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数字媒体技术课模板(10篇)

时间:2024-02-26 17:18:00

数字媒体技术课

数字媒体技术课例1

1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面向新时期的人才需求,明确数字媒体专业的定位,借鉴学习国内外知名院校相似、相近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并加以整理总结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科学、系统地制定教学计划出发,组织本专业课程内容,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必须体现知识结构的综合性,使得学生通过该专业的学习,可以充分理解数字媒体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特定应用领域的软硬件环境与工具;并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媒体技术。

2课程体系设计方法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首先做到“强化基础,突出特色”,实施2+2模式。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设置的课程重在打实基础,包括数字媒体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的技术技能与艺术修养;在三四年级所开设的课程强化个人的专业方向特色,避免不恰当地期望学生面面俱到,否则学生在将来就业时可能无所适从。应当在课程安排上尽可能给予学生足够的选择,能够使学生在具备计算机技术与艺术两方面的基础的同时,塑造自身的专长。

实现课程设置的模块化是应对上述需求的有效手段。山东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采取课程群的方式,对课程体系进行组织优化。相关相近课程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可以组成课程群,建立大梯队,按课程群进行课程建设,就本课程群课程的设置、知识点、学分安排、相互之间的内容衔接等问题开展研究探讨,并形成课程设置的调研报告,进而加强课程间的衔接与协调,获得整体优化。

课程群的设置以群内课程内容相关性较强、群间课程内容相对独立为原则,同时考虑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设置的要求进行划分。原则上每个课程群内的课程数目在5~10门。课程群设置相对固定。如果某课程群课程数目过多或过少,或根据设置新的专业课程模块的要求,可以进行必要的课程群课程调整。

3课程体系设计案例

按照初步的规划,主要课程群可以包括:公共(数学)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人文艺术基础、数字媒体专业基础、游戏开发、动漫技术以及数字内容管理等。

主干课程可以包括: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面向对象开发技术、离散数学、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素描基础、彩画基础、速写基础、色彩构成、平面/立体设计、脚本策划、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高级渲染理论与技术、动画造型、动画渲染、角色与场景动画、计算机游戏引擎技术、PC/视频游戏编程、游戏项目管理、Web搜索技术、Web设计技术、内容管理与版权保护等。

课程群与具体课程的对应关系请参考图1。课程群的设置规划还需要结合各自院校的特点以及本专业的规范化建设经过一个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

另外,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一定要强调知识点的优化与授课方式相结合,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并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突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自身特点,包括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及艺术类课程在内。例如,操作系统课程在讲授一般性的基础理论之外,还要讲操作系统与数字媒体技术的关系、当前主流操作系统的进步如何适应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等等结合数字媒体技术特点的内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中许多课程涉及很多的数学理论,如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像处理,但在知识点的选择与课程讲授中,这一类的课程也要深入浅出,不强调过多的理论问题,而是结合数字媒体技术中的应用来讲。在此基础上,针对部分学生将来可能进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硕士或者博士阶段进行深造的要求,再增设部分高级研讨课程,进一步深入讲述背后的理论知识。

我们还规划将部分知名公司或培训结构的认证课程适当纳入课程体系,学生通过相应的认证课程后,给予一定的学分,同时限制每名学生的总的认证学分。

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重要内容,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力求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介绍详见本刊同期另文)。相应地,在课程设置方面,计划增设部分跨课程、跨年度的综合实验课程,允许学生按年级、兴趣与特长分别参与相应的项目中不同模块的研发工作。

针对数字媒体专业的特点,还需要不断丰富课程学习评价手段,将作业、课程设计、文献综述报告、考试等各种评价手段综合考虑,加强课程设计与文献综述报告等形式的开放式考核手段的运用,加大分数比重,允许学生有选择余地,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既不能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避免完全以练代学的职业化教学模式。

数字媒体技术课例2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1—0066—04

数字媒体以其高效优质的信息制造与传播能力,推动媒体从形态、属性到内容产生巨大变革,全面渗透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彰显出主流强势媒体的姿态,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计算机游戏、影视动画、网络娱乐、虚拟现实等为具体代表形式的数字内容产业正在全球蓬勃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的新兴产业,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急需高素质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通过研究借鉴国外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教育状况,我国诸多高校新增开设了数字媒体专业。为了推进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密结合,教育部从2008年起实施了针对紧缺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在全国高校择优建设、优先发展一批国家特色专业,为国家培养紧缺专业人才。该项计划引发了高校对特色专业建设内容和方法的广泛讨论。课程体系构建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正确拟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在深入调研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广泛吸纳用人部门对人才培养意见的基础上,面向人才培养目标,邀请国内外高校教授和产业专家共同研究培养计划,构建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特色鲜明、操作性强、能有效服务特色专业建设的课程体系。回顾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剖析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分析课程体系的演变特征,总结课程体系的实施经验,凝练形成有效的课程体系建设观,对于继续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推动特色专业的持续稳健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 正确拟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了使课程体系能够在人才培养中有效发挥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专业特色,拟定了以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 紧密结合数字内容产业对紧缺型人才的需求

深入调研我国现阶段数字内容产业的现状,了解数字内容产业对紧缺型人才需求的具体内容。既充分尊重现状,又理性、适度地前瞻构建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使得所培养的人才,既能掌握现阶段数字内容产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又具有推动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潜能和知识储备。

2 充分利用自身办学优势

客观审视办学环境,了解自身办学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身办学优势进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将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结合进课程体系的内容中,体现在课程体系的实施上。

3 保持课程体系内容的先进性

不断跟踪数字内容产业的技术变革,分析数字内容产业的演化趋势。充分了解国内外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的动态,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的内容,始终保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把数字内容产业的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

4 推动人才培养的特色形成

面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设计与特色培养相适应的课程科目、教学内容、实践项目,形成方向鲜明、结构合理的课程群。建设与特色培养相适应的教学资源,探索与特色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促进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5 强调课程体系的操作性

充分了解生源情况,结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构建课程体系的内容。厘清课程科目知识内容之问的循序渐进关系,建立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结构。通过有序组织,推动层次递进的课程教学。结合师资建设情况,及时更新课程科目,革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二 面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设计课程体系内容

通过调研现阶段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借鉴吸纳国内外高校培养数字媒体人才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拟定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围绕我国现阶段数字内容产业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数字内容作品的设计、制作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与国内外企业和高等院校的紧密合作,突出特色和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修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技能娴熟,专业方向明确,技能特长鲜明,适应性强,善于合作,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内容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具有创新和研发数字内容产业新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工程人才”。

面向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采用矩阵式的结构,其特点是以课程群为知识结构单元,形成层次分明的组织形式。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垂直方向自底向上分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等几个层次,循序渐进地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路线。课程体系强调宽厚的基础培养,以此实现“理论基础扎实”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多种类型课程的层次之间,设计了课程实验、技能专题实训、综合项目实训和集中就业实习等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递进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工程技能娴熟”的工程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结构上,水平方向自左向右是以网络游戏、计算机动画和虚拟现实为专业方向的并行课程群。学生在研修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后,选修专业方向课程,从而兼顾人才培养的共性和个性,实现“专业方向明确,技能特长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 推动课程体系演化,促进特色形成

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保障人才培养的有序高质运行,结合不断改善的教学环境和动态演变的人才需求,审视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修订课程体系内容,推动课程体系的良性演化,先后产生了4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课程体系。版本1为专业筹备期间提交给专家论证的课程体系。版本2是在2007年首批入学的学生培养中执行的课程体系。两年之后,对版本2课程体系修订产生了版本3。版本4是在2011年第一届学生毕业,人才培养完成了一个完整周期之后修订所得。以下通过数据,对比分析4个版本课程体系的演变特征,直观阐明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特色之间的关联关系。

1 调准文艺和理工课程融合的尺度

数字内容产业是基于深厚文化艺术底蕴,融合先进科学技术的创意产业,迫切需要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素质兼备、工程技术特长鲜明的复合型人才。利用华中科技大学学科齐全,在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一级工程学科上的优势,开设文艺和理工课程,并逐步摸索调准文艺和理工课程融合的尺度。表1显示了4个版本课程体系中文艺和理工两类课程的比例。通过逐步调整两类课程的比例,探索出一套能有效地对理工类学生进行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课程科目、教学内容和实施手段,满足了“文理融合、工程技术见长”人才培养特色的要求。

2 构建层次分明的体系结构

人才培养讲究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而且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实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几个层次的课程构成。表1显示了4个版本课程体系中不同层次课程的学分比例。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的学分总和保持高于50%,符合“重素质,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特色要求。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方向课程的比例形成金字塔结构,并逐渐增加了它们的学分总和,从而有利于实现“专业方向明确,技能特长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3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含有课程实验、技能专题实训、项目创作实践、企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表1显示了实践教学学分比例的演变情况。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在不断提高,目前稳定在1/3左右,以此加强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工程技能娴熟”的人才培养特色。

4 执行方式多样化

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开发企业可用师资,遵循三三制师资建设原则,组建多样性的师资队伍,获取多样性的知识来源,形成多样化的执教方式。表1显示了学院全职老师、从其他学院和高校外聘来的老师和来自产业界的老师执教的学分比例情况。多样性的执教方式保障了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有利于培养“适应性强,善于合作”的人才。

四 创新课程体系实施方法,保证人才培养效果

课程体系需要通过良好实施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为了强化实施效果,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1 持续进行课程内容更新和教学资源建设

数字内容产业是日新月异的创意产业,必须通过持续的课程内容更新和教学资源建设,才能保持知识内容的时效性和先进性。通过自编讲义,引进英文原版教材,改编企业培训教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从产业实际作品和科研项目成果中抽取素材,剪裁后形成教学案例,建立共享案例库。邀请来自产业的专家共同拟定专题技能实训、项目实训和就业实习的内容。

2 坚持教学方法改革

除了课堂讲授之外,大力推动演示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专题讲座、研究启发式教学、项目型教学。推动教与学的互动,进行教学方法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项目作品交叉剖析和评价,指导学生进行新技术的探索和研发,营建生动活泼、求实上进的教学氛围。

3 强化实践教学

建立多样化、层次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包含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成果案例等内容的成套实验教学资源。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学生到企业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的有效机制。由企业自带项目来学校,全真模拟企业生产的过程和形式,进行毕业设计训练。

4 注重校企合作教学

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大学进行合作,外聘教师进行课程讲授、专题培训和前沿讲座。将企业引入教学,协同进行课程实验和实训。建立由学院专职老师和企业老师构成的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度。有计划、有步骤、有尺度地推动企业定制式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校企紧密合作中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接轨。

5 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数字内容产业是一个十分强调创意和创新的产业,自由创意的培养十分重要,为此在实施选修课程和创意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大力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指导的模式。建立了“数字内容作品自主创作实践工作室”,学生自主管理,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项目创作或作品大赛。创作成果和大赛作品,可按相关规定折算为学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创意、自觉创新的求知习惯。

6 跟踪评估实施效果

通过学生调查、专家监督、合作高校和企业反馈等多种形式,跟踪评估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不仅对每门课程进行独立评估,还对课程群和教师课程组进行综合评估。关联分析评估数据,推动教学的纵深融合,促成课程群建设产生大于简单叠加的教学效果。通过用人单位跟踪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与产业要求之间的差距,优化调整课程体系。

通过有效的实施,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2011年第一届55名毕业生为例,其中13人在国内攻读研究生,10人出国攻读研究生,5人在国企就业,3人在三资企业就业,17人在私营企业就业,4人自主创业,3人因申办出国延滞就业。一次就业率达到了95%。在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形成了“发挥优势,培育特色,注重内容,强化实施”的课程体系建设观,满足了现阶段人才培养实践的需求,促进了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产生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肖永亮.美国的数字媒体学科发展[J].计算机教育, 2006,(51:47-50

[2]沈琦,于学军,张丽,等.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复 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 论),2010,(8):162.163

[3]李俊龙,林江辉,胡锋.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 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9-61

数字媒体技术课例3

Researching in Course Setting of Digital Media Major in Vocational College

He Haiyan Wang Jia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of Anhui Occupational College of City Management, Hefei 230011

Abstract: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of vocational college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end skille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edia professionals as the goal, the curriculum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setting of the digital media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

Keywords:Vocational college Digital media Major Course

高职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由于在国内设立比较晚,与国外较成熟的数字媒体人才培养以及较为成熟的开设数字媒体专业本科院校相比,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不足、培养模式单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可选择的教材资源较少,这些阻碍了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培养。作为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和应用型的高职专业,如何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

1、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种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将图形、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信息加工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新的技术形式,应用领域涵盖了影视动画、移动娱乐、平面设计、网络游戏、多媒体设计开发、网站设计开发等领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以现代艺术为指导,集技术与艺术为一体,将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综合叉学科。毕业生主要从事领域为广播电视、广告设计制作企业、企事业单位、学校从事数字媒体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工作;音视频设备的操作与维护工作。

由于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必需、够用”,人才培养上注重“技术性”或“职业性”,因此定位是否明确是决定人才培养方向的关键因素。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技术操作与艺术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高职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的设置

2.1 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知识结构分析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门跨学科、多门类、技艺融合的新专业,内容涉及计算机、艺术和人文社科等学科(图l所示),多门学科互相交叉、渗透与融合。其中,计算机技术课程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硬件的使用以及软件的设计和应用,包括的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基于.NET的计算机编程、动态和静态网页设计等;艺术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运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开设课程包括美术基础、色彩与构成、数字图像处理、音乐鉴赏、视觉文化和传达设计等;人文社科主要从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的角度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社会认知,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文学鉴赏、管理学、法律、体育等。

2.2 课程体系设置探讨

为体现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知识的结构性、层次性和综合性,课程体系分别从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角度进行构建,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又分为专业通识技能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通识技能课程是学习和培养数字媒体技术素养的基础和铺垫,为进一步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奠定理论和应用基础。

2.2.1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

(1)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原则。根据高职教育对学生基本素养的要求,以及国内专家、学者对通识教育模式下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情况的研究,我们认为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基础性原则: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有别于专业课程的专业性原则,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常识的理解和对基本方法的掌握,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全面性原则: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高职公共课程中通识部分的设置应体现全面性的原则,基本学科都应有所涉及;

时代性原则:高职教育满足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技能应用性人才的要求,开设的课程首先应具有时代性的特征。

(2)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根据基础性、全面性和时代性等课程设计原则,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大致应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文学、管理学、外语、体育等5个方面(如表一)。

表一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设置

2.2.2 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

(1)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原则。根据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征和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前沿性原则: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培养也要紧随时展前沿;

实践性原则: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性课程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技艺结合性原则:数字媒体时代要求数字媒体技术人才“技、艺”结合。课程设置上,学生不仅要掌握必备的相关艺术理论,还要将相关的理论指导实践。

(2)数字媒体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尽管课程较为基础,却极为重要,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起到辅助和铺垫的作用。

表二 高职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2)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用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由于数字媒体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交叉学科,涉及到动漫制作、影视技术、网络多媒体、游戏制作等多个用人方向,所以依据相关产业方向确定不同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相应专业核心课程,构建科学的课程模块。

表三 高职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上,要特别注重上机实践课程的安排,理论与操作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3、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注重产学研结合

从知识的学习到技能的应用,学校可以尝试借助校企合作的模式共建实训基地,加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模式派优秀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并对实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提出明确的要求,从而提高实习的针对性。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有助于学生对数字媒体产业更直观的认识,有助于高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资源共享,弥补实训基地之不足,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从业能力。高职教育的目标和定位也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肖永亮.美国的数字媒体学科发展[J].计算机教育,2006(5):47-49.

[2]向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5):28-30.

[3]陆涵燕,李淑梅.校企携手共同培育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5-6.

作者简介:

贺海艳,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技术课例4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9-0079-05

一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互联网、无线通信为传播载体,以数字化多媒体内容为核心的数字媒体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成长。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日益攀升,逐步进入繁荣时期P。由此,社会急需兼具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等数字媒体技术类课程的教与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这些课程具有实践性强、更新快、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等诸多特点,因此如何教好该类课程以增强学生设计与开发能力已成为当前师生共同关心的教学问题。

本文在分析该类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以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为案例进行了教学实践,探究并总结了基于项目的技术类课程学习方法,并分析其优势与局限性以及改进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二 数字媒体技术类课程的特点

1、技术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需要掌握多种数字媒体开发和制作软件,用数字媒体技术手段设计、制作数字视音频节目和多媒体作品是基本要求。而根据知识的分类,技术的理论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而技术的实践知识大多属于程序性知识,或者说是隐性知识,需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意义建构。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导向和技术类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此外,我们不难发现,高校数字媒体技术类课程一般包含理论与实验两个部分,其中实验课程的比例往往占到一半以上,甚至更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技术类课程在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同时,更加倾向于实践。

2、技术类课程更新速度较快

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知识大爆炸,带来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也出现了层出不穷的新软件、新技术。因此,技术类课程教学中可能的情况是,前后两个年级的学生学习的是同样的课程,却是不同的软件,比如用于制作网站的软件可以是Microsoft Visual Studio或Macromedia Dreamweaver。

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保持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也需要形成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终身学习的心态。对于学生来说,某一类技术课的学习更大意义上是作为一类技术的入门课。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能够快速掌握类似软件,或者同一系列的软件。也就是说,具备举一反三的技术学习能力。

3、技术类课程注重艺术与技术相结合

国内学者杨成指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并具备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数字媒体创作能力。由此,我们不妨用下图(图1)表示技术类课程中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学生的艺术修养在技术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沉淀积累,内化为一种技术素养,并能够在学生的作品中展现出来。学生需要艺术知识便利行业交流,增强自身的技术优势。而艺术的更深层次学习需要学生实际参加工作自身的领会。因此,技术类课程秉承一种以技术为先导、艺术为提升,注重两者相结合的基本理念。

三 项目学习在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推销给客户为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由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内容组成,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软件知识,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合作完成一个优秀的网站作品。这样的一种学习需求决定了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的适宜性,同时我们将教学过程概括为整体感知、异质分组、选定项目、制订计划、作品创作、成果交流、项目评价七个环节(见图2)。

(1)整体感知

教师在指导学生正式开始作项目之前,需要让学生获得对课程的整体感知。

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学生经过了专业基础课程的修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平面设计能力、审美能力、软件学习能力等基础。但是,学生对于动态网站的相关基础知识,如编程语言、数据库、开发软件等概念还是模糊不清的,需要教师在课程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进行基础知识和概要框架的讲解,尤其是需要结合开发实例进行分析。如老师常常借用上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使得学生对动态网站的设计与开发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明晰自己要做什么,会用到哪些知识,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同时使学生产生自我效能感。

(2)异质分组与选定项目

在学生获得对课程的整体感知后,需要进行分组和选项目两个过程,并选出一个小组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是并行的,学生可以在选定项目的同时寻找兴趣相投的同伴结为一组。

在分组方面,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自由组合意愿,又要适时地给予建议,以保证兴趣与异质的共存性。异质分组指的是一个小组中既有擅长代码编写的程序员,又有设计能力较好的美工师,这样可以为后续的分工合作奠定基础。此外,可能的情况是,教师在跟进某个小组创作的过程中,及时监督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并针对分组不适合现象,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

数字媒体技术课例5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 数字媒体产业是朝阳产业,它依托互联网和IT,正逐步成为未来发展的驱动力和引领创意产业不可或缺的基石。在当前互联网及移动互联服务呈爆炸式增长的时代,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也开始大力扶持数字媒体创意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将创意产业列入优先发展目标,数字媒体行业有望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人才缺口巨大。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技艺双修的优秀数媒毕业生,既有宏观的视野,又能把握技术走向和艺术效果,从创意策划到流程管理都不在话下,自然是不愁找到好工作。但是,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遭遇技术不如计算机专业、设计不如广告专业的尴尬。这就要求在校期间要有所侧重地学习,使自己成为兼备计算机技术和艺术修养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纯地做一个程序员或是美工。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市场上游刃有余,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先进的游戏设计理念、设计思想,熟悉各种游戏类型,熟悉游戏设计流程,具有扎实的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技术基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的程序开发能力,具有较强的游戏创作实践能力,能够从事游戏程序设计、游戏数值及逻辑策划、游戏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数字媒体技术课例6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2-20ppp-0c

Digital Audio Processing Technology in Multimedia Courseware

GAN Li-jun

(Jiaozuo Institute of CCP,Jiaozuo 454152,China)

Abstract: Audio processing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makingmultimedia courseware. Digital audio processing hardware, audio extraction, audio transcription, audio dynamic control and audio noise reduction technology, it help to strengthen the audio processing tools to make high-quality audio, so the audio enhances The rendering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Key words: Multimedia Courseware; audio workstations; digital audio processing

1 引言

多媒体课件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将图像、文字、音频、影像等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教学课件。其中音频能对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音频在多媒体课件中具有强烈的节奏作用,有利于画外空间的展示,有助于静止画面“活动起来”,利用声音作过渡,使画面组接自然流畅,有利于刺激学习者视、听觉神经,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因此音频技术成为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核心内容。多媒体课件中的音频处理常用的有音频提取、音频转录、动态处理和音频降噪等技术。

2 数字音频工作站

音频处理的基础数字音频工作站。数字音频工作站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包括多媒体计算机、音频处理软件和音频接口。可以选配的部件则包括CD刻录机、遥控台、同步器和视频输入卡等。当然,做为一种录音器材,计算机音频工作站在使用时还应该配合以调音台、效果器、监听音箱、监听功放、话筒、耳机等周边器材。

2.1 多媒体计算机

计算机是数字音频工作站赖以工作的平台,有关的音频软件和音频接口等都需要装入计算机之中才能工作,音频工作站的处理器、存贮器和屏幕等利用的也都是计算机的CPU、硬盘和显示器。对数字音频进行处理的多媒体计算机需要较高的配置。CPU 选用奔腾双核(Intel E2160)以上,最好能选用酷睿2双核(Intel酷睿2双核E6550),因为使用音频编辑软件在进行录音及处理时占用资源较大,内存不能低于1G,硬盘容量在250G以上,以提高整体速度和处理能力。有条件的话,最好选用最好选用SCSI硬盘。

2.2 音频卡

音频卡是音频工作站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声波/数字信号相互转换的一种硬件。声卡的基本功能是把来自话筒、磁带、光盘的原始声音信号加以转换,输出到耳机、扬声器、扩音机、录音机等声响设备,或通过音乐设备数字接口(MIDI)使乐器发出美妙的声音。音频卡的特性决定了音频处理效果的各项技术指标,同时它还负责联接各种外部设备。音频卡接口应包括模拟输入(出)、数字输入(出)、同轴输入(出)、MIDI接口等。有条件的话,可以购买MAYA44 V3专业音频卡,MAYA44 V3是具有24bit/96KHz专业指标的4进4出专业数字音频卡,保证声音的纯净品质,其话筒放大器和耳机放大器接口,使话筒输入和耳机监听输出时的音色变得更加清澈和宽广,别具特点的内部4通道数字调音台信号分配这一实用功能可以将任意的输入信号分配。

2.3 附属设备

做为一种音频处理系统,在使用时还应该配合调音台、效果器、监听音箱、监听功放、话筒、耳机等。其中话筒和耳机为必备,其它为可选。话筒应选择动圈话筒,可以使用家庭卡拉OK用的普通5cm大口话筒,使用时配上一个转换头,就可以插入音频卡,这样录音效果好。耳机应选择能把耳朵包住的监听耳机,这样耳机里的声音跑出去,外边的杂音进不来。音频卡、话筒、耳机三者保持较好匹配,才不会出现小马拉大车的现象。

2.4 音频处理软件

音频处理软件是对音频信号集录音、编辑、缩混等操作的软件,是音频工作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音频处理的核心工具。常用的音频处理软件有:SOUND FORGE、COOL EDIT PRO、GOLDWAVE和ADOBE AUDITION;进行MIDI制作有:SONAR(原CAKEWALK)、CUBASE SX和NUENDO。

3 常见数字音频处理技术

3.1 从视频文件中提取音频文件的技术(以COOEDIT为例)

3.1.1 准备工作

启动COOEDIT,打开多轨编辑模式界面,在一音轨中点击鼠标右键,插入视频文件,打开需要提取的视频文件,此时,可以看到的音轨1就是视频,音轨2就是音频,在音轨里右键鼠标选择编辑波形。

3.1.2 提取音频

在编辑波形模式里上半部分为左声道(L),下半部分为右声道(R),鼠标移动到图上标示区域时会显示L或R,双击鼠标可以单选左声道或右声道,选中后会显示反白颜色。分别选中声道L和R,在左右声道的中间位置,点击鼠标右键,选取全部波型。

3.1.3 保存提取的音频文件(以存MP3为例)

全选整个音轨后点击菜单栏上的文件――另存为,保存类型中选择(.MP3),编辑歌曲的名字,点保存,结束音频的提取工作。

3.2 将磁带上的音乐转录成MP3(以Total RecorderTotal Recorder为例)

如何将磁带上的歌曲压缩成MP3。就是把磁带上的歌曲用转录软件将其转录到计算机中,形成MP3文件。

3.2.1 准备工作

准备一条双头音频线,一端接入单放机的耳机插口,另一端插入声卡的“Line In”接口,双击任务栏托盘里的音量按钮,选择“选项|属性”,选中“录音”,再选中“Line In”下的“选用”,并调整音量大小,按下单放机的“Play”键,音箱里就开始播放单放机里的音乐。

3.2.2 录音存盘

启动后Total RecorderTotal Recorder,首先要进行必要的设置,我们按下“Recording Source and parameters”按钮,选择“Sound board”,在“Sound quality”里选择“44100Hz”、“16bit”、“stereo”,在“Input Lines”中把“External Line”(名称可能会因声卡型号的不同而不同)选上,如果要用话筒录音还要选中麦克风选项,按下“OK”按钮确定。然后在界面的最下方根据歌曲的长短选择录音时间,按下单放机的放音键,然后按下软件界面上的红色录音按钮,估计好时间后,按下停止按钮,然后把得到的文件保存为MP3文件。

3.3 音频的动态处理技术

有些声音的最大音量和最小音量相差特别大,这时需要动态处理,要把小的声音抻一下,让它大一点,要把大的声音压一下,让它小一点,这样音乐的动态范围相对就比较平均一些,此时需要使用压缩器或者限制器。

经过压缩的音乐,看上去波形会压出两条“平行线”,有些音量超过最大值的音乐看上去也是两条平行线,它们其实是不一样的。后者称之为“削波”。“削波”的音乐往往是处理不当造成的,会对音乐的音质产生影响。而压缩过的音乐只是改变了声音振幅,不会影响音质。

限制器是绝对化了的压缩器,在设置了限制器的最大可允许通过值(阀值)后,所有的声音最大只能到这个值,这样可以在处理音乐,尤其是处理多轨音乐时,可以保证音乐不会超过最大值,进而不会产生“削波”现象。

压缩器的使用方法:(以SoundForge为例)

在SoundForge中,打开一个声音文件,点击:Effects菜单――Dynamics――Graphic,在弹出的窗口中,需要调节的四个参数是:

Threshold(阀值)――让SoundForge知道在哪个值的音量以上使用压缩器。这个参数要参考音乐波形来确定。比如大部分波形都比较接近-6,少部分超过-6,那么我们可以设置阀值为-6。

Ratio(压缩比率)――让SoundForge知道要用多大的力度来镇压那些出轨分子。一般选值为4:1~8:1。

Attack(起始时间)――设置SoundForge的压缩反应时间,对待那些速度比较快的出轨分子反应不要太迟。

Release(释放时间)――发挥压缩器的余威的时间长度。

3.4 音频的降噪技术

噪音在绝大部分时候是音频的死对头,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在有效地利用噪音来拓展音乐的表现空间,但对于还没有掌握噪音艺术的人来言,去除噪音仍然是必需的一项工作。

3.4.1 噪音的分类

噪音基本可分为规则性噪音(比如褐色波、粉噪、白噪等,它们最明显的特征是在频率上的区别)和不规则性噪音(包括各种突发性噪音,无规律噪音等)。要认识规则性噪音,可以在CoolEdit Pro中直接生成(点击“生成”菜单―>噪波―>波形设置确定―>选择噪音“色彩”,点“确定”后就会生成规则性噪音,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大致感性认识到噪音的情况)。

降噪的处理很大部分也是要处理规则性噪音。比如在提升音频整体信号后,把设备的本底噪音也相应提升了,这时就要进行降噪处理。

3.4.2 三种常见降噪方法

一是噪声门降噪法。设定一个门限,比如噪音最大峰值为-65DB,那么把它设定为阀值,低于此值的信号直接归零,大于此值的信号没有变化,这样,就可以把噪音消去。

二是采样降噪法。采集一个噪音样本,要求是比较单纯的噪音,然后以此样本为依据,消除音乐中的噪音。

三是滤波降噪法。首先要明确地知道音乐中的噪音在哪个频率段,然后通过EQ、FFT等类似的效果器或效果插件将这个频率段的信号减弱,来达到降噪效果。

4 结束语

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数字音频处理是一项重要技术。音频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给多媒体课件带来灵性。要提高音频质量,应选择高质量的音频源及适当的硬件设备。随着数字音频处理技术的发展,新的硬件设备及音频软件的推出,将会给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多媒体教学开创更加生动活泼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利霞,杨克俭.关于数字音频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4(08):33-34.

[2] 刘树安.音频编辑软件中的高手――GoldWave[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32):212-213.

数字媒体技术课例7

一、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广而不精

目前,贵州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以版式设计、色彩基础与艺术设计软件教学三大部分为主线,涵盖PPT版面设计、广告艺术设计、网页美工设计、UI设计等内容。以上教学内容的制定主要参考借鉴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希望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能从设计美学角度进行数字媒体作品的创作。但以上教学内容的安排忽略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艺术基础,一味追求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宽泛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课后反思发现,教学内容安排过于宽泛,无重点目标时教学效果较差,认真分析其课程内容不难发现导致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即教学内容未经同化吸收就将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平移为数字媒体专业的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同时过多地依赖版式设计教学,忽略对艺术设计基础语言与艺术形式的学习。

2.教学目标不切实际

能否实现教学目标是课程结束后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目前教学效果的反思发现,现阶段制定的教学目标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如教学目标要求课程结束后学生能独立进行平面设计,包括广告艺术设计、网页美工设计等,且要求设计作品达到专业水准。此教学目标在忽略学生艺术基础的同时,颠倒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科学的。此外,教学目标还要求学生使用Photoshop软件制作及处理各种数字化平面艺术作品,该目标也较难实现,原因一是Photoshop软件教学需要教师对大量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制作;二是Photoshop软件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学生需要大量时间进行操作训练,非一蹴而就之事。就目前教学时限而言,不具备较好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的条件。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切实合理,不可天马行空,应参照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3.学生艺术思维薄弱

在作品设计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能较好运用艺术设计思维将所学知识贯穿作品中。通过作品评议发现,仅有少数学生能领悟并较好地运用艺术设计形式于作品中,多数学生依旧认为艺术设计为无意义的排列组合,未能意识到艺术设计语言中点、线、面及色彩等在平面艺术设计中的作用及对人认知层面的影响。

4.课堂教学时间短

目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艺术类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有色彩基础、版面设计及艺术设计软件基础三部分内容,共64学时,平均每部分授课时间为21学时。课堂教学时间短,各部分重点内容无法进行深入剖析讲解。同时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了解、吃透并掌握知识点及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影响课程教学效果。

二、教学策略

深入分析现存问题可发现造成教学效果较弱的主要原因,一是课程忽略艺术设计原理的教学;二是由于学生艺术基础薄弱缺乏对所学知识的正确认识与理解。因此,要强化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效果,必须对课程做出调整,首先,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对艺术形式美的认知、理解与运用能力。

1.版面设计的调整

首先,调整后的课程内容安排必须满足社会生产需求;其次,教学内容的调整应以增强艺术设计基础语言、原理及形式法则的学习为主线,即将平面构成中的核心内容融入本课程教学活动中;最后,学习内容应有所重点、有所突出,使学生掌握平面艺术作品设计的普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将平面构成元素引入教学内容。试想在学生不具备对艺术设计语言、形式法则有一定认识的情况下进行版面设计教学,并要求完成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例如,在网页美工设计中,通常将按钮等元件视为点或线元素,如不对点、线、面进行教学,学生无法理解将按钮元件视为点或线背后的原理,更无法理解由视觉元素引起的视觉现象与效应,从而简单地将平面设计理解为无意义地将各种图片、文字、色彩堆积在一起,造成作品艺术性较低,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点、线、面、构成法则等平面设计语言及形式学习。

2.色彩基础的调整

色彩基础教学内容的调整思路与版式设计调整思路相同,调整后课程内容必须满足社会生产需求,本段不再进行复述。在调整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增强色彩构成基础知识及原理学习;其次,以应用为主,强化数字色彩知识及色彩搭配原理的学习与使用。

3.软件基础的调整

数字媒体技术课例8

1 美术基础课的重要性

数字媒体技术(动漫游戏方向)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的应用人才,它要求学生既能懂得计算机编程,又能创作出动画作品,既要懂得熟练操作相关软件,又要具备良好的手绘能力,而对于计算机学院的学生来说,由于在进入大学之前,几乎都没有美术基础,对于美术的认识也较欠缺。因此,美术基础课就是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最终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艺术创作和表现能力,为后期的动画创作奠定手绘基础。

我们知道,在动画创作中,美术基础功底的高低会对动画艺术作品的创作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如二维动画的创作,美术基础直接决定了原画设计的质量,它是否能满足动画脚本对于形象角色、人物性格、场景安排、道具设计等方面的要求,是否符合整个作品的风格表现,都与美术基础的好坏有直接关系;在三维动画中,美术基础对学生在人体结构、比例、运动规律、空间表现等方面的训练,是学生能否快速准确创建三维立体形象的直接影响因素。

故此,美术基础作为本专业的重要基础课,首先要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物体,抓住事物主要特征,形成能较轻松塑造形象角色的能力,正确掌握人体结构、运动规律的知识,并且达到能分析色彩、运用色彩进行艺术表现的要求。

2 与传统美术基础课的区别

美术基础的训练通常包含素描、速写、色彩三方面。素描在传统美术基础的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造型能力和明暗关系的把握,强调的是在结构、形体、明暗中找寻构成画面的语言,于静态中塑造事物的内在与外在形式,以及艺术表现手法,观察方法是固定的,作画步骤也相对稳定,整个过程关注的是同一角度,意味着结构、比例、透视、动态也是相对不变的。而在动画专业的素描和速写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形体结构、比例外,更重要的是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关注的是事物在一个时间段内的运动,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具有空间思维,还需要时间概念。比如在速写的训练中,传统教学可能是对一个静态的人物或组合进行表现,而动画速写则是对人物的一系列过程进行表现,这个过程中,人体角度会随之改变,甚至会出现正面、侧面、背面等角度,而且头、颈、胸腔、腹腔、胯、腿、脚的关系也会有所不同。而在色彩基础的教学上,传统美术主要是通过水粉画的表现来达到训练目的,重在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色彩来塑造物体的能力,在动画的色彩教学中,重点在使学生掌握色彩原理,利用色彩的不同属性来表现不同的情绪和营造不同的氛围,或者达到装饰的目的,其绘画形式可以各不相同。

3 在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1)让美术融入生活。由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美术基础,对美术的了解仅局限于中学美术课本,对素描、速写、色彩的内容和形式更加茫然,加之作为工科背景的学生,谈到绘画难免会有恐惧感。在本学期的新生教学中,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上第一次课的过程中,在给学生讲完并作示范之后让学生尝试初步练习,有一部分学生竟然不敢下笔,问之缘由才知,由于之前毫无接触过绘画导致天生对美术或绘画无所适从,不敢下笔当然就能理解了。

因此,对于该专业的美术基础课教学,从最初的第一节课开始就应消除学生的顾虑和恐惧之情,并贯穿到整个课程,因为在绘画的不同时期,学生会面临瓶颈期的问题,往往感觉不到进步甚至以为在退步,进而出现焦虑和烦躁情绪,有些学生还会认为自己天生就不适宜作画。作为美术基础课的教师,当发现这些问题后,应该及时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讲明美术基础课的学习规律,帮助学生能以正确积极的心态重拾学习绘画的信心。其中较为有效的途径就是“让美术融入生活”,最开始不要求学生对绘画技能的高超掌握,而是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老师的示范,讲解有关美术的历史等,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有关美术的点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一切美的事物,从而让美术慢慢地融入到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进而从内心深处接受美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当建立起这样的感情基础后,再从美术角度去进行教学,会很大程度避免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和消极性,整个教学过程也会较为顺利展开。所以,“让美术融入生活”这个环节在本专业的美术基础教学中尤为重要,甚至应该贯彻到整个专业学习,为该专业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美术氛围。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正确观察的习惯。无论何种专业的美术基础训练,正确的观察方法都是作好画的第一步。在进行绘画练习之前,首先必须给学生解决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观察的意义等一系列问题。如在美术训练中,强调整体的观察就是要使学生明白视线不能一开始就注意到任何一个细节,而应关注静物或模特的全貌,这样可以很好地快速构图并把握整幅画的基调。对于初学绘画的人,最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没有整体的意识,喜欢观察局部,导致直接从局部开始作画,并且自始至终作画的焦点都停留在局部的点上,最终破坏了画面的整体,出现画面不统一、形不准等问题;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会比较的观察方法,从最初作画就应比较静物的大小、高矮、远近、虚实、黑白、色调、质感等诸多因素,还要找准物体间关键的点、线、面关系,才能准确塑造物体的形体;此外,理性的观察也是作画必不可少的条件,让学生对画面进行理性的观察与分析,避免被错觉误导画面,还有画面的取舍也要求经过理性的分析。

此外,美术基础的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动画创作的规律是源于生活,尤其是对于人、动物的运动规律的把握,其专业特点决定了动画中很多细节均来自现实规律。所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留心一切人物、动物、景物,不断从大自然和生活中汲取营养,积累经验和创作素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在观察中提高审美意识,形成创作的形象思维和生动活力,于平凡的生活中获取独特的艺术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3)转变造型观念。在动画创作中无论是原画设计还是草图绘制多以线条进行表现,针对这一特点,在进行美术基础造型训练时,就需转变传统造型观念,以符合该专业的训练方式来展开。

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多采用明暗、色调的造型方法,而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美术教学时,则要侧重动画素描或速写的研究,特别是人体的结构、比例关系,这是学好该专业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适当舍弃光影、调子、色彩等因素,用能体现结构、运动变化的线作为造型工具,培养学生用线来塑造形象。如在素描教学中,可以加大结构素描的训练,使学生用线来建立牢固的结构意识,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多视点的研究与表现,形成快速准确的表现内部结构、形象特征和运动规律的能力,为后期掌握运动中的造型变化奠定基础。

(4)结合专业特征,优化教学内容。在选择和组织美术基础教学内容时,不能照搬传统美术教学的套路和模式,要紧密联系该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优化教学内容,使其具有更强的实践应用价值。如素描与速写的教学,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将相关教学内容按照认识规律和动画制作过程的逻辑展开,促进教学内容的实用化。在选择素描与速写教学内容时,应将写生重点从静止的物体或模特上移开,而增加动态速写的训练,选择一个完整的走路、奔跑、舞蹈、投篮、武术等动作进行塑造,重在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和对运动规律的把握。基于这一原则,在绘画教学中,首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默写能力,不管是素描还是速写,均应增加默写内容的训练,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对于人体结构、比例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于事物的感知力与敏锐性,培养学生对事物关键特征的把握,在默画过程中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这些对于该专业的学习都是很必备的。

而对于色彩的教学,首先要使学生能理解绘画色彩和设计色彩的区别。绘画色彩是将色彩作为表现物象和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元素;设计色彩却是通过特定的色彩与色彩搭配来传达设计主题,相比较绘画色彩而言,设计色彩更具有抽象性却又体现出科学性,是理性的运用色彩规律,需要学生能科学理性地认识和运用色彩,而不再是单纯的对现实色彩的再现或情感表达。

根据数字媒体专业的特点分析,在教学中需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利用色彩达到搭配、装饰、归纳的色彩表现能力,不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色彩感觉来进行作画。因此,在进行色彩训练之前,必须使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与知识,要能理性的分析和利用色彩,用色彩来传达不同的情绪、心理、情感或者营造不同的气氛,或者表现作品内涵,达到主动驾驭色彩的目的。例如,让学生用不同的色彩对黑白照片或动漫图片等进行上色和变色处理,来塑造不同的氛围和情绪。

(5)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一部优秀的动漫游戏作品,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创新点,这就要求创作人员须具有创意思维。故在该专业的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时刻给学生灌输创新观念,利用发散思维对一个对象作大胆的想象与改变,尤其是在后期的教学中,这一思想尤为重要。可以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主题创作,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命题,如设计创作一个典型人物的系列状态,要求学生结合模特、图片或根据一个故事、文学作品等原型,自己设计一个人物形象,完成一个不少于二十个表情和动态的系列形象创作;又或是针对同一个主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利用不同的风格、要素、技巧等来表现。

4 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一门较年轻的专业,涉及多个不同学科,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把握专业发展趋势,从实际情况出发办出自身的特色。总的来说,该专业的学生因其本身的特殊性,需让美术充分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建立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自信,这是打好美术基础的关键。在课堂之外,还需引导学生广泛的接触优秀美术作品和相关展览,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并创建一个更为积极友好的美术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 姜莉.动画素描基础课程教学初探[J].现代装饰(理论),2011.

[2] 杨平均.动画教育 创新思维――论动画专业基础美术的创新思维培养[J].科技信息,2013.

[3] 朱广宇.卡通漫画的技巧与欣赏[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数字媒体技术课例9

1.三维交互动画的相关介绍 

1.1 三维交互动画的特点 

三维交互动画,具有更好的动画互动性,特点就是拥有交互过程,根据用户的指令做出合适的调整。就有极强的感官性,给人以不同的感官体验。三维交互动画技术应用在多个领域,例如3D星空馆、房地产漫游、虚拟动漫展、虚拟游戏等。在上海,这一技术就被应用于进行初音未来的演唱会,得到了广大粉丝的良好反馈。这体现出了三维交互动画的重要作用,根据动漫交互动画的逼真性,在一些动漫产品展示行业以及游戏预览行业中被频繁使用。 

1.2 三维交互动画的技术介绍 

三维交互动画技术具有较为广阔的技术平台,以VRML语言为基础的动画网络设计技术。是数字媒体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将三维交互动画技术定义为一种虚拟显示技术。建立动画图像时以建模展示为主,进一步完成虚拟系统的开发。三维交互技术也是应用于游戏引擎开发是核心技术。由第三方建模技术完成三维图像的构建,建立动态图像,多媒体音效,引擎系统等。应用多项动漫设计技术,搭建良好的技术平台,用于开发动画设计系统。 

游戏引擎系统发展较快,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用于商业游戏的开发,对应的使用价值较高,但不适用于动画设计与制作的教学。Unity、UE4等产品具有一定的基础性,教学成本较低,适用于初学者对动画设计与制作的学习。另外还有Blender软件对动画设计制作教学课堂也有的一定的帮助,该技术支持三维建构,对游戏的开发有较好的效果,免费使用的特点注定了它受欢迎的程度。三维交互技术,在游戏领域和设计动画教学中有较好的应用。在新的多媒体发展环境下,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1.3 Blender软件的应用介绍 

Blender软件具较强的动画设计功能。可以应用在对三维动画模型的构建方面,也可以应用在动漫编辑操作上,具有较为全面的功能相对于其它的软件设计系统,综合使用性能较好。适用于动画设计制作爱好者,和小型的动画设计工作室。拥有技术完整,使用免费的特点,为整个3D动画创作事业提供了较大的帮助。Blender占用内存小,功能性高,也应用在游戏建模以及三维游戏开发等领域,对游戏代码编写时体现出了优异的功能。在游戏引擎的中被叫做Blender Game Engine,进行游戏软件的开发应用和制作。 

2.关于“动画设计与制作”的课程设计流程 

动画的设计与制作课程具有一定流程,课程设计具有高效性,概念性和技术性。 

2.1 基础建模 

动画基础建模技术是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基础,掌握使用三维动画的基础建模技术是未来进行动画设计与制作的关键。教学过程中,对基础建模技术进行分割,合理划分课时。 

2.2 高级建模 

高级建模具有更强的技术性,在基础建模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使用多种三维建模修改器完成动画建模。 

2.3 灯光摄影技术 

三维建模中灯光摄影技术比较重要。使用这一技术时需要对灯光参数精确调控。结合场景的特点和光线巧妙设置场景。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要这一设计技巧进行培养,还要对学员的布景思路进行引导。正确使用摄影机,对V-R知识充分理解。 

2.4 贴图技术的应用 

贴图技术的应用和材质编辑器有着确切的关系。了解对话框的使用方法,不同材质的构造,对整个环境系统做出研究分析,规划课时。 

2.5 渲染器的综合使用 

教学时,介绍渲染器的使用方法。对使用参数以及渲染参数进行设计分析,培养学员的构图思路以及图像渲染技巧。培养学员渲染思路,将核心的渲染技术单独列出一个课时进行讲解。 

2.6 粒子动力学的动化设计技术 

粒子动力学的动画设计技术属于动力学模块中的专业技术,用于影视专业设计。是掌握影视后期制作的重要方式,归类在自然效果模拟的课程当中。粒子动力学包括、刚体动力学、流体动力学都能。应用这几种制作工具完成整体的动画设计,对不同的学习表达方式进行谈论。教学知识包括Hair、Real flow、群组动画等。这些知识就有较高的难度,需要专业的动力模拟操作技能。粒子动力学的对自然模拟动作设计流程有着较高的要求。 

2.7 动画模型操作 

动画模型中输入输出流程较为广泛,常见的动画模型输入输出流程较多。对输入输出模式进行分析。这一技术在动漫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将动画中的3D模型直接输出成2D动画部分。输出的过程中注意调节画面中的背光感。背光感的好坏决定了动画的整体效果,对于画面的质感处理以及动作参数进行研究,處理优化。 

2.8 Blender Game Engine交互动画设计方法 

关于Blender Game Engine的动画交互设计,通过交互传感器、控制器以及触动器对交互版本进行审计开发,生成游戏程序。利用交互图形开发数据环境,根据软件结构对编辑器的运行方式进行操作。这项技术支持多个平台,windows,Mac、Wii、iPhone和Android等。也可以利用unity web player等插件完成网页游戏的发布操作流程。 

3.动画设计与制作的课程实验 

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对实践性有较高的要求,教育过程中需要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了解教学的基本知识。结合三维动画的教学水平,进行教学课程体系的完善。实验范围包括,高级建模实验,三维建模实验。灯光布景实验,摄影布置实验。应用具有三维模型纹理的实验材质设置实验流程。实验过程中对动画画质进行渲染,练习模型构建,材质处理,灯光布控等操作环节,对动画制作中的三维特效熟练掌握。 

4.结束语 

本文对数字媒体技术进行应用分析,将动画设计与制作中的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分析了动画设计的技术,应用领域。通过对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研究优化整体的教育设计水平。将动画设计技术在数字媒体技术中的应用原理进行阐述。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技术的教学应用以及动画设计的基本原理进行探讨,通过对相关教学案例的研究分析,提高整体的动画设计与制作的课程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海翔.面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开发[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12:90-91. 

数字媒体技术课例10

关键词:中职教育;专业建设;无线娱乐;手机游戏;J2ME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随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和一系列地方性实战策略的提出和制定,无论从中央还是到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均被提升到战略的发展高度。在各级地方政府和市场力量的共同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正构建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动漫与游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全国已批准建设了二十个国家级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同时还有更多的省、市政府在全力打造自己的动漫游戏产业园区。

中国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有着良好的势头,但仍然存在着众多的困难与问题。从根本上说,限制发展的瓶颈就是人才的极端匮乏,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基地,在培养市场紧缺的、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我国动漫游戏产业的健康高速发展。

2无线娱乐市场分析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在“2008中国互联网大会”上透露,截至08年7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6.08亿。特别是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互联网产业继续呈现持续高速发展态势。手机上网成为用户上网的重要途径,2008年底我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数达1.17亿。中国版协游戏工委(GPC)与国际数据公司(IDC)联合的《2008年中国游戏产业调查报告》中显示,2008年,我国网络游戏用户数达到4936万,比2007年增加了22.9%。预计到2013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数将达到9453万,2008年到2013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3.9%。数据显示,在此期间网络游戏用户增长速度将高于互联网用户增长速度。随着3G牌照的发放,大规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即将来临,对网络宽带要求较高的手机网络游戏、音乐下载等无线娱乐业务的发展步伐将明显加快,无线娱乐业务将成为移动增值业务中的最大亮点。特别是在解决了网络带宽的瓶颈之后,手机网络游戏业务有望真正进入一个较快的增长期。同时,手机即时通信、手机邮箱、无线搜索等从互联网移植而来的业务应用也将会获得较快的发展。

由专业调研机构计世资讯所做的《2005―2006年中国手机游戏业务发展趋势及市场机会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我国手机游戏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8.5亿元,3G的启动将成为手机游戏市场的催化剂,预计2008年,手机游戏市场的规模将超过31亿元。

3手机游戏人才需求分析

据国际市场调查公司 IDC 预测,中国手机游戏市场规模已由2003年的200万人民币增长到2005年的3亿元人民币。调查同时显示,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强劲的人才需求,包括手机游戏在内的中国游戏人才缺口高达60万,主要集中在游戏策划人员、游戏开发人员、美术工程师、市场拓展人员等。

依靠庞大的用户基数与增长潜力,加上国内电信重组以及3G牌照的发放等利好因素,国内的移动通信行业整体发展态势依然风头正劲。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除了可以进入移动、联通和电信这三大运营商的营销和客服部门之外,还可以进入到数以万计的服务提供商(SP)和内容提供商(CP)中,也可自主创业,建立工作室,向内容提供商或手机厂家提供包括彩信、彩铃、手机游戏、手机杂志等。

4生源情况分析

手机游戏门户网站掌控网()所做的2008年手机网络用户调查显示,目前的手机网游用户中,学生占38.4%、公司职员占21.3%,占比合计达59.7%,他们是时下手机网游的主体消费者。在性别上,以男性用户为主,占到整体的74.6%,但女性用户的比例正在逐年增长,预计在五年内能实现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在年龄上,80后、90后群体成为手机网游的主体用户,占手机网民总数的70.8%。

在对中职入学新生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超过90%以上的学生到网吧上过网,其中有30%的学生经常到网吧上网,上网的主要内容是聊天和玩游戏。在对手机使用的调查中,凡拥有手机的学生100%使用过彩铃、彩信及手机游戏,甚至是手机小说。充分利用好学生喜欢玩游戏这一特点,加以正确引导,可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5手机课程体系设计

5.1培养目标

数字媒体技术(无线娱乐方向)将动漫游戏与手机应用平台和互联网平台相结合,涉及手机游戏设计与网络动漫设计相关课程,不但可以专门针对手机平台开发手机游戏、手机动漫、彩铃、彩信等产品,还涵盖了包括了移动搜索、手机阅读、手机电视、移动商务等。

毕业学生具有以下能力:

1) 热爱游戏开发,对各种类型的游戏有一定的了解;

2) 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3) 有扎实的JAVA基础,理解面向对象编程;

4) 有较好的J2ME开发经验者,具有基本的手机游戏设计能力。

5.2文化基础课设置

文化基础课程设置如图1所示。

5.3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设置如图2所示。

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础课和项目实训课,其中项目实训课程JAVA项目实训、J2ME项目综合实训为自编教程,自编教程中的实训项目通过搜集网上开放源代码、开发模仿当前流行的程序和教师原创作品三个途径获得,自编教程以行动体系理论为指导,严格遵照实际项目开发流程及项目设计规范,围绕项目实际需要和开发过程,选择知识点和实用工具,传授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将理论融入在项目实训中,不求一次学会某个知识点或掌握某项技能,而是通过不断地项目模仿和项目实训,引导学生从陌生到了解再到掌握最终达到熟练,乃至创新的程度。

5.4课程实施经验介绍

5.4.1工作室制度下的准校企模式

职业教育要真正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关键在于实训基地的建设。由于在石家庄当地,具有一定规模的游戏动漫或计算机软件公司几乎没有,而我们的主要就业对象―北京、天津相关公司也无法承接大量的学生实践任务,为此我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了工作室制度,组建了软件工作室(对外称为“绿蕾工作组”),由工作室负责所有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训任务,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所属专业的招生、实习、就业推荐等相关工作,并对外承接专业技术服务等项目。

工作室配备了一个专用项目开发和对外服务的实训基地,在工作室开展对外服务过程中,不但提高了教师的项目研发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项目实训机会。

5.4.2创新型专业师资团队

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 学科带头人负责制

工作室采用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工作室负责人具有人事调配权。

(2) 合理配比师范类和工科类专业教师

根据专业特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按一定的比例选配师范类教师和工科类教师。目前工作室共有八名教师,其中三名工科类院校毕业、四名师范类院校毕业,还有一名为艺术类院校毕业。由于教师指标有限,工作室的教师既是专业课教师,又是实习指导教师。师范类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通过听课、说课、评课等手段积极帮助工科类教师,工科类教师在项目实践活动中帮带师范类老师,使所有教师都成为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实践技能的一体化教师,基本形成了具备教、科、产、学、研功能的职教师资团队。

(3) 在荣誉上和经济上给予特殊的政策

工作室教师在年终评定、各类评优活动、职称晋升、课贴工资、公派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先待遇。配合这些优惠政策,工作室教师每年进行一次动态优化调整,及时调离不能胜任工作的教师,并在学校内部建立竞岗机制,以积极调动工作室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4) 承担项目开发任务

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本专业师生建立了多个项目小组,由专业教师担任项目组长,对外承接项目。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加强师生实践能力的目的,我们充分调动校内外人员,多方位地开拓对外项目开发业务。

(5) 专业知识培养继续教育

我们认为在新技术新产品日新月异的今天,唯有充分利用现代网络,通过Internet汲取信息,才是我们专业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最佳方式。掌控网、新浪游戏、手机之家、J2ME之家、J2ME手机游戏开发站、移动开发网等网站和论坛是我们常去的地方。还有订阅网上各类邮件列表也是提升教师了解新技术新产品的重要途径之一。

派遣教师参加大型IT企业举办的用户大会和信息行业的各类活动。例如动漫节、JAVA大会、微软大会、游戏开发者大会、赛迪网组织的讲座、UML组织举办的活动等,这些讲座和活动不但能够在第一时间里零距离接触到国际上最新的IT资讯,还能与IT资深专家及各地同行进行面对面的技术交流。

(6) 参与出版社的教材编写

积极参与出版社的教材编写工作。通过教材编写,我们造就了一批具有系统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术熟练、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专业师资队伍。至2008年底,我们工作室教师主编、参编的书籍达10多册。

5.4.3职业素质培养

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工作室还注重专业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经常性的开展“沟通与职业素质”活动,设立了“团队之星”流动红旗。

5.5结束语

今年我校第一届游戏专业学生进入实习期,目前已有11名学生分别进入新浪、华益天信、仙掌科技等公司顶岗实习。以上是我们在对中职数字媒体技术(无线娱乐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经验,与广大同行分享。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友情链接