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模板(10篇)

时间:2024-04-01 15:11:48

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

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例1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海外汉语教师。随着汉语热的到来,很多新建本科院校都开设了这样一个新兴而热门的专业。《现代汉语》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是基础课程,也是主干课程,一直承担着传授现代汉语基础理论和知识的重任,这门功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决定了学生将来从事汉语教学的能力。然而,由于师资力量、办学经验、教学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新建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热情并不高,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以笔者任教的晋中学院来说,我们给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00余名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对《现代汉语》这门课“很有兴趣”的学生仅仅占15%,“有一定兴趣但不知道怎么学”的占50%。调查结果显示了对《现代汉语》课程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针对晋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拟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上进行初步的改革和探索,希望能改变该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也希望能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相关课程建设有一些启示。

一、晋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课时安排不合理

在任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教学目标。晋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2007年成立之初,只是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方面体现出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略有不同,对于《现代汉语》这样一门在两个相关专业同时开设的主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时数甚至于教学内容上都没有任何分别。而由于师资有限,我们讲授《现代汉语》课程的老师既要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讲,又要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讲,这就导致这样一种结果:一样的老师、一样的教材、一样的内容、一样的课时,但我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即学生所学专业不同,他们对知识的需求也不同。从人才培养目标上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培养“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而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能在学校、机关、新闻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才”,所以,《现代汉语》在不同专业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时数的安排上,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现代汉语专业是相同的,都是每周3课时,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这是不够的。教师经常是匆匆地讲完课本上的基本知识,根本没有时间去延伸和拓展这些语言理论。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实际存在脱离现象

在我们组织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道多选题:

你认为现代汉语课应该教哪些内容比较好?A.以教材为体系的教学内容;B.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C.组织与语言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D.了解语言学界最新动态。

有15%的学生选择了A,60%的学生选择了B,40%的学生选择了C,15%的学生选择了D。从学生们的选择上可以看出,该专业的学生普遍重视语言知识的实用性,小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满足于教材知识的讲解,小部分考研的学生希望能了解学术前沿的动态,绝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跳出课本,选例注重现实性,讲解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三)教学方法古板单调,缺乏创新性

《现代汉语》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学生对这门课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内容死板”,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单一化,即以老师为主体,先讲些枯燥的语言理论,再举几个“循规蹈矩”的例子。而如今,用这样单一的教法去教这门传统课程,在“汉语国际教育”这个新兴专业面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为以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是“用好汉语”,而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不但要用好汉语还要会教汉语”,学生在具备更深厚的汉语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解决汉语运用中所出现问题的能力。这时,单一化的教学方式根本满足不了教学需求,必须进行改革。

二、《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中应采取的对策和方法

(一)重新确定教学目标,修订教学时数

为了使学生胜任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我们应当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目标明确为:系统掌握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及文化语用的基本规则;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并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汉语的言语现象;掌握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能发现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及文化语用上的错误,并能够运用所学汉语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指正。

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现代汉语理论知识要求更高更细,建议由现在的每周3课时增至4课时,这样教师也能在课堂上增加一些设计练习和课堂教学模拟环节,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结合新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现实需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即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部分进行适当调整,并根据教学需要,增加文化语用部分。具体如下:

语音部分:语音部分除了要学好普通话的声韵调,还要强调汉语语音和其他语言的差异。语言学习者的母语与汉语的差异,往往就是学习的难点。例如: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声母就是难点;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学生,韵母是难点;对我国维吾尔族学习者来说,复韵母是难点。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汉语的清浊辅音、声调、语流音变现象、儿化现象等都是教学重点。这些外国人语音学习阶段的重点和难点,应该在语音教学部分予以强调。学生不仅要准确地说出每个音素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还要用舌位图等方法来说明如何发这些音。

文字部分:文字部分的学习仅仅要学生掌握教材上有关汉字的笔画、笔顺、构造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知道,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使用的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组成汉字的笔画数目众多,之间又有细微的差别,认知汉字的过程是音、形、义的结合,对于习惯拼音文字的使用者来说,必然会感到汉字难认、难记、难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想教会他们深层次地认知汉字,必须把握汉字的构成规律,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熟悉传统的字源学“六书”理论, 能运用“六书”理论对一些汉字进行音、形、义的解释。

词汇部分:在讲授词汇部分时,教师要在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运用词汇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进行词汇解释能力的训练。要让学生学会引导留学生对现代汉语词汇分类别进行学习:对于基本词汇,重点要了解其理性意义,有多个义项的还要注重分项理解;对于一般词汇,除了要介绍理性意义,有的还需要介绍来源(如“模特”),有的要介绍感彩(如“老头子”),有的要介绍文化色彩(如“走狗”),有的要说明形象色彩(如“美人蕉”)等。对于汉语词汇中独有的一些文化词(如“红娘”)、一些很难使用的虚词(如“并”与“并且”)、一些难以辨析的同义词和反义词、一些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词新义(如“给力”)则需要通过使用实物或图片、运用对比或类比法进行练习。

语法部分:目前国内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一般都很注重语法部分的教学,而且学界的共识是要重点突出外国学习者易出现偏误的语法现象。这一点当然很重要,外国学习者容易出错的把字句、被字句、兼语句、连动句等都是教学的重点。课堂上就要训练学生针对具体的语法偏误现象进行分析并纠错。但是,除了这些传统的教学内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语法教学还要格外注重语言对比教学,如在讲授词类时,可以从汉语和英语的对比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两种语言的个性不同,认识到汉英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截然不同的关系,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以后的语法教学问题。

文化语用部分:目前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大都没有语用章节,但是很多语言交际是离不开语用知识的,如中国人的见面问候语、告别方式、道歉、请求之类,这些文化语用规则必须渗透进教学中。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提倡创新性和实践性

在单一化的教学方式根本满足不了教学需求的现实下,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改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方式。

1.方法多样化,提倡创新性。在现代汉语课堂上,不能仅仅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而要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我们可以使用比较法,拿学生熟悉的英语和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进行比较,还可以把方言和共同语进行比较,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进行对比,让学生对语言理论有全面的理解。例证法是《现代汉语》教学常见的方法,但传统的例证教学法往往是举一些“循规蹈矩”的例子来验证语法规律,至多再举一些不“合乎规矩”的例子来分析其不合乎常理的原因。这些都是在围绕着语法规律说事。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上,我们更应该围绕着语言学习者说事,即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角度出发,采用“案例教学法”,大量搜集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集中出错的案例,“对症下药”,分析其容易用错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考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以致用,提高实践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必须提高实践性,决不能局限于教师的“讲”,还要留部分时间让学生去“讲”。教学中要安排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一些语言规范化知识竞赛、“找错误”趣味游戏、地方方言调查、演讲比赛等活动,拓宽学生对汉语知识的认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另外,我们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学院留学生的资源,建立起留学生与我院学生的联系,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从留学生身上搜集“活生生”的有偏误的例子,并把这些例子进行分类,让同学们自己去分析他们为什么会错,应该怎样纠正,用什么方法去纠正。

通过以上的改进,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汉语》一定会改变自己“枯燥乏味”的形象,变得更具体、更鲜活生动,学生也会改变自己的听课状态,变成课堂的主人,提升自己学好汉语的能力,具备教好汉语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孙春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语言文字应用,2006,(4).

[2]郑庆君.全球化视野下的汉语母语教学[J].湖南社会科学,2011,(6).

[3]钱道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探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5).

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例2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深,而汉语作为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在全球汉语热浪的掀起,国内外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并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的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汉语国际教育现状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至2013年底,全球学习汉语的人已经超过一亿人。在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在海外,随着汉语热的推动,截止2015年,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目前仍有70多个国家200多所大学正在积极申办孔子学院。同时,法国有360所主流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截至2008年全法学习汉语人数达6万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目前有2.7万多名汉语学习者;西班牙学习汉语的人数达5000人。然而,汉语热的出现也导致了师资和优质教材资源不足的现象。根据美国亚洲协会估计,在2015年出现了约7000名中文教师的缺口。随着英国、法国、印度尼西亚等过决定增开汉语课程,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文教师和优质教材资源将会更加紧缺,因此,为了缓解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供需矛盾,应该尽可能的为世界上各国提供优势的中文教师资源,并且结合当地汉语教学情况,编制相应的优质教材。同时,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实现并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是满足汉语学习者需求和实现汉语国际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之举,当然这也是每一位汉语言文化推广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二、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首先,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能够满足世界各国汉语教育对象的不同需求。随着汉语走向世界,面对的是世界各国的汉语学者,且这些汉语学习者的年龄、背景、个性特点、学习动机等方面千差万别。同时,在学习汉语的不同阶段,各汉语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难度、深度及广度也都有所不同,因此针对各自差异的学习情况,只有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信息化,才能更好的满足不同汉语学习者的学习要求。其次,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能够在汉语国际教育课堂中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质的教学环境。信息化的汉语教学课堂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互动性、趣味性、开放性等特点,能够尽可能结合学生的性格及需求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最为适宜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整堂课的学习效果。因此总体来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育对象、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等方面,能够为汉语国际教育创建一个多元、共享、交互的网络教育教学平台,让世界各国的汉语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方式选择相应的内容来更好的进行学习。同时,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汉语优质教师和教材紧缺的现状,这在推广并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的进程中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三、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途径

1、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的政策法规是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制度保障,这不仅需要完善推广汉语国际教育的政策法规,还需要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给予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部门一定的政策倾斜,例如加大资金投入的优惠政策等,让这些具体而且明确的政策法规真正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保障,以帮助打破现有的汉语国际教育机构的限制,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汉语优质教师与教材的共享。2、建立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建立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能够有效地帮助政府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统筹的管理,同时能够更具有针对性的对加盟汉语国际教育的高等院校提供服务,并且能够在结合该校及本土特点的基础上为该校的汉语国际教育提供更优质的师资和教材。3、加强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在国内外建设了许多汉语教学相关的网站,且网站上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等方面都有待探讨,针对此种情况,特别是在国内有必要采取相关的管理监察措施,对这些散落的教育机构网站进行整理,以实现优势资源共享,避免资源浪费。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不断推广和发展,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可以有效缓解因汉语热引起的优质师资和教材紧缺的现象,同时便捷且安全的汉语国际教育网络平台,不仅能够满足不同汉语学习者的要求,也将成为促进汉语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卢达威,洪炜.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06:23-31.

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例3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229-01

一、个人基本素养

1.良好的思想道德。汉语国际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品质以及正确的道德观,这也是最基本的人格素养。

2.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本前提。教师必须要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可以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需要什么,而自己能教给他们什么。

3.保持得体的仪容仪表。汉语国际教师在外国人面前代表的是整个中国以及中华民族的形象,因此对外汉语教师一定要注意个人的穿着打扮和仪态。个人形象应该符合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的形象,不要给人以轻浮之感。

4.正确的自我认知。汉语国际教师应该能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性格特点,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着良好的自信和自我认知,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良好的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5.良好的心理素质。汉语国际教师经常会有在国外教授汉语的经历,在国外生活则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处在一个陌生甚至有时候会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心理承受力差的人往往难以适应。因此汉语国际教师应具备健康的心理,能很快适应国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并能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二、知识储备

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汉语和所执教国语言两种。首先,汉语国际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二级甲等以上。因为对外汉语教授的是普通话,所以教师的普通话应该比较标准。其次,在国外教学,教师应掌握所执教国语言的基本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能力与学生交流。

2.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以汉语言文字学为基础,老师应该对语言的本质、结构、规律以及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还必须熟悉汉语语言学知识,包括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否则会难以应对学生会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3.教育学。谈到教学肯定就离不开教育学的知识,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建立在正确的理论基础之上。掌握教育学知识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内容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4.心理学。掌握好受教育者的心理,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从他们的需要出发进行语言教学才能收获良好的效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对象是外国人,教师就需要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学习目的、性格差异等等。在了解这些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

5.现代教育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课堂,多媒体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展示多面的教学内容。汉语国际教师也因学习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在课堂上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达到良好的上课效果。

三、课堂教学能力

1.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中外文化背景、教育制度等多方面的差异,能在这种基础之上和学生进行交流,是汉语国际教师进行授课的前提条件。

2.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汉语国际教师在课堂上应具有灵活的反应,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也能够适当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始终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3.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还是存在着很多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教学问题。汉语国际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找不到理论作为依据解决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们自己一边学习一边研究,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四、其他

1.掌握一定的中国特色才艺。传授汉语的同时会涉及到传播中国文化。汉语国际教师对中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华部分应该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太极拳、书法、中国菜烹饪等,最好能够掌握一两项才艺,在课堂上也能向学生展示,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

2.具备一定的涉外礼仪知识。汉语国际教师在国外代表的是中国,因此,他们需要注重涉外礼节,尤其是所在国的礼仪,包括课堂礼仪、日常交往中的礼仪、参加宴请的礼仪、会谈礼仪等。

五、结语

在汉语国际教学日益发展的今天,汉语教师在汉语国际课堂上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增多。汉语教师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才能更好地应对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更好的发挥自己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例4

词源探讨与国际汉语教育

慕课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在京高校留学生语言适应性研究

在京留学生生活适应性调查与分析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方法类课程初探

适应海外教学环境的汉语教材编写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案例教学

在京留学生心理适应性调查分析

新加坡华文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短期班课堂教学规范化设计的构想

从认知语义的角度看“??”和“给”

虚词:基于对外汉语阅读的再认识

浅谈俄罗斯商务汉语翻译人才的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挑战和路径选择

日本汉语高考试卷的分析与思考

基于语料、语料驱动和语料驱动学习

汉语测评自动化的需求、发展与对策

语言和文字分步教学的理念和实践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案例库建设的相关思考

中高级汉语口语教材话语标记语分析

“毕竟”类语气副词的教学研究与设计

汉语国际传播中判断句的句法定位及教学

越南的汉字应用和汉字教学现状分析

对日汉字教学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针对日本学生的汉语简体字多媒体课件

从语言哲学,看国际汉语教育的文化政治意义

非汉语环境下汉语背诵教学的策略和建议

“国际汉语教学创新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英语背景国际学校汉语课程:困境与变革

在京留学生文化适应性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在京留学生北京文化适应状况调查研究

两岸四部初级教材零起点语音教学模式考察

汉语国际教育用汉字表的字义信息标注初探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与教材研究

土库曼斯坦留学生汉语单字调习得的声学研究

泰国大学生汉字学习情况分析及教学对策探讨

对高级汉语综合教材语法项目选择问题的考察与思考

影响美国学生双音节汉语声调发音因素的语音调查

汉语测试跨文化理解听力题分析和文化层级构建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与国际汉语教育的本土化

由字到辞,减字增辞——论国际汉语教学的字-辞关系

课堂多媒体呈现对留学生习得汉语“在”字结构的影响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的PPP模式和PACE模式对比研究

从“语言资源”与“语言规则”谈汉语国际教育的相关问题

从提高教师职能出发——新加坡华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思考

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例5

汉语国际教育有一个相当关键得特点即国别化,什么是国别化?即为汉语于所有国家地表达方式应该为各为不同得,它得教学时期、教学方法、教学情况依据地区差别,内容同样有差别。处理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矛盾,不单应该在语言学这一块探索,也应该剖析本国得语言特点、文化特点、思想特点及其他情况。想把汉语汇进国别化教育不一样得概念里,把中华文化之精华汇聚教学环节里。

一、汉语国际教育与汉语国际教学的区别

即将剖析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之际,应该经教育之涵义与教学之涵义进行分别。彼此进行对比,教育之涵义较为渊博,关键说得是在全方位发展人得社会行为水平。汉语国际教育得普及应该将世界教育得习惯做参照,将德智体美做到整体成长得全面素质教育。同样由于如此,汉语国际教育得职责不仅仅为讲解某种语言,同样涵盖教育理论、教育规则、教育文化本身、教育思考及众多情况。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

汉语国际教育于10年前开始进行稳定得成长,了解汉语得群体同样出现每年增长得状态,教学体系朝着准确性、标准性状态进步,然而,于很多得国家,汉语还是非普遍教授语言。它得语言普及范围还存在某些得束缚。汉语国际教育得关键普及场所即孔子学堂,它统计到二零一五年末,于全球区域里建接近五百家,广布全一百三十四国。它得完美普及证实汉语得打开国门策略得正确,为汉语国际教育之关键扭转力。经过二零零四年到现在得进步,孔子学堂得教学关键把想教学方式革新为专业,剖析汉语国际教育之国别化矛盾,来保证汉语教育朝良好方向成长。汉语国际教育之关键从以前单一得语言授课朝着给中小学和文化普及方面进展,为汉语国际教育得关键转换阶段。

三、汉语国际教育在国别化方面的表现

(一)教材影响教学效果

教材为同学们学习得用品,为老师讲课及学生学习得连接,于编写汉语国际教育课本之际,应该完想到国别化层次得情况。例如美国授课得教材,其于课程构建之际假如忘却将平等、人权这些加入M去,就容易使学生造成文化不同感,阻碍学生得学习兴致,也阻碍汉语教育得教学效果。教材给汉语国际教育于国别化方面起到机及其关键得作用。

(二)社会文化上的差异

本国现代汉语国际教育种类丰富、包含多样。于操作汉语国际教育之际,应该完全想到国家社会文化方面得不同,分类做课程构建,尊重其得特别之处,构建有区域特点得教学方法。

四、改善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的对策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情况,本国汉语国际教育得关键部分有:课本得编制、讲课方法、信息化资源消耗详情、汇聚本国文化状态及其他情况。

(一)国别化教材

现在运用得部分优质教材仍要求更加完备,像重视学简识繁、讨论得延伸与减少、教材部分得标准填充和解释、繁杂笔顺难字得对待等。目前特别紧缺得为汉语读书教材,还能写成某些口诀及其他。阅读课本得编制要表达当今生活得情况,应该为简单得,并且有级别。

(二)教学安排

把握各种语需要,汉语国际教育能够设置不同阶段班次,它标准得,要求将运用得课本做到独立策划;对于学习情况有差异得学生,课程设置方面同样应该活泼一点,像能够遵循学生得喜好建立书法、器乐、口才及更多班次。汉语国际教育于课程建构方面应该更多重视加入学习得国家特点、学习及文化习惯及其他。

(三)教学方式

想分别和本国得讲课方法,使用本地讲课方法,将本地讲课思想做课程构建。利用延伸授课和拓宽练习,把字构成语句,利用将词语得构建使用,能够发展很多得语句,充分引起学生得喜好,构成优质得学习环境。

(四)利用信息化资源网络

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例6

汉语国际教育是面向全球各种年龄层次的学习者开展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教学。在对其中那些低龄的(经常也包括青少年)的汉语学习者进行教学时,课堂管理问题也凸显了出来,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使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掌握解决课堂管理问题的能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在课堂上建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在开展汉语教学时,要面对千差万别的教学情境,所面临的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管理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只让受训者掌握一些简单的处理课堂管理问题的方法,不足以使他们有能力解决将要面对的各种复杂的课堂管理问题,所以在对他们进行培养时必须使他们具备灵活处理课堂管理问题的能力。对此有学者指出:“麦克卡斯林和古德证明说,教师对管理进行多维度的思考会受益匪浅。他们注意到管理应该定义为流动的、过渡性的,总是用来调节课堂情形中的不可避免的变化的(比较重要的包括学生的不断拓展的需要和能力)。”(Good & Brophy,2002:202)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教学过程是不断变化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对课堂管理问题的认识和对课堂管理能力的掌握,也同样需要有动态发展的眼光和积极主动的操作。

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在面对非成年汉语学习者进行课堂教学时,必然要面临解决课堂管理问题的局面,而且课堂管理问题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也会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和有效地开展。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权威式的方式进行课堂管理,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课堂管理必须以有利于教学为目标,不能对学生采取压制这种传统的做法,对外国学生更是如此。“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把课堂管理作为建立和维持有效的学习气氛的过程,比把重点放在强调自己是权威人物或严格执行纪律的教师更可能成功。教师作为权威人物,需要要求学生遵守一定规则和程序。但是,执行规则和程序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组织课堂支持教与学的手段。因此课堂管理应该被设计来支持教学并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Good & Brophy,2002:164-165)教师是否重视和如何看待课堂管理问题对教学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课堂管理问题处理得好可以有效地支持教学活动的完成。

二、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掌握解决课堂管理问题的能力

尽量从根本上避免课堂管理问题的发生,是最为高明的课堂管理手段。对汉语国际教育师资进行课堂管理能力的培养,有多方面的能力需要他们去掌握。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在开展面对幼年或青少年学习者的教学时,难免要遇到课堂管理的问题,要有效地解决课堂管理问题就必须事先有所准备。有国外学者就提出:“特别是有效率的管理者,会首先尽可能多地把学生的时间投入有益的学术活动中去,并把学生的开小差之类的小问题解决在未发展成大麻烦之前,以此来减少学生在课堂里混乱不堪的频率。”(Good & Brophy,2002:168)就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的培养而言,则必须在教学设计阶段就使他们会运用控制课堂管理问题发生的能力,通过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等手段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遏制课堂管理问题的出现。预防是最有效的解决课堂管理问题的途径。对于没有课堂管理经验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要使他们掌握运用这里所提出的“充分的准备”的能力,就必须在培训阶段使之掌握它,这也是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训者的重要责任。

在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所面临的各种具体的课堂管理问题中,不同的问题影响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对策,且必须有对所出现的课堂管理问题严重程度的判断能力。“他们对学生思想上不经意的开小差会忽略不计,但对学生持续性的心不在焉会进行处理。教师会在这种心不在焉导致学生‘土崩瓦解’前把问题解决掉,但他们用的解决方法本身是不是破坏性的(如走近不专心的学生,如有可能用眼色示意学生等)。”(Good & Brophy,2002:169)掌握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具备正确的课堂管理的意识是同等重要的。教师拥有了从容地解决课堂管理问题的能力,也就拥有了胜任汉语国际教育的全面的能力。

三、在课堂上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是汉语师资最有效的课堂管理手段

在面对众多学习者的汉语教学班级里,仅仅依靠教师来解决课堂管理的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只会让教师疲于奔命,影响汉语教学的正常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解决课堂管理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在课堂上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果教师对每一个问题的解决、责任等都替学生考虑了,学生就学不会自我约束(self-regulation)和自我控制。学生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我们完成任务有15分钟)并界定自己的工作和程序(什么是批判性的问题――问题还可以怎样进行界定)。因此,恰当的管理使得规章和组织很有必要,它们的出台是循序渐进地用来鼓励更多的自我控制的责任的。”(Good & Brophy,2002:203)可见,让学生自己建立起自我管理的意识并且培养他们具备这方面的能力非常有必要,这样做就可以避免教师的课堂管理流于表面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地解决层出不穷的课堂管理问题。

学生掌握自我管理能力是要与他们的课堂学习结合起来的,教师尽管要在课堂教学的起始点单独抽出一些时间专门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但是也要将学生作为管理能力的培训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和方方面面。对于学生应当具备哪些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国外学者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学生需要形成学习情形中的基本的自我控制力(判断完成作业需要花的时间,决定是在家做某事有益处还是等到第二天的学习时间去做某事才有益处等),并拟订一个有助于自己组织时间的条款(如我必须在下课前至少完成三道题,这样如果我需要帮助就能得到)。学生也必须拥有自我评价的能力(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对作业和要处理的问题是理解的、什么时候是糊涂的),应该能够恰当地进行自我报答(认R到了什么时候完成了某事或大致完成了)。”(Good & Brophy,2002:204)学生有能力自己制订适合自己特点的自我管理条款是非常重要的走向自我管理的一步,汉语教师在这个时候应当有效地帮助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完成这项任务,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自我控制力,有能力进行自我评价,使他们知道应该如何完成自我管理,并且获得鼓励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例7

[作者简介]张晓红(1978- ),女,陕西榆林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国际汉语教育。(陕西 西安 71005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176-03

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不断深入地开展,全球范围内汉语学习者的数量与日俱增。在第七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国务委员刘延东指出,2012年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实现新发展,已建立400所孔子学院、500多家孔子课堂,注册学员65万人。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孔子学院全球布局,基本建成功能较全、覆盖广泛的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的发展目标。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快速发展对国际汉语教师师资队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培养一支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队伍,成为所有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和推广事业人士以及相关部门必须面对并认真思考的问题。

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外汉语专业正式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旨在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汉语语言和中华文化的传播从“请进来学”发展为“走出去教”。然而,“全球化”和汉语国际传播的新形势对国际汉语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如何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他们在具备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的同时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和跨文化交际概念分析

(一)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是一种交际行为,就交际的种类来看,可以是人际间的交流,也可以是个人与公众(群体)间的交流。跨文化交际学是新兴学科,国外学者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Kim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力,能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关键性问题,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体内部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比较复杂,因为其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几方面的因素。美国社会学家Ray Oldenburg曾经在著作《The Great Good Place》中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在跨文化传播与交际中,第三空间指的是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介于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的语言文化空间。它既有第一、二空间文化的特征,又不同于第一、二空间文化。在外语和第二语言文化教学与传播中,跨文化第三空间指的是学生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交流对话过程中产生的,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语言文化空间。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跨文化实质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的教学,目的是要教母语非汉语的人学习汉语,掌握用汉语交际的能力。学生和教师往往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不管是在日常交往还是教学及文化活动中必然都会涉及文化间的接触甚至碰撞,属于跨文化交际的领域。

国际汉语教师要成功地实现传播汉语语言和中华文化的目的必须要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这个第三空间的存在,避免“非你即我”或“非我即你”的思维模式,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敏感性,培养第三空间的思维和视角,形成国际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与传播中的新的第三空间文化身份。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参与制定者刘骏在介绍新的汉语国际教师培养模式APLUS时提到的Assimilating和Adaptable分别指的就是兼容各国的文化,融入当地社会的培养目标,同时他还提出Linkage这个理念,强调教学的关键是文化与文化的交流、语言与语言的交流、人与人的交流,Linkage代表文化和语言的交融与沟通。

(三)跨文化交际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密切关系显而易见,但是,对于应该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却并没有达成一致看法。姬建国认为跨文化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质,只有通过培养强化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和跨文化施教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建设质量和发展速度问题。王海燕也认为汉语国际教育首先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然后才是语言教学的过程,跨文化交际因素是汉语国际教育内在结构的一部分,它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但是李泉似乎持有不同的看法,在谈到国际汉语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问题时,他认为国际汉语教育人才的课程设置和培养重点不够明确。对于国际教育硕士海外实习后认为能够提高他们外语交际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文化适应能力的课程要比语言学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和汉语本体知识等课程更让他们受益也更为重要的反馈意见,他的反应也颇为激烈,提出了“究竟哪些课程是主,哪些课程是辅?我们的主业是教汉语,还是体验外语交际、计算机应用和文化适应能力?”的质疑。

相比较之下,笔者更为赞同前两位学者的看法,即跨文化是汉语国际教育的本质,是其内在结构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存在离不开文化。强调在文化适当的情境中整体地使用语言已经成为第二语言教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教授外语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或者说只有具备充分的跨文化意识,立足于较为舒适和安全的“第三空间”,教师才能够用一种最易为学生接受的方式将所要教授的语言或文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向学生传授,做一个真正的“文化行者”。再者,国际汉语教师通常面对的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文化环境,要在这个环境中顺利展开教学文化活动,他们首先必须要适应这个环境中的生活,当然更要适应和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教授对象。

笔者曾经参加的由美国大学理事会和国家汉办共同组织的“赴美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中,就有教师因为不能很好地适应在美国的生活和课堂,最后甚至心理和精神出现问题,不得不中途归国治疗。基于此,国家汉办对于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和公派教师也明确提出了“适应性强,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申请条件。和2007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教师具备多元文化意识,同时了解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以及跨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并将上述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的文化和交际要求相比较,2012年孔子学院总部和国家汉办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强调国际汉语教师应“具有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能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

其实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我们的主业是教汉语”并不矛盾,二者是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国际汉语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跨文化交际是成功完成国际汉语教育工作的必然途径。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及能力培养的现状

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意义如此重大,但是目前国内各大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和结果却并不乐观,远远落后于汉语国际推广的步伐,无法满足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忽视了跨文化人才培养的定位;第二,过于注重外语学习,忽视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第三,过于重视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该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从课程设置来看,很多学校的外语课时约为50%,甚至更高,而文化课时比例约为20%,中山大学甚至低至7.1%。这组数据既说明了对外语的过于重视和对跨文化交际一定程度的忽视,更表明了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指导,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即使很多高校开设了一系列和文化相关的课程,诸如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与礼仪、英语国家文化基础、中西文化比较、西方文化导论、跨文化交际等,但是这些课程的讲授内容多以理论性知识为主,繁重的课程让学生不堪重负,更是无法获得对于异文化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跨文化交际能力当然无从谈起。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科学设置课程比例,整合课程资源

在明确了跨文化人才的目标定位之后,重新分配汉语、外语、文化等课程的比例,可以适度减少外语课程的比例,加大跨文化课程的比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而是改为更加注重学生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可以开设一些英语讲授的选修课程。由于课程安排较为丰富,可能会出现几门课程内容部分重复或者是本应密切关联的课程之间却较为松散和孤立、教师各自为营的问题,学生也无法从整体和宏观上全面整合所学内容和知识。因此,有必要将各门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打破它们之间的界限。

例如,既然国际汉语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那么完全可以将“对外汉语教学法”和“教案设计”等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结合起来,找到它们之间的契合点,从而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一过程既实现了学生跨文化知识和能力的应用,也培养了他们的跨文化教学意识和策略,有助于他们将来开展真正的国际汉语教育工作。不过这就意味着需要几门相关课程的教师共同合作,甚至需要设计一门从跨文化角度为出发点的、集几门课程为一体的跨学期的综合性课程。而“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导论”和“中西文化比较”等课程之间也可以找到契合点,从而将三门课程贯通起来,三位教师互相合作备课必然有助于学生将三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如何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主线进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

(二)创造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和环境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体验,学校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当然由于条件所限,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机会派学生进行海外汉语教学的实习,但是学校也要尽可能创造出“准实境”来帮助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真实体验,例如和海外高校之间的互换生交流项目、和本校留学生和外教的交流活动等。如果学校本身就有留学生,那么可以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和留学生进行混合培养,建立学习伙伴关系。

此外,学校也需要加强和社会各界包括各类外资企业的密切联系,为学生创造诸如为该企业中的外国人进行汉语培训或者翻译等实践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使用较为直观和灵活的教学手段,例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影视观摩、案例分析等,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接近异文化的环境。

(三)提升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是学生所面对的最直接的学习渠道,教师是否展现出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影响重大。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国际汉语教育的工作中,即使是身处本国文化的环境中,一个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在看待、分析和处理很多问题时也会和一个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即便身处同一文化背景,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微观的异文化环境,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甚至不同民族和宗教的学生可能对于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

教师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看法,善于向学生学习,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还是“唯我独尊”认为自己才是课堂上的权威,这些无形中却在向学生传递着微妙的正面或者负面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信息。而教师在讲授具体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文化课程时究竟是从“民族中心主义”的立场出发放大本国文化的优点轻视他国文化,是一味地推崇他国文化,还是否定或者弱化文化差异,抑或是强调文化多元性、本着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他国文化、整合文化差异,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在面对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尤其是二者之间的冲突时的态度和应对方法。

研究表明,与外国人接触的亲密程度、与外国人接触时间的长短、是否有出国经历、是否接受过跨文化交际培训或课程等因素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有影响。曾经参加过跨文化交际培训或课程、与外国人关系亲密或接触时间长的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民族中心主义维度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学校应为教师组织跨文化交际培训课程,或送教师去国外进修,提升教师本人的跨文化教学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汉语国际推广的跨文化实质决定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目标定位,而这个定位要求我们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素质,甚至是教材编写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为国际汉语教育事业源源不断地提供合格的教师。鉴于这种调整涉及面如此广泛,还需要对此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安晓宇.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6).

[2]姬建国.汉语国际教育的跨文化实质及其理论实践意义[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1(1).

[3]刘骏.国际汉语教师培养的新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09(4).

[4]赖林冬.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析[J].国际汉语学报,2012(2).

[5]李泉.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规格问题探讨[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1).

[6]邵滨,邵辉.新旧《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比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5).

[7]王海燕.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6).

[8]张和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例8

1 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Languages)是在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的基础之上的新的提法。它指的是指面向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更是一种文化教学,或者是文化传播。因为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工作者不仅仅停留在校园内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课堂的汉语教学,还会走出去,走进社区,走进凡是有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需要的任何一个地方,所以它既有别于国内的对外汉语,又不同于简单的汉语国际推广。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今,汉语国际教育更能加快汉语及汉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

2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定位及文化内涵

汉语国际教育的重新定位使得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也非粗泛而表象的语言文化推广。故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内容也应有新的定位。尽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一直存在着争议,但比较认同的是与语言教学和语言交际密切相关的那部分文化。这样的定位对担负着传播中华文化任务的汉语国际教育来说,显得狭隘了一些。

什么是“文化”?中外为其下的定义数不甚数。可见其复杂。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豢勒(E,B,Tavlon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当代美国人类学家艾尔弗克罗伯认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其核心是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辞海》是这样解释的:文化是指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文化是非常广泛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们有好处的,就是文化。”从以上中外对文化的阐释可见,文化是复杂而广泛的,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核心是价值观念。也可以这样说,凡是民族的,有吸引力的,为异国学习者所需的一切文化内容皆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内容。因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对象已经不仅仅局限为象牙塔里留学生,还包括从事与汉语有接触的各行各业的外国人士,甚至是与汉语毫无接触,仅仅是对东方文明古国怀有好奇心的老头老太太们。

3 文化教学的具体内容

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对文化因素的探讨颇多,但由于汉语国际教育有别于对外汉语教学,故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内容也应重新定位。从以上对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定位来看,简单地说,文化内容包括存在于语言及非语言形式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和相对独立的文化知识。具体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因素

主要指存在于语言系统各层次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它主要隐含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系统中。属于语言的文化因素。

3.1.1 语音中的文化因素

语音对文化交际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任何语言的语音都有自己一定的结构系统,如汉语的声、韵、调系统,这个系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承载了大量独特的文化信息。例如,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字和近音字,于是人们就从这种谐音关系中引出了吉利话和禁忌语。如与“死”谐音的数字“4”,在电话号码,车牌号码中凡带有“4”这个数字的,人们都不愿意选它,这就是避讳。反之,“8”与“发”谐音,含有发财,发达之意。所以人们都喜欢带有8的数字。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另外,汉语的音节有其独特性,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如双声、叠韵、叠音的韵律美;押韵回环的节奏美,声调配合的抑扬顿挫之美;模拟声音的仿真之美等等,在诗歌、民谣、顺口溜、绕口令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3.1.2 词汇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所使用的词汇中的文化现象异常丰富。尤其是那些很少能和外语对译的词汇。比如汉语的中表示亲属称谓的词,远远多于其他语言,这表明中华文化注重家庭、血缘关系。另外词汇中的文化内涵还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如姓名的书写顺序是先姓后名,信封上地名的书写顺序是先大后小。这反映了中华文化中重家族轻小我的民族心理,先整体后局部的思维方式。从词汇的结构形式来看,双音节词最多,存在大量的四宇成语,并且其中不乏两两对称的并列式或联合式词组。

3.1.3 语法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句子的生成是以语义为第一要素,以义统形的。不用严格的性、数、格、时态等形式变化来体现语法关系和语义信息。而是在遵照一定的规则后,只要在前后语境中表达合乎事理,就可以组句组段。汉语中多话题句就是这个缘故。例如,“我已经做完作业了。”常常说成“作业我已经做完了”。只要你细细地体悟,就能悟出各种表达的微妙差别。在造句心理上表现为重意境、主神似;写景状物时要求化景物为情思,赋情思于景物;叙事说理时则贵言简意赅。同时不求形式上的面面俱到,却讲究意境上的回味无穷。汉语句子在生成过程中对于语境、情景以及交际双方背景知识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在理解句子时就不仅对语言符号作表层分析和组合,而且要努力进入对语境的领会,对情景的感受,乃至动用储存在大脑中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是汉民族重领悟而不重形式的哲学与思维方式的体现,是汉语根深蒂固的文化精神的体现。它渗透到汉语各个领域的各个方面而集中体现在了语法上。

3.1.4 语用中的文化因素

语用中的文化因素体现在语言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它是由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所决定的。一般的基本语用包括以下几种:

①称谓语。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长幼尊卑亲疏的人际关系,对长辈、老师、上级不能直呼其名。故对老者要在姓前或后加“老”字,表示尊敬:对不熟悉的人也用叔叔阿姨,兄弟姐妹等亲属关系相称,以拉近距离:对上级则用姓加职务的方式相称,表示对对方社会地位的尊崇。

②问候语。中国人见面问候并非“你好”二字那么简单。“吃了吗,”“去哪儿,”“上班哪7”这些并不需要认真回答的看似不经意的随便问问,既是对对方的在意和关心,也是对社会生活的写照,还能反映出时代的变迁。

⑧禁忌语。一般在结婚、寿诞等喜事期间,要说些美好祝福的语言,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或是有不吉祥之嫌的话,若是不小心为之,也要用吉祥的话来转化一下。在外国人看来,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属于隐私禁忌的范畴,而中国人,看关系的远近,也是可以或者是愿意和朋友交流和分享的。

④谦辞与敬语。中国人对自己尽量谦逊,对他人尽量表示尊敬,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交际规约。而外国人往往把中国人的这一谦逊传统看作是不自信,自卑的表现,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而导致的误解。

3.2 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相对于存在语言形式中的文化因素而言,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存在形态大于语言形式。除了通常所理解的与语言相对的“体态语”以外,还包括记录语言的符号一文字,即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

3.2.1 文字

文字是记录有声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语言的书写符号就是汉字。它除了具有文字的一般功能以外,还具有神奇的文化功能。特别是汉字的书法魅力和它的构造来源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华文化极富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字的书写非常讲究。虽然每一个汉字都是由一定的基本笔画组合而成,但是一旦融入了人的理解和性情而诠释出的汉字则体式多样,风格各异,或飘逸,或凝重,或雄健,或清秀,因而形成了各种派别的书法艺术。

汉字的构造极其来源更是彰显了汉文化的魅力。一部《说文解字》也道不尽它的魅力。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融入了个人的人生感悟的新“说文解字”也层出不穷。如”人”字,《说文解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腥之形。凡人之届皆从人”。天、地、人为宇宙”三才”,而人乃“天地之性最贵者”,可见,我国古代对“人”的重视。现代人对人有新的诠释。认为“人”字由一撇一捺构成,分别取自“男”字中有力的一撤和“女”字中风情万种的一捺,共同支撑起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人若肩负社会责任感则为“大”(“一”为责任);人再大大不过“天”(一”为天),人若能立于天地间,则为大丈“夫”(“二”代表天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对“人”字构造的阐释,都融合了“天人合一”文化思想。

3.2.2 体态语

体态语是属于非语言的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指通过表情和动作来传递信息。体态语在交际中最自然地流露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信息。“拱手”是中国人特有的见面或告辞致意的礼貌举止,是有古代文人见面作揖演变而来的。在有师长、领导等前辈在场时,要有一定的距离,坐姿端正,显得谦逊有礼,以表示对前辈的尊敬和敬仰,而不是彰显自我个性的时候。

3.3 文化知识

其实,通常所说的文化教学就是指的文化知识的教学。文化知识指的是有别于以上谈到的所有的文化因素而相对独立的知识性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来创造、积累、传承下来的文明集合。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3.3.1 文化背景知识:主要包括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科技、风土人情等。由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属高山盆地内陆之国,受几千年的儒家哲学思想的熏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温文尔雅,忠厚通达,博大内敛的文化气息。与西方的热情奔放,冒险不羁的骑士精神全然迥异。

3.3.2 基本国情知识:主要包括人口、政治、经济、教育、民族等方面知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新中国,依然秉承历史之精华,敞开胸怀,广交宾朋,吐故纳新,积极进取,为世界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3.3.3 专门文化知识主要指针对汉语言专业或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学习者所开设的专门的系统的文化知识。它更具专门性、系统性、学术性,更突出文化价值观念,保证学习者受到足够的人文科学教育。

4 结语

通过以上对文化教学内容的梳理,使汉语国际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的区别更加明确:文化教学的内容更加清晰,更加具体。使文化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加有的放矢。使汉语国际教育的从事者更加明确自身的使命,以及自身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只有在此基础上实施的文化教学才能使汉语及汉文化更加全面快速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辞[语词分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2]李羡林东方不亮西方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演讲[J]中国文化研究,19954,

[3]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彭增安,陈光磊,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概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例9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的现状

(一)现代汉语教改的重要性

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很受重视。陈黎明、温欣荣在《新时期以来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研究综述》中将其分为四个阶段:以教材编写为重点阶段,以教学内容调整为重点阶段,以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阶段,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阶段。[1]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现代汉语教学需要宏观的指导,也需要教学手段的改进。现代汉语课程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本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研究(包括教学)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缺乏相应的学科独立性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对传统学科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较为依赖,包括现代汉语在内的许多课程在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学科独立性都需要逐步建立。

现代汉语课程之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是语言分析应用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是对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和理论的传授,侧重的是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可以理解为语言应用类学科,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语言研究能力。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应该创建全新的教学模式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要立足于现代汉语作为理论课程的现实,探讨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该课程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更加契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与学的思考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培养实践性人才目标,实践与应用在教和学两个方面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学科知识理论的宽度和深度

现代汉语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是系统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2],为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奠定基础。这一教学目标适应的是汉语言文学类专业对现代汉语课程的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从事语言或文化研究的基本能力;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基础,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应用型语言学高级人才。由此可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更加突出了实践性,同时提出了对学生语言研究能力的培养。[3]

在知识讲授过程中,引入多家观点进行对比,促使学生对现代汉语理论深入思考;在延伸阅读中将其他版本教材作为参考资料,全面了解现代汉语的知识系统;利用现代汉语相关的公开课等网络资源,拓宽专业学生的学术视野,并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思考。

(二)引入语言现实“活水”来丰富课堂

对外汉语教学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会随时面临并需要解决种种动态的语言问题,这些问题很难在现代汉语或者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找到答案。在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已吸收的营养不断地消化,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观察、分析及研究能力。

语言相关的理论是静态的,动态的语言现实则是语言相关知识和理论的源头活水。社会生活语言异彩纷呈,新词新语往往成为年轻一代的标签;留学生的洋腔洋调和语用偏误往往出人意料,也是学生以后要面对的现实。把这些语言现象引入课堂,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接地气。

(三)设置语言实践环节

前面两个方面是从教的角度来对现代汉语课程进行的改革,而从学的角度,学生要对身边的语言现象进行调查,培养独立的语言分析和研究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提高自身对语言生活的敏感度,对现实中出现的语言现象能够进行正确的解读、解释和教学。要达到这一目标,现代汉语课程设置中的语言实践环节应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明确而独立的学科意识是规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的前提。在该专业的教学大纲中,“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是对该学科的性质界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也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的。我们认为,该模式应具有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内外结合的特点。

(一)点面结合,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尝试范例性教学

现代汉语教学中,应不断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加知识与理论的深度与广度。黄廖本《现代汉语》教材是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胡裕树、张斌等人主编的教材以及其他的前沿学术成果也应当加以关注。我们把教材和课堂教学要点作为该专业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中介”,用这一“中介”引导学生去认识、分析、理解事物,然后进行反思、评判和建构。

“范例性”指的是把教材当作一种范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作为引玉之砖,不强迫学生完全同意教材的内容,而是用案例或范例提供一种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可以把教材和补充材料作为分析语料和思考问题的范例,着重体会其如何归纳、总结、批判、辨析等。

(二)动静结合,围绕语言现实,展开形象化教学

现代汉语理论属于静态的描写,而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做到对汉语知识的动态应用。理论来源于对语言现实的整理和归纳分析,而语言现实又是变动不居的。对语言现实的关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这里的语言现实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社会生活语言;第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有代表性的语言实例。

现代汉语知识和理论源于生活,理论教学却容易与生活语言脱节,导致教学改革的效果不够明显。生活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活水,形象化教学是用具体、生动、形象、易解的语言事实、生活现象去解释现代汉语的抽象理论,[4]化虚为实,化深为浅,从而做到理论来之于实践,回归于实践,达到理论和实践的至臻结合。现实语言正是现代汉语课程直接面对的研究对象。语言现实的引入,可以加强现代汉语课程与语言生活、与留学生汉语学习现实的联系,提高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相结合,实践贯穿于教学中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初步的语言研究能力。学生语言分析与研究能力的获得,要吸收众多知识、众多理论的营养,同时需要不断地消化所吸收的营养。教师应重视实践性教学,指导学生参与生活语料调查,进行语言资料收集与研究,加强对比分析,并加大实践环节在平时考核中的分量。

语言实践与现代汉语教学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该科目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意识和初步的语言研究能力,更加契合专业应用型实践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模式应与时俱进,反映现实的需求和时代的变化。“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内外结合”不只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迫切需求,也是所有专业学科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陈黎明,温欣荣.新时期以来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研究综述[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98-101.

[2]郭莉琳.发挥地方方言优势,提高《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质量的

探索[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2):83-84.

[3]郭智辉.谈对外汉语专业的现代汉语教材建设[J].现代语文(语

言研究版),2007,(12):92-94.

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例10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教学重点

(一)文学的文化载体作用

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另一方面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的学习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习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国故论衡·文学总略》中说:“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1]中国传统的文学定义,取其广义的“文学”内涵,包括一切与文献有关的学问。因此,中国古代文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经”指儒家经典;“史”指中国古代史书;“子”指诸子散文;“集”指文学作品及文学理论专著。

现代将“文学”归属于语言艺术范畴。因此,中国古典文学中只有“集”部才可勉强符合现代的文学定义。尤其,在中国先秦诸子散文和《春秋左传》、《战国策》等史书的教授中,显然突出了文学作为中国历史和哲学思想(即文化之一部)的载体功能。

文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便是中国现代社会和思想的发展,在从五四文学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最直观表现是中国白话文学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现代文学不仅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更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激烈变革。

外国文学同样携带着本国独特的文化思潮,它一方面为中国读者展现世界各国文化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影响着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文化的发展。透过他国文学看到的不仅仅是外国作家的情绪和文字的艺术,还呈现出区别于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变迁。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讲授的关键,不应落在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史的梳理上,而应重点强调文学中的文化因子。通过文学作品的讲解,梳理文化的发展,在掌握文化基础后,文学还应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从而达到文学课审美教育的目的。

(二)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

余虹将文学定义为:“文学是一门艺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以感受、想象、虚构为特征的审美艺术。”[2]首先,文学是意识形态的集合体,它通过适当的文学体裁表现出作家“美”的体验,在阅读中传递给读者。传播的后果,一方面读者感受到文学艺术中的“美”;另一方面为阅读文学艺术的读者,创造出新的“美”感,改变读者的思想,影响读者的生活。文学艺术是蕴含着审美意识的物质载体,文学阅读是审美意识的传播过程,文学讲授就是将阅读过程提升到审美教育的境界。

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首先是大学生。大学生除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外,还应该建立“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除了在文学中挖掘文化因子以外,还要通过文学艺术培养“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从而树立“美”的追求。因此,现代大学教育中广泛开设文学课的目的,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作为以传播中华文化为本职的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很高的鉴赏能力,涉猎广泛的世界“美”。在了解他国文化的“美”的基础上宣传中华文化的“美”,是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美”是真实心灵的释放。在文学课中,无论是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歌还是奇幻惊悚的波德莱尔诗歌,都被称作“美”的代表。对于李白诗歌的崇高美,学生容易接受,但法国波德莱尔的死亡美,学生则难以理解和感受。文学课的学习目的是带领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区别中外审美差异,从而更好的了解以审美为基础的文化差异。

(三)文学对汉字发展的承载

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将“文学”定义为:“它诚然被视为美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散文、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等样式。”[3]语言是文学的媒介,文学是通过语言反映作家审美观、展示审美体验的艺术。从历时性的角度看,随着文化的发展,文学也在变化着,结成文学的文字自然跟随着文学的变迁不断演变。因此,在学习文学的过程中,同时积累了文字的演变知识。

汉字作为中国独创的文字,是中国文学的主要载体。汉字在历史流传中不断演变。它不仅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字形变化,还经历着字意义的变化。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假借字和通假字等造字方法,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经常出现。然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强调,用白话文书写新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开始了对古典文学的反叛。中国现代作家们大胆改革旧文学,建立新的文学观。在这场轰轰烈烈地文学改革中,汉字也经历了历史的洗礼。新世纪的中国文学受到世界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在文学机体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作为细胞的汉字也经历过分裂和重组。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课是汉字课,汉字的发展演变,是汉字讲授中的基本知识点。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必须以中国文学为基础,感受汉字的发展过程,掌握各时期汉字的发展规律,才能够顺利地将汉字传播到世界各国。

“文学既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和文化现象,又是独特的艺术现象和审美现象;它既植根于广泛的文化结构之中,……又依存于特定的语言形态,关联着人类的情感、心智与形象,有突出的审美品格和审美属性。”[4]依靠汉字传播的中国文学,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内涵,艺术化的表达着中华民族“美”的情感。文学与文化、汉字和美育的关系,是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教学中,必须体现的课程重点。

二、文学教学改革

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文化,让世界其他民族理解中华文化,从而建立良好的国际交流环境,是汉语国际教育的目的所在。然而,过度甚至于夸大中华文化,给他国文化带来巨大压力,是传播中遇到的困难。美国认定中华文化具有文化侵略性,强行关闭孔子学院事件,为汉语国际教育敲响了警钟。因此,中国国家汉语办公室强调,汉语国际教学中应将中华文化与他国文化公平对待,以强调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之一部分。为此,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学教学中,应借鉴比较文学的方法,将中华文化与他国文化对比,既突出个性,又显现共性。从而,建构世界文化圈下的中华文化特征。

(一)比较文学的介入

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5]比较文学在文学课中的应运是必然趋势。文学的传统教授是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三部分。其中,中国现当代文学受到中国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影响,文学的三部分便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交汇、碰撞。然而,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始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在教授过程中很难发生关系,这便需要比较文学的介入。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比中西文学的相同与差异,透视中西文化的共性和个性。作为文化载体的中西文学,在共通的文化平台上强调突出各自的个性,从而加深文化的相互了解。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文化交际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在文学课的教授中,应用开放性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将独立的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文化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理解异文化的能力,训练学生与异文化的交流能力,教授学生在异文化环境中传播中华文化的方法。

(二)文学文化学的引导

“所谓对文学的文化学认识,是指对文学的性质、活动过程及其特征、活动的功能等作文化阐释,它构成文化学的一个分支:文学文化学。”[6]对于重视文化教育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文学活动反映的文化现象是学习的重点。然而,在普通的文学教学中,教师只是引领学生阅读文学文本,带领学生参与到文本的解读过程中。这便将文学与文化完全割裂,僵硬地单方面传播文学,与文化传播保持距离,加深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对文学课学习的困惑和误解。

文学文化学强调文学活动对文化的建构作用,建构的过程由作家、作品和读者共同参与完成。作为特殊读者的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与文学作品的交往中探寻文化根源是他们的主要任务。这势必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挖掘文学背后潜藏着的文化精神和时代价值便成为教学主题。

文学文化学以文学追求的自由精神价值为研究主体。对自由的向往便是对“美”的追求,而文学作品通过塑造带给读者美感的形象、讲述美的故事、抒发美的情感,构筑读者的精神事实,并肯定这种获得是美的,从而积累人的审美体验。在文学讲授传播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次文学活动,作家情感和文化通过文学传递到课堂,教师作为接受中介,利用个人分析干预学生接受的想象,从而达到教授文化的目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功能。

(三)汉字文化学的借鉴

“宏观的汉字文化,是指汉字的起源、演变、构形等基本规律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微观的汉字文化,是指汉字自身所携带的,通过构意体现出来的各种文化信息。”[7]汉字构成汉语,汉语联结成为中国文学,中国文学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汉字在层层组合的过程中最终与文化产生了联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为对外汉语教学输出人才。把汉字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演变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文学课的教授得到实现。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文本解读及文学史讲解中,需要教师关注重点汉字的古今演变。在中国现代文学文本分析中,文化变迁影响下的汉字演变规律,应该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在中国软实力不断提升的今天,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重视。在这种世界环境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参与培养此类专业人才的教师及教学方法更加受到重视。作为本专业必修课的文学课,一直难以直接参与到汉语国际的教学中,在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中被边缘化。本文划出文学课中文化、美育、汉字演变的教学重点,并以比较文学、文学文化学和汉字文化学研究方法的介入,提出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教学改革的些许建议,希冀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注释:

[1]章太炎.国故论衡·文学总略选自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四)[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2.

[2]余虹。文学知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蔡江浓.原始文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5]曹顺庆.比较文学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