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数字媒体理论模板(10篇)

时间:2024-04-09 14:44:43

数字媒体理论

数字媒体理论例1

虽然将数字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是当今流行的教学改革趋势,但是,并不是任何一门课程、任何一节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教学来讲解,如果多媒体教学应用不当,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例如,数学教学中,有一些定理、公式的推算需要具体的过程和步骤,教师要通过板书的形式,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整个推算步骤,而如果用多媒体展示,对推算步骤却不能直观的展示给学生,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合理

当前,多媒体教学虽然不断发展,但是仍然发展很不成熟,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有些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没有正确的进行选题,盲目的将所有的内容都用多媒体设备来展示,节省板书,但是,“有些教学内容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可以讲解,硬要做成多媒体课件,反而导致本来简单明了的问题,却使学生不能正确的掌握,不但造成学习效果的下降,而且也浪费了数字化教学资源”①。由于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对比较复杂,因此,大多数老师多媒体课件都会重复使用,在授课过程中,机械的展示多媒体课件,对于教材中更改的地方,不能及时的调整,教师不能发挥课堂的主导性,给学生的学习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一些教师并没有从教学思想上重视多媒体教学,仅仅认为只是一种传统教学手段的替换,不能真正的将数字化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他们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目的仅仅是为了减轻板书负担,没有了声音、图像的多媒体课件,对教学效果没有质的改变。还有,部分教师对课件制作软件、课件制作要求不是非常熟悉、素材收集不够,直接将多媒体课件做成了文字教材的简单“翻版”;并且,还有的出现模拟实验、动画不符合科学原理,画面不真,画面构图、文字、色彩、配音等方面处理不够恰当的现象,这些都直接导致部分课件制作不够科学准确。多媒体计算机课件的制作应遵循一定的规律,画面设计要科学、直观、生动、鲜明,这样才有助于教学内容的体现。

3、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导致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变少

多媒体教学的实现,“首先需要教师制作科学有效的多媒体课件,但是很多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一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模糊,不能正常完成教学任务”②。由于过分的依赖多媒体教学,很多教师将课堂变成了简单的课件演示,教师只是在读PPT,缺少了具体的讲解,不能和学生有效的沟通,没有提出帮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此外,学生在进行多媒体学习时,往往被课件中的声音和动画所吸引,没有认真的对照课本去掌握重点知识,这就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不能听从教师的讲解。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减少,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也不能抓住重点,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基于数字理论的多媒体教学探讨

1、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技术相关理论水平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媒体,必须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和其他媒体一样,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有规律、有条件的,仅仅在某些方面比其他方式强,所以,并不是所有方面它的作用都很强。要想在多媒体教学中取得最佳效果,就必须使之真正融于整体教学之中,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的学习研究,这些也是指导教师有效地进行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

2、注重数字化技术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是数字化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但是,不能过分的依赖多媒体教学,而放弃了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要根据授课内容和性质,正确的选择教学方法,实现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3、精心制作课件,促进多媒体教学效果提高

在多媒体课程设计中,一个好的音频设计往往可以把画面和声音连接在一起,增加画面的信息,烘托画面的气氛。所以可从如下几点入手:(1)增加动感。声音是时间的流程,它始终在动,而视觉画面可以是完全静止的,如出现一座房子的画面,一切都是不动的,当传来房子里有人弹琴唱歌的声音时,画面便立即具有了生活的动感。(2)增加真实感。在多媒体课程中,可适当加人一些生活中真实的声音效果,如翻页的“唰唰”声,走路的脚步声,敲门声等,都会给人带来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将电脑空间与人们习以为常的实际空间联系了起来。(3)联觉感应。联觉出现在各种不同的感觉中,最常见的视听联觉就是在声音的刺激作用下,会产生视觉形象。比如,在多媒体画面上并没有表明夏天这个特殊场景,只要配上烦躁的蝉鸣声就会让人联想到夏天的画面,产生热的感觉。(4)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声音往往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当需要人们注意某一点时,可以通过声音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比如在具有许多物体的画面上,我们一方面可通过画面处理突出主体,另一方面也可以配上相关的声音突出主体。当然,除了上述几点之外,为了完善多媒体教学,也应该加强教师教学课件的制作水平。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采用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方法进行,具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课件整体结构的把握上,教师应该对课件的整体布局进行合理构思,然后搜集有关资料,并借鉴国内外优秀的课件,初步完成整个课件的制作;第二个阶段,教师个人制作一部优秀的课件.可采用循序渐进、逐渐完善的方法来完成。第一是基础阶段,设计课件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课程的整体结构上,制作、搜集相关资料,借鉴优秀的课件,完成每堂课的重点、难点,达到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就行;第二个阶段是课件的完善阶段,教师将自己制作的课件进行放映,细心检查,对重点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把一些优秀的脚本运用到课件中,进一步整理,保证课件内容充实、精简,并且具有可操作性。此外,教学课件的完成应该以教学小组为单位,由教学组长带头,组织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对课件的整体框架进行构思,确定每节课的内容量。一些年轻的教师则负责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负责课件的制作工作,当课件制作好之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对课件的科学性进行集体论证,集思广益,保证教学课件的合理,将其应用到教学中,真正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

4、多媒体教学中注意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

实现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必须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沟通。如果教师不能有效的和学生进行沟通,仅仅是机械的对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读,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反而造成学生困惑增多,无法针对教师的讲解提出相应的问题,不能加深知识的理解,造成学习效果的下降。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掌握程度,应该以学生为主导,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借助多媒体手段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通过图像、视频等方式,生动的再现学生困惑,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真正的掌握问题的关键,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数字媒体理论例2

摘 要:当前随着数字媒体应用的广泛化和深入化,数字媒体理解面临着媒体对象复杂性、媒体数据规模化、应用需求多样化等挑战问题,已成为制约数字媒体应用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必须研究媒体内容的有效表示、建立符合人类媒体认知的计算模型、充分利用计算机处理的优势,并且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为达到上述研究目标,需要重点解决3个关键科学问题:针对媒体认知具有的层次性、整体性,构建符合媒体理解层次性和整体性的理论框架;针对媒体对象固有的多义性、多态性,发展刻画媒体对象多义性和多态性的表示体系;针对媒体计算应有的协同性、高效性,突破制约媒体处理协同性和高效性的技术瓶颈。围绕这3个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该项目将研究内容分为科学问题解决、关键技术攻关、典型应用示范等3个层次,认知机理与计算模型、表示框架与特征描述、融合机制与学习算法、验证平台与应用示范等4个方面,设置了以下6个课题:(1)视觉认知的层次性与整体性机制;(2)媒体认知的层次化计算理论与模型;(3)面向多义性对象的学习理论和方法;(4)多模态高维异构数据的特征提取与描述方法;(5)跨媒体分析的理论和方法;(6)数字媒体理解验证平台与应用示范。

关键词:数字媒体理解 层次化计算模型 跨媒体分析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how to understand the contents of the media data complexity, large-scaled and application demands diversification has become a very serious problem which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media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ffectively presentation of media content; establishing the human cognitive media mode and the way to make full use of computer processing advantages is required.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a better way,we need to focus on three key scientific issues: how to construct and recognize the hierarchical integrity frame for media technology;how to shape and develop the polysemy、polymorphism frame for media technology; how to break through the media processing restrictions efficiently and cooperatively.To solve these three key issues, the project was divided into three different levels which are: Scientific problem solving, Key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Typical application demonstration; and four different aspects which are: Knowing the principle and calculation model, Frame and feature description, Fusion principle and algorithm learning, Platform ver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demonstration. We also set up the following six topics:(1)hierarchical and integrity of the visual cognition;(2)computation model and theory for the hierarchical media;(3)the method of multi-modal analysis;(4)description and extraction of the multi-modal high-dimensional data;(5),the method of multi-media analysis;(6)digital media platform ver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demonstration. This six different topics help us built up the hierarchical model which reveals the hierarchical and integrat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dia technology; also reveals the inherent law of the polysemy formation of the media technology; building up the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modal mechanism for the heterogeneous data. Give a new idea of the global and local feature extraction, contextual feature fusion, multi-granularity mapping of the low-level features and high-level semantics, hierarchical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multi-media; also proposed a number of widely used, smart and high speed processing algorithms. Set up the global high standard media algorithm testing platform, demonstrate the secure and stable network intelligent video surveillance interactive television application to benefit of the public.

Key Words:Digital Media Understanding;Hierarchicalmodel;Across-media Analysis

阅读全文链接(需实名注册):http:///xiangxiBG.aspx?id=50961&flag=1

数字媒体理论例3

1早期经济理论视角下的“离散式”媒体规制:市场机制与科斯定理在传统的纸质与广播电视媒介时代,媒体的信息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物质媒介本身的传递以及随之形成的影响力,媒介的运作模式与相应的媒介规制都体现出了结点式、离散式的特点;不同的媒体基于其物理特征,各自为不同用户群提供信息服务,而未联接成类似于互联网媒体的、连续的“媒介场域”或形成渗透入个人生活的媒介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运用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提升媒体运作和媒体规制的效率,成为了当时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界与传播学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他于1959年发表的“联邦通信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FCC)”为经济学领域传统的产权理论研究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也冲击了美国FCC规制传播媒体的传统模式,即基于委员会听证并颁布营业许可证,以分配广播频谱的频谱分配方法[4]。科斯认为,广播频谱的分配应该交予市场中供求关系的运作来完成。依据市场规律拍卖频谱资源,可以提高运营方优化服务的积极性,从而在现有资源的调配下使大众获得更高质量的信息传播服务[5]。在这一自由市场相互匹配的过程中,政府过多的干预和控制反而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一方面是公众的文化消费与信息需求没有得到充分地满足;另一方面则是频谱资源在低效率人为调配下的浪费。

不可否认的是,社会成本与负面外部性问题是完全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市场失灵的现象也在经济活动的部分特殊领域中时常出现,尤其是公共服务领域。科斯提出,在政府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的前提下,经济中的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与斡旋得到纠正,从而使社会效益趋于最大化。这也就是著名的“科斯定理”[6]。基于此理论可以认为:在媒体规制的过程中,政府、媒体运营商以及受众等各方因素可以在既有的权利义务关系中进行谈判和博弈,进而协调好信息传播背后的频谱等资源调配规则,达到政府规制、用户使用以及机构服务三者之间的纳什均衡状态。 

作为传统纸质与广播媒介盛行时代所提出的规制理论,科斯定理及其产权理论为广播媒介中的频谱资源分配提供了具有独特创见的宝贵方案。然而,作为经济学视角下的媒体规制理论,科斯定理着重理顺了媒介资源中的供求关系管理思路,但却并没有在信息传播的内容层面投入足够的关注。由此可见,媒体规制在这一理论的观照下更多地体现为媒体市场中主体间供求关系的规制,而不是面向内容标准、传递渠道、以及各主体间的权力与义务关系等多个方面的整体性规制。在数字媒体大发展的时代,媒体与信息、文化的结合日益紧密,媒体中的信息传播也在更大程度上摆脱了物质载体和基础设施的客观限制,为理论上的“言论自由”提供了诸多的实践契机。在这种情况下,规制者若仅仅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讨论媒体的经济效益,忽略对数字媒体在文化传播、知识分享等公共效益方面的探讨,则已偏离了媒体发展的整体趋势,不符合数字媒体规制的客观发展规律。 

2数字媒体规制的新理论定位:区别于经济、社会规制的文化规制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它指的是: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并借助计算机数字信息网络技术传播和提供信息服务的组织。这类组织一般具有专业媒体性质,但与一些具有特定用户群及专门信息服务内容有所不同的是,其信息服务面向一般的互联网用户,因而更具有广泛性。根植于数字化网络技术的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较而言,具有更强的信息生产、组织与传播能力,其包含的信息内容因而也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规制政策的制定者在关注数字媒体的经济性与社会性特征的同时,也更应着眼于其信息内容的文化软特征。在媒体规制中对其文化特征的关注,通常被称为文化规制的视角。 

在规制的分类与内容研究中,文化规制是指:规制者(政府或其他组织)对微观文化主体实施的文化控制。这种控制往往与普通法的司法干预、以及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借助一系列政策工具所进行的间接干预不同,它通常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以直接的行政干预形式出现[7]。科斯在其经济理论分析中,运用了市场、博弈以及均衡等经济学理论工具探讨了媒体规制的一般规律与基本方向。但基于频谱资源分配这一问题情境建立起来的科斯定理已不能满足现代数字化,特别是大数据背景下的媒体规制问题。相比于量上的“无差别”的资源积累与分配理论,数字媒体规制实践亟需文化视角下偏向质的内容的新规制框架。在多种媒介互联互通、人群与网络日益融合的情境下,数字媒体作为信息分享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依据前文中对规制理论的定义,应归入文化规制的范畴之中。 

面向传统媒体的规制往往关注于其一般性的经济与社会影响。因此,就传统的规制分类而言,规制通常被分为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8]。经济性规制是指:在资源分配出现垄断现象、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以及市场竞争不充分的情况下,规制者为了缓解自由市场的负面效应、促进社会公平而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性调节与规制。由此可见,政府通过立法形式制约经济垄断行为(如《反垄断法》的颁布),以保障市场中的自由充分竞争,就是典型的经济性规制。社会性规制是以保护个人健康、公共安全、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稳定等涉及群体性公共利益的规制类型。在美国,社会性管制通常被限定在健康、安全与环境保护3个方面,因而也被称为HSE规制(Health,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9]。关于HSE规制的经济性与均衡问题吸引了很多经济学领域学者的关注[10],并被放置到了一系列标准化的经济模型中进行推导与分析,得出了各有侧重的理论框架:例如环境模型(Environmental Model)与物质平衡模型(Material Balance Model)等[11]。与上述两种规制不同,文化规制作为一种面向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的“软性”规制,通常被分散在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的子领域中进行研究,或是被归为社会性规制的组成部分进行探讨,而不作为具有特殊性与明确边界的完整研究范畴被单独地提取出来。 

文化本身在跨领域、跨地区、跨时间的条件下是具有多元性与特殊性的。ICT的高速发展与大数据环境的有力支持,则更加速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增进了不同文化领域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基于这种本质特征与发展背景的考虑可以发现,包含数字媒体规制在内的整个文化规制不应只是经济性与社会性因素的产物,更是信息与文化交流本身的要求下出现的产物[4]。文化多样性特征下的文化规制除了面对传统的经济性与社会性冲击(例如文化产业规制、传统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之外,还要适应一系列涉及文化交流的特殊问题(例如文化霸权主义与国家认同等),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基于媒体这一关键视角协调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的文化实践[12]。 

文化所蕴含的固有特征要求文化规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于经济性与社会性“二分”规制结构的规制类型而存在。数字媒体作为互联网时代信息与知识传递的领头羊,其在文化传播中的规制应该符合文化规制的特殊性要求。规制者(如政府的纵向规制或其他组织的横向规制等)应该更多地关注数字媒体的文化性影响(例如数字媒体的传播内容如何影响主流价值观与舆论导向,数字媒体的传递形式如何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等),而非仅仅关注于数字媒体运行的经济性和社会性侧面(如数字媒体中的盈利模式与广告传播规制,数字媒体运营商的商业活动规制等),使数字媒体的文化性规制又滑向了传统的经济型与社会性规制思路。由此可见,文化传递与文化资源流动借助现代化数字媒体的平台变得更加快捷、高效,各种形式的文化内容也因此逐渐溢满了个人的生活空间。这不仅对数字媒体的管理与规制水平提出了要求,更是使包含更大研究范围与应用领域的文化规制面临了新的挑战。

3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媒体规制:理论分歧与规制融合现代数字媒体技术(例如博客网站、微博、微信等)是依托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所构成的整体情境实现快速发展的。随着数字媒体内容的丰富与技术的多样化,媒体本身与互联网的结合也日益紧密:一方面,数字媒体的内容建构与传播都需要依靠互联网中的虚拟平台才能完成;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与物联网趋势不断地渗透进大众生活的各方面细节,人们在日益嵌入“线上生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数字媒体的全方位影响。与传统的报纸、电话、电视等媒体不同,就媒体形式的泛在性、即时性以及内容传播的不可控性(现代互联网具有泛在性,接入网络就意味着接入媒体)而言,数字媒体对公众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流行于20世纪40年代的“魔弹论”中对媒介作用的阐释[13]。在涉及社会问题的负面信息传播方面,数字媒体的“魔弹效应”往往体现得更加明显。 

美国是新媒体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而数字媒体则是新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围绕着网络环境下如何对数字媒体进行规制的问题,网络自由主义者、网络联邦主义者以及网络现实主义者各抒己见,并展开了激烈的观点交锋[14]。网络自由主义者认为,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是有根本区别的。从网络无政府主义学派的立场来看,网络本身比现实世界更具有民主性、自由性与开放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或实际需求生活在这样的自由空间之内,网络空间既不需要也不适用于政府的管护[15-16]。网络无政府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翰·佩里·巴洛(John Perry Barlow)认为,网络中媒体对文化的塑造比其他任何东西对文化的塑造都要显著,人们可以在网络空间的基础上,自由地创造出一种新的文明。网络联邦主义者并不认同绝对自由的激进观点,他们认为:网络是复杂而有边界的,面向网络空间的规制与管护在理论上是可能的;政府无法有效管理网络中的信息创造与信息传播,网络中的数字媒体规制只能依靠主体自身和相关的虚拟社区。因此,针对网络本身以及数字媒体的规制应该依据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基于虚拟空间中的主体自身进行规制,政府不应通过传统的行政管理方法干预网络空间与数字媒体的运作。网络现实主义者在网络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与上述两种立场有根本性的不同。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 Lessig)认为:网络无论如何虚拟,都是物理空间的映射,网络空间中的行为和问题都与物理空间中的特定现象存在对应关系。因此,无论是数字媒体还是整个网络虚拟空间,应该受到网络法律的规制,隶属于真实空间中的政府[17-18]。在现实世界中,网络与数字媒体也正在迈向一个政府管理与巨头垄断的时代。 

从整个社会对网络技术与互联网世界的理解来看,上述3种观点的交锋与更迭过程也反映出了人们对互联网和数字媒体的认识逐渐从早期乌托邦式的激进与开放回归到了成熟与理性的状态[14]:互联网领域或赛博空间为用户提供了更便捷的交流空间与表达平台,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一切合理调控或规制的否定。在相对灵活自由的网络空间下,数字媒体的发展的确获得了更多的动力与可能性,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渐渐暴露。这些问题除了来自于网络环境的自身特征以外,更多的则是现实环境中受管制的行为在缺乏规制的情境下被肆意投射到了网络空间与数字媒介平台之中,例如网络欺凌问题(Cyberbullying)[19-20]。在心理学与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中,诸如网络欺凌等对数字媒体用户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关注。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最终的落脚点多半在于信息系统设计、用户的人机交互指导等范畴,面向整个数字媒体平台的全局性视角与宏观层面的规制却基本与该问题的研究处于脱节的状态,个体研究的进展也因此很难为宏观的规制政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启示或方向指导。 

进一步地,脱离互联网情境的限制,从而在更为宏观的视域下观照网络数字媒体的研究与实践,可以发现:随着ICT技术的蓬勃发展,电子网络、电信网络以及计算机互联网的融合为数字媒体规制的研究与政策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4]。由传统媒介规制的长期实践延伸而来的“分而治之”的规制思路在多种媒体融合的情境下变得矛盾重重。就媒体发展与政策实践的具体关系而言,媒体融合的主要挑战在于网络运营监管和内容监管的冲突,甚至失效[21]。传统的广电监管对地面无线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卫星直播网络的运营进行严格的管制,以达到特定的社会政治目标。该监管体制根本不可能照搬到电信部门,而且电信网络也不属于广电监管的范畴。互联网上的节目可能来自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国内的“分离式管制”法规很难有效监管境外机构。此外,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造成了一些管制冲突、低效率以及内容监管的失效,监管框架无法应对层出不穷的新业务和新特点,如互联网广播电视的业务有的国家将其当作电信业务监管,如丹麦、荷兰、日本等。有的国家将其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监管,如挪威、瑞典等。我国则将其分为内容与产业分别监管,并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 

技术发展与政策实践的内在矛盾往往可以为相应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增长点,媒体融合机制下的传统规制变革问题也因而成为了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该研究领域中,诸多学者认为基于媒体融合实际的“规制融合”或者“政策融合”是大势所趋。面对媒介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规律,英国学者佩特罗斯·罗斯费迪斯(Petros Losifidis)[22]提出了“规制融合”(Regulatory Convergence)的概念,认为“规制融合”,其实意味着通过展开一系列因应媒介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产业融合的媒介规制变革,从而“建立一个能够适应所有融合领域的共通的规制框架”。在迈阿密大学传播学院的加里森(Bruce Garrison)和杜帕勒(Michel Dupagne)[23]设计的“媒介融合”模型中,数字媒体的融合既可以是技术融合作为经济融合(即市场或产业融合)和规制融合的先决前提,也可以是经济融合和规制融合带来技术的融合。但无论是哪一种模式,融合效果的最后产生都是技术、经济以及外生性规制因素三重作用的结果。欧洲学者库伦贝格(Cuilenburg)和斯拉(Slaa)认为[24],立足科技和经济双重影响促使广播电视和电信产业之间的关联甚至融合这一事实,就规制政策的制定而言,广播电视和电信政策的管制分离已经不再必要,对媒介政策和电信政策进行融合是实现广播电视传播和电信事业共同发展的惟一良方,并提出政策融合(Policy Convergence)的概念。在政策实践领域,随着政府和公众对数字化网络中虚拟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入,数字媒体的规制问题也逐渐脱离了“绝对自由”或严格管控的误区,开始进入规范化与程序化的发展阶段。从发达国家的实际做法来看,大多采取了机构整合策略,其中实施最早的是美国的联邦通信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简称FCC),该委员会早在20世纪初广播媒体出现之后就开始组建,1934年《通信法》的出台,成立了该委员会,取代联邦无线电委员会,其后1984年《有线通信政策法》使FCC获得对有线电视的规制权力,1996年《电信法》让FCC进入对互联网传播领域进行规制。FCC对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络实行三网融合的统一规制体制,由于通过对无线电、有线电视、电报和电话、互联网传播服务等业务实施一体化规制,从根本上消除了美国电信行业和广电行业可能存在的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规制现象。

2003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通信法》,设立了通信办公室(Office of Communication,以下简称OFCOM),该办公室融合代替了过去5个彼此分立部门的职能:电信办公室(Office of Tele-Communications,OFTEL),广播标准委员会(The Broadcasting Standard Commission,BSC),广播局(The Radio Authority,RA),独立的电视委员会(The Broadcasting Standards Commission,ITC)以及无线电通信局(The Radio Communication Authority,RCA),该机构的成立使英国在规制层面去除了电信业与广电业之间的藩篱,使得“媒介融合在技术中立(Technology Neutrality)的旗号下得以顺利展开”[25]。规制机构上是日本总务省主管。效仿美英规制机构融合模式,2001年由原邮政省、自治省和总务厅合并成立总务省,下设信息通信政策局和综合通信基础局职能部门,电波监理审议会和信息通信议会作为总务省的常设咨询机构,参与和协调职能部门对日本电信业和广播电视业行使规制职能[26]。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宏观层面的数字媒体规制理论需要与基于各项具体现象的个体研究相结合,才能获得更为扎实可靠的经验土壤与分析基础,以最终支持数字媒体规制的政策实践。 

4回归数字媒体规制的逻辑起点:规制动机的理论分析如上文所述,在数字媒体规制的研究范畴中,无论是基于经济、文化或是其他视角出发,政府对网络和媒体进行规制的合理性都是所有相关理论建构的原始逻辑起点,而这一起点通常蕴含在两个前提假设之中:一方面,政府有能力对网络和媒体进行规制,维护数字媒体的合理运行。这也是网络现实主义者所主要倡导的观点[17-18];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存在失灵现象,政府的规制有利于减弱自由市场中负面的外部性,协助数字媒体情境下的社会收益达到最大化。这是宏观调控等一系列政府干预合理性的最主要理论根基,也是规制俘获理论打破传统规制理论的首要突破口。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倡导的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体制与“看不见的手”,对西方各国的经济体制建设与经济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在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爆发经济危机之后,经济学家认识到了市场机制本身的局限性,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无法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在这种情况下,支持政府干预与宏观调控的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界诞生。该学派的理论认为:市场本身存在失灵(Failure)与低效的可能,政府调节有利于缓解市场失灵时出现的负面外部性,降低经济损失,提高社会效益。早期的公共利益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相似,他们都将政府描述为市场失灵的调节者和解救者。如果没有政府规制的存在,市场往往会运行得没有效率,从而限制了社会福利的最终提高。与此同时,政府的规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分配的公平,缓和阶级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27]。 

规制公共利益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受到诸多批评,原因在于:一方面,规制是立法者与执行机构的行为,公共利益理论只是建构了规制者的规制动机,而没有说明社会利益与规制行为之间的互动博弈关系,因而只是一种无法验证的假定[28];另一方面,很多传统经济领域的垄断与恶性竞争现象证明,政府的规制有时并不能扼制市场失灵,反而会加剧社会不公与资源浪费现象[29]。 

数字媒体理论例4

TRIZ(Teoriya Resheniya Izobretatelskikh Zadatch)理论是一种知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创新方法,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能够提高人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人们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工具。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成立于2010年,立足社会需求,扎根学生实际发展,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我院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了TRIZ理论进行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1. TRIZ理论概述

TRIZ理论是由前苏联以G.S.Altshuller为首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了近250万件发明专利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对发明专利进行了分析和分类,总结出创新原理,以解决新出现的发明问题。运用TRIZ理论解决发明创造问题一般可分为分析技术系统、确定技术矛盾、解决技术矛盾三个步骤。

针对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TRIZ理论提供了一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这套工具首先帮助人们克服思维惯性,如九屏幕法,让人们既关注问题本身,更了解问题发生的环境因素和问题内部的各个子问题等。其次,系统分析法帮助人们分析各个子问题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定位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最后,S曲线和金华法则帮助预测技术、产品发展规律等。TRIZ理论包含的方法和工具很多,通常挑选其中部分方法进行逻辑组合,形成一套适合解决相应实践问题的完整算法[1]。

运用TRIZ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为:首先可以将具体问题抽象成TRIZ模型,然后运用TRIZ理论的标准方法和工具, 例如发明原理等, 从而得到该问题的普适解, 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将这个普适解进一步转化为特解(领域解)。经过上述一系列步骤, 得到的特解就是具体问题的TRIZ解决方案。这样, 原有的技术系统得到了进化,原有的冲突得到了解决, 即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产生了发明和创新[2]。

图1 TRIZ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2.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教学现状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学科,应用性、实践性很强,传统的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该学科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的专业教育。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合适的课程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自主性发展。教学体系中除了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外,大量开设专业任选课程,大致包含游戏设计、影视后期、影视广告三个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灵活自主地选择课程。

其次,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时间,实施全实践教学。我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全部安排在多媒体机房开展。在授课过程中,学生边学边练、教师边讲边演,师生实时互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分析问题,提供多种技术解决方案;在辅导过程中,对学生展开分层次指导,最基本要求是重复教师的案例,同时强调教师提供方案的优化角度,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最后,结合数字技术专业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的特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新教学方法的引入和熟练教学方法的修正。在具体授课过程中,课程组教师积极引进和改进案例教学方法,尝试全案例教学法;同时,考虑到案例教学虽然以其特有教学理念和方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创新需要一种科学方法来指导。TRIZ理论与传统创新方法相比,优势在于揭开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快速确认可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有效激发学生活泼、自主的学习与创新兴趣。因此,在实施案例教学法过程中,课程组教师引入TRIZ理论进行指导,有效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3. TRIZ理论在数字媒体及技术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设在信息工程学院,但该专业的实践课不同于该院开设时间较长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课,更加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课程组在专业课程中引入TRIZ理论指导,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做、只注重技能培养的情况,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TRIZ理论在教学内容规划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是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等,是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的,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院特别重视课程改革,关注优质课和精品课建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我院近年来新开的专业之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的审定要结合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课程组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内容的制定中,引入TRIZ理论为指导,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引导和鼓励学生尝试使用多种不同于教师课堂讲授的创新的方法完成一些案例,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除此之外,教学内容还要注重广度和深度[3]。广度方面,每一门专业课教学内容的制定都要围绕专业体系,使学生每学完一门课,就能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能认识到已学专业课的作用,并使用创新理念把易学知识灵活应用于专业发展。从深度方面,运用TRIZ理论为指导,尽量挖掘一门课程的知识点在诸如室内外设计、游戏设计、影视后期等方向案例中的灵活应用。例如,在制定《计算机图像处理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时,课程组通过关注该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其他专业课的关系、课程知识点在其他专业课程中的被需求程度和应用程度等,让学生站在专业体系角度认识该课程的地位和知识点在专业的应用范围;在具体的课程环节,注重案例的安排,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一个知识点在不同案例中的灵活应用方法,并让学生运用TRIZ理论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TRIZ理论在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完成共同教学任务,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常用的有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项目驱动法等。

我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组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转变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知识点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探索新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采用以全案例教学法为主、启发式教学和任务驱动法为辅等的综合教学法,并引入TRIZ理论指导,提升教学方法在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例如,在《计算机图像处理基础》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在不同案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鼓励学生对已有方法进行改进,引导他们依据TRIZ理论尝试新的案例解决方案。

(3)TRIZ理论在成绩评价方式构建中的应用

传统的实践课成绩评定方式是比较松散的,一般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迟到、早退情况、操作的熟练程度、作品提交情况、课堂的活跃度等给出。

引入TRIZ理论后,实践课内容和授课方法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成绩的评价依据和评价方法也要相应地做出修正[4]。首先,评价依据要有所改变,以往的评价依据更看重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新的评价依据在适当保留以往的评价依据外,还应着重提高实践方案的完善和创新程度、成员之间的合作程度、作品的完善程度等,整体上更加看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其次,评价方法也由教师一人评分变成由团队间互评、团队内成员互评和教师评分三部分,更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4.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不同于其他的理工和文科专业,具有技术为主、艺术为辅的特点,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规划必须结合专业特色,突破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惯用技法,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并引入TRIZ理论为指导,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培养出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多方面拥有良好素养、具有数字媒体技术制作和开发技能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微.什么是TRIZ理论[J].安徽科技,2012,(11):20-22.

[2]江敏,刘立军.基于“TRIZ-CDIO”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35):8435-8437.

数字媒体理论例5

关键词:学习迁移;数字媒体基础;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数字媒体技术”是我校信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理论及应用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各种数字媒体(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处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常用的数字媒体制作和开发软件,以加深对数字媒体基本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理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使习得行为可以以各种复杂的方式相互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必然存在新旧知识的相互影响,学习迁移的作用在于使将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概括化和系统化,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通过分析学习迁移理论,并结合“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学习迁移理论,以提高课程的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或经验对另一种学习或经验的影响,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续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其中,“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也包括消极影响。根据迁移的性质,学习迁移可分成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如,学生对平面几何的掌握有助于对立体几何的掌握;学习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期干扰或阻碍作用,如学习汉语拼音后再学习英语字母时常发生干扰。根据迁移的方向来划分,可以分为纵向迁移和

横向迁移。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掌握了“角”的概念有助于“钝角”、“直角”和“锐角”等概念的学习;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如直角、锐角、钝角等概念之间的相关影响就是横向迁移。

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1]:

(1) 形式训练说:以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Wolff. C. V.为代表人物的形式训练说把学习迁移看做是通过对学习者的感觉、记忆、思维、推理、意志等各种官能进行训练来实现的;

(2) 相同要素说:相同要素说是美国心理学家Thorndike. E. L.和Woodworth. R. S.在其迁移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与形式训练说相对立的迁移理论。该学说认为只有当测验情景与先前的学习情景存在相同要素或成分时,学习迁移才会发生,而且,两种学习中存在的相同要素或成分越多,迁移的作用越大;

(3) 概括原理说:概括原理说是由Judd. C. H.在1908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先前学习中通过对经验的概括获得的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之后的学习中。他解释了学习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遵循共同的原理,而不仅仅是相同的成分,这就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般原理和经验,并将所掌握的原理和经验运用到今后的学习活动中。

(4) 学习定势说:该理论认为学习方法一旦为学习者所掌握,就会形成一种学习方法的定势,并迁移到之后的学习中去。

近年来,对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学习的迁移方面,1999年著名心理学家Simons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2]认为学习迁移有三种产生方式:一是从过去学习中所获得的先前知识到当前获得新知识的迁移;二是从当前已获得的知识到以后学习知识的迁移;三是从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迁移。

3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字媒体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经验,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学习迁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 合理选择教学素材及参考资料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掌握“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首要的任务是精选教学素材,选择的标准就依据学习迁移的规律,选择包含该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作为教学素材,并结合我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课程特点,选择了实践内容多的参考书目作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辅助教材。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过程

教材和参考资料选定后.只有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功效。从学习迁移的角度来说,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就是使教学内容具有结构性和一体性,即教学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和合理的逻辑关系,并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这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重构教学内容的结构,进而构建合理的心理结构,同时也助于学生了解原有学习中存在的知识断裂点,为迁移的产生提供直接的支撑。

经过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习迁移的作用,就要求合理组织和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宏观方面,即整体教学章节的安排顺序,还包括微观方面,如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过程的安排。根据学习迁移理论,凡是在先前学习同后续学习之间有相同或相似的内在联系时。就容易产生互相迁移作用。而且在它们之间所包含的共同因素越多,学习迁移也就越容易产生,因此,在对“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编排上,我们根据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先概述课程的总体内容,后重点介绍各种数字媒体技术的形式安排课程,而在讲解各种数字媒体技术时,则按照文本语音图形、图像(静态图像)动画、视频(动态图象)的讲授顺序,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来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在课程的教学细节安排上也采取相同的形式,如在“数字图像技术”章节,先介绍图像变换技术,再讲授图像的频域滤波,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学习迁移。总之,先讲授具有最大学习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突出讲授概括性高、派生性强的主干内容就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顺利地进行学习迁移,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3) 讲授学习方法,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用,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学习方法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可以产生较为广泛的一般性迁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并不存在智力障碍,而是因为学习方法不科学,只会死记硬背盲目模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知识空白点越来越多,造成学习中的知识迁移障碍。因此,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根据概括化理论,对所学习内容概括总结得越好,学习迁移就越容易产生。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概括和总结,让学生不仅知晓知识性的内容,还通过练习掌握概括总结的学习技能和方法。

在教学上应用比较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不同情境中教学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在讲授图像复原技术时,要注意比较该技术与之前讲解的图像增强技术的相同之处是二者的目的均为改善图像的质量,不同之处是图像复原是利用退化过程的先验知识恢复已退化的图像,而图像增强则是利用某种试验性的方法改善图像质量,以适应人眼的视觉和心理。通过对两种技术的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这两种不同的图像处理技术,产生学习的正迁移。还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认知结构理论,在利用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时,原有知识结构本身不巩固,则不但不会产生正迁移,反而可能产生负迁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尽可能圆满结束先前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后,再进行后续内容的讲授和学习,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负迁移的产生。总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把认知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使策略教学达到持久迁移的目的。

(4) 根据课程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形式训练学说的观点,学习技能的形成是经过反复训练达到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技能的熟练程度越高,正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操作各种软件才能增加感性认识,才能真正领会教师所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演示、辅导上机实验、学生演讲和讨论、上机作业展示及评价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对数字媒体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加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也能够为其以后的学习做准备。[2]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情景,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正迁移。如在讲解数字视频分析技术时,我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即:首先展示一段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安防中的实际应用录像,接着提出该系统如何自动检测出非法入侵者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然后再引出基于图像帧间差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的思想和基本公式,使学生了解该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实际应用。而在讲授数字音频处理软件Audition时,我在课堂上演示了多个数字音频素材的处理过程和制作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理解和学习所授的内容。

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再从“学”到“练”可以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技能的提高。例如:在视频剪辑软件Premiere的实验课上安排同学们两人一组协调合作,对任选歌曲设计并制作该歌曲的MV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并讲解作品,经过教师和同学共同讨论后,进行修改完善。同学们在选题阶段就认真讨论,积极搜索素材;在剪辑制作阶段,互相讨论,通过这种训练,使同学们拓展了思路,收集遴选素材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软件操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结束语

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过程、讲授学习方法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了学生顺利进行学习迁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作为这门知识更新快、技术发展迅速的课程的主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做到基本概念清楚,系统性强,而且要不断地学习,进行自身的知识更新,并在教学过程中反映新技术、新动向,适应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变化快的特点,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映情况,在授课方法、内容和进度方面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使“教”与“学”达到趋于完美的结合。

数字媒体理论例6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058-02

1 时代背景

媒体和技术这两个概念,好像孪生兄弟,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沿。特别是对信息化社会中所衍生的“数字土著”们,媒体与技术对他们而言再熟悉不过了。每一次媒体变化,随之而来就是技术的变革;每一次技术的革新,媒体却又是日新月异。它们不断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最终改变人类的学习和认知。

对于科学技术而言,从最初西方工业革命蒸汽机时代到现在的原子时代的整个发展历程,人们对科学技术发展观已经不陌生了。而媒体与信息技术的的确确又成为新时代的宠儿。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Mcluhan H M)是当代系统论述媒体问题的最有影响的人物,他曾经在《理解媒体:人体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 of Man)一书中提出三个关于媒体的观点:首先是媒体就是信息;其次,他认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此外,他认为媒体有凉热之分[1]。这些观点在西方学术界引起过强烈轰动,尤其是第二个观点,正如他告诫人们:“现在充分认识人体延伸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了。”特别是在当今,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的基本资源,对他们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正是由于这种社会的需要,1993年9月,美国政府推出一项引人瞩目的高科技系统工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计划,实质就是高速信息电子网络,为了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祝智庭,2001)[2]。这之后美国先后四次“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反映了美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重心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1996年计划)、学习资源建设(2000年计划)、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2005年计划)和促进教育变革(2010年计划)的发展途径。直到今天,这项巨大的工程已经开始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成为了载体与典范,做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最好的方式(图、文、声、像、数并茂)进行相互间的交流。

2 教育媒体多样化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从传统的教学方法到新颖的教学设计,都是不断地适应社会大众的需求而逐步向前发展的。从最初视觉教育、再到视听教育、以及视听传播和现代教育技术,对媒体的正确使用逐渐成为合理使用教学模式的关键。在诸多经典视听教育的研究者和研究文献中,前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主席戴尔及其名著《教学中的试听方法》描述的“经验之塔(the cone of experience)”是当时以及后来试听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

如图1所示,“经验之塔”提出了视觉教具层级分类模型的发展,它将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各种经验依照抽象程度,分为三大类十个层次,说明人类学习经验可以由“塔”底部做的经验,再到中部“观察经验”,最终能上升到顶部“抽象的经验”,甚至发展到最简单的语词或数字符号的布鲁斯・乔伊斯等人在其《教学模式》(Models of Teaching)中的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间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3]

总得来说,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促使教育功能良好地发挥作用。换言之,是对具有特定教育目标的教育任务,找出现存的教育媒体的优化选择和组合的问题。一般说来,按照教育媒体使用的物理特性,它分成五大类:

第一类是所谓传统常规教育媒体,有印刷材料、图片、黑板、实物和模型等;

第二大类是所谓的光学投影教育媒体,主要指幻灯、投影和电影;

第三类是所谓的电声教育媒体,主要指扩音、无线电收音、录音等;

第四类是所谓的电视教育媒体,包括电视接收和监视、电视和摄像等;

第五类是所谓的计算机教育媒体,有程序学习机、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计算机教育网络。

现在的应用主要是将计算机与前述各类媒体的功能都整合起来,构成多媒体教学系统。

3 情境学习理论

对情境理论要从生态心理学和人类学两种视角下来进行分析。Young(1993)和Greeno(1998)曾讨论过情境学习理论的生态原则,那就是,人的头脑中存在无需中介性变量的直接感知;其次,作为对结构主义的二元论和唯物主义的一元论的补充,人们提出了功能主义,它假定心智状态作为系统一个功能而存在;最后,关键是系统的组织方式,而不是组成系统的材料,因而使系统(不一定是人脑)可以产生心智状态(Fordor,1994)[4]。

一般说来,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有启发式、探究式和情境式这三种。那么,在情境学习理论下如何来引导教学模式正常地运行呢?例如,当代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知识载体的自由学习模式,它强调的是有机体―环境之间存在交互和互惠的关系。应用到学习理论,就是莱夫和温格的合法边缘参与(Lave和Wenger,1991)。这种假设也更加说明了媒体是传递信息载体,同时媒体也是人体延伸,特别是体现在现代教育技术领域尤为突出。因此,以现代化媒体为载体的数字化技术无疑成为整个社会文化关注的焦点。

4 数字化校园

中国国内的数字化模式,主要是用技术创造和支持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和高效开发,来完成数字化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从而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多媒体数字化技术是以网络为载体,将多媒体信息资源处理为数字资源,同时开发和利用其数字资源的一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数字化校园来源于“E-Campus(数码校园)”,要求网络基础、环境(设备、教案等)、资源(图书、课件)和活动(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全部数字化。在数字校园这四大系中,应用支持系统是校园数字化的核心[5]。目前内许多高校已经开始研发基于最新、最具发展前景的分布式计算模式――云计算,建设基于云环境中的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

与此同时新的尝试已经开始。由于手机通信已经发展到4G时代,它在传输声音和数据上大大超过前代,同时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无线漫游。正是新通信技术的革新,使新的传播媒体也迅速进入校园及社会方方面面,如微信。特别是高校已成为整个社会最重要的数字化社区的组成部分。

5 结束语

从2005年开始,中国绝大部分中小学已经开始了最基础的信息应用技术建设,直到今天,数字化校园已经开始同教学和管理活动融为一体。但是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媒体却没因此止步,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仍然处于不断的变革中。整个社会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实现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对任何年龄和背景的学习者已经不再是梦想。与此同时,任何媒体和技术都有自己特定的周期,可以称作冷热媒体与新旧技术的交互,但是整个周期内人们使用他们所积累的经验都是十分宝贵的。在新的周期内,新的技术和新的媒体如何支持中国现代化进程稳步前进,是值得继续深思的。

参考文献

[1]章伟民,曹揆申.教育技术学[M]//瞿葆奎.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

18(1):75-84.

数字媒体理论例7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学科,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授课过程应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所采用的授课方法应不同于其他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专业课。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成立于2010年,结合专业特色、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重在培养具有综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实际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该专业课程组老师以全案例教学法为主,并引入TRIZ理论进行指导,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精心策划的场景中,把问题尽可能地详细地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置身于该场景中,帮助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分析、谈论和尝试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该教学方法自140年前在哈佛大学法学院投入实际应用以来,得到广泛的普及,在使用过程中,一大批教师的教育观念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在我国,案例教学法在各专业、各层次的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培养应用性、实践性人才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并确定较好的效果。但不可否认,该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案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待完善。

案例是保证案例教学法能够顺利开展和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复杂、多样的案例能够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的决策和团结协作能力。但是,由于该专业属于新开专业,设立时间不长,因此案例的搜集和完善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充实。另外,课程组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选调组成的,对专业的整体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加深,因此案例的选择、完善和更新需要更多的历练。案例库中包含的复合型案例需充实,各知识点涉及的小案例更加需要多样化。

(2)案例执行过程中的不可预测性和影响因素的不可控制性。

在案例教学法的实行过程中,案例发生需要的环境不可能完全还原实际环境,只能是模拟。这就造成在案例的进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因素不能遇见,影响案例发生过程的因素也不能很好地预见。比如,在“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的课程中,实际工作中,客户需求改变、客户的验收标准修改等都是可能随时发生的,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案例制作复杂度和创意度。诸如这些都是不可预见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过程只能尽量逼真,尽量引导学生多思考,和实际环境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3)学生在案例执行过程中还不能认识到角色转变的重要性。

在案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不能从完全的学习者转变为案例实施的执行者,角色的转变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站在案例执行者的角度,切实体会制作者和需求者两者的供需变化和矛盾,真正开动脑筋制订出一些创新性方案。

2.TRIZ理论

TRIZ(Teoriya Resheniya Izobretatelskikh Zadatch)理论是前苏联科学家对250多万件专利分析总结得出的,能够解释发明创造的本质和方法,是一种能够辅助人们加速创新的方法,具有知识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特点。经过后期的完善和丰富,TRIZ已经成为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理论体系之一。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无论是一个简单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客观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

(2)各种技术难题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

(3)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最大效益。

目前,包括东北林业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在内,我国内地已有将近50所高校开设TRIZ相关课程,如清华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开设情况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将TRIZ理论作为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一章来讲授;二是作为创新创业课程的一章来讲授;三是作为公选课或限选课独立设课;四是以讲座或短期培训性质普及TRIZ理论;五是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开展TRIZ理论的普及应用。

3.结合TRIZ理论的全案例教学法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多为创作课,要求学生根据不同需求灵活运用单个或多个工具进行不同模型、场景或者动画的设计与制作。不同于其他专业的课程可以按照知识点先后顺序展开,该专业课程更加关注课堂的生动性和创新性,以及教学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全案例教学法以其特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创新需要用一种科学的方法作为指导。TRIZ理论不同于传统的创新方法,经过多年的修正和充实,极大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依据的原理,能够揭示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矛盾。因此,我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组教师对全案例发教学进行改进,引入TRIZ理论做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1)在TRIZ理论指导下,对案例进行完善、补充,提取更好地切合教学目标的案例。

课程组在归纳总结已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借鉴其他高校和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经验,对本专业课程根据年级和课程特点进行分知识点整合度、分学生层次的全案例库建设规划。

图(a)按知识点整合度图 (b)按学生层次

图 全案例库建设规划图

按上图1(a)建设全案例库时,针对各章节的每个知识点建立案例库;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随着知识点的积累,整合已学知识点建立“知识点进阶整合案例库”;最后,在课程结束时,推出针对该课程的“知识点大整合案例库”。同时,按图1(b)规划全案例库时,把按知识点整合出的每个子案例库分成三个层次:基础案例库适合所有层次的学生,进阶案例库对部分进步较快的学生组进行进步训练,精华案例库适用于少数特别突出的课题组。

(2)在TRIZ理论指导下,引导学生以不同角色进入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首先作为一个主动学习者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会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发现问题和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案例的执行过程中,通常需要几个人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在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来源不再只是老师,案例中的合作者也是学习的对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案例的合作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最终探索出一个适合自己小组情景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比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学的模式更能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入TRIZ理论指导后,课程组教师在案例执行过程中激励学生更换角色,分析案例各环节可能出现的不同因素,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提出不一样的解决方案,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在TRIZ理论指导下,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意识分析案例的各环节。

自我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成立以来,课程组教师积极围绕教学目标,应对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全案例教学法执行过程中,引入TRIZ理论的动态原则、预先作用原则、分割和组合原则及变害为利原则进行配合,实践证明,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作为一个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的新兴学科,教学方法必然不同于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传统学科。我院该专业课程组教师在近三年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我院学生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TRIZ理论做指导后,该教学法避免了以往案例库建设不足、学生角色投入不够、案例执行过程中不可测因素等方面的一些不足,改变以往教师是课堂上唯一信息来源的情况,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桂丽.TRIZ理论及在项目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3年1月(上):167.

数字媒体理论例8

1.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数字媒体由电化教育发展而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研究技术为主。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飞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获得蓬勃的生命力,进而应用到艺术与设计教育领域,使艺术设计从传统的工艺层面上升到数字层面,数字媒体艺术应运而生。虽然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两者研究的重点不同,但近年来,应用领域逐渐出现融合趋势,客观上要求两专业有所融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数字媒体产业经济、服务于社会。

2.数字媒体技艺融合新概念的衍生

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在学术界已有相关界定,虽然各学者的见解多少有出入,但基本内涵不变。随着技术和艺术融合趋势的加强,数字媒体领域衍生出了技艺融合新概念――“数字媒体技艺”,以下我就对这些概念加以探讨。

2.1数字媒体技术概念

数字媒体技术是利用数字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对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媒体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和传播的可交互的技术。它主要研究与媒体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播、管理、安全、输出等相关的理论、方法、技术与系统[3],是一项应用广泛的综合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融合了计算机图形图像、网络和通信技术、数字化艺术、数码音响、媒体交互、动画、数字视频音频处理等多项技术与创作环节[7]。用于虚拟现实的三维显示技术,AE/Premiere/大洋等音视频编辑处理技术,磁、光、半导体等媒体存储技术、Flash/PhotoShop等图像,动画创意技术,等等,都是目前流行的数字媒体技术。

2.2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利用数字技术,对各种媒体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和设计,提升媒体材料成品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并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它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是视觉艺术与设计学、数字媒体的技术体系和数字媒体文化与传播相互交叉的学科[4]。

数字媒体艺术广泛应用于数字视频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展示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动漫游戏设计等领域,它是基于网络和新媒体的艺术,也是基于数字内容的设计艺术。

2.3数字媒体技艺的概念

数字媒体技艺是利用数字技术,对各种媒体材料进行加工、艺术设计和包装,提升媒体材料的技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创造性价值,并使之广泛传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数字媒体形式。数字媒体技艺是技术和艺术结合的产物,集中体现了数字化时代视觉化和人文化需求,是技艺融合的必然产物。

数字媒体技艺重点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从实际问题出发,用技术服务于艺术创作。数字媒体技艺专业的人才需要能较好地协调“硬实力”(软件技术)和“软实力”(艺术修养),在技术和艺术的平衡木上找到一个平衡点,用技术表现艺术,用设计表现思想[6]。

3.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门亟待发展的新兴专业,数字媒体技艺需要相应的理论基础。研究显示,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3.1心理学

数字媒体技艺需要对各种媒体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针对人的需要进行分析,对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数字媒体技艺专业也培养一部分人才从事教育类工作,学习教育心理学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心理和教学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3.2传播学

数字媒体系统遵循着信息论的通讯模式,它由计算机和网络构成,具有数字化和双向传播的特征[4]。根据传播范围和规模的大小,数字媒体传播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如自我传播(浏览WWW、使用搜索引擎)、人际传播(QQ、MSN、E-Mail)、群体传播(BBS、论坛、FTP、虚拟社区实时讨论等)及大众传播模式。数字媒体的网络传播模式[4]应用最为广泛,如图1所示:

“新媒体”的概念与数字媒体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新媒体”的“新”主要就体现在它的传播渠道、业务,以及传播方式上[1]。它基于基于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网三个物理平台,业务形式多样,传播方式以优质高效的技术性传播为主。数字媒体技艺的最终成果必然要通过传播来实现它的产业价值,因此需要传播学理论的支撑。

3.3艺术学

数字媒体技艺是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必然需要艺术学理论基础。以艺术为技术服务的特点也决定了艺术的重要性[7]。数字媒体技艺需要掌握的艺术学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3.3.1视觉艺术

数字媒体技艺与图像、视频密切相关,而人是通过视觉来对图像、视频等作出反应和评价的,因此视觉艺术理论必须成为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理论之一。视觉艺术主要包括人对线条、色彩、光线、空间的感知。

色彩能激发人的情感,产生对比效果,使一幅黯淡的图像变得明亮绚丽并充满活力[2],基本的色彩理论包括色彩的来源、色调、亮度和饱和度、色调和色相、明度,色彩的混合和互补理论,等等。线条、光线和空间布局理论对于数字构图有重大意义,如了解光线理论可以充分利用逆光和背光原理拍摄出理想的照片,不同的线条和构图对于突出主体和主题很关键。

3.3.2计算机图形理论

图形是传递信息的最主要媒体之一,其表达信息既直观又丰富。计算机图形学(CG)是应用广泛的新兴学科,它的迅速发展使计算机能够表达的图形越来越丰富,同时促进了计算机动画的快速发展,不仅丰富了多媒体信息的表现手法,而且使传统动画进入计算机,产生传统动画不能比拟的视觉效果[2]。计算机图形理论主要包括计算机图形软件标准、图形绘制理论、材质理论、计算机动画原理等。

3.3.3艺术设计理论

数字媒体行业的发展得益于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好的数字艺术作品必然深刻体现这两点的融合[9]。数字媒体设计的核心理念是用创意整合技术,用技术服务于艺术,要加大实践类课程,采用作品考核的形式,必然需要艺术设计理论基础。

创新教育要求新型人才必须具有的“三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5],艺术设计最关键的就在于“创新”设计。艺术设计包括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空间环境设计等,我们应区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纯艺术和实用技术,切实把握设计理念,这样才能做出完美的数字媒体产品。

3.4包装与广告学

数字媒体产品要实现其价值必然要走向市场,这就需要进行宣传和包装。近年来,商业领域越来越流行广告宣传,人们时常听到的或看到的在关键时刻就会影响到消费的选择,数字媒体产品同样遵循这个规律。宣传和包装成功与否关系到最终价值能否实现,因此包装和广告学理论应该成为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之一。

4.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意义

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是数字媒体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数字媒体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必然选择,符合时展需要。

4.1社会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的数字媒体产业,正在世界各地高速成长[1],数字媒体方面人才紧缺,人才培养的质量远远达不到标准,尤其是具有创造力的能将技术和艺术完美融合的人才更是稀少。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从数字媒体教育的现状抓起,数字媒体技艺专业正是培养技艺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对口专业,一定会为数字媒体产业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4.2个人发展的需要

在人多岗位少、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数字媒体方向培养的人才多是单方向的,不是偏技术就是偏艺术,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弱,无法胜任自己理想中的工作。新世纪的数字媒体人才想要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将技术和艺术融合学习。因此进行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符合个人发展需要。

4.3专业发展的必然

数字媒体专业是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新方向,与教育技术相比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在广告、影视动画等方面有更高的造诣。各领域理论发展的完备和成熟为新专业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单独发展已经走向成熟,想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形成一个融合两者的新兴专业。因此进行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必然。

5.展望

数字媒体专业的长足发展有待注入新的生命力,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迫在眉睫。期望数字媒体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努力,让数字媒体在新专业的扶持下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杨晓宏.数字媒体设计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2]刘惠芬.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文俊.数字媒体技术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4]曹育红,董武绍,朱姝,周吉峰.数字媒体导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5]潘瑞芳,叶福军,钱归平.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探究[J].新闻界,2009,3:36-41.

数字媒体理论例9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9-0075-04

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媒体早已开始了与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数字媒体领域,并渗透到了教育、经济、文化、娱乐等领域的应用与服务之中,前景广阔,也引起了全世界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关注,而从教育的角度上来说,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因此近几年,我国除在政策上引导与激励数字媒体产业上发展之外,对数字媒体相关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

据笔者统计:自2000年至2011年9月份,我国开设数字媒体相关专业的院校已有110余所,甚至已有院校开始了硕士或博士层次的数字媒体技术教育。可见,我国数字媒体相关的学科体系已经初见雏形,而国外的数字媒体学科的发展较之国内先行,学科研究更加细致。因此,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科内涵、研究内容,学科理论基础进行探讨,十分重要,这对我国数字媒体技术学科的建设有一定的助力,也希望借此抛砖引玉,促进数字媒体技术从业人员间的相互交流。一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科内涵

在我国110余所设置了数字媒体相关专业的高校中,大致可以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专业名称直接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院校60余所,授予工学或理学学位,包括首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浙江大学;二是开设“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的院校50余所,授予文学学位,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

就现状来看,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这两个本科专业在人才选拔来源、培养目标以及就业去向上有所区分,从而让人产生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是两个不同学科的理解。但笔者认为:从学科本质上来讲,这两个领域应该归为一个学科范畴,即“数字媒体技术”学科。我们可以从技术与数字媒体这两个概念自身的解释上去理解。

其一,从“技术”的概念上理解:哲学角度,技术被认为“是社会存在的一个方面,它包括人类社会中通过技术创造发明在历史上形成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物质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即人为了达到自己所选定和提出的目标,在自己的一切生活领域中使用着的物质手段和方法的体系。”从这一角度而言,艺术创作其本身也是在生活领域中使用到设计方法的过程与结果,艺术创作中的思维意识也是技术概念下的一种方法体系。因此,数字媒体中的艺术创作也是运用到了数字媒体中的技术体系。

其二,从数字媒体其本身意义上理解:一般意义上的“数字媒体”泛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产生、记录、处理、传播、获取的信息媒体。从信息技术的角度上,“数字媒体”可划分为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的感觉媒体(内容产品);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表示媒体(编码、信息处理工具),也称逻辑媒体;以及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数字媒介设备)。由此可见,数字媒体中的技术包含三个方面:数字化内容产品的创造技术(创意技术),数字信息编码处理技术(加工技术),数字媒介技术(传播技术)。

由上可见:数字媒体技术应是一个涵盖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范畴,是一门包括了信息技术与艺术技术的综合性技术;而且数字媒体中的信息技术除了内容产品的创造技术之外,还包括数字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字媒介技术等其它方面。

事实上,我国台湾地区在《2004台湾数位内容产业白皮书》中定义“数字内容产业”为:“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并加以整合运用的产品或服务”。而2005年,我国发表的“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对数字媒体给出的定义是:数字媒体是数字化的内容作品以现代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分发到终端和用户进行消费的全过程。

可见,数字媒体关注的不仅仅是数字内容产品,更关注了产品应用、消费和服务的过程。因此,这里涉及的数字媒体技术不应仅仅是数字媒体内容产品技术,而是应该还包括产品应用与消费、服务与评价过程中的支撑技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我国学科体制范畴下,数字媒体技术应该关注的是包括数字媒体产品技术在内的,数字媒体生产、应用、消费与服务的全过程中所涉及的全部技术,是宏观概念上的技术(哲学领域范畴的技术),是一个信息技术、艺术设计技术与人文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体,如消费与服务过程中的服务与管理理论也是其研究范畴。

宏观而言,数字媒体技术是一个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学科研究范畴,其研究对象是数字媒体产品及其应用服务,研究范畴包括对数字媒体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利用与管理、服务与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们给出的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科定义是“数字媒体技术是研究数字媒体产品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及其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二 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科研究现状

一个完整的学科设置除了有细致务实的研究内容与方向之外,更有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美国是数字媒体产业大国,其数字媒体技术学科体系的建设也相对较为完备,因此对比探究中美两国数字媒体技术学科研究与建设现状,能更好地让我们把我与理解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科研究体系。

1、美国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科研究

数字媒体理论例10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兴起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繁荣的发展动力。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参考;几何与透视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符合人体视觉原理的透视理论;颜料化学的进步,为油画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层次的颜色表现空间;光学原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印象派画家遵循光学的原理,分析和组织物象的各种关系,同时光学应用的研究还促成了摄影技术的诞生,从而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被称为第三次图像革命,其意义甚至大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前两次图像革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数字艺术设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l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在未来的几年,数字媒体创作人才将是市场需求的热点。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将需要20万工业设计师和l5万动画设计师。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国内数字艺术设计却是刚刚开始兴起,还未建立完善的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了设计产业所真正需要的核心职业设计人才匮乏和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产生。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对传统的艺术设计的伸展和丰富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

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1.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2.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3.设计的理论法则、平面视觉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本共通的。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特征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进一步丰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