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模板(10篇)

时间:2022-03-28 00:51:23

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

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例1

2020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范文一

很幸运这次能够有机会走进图书馆做志愿者,说真的能有这样的机会使我倍感自豪。以下是我们这次志愿者活动工作的感想。

我们一行人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图书馆,接待我们的是图书管理员。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团队分成两组,一组是男生,一组女生。女生分到二楼帮助老师清理杂志阅读区域。而我,作为一名身强力壮的男生,则被老师选到三楼帮助三楼的老师整理图书。

三楼的老师是位女老师,我们到的时候她很耐心地给而我们详细的讲解了关于如何摆放图书以及如何怎么避免错误的摆放图书。同时,给我们讲了我许多图书管理的知识,这次活动我们也体会到了图书馆管理员工作的不容易。

由于去的人多,不久便帮老师把工作做完了。工作虽然很累,但我们也学到了一些图书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自身的素养也得到了提高。活动结束时,我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得到图书馆工作人员们的赞许,我想这是对我们最好的褒奖。看着安静的图书馆、整齐一致的书架,想着同学们拥有了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时,我们觉得我们所有的努力的付出和辛勤工作都是值得的。

志愿者活动不仅让我学到了图书管理的知识,同时也让教会了我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要做到以严谨的态度,有耐心地去对待事物。仅仅为了早点完成工作而忽视了工作质量的工作方法只会给我们以后的工作带来更多麻烦。作为一名学生,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学会速度和质量兼顾。争取做好以后自己的每一份工作。有句话说的好,“见微知著,由小看大”。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必须经过亲身实践才能体会到其中的

图书馆的志愿者工作很累、很枯燥、但还是必须得脚踏实地的去做,没有捷径可走。学习、生活亦是如此。学习中,我们要静下心来,苦心钻研,方有机会在学术上开创一片天地。戒骄戒躁,脚踏实地,才能真正地把知识点吃透,乃至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生活中亦是如此。机遇只会垂青那些脚踏实地,甘于吃苦的人。

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能拥有这样的机会。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奉献的精神,这让我时时提醒自己主动地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身边的人快乐,我也从中体会生命的意义与满足感,从中得到巨大的快乐。

这次活动我更加了解到图书馆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也认识到读书对于培养我们学生本身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从中学到了许多在课本上无法涉及到的东西,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劳动的意义。这些收获也必将在我成长的道路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生活中,学习上,今后的学习中,我都将受益匪浅。

2020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范文二

记忆中的小桥流水,记忆中的青山绿水、白云蓝天已渐渐离我们远去。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遭受着一天一天的恶化,我们都知道她是我们唯一的生存支柱,却仍不断地给她压力,不断地伤害她,作为一个地球人,我觉得自己有必要,也有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我们的地球,一个甜美的微笑化作美丽的彩虹,用七色光芒让大地映出快乐的影子。

我们不是造物者但我们拥有最神奇的力量;我们不是太阳,却能发出万丈光芒;我们只是一滴露水,但只要发挥每个人小小的力量,我们将会聚成浩瀚的海洋。为广泛推广和普及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与周围社区共同搞好绿色社区建设,同时扩大社团的活动范围及影响。

作为一名志愿者,我有幸第一次担当了此次志愿者活动的带头人,为此我感到很兴奋,以前的我总是为没有这样的活动而感叹,现在终于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亲自组织并参加了活动,我感到非常的快乐。在放假期间,我们同学几个去大街上本可以呼吁大家保护环境,但是我们没有行动。

这一次我们用一种无声的语言传达了这个声音,每一个环保志愿者都是真心实意的喜爱并珍惜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应该珍惜绿色生命,爱护绿化,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我们不仅要节约纸张,少用一次性筷子之外,更要多多植树,绿化祖国。

在开展环保宣传活动的过程中我看到有的小孩将吃完的冰棍随手扔掉接着玩自己的去;有的小孩则一直拿着直到遇见垃圾箱才扔进去;有的人把垃圾扔到附近的草丛里或许他也觉着不好意思?这让我深深的感受到环保不是一些人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大家共同去努力,我想那些不屑一顾的小孩子还太小,他们还不能理解到这么高的层次,就像我们小时候一样对世界不了解。

我相信如果多一些我们这样的志愿者,更多的人会理解并且一起加入进来,为我们的地球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2020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范文三

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青协组织我们进行的这次活动,而从小就在奶奶呵护下成长的我如今毅然选择加入青协,选择做一名志愿者,尽自己的努力献出一点爱。

早晨7点20分我们青协的干事以及记者团的部分记者共_人在知行楼集合,同时还带了一件水果,一些食材,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到达敬老院,刚一走进院子里,就看到一些早起的爷爷奶奶,看着他们脸上那种慈祥和蔼的面容。仿佛依稀看见家中的奶奶,当我们走进老人的屋子,走进老人的身旁时,却迟迟不敢开门开口向他们说第一句话,相反,老人们比我们还要主动,他们带着慈祥的面容跟着我们这些害羞的人说话,从此打破了这安静的画面。

随后,我们不仅挨个看望了老人,给他们送去温暖,在那里照顾老人的阿姨告诉我们,这些日渐年迈的老人过去的故事,给我们说了他们对家长亲人的思念,自己的子女是因为工作繁忙而常年在外,在家中没人陪自己聊天,一个人自说自话,与其孤独终老,还不来敬老院与同龄人朝夕相处,这样,他们便能感到夕阳的无限美好,而子女却不知道,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已为时已晚,他们何时才会明白这些守候他们的父母希望的是每天见到自己。

在与老人的交流中,听着他们讲自己年轻时候的辛酸往事,他们讲着自己子女小时候的往事,一切都是自己不厌其烦地教给他们很多东西。他们从不要求什么回报,他们只是一心希望自己的子女平安,一切安好,而当他们老了的时候,他们子女有这样做过吗?

在此次活动中,我们充当了他们的孙子孙女,陪他们聊天,帮他们捶捶背,给他们端茶倒水,给他们送去水果和糖果,牵着他们散步,为他们做饭等等,和他们在一起的这些点点滴滴,时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让我想到了一句古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像对待自己的老人长辈那样,善待天下所有老人。尊老爱幼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当我们要离开敬老院时,心里有许多的不舍,当我正要踏过那道铁门时。差点流泪了。可能是与家中的老人联想起顿时深有体会吧。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提高我们社会实践能力,能增强我们的爱心,并且,还让我领悟到爱的意义,奉献的意义,希望还能再次参与这样的活动,把传统美德继续传递下去。

2020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范文四

这次寒假,我并没有和往常一样一放假就回家,我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去本市的一个贫困山区学校进行支教,虽然寒假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我还是踊跃的报名了。对于我来说,把时间用在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上是一件更加值得的事情,也是一件更加可以让我心动的事情。

我是教育专业的学习,教育是我理想中的事业。这次有这样一个志愿者活动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我可以走进教学之中,我也可以在教育事业上立下根本。这是我很渴望的事情,但是经过这次活动,我对教育,对志愿活动有了很大的改观。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志愿者活动,以前因为时间很紧凑,所以一直都没有太多参与这样的活动,这次志愿活动还是临时发现并且报名的。没想我这一不小的发现就让自己收获了很多。我们进入山区的时候,周围的环境中确实不是很好,虽说是贫困山区,其实很多建设也已经很完善了,只是对孩子们的教育还没有太大的重视。很多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山区又比较的偏远,他们也很难回来一次。在学校的孩子们也是跟着家里两个老人一起生活,而老人对于孩子们也不是那么懂得去教育,所以孩子们的教育任务首次就是交给学校了。

刚到学校的时候,出来迎接我们的是校长,校长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老父亲一般,他很温和,也很有耐心。和我们交谈的时候,他的“父亲气质”更多一些,从此也可以看出,他平时对于孩子们,真的付出了很多。我作为一名教育专业的学生,第一次见到校长就被他从内而外的气质震惊了,教育是一份事业,但它也可能是一个人终生的追求和希望。

这次志愿者活动不仅让我知道志愿活动所能带来的温暖,也能让我们看见另一个世界最真诚的东西。我们常常忽略的人,忽略的事情,有时候比我们其余很多事情都要重要。不管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还是对未来的一个向往,我想我们都需要一个目标,不管是帮助他人,还是为社会带来更多的价值,我想首先有目标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这次活动让我知道善良可贵,也让我知道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人等着我们的帮助,我只有把自己的能力提升上来了,才有可能去帮助更多的人和事,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去让这个社会多一点温柔,多一点热度。

2020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范文五

大学毕业之初,缘于对梦想的追求,缘于对人生价值的感悟,我成为了一名科普志愿者。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有着特有的朝气、热情和活力,同时他们还具有一些新鲜的理念能为基层工作增添活力。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社会都有巨大的作用。大学毕业生踏实肯干、热情公正,有进取心和创新意识,在思维、理解、实践能力上,都具备明显的优势。从长远的角度看,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对改善基层干伍结构、加强基层党支部战斗力、促进新农村建设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尽快适应由城市到农村、由学生到科普志愿者的转变。我首先明确了自己的定位,虚心向周围的同事和群众学习,尽快了解镇、村的基本情况,熟悉村内的人际关系,掌握村级事物的办理程序。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我比较成功地适应了农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为农民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离校不断学,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提高理论水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系统的学习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知识,从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服务农民为出发点,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党峪镇是个林果大镇,从果树的剪枝、梳果到特种养殖的特点、日常疫病的防治都要做到心知肚明,遇到农民常见的小问题都要求做到及时解决,虽然自己拥有多年的理论基础,但是面对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还是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只能立足现实,虚心学习。

积极参与,提高参政议事能力。两年来,我积极参加村党支部开展的各项活动,出席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参与两委联席会。在会议上,我坚持向村干部学习,向老党员学习,向致富能手学习,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并结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他们交流,同时注意做好会议记录,及时加以总结,在不断学习和交流中提高了自己参政议事能力。

两年的时间已经快要过去,我深刻地意识到,在这里我们要学的还有很多。无论一年之后的结果会怎样,这两年的农村的经历都会令我终身受益。随着与农村、与农民交往的不断加深,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快速发展,我深深感到责任的重大。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意识在不断的增强。

参加科普志愿者活动以来,我觉得能够帮助有需要的人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我对志愿者工作的认识其实并不多,只知道是无偿的,对志愿者的要求是要有责任心,有耐心等。虽然我了解得不多,不过我相信随着今后参加活动的次数增多,我的了解也会更深。而我做志愿者的原因也很简单希望能帮到更多有需要帮助的人,能给别人带来温暖。此外,希望通过扎实的基层工作,重新认识自己,做好定位,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

作为一个志愿者,就只知道不求报酬,要的奉献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作为一个志愿者最主要的动机与目的是爱心",而我一直把无报酬作为志愿者的首要准则,完全是从物质出发,没想到"爱心",自己打心底的喜欢,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选择,没有从自己的角度思考我想要做的志愿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性质。不过,现在我知道了,我明白我每天准时参加,在这里工作的意义,我要做我喜欢做的事,志愿者正是我所喜爱的,我愿意把我的心放进去。

做志愿者就有付出与收获,付出你宝贵的时间与精力,同时作为回报的是你得到了社会的认同,更收获了别人所没有的人生阅历、成长与进步。收获大于付出,收获到世界上美好的东西。而作为一个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更多的是收获与同伴们真挚的友谊以及应急处事能力。

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例2

  十一月的第一天下午,我们几个人带着一种好奇而又轻松的心情开始了我们的第一次助残旅程。坐在公车上,望着车窗外陌生的景物,想象着康复中心的场景,心里充满了期待。坐了将近一个小时的车子,我们到了,踏进我们的目的地,和原来想象的类似医院的有些差入,但主角还是和想象中的一样,他们都很小,有的很活泼,有的很自闭……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始了和小朋友接触,但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有点“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感觉,“苹果班”的多数小朋友都会主动地和我们玩,我们不必担心自己的准备不足,我们需要的只是放开自己,融入他们的世界中。就好像照顾宝宝一样,不要以现在的年龄去看待那些游戏,在那里不会有人取笑你,有的只是你和小朋友们的笑声。

  他们也有上课,就好像我们上幼儿园,老师会教我们数字,动物,诗歌等等。他们也会不听话,老师也会惩罚他么,把他们用绳子绑之双手坐在一边,开始我们都挺觉得这挺残忍,但后来我们才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果然要用这招才能把他们“镇压”住,而且老师绑的绳子也是很松的,不会弄疼他们。这些,都和我们小时候经历过的类似嘛,不惊使我想起了美好的童年。

  尾声将近,转眼之间就要回去了,有个小朋友老问我们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再来,我想我们的活动有所效果了,他们真的需要我们。据那老师说,他们中很多是在那里寄宿的,整天就是呆在那个空间里,日复如此。所以,我们带给他们快乐是很有意义的,很值得的。

  最后,我们还是和他们在拍手之间回学校了。半路上,大家都没有什么说话,也许玩了一个下午都有些累了,也许是在想着这个下午我们难忘的经历……

  参加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2022

  1月24号我们全体志愿者在乡政府参加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带给活动的相关培训,同时就志愿者服务工作对团组织、志愿者组织提出推荐和意见,会议上提出了:

  (1)履行志愿者服务的承诺;

  (2)不得以志愿者身份从事任何以赢利为目的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

  (3)自愿者要维护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的形象;

  从会上我得知了:志愿者服务是透过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人类发展的社会事业,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完美的信念,从事社会公益与社会服务事业,为改善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而带给服务,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的特征。

  会议结束后,当天下午,我们团53个成员随着乡政府领导的带领下,各自不一的拿着扫把,铁铲在街上进行大扫除,为乡里做着有好处的事,看着我们之间的团结合作的精神,我感到欣慰,看到了团队的努力成果,我们好高兴!

  次日我们分好组,进行了采访任务,我被分到了第十七组,主要任务是采访乡镇邮政储蓄银行行长,但是就我们乡镇比较贫穷,唯一有的是农村信用社,所以在这种状况之下,团长就另外安排我跟其他组进行合作去采访,

  1月26,我们按正常来到乡政府,这天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政府工作人员挂灯笼,挂彩旗迎新春,一切工作都是那么顺心。同时还有任务是未能完成采访的,继续在这几天进行采访。

  到了1月30号,乡里举办了文艺演出和政策宣讲活动,白天我们在跟工作人员布置舞台现场,到了晚上七点,我们准时参加了晚会的演出!

  2月4号,乡举办春节篮球赛开始了,我们也以志愿者作为期中的一队,没参加的球员,有任务就是配合政府工作,充当计时员、记分员,为球赛的圆满举办努力工作,经过3天的时间,篮球赛圆满的举办了!我们队以一赢一输的战绩无缘前三,很遗憾。但是我们却玩得开心,也履行了我们的义务。

  此次活动中,我觉得还有一些令人不足:因为是第一届,我们对流程不是很熟悉,导致做起事情来没有流畅,对一些简单的事情搞得很复杂,缺少的是对整体的规划和部署,没有计划性的安排,通知事情没有时间表,导致很多通知都是临时性的。一些志愿者目的不明确,没有真正的把志愿者那种奉献表现出来,没有志愿者需要的忍耐和无私奉献,给工作带来必须的不便,阻碍工作的进程。同时志愿者的劳动力严重缺乏,个性是球赛期间,明白是春节期间,每个人都忙,所以在工作中很多志愿者没有到场工作。这是我从活动中觉察到的。

  在此次的活动中,我体会到了:志愿者不仅仅在于助人,还能学到许多东西,因为接触到各种人,各种事,关键我们代表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人生的好处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挺身而出,融会和渗透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深入基层,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在实践中受教育,作贡献,尽自我微薄之力帮忙更多需要帮忙的人,是一件十分有好处的事,能够参加此次寒假志愿者活动,我感到十分高兴,同时能够为家乡服务感到很光荣。

  但是总体来说,我们这个团队用心地配合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对接好各项工作,志愿者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鼓励、密切配合,能够很好的锻炼自我了。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身系国家的兴衰荣辱,参加到十万大学生寒假实践活动中,正是给我们一个关注社会基层,亲身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只有实践才有发言权,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大学生学会踏实做事,作为大学生“三下乡”深入基层,体验基层,服务基层,我们即能感同身受的了解基层状况,有能献出我们自我的一份力为基层民众和家乡人民做自我力所能及的事。丰富充实了假期生活,也能为家乡的建设和谐发展出点力量。

  参加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2022

  志愿者,这三个字在一些人看来或许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而且有些人也不喜欢志愿者的工作,那是因为这些人并不理解这三个字的意义。在大学的两年里,我做过一些志愿者工作,也对于志愿者精神有了深层一点的理解。在这次的亚运志愿者招募中,外界也有一些对于亚运志愿者工作的负面评价。或许有人会觉得愤愤不平,但是我觉得,那是由于别人对于志愿者的不理解所致,生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一直以来我坚持着志愿者的工作,也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支持志愿者工作。

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例3

  短短的几个小时里,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真诚和热情,当我们融入她们时,才发现她们是那样的懂事、可爱。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回应了我们真诚的问候与祝福。孩子们天真的笑容、真诚的眼神,就像那桌子上的奶油鲜花一样美丽,温暖人心。孩子们就像是一株株充满阳光、朝气蓬勃的向日葵,全然没有我想像中的那种孤僻和自卑,我从她们身上感受到一种乐观向上、清新自然的气息。她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相信爱在每个人的心中,这让我感触很大,浊世之中我们都需要保留一方心灵的净土,我也相信只要人人都伸出援助之手,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从孩子们的脸上看不出她们的特殊境遇,因为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机电系志愿者:“第一次当妈妈、负责午宴的上菜,每每端着菜肴站在桌旁时,孩子们都露出灿烂的笑容迎接我。不由想起那天的阳光从窗外射进来,孩子们沐浴阳光晕轮中的微笑,那一霎那,我真的很感动,那是秋日里最动人的笑颜,那跳跃着的是至纯的童心。”

  看着她们,再想想我们,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学会发现近在身边的幸福。我们应把成长的艰涩化为欢乐,将过往的点滴盛放成彼岸的烟花,在温情的天空中,尽情阑珊。孩子们尚能做到乐观地看待生活、笑面人生,何况是我们呢?

  作为青年志愿者的同学们反馈,对这次活动感触很深,在做志愿者的同时也从孩子们身上收获了很多。在生活面前我们要扬起嘴角,乐观地看待周围的一切,学会感恩,学会奉献。此外,同学还反馈,喜欢做志愿者的感觉,希望以后能多参加此类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为社会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爱是世界上最纯洁,也是最温暖的,每个人都拥有爱,每个人都需要在爱的关怀下成长。当一个人需要关怀,需要帮助,需要他人付出爱的时候,请伸出你温暖的手,要知道,帮助他人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我们的世界需要爱,因为有爱,我们的心灵才会相通;因为有爱,我们的世界才不孤单。让我们怀着共同的追求,怀着共同的期待,让世界充满爱,让生活因为你我更精彩!

  参加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800字左右

  记得是在一月早起去复习的时候,偶然间发现有回母校宣传的海报,顿时来了精神,记下联系方式和时间后就先回到宿舍进行信息的填写与报名。我没有做过志愿者,但是这次的志愿者活动却让我怦然心动,因为我终于有了第一次回报母校的机会。当然,像我这样的同学是有很多的,以至于在第一轮筛选中,有大部分的同学落榜,同学们甚至不需要学校提供任何费用,只需要学校给一个参与这次活动的机会,我看到很多同学内心的期盼与激情,当然,我也一样。

  所幸,在各位负责人多次与学校找宣处协商后,我们有了成为第二批志愿者的机会,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名单上时,内心有些许激动,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到母校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沟通。在紧张复习的同时,与母校校长取得联系,并请学校为我的此次宣讲做好了安排。我也收集了很多有关大学的资料、视频、图片等,将它们进行整理,并用了三天的时间制作成为ppt,甚至开始幻想做宣讲时的穿着、言辞等等……

  在宣讲的时候,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对枯燥复习生活的厌倦、对高考的彷徨、对大学的向往与憧憬、以至于在开场时候向大家问好后,望着台下那些曾经的自己沉默了良久……向同学们展示了我所就读的西南交通大学,那时的我仿佛是为西南交大代言。工作总结我正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在后来持续了近两小时的提问时间中,我又再次听闻到当初自己的问题,作为过来人,我也毫无保留的向同学们一一解答。我想我能为他们做的也就只有这些了。

  反思这次活动,于个人而言,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锻炼,也是记忆深处的一次遨游,或激动、或伤感、至今仍意犹未尽。于母校而言,为正处于困惑、焦躁的高三学子带去一份鼓励、一些祝福、一种期待,这也正是他们需要的。于大学而言,提升学校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同学知道了解我校。

  感慨时间似乎有些苍白,我知道那段奋斗的岁月已成为历史,但我还是想告诉他们、你们:我们正在经历的就是历史!

  我爱我的母校,将来走出大学的校门这里也将会是我的母校……

  参加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800字左右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是一个特殊的团体,它代表着一个乐于奉献,用心服务的“学雷锋”的团体。我是一名大学生,同样是一名青年志愿者,能够参入这个团体我感到很荣幸,我将以一颗真诚的心,为他人服务,雷锋精神一直都激励着我向目标前进。

  参加这次的活动让我受益匪浅。首先,丰富了我的个人阅历。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不单单要学习,还要进行全方面的素质拓展,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成才。而现在我肩负着不单是普通大学生的责任,而是一名志愿者。作为一名志愿者,我比普通人更多的是激情、热心和奉献精神。只有做更多的志愿服务,才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快乐。其次,锻炼了我的协调能力。作为一名志愿者,这就要求我们能协调好自己的工作与学习时间,很多时候工作与学习时间是有冲突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我们不能只顾工作将学习落下,又不能只顾学习而不工作。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学会了充分协调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两者兼顾。更重要的是:我明确了社会服务的意义。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应该明白自己做的都是无偿义务活动,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用心服务,传承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精神,让这精神像阳光一样洒满社会各个角落。

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例4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084-04

志愿动机探讨的是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之前的一种期望。在志愿服务之后,志愿者的期望是否实现了呢?志愿者是否真的从志愿服务中受益了呢?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工作,其心理是否得到了成长呢?本研究将通过对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深度访谈,来对上述问题做出探索性的回答。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西南科技大学15名大学生志愿者,男生8名,女生7名,年龄分布在19~22岁,平均年龄为21.24±1.22岁。自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他们就利用寒暑假、周末、课余时间到灾区从事志愿服务工作。15名大学生志愿者中,从事志愿服务2年以上的有10人,1年以上的有5人。

(二)研究方法

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访谈者为与受访者同校的大四学生,以非官方的做毕业论文的方式对志愿者进行访谈。采用这种朋辈访谈的目的是为了让受访者能够不受拘束、畅所欲言,以便最大限度地收集资料。访谈以这样一个问题开始:“从事志愿服务工作这么长时间,请问你有哪些收获?”,然后根据受访者的回答进行追问,问题都围绕受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感受、收获、成长展开。

采用分析软件NVivo7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和类属分析,编码分为三个阶段:即一级编码( 开放式编码) 、二级编码( 轴心编码) 和三级编码( 核心编码) 。

二、访谈结果

(一)个体心理的成长

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志愿者首先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多数访谈者首先谈到的都是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对于个体心理成长的帮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个性心理趋向成熟

(1)更加坚强自信

在志愿者活动中,感觉自己成长和进步了许多。从以前的自卑到现在的自信和勇敢,心理承受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

我以前一直不自信,甚至非常自卑。志愿服务工作让我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发现了自身的价值,我现在自信多了。

看到别人因为自己的付出而快乐,我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了。

志愿服务工作让我更加坚强,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更加乐观,内心更加强大。

看到灾区满目疮痍,我知道唯有坚强能让我们尽快站立起来。现在的我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再选择哭泣和逃避,我学会了坚强面对一切。

(2)更加乐观积极

志愿者活动让我变得乐观起来。我现在更加珍爱生命,更加有爱心,懂得了要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在灾区亲身感受到灾区人民在面对巨大灾难时的乐观心态,我自己也不再那么悲观了。

在帮助别人、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我自己也变得快乐起来。现在的我不再那么消极,我的内心变得阳光了。

(3)更加努力上进

通过参加活动,自己变得比以前更懂事,了解到需要帮助的人很多,自己属于比较幸福的那一类人。不再懒惰,变得更加勤快。

我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正因为想做一些事情,想干好它,我变得更加努力,不再懈怠。

志愿服务有时候需要早出晚归,刚开始觉得非常痛苦,但慢慢地就习惯了。现在即使早上第一讲没课,我也能按时起床读外语。

在板房教室里给孩子们上课,我才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学习环境是如此之好。我不能再浪费自己的青春,不能再浪费优越的学习资源了。我现在没课就泡图书馆。

(4)更有责任心

要做好志愿者工作,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有好几次为了准备第二天的活动,我们东奔西跑、挑灯夜战。要是没有责任心是不可想象的。

我以前做事情总需要父母、老师的督促,总觉得是为他们做事。现在我能自己主动去做事情。我想这就是责任心吧!

(5)更加脚踏实地

在带领孩子做游戏的过程中,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容。我明白了不能再好高骛远,而是要踏踏实实把小事做好。

从小到大我都毛毛躁躁的,不够踏实细心。志愿服务工作的很多事情要求我们必须耐心细致才能完成。逐渐的,我变得踏实细心了,内心也不那么浮躁了。

2.看待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志愿者让我学会更加理性地分析问题,自身变得更加成熟。能够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这些想法付诸行动,在实践中进行自我的检验。

在基层做志愿者,通过处理现实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我学会了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不再像以前一样偏激。

志愿者活动让我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看待问题更加全面了。

以前的我有点以自我为中心,但志愿活动让我学会了从整体大局出发,而不是任性撒娇。

志愿者活动头绪非常繁多。一开始面对繁杂的工作,我无所适从,根本不知怎么办。慢慢的,我学会了冷静面对问题,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找到了今后发展方向

对于毕业后的出路,我一直都非常迷茫和困惑。参加志愿活动让我对自己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也找到了今后发展的方向。

以前我一直觉得大学的理论学习没什么用,学习上也懒懒散散。但是在志愿服务工作中,我发现理论知识对于实践非常重要。我决定今后继续深造,不再浑浑噩噩过日子了。

在志愿者活动中,我找到了自己的专业方向,明确了自己大学的学习和实践安排。

猛然回头看看自己参与的志愿活动,我发现运用专业知识的地方特别多。回到学校后,我开始动手做一些实践项目,开始思考自己今后的出路。

志愿活动期间,我当过老师、走访过受灾群众、在政府机关打过杂。这些活动让我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对于未来要走的路,我逐渐清晰起来。

(二)群体心理的成长

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志愿者必定要与其他志愿者、被服务对象等人员交往、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的群体心理也获得了成长。

1.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提升

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如何在大家意见有分歧的情况下协调团队的关系。

我现在能认真耐心地听他人谈话,并融入团体的讨论,快速地和他人凝聚在一起。

作为志愿者,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志愿活动方案。我现在学会了对人不对事,学会了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一开始,大家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吵得很厉害,不仅弄得大家很不愉快,而且也提不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随着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大家学会了有效的沟通,甚至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达成默契。

我以前是一个挺害羞的人,当众说话就紧张。参加志愿者活动后,由于经常要与人交流沟通,我现在在众人面前说话不紧张了,人际交往方面也可以说游刃有余了。

2.合作能力得到提升

80后的我们都有点以自我为中心。志愿服务工作要求我们相互合作,我现在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学会了接受团体。

我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甚至有些目中无人、狂妄自大。有几次志愿服务工作就因为我而出了差错。我现在认识到了团体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在团队之中必须放弃个体、接受团体,学会合作。

志愿服务工作一开始困难重重,我自己心里也直打鼓,觉得根本没法继续工作。后来,大家在一起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我们的志愿活动才一直坚持到了现在。这真的是大家同心,其利断金。

作为志愿服务组织中的一员,必须以集体利益为重,而不是个人利益。一些失败的事例让我真正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能力强,总觉得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做好事情。但是志愿者的工作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大家一起做事的快乐,也深切地理解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含义。

合作这个词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但对它并没有太多切身的体会。志愿服务中有几件小事让我明白了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也是一种合作。

(三)民族心理的成长

志愿者离开校园参与志愿活动,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的民族心理同样得到了成长。

1.感受到了爱并将爱传递

志愿者活动让我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感受到公益事业的伟大,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拼搏向上的精神。

博爱、责任、团结是我从志愿者活动中收获到的。做汶川特大地震的志愿者需要爱心,志愿活动中需要责任心,需要大家团结合作。

志愿服务的点点滴滴让我跳出了只爱自己的狭隘境地,开始懂得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志愿者活动中 ,我们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帮助,其中包括受灾群众。我坚信,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好人定有好报。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对别人好一点,别人就会对你好一点。加倍感谢那些帮助过你的人,忘记那些伤害过你的人。

志愿活动让我体会到了生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为了别人,有很多的人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只要我们付出一点点爱,他们就能快乐很多。

2.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灾区,我亲身感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温暖与爱心。我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志愿服务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面对灾难时,只有国家强大了,民族振兴了,我们才能渡过难关。

志愿服务期间,亲眼看到灾区从满目疮痍到逐渐恢复生机,我的内心总是难以平静。我现在对祖国、民族有了更深厚的理解和感受,我只能用最简单的话语来表达我的心情,那就是“我爱我的祖国,我为我们伟大的民族而骄傲”。

以前我有点崇洋,总觉得外国比中国好。志愿活动中,我接触到了社会底层的人民,感受到了国家对受灾群众的关心和关爱。现在面对社会上还存在诸如不公平、腐败等问题,我能冷静客观地面对了。我知道社会的进步需要时间,外国并不完全比我们国家好。

三、讨论和启示

志愿活动能否可持续地健康发展下去,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是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如何吸引大学生参与能够双赢的志愿活动呢?如何能够让大学生长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而不是中途退出?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本研究以及以往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在志愿者招募中,开展朋辈教育,通过志愿者现身说法吸引准志愿者参与

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之前,一般都会考虑志愿活动能否带给自己成长。招募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时,必须让大学生看到志愿活动将带给他们的成长和收获。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特别在一些敏感问题上,青少年往往能够听取或采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倾向,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1](P12-15)。在志愿者招募的过程中,除了介绍志愿活动的基本情况、组织的管理规程等常规信息外,还可以请老志愿者介绍志愿活动带给他们的成长和收获、志愿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以及应对的方法。这样的介绍不仅可以让准志愿者对将要从事的志愿活动有思想准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志愿者的现身说法让准志愿者了解志愿者将会带给个体的益处。事实上,不少大学生就是因为看着身边同伴在志愿活动中成长和成熟而参与志愿活动的。

(二)志愿服务过程中,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用志愿活动中的收获来强化志愿服务行为

志愿者活动能带给大学生心理成长,但大学生志愿者并不一定能体会到这种成长。因此,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开展经验交流会就显得尤为重要。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指出,行为要得以巩固,需在行为发生之后进行强化。强化的方式可以是奖品、金钱、荣誉一类的外部奖励,也可以是行为本身带给个体的成就感、愉悦感等,且后一种强化方式效果更佳。[2](P108)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以定期召集志愿者开展经验交流会。经验交流会除了总结志愿活动本身的得失外,更重要的是让志愿者畅谈自己在志愿活动中的心得体会。通过让志愿者畅谈心得体会,一方面可以让志愿者宣泄志愿活动中的烦恼、挫折等不良情绪,还可以让志愿者清晰地意识到志愿活动带给自身的成长和收获,从而起到进一步强化志愿行为的效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经验交流会最好是以小团体(10~15人)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也能保证团体内的沟通和交流顺畅。此外,经验交流会必须有一个领导者,领导者的任务是对团体的舆论进行引导,即引导成员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引导成员发现志愿活动中的收获与成长,而不是让经验交流会变成单纯的抱怨会、诉苦会。

(三)志愿服务结束后进行回访,并及时将回访信息反馈给志愿者,让志愿者看到志愿服务的成效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任何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是否达到预定目标。[3](P45)志愿活动结束之后,志愿者的组织机构要派人对志愿服务对象进行回访。通过回访,了解志愿服务的成效、服务对象新的需求等信息,并及时将了解的信息反馈给志愿者。这样的信息反馈可以让志愿者看到志愿服务的成效,获得成就感。即使志愿活动成效不明显,也可以促使志愿者思考下次的志愿服务如何做得更好。

(四)志愿者职位的安排上,定期变换任务,让大学生得到多种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往往都希望自己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升。一般来说,志愿者组织中,每个志愿者承担的任务都不尽相同,有的志愿者可能承担后勤工作,有的志愿者可能承担一线服务工作,有的志愿者可能承担组织策划工作。虽说志愿者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在不同的任务中得到锻炼和提升,但因承担的任务不同,其得到锻炼的能力侧重点也不同。因此,要让大学生得到多种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有必要在职位的安排上定期变换每个志愿者的任务。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变换志愿者的任务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过于频繁,否则会影响整个志愿组织的正常运转。另外,志愿者在接受了新的任务之后,必须要有熟悉该任务的其他志愿者传帮带。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志愿活动的正常开展,也有利于志愿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参考文献][1]张朱博,柏贞尧,腾飞.从团队建设看北京奥运志愿者的有效管理[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6(1).

[2]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M].姚梅林,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诺伯特?维纳.维纳著作选[M].钟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the Deep Interview Analysis of 15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SHEN Pan-yan, ZHENG Nan-ke, WANG B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Applied Psychology, Law School, Southwest

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例5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061-02

志愿者活动是一个充满浓浓爱意的社会活动,志愿者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被不断弘扬。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促进精神文明与其同步发展,社会对公益关注度正不断提升,志愿者组织自身主动地在组织内部、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进行改革,并逐步建立完善系统的组织体系,创建打造自己的公益品牌。对个体而言,志愿者活动能够促使个体感悟人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完美人生目标,达到教育个体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对社会而言,能够帮助处于困境中的社群,给他们以希望、温暖、动力和帮助,以扩大、提高公众社会参与度,促进和谐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理解的志愿者活动往往就是志愿者利用自身所学和能力水平,简单地向受助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者活动行为,而忽略了志愿者活动精神提出的互助,“助人自助”,即通过长期地提供志愿者活动,研究志愿者角色认同,使志愿者认识到教会受助者技能并从心灵上去慰藉他们,彼此信任,彼此关爱。“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志愿者活动形成广泛信任度的社会心态”才是志愿者寻求的最高价值。

一、志愿者活动中存在的不良现状

(一)运动放羊式的志愿者活动。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群志愿者一窝蜂地做同一个公益活动,又是拉条幅,又是喊口号,这种服务重形象,轻实效,一阵风过后,就没有了下文。这种志愿者活动往往没理念,没计划,没培训,仅仅是为了志愿者活动而志愿者活动,因此志愿者活动普遍表现出参与度不高,呈现走马观花,稀稀拉拉的状态。志愿者组织间联系不够,没有统一的协调工作机制,各做各的项目或活动,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使得志愿者活动组织发展的脚步稍有停滞。

另外,还有来自外界的质疑和社会条例的约束,对非专门时期志愿者活动的限制。如在某地举办的“爱心包裹”活动期间,由于相关的批条审查工作程序繁琐,指导活动进行时也没有拿到外宣推广的批准,这就导致此次活动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志愿者们在外宣推广期间会遭到城管的驱逐,志愿者活动组织和志愿者的权利难以得到保护。

(二)扎堆同质化的志愿者活动。是指在节假日、纪念日等特定的时间,好几拨志愿者去同一地点针对特定的目标对象进行志愿者活动,这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多发生在助老扶幼领域,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会在端阳节、儿童节等特定日期,一拨一拨地进行志愿者活动,导致敬老院的老人会在端阳节一天剪5次指甲、理3次发,而平时却只能由养老院工作人员完成这些基本的关爱工作。现阶段志愿者活动,需要志愿者充分认清的是:爱心不是宣传,不是炒作,而是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是热血澎湃地付出的欲望,是对每一位受助者微笑的欣慰,志愿者活动无需形式,从身边的人着手,每一天都是公益日。

(三)短效流动性的志愿者活动。志愿者活动不仅是捐钱、表演,到偏远山区支教,参与大型赛事的协调工作,利用专业所学提供专项帮助等,这都是公益。但由于媒体的各种曝光、黑手,人们难免对公益持有怀疑态度。很多登记在册的志愿者很少参加活动,他们觉得自己缺少能力,没有过多的精力和金钱,即使参加志愿者活动也只是发挥临时作用,收效甚微。同时,志愿者流失严重,能坚持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志愿者极少,更替频繁导致志愿者活动的持续性不强,对公益活动的延续性造成困难。如某地进行的“义教”志愿者活动项目,在1到2周的义教时间里,志愿者带给孩子们的知识其实甚少,伤害却很大。因为学生基于较小年龄差而容易接受志愿者,并与之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却未曾想还未待其完全进入角色,志愿者却又在短时间接触后离开,瞬间瓦解的感情体验让学生们对人、对社会的信任度认知产生障碍。

基于上述不良现状,当前志愿者活动表现出的缺乏创新意识,引领科技含量不高,参与社会管理的契合度不高等特点,使得研究志愿者角色认同,以充分发挥志愿者主观能动性,挖掘志愿者潜力并促其积极投身志愿者活动成为必须。

二、志愿者角色认同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这么多的“怪”现象呢?关键还是处在认识和理念上,不少人会认为志愿者活动是去献爱心的,又不求报酬,不能管的太严,管的严了不就把志愿者“吓跑”了吗?把“管理”两个字放到志愿者身上,无论如何都会感觉不舒服。其实则不然,美国非营利组织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讲到“志愿者与正式员工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是兼职的,并且是无偿的,但是至于绩效标准要求,无论是志愿者还是正式成员都是一样的”。彼得·德鲁克告诫我们,尽管志愿者活动是一项伟大的爱心事业,但是要想把它做好,同样需要进行有效管理。

那么什么样的志愿者管理才是真正有效的管理呢?下面我们引出志愿者角色认同这一概念,针对如何进行志愿者角色认同实现有效的志愿者管理进行探讨。

(一)角色认同

角色认同,即个人的态度及行为与个人当时应扮演之角色一致。一个人了解了角色期望之后就有一个对角色规范的接受程度问题,即他是否愿意按照角色规范去做。一个人接受角色规范的要求、愿意履行角色规范的状况成为角色认同。[1]

角色认同被认为是一种推动社会人履行特定行为义务的力量,通过赋予行为一定的目的和意义,在树立社会人履行行为义务意识的同时,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影响受众及社会结构,这种影响包括受众承认其个体占据某一位置的权力,以及他人认可其个体在此位置上而产生的行动。

(二)志愿者角色认同的分类及作用

志愿者角色认同特指在志愿者这一特定社会群体中,基于其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结合现实情境分析角色内部和角色间的联系和矛盾,进行判断和取舍,了解志愿者良好角色认同状态,帮助不断提升志愿者活动水平的过程,其中:

1.显性角色认同是志愿者在志愿者活动中主动表现出的希望得到认可的心理活动内容,主要包含四个项目,分别是角色定位,情感表达,意愿承诺,角色适应。

角色定位是指志愿者应对其所从事的志愿者身份有清晰的定位,具有明确的公益目标和兴趣所在,包括对自己作为志愿者所需承担的责任、行动计划中自己应发挥的作用、欲达成的目标方向等的知觉。如“作为治安志愿者,我的工作的职责是充分了解辖区社情民意”,“作为社区志愿者,服务孤寡老人是我追求的目标”,“作为赛事志愿者,我要利用自己的语言特长,保证赛事参与者从我这里得到正确及时的指引”。志愿者角色定位通常通过系统的培训来完成,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媒体运行专业志愿者项目》中,在明确媒体运行专业志愿者工作领域后,对考核合格的志愿者进行《体育新闻概论》、《跨文化交流》、《奥运报道名篇选读》、《奥运国际媒体介绍》、《奥运会的媒体运行》等课程培训,充分保证了角色定位准确的志愿者在志愿者活动中,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并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冲劲和斗志。

情感表达是指志愿者对自己所承担的志愿者角色身份是否感到高兴、自豪或骄傲等情绪感受,如“我从事的志愿者工作让我感到充实快乐”,“我在志愿者工作中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散发正能量是志愿者从事志愿者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优秀的志愿者能够在以健康积极的心态从事志愿者活动的同时,传播、传递社会正能量。

意愿承诺是指志愿者对自己所承担的志愿者角色身份接纳、维护的意愿和态度,如“参加志愿者活动是人生历练的开端”,“作为志愿者,我庄重承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全身心投入志愿者活动”。不论是个人认知的意愿表达,还是形式上的签字承诺,意愿承诺是志愿者们表达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团队共同努力,增强志愿者们责任感的必经程序。

角色适应是指志愿者与其角色是否一致的行为表现,如“我在志愿者活动中的考评考核是否合格”,“身为志愿者,我是否对得起志愿者这个称号”。志愿者行动究其本质在于“奉献、友爱、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的弘扬和公益行动的自觉参与和坚持,而这一切是建立在志愿者对自己角色认知和适应基础之上的,所以深人挖掘青年志愿者行动本身的内涵,注重其实质意义,是保障志愿者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所必须坚持的方向。[2]

2.隐性角色认同是志愿者在志愿者活动中因客观原因导致其隐藏而未被发现的心理活动内容,包含四个项目,分别是角色冲突,角色超载,角色懈怠,角色对抗。

角色冲突主要是指志愿者所知觉到的角色理想与角色现实、自我期望与社会期望等的矛盾冲突状态,如“我在志愿者活动中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从事的志愿者活动怎么与我最初预想差距甚大?”。社会生活中,由矛盾导致的冲突无处不在,志愿者活动不外如是,只有认清并正确对待存在的矛盾,积极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而不是漠视矛盾的存在,才能保证志愿者活动项目的长效性。

角色超载是指志愿者在志愿者活动中,所知觉到的超出预期的角色期望、责任、要求的一种不堪重负的状态,如“作为志愿者,我感觉自己很渺小”,“身为志愿者,怎么什么事情都在干?”。志愿者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动机非常复杂,通过详细掌握志愿者动机,匹配与其专业、特长和爱好相匹配的志愿者活动,避免与志愿者不适应或超负荷从事志愿者活动,满足志愿者的归属感,形成具有共同理想和兴趣爱好的团体。

角色退行(角色懈怠)是指志愿者角色行为中的一种懈怠或倦怠的行为表现,如“我投入志愿者活动中的精力比应有的少”,“我感觉志愿者活动就是每天不停地重复”。当志愿者投身浩如烟海的志愿者活动中时,繁杂单调的志愿者活动对年轻志愿者的心智既是锻炼也是考验,要充分考虑志愿者参加志愿者活动的自身能力情况,避免志愿者遇阻而退或受困绕行。

角色对抗是指志愿者在其角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对立的行为,如“于我而言,志愿者活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志愿者活动就是加在我头上的另一把枷锁”。角色对抗的现象,多出现在志愿者组织借助行政手段,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实现纪律监督和奖惩规则等手段的管理模式,如此往往极易将组织意志强加到个人头上。为避免角色对抗,应“以人为中心”,进行人格化管理,人性化引导,除了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外,减少对志愿者活动的干预。

三、志愿者角色认同在志愿者活动中的实践

结合国外志愿者活动发展经验及趋势,围绕志愿者角色认同,我们提出以下志愿者活动发展策略:

(一)明晰志愿者角色定位,避免角色冲突,促进志愿者活动的项目化。即每一项志愿者活动都需要经过项目开发、项目执行、项目监管和项目检视等环节,其中尤其要做好项目志愿者的激励与管理。作为公益活动的一种,志愿者活动需要自己创建项目活动进行开展,开展的志愿者活动项目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度;二是以志愿者活动推广的受众为界;三是以系统组织和科学引导为线;四是推动社会风气的发展,志愿者活动不能够再停留于自我参与,自我感受的层面,而是要去积极发挥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来。

(二)引导志愿者进行积极的情感表达,考虑角色超载因素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打造志愿者活动的品牌化。在项目化的基础上,对于一些时代性强、创新性强和专业性强的志愿者活动项目实施品牌化管理,加大扶持力度,逐渐扩大其影响范围。如珠海开展的“春苗计划”支教活动,组织者从学生、学校和学生家长三方面入手,完整地了解当地的教育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支教。同时为了促进支教的可持续性发展,打破传统支教时间短、成效低的弊端,通过固定热线和信箱让志愿者和当地学生保持长期联系,并设有老师顾问团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不断发展、增加的固定支教关系,打造品牌支教活动。

(三)参与意愿承诺,认清责任,防止角色倦怠,融入志愿者活动的国际化建设进程。在品牌化的项目中,挑选一些具有国际普遍价值的项目参与国际流,如贫困、少数族群、妇女儿童等领域的项目,通过自身的行为去感染和唤醒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者活动的群体中来,扩大志愿者活动的国际声誉。

志愿者活动最大的美丽就在于它的无功利性,这也是当今社会最缺乏的品质,研究志愿者角色认同的目的就是要以公益活动或最原始的精神唤醒人们心中埋藏已久的公益心,让人们了解社会公益,传递、汇集社会的关爱,这是所有志愿者要时刻铭记的,这也是未来志愿者活动发展的必由之路。

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例6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142-02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个体或团体为了社会福利而进行的非营利、不支酬、非职业化的行为。志愿服务能体现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困济贫的优良传统美德,是中国社会主义最有希望的事业。努力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有利于在社会上发扬“友爱、奉献、互助”的精神,同时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参与方式,是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义

(一)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和崇高的信仰

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中,能够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运用到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中,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所学优势,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学生服务社会的同时不光为社会作出了奉献,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弘扬了高校在社会服务中的新风气,也是学生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使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体会到了奉献精神和人人参与社会的责任感,不断提高人生精神境界。

(二)充实业余时间,丰富业余生活

志愿者利用学习的空闲时间,主动参与不同形式的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中,能够接触到各类人群,结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的志愿者,通过参与活动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扩大生活圈。同时可以接触到校园内没有的新鲜事物、新观点,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不断在服务中吸收先进理念,学习生活经验,迅速成长和提高。

(三)促进自身发展

在参与志愿活动中,志愿者可以通过自身和他人进行对比,发现别人的优点同时也发现自身的不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长补短,为自身成长不断助力。但是许多志愿者目的不单纯,带着功利心去参加活动。这些人影响了整个志愿活动的开展和活动的顺利进行,必将影响到志愿活动的整体效果,影响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服务的延续,最终会影响到志愿者事业的良性发展。导致大学生志愿者和志愿活动均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对于志愿者本身的价值意义主要通过培训、学习、交流、领悟、管理等活动中实现,高校应该加以重视,使得大学生志愿者在活动中有收获,有提高。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学生服务热情,社会志愿活动指导者们不断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完善。

二、打造精品项目,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

(1)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是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大学生志愿者在最初的社会服务时,多是自发的行为,如果要每个志愿者能够在活动中长期参与,并将志愿的活动转化成一种自觉的行动成为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应该有相关的机制和制度,使志愿服务不断地走向长期化、规范化。为了更好地在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志愿服务社会的意识,因此,高校基于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和把握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方向出发,通过打造志愿精品项目,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让大学生志愿者们更好地服务社会,持之以恒地参与志愿服务。应该建立志愿服务奖励制度,不定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同学进行证书或精神鼓励,这样会对吸引更多的志愿者,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更多的有志青年主动加入到志愿服务的事业中。同时可以在志愿服务中表现好的学生在就业、择业、业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

(2)无论是党和中央政府关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求,还是民间组织基于公众的召唤,志愿服务精神都已经成为了时代不可或缺的共识。它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需求,生动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曾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对志愿服务精神作出了完美的诠释。志愿者的行动主要目的就是把个人或者集体的爱心奉献需要帮助的个体或群体,志愿者提供的服务质量取决于受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让受服务对象对志愿者合理的评价,能够客观地反映出志愿者的水平。受服务者的评价既是对志愿者的鼓励也是对志愿者的鞭策,能够有助于大学生志愿者更好地服务。

(3)建立相应的制度,让服务更规范化合理化。首先是认证机制,通过认证机制,使每一位参与者都成为志愿服务团队的一员,这样就让参与者有了强烈的归属感,以团队为荣,以这个组织为荣,共同努力不断作出贡献。整个认证过程,不光是参与者参与活动的初期,而是贯穿于活动的始终,使成员无时不刻地得到认可,做到活动开展时有人管,活动进行时有人管的合理场面。其次是服务情况汇报制度,随时接受志愿者向组织汇报自己的服务情况,就犹如学生交思想汇报一样,随时随地的进行汇报。从而能够按照志愿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指导和帮助,或者对服务情况进行协调,从而把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消极因素消灭在萌芽中,以便更好地进行服务。再次是志愿服务评价制度,志愿者服务社会的时候,会得到社会对志愿者的评价,评价的好坏直接反映出整个服务是否受欢迎,体现出服务的质量。社会对志愿者的正确评价,是对参与者创造社会财富的认可和精神支柱,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志愿者也需要自己被社会认可和支持。这种心理需求刺激着志愿者的行动,这也是志愿者行动的动力来源,能够鼓他们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创新。合理地利用好这种需求,将正确的评价机制建立起来,并引入到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必将能够推动整个活动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过程的不利因素

(1)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过程中有着诸多不利因素,首先,志愿服务动机呈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其中,积极方面是以有利于他人为目的的服务奉献型和从众参与型两种志愿服务类型;消极方面是以有利于自己为目的的自我实现型和主观为己型两种志愿服务类型。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繁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以个人为中心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西方糟粕精神不断腐蚀着大学生思想意识,志愿服务意识呈功利性特点,志愿服务意识淡薄,功利性较强,积极服务奉献型的志愿服务较少,这一切严重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培育。许多大学生都是无利不起早,往往是参加一两次志愿活动就放弃了,服务意识比较淡薄。

(2)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激烈,这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传递正能量的价值观念,促使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责任心变弱,缺乏集体观念。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责任心不强体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为了“应景”,有的是流行于形式,比如在雷锋活动日,315消费者权益日等节日到来之时,志愿服务活动风风火火,节日气氛淡化之后,志愿服务活动来无影,去无踪,这种志愿服务精神很难真正根植于志愿服务活动中去。正是因为这种虚伪而流行于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促使受助者对其抵触情绪较强,同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不纯,而使这种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整体的计划性,志愿活动内容和形式较单一,实效性和持续性较差,这严重削弱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效果。

(3)在就业形式严峻的情况之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热情不足,参与志愿活动取决于兴趣和志愿的那种从众心理,受从众心理的冲击而缺乏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同,缺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动性。同时,新老志愿主体工作衔接不畅,对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工作影响较大,志愿服务热情高涨的那一部分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也不够深刻,自我价值和志愿服务精神提升较慢。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热情对于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已经刻不容缓。

那么,高校应该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实力,组织志愿精英社团,打造精品项目,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建立以“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为理念,按照章程开展活动,非营利、公益性、专业性的学生社团组织。通过培植以丰富志愿精神培育方法的教育工程,完善培育措施,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观念。同时需要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给予正确的评价,不断地鞭策和激励志愿者们前行,从而吸收更多的人参与,这样形成一个志愿服务光荣的氛围。

四、通过志愿服务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提高学生服务社会意识,在大学期间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捷径。在新时期,社会要求学校要不断地培养与社会接轨的人才,出色地完成学生的思想升华,促使学生在服务中不断地提升自己服务社会能力,带着感恩和回报社会的爱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同时要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导师团队,不断地关注志愿团队的发展,科学指导团队的建设,及时解决志愿团队在服务时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使志愿活动常态化。在活动时,通过一个社会实践爱你活动,覆盖和普及到一群人,共同去解决一类的问题,不断地完善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形成志愿服务品牌,实现项目常态化发展。聘请有经验的知名学者对志愿服务团队进行培训,深化学生服务理念,使得社会服务变得专业化、规范化,为打造服务型和管理型的专业服务人才而努力。

(2)高校可以利用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宣传服务的细节,宣传服务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个人。弘扬奉献精神,使服务成为一种文化,一种高校特有的文化,将奉献、友爱、互助的传统美德传承和发扬,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相结合,与实现中国伟大中国梦相结合,不断探索一条适合大学生志愿服湛沙中发展的路,形成高校特有的志愿服务文化。

(3)不断丰富志愿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引领志愿服务方向。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向着专业知识和服务活动内容相匹配的形式进行。发挥志愿者的专业特长,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送体育到社区活动,全民健身、终身体育是体育人的终身事业。活动中志愿者们向群众普及健身器材的使用,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一些简单健身操。普及一些运动常识,包括运动损伤的处理,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健身方式等。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服务社会并在整个过程中指导,顺利实现专业和实践的合理结合。

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例7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155-02

我国正式开展有组织的志愿服务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我国青年志愿者从此拥有了自己的组织机构。青年志愿者作为我国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在社区服务、扶贫开发、环境保护、抢险救灾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人们参加志愿服务的热情日益高涨,志愿者服务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事业性的活动。而事业性活动都需要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研究青年志愿者的行为动机以及激励方式,使更多青年人加入到志愿者行动中,对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促进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青年志愿者行为动机的分析

分析青年志愿者行为动机,首先应当明确动机的含义,心理学界一般认为动机是个体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由对象或目标激发、引导和维持。动机驱使着个体的活动方向和社会行为,内在驱动力促使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动机[1]。

(一)从社会的角度分析

青年志愿者无须物质报酬,把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贡献于志愿服务活动,优化了社会福利事业,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从服务社会的层面看,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有:(1)利他动机。青年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的主要动机是利他动机,青年人参加志愿服务组织,义务提供志愿服务,在为他人提供帮助的过程中,享受志愿服务带给自身的乐趣,志愿服务使他们感受到工作和学习之外的生活更加充实,体验帮助别人之后带来的愉悦和满足感。(2)社会化动机。受到社会化的影响,人们把自己的行为动机融入社会价值体系中,认为社会角色包含志愿者角色这一部分,自己有责任参加志愿者组织。(3)期望动机。人们提供志愿服务期望通过自己的奉献优化社会风气。

(二)从志愿者个人的角度分析

在服务社会的同时,青年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务组织也可以获得个人心灵上的成长和满足感。从个人发展的层面看,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包括:(1)需求层次动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除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这些基本需求之外,还有较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志愿服务使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感受到自我能力的提升,给志愿者带来内心的成就感。这也是大多数人加入志愿服务组织,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的动机。(2)交换动机。人们参加志愿服务组织,为了获得爱、成就感的满足,当他们认为志愿者团体使他们收获的个人成长大于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时,他们就更愿意成为志愿者。(3)人群资本动机。从投资学的角度看,加入志愿服务组织可以让志愿者学到更多人际沟通技巧,收获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4)效用最大化动机。“效用”在经济学中是指最大化地利用资源,青年人感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实现个人效益的最大化,所以愿意将时间和精力用在志愿服务上。

综合以上动机来看,志愿者自愿参加志愿服务,把志愿服务当作一种兴趣和放松休闲的方式,在助人的过程中,体验到满足感和成就感是志愿服务的一种最佳状态。

二、对青年志愿者激励方式的思考

青年志愿者的发展取决于社会、政府、主体等环境因素,而这些因素根本决定因素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从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来看,为了充分调动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使更多优秀的青年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当中,志愿服务组织和相关管理部门需要以人为本,实现对人的关怀,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重视满足人的高层次需求,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

(一)突显志愿者自我价值的实现

虽然青年志愿者加入某志愿服务组织的动机不同,但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大多数青年志愿者的一种追求。怀着志愿服务的愿望,他们希望通过为社会提供有意义的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可以通过合理授权和给予志愿者理解、信任、尊重和认可来实现,为他们创造一个平等、开放、和谐的服务环境[3]。合理授权就是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知识和相关技能,使他们在专业服务领域收获成就感,一改志愿者被动参与的风貌,让他们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者,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调动了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希望得到组织的理解、信任、尊重和认可,把志愿者作为免费工具,加之以过重职责,志愿者得不到组织的支持和理解都不利于他们积极进行志愿服务。因此,应对志愿者的自我价值给予认可,对志愿者的付出和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对他们所关心的事情给予重视和关注。

(二)关注志愿者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蒂莫西・巴特勒曾说,职业塑造是一种让人们做适合自己的工作并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快乐的艺术。志愿者在组织中的发展和成长是青年志愿者较为关注的焦点,最好是可以让青年人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既收获到个人能力的提升,又明确了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这个目标可以通过志愿者个人和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者两个方面共同努力来实现。志愿者个人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发现、探索到自己喜欢和适合的志愿服务领域,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者应当了解志愿者的本质兴趣,按照职业塑造理论,把他们安排到能让他们获得快乐的职位。这样,青年志愿者在今后就业上,也就更加明确自己感兴趣的工作领域,更加明确自己更适合的工作类型,在今后的工作中收获到幸福和愉悦感。

(三)搭建志愿者情感支持平台

青年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困难,往往还会受到周围人际环境的压力,但他们大多都未真正进入社会,对挫折和压力的应对能力并不是很强,这就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士帮助他们释放心情、缓解压力,让青年志愿者感受到组织的关爱[4]。同时,心理咨询师也可以汇总相似案例,分析出志愿者普遍的心理困惑和压力,针对这些心理问题,及时开展专题培训,使那些不愿咨询的成员压力也可以得到缓解。志愿组织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使他们找到团队归属感,增强团队凝聚力,促使组织成员为共同的目标努力。搭建团队成员互动平台,让青年志愿者在这个平台上交流经验、抒发感情、互相鼓励,共同分享快乐的服务经历,共同分担服务中遇到的困难。

(四)组织志愿者学习培训

很多青年志愿者也希望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个人发展,合理的培训计划、适当的培训方式和适宜的培训内容对促进青年志愿者个人发展显得尤为必要。成功的培训可以搭建起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组织之间心理沟通的平台,能够有效地把组织的价值观传递给志愿者。

开展培训之前,可以通过征求志愿者的意见和建议,综合了解他们的需要之后再开展培训,比如:培训的开展形式、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最佳时间。培训还应当分组、分类进行,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不能为了方便开展就混合培训,这样不仅造成志愿者时间和组织资源的浪费,还会使志愿者没有兴趣参加后期的培训。培训应当以提升志愿者能力素质、满足志愿者需求为目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培训结束后,应及时分析培训效果,对今后的培训做出调整和改进,使培训对志愿者而言具有吸引力。

(五)丰富创新志愿活动设计

青年志愿者更喜欢具有刺激和挑战性的志愿服务活动,注重新鲜感,而那些缺乏挑战力、枯燥乏味的志愿服务活动只能让他们逐渐失去兴趣。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应当丰富多样,志愿服务效果评估应当进行科学设计,尽可能发挥青年志愿者的才能[5]。可以加大授权,让青年志愿者以小组为单位来负责某个有意义的任务或活动,增强志愿者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也可以适当增加工作难度,增强工作挑战性,提高志愿者的工作和服务技能。

(六)提供必要的志愿服务物质保障

志愿服务活动的物质保障是基础性的,有了物质保障,有了经费的支持,志愿服务活动才能顺利开展。此外,如果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因不可抗力导致的财产和人身伤害无法得到保障,就会使服务热情降低。志愿服务组织也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使管理制度透明化,建立有效的审计制度和财务监督体系。这样有利于提高志愿服务组织的社会信誉度,有利于获得更广泛的社会支持和赞助,如:志愿者捐款、海内外企业和个人捐赠、企事业单位赞助、政府拨款等。

对于一个志愿服务组织来说,对青年志愿者的激励最好能贯穿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始终,这样才能更有利于维持志愿组织持久的生命力。志愿组织的管理者有必要意识到志愿者的需求,注意考虑青年志愿者的权利和感受,体现出他们的对志愿组织的重要性,为他们创造一个有意义的安全环境。这样,既可以让青年志愿者感受到志愿组织的温暖,体会到志愿服务活动带来的心灵上的成长,也可以让志愿组织留住更多的志愿者,延长志愿组织的生命周期。

三、青年志愿者行为动机和激励方式之间的关系

在对米勒公司员工的激励策略和行为动机的实证研究中,在员工里招聘志愿者时,激励匹配与员工愿意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密切相关。根据激励匹配原则,对在校青年志愿者群体和社会人员青年志愿者群体的激励方式也应当有所不同。对于在校生青年志愿者群体更多的是希望在志愿服务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沟通、协作、团队精神,通过志愿服务这种社会实践形式认识世界、获取新技能。所以在对他们激励时,应当更多地让他们感受到志愿服务带给他们的心理上的成长和变化。而社会人员青年志愿者刚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可能刚刚成立自己的家庭,所以,在对他们进行激励时,可以从促进他们更好的职业发展、自我实现的角度进行,也可以对他们成立的新家庭加以关照。

在开始招聘志愿者的时候,就应当考虑到激励方式与行为动机的一致性。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为了使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之后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就要保证他们的参与动机得到满足,这样他们既能在志愿服务中收获快乐、幸福和成就感,又能增强他们继续提供志愿服务的可能性,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爱卿.论人类行为的动机――一种新的动机理论构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1):71-80.

[2]陈学明.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2):1-5.

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例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大学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9日

社区志愿服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动力,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必须依靠政府的倡导、社区志愿组织的推动、政策法规的规范与促进、社区全体公民的参与、社会工作的引领。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

(一)用心灵和行动传递关爱,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致力于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倡导团结友爱、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净化了社会风气。通过参加“社区建设、扶贫开发、支教扫盲、抢险救灾”等公益活动,让困难群众减少忧虑;通过帮助孤寡老幼、残疾人、军烈属、五保户等需要帮助的人,让孤寡老人身边有儿女,军烈属身边有亲人,伤残者身边有兄弟姐妹,特困户得到关怀和照顾,让祖国大家庭更加富有凝聚力,促进了社会保障及和谐社会建设。

(二)满足心理需求。大学生是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总体素质较高,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是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并希望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回报社会的培育,积极推动社会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符合广大大学生的特点,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这也是许多大学生加入志愿者行列的最直接原因。

(三)提高个人素质,促进自身发展。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在帮助他人中得到锻炼,从他人的微笑中得到满足,人生的价值在活动中得到体现,渐渐地喜欢上帮助他人,把帮助别人当作一种习惯,提高了自身素质,弘扬了新风气新风尚,对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在开展各项活动过程中,通过对比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有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四)充实业余生活,丰富人生阅历。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参与公益劳动、美化环境、抢险救灾、社会服务、社区建设等活动,走出狭窄的生活圈子,了解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和人生。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也接触到很多陌生的东西,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这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提高有很大帮助。

二、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我国的志愿服务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其最早的志愿者就产生于社区服务领域。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渐转型,我国社区政策不断演进,社区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在国家民政部门的主导下逐步丰富、发展。自1993年12月推出“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大学生一直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力量。截至2013年11月底,已有2,000多所高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多,扶贫济困、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抢险救灾,大学生志愿活动项目在不断地拓展。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项目的其中一项。

(二)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氛围不浓,参与积极性随着入校时间的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在成立之初,报名参加的人数比较多,队员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队员的积极性逐渐消退。许多队员由于种种原因主动退出团队,或虽未退出团队但已经不再参与各种活动。到大二、大三时,除留下为数极少的骨干成员外,几乎所有的社员均需从大学一年级新同学中补充与吸收,这一情况在高校较为普遍。且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频率较低,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许多学生不清楚学校有哪些具体的部门与社团组织为社区志愿服务开展活动,更不用说知道哪些具体的活动类型了。可见,在大学校园中,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深厚的氛围。

(三)社区志愿服务内容形式单一,节假日参与活动居多。当代大学生参加到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中,主要以探访老年人、关怀残障人士和关爱儿童成长为主,在志愿时间的选择上,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如雷锋节、植树节、劳动节等具有重要意义的节假日或者周末投身于社区志愿服务中。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社区志愿服务的领域较窄,内容多集中在针对老弱病残的帮扶服务,对于社区建设、社区发展、社区文化等领域较少涉及。时间安排方面往往会导致社区服务活动流于形式,无法形成一种常态化,这种偶然为之的志愿服务活动许多时候是出于老师或者组织号召的临时性参与,志愿服务的无持续性无法激起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

(四)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校参加的志愿服务基本上都是属于自愿而无物质回报的。在调查中,当被调查者被问到“何种激励方式最能让志愿者满意”时,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希望得到相关证书,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希望给予一定的公开表扬,相当部分调查者表示什么都不需要。在物质补贴上,过半数被调查者认为只要报销与志愿行为相关的开支,比如车费与餐费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以助人为己任,注重的是精神上的奖励,并不看重物质奖励。尽管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目的并不是求得某种回报,但激励机制作为对志愿者的褒奖,体现了社会对志愿者工作的支持和认可,一定程度的奖励制度可以大大提高志愿者的热情,并且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参与。

(五)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时机较成熟,“利己”和“利他”的因素相互结合。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提高、完善和发展,精神得到了满足,自身价值得到了提升,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也是“乐己”。被调查者中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都表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结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除了能帮到需要帮助的人,体现个人价值和体会到助人的快乐是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后最大的感受。因此,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已经成熟,“利己”和“利他”的因素相结合。

三、促进大学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对策建议

(一)加强社区志愿服务宣传力度,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宣传和倡导,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和其他社会资源进行立体宣传,在全社会倡导志愿精神,让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使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要把大学生志愿活动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认识,要把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

(二)创新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组织机制,拓展社区志愿服务领域。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主要是在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由青年志愿者中心组织开展活动,由于受到物力、财力及信息不畅等因素的影响,所组织的活动形式、内容比较单一,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一方面应加强与所在市、区级青年志愿者组织的联系,起到促进大学生和志愿者组织之间相互沟通的作用,并鼓励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民间志愿服务;另一方面应着重思考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如何更好地立足校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比如开创具有互联网金融特色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创新社区志愿服务内容。

(三)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整合力量。其一,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应注意加强横向联系,结合专业,互相补充,走专业化、专门化道路;其二,加强与社区志愿者的联系,及时了解社会所需、居民所急,充分利用高校人才、技术优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四)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技能培训。第一,各高校团委可以根据不同的社团,确定不同的服务形式和内容。每个志愿者组织掌握一至两门专业服务,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第二,开展相应的培训。首先是基础性的培训,是志愿者懂得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其次是专业性的培训。一些大型活动,不进行培训,志愿者不能有效承担志愿服务工作。另外,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应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定期开设讲座,开展服务,不同社团间可以定期召开工作研讨会,交流工作经验。

(五)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章程,完善志愿服务表彰制度。激励机制的核心是激发主体的内在需求。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应该以诱发大学生遵循服务社会、关爱他人、和谐共生的价值道德为主体。

1、加强正面引导,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精神需求。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和荣誉感,我们要加强正面宣传,通过表彰大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树立典型、弘扬先进。同时,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正确的行为导向,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意识,使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得到有机的统一。

2、加强规范管理,落实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实施条例。在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组织管理中,各高校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要制定符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的实施条例和意见。在制定时应将大学生志愿者的进入条件、服务项目、基地设立、经费落实和管理、奖惩条例、评价机制等作详尽的规定。在执行实施意见或条例时要做到公开、公正,统一标准,保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3、加强实践研究,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力平台。要加强跟踪调查,深入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实践基地进行走访,采集第一手资料,总结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同时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制定出切实长效的激励机制,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日常行为,是志愿者精神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内化为他们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激发起为国家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建立社区志愿服务资金会,保障活动资金支持。大学生志愿活动的资金缺口相对较大,活动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这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成长和活动的开展。因此,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十分必要。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的来源可以采取政府补贴、社会赞助、学校支持等多种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董海军,倪赤仁.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参与动机分析[J].理论界(双月刊),2003.6.

[2]常春梅.从青年发展看青年志愿者行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2.

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例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169-03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愿的、不计物质报酬而参与社会活动,并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行为,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小到社区里的邻里互助服务,大至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活动,志愿者的身影无处不在,全世界志愿者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国外许多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步早,已逐渐步入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志愿服务起步晚,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和系统化程度还很低。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我国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参与志愿活动的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志愿服务活动范围得到迅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各类组织间联系与合作日益增多,也出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进一步普及,如何加强志愿服务组织之间的协作,多中心协同治理理论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了新的视角,更加有利于构建本土化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模式、促进志愿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理论的阐释――多中心协同理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的重要意义

多中心治理理论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的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Vincent Ostrom)夫妇共同创立。面对公共事物管理中的难题,他们指出中央集权和私有化都不是解决公共事物的灵丹妙药,并提出了超越于政府和市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社会存在两种秩序,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指挥秩序,另一种是多中心的秩序。在多中心秩序中,许多行为单位既相互独立,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利益,但又能相互调适,受特定规则的制约,并在社会的一般规则体系中找到各自的定位以实现相互关系的整合。协同和协同学理论是协同治理的基础,协同学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是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在协同治理过程中,政府,民间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主体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知识、技术等优势,发挥出对社会公共事务“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治理功效。

当前政府的社会职能正在发生变化,正在由以往的“大政府、小社会”向“大社会、小政府”方向转化。志愿服务近些年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对社会文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政府职能也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大学生通过加入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到志愿服务项目中,为志愿服务发展做出了贡献。从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出发,志愿服务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渠道,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素质提升了得到。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政府关于志愿服务的政策法规、社会环境中对于志愿服务的态度和支持程度、志愿组织之间的协作、志愿服务组织对志愿服务活动的保障等,都对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如何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主体作用、发挥各级各类志愿组织的功能以及创设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是摆在志愿服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多中心治理理论要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一群相互依存的人们如何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性治理,并通过自主性努力以克服搭便车、回避责任或机会主义诱惑,以取得持久共同利益的实现。当前志愿服务工作在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存在志愿者中途退出、志愿服务内容单一和志愿组织缺乏协作等问题。多中心协同理论的出现,为志愿服务的推进提供了新的视角,高校、志愿组织、政府及大学生主体构成了志愿服务的多中心因素,各因素需要明确角色定位,发挥各自作用,通过对话、协调、协同、互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品牌项目共建,促使效益的最大化。

二、实践的探索――近10年深圳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

近10年来,深圳大学生志愿服务经过了持续发展的过程,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从设立志愿服务基地、组建志愿服务队伍,阶段性到各社区开展零散性的服务,到学生与社区共建、开展“启明星”支教服务计划,再到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志愿服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志愿服务西部”、“启明星支教服务计划”等品牌项目,展现了大学生志愿者的风采,积累了志愿服务的宝贵财富。

自2003年以来,探索学校与社区共建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志愿服务向纵深发展,在学生的教育培养上也取得了喜人成效。在此过程中,学校和社区作为参与的两个中心,各自发挥了社区资源和高校资源的双向优势。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有社区挂职、社区服务、社区培训等。挂职的工作岗位主要是站长助理、社区调研员、网络技术员等。社区服务内容包括社区援助服务、社区培训服务、社区科普服务、社区文体服务等。社区培训包括计算机知识、英语辅导等内容。社区平台在促进大学生志愿者的教育实践上,主要途径是将社区中的离休老干部、成功人士、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聘请作为学校的特聘辅导员,发挥他们在大学生教育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同时发挥看守所、老干所、养老院等物质资源的育人作用。

大学生志愿者辅导的课程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和学业相关的。如“趣味英语”、“生活中的化学”、“趣味物理”等;第二类是和生活相关的,如“爱牙护齿”、“急救常识”、“文明礼仪”等;第三类是团队拓展课程,包括破冰、信任、沟通、协作等等。大学生志愿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利用节假日进行中小学生的支教活动,还建立了“爱心奖学金”。带队老师积极与社会公益组织联系,实现了学校志愿组织与社会公益组织之间互动合作,对志愿服务内容、服务经费进行了有效的补充,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上。大学生志愿服务较多是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进行,而要得到社区等相关组织的协助支持,往往是在工作时间内进行的,志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时间的限制。在服务内容上,除了慰问关爱、义务劳动等一般性的工作外,在家电维修、医疗卫生、文艺演出等专业服务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务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在学校与社区、公益组织的合作方面,合作双方存在认识差异:作为教育主体,高校强调的是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和锻炼,社区强调的是如何为社区建设服务。而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价值实现和服务评价。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工作的协同不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热情。

三、发展的思考――多中心协同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的构建

从多中心协同治理的角度出发,构建以大学生主体特性为导向、以政府保障、组织载体为基础,政府、社会、组织等主体互助合作的多中心协同模式。在这种多中心协同模式中,志愿服务工作的各类主体在多中心协作机制的作用下,相互配合、影响,形成多中心协同格局。如图1所示。

这种模式以尊重大学生主体特性(专业特长、个人兴趣等)为工作导向,以学校和各类志愿组织为载体,以政府的法制体系和社会保障等制度体系为保障,强调社会支持和社会文化对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和大学生群体在志愿服务上的积极作用。

在多中心协同模式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志愿服务的保障、监督、指导及引导等方面的作用。政府通过完善志愿服务的法制体系和社会保障等制度体系为志愿服务提供保障,通过加强志愿服务组织的注册、运行等监管发挥监督作用,通过推动大型服务计划引导志愿服务朝着重点发展方向,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常态化咨询及专业化培训。大力扶持志愿组织是现代政府不可或缺的职能,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扶持力度还非常欠缺。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设立统一的志愿服务监管机构,而此项工作主要是由注册登记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进行。政府对志愿服务的职能定位表现为“扶持、监管不足,控制、干预有余”。对此,政府需要利用宣传优势,提倡和宣传理念、精神,并通过各种方式和政策积极鼓励和肯定志愿行为,保护志愿者和志愿级别的合法权益,解决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活动、志愿组织开展活动的后顾之忧,为志愿服务的推广和开展活动奠定基础。

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例10

[作者简介]李晓军(1966- ),女,河北乐亭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王宏(1965- ),女,河北乐亭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人文素质教育。(河北 唐山 06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公益性与利益补偿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FA1102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61-02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由组织发起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以青年参与为主题,以志愿服务为手段,通过青年志愿者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服务和帮助,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大学生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他们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自身价值。但在实践中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课题组提出并着手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公益性与利益补偿问题”,期间,课题组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公益性与利益补偿关系进行探索。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公益性

志愿服务的通用概念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与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以自己的技能、知识、财富与体能为改善社会、服务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奉献”是志愿者精神的本质表现,它是一种不求回报地付出。志愿者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情况下奉献自己的体力、精力、知识技能和文化,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友爱”是指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志愿者之爱跨越了国界、职业和贫富差距,没有文化差异,没有民族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它让社会充满阳光般的温暖。“互助”是指“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那些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自强自立,重返生活舞台。同时鼓励受助者投入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的志愿活动中。“进步”是指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志愿者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重首先在于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大学生热心于社会服务公益事业,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以自愿、不为报酬和收入,通过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技术进行的志愿服务工作。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公益性的本质,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具有一致性。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社会进步。志愿者精神符合我国传统美德,体现了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是时代精神和人类共同文明的有机结合。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利益补偿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利益补偿是指大学生在自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得到的物质、精神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等方面的回报。但这种回报不同于工作报酬,志愿付出远远高于回报。利益补偿包括物质补偿、精神补偿和大学生自身发展补偿等。我们认为,志愿者本身具有无偿性,志愿活动也不会有收费,但志愿活动组织者应该考虑志愿者付出后的补偿问题。

我们研究的是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他们有其特殊性: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有奉献精神,愿意付出去服务他人和社会。但是开展志愿活动也需要成本,大学生志愿者从事志愿活动不仅贡献自己的精力、知识、技能和爱心,还要承担车费、餐费、通信费,宣传费用,甚至有时资助别人也是自掏腰包。而他们大都是消费者,没有收入,消费的都是父母的钱,有些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他们想奉献爱心,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但经济上实在不宽裕,长期这样下去,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就有些疲惫,甚至削弱志愿者的积极性。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大型国际赛事、会议等活动往往能得到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响应,而致力于社区、学校和公共服务事业等影响小、技术含量低且需要长期服务的项目,难以调动他们的服务热情。有一部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项目是国家扶持或单位补贴的,补贴的幅度、金额及优惠的条件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基于这些情况,我们在研究中,提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公益性本质与利益补偿有机结合的新思路,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良性运转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公益事业也需要有所创新。为了维系志愿者活动的可持续性,政府、社会和志愿活动的组织者,应该给予志愿者以必要的激励。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了给予大学生志愿者适当补偿,比如物质补偿主要包括餐饮、交通、通信费,宣传费或者意外事件发生的费用等;精神补偿主要包括表彰、奖状、证书、荣誉称号、根据志愿服务情况给予适当学分等;大学生自身发展补偿包括培训,升学加分、就业和晋升优先录用等。

大部分的志愿者其实并不在乎补偿,他们更需要的是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会心的微笑,也许比任何补偿更加温暖人心。志愿者组织给有需要的志愿者适当补偿,是对他们的付出的一种鼓励和认可,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志愿服务,同时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激发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热情。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公益性与利益补偿关系

大学生志愿服务最主要的特征是无偿地帮助社会和他人,使社会更加和谐、人类更加幸福。志愿服务的公益性本质是根本,是主导,起决定性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利益补偿是为了使志愿服务活动良性运转,充分体现其公益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即使大学生志愿者本身在服务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利益补偿,只要坚持“适度”原则,也不会背离志愿服务的公益性本质。因为志愿付出远远高于它得到的补偿,利益补偿只是提供其从事志愿服务的基本物质条件和精神动力,使其具有能够持续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的物质保障和精神需求,保证志愿服务活动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1.给予大学生志愿者适当的物质补偿,有利于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可持续发展。对大学生志愿者来说,在提供志愿服务时经常需要自己掏腰包,承受起来有一定困难,这也是导致很多志愿者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我们所说的物质补偿,其实就是志愿者组织为志愿者报销与活动相关的费用,如路费、通信费、基本食宿以及保险等,这跟志愿者的付出相比而言,实在是杯水车薪。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也注意到,在国外,给志愿者补助已经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了,丁元竹、江汛清在《志愿者该不该有报酬》一文中讲道“允许志愿者接受一定的报酬,是一个国际共识。”志愿活动和有报酬的工作之间的区别在于,志愿活动不以谋取报酬为目的,同时,志愿付出远远高于它的物质回报。具体来说,志愿者的报酬有以下几种基本情况:(1)有人自愿贡献时间,而不索要任何补偿(甚至连与其志愿行为相关的开支也不报销),这是各种情况中的一种极端情况;(2)志愿人员贡献时间,只报销实际支付费用,这些费用可能包括交通费或代表有关机构支付的其他开支;(3)就其所做的工作收取名义上的报酬,比如,有人在社区中心每周工作20~40小时,但其收取的报酬只相当于其另外的收入来源(如社会保障)的补充;(4)长期致力于志愿工作,其收取的补偿可能包括定期生活津贴、住房、医疗及伤残保险,联合国志愿人员是这类志愿者的典型例子。我们可以借鉴这些经验,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

2.给予大学生志愿者精神补偿,使志愿服务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志愿者的精神值得褒扬,有付出就应该有得到。志愿者组织可以通过为大学生建立志愿服务档案,把大学生参加服务的活动次数、累次时间记录在案。通过对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情况进行一定的评价和考评,选出一定比例的志愿者作为“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让志愿者在活动中感受服务的价值、产生服务的自豪感。精神激励主要是激发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奉献爱心、被社会认同的内在需求。使其具有能够持续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精神动力,使志愿服务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全国各省市自2002年以来纷纷出台和制定了相关的奖励政策和奖励条例。团中央也曾多次以不同的形式表彰具有突出贡献的“青年志愿者”,这是对志愿者服务精神的最好的弘扬方式。对青年志愿者进行精神奖励并不是青年志愿者们追求的目的,而是社会自觉地给予他们的承认和褒奖。但作为社会整体而言,制定奖励政策就是为了让那些默默无闻的志愿者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和认可。

3.给予大学生志愿者自身发展补偿,保证志愿服务活动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志愿服务精神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志愿者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让自身也得到发展。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仅是对受助者奉献爱心,同时也是大学生志愿者追寻人生意义,肯定自身价值的一个过程。志愿者是对社会事业的一种个人奉献,在实践这个奉献的过程中,他们的素质和境界都得到了升华。

对大学生自身发展补偿主要是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者提供定期、定量的培训交流活动,在提高志愿服务层次,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提升专业技能,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开阔眼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人脉资源,培养组织、领导、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为其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志愿者组织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的情况作为奖惩、升学、用工和晋升等重要依据,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进入良性循环,保证志愿服务活动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志愿者的利益是微不足道的,奉献是其精神实质所在。志愿服务的精神是可贵的,志愿服务的资源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还是短缺的。因此,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珍惜志愿服务的资源,保护志愿服务的资源,以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到这一点,作为志愿服务的管理部门,应当采取适当的形式去鼓励这种行为,除了要学习志愿者精神,尊重志愿者行为外,还要对他们的贡献予以回报。让他们既尽社会责任,又享受到相应的权利。以促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元竹,江汛清.志愿者该不该有报酬[J].中国社会工作,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