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免疫学发展史模板(10篇)

时间:2024-02-29 14:52:53

免疫学发展史

免疫学发展史例1

1.1资料来源

麻疹疫情和个案资料来源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计划免疫年报表,流动儿童数来源于计划免疫调查资料。

1.2统计分析

使用SPSS软件整理,统计上述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1流行强度

2001~2005年共报告麻疹101例,其中实验室确诊36例,临床诊断65例。流动人口发病4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8.46/10万;常住人口发病55例,年平均发病率8.32/10万,年发病率波动于2.27/10万~24.21/10万,见表1。

表1开发区2001~2005年麻疹发病率(1/10万)

年份常住人口发病数发病率流动人口发病数发病率200143.03515.81

2.2季节分布

一年四季均有病例报告,每年的3~6月达到高峰,发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60.40%(61/101)。

2.3年龄分布

5年间报告

2.4免疫史

患者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占15.84%,无免疫史者占18.81%,免疫史不详的占65.35%。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累积占84.16%(85/101)。8月龄~14周岁有免疫记录者占75%(12/16),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史不详人数增加。

3讨论

随着计划免疫工作不断完善,疫情处理趋于规范,居民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本区常住人口的高水平接种率和初免成功率,对保护低年龄及学龄前儿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因为缺少成人免疫策略,所以成人麻疹发病比例增加已经是众多高接种率地区所存在的共同现象.[1]。近5年来,本区≥14周岁的成人发病46例,其中常住人口41例,流动人口5例,占病例总数的45.54%(46/101),其中无接种史和接种史不详的占93.48%(43/46)。究其原因,该年龄段人群大多出生在20世纪70~80年代,有效接种率低,漏种多,既未获得有效接种,又未通过自然感染对麻疹产生免疫力。这部分未免疫以及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失败累积的人群成为麻疹易感人群,而这部分人群社会关系比较活跃,遇到麻疹病毒侵袭时,则表现为成人组人群发病,特别是在区内厂矿企业,工作、生活环境相对集中,一旦疫情发生,由于缺乏免疫屏障,不及时控制容易引起局部爆发。2005年区内一家色织厂,1名工人患麻疹,引起厂内连续3人发病。发现爆发苗头后,及时对该厂所有<40周岁人员开展应急接种,有效控制了疫情。

与常住人口相比,本区流动人口病例主要集中在小年龄组,≤7周岁儿童麻疹发病率达到138.89/10万,而且流动人口中免疫史不详或无免疫史占82.61%(38/46)。在同样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流动人口由于受社会条件的限制,生活、居住不稳定,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对预防接种知识缺乏,有的甚至对免疫接种产生排斥心理,导致免疫接种率低,直接表现为低年龄儿童发病。近5年来<8月龄婴儿发病共7例,发病率为0.84%。一般<8月龄婴儿有母传抗体保护,抵抗麻疹病毒,但相当多母亲出生于20世纪70~80年代,是注射疫苗而非自然感染获得免疫,造成母传抗体不能有效保护婴儿,这可能是<8月龄婴儿麻疹发病率逐年上升的原因。

根据本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现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①提高儿童接种麻疹疫苗第1剂的及时性,确保接种质量,使所有适龄儿童尽早接受免疫并能够保持>95%的高接种率。②加强儿童18月龄~24月龄的麻疹疫苗第2剂接种,努力达到>95%接种率,对首剂失败的儿童再一次提供保护。同时为了减少学龄儿童易感个体,应安排在入学之前对免疫史不详以及无2剂免疫史儿童,重点是流动儿童进行补种。2006年开展麻疹疫苗追加免疫活动,2002~2004年出生的儿童作为重点对象。全区应种儿童2 765名,实种儿童2 625名,接种率为95.0%。③开展应急接种和强化免疫活动。定期开展接种率报告分析,监测接种率数据,在易感人群累积到一定域值之前,开展强化免疫活动,接种年龄组应该尽可能地扩大到学生离校年龄。④提高监测系统和实验室的灵敏性、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建立以个案病例为基础的监测系统。个案调查要详细、准确,同时尽可能采集到合格血液标本,通过实验室对疑似麻疹病例的确认。一旦发现爆发苗头,立即对该地区进行接种率评价,确认具有麻疹传播的潜在危险的个人和地区,开展应急接种。⑤重点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定期开展流动儿童摸底调查,及时发现免疫空白,结合麻疹疫情适时开展强化免疫,使人群麻疹抗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同时针对流动人群加大卫生知识普及力度,使预防接种观念深入人心,结合新入托、入学儿童接种证查验工作,对未完成2针麻疹疫苗接种或者免疫史不详的儿童补种。

免疫学发展史例2

【中图分类号】 R 5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6-0756-02

近几年来,随着计划免疫和扩大免疫规划的不断深入,北京市计划免疫相关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水痘成为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1]。为此,2006年北京市制订了《北京市水痘管理技术规范》,对控制学校等集体单位的水痘发病提出了具体要求。2008年11月24日,北京市东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接到某小学水痘疫情报告。经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后,疫情终止。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发病资料来自医院报告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病例标本来自现场采集,以往患病情况、学生数和免疫史均来自《北京市大、中、小学学校预防接种登记表》。

1.2 方法

1.2.1 实验室检测 用ELISA试验测定水痘-带状疱疹病毒IgM抗体。检测试剂由德国VIRION公司提供的试剂盒,以赛润水痘-带状疱疹病毒IgM抗体检测试剂盒使用说明书为检测依据,由东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清学诊断监测网络实验室完成IgM抗体检测。用PCR检测病毒核酸,由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完成。

1.2.2 有免疫史定义 水痘疫苗接种时间≥1个月为有免疫史。

1.3 统计分析 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罹患率间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该校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一所公立重点小学分校,共有一~二年级22个班972名学生和55名教职工。其中一年级有11个班级478名学生,7个班在一层,4个班在二层;二年级有11个班级494名学生,3个班在二层,8个班在三层。三层教室分布集中,且多于其他2层。每间教室55m2,有 43~46名学生,通风状况尚可。学生绝大多数是本市人口,来自北京市多个区县,走读,上下学有校车接送。在本次水痘疫情发生前,曾有27名学生患过水痘;其他945名学生中,44人无水痘疫苗接种史,其余均有水痘疫苗接种史,接种率为95.34%。其中免疫史>6 a的233人(25.86%),5~6 a的369人(40.95%),

2.2 疫情发生概况及处理经过 2008年11月6日出现首例水痘病例后,11月7日、11月12日又出现3例病例(11月7日2例,12日1例)。地段保健科均及时进行了报告,并按要求对病人进行家庭隔离(隔离至水痘全部结痂干燥,经地段保健科开据复课证明方可回校上课)和个案调查;指导学校对病例所在的班级进行消毒和加强教室通风换气;同时对同楼层未患过水痘、未接种水痘疫苗的学生发放家长信,3 d内对同意接种的学生免费应急接种国产水痘疫苗。间隔7 d后,11月20-24日连续5个工作日内,又出现了13例水痘。11月24日东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赴现场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全校消毒。此后8 d又陆续出现病例,至疫情全部结束共有30名学生发病,波及3个楼层2个年级10个班,无教职工发病。

2.3 流行病学调查

2.3.1 首发病例 首例病例,男,7岁,二年级学生,在教学楼三层上课。该生于2008年11月6日在无任何发热的情况下,头面部、躯干、四肢出现了少量皮疹及水疱疹,当日即被临床医生诊断为水痘,在家中隔离。该生曾于2002年6月21日接种过水痘疫苗,无明确接触史。

2.3.2 罹患率 学生总罹患率为3.09%(30/972),一年级为0.84%(4/478),二年级为5.26%(26/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12,P0.05)。

2.3.3 性别、年龄分布 男生18例,女生12例,性别比为1.5:1;年龄在6~8岁,分别是6岁4例,7岁20例,8岁6例。

2.3.4 时间分布 首例11月6 日发病,末例为12月25日,突发时间为11月20-24日,疫情持续了50 d。

2.3.5 楼层及年班级分布 各楼层均有病例,其中一层3例(10%),分布在一年级2个班;二层3例(10%),1例分布在一年级1个班,2例分布在二年级1个班;三层24例(80%),分布在二年级6个班,每班2~8例。各层罹患率见表1。从表1看出,三层罹患率明显高于其他2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648,P

2.4 暴发原因分析

2.4.1 免疫史 在30例病例中, 无免疫史者4例,占13.33%,罹患率为9.09%;有免疫史者26例,占86.67%,其中6 a的14例(46.67%),罹患率依次分别为1.00%,2.44%,6.01%,免疫时间越长,发病比例越高,发生水痘的危险性也越高(χ2趋=11.260,P

2.4.2 保护率 根据疫苗保护率公式计算[2]:该校总保护率为68.26%,其中6 a的为27.01%。

2.5 临床特点 30例病例临床症状都较轻,其中10例发热,20例不发热。在发热的10例中,9例发热当天出疹,1例发热第3天出疹。所有病例均无并发症,疱疹数都在50个之内。88.46%有免疫史者不发热,症状轻微,皮疹少,水疱小或不明显。无免疫史者均有发热,皮疹数量多于免疫者,水疱较大而明显。

2.6 实验室检测结果 在接到突发疫情报告的当天,采集3例病例急性期血(1例出疹第4天采集,2例出疹第3天采集)和其中2例的疱疹液,结果显示,2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IgM抗体阳性,1例阴性;疱疹液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3 讨论

水痘是儿童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因其危害程度相对较轻一直以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虽然北京市于1997年开始引进进口水痘疫苗,且2000年国产水痘疫苗上市使用,但均是采取自费自愿原则,主要在≤3岁的幼童中实行单剂次接种,对预防小年龄组个体发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30例病例中, 无免疫史4例,占13.33%,罹患率为9.09%;有免疫史者26例,占86.67%,有免疫史的罹患率(2.89%)明显低于无免疫史的(9.09%);免疫时间6 a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免疫史6 a已失去了预防作用,后者可能是造成有免疫史罹患率与无免疫史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主要原因。由此可以解释,虽然该校水痘疫苗接种率达到了95.34%,仍然出现暴发的原因。因为免疫史≥5 a者占66.81%,保护作用明显减弱,是导致该起水痘暴发,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内在原因。另外,正值冬天采暖季节,学校上课时通常关闭门窗,再加上该校学生上下学用校车接送,开设多种兴趣班,使传播机会进一步增加,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主要间接原因。

众所周知,应急接种疫苗是阻断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继续发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从本文的发病时间来看,在突发前进行过2次应急接种,发病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出现暴发;在第3次接种后,又出现多个病例。这除了与前2次接种率和覆盖率较低有关外,还有2个重要原因:一是没有对免疫时间≥5 a的学生进行应急接种;二是在疫情初发时没有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应急接种,错过了控制发病的最佳时机。

据文献报道,在美国13岁以下接种单剂,儿童期水痘疫苗接种后7~10 a对感染的保护率为70%~90%,对严重并发症防御率>95%;在日本只接种单剂水痘疫苗,接种后抗水痘免疫力至少可持续10~20 a[2-3]。而该校免疫保护率在免疫史

4 参考文献

[1] 郑青秀,黄辉.北京市东城区2002-2004年学校及托幼机构水痘发病情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135-1136.

免疫学发展史例3

外来流动人口儿童的免疫预防接种按《市儿童免疫预防工作规范》执行,由居住地镇卫生院接种门诊负责实施。

按照市、县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对外来流动人口儿童实施计划免疫范围内疫苗的免费免疫预防接种。具体疫苗为:乙肝疫苗、卡介苗、乙肝、脊灰、百白破、麻疹(麻风、麻腮、麻腮风)、乙脑减毒活疫苗、流脑疫苗(A+C、A、C)、甲肝疫苗。

在实施具体接种时,应根据外来流动人口儿童以往已接种情况开展续后接种工作。以往接种史以书面记录为准,接种记录的统计以接种剂数为准,必须按接种程序和时间间隔进行。

二、外来流动人口儿童免疫预防接种程序

流动儿童按照安徽省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规定的疫苗起始免疫年龄、针次间隔和加强免疫的时间进行接种。

每年9月份对新入学的学生各类疫苗接种史不明者按照安徽省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规定的疫苗进行补种。每年对幼托机构新入学的幼儿查验接种证。

联合免疫:一般情况下优先接种脊灰疫苗、麻疹疫苗,特殊情况优先接种季节流行疾病的疫苗。乙脑疫苗可与乙肝疫苗同时接种;乙肝疫苗、麻疹、脊灰疫苗可同时接种;乙脑疫苗与麻疹或脊灰疫苗接种间隔2周以上。

三、外来流动人口儿童的补接种要求

根据“以往接种史以书面记录为准,接种记录的统计以接种剂数为准”的原则开展对外来流动人口儿童的补接种工作:

1.乙肝疫苗:<1足岁儿童无免疫史者,补种全程免疫3剂(0、1、6月);>1岁儿童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全者,按免疫程序补全程免疫(第二剂与第一剂最小间隔1-2个月,第三剂与第2剂的最小间隔2个月,且与第1剂最小间隔为4个月)。

凡年8月1日以前出生的外来流动人口儿童,一律予以有价乙肝疫苗接种。

2.脊灰疫苗:<1足岁儿童无免疫史者,补种全程免疫3剂(每剂间隔1个月);>1足岁儿童无免疫史者,补全程免疫3剂,免疫史不全者补全。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至少间隔6个月:

3.百白破疫苗:<l足岁儿童无免疫史者,补种全程免疫3剂(每剂间隔1个月);小于5岁、大于1足岁儿童无免疫史者,补全程免疫3剂,免疫史不全者补全。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至少间隔6个月。

4、麻疹疫苗:>8月龄儿童无免疫史者,补基础免疫接种1剂,>1.5岁儿童无免疫史者补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2剂,间隔至少1个月。

5、乙脑减毒活疫苗:>1岁儿童无免疫史者补基础免疫1剂,1年后再加免1剂。免疫史不全或不详者补种1剂。

6、流脑疫苗:>3足岁儿童无免疫史者补接种1剂A+C,6周岁加强1剂。

7、以上计划免疫范围内的疫苗免疫预防接种全部免费。

四、掌握外来流动人口儿童底数,实行“居住属地管理”

外来流动人口儿童暂居地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应采用经常性与突击性(每季)相结合的方法,对辖区内外来流动人口儿童底数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动态情况。对已掌握的外来流动人口儿童的免疫预防接种管理应予“居住属地管理”,防止免疫空白的发生。镇卫生院防保站采取定时与突击检查、督导的方式进行监督。

五、建立并完善外来流动人口儿童免疫预防接种资料

对已掌握的外来流动人口儿童应及时建立免疫预防基础资料:

免疫学发展史例4

【关键词】  麻疹;免疫接种;防制

麻疹是who确定的继天花、脊髓灰质炎后第3个待消灭的传染病。我国自麻疹疫苗(measles vaccine,mv)广泛接种后,尤其是80年代初实施计划免疫政策以来,麻疹得到了有效控制[1]。然而,近年来很多地区麻疹疫情都在反弹。流动人口发病增高,小于8月龄和成人麻疹的构成比迅速增加成为疫苗时代流行病学的新特征。现对本溪市传染病医院118例麻疹患者免疫接种与发病关系分析,探讨当前麻疹防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病例资料来源于2005年4月~2006年5月收住本溪市传染病医院的118例麻疹患者。全部病例均经临床或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麻疹。

1.2 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所有病例发病年龄、发病时间、城乡分布、接触史、疫苗接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年龄分布 

见表1。表1  118例麻疹病例发病年龄与构成比项目(略)

2.2 季节分布

 

发病集中于4、5月份,共107例,占总例数90.7%。

2.3 地区分布 

本溪市市区59例(50%),本市农村23例(19.5%),城乡结合部25例(21.2%),外来人口11例(9.3%)。除1月份无病例外其他各月均有病例发生。

2.4  麻疹接触史 

34例患者有明确的接触史,占28.8%,其余患者皆否认有明确的麻疹患者接触史。

2.5  麻疹疫苗接种情况 

未接种者11例,占9.4%;有接种史42例,占35.6%;接种史不详65例,占55.0%。见表2。表2  118例麻疹患者mv接种情况统计年龄段未接种(略)

3 讨论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未开展麻疹疫苗普种前,我国麻疹发病年龄以9月龄~5岁者高发。8个月以下婴儿由于接受母体抗体有一定抵抗力而不发病,成人因在儿童期感染获免疫力也不发病[2]。广泛采用疫苗后患病年龄有向大年龄推移现象[3],低于8月龄婴儿麻疹发病率也逐年增加。我院收治的118例麻疹患者中成人麻疹占39%,6~8月龄占5%,而传统的9月龄~5岁高发年龄段仅占22%。

   

1986年我国颁布的儿童基础免疫程序规定麻疹初免年龄为8月龄,7周岁加强1次。依据表2分析本组病例疫苗接种与发病的关系: 3例8月龄内儿童未到初种年龄,未接种mv。8月龄内婴儿麻疹发病增加,原因是目前大多数27岁以下的人麻疹免疫力是从疫苗获得的,按现行免疫程序接种获得的麻疹免疫力不能象自然感染野病毒那样持久[1],随时间的推移,育龄妇女体内的抗体水平会不断衰减,传给婴儿的麻疹抗体亦减少。绝大多数婴儿到6月龄时,体内的抗体水平已达不到保护作用[4]。未接种mv者未获免疫,而未得到保护是发病的主要因素。在有接种史者中,8月龄~6岁儿童20例有mv初种史,但未到7岁复种年龄,在原发性免疫应答失败后未及时进行第二次复种以致未形成保护屏障。有接种史的22例7岁以上,已达复种年龄,罹患麻疹可能是因为未进行复种或复种失败,在成人麻疹构成大的地区麻疹病例免疫史不详或无免疫史比例较高[5]。一种可能是接种时间太久不能记清,其二这些人即使接种过疫苗,也已超过15年,而疫苗人工免疫持久性在15年后明显下降[1],近年来麻疹流行率低,获隐性感染的机会减少,未能使体内麻疹抗体得以补充强化,这部分人容易患麻疹。

   

通过对本组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到在当前麻疹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提高基础免疫率。(2)减少原发性免疫失败。(3)适时强化免疫。开展入学新生查验接种证明工作;同时随着成人麻疹构成比的不断增加,为大龄易感人群确定一个恰当的强化免疫时机势在必行。为接近婚龄的青年接种mv是一个不错的设想,尤其是女青年接种mv对减少低月龄儿童麻疹发病率有益,故可考虑[6]。

【参考文献】

 

[1]迮文远. 计划免疫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万禧炜. 53例麻疹的临床分析[j].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7,34(4):236.

[3]王季午. 传染病学[m].第3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9~67.

免疫学发展史例5

Analysis of 12 measlesoutbreaks in majiang county

CHENG Ming-yong.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ajiang County,Guizhou 5576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ason of the measles outbreak in majiang county and make the strategi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measles outbreaks.Methods Analysed the datas of 12 measles outbreak majiang county during 2000-2004 years.Results Most measles cases appearedMarch and September.the majority cases were children aged 4-9 years,many cases were the junior class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74.5%of the cases were none MV immunization and no clearing immunization in measles outbreak.Conclusion The major reason of measles outbreak were lower vaccination and the delay of epidemic outbreaks reported.

【Key words】Measles;Outbreak

麻疹是麻江县儿童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实施计划免疫以来,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进入九十年代后,发病率有所回升,尤其是2000年和2004年发病率分别高达156.31/10万和120.00/10万,居麻江县甲乙类传染病的第1位和第3位,局部暴发时有流行,为了探讨暴发原因,制定防治对策,现将麻江县2000-2004年12起麻疹暴发疫情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人口资料来自县统计局;疫情资料来自法定传染病常规报告系统,由麻江县疾控中心疫情室提供;血清学资料来源于州疾控中心麻疹实验室;其他资料来源于暴发现场调查。

1.2 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计划免疫技术操作规程》(98年版)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2003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暴发流行情况 2000-2004年,全县每年均有麻疹病例报告,其中暴发疫情12 起,报告病例508例,死亡5例,受威胁人口20 275人,罹患率为2.51%,病死率为0.98%,发病数占全县疫情报告数的24.78%(508/2 050)。见表1。

2.2 暴发流行特征

2.2.1 地区分布 2000-2004年全县 12 起暴发疫情波及5个乡镇11个村,占总乡镇数的55.56%(5/9),其中宣威镇发生4起(占暴发起数的33.33%),下司镇发生3起(占25.00%),碧波乡和龙山乡各发生2起(各占16.67%)。景阳乡发生1起(占8.33%)。发病最少的1起只有3例,最多的有102例,平均每起发病42.33例,40例以上的有5起(占总起数的41.67%),20~39例的有3起(25.00%),20例以下的有4起(33.33%)。

发生暴发流行的5个乡镇中,以宣威、下司,龙山,景阳4个乡镇病例数最多,4个乡镇合计395例,占暴发病例数的77.76%。

2.2.2 时间分布 全年均有麻疹发病,但暴发以春秋季为主,病例主要集中在3月(124例)和9月(156例),分别占总病例数的24.41%和30.71%。见图1。

2.2.3 年龄、性别分布 发病年龄最小7个月,最大20岁。病例以7~9岁为主,占总病例数的45.28%,其次是4~6岁和1~3岁组,分别占25.59%和16.50%。见表2。病例中男286例,女222例,男∶女为1.29∶1。

2.3 发病与免疫接种的关系 508例病例中有免疫史230例(45.28%),无免疫史149例(29.33%),免疫史不详129例(25.39%)。

2.4 暴发流行时间和疫情报告时间 疫点首例发病至末例发病时间间隔最短7 d,最长55 d,平均18 d。疫点首例发病时间至疫情报告时间,最短0 d,最长51 d,平均19 d,见表3。

2.5 血清学检测结果 12起暴发疫情中只有2004年的1起采血进行麻疹IgM检测,共采血5份均为阳性。实验室确诊的暴发疫情只占暴发起数的8.33%。

3 讨论

通过对麻江县2000-2004年12起麻疹暴发疫情分析表明,麻江县麻疹暴发强度大,平均每起暴发有42.33例患者,发病在40例以上的暴发有5起,占暴发数的41.2%。最多的1起有102例,其中以宣威、下司、龙山和景阳4个乡镇病例数最多,占暴发病例数的77.76%。暴发疫情多发生在3月和9月,共发病280例,占总病例数的55.12%,发病年龄以4~9岁为主,主要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发生在学校或由学校蔓延的有7起,占暴发疫情的43.75%。这与小学3月和9月初开学后,学生从不同的村寨汇集到学校,由于易感儿童的集聚,加上传染源的进入,就很容易引起暴发,与省内有关报道一致[1-3]。暴发疫情中54.72%病例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说明常规免疫存在许多漏种儿童,而2000-2004年麻江县报告接种率均在90%以上,但据县疾控中心调查年均麻苗接种率为70%~80%,每年约有20%~30%的儿童漏种。致使易感儿童积累3~5年后就发生1次麻疹暴发流行相吻合。可见麻苗接种率低是麻疹暴发的根本原因。有调查表明麻疹的发生与接种麻疹疫苗存在负相关,有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史为麻疹的保护性因素[4]。分析发现仍有45.28%的病例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这可能与原发性免疫失败(母体残留抗体的干扰使8月龄以下婴儿接种疫苗不成功,疫苗未冷藏、接种剂量不足、注射技术、注射用具、消毒剂等因素影响了疫苗的效价,接种疫苗期间或免疫的潜伏期内发生其他感染及儿童免疫功能低下)和初免成功后因抗体水平下降而发病[5]有关。因此,提高麻疹疫苗有效免疫接种率是控制麻疹的根本措施[6],麻江县于2004年10月对全县8个月~13岁儿童进行1次麻疹疫苗补充强化免疫使麻疹发病率明显下降,2005年以后至今没有发现麻疹确诊病例。从暴发流行时间和疫情报告时间来看,流行时间最短7 d,最长55 d,平均18 d。首例发病至疫情报告,最长51 d,平均22 d,37.50%的暴发是首例发病,8~15 d才被乡镇卫生院发现和报告,其中有近1/4起暴发是疫情停止后县疾控中心才接到报告,最晚的1起在疫情停止5 d后才接到报告。疫情迟报导致疫情蔓延扩大是麻江县麻疹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与左于会等[7]报道一致。另外,12 起暴发疫情中只有1起得到实验室确诊,只占暴发起数的8.33%。91.67%的疫情是靠临床确诊,这就不可避免混有风疹等儿童出疹性疾病,这也可能是接种麻疗液苗后仍发病的原因之一。

因此,要有效预防和控制麻疹暴发流行,首先要做好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工作,特别是要重点加强对计划免疫薄弱乡镇的督导,杜绝“纸上接种”,消灭免疫空白村寨和开展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工作[8];其二,在一些卫生设施薄弱的乡镇开展麻疗液苗局部强化免疫;其三,加强疫情管理和疾病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其四,加强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提高接种质量和处理疫情的能力;其五,加强实验室建设,开展麻疹血清学检测和诊断工作;六,加强冷链管理,完善冷链设备,推行定点接种,确保麻疹疫苗得到有效接种;七,加大投入,合理解决接种人员报酬,充分调动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八,加强健康教育,使儿童家长认识到计划免疫是防治一些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周峻,潘宏,龙昌斌.黔东南州2001年麻疹暴发疫情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3,10(3):362-363.

[2] 吴运凤.剑河县2001-2004年16起麻疹暴发疫情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3(1):100-102.

[3] 田兴国,金宣华,褚彪.六盘水市1997-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华南预防医学,2007,33(2):38-39.

[4] 张汉斌,吴莉萍,吴志辉.天河区2004儿童麻疹暴发的预防接种史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2):1678-1679.

[5] 刁连东,徐爱强,冯子健,等.麻疹.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31-234.

免疫学发展史例6

关键词: 麻疹; 流行病学; 免疫接种

中图分类号: R 511.1 文献标志码: B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随着麻疹疫苗(Measles Vaccine,MV)的使用和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开展,麻疹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进入21世纪后,麻疹疫情有所回升,流行病学特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1]。为了巩固控制麻疹已经取得的成果,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进程,我们对长宁区2008—2012年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和病例资料来源于上海市长宁区2008—2012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系统和麻疹专病监测系统资料,人口数据均来源于长宁区公安局。

1.2 诊断标准

根据麻疹诊断标准(WS 296—2008)。上海市通过酶联免疫捕获法(ELISA法)检测急性期血清麻疹IgM抗体,麻疹IgM阳性表明是急性期感染。

1.3 监测方法

收集、整理上海市长宁区2008—2012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系统和麻疹专病监测系统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1.4 统计方法

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麻疹发病率

上海市长宁区2008—2012年麻疹疫情以散发为主,共确诊麻疹病例78例,无死亡病例,其中户籍人口病例28例,发病率为0.91/10万,非户籍人口病例50例,发病率为5.45/10万,非户籍人口发病率高于户籍人口,年平均发病率为1.94/10万(0.12/10万~5.82/10万),见表1。2008—2012年全区麻疹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非户籍人口麻疹发病率大幅快速下降,但2012年麻疹疫情有所反弹。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地区分布 全区10个街道/镇均有发病,按发病率排列前3位分别为程桥街道(23.60/10万)、新泾街道(18.06/10万)和北新泾街道(12.81/10万)。麻疹病例在人口流动性较大的街道/镇多见,占总病例数的40.96%。按地理位置,长宁区东片地区、西片地区发病率分别为7.70/10万和15.88/10万。

2.2.2 季节分布 四季均有麻疹病例,春夏季为主,3—6月发病占总发病数的82.05%,表现麻疹自然流行季节特征。

2.2.3 年龄分布 从年龄构成分析,全区60岁以下各年龄组人群均有麻疹发病。户籍人口以

2.2.4 职业分布 78例麻疹中,散居儿童21例,占总发病数的26.92%;商业服务人员9例,占11.54%;离退休人员7例,占8.97%。

2.2.5 性别分布 78例麻疹中,男性40例,占51.28%;女性38例,占48.72%,性别比为1.05∶ 1。

2.3 发病与免疫的关系

麻疹病例中主要为无MV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者。户籍人口麻疹病例中无MV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者分别占40.74%和44.44%,有明确免疫史者占14.81%;1~10岁无免疫史病例,主要因生病未能及时接种MV或有接种禁忌证。非户籍人口麻疹病例中无MV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者分别占52.94%和37.25%,有明确免疫史者占9.80%;1~10岁无免疫史病例,主要因流动性大未能及时接种MV,或家长接种MV意识不强。

3 讨论

上海市长宁区2008—2012年麻疹发病呈下降趋势,非户籍人口麻疹发病率呈快速降低的特点。至2011年本区发病率为0.12/10万,接近消除麻疹的水平。这表明近年来长宁区不断加强常规免疫工作、强化免疫工作和针对性实施免疫措施,提高MV的接种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2年麻疹疫情有所反弹,这与上海市整体情况基本一致;主要因为外来人口的增加,外来的传染源进入本区,导致户籍人口中未及初免月龄儿童与成人发病率上升显著,同时非户籍人口中的适龄儿童,由于没有及时接种MV,存在着免疫空白,都有可能造成疫情发生。由于应急接种工作的及时、到位,长宁区的麻疹疫情均为散发病例,未有爆发疫情发生。全区麻疹病例以散居儿童、商业服务人员及离退休人员为主,而麻疹病例多发生于人口流动性较大的街道、镇。

长宁区麻疹疫情人群分布呈现明显的低(月)龄化和成年麻疹发病增多的“双向移位”特征,与北京、江苏等地特征一致,麻疹发病年龄出现向两极移动的现象[2-3]。目前无确切证据证明提前初免年龄可降低6~8月龄儿童发病。有文献显示[4]现在的育龄期妇女麻疹抗体水平较低,因而婴儿得到的胎传抗体较少,一旦婴儿在初免月龄以前接触到麻疹病毒就有可能发病,这可能是8月龄内婴儿麻疹发病的重要原因。成人麻疹发病增多是众多高接种率国家所存在的共同现象[5],成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接种疫苗所产生的抗体不断降低,终因不能抵御病毒侵袭而患病。因此在保持高的常规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同时,开展重点人群MV的强化免疫活动,在低抗体水平健康人群中进行麻疹疫苗接种,对巩固人群免疫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显示,非户籍人口比户籍人口发病率高。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推进,非户籍人口的进一步快速增加必将给麻疹防制工作带来新的挑战[6]。为此,在人口流动性较大的街道/镇,特别是长宁西片地区,应进一步加强适龄儿童常规免疫工作,针对性开展查漏补种工作,以消除免疫空白;加强麻疹监测系统的管理,提高监测的灵敏度,对报告的麻疹病例包括疑似麻疹病例应及时调查,及时对疫点进行应急接种,并且尽可能扩大接种范围。通过预防接种手段提高人群抗体水平,阻断麻疹传播,降低发病率。

消除麻疹是当前免疫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进行MV常规接种时代,每年仍有一定数量的易感人群。在易感人群集聚的地区,一旦有传染源的引入,仍存在麻疹爆发的可能。因此,针对性地实施免疫策略和干预措施,控制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麻疹疫情发生,对巩固现有工作成果,进一步开展消除麻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4 参考文献

[1]陈庆.我国消除麻疹工作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08,6(8):849-850.

[2]侯文俊,李冬梅,陈丽岩,等.2007—2009年北京大兴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J].首都公共卫生,2010,4(5):208-211.

[3]徐瑛.2001—2007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2008,23(11):705-706,719.

免疫学发展史例7

关键词:麻疹;IgM抗体;IgG抗体;血清学

Sero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measles cases in Huizhou City.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eroepiden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asles in Huizhou City and discuss the detailed cause of measles. Methods 390sera collected from measles cases in2003~2005were detect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IgM antibodies,and the cases who were confirmed of measles specific IgMpositive were detected by ELISA for IgG anti-bodies. Results The average positive rate of IgMwas76.6%,the qualified sample collecting rate was34.1%.The average posi-tive rate of IgG in confirmed IgMpositives was64.9%;The longer the interval during rash and samplingwas,the higher the IgG pos-itive rate and the GMTwere.The group aged less than1year had the lowest positive rate and the GMT among different aged groups. Conclusion No vaccination and failure of primary vaccination are the main causes for the onset of measles.To improve the sample collecting rate and carry out rubella serological identification assay are urgently needed.

Key words:Measles;IgM antibody;IgG antibody;Serology

惠州市2003~2005年麻疹监测系统分别报告麻疹疑似病例584例、216例、343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6.5/10万、6.0/10万、9.5/10万,无死亡病例。2003~2005年惠州市麻疹发病以小年龄组为主,15岁以下病例占75.6%,病例最小33d,最大52岁。为了探讨麻疹发病规律,现将惠州市2003~2005年麻疹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惠州市麻疹监测系统和麻疹实验室检测数据库。

1.2 血清标本的采集 标本来自2003~2005年各县(区)CDC和临床医疗机构送检的麻疹疑似病例血清。合格血清标本指病例出疹后4~28d内采集,血标本无明显溶血现象,无污染,分离的血清量大于50μl,标本冷藏运输(4~8℃)或冷冻保存。

1.3 检测方法 用抗体捕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麻疹IgM抗体,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再用ELISA法测定麻疹IgG抗体,血清抗体滴度≥1∶200为阳性。检测试剂由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室提供,由惠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完成样本检测。

1.4 统计方法 用spss12.0统计软件分析。

2 结果

2.1 麻疹实验室监测一般情况 2003~2005年惠州市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143例,采集血清标本390例,麻疹IgM抗体阳性率76.6%,标本采集率34.1%;合格血清标本130例,合格率33.3%,麻疹实验室血清学诊断率26.1%。

2.2 麻疹疑似病例IgM抗体检测结果

2.2.1 麻疹病例IgM抗体按采血时间分布 以出疹距采血时间划分,疹后3d内、疹后4~6d、疹后7~28d采血的标本例数及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60例、75.4%;95例、80.0%;35例、74.3%,IgM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0.919,P=0.632)。

2.2.2 麻疹病例及IgM抗体按免疫史分布 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1143例麻疹疑似病例中采集了血清标本的390例,两者免疫史两两进行比较,病例免疫史分布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3.100,P=0.078;χ 2 =3.416,P=0.065;χ 2 =0.010,P=0.921,见表1。无免疫史、有免疫史、免疫史不详的病例IgM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2.779,P=0.249),见表1。转贴于

2.3 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麻疹IgG抗体水平

2.3.1 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中麻疹IgG抗体阳性率 2003~2005年185例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中IgG抗体阳性120例,阳性率64.9%,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129.1,IgG抗体阳性率和GMT最高15~岁组,其次20~岁组,最低≤1岁组,20岁以下人群IgG抗体阳性率和GMT有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不同年龄组IgG抗体阳性率和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12.66,P=0.027;F=3.329,P=0.008),见表2。

表1 2003~2005年惠州市麻疹疑似病例和麻疹实验室检测病例按免疫史分布(略)

2.3.3 不同免疫史的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麻疹IgG抗体情况 185例麻疹IgM阳性病例按免疫史划分,免疫史为0、1剂、2剂、不详的病例IgG抗体阳性率和G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0.354,P=0.950;F=1.175,P=0.322),见表3。

2.3.4 不同采血时间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麻疹IgG抗体情况 以采血时间划分,出疹当天、疹后1~6d、疹后7~28d采血的麻疹病例IgG抗体阳性率、GMT、高抗体率(≥1∶3200)随采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出疹当天采血的病例IgG抗体水平最低,IgG抗体阳性率、GMT、高抗体率在不同的采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7.103,P=0.029;F=3.756,P=0.024;χ 2 =9.003,P=0.011),见表4。

表2 2003~2005年惠州市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麻疹IgG抗体按年龄分布(略)

表3 2003~2005年惠州市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麻疹IgG抗体按免疫史分布(略)

表4 2003~2005年惠州市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麻疹IgG抗体按采血时间分布(略)

3 讨论

在麻疹监测系统中,实验室监测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实验室网络建设在麻疹监测中起到重要作用 [1,2] 。根据惠州市麻疹监测系统的报告,2003~2005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143例,其中临床诊断725例,实验室确诊302例,临床确诊32例,排除84例。15岁以下年龄发病占大多数,无MV免疫史及不详的占了77.3%,提示MV接种率低是麻疹多发的主要因素。如果只分析采集了血标本的实验室检测病例数据,同样能获得重要的流行病学信息。将390例实验室检测病例按免疫史分布进行分类,发现病例中无MV免疫史及不详的占了81.8%,185例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中15岁以下病例占了68.6%,反映出小年龄发病的特征及MV接种率低的情况。按照《广东省麻疹监测方案》的要求,对所有疑似麻疹病例进行血清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我市麻疹病例血清采集率和实验室确诊率低于35%,与方案要求差距较大,主要是临床医生不重视和病例不配合等综合因素导致临床采血困难。此外,麻疹实验室未同步开展风疹IgM检测,对麻疹IgM阴性病例无法进一步进行风疹鉴别诊断。因此,提高血清样本采集率和开展风疹监测对加强麻疹实验室建设势在必行,开展麻疹病毒学监测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IgG抗体自然麻疹感染后12~15d出现,28~31d达到高峰 [3] 。本次检测结果符合这一规律,185例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64.9%麻疹IgG抗体阳性,IgG抗体水平在出疹后28d内随时间推移而逐渐上升。此外,麻疹IgG抗体水平的高低与年龄有关,基本上表现为年龄越小,检测出的麻疹IgG抗体水平越低,但20岁以上人群例外,低于15~19岁组,估计小年龄组原发性免疫反应为主,病例初次接触麻疹病毒产生初次免疫应答,IgG抗体产生速度较慢。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免疫系统发育越趋完善加快了免疫应答的速度,也可能暴露机会增多,部分病例不是初次接触病毒,如31例病例是出疹当天采血,有22.6%IgG抗体≥1∶3200,存在二次应答过程使IgG抗体水平短时间内快速产生。二次应答通常更快、更强,与初次免疫应答具有质量上的差异 [3] 。

本次检测结果显示病例免疫史分布对IgM抗体阳性率和IgG抗体水平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有免疫史而发病主要是原发性免疫失败,提示应提高接种质量和加强冷链管理。

参考文献

免疫学发展史例8

一、基本情况

1、患儿发病情况

患儿姓名:赵某某,女,出生日期:2011年10月14日(6月龄),母亲姓名:张某某。常住地址:盐城滨海港经济区某村二组。2012年4月中旬,患儿因发热,咳嗽,被诊断为“小儿肺炎”在滨海港经济区中心卫生院住院治疗10余天,病情未见好转,且有加重的迹象。在医生的建议下,在4月28日转院到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继续治疗,当时患儿持续发热,口腔黏膜、脸部以及全身布有疹子,并出现昏迷现象;4月30日经专家会诊,诊断为“疑似麻疹”,并通报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疫点所在村情况

该村位于滨海港经济区东南部,为一刚建好的新村,村庄规划布局合理。有608户,1934人,15岁以下儿童261人,该村近年来无麻疹疫情及病例发生。

3、麻疹往年流行情况

滨海港经济区辖区内,近年来无麻疹流行,也无麻疹病例发生。但有少例疑似麻疹病例报告。

二、流行病学调查

1、既往免疫史

该患儿持有预防接种证,并按时接种。因不足8月龄,无麻疹疫苗接种史,其母亲自述患儿近两周内无接触发热、出疹患者史。该患儿为母乳喂养。

2、密切接触者

经现场调查,因患儿是周岁以内婴儿,活动范围只局限在家中,密切接触者很少,主要为患儿的外公,外婆,父亲,母亲等4名家庭成员。

3、该村15岁以下人群的麻苗免疫史

经查阅资料和现场走访,该村15岁以下儿童261人,其中:8月龄以下儿童17人;8月龄-14岁儿童244人,有227人有麻疹疫苗免疫史占93.0%,接种史不详16人占6.6%,无接种史1人占0.4%。

三、采取措施

1、控制传染源,患儿已经住院隔离治疗。

2、对患儿家中进行终末消毒,用84消毒液对地面、桌面和门窗进行喷洒、擦拭。要求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3、立即对该村,重点是患儿居住周围的人群开展了麻风疫苗的应急接种,共接种麻风疫苗179人,包括患儿家庭成员(密切接触者)4人,麻苗接种史不详16人和无麻苗接种史1人在内;麻疹疫苗应急接种的179 人中,15岁以上56人占31.3%。

4、以患儿的家为疫点,在该村及患儿居住周围开展了发热、出疹病例主动搜索,未发现相似病例。

5、指导患儿家属(密切接触者)居家进行医学观察。要求该村卫生室近期加强对发热、出疹病例主动监测,发现病例及时报告。

6、协助该村卫生室人员,通过板报、画廊和发放宣传单

等方式,对该村居民开展了麻疹防治知识宣传。提醒居民讲究卫生,注意开窗通风,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四、实验室结果及结论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4月30日对患儿采集血标本,经麻疹血清学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根据患儿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经专家诊断排除麻疹。2012年5月16日,患儿痊愈出院。直至2012年5月17日,该村未发生类似发热、出疹病例。

五、问题与思考

1、存在问题: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儿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免疫规划重点防控的疾病。麻疹的发病率已经降到较低水平,但在大规模接种麻疹疫苗后,由于人工自动免疫在免疫力持久性方面的不足,因而出现了小月龄儿童以及成年人麻疹发病率相对增高的趋势。同时麻疹的症状多不典型,给基层医院的诊断带来困难,不利于麻疹的早期发现和早期防控。

2、为做好小月龄儿童麻疹的预防,有以下几点思考:

①、进一步提高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和接种质量。

②、通过扩大麻疹疫苗免疫接种范围,提高人群免疫覆盖率(特别是15岁以上人口),来保证

③、将育龄期妇女的麻疹疫苗接种纳入控制婴儿麻疹的措施。

④、适当提前麻疹复种时间,为防止抗体水平不能持久而衰退,也为了尽早解决原发性免疫失败和漏种者的免疫力。

⑤、严格要求托幼机构和学校将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纳入传染病防控管理内容。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确保预防接种证查验和未种儿童查漏补种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中的麻疹疫苗接种率。

免疫学发展史例9

【关键词】麻疹 流行病学特征

为了解阳江市近年来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防控和消除麻疹的策略,现将阳江市2004~2009年麻疹疫情资料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麻疹病例数据来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病例的户籍、免疫史和暴发疫情等资料来自广东省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阳江市统计局。

1.2麻疹实验室检测 麻疹IgM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lSA),试剂由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麻疹实验室统一提供,麻疹血清学诊断均由阳江市CDC完成。

1.3资料分析 应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发病概况 阳江市2004~2009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共报告麻疹病例1175例,各年报告麻疹病例为111、172、108、218、565、1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4.22/10万、7.39/10万、4.61/10万、9.20/10万、23.47/10万、0.04/10万,年平均发病率7.28/10万。开展强化免疫活动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9年开展8月龄~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2.2流行病学特征

2.2.1地区分布 全市4个县(市、区)均有麻疹病例报告,但地区差异较大,病例主要集中在江城区、阳东县,两地占总病例数80.43%,见表1。

表1 阳江市2004~2009年麻疹发病地区分布

转贴于

2.2.2时间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发病,3~7月为高发季节,占总病例数66.30%;5月为发病高峰,占总病例数的25.62%,见表2。

表2 阳江市2004~2009年麻疹发病时间分布

2.2.3人群分布

2.2.3.1性别与年龄分布 男性735例,女性440例;发病年龄最小的4月龄,最大的43岁,8月龄~14岁儿童发病数占总数的93.11%。

2.2.3.2职业分布 散居儿童发病最多,学生其次。

2.2.3.3户籍分布 本地户籍发病838例;外地户籍336例,户籍不详1例。

2.3麻疹疫苗免疫史 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病例分别为601例、505例;有免疫史69例。

2.4暴发疫情 2004~2008年麻疹暴发疫情12起﹙均经实验室确诊﹚,发病人数179例;病例最多的一起有47例,最少的3例;其中2004年发生5起,2005年2起,2007年3起,2006年和2008年各1起,2009年无暴发。12起暴发疫情中,有10起发生在学校,2起发生在外来人口聚居地。

2.5实验室检测 全市报告的1297例疑似麻疹中,采集合格血清的有761份,标本采集率为58.67%;其中血清标本检测结果IgM阳性的639例,阳性率为83.97%,阴性结果122例;临床诊断536例,占41.33%。

3 讨论

通过对阳江市2004~2009年麻疹病例报告和监测资料分析显示,2004~2009年年平均发病率为7.28/10万,2004~2008年呈上升趋势,2009年大幅度下降。2009年3月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阳江市开展对8月龄~14岁的儿童MV强化免疫活动,结果全市报告接种率为97.90%,达到>95%的目标。此次MV强化免疫效果立竿见影,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大幅度下降。提示强化免疫活动能及时阻断病原在人群中传播,是控制乃至消除、消灭针对传染病的有效策略。

免疫学发展史例10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控制

麻疹是传染性最强的人类病毒性传染病,在1963年广泛使用麻疹疫苗之前,几乎每个儿童都感染过麻疹。平均而言(在完全易感人群中),每1例感染的病例能够传播给周围的其它20个人,这就是为什么阻断麻疹传播从而消除麻疹需要95%的人群免疫力的缘故。在未进行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前,我国麻疹发病率占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前位,自从广泛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发病率降至10/10万左右。近几年我市报告麻疹发病率一直稳定在5/10万以下,2005年报告发病率1.98/10万,2006年报告发病率0.703/10万,2007年报告发病率1.46/10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于泰州市疾控中心疫情直报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泰州市统计局统计年鉴。

1.2 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1.3 采集血清送我中心实验室进行麻疹Igm血清检测。

2 结果

2.1 地区分布:城市与农村发病没有差异,各市、区均有病例报告,其中泰兴市报告发病率最高,其报告发病38例,报告发病率占报告发病总数的39.58%,第二位是高港区报告发病20例,报告发病率占报告发病总数的20.83%。

2.2 时间分布: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季为主,发病高峰为3一6月,共报告发病82例,占全年报告发病总数的85.42%。

2.3 年龄分布:在报告的96例麻疹病例中,最小年龄为2个月,最大年龄为40岁。2月龄一8月龄4例,占报告总数的4.17%;9月龄一2岁9例,占报告总数的9.38%;3-9岁5例,占报告总数的5.21%;10岁一19岁24例,占报告总数的25.00%;20-29岁22例,占报告总数的22.92%;30-39岁26例,占报告总数的27.08%;40-49岁6例,占报告总数的6.25%。

2.4 职业分布:在报告的96例麻疹病例中,男性病例65例,占报告总数的67.71%;女性病例31例,占报告总数的32.29%。本地中、小、幼儿园学生38例,占39.58%;本地散居儿童、社区居民28例,占29.17%;流动人口、流动儿童30例,占31.25%。

2.5 免疫史:在报告的96例麻疹病例中,无免疫史的有26例,占27.08%,有免疫史的10例,占10.42%,免疫史不详的60例,占62.50%。

3 讨论

2008年我市报告麻疹发病率远远超过了2006-2007年同期水平,且有如下几个特点:(1)报告发病主要集中在个别市区,其中高港区和泰兴市所报告病例数分别占报告发病总数的20.83%和39.58%;(2)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市麻疹发病的主要人群,流动人口发病数占报告发病总数的31.25%;(3)我市麻疹发病对象向成年人移位,10岁-19岁24例, 20-29岁22例, 30-39岁26例,分别占报告总数的25.00%、22.92%、27.08%;(4)未免疫及免疫史不详人群比例的升高是导致麻疹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无免疫史26例,占27.08%,免疫史不详的60例,占62.50%。

麻疹是我国政府要求加进速控制的传染病,为加速麻疹控制工作,我们工作的重点有如下几个方面:(1)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把计划免疫工作作为行政行为和民心工程,并提供保证(政策、经费),对业务机构工作的情况要经常进行检查,督导和评比,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确保常规免疫工作有序开展。(2)各级医疗机构要及时准确报告麻疹疫情,疾控机构要开展主动监测和搜索工作,及时发现麻疹疫情。对报告的疫情要及时进行分析,做好预测、预警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3)认真开展常规免疫工作,认真实施冷链运转,提高接种率。保持麻疹疫情疫苗的高接种率,并适时开展适龄儿童的强化免疫,建立免疫屏障。(4)加强流动儿童的管理,消除经济、交通不发达免疫空白人群。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实施好新生入托、入学时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及时给予补种。(5)依法行政、依法计免,使广大群众尤其是适龄儿童自觉接受疫苗预防接种,让他们知晓要获得儿童健康,减少疾病危害,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是主动接受疫苗接种,从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