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公卫环境检测模板(10篇)

时间:2024-02-27 14:46:00

公卫环境检测

公卫环境检测例1

【中图分类号】R7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9-00-01

我国的疾病控制卫生监测评价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七十年代开展“两管、五改”活动,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展“国际饮水供应和卫生十年”活动、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和化妆品卫生监督等,特别是非典之后,我国疾病控制卫生监测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评价机制日益完善,为改善我国环境卫生状况,促进了环境卫生学科的迅猛发展,提高人民身体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我国卫生监测存在的问题

1.1 改革不彻底

改革前卫生防疫机构环境卫生的日常工作相当大的比重和精力放在日常卫生监测和抽样上,由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经费普遍不足,甚至人员经费也不足,但工作习惯使然,这些工作执行较好。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体系改革后,因为经费没有配套解决,有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这种环境卫生工作模式没有改变。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允许监测和抽样检测收费;因为可以收费,所以增加监测和抽样检测的频次,这种不良发展方式目前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1.2 职能分离使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近年来,卫生防疫站的环境卫生工作主要内容集中在公共场所卫牛监督监测、化妆品卫生监督监测、生活饮用水包括净化水卫生监督监测、净水剂和输配水设备的卫生监督监测。由于有卫生法规支持,卫生防疫站和生产经营单位相互之间形成了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执行较好。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后,卫生监督职能从卫生防疫站分离出去,新组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没有监督权,开展卫生监测和样品检测要与卫生监督所协调,并且从上作安排到被监测单位接治甚至收取费用都没有体制改革前那么顺畅,甚至会碰到经营单位经办人员的不配合。

1.3 职能冲突严重

不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组建后科室盼漫置没有根据职能的调整而调整,以为只是不开展卫生监督工作而已,环境卫生科的设置和开展的业务与体制改革前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仍然按照法规或者地方规章设定的监测和检测频率安排日常工作。这些监测和检测可以收费,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部门利益密切相关,但需要以卫生监督行为作基础,所以环境卫生专业人员常常在不经意间仍以监督者的身份操作,角色的定位还停留在体制改革之前,或者对卫生监督所行政运作不适应、不满意,相互配合不好,容易与卫生监督所的职能产生矛盾。

1.4 发展思路不清晰

新体制下部分环境卫生专业人员还没有正确摆正自己的位置,机构新组合后人员明显减少但工作量没有明显减少,到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工作遭到冷遇等,使环境卫生专业人员在处理和协调这些过去不需要处理或协调的事务时难以接受,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由于十多年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的环境卫生业务主要是卫生监督监测,在新的体制下新思路、新突破不多。认为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所致,把解决问题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与卫生监督所的协调上,而不能根据当地疾病预防和控制的需求开拓和发展相关的环境卫生工作,及时调整工作的方向和内容,对环境卫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感到困惑。

2 今后疾病控制卫生监测评价工作发展的思考

2.1 弱化日常抽样工作

要使环境卫生专业继续得到健康发展,首先要改变目前的工作模式,减少日常监测和抽样检测的工作量,把环境卫生专业人员从繁重的机械的日常操作中解脱出来,从目前狭窄的专业思路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问、有精力去观察并发现当地的卫生问题,开拓环境卫生新业务。减少日常监测和抽样检测的工作量势必会降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经济收入,政府应当考虑把疾病控制机构的卫生专业人员(包括环境卫生专业人员)纳入公务员管理行列,让他们的工资收入和工作经费从财政的渠道得到保证,解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志地从事专业工作。

2.2 强化与生活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环境监测

应该严格遵循环境卫生监测和抽样调查的基本原则,根据全国性和局部性环境卫生问题,制定与生活环境凼素密切相关的环境卫生监测方案,严格按照方案的技术要求开展环境卫生豫测。要发展环境卫生专业,要提高现场环境卫生专业水平,应该把主要精力和主要工作业务放在讲科学、讲效能、讲联系实际的有严格技术方案的真正的环境卫生临测和环境流行病学调查上去。

2.3 坚持环境卫生工作为公众健康服务的原则

一切公共卫生工作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预防疾病、控制疾病和促进健康。目前我国现场环境卫生工作的一个严重缺陷是与预防疾病、控制疾病和促进公众健康联系不够紧密,开展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比较少,对当地环境危害因素和疾病、亚健康状况相关性的水平调查比较少,前瞻性调查更少,根据基层调查开展健康促进和行为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更少之又少。目前环境卫生一些业务的开展受到某些经营单位的非议,不仅由于这些经营单位在接受监测和检测时需要支付费用,更因为这些业务的开展和健康的紧密程度不够密切,经营单位觉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的这些工作对他们帮助不大,滋扰不小。一些传统的环境卫生工作与人群健康息息相关,应该得到加强,控制肠道寄生虫病和肠道传染病等。

2.4 更新环境卫生范畴的思路,完善监测评价机制

环境卫生的内容其实很广泛,所有与健康有关的环境因素都可以纳入研究的范同。在西方国家,环境一生的内涵要比我国的大得多。环境卫生服务提供综合概念的卫生服务内容和项目,并且涉及环境保护、市政管理和城市环卫管理的部分内容和项目。如此一来,需要我们不断更新疾病控制卫生范畴,并据此完善疾病控制监测评价机制,切实做到为公众健康服务。

3 结束语

疾病控制卫生监测评价工作,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也是我国疾病控制工作能否让人民满意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从现实出发,坚持为公从健康服务,不断完善,建立具有符合我国国情的疾病控制卫生监测评价机制,不断推进我国公众卫生与疾病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孙杨青,甘露,谢谦怀.街道卫生防疫机构人员配置与利用现状[J].现代预防医学,2005.7.

公卫环境检测例2

因公共场所人流大,人口密集,且公共设施被公众重复使用,因而卫生状况更加复杂,假如公共场所卫生状况不佳就会特别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播,随着德阳市旌阳区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本区域内各类美容美发、文化娱乐、旅店业等公共措施建设得到了非常快的发展,本来对德阳市旌阳区2005~2014年公共场所卫生状况监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为实现公众健康提供参考与指导[1-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区主要的公共场所类型包括理发、美容店,文化娱乐场所及旅店业,总体监测数量较大。统计表中其他类主要包括饭店、候车室、书店、商店及候诊室,总体监测数量很小。数据为德阳市旌阳区2005~2014年公共场所卫生状况监测数据。

1.2方法 根据GB/T17220-1998《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和GB/T18204-2000《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或监测。

1.3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与相关指标根据GB9666-1996《理发店、美容店卫生标准》、GB9663-1996《旅店业卫生标准》、GB9664-1996《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及GB16153-1996《饭馆(餐厅)卫生标准》、GB9670-1996《商场(店)、书店卫生标准》、GB9671-1996《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GB9672-1996《公共交通等候室卫生标准》等进行评价[6-13]。

判定不合格的依据为:室内环境监测评价结果主要包括室内空气卫生质量和公共卫生用品或用具等监测指标,其中每家单位监测指标≥1项次不合格即判定该家单位不合格。

2 结果分析

使用EpiData 3.0,统计软件录入相关数据,确立检测基准α=0.05。对接的项目总数、总合格数以及平均合格率进行计算统计,见表1。

2.1不同年份对比统计 德阳市旌阳区2005~2014年公共场所卫生状况统计读检测单位数2282,其中合格单位数2102,平均合格率90.71%。其中,2010年该区合格率97.10%为最高值,2005年该区合格率仅为67.32%为最低值。计算可得χ2=255.584,P

2.2不同场所类型的对比统计 对于不同类型的场所,理发、美容检测单位数928,其中合格数886,平均合格率为95.67%;文化娱乐检测总数831,其中合格总数742,平均合格率为77.26%;旅店业检测总数为480,其中合格数为407,平均合格率为76.92%;其他项目检测总数56,其中合格数为55,平均合格率为67.50%。计算可得χ2=47.019,P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不难得出德阳市旌阳区2005~2014年公共场所卫生状况整体良好,总平均合格率为90.71%。

但在具体的方面,影响德阳市旌阳区公共场所环境卫生质量方面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主要方面:理发、美容店主要是用具消毒的问题;文化娱乐场所主要是甲醛和用具消毒问题;旅店业主要是噪声和用具消毒问题。

理发、美容店用具消毒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小店把已经用过的毛巾晒干后继续使用,并且认为已经进行了"消毒",有一部分小店采取了清洗的消毒方式,十分简单且效果有限,这些都是在利益面前忽略公共卫生用品卫生管理的不法行为。根据相关疾病控制的建议,顾客在消费时具有权力要求离美容店使用卫生条件达标的用品或工具,使用不达标的公共卫生用品很容易为疾病的传播和扩散提供路径。因此建议各相关部门加强对小型理美容店卫生条件的监管力度,保障公众的卫生健康。

文化娱乐场所主要是甲醛超标和用具的消毒问题,甲醛是危险的第一类致癌物质,公共场所的甲醛会对于工作的人群健康产生危害。根据国家强制性标准,空气中甲醛含量不得超过0.08mg每立方米,过高的甲醛含量会对人的眼睛、以及呼吸系统产生刺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因公共场所设施的建设使用了大量的工业原料,比如油漆、塑料、人造纤维即合成树脂都含有甲醛,新的建筑装修、办公场所、室内家具以及装饰材料都会释放甲醛。新开设的公共场所需要格外注意。用品的消毒问题与之前提到的一致,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公共用品消毒的监察力度,以正确的消毒方式引导。

旅店业主要是噪声和用具消毒问题,宾馆场所及其周围往往人流较大、车辆过往频繁,产生长时间的噪声,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小视,噪声能够干扰公众正常生活的多个方面,影响人的睡眠、心情、工作或学习效率等。宾馆场所的公共用品消毒问题更应该受到足够重视,比如床单、被褥,这些公共用品与人体的接触面积更大,假如因为消毒不良,进行疾病传播的概率也更大。

针对以上的分析为保障公共环境人们的卫生健康,提出以下建设性措施:公共场所卫生监管部门应该做好监管工作,深入到基层一线贯彻落实,特别对新开设的公共场所的卫生审核和监管要更为严格和细致,对主要的公众场所做好预防性检查工作,加强正确的卫生防护和保洁方式的宣传和引导,也要加强对违规卫生行为的处罚,对卫生不合格公共用品的取缔等;噪音音源处要做好隔离隔音处理,需要安静的环境必要的时候要增设隔音设施。

参考文献:

[1]姚淑华,谭忠萍,白艳红.承德市双桥区公共场所公共用品卫生监测情况调查[J].河北医学,2015,12:2086-2087.

[2]刘永泉.北京2008奥运公共卫生监督风险识别与遗产分析[D].中南大学,2012.

[3]王惠,武义敏,玉志强,等.安徽省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1998,04:505-506.

[4]郑庆光,杜达安,李彩苋,等.1991~1998年广东省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情况分析[J].广东卫生防疫,1999,04:76-77.

[5]王岩,冯登,李田天,等.许昌市2001年~2006年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情况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7,06:460-461.

[6]张秀丽.开封市1999~2003年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情况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03:76-77.

[7]曾泽,杨军,梁景福.容县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情况分析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03:182-183.

[8]杨祥璧,吴朝明,黄善盛,等.1989~2000年江门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情况[J].职业与健康,2002,11:96-97.

[9]刘凤莲,高伏龙,于丽萍,等.银川市2004~2010年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05:1244-1245.

[10]张晓雪.天津市公共场所卫生行政许可现况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2,05:435-439.

[11]潘爱明,蒋艳红,戴文生,等.2004~2009年枝江市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结果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0,06:362-363.

[12]孙建英,吴银川,樊勤,等.南京市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监测情况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1997,03:37-38.

[13]苏海涛,何英华,解名环,等.200家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4,05:398-399+402.

公卫环境检测例3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037-02

2005年教育部预防医学专业专科层次目录的取消,和国家政策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职能的划分,我校在原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上建立和建设卫生监督专业,根据岗位任务需求,推进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等医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卫生监督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我校于2005年开设国内首个专科层次的卫生监督专业,其目标是为基层卫生监督所及其派出机构、疾病医疗机构培养具有卫生监督专业基本知识,同时具备一定医学和法学复合型知识结构,熟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能应用所学知识在一线岗位从事卫生监督执法、卫生管理、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更好地完善基层卫生监督队伍的人才构成。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专科层次的卫生监督专业学生很难正式进入基层卫生监督所及其派出机构。尽管连续几年我校卫生监督专业的就业率(2007级为91.74%,2008级为100%,2009级为98.33%)和招生情况(报到率均超过95%)均较理想,也有一定比例学生进入基层卫生监督所及其派出机构,但均属编外人员,进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工作积极性和从事卫生监督工作岗位的稳定性。同时根据卫生部调整《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有关规定,大专层次卫生监督专业学生,无论你是否从事基层公共卫生工作,都将无法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这就意味着很大一部分已经通过各地卫生局公开招考进入卫生院从事防保工作的学生,今后的发展将面临巨大困难。

二、卫生监督专业建设方向和思路

鉴于上述情况,考虑到我们培养的卫生监督专业学生今后的发展,2010年卫生监督专业暂停招生一年,集中精力进行卫生监督专业人才需求市场调研,进一步明确卫生监督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调整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建立和完善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建设,2011年恢复招生。为了明确市场需求,我们调研了浙江省内36家卫生监督所,35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家具有甲、乙资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卫生检测公司,共计92家企事业单位对其进行人才需求状况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前几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经系部反复研究决定,将卫生监督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调整为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卫生技术服务人才。为适应卫生检测机构对卫生技术服务人才的需求,必需调整卫生监督专业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与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师资队伍和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三、基于岗位需求构建卫生监测评价实训体系

在调研卫生监督专业就业岗位需要的基础上,按照卫生检测机构行业岗位标准,调整与改进校内专业实验(实训)的项目及其考核方式和测评体系,编写以岗位任务需求为特色的综合实训教材《环境检测与评价》,构筑完善的卫生监测实训体系和多站式考核评价体系。同时依托浙江省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基层公共卫生实训基地建设,改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改革教学实验室管理模式,建立特定环境条件模拟实训室,开设特定环境检测评价管理实训项目。例如开发了一套真实模拟职业卫生环境和公共场所卫生环境的实验教学软件,同时任课教师按照岗位需求开发了实用新型专利――粉尘发生装置,虚拟与现实结合,充分模拟职业场所采样环境,让学生在校内多层次地感受不同职业场所环境中的粉尘浓度,调整采样方法。增强实验(实训)室开放力度,强化学生执业技能训练,让学生通过校内的实验教学能够熟练掌握职业环境、公共场所环境等各种环境的监测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根据企业调研,毕业生追踪调研和专家咨询,建立卫生监测评价实训体系。与企业调研合作,结合多站式考核评价体系,实现校企实验教学资源共享为辅线。见图1。

四、课程教学的实施

1.根据岗位任务需求,设计实验(实训)项目,自编实验(实训)教材。

根据岗位知识能力与岗位主要课程调研结果,结合前三年专业建设中积累的工作经验,按照卫生检测评价服务机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调整课程设置,设计与卫生检测评价服务机构工作相关的实验(实训)项目,自编实验(实训)教材。由来自卫生监督所、浙江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和卫生检测企业一线的专家和校内的专业课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对卫生监督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将专业实验项目定位为:以分析判断、现场采样送检、检测分析、结果分析和撰写评估报告为主线,构建项目课程,设计实验教学,实现卫生检测评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近三年,自编教材从《公共卫生综合实践技能》到《环境检测与评价》,每年都在改进当中,侧重点也在逐步完善中。

2.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环境检测与评价》是纯实验(实训)课程,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实验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打破传统,实行《环境检测与评价》实验课程单列,即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独立设置《环境检测与评价》实验课程,实行自主评分,改变以往实验课只是某个课程的附属地位。同时开展现场教学,将部分实验项目的授课地从实验室内转移到真实职业卫生环境或公共场所环境(污水治理厂、传化生产车间、娃哈哈食品厂、水厂、宾馆等),由学生根据职业现场的环境情况设计和提出现场监测采样方案,找出工厂职业卫生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评价意见。同时增强实验(实训)室开放力度,强化学生执业技能训练。

3.以多站式的实验技能考核为基础,建立实验考核综合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考核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改变以往实验考核主要根据学生书写的实验报告进行评分的方法,建立了多站式的实验技能综合考核和评价体系。主要如下:(1)实验考核成绩单列,作为独立的课程设置;(2)实验考核总评分为课堂实验操作成绩(占20%)、实验报告成绩(占20%)和多站式实验技能考核成绩(占60%)构成;(3)多站式的实验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职业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环境检测常用仪器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考核过程是学生与教师“一对一”、“面对面”进行考试,每站由一名老师当场打分,至少有三站构成总分,考核内容分为必考实验仪器和选考实验仪器,总分即为学生多站式实验技能考核成绩;(4)多站式实验技能考核安排在学生下实习点之前,学期末的实训周内,强化动手能力。未通过考核的学生不能下实习点,执业技能的掌握为更好适应实习奠定基础。

4.完善培养方案,推进校企合作。通过到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和实习机会检查,与卫生检测公司经理、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卫生监督专业对应岗位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沟通,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与趋势,进一步拓展卫生监督专业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在与浙江省内13家卫生检测公司开展订单式实习基础上,每年安排实习前,浙江省建安检测研究院和浙江省多谱卫生检测有限公司对订单式培养的学生进行面试,面试合格者才能进入该单位实习,从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探索与企业人员培训、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和培养人才。

5.基于岗位需求构建卫生监测评价实训体系的成效及体会。2011年,卫生监督专业恢复招生之后,我们在2011级至2013级卫生监督专业学生中应用了卫生监测评价实训体系,学生在实习和工作中表现出了适应能力强、上手快等特点,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我们认为:通过基于岗位需求的卫生监测评价实训体系的学习和实践,体现多学科交叉和知识综合,突出公共卫生基本理论和技能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适应企事业卫生管理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能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卫生检测机构从事环境与职业危害因素采样评价工作。

公卫环境检测例4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67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50-02现行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六条规定:“学校教学建筑、环境噪声、室内微小气候、采光、照明等环境质量以及黑板、课桌椅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学校教室教学环境是学生一生中的一个重要生活环境,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使之符合现行的国家卫生标准要求,在圆满完成学业的同时,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为此,笔者应用基于功效系数的可信区间法综合评价某地2008――2011年各类学校的教学环境卫生检测结果,为进一步改进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状况、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提高学校卫生监督工作质量提供决策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按照学校卫生监督工作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某地在2008年――2011年对辖区内50%的大专、九年/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和中、小学校的教学与生活环境进行全面监测,以教室黑板与前排课桌距离、课桌椅配置、后墙反射系数及教室噪音的合格率(%)为评价指标,计算所得各指标的观测值见表1[1],以此进行综合评价。资料来自文献,数据真实可靠。

公卫环境检测例5

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需要进行及时的检查和了解,但是检测结果会受多种因素的音响,比如: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以及环境会阻碍检查的及时性,检测方法、检测的人员、使用的设备和检测选择的样品会影响检查的结果,出现不稳定的因素。检查的结果会影响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通过理化检验质量来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查出正确的检测结果。

1控制的意义

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社会和公公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没有任何预兆,政府和个人,没有任何准备的卫生事件,让人措手不及、无法应对。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理化检验质量控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快速明确事件产生的原因[1]。但是在理化检验质量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会导致检验结果出错,甚至导致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促进事件的发生。所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需要加强理化检测质量的控制,增加理化检测质量的次数,对于避免造成社会恐慌有重要的意义。任何事件的产生都会有一定的依据,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也一定有产生的原因依据,在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的原因依据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对策,从容应对。这时,理化检验质量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义非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理化检验质量提供数据依据,理化检验质量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方案[2]。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保证检验的结果正确,制定方案有效,保证理化检验质量的准确性。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数据分析,制定合理方案的基础下,对人民群众进行及时的解释说明,为人民群众进行普及,提供相关的防护方式和保护自己的知识。保证人民群众能够及时的得到相关消息,以免引发社会恐慌,造成更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更确定了理化检验质量的实用意义,能够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蔓延。

2影响理化检验质量的因素

2.1环境因素

在理化检验质量控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测中,对于环境有明确的要求,其中对于检验工作的实验地点的环境的要求极高,需要有关部门的配合,从事理化检验质量的工作人员必须保证实验台的干净、整洁,对于实验器具进行清理,保证实验室的温度及湿度适宜实验的发生,实验室的环境因素控制不好,温度或者湿度不能够达到标准,都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不正确,影响理化检验质量控制的结果[3]。

2.2采样的选择

采样是选择已经产生症状的样品进行选择,样品是指检验对象。经过理化检验质量的实验研究发现,样品质量的高低能够影响理化检验结果的准确程度。实验样品的质量越高,理化检验结果的准确度更高;实验样品的质量越低,理化检验质量的检验结果和实际的差距就会越大。

2.3检验的设备

检验的设备是保证理化检验质量控制工作实施的基本,是保证检验结果正确的关键。检验设备的好坏会影响检测人员的工作效率,设备的精密程度和稳定性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精确程度,也会影响检验结果出来的时间。

3理化检验质量的检验方式

首先,对于理化检验质量需要使用到的设备进行准备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公共卫生部门制定的标准,检验人员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检验的过程中,会使用到各种检验的设备,检验设备能够影响检验结果[4]。在对样品进行检验之前需要对检验设备进行调试:(1)检验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行为规范,严格按照一起的使用方式,按流程进行检验,禁止为了自身的方便和自身意愿进行检验,以免出现检验的质量问题。(2)时刻查看检验设备的工作状态,一旦发现了问题,要第一时间暂停检查流程,查看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时地进行调试和修补。(3)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的流程进行检测,做好自身的防护工作,对于检验的试剂的使用都需要符合实验的标准,避免对于样品的干扰。其次,需要找到正确的检验方向。检验方向的正确与否能够决定工作的有效性,避免无用功,提高检验效率。所以,在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对于检验流程进行把控,对于检验的每一个点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切实做好样品的采集工作,避免由于各种客观原因产生的以外的发生[5]。最大程度的保证样品的检验工作的正确实施,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可靠的依据。最后,对于检验结果制定的方案需要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让人民群众能够明确事件的重点。和普通的卫生理化检验相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具有时效性。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理化检验质量的时间是有效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验人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根据相关的应急方案做出科学、准确的推断,对于检验的细节进行优化处理,更好的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验结果的完成。在检验的过程中,检验人员还需要根据检验的过程分析自身的处境,针对性的展开调研,做好防护工作,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减少样品对自身的影响,避免较差感染。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公卫环境检测例6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190

0 引言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通过机械方式,带给人们更加适宜的生活环境,在很多大中型的公共场所中,应用十分广泛,然而,它也产生了很多卫生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注意到。因为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工作方式,它就自然会产生很多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甚至在其中进行繁殖。这些污染,会导致一些过敏性疾病,以及“不良建筑综合征”,还有,比较容易产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和暴发,进行导致比较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产生很大的危害。所以,一定要好好监管和控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情况,营造一个良好的室内环境空气质量,如此做,公众的健康才能有保障。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学评价在卫生监管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措施,以下进行详细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四十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包括酒店和商场各二十处,又在每套通风系统中把5处通风口随机抽取出来,收集200份积尘样品,做最终的卫生检测。

1.2 方法

采集四十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样本,分别检测积尘量、真菌总数和细菌总数等指标,然而利用统计学分析检测结果。

1.3 评定标准

这个评定合格标准,主要是根据《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准则》来进行的,评定标准做了详细的要求,对于沉积量,不能超过20g/平方米,对于真菌总数,不能超过100菌落数/平方厘米,对于细菌总量,不能超过100菌落数/平方厘米。

1.4 统计学方法

在这里,选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来对所有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最后的计数资料根据x2检验,用(%)的形式进行表示。

2 结果

根据统计,在所有的40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中,通过检测积尘量,有22例为合格,有55%的合格率;在真菌总数检测中,有32例合格,合格率是80%;在细菌检测中,有30例合格,合格率是75%。对不同的公共场所而言,在20处酒店中,有14例合格,合格率是70%,在20处商场中,有10例合格,合格率仅是50%。

可以得出来,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除尘除菌手段还要进行加强,特别是在在大型商场中,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更是如此。

3 讨论

有没有一个好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情况,对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有直接的影响,进行影响公众的健康。所以,对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一定要切实加强。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使用集中空调的公共场所,都不是很重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工作,只有比较少数的公共场所会定期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做清洗和消毒工作。同时,少数的清洗工作,只是暂时能够对集中空调送风质量差的问题进行缓解。然而,对于大多数的公共场所来说,集中空调系统总是在不停歇的运转中,使得要对其风管内的积尘进行清洗在操作上不是那么简单,这就使得污染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根据现在的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国内每年由于室内空气的污染而染呼吸道疾病的超过10万人,在这当中,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中产生的病菌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对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的因素,基于此,一定要加大力度,加强重视,做好对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检测和防治工作。

要做好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学评价工作,这在卫生监管中都是十分关键的一个方法,要做好这个工作,就要仔细分析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的独有性和针对性,通过各种方法,比如类比法、风险评估法和检查表分析法等,做好卫生评价的工作,在我们这篇论文里面,就是采用了检查表分析法。此方法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门的有关法律和法规进行,同时遵照行业内的规范标准进行操作,要仔细检测好每一个项目,分析好调查结果,然后,编制成表,把检查结果中的项目、环节、标准、内容和结论等写进表里面来,最后要在表中进行一项一项地检查,把合格和不合格的因素都检查出来,有针对性地对不合格的地方进行改善。

按照以上的检测结果显示,我们还应当大力加强公共场所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除尘除菌手段和力度,相关的部门要不时地进行卫生评价,要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在运行时,评价其清洗效果,要做好相关的卫生调查检测。除此以外,要大力加大日常的监测工作,在这个监测时,我们可以把检测步骤进行合理地简化。

总之,目前在我国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中,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卫生问题,这就对我们的有关监督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加强卫生检测和相关执法的力度,如果发现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检测不合格的,要责令企业和单位进行清洗消毒,切实对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负责。

参考文献:

[1]卢雯晶,谈逸云,宦成荣.上海空港口岸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4(04):268-271+282.

公卫环境检测例7

随着新《国际卫生条例》的实施,国境口岸的卫生检疫的任务由原来防止传染病传入传出国境转变到预防、抵制和控制疾病的国际间传播,及时有效地处理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护人体健康和口岸公共卫生安全,其中重点突出了公共安全,赋予了国境口岸卫生检疫更多的内容和责任,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传染病检疫,还扩大到生物恐怖、食物中毒及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等,对口岸卫生检疫工作是一个挑战,也是发展的契机。在这种新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应对这种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流行模式是国际上近年来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为了迎接这些挑战,各国必须集中精力重建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鼎力支持公共卫生实验室的建设和加强控制措施。如何在现有的工作条件中提高我国国境口岸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能力,是迫切解决的课题。

1现行国境口岸公共卫生监测存在的一些问题

过去国境口岸卫生检疫的目的就是防止传染病的传入与传出,其传染病监测的两个主要的阵地是国境口岸现场特别是旅检现场和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以这些能力能否胜任卫生检疫新时期的卫生检疫工作,能否在短时间由对“国际间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作出反应和处理,结合自己的工作,对目前口岸卫生检疫及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对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并进行思考。

1.1卫生检疫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1)意识要转变。卫生检疫的检疫内容扩大,不仅包括旧、新发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病等传染病,还包括食物中毒及生物恐怖等事件,特别是后两者,在现场卫生检疫人员中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大卫生”的预防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2)知识的转变。基层国境口岸卫生检疫人员预防医学知识结构淡化与老化,面对公共卫生事件中如许多新发传染病、生物恐怖等的知识在学校的知识结构上很少涉及或不详细,面对目前新传染病高发高传染性,人员对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识别和处理不能完全做到胸中有数。(3)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口岸旅检现场和国际旅行保健中心处理突发事务的能力不够,特别是口岸旅检现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可预见性、人员实践经验过少和现场人员专业结构和知识的差异,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有待提高。(4)口岸检疫现场人员知识专业结构配置需要规范。

1.2硬件的配置还比较落后(1)仪器设备的配备。大多数基层分支局在国境口岸特别是旅检缺乏有效的公共卫生监测设备或设备不足,不能完全满足现时代对公共卫生监测的核心能力要求。虽然在“非典”过后,口岸的卫生检疫设备(体温仪)的广泛应用,能对一些具有发热症状的人群进行监测,但多数的分支局基层口岸,对生物恐怖及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的设备没有配备或配备不全。(2)电子信息化不够发达。在口岸现场,边检、海关有自己独立的电子信息化管理系统,有统一的信息平台,而口岸卫生检疫缺少综合的信息平台,影响工作的有效性。

1.3口岸监测方法的缺陷(1)监测指标的选择。现在旅检现场比较好的监测指标中是体温,但其也仅仅是某些传染病的特征,在旅客过境的短时间内初步排查出有可疑的对象,仅靠个别监测指标作用有限。(2)监测的重点不突出,监测的东西太多,但又不能都做到有效监测。(3)标准规范的缺失或者标准规范的更新不及时。部分标准的缺失或过时,导致口岸检疫现场的人员配置、检疫的程序非标准化,易造成因人而异的主观判断。(4)旅客自行申报制度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1.4客观存在的困难(1)监测手段的落后,疾病自身规律的困扰。多数疾病均有一定的潜伏期,往往是过境的时候无任何症状,但是回国后或在我国国内发病,导致旅客对口岸卫生检疫工作存在的作用认同不够。(2)容易引起纠纷。过境旅客过境时间一般很短,如果没有更好的手段和拿出证据,对过境旅客耽误时间过多,容易引起纠纷或国际纠纷。(3)快速的“大通关”与严格检疫的矛盾。严格检疫必然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增加旅客过关的手续,“大通关”的大环境下快速严格检疫存在困难。(4)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规定的宣传不够,执法力度上有待加强。人群普遍对“三检”合并以后的检验检疫的认知度不高,对其作用了解少。

1.5联动机制不够畅通与口岸联检部门、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及地方政府的联动机制不够,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口岸与地方突发事件的处理联动的机制有待完善,工作的互相协作有待加强。

1.6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传染病监测的部分工作已不适应现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的需要保健中心的传染病监测人群应包括口岸工作人员、出入境人员和回国人员,但实际上对这几类人群的监测数量只是应监测人中的少数;保健中心体检记录表中的体检项目不能适应时代,过多地强调一般性体检的内容,而没突出口岸传染病监测特点,没有体现出目前国际社会对传染病等概念的转变和监测重点的转变。

2国境口岸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监测系统的建立

随着国际贸易和人文交流的扩大,新旧传染病的反复流行或爆发,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化使极端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势力增长,生物恐怖危险日渐增加,我国已经逐渐进入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高发期。在现有传染病的监测能力的基础上,必须重新构建建立国际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

2.1加强对人的核心能力建设口岸人员能力是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处理的核心,其建设是长期的,而且必须是动态的。为适应当前的检疫形势,应达到:(1)人员检疫意识的转变;(2)管理人员应急指挥及检疫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3)检疫人员的专业配置结构,特别是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人员及卫生防疫人员的配备,关键岗位减少流动;(4)人员知识培训和考核,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基本原则的培训;(5)完善和修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标准等。

2.2加快口岸的软硬件核心能力建设新《国际卫生条例》明确提出了监测和应对能力的核心要求,根据国际疫情形势,配备相关的现场检疫设备,建立现代化公共卫生快速和确诊试验的现场及区域网络实验室,以便成功地实施全国、区域化的卫生保障、流行病预警和应对战略。值得一提是,在目前“大通关”提速的情况下,怎样处理“大通关”与严格卫生检疫的关系,最有效的就是实现卫生检疫电子信息化和视频监管,根据世界各国的疫情信息,对出入境人员进行必要的分类和分类过关,建立特别时期特别的“黑名单”,有重点地进行监测、医学观察和医学跟踪,避免“胡子眉毛一起抓”,提高检疫及处理能力和效率,将风险降低。

2.3建立适合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新时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必须要有一定的特异性和全面性,把过去口岸疾病监测的被动状态转变实现主动监测。

2.3.1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的法律地位确立目前,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的投入相对不足,人们对口岸卫生检疫的认识不足,新《卫生检疫法》的修改必须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纳入法律的条款中,在体制上明确突发公共卫生监测的法律地位,同时也指导监测必须是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监测。

2.3.2构建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其框架应包括以下几个系统:(1)重点公共事件监测系统,其中重点还是传染病监测;(2)口岸病媒生物监测系统,分析本底和增长情况;(3)症状监测系统;(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报告管理分析系统;(5)环境监测系统;(6)出入境检疫物管理分析系统,特别是特殊物品的检疫监管。各系统应各有重点,最终均应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

2.3.3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监测方法的选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的事件太多,实现有效的监测关键是选择有效有用的监测方法和指标。根据现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在口岸现场监测有必要转变两种监测方法,以便更贴近口岸卫生检疫实际,提高工作效率:⑴病例监测转变为症状监测。症状监测就是根据应对生物恐怖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类新的公共卫生监测方法,高度及时性是其首要目标。它通过长期系统地连续收集并分析包括临床症状群在内的各种健康相关数据,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以指导公共卫生行动。症状监测与传统公共卫生监测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非特异性的症状或现象为基础,而后者以特定病例的诊断为基础,依据的是医务人员的疾病报告、临床实验室的病原学结果或其他特异性指标。症状监测收集各种与健康事件相关的数据,辅以精密的信号检测方法来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初期的异常现象。有学者认为,如果把传统的公共卫生监测称为“以诊断为基础的监测”或“以疾病为基础的监测”,症状监测则是“以综合征为基础的监测”[1]。症状监测更加贴近口岸卫生检疫工作的实际。(2)科学的确定重点监测公共卫生事件的名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监测的方向进行分组,每组再根据国际形势和疫情,结合公共卫生事件的医学本质、流行病学原则、传入风险和国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的职能作用和监测、检疫等处理的有效性等因素进行等级评估,进行重点分类和监测,以利于口岸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工作合理有序地开展,做到有的放矢,对于特殊的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就一定范围的地区开展区域联防。因此,开展国境口岸的症状监测研究及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研究势在必行。

2.4提升和发挥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的作用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作为一种特殊的医疗体检机构,很多人群却不知道这个机构或作用。公共卫生事件全球化及新《国际卫生条例》的颁布,为保健中心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挑战:(1)对保健中心核心能力的挑战,包括疾病监测能力及应对能力;(2)加大对法律法规规定的人群体检工作的力度,加强同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及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横向联系,可考虑由检验检疫牵头,起草当地“出入境人员健康体检监测管理办法”,并提出具体的处罚措施,加强对出入境人员进行健康监测,特别是归国人员的监测[2];(3)保健中心同样面临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疾病监测负担越来越重,国家必须加大对保健中心投入,对保健中心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在卫生医疗机构中创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4)有关规定与《国际卫生条例》精神不相符或矛盾的情况,需调整疾病监测内容和方向。目前监测的项目及体检的内容,没有重点体现检疫传染病、监测传染病及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健康的疾病主体,有必要或增加根据国际疫情的传染病监测内容,而删除一些与传染病监测无关的内容,突出疾病病例监测和症状监测并重的监测模式,体现国境卫生检疫的特点。(5)保健中心的工作纳入检验检疫电子系统,保证工作的一致性和规范性,便于口岸卫生检疫工作的核对。

2.5建立国际间、国内卫生行政部门及地方区域性合作网络公共卫生事件全球化特点。一方面导致公共卫生事件的迅速传播,一方面也促进了全球卫生资源的共同协作。各国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件全球化的政策应包括三个层面:首先,在国家和区域层面上,各国政府需要改善其公共卫生体系,国境口岸要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和应对机制,在部级别的层面上确立与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口岸联检部门海关、边防检查、港务以及地方政府等进行政策协调,建立信息及资源长期共享机制,建立规范的政策体制;其次,在国际层面上,国家质检总局需加强政策协调、确立相应的国际性组织机构、规则和惯例促进国际间的合作,建立国际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控体系;最后,除了各国政府的努力之外,动员全社会参与防控、调动或授权所有相关的资源和力量,尤其是包括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共同防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口岸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就是为了能及时地从监测信息中预测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作出预防或现场的处理措施,是日常卫生检疫工作的核心工作,在现有的传染病监测基础上,适时适势地转变监测意识,探索科学的监测技术,建立科学的监测体制,才能实现对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和高效的监测。

公卫环境检测例8

通过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监测,掌握农村环境卫生健康危害因素水平及动态变化,客观评价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为制订政策措施提供依据和支持。

二、监测内容和方法

(一)监测范围与对象。项目监测范围为我县5个乡镇(中心社区)2O个行政村100户家庭(具体名单见附页)。按照分层随机的方法,选择5个乡镇(中心社区),每个乡镇(中心社区)4个行政村作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选择不少于5户家庭作为监测户;每个乡镇选择1-2所学校进行环境卫生状况监测。监测乡镇、监测点(行政村)、监测户的选择按照经济水平、地理环境、人口等因素随机进行选择,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二)监测时间。统一在8-9月开展监测工作。

(三)监测内容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现场观察、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获得监测数据,并填写统一调查表格。

1、基本情况:包括收集监测县、监测点的人口学资料、环境卫生情况、环境卫生管理、村容村貌、居民健康等基础信自心。

2、垃圾:包括垃圾来源种类、数量、处理方式等情况。

3、污水:包括污水来源、种类、数量、排放方式、处理方式等情况。

4、厕所与粪便无害化状况:包括农村户厕类型、使用管理、粪便无害化处理情况。

5、病媒生物:选择监测户的厨房内进行鼠类密度和蟑螂密度监测,选择监测户住宅周围环境进行蚊虫密度监测。

鼠类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鼠类》鼠迹法进行;蝇类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蝇类》成蝇目测法进行;蟑螂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蜚蠊》目测法进行;蚊虫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虫》幼虫容器指数法进行。

6、土壤卫生:包括土壤寄生虫和重金属污染等情况。每个监测点采集村中农田土壤1份。采样时,采集5—20cm深表层土壤,1㎡。范围内按照5点取样法采集土壤混合为一个样品。用于蛔虫卵检测的样品总量不少于50g,用于重金属检测的样品总量为1000g左右。

蛔虫卵测定方法采用饱和硝酸盐漂浮去。参照《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进行。重金属测定土壤铅、镉含量。铅、镉的测定按照《土壤质量锅、隔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度法》或《土壤质量铅、隔的测定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其等效方法进行。

三、组织实施

(一)职责分工

县爱卫办负责项目组织协调,开展督导检查、考订评估,及时总结并将完成情况报省、市爱卫办。项目县基本情况调查表由县爱卫办完成。

县疾控中心负责完成监测点基本情况调查表入户调查表,负责完成土壤样品的采集、运送以及土壤寄生虫检测工作,完成项目工作总结等。

公卫环境检测例9

地铁地下车站作为相对封闭的特殊环境,自然通风不足,通过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调节温、湿度,提供室外新风,不利于环境污染物的稀释,同时由于缺乏日光照射、人群密集、流动性大,环境中充斥着各种危害健康的污染物。因此,研究地铁地下车站室内空气品质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针对上海市地铁某号线15座地下车站,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在每个地铁站的站台、站厅分别设置2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早(9:00)、中(13:OO)、晚(17:00)各采样1次;地面对照点设于新风口处,与站台站厅同时测定。测定时为夏季,地铁处于正常运营状态,采用最小新风量空调运行工况。

1.2 仪器

温度采用THG312数显温度表检测,风速用TESTO型热球式电风速计检测,CO2用PGM-54 CO2检测报警器检测,CO用Jxc-3810A CO红外线气体分析器检测,PM10。(可吸入颗粒物)用LD-3C激光粉尘仪检测,细菌总数采用沉降法检测。

1.3 检测万法

依据《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测方法》要求,对车站空气理化和微生物指标进行采样与检测。

1.4 评价依据

车站内相关指标参照《公共交通等候室卫生标准》中候车室的标准进行评价。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分别进行t检验、f'检验、Poisson检验、方差分析及秩和检验。

2、结 果

2.1 一般情况

所测定的上海市地铁某号线地下车站室内空气质量良好,除少数检测点温度、风速存在超标现象外,噪声、CO、CO2、PM10细菌总数均符合《公共交通等候室卫生标准》的要求(表1)。所测地铁地下车站室内温度、风速、噪声早、中、晚平均值均低于室外对照点。

2.2 污染物指标

所测地铁地下车站室内CO、CO2、PM10早、中、晚的平均值均符合卫生要求,PM10早、中、晚的平均值低于室外对照点,而CO与CO2早、中、晚的平均值与室外对照点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2.3 微生物指标

空气细菌总数室外对照点早、中、晚的测定值与室内测定值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室外对照点的中位数远高于室内(表2)。

2.4 早、中、晚测定结果对比

对早、中、晚各站台的测定结果进行方差齐性分析,结果显示,除了PM10外,其余的检测指标均方差齐(表3)。对PM10进行秩和检验,得到卡方统计量为14.96,相伴概率为0.001,早、中、晚的测定结果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中午与晚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早上与晚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由CO2的测定值可见,早上的测定值高于晚上,这与该线早高峰时客流量较大有关。

3、讨 论

公卫环境检测例10

为了解和掌握碧江区农村环境卫生健康危害因素,客观评价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和支持。2013年12月按照中"贵州省2013年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技术方案"要求,对碧江区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进行了监测,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贵州省2013年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技术方案》要求,碧江区分别在东西南北中方位各抽取一个乡镇(灯塔、桐木坪、和平、川硐、河西5个乡镇)为监测乡镇。每个监测乡镇根据当地各村经济状况,按较好、好、一般、差四类进行分层,各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作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行政村),原则上在不同的村民组随机选择5户家庭作为监测户。

1.2监测内容与方法 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厕所与粪便无害化状况、垃圾与污水处理、病媒生物、土壤卫生。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现场观察、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获得监测数据,并填写统一调查表格。

1.3数据处理和分析 监测信息由碧江区疾控中心统一录入全国农村环境卫生监测信息管理系统,采用Excle进行统计分析。

1.4蛔虫卵测定 采用饱和硝酸盐漂浮法,参照《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 7959-1987)进行。

1.5铅、镉的测定 按照《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7141-1997)方法测定。

2结果

2.1全区概况 碧江区面积1012平方公里,共辖13个乡(镇、办事处),92个行政村;总人口为30.2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数为11.16万人;全区总户数为9.76万户、其中农村户数为3.34万户。农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杂粮及其它经济作物,全区上年度GDP为96.95亿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6310元。全区有垃圾处理厂1个,处理方式为卫生填埋,设计处理能力210吨/d,实际处理垃圾400吨/d,覆盖人口23.04万。污水处理厂1个,处理工艺为二级处理,设计处理污水50000吨/d,实际处理污水50000吨/d,覆盖人口23.04万,见表1。

2.2监测点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5个乡镇,20个监测点,其主要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为主(60%)、种植业为辅(25%)、其他(15%),监测点年平均经济收入为4042.65元,村民供水状况63.67%监测点以集中式供水为主,90%监测村道路硬化或部分硬化。

2.3厕所与粪便无害化状况 20个监测点中,设立公厕1个,卫生厕所、非卫生厕所、无厕所户分别占26.18%、73.56%、0.26%。卫生厕所中,完整下水道式占71.20%,沼气池式占73,三格式占0.54%,绝大部分厕所无化粪池,粪水直接排入沟渠、农田、河流,见表2。

2.4垃圾与污水处理 我区农村主要以生活垃圾为主,40%的生活垃圾是随意堆放,60%监测点进行定点堆放,91.67%垃圾堆放点有臭味、66.67%有成蝇,70%垃圾进行了焚烧处理。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养殖业污水分别占污水总量的92.53%、5.78%、1.69%,排放方式除工业污水(100%),部分生活污水(4.22%)经过处理后排放外,大部分生活污水(95.78%)以及全部养殖业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的至农田、道路、坑塘、河流,见表3。

2.5病媒生物 调查显示,20个村寨仅有1个监测点开展过灭鼠工作,所有监测点均未开展灭蝇、灭蚊、灭蟑工作。

2.6土壤检测结果 20份土壤样品中18份检出蛔虫卵;铅、镉检测结果在容许范围内。

3讨论

通过此次调查显示:近年来碧江区在"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等项目促进下,农村地区某些硬件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如63.67%监测点以集中式供水为主,90%监测村道路硬化或部分硬化。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区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仅有1个村开展过灭鼠工作,其余村寨均未开展灭鼠、灭蝇、灭蚊工作,40%的生活垃圾是随意堆放,60%监测点进行定点堆放,堆放在房屋周围或随意丢弃,91.67%垃圾堆放点有臭味、成为病媒滋生地,病媒生物密度较高。卫生厕所户仅占26.18%,大部分村没有卫生保洁员,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没有卫生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 没有固定垃圾池,只停留在村民自觉的行为上。这说明我们的村镇整体规划、环境卫生综合设施、宣传教育工作效果等工作的力度不够明显,仍然欠缺,虽然农村群众对良好的环境卫生的愿望迫切,但是长期遗留的硬件设施的不足和卫生陋习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

综上所述,碧江区农村经济仍然薄弱,农民主要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区、乡财政的支持力度有限, 公共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及管理基本没有资金投入[1-2]。由于经费短缺,农村地区环境卫生在设施设备配置、业务范围拓展、管理能力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农村卫生环境长期处在无人治理的状态下[3-5]。为缩短农村生活环境与城市间的差距,就要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村环境卫生经费和科研投入,把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当作一项长期的、经常的、持久的系统工程来抓,推动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可持续发展[6]。

参考文献:

[1]罗勇,张科,陈志,等.2011年安县农村环境卫生现状监测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3,29(11):975-978.

[2]颜小平,徐健,李赐科,等.2012年夹江县农村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分析[J].2013,29(1):157-158.

[3]张杰,祝刚,张丁,等.2012年河南省农村环境卫生现状监测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3,24(6):43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