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医院公共卫生科工作模板(10篇)

时间:2023-01-08 06:44:41

医院公共卫生科工作

医院公共卫生科工作例1

  具体工作成绩如下几点:

一、参加下乡65岁老年人免费体检工作,完成体检表的汇总、完善、回执等各项工作,服务人群达到了1586人。

二、上报国家疾控网死亡报表,已经上报157人,办理医学死亡证明书27人次。

三、目前全镇建档人数达到了27733人,常住人群21067人,流动人群6125余人,暂住人口650余人,系统修改和调整人数达到了4720人,清理出死档357余人,新建立档案410人,迁出、迁入户籍人数为220,申请迁入18人,失踪人数为:2人。

四、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始终保持虚心好学的态度对待业务知识的学习。平时,多看、多问、多想,,此外,认真参加各类培训和工作例会,吸取他人的先进经验,掌握了更多业务知识。在生活上发扬了艰苦朴素、勤俭耐劳、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尊老爱幼、真诚待人,严格要求自己。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中使自己业务水平有所提高,充分发挥岗位职能,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

医院公共卫生科工作例2

第二条为切实保证全县公共卫生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完善公共卫生工作体系。各乡镇(中心)卫生院设立相对独立的公共卫生科,县属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设立相对独立的预防保健科,具体承担辖区和本单位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任务。

第三条公共卫生工作是社会主义公益性、福利性事业,必须坚持以县财政投入为主,鼓励多渠道筹集经费,向公共卫生事业倾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保证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条公共卫生工作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为准则,以突出“社会效益”为中心,开展各项公共卫生工作。

第二章工作职责

第五条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的职责任务是:

1.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免疫规划工作;

2.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及管理工作,及时准确收集、整理、上报辖区疾病控制工作信息;

3.组织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推广母乳喂养和住院分娩,负责辖区婚前医学检查;

4.组织开展儿童系统管理或生长发育监测,组织开展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普查、普治;

5.负责村级卫生人员的预防保健等社会公共卫生工作的业务技术培训,对村级预防保健工作实施督促指导;

6.开展群众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7.负责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爱国卫生工作的技术指导;

8.受县卫生局的委托开展卫生行政执法监督工作;

9.完成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业务单位交办的其他与公共卫生相关的工作任务。

第六条县级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预防保健科的职责任务:

1、承担传染病疫情和疾病监测以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本单位就诊病人中各类传染病疫情监测和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收集和及时报告。

2、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参与指导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工作。

3、协助院领导组织完成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保健的指令性任务。

4、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参与重大传染病疫情及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的处理;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和相关信息的报告、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协同医院感染科加强医源性感染和医院内感染的管理。

5、按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的要求,加强对单位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责任、义务的教育与技能培训。

6、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和考核,对本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劳动条件、卫生防护设施等开展监测,并提出改进意见。

7、做好院内《出生医学证明》管理、母婴保健专项技术管理,完成院内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的死因调查、分析报告。

8、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临时交付的有关预防保健工作。

第三章人员配备与管理

第七条乡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工作人员,按各乡镇幅员面积大小和服务人口多少,适当向沿江、沿线倾斜的原则进行配备;县属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预防保健科要落实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单位预防保健工作。

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卫生监督人员一律由公共卫生人员兼任。个别面积较大、人口密集的乡镇,根据工作需要,可在本单位的公共卫生人员编制数中,设专职卫生监督人员1-2名。

第八条乡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科长由院长兼任,实行科长负责制。为确保公共卫生科日常工作的开展,设副科长一名,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县属医疗机构、民营医院预防保健科科长由院长或分管副院长兼任。

第四章公共卫生人员的选聘

第九条公共卫生人员任职的基本条件是:本人热爱公共卫生工作,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扎实的工作作风,组织观念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自觉遵纪守法,具有一定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经验或经历。同时,必须具有与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相关的、国家认可的中专以上学历,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或相近执业资格。在同等条件下,具有公共卫生(或预防医学)、妇幼卫生专业较高的学历者优先。

对边远山区乡镇公共卫生人员的准入条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条件。

第十条本着“学以致用,专业对口,严格准入,保证素质”原则,采取本人申请,单位推荐,县卫生局根据本人综合情况和单位推荐意见,组织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监督所的领导和相关人员对其进行审查,报县卫生局批准,然后由县卫生局正式行文予以确定。

各单位要确保公共卫生队伍的稳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换公共卫生人员。若因特殊原因确需变动的,须报县卫生局批准。否则,将按其变动的人数,相应扣拨该单位的公共卫生任务补助份额。

第十一条公共卫生人员(防保人员)的选聘,原则上首先从现有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中严格按照第八条所规定的条件进行择优选聘。若在现有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人员中,挑选不起编制人数的,本着更加接近条件的原则,可将范围扩大到全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杜绝非专业人员从事防保工作。

对于原从事公共卫生工作而又落聘的人员,该院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另行安排工作。若本人愿意,可向组织申请调入缺编的山区乡镇卫生院专职从事公共卫生工作。

第五章管理体制

第十二条对公共卫生科(预防保健科)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即行政上隶属于本单位的领导;业务上,接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监督所的管理和指导。各业务主管部门务必切实履行起各自的业务指导、督促、检查职能,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和医疗机构必须接受、服从县级公共卫生(防保)业务主管机构督促、检查和指导,并积极配合其工作。

对县级医疗机构防保人员的管理则以所在单位为主,以单位的规章制度实施统一管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监督所只能对其进行业务指导、检查,不得干预其内部事务。

第十三条对乡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和县属医疗机构(含民营医院)防保科的业务工作考核,由县疾病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监督所代表县卫生局负责实施,并报县卫生局对其考核结果予以确认,兑现公共卫生(防保)工作任务补助经费。对公共卫生(防保)人员个人绩效考核和工资奖金兑现则由所在单位负责,县疾病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和县卫生监督所不得干预。个人与单位绩效的考核结果差异太大,明显不符实际情况的,由县卫生局复核认定。

第六章人员待遇

第十四条对乡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工作实行任务补助,按编制人员平均基本工资标准进行全额预算。对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的预防保健任务每年按4000元标准,对县精神病医院和3所民营医院的预防保健任务每年按2000元标准,予以定额任务补助。任务补助(定额)经费实行按季度拨付,并将其40%作为浮动,与全年工作目标任务挂钩,年底考核兑现。

公共卫生(防保)工作专项经费,根据任务完成情况按比例拨付,不冲抵任务(定额)补助经费。

第十五条乡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在保证公共卫生工作指令性任务完成的前提下,要积极发挥人员、技术、设备优势,要组织开展社会需求的公共卫生有偿服务,其收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做帐、单独核算,其收支节余部分主要用于解决公共卫生人员的工资、福利,改善工作条件,弥补工作经费不足和工作应急等开支。

第十六条对乡镇公共卫生人员实行每月保底预支工资制,其标准不得低于元,以切实保证其基本生活和工作需要。先由单位按时预付垫支,年底按目标管理考核结果结算,实行多退少补。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在制定收入分配方案时,要对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给予照顾,确保公共卫生人员全年的绩效工资不得低于全院职工平均水平。

第七章财务管理

第十七条乡镇卫生院对公共卫生科的收入支出,要严格按照国家《医院财务管理制度》有关规定,实行统一做帐、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并接受财政、审计、物价等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在组织收入中要严格财经纪律,不得私设小金库和私分公款。

第八章组织管理措施

医院公共卫生科工作例3

第二条为切实保证全县公共卫生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完善公共卫生工作体系。各乡镇(中心)卫生院设立相对独立的公共卫生科,县属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设立相对独立的预防保健科,具体承担辖区和本单位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任务。

第三条公共卫生工作是社会主义公益性、福利性事业,必须坚持以县财政投入为主,鼓励多渠道筹集经费,向公共卫生事业倾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保证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条公共卫生工作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为准则,以突出“社会效益”为中心,开展各项公共卫生工作。

第二章工作职责

第五条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的职责任务是:

1.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免疫规划工作;

2.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及管理工作,及时准确收集、整理、上报辖区疾病控制工作信息;

3.组织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推广母乳喂养和住院分娩,负责辖区婚前医学检查;

4.组织开展儿童系统管理或生长发育监测,组织开展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普查、普治;

5.负责村级卫生人员的预防保健等社会公共卫生工作的业务技术培训,对村级预防保健工作实施督促指导;

6.开展群众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7.负责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爱国卫生工作的技术指导;

8.受县卫生局的委托开展卫生行政执法监督工作;

9.完成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业务单位交办的其他与公共卫生相关的工作任务。

第六条县级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预防保健科的职责任务:

1、承担传染病疫情和疾病监测以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本单位就诊病人中各类传染病疫情监测和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收集和及时报告。

2、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参与指导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工作。

3、协助院领导组织完成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保健的指令性任务。

4、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参与重大传染病疫情及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的处理;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和相关信息的报告、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协同医院感染科加强医源性感染和医院内感染的管理。

5、按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的要求,加强对单位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责任、义务的教育与技能培训。

6、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和考核,对本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劳动条件、卫生防护设施等开展监测,并提出改进意见。

7、做好院内《出生医学证明》管理、母婴保健专项技术管理,完成院内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的死因调查、分析报告。

8、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临时交付的有关预防保健工作。

第三章人员配备与管理

第七条乡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工作人员,按各乡镇幅员面积大小和服务人口多少,适当向沿江、沿线倾斜的原则进行配备;县属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预防保健科要落实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单位预防保健工作。

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卫生监督人员一律由公共卫生人员兼任。个别面积较大、人口密集的乡镇,根据工作需要,可在本单位的公共卫生人员编制数中,设专职卫生监督人员1-2名。

第八条乡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科长由院长兼任,实行科长负责制。为确保公共卫生科日常工作的开展,设副科长一名,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县属医疗机构、民营医院预防保健科科长由院长或分管副院长兼任。

第四章公共卫生人员的选聘

第九条公共卫生人员任职的基本条件是:本人热爱公共卫生工作,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扎实的工作作风,组织观念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自觉遵纪守法,具有一定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经验或经历。同时,必须具有与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相关的、国家认可的中专以上学历,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或相近执业资格。在同等条件下,具有公共卫生(或预防医学)、妇幼卫生专业较高的学历者优先。

对边远山区乡镇公共卫生人员的准入条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条件。

第十条本着“学以致用,专业对口,严格准入,保证素质”原则,采取本人申请,单位推荐,县卫生局根据本人综合情况和单位推荐意见,组织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监督所的领导和相关人员对其进行审查,报县卫生局批准,然后由县卫生局正式行文予以确定。

各单位要确保公共卫生队伍的稳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换公共卫生人员。若因特殊原因确需变动的,须报县卫生局批准。否则,将按其变动的人数,相应扣拨该单位的公共卫生任务补助份额。

第十一条公共卫生人员(防保人员)的选聘,原则上首先从现有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中严格按照第八条所规定的条件进行择优选聘。若在现有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人员中,挑选不起编制人数的,本着更加接近条件的原则,可将范围扩大到全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杜绝非专业人员从事防保工作。

对于原从事公共卫生工作而又落聘的人员,该院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另行安排工作。若本人愿意,可向组织申请调入缺编的山区乡镇卫生院专职从事公共卫生工作。

第五章管理体制

第十二条对公共卫生科(预防保健科)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即行政上隶属于本单位的领导;业务上,接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监督所的管理和指导。各业务主管部门务必切实履行起各自的业务指导、督促、检查职能,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和医疗机构必须接受、服从县级公共卫生(防保)业务主管机构督促、检查和指导,并积极配合其工作。

对县级医疗机构防保人员的管理则以所在单位为主,以单位的规章制度实施统一管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监督所只能对其进行业务指导、检查,不得干预其内部事务。

第十三条对乡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和县属医疗机构(含民营医院)防保科的业务工作考核,由县疾病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监督所代表县卫生局负责实施,并报县卫生局对其考核结果予以确认,兑现公共卫生(防保)工作任务补助经费。对公共卫生(防保)人员个人绩效考核和工资奖金兑现则由所在单位负责,县疾病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和县卫生监督所不得干预。个人与单位绩效的考核结果差异太大,明显不符实际情况的,由县卫生局复核认定。

第六章人员待遇

第十四条对乡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工作实行任务补助,按编制人员平均基本工资标准进行全额预算。对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的预防保健任务每年按4000元标准,对县精神病医院和3所民营医院的预防保健任务每年按2000元标准,予以定额任务补助。任务补助(定额)经费实行按季度拨付,并将其40%作为浮动,与全年工作目标任务挂钩,年底考核兑现。

公共卫生(防保)工作专项经费,根据任务完成情况按比例拨付,不冲抵任务(定额)补助经费。

第十五条乡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在保证公共卫生工作指令性任务完成的前提下,要积极发挥人员、技术、设备优势,要组织开展社会需求的公共卫生有偿服务,其收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做帐、单独核算,其收支节余部分主要用于解决公共卫生人员的工资、福利,改善工作条件,弥补工作经费不足和工作应急等开支。

第十六条对乡镇公共卫生人员实行每月保底预支工资制,其标准不得低于*元,以切实保证其基本生活和工作需要。先由单位按时预付垫支,年底按目标管理考核结果结算,实行多退少补。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在制定收入分配方案时,要对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给予照顾,确保公共卫生人员全年的绩效工资不得低于全院职工平均水平。

第七章财务管理

第十七条乡镇卫生院对公共卫生科的收入支出,要严格按照国家《医院财务管理制度》有关规定,实行统一做帐、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并接受财政、审计、物价等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在组织收入中要严格财经纪律,不得私设小金库和私分公款。

第八章组织管理措施

医院公共卫生科工作例4

一、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建立以市为主,市、镇乡(街道)、村分级负责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市、镇乡(街道)、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市、镇乡(街道)两级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的投入保障和责任考核机制;深入开展农村公共卫生示范镇乡(街道)创建活动,全面推进镇乡(街道)卫生院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普及化和农民健康工程的实施。到2010年,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得到完善和加强,镇乡(街道)级卫生院全部达到*市标准化要求,村级卫生机构布局建设更加科学规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形成较为完善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使全市人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二)主要任务

1、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全面落实预防接种等各项疾病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肝炎等严重危害健康的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职业病,积极开展高血压、肿瘤、糖尿病、精神病等常见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制度,提高对重大疫情、集体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应急能力。

2、提高妇幼保健工作水平。加强婚前保健服务,积极引导欲婚青年接受婚前检查。加强妇女生殖保健、常见妇女病防治和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强化产前筛查与诊断,有效降低出生缺陷,进一步控制和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

3、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力量,协调卫生、公安、工商、质监、农业、食品药品监管、环保等部门实行联合执法。以食品等健康相关产品、职业危害及医疗服务市场监督执法为重点,全面加强对食品、药品、企业、学校、公共场所、医疗机构等的卫生监督管理,提高卫生安全保障水平。

4、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依托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活动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改水改厕和除“四害”工作力度,逐步推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净化城乡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全民健康促进行动,采取多种形式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增强全民健康意识。

5、改进基本医疗服务。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布局和配置,加大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力度,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不断提高农村卫技人员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为群众提供便捷、连续、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做到小病不出村镇(社区)、大病及时救治。

6、做好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通过公共卫生信息收集报告系统,掌握辖区流动人口预防接种、孕产妇等基本情况,重点做好流动人口的预防接种、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健康体检等工作,落实肺结核、血吸虫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患者的查治和管理措施。

二、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一)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网络

按照“整合资源、科学分工、合理布局、规范服务”的要求,通过调整布局和优化配置,建立和完善以市级医疗卫生单位为指导,镇乡(街道)级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镇乡(街道)卫生院分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网络。市卫生局设立负责公共卫生工作的相应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指导全市公共卫生工作。

1、市级医疗卫生机构是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业务和指导中心,依法履行公共卫生工作职责,承担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健康宣传教育等任务以及对农村、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等工作。

2、镇乡(街道)级卫生院主要承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受市卫生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并要逐步建设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的公共卫生科室,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为群众提供便捷、有效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3、镇乡(街道)卫生院分院、村卫生室等医疗卫生机构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基层单位,主要承担责任区域内的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常见病的初级诊治和转诊、健康宣教,协助建立健康档案、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等工作,接受镇乡(街道)级卫生院的管理和指导。卫生院分院要逐步建设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已实行改制的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公共卫生工作。人口在500人以上的行政村原则上要设立一个卫生室,人口在500人以下的村可几个村联合办一个卫生室,逐步建设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站。

4、城区原则上按照每3-10万居民或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每1.5-2万居民设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通过对政府举办的医院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或改造设立,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指导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

(二)改善医疗机构条件

按照国家、省和*市制定的建设规模和标准以及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多方投入的原则,努力改善市、镇乡(街道)、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条件。

1、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升级目标,逐步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努力满足城乡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加快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包括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是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公共卫生机构,争取20*年动工兴建,20*年投入使用。

2、镇乡(街道)级卫生院。集中力量在每个镇乡(街道)办好一所镇乡(街道)级卫生院。今后几年,要把镇乡(街道)级卫生院作为医疗卫生机构改造提升的重点,通过努力,镇乡(街道)级卫生院基本达到用地面积10亩以上,基本医疗用房在1500平方米以上,基本装备由“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向“新六件”(生化分析仪、心电图、X光机、B超、尿液分析仪、血球计数仪)转换,改善卫生设施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中心镇、街道卫生院应根据区域的辐射能力需要,按照省“200强”卫生院的建设标准,进行重点装备和建设。

3、分院、村卫生室。加快对镇乡(街道)卫生院分院、村卫生室的危旧房屋和就医环境的改造,使其达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

4、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其服务功能和承担的任务,配置必要的医疗卫生条件,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三)配备公共卫生人员

1、疾病预防、妇幼保健人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按全市人口万分之一的比例配备;市妇幼保健院人员编制按全市人口一万五千分之一的比例配备。镇乡(街道)公共卫生人员按不少于辖区总人口的万分之二标准配备,对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偏远镇乡可酌情增加配备比例。

2、卫生监督人员。市卫生监督所的人员编制按辖区每万常住人口配备0.6-1名的标准核定。按照建立城乡一体化卫生监督体系的要求,根据“划片设置,垂直管理”的原则,到20*年底前,基本完成市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的设置工作,每2-4个镇乡(街道)或6-12万人口设置一个卫生监督分所,每个卫生监督分所配备的卫生监督员不少于4人,执行市级卫生监督机构下达的辖区卫生监督执法任务。

(四)规范镇乡(街道)卫生院、分院科室设置,提高卫技人员比例

为满足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需求,镇乡(街道)级卫生院一般要设置公共卫生科、急诊科、内儿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口腔科、注射室、化验室、放射科、全科(社区)医疗科等科室,大专及以上学历卫技人员占全院职工的比例不低于30%;卫生院分院一般要设置公共卫生科、全科(社区)医疗科、内儿科、注射室等科室,大专及以上学历卫技人员占全院职工的比例不低于15%。

三、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为重点,加强直接面向群众的公共卫生服务

(一)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

农民健康工程是指以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做好农民健康体检工作为重点,旨在改善农村卫生状况,缩小城乡卫生差距,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加快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争取到2010年,在全市建立基本适应我市实现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民健康保障体系。

1、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按照省政府关于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抓好市、镇乡(街道)两级经办机构建设,做到人员编制、办公场所、工作经费“三落实”;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逐步提高基金标准,增强医疗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参合农民预期受益机制,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吸引力;改进合作医疗基金征缴办法,降低运行成本;建立信息化处置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透明度。通过努力,进一步增强农民参合积极性,提高农民参合率。

2、实行农民免费体检。为切实保障农民健康,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由政府负责提供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为保证健康体检经常性开展,镇乡(街道)卫生院应成立农民健康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要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并做好健康档案与连续服务工作。对技术力量尚不具备的卫生院采取镇乡(街道)级卫生院对口支援的方式组织落实。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承担组织领导和宣传发动工作。

3、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政府通过购买和补贴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方式,重点加强直接面向农民的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

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全面推行社区医生(护士)责任制,建立健全“条块结合、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按照一名责任医生服务1000-2000人的标准配备责任医生。通过巡诊、电话预约和急诊呼救等服务形式,为农民家庭提供健康教育、健康随访和连续、方便的基本医疗服务。

保证重点人群享有重点服务。为儿童提供系统保健和预防接种;为妇女提供孕产保健和妇女病检查;为特困残疾人、低保家庭、五保户等困难群体和60岁以上老人提供定期随访服务,实行动态管理;为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和精神病患者提供社区管理。

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安全保障。落实对学校、企业、医疗机构等的巡查协管,加强对食品、饮用水卫生的监测和集体聚餐的指导与管理。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信息报告及时率和卫生监督覆盖率,努力避免因信息报告不及时、控制措施不力而造成的损失。

(二)推进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建立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及医院的合理分工协作关系。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县)级医院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市(县)级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

(三)提高队伍素质,加快卫生改革,创新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1、切实提高公共卫生专业服务队伍素质。制定专业服务人员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中长期规划。加强专业服务人员的全科医学知识转型教育和乡村医生全科医学知识规范化培训,重点培养一支以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为骨干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专业服务队伍。今后三年,市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的培训工作补助。到2010年全市公共卫生专业服务人员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率达到85%以上,乡村医生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率达到90%以上。继续落实城市支援农村卫生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累计服务一年的制度。

2、加快医疗卫生改革。深化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改革用人制度,逐步打破全民、集体所有制等身份界限,畅通人员进出渠道,逐步推行人事制、全员聘用合同制;改革分配制度,按照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深化和规范以岗位工资制为基础的绩效工资制,对职工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和劳动贡献等进行综合考核,合理拉开分配档次;引入竞争机制,择优选聘院长,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多种选拔任用方式,选择素质好、善管理、懂经营的中青年优秀人才担任院长,并建立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扩大院长的人事、分配、业务等经营自。继续探索医疗卫生机构产权制度、管理体制改革。在坚持一个镇乡(街道)办好一所公立卫生院的前提下,继续进行卫生院分院的改造、整合、改制等形式的改革。

3、转变公共卫生服务模式。镇乡(街道)级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要在明确服务范围的基础上,加快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从坐等病人转为主动上门服务,从单纯的为病人诊治转向为城乡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四、积极落实公共卫生经济政策

1、落实直接面向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市财政分别建立和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健康体检、公共卫生服务等专项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从20*年起,农民健康体检专项经费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设立;三大类12个项目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按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15元的标准设立;逐步创造条件,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助标准,落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经费。

2、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财政要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卫生事业费支出比例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步达到5%以上。卫生投入要向农村倾斜。从今年开始,到2010年前,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镇乡(街道)级卫生院标准化建设。镇乡(街道)级卫生院在改扩建过程中涉及有关规费参照教育项目标准执行。逐步落实镇乡(街道)卫生院院长和公共卫生人员工资及社会保险的有关政策;按中央和省规定的由财政安排的镇乡(街道)卫生院离退休人员经费,继续用于支持镇乡(街道)卫生院的建设和发展。

3、加强对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市财政投入的农民健康体检和农村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并接受审计部门审计和社会监督。专项资金不得冲抵市财政已有的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其他投入,不得用于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项目考核评估机制,并按考核评估结果核拨专项补助资金。

五、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的领导

医院公共卫生科工作例5

明确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问题和对策,不但有利于全科医学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充实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更有利地全面发展。本文简述了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的现状,阐述了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现结合自己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实践体会,对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浅述。

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的现状

乡镇卫生院是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承担着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任务,在农村卫生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各地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大致存在以下3种类型。

向社区卫生服务转型:部分乡镇卫生院目前正在向社区卫生服务转型,撤并村卫生室,直接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成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并成立了公共卫生所,加强了农村的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基层基本医疗工作。

基本不变型:由于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政府职能的缺位,一部分乡镇卫生院已逐步演变为医院,而村卫生室卫生院的关系非常松散,部分卫生室演变为个体诊所。

改制型:由于当地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定位出现偏差,而政府没有履行好对乡镇卫生院的主导职能,把部分乡镇卫生院变成了股份制医院和私有制医院,明显削弱了公共卫生工作。

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市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认识上的错误:认为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只是卫生部门一家的事,没有将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列入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总体规划,没有形成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建设的正确观念。②职能上的缺位: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能在部分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运行机制和投入机制没有建立。③行动上的迟缓: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区。④改革中的缺陷:部分农村乡镇合作医疗的改制没有考虑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立,一些乡镇医院和村卫生室改制后削弱了预防工作,削弱了一些社会效益的工作。⑤投入不足:业务用房不足且破旧,医疗设备短缺且简陋。⑥人才匮乏:卫生人才匮乏且素质不高,本科毕业生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业的比例太少。⑦管理滞后:运行步履维艰且功能脆弱。

对策与建议

定位政府职能,明确乡镇卫生院的规划定位:明确政府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责任,明确乡镇卫生院的规划定位。建议对乡镇卫生院实行分类管理:①以公共卫生工作为主,同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不设置病房。②中心卫生院,辖区服务人口和业务用房规模较大,设有病床。建设基本标准为:一般卫生院用房建筑面积在1000~1500m2;配齐基本仪器设备;做好人员的定员工作,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医生和卫技人员,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要求。中心卫生院要根据服务和功能的需求,分别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由政府主持,全民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不单单是卫生部门所决定的,必须从单纯的卫生部门转变为全社会参与,实现卫生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共同行动[1]。居民通过参与过程可以更有机会地把握自己的健康状况,更多地进行自我疾病管理;通过参与可以提高居民对健康问题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理解,减少因不理解产生的抱怨和不满。

确立乡镇卫生院在构建和谐社区新型卫生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①设立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投入真正用于乡镇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②要在2~3年内对乡镇卫生院全面进行1次建设,使卫生院用房达到标准要求。③要按标准配齐一般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④按标准配齐从事计划免疫、疾病预防和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等公共卫生人员,坚持“养事不养人、钱随事走”的原则,确保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有人做事、做好事。⑤对基本医疗服务因政策性造成亏损的要予以补助,确保其正常运行。

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①要探索建立政府举办、部门管理、卫生院运营的管理形式,强化卫生院管理职能。②要按照社区卫生服务要求,健全和完善卫生院对分院和村卫生室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明确任务与责任,强化考核与监督,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③要转变服务模式,以公共卫生工作为主,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三大类12项服务项目的落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④要根据农村就医的特点,延长服务时间,改“坐等患者”为主动送医上门服务,把医疗服务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有机地结合,以优质、便捷的服务赢得农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⑤要继续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坚持质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建立重实质、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农村公共卫生人员倾斜的自主灵活的分配办法,合理拉开分配档次,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2]。

加速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的建设: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首先必须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着力解决当前急需与规范化培养周期较长之间的矛盾,近期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同时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创新全科医生激励政策和方式。⑴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是关键: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生存和质量。然而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全科医学知识和人才缺乏,人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3]。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全科医学的在职培训对弥补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不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4]。⑵培养全科医生,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地的建设:在全科医学大的培训环境尚未具备的情况下,孝感市从2007年开始,先后5次组织对孝南区、云梦等6个县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各级村、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了有组织的全科岗位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⑶培养和建立稳定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全科医师在我国规范化培训才刚刚起步,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健全中。因此,必须加快培养和建立稳定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⑷尽快实施全科医师的资格认可和准入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没有明确全科医师的准入制度,由此造成人们的误区,认为只要有医师执业证就可以到社区做全科医生。另外,由于基层待遇低,很多本科毕业生不愿意到社区工作。因此,尽快实施全科医师资格准入制度,这是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5]。⑸坚持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地的长效培育机制:积极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与社区卫生服务基地的双方优势,培养大批的全科医护人员,壮大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的队伍。构建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地长效的运作机制,体现“优势互补、花费少、见效快、共同发展”的双赢特点。⑹解决社区卫生人员的待遇问题:①制定适合社区卫生人员的职称晋升政策,形成相对独立的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实施办法。②解除社区卫生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之享有教师和兽医的同等待遇。将他们纳入社会统筹保险范围,按事业单位待遇建立养老、失业及医疗等保险。

广适宜的技术,加强质量控制,开展绩效评价:①构建新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结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和专科医院,二级医院实施“转、并、卖”[6]。②吸收民间资源进入社区卫生服务,平等享受国家有关政策和待遇。③实行“守门人”制度[7],从政策上规定参保或合作医疗的患者需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全科医师首诊,并对定点医院的数量加以限制。④完善双向转诊制度[8]:让急性病或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后处于康复期的患者、术后康复期患者和采取支持疗法的肿瘤患者,都应及时从医院转诊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家庭进行进一步治疗。政府应规范转诊制度,对于未将其及时转诊的医院实行处罚或拒付等强制措施,同时,设定明确的转诊条件,保证危重、疑难患者得到及时的转诊,不延误社区居民大病的救治。⑤建立新的社区卫生服务区域和机构评价模式,摈弃以患者为中心和以疾病为核心的评价思维,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可以通过宣传栏、CD、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各种形式的义诊活动等让居民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识,提高居民对疾病的预防意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⑥建立以社区居民是否受益、是否满意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新型评价体系。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要注重强化措施,进一步健全由政府组织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按成本收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健康保障制度,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做到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注重公平和效率,真正做到缩小群众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李长明.提高认识,明确责任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发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

2 杨,杨兴华,李航,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定性访谈报告[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012.

3 沈国星.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工作的几点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048.

4 任光圆,马玉富,王建华,等.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25(10):27.

5 贾明艳,蒋保季.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几点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07,1:17.

医院公共卫生科工作例6

到年,我县公共卫生工作的总体目标是:

——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强县,全县基本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相同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县、乡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健全,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卫生公平性、可及性和反应性明显提高,卫生服务绩效水平显著改善,新型城乡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有较大提高,总医药费报销水平达到40%左右;

——全民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十万分之十二以下和千分之九以下,平均期望寿命达76.8岁以上;人群主要健康指标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卫生应急预案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处置率达100%。不出现因防控不力而发生的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重大食物中毒事件、重大职业危害事故、重大实验室生物全事故和重大血液全事故等公共卫生事件;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7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65%以上,农村饮用全自来水率达85%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60%以上;

——县、乡镇、村三级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体系完善;医学科普活动普及率达8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配置符合规定标准,按有关规定落实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政策;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卫技人员中50%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卫生信息化率达85%以上,新型城乡合作医疗管理信息化率达到100%,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化率达100%。

二、实施四大工程

(一)实施农民健康工程。

1.深化农村卫生综合改革,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全面提升29家乡镇卫生院的装备水平和服务功能,完善12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设施装备并规范其运行。

2.做好农民免费体检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继续做好每两年一次的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工作,参合农民体检率达70%以上。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专业服务相结合的要求,认真做好直接面向城乡居民的12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到年,城乡居民健康建档率达99%,并实行信息化联网管理。

3.进一步完善新型城乡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筹资形式,稳步提高保障水平,扩大覆盖面,提高受益率,缩小城乡医疗保障水平的差距,更好地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到年,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年筹资达190元以上,参保率达95%以上,总医药费的报销水平达到40%左右。

4.建立和完善解决困难群众、特殊群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社区基本医疗服务制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推行常见病常用药品零利润,并实行门诊免收和检查低收费制度。继续推行新型城乡合作医疗对低保户住院报销按普通人员1.5倍的报销政策。

5.改善农村卫生环境,结合“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农村普及饮用全自来水,加快实施农村改厕、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等各项卫生环境治理工作。50%以上的建制乡镇达到省级卫生乡镇标准。农村居民卫生厕所普及率和自来水覆盖率均达到85%以上。

(二)实施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工程。

1.到年,全县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卫生的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监测预警和信息网络体系全面适应我县公共卫生服务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

2.提高对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县疾控中心实验室通过部级计量认证。办好梅溪传染病区,规范6个传染病门诊的运行。重点预防和控制霍乱、结核病、性病、艾滋病、血吸虫病、疟疾、布鲁氏菌病、非典和人禽流感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确保不发生大的疾病流行。针对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且费用负担较重的疾病,重点开展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早期诊断和病人规范化管理。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全县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人群覆盖面达到60%以上。全县各乡镇儿童全程计划免疫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

3.建立和完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进一步充实卫生监督执法力量,加强基层农村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建成县卫生监督所业务办公用房,建立健全孝丰、梅溪、高禹等3个县级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建设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4.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预警监测报告体系,增强快速反应能力。法定传染病、预防接种、妇儿保、公共卫生档案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

5.进一步做好妇幼保健工作,保障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十万分之十二以下和千分之九以下。

(三)实施人才和科教兴卫工程。

1.重视卫技队伍建设,到年,县级医疗卫生单位高级职称比例达10%以上,中级职称达4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卫技人员占50%以上。乡镇卫生院中级职称率达30%以上,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达40%以上,卫生院卫技人员全部达到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全县卫技人员由1411人增加至1980人,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4.4人;医师数由914人增加至1350人,每千人拥有医师3人;护士数由370人增加至630人,每千人拥有护士1.4人;城乡社区每千人拥有责任医生1名。

2.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培养,大力开展全科医学知识教育和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素质。全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学培训合格率达100%。

3.加强县级“名院、名医、名学科”建设。4年中培养县级名医30名左右,名学科15个左右。市级学术和学科带头人10名。重视卫生管理人才培养,使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者既懂医更懂管理。

4.实施“数字卫生工程”,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卫生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卫生服务、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运用信息化全面提升新型合作医疗、传染病管理、预防接种、妇儿保、社区卫生服务、财务管理的工作层次。加快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学科建设。

5.研究未落实基本养老保障的乡村医生退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生活补助政策。建立鼓励和引导医科类大专以上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的激励机制。通过4年努力,使全县每家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能配备1名以上医科类专科以上毕业生服务农民。

6.加强卫生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弘扬白求恩精神,树立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

(四)实施“医疗水平提升”工程。

1.坚持公立医疗机构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地位不动摇。严格医疗机构按规划设置的准入制度,正确引导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2.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医护人员为核心,加强管理,改善服务,加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和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应急反应和医疗救治水平。巩固县级医院等级成果,以等级医院标准强化日常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改善办医条件。满足不同层次的就医需求。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装备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床位、工作人员、卫技人员、医师、护理人员的配比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建成县人民医院新病房科教大楼,全县病床数增加到1500张以上(不包括乡镇卫生院和疗养院)。

4.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加强县中医医院建设,鼓励发展中医事业,加快中医进社区步伐,实现全国农村中医先进县创建目标。

5.开展平医院和人民满意医院建设。确立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健康的服务要旨,切实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法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6.加强县级医院对口扶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完善卫生专家下乡义诊制度,努力使农村群众享有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做好企业家保健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保健工作。

7.实施县级医院就诊流程再造,优化医疗服务环境,更加方便群众就医。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完成门诊医生工作站建设,实行电子处方和ic卡制度。

三、落实保障措施

(一)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县政府负责组织、协调、督查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并将公共卫生工作纳入有关部门和乡镇干部绩效考核内容。负责制定并实施县域卫生规划,通过调整布局和优化配置,建立和完善以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为核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级服务站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乡镇政府要强化对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领导责任,负责落实县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定期开展辖区内公共卫生工作的检查与考核。乡镇公共卫生管理员负责农村卫生日常管理工作。乡镇驻村干部积极配合做好有关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村级组织做好本村范围内的卫生管理工作。

医院公共卫生科工作例7

关键词:

医院 公共卫生 信息管理系统 优化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人们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性关注度提高[1-2]。医院作为疾病的主要治疗机构,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起到保障作用。但人吃五谷杂粮,生老病死则非常普遍,尤其人们在生活中需要面临重大疫情的影响,因传染病疫情在人们生活中比较常见,同时传染病疫情的传染速度比较快,每次发生疫情后患病的人数比较多,为医院的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3]。因疫情发生后,医院医疗机构在发病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才获取相关的信息,因此医院针对疫情的控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许多医院建立了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在疫情发生后,可以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及时上报,为医院提供了充分准备的时间,也提高疫情的控制效果[4-5]。基于此,我院针对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前后的疫情上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下是我院具体的分析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因此,我院门诊针对患者住院收费、门诊收费等方面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在21世纪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运用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并且如今人们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网络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影响人们的生活。而医疗作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在传染病等疫情发生率较高的情况下,对医院实施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有助于提高医院疫情管理质量,并实现疫情管理与医院医疗相统一的现象。自2018年1月,我院着手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我院全院上下的所有部分均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并与收费系统、药品管理系统、检验系统、网上自动化办公系统、电力病历系统建立统一化平台,实现了医院信息资源共享。并且我院与疾控中心、其他相关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了医院传染疫情的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为传染病疫情的控制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1.2 方法:

在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期间,主要在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基础上创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针对疫情增添审核、查询、填报传染病、漏报检索、统计功能等指标。针对传染病的上报操作,主要由临床医师在工作站进行填写电子表格,上传到公共卫生科,由公共卫生科的工作人员进行审核,通过后再次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医院公共卫生科的工作人员对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控,并查阅本医院门诊的接诊情况,以及医院住院情况,并对传染病感染、疫情程度做出评估,及时与医师进行交流沟通,做好疫情预防控制的准备工作。医院通过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疫情的传染情况,以及疫情的传染程度,提高疫情上报的及时性,确保医院为疫情的控制做好准备工作,提高了传染病疫情的控制率。

1.3 观察指标:

根据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前后的相关数据对比,分析医院疫情报告率、及时率、报告卡片完整率、准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率(%)表示传染病疫情的上报情况,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统计结果差异明显,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传染病疫情的上报情况比较:

对照组在疫情管理中,实际上报率为97.76%,上报及时率为96.32%,报告卡片完整性为95.42%,报告卡片准确率为96.89%,观察组在疫情管理中,实际上报率为100.00%,上报及时率为100.00%,报告卡片完整性为99.36%,报告卡片准确率为99.76%,实施医院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后,医院就传染病疫情的上报效果显着优于未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前,应在医院全面推广创建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P<0.05)。见表1。

表1 预后不良率比较[n(%)]     下载原表

表1 预后不良率比较[n(%)]

2.2 工作效率比较:

医院未创建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之前,按照每天8 h计算,公共卫生科的工作人员全天工作的重点为阅读病历资料,并进行分析统计,而医院创建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之后,公共卫生科的工作人员用1 h能够按成之前两周的工作量,工作量不变的情况下,公共卫生科的工作人员工作时间显着缩短,工作效率显着提高。公共卫生科的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其他时间进行自我提升,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疫情工作的监督管理。

3 讨论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因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人们的运动量下降,身体免疫力也随之下降,尤其在季节交替之际,人们的发病率比较高[6]。而传染性疫情也在季节交替之际发病率较高,因人们生活的环境属于集体环境,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导致传染病疫情的传播速度加快,导致传染的人数越来越多。并且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多以流动性为主,如果传染病携带者到处流动,并与人大量接触,将增加了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同时对人们的危害性非常大。对于疫情的防控,需要借助医疗单位来完成,医院作为主要的医疗服务机构,在疫情控制治疗方面起到非常大的作用[7-8]。目前,因医院针对传染病疫情的防控物资储备不足,相应的防控措施不到位,因此医院对传染病疫情的信息掌握均处于后置后觉的状态,一般在传染病传染速度较快、全面爆发的情况下才重视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并且因物资短缺,影响了传染病的防控效率,同时也延误了疫情控制的时机,对社会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威胁。

并且,传统的疫情报告筛查模式比较落后,主要通过门诊登记簿对传染患者进行筛查,以此避免漏报现象,传统的传染病筛查工作,导致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并且筛查工作程序比较繁琐,容易为传染病的筛查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并且,在医院检查筛查期间,检验科、影像部门在发现阳性结果后,还需要通过电话的方式进行上报,再次过程中容易导致传染病信息的延迟上报现象,或者出现漏报现象[9]。基于此,需要对传统的传染病信息上报途径进行调整,并且需要借助信息技术,采用信息系统,建立国家重大疫情网,进行通过网络系统实施传染病上报,节省了医务工作人员的时间,同时也提高了医院信息上报管理速度,为疫情的控制争取更多的时间。

医院在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过程中,加强了医院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在医院创建疫情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医院公共卫生科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我院建立了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后,在当地发生传染病疫情后,则公共卫生科的工作人员能够通过医院临床的反馈信息,对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情况进行整理分析,然后评估疫情发展程度,并及时也医院医师交流沟通,医院做好疫情防治管理措施,通过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医院的疫情实际上报率、疫情上报及时率、报告卡片完整性、报告卡片准确率等指标均显着提高,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前后,疫情上报的指标变化显着,显着提高了医院对传染病疫情的控制率,前后变化差异显着(P<0.05)。主要源于信息系统在传染病疫情管理中能够简化了上报流程,因医院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疫情信息共享平台,在国家某一地区发现疫情传染病,则通过共享平台,引起全国医疗机构的重视,进而做好防控疫情的准备工作。疫情卡填写以电子文档为主,避免了手写的出错率,因采用电子文档的形式,在发现错误后,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修改,提高信息对接的准确性。并且电子表格的传递速度更快,主要通过网络的形式,传递信息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同时也能实现一对多的传递,提高了传染病信息的上报速度,也节约了时间[10]。此外,采用电子信息系统上报的形式,也能避免漏报、迟报的现象,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信息系统建设能够确保疫情报告卡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因填写的疫情报告卡的相关信息被提前设置,并以表格的形式存在,而上报工作人员按照表格的内容填写,因所有填写的内容均有固定的格式,且填写的内容均固定,工作人员在了解疫情期间,目标和方向比较明确,因而降低了疫情卡的出错率。采用信息化系统能够加强疫情上报信息的管理质量,公共卫生科的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查阅上报的信息,并能及时、直接核对信息,提高了信息交流的速度,也为我国疫情防控机构节约了准备时间。

综上所述,医院实施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能够提高疫情上报的质量,提高医院对疫情的防控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周景,洪丽英,赵洋洋,等.医院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化与应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9,30(3):347-350.

[2]杨学文.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8,18(4):115-116.

[3]张红霞,王占军.浅谈全科医学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的重要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27):190.

[4]陈林利,方红,高悦,等.社区医生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现况及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16,19(5):418-421.

[5]张海燕,吴志军,霍玉萌,等.我国三级综合医院护理质量和安全环境现况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9,26(3):9-13.

[6]李彦辉,刘涛,任永锋.基于健康小屋的区域健康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J].中国数字医学,2016,11(4):93-95.

[7]李亚楠,何立新,朱建良,等.石家庄市结核病专科医院肺结核患者报告、转诊、追踪、到位及管理的现状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2016,32(6):614-617.

医院公共卫生科工作例8

201X年XXX应急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XX局应急办的业务指导下,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责任明确、机制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准备充分、应对有效"的卫生应急体系,继续坚持以“预防为主、分类管理、科学规范、客观实用”的原则,做好卫生应急常态下的充分准备,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机构。

院领导高度重视医院应急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应急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医院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日常管理和综合协调工作。成立了由16名医护人员组成的院外应急医疗救治队伍和42名医护人员组成的院内应急医疗救治队伍,为每个队员建立了人员档案,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二)完善预案,制定管理制度。

针对我院工作实际,为应对不同类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编制了各专项事故应急预案。预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互相协调,确保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得到妥善有效的处置。同时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责任问责制度、卫生应急处置管理制度、应急风险隐患排查监测制度、应急值守工作制度、应急救援联席会议制度、应急管理信息员制度、应急管理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等应急管理制度,并成立了应急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

(三)印发文件安排工作

按照上级卫生应急工作精神,结合我院自身实际情况,重新印发了《XXX关于调整XXX医院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的通知》、《XXX医院关于成立应急专业队伍的通知》、《XX市重大活动医疗保障实施方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及《XX医院应急医疗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对医院全年卫生应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制定专人负责卫生应急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四)监测预警,提供科学决策。

为尽早发现和识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尽早采取防治措施,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医院建立健全并完善了现有监测系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明确报告责任和义务,对各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实行网络直报。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开展工作,以利于尽早发现和识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与市卫健局、110急救系统、消防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对于通报的异常情况,第一时间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医疗救护。

(五)培训演练,锻炼应急队伍。

医院注重应急救援队伍的日常训练,积极组织开展了卫生应急演练活动,提高了队伍综合素质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1年来年我院主要开展并参与了如下应急演练科目:

1、201X年X月X日,为加强医院医疗救治管理能力,规范救治流程,提高医务人员在突发事件,特别是在低温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应急救治水平,医院组织各临床科室及职能科室开展了医疗救治应急演练,此次演练进一步提高了我院医务人员对紧急救援任务的反应和协作能力。

2、201X年X月X日至2019年X月1日,xxx天气的影响,xx市卫健局、xx市人民医院启动了应对xxx天气应急救援预案,医院应急办派出2组医护人员乘救护车到达xxx进行医疗保障。

3、201X年xx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于201X年X月X日在XX市举办,有10000名运动员参加,XX医院承担将此项比赛的医疗保障工作,我院派出了18名医务人员参加了此次运动医疗保障工作。

4、201X年X月X日至X月X日,献礼新中国成立X周年的重大题材电视剧《XX》剧组进驻XX取景拍摄,我院承担了剧组在XX取景拍摄期间的全程医疗保障任务,应急办、医务科协调抽调高年资、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成立了院内和院外应急医疗保障组,同时派出高年资、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的医生进驻剧组驻地和拍摄现场,进行全程医疗保障。

5、201X年4月21日,XX市进行液氨危化品移除,医院成立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根据医疗救护工作的需要,医院成立院外、院内紧急医学救援分队,能及时参与现场医疗救护和院内处置,我院派出由2辆救护车、6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学救援分队到现场进行医疗救护。

6、201X年5月8-9日,应急办派出2名医务人员参加了XXX公安局组织的交通事故演习。

7、201X年5月11日,高速公路x方向某隧道口交通事故,按照市政府的安排,应急办派出2名医务人员及救护车到达现场,进行医疗救护。

8、201X年6月7-8日,高考期间我院派出医护人员1组(医生、护士各1名、救护车1辆)到x考点现场进行医疗保障。

9、201X年6月24-26日,201X年XX市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演练,我院派出了6名医护人员参加演练,圆满的完成了应急演练任务。

10、201X年7月2日,XX市防汛应急救援综合演练,我院派出了,4名医护人员参加演练。

11、201X年9月3日,XXX一行对XX进行调研,我院派出医疗救护组4人乘救护车进行全程医疗保障。

12、201X年9月15-18日,XX期间,我院派出医

护人员进驻XX酒店、XX酒店、XX酒店进行医疗保障,同时派出多名医护人员参加各个XX现场医疗保障,圆满的完成了政府安排任务。

13、201X年9月27日,XX道路运输突发事件综合应急救援演练,我院派出4名医务人员参加演习,圆满完成了演练任务。

14、201X年3月、6月及9月,我院分别组织了201X 年“春季”、“夏季”、“秋季”消防演练,背景是我院各个楼层,突发浓烟,消防警报响起,监控室保安发现火情,启动报警系统,立即向医院应急领导小组汇报,启动应急预案。

(六)储备物资,提供救援保障。

按照“一专多用、专兼结合、整合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除在急救车配备相应的必需应急设备外,医院专门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库,参照《XX省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标准》建立了XX市人民医院应急物资储备目录,从医疗救援类、生活类、服装类、救生工具类四大方面进行了全面准备,物资储备丰富,调取方便,能够保证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物资供应。为应急队伍配备了相应的应急设备和器材,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做好医疗救治工作。

二、工作中的不足

(一)我院的机动应急力量配置薄弱,由于我院各科室人员配置紧张,无机动保障人员配置,尤其是急救医生更是紧缺。因此在无预告情况下开展应急处置,一般只能抽调待命的急救人员和车辆前往应急现场。

(二)医院的综合救治、急救能力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现有设备设施还不能满足区域卫生应急需求。

(三)应急队伍人员能力水平距离上级对卫生应急工作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人员的业务知识、技术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的提高。

(三)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各类应急预案,并需不断加强演练,通过实操优化预案流程,确保预案的可落实性。

(四)应急经费和后勤保障还需进一步改进。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强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领导组织和工作机制,按照市卫健局应急办公办部署,组织召开应急工作会议,再次明确工作责任,畅通信息互通渠道,建立更加紧密的部门协作机制。明确卫生应急职责,健全卫生应急常 态长效管理机制。总结我院卫生应急管理、特别是医疗卫生救援和医疗卫生保障等工作经验,查找薄弱环节,不断提高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二)强化卫生应急常态管理

健全卫生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完善我院卫生应急预案和重大活动保障方案,开展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主动搜索,定期汇总相关信息,逐步建立和健全区域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工作模式。组织开展区域内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三)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

重点抓好专业队伍建设,调整充实卫生应急队伍,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明确卫生应急人员的岗位职责,建立通讯网络,做好应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完成卫生应急人员重点传染病防控等专业知识培训,组织 1-2 次综合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模拟演练和应急拉动演练,提高队伍的应急反应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

(四)加强卫生应急装备管理

参照《XX省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标准》,有计划、有重点地补充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包括极端灾害情况下医疗卫生救援队伍的装备配置,建立药品、器械储备目录,完善应急物 资的调用机制,为快速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物资保障。积极准备做好自然灾害情况下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五)加强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考核

组织做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对,规范不明原因发热,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的排查管理和应急处置,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医院日常管理工作安排,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

(六)提高院前急救意识,加强院前急救工作。健全各种急救制度及医、护、司岗位职责,并落实;抓好“三基”及急救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急救水平。确保绿色通道畅通无阻,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医院公共卫生科工作例9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

[6]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医院公共卫生科工作例10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 丹 杨柳清 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