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会计核算的目的及意义模板(10篇)

时间:2024-04-06 09:38:45

会计核算的目的及意义

会计核算的目的及意义例1

1.1、工程项目会计核算由分散方式变为集中核算

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数据存储、登录环境都由企业集中管理,工程项目的各财务终端用户只需要登陆网络进行访问即可。过去企业项目财务管理各部门相对独立,这就对工程项目的财务集中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采用会计集中核算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将工程项目会计核算由分散方式变为集中核算,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水平。

1.2、实现了会计信息标准化

利用ERP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通过分析项目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并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确定项目的目标,建立项目组织,对工程项目的各种资源进行调配,制定项目计划,控制项目预算,加强施工成本、施工进度、施工质量的控制,并收集好各种财务信息资料,为项目财务管理提供方便。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将各单位的劳务项目、工程项目、成本中心等主数据的名称、编码进行了统一,实现了会计信息标准化,规范了会计核算,促进了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1.3、增强了财务管控

会计集中核算有效的提高了财务管理手段,使得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更加现代化,有效的提高了财务管理的可控性,强化了财务管控能力。

1.4、会计报表更加快捷

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不需要逐级汇总合并会计报表,它能自动生成各级会计核算主体的会计报表,在保证会计报表的准确度下,使得会计报表更加快捷,同时,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还能有效的降低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2、会计集中核算对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意义

2.1、强化投资管理

将会计集中核算应用在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中,能将工程项目的资金集中起来,用于重点项目投资,从而防止出现投资分散、重重投资的现象,有效的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会计集中核算能有效的控制投资资金的运转,从总体把握资金投资方向。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集中核算能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财权分散、项目成本管理难的现象,因此,会计集中核算对工程项目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防止工程项目潜亏

潜亏是工程项目一直存在的问题,尽管企业每年都要清理,但每年都会出现潜亏现象,将会计集中核算应用在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中,财务管理人员排除外界干扰因素后,能根据相关财务制度进行业务处理,从而保证了项目核算结果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避免了工程项目潜亏的现象。在进行工程项目施工时,经常会遇到施工材料浪费的现象,同时对工程项目进行拆迁改造时,会出现废旧物资、拆余物资浪费的情况,这很容易造成财务浪费。会计集中核算的执行,能对这些物资进行有效地管理,避免发生物资浪费,增大工程项目的投资。

2.3、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将会计集中核算应用在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中,实现了会计化信息的专业处理,这样不仅能降低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成本,还能有效的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由于工程项目比较复杂,各部门的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核算方式,有的财务管理人员根据自己的爱好,随意设立一些会计科目,造成财务帐表和实际情况不相符,对工程项目财务管理造成严重的影响。采用会计集中核算,实现了会计核算方法的统一,减少了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盲目性,使得工程项目的财务核算更加准确,同时会计集中核算更加标准、规划,财务管理人员需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并且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样极大的提高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3、会计集中核算在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应用

3.1、建立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运行支撑体系

会计集中核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由财务核算系统、交易平台、标准化管理系统等部分组成,因此,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运行支撑体系,从而保证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稳定运行。企业要加强财务处理、平台交易、会计报表、主数据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支持,规划业务处理流程,从而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可比性。企业要根据相关法律,建立完善的业务操作规范,明确核算规定,确保工程项目会计业务核算的标准。企业要对工程项目的重点环节进行监控,例如会计处理标准化的监督、对账监督、签证控制、报表管理等,从而保证工程项目各个环节财务管理的准确性。为保证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正常运行,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建立科学的赏罚制度,用严格的制度保证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严肃性。

3.2、保证会计集中核算项目的深化运行

企业要保证工程项目会计集中核算的深化运行,从而为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提供支撑,企业要大力整合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各种信息资源和运行系统,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运行系统包括预算管理系统、债权债务管理系统、资产维修管理系统、稽核管理系统等,企业要将这些运行系统整合到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架构中,实现统一管理和控制。

在运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时,企业要做好工程项目财务监督、会计稽核、财务预警等工作,确保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为财务预警方案的设计提供真实的依据。工程项目负责人要制定内部会计报表体系,满足项目不同阶层管理人员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从而为项目不同阶层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

3.3、加强标准化管理

会计核算的目的及意义例2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138-02

林业生产的经营特点决定了林业会计具有核算种类多样、核算内容广泛、成本核算复杂等特点。电算化的普及应用推动了林业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技术的进步。但是,电算化辅助核算在林业会计中没能结合林业生产经营特点进行充分的开发运用,使得林业单位日常会计核算工作量大而繁重,工作效率不高。因此,加强电算化辅助核算在林业会计的运用,是提高林业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更是使林业会计工作由单纯核算向参与管理功能的逐步跨越。

一、电算化辅助核算在林业会计中运用的意义

(一)以辅助档案代替会计科目,简化了会计科目体系

林业会计电算化辅助核算在使用过程中,可设置相关的辅助档案来代替明细科目,从而达到既可简化会计科目体系又可使它变得相对稳定的作用。例如,林业单位进行营林成本核算时,根据国有林场与苗圃现行财务制度核算要求,林业单位营林生产成本是以营林生产中各林种、树种的造林、抚育作业项目以及林木管护的各管护项目为对象,分别核算这些项目的年度费用。林业单位为了便于考核各林种树种营林生产费用水平的高低,寻求进一步降低生产耗费的途径,对营林生产费用的核算既要区分林种、树种,还要区分不同林班或经营班,再按各作业项目来进行归集登记,年终营林成本还需要结转到对应的林木资产账户中。由此可见,林业单位营林成本如果按传统的或现行制度的核算要求设立账户核算,“营林成本”科目下应以林种设为二级科目,树种为三级科目,林班或经营班为四级科目,林木管理部门为五级科目,造林成本和管护成本为六级科目,造林整地、栽植补植、抚育、护林人员经费等11个费用项目为七级科目,这样才能达到现行制度核算要求。假定某一林业单位经营面积有五万亩,分为50个经营班,种植有5个树种的林木,分五个部门进行生产管理,那么,这个林业单位的营林成本至少需要设置550个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才能清楚某一树种在哪个经营班及各费用项目的消耗情况。

如果使用电算化的辅助核算,将营林成本定为项目核算科目,设置好部门档案,并将11个费用项目设为项目档案,那么,该单位就只需要设置50个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即可,这样大大简化了会计科目体系。同时,由于会计电算化中设置的各档案信息一般不会任意改变,它保证了会计科目体系的稳定性。

(二)可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功能

从上例可以看出,如果使用传统核算方式,要查询某树种某一经营林班年度发生的费用总和,只能通过这一树种11个费用项目逐项累加汇总才能得出,如果需要查询其他树种或经营林班,也是按同样的方法进行逐项汇总,如果想要得到更多的会计信息,也只能通过逐项累加汇总,非常费时费力,而使用了会计电算化辅助项目核算功能,就很容易解决这一问题。将11项费用项目设置成项目档案后,在填制记账凭证时正确地选择相关的辅助核算信息后,便可以利用财务软件系统提供的辅助账表查询功能,不仅可以查询某一树种某一经营班的发生费用总额,还可以查询某一费用项目发生的费用总额,实现了纵横两向的信息查询和相关的统计、分析。这样不仅给林业单位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查询手段,更有利于林业单位及时获取必要的信息,真正发挥电算化的优势。

(三)项目数据实现共享,简化了会计日常核算程序

林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特点是生产类别比较多,既有苗木生产、木材生产,又有营林生产,这些生产项目成本核算内容广,成本费用项目多。特别是林业营林生产成本核算,该科目年度终了需要结转到对应的林木资产科目,以反映林业单位本年度对营林生产的投入情况。这就要求营林成本和林木资产两个账户的明细科目设置要相对应或一致,特别是这两个科目的一些费用项目要实现共享,才能方便期末结转。如果不充分运用财务软件的辅助核算功能,设立项目核算,两个科目电算化的明细目设置有可能达到上千个或万个,既加重了会计人员日常工作量,更不便于会计数据的结转。因此,林业单位一定要充分开发运用辅助核算功能,特别要利用电算化的项目核算中一个会计科目下设置单一核算项目,也可设置多个核算项目的功能,实现一个辅助核算项目能够在几个不同科目下挂接和使用,多个科目对同一项目数据共享,以此简化科目体系和会计日常核算程序。

二、林业会计电算化辅助核算的运用方法

本文以林业单位营林成本会计电算化辅助账设置为例,介绍辅助核算的运用。营林成本电算化一般核算可按林种、树种、造抚成本和管护成本及相关费用项目设置二至五级明细科目,辅助核算以生产林班、生产经营班(或小班)和管理部门进行初始设置,定义项目大类、建立项目档案等,具体做法如下。

(一)建立项目大类

林业单位的林木资产、营林成本和木材生产成本如果需要核算到“经营林班”,那么在会计电算化辅助核算中就可以以“经营林班”来建立普通项目大类。

(二)选定项目核算科目(以林业“营林成本”核算为例)

(三)进行项目分类定义

(四)项目结构设置

(五)以生产经营班(或小班)建立项目目录

以上的初始设置在运用过程中如果树种不变,只是生产经营班发生变动,就直接在建立项目目录中增加即可。

会计核算的目的及意义例3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2

前言

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优化管理会计核算以及财务成本,能够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扩大经济利润空间,促进施工企业顺利进行,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中能够看出,二者在工程项目中发挥着重要所用,对此有效管理,能够促进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相关概念介绍

1.会计核算

所谓会计核算,指的是施工企业针对正在进行的工程项目活动,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的成本计算,以及实际花费统计,同时,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制作财务报表,以此分析施工企业的利润情况和费用支出情况。会计核算在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中占有核心地位,同时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会计核算是材料管理的必要环节,是核算制度的中心[1]。

2.财务成本管理

从表面意义可知,该定义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财务管理,另一方面是成本管理。其中财务管理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针对资金获取以及使用进行有效管理,根据特定发展目标,合理进行资产购置、利润分配以及资金融通。

财务成本定义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定义指:针对某一项目进行特定范围的成本限制,核算工程项目管理以及决策需要的成本,该定义又有项目成本之称。具体指工程施工中材料费、相关管理费、人工费以及机械施工费用总和。广义定义指:施工企业完成工程过程中,花费的一切资金费用,在实际的建设施工中,广义定义的应用率低于狭义定义。

二、会计核算与财务成本管理在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式陈旧

由于工程项目中管理会计核算以及财务成本的过程较复杂、较系统,为了更好的实现施工目标、优化施工效果,各个施工部门应协调配合、互相帮助,彼此间加强交流和沟通,对于潜在的或者正在发生的施工问题,应协商处理,避免独立决定和处理。与此同时,应与时俱进的创新管理手段,传统的管理手段已不能满足实际施工需要。但是,现如今施工手段较落后、施工工具较陈旧,仅有的计算机设备被用在管理数据信息资料、处理文字信息以及预算,先进技术未能在施工计划以及控制中发挥作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严重制约了施工进程[2]。

2.管理控制力度弱化

首先,成本开支控制力度弱化。部分工程项目预计能够达到相应的利润指标时,对成本开支的约束力会渐渐放松,费用支出形式多样。其次,成本管理控制力度较弱。工程项目在短期内未能及时掌握施工进度和结算时,结算周期延长后会导致结算收入和成本出入较大。最后,管理期限控制力度不强。自由更改核算时间,未能按照制度规定准确核算,竣工成本和在建工程成本划分不合理,人为调控成本现象普遍存在。

3.管理程序混乱

工程项目在建设前期,未能合理规划成本开支,在建设后期,经常导致成本支出前大后小,不利于成本均衡支出,不利于成本资源的合理配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成本浪费。工程项目领导者对风险抵押金的重视程度较低,它的约束作用较差,进而导致大部分项目承包形式大于过程,费用开支约束性较弱,严重的会导致项目失败、企业亏损[3]。

三、强化工程项目中会计核算与财务成本管理的意义

一方面,符合外部经营环境的发展要求。社会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体系也在逐渐完善,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建筑施工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与以往相比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先进技术发展、建设监理制度建立健全、招标投标制度完善的社会背景中,建筑工程的管理效率逐渐提高、施工成本得到了有效降低、竞争行为逐渐规范。目前,我国大部分施工项目的质量和价值较低,品牌企业数量较少,大部分企业的施工技术水平、施工特点以及施工手段趋近一致。从中能够看出,我国工程项目所处的政策环境、内外部市场环境以及技术环境都比较严峻。因此,工程项目应有效管理及会计核算、有效管理财务成本,以此为基础,实现低成本、高竞争力的发展目标[4]。

另一方面,迎合施工企业战略性发展的需要。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中科学管理会计核算以及财务成本,能够获取较丰富的管理信息,并对该信息有序管理。现如今,我国施工企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完美过度,同时,企业的经营管理从粗放型过度到集约型,管理重点从内部过度到市场外部,以此提高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战略的角度出发,优化成本管理,能够实现预期设置的战略目标,能够实现成本的有效降低,施工企业要想实现战略发展,就要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控制好收益与核算成本之间的关系,坚持战略成本的基础上,完成会计核算工作,充分l挥信息资源的特点,能够促进战略发展顺利进行。

四、会计核算与财务成本管理在工程项目中的作用分析

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中,会计核算管理、财务成本管理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财务成本核算是工程项目发展的关键,工程项目以优化工程质量、安全施工、按期完成为基本建设目标,其中财务成本能够随上述因素真实反映,从中能够看出,会计财务成本核算是工程项目顺利进行的核心。二者在工程项目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5]。

1.成本预算、计算的重要来源

工程项目在正式开工之前,成本管理工作已经展开了,会计核算包括招投标成本支出以及预案算成本支出两方面,准确、合理的核算工作能够为成本管理奠定基础,提供管理保障,促进管理工作稳健运行。会计核算工作不仅能够为工程项目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提高决策科学性,而且会计核算还能在管理财务成本方面发挥作用,为财务成本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从而促进工程项目有序进行。

2.成本分析、考核的重要依据

财务成本管理的职能较多,其中最基本的职能即会计核算,为了检验决策是否正确,应及时进行会计核算以及成本分析,以此确定决策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同时,会计核算和财务成本管理能够在成本管理中发挥积极的监督作用,全面、及时监督能够促进成本目的顺利完成。会计核算能够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检验成本目标的实现情况。财务成本管理能够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以及施工效果和效率进行客观评价,从中能够看出,二者在成本分析以及目标考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6]。

3.有利于提高施工水平和效率

工程项目中的会计核算、财务成本管理,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分析成本、分析经济效益,管理成本和经济效益。为了实现低成本、高经济效益这一目标,施工企业管理者要改变以往魍车某杀竟芾矸绞剑根据市场变化发展以及企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应用新型成本管理手段,与此同时,严格落实会计核算工作,这不仅能够实现低目标成本的发展要求,而且还能相应的提高经济效益,优化工程质量。施工企业的员工,也会在日常生活中丰富专业知识储备,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借鉴先进工作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建筑材料的使用价值,促进材料资源合理应用,从而降低材料成本。除此之外,施工技术水平也应不断提高,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提升工作人员对先进施工技术的应用率,这不仅能够缩短施工时间,而且还会精确会计核算结果,优化财务成本管理流程,减少工程项目中不必要的施工环节,避免出现会计核算失误、成本管理不合理等现象,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开展[7]。

五、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项目中优化管理会计核算以及财务成本管理,有利于为成本预算和计算提供来源、有利于为成本分析和考核提供依据、有利于提高施工水平和效率。除了上述基本作用外,还能促进工程项目事业可持续发展、优化工程项目质量,加快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崔东.单位工程项目的会计核算方法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6(21):336.

[2]吕海花.浅析会计核算在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4):124.

[3]刘兰.工程会计如何做好工程核算和成本控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9):93-94.

[4]庞力.财务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核算型拓展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2(04):83+89.

会计核算的目的及意义例4

大家都知道,管理是要出效益的,管理是要进行控制的,控制是管理的基本职能。成本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很多,工程项目审核只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手段之一。工程项目审核,顾名思义是对工程项目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审查和复核通过审核发现问题,进行纠偏偏,从而节约成本、避免损失,更加有效地进行项目成本管理。

下面,笔者从工程项目审核在投资方项目成本管理阶段上的意义及审核要点加以探讨。

一、工程项目审核在决策阶段上的把控具有决定意义

决策阶段是一个项目的前期工作。项目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成败,关系到项目投资成本的高低及投资效果的好坏,项目决策的正确性与决策的内容是有效控制工程成本的前提和基础。现举例加以说明:笔者生活的城区的一个食品化工建设项目在决策时,环保手续也基本办妥,但是,由于对环境分析篇章上深度不够,项目在审核时也未提出来异议,项目仓促上马,时过几年后,当地周围居民的反映空气质量明显有异味,经分析调查后,该项目不得不停产。类似这样的情况,大家一定也早已耳闻。俗话说得好,一失足成千古恨。作为工程前期的工作――项目决策,那怕是一丁点小的失误,也应尽力要避免,否则会失之毫厘,谬之千里。通过细致的审核工作,必然起到防患于未然,也使得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在源头上得到有效的控制。

那么工程项目审核如何来开展工作呢?笔者认为工程审核工作可从以下几个要点来进行审核,或请工程咨询机构来协助。一是要对决策的必要性、可能性所依托的资料和依据进行查看分析,确认项目实现所必需的条件是否真实具备,因为这是决策中的前提。二是要对一些关键的计算步骤上重新验算,确保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三是要复核项目存在的风险是否全面涵盖了社会、经济、法律、环境等方面,对提出防范和降低风险的措施分析判断,这里是审核控制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二、工程项目审核在设计阶段的意义是成本控制的以小搏大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设计阶段的费用只占工程项目全部费用不到1%,但在项目决策正确的前提下,它对工程成本影响程度却高达75%上,所以在设计阶段对工程项目成本和管理控制不可小视。作为工程项目审核工作,可以从建筑设计来进行考量。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一般来说,建筑工地物的形状越简单,单位面积造价就越低。通常情况下建筑物周长系数越低,设计越经济。圆形、正方形、矩形、T形、L形建筑周长系数依次增大。但是,圆形建筑物施工复杂,施工费用一般比矩形增加20~30%;另外,还应考虑结构、材料、设备等因素。所以,在审核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一个经济适用的方案,将会使得工程的成本控制在设计阶段。俗话说,花小钱办大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审核工作值得去做的地方,是能起到以小搏大的效果的。

三、工程项目审核在施工阶段意义尤为明显

施工阶段是工程项目价值的主要阶段,也是资金投入最大的阶段,也无疑是成本管控难度最大的阶段。在施工阶段,由于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变更、索赔、工程计量方式的差别以及工程实施中各种不可预见因素的发生,工程项目审核在此阶段的作用和意义尤为显眼,是需要花大力气去控制的关键节点。

1、项目招投标工作的审核: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对工程的具体实施来说,也处于相对前沿位置,对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也有着相当大影响。例如:在我们管理的一个工程项目上,按国家规定,住宅项目是要进行公开招标的,开发单位为了省事,让自己的队伍进入,在审核过程中被发现不符合要求,未按程序进行,结果该工作被勒令重新公开招标,不但被罚款,而且白白地延误了两个月的工期,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当今,这不能不说是个损失。

因此,此阶段的审核要注意程序上的合法性。它不光是对工程项目的成本有着无法回避的影响,有时会是毁灭性的打击;再者,对招投标出现的串通投标、弄虚作假要加以防范,注意查核。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均有可能抬高报价,从而对工程项目和成本管理带来风险。

2、对合同条款的审核:合同受法律的保护,一旦合同中出现大的漏洞或问题,对当事人一方是极为不利的。例如,笔者结算过的一个项目,合同订的是阴阳合同,结算过程中双方争议较大,告之法院,结果法院不认可未备案的合同,在法庭主张下按备案的合同进行结算,而备案的合同不是地产方的本意,最终房地产方在不情愿的情况下,按备案合同上的条款结算,并支付了延期付款产生的160多万元利息及一半的诉讼费3万元。

所以,在审核合同时要注意合同有关细节,注意通用和专用条款是否一致,注意审核违反现有法律、法规、规范的条款,从而防范法律风险,降低法律成本。

3、对工程变更的审核:工程变更的资料事实较为清晰具体,相对来说要好把控一些,这里不再列举有关例子,其重性是不言而喻的。审核中要注意查看工程变更的是否属于通用条款所规定的五个方面,要注意审核工程变更的程序是否合适,是否经监理工程师及有关现场人员的确认,注意审核变更的范围、内容、时间、地点及签字盖章是否有可疑之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牢牢地把成本控制在约定的范围之内,否则,开了口的堤坝是会有泛滥的可能性。

四、工程项目审核在竣工结算阶段的控制要点就是再审核

竣工结算的审核是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进行的一项对工程项目成本最直接影响的一个环节,是最后一道关卡,如果这最后一道关卡不给力的话,前面所做工作会前功尽弃,付诸东流。

会计核算的目的及意义例5

当前,国内外大量的学者研究和企业实践表明,伴随世界范围内信息知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企业会计赖以依存的外部因素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不仅对传统会计理论及方法带来了诸多挑战,而且也催生了一些新的会计理论及实务。基于这场新的会计电算化及信息化变革,本文将着重剖析带给会计核算方法的新变化及企业等单位(机构)的应对策略。

一、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核算方法新变化

按照定义,会计核算方法即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的完整、连续和较为系统的记录和计算过程,具体设置包括会计科目、财产清查、成本核算、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及财务报表编制等。伴随电算化的普及推广,会计核算理论与实务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电算化促进了会计核算深度;促进了会计核算广度;促进了会计核算灵活度;提高了会计核算时效,具体表现如下。

(一)零级核算模式

该模式是指根据企业经营者的需要,对现有一级科目进行随机分类及概括,有别于传统核算模式下总账科目为级别最高科目的做法,形成若干更高层次的会计科目,可将其视为零级科目,从而零级核算模式更加有利于企业掌控全面的会计信息。主要的特点在于:随机进行各种零级核算,在一级科目基础上的分类处理,形成现场指定的概括性的零级科目;采用汇总核算和序时核算的方法;具体操作中受复式记账和会计恒等因素制约,从而呈现原理性核算特征。通常来说企业现有一级会计科目为总账科目,其主要分类口径见下表。

(二)实时核算模式

该模式是指在会计核算期内,对企业持续经营产生的财务信息进行实时核算。其特点有:实时核算,能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最新的财务会计信息;需要按照现有科目编码和核算单位组织进行核算,属于编码内的核算;采用汇总核算方法,这是与传统会计原理核算的最大差别;同零级核算模式,具有明显的原理性核算特征。采用实时核算模式产生的中央数据,即企业电算化会计的核心信息,也是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的关键依据之一,具体内容包括:1.从核算单位来说,其主要核算设置包括本位币价值量、实物量、非本位币、计划和指标、结转损益的本位币价值量、结转损益的实物量等。2.从科目级别来说,其主要核算设置为一级、二级、三级直至最底层的科目核算。3.从数据性质来说,其主要核算主要包括静态的余额核算和动态的发生额核算。

(三)分组核算模式

该模式是指根据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现实需要,对现有各级会计明细科目进行随机重组核算,以便形成新的若干会计分组科目进行核算。这将打破传统核算模式对于各级明细科目的固定顺序,从而使得明细核算指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其特点主要有:随机核算,即各个分组科目在信息化的编码年表中不存在,需要现场指定;采用逐笔序时的传统核算方法;受账账相符等因素的制约,呈现一定程度的原理性核算特征。具体内容包括:1.按现金流量分组,包括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现金流量3 个分组科目;2.按投资种类分组,包括股票投资、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债权投资、基金投资和其他投资6 个分组科目。

(四)混合核算模式

该模式是指根据企业的经营需要,对所有级别的明细科目进行重组,形成若干新的混合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其目的是打破企业原有的会计科目级别限制进行组合,形成新的混合核算指标。其特点主要包括:随机核算;不分编码级别,只需现场指定;采用逐笔序时的核算方法;受账账相符所制约,呈现某些原理性核算特征。从本质上说,该模式就是零级核算和分组核算的具体结合。

(五)辅助核算模式

该模式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指的是通过对现有底层明细科目进行科学延伸,形成若干新的会计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其主要特点是:随机核算,形成现场指定的新辅助科目;采用逐笔序时与汇总核算相结合的方法;核算过程要受底层明细编码的制约。该模式的操作准则是一方面将纳入编码内核算的内容,要求无需进行重复辅助核算;另一方面将没有纳入编码内核算的内容,根据企业管理需要来决定是否纳入辅助核算。

二、若干会计核算方法新变革下的实际操作策略及思考

由上文的分析发现,电算化的发展影响了企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高要求,也推动了会计核算方法的创新与突破。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

(一)合理选择记账凭证生成的智能化进行会计核算

随着电算化及信息化,记账凭证自动生成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趋势。目前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核算程序主要有四种,即记账凭证账务程序核算、汇总记账凭证账务程序核算、科目汇总表账务程序核算及多栏式日记账账务程序方法等。通过实践发现,传统的会计信息工作量巨大,因此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需求。所以,电算化视角下的会计核算应该选择记账凭证账务程序核算方法进行会计程序核算。可以采用比较流行的ERP系统,通过具体设置定义非对应科目、月末自动结账以及各种核算模块自动生成的转账凭证的功能实现记账凭证的自动生成。

(二)逐步实现设置账户和会计科目的精细化发展

准确的说,会计科目即会计数据处理的核心要素。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目前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及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要求不断扩大和细化会计科目的结构与内容。目前,我国传统的会计科目设置已经出现了诸多操作漏洞,无法满足企业内控管理的实际需求,建议尽早采用国际上流行的SAP和Oracfe软件。比如,通过辅助核算项目的方式,任意定义项目代码的长度,或者依据各项经济业务类型确定辅助项目与科目体系的内在关系,从而增加操作的灵活性及实用性。

(三)科学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实现互动性及网络化

传统意义上的财务报表通常具有高度综合的特点,但是因其缺少灵活性导致不能满足企业的个性需要。因此,在当前网络交互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的辅助支撑下,要求在具体的会计核算软件中,实现企业对信息的定制。具体建议有:1.从两方面进行财务报表设计,具体包括会计报表格式设计及数据来源定义;2.要求在一定的会计期间,自动生成当期的会计报表结果,既能实现横向及纵向的汇总与对比,又能长期使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会计核算方法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与创新。本文提出的记账凭证智能化、会计账目精细化及财务报表的互动性等内容,都将对我国企业实践科学的会计核算体系构建及具体的实务操作有所借鉴意义,但是还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华.会计核算方法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分析[J].中国外资,2013(03).

[2]杨友霞.信息化视角下会计核算方法选择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02).

会计核算的目的及意义例6

关键词 乡镇卫生院 财务管理 重要意义

一、前言

从目前卫生局针对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实际来看,保障制度的采用不但提高了卫生局的财务管理效果,同时促进了乡镇卫生院更好的更准确的记录实际财务账目,保证财务管理的整体效果满足实际需求。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明确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应在卫生局针对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认真分析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同时进一步明确乡镇卫生院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推动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二、目前卫生局针对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制度不健全,领导不重视

由于卫生局与乡镇卫生院的层级差异,虽然实行了报账制度,但是受到乡镇卫生院的各方面限制,乡镇卫生院的报账制度还不健全,整个报账制度没有得到全面执行,另外由于乡镇卫生院的领导未对报账制度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了账目质量不高。

2.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会计核算监督基本职能难以发挥

目前乡镇卫生院的会计人员多数为非专业人员,缺乏必备的财务专业基础知识,总体水平不高。50%以上的卫生院原始凭证未经会计主管人员审核把关就由院长一支笔签字,造成记账凭证与所附原始凭证反映的内容不尽一致,缺乏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3.往来款项对账不及时,会计科目使用混乱

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涉及本单位与其他单位或有关方面的经济利益,影响到卫生院自身的资金周转。部分乡镇卫生院对债权债务清理核对及账务处理不及时,死账、呆账越积越多,最终导致流动资金紧缺,单位业务开展因此受到影响。

三、卫生局核算中心做好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从目前卫生局核算中心与乡镇卫生院的分工来看,卫生局核算中心要想做好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

卫生局核算中心应充分考虑乡镇卫生院的地理因素,考虑到乡镇卫生院在账务管理上的薄弱因素,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相对缺乏的现状。应从保证乡镇卫生院在财务管理上能够取得积极效果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并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使财务管理工作及账目记录能够成为乡镇卫生院的主要工作之一。

2.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发挥会计核算监督职能

基于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特点,卫生局核算中心要想保证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就要认真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并认识到会计核算监督职能的作用,发挥会计核算监督职能,保证乡镇财务管理工作取得积极效果,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3.对往来账款进行及时对账,保证会计科目的准确性

由于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存在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在对待往来账款的问题上,为了保证往来账款能够得到有效管理,卫生局核算中心应对乡镇卫生院往来账款进行及时对账,并认真记录会计科目,按照会计科目入账,保证会计科目的准确性。

四、卫生局核算中心做好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基于乡镇卫生院的现实需要和工作需求,卫生局核算中心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保证乡镇卫生院有序经营和职能发挥的重要手段,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卫生局核算中心做好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工作对保证其职能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在卫生局核算中心的实际工作中,为了保证乡镇卫生院的正常运营,必须对财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认真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乡镇卫生院的职能得以正常发挥。因此,财务管理工作对保证卫生局核算中心的职能发挥意义重大。

2.卫生局核算中心做好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工作对提高其整体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做好了财务管理工作,卫生局核算中心才能树立一定的权威,才能为乡镇卫生院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才能保证乡镇卫生院的工作质量能够得到持续提高。由此可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对乡镇卫生院提高整体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卫生局核算中心做好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工作对促进乡镇卫生院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卫生院核算中心的实际工作来看,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不但可以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整体效益,还可以为乡镇卫生院的经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于这一分析,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对促进乡镇卫生院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卫生局核算中心针对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关系到乡镇卫生院整体运营的重要基础工作,只有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乡镇卫生院的整体发展质量,进而促进乡镇卫生院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卫生局核算中心针对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努力做好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黄佩佩,石超明.我国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问题探析.经济视角(下).2009(07).

[2]李兴志.蒙阴县注重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卫生经济研究.2006(06).

[3]李华.影响乡镇卫生院绩效评价的直接与财务管理因素及应对.现代经济信息.2011(05).

会计核算的目的及意义例7

一、相关概述

当前,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所面临的风险及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所处的生产经营内外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都对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要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做出合理化决策,需要企业管理层切实做好企业核算工作,实现企业各类核算信息的一体化管理,有效整合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做好信息综合处理工作,提升企业信息一体化能力,为管理层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二、企业核算一体化内容及意义

对企业来讲,在日常的管理运营中需要多种信息数据核算,一般来讲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为企业会计核算、企业统计核算以及企业业务核算等。这三种信息数据核算能够企业管理层提供不同的信息数据,满足企业管理层不同的管理信息需求。

企业的会计核算通常按照核算目的不同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管理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核算。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产物一般就是会计报表,企业资产负债表、企业利润表以及企业现金流量表等,管理层通过这些会计报表可以了解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相比较而言,管理会计则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管理层内部管理需要,可以为管理者提供诸如企业增加值、企业人力资源等其他相关财务信息。企业统计核算主要是按照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的,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也是政府相关部门。而企业业务核算则是企业的管理者为了有效及时地了解企业的基层运营状况而设置的,它通过基层管理实际情况来直接进行统计和计量。总的来讲,企业会计核算、企业统计核算以及企业业务核算这三种核算,都可以提供企业运营管理信息,都能够为企业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上述三种企业核算对于企业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核算的性质划分,企业会计核算以企业统计核算的核算对象都是企业整体的生产运营状况,都是企业综合核算,相比较而言,企业业务核算则是基于企业原始记录以及企业综合核算之间,这三种企业核算属于不同的层次,而且不是并列的。而且企业业务核算跟企业会计核算中的管理会计类似,服务的对象都是企业内部管理者,相关核算信息都是企业内部管理信息。为了提升企业日常管理水平,增强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有必要强化企业会计核算、企业统计核算以及企业业务核算之间的衔接,融合信息资源,逐步实现企业核算的一体化、系统化。

尤其是对于我国企业来讲,强化企业核算一体化更是具有现实意义。我国的企业核算起步相对较晚,而且之前企业会计核算、企业统计核算以及企业业务核算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相互之间联系较少。而且我国企业核算都是将企业会计核算放在主要地位,企业核算的主要内容也是企业经济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的管理部门也往往是相关财政部门,对于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考虑较少,难以有效满足信息需求者对于企业统计信息一级企业业务信息的需求。而且我国的会计报表一般都是遵循全面报表制度,报表中涉及了企业的统计、业务信息,因此实现企业核算一体化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基础,对于有效提升企业科学化管理水平,增强核算的效率以及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企业核算一体化的系统整合

企业核算的信息既可以来自于企业内部,又可以来自于企业外部,准确合理的企业核算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做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企业核算的信息内容及要包含货币化数据,同时也应当包含非货币化数据,这样才能实现数据核算的完整准确有效。一般情况下财务部门通过日常的会计核算可以获取企业的货币化数据,而企业的管理部门则可以根据业务记录获得企业的非货币化信息,例如企业的生产技术信息、产品质量信息等。外部数据一般需要企业采用技术手段去收集整理,例如企业可以通过购买或者是调差统计问卷等方式来获取相关外部信息数据。

一般情况下,企业在进行日常核算时常常会对企业会计核算、企业统计核算以及企业业务核算分别进行,没有实现企业核算的整体有效融合,企业核算一体化、系统化程度不高,这制约了信息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加大了企业管理成本。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的各类核算目标是不同的,相互之间难以实现真正的融合。因此有必要就企业实现核算一体化加强研究,降低企业核算成本,保证企业各类核算的信息一致性,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实现企业核算一体化就是要将企业的各种核算业务进行有效的整合,对企业的信息数据实现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企业会计核算一体化是企业核算工作的趋势,也是企业科学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当前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快速发展,实现企业核算一体化更是具备了现实条件。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满足核算一体化的要求,在网络信息技术背景下,企业可以建立相关数据库,实现企业各类信息的整理融合,还可以多角度、多视角地实现企业核算,通过企业运用科学化管理方法进行企业数据的挖掘、分析,提升企业核算的价值。

企业通过建立健全核算一体化系统,将数据核算的功能与用户、界面等有效结合,通过多种核算规则提取信息集合。在企业核算一体化下,将企业的各类核算规则、各类核算的功能、各类核算的界面以及核算的相关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在进行企业核算一体化时,要确保企业核算一体化系统支持企业所有的关键性信息数据,并且可以实现数据在数据库中的集中存储、处理,使得所有的信息用户都能够从信息库中提取出各自需求的数据,对于企业的核算事项进行处理。

总的来讲,企业核算一体化对于企业改革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管理效益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应当积极结合自身实际,改革自身核算方式,提升核算一体化程度,有效融合各类核算信息,为管理层科学决策提供重要支持。

会计核算的目的及意义例8

继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之后,希腊、冰岛、西班牙等国爆发的债务危机再次提醒世界各国,要注意保持财政健康、可持续发展。OECD、IMF、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均认为政府透明、预算公开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提高财政透明度,对于解除政府公共受托责任、降低政府成本、树立国际良好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透明政府受托责任和提高财政透明度的国际趋势下,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探索进行政府会计改革。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必须结合现实环境和预算会计现状,逐步推进政府会计及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借鉴国际(外)和企业的成功经验,分步或逐步推进,最终实现预算透明和财政民主的目的。

一、财政透明度理念及其对会计核算的要求

(一)财政透明度理念

财政透明度是透明度问题在各财政领域内的延伸,是一个与公司财务透明度相对应的概念。IMF于2007年颁布了修订版《财政透明度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手册》指出,财政透明度定义依然采纳由George Kopits和Jon D. Craig给出的最初定义:向公众最大限度地公开关于政府的结构和职能、财政政策的意向、公共部门账户和财政筹划等财政信息的程度。具体而言,财政透明要求政府及时、完整、可靠地提供关于其财政政策、活动及其结果的信息,从而使外部公众能够了解其财政层面并做出相关的评价和决策(刘笑霞、李建发,2008)。因此,笔者认为,鉴于目前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财政透明度尚低的情况,积极探讨提高财政透明度的实现路径和具体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财政透明度对会计核算的要求

《财政透明度良好做法守则》的四个核心原则中,有两个涉及到会计核算规则。其一,方便公众获得信息原则,是指继续强调全面公布财政信息的重要性;其二,确保真实性原则,主要涉及财政数据的质量以及独立审查财政信息的必要性。

第一,方便公众获得信息原则,对于行政单位的要求,就是要重新界定各要素的核算范围,编制全面资产负债表,既包括预算活动信息,也包括财务活动信息,以充分反映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手册》专栏22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相关规定中,提到对于资产负债表的信息,最佳做法是:与年度预算和决算账户一起公布一份全面的资产负债表,以显示政府的所有负债,以及所有金融和非金融资产。

然而,总体来看,我国预算会计核算对象过于狭窄、会计信息不全面(李建发,1999),预算会计只是政府会计的一部分(王庆成,周立宁,2004);就行政单位会计而言,问题之一是基本建设会计游离于行政单位会计核算范围,可见,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并未将全部政府资产纳入核算范围,大部分国家资产没有相应的会计记录与报告,导致账实不符、整体财务信息不完整等问题。因此,政府会计不仅应反映政府预算资源,而且还应反映没有通过预算的财政性资金以及非财政性资金或资源(章新蓉,2011),例如,本文提到的关于将基建会计纳入行政单位会计核算范围问题。

第二,确保真实性原则,就是要求采用合适的会计基础。《手册》指出,“准确的核算是财政透明度的基础”。预算会计和政府会计的会计处理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因为“‘财政透明度’所要求政府提供的信息远远超过收付实现制所能提供的数据”。《手册》的相关规定,必然会对政府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提出新要求,并产生较大影响。

然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1998)虽然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但是规定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种采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方法,无法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和实际价值。同时,在现行制度的指导下,存在三个缺陷:(1)除特殊情况可采用重置完全价值外,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计价方式主要采用原始价值标准;(2)更新、扩建、接受捐赠等方式形成的固定资产入账也没有及时;(3)行政单位会计每年财政预算支出只反映资产增量,不能核算资产存量。因此,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对固定资产核算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二、基于财政透明度视角改进建议

在政府会计改革的背景下,本文从财政透明度视角,探讨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改进途径。笔者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对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资产核算规定进行详细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不少缺陷。因此,基于《手册》的相关要求,笔者提出以下三点改进建议:

(一)建议修正定义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示》中指出:“资产,指由于过去事项而由主体控制的、预期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或服务潜能流入主体的资源”。然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资产的定义为“行政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定义为“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资形态的资产”。

通过国内外差异比较,笔者发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定义从计量单位角度进行规定,侧重于形式上的占有或使用,而国际上的定义更侧重于从经济活动实质角度进行界定。另外,这种定义,不能对固定资产的来源给予合理、合法的解释。

因此,本文建议在财务会计体系中,借鉴IPSAS NO.1的规定对资产进行定义。同时,IPSAS NO.17对于不动产、厂场和设备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不动产、厂场和设备指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用于生产、提供商品或劳务、出租或为了行政管理目的;(2)预计使用寿命超过一个报告期间”。另外,参阅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规定条款,笔者认为:行政单位固定资产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固定资产是有形资产,二是预计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三是为行政管理目的或者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而持有。

另外,某些政府特殊资产,符合资产定义,但不能准确地用货币计量,笔者建议按照名义金额(1元)计量,并且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揭示和披露(国防和军用资产、自然资源、继承性资产)。

(二)基建会计纳入行政单位会计

根据《手册》资产负债表规定,为方便公众获得全面信息,政府最佳做法是公布一份全面的资产负债表,包括政府所有负债、所有金融和非金融资产。因此,行政单位会计将基建会计纳入核算范围,是行政单位会计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提高财政透明度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参阅了《新旧医院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和《国有建设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对比分析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异同,提出若干探索性的想法,以期对行政单位会计改革提供一点参考建议。

1.在行政单位会计的资产类科目中,增设“在建工程”科目,可按具体工程项目设置二级科目,并设置“工程物资”二级科目。该科目用以核算行政单位尚未完工的各项工程成本和已入库尚未领用的工程物资。

2.在收入类科目中,增设“基建拨款”科目。该科目用以核算财政对各项基本建设的拨款情况,主要包括上级主管部门的财政拨款。

3.在支出类科目中,取消“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增设“基建支出”科目。同时在“基建支出”科目下,根据基建支出的资金来源不同(基建拨款、自筹基建款)增设二级科目,也可按工程项目进行明细核算。该科目用以核算各项工程在完工结算前的支出。

4.在净资产类科目中,增设“基建基金”科目。该科目核算与计入“在建工程”相对应的各项款项。在某项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借记“基建基金”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

(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根据确保真实性原则的要求,财政数据应符合公认的数据质量标准。其中,包括会计核算基础应当选择权责发生制,会计政策要符合公认的会计准则等。 在政府财务会计系统中,应该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逐步地全面反映政府资产,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以提高政府财政透明度水平。因此,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资产负债表如实反映行政单位资产价值状况的必要前提,是提高财政透明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反映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情况的必要保障。

笔者认为,在政府财务会计子系统内,资产类科目下,增加“累计折旧”科目;净资产类科目下,“固定基金”增设二级科目“增加折旧费”进行明细核算,按照应计提的折旧金额,冲减“固定基金――增加折旧费”。同时,考虑到实务的可操作性,笔者建议,可以先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房屋建筑物、专用设备及一般设备计提折旧。在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适当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其中,资产的使用寿命可以根据其对会计主体或服务对象的预期效用进行定义,也可以根据会计主体使用类似资产的经验进行判断。另外,土地作为一项特殊的固定资产,土地的使用年限是不确定的或无期限的。所以,笔者认为,考虑到政府会计改革的进程和满足财政透明度的要求,土地类固定资产可以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参考文献】

[1]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国际公共部门会计文告手册[G].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透明手册(2007)[EB/OL].省略/external/np

/fad/trans/chi/manual.pdf,2009-6-25.

[3] 刘笑霞,李建发.中国财政透明度问题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34-41.

[4] 王庆成,周立宁.预算会计财务报告的改进[J].财会通讯,2005(3):11-14.

会计核算的目的及意义例9

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步伐。财政部于2012年12月19日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以下简称“新制度”),要求相关事业单位自2013年1月1日起贯彻执行。纵观这些制度上的变化与修订,不难看出,其是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结晶,这些修订后的制度不但适应了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而且更贴合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主要会计科目的变化及意义

(一)资产类科目变化及意义

1.资产类账户变化。资产类科目调整新增了“零余额用款额度”,是根据财政部批复的用款计划收到和支用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财政直接支付是单位作为本年财政补助收入;财政授权支付是单位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预算指标,转入“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两个科目在本次会计制度修订中,明确了使用方向与核算范围,适应了标准化的财政管理要求,增加了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如增加“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等科目。事业单位计提折旧采用虚拟折旧方式,即计提折旧不形成折旧费用,而是对冲非流动资产基金。对于累计摊销,事业单位可以计提无形资产摊销数额。

2.意义。这次修订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意在更加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资产的磨损使用情况,准确地在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中体现资产的实际价值,从而提升事业单位整体财务状况的评价水平。

(二)负债类科目变化及意义

1.负债类科目的变化。负债类科目主要调整部分旧科目的结构与名称。例如,将原“借入款项”细化为“短期借款”与“长期借款”,将原“应付工资”“应付地方津补贴”“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统一合并为“应付职工薪酬”,把“应缴税金”账户改成“应缴税费”账户,新增了“长期应付款”科目。

2.意义。这些科目调整适应了目前事业单位的经营实际,特别是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借入款项的多元化,以及工资收入结构等经济业务的结构性变化,调整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已是必然之举。

(三)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变化及意义

1.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变化。该科目的变化是与资产类科目调整相对应和与权责发生制核算规则相适应的结果。例如,将原“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和“固定基金”合并为“非流动资产基金”,并设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二级科目;在原“专用基金”科目下新设置了“财政补助结转”二级科目,新增了“财政补助结余”,这两个科目与资产类科目“财政应返还余额”相对应,用于核算事业单位年末结余或结转的财政资金额度。将原“拨入专款”“拨出专款”和“专款支出”合并为“非财政补助结转”,用于其他非财政性质资金的结余核算。最后,“结余分配”科目修订为“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明确了该科目对事业单位经营结余的核算内容。

2.意义。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要熟悉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的变化内容,特别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计提折旧摊销的核算规则。另外,明确财政资金的性质,正确区分财政资金的结余与结转,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从而实现对财政资金核算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四)收入类科目变化以意义

1.收入类科目变化。仅将原“附属单位缴款”改为“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2.意义。与整体新制度的科目命名规则相一致,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五)支出类科目变化以意义

1.支出类科目的变化。支出类科目变化较大,将“拨出经费”“事业支出”“结转自筹基建”合并统一为“事业支出”;将“经营支出”和“销售税金”统一到“经营支出”中;新增“其他支出”科目。

2.意义。这些调整简化了核算内容的类别,简单地将非经营性支出与经营性支出相分离,减轻了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核算负担,也方便了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阅读,进而提升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实用性与可理解性。

(六)新制度财务报告中的变化及意义

1.变化。增加了财政拨款收支表,改进了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结构和项目。例如,为便于对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在资产负债表中按资产流动性和非流动性排列资产负债表项目。为合理反映事业单位的收支补偿机制,按照多步式结构设计收入支出表等。

2.意义。这些财务报告中的变化一方面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格式与国际惯例,如企业会计更为协调,增强了通用性;另一方面,兼顾了事业单位的制度特点,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体系更完整,以此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二、给事业单位会计活动带来的影响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自身的改革发展,以及政府财政预算收支的宏观要求,对事业单位的预算和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事业单位未来发展的方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实现了与财政管理的良好对接

财政资金管理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管理内容,也是会计核算的重点。随着近些年财政预算、决算及零余额账户管理工作的加强,事业单位必须严格规范本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对科目的调整,正好与财政管理要求相对接,使得会计人员更便于记录财政资金的使用状况,也提高了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监督效率。

(二)使得决算报表更加合理

旧制度时,每年事业单位编报决算报表,都需要根据财政部提供的会计科目对照表,调整本单位的科目余额进行填列。依据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科目对应关系,使事业单位更为轻松地从本单位的账套中提取数据,提高了效率。同时,财务报表与决算报表数据的一致性,既便于各级财政部门的监督,又可以及时调整对事业单位的补贴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宏观调控作用。

(三)增强了内部财务管理能力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财政管理要求的统一,便于事业单位调整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采用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可以直接依据核算要求,设计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本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有利于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的推广,提升了内部财务管理的能力。

三、采用权责发生制的进一步建议

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采用的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并不全面,与企业会计制度中的权责发生制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计提的折旧,仅做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处理,并未直接与事业单位损益相关。本文认为,需要依据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容,划清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有针对性地应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基础,才能更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

四、结束语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给事业单位的核算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需要加强学习,掌握核算特点与方法。鉴于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需要国家根据事业单位的核算实际,做出相应的调整,逐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促其发挥出更大的会计核算管理作用。

(作者单位为中国版本图书馆)

会计核算的目的及意义例10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对高校的预算管理,由传统的“统收统支”转变为“核定收支,定额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经费需由国家、受教育者、社会共同分担,由此产生了对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需求。

一、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涵义和意义

(一)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涵义

1.高校教育成本的涵义界定

高校教育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教育成本,既包括实际支出的成本,也包括机会成本。狭义的高校教育成本,只包括实际支出的成本。就高等学校运营的角度来看,高等学校通过消耗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一系列的招生、教学、就业等活动,就形成了高等教育成本。就会计和财务成本管理来看,狭义的高校教育成本即实际支出的成本,可以更准确地进行计量与核算。所以本文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应指狭义的高校教育成本,即高等学校为完成其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职能,在招生、教学、就业等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和支出。

2.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涵义

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就是利用会计和管理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高等教育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以及由此形成的成本进行核算,计算在培养过程中耗费于一定的人才对象的劳动价值总和。它具体应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归集成本项目,计算实际发生费用和支出;二是根据核算对象,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计算总成本和生均成本。

(二)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意义

首先,高等学校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提高教育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例如,高等学校如何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培养更多合格的专门人才;如何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通过成本核算,可以实现效益最大化,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规范高等学校的运营方式,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其次,高等学校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合理确定学费的收费标准。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范畴,通过成本核算,确定大学生年培养成本总额和人均培养成本,可以此为依据确定收费标准,制定更合理的方法,也有利于保障社会各界的知情权,促使全社会都支持和关心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最后,高等学校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政府科学、合理地制定财政拨款标准。正确地进行成本核算,可以为各级政府更加科学地制定拨款标准、合理地制定拨款数额提供有利的依据。

二、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与内容

(一)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原则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多数的研究是基于统计或测算角度,即仍处于理论探讨、研究阶段。而成本核算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也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主要是尚未建立相应的会计制度和准则。因此,应该首先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具体而言,应包括两个层面的工作:在理论层面上,要明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象、确定成本计算期、界定成本项目,并据此改革现行财务制度;在操作层面上,要重新设置具体的会计科目、修改账务处理规定、增加会计人员以及投入必要的管理成本等。本课题组认为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应遵循以下原则:

1.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应遵循权责发生制

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是,相比于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和责任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每个会计期间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根据当前高等学校财务运作的实际情况,只有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才可以更加准确地进行教育成本核算。

2.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要求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由此可见,配比原则强调的是一个会计期间的成本、费用与该期间的收入相匹配。所以,教育成本核算只有运用配比原则,才能正确地计算出一个会计核算期的教育成本。

3.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为了准确反映当期教育成本,在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中应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将资本性支出列于资产负债表中,作为资产反映,以真实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将收益性支出列于损益表中,以正确地计算当期的收益。例如,将固定资产购置费确定为资本性支出,按合理的方法计提折旧,以便均衡地计入各年的教育成本,从而准确地反映高校教育成本。

(二)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

1.确定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

前文述及,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直接或间接与此有关的各种费用和支出,应该纳入成本核算范围。具体包括:

(1)教师、教学辅助、行政以及工勤人员的工资及福利性支出。

(2)教学研究和教师进修的费用支出。

(3)学生活动、实验实习、试卷文印费等支出。

(4)为维持日常运营所需的水、电、暖等各种费用。

(5)下列项目也应该列入成本核算范围:1)科研配套经费以及相应的奖励资金。科研一般都有专项课题经费,但学校都要投入少量的配套经费和奖励资金。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创新之路,教学和科研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高校及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科研的受益者。所以,上述配套经费和奖励资金应计入教育成本。2)学科建设费、招生就业指导费,关系到高校和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应计入教育成本。3)不宜实行社会化的后勤服务部门的支出,如校园绿化等,应计入教育成本。

(6)不属于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消耗的费用,不应纳入教育成本核算范围。例如:1)国家资助的奖助学金,属于转移支付,不应该计入教育成本。2)高校的后勤支出中,实行社会化的后勤部门,如饮食、物业管理等,其成本可通过收费补偿,目前已经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所以不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3)随着洪堡建立柏林大学以及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重要职能,已经为社会所广泛认可,而因此产生的成本,可以另列为相应的科研成本和社会服务成本,不必计入教育成本进行核算。

此外,固定资产的购置费和基建支出以及相关的贷款利息等,不应计入当期成本,而要根据其使用年限,采用适当的方法逐年折旧分期计入成本。

2.确定成本核算期间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是指按成本核算对象确定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成本核算的数据源于会计核算,必须以会计资料为基础。在现行的会计法律制度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8条规定,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同时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也规定:“高等学校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另外高校的经费中有一部分是由财政拨款,财政拨款采用的是公历年度,即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所以,为了便于准确核算成本,正确评价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益,本文建议,应该使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年度一致,即以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确定为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期间。

3.会计报表

目前,高校编制的报表已不能满足新形式的需要,例如单纯地进行数据采集而无项目成本效益分析和绩效评价。因此,在确定了高校教育成本项目及核算原则、方法的基础上,应当编制教育成本报表和损益表等,以求全面反映学校的教育成本和办学效益。

三、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方法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尚处于理论探讨和不断摸索阶段,无论是核算原则还是会计期间都没有达成共识,也没有一套完善有效的核算方法。但是,通常学校在同一时间为同一系别专业、培养层次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所耗费的教育资源大致相同,而不同系别专业、培养层次的教育耗费有明显差别。所以本组认为,可以首先采用分层次、分专业的核算方法作为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

(一)会计科目设置

目前,在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尚无基本框架的情形下,建议应该设置“教育成本”一级科目。部分高等院校也可以设置与之并列的“科研成本”、“社会服务成本”两个一级科目,用以分别核算科研和社会服务中的支出。在“教育成本”一级科目下,可以设置“工资及福利性费用”、“教学管理费用”、“行政管理费用”、“学生事务管理费用”、“后勤服务经费”、“科研配套经费”等二级科目,按成本项目设置三级科目,并按学生类别、专业分别设置专栏。借鉴企业会计的核算方法,参考成本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文认为可以对以下账户进行初步构建和细化:

1.“教育成本”账户,用于核算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与培养学生有关的各项费用,包括教职工的工资及福利性费用、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后勤服务、教学研究配套经费等费用和支出。

2.“工资及福利性费用”账户,用于核算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师、教学辅助、行政以及工勤人员的工资、课时酬金和社会保障性福利费等。其中教师、教学辅助人员的工资及福利性费用,可以按学生类别、专业分别设置专栏;而行政人员及工勤人员的工资及福利性费用,则应该由全体在校学生平均分摊。

3.“教学管理费用”账户,用于核算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教育管理的费用,包括教学差旅费及业务费等。

4.“行政管理费用”账户,用于核算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行政性费用和支出,例如校办、会计、人事等部门的日常支出项目。

5.“学生事务管理费用”账户,用于核算运营过程中发生的与学生事务管理有关的费用,如学生活动费、招生就业指导费、学籍管理费等支出项目。

6.“后勤服务经费”账户,用于核算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与后勤服务有关的各项费用支出,如校园绿化、道路平整等支出项目。

7.“科研配套经费”账户,用于核算运营过程中发生的科研配套经费以及相应的奖励资金。

另外,由于成本核算涉及固定资产提取折旧,所以还应设置“累计折旧”会计科目。

(二)高校教育成本的归集和分配

依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编制各项要素费用分配表,如工资费用分配表,课时费用分配表,折旧费用分配表等,根据各种要素费用分配表,登记教育成本等账户和明细账。凡与成本对象直接相关的费用均作为直接费用记入该成本对象;对于间接费用,可以采用不同的分配方法,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各专业的教育成本明细账中。下面仅就教师课时费用举例说明:

现假设某教师在同一时期给不同培养层次的若干学生授课,考虑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对教师的课堂讲授要求也不同,一般给研究生上课的课堂讲授要求比较高,给本科生上课的课堂讲授要求次之。所以分配课时费用时,可以考虑,首先确定给不同层次学生上课的标准课时折算系数,简称学生层次系数。例如本科生的层次系数可以为1,硕士生层次系数可以为1.5。其次,高校教师上课时经常合班上课,所以计算教师实际工作量时还应该考虑班级系数,例如单班上课班级系数可以为1,合班上课班级系数可以为1.5。然后,计算出课时费用分配率以及某专业学生应负担的课时费用。最后,将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的数字按专业法的要求记入各专业的成本计算单中,期末结转出该专业的生均培养成本及总成本,再根据教育成本总账和明细账等日常成本核算资料,编制各类教育成本报表。

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是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它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社会大众的要求,同时也是高校办学效果评价的需要。本文意在抛砖引玉,欢迎有兴趣的同仁共同研究。

【参考文献】

[1] 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陈俊生.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