社会等级,因为它是社会等级制度的受益者,这与我们追求的消灭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格格不入,但中国的过渡阶段又客观的存在着两极分化,这为奢侈品在华的发展提供了足够大的空间,奢侈品的发展会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等级观,使得两极分化更为严重。并由此恶性循环下去,越演越烈。

另一方面,美国的奢侈品消费者的奢侈品消费约占其消费总额的百分之四左右,而我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在奢侈品消费上的比值约为百分之四十。由此足以见得我们的奢侈品消费是典型的未富先奢。

两极分化和未富先奢给社会造成的伤害很大,不仅仅是损毁了社会资本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影响了社会风气,破坏和谐,容易引起极端的事件发生。

其二,传统文化缺失,盲目崇拜日盛。国外的奢侈品消费者年龄基本都在50以上,而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主力人群平均年龄不到34岁,这一年龄段的中国人恰好是传统文化断裂,同时又是现代文化未能覆盖的一代。文化的缺失需要弥补,这也正是这批消费者对奢侈品品牌文化快速认同的主要原因。而他们认同奢侈品文化的同时也就成了奢侈品品牌忠诚的消费者了。

一些更有甚者甚至对奢侈品品牌达到崇拜的地步,一些人为购得一件其钟爱品牌的奢侈品不惜几个月窘迫,而真的问及她对该品牌了解多少时她又知之甚少。俨然她所崇拜的不是该品牌,而是符号背后的奢侈型生活方式。在北京上海的CBD当中这样的人和事已经司空见惯,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二三线城市当中,也屡见不鲜,且有继续大规模发展的趋势,很多时尚的年轻人以多知道几个奢侈品品牌为荣,如果不能及时的扭转这一趋势,日本的今天和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

其三,学术嗤之以鼻,大众无所适从。中国的媒体对奢侈品的到来几乎是持一边倒的态度,鼓噪声不绝于耳,各路媒体中对奢侈品的言论似乎都是赞美与啧啧之音。媒体不负责任的追捧使得国内有关奢侈品的展会论坛此起彼伏,奢侈品品牌强劲的攻势令中国大众的消费行为发生了重大的异化趋势,本就不成熟的消费心理更是无所适从。据奢侈品业内人士称,“中国普通工薪族也可能节衣缩食数月购买奢侈品,因此增长潜力无限,这也是近期奢侈品巨头全球总裁频频光顾中国的原因。”

在国内目前的高教体制内还没有奢侈品的一席之地,仅有极少数的科研机构有奢侈品的研究方向。这一现状决定了我们在以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奢侈品理论水平上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很大。更可怕的是一些媒体在没有任何奢侈品常识的情况下妄加评论,一家北京的报社甚至称“对奢侈品的研究是学术怪胎”。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术对奢侈品方向的研究多是回避与曲解。

对奢侈品本质和经营常识并无多少了解的管理机构,在没有学术单位进行充分研究的前提下作出的决策,其效果及其产生的后果可想而知。以至于形成今天极为特殊的中国奢侈品怪现象,一面是凯歌齐奏,为了引进某奢侈品牌,一些商场、甚至城市都不惜倒贴数以亿计的大笔资金,为的只是能够提升自己的形象。另一面,却是嗤之以鼻的冷漠。在我们改革开放30年来遇到的各种新事物争议中,还没有哪项能像奢侈品这样让人无所适从。

记者:周老师,您总结提出的这三个危险信号非常切合当前实际。但最紧迫的是我们该如何应对,以有效避免其影响我国奢侈品消费健康发展。

周云:这个我一直在思考,还不成熟,我谈两点:

其一,提倡理性消费,要提倡人们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奢侈品。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合理的引导。尤其是主流媒体的引导对于奢侈品消费发展的趋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奢侈品品牌最强调审美距离及小众传播,几乎不在主流媒体上做任何广告,最常见的宣传是在一些赛事中进行赞助活动。国家管理层面可以利用这一点,提高消费者对奢侈品本质的认识,以及奢侈品牌操作的一般规律,从而打破审美距离,从消费者消费源头减少奢侈品消费。

其二,加强奢侈品及品牌的理论研究,尽快建立并实践中国企业高端品牌以及国家品牌塑造的理论。世界奢侈品品牌总数不超过200个,前三大奢侈品企业集团就囊括了近2/3,其经营理论与经营脉络十分清晰,这一领域的研究能够帮助我国企业在竞争层面上解决竞争优势不足的问题。

奢侈品消费论文例10

品牌消费可追溯到封建社会时期,但是品牌概念真正意义上被提出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提出的。奢侈消费的出现要追溯到更早的奴隶社会时期,是相伴有闲阶级的明显有闲而出现的明显消费行为。

20世纪80年代至今,消费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变化的基础则是品牌理论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进入现代品牌理论阶段,品牌消费走入消费者生活。同时,奢侈品消费在国际上得到空前发展,奢侈被公认为一个完整独立的经济和工业领域。此时的消费者过于盲目追求品牌消费,甚至“不惜任何代价”购买奢侈品牌。进入90年代,品牌意识深植消费者心中,品牌的“可选择性”让消费者不再过于盲从,时尚的混搭风格也让奢侈品消费文化开始转变。21世纪初,我们进入了疯狂的时代,太多变数无法掌控,消费者依赖的是他们与品牌的缘分和情感认同,品牌无法再随意引导消费行为,品牌若想存活并且发展,就只能在品牌自身,以及营销活动中去改变和提升。

30年的品牌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使得消费文化在悄然改变,其中不言自明的文化也为各行各业所遵守着,只是无人去总结归纳,品牌消费奢侈化和奢侈消费大众化即为其中两种。消费社会就像一个大型的游戏,内容丰富,而消费文化就是其中的规则。如此说来,可以将品牌消费奢侈化和奢侈消费大众化比作消费游戏中的两种潜规则。

一、品牌消费奢侈化&奢侈消费大众化的出现

1870年之前,人类社会处于品牌观念时代。1870年~1950年,品牌意识逐渐出现在个体生产者脑中,但是品牌概念及其重要性并未提出。1950年之后,随着奥美提出品牌概念,品牌理论先后经历了古典品牌理论、现代品牌理论和当代品牌理论三个阶段。品牌概念的渗透让消费者完全进入了品牌消费时代。

从产品到品牌,消费者完全接受了品牌消费意识,但这不是终点,品牌又被分为高、中、低档,品牌消费自然也就划分了等级。人类是一个上进的群体,不论是处于哪一社会阶层,都希望得到更好的以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基于消费者的这种“求上进”的欲望,品牌消费奢侈化随之出现了。这里的奢侈化并非单纯的去消费奢侈物品,奢侈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品牌消费趋向高档品牌,甚至奢侈品牌。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出于“物有所值”、社会身份地位和社会认同等方面的考虑,追求品牌产品、名牌产品、国际名牌产品甚至奢侈品牌产品。例如箱包方面,不论男性女性都向往名牌和奢侈品牌产品,白领对奢侈品牌LV的消费更是趋之若鹜。二是品牌产品和服务的包装奢侈化。由于品牌竞争压力,各品牌为了吸引和维护消费者,倾力打造“买椟还珠”的效果。如化妆品产品的内外包装愈发精美奢华,有的堪称艺术品;再如家居物品的消费,品牌为追求真实感不惜人力、物力、财力搭造产品展示区,以求消费者的“一见钟情”。

品牌消费的一个极端则为奢侈品牌消费,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详细介绍了奢侈消费的深厚历史背景,品牌时代的到来让奢侈消费相较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商品品牌化和传播媒介全球化推动了奢侈消费的快速发展。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奢侈品不仅仅为有闲有钱阶级所消费,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也加入了奢侈消费的行列,奢侈消费出现大众化现象。除了奢侈品消费阶层的改变,奢侈消费大众化还体现在奢侈品的销售渠道和新品目标消费者等方面。奢侈品不仅仅出现在奢华顶级店铺或顶级商场中,许多品牌也进入了高、中档商场,部分品牌更是进行B2B或B2C的网络销售。对于化妆品行业的奢侈品牌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销售渠道上早已放下了身段。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消费能力让奢侈品牌不再将其拒之门外,而是将其纳入了部分新品的目标群体,路易威登价格万元左右的包即为这个群体所生产的。

品牌消费奢侈化和奢侈消费大众化虽然在生产和消费领域不是约定俗成的规则,但是早已成为消费游戏中默认的潜规则。

二、潜规则的形成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后,品牌消费奢侈化和奢侈消费大众化在消费领域中逐渐显现,两种潜规则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包括宏观外部因素和微观内部因素。

1.外部因素

影响两种潜规则形成的外部因素可从政治、经济、社会道德和传播媒介四个范畴来分析。

政治范畴。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国际政治趋于稳定,各国政治重心由外事转向内事。政府支持本国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名牌产品和奢侈品牌产品在国际贸易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为国与国间的贸易关系加强政治合作,如亚太经济会议、WTO世贸组织等。中国政府的努力为世界贸易带来了一片生机。近日《商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09-2010)》公布,截至200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增至94亿美元,全球占有率为27.5%,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这其中不乏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一份贡献。此外,各国政府在企业补贴和贷款方面也实行了相对宽松的政策,为品牌消费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经济范畴。近30年,中国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代表,城市工薪收入增长速度明显,由此形成的年轻化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成为消费领域的主力军,带领品牌消费逐渐奢侈化。这一群体虽然并非有闲有钱阶级,无法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进行高档或奢侈品消费,但是偶尔的单方面、单件商品的奢侈消费却是可承受的。与此同时,30年间,多次经济危机也给奢侈消费带来了一波波冲击,2008年百年一遇的大危机让奢侈消费大众化更加清晰的显现出来。

社会道德范畴。让•鲍德里亚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到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外还具有符号价值。品牌消费之所以被认为是非必需消费正是因为商品的符号价值,奢侈消费则是符号价值的一个极端体现。道格拉斯和伊舍伍德认为,“每一种文化都以不同的方式切割出自己的道德现实层面,并根据当地的观点规定或是不许可的美德或罪恶。”在经济语境下,品牌消费和奢侈消费往往和浪费、贪婪、非正常、非理性等带有道德批判色彩的贬义词联系在一起,而 “浪费始终被认为是一种疯狂、精神错乱、本能的官能障碍,因为它使得人们销毁储备物资,并通过非理性之举殃及生存条件”。现代经济语境中,对于浪费的道德批判有所缓解,一方面是因为浪费现象的普遍化,一方面是因为更多的社会道德问题凸显出来。因此,品牌消费逐渐奢侈化虽然仍会引起社会道德批判,但已经为大多数消费者所包容。

传播媒介范畴。30年间,传媒业迅速发展,其中影视图像将人们带入了品牌世界,也将审美条件刻板在消费者脑中,缩小了社会群体审美的差别化。网络媒介的兴起让消费者更加了解品牌信息,奢侈品也不再神秘。传播媒介的全球化引导了广大消费者追求品牌,追求时尚,追求奢侈。

2.内部因素

宏观的外部因素只是大方向的一个助推器,而行业内部或品牌自身的因素才是消费游戏潜规则的核心成因。为了更加清晰,下面将分别分析两种潜规则的内部成因。

(1)品牌消费奢侈化内部成因

品牌符号的奢侈化追求。人往高处走,品牌亦向高处寻,没有哪个品牌想一直在原地打转。品牌借助传播媒介、店铺包装和活动(包括品牌活动和赞助活动)等方面不断提升其品牌形象、知名度等符号价值,符号价值的提升才能使普通品牌晋升为名牌,名牌晋升为奢侈品牌。符号的奢侈化追求也影响到消费者的心态,在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得到了商品带来的附加利益,且对附加利益的要求愈来愈高,愈来愈奢侈,这让消费游戏变得更加吸引人。

时间积淀的奢侈。历史长河中优胜劣汰流传下来的少数品牌不是名牌就是奢侈品牌,正是因为难得而造就了奢侈。品牌为了生存不断努力升华自我,形成了奢侈的规范制度。例如全聚德烤鸭不论是在选料、制作工艺还是服务态度上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再如爱马仕的鳄鱼皮包一定要打磨出天然光泽而非喷漆,皆为手工缝制而非机器缝制。同时也是因为对奢侈化规范的坚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使得品牌登上了金字塔塔尖位置,从而受到消费者的尊重。

(2)奢侈消费大众化内部成因

品牌符号大众化。品牌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符号价值的差别化,符号价值愈高,品牌愈趋于奢侈。符号大众化一方面如埃丽亚特•胡所认为的,符号奢侈已经作为奢侈真正的大众化和主流的趋势。各档次都有趋向奢侈化转变的品牌,这就意味着大众消费者会追求并消费奢侈化的品牌或奢侈品牌仿制品。另一方面符号通过媒介为各阶层消费者所熟知,符号认知上达到大众化。

奢侈品促销。近些年来,由于竞争压力,奢侈消费领域出现“买即赠”、捆绑销售和打折等促销现象,这与大众市场如出一辙。化妆品品牌尤为如此,产品礼盒搭配赠送非卖品试用装;满购买金额赠送礼品,如首饰盒、包等;直接削价。这些促销活动虽然一时达到销售指标,但是削弱了品牌的符号价值,使品牌大众化甚至平庸化。同时加剧了消费者的不忠行为。

第二渠道的出现。世界劳动力的不平衡使得许多欠发达国家出现“代加工厂”,中国的东莞、深圳等地更是代加工部分国际奢侈品牌。代加工,来料加工,代销商,零售商等因监管不力或自身资金等问题导致第二渠道出现奢侈品牌货物。正规渠道购买的奢侈品牌或高档品牌产品意味着要支付额外费用,而第二渠道的低价同质商品却更易为大众消费者接受,由此直接造成了奢侈消费大众化。

奢侈品扩宽目标消费者。新品推出时间间隔的缩短,使市场上奢侈品数量过多,目标消费者仅局限于社会等级的塔尖群体是不明智的,无法支持奢侈品牌的长久发展,而严谨有层次的定价策略和变相折扣加快了大众化步伐。

当然,两种潜规则的形成原因不局限于此,以上是导致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正是由于这复杂的成因,意味着两种潜规则不会止步于此,将会继续影响着消费行业的发展,消费游戏也会更加激烈、精彩。

三、总结

品牌消费奢侈化和奢侈消费大众化已然让人们照章办事。虽然各档次的品牌都不甘于此,想要改变现状,但是低档次品牌无法一口吃个胖子变身高档品牌,奢侈品牌也无法逆转事实继续俯瞰品牌消费,只能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渐改变规则或形成新规则。

在消费领域的大形势下,品牌数量会愈来愈多,品牌消费奢侈化虽然是品牌存活和发展的一条道路,但是激烈的竞争仍会使稍微落后的品牌被无情淘汰。品牌应该继续挖掘除了虚荣情感以外的东西。奢侈消费大众化无法避免,但是可以尽量减轻。奢侈品牌应拒绝陷入促销的漩涡,这只会造成恶性循环。同时要进行正面竞争,适时采用大众市场销售方式,以强有力的竞争力度打击对手,当然前提条件是雄厚的资金背景和严谨的调查分析。

消费领域愈来愈激烈,消费游戏也愈来愈值得关注。笔者发现的仅是沧海一粟,消费游戏中还有更多的新大陆值得人们去探索和发现。

参考文献:

[1]【美】凡勃伦著,蔡受百译:《有闲阶级论》[M].商务印书馆,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