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统计学的问题模板(10篇)

时间:2024-03-16 08:36:11

统计学的问题

统计学的问题例1

一、中职会计专业统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中职会计专业统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师生双方。

首先,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普遍认为,统计是会计专业的选修课,可学可不学,因此从思想上不重视。另外,中职学校学生知识底子较薄,尤其是数学基础不好,而统计教学中,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学生学习难度大,畏难情绪重,缺乏学习信心,学习兴趣不浓。其次,从事中职会计专业统计教学的教师,一般是数学或统计学教师,对会计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了解,因此统计学教师的教学与会计专业相分离,无法真正引领学生认识统计学在会计专业中的重要性。

二、中职会计专业统计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在中职会计专业统计教学中,从学生层面,我们应加强思想认识,明确重要性;从教师层面,我们要注重补充统计学和会计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使会计专业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衔接,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1.明确重要性

(1)统计学在会计专业学科中的应用。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很多计算方法的原理来源于统计学,是统计知识在会计各专业课程中的具体应用,如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等会计主干课程中,都或多或少用到了统计知识。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统计知识在会计各专业课程中的应用,从而明确其重要性,以此激励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端正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如果学生能熟练地掌握统计知识,那么会计学中比较复杂的计算,也就不再困难了。

(2)统计知识在就业过程中的重要性。现今,会计职业领域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如一些大企业的收银员岗位已经纳入会计部门管辖,一些小企业的出纳、会计岗位同时要兼做文员、仓库管理员等。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年龄、知识和技能特点,决定了他们可以直接胜任的岗位特点是具有较为简单的专业知识,对技能和职业道德要求高,岗前培训时间较短。因此,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主要包括出纳、会计、收银、统计、仓管、文员等。统计、仓管等,这就意味着,学好统计知识对会计专业学生来讲日益重要。

2.优化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统计教学内容,大多参照统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对于会计专业来讲,主要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对一些项目进行精准核算。因此,开发会计专业的统计课程校本教材,及时更新统计教学内容,使会计专业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密切衔接,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1)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教学中渗入会计要素、会计报表(见下表)。统计指标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等。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时期总量指标和时点总量指标。时期总量指标可相加,大小与时间长短相关;时点总量指标不能相加。

在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教学过程中,渗入基础会计课程中会计要素、会计账户及其金额和会计报表编制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更为透彻,掌握起来也就更为牢固了。这样,统计知识在会计专业的应用地位也就能凸显出来了,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统计课重要性的认识和学习统计学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统计课堂教学效率。

(2)平均指标计算教学中渗入存货计价方法、销售预测。在统计教学中,平均指标的计算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应用也极为普遍。如财务会计课程中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就是应用统计平均指标的计算原理,即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管理会计课程的销售预测也是算术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的应用。

(3)标志变异指标教学中渗入投资风险价值。在统计教学过程中,标志变异指标较为抽象,指标多,计算量大;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投资风险概念抽象,投资风险价值的计算需要应用到平均数、标准差和离散系数等统计指标。所以,在标志变异指标教学过程中,渗入投资风险价值计算,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学生就能较为清晰地理解这一知识难点。

(4)统计指数教学中渗入成本差异计算。统计指数用来表明不能直接相加和不能对比的现象在不同时期相对变动程度,其作用在于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变动的方向和程度,分析在受多因素影响的现象的总变动中,各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在统计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渗入管理会计课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在标准成本差异教学过程中,计算公式多,学生熟记公式并正确运用的难度大。运用统计指数,深入理解标准成本差异计算分析的原理,按成本项目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将成本差异分解为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归纳总结,简化记忆公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总之,会计专业课程中遍布统计知识的应用。在统计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会计专业课程,优化教学内容,从而促使学生在学好统计学的基础上,让统计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

3.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会计专业的统计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应用统计方法解决会计核算中实际问题的技能。因此,会计专业的统计教学更应该注重统计应用和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统计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在统计教学中,我们应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知识的能力,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注重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此外,统计教学应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适当采用现代化的网络和计算机教学手段,把统计教学和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如多媒体课件、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等。

总之,中职会计专业的统计教学应结合会计专业自身特点,注重对统计思想的挖掘和传递,注重对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塑造,更新知识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增强学习统计知识的兴趣,深刻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学到真正能指导实践的现代化统计知识。

参考文献:

[1]娄庆松,杨静.统计基础知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黄书田,刘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统计学的问题例2

1、教材内容陈旧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统计学教材种类繁多,但内容陈旧,多年不变,其特点可概括为“理论抽象、内容繁多,案例分析少、缺乏应用价值”。使用这种教材,一是不便于学生自学,二是增加了教师教学难度。因此,编写以案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例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统计学实务教材,迫在眉睫。

2、学生数理基础知识薄弱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大部分是文科学生,数理知识普遍薄弱。由于统计学教材有一定难度,学生学习中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其中的抽象理论和繁琐的计算,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往往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统计理论知识处理相关专业问题。这就要求统计学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能够运用教学技巧解决此类问题。

3、 教学方法单调、手段落后

目前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大都不能适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利用工具软件开发学科课件和教育软件等能力较差,多是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枯燥的课堂讲解,导致学生兴趣下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讲授统计学课程时,应把握好如下几个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理论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为主,实现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之目的。通过讨论、对话、答疑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习统计学起码应该掌握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技能:即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调查资料、整理调查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在讲授有关统计理论知识时可让学生在课外做一些相关的统计活动,在学期结束前可让学生做一次完整的统计工作。

2、将统计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统计是对经济社会现象中的大量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从而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活动的过程。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是各级领导分析判断形势进行决策和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保证统计工作质量,得出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为各级领导的决策和管理,乃至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正确的依据。否则就会对各级领导的决策和管理产生误导,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每个统计工作者都必须遵守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严格按《统计法》办事,充分发挥统计的服务、咨询和监督的整体功能。

3、掌握教材内容的基本体系

从内容上看,统计学主要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显示、描述、判断和分析。本课程的内容大体包括四大部分。(1)描述统计。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重点讲述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测度方法。(2)推断统计。包括概率与概率分布、抽样与抽样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重点介绍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3)经济管理中常用的一些统计方法。包括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数,统计决策等。(4)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介绍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统计指标。上述教学内容均可由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其与不同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内容的关系,灵活地进行取舍及简繁、轻重等选择。

4、运用联系比较方式教学

统计学教材中公式繁多,且一般不能相互推导,同时统计学中一些指标数值的计算,必须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每一个计算公式都有特定的运用条件和运用场合,这对数学基础相对较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困难较大。而对公式的运用条件和运用场合的理解,除了需要数学知识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经济知识。

归分析统计学中的基本计算题包括: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统计指数、一元线性回和一元线性统计预测。对于上述基本计算题,如果整理成对,采用比较的方法按对讲解,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

统计学的问题例3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统计学教材种类繁多,但内容陈旧,多年不变,其特点可概括为“理论抽象、内容繁多,案例分析少、缺乏应用价值”。使用这种教材,一是不便于学生自学,二是增加了教师教学难度。因此,编写以案例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统计学实务教材,迫在眉睫。

2、学生数理基础知识薄弱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大部分是文科学生,数理知识普遍薄弱。由于统计学教材有一定难度,学生学习中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其中的抽象理论和繁琐的计算,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往往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统计理论知识处理相关专业问题。这就要求统计学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能够运用教学技巧解决此类问题。

3、教学方法单调、手段落后

目前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大都不能适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利用工具软件开发学科课件和教育软件等能力较差,多是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枯燥的课堂讲解,导致学生兴趣下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讲授统计学课程时,应把握好如下几个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理论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为主,实现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之目的。通过讨论、对话、答疑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习统计学起码应该掌握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技能:即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调查资料、整理调查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在讲授有关统计理论知识时可让学生在课外做一些相关的统计活动,在学期结束前可让学生做一次完整的统计工作。

2、将统计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统计是对经济社会现象中的大量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从而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活动的过程。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是各级领导分析判断形势进行决策和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保证统计工作质量,得出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为各级领导的决策和管理,乃至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正确的依据。否则就会对各级领导的决策和管理产生误导,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每个统计工作者都必须遵守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严格按《统计法》办事,充分发挥统计的服务、咨询和监督的整体功能。

3、掌握教材内容的基本体系

从内容上看,统计学主要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显示、描述、判断和分析。本课程的内容大体包括四大部分。(1)描述统计。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重点讲述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测度方法。(2)推断统计。包括概率与概率分布、抽样与抽样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重点介绍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3)经济管理中常用的一些统计方法。包括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数,统计决策等。(4)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介绍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统计指标。上述教学内容均可由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其与不同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内容的关系,灵活地进行取舍及简繁、轻重等选择。

4、运用联系比较方式教学

统计学教材中公式繁多,且一般不能相互推导,同时统计学中一些指标数值的计算,必须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每一个计算公式都有特定的运用条件和运用场合,这对数学基础相对较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困难较大。而对公式的运用条件和运用场合的理解,除了需要数学知识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经济知识。

归分析统计学中的基本计算题包括: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统计指数、一元线性回和一元线性统计预测。对于上述基本计算题,如果整理成对,采用比较的方法按对讲解,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

对于统计学的考试,多年来一直沿用试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离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目的相差较远,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高职教育的目标不符。因此,我们应对统计课程考试进行改革,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对统计课程考试改革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要体现统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能力,还要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可以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可以在教学中用讨论课的参与程度、调查报告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所以统计课程考核可以凭学生所作的统计调查问卷质量、各项实验结果、报告的质量情况、平时课堂参与得分和讨论得分等来评价。这种做法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6、提高统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师资问题是制约统计课程建设的一个瓶颈,为改变当前统计教师的现状,一是统计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既要掌握更精湛的专业知识、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又要掌握外语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懂得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并积极投入社会实践;二是学校需要重视对现有统计教师的继续再教育,建立保障制度、激励制度,输送老师参加全国高职高专等师资培训,使多名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派出老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参加统计学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不仅有利于开阔眼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而且还有利于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尽量做到以知识为载体,从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以求达到“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尹瑞凤,杨发岭.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教育改革[J].中国统计,2005.

[2]肖婷婷.时事中的统计学[J].中国统计,2003.(5).

[3]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J].中国统计,2001.

作者简介:裘敬忠,男,河北省河间县人,1971-10,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统计师;

统计学的问题例4

目前统计学已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已越来越离不开统计学。由于统计学如此重要,教育部将统计学规定为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但是,当前统计学的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从而使统计学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期望对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一点思路。

一、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数学知识的复习

当我们在统计学的讲授过程中涉及到概率分布、假设检验以及矩阵运算等知识点的时候,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现出茫然的神情,表明学生在学习统计学的时候,已经对过去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所遗忘。《计量经济学》教材一般都会有一个数学附录,可以帮助学生用较短的时间对关键的数学知识进行复习。《统计学》教材一般没有这样的数学附录,统计学教师也不会专门给学生复习相关的数学知识,而这些数学障碍恰好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中国有句俗语“磨刀不误砍柴工”,因此笔者认为在进行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有必要专门安排时间对学好统计学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复习。

2、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案例的运用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统计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与实践相联系的,比如均值、标志变异度这些看似简单的知识,都包含了丰富的实践意义。而有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主要教学生如何去计算相关的统计指标,把统计学当作一门数学课程来教,学生也把统计学当作数学来学。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实践案例的运用,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相关知识点的真正含义,从而觉得统计学又枯燥、又难学,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理论讲解与统计软件教学脱节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即学生从统计学中学到的知识是完全可以应用到工作实践的。与教科书中的例题不一样,在工作中所得到的数据的样本容量一般都很大,这就需要通过相应的统计软件来进行处理。据笔者了解,许多高校在安排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时候,一般安排十六周左右的理论教学,另外安排两周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学习SPSS软件。我们认为,这种教学安排并不能很好地促进统计学的教学,其理由主要有两点:其一,理论讲解与统计软件的教学完全脱节。由于是在理论学习完全结束之后才开始教学生进行软件操作,学生可能对学过的理论知识已经遗忘,在学习软件操作时,只是进行机械性的操作,而不明白每一步操作的真实含义。其二,学习软件操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简单地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事实上通过软件的学习还能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像这种教学安排,是先学完理论之后,再学习软件操作,就不能很好地起到通过软件操作促进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

二、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1、注重案例的讲解

由于统计学的实践性很强,我们可以从生产生活中找到许多案例来帮助提高统计学的教学效果。通过合理地运用案例,既可以增进学生对统计理论的理解,同时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下面将具体介绍笔者在讲授假设检验时是如何通过案例的讲解来增加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提高学习统计学的兴趣的。假设检验是统计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假设检验是利用样本提供的数据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所作的假设是否可信的一种统计方法。当对总体参数的真实性感到怀疑,需要通过样本来考察其正确与否时,往往借助于假设检验作判断,从而决定接受或拒绝这一假设。

笔者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引用了吴喜之在其《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一书中的一个案例。其内容是:如果一个人要证明他从来没有骂过人。他能够证明吗?要证明他没有骂过人,他必须出示他从小到大每一时刻的录音录像,所有书写的东西等等,还要证明这些物证是完全的、真实的、没有间断的,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反过来,如果要证明这个人骂过人很容易,只要有一次被抓住就足够了。这就相当于假设检验中的反证法。在假设检验中,一般要设立一个原假设,比如可将“从来没有骂过人”设为原假设,设立该假设的动机主要是企图利用人们掌握的反映现实世界的数据来找出假设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从而否定这个假设。如否定不了,说明证据不足,无法否定原假设。许多学生说他们在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时,虽然也学过假设检验,但是从来没有真正明白假设检验的含义,而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学习,他们对假设检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并且觉得统计学原来这么有趣。

另外,对于假设检验中的一类错误和二类错误,学生也很难理解,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又列举了另外一个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当一个人被控告为罪犯时,他将面临审讯。控告方提出控诉后,法官必须根据证据做出裁决。事实上,法官就需要进行假设检验。这里有两个假设需要被证明。第一个假设为原假设H0:被告无罪;第二个假设为备择假设H1:被告有罪。事先法官并不知道哪个假设是正确的,他们将根据控辩双方所提供的证据进行判断,最终的结果只有两种可能:判定被告有罪或无罪释放。在统计应用中,判定被告有罪就相当于拒绝原假设,授受备择假设;而判定被告无罪也就相当于不能拒绝原假设,但我们并不能接受原假设。

当我们进行假设检验时,存在两种可能的错误。第一类错误是当原假设正确时,我们却拒绝了它。第二类错误当原假设有错误时,我们却没有拒绝。在上面这个法官审案的例子中,第一类错误就是一个无罪的人被判定有罪。第二类错误就是一个有罪的被告被判定无罪。我们把发生第一类错误的概率记为α,通常它也被称为显著性水平。第二类错误发生的概率为β。发生错误的概率α和β是相反的关系,这就意味着任何尝试减少某一类错误的方法都会使另外一类错误发生的概率增加。根据检验的一般原则,首先要保证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α要足够的小。因为司法审判中,第一类错误被认为是更加严重的。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学习,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将显著性水平规定为0.01或0.05,最大一般不会超过0.1。

2、强化统计软件的教学

在统计学教学中加强统计软件的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用统计软件去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另外一个目的就是通过操作统计软件帮助学生理解统计理论。目前大多数学校为了合理利用比较紧缺的实验教学资源,往往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分开安排,而这样做的弊端就是不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事实上现在许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个人电脑,对一些统计软件的学习并不一定要去实验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演示,让学生在课后多练习操作。我们认为在统计学教学中使用Stata统计分析软件将更加方便,因为Stata是世界上最权威的三大统计软件之一,具有占用内存小、功能非常强大、运算速度快和不需要安装等优点。

我们在前面的分析中曾谈到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效率,很有必要对学好统计学必须具备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专门的复习。如果我们用Stata软件来帮助学生复习数学知识,其效率会更高。下面将列举用如何用Stata的矩阵命令帮助学生复习矩阵运算的相关知识。

用Stata录入一个新矩阵的方法非常简单。在Stata的命令窗口输入以下命令:matrix A=(1,0,1\2,1,0\-3,2,-5),就得到了一个3行3列的矩阵。

如果要得到矩阵A的转置矩阵,只需要输入以下命令:matrix A1=A’。A1=(1,2,-3\0,1,2\1,0,-5)即为A的转置矩阵。

如果要得到矩阵A的迹,只需要输入以下命令:scalar a=trace(A);如果要得到矩阵A的逆,只需要输入以下命令:matrix B=inv(A),B=(-2.5,1,-0.5\5,-1,1\3.5,-1,0.5)即为A的逆矩阵。

事实上,在指导学生复习矩阵的相关知识时,并不需要详细地为学生讲解具体的运算过程,比如求矩阵的逆,其运算过程比较复杂,如果详细地讲解运算过程,将花费大量的时间,甚至有本末倒置之嫌。只需要简单讲解一下矩阵逆的概念,其运算过程可以完全交给软件去做。

当然学习统计软件最根本的目的是对搜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当学生在学习相应的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理论知识的时候,也必须能运用软件去得到相应的结果。比如当学生学完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度指标之后,要学会如何用软件来得到相应的指标。用Stata软件来得到这些指标的方法非常简单的。如果想得到某个变量a的平均数、标准差、极大值、极小值以及25%分位数、75%分位数等,只需要输入命令“sum a,detail”就可以了。

3、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

由于统计学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必须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在目前的统计学教学中有一个误区,认为教会学生操作相应的统计软件,就是在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事实并不是这样,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课题和任务,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从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到得出统计结论进行完整的训练。通过加强实践能力训练,可以让学生真正明白统计学的实用性,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并在实践中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以增加学习统计学的动力。

【参考文献】

统计学的问题例5

因此,统计的核心是通过数据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这些具体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有助于分析数据,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都可以是统计方法,比如在统计学中,有很多对问题进行描述和对比的方法,如图表分析、指数分析等,这些方法都不是数学里面的公式推导,只不过用到了数学里面简单的求和、求商等运算而已。所以,统计的重心不是公式推导,而是解决问题。当然,统计学不是任何问题都会拿过来解决,而是对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一些重要的、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一些数学方法进行修改和组合,形成的方法称为统计方法。因此,统计方法在使用时,往往都有前提和局限性。

也正因为如此,统计的方法从来都没有万能的,解决不同问题的统计方法往往都会不一样,在实践中,某些问题往往都有着其特有的一套统计处理方法,这些具体问题的处理,往往是把一些固定的统计方法再修改和再组合,就形成了解决具体问题的统计方法组合。下图给出了从数学方法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图。从上面可以看出,统计是以数学为方法的基础,最终的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习应用统计,应将“问题”作为核心,我们来教学和学习统计,一定不能脱离实际问题的,要做到这一点,使用问题导入法就成了必然。

二、什么是教学中的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的一般定义是指学习一个理论或方法,从一个具体的问题或案例入手,以解决这个问题为目标,导入到所需要学习的理论或方法。具体地,在统计教学中的问题导入法,就是我们在教学某一统计方法之前,要找到一个小的具体的问题,然后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在学生思考的诸多方向中,通过对比这些方向的可行性,找出最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找到的这个方向往往就是我们所要教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结合问题,以这个方向为指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以一些简单的方法为基础,逐步解决问题,直至最终解决整个问题。像这样,以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向为指引,在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用到的一些简单的数学方法,如果将这些简单的数学方法按先后顺序汇总起来,就汇成了一套方法,这套方法就是一个具体的统计方法。这种问题导入法的教学,以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让学生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无形地学习到了统计方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统计方法变得灵活,不再死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不唯一性,因此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提出不同的思想和做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

三、如何使用问题导入法,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在现有的许多教材和书籍中,许多作者都不断地尝试着使用问题导入法进行编写教材和教学,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尝试使用各种教材所提供的问题,但在使用很多教材提供的问题时总感觉不好用,教学效果不明显。总结其中的原因,发现现有的教材提供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问题过大、不具体统计的大部分方法都是只能解决小问题或大问题中某个方面的方法,因此,当问题过大、不具体时,会导致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也不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将学生引导到所要学习的方法中。解决问题过大、不具体的方法常常可以将问题进行分解,将问题分解到可以直接解决的程度。

2、同一章的各个小问题之间缺乏关联性,不能合成一个大问题很多教材在引入问题时,同一章中有很多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让学生会感觉到问题之间毫无联系,因此常常会出现一种结果,那就是学生在学到后面方法时,很容易忘了前面的方法是什么,不知道前后的这些方法之间是如何关联起来的,这种缺乏关联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这些方法是相互独立的,在使用这些方法时,往往不知道如何联系到一起,孤立的使用,在具体解决问题时,也就不能很好地、全面地解决问题。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是在某一种,给出一个大问题,然后将其分解为不同的小问题,这些不同的小问题用到本章的各个具体的统计方法,这些小问题之间往往存在这并列或递进的关系,从而也让学生在学习本章方法时,理解这些方法之间的联系。

3问题的解决方法过于唯一,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在实际问题中,几乎没有哪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唯一的,几乎任何问题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但很多时候,很多教材的编写总是让学生感觉某个问题只能用某种方法来解决,不能用其他的方法来解决,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学生们在学习这些方法时,往往会有一种抗拒,这种抗拒往往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实际上,我们可以将提出的问题设计成多种解决方向,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按照不同的解决方向解决问题,比较方法的优缺点和效果,让学生找出最好的那一个,而我们学习的统计方法都是经过前人不断反复使用验证的方法,往往都是解决问题最好的那一个方法。这种启发性的问题,一方面启发了学生思考,让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知道了统计的方法都是经过实践验证的方法,是能最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统计学家们仅仅头脑发热就能想出来的方法。

4、学生对所提问题不感兴趣。实际上,任何导入方法的问题如果不好,其根本都是其未结合到学生的兴趣点,不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常常会看到现在还有很多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统计教材所举例子几乎还都是一些类似于“某种医药有无效果”、“某种新的生物结果实的数量与以前有无差异”等方面的例子,仅仅这些问题,如何能吸引到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坚持地学习呢?要让提出的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就要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本人总结了在对经济类管理类学生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果在教学中教学的问题是学生关注的问题、学生自己所学专业方面的问题或学生应该知道的基本问题,当见到这些问题时,大部分学生会自然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些问题上。比如说:在教学经济类管理类学生时,如果说到如何选取股票时,他们会感兴趣;在教学会计专业学生时,如果问到某个大企业的经营特点、财务状况时,他们肯定也会感兴趣;如果问到我们农村经济有些什么特点时,学生们肯定也会关注这个问题。以上总结和分析了目前多数教材在问题导入法使用时存在的问题,其中,结合到学生的兴趣点,是我们设计问题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最重要的一点。具体的,如何在实际中做到这几点,本人以统计基础中的一个教学实例,来进行具体说明。

四、具体的教学实例

本人结合所教学的经济类管理类学生的特点,用一个企业的问题来说明我们统计中平均数的计算如何引入和讲述。例:海尔公司成立于1984年,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世界大型家用电器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在创办后的几年里业务不断扩展,企业业务扩展中,通过收购并购一些经营不是很好的企业是一个常见的做法,以下是1995年海尔公司在实际中遇到的一个实际问题。海尔看准一家成立刚满3年的电器生产企业X,希望对X企业的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对其生产效率进行评价,以确定是否收购X企业。海尔的市场部门收集到X企业自成立之后的这三年的生产业务数据,具体如下:1992年,X企业只生产一种电器A,总成本为10万元,每件A的单位成本为500元/台;1993年,X企业继续生产A电器,A电器的总成本仍为10万元,但A的单位成本降为400元/台;同时,企业扩大生产范围,引进一条生产B电器的生产线,生产B电器的总成本为8万元,单位成本为400元/台;1994年,X企业继续生产A电器和B电器,A电器的总成本为8万元,同时A的单位成本进一步降为200元/台,生产B电器的总成本为6万元,单位成本降为300元/台;企业继续扩大生产范围,引进一条生产C电器的生产线,生产C电器的总成本为12万元,单位成本为600元/台。

以上案例问题,首先,结合的是一个实际问题———海尔公司的实际问题,而且是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实际的问题,这种问题是经济类管理类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希望能了解一些这样大的成功的企业,并对这种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很感兴趣。其次,案例中的问题为“海尔公司希望对X企业的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对其生产效率进行评价,以确定是否收购X企业。”要分析的问题是明确的,重点在于对其生产效率进行计算。

再次,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是不唯一的,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一方面可以结合管理学中的知识来解决,也可以结合统计的知识来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统计的方法来解决该问题,该问题着重对X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行评价,而要评价生产效率,根据给定的数据,我们可以用到产品的单位成本,一般来说,生产的单位成本越低,企业的生产能力越大,而要计算单位成本,就可以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此一来,通过一个大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也体现了统计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统计学的问题例6

统计学在我国的统计学界一直是个具有争议性问题的学科。不同的学者对统计学的性质问题也具有不同的见解。其实,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的理解不仅是学术问题,也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统计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它起源于人们对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时至今日,它仍然是我们研究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一、 关于统计学探究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伴随着统计学理论的发展进步,统计学也如日中天,现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包含有多种门类,并且结构复杂的一门学科。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统计学在我国的发展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确立,这样一来也给我国统计学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统计学批准升级为一级学科,以及“大统计”的思想指导,我国的统计学界对统计学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讨论。统计学也逐渐闯入人们的视野,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二、 统计学的性质和发展过程

要想精确的说明统计学本身的性质就应该深入的了解关于统计学的起源以及发展过程。统计学作为帮助我们决策和加强辅助管理的一项重要工具,具有其深刻的内涵。统计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1)“城邦政情”阶段

所谓“城邦政情”阶段实际要追溯于亚里士多德所写的“城邦政情”亦或是“城邦纪要”。其内容庞杂,包含了城邦的各个方面的发展特征,具有了深刻而丰富的社会学特征。到17世纪时“政治算术”取代了这个名词,在不久后,也逐渐被演化为现代意义上的“统计学”。

(2)“政治算术”阶段

将统计方法和数字计算、推理方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是“政治算术”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伴随着统计学的逐步发展进步,用数字、尺度以及重量将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数量化的方法成为了近代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刺激近代统计学发展的主要是战争以及工业革命的迫切需要。此时的统计学已经具备了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是近代意义上的统计学。

(3)“统计分析科学”阶段

当时的数学家为了深刻的解释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而长期的研究。于是,现代意义上的统计方法便产生了。统计学作为收集、分析数据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的统计方法形式多样,并且能够与时俱进,各式各样的统计方法形成了一个集合体,而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数理统计也是这个庞杂集合体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三、 统计学的发展思路

统计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在进行数据的搜集、处理和分析三个环节时都有理论以及方法问题上的探索研究。统计学在发展时的思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坚持“大统计”的基本思想,遵循其发展规律

我们之所以提倡“大统计”思想是由于当时的“小统计”的思想的存在,而且这种“小统计”思想已经严重的影响到统计学在我国的发展进步。“小统计”思想使得我国的统计学发展相当缓慢。由于缺乏和国际统计学界交流的机会,使得我国的统计实践工作也远远落后。而“大统计思想”能够鼓励统计学的各个分支独立发展,互相融通。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大统计”的思想。

(2)坚持概率论的指导方法,深化对统计的认识

在统计学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将统计学和数学系统的结合在一起,这也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统计学不属于数学,但是必须要深化数学在现代统计学中的指导地位。一旦离开了数学理论的指导,我们也就无法对统计方法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样一来就无法正确的使用统计学的方法。

四、 关于统计学的专业发展建设问题的探究

虽然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息息相关但是并不能等同,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也很少有人将这俩个问题联系起来讨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假如不将统计学的学科建设与统计专业建设结合起来讨论,统计专业建设也无从谈起。在进行统计学专业发展建设的问题上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培养起大批的数学人才,也要培养起大量的经济学人才。这样并不是要所有的学校都注重培养这一种模式下的统计学人才,各个学校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侧重的培养人才。

统计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长期坚持。这就需要统计学人员深入的了解理论和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不断地进行深入的学习,不断开拓自身的科学思维能力。因此,统计专业人员要抓住时代的脉搏,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思维,加强学习,推动我国统计学发展的步伐。

结束语:统计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我国的现代化发展中意义重大,因此我们要加强研究,在统计学的性质和发展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更容易推进我国统计学的持续健康发展。由于我国的统计学具有边缘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种种特点,统计学的任何一个门类都不能完全的反映统计学的根本性质。因此,我们要切实做好统计学的发展问题的探究,使之能够切实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促进统计学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文博.统计规律的哲学思考[J].当代经济科学-陕西财经学院学报,2004(06).

[2] 张伦俊.近二十年来,中国统计学争鸣的观察与思考[J].统计研究,2003(05).

[3] 贾晓峰.关于创建“大统计”学科的几个首要问题[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01).

统计学的问题例7

一、高校统计学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教学目标不清晰,教材层次分类不清。高校在统计学专业上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不清晰,教育目的不明确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材的层次上,没有将教材合理划分,教材普遍适应大多数,但是也没有突出教学的目标。在专科、本科、硕士不同层次的学历专业中使用的教材内容区分不明,层次不清以及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在普通高校本科教育中,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与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在使用教材上都是一样的,教材的无层次导致统计学专业学生在学习时感觉到教材不深入,没有学到统计学专业的亮点,而非专业性的学生却感觉教材比较难懂,过于深入不适合本专业的学习。另外,在本科统计学专业中,选取的教材大多过于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严密性,教材中的数学推理比较严格,理论性较强,应用性较低,忽视了本科统计学专业教育的目的。本科统计学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具有实际统计能力和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培养理论性的研究型人才。

2.教材中过于重视数学公式和推导,轻视对统计思维的培养。统计学的出现历史较早,早期的数学计算可谓是统计学的前身,统计学在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后提炼了很多的智慧结晶,比如理论性的经验以及我们常见的定理,推理定理以及相关知识点的概念概述。这些定理,概念是学习统计学的基础,但不是学习统计学的重点,作为高校的统计学教学也不能作为重点,但是我国高校在这个专业的教学现状却是以此作为重点,忽略了本科类统计学专业的教学重点。统计学专业学习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统计学中的公式与定理,学习统计学专业,特别是本科生学习统计学专业的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分析统计数据,进而得出问题所在,提出合理建议,这才能符合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

3.统计学的相关教材数量较多,教材内容有待精简。高校统计学专业的教材种类比较多,很多高校在选择教材时都能仔细研读教材内容,所以导致以后教师在教学中发现教材中有的知识点出现了歧义,还有的是比较相近的教材中对同一知识点的描述存在分析,有的教材之间出现重复并且知识点联系松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解决统计学教材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1.加强教材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学习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在原来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他们的学习很严重的依赖教材,教材不仅是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有着较大影响,在走入社会上也有很大影响,所以在选择统计学相关教材时应该慎重。另外,教育部门在对编辑教材的部门要进行严格督查,以及在印刷前也要进行细致的审查工作。教材应该展示统计科学的体系,至少应该体现科学性和规范性。例如很多教材都会讲到均值,它是常用的集中趋势度量。但是很少有教材说明,当数据呈显著的偏态分布时,均值不是一个合适的概括性指标,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在应用中常常误用均值。均值误用的典型例子是近年来工资被增长的问题,因为收入分布不是正态分布,而是右偏型分布。在国际上收入分布主要用中位数,而不是均值。

2.提高教材内容的应用性。统计是数据的科学,因此,统计学教材要体现出应用性,教材里每一种统计方法的介绍都应该联系案例,这样不仅可以避开深奥的数学理论推导,而且为学生深入领会统计思想与方法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教材要适应应用统计的需要,特别是近几年信息计算的飞速发展,方便了统计软件的使用,教材内容也应该做出转变,与计算机科学统计技术相融合,统计学的教材编写应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来做参照,提出新型的统计数据方法,摒弃教材中传统的利用手算的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提高社会应用性。

3.教材编写应注意趣味性。很多人认为教材应该是严谨的,在编写中应突出教材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而往往忽略教材的趣味性,面对学生的阅读需求,学生希望统计学课本不再是理论性的教材而是可读性强的书刊,行文中间可以穿插大量丰富、鲜活、生动的扩展阅读,使得统计学知识不再枯燥,方便学生的理解和学习。编写好统计学教材,不仅应该体现统计学学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而且要注意趣味性,要编排新颖,讲解清晰。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入领会统计学的思想与方法。

统计学的问题例8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引言

由于统计学是一门独立、比较难理解的学科,这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相关问题。随着中国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经济、科学、社会等进入了空前的发展阶段,科技统计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如雨后春竹破土而出。而科技统计学作为新兴的学科,将会迎来严峻的挑战。怎样才能在迎接挑战的基础上,解决科技统计学存在的问题,对此作出了相关的分析思考。

一、有关科技统计的对象及其范围

(一)科技统计的研究对象

科技统计所研究的对象包含了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它是对全社会科技活动的总体数量特点及变化。科技活动它涉及的范围及其广泛,所处的环境也较为复杂,有些不同的社会经济现象都很容易被区分开来。科技活动有很多本质的特征,它都是人类文明发展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科技活动的本质特征包括创新性和多样性,它的数量特点、数量变化没有那么明显的变化。科学技术活动是人类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的统计计量包含了很多特点,除了有统计研究所共有的数量性、总体性特点外,还具有统计学计量的其他特点,间接性就是其中的一个特性,很多东西都需要用一些特别的、间接地事物表现出来,例如想要衡量一个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基本上都会采用统计科技论文、文献资源的数量来体现;对于各国在最近几年,科研成果被引用的数量来表示。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模糊性,科技活动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过程,它其中涉及的领域就相对非常的广泛,那么他的数量界限就不是很明确了。

(二)科技统计研究对象所包含的范围

科技统计研究的对象所包含的范围是最广泛、最全面的。它应该包含着全社会、全人类,是一个大的研究统计过程。所谓的全社会的科技活动主要是分为三个部门:第一种是用独立的专业机构来从事研究的活动;第二种是有指定的部门来组织大量的科技开发活动;三类是有从事科研的部门组织各种科技服务。这三类部门活动相对来说都处于初期的基础,以上三种部门只有独立的专业机构还相对比较规范,其他两类统计部门都不规范,基本上都不具备使用的条件。从理论上讲,技术进步的活动发展并开拓了科技活动,是社会科技活动的组成部分。要加强对科技统计部门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反映社会的现象,才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科技统计指标体系

它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标准的反映测评的工具,它具有完整的统计计量。全面的科技统计指标有利于对科技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进行一个科学的界定,我们要把握好对科技技能的活动特点和内容进入深入的了解。

一个完整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通常包括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都是科技统计指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指科技活动类指标,它一般都体现了科技活动的前期准备,是由一群科技活动过程、科技产出的情况等指标构成的,所谓的科技活动是指对课题的研究、技术的服务以及进行学术交流等内容,这些内容一般涉及的范围较广泛,这些都反映了科技活动庞大的规模形式。而科技产出主要是对科技的成果、专利等科技活动得到的经济收益,它从认识和发展的角度都体现了科技劳动者存在的价值。第二部分是衡量科技地位的指标,在科技统计学中,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努力学习的精神,这些都为科技统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他们每一个指标都代表着一种涵义,都对科技统计的进步提供不可或缺的帮助。技术进步也代表着科技统计指标向一个全新的方向发展,它是科学活动的延续。反映科技统计可以从技术进步的活动、效果、措施等三方面,这些都是技术进步类指标进行完善的要求。对于科技经济效益指标来说,有的科技成果体现了学术价值,有的体现经济价值,它们都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间接地扩展了科技生产领域。另一方面从客观层面上说科技经济效益也属于科技活动的产出,它在带来科技经营收益时,同时也提高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科技进步的宏观计量指标的涵义是指有关科技成果的范围不断的增大,它的经济效益也会出现在其他地区,那么相对的范围就无限扩大了,因此使用简单的常规统计方法来进行统计是行不通的,必须采用一些科学的计量指标,才能准确的反应出来,这些指标体系都全面的促进科技的进步,并且对于统计学也加强了完善。

三、关于科技统计的问题分析及思考

(一)制定统一的科学管理措施,加大科技的投入总量

对于各级政府的统计部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规划好对社会科技投入的总量,要合理的分配资源。科技统计系统作为国家一级的实施系统,所谓要投入大的人力物力,来开发并研制机构统计。由于在统计的过程中各个系统的工作的出发点不同,它所统计出来的结果和范围也是有所差别的,统计指标的无法配置,分类无法连接,这就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出现。想要解决这种问题,就要协调有关政府部门进行调节,或者设计出满足系统统计要求的指标,同时要符合国际标准。所以说为了取消这种差异化,各个系统都要以国际化的标准形式出现,以国家统计局为中心,所以国家必须建立一套具有科学化、完整化的体系。

(二)建立科学的财务统计,解决科技活动增加值的计算问题

统计学的问题例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79-02

一、引言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简称PBL)于1969年由Haward Ban.ows博士发明,是一种新的课程研究开发和讲课授课方法,让学生通过现实、无结构的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认知和技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我们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成才,所以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而不应该本末倒置,让教师一直在课堂教学中处于支配地位,从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统计学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特点是:一是教师成为了教学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老师进行安排;二是学生以学习、接收知识为主体,和老师进行的交流较少,是单向交流并非双向交流。三是学习氛围紧张、学习环境封闭,老师和学生所学和所讲的知识仅限于书本,范围狭窄。传统的教学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忽视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性,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应该鼓励学生对老师和课本提出自己的质疑,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第二,教学手段与方式单一,课堂教学局限性大。第三,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较少,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引导,造成教学主体错位,人文素养薄弱的现象。沟通不仅仅培养了师生间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师生友谊,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一直致力于把科学的、全面的经济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此希望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把所学到的原理和概念体系,用来理解、分析和解决现实的问题。基于问题设计的教学方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设计布置真实任务,将学习情境设计到有意义、繁复的意境中,使学习者通过通力合作和主动探究来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法学习到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知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沟通协作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是十分有利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前往往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这种只重视书本知识的掌握,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的做法,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统计学作为一门文理交叉的学科,其专业课的知识涉及到数学、经济学等相关课程,本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学效能未充分发挥,而关于基于问题设计的教学方法对统计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故提出基于问题设计的统计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二、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的教学方法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设计。

1.问题及目标体系设计。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PBL最大的特点是在课程启动时将问题作为中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把问题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应该像一名向导,指引学生,并为学生常设问题情境。PBL效果的好坏取决于问题的设计。本课题组成员分别对《抽样调查技术》等课程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依据建构主义原则对问题及目标体系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由于事物存在多样性、复杂性,学习的情感具有特殊性,个人的学习存在差异性,所以说每个学习者对事物的构建是不一样的。如《经济计量分析》课程,紧紧抓住其教学目的,围绕“模型的建立、参数的估计、模型的检验、模型的应用”四个方面提出问题与目标体系。《抽样调查技术》课程围绕抽样方法、估计方法等提出问题与目标体系。

2.主题探究学习方法设计。主题探究学习亦称研究性学习,这是一种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方式,这是建立在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经验基础之上的。学习者就是问题的解决者,PBL教学模式赋予了学习者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精神。如在《抽样调查技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中,通过实验小组来体现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按照自愿原则成立实验小组,每个小组在实验以前选好一个实验课题,可以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选择,自主确定案例。在探讨问题之前,每组推选出一名小组长,让小组长负责日常的工作,例如:上机实验、教学软件的学习、实验报告的撰写以及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与老师进行协调、沟通。这种小组分配制度有很多的优点,其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其二,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评价体系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学生学习的风向标,构建以培训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重视过程性学习的评价标准体系,指标体系不仅要反映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既要能在静态方面反映学生的知识结构,又要能在动态方面反映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本课题组对《统计预测与决策》和《抽样调查技术》等统计专业主干课程分别设计了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这种指标体系设置了一些基本的原则,我们要坚决遵守这些原则。(1)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①公正平等:采取可操作性、详细的评价指标,对学生平等对待,减少主观评价分。②注重过程:注重在过程中进行评价,从各方面进行评价,如:选题、自主学习能力、小组讨论、自主学习报告的书写、课堂回答问题各方面综合评价。③能力考核: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知识的获得、团队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等多方面,不以分数定能力。④指标量化:使用能够真实反映学生能力、操作性强的、具体化的标准。(2)评价指标构成体系: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平时成绩占10%,主题探讨学习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60%。①试卷考核:在试卷考核时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减少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多出一些综合性、灵活性的题型,革新出题思路和内容,避免出题时只着重于知识记忆,多增加应用知识解决案例的分值。②主题探究学习评价:将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考核标准。例如: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习态度、知识获取能力、能力提高等方面进行评价。在小组中学生进行无记名相互评价、组长给每一位成员评分、学生自我评价、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分,并监督学生评价的公平性。指标体系见表1。

三、结论

基于问题设计的教学方法依照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学习的起点是问题,以问题作为学习者学习内容的主轴,突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主体性。统计学各专业课程都是以数据分析为主要内容的课程,需要解决数据分析的现实意义,本身强调与社会实际的结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需要统计学专业学习者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而问题设计的教学方法正是突出了这一主体性,通过对统计学相关课程问题设计教学实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对比问卷调查发现,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等的教学效果看都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明显改善。所以说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和重视。

参考文献:

统计学的问题例10

一、我国统计学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于重视数学公式和推导,轻视对统计思维的培养。由于统计发展历史中的数学背景,上个世纪中期基本定型的数理统计教材充满了数学味极强的定义、引理、定理、推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纯粹数学推导和证明。但是,和确定性的数学不同,以归纳为主要思维方式的统计是描述现实世界的,统计的结论不可能是确定性的。数学是不能证伪的,而统计科学和其他科学的理论一样,必须是可以证伪的。在不断证伪的过程中,统计科学才得以发展。因此,这样的统计教材往往对于背后的基于数据的统计思想介绍得不很充分,也不强调这些充满假定的数学模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不同程度的简化。大多数教材仅仅指出这些模型在什么假定下可用,而很少指出违背这些假定的后果。(2)教材层次方向不清,教育目的不明确。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生、研究生不同层次和不同统计教育方向的教材,内容区隔不明、层次不清、存在大量的重复。在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中,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时间与统计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时间也有很大的差别。目前,统计专业教材过于注重理论体系完整,严格的数学推理,忽视了本科统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具有实际统计能力及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统计人才;非统计专业的教材偏少,现存的几个版本的教材知识性较强,应用性欠缺。(3)教材内容重复、联系松散,缺乏系统性。例如,最小平方法在《统计学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预测》、《计量经济学》中相继出现等,门门课都讲,却每门课都未能讲深讲透,学生无法深入领会。(4)教材数量多,缺少精品教材。目前统计学类教材有多种版本,但是,有些教材的编辑出版目的是职称评定、学科评估等,拼凑写作班子,造成教材粗制滥造,辗转抄袭和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

二、加强统计学教材建设的一些思考

(1)教材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学习我们教材的学生在统计学专业上多是一张白纸,我们教材上所说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会被全盘接受,通常我们编写教材的老师并未意识到教材对学生一生可能产生的影响。特别是由于我们本身知识体系的欠缺以及我们工作中的粗心和不慎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强调慎编新教材的另一考虑。教材应该展示统计科学的体系,至少应该体现科学性和规范性。很多教材都会讲到均值,它是常用的集中趋势度量。但是很少有教材说明,当数据呈显著的偏态分布时,均值不是一个合适的概括性指标,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在应用中常常误用均值。均值误用的典型例子是近年来工资被增长的问题,因为收入分布不是正态分布,而是右偏型分布。在国际上收入分布主要用中位数,而不是均值。(2)教材内容的应用性和与时俱进。统计是数据的科学,因此,统计学教材要体现出应用性,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强调统计思想的内涵与应用。教材里每一种统计方法的介绍都联系着许多例子和案例,并在每章配有大量的例题和练习,不仅可以避开深奥的数学理论推导,而且为学生深入领会统计思想与方法提供了最有效的工具。教材要适应应用统计的需要,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界面越来越方便友好的统计软件的使用,已经使旧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记忆并运用统计公式不再适用于大部分学生。与20年前甚至10年前相比,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的内容还应该有较大的调整。如果对照国外同类教材,就不难看到这方面的差异。最典型的是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已经十分方便,教材中传统的利用手算的一些简捷公式和方法已经过时,如:均值假设检验的t统计量、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的计算等。(3)教材编写应有趣味性。很多人以为保证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就足够,往往忽略教材面对的学生的阅读需求,即学生希望作为应用科学的统计教材可读性强,语言轻松活泼,通俗易懂。行文中间可以穿插大量丰富、鲜活、生动的扩展阅读,使得统计技术不再枯燥,方便学生的理解和学习。比如每章安排“专栏或扩展阅读”,给出一些与统计知识有关的历史故事或注意事项,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践性。还可以在适当的地方给出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的人物小传。通过对他们成就的了解,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统计学发展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以及学科发展历史事件,学生会更加全面地了解统计这个学科。

编一本好的统计学教材,不仅应该展示统计科学的体系,至少应该体现科学性和规范性,而且要适应应用统计的需要,大量使用不同领域数据,使得学生深刻理解统计的应用性,最好能注意趣味性,要编排新颖,讲解清晰。教材最好能借助于统计软件的使用,帮助学生深入领会统计思想与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